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地域文化调查报告,供大家参考。
篇一:(2020X)地域文化调查报告
西安,古称“长安”,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古都之一,居中国古都之首,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文化的代表。
西安,在198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西安确定为“世界历史名城”,是国务院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从古到今曾用名中,以“长安”最为长久和著名。长安,意为“长治久安”,是中华文明史及东方文明史上最负盛名的都城。西安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城市之
一。公元前12世纪,周文王定都这里,从此,西安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1200多年,先后有21个王朝和政权建都于此,是13朝古都,中国历史上的四个鼎盛时代周、秦、汉、隋、唐均建都西安。汉唐时期,西安是中国对外交流的中心,是世界上最早超过百万人口的国际大都市,在其发展的极盛阶段,一直充当着世界中心的地位,吸引了大批的外国使节与朝拜者的到来,“西罗马,东长安”是其在世界历史地位中的写照。唐长安城是中国古代乃至世界史上最大的都城,对世界文明尤其是东亚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是古代世界东西文明的交汇点。西安向世界展现了文明中国拥有的自信、开放、大气、包容、向上的民族精神,铸造了炎黄子孙永远为之自豪的文化高地。著名的丝绸之路以西安为起点;
秦始皇陵兵马俑则展示了这座城市雄浑、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当今的西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陕西省的省会,中国七大区域中心城市之一,亚洲知识技术创新中心,新欧亚大陆桥中国段和黄河流域最大的中心城市,中国大飞机的制造基地。
西安是中国重点高等院校最为集中的城市之一,综合科技实力居全国前列。西安是中国中西部地区最大最重要的科研、高等教育、国防科技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电子信息产业基地,航空、航天工业的核心基地,是中国科技实力最强,工业门类最齐全的特大型中心城市之一,是活力四射的内陆新特区,中国中西部和北方内陆地区的金融中心、交通中心,全国科技资源统筹试验特区、以及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核心,国家赋予西安的定位是: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每当看见那古城墙,便让人的心登时沉静下来,满身表里,渗入了古意。到春节之时,城门前之道旁会挂上一色的红灯笼,而城楼之飞檐角上也会悬起古时的营灯,一串串地随风飘动,不由让人错觉那是塞外边城。城市的焦点部位,是全球文明的钟楼。其建建之精彩、气焰之宏大,就不必多说了。正在钟楼西北方不近处,隔灭钟鼓楼广场,是略小些的鼓楼。朝鸣钟而暮击鼓,此所谓晨钟暮鼓。以致不必亲临那里,只需要略略想象一下,你就可以或许体味获得那该是多醒人的一幅图景。正在城西南,则无大雁塔,盖为出名高僧唐三藏的藏经之所。塔外经幢林立,其间喷香烟缭绕,经声阵阵,磬鱼声声,人的心想不静下来都难。附近还无一条仿古街,以青砖铺就,清凉且寂静。两旁皆是仿唐建建——斗拱飞檐、墨门青瓦、木柱镂窗,多无复制古玩出售,价钱颇为廉价,更无茶馆酒肆,皆以古式陈列,小立顷刻,让人顿生思古之情。
因为小吃众多,西安的夜市极为发家。天黑后,小吃街边红灯高悬,各路小吃各显神通,以色味喷香形诱得路人围立。
正在那喧哗的街道上,夜色里飘着各类诱人的味道,红灯照应着各色美食,吵闹也好,嘈纯也罢,都于那几千年的古城外让你尽心感应感染。
