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百年党史做时代新人读后感六篇(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在百年奋斗中,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伟大历史,铸就了伟大精神,形成了宝贵经验。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不断走向胜利,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本领,不断提高应对风险、迎接挑战、化险为夷的能力水平。下面是范文网小编为您推荐学百年党史做时代新人读后感六篇。
善讲故事是古今中外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的共同特点,更是中国共产党领袖的过人本领。习近平总书记是讲故事的大家,无论是会议上的发言、调研时的谈话,还是出访时的演讲、报刊上的文章,他都善于用故事来传达深意,感染他人。我常常拜服习总书记能恰到好处地运用一些洋溢着“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的故事来讲述治理之道,于是抱着认真学习的心态,走进了《习近平讲故事》这本书里。这本书分为对内篇和对外篇,通过一个个小故事串联起来。看完这本书后,有一句话一直萦绕在我脑海中,“系好第一颗扣子”。
“系好第一颗扣子”是勇敢做出选择。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战火纷飞,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国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进行了英勇不屈的斗争,但都相继失败了。此时,结合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的产物——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需要,而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则是人民和历史的选择。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在执政之初,对内便选择“人民当家做主”、选择“为人民服务”、选择“走群众路线”。浙江省温州市后九降村党支部书记郑九万因长期操劳过度,脑血管破裂,生命垂危。一天之内村民自发筹集了数万元手术费为他治病,村民们说“就是讨饭了也要救他”。这只是干群鱼水情深的小缩影;中国共产党对外便选择“独立自主”、选择“和平共处”、选择“求同存异”。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秉持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习近平在演讲时说“中国愿意为周边国家提供共同发展的机遇和空间,欢迎大家搭乘中国发展的列车。”这是大国的胸襟与担当,这是我为之骄傲的中国的声音。
“系好第一颗扣子”是坚守道德底线。春秋时期宋国大夫正考父是几朝元老,但是对自己要求很严,他在家庙的鼎上铸下铭训:“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权力越大,越是要抵制住诱惑。可偏偏有人,在带电的高压线下疯狂试探。首都国际机场有着“第一国门”之称,而作为其“掌门人”的李培英也曾显赫一时。但2009年2月10日,对于李培英来说,却是一个黑色的日子。山东省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以贪污罪、受贿罪判处其死刑。李培英终于品尝了犹如剑锋悬头一般冰冷的毁灭之感。司法部政治部原主任卢恩光被称为“五假干部”——年龄造假、学历造假、入党材料造假、工作经历造假、家庭情况造假,20多年里,卢恩光金钱开道、投机钻营、跑官买官,从一名私营企业主一步步成为高级干部,最终被巡视利剑斩落。面对沉沦者,年轻干部要以此为戒,心中警钟长鸣,常怀敬畏之心,严守底线和禁令。只有心怀敬畏,才会在自己内心中筑起钢铁长城。
