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十四五精神党课讲稿
2023年最新的“十四五”党课专题讲稿:“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与新特征
十四五
党课专题讲稿:
十四五
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与新特征
十四五
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
2023年全国两会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这个规划纲要确定了
十四五
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擘画了未来五年我国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指导经济社会工作的纲领性的文件。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从经济发展方面来讲,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国在
十四五
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也是根据我国当前的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做出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无论是党的--通过的《建议》,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都明确提出
十四五
时期我们要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一、十四五
时期中国发展环境的变化
我们先谈一谈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使得世界大变局加速演变。国际、经济、科技、文化、安全、政治等格局均发生了深刻调整。世界大环境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从全球经济、贸易、投资、产业布局,还有治理体系变革等方面来看,十四五
时期世界经济将呈现以下发展态势:
一是世界经济有可能持续低迷,国际贸易和投资增速放缓。2023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世界经济就进入了一个深度调整期,增速显著放缓,国际贸易增速持续低于世界经济增速,跨国直接投资也趋于回落。2023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又使得世界经济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陷入最严重的衰退,国际贸易和投资大幅下降。2023年下半年以来,虽然全球经济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改善有所回升,但未来的走势在很大程度上还将受到疫情防控形势的影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因此,未来几年,特别是
十四五
时期,世界经济有可能处在持续低迷的态势,出现强劲复苏的可能性较低。
从近30年来世界经济的增速看,世界经济在2023年金融危机之前,尽管常有一些波动,但总体是向上增长的态势。2023年金融危机使得世界经济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回落。此后,随着应对危机的刺激政策效应逐步减退,世界经济在这次疫情之前也处在疲弱的复苏状态,走势并不强劲。从目前看,今年世界经济有可能出现恢复性增长,增速有可能达到5.5%。但是除去2023年的负增长,今年世界经济总量仍然很难恢复到疫情之前的水平。
从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走势的相互关系看,金融危机之前和金融危机之后也呈现出明显不同的特征。金融危机之前,在经济全球化高速增长时期,国际贸易增速持续快于经济增长,可以说是带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平均来看,金融危机之前,国际贸易增速应是世界经济增速的2倍以上。但金融危机
之后,在多数的年份国际贸易增速低于世界经济增长。这反映出金融危机后经济全球化退潮,逆全球化的趋势增强,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使得贸易的增速低于经济的增速。受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国际贸易的回落幅度较大,接近10%。
从全球跨国直接投资的流入量看,2023年,全球跨国直接投资曾经达到了历史峰值,此后逐年回落。新冠肺炎疫情之前,全球跨国直接投资基本上稳定在1.5万亿美元左右。但2023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全球跨国直接投资总量下降了42%,仅有8590亿美元。其中发达经济体只有2290亿美元。而新兴市场国家基本保持在6000亿美元以上的增速。2023年中国也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
由此可见,2023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发达经济体的投资,特别是企业并购产生的影响比较大,全球跨国直接投资也进入了低迷期。未来要想重新恢复到比较快的增长态势,仍然需要很长时间。
从我国的情况看,近年来我们对外投资和利用外资持续保持较快增长。尽管2023年我们也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但我国利用外资仍然达到了1444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一。2023年,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对美国冲击很大,美国吸收外资大幅度回落。同时,我们的对外投资仍然保持在1000亿美元以上的稳定水平。特别是对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的投资和项目仍然保持较快增长。
不久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了2023年关于世界经济最新的预测。根据最新预测,2023年世界经济有望出现5.5%的恢复性增长,但前提是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就目前的全球大环境而言,在
十四五
时期,世界经济的增速与历史比,应该处在相对较低的水平。
二是国际分工深刻变革,全球产业链布局调整加快。一方面,新一轮的科技
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推动世界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国际分工发生深刻变革。特别是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数字经济为引领,生命健康、先进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相互促进、交叉融合,科技创新进入了大融通时代,颠覆性技术不断涌现,新经济、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迅猛发展。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价值链发生了深刻重组。
另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的背景下,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使得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问题更加凸显,各国内顾倾向增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布局向多元化、区域化方向发展,世界各国更加重视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可控和安全可靠。以往在经济全球化快速发展时期,以效率优先为导向而形成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布局在加速向以安全可控优先方向调整,所以国际分工和全球价值链格局在我国
十四五
时期将发生更加深刻复杂的变化。
三是经济全球化势头继续减弱,国际治理体系呈现
碎片化
。2023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在经济增长放缓、全球化收益不均、贫富差距扩大的大背景下,西方国家出现了社会撕裂,民粹主义盛行,对外大搞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和霸凌主义,经济、贸易、投资问题政治化。在我国
十四五
时期,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的大趋势不会改变,但单边主义与多边主义的较量依旧激烈,经济全球化的势头仍有可能减弱。围绕着世界贸易组织改革、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共同应对公共卫生领域挑战等方面的博弈和斗争可能更趋激烈,国际治理体系变革达成共识的难度在上升。所以,在
十四五
时期,我国势必要在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谋求自身的发展和推动同其他国家的合作发展。
我国发展的内部条件也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
十四五
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和条件,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发展的内部条件也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
一是我国仍处在成长的上升期,但是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难度在加大。我国仍处在新兴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发展的内生动力依然强劲,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发展趋势没有改变。与此同时,我国也正处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阶段,以往支撑经济高速增长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都有很大的改变,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再加上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难度加大,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进入了中高速增长区间。其中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结构调整、协调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压力和需要前所未有。所以,未来一个时期,经济潜在增速仍有可能继续有所回落。
《纲要》没有像以往对整个未来五年提出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而是强调每年度根据形势变化决定年度增长目标,这也是考虑到未来的发展环境有很大不确定性。当然,另外一方面我们也有充分的信心和条件保持经济适度的发展。
2023年金融危机之前,中国经济增长从2023年达到峰值以后逐渐回落。特别是过去10年,中国经济增长更加平稳,增速比以往波动的幅度越来越小。当然这反映了我们的经济结构有重大变化,经济增长目的在转换。所以,十四五
时期,我国仍将保持中速到中高速的增长态势。
二是我国已经转向了高质量发展阶段,但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我国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方面已经取得了积极进展。过去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单纯依靠增加要素投入,追求经济总量增长的粗放式发展模式逐渐被摒弃。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有机统一,已经成为新发展导向。但是,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我们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改革任务依然艰巨。
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并不意味我们已经实现了高质量发展,而是
