当前位置:kk秘书网>范文大全 > 党课下载 > 2022年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推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学习贯彻两会精神宣讲党课讲稿【完整版】

2022年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推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学习贯彻两会精神宣讲党课讲稿【完整版】

时间:2023-03-11 16:15:08 党课下载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推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学习贯彻两会精神宣讲党课讲稿【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2022年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推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学习贯彻两会精神宣讲党课讲稿【完整版】

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推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学习贯彻2022年两会精神宣讲党课讲稿

一、2021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

2021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以***同志为核心的党***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隆重庆祝中国***成立一百周年,胜利召开党的XX届X中X会、制定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一年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和诸多风险挑战,全国上下共同努力,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年主要目标任务较好完成,“十四五”实现良好开局,我国发展又取得新的重大成就。

(一)2021年我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

2021年,我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经济保持恢复发展。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4万亿元,增长8.1%。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确立的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由此可见,我们较好地完成了这个任务。2021年,我国经济总量达114.4万亿元,突破110万亿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17.7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占全球经济的比重预计超过18%。全国财政收入突破20万亿元,增长10.7%。同时,我国城乡就业也取得显著成效。城镇新增就业1269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5.1%。居民消费价格上涨0.9%。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在全球,特别是发达经济体通胀上升的情况下,我国实现了经济较快增长、较多就业。截至2021年底,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3.25万亿美元。从国民经济主要指标——经济增长、就业、居民消费价格、国际收支这四个主要方面来看,2021年我国经济实现稳健的增长,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2021年四个季度经济增长表现为“前高后低”:一季度同比增长18.3%,二季度增长7.9%,三季度增长4.9%,四季度增长4.0%,20XX年和2021年两年平均增长5.1%。总的来说,看2021年经济增长,不仅要看全年的同步增长,还要看季度增长、季度环比,以及两年的平均增长速度。从以上几个方面的增长速度来看,尽管受疫情冲击,但是我国经济持续稳定恢复态势仍然没有改变。

从就业形势看,20XX年受疫情冲击影响,就业形势相对比较严峻,城镇新增就业1186万人;2021年,城镇新增就业达到1269万人。从调查失业率看,2021年城镇调查失业率稳步回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5.1%。

由于全球人员、资源、产品价格大幅上涨,使得工业生产者价格走势居高不下,但是居民消费者价格保持了相对较平稳的上涨,全年上涨0.9%。总体来看,我国物价比较稳定。

从经常项目顺差及占GDP比重来看,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占比一度高达8.7%,近几年顺差有所回落。2021年我国外贸增长速度较快,外贸顺差占GDP比重达到1.8%。

从以上几个宏观经济指标来看,2021年我国经济保持恢复发展。

——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壮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重要进展,载人航天、火星探测、资源勘探、能源工程等领域实现新突破。企业研发经费增长15.5%。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加速融合。

上图是R%D经费支出与GDP之比,这也表现出研发强度。2021年,国内生产总值(GDP)是114万亿元,我国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2.79万亿元,R%D经费与GDP之比达到2.44%。从图中红线走势也可看出,近几年我国研发强度不断上升,国家非常重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

——经济结构和区域布局继续优化。经济结构、区域布局涉及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求结构不断改善、城乡区域发展更趋平衡等方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粮食产量1.37万亿斤,创历史新高。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8.2%,信息技术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较快发展,产业链韧性得到提升。

区域发展战略有效实施,新型城镇化扎实推进。

对于经济结构,我主要从产业结构、需求结构两个方面进行解读。从产业结构来看,2021年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继续优化,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超过50%,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60%,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4.5个百分点。可以看到,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1%,其中一半以上来自服务业。

从需求结构来看,消费需求占GDP比重最高。在消费、投资、净出口三驾马车中,消费的主体作用越来越强,占GDP比重也在增加。2021年,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都作出了积极贡献,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分别拉动经济增长5.3、1.1、1.7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65.4%、13.7%、20.9%。2021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6%。

总的来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态势非常明显;需求结构也在不断优化,2021年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9.1%,经济增长还是内需拉动为主。因此,经济结构是不断优化、不断升级的。