“系好第一颗扣子”是把握青年时期。习近平总书记曾说:“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如果把一个人的一生看作是系扣子的过程,从有自我意识之时起,就要认真慎重地系好每一颗纽扣。而“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这样看来,第一颗扣子则显得尤为重要。青年是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想要扣好人生的扣子,必须要从青年时期抓起。纵观世界发展史,许多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的重要创造都是产生于风华正茂、思维最敏捷的青年时期。《共产党宣言》发表时马克思是30岁,恩格斯是28岁。李政道和杨振宁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时分别是30岁和34岁。他们在青年时期就大放异彩,纵然因为他们懂得把握青春、潜心研学,更是与他们心中有信仰不无关系。革命战争年代,先烈在生死考验面前所以能够赴汤蹈火、视死如归,也是因为他们对崇高的理想信念坚贞不渝、矢志不移。
在我看来,作为年轻的工作者,要把握住易逝的韶华青春,多读书,在书中汲取精神食粮。在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是“价值出口”,在地球村时代,每个人都是“国家名片”。富有创造力的年轻人有着无比丰富的生命可能,要学会成为中国故事的主讲人和传承者。更要多磨练,主动接受考验,“把硬骨头嚼出味儿来”,在苦水里泡一泡,真正洗去娇骄二气、褪去书生意气。干部要走到人民群众中去,了解到、处理好民众疾苦,“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真正为群众做点事、谋点利。在自己的岗位上,坚定理想信念,认真踏实、勤学实干,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从第一颗扣子开始系起。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参加过很多各种形式和内容的党课,如果在自己心中选一个党课的标签,那就是“呆板”。读完《顶天立地谈信仰─原来党课可以这么上》这本书后,我才发现原来读党课讲稿也能让人欲罢不能,原来党课也可以很吸引人、感动人。
党课讲稿?是的。看书名这是一本谈信仰的书,但我认为它更是一本优秀的党课教材,因为全书一共七章,谈马克思主义、谈共产党宣言、谈党章党史、谈党纪党规,任何一章拿出来都可以作为高质量的党课讲稿,都可以照本宣科上一堂生动的党课。同时,全书七章逻辑严密的整合在一起,围绕为什么入党这个问题,旁征博引、深入浅出把在入党过程中应该厘清的重要话题讲透讲通,又是一次很好的理想信念教育。
在向党组织靠拢的路上,有很多话题是绕不过去的,比如得知道得想清楚什么是信仰,为什么要有信仰;什么是共产主义,为什么要信仰共产主义;为什么是中国共产党,怎么加入中国共产党;要了解党史,学习党章,熟悉党建的相关内容,等等。此书就是在坚持忠于历史、实事求是原则下,用“小故事”讲出“大道理”,语言通俗易懂,事例生动形象,既接“地气”又有“温度”。本书最大的亮点是内容精准,因为本书重点对象是在校大学生,所以徐川团队主动将“党言党语”转化为“青言青语”(包括“网言网语”),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表达,沟通党言党语和青年心声。比如,谈马克思一章,就是从网络流行的马克思“表情包”入题,进而谈到马克思的生平与经历、挚友与圈子、想法与做法,最后落脚到马克思的历史评价,一章读下来,完全能还原一个真实、丰满,有血有肉的马克思,同时对马克思主义有一个整体印象,整章有许多地方通过诸如微信好友、简历、RAP等流行语言和网络语言,以大学生熟悉和容易接受的方式来阐述观点,增强语言吸引力。
读完这本书,我有对作者学识渊博的敬佩,有对新颖独特表达方式的惊奇,有对深入浅出阐述道理的向往,但更多的是对当前如何上好党课的一些启发。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中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归根结底就是理想信念出了问题。党课作为加强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途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当前在党课方面却存在不少问题:有的党组织落实党课制度不严不实,搞形式、走过场;有的党员领导干部不会上党课,很多时候只是念一念文件,读一读报纸,看一看视频资料,形式单一,内容枯燥;有的党员不愿上党课,认为上党课只是一个“花架子”,对自身没多大作用。