意味我们已经到了必须要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来推动经济发展的阶段,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本身就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从过去几年我国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绩看,我们的经济结构也在持续优化。从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看,服务业占比持续上升,去年已经达到54.5%。包括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现在在经济中占比已在40%以下,农业总体维持在接近10%的水平。这种结构变化,与世界各国工业化发展路径的一般规律是相符的。从一定程度上讲,我国经济已经由过去工业主导型的经济转向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
由于服务业的占比上升,也使得我们的经济增长更加稳固。过去在工业主导时期,工业周期性比较强,所以,往往会带来经济增长速度的波动。现在服务业占比提升到50%以上以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60%以上,这也使得我们的经济运行比以往更加稳定。这种结构变化,也使得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我们的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总体趋势是有所减弱的。另一方面,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持续增加。过去几年,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基本上是60%以上,也就是说经济增长的60%现在都来源于服务业。
从贡献度和经济增长速度分解来看,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是最大的。由于这种变化,我国的就业结构也发生了新变化,特别是服务业占比的提升,使得服务业成为过去几年吸纳就业唯一保持增长的产业。第三产业已经成为我们吸纳就业的最主要的渠道。从就业方面来看,我们还要依靠更多的服务业来创造就业。
近几年,我国每年新增就业超1300万人,去年受疫情冲击影响,我们的城镇新增就业有所回落,但也实现了目标。这说明,我国经济结构在发展过程中为保持就业稳定增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基础。
三是
两头在外
的发展模式难以维系。完善内需主导、内生增长的新发展模式紧迫性在上升。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23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发挥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低的比较优势,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际大循环,形成了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发展模式,成为世界工厂,这种发展模式有力带动了经济快速发展。
但是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国内要素条件的变化,这种两头在外,也就是市场和资源在外的国际大循环动能近年来明显减弱,特别是关键核心技术受限带来的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问题更加凸显,经济安全的风险增大。
我国已经连续多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拥有全球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和配套齐全的完整产业体系。我们本身具备内部循环的大国经济优势。2023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已经在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转变。所以,在
十四五
时期,我们要继续顺势而为,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支撑,加快完善内需主导、内生增长的新发展模式。
2023年金融危机之前,我国对外贸易,无论进口还是出口都是两位数增长。但是2023年金融危机以后,由于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复苏缓慢、外需减弱,我国的外贸出口增速也在减弱。个别年份甚至出现了负增长。总体看,我们的对外贸易增长潜力已经被挖掘得差不多了,和以往相比,再出现高速增长的机会也不是很多了。
从宏观经济角度看,内外需占GDP的比重也明显回落。2023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前,我国经常项目顺差占GDP比重最高达到过8.7%,接近10%的水平。因此,外需对我们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是非常大的。2023年我们经常项目顺差仍然接近3000亿美元,但是占GDP比重只有2.0%。2023年,我们的GDP按照人民
币计算是101.6万亿元,折合成美元是14.7万亿美元。
现在我们基本上实现了内外的均衡。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在现在被提出来并不是说我们没有做这个事情。从需求方面看,消费、投资、进出口占GDP的比重也反映出经济结构在持续优化。与此同时,我们的最终消费占GDP比重比过去在持续提升,已经超过50%。但是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消费占比仍相对偏低。
从生产角度看,我们的服务业占比超过一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60%。从支出角度,或者从需求角度看,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接近60%。所以,这两方面的变化,使得我们的经济增长跟以往相比有很大变化,我们不再过分依靠投资、工业。
二、中国经济发展的新趋势与新特征
十四五
时期,我们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既应对了国际环境深刻变化,也是我国在当前阶段的主动选择,更是对
十四五
时期,乃至更长时期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重塑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重要战略部署。因此,必须深刻理解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科学内涵,准确把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决策部署,把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和构建新发展格局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十四五
时期我国经济发展将呈现以下新趋势和新特征:一是更加注重扩大国内需求。国内市场主导国民经济循环的特征将更加明显。新发展格局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这是要求我们坚持扩大内需,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打通国民经济循环各个环节,加快培育完整的内需体
系,完善内需主导、内生增长的发展模式。我们经济发展的立足点,从以往看重国际市场为主,转向以满足国内需求为发展的出发点、落脚点。我们有这方面的条件。首先我国有14亿人口,我们的经济总量已经连续多年超过14万亿美元,大概是美国的70%。按照目前的发展态势,十四五
期间,按照世行的标准,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有可能最终达到1.2万美元以上,进入高收入国家行业。
同时我国还有4亿多的中等收入群体。2023年,我们的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了40万亿人民币。2023年,由于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我们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出现了负增长,大概是39万亿元人民币。但总体来讲,我们国内消费品市场规模大概是6万亿美元左右,可以说和美国现在的市场规模相当。但和美国相比,我们是发展中国家,我们的工业化、城镇化还没有完成,所以,我们的市场是全球最有潜力的超大规模消费市场。
当前,我国还处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的阶段。产业升级、城镇化建设、中西部地区的建设都将不断释放出投资需求潜力。强大的国内市场是我国最大的竞争力。我们完全有条件依托强大的国内市场来支撑经济的长期发展。当今世界,市场是最稀缺的资源。我国有全球最有潜力的超大规模市场,这也是我们能够实现扩大内需,支撑国内经济增长的重要的底气。
但是当前,我们的国内大循环还不够通畅,突出表现在国内统一的大市场尚未形成,地区之间、行业之间还有很多门槛,要素商品流动还受很多因素影响。另外,我们流动体系的现代化程度不高,交易成本也较高。虽然近年来,我国的物流成本持续下降,但是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然较高。2023年,我们的物流成本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仍高达14%以上。而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只有8%。所以,我们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还有很多空间。现在我们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深化改革降低流通费用。
当前,我们的金融、房地产和实体经济发展也不均衡,这均妨碍了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品流通,同时,我们的体制机制问题也较多。这些现象不仅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循环,也制约了消费和投资需求潜力的释放。所以,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一个事关全局的问题,表面上看它是一个发展问题,实际上是改革问题。只有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才能进一步释放消费和投资需求的潜力。所以,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首要任务是继续深化改革,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有效释放国内市场的需求潜力。
十四五
期间,我们将坚定不移扩大内需,更加注重和加强需求侧的管理,构建扩大内需的有效机制,全面促进消费和拓展投资空间。在稳定汽车、家电等传统大宗消费的基础上,我们还要进一步推动线上、线下消费融合,进一步扩大养老、健康、家政等服务消费,进一步净化我们的消费环境,促进消费提量升级。同时,我们还要加强像5G基站、大数据中心等一些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推进以县城为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积极开展老旧小区改造和市政设施升级。
十四五
时期,我们在落实扩大内需方面有一系列的举措,除了进一步深化改革,建立一些有利于扩大内需的体制机制以外,我们在促进消费和拓展投资空间方面还有很多具体的举措。扩大消费有一点很重要,就是提高消费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
近年来,我们的最终消费比重已经超过50%,呈现上升的态势。但剔除政府消费后,我们居民的最终消费还低于40%。也就是说,我们在扩大内需方面,除了稳投资外,重要的一点还是要扩大消费。扩大消费除了从营造消费环境入手外,更重要的是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切实有效提升消费在经济中的比重。
近年来,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费支出也出现了一些变化,虽然居民收入和经济增长保持同步,但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在2023年有明显回落。所以,这既不利于当期经济可持续的恢复,也会制约我们未来的发展。
二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将不断提升。构建新发展格局,持续推动经济向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转变,关键还是要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从而让国内大循环有效运转起来。
畅通国民经济循环。首先,在国内大循环中,供给和需求必须循环起来。我国具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和强大的生产能力、完整的配套能力。但最大的问题是我们的供给体系大而不强,特别是一些传统低端领域的产能和供给持续过剩,而很多新兴的高品质服务供不应求。所以,在居民消费加速升级的态势下,我们的供给体系大而不强、大而不优,供给结构难以适应消费需求变化的矛盾也日益突出。我们国内循环之所以存在很多堵点和断点,最主要的方面是我国有很多个性化的需求。有时,国内的商品难以满足人们的个性化需求,所以,有很多人到国外去采购。