目前西安正准备举行2020年4月的世界园艺博览会,而世园会位处西安浐灞生态区,从湿地公园、生态建设、金融商务、欧亚论坛到都市经济发展,418公顷的园区面积,展现的就是西安的雄心。
世界园艺博览将展出驰名中外的大熊猫、金丝猴、朱鹮、羚牛等秦岭四宝,并分为长安花谷、五彩终南、丝路花雨、海外大观和灞上彩虹5大景点,彰显花、绿、水的魅力和节能技术。
负责浐灞生态区专项的西安市宣传部长王军解释,继上接世博会和台北花博会后,「下一站,西安」是当局主打的广告标语;
西安将展现「天人长安、创意自然─城市与自然共生」的美好世界 。
一、调查内容及过程
我主要对黟县的风俗进行了调查,一方面我从小在黟县长大对黟县的一本风俗比较了解,也切身体会了很多。另一方面,黟县有着世界闻名的西递宏村古名居,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建筑和风俗。所以我主要对以下的内容进行了调查:
(1) 黟县的方言
(2) 黟县的传统节日
(3) 黟县建筑
以上的内容是有些是通过访问当地居民,尤其是年长的一些的居民进行口述了解,有些是通过走访当地的特色村落和古名居以及当地的商店进行调查的,有些是自己从小感受到的,另外还有就是阅读一些相关书籍获得的。
二、特点介绍
(1)黟县的方言
黟县方言具有很多特色。一种是,部分方言音译成普通话后,从字面上可以看出原句的意思。诸如:黟县方言管太阳叫“热头”,月亮叫“月光”;
晚上为“夜高”,睡觉说“困搞”;
黎明为“蒙蒙光”等。再如吃早饭,我们叫吃“天光”,吃稀饭我们叫吃度(du去声),吃中饭叫吃“点心”或“钟点”,吃晚饭叫吃“老昏”。
而另一部分方言,音译成普通话后,外人根本不知原句的意思,因为音译后的与原句意思,简直风马牛不相及。如黟县方言把挨骂,说成是“驮段”;
称撒娇为“为奇”;
称少见为“奇数”;
称正中下怀为“倒板一十六”。
黟县方言的另一特色是,保留浓郁的古文化特色。诸如:黟县方言把妇女称为“老孺”,而“孺”是明、清时期,对妇人的尊称;
而把打扰了、谢谢,说成了“聒噪了”,而“聒噪”是宋、元时打招呼的习惯用语;
还有,黟县方言把窗子称作“槛”,把腌菜称着“盐齑”。这种带有古文化色彩的语言,曾使许多外人处于尴尬境地。传闻,一位黟县人因外地朋友仓促来访,准备出门张罗酒菜时,被朋友一把拉住,坚持只须家常便饭就行。主人解释说,不巧家中没别的菜,只有“盐齑”,客人听说大为高兴,连声说道:“嘿,有腌鸡还不行吗?,不瞒你说,我平生最爱吃腌鸡。”谁知上菜时,主人端出了一碗腌菜,客人顿时感到受到了捉弄。后来,过了很长时间,他才从别人那里了解到,黟县人就是这么文诌诌地把腌菜称着“盐齑”,让人听成是“腌鸡”,造成诸多误会。
黟县方言还有一种特色是,同一语言,由于发音的微弱变化,使别人能准确领悟到你所言的物体大小、高低。诸如,山、屋、路、刀、碗、盘、桌、凳等等,道地的黟县人,完全能从别人的发音判断出它的体积、容积。这种发音的些微变化,很难使用拼音来注解,只有亲耳聆听,才能加以区别。
黟县方言还能举出一些特色。比如:一些动物的名称是根据其声音来确定,黟县人把蝉叫成“嗯知”,纺织娘叫成“蜡箭”;
而一些动作名称又是根据其形象来加以创造。比如,黟县方言中把打哈欠称之为“卖花也”,是因为打哈欠时的口型,像是在喊“卖花也”。
(2)黟县的传统节日黟县的节日也是有自己的独特的风俗习惯的。下面选讲了了几个重要的节日和我们家乡的习俗。
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我们称之为“过年”。除夕那天人们会早上去祖坟祭拜,表示一年结束了向祖先汇报这一年的情况,并且祈福来年好运。下午大家很早就贴好春联,然后鸣鞭再吃年夜饭,年夜饭一定会有道菜——鱼,并且不能把它吃完,尤其是留着鱼头和鱼尾表示“年年有余”。吃完晚饭人们换上新的衣裳出去窜门,小孩子去拜访长辈并且会收到“压岁钱”。然后回来守岁,现在很多人是边看春节联欢晚会边守岁,也有玩游戏等活动。零时,由男子开门鸣爆焚香,敬拜四方神明,叫作“出行”。
早起,先烧香焚纸敬拜祖宗容像,后吃“锡格子茶”。