分析上面三个问题,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因果关系,因为落实制度不严不实,导致领导干部对上党课不重视,久而久之就不会上党课,从而造成党课质量不高,党员不爱听,最终产生广大党员不愿上党课的后果。通过分析,对如何解决问题就有了一个清晰的思路,从根本上来讲就是要从严落实党课制度,从关键上来讲就是要提高党课质量。在当前推进“两学一做”学习常态化制度化的背景下,应该说上党课不存在时间和空间的障碍,因此提升党课质量就成为了重中之重,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环节,党课质量有保证了,可以促进制度的落实落地,也可以吸引广大党员积极参与,最终,问题就落到如何提升党课质量这一点上了。通过本书的学习,个人认为至少以下三点有借鉴意义:
首先,情感得让人有共鸣。讲党课貌似简单,只要事先准备好一份讲义,登上讲台人人都能讲,但真正让党员产生思想共鸣、行动启迪,乃至受用终身却绝非易事。“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要让听课的人产生情感共鸣,关键在于“真实”。要有真情实感,只有讲课的人对党、国家、民族、人民有真感情,才有可能感染打动听众。听众的眼睛是雪亮的,通过几句话就知道你是真情流露还是故作姿态。本文作者徐川为何能通过上党课成为“网红”,就是因为从他个人经历与深情讲述中能够看出,他是一个非常爱党的人,自己爱党,才能带动更多的人爱党。要会真学实用,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如果授课者本身对这些都是一知半解,党课效果可想而知。只有真学真懂,才能做到上课时游刃有余,才可能融会贯通,进而引起听众的共鸣。要说真话实话,少讲、不讲空话套话废话。现在不少授课者“高高在上”、口若悬河,习惯于讲大概念、空道理,听讲者“食之无味”、心不在焉,原因就是在于不讲真话实话。很多人上党课怕讲错、怕犯错误,用空话套话回应一些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对一些尖锐的问题不敢说、不会说,难以形成感情认同。
其次,内容得让人愿意听。党课的核心其实就是内容,一堂高质量的党课,内容一定是具体吸引力。要提升党课质量,必须在内容上下苦工。一是准备要充分。上党课绝非一件易事,在网上看到过一位省委党校教师关于上党课的报道,说他上一堂一个小时的党课,需要准备三个月。这本书的每一章除去网络素材,也还至少有九篇的参考文献。这些党课专家尚且要花费大量精力来准备一堂党课,那我们又花了多少精力呢?好一点的花个一天半天时间写个讲稿,还有不少是在网上下个所谓的党课讲稿,一念了事,这样的党课内容如何让人入耳入心。二是内容要精准。毛主席教导我们:“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党员有工作领域不同、年龄党龄长短、文化程度高低、理解能力强弱,如果不加以区分,搞“一刀切”“一锅煮”,那效果差是必然的。比如上十九大主题党课,就是对着十九大报告念一遍,上廉政党课,就是学习党章党规,这样的党课能有什么样的效果。要在坚持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原则下,听众想听啥我们就讲啥,改变我讲啥听众就听啥的模式。三是知识要丰富。大家都知道准备充分、要内容精准,才能上好党课,但是知道不代表能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能力不足。每个授课者很想讲一堂出彩的党课,奈何受限于自身的能力素质,讲不好、讲不出彩。这就要求每一个授课者都必须不断增强自身素养。强化理论武装是根本,同时不断增强理论指导实践能力,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工作实践,才有可能讲出高质量的党课。
最后,语言得让人听得懂。再好的内容都需要以语言为媒介来表达。要会化雅为俗。就是要以最接地气的语言,把党言党员转化为群言群语,让广大党员听懂党的创新理论。党言党语当然很必要很重要,但也必须学会与人民打交道,必须将其转化人民喜闻乐见的表达,否则,党的群众路线就无法真正得到贯彻落实。当然,化雅为俗不是无原则的,必须要树牢“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坚定“四个自信”,“俗”不是低俗、恶俗。要会化繁为简。在党课中难免会碰到一些理论性较强、复杂晦涩的内容,会讲的人,把复杂的问题讲的很简单。比如这本书讲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时,就以儿歌《采蘑菇的小姑年》来说明,小姑娘是劳动主体,小铲子是生产工具,箩筐是生产关系,然后以挖蘑菇的过程的变化来揭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让每一位听众都能听懂,同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都要增强这种化繁为简的能力,党课是上给人听的,只有让人听得懂,才能取得良好效果没有人听的理论,入耳入不了心。