要解决国内经济循环不畅的问题,还是要进一步深化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所以,构建新发展格局,畅通国内大循环,必须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果我们的供给体系能适应国内需求的需要,那么庞大的国内需求就会刺激我们的供给不断创新,我们的工业、服务业也就会更好地发展起来。
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运行面临的矛盾既有供给侧的,也有需求侧的。但深入分析后,我们的判断是,矛盾主要还是在供给侧。供给体系不能适应需求变化。如果我们仅仅是扩大内需,而不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那内需供给就很难能支撑经济增长。所以,我们必须把扩大内需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紧密地
结合起来,着力优化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质量,不断增加产品和服务的种类和品种,提高它们的质量和品类。
十四五
时期,我们还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着力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要用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来创造和引领新的需求。
三是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保障将进一步强化。当前,国际上围绕着优质要素资源的争夺在不断加剧,我国正处在由产业链中低端向中高端跃升的阶段。关键技术、核心零部件、高端设备
卡脖子
问题还比较严重,所以,断供风险难以完全排除,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已成为重大课题。产业链、供应链在关键时候不掉链子是一个大国经济必须具备的重要特征,也是大国经济循环畅通的关键。所以,我们必须着力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
十四五
时期,我们必须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战略支撑,依托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的核心技术,强化对关键领域、关键技术、关键产品的保障,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我们还可以依托国家超大规模的市场和完备的产业体系,创造有利于新技术快速大规模应用和迭代升级的独特优势。在
十四五
期间,我们在加强科技创新方面有一系列重要的部署。
从
十三五
以来,我国在科技投入方面不断加大投入,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在不断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在一定程度上也等于全要素劳动生产率,剔除资本和劳动的贡献以外,经济增长和其他方面的贡献是来自科技进步方面的。我国科技的不断提升,与我们加大研发投入经费有关。
此外,无论在加强国家科技创新力量,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还是市场引导企业创新主体以及激活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等方面,我们都有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四是要发展壮大战略新兴产业。
十四五
时期,我国产业转型升级既面临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加快向各产业渗透和融合发展的重大机遇,也面临碳排放达峰和碳中和约束强化的巨大挑战。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是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在加快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将进入大规模产业化、商业化应用阶段,成为驱动产业变革和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十四五
时期,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进入了关键时期,加快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中的地位和竞争力。
十四五
时期将坚持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发展战略,推进数字化转型行动和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对各产业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改造,促进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跨界融合发展,大力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以提升竞争力和产业集中度为导向,把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与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结合起来,依托产业园区和自贸区等平台,推动企业、科研单位、金融机构等有效集聚,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五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十四五
时期,我们要进一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能力会进一步增强。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实体经济是金融的根基,金融机构如果脱离实体经济去搞以钱生钱的自我循环,就会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甚至是金融危机,最终也会危及到金融自身发展。因此,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也是金融自身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在新发展阶段,金融工作要主动适应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主动适应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形势,把更多的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和薄弱环节,具有现实和长远的指导意义。2023年,从应对新冠疫情冲击的过程中,我们看得很清楚,普惠金融大量发展,引导更多金融信贷资金流向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不断降低实体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严控资金流向房地产、股市。
十四五
时期,我们将从体制机制建设入手,综合施策,引导金融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
从宏观层面看,重点做好金融领域跨周期政策设计,完善货币供应调控机制,使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反映潜在产出的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基本匹配;深化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机制,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促进金融资源优化配置和提升经济潜在增长率。
从微观层面看,我们要进一步创新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引入激励相容机制,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更多投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进一步疏通金融体系流动性向实体经济的传导渠道,支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从支持创新层面看,我们要完善金融支持创新体系建设,围绕创新链和产业链打造资金链,更好发挥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促进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形成金融、科技和产业之间的良性循环。
从优化结构层面看,我们要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原则,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更好服务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从完善货币、监管、税收等制度入手,支持中小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持续健康发展;实施政策性业务和商业业务分账管理,提升支持国家战略的能力;大力发展债券市场和多层次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统筹规
划建设管理适应金融双向开放的金融基础设施体系,确保金融基础设施安全运行。
从防控风险层面看,我们要健全金融风险预防、预警、处置、问责制度体系,按照
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
方针及时处置各类风险隐患,加快构建宏观审慎加微观审慎的跨境资本流动风险管理体系,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六是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制度型开放特征更加鲜明。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要搞封闭的内循环,畅通国内循环与参与国际循环是内在统一、相互促进的,而不是割裂或对立的。
国内大循环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基础,畅通国内大循环就能更好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既满足国内需求,又提升我国产业技术发展水平,形成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有利于我们更好参与国际循环。
坚持开放合作、主动参与国际循环,可以更好地联通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深同世界经济的联系互动,提升国内大循环的效率和水平,为国内大循环注入新动力。
因此,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必须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市场准入、提升制度型开放水平,创造更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为世界各国提供更多的中国机遇,形成更加紧密稳定的全球经济循环体系,促进各国共享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机遇和成果。
十四五
时期将以完善内外贸一体化调控体系为方向,健全制定内外贸、内外资统一的维护公平竞争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制定新的外资基础性法律,清理涉及外资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性文件,限期废止或修订同对外开放大方向和大原则不符的法律法规或条款,加快推动从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
转变,为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提供制度保障。
依托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探索实践更高水平更高标准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措施,加快金融等服务领域开放,促进制度型开放。推动共建
一带一路
高质量发展,统筹推进
五通
合作,健全多元化投融资体系,扩大西部和沿边地区开放,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特别是世贸组织改革,开展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提出更多中国倡议、中国方案。
篇二:十四五精神党课讲稿
2021年专题党课讲稿3篇
大家好!