“锡格子茶”,是黟县春节期间的一种传统的早茶民俗。“锡格子茶制作技艺”如今已被列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锡格”是装茶点的锡器工艺品,大年初一见“锡”就是见“喜”,有皆大欢喜之意。古往今来的黟县人家,欢度了除夕,大年初一第一件事儿,就是享受“锡格子茶”。焕然一新的家人们互相拱手作揖、祝贺新禧之后,便按照辈分围坐在厅堂中央八仙桌旁。八仙桌正中间,则高高矗立着一只圆圆的、扁扁的、周边雕有花纹的、层层叠加的塔形锡器工艺品,一般由一底、一盖、一提篮以及中间的四层组成,这就是那类似果盘的“锡格”,寓意为“步步高、年年高”。将锡格从塔形样式除去提篮、掀盖、去底再将中间四层分别搁置于桌上之后,你会发现,那四层里边分别摆放着黟县的地方特产茶点千张酥、寸金糖、芝麻糖(我们称之为“麻片糖”)和花生(或花生糖)。这些茶点都是当地人家进入腊月之后自己用土法制作或自产的,各自寓意为:多片酥糖、多层叠加、外边有五彩色纸包裹的“千张酥”——步步高;
外形既像金条又似元宝的夹心糕店“寸金糖”——吞金进银,招财进宝;
黑、白芝麻打制的片状糖“芝麻糖”——节节高;
花生或花生糖——生男生女、儿女双全。就着早茶品过茶点之后,就有一盘热气腾腾的五香茶叶鸡蛋端上桌子,一般每人必须吃两只茶叶蛋,寓意为“成双成对、好事成双”。有的人家还特地再上来一小碟又细又白的绵白糖,拿剥开的茶叶蛋蘸上吃,寓意“甜甜蜜蜜、好事成双”。吃过茶叶蛋之后,人们便一个个高高兴兴地相继离席,那四层锡格又被添加满糕点,连同底座和顶盖依次叠加成塔形,置于收拾干净的八仙桌上。至此,“锡格子茶”就宣布结束,“大拜年”、“走亲戚”、“访友朋”、“看大戏”等欢度春节的帷幕便正式拉开。从此,在直到元月十五元宵节为止的整个春节期间,每逢家中来了拜年的客人,主人家都必须以此“锡格子茶”习俗招待来宾。如此“茶俗奇葩”沿袭至今。
我们家以前这些糕点都是自己制作的,后来渐渐的变成买现成品了。我的外婆家现在仍然在用“锡格”,也有很多人不用这种锡格了而是改用了塑料制作的类似于锡格的乘物盒子。而且现在里面装的吃的不仅仅是当地的特产,还添加了很多其他产品,但都是取其吉祥之意。
清明节这天,家家都要带上祭品登山扫墓,祭祀已故亲人,将坟地杂草清除并培土,整修坟包,然后插上纸钱(纸剪的钱串),俗称“挂钱”。大部分的“钱”都是自己家剪的,现在也有很多的直接购买。
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家家会在门上插上艾叶,挂菖蒲用以驱邪。有些人家仍然保留着喝黄酒的习惯,小孩子挂蒜头在胸前但是这些习俗现在渐渐的淡化了。
农历七月十五的“鬼节”,又名中元节,家家会上祖坟祭拜祖先,但是不会跟清明节一样扫墓培土之类的,只是简简单单的“挂钱”而已。
中秋节现在只是保留了家家聚餐、吃月饼、赏月的习俗而已。
农历十二月初八的腊八节人们早上吃“腊八粥”,腊八粥跟现在的八宝粥有着类似的感觉,各家所放的原料不一样,但是基本上花生、豆腐、桂圆等各家都会放的。传说是托灶神爷在上天向玉帝奏本时,要说地上人家的清贫、节俭,俾求苍天明年赐福,给予一个丰收年。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全面打扫,俗称“扫尘”。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的“小年”是给逝去的祖先过的,相当于我们的“春节”。在这一天人们会去祖坟鸣鞭,“挂钱”,烧纸让祖先们在底下过年。有当地的老奶奶们说只有让祖先们过完年我们在可以过好春节的。
(3)黟县建筑
徽派建筑主要是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黟县的古名居建筑是典型的徽派建筑,其中宏村、西递、屏山和关麓就保留着多数古名居且宏村和西递已经申请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
黟县古名居建筑其主要的特征有两个,一是“讲究风水”,二是“注重雕饰”。一般而言古村落的选址是非常讲究的,不仅要按照中国传统的五行学说周密的观察周围的自然环境而且还要充分的利用自然环境,通常村落的选址都是依山傍水的,以符合“天人合一”的理念。住宅多面临街巷,粉墙黛瓦,散列于山麓或丛林之中,浓绿和黑白相互映衬,山和水相互辉映。古民居的外观造型也颇具特色,除了一般中国古代建筑的低层、坡顶外,着重采用了马头山墙的建筑造型,将房屋两端的山墙升高超过屋面及屋脊,并以水平线条状的山墙檐收顶,并且采取了向屋檐方向逐步低落的形式,节省了材料,又有防火的功能,故又称为“防火墙”。