如果说把党课比喻成是一个“人”,那么情感就是党课的灵魂,内容是党课的躯体,语言是党课的动作,三者缺一不可,只有有机的融合起来,才算是一个完整的、健康的“人”,才算是一堂精彩的党课。
《朱明王朝》与大多历史文献书籍相悖,现行的历史文献书籍多为对一个朝代整个兴衰荣辱及一些重大事件、内幕事件进行阐述和揭露,而《朱明王朝》则在明朝的行政体制、监督体制、社会风气及文化风气上进行介绍。因此,在阅读后,记忆更多的并非是皇权如何交替,而是对明朝的一个整体框架的理解,主要是针对皇权与相权斗争、权力监督体制、以及忧患意识重要性有了一些更深层次的看法。
一、权力的过度集中容易导致事业坍塌。中国古代封建历史有一个奇怪现象:皇帝崇尚君权天定,自封为天子,代天行事,自身权力希望毫无节制,要求一人集权;而往往皇朝的强大,除了皇帝需要开明以外,一个敢于抗衡皇权制定合理政策的行政机制也必不可少。朱元璋作为我国古代史上唯一一位从南到北实现统一的开国皇帝,其本人具有历代以来开国皇帝的优点,同时也兼有对集权的欲望。朱元璋认为元朝之所以灭亡,根本原因在于“主荒臣专”,也就是相权压制了君权,于是在中国延续了千年的宰相(丞相)制度在其手上夭折,而其本人的亲力亲为和集权欲望导致最高行政机构成为了国家领导人的秘书处,历任内阁首辅也仅仅是其以及其子孙后人的意识执行者。
这种体制的建立其实仅仅是让皇权得到了极端升华,但是对事业却并无好处,行政人员作为政策的具体执行人员,丧失了基本的思考能力,一味地崇上,缺乏对政策的理解和因地制宜的实施能力,导致整个行政机构失去了应有的执行能力,最终导致整个机构的坍塌。
二、权力的监督失衡容易导致事业下滑。监督就是把权力的欲望关进枷锁中,监督失衡就会导致权力失衡、欲望失衡。作为朱明王朝最为著名的两个皇帝——朱元璋、朱棣两父子都有通病,都对他人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心和防范心,因此在这两个皇帝在位期间,多数官员均是战战兢兢去早朝,生怕“回不了家”,而为了更好的巩固自身统治和防范风险,于是朱元璋父子创立了明朝所特有的“厂卫”。锦衣卫是皇帝对百官、百姓进行监督的机构,而东西厂则是对监督机构进行监督的机构,自明朝中叶开始,“厂卫”监督失衡,监督者与权力执行者身份重合,“厂卫”可以不经任何程序和批准对官员、百姓进行处置,严重导致监督缺位,因此从明中叶开始,政治生态顺流直下,一去不复返。
权力的监督失衡,让整个行政机构处于一种失管状态,行政人员开展工作更多的不是担心工作能否出现成效,而是担心自身是否会不明不白的被“处理”,干事者无心干事、不敢干事,当权者不给予支持而是更多的进行压责惩处,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干事者不敢干、担当者不敢担、民众幸福感完全缺失,腐败堕落成为常态,最终造反成了唯一出路。
三、忧患意识缺失容易导致事业失败。纵观中国古代史,历朝历代都逃不了一个逻辑——前期强盛、中叶守成、后期堕落。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本人认为更多在于忧患意识的不断减弱甚至消失。封建王朝,前期总是外敌环视,虽已安定,但居安思危的心态鼎盛;经过前期发展,国家不断强盛,外敌退却,玩乐思想开始盛行,到了后期,在外敌人强盛,在内奢靡之风盛行,王朝衰败气运日渐凸显。在明朝,朱明家族大力修建了万里长城以防外敌,于是外敌进不来,大家只顾着在家里享乐,最终玩物丧志。例如明武宗朱厚照只顾玩乐,不理政事,成为“头号玩家”,太监刘瑾成为了实质决策人;万历皇帝更是可以足不出户,多年不早朝,太监魏忠贤则成为了全国人民的“九千岁”。
曾经有一个寓言故事讲在山上养一群羊,把狼全部杀掉,结果养羊不成,而留下了一只狼,结果羊变得健康。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居安思危从来不是一句空话,危险的存在更多的是提醒人们要往前走,只有后面有人追,前面的才会往前跑。保持忧患意识,认清当前存在的危险,事业才能够更加稳步向前发展。