清末启蒙思想家龚自珍在《古史钩沉论》讲到,“欲知大道,必先为史”,2016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会上讲到“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面向未来面对挑战,全党同志一定要继续前进”。历史是的教科书。目前,在全党集中开展党史研究教育,是党中央立足党的百年历史新起点,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动员全党全国满怀心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作出的重大决策。作为身着检察制服,肩扛公平正义的检察一员,作为9000多万名员中的一分子,我认为:
一是要充分认清研究意义,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和省委、市委的决策部署上来。特别是结合2021年,既是我们党百年“华诞”,又处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我们更要通过研究党史,不断用成就鼓舞斗志、明确方向,进一步厚植初心,强化使命,以不变的共产的奋斗历程,真正做到“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适应新的形势,完成新的任务,实现新的发展,做一名合格的员。
二是要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切实坚定理想念,自觉做到“党在心中”。不做“两面人”,这是对一名员最起码的要求。我国目前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检察机关也正处在司法责任制改革的重要转型期,我们要进一步增强政治定力,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做到在各种重大斗争考验面前,始终保持忧患意识,持续保持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精神状态,时刻绷紧防范化解风险这根弦,打好主动仗,及时消除各种隐患。作为一名普通的检察机关共产的贡献,但不将党的事业、检察事业装在心中,不能认清形势,为党分忧,也不是一名合格的员。“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作为一个检察人员,我们更要充分认清检察机关的政治属性,在司法实践中,自觉将党的意志贯穿于日常办案,体现于每一个环节,用职业的忠诚来实践对党的1诺言。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我肯定要通过此次党史教育,结合我院2020年度事情敷陈,不断提升自己党性修养和头脑境界道德程度,为xx检察机关第一方阵,做出自己的不懈努力。
谢谢大家!
人人好!
初心如磐,以史为鉴。2021年,中国迎来百年华诞,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迎着2021“牛年”的东风,“十四五”开局起步,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党开展党史研究教育,激励全党,从百年党史中汲取前行力量,以全面从严治党擎起朗朗乾坤(转载于::2021年专题党课讲稿3篇)。
“党史研究教育”已“蓄势待发”,以史为鉴,重温史诗,红色教育“生根发芽”。
追溯历史,倾听回响。执政以来高度关注党史研究教育,特别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带头学好、学深,把脉中国的发展进程,汲取宝贵经验助力新时代新发展,并在多次考察谈话和重大会议上指出:广大党员、干部要多学党史、中国史,自觉接受红色传统教育,常学常新,不断感悟,巩固和升华理想念,把中国革命历史作为的营养剂,修好党史教育这门必修课,了解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的来龙去脉,汲取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经验,增添正能量,正确了解事件和重要人物。
“党史研究教育”承“华诞献礼”,以学为基,传承经典,初心使命“落地开花”。
行程万里,初心如一。2021年,站在诸多历史交汇点上,“十四五”开局起步与党的“百年华诞”交相辉映,更凸显历史感和责任感。各基层党组织要全面
2加强组织建设,通过多形式、全渠道展开“学党史知党情跟党走”等研究教育和活动编排,切实做好“党史研究教育”落地生根;坚持把政治过硬摆在首位,进一步优化干部任选用机制,突出抓好社区(村)“两委”换届事情,确保干部德配其位、才配其位,切实抓好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大胆识人用人,充分发挥好在基层一线考察辨认干部的机制,锻炼敢担当善作为的干部“铁军”。
“党史研究教育”呈“主题常态”,向史而新,谱写华章,播种星火“进千万家”。
鉴往知来,百炼成钢。从“小小红船”到“巍巍巨轮”,从“春天的故事”到“新时代华章”,一百年来,中国共产众开拓前进,从没有路的地方,走出了一条人世正道。作为党员干部新时代必修课,“党员干部学党史、守初心、担使命的有力抓手,是以史为鉴催生政治智慧的有效路径,是各领域党组织展开落实事情的根本遵循。各领域要在“党史研究教育”上下细、下足
功夫,广泛动员、大力宣传,带领人人接受一次头脑政治浸礼,让“党史”进万家,让“党史研究教育”常态化、生活化。
谢谢人人!