对于城乡区域发展,从城镇化率来看,20XX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3.89%;预计到2025年,中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5.5%。2021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4.72%。同时,我们加大了进城农民的城市落户工作力度,2021年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46.7%,比上一年提高了1.3个百分点,高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0.83个百分点的提高幅度。虽然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之间还有一定差距,但是随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及我们更加注重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不断加大落户力度,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一定会有更大进步。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从国际看,随着世界经济的逐渐恢复,特别是我国疫情防控做得比较好,因此产业运转比较正常,我国外贸出口增长比较快;从国内看,由于需求的恢复加快,进口增长也相对比较快。

——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开展,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下降9.1%。第一批国家公园正式设立。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十四五”规划纲要将“单位GDP能 当前隐藏内容免费查看源消耗降低13.5%”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约束性指标之一。单位GDP能源消耗不再设置年度考核目标。当然,我们也在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128元,比上年名义增长9.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1%,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巩固和拓展。基本养老、基本医疗、社会救助等保障力度加大。教育改革发展迈出新步伐。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6万个,惠及近千万家庭。

从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走势看,在新冠肺炎疫情前,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同时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也在同步增长;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虽然出现了一些波动,但2021年以来二者的增长恢复速度较快。同时,近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在缩小。2021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为2.50,比上年缩小0.06,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412元,比上年名义增长8.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931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0.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7%。虽然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还有差距,但是差距也在不断缩小。

——疫情防控成果持续巩固。落实常态化防控举措,疫苗全程接种覆盖率超过85%,及时有效处置局部地区聚集性疫情,保障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维护了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从以上七个方面,对2021年我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进行了简要概括。

回顾2021年,成绩得来殊为不易。我国经济尚处在突发疫情等严重冲击后的恢复发展过程中,国内外形势又出现很多新变化,保持经济平稳运行难度加大。我们深入贯彻以***同志为核心的党***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注重宏观政策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针对性,推动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国外一些国家为应对疫情冲击,采取了大规模的货币刺激政策,虽然有利于稳定经济,但也产生了通胀上升、财政赤字扩大、债务负担过重等问题,给未来经济发展带来很多影响。我国强调宏观政策适应跨周期调节需要,保持对经济恢复必要支持力度,同时考虑为2022年应对困难挑战预留政策空间。2021年,我国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以及就业优先政策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建立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将2.8万亿元***财政资金纳入直达范围。“六保”工作中包括“保基本民生”“保基层运转”,建立常态化财政资金直达机制,也是为了资金的使用更加有效率。优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使用。有效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两次全面降准,推动降低贷款利率。现在,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也在进展中,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形成机制。多次推动贷款利率下降,减轻企业融资负担。有序推进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范化解,稳妥处置重大金融风险事件。强化稳岗扩就业政策落实,扎实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强大宗商品保供稳价,着力解决煤炭电力供应紧张问题。2021年,受新冠肺炎疫情、汛情冲击,以及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等影响,我国出现了煤炭价格上涨过快、供应紧张等现象,党***及时作出处置,同时理顺了煤、电价格关系,进一步推动电价改革,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有效地解决了煤炭电力供应紧张问题,为经济的稳定恢复和社会的稳定运行创造了有利条件。从全年看,主要宏观经济指标符合预期,财政赤字率和宏观杠杆率下降,经济增速继续位居世界前列。

二是优化和落实助企纾困政策,巩固经济恢复基础。宏观经济的好坏,很重要的一点还在于市场主体是否有活力。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出现以后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面临的困难,政府提出优化和落实助企纾困政策。截至2021年末,我国市场主体总量超过1.5亿户。其中,个体工商户突破1亿户。上亿的市场主体也承担了数亿人的就业创业,面对疫情冲击,经济社会活动也受到影响,因此除了宏观政策要有力支持经济运行以外,还要采取有效措施支持市场主体稳就业。2021年新增减税降费超过1万亿元,还对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煤电和供热企业实施阶段性缓缴税费。实践表明,减税降费是助企纾困直接有效的办法,实际上也是“放水养鱼”、涵养税源,2013年以来新增的涉税市场主体2021年纳税达到4.76万亿元。加强铁路、公路、航空、海运、港口等运输保障。加大对受疫情影响严重行业企业信贷投放,继续执行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和信用贷款支持政策,银行业金融机构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增长27.3%,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增幅超过40%,企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三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持续改善营商环境。近些年,我们非常注重通过改革来改善营商关系,各地政府都采取了很多措施。加强市场体系基础制度建设,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等改革。继续压减涉企审批手续和办理时限,更多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网通办。推广一批地方改革经验,开展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加强和创新监管,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维护公平竞争。2021年,大量整顿违反市场公平竞争的行为,使市场资本的无序扩张得到有效遏制,维护了市场的公平竞争。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支持民营企业健康发展。基本完成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改革。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和广州期货交易所。北京证券交易所是继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之后的第三家证券交易所。稳步推进农业农村、社会事业、生态文明等领域改革。深化共建“一带一路”务实合作。加大稳外贸稳外资力度,成功举办进博会、广交会、服贸会及首届消博会等重大展会。这些措施有效促进了国际经贸合作,也为中国企业走出去、中国产品走出去,以及扩大进口等发挥了积极作用。新增4个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推出海南自由贸易港开放新举措。