参加工作已近8年时间,写不出好材料也足足困扰了我近8年时间,“文字功底有待加强”在一段时间成为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上我接收到的最多的批评意见。多少次选择了放弃,多少次又心有不甘重新“举旗”。有的同事说“人各有长,各司其职,你我天生就不是写材料的料,不要因为这个事情烦恼啦”,有的同事说“你都没有好好写过材料,怎么知道自己不会写”。不管是自己确实不是这块料,还是真的没有好好写过材料,我想,补齐这块短板一定没有错,尽管可能补不到很“长”,于是买了谢亦森同志的《大手笔是怎样炼成的》系列书籍,看完其中的“理论篇”之后,对于写好材料有了一定感悟。
一是树信心。谢亦森同志在书中提到,写材料要做到“三不”,其中一不就是“不怕失败”,要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锐气和“臭媳妇不怕见公婆”的勇气。在日常工作中,只要不是写材料,我都能自信的去做,工作效率和质量也还算可以,但每每遇到写材料的工作,总感觉举步维艰、寸步难行。究其原因,主要就是因为不自信,害怕自己写的不好,所以经常是花了很长时间思考却一个字都没有写出来。所以,树立信心是写好材料的第一步,且不说要有多自信,因为自信也要建立在成功的基础上,但至少可以做到不要去害怕。
二是多积累。在写材料的过程中时常遇到文思枯竭,难以下笔的问题,有时接到一个写材料任务,脑子里面汹涌澎湃,感觉有源源不断的话想说,可提笔一写,却不知道该怎么表达,这就是平时读书少,积累少导致的。谢亦森同志在书中指出,写材料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要多读书,既要多读“课内”书籍,也要多读“课外”书籍。“课内”书包括中组信息、省组信息、市组信息等组工刊物,阅读“课内”书可提供一定的经验,挖掘有价值的信息点。“课外”书包括法律、经济、历史、科技等书籍,课外书可以给予一定的启发。要多记,好的文章,好的词句更容易获得大家认可,在读书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将好的句子、好的观念记下来,记的越多越好,不仅要用笔记,更要用心记、用脑记。
三是勤练笔。正所谓孰能生巧,一件不擅长的事情,做多了自然就更熟练,一件擅长的事情,长时间不做也会觉得生疏,写材料也是如此。谢亦森同志在书中指出,写材料要做到“三勤”,其中就包括“勤练笔”,从写“豆腐块”、“火柴盒”开始,由易而难,由浅而深,反复练习,熟能生巧。在遇到写材料的工作时,不要推脱,大胆去写,哪怕搜肠刮肚生拼硬凑也不要紧,毕竟是一种锻炼,锻炼的多了自然而然会有进步。
虽然知道此次重新“起航”依然不一定能到达自己想要的终点,但我想努力去做,让遗憾少一点。
参加工作已近8年时间,写不出好材料也足足困扰了我近8年时间,“文字功底有待加强”在一段时间成为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上我接收到的最多的批评意见。多少次选择了放弃,多少次又心有不甘重新“举旗”。有的同事说“人各有长,各司其职,你我天生就不是写材料的料,不要因为这个事情烦恼啦”,有的同事说“你都没有好好写过材料,怎么知道自己不会写”。不管是自己确实不是这块料,还是真的没有好好写过材料,我想,补齐这块短板一定没有错,尽管可能补不到很“长”,于是买了谢亦森同志的《大手笔是怎样炼成的》系列书籍,看完其中的“理论篇”之后,对于写好材料有了一定感悟。
一是树信心。谢亦森同志在书中提到,写材料要做到“三不”,其中一不就是“不怕失败”,要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锐气和“臭媳妇不怕见公婆”的勇气。在日常工作中,只要不是写材料,我都能自信的去做,工作效率和质量也还算可以,但每每遇到写材料的工作,总感觉举步维艰、寸步难行。究其原因,主要就是因为不自信,害怕自己写的不好,所以经常是花了很长时间思考却一个字都没有写出来。所以,树立信心是写好材料的第一步,且不说要有多自信,因为自信也要建立在成功的基础上,但至少可以做到不要去害怕。
二是多积累。在写材料的过程中时常遇到文思枯竭,难以下笔的问题,有时接到一个写材料任务,脑子里面汹涌澎湃,感觉有源源不断的话想说,可提笔一写,却不知道该怎么表达,这就是平时读书少,积累少导致的。谢亦森同志在书中指出,写材料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要多读书,既要多读“课内”书籍,也要多读“课外”书籍。“课内”书包括中组信息、省组信息、市组信息等组工刊物,阅读“课内”书可提供一定的经验,挖掘有价值的信息点。“课外”书包括法律、经济、历史、科技等书籍,课外书可以给予一定的启发。要多记,好的文章,好的词句更容易获得大家认可,在读书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将好的句子、好的观念记下来,记的越多越好,不仅要用笔记,更要用心记、用脑记。