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我有幸参加了党的基本知识他讨论班,经过党课的研究,各位同学和组长对党的精辟解析,独到的见解和大量的引经据典,让我在无比叹服的同时深受鼓舞和教育。期几次的党课研究与讨论,给我留下了深入、难忘的印象,使我对党组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使我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中国,坚定了我插手中国的决心,坚定了我为共产主义斗争终生的念,感觉自己的头脑得到了升华。下面就谈一谈我参加此次党课研究的几点体会。
一、对党的进一步认识。
通过几次的党课研究讨论,使我对党的性质、纲领、任务和宗旨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尤其是对党史和原理、、和“以及科学发展观,使我深刻的了解了中国,使我深深的感到
3中国共产、光荣、优秀的党。
(一)对党的性质、宗旨的认识。
了解党的性质和宗旨是申请入党的必修课,是端正入党动机的前提条件,是立志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必须前提,努力做合格员就从这里开始。
党章中明确指出:“中国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科学的理论体系作为自己的为行动指南,并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各个历史阶段争取辉煌的成绩,以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为最终目标的无产阶级政党。
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这一宗旨,鲜明的昭示党是代表全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同志指出:“全心全意的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这段话深刻的阐明了我们党的根本立场和根本宗旨。
作为入党积极分子,我要时时刻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按照员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按照党的基本路线和国家法律、政策及上级领导的指示来指导和开展工作。作为班级的一员,我要积极参加班级活动,帮助身边的同学共同进步。作为学生会的一员,我要落实组织交给我
的各项工作,为全院全校同学服务,帮助大家处理好研究和生活中的困难。
二)对和“”重要头脑以及科学发展观的认识。
中国的建设实践证明,中国只有在中国的领导下,才能走向繁荣富强。七八十年代,为我国经济的腾飞起步铺开了新的道路;九十年代,把发展先进生产力放在了首要位置,并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二十一世纪的今天,__又提
4出了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即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推动了我国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报告首次把理论成果和科学发展观定位为战略思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二、建立远大理想,坚定入党的决心,努力研究、事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争取早日假如党组织。
通过几次的讨论研究,我不仅对中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还坚定了自己追求党组织、加入学生,一名入党的积极分子,我要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的理想,贯彻党的基本方针,为党的事业做出贡献,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无产阶级政治立场和世界观在斗争目标上的集中表现,是人终身所崇奉、所向往、所固执追求的价值目标,是支配共产的精神支柱。因而,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员,首先就要建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共产主义念,做到任何时候、任何情形下都决不动摇(转载于:
:2021年专题党课讲稿3篇)。
从我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的那一刻起,我就暗暗的告诫自己:向身边的党员研究,用党员的标准严厉要求自己,用实际行动去接受党组织的考验,把自己的全部身心都投入到党的教育事业之中。
为一名积极要求入学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改革的大潮中,我深知自己肩负着祖国交付的重担,为培养自己成为新世纪的接班人,我要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无私的奉献。
篇三:十四五精神党课讲稿
党课讲课稿:以“赶考”姿态奋进新时代
党课讲课稿材料:以“赶考”姿态奋进新时代
回顾一年来的的建设发展经历,全体同志紧密团结在党委周围,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履职尽责,攻坚克难,各方面都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绩,赢得了队伍上下、单位内外的一致赞誉。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当前我们的基础建设还比较薄弱、工作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队伍教育管理还有短板,这些基础工作制约着我们又好又快地发展建设。尤其是,明年是全面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建党100周年,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开启之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望成绩,我们应该充满信心;立足当下,我们应该客观冷静;展望未来,我们应该始终保持“赶考”姿态,在新时代的征程上,鼓起改革创新的决心勇气,爬坡过坎,砥砺前行,再续辉煌。下面,我就“以“赶考”姿态奋进新时代”这一主题,结合自己的所思所想,和大家交流一下。
一、用创新精神诠释“赶考”姿态
“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创新”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自十八大以来,在xxxxx的公开讲话和报道中出现超过千次,可见其受重视程度。xxxxx强调:“坚持创新发展,就是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如果我们不识变、不应变、不求变,就可能陷入工作被动,错失发展机遇。
回到我们自身,还存着着创新意识不足的问题。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形势下,在我们当前的良好形势和机遇下,我们有的同志仍然固步自封,习惯于按照自己的惯性思维做工作、按照传统经验做工作,缺少一种敢为人先、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精神,工作缺乏创新,不主动去研究工作,习惯于被工作,好多工作习惯于按部就班,到什么时候开展什么工作,没有创新开展工作的想法、思路和办法。创新是发展的源动力,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做到创新,我认为应该抓好三个环节:
(一)要懂得创新。创新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现代人应该具备的素质。创新属于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范畴,是进行创新活动必须具备的一些心理特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兴趣、创新胆量、创新决心,以及相关的思维活动。创新精神是一种勇于抛弃旧思想旧事物、创立新思想新事物的精神。例如:不满足已有认识(掌握的事实、建立的理论、总结的方法),不断追求新知;不满足现有的生活生产方式、方法、工具、材料、物品,根据实际需要或新的情况.不断进行改革和革新;不墨守成规(规则、方法、理论、说法、习惯),敢于打破原有框框,探索新的规律,新的方法;不盲目效仿别人想法、说法、做法,不人云亦云,唯书唯上,坚持独立思考,追求新颖、独特;不僵化、呆板,灵活地应用已有知识和能力解决问题--等等,都是创新精神的具体表现。
(二)要科学创新。既要有想法、更要有招法。创新的目的最终是要用于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要深入调研,做好创新的准备工作。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要搞创新,一定要深入调研,了解工作创新的根本目的,充分论证创新的成本,科学评估创新的实际意义和价值,一定要使得创新有针对性实效性。要善于研究,瞄准创新的方向。工作中,我们要结合各自工作岗位实际,瞄准前瞻性、代表性的方向,去研究创新推进工作的方式方法和载体,真正通过创新实现我们工作效率的提升和目标的实现。要敢于失败,大胆去尝试。我们常讲,失败是成功之母。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指出,要建立容错纠错机制,我们要放手让敢于创新的同志去创新,要主动为敢于担当的同志去担当,不断激发他们创新工作的热情和劲头。
(三)要敢于创新。创新是一个体系,既要有细节处、节点性创新,更要敢于打破条条框框的限制,突破过时的体制机制,建立起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工作制度。以队伍教育管理为例,在创新管理体制机制中,要持依法从严管党,从体系制度入手,探索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保障队伍建设发展的制度机制,确保队伍健康稳定发展。要探索创新队伍管理机制,利用好日常绩效考核这个有效手段,营造实绩为先的鲜明导向,保障队伍健康稳定长远发展。聚焦履行使命任务需求,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加强队伍管理系列制度机制创新,该完善的要完善、该修改的要修改,我们要根据队伍实际情况,不断地创新管理机制,力求最适合的管理方式。
二、用争先意识塑造“赶考”姿态
xxxxx深刻指出:机遇总是垂青勇于竞争的人,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决不能有丝毫懈怠,不能满足于现状,一定要有谦虚的态度,树立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竞争意识,清醒认识形势,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进一步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争创发展的新优势。优胜劣汰是自然法则,从地球上出现生物开始,各个种群之间和种群内部就一直不懈地进行着残酷的竞争。竞争使生物进化,使社会发展。竞争是生存之道,发展之道,不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不论个人还是集体,只有不断竞争,才能不断发展,如果安于现状,其结果就是让现状也不存在。因此,同志们要知道,机会稍纵即逝,抓住了就是机遇,抓不住就是挑战。在这千帆竞发的激烈的竞争时代,如果我们没有足够的创先争优意识,没有足够的创先争优的苦干实干,势必会被淘汰。
(一)要培育敢于争先的血性。现在,在我们的同志中,就缺乏这样一种敢于争、敢于抢的血性。好多工作,就像跑步一样,有的咬咬牙能坚持下来、能冲上去,却自我放弃。面对第一和荣誉,有的同志常常感叹道,争第一、当先锋太累了,殊不知,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有的同志就是没有真正体会到成功后的那份喜悦和自豪,那才是一个勇者和智者的追求。作为个人,在日常学习工作中,要勇于主动地说:“让我自己来!”“让我再试一试!”“我能行!”那么,竞争这粒种子就一定会发芽、开花、结果。通过竞争,促进自己进步,体现人生价值。
(二)要激发勇于争先的斗志。有句话说的好,要想赶上机会的列车,你最好离站台不远。说的就是要通过勤奋和努力来实现目标。机会的大门,不能空手叩响,你需要手里端着一些“东西”,在叩响大门时,给从门缝中窥视的守门人看,这个“东西”就是你的努力和实干。创先争优不是靠嘴上讲讲就能实现的,需要我们脚踏实地的埋头苦干实干,需要我们不断的勤奋努力,用辛勤汗水来换取、来实现。讲到这里,有的同志老是说我们单位的优势不明显,没有什么可以和人家竞争的。这种想法其实是错误的。一个单位和一个人一样,决定你前途的,不是起点,而是后天的努力。这个社会流行“起点论”。人们特别喜欢说,看啊,那个谁,他爸是谁、他妈是谁,所以他现在活成了谁。没错,一个人的起点很重要,如果能从一个高度上起飞,飞得高的几率自然要大很多。但是有很多人,有父母加持,有亲友相助,天生就站上了高起点,可惜他的能力、心气不足,自打上了路,就在一直往下滑,那个起飞点,可能就是他的最高点。也有很多人,比如XX农村泥坑里长大的,起点低到不能再低,但他们聪明努力,一路拓展人生的上限,于是能够扶摇直上,越飞越高。雄鹰从谷底起飞,一样可以冲天。而母鸡就算在云端起步,也只能步步滑落。所以,一个人或者一个单位有没有前途,关键不在于起点,而在于后天努力。每一名同志组成了我们这个集体,每一个同志的梦想成就了我们单位的梦想。只要我们把这个集体真正当成了自己的家,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共同努力,我们创先争优是没有问题的。
