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kk秘书网>范文大全 > 调查报告 > 2022年留守子女调查报告(范文推荐)

2022年留守子女调查报告(范文推荐)

时间:2022-06-24 09:00:05 调查报告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留守子女调查报告(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2022年留守子女调查报告(范文推荐)

一、外出务工人员留守子女的基本情况及分析

此次调查选取张中初一、初二年级的全体学生,年龄分布在12-16岁之间。样本总数为673人,留守子女人数为285,占总样本数42.35%,“留守学生”比例接近半数,其中,留守子女中有16.3%住校。

1、父母在外打工情况:在校学生中,父母双方至少有一方在外打工为29.6%,父母双方均在外打工为12.8%。

2、留守子女在校的表现情况:在留守子女285人中,平时在校表现好的92人,占留守子女总数的22%;
表现一般的133人,占46%;
表现较差的120人,占42%,“留守学生”行为习惯普遍较差。

3、父母全部外出务工留守子女托附情况:父母全部外出务工留守子女共计86人,其中托附给祖辈管的71人,占83%;
托附给亲戚管的10人,占12%;
托附给友邻管的5人,占5%。留守子女隔代教育现象普遍。

二、外出务工留守子女成长、发展呈现的主要问题

在此次调查中,我们发现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成长、发展确实存在一些负面影响。通过深入分析这些影响,青少年发展问题和家庭教育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1、监护人对留守子女学习介入过少导致的学习问题

一方面,那些父母在外的家庭,由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文化水平较低,对孩子学习上的问题往往不能给予帮助;
另一方面,父母一方在家的家庭,留在家里的父亲或母亲由于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田间工作,也没有时间去关注孩子的学习。因而,如果学习上有了问题,孩子向家人求助的比例较低。这同时也说明了另外一个问题,由于农村人口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父母对孩子学习上的辅导相对较少。

2、缺乏亲情抚慰导致的生活问题

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子女生活的影响较为复杂。一方面,由于在外打工,经济较为宽裕,对留守儿童生活的支付能力较强,所以在生活(主要是物质生活)的满意程度上,留守儿童的满意度更高;
但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子女得到的关爱减少,所以,多数留守子女不希望父母在外打工,对生活的满意度逐步降低。留守子女成长期间缺乏的亲情抚慰与关怀,这是我们应该引起充分重视的。

3、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导致的心理问题

在此次调查中,一个重要的事实是留守子女有了烦恼向家人倾诉的比例最低。中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与此相关的也带来了一些烦恼与冲突。这时,他们需要有倾诉的渠道,也需要有人能够告诉他们怎样正确对待这些问题。家人在这方面应该起到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但由于父母在外,留在家里的其他亲属或父亲/母亲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使得留守子女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这种情绪的长期积累,对于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

祖辈监护人或亲友监护人与留守子女之间存在一定的感情距离,很难实现思想上的沟通与交流,在留守子女中信赖度不高、亲和力不强。不少监护人由于年龄偏大,身挑生活和农作的重担,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精力不济,能力不足,力度不够。留守学生中隔代寄养的,他们备受祖父祖母的关心,个性放纵,性格偏激;
社会关系寄养的,普遍与家庭成员相处不融洽,极易产生“寄人篱下”的自卑心理,常常猜测误解。这些因素,导致“留守学生”的心理出现“断层”,有的性格暴躁,有的郁闷不乐,有的甚至出现逆反心理,情绪波动大,心理承受力差,容易形成愤世嫉俗的不健康心理。另外,在缺乏父母关爱和正常家庭氛围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青少年,往往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也较差。

三、问题形成原因分析

从家庭认识来看,在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之间取舍失衡。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到城市里务工谋生。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但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导致的结果是:使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在流动——留守——流动的变动中长大。

从家长自身来看,家长的教育能力与孩子需求之间形成落差。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的关注就更少了,在家里的父母或母亲忙于操持家务,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仅限于让孩子完成作业,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中小学生,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们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

从学生自身看,由于“留守学生”在家时间完全由自己支配,行为不能受到应有节制,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因而,在家里看电视成了“留守学生”在家的最大乐趣和主要内容,有的学生在节假日整天整夜地看,选择的大都是江湖恩怨、武打暴力、谈情说爱等内容。过多的伤感、色情、暴力文化对学生的心理影响较大,有的学生崇拜模仿,染上了“哥们义气”、拉帮结伙和打架斗殴等恶习。