四是强化创新引领,稳定产业链供应链。加强国家实验室建设,推进重大科技项目实施。国家实验室建设为重大科技项目实施提供了重要支撑。同时,为了提高科研人员积极性,更好地实施激励约束机制,提出改革完善***财政科研经费管理,提高间接费用比例,扩大科研自主权。延续实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将制造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100%。这对于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有很大作用。再有,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这能够让企业研发的新产品的专利得到保护,在一定时期内获得更多收入,用于弥补其研发投入,否则企业的研发投入也是难以为继的。开展重点产业强链补链行动。总体上看,国内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对经济的平稳运行和恢复发展奠定了基础。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加快,新兴产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五是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不断优化经济布局。落实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出台新的支持举措,实施一批重大项目。这些对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产生了积极良好的作用。同时,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加强农业生产,保障农资供应,对种粮农民一次性发放200亿元补贴。推动乡村振兴,确定160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这一系列具体的政策措施,对于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特别是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发挥了积极作用。

六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巩固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成果。推动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和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持续推进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全面实施长江十年禁渔。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突破10亿千瓦。出台碳达峰行动方案,对各地区、各重点行业节能减排,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指引。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七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加大农村义务教育薄弱环节建设力度,提高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补助标准,3700多万学生受益。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这些行动既促进了教育的发展,也改善了民生。超额完成高职扩招三年行动目标。国家助学贷款每人每年最高额度增加4000元,惠及500多万在校生。上调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优抚标准。将低保边缘家庭重病重残人员纳入低保范围,做好困难群众帮扶救助。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把更多常见病、慢性病等门诊费用纳入医保报销范围,住院费用跨省直接结算率达到60%。这点对于群众来说非常重要,2021年以来,各地都加大统筹力度,给群众提供更多方便。严格药品疫苗监管。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加强养老服务。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八是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和治理创新,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创新城乡基层治理。2021年一些地区发生严重洪涝等灾害,各方面积极开展防灾救灾和灾后重建,努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2021年取得的成绩,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坚强领导的结果,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

(二)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看到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全球疫情仍在持续,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足,大宗商品价格高位波动,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交织、叠加影响,大国的战略博弈更加激烈,地缘冲突、政治冲突、军事冲突不断,国际局势复杂多变,给世界经济复苏带来不利影响。此外,2022年可能面临外需不足,国际产业链供应链运转更加困难、更加不稳定。

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局部疫情时有发生。消费和投资恢复迟缓,稳出口难度增大,能源原材料供应仍然偏紧,输入性通胀压力加大,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困难,稳就业任务更加艰巨。“六稳”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六保”即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六稳”、“六保”工作一直是这几年我国的宏观政策和政府工作围绕的重点。关键领域创新支撑能力不强。一些地方财政收支矛盾加大,经济金融领域风险隐患较多。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

从国际看,全球贸易、工业生产和制造业虽然在疫情冲击以后,尤其是在2021年有了一些恢复,但从近期来看经济增长恢复速度又有所回落,大宗商品价格出现了一个较大幅度的上涨,无论是金属产品、能源,还是粮食价格,近期仍在高位振荡。同时,由于俄乌冲突加剧,全球大宗商品市场价格可能会进一步上涨,供求关系可能会受到新的影响。2021年10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指出,2021年全球经济有望持续复苏但势头趋缓,预计全年增长率为5.9%;2022年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指出,预计2022年全球经济将增长4.4%。实际上,2021年全球经济的高增长,是相对于20XX年全球经济的负增长而言,而事实上全球仍有百分之七八十的经济体还没有完全恢复到疫情之前。未来,全球经济增长前景并不是很乐观。IMF预计,2023年全球经济有望增长3.8%。具体来看,发达经济体经济2022年预计将增长3.9%,2023年将增长2.6%;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经济2022年预计将增长4.8%,2023年将增长4.7%。全球贸易量2022年将增长6.0%,2023年将回落到4.9%。实际上,20XX年只有中国经济实现正增长。