(三)要学会善于争先的方法。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在一次讲课中谈到,要实现赶超,我们就要“变道超车”。为什么要变道超车,我们通常不是说要“弯道超车”吗?马云解释说,后者本来跑的就很慢了,要是弯道超车,不又得多跑多少路啊?那何时才能实现超车的目标?像我们这样一个基础比较薄弱、优势不够明显的单位,要想实现创先争优的目标,就必须有这种“变道超车”的理念,在工作中眼界要宽、思路要活、定位要准,尽量少走弯路。创先争优,有时也有终南捷径。工作中,我们不妨解剖一些先进单位和先进事迹材料,看看他们是怎么成功的,找找我们的差距在哪里,想想为什么我们在这方面没有成功。要善于研究、善于分析,学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实现变道超车,借鉴他们成功的经验和思路,实现我们创先争优的工作目标。
三、用效率观念丰富“赶考”姿态
效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或劳动的效果与劳动量的比率。探究工作效率不高的原因可能有两种,一种是主观的因素,说白了也就是态度问题,有的同志对待工作不积极、不主动,敷衍了事,被动对待,本来今天能完成的工作非得要拖到明天去做,说到底还是“混日子”的思想在作怪。一种客观的原因,即个人自身综合素质的原因,个人水平的不高,是导致工作效率低下的一个关键因素。工作中,我们都在极力追寻高效率的工作。在现如今飞速发展的时代,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效率就是单位和企业的生存之本,更是个人的发展之本。那么,怎样提高工作效率呢?(一)要保持积极的工作态度。我们的工作效率不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有的同志对工作抱有敷衍了事的应付态度,没有真正把工作当事业干。有的说现在一眼望到头的生活没有什么前途。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其实,工作没有什么好与坏,真正有别的是我们的态度。要把工作做好,首先要对工作有积极的态度。在公司跑业务的其实也很辛苦、很不易,特别是当稀少的底薪和每天联系客户的疲累不成正比的时候,多数人都觉着这差事没法做。可有些人在这些事情上做得很用心,最终拿到了比底薪高出几倍甚至十几倍的提成。你能说他们没前途吗?我想告诉大家,有没有前途,真的不在于做什么,而在于你怎么做。另外,我们要学会认识自己。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你讨厌这份工作还是讨厌不怎么成功的自己?希望大家从内心深处思考自己的答案。现在的社会,有的人在工作上稍有不顺心、不满意,就牢骚满腹,真的是“干一行、骂一行;干一行、恨一行”,甚至不断地跳槽,跳来跳去,还是没有找到自己认为满意的工作。可是,你有认真地思考过吗?为什么我们这么不满意自己的工作?我们真的讨厌现在的工作吗?你是讨厌这份工作压力大,还是讨厌那个动不动就挨批、工作总上不去的自己呢?你是讨厌这份工作太稳定,还是讨厌那个磨灭了斗志、不思进取的自己?这个世界上有各式各样的工作,如果真的没有兴趣,大可以跳槽转行。但如果是自己的能力不够、实力不强,那么走到哪,干什么工作,都只会灰头土脸满处碰壁。我们不是在讨厌工作,而是在讨厌那个不争气的自己。
(二)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导致效率不高,还有一个致命的原因就是受自己的本领水平所限。的确,在工作中,我们要想加快进度,比如赶写一份材料,确实因为自己的水平有限,在规定时间内很难拿出高质量的材料来。因此,我们每个人都要有本领恐慌的意识。没错,你学历不高、专业没学、不会管理,这可能确实是你的短板,那么,多读点书,多向人学习工作经验、处世技巧,你的前途又会光明一些。当你把拖累自己的短板尽量补齐,把推动自己的长板尽力拉长,你的前途就广阔了。
(三)要学会科学工作的方法。要根据工作任务的轻重缓急,制定科学的工作计划材料。要有强烈的时间观念,计划内的工作必须要在计划的时间内完成,只能提前,不能拖沓。聪明的人会尽力完成当天的工作,因为当天完不成的工作将不得不延迟到下一天完成。这样必将影响下一天乃至当整个工作计划材料,从而陷入明日复明日的被动局面。在制定计划的时候,必须考虑计划的弹性,不能将计划制定在能力所能达到的100%,而应该制定在能力所能达到的80%。这是计划管理的性质决定的。因为,我们每天都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以及上级交办的临时任务。如果你每天的计划都是100%,那么,在你完成临时任务时,就必然会挤占你业已制定好的工作计划材料,原计划就不得不拖期了。久而久之,你的计划失去了严肃性,你的上级与会认为你不是一个很精干和效率的人。
同志们,面对存在的问题不足和短板弱项,我们不要忽视,更不能回避。百舸争流,奋楫者先。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共产党人有一种职业病,那就是吃苦。我们要时刻保持一种“赶考”的姿态,以一种坐不住的责任感和等不起的紧迫感,紧紧握住历史的接力棒,迎着问题上、克服困难走,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头,砥砺奋进,锐意前行,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创造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辉煌业绩和精彩篇章。
篇四:十四五精神党课讲稿
篇五:十四五精神党课讲稿
专题党课讲稿: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争取更大荣光
中国迎来了新时代新征程,那我们未来该如何继续奋进,为党和人民事业争取更大的荣光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专题党课讲稿: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争取更大荣光”,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专题党课讲稿: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争取更大荣光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全面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对于推动全党进一步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奋进新的伟大征程,为党和人民事业争取更大荣光。
一、从党的百年历史中深刻理解树牢核心意识的重大意义,始终把“两个确立”作为最深刻的政治领悟、政治信念、政治自觉
一个国家、一个政党,领导核心至关重要。百年党史深刻启示我们,有没有一个成熟稳定的领导核心,能否确保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关系党和国家的事业成败,关系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遵义会议前,我们党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党中央,党和人民事业在革命早期屡遭挫折。遵义会议后开始形成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党才能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实践充分证明,习近平总书记不愧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航者、掌舵人。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xx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各项事业取得新成就,经济总量跃上xx万亿元大台阶,城乡区域发展更趋协调,生态环境质量创新世纪最好水平,民生福祉不断增进,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1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经济发展中的矛盾问题,xx经济稳定恢复,结构不断优化,动能持续增强,预计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外贸进出口等都将迈上新台阶,“十四五”实现良好开局。xx的发展实践充分印证“两个确立”具有决定性意义。我们深切感到,有习近平总书记掌舵领航,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航向,是党和国家之幸、人民之幸、中华民族之幸。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必须把“两个确立”作为最深刻的政治领悟、政治信念、政治自觉,坚定忠诚核心、信赖核心、维护核心,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国之大者”,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
二、从党的百年历史中深刻理解弘扬奋斗精神的重大意义,始终把习近平总书记赋予xx的光荣使命作为最重要的战略指引、行动指南、奋斗目标
奋斗,是中国共产党的鲜明品质。百年党史深刻启示我们,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必须把党的宝贵经验传承好、发扬好,铭记奋斗历程,担当历史使命。党中央号召全党,勿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xx这片土地深深见证了中华民族从沉沦中奋起的苦难和辉煌。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面对这样的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惟有不懈奋斗,才能夺取胜利。我们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奋力实现既定目标,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不懈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习近平总书记对我省发展高度重视、亲切关怀,擘画了建设“经
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新xx的宏伟蓝图,赋予xx“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争做示范,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的光荣使命。新的征程上,我们将始终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坚决扛起新的使命,不断谱写新的篇章。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更加坚决彻底地转方式、调结构、增动能,坚定不移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快实现xx高质量发展的“凤凰涅槃”;牢牢把握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这一本质特征,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着力打通阻点、接通断点,进一步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在服务全国大局中争取更大的发展主动;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深刻内涵,加快实施乡村振兴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着力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努力实现综合发展实力、人民生活品质、生态环境质量、社会文明程度、共同富裕水平、社会治理效能“六个显著提升”,高水平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模样。
当前,国际环境复杂严峻、更具不确定性,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多年未见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深入分析当前形势,全面部署2022年经济工作。xx作为经济大省,在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中肩负着重要政治责任。必须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作出的形势判断、提出的目标任务上来,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坚守实体经济不动摇,充分发挥产业和科教双重叠加优势,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培育产业链,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确保经济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努力为全国发展大局作出xx贡献。