从学校教育来看,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通过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学校有可能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这些教育内容不但对留守儿童是必要的。

四、留守子女的教育经验

1、实行留守学生的普查登记

学校在新学年学生报到注册时将父母外出务工情况、家庭成员情况逐一进行登记,建立留守子女档案和联系卡,记录留守子女的个人情况和监护人及委托监护人的情况,准确掌握留守子女个人信息,为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奠定了基础。

2、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

学校普遍实行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子女制度,建立了“学生之家”,让留守学生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建立健全教师家访和留守学生谈心制度,定期走访“留守学生”家庭,每月召开一次帮扶教师、“留守学生”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座谈会。定期与留守学生交心谈心,引导留守学生健康成长。开设亲情电话,向留守学生及其家长、监护人或委托监护人公布校长、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电话号码,加强学生、家长、教师三者之间的联系与交流,充分发挥出学校的主导作用。

3、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内教育活动,有序地强化学生文明习惯养成训练,组织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把乡土文化引进课堂,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积极推行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把评价过程变为教育过程,对学生产生强大的约束力,实现由他律到自律的教育转变,为留守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

4、经常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上好心理健康课,建立校、处、班“三级”心理咨询辅导站,建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开通咨询热线,安排亲情接触课,扫除留守学生心理的阴霾。教师,特别是班主任,随时洞察学生心理,与有心理障碍的学生经常交流,及时排解他们的心理障碍,帮他们树立起稳定、健康和积极奋发的正常心态。

5、多形式培训委托监护人

采取集中培训和分散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每年对留守学生的委托监护人进行至少三至四次培训,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定期召开留守学生委托监控人会议,并通过家长学校加强对监控人开展正确家庭教育的方法指导。通过各种途径建立起学校与监护人的沟通渠道,以便双方及时了解留守学生校内校外情况,并与留守学生委托监护人签订责任书,明确各自对留守学生教育和管理的责任。

6、构建留守学生教育网络

构建“三线”“四级”的留守子女教育管理体制。“三线”即学校为一线,家庭为二线,社会为三线。“四级”即党政为一级(由党政相关人员组成),社会群团为一级(由妇联、团委、关工委相关人员组成),学校为一级(由学校领导、德育处、共青团、少先队、班主任组成),家庭为一级(由家长代表组成)。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已经基本形成,三者在留守学生教育工作安排上互相衔接,在教育内容上相互贯通,在教育渠道上相互补充,形成了整体合力,促进留守学生的健康发展。

五、留守学生的管理建议

1、形成全社会参与的共管机制

为保证每一个留守学生都能得到社会的关爱,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教育局要加强对“留守学生”教育和管理的领导。要建立托管中心和义务辅导员队伍,鼓励退休教师和其他热心人士创办留守学生托管中心,当他们的代理家长。农村各乡镇、村组要从当地有一定威望的老党员、老教师、老干部、老战士、老模范中聘请一批校外辅导员,定期与学校沟通,做好留守学生品行方面的教育引导。要发动社会各界人士对留守学生开展一对一资助帮带活动,为他们完成学生、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形成关爱“留守学生”的合力。

2、大力发展农村寄宿制学校

大力发展农村寄宿制学校,是解决留守学生教育缺位的好办法。留守学生寄住在亲戚家和社会上,学校难以实施有效监管。

3、各部门齐抓共管,提高教育合力

学校认为各行政部门应共同努力,为教育营造和谐的教育环境。很多事情学校是无能为力的。教育是全社会的大事,特别是工商、公安、司法等部门应加大检查执法力度,管理好网吧、游戏机室及其它娱乐场所,让学生彻底告别“三室一厅”。

留守学生是未成年人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留守学生的教育是一项现实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我们只有高度重视,相互配合,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关注留守学生的教育,关爱留守学生的成长,才能真正实现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才能使我们的社会实现和谐。

推荐访问:留守子女调查报告 留守 调查报告 子女

版权所有:kk秘书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kk秘书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kk秘书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闽ICP备180287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