2021年,我国经济增长8.1%,在主要经济体中的经济增速也是较高的。从国内看,2021年我国四个季度的经济增速表现为“前高后低”,经济下行压力还是存在的。综合研判国内外形势,2022年我国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明显增多,必须爬坡过坎。中国经济一定能顶住新的下行压力,必将行稳致远。

二、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政策取向

(一)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做好政府工作,要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坚强领导下,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XX届历次全会精神,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持续改善民生,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社会大局稳定,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二)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对于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地提出来了。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如果与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相比,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并不是很高,但20XX年和2021年两年的经济增速平均只有5.1%,这样来看,2022年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5%左右的增长,难度和压力还是比较大的。“十四五”规划纲要并没有对经济增长目标进行具体设定,但这并不等于我们没有目标。因为考虑到这五年内外部环境仍有较大不确定性,不设定一个具体的量化增速目标,是为了增强发展的灵活性。“十四五”规划纲要在“2035年远景目标”这部分提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

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全年控制在5.5%以内。“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这与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发展主要预期目标相同。但实际上,2022年高校毕业生预计将达到1076万人,规模和增量均创历史新高,因此2022年的就业难度还是非常大的。2021年末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1%,控制在了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预期目标“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之内。2022年我国也一定能够将城镇调查失业率全年控制在5.5%以内。

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进出口保稳提质,国际收支基本平衡。2021年我国进出口增长速度较快,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391009亿元,比上年增长21.4%。2022年外部环境仍然复杂多变,保持进出口稳定增长的难度还是不小的。但是从2022年前两个月来看,进出口保持了两位数增长: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6.2万亿元,同比增长13.3%。进出口保持稳定,也可以为国内经济增长提供稳定环境。此外,要进一步提高进出口质量,包括优化进出口结构等。

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能耗强度目标在“十四五”规划期内统筹考核,并留有适当弹性,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也就是说,能耗强度目标不再细分到年度,而是五年之内统筹考核,但也会有年度统计,这是我们做的改进。到202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3.5%、18%,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提高到20%左右。这三个指标是相互协调的。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经济增速预期目标的设定,主要考虑稳就业保民生防风险的需要,并同近两年平均经济增速以及“十四五”规划目标要求相衔接。这是高基数上的中高速增长,体现了主动作为,需要付出艰苦努力才能实现。

(三)2022年经济社会发展政策取向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政策取向。完成今年发展目标任务,宏观政策要稳健有效,微观政策要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结构政策要着力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科技政策要扎实落地,改革开放政策要激活发展动力,区域政策要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社会政策要兜住兜牢民生底线。各方面要围绕贯彻这些重大政策和要求,细化实化具体举措,形成推动发展的合力。

要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增强有效性。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财政政策是稳增长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它要提升效能,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更加精准地对准问题,同时也要可持续,不能搞“大水漫灌”。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就业优先政策要提质加力。李克强总理指出,今年我们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财政货币政策要围绕实现就业目标来展开,所以我们强调就业优先也是宏观政策,其他政策要配套,为实现就业目标努力。政策发力适当靠前,及时动用储备政策工具,确保经济平稳运行。2022年将召开党的二十大,

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进程中十分重要的一年,保持经济的平稳运行十分重要。2022年前两个月投资回升主要是稳增长稳投资的政策发力。各地区各部门积极推动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加强资金等要素保障,效果不断显现。2021年四季度,已经发行了1.2万亿元的地方政府专项债,主要对投资拉动可能会落在2022年。提前发行部分专项债,使得我们的项目靠前,为确保2022年经济平稳运行奠定了好的基础。

继续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不断优化完善防控措施,加强口岸城市疫情防控,加大对病毒变异的研究和防范力度,加快新型疫苗和特效药物研发,持续做好疫苗接种工作,更好发挥中医药独特作用,科学精准处置局部疫情,保持正常生产生活秩序。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与国外相比,我国的疫情防控做得非常好,同时,如何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仍然是一个重大课题。今年工作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面对新的下行压力,要把稳增