三、从党的百年历史中深刻理解坚持人民至上的重大意义,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着力点
初心使命是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奋斗目标的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从来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百年党史深刻启示
我们,党之所以历经沧桑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机勃勃,靠的就是共产党人对初心使命的执着坚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二字讲得最多、分量最重,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必须深刻理解人民性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属性,真正悟透、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创造高品质生活,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我们必须坚持就业优先导向,统筹推进“放管服”改革,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更大力度支持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鼓励支持人民群众通过勤劳奋斗、创新创业增收致富。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兜住兜牢民生底线,着力解决“一老一小”等突出民生问题,大力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实现更高质量的“民生七有”。准确把握做大做好“蛋糕”和切好分好“蛋糕”的深刻逻辑,推动苏南苏北对口帮扶协作,推进城市更新行动和乡村建设行动,坚持久久为功,不断缩小地区、城乡、收入差距,让共同富裕这个本质要求在xx现代化建设中扎实推进、充分彰显。
四、从党的百年历史中深刻理解统筹发展和安全的重大意义,始终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作为基本考量、底线目标、必然要求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进入新时代,我国面临更为严峻的国家安全形势,外部压力前所未有,来自经济、政治、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也是前所未有的,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证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要求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着力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部署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国家安全得到了全面加强。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前进道路上仍然存在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各种风险挑战。
迈进新征程,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始终坚持底线思维,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勇于战胜各种风险挑战,不断夺取新征程上新的伟大胜利。
xx处在改革开放前沿,也是应对各类风险挑战的“前哨”。同时,作为先发地区,在发展中也积累了不少风险隐患。要坚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着力解决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风险隐患,着力防范发展中的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坚定维护政治和意识形态安全,着力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能源和粮食供应、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政府债务和金融安全、公共安全、社会稳定等各方面工作,着力把不安全不稳定因素解决在萌芽状态、未发之时,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切实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
五、从党的百年历史中深刻理解勇于自我革命的重大意义,始终把全面从严治党作为永恒课题、紧迫任务、首要责任
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百年党史深刻启示我们,党历经百年沧桑更加充满活力,其奥秘就在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不断自我革命中淬炼而成的。对于如何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早在延安时期我们党就给出“人民监督”的第一个答案。经过百年奋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实践,我们党又给出“自我革命”的第二个答案。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刀刃向内,坚决同一切弱化党的先进性、损害党的纯洁性的问题作斗争,祛病疗伤,激浊扬清,不断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确保党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人民的主心骨。“自我革命”和“人民监督”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形成了我们党跳出历史周期率的坚强保证。
奋进新征程,我们要在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上有更强意识、更多举措、更大作为。坚决捍卫“两个确立”,躬身践行“两个维护”,以严明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确保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在xx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开花结果。要把严的主基
调长期坚持下去,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纵深推进正风肃纪反腐,着力建设廉洁xx。“正风”聚焦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推进,“肃纪”把精准运用“四种形态”作为重要抓手,“反腐”围绕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精准发力,确保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巩固发展良好政治生态。
一切辉煌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一切伟大事业都要在继往开来中推进。在新的赶考路上,我们一定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知重负重、履职尽责,埋头苦干、勇毅前行,坚决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光荣使命,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xx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篇六:十四五精神党课讲稿
党课讲稿:聚焦六个基础坚定不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而我们首先也应该知道什么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党课讲稿:聚焦六个基础
坚定不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仅供参考,欢迎大家收藏本网站阅读。
党课讲稿:聚焦六个基础
坚定不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同志们: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一项系统工程。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完整准确全面把握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刻理解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必然性、极端重要性和现实针对性,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与大家共同学习交流。
第一,什么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历史长河中,我国各民族在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不断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铸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一)确定“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目标指向。中国梦是国家、民族、人民共有共建、共促共享的同一个梦。国家层面,要使现代中国更加繁荣富强,国际地位更加凸显;民族层面,要使中华民族更加振兴,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人民层面,要使人民生活更加幸福,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国家富强是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政治前提,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实现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是人民幸福的可靠保障。人民幸福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初心和起点。国家富强、民族振兴,都要以人民的权利得到保障、利益得到实现、幸福得到满足为条件和目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时代召唤、人民期盼、历史必然。
(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以源
远流长、内容丰富的中华文化为土壤,以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为营养,滋养着各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审美情趣、思想信念、知识体系。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要在浩如烟海、厚重博大的中华文化中,不断挖掘各民族共有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元素,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创造出更好更多的文艺精品,讲好“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故事。
(三)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国家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兴边富民行动、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帮扶政策、区域差别化发展政策、援疆援藏等对口帮扶政策,极大地缩小了民族地区、边疆地区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民族地区发展的短板正在补齐、自我发展内生动力正不断增强,后发赶超的势头更加强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基础进一步夯实。