“天井”也是黟县古名居或者徽派建筑的一个建筑形式,几乎每一幢的古居民住宅都有天井。天井使得室内光线充足,而且通风降湿,天井的两侧建有廊房,通常还会修有排水的水沟,使室内居民宅与外部的水系统联系在一起。宏村村落就是一个用内部活水来贯通全村的村落,当然这个活水是后来人工建成的,并不是天然的。村中每一家的水都会联系在一起并且流过南湖和半月湖。走在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听到水流声,是典型的江南水乡。
对于民居的雕饰,有砖雕、木雕、石雕三雕。像木质的廊房等的窗户和门上一般都会雕有饰品,且都是取材于自然之景物如荷花、梅花竹子、石头、人物等等之类。而府宅大门则一般都会用石雕砖雕在门上方装饰以显示这户人家的社会地位。
黟县的建筑除了典型的古名居之外还有就是牌坊。但是现在保留下来的相对比较少,其中宏村和西递都有牌坊。牌坊,是封建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黟县的商人在外经商获得财富之后都会回来修建牌坊来显赫自己的殷实财富。
祠堂和石塔也是黟县建筑的一个类型,都是各具特色的。其中有云门塔、尚德堂、笃敬堂等等。
三、个人意见
黟县的民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她的民俗特点既有中国民俗文化的共性,也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黟县的历史悠久,自然风光美丽,人文气息浓厚,方言独特具有研究意义。
我们需要对这样的文化传承做出相应的措施,不能让太多的现代化侵蚀百花般的中国村落文化。
调查目的:
现代人的交流基本都是用普通话,普通话固然应该学习推广,但我认为地方方言也有存在的必要。方言的原意却常常被忽略或误解。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儿女,我们不应该只关注普通话,也应该传承地方方言,它应该与普通话一起发扬光大。
调查时间:
2020年秋季
调查地点:
怀宁县石牌镇、雷埠乡、腊树镇等。
调查对象:
石牌等地老乡
调查方式:
通过上街走访、询问、观察,向老人们了解,实地考察进行查询 具体内容:
在长江的西南岸、皖河之滨,有一座古老而年轻的集镇,名为石牌镇。明清以来,这里一直是皖西南重要的农副产品集散地。商贾云集,乃怀宁诸镇之首。建国后长达半个多世纪石牌作为怀宁县城所在地,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千年古镇,遐迩闻名。石牌占地面积约91.7平方公里,人口10万。1999年被列为安徽省中心建制镇,2000年被评为省重点中心镇,2004年被国家建设部、发改委等6部委授予“全国重点镇”。
石牌民间文化是古皖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钟灵毓秀,人文荟萃,素称“戏曲之乡”。波光粼粼的皖河水不仅哺育了“京剧之父”的徽剧,还哺育出了全国五大地方剧种之首的黄梅戏;
“梨园佳子弟、无石(石牌)不成班”。这里曾诞生了清代戏剧界“四大徽班”进京发起人、“国剧大师”杨月楼,也孕育出了一大批黄梅戏艺术名流。“戏曲之乡”丝竹不断,黄梅故里黄梅飘香。
除此之外,我觉得更值得保存和发扬的还有石牌周边的方言,俗称“石牌话”。如腊树、雷埠、平山的方言,和石牌的方言基本一样,甚至靠近石牌的部分望江县人的方言都和石牌的方言也是一样的。我出生于此地,我对“石牌话”有种难以割舍的情怀。
比如在石牌,我们方言把傻冒叫献世宝、把无能叫不吊照、把反问叫恩感呢、把婉拒叫恐麻不照、把厌烦叫搞么家呵、把天黑叫漆黑抹污、把睡觉叫困告、把扫地工具叫条把、把外公外婆叫嘎公嘎婆、把客厅叫堂仙、把硬币叫各子、把上午叫上昼等等。听到这些家乡的话语,我就感到格外亲切。
通过这次调查,我觉得方言正在逐步流失,特别是许多年轻人,很少在家,长年出门在外,他们基本忘记方言。就是用方言讲话时,也已经失去了方言的韵味。其实我想,方言之所以没有得到大家的重视,是因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外地人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反而与原来的老邻居、老街坊的交流越来越少,方言怎能不逐渐流失呢?
方言有它的可爱之处,有它的魅力所在,希望同一地区的老乡们都来关注方言,交流方言,让方言和普通话共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