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各地区各部门要切实担负起稳定经济的责任,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的情况下,只有把经济稳住了,也才能保持社会大局的稳定,才能为党的二十大的召开创造良好环境。同时,要统筹稳增长、调结构、推改革,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不搞粗放型发展。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善于运用改革创新办法,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依靠共同奋斗,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2022年政府工作任务

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确定了九个方面的政府工作任务。一是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二是着力稳市场主体保就业,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前两项工作任务都是宏观政策方面的。三是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除了宏观政策以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通过改革激发市场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因为改革开放还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四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这是从供给角度提出的任务措施,通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从而提高供给质量和水平,壮大实体经济。五是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这

是从需求角度稳增长。六是大力抓好农业生产,促进乡村全面振兴。七是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外贸外资平稳发展。八是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九是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2022年政府工作任务的这九个方面逻辑关系非常清晰,基本上是围绕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着力的。下面我对这九个方面的工作任务做简单的介绍。

(一)着力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宏观政策有空间有手段,要强化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为经济平稳运行提供有力支撑。

提升积极的财政政策效能。2022年赤字率拟按2.8%左右安排、比去年(2021年赤字率拟按3.2%左右安排)有所下调,有利于增强财政可持续性。那么,降低赤字率,是不是意味着财政政策就不是积极的了?并不是。因为2022年我国经济继续恢复增长,预计今年财政收入继续增长,加之特定国有金融机构和专营机构依法上缴近年结存的利润、调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等,支出规模比去年扩大2万亿元以上,可用财力明显增加。因此,积极的财政政策并没有变。新增财力要下沉基层,主要用于落实助企纾困、稳就业保民生政策,促进消费、扩大需求。2022年安排***本级支出增长3.9%,其中***部门支出继续负增长。***对地方转移支付增加约1.5万亿元、规模近9.8万亿元,增长18%、为多年来最大增幅。***财政将更多资金纳入直达范围,省级财政也要加大对市县的支持,务必使基层落实惠企利民政策更有能力、更有动力。现在,***特别重视资金直达基层,也进一步提升了财政效能。

要用好政府投资资金,带动扩大有效投资。2022年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65万亿元。现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使用方式不断改进,仍坚持“资金、要素跟着项目走”,支持在建项目后续融资,开工一批具备条件的重大工程、新型基础设施、老旧公用设施改造等建设项目。“十四五”期间,规划了102项重大工程项目,2021年12月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这方面政府投资也会加大力度。民间投资在投资中占大头,要发挥重大项目牵引和政府投资撬动作用,完善相关支持政策,充分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202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52884亿元。在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中,民间固定资产投资307659亿元,可见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占了大部分。

要坚持政府过紧日子,更好节用裕民。大力优化支出结构,保障重点支出,严控一般性支出。

加大稳健的货币政策实施力度。发挥货币政策工具的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支持。过去我们更多是强调货币政策的总量方面,现在更多地强调其结构作用,要加大对一些特定行业、特定群体的支持。总之,2022年要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力支持。扩大新增贷款规模,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随着经济的稳定增长,我们也能够做大分母,做大蛋糕,保持宏观杠杆率的基本稳定。也就是说,一方面扩大财政支出,同时也加大了货币投放,但是宏观杠杆率保持基本稳定,意味着我们分母要做大,GDP还要进一步增长。在汇率方面,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保持金融水平基本稳定,也为外贸进出口提供了稳定环境。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引导资金更多流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扩大普惠金融覆盖面。推动金融机构降低实际贷款利率、减少收费,让广大市场主体切身感受到融资便利度提升、综合融资成本实实在在下降。疫情发生以后,美国和欧洲大规模地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大财政投入,虽然在稳定经济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是也导致物价上涨,通胀压力上升。在这种情况下,我国要坚持政策自主性,既要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也要进一步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为经济平稳运行保驾护航。

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前面谈到,2022年的就业压力仍然较大,要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全年控制在5.5%以内,因此要大力拓宽就业渠道,注重通过稳市场主体来稳就业,增强创业带动就业作用。财税、金融等政策都要围绕就业优先实施,加大对企业稳岗扩岗的支持力度。各类专项促就业政策要强化优化,对就业创业的不合理限制要坚决清理取消。各地都要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