三是勤练笔。正所谓孰能生巧,一件不擅长的事情,做多了自然就更熟练,一件擅长的事情,长时间不做也会觉得生疏,写材料也是如此。谢亦森同志在书中指出,写材料要做到“三勤”,其中就包括“勤练笔”,从写“豆腐块”、“火柴盒”开始,由易而难,由浅而深,反复练习,熟能生巧。在遇到写材料的工作时,不要推脱,大胆去写,哪怕搜肠刮肚生拼硬凑也不要紧,毕竟是一种锻炼,锻炼的多了自然而然会有进步。
虽然知道此次重新“起航”依然不一定能到达自己想要的终点,但我想努力去做,让遗憾少一点。
党课作为一种传统的党员教育形式,是提高党员素质、增强党性观念、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行之有力措施,是我党经过长期实践证明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党组织生活制度。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参加过很多各种形式和内容的党课,如果在自己心中选一个党课的标签,那就是“呆板”。读完《顶天立地谈信仰─原来党课可以这么上》这本书后,我才发现原来读党课讲稿也能让人欲罢不能,原来党课也可以很吸引人、感动人。
党课讲稿?是的。看书名这是一本谈信仰的书,但我认为它更是一本优秀的党课教材,因为全书一共七章,谈马克思主义、谈共产党宣言、谈党章党史、谈党纪党规,任何一章拿出来都可以作为高质量的党课讲稿,都可以照本宣科上一堂生动的党课。同时,全书七章逻辑严密的整合在一起,围绕为什么入党这个问题,旁征博引、深入浅出把在入党过程中应该厘清的重要话题讲透讲通,又是一次很好的理想信念教育。
在向党组织靠拢的路上,有很多话题是绕不过去的,比如得知道得想清楚什么是信仰,为什么要有信仰;什么是共产主义,为什么要信仰共产主义;为什么是中国共产党,怎么加入中国共产党;要了解党史,学习党章,熟悉党建的相关内容,等等。此书就是在坚持忠于历史、实事求是原则下,用“小故事”讲出“大道理”,语言通俗易懂,事例生动形象,既接“地气”又有“温度”。本书最大的亮点是内容精准,因为本书重点对象是在校大学生,所以徐川团队主动将“党言党语”转化为“青言青语”(包括“网言网语”),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表达,沟通党言党语和青年心声。比如,谈马克思一章,就是从网络流行的马克思“表情包”入题,进而谈到马克思的生平与经历、挚友与圈子、想法与做法,最后落脚到马克思的历史评价,一章读下来,完全能还原一个真实、丰满,有血有肉的马克思,同时对马克思主义有一个整体印象,整章有许多地方通过诸如微信好友、简历、RAP等流行语言和网络语言,以大学生熟悉和容易接受的方式来阐述观点,增强语言吸引力。
读完这本书,我有对作者学识渊博的敬佩,有对新颖独特表达方式的惊奇,有对深入浅出阐述道理的向往,但更多的是对当前如何上好党课的一些启发。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中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归根结底就是理想信念出了问题。党课作为加强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途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当前在党课方面却存在不少问题:有的党组织落实党课制度不严不实,搞形式、走过场;有的党员领导干部不会上党课,很多时候只是念一念文件,读一读报纸,看一看视频资料,形式单一,内容枯燥;有的党员不愿上党课,认为上党课只是一个“花架子”,对自身没多大作用。
分析上面三个问题,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因果关系,因为落实制度不严不实,导致领导干部对上党课不重视,久而久之就不会上党课,从而造成党课质量不高,党员不爱听,最终产生广大党员不愿上党课的后果。通过分析,对如何解决问题就有了一个清晰的思路,从根本上来讲就是要从严落实党课制度,从关键上来讲就是要提高党课质量。在当前推进“两学一做”学习常态化制度化的背景下,应该说上党课不存在时间和空间的障碍,因此提升党课质量就成为了重中之重,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环节,党课质量有保证了,可以促进制度的落实落地,也可以吸引广大党员积极参与,最终,问题就落到如何提升党课质量这一点上了。通过本书的学习,个人认为至少以下三点有借鉴意义:
首先,情感得让人有共鸣。讲党课貌似简单,只要事先准备好一份讲义,登上讲台人人都能讲,但真正让党员产生思想共鸣、行动启迪,乃至受用终身却绝非易事。“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要让听课的人产生情感共鸣,关键在于“真实”。要有真情实感,只有讲课的人对党、国家、民族、人民有真感情,才有可能感染打动听众。听众的眼睛是雪亮的,通过几句话就知道你是真情流露还是故作姿态。本文作者徐川为何能通过上党课成为“网红”,就是因为从他个人经历与深情讲述中能够看出,他是一个非常爱党的人,自己爱党,才能带动更多的人爱党。要会真学实用,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如果授课者本身对这些都是一知半解,党课效果可想而知。只有真学真懂,才能做到上课时游刃有余,才可能融会贯通,进而引起听众的共鸣。要说真话实话,少讲、不讲空话套话废话。现在不少授课者“高高在上”、口若悬河,习惯于讲大概念、空道理,听讲者“食之无味”、心不在焉,原因就是在于不讲真话实话。很多人上党课怕讲错、怕犯错误,用空话套话回应一些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对一些尖锐的问题不敢说、不会说,难以形成感情认同。
其次,内容得让人愿意听。党课的核心其实就是内容,一堂高质量的党课,内容一定是具体吸引力。要提升党课质量,必须在内容上下苦工。一是准备要充分。上党课绝非一件易事,在网上看到过一位省委党校教师关于上党课的报道,说他上一堂一个小时的党课,需要准备三个月。这本书的每一章除去网络素材,也还至少有九篇的参考文献。这些党课专家尚且要花费大量精力来准备一堂党课,那我们又花了多少精力呢?好一点的花个一天半天时间写个讲稿,还有不少是在网上下个所谓的党课讲稿,一念了事,这样的党课内容如何让人入耳入心。二是内容要精准。毛主席教导我们:“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党员有工作领域不同、年龄党龄长短、文化程度高低、理解能力强弱,如果不加以区分,搞“一刀切”“一锅煮”,那效果差是必然的。比如上十九大主题党课,就是对着十九大报告念一遍,上廉政党课,就是学习党章党规,这样的党课能有什么样的效果。要在坚持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原则下,听众想听啥我们就讲啥,改变我讲啥听众就听啥的模式。三是知识要丰富。大家都知道准备充分、要内容精准,才能上好党课,但是知道不代表能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能力不足。每个授课者很想讲一堂出彩的党课,奈何受限于自身的能力素质,讲不好、讲不出彩。这就要求每一个授课者都必须不断增强自身素养。强化理论武装是根本,同时不断增强理论指导实践能力,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工作实践,才有可能讲出高质量的党课。
最后,语言得让人听得懂。再好的内容都需要以语言为媒介来表达。要会化雅为俗。就是要以最接地气的语言,把党言党员转化为群言群语,让广大党员听懂党的创新理论。党言党语当然很必要很重要,但也必须学会与人民打交道,必须将其转化人民喜闻乐见的表达,否则,党的群众路线就无法真正得到贯彻落实。当然,化雅为俗不是无原则的,必须要树牢“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坚定“四个自信”,“俗”不是低俗、恶俗。要会化繁为简。在党课中难免会碰到一些理论性较强、复杂晦涩的内容,会讲的人,把复杂的问题讲的很简单。比如这本书讲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时,就以儿歌《采蘑菇的小姑年》来说明,小姑娘是劳动主体,小铲子是生产工具,箩筐是生产关系,然后以挖蘑菇的过程的变化来揭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让每一位听众都能听懂,同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都要增强这种化繁为简的能力,党课是上给人听的,只有让人听得懂,才能取得良好效果没有人听的理论,入耳入不了心。
推荐访问:学百年党史做时代新人读后感六篇 党史 读后感 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