我国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民族人口分布格局不断深化,呈现出大流动、大融居的新特点,国家采取一系列有利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社会的措施,更加注重保障各民族合法权益,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群众在互嵌式社会结构中更好融入城市。在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氛围中,各族群众的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创新意识进一步增强,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四)夯实增强“五个认同”的社会基础。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各民族最高利益。在各族群众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不断增强“五个认同”,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至关重要。
当下的中国,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政通人和、百业兴旺。从中央到地方,从北疆草原到南国海疆,从雪域高原到东海之滨,各地全
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不断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大众化、人文化、实体化,各民族亲如一家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在城市社区、工厂、乡村、学校、军营,各行各业都体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动担当、自觉践行,民族团结的心理契合点、情感共鸣点、利益汇合点提升到新高度。
(五)坚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在历史长河中,我国各民族共同开拓了辽阔的疆域,共同书写了悠久的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精神,都对国家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各民族在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要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坚持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
第二,为什么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至关重要。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基础。维护国家统一是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原则。千百年来,维护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始终是中华民族高于一切的政治理想、精神寄托和道德情感,始终是我国社会历史发展的主流。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深刻认识国家统一是各民族最高利益,铸牢共同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根基。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促进民族团结的必要条件。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深化文化认同、汇聚民族力量,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和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中实现各民族文化交融共生、和谐发展,形成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强大精神纽带。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找准民族团结工作与各族群众的心理契合点、情感共鸣点、利益结合点,才能在全社会形成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浓厚氛围,才能使56个民族始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才能使我国各民族永远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伟大梦想、共同愿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增进对新时代我们党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这“四个伟大”的认同,需要进一步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需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牢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政治基础、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
第三,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做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也要做大量“润物细无声”的事情,各项工作都要往实里抓、往细里做,要有形、有感、有效。
(一)要聚焦夯实政治基础,坚定不移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实践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凝聚各民族、发展各民族、繁荣各民族。因此,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基础。各级党委要把民族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提高工作的前瞻性、战略性和创新性,增强做好民族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创新发展新时代民族工作。要结合新时代民族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加强民族领域基础理论问题和重大现实问题研究,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的话语体系,为新时代民族工作提供源头活水和智力支撑。要夯实民族工作基层基础,大力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人才,不断推动民族事务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再上新台阶。
(二)要聚焦夯实认识基础,坚定不移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我们要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纳入干部教育、国民教育和社会教育,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植入各族人民心灵深处。要协同多学科、多机构、多领域,建立和完善研究体系,聚焦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等课题进行研究,为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提供学术支持。要牢牢把握舆论主动权和主导权,让互联网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
(三)要聚焦夯实社会基础,坚定不移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高举中华民族大团结旗帜,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要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增进一体,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让各族群众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要创新工作方式和载体,全面深入持久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把各族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要采取有力措施,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不断提高各族群众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水平,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四)要聚焦夯实思想基础,坚定不移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因此,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民族在文化上要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共同为中华文化的发
展和繁荣作出贡献。要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要采取家庭教育、课堂讲授、社会实践等方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让各族群众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增强中华文化自信,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五)要聚焦夯实物质基础,坚定不移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让改革开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各族人民,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要进一步发挥好中央、发达地区、民族地区三个积极性,优化转移支付和对口支援机制,制定和完善差别化的区域政策,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不能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也不能少”,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要进一步实施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兴边富民行动等规划,谋划好“十四五”时期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继续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把“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的能力。要在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的基础上,着力推进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建立稳定脱贫机制,巩固和发展脱贫攻坚成果,让各族人民迈向更加美好的生活。
(六)要聚焦法治基础,坚定不移推进依法治理民族事务。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确保民族工作在法治轨道上运行,是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基础。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健全民族工作法律法规体系。要依法保障各民族合法权益,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什么问题就按什么问题处置,依法妥善处理涉民族因素的案事件,保证各族公民平等享有权利、平等履行义务。努力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
团结就是力量。中华民族的今天是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中华民族的明天仍然需要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只要我们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更好团结凝聚起来,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就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