确保粮食能源安全。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应。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继续按照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的基本方针,做好经济金融领域风险防范和处置工作。

(二)着力稳市场主体保就业,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完善减负纾困等政策,夯实经济稳定运行、质量提升的基础。

实施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最近几年我们一直在减税降费,总的要求是坚持阶段性措施和制度性安排相结合,减税与退税并举。一方面,延续实施扶持制造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减税降费政策,并提高减免幅度、扩大适用范围。对小规模纳税人阶段性免征增值税。对小微企业年应纳税所得额100万元至300万元部分,再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另一方面,综合考虑为企业提供现金流支持、促进就业消费投资,大力改进因增值税税制设计类似于先缴后退的留抵退税制度,今年对留抵税额提前实行大规模退税。比如,有的企业缴税较多,大量的税到年底才能退,这样就占用了企业的资金,今年提出了优先安排小微企业,对小微企业的存量留抵税额于6月底前一次性全部退还,增量留抵税额足额退还。这一退税政策的调整对缓解企业资金压力的作用非常大。2022年,预计全年退税减税约2.5万亿元,其中留抵退税约1.5万亿元,退税资金全部直达企业。今年减税退税力度比较大,这也有利于稳定经济形势。

加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有效支持。用好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准确把握信贷政策,继续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行业企业给予融资支持,避免出现行业性限贷、抽贷、断贷。推进涉企信用信息整合共享,加快税务、海关、电力等单位与金融机构信息联通,扩大政府性融资担保对小微企业的覆盖面,努力营造良好融资生态,进一步推动解决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在财政金融两方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很多具体措施支持企业发展。也就是说,在确定宏观政策的政策取向以后,政策实施力度也在加大。

推动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供电方面,清理转供电环节不合理加价。引导大型平台企业降低收费。进一步清理规范行业协会商会、中介机构等收费。要加大拖欠中小企业账款清理力度。通过一系列具体措施,降低企业经营成本。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在援企稳岗等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让企业能够更好地生存下去。

落实落细稳就业举措。延续执行降低失业和工伤保险费率等阶段性稳就业政策。对不裁员少裁员的企业,继续实施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明显提高中小微企业返还比例。这也是鼓励企业稳企,减少裁员。今年高校毕业生超过1000万人,要加强就业创业指导、政策支持和不断线服务。做好退役军人安置和就业保障,促进农民工就业,帮扶残疾人、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就业政策方面,要求落实落细稳就业措施,完善灵活就业社会保障政策。继续开展大规模职业技能培训。

(三)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加强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抓好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围绕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对取消和下放审批事项要同步落实监管责任和措施。在这个过程中,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既要反垄断,也要扩大市场准入。全面实行行政许可事项清单管理。也就是说,现阶段的重点是做好两个方面:一是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二是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这两个方面做好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就会更好地发挥。加强数字政府建设,推动政务数据共享。

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既要鼓励国有经济发展,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也要落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鼓励引导民营企业改革创新,支持企业家专注创业创新、安心经营发展。要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支持和引导资本规范健康发展。

推进财税金融体制改革。深化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增强预算的约束力和透明度。

(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推进科技创新,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突破供给约束堵点,依靠创新提高发展质量。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既要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加强长期稳定支持,也要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再有,要支持各地加大科技投入,开展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推进国际科技合作。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

加大企业创新激励力度。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为企业创新创造更好金融环境。在财税政策方面,加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实施力度,将科技型中小企业加计扣除比例从75%提高到100%,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行税收优惠,完善设备器具加速折旧、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等政策,这相当于国家对企业创新给予大规模资金支持。总之,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方面,不断完善并提出新的支持政策。

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启动一批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项目,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大力推进智能制造,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实施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工程。着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在资金、人才、孵化平台搭建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促进数字经济发展。建设数字中国也是“十四五”规划的一个重要内容。加强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建设数字信息基础设施,逐步构建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推进5G规模化应用,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智慧城市、数字乡村。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培育壮大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数字产业,提升关键软硬件技术创新和供给能力。

(五)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打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

推动消费持续恢复。这里很重要的一点是继续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这是大宗消费,同时要鼓励地方开展绿色智能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这积极扩大消费作用很大。从长远来看,还是要增加居民收入,增加了居民收入才能增加消费。同时,要完善消费环境,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使得群众有能力消费,敢消费,提高他们的消费意愿。

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十四五”规划,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投资领域主要是涉及重点水利工程、综合立体交通网、重要能源基地和设施,以及城市燃气管道、给排水管道等管网更新改造。2022年***预算内投资安排6400亿元,比2021年增加300亿元。政府投资更多向民生项目倾斜,加大社会民生领域补短板力度。为了稳投资,要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做好用地、用能等要素保障,对国家重大项目要实行能耗单列。要优化投资结构,破解投资难题,切实把投资关键作用发挥出来。

从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看,主要投资有三大类——房地产开发投资、基础设施投资、制造业投资,2021年以来制造业投资增速还是不错的,房地产开发投资有所回落,基础设施投资相对较缓,2022年前两个月情况已经有了新的变化。2022年1-2月份,中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12.2%。第二产业中,制造业投资增长20.9%;第三产业中,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同比增长8.1%。基础设施投资明显加速增长,制造业投资继续加速增长。

增强区域发展平衡性协调性。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支持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2022年特别强调,经济大省要充分发挥优势,增强对全国发展的带动作用。

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在扩大内需方面,不仅要促进消费,稳定投资,同时还要通过区域平衡发展,以及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来扩大内需,实现更大发展。

(六)大力抓好农业生产,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完善和强化农业支持政策,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促进农业丰收、农民增收。

加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这一点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具有更重要的意义,是统筹安全和发展的首要任务。

全面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完善落实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

扎实稳妥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深入开展文明村镇建设。

(七)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外贸外资平稳发展。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拓展对外经贸合作,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

多措并举稳定外贸。2022年虽然面临着外部环境新的变化,稳外贸出口的难度有所加大,但是政府还要进一步采取措施,帮助外贸企业稳定外贸,提升质量。

积极利用外资。“稳外资”也是“六稳”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深入实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扩大鼓励外商投资范围,扎实推进自贸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开放的中国大市场,必将为各国企业在华发展提供更多机遇。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当前国际环境复杂多变,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加。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巩固互联互通合作基础,稳步拓展合作新领域。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有序开展对外投资合作,有效防范海外风险。

深化多双边经贸合作。2022年1月1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形成了全球最大自由贸易区。RCEP现有15个成员国,从人口数量、经济体量、贸易总额三方面看,均占全球总量的约30%。要推动与更多国家和地区商签高标准自贸协定。坚定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积极参与世贸组织改革。中国愿与世界各国加强互利合作,实现共赢多赢。

(八)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加强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修复,处理好发展和减排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需要久久为功,长期坚持。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落实碳达峰行动方案。推动能源革命,确保能源供应,立足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推进能源低碳转型。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有序减量替代,推动煤电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供热改造。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要立足国内的资源禀赋,既要扩大新能源的使用,也要做好煤炭的清洁高效利用。此外,要推进大型风光电基地及其配套调节性电源规划建设。在产业方面,推进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建设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推进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等行业节能降碳。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完善减污降碳激励约束政策。以前能源结构是以煤炭为主,能耗和排放基本是线性关系,因此要控制单位GDP能耗来实现控碳;现在能源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可再生能源的比重越来越高,因此能耗和排放就不再是线性关系。今后要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到2025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XX年下降13.5%。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

(九)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关注的民生问题。

促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依据常住人口规模配置教育资源,保障适龄儿童就近入学,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

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既要提高居民医保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又要推动基本医保省级统筹。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进一步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加强社会保障和服务。稳步实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因为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人口流进流出量也不一样,老龄化程度也不同,一些地区有盈余,一些地区有缺口,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保证了养老金的有效使用,也让养老金能够按时足额地发放。继续规范发展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完善三孩生育政策配套措施,将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费用纳入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这对家庭也是很大的激励。

继续保障好群众住房需求。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探索新的发展模式。

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

推进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促进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总体来讲,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面对新冠肺炎疫的严重冲击,我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在全球率先控制住疫情蔓延、率先实现经济恢复正增长,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充分证明我国经济具有很强的韧性和坚实的基础,有能力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冲击,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只要我们坚定发展信心,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的新特征新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水平,着力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就一定能够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谋求实现更大的发展,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推荐访问:党课 讲稿 宣讲

版权所有:kk秘书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kk秘书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kk秘书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闽ICP备180287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