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kk秘书网>范文大全 > 共同富裕 > 大学生助力实现共同富裕策略与路径(3篇)

大学生助力实现共同富裕策略与路径(3篇)

时间:2023-08-10 08:00:04 共同富裕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大学生助力实现共同富裕策略与路径

  

  教育智库值,这就需要基于一种协调合作的组织形式。在协调合作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企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和谐统一,这就需要企业员工能够形成一种集体认同感和实践性,在岗位工作中首先考虑集体利益,然后再考虑个人利益。利用管理心理学可以对员工心理进行准确分析,并联系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目标,强化企业员工的协作共赢意识。企业员工作为社会人存在,就必然会具备社会属性,也就是对价值和荣誉的一种强烈追求,基于管理心理学的这种结论,可以在人力资源管理中,通过这种心理方面的满足来激发协作积极性[5]。企业可以构建起与协作实践相挂钩的激励措施,通过集体荣誉来塑造企业员工的自豪感和耻辱感,从而能够基于这种心理暗示来增强员工工作热情。管理心理学应用于关系管理中。企业内部组织关系的形成离不开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关系就是众多个人关系的组合,这就需要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强化关系管理的实践性,营造一种和谐的工作氛围。企业内部各种关系的维护与管理,需要结合管理心理学开展。管理心理学是通过一种社会性和人性的考虑,总结出人力资源关系的形成特点和优化渠道,通过组织关系来引导个人关系,同时基于个人关系去构建组织关系,使企业与个人之间形成和谐共存的形态。在企业的组织关系中,由于每个成员对于同一事件的看法可能存在分歧,或者员工与企业之间存在矛盾冲突,这种情况如果不能很好的解决,就会影响到企业整体运营的稳定性与和谐性[6]。人力资源管理中,积极运用管理心理学,可以将分歧的产生、发展和解决,都纳入到心理范畴去进行全面深度的分析,并从分歧中提炼出心理共通性,并以此为切入点来实现企业发展的求同存异、价值共赢,在分歧和冲突矛盾中去进行变革,运用积极有效的心理引导避免企业内部关系割裂,为企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在企业中通过运用管理心理学,可以消除工作中产生的误会等,并基于这种心理学引导,让员工可以更多地站在对方的位置去进行换位思考,从而使员工对于矛盾问题有一个新的认知。基于管理心理学,可以协调好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各种关系,可以提高人力资源发展的统一性,使企业人力资源叠加价值放大,这也是企业优化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需求。管理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有着广阔的应用空间。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要想充分激发出人力资源价值,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多的驱动力,就要重视企业员工心理特点和需求。管理心理学就是基于心理学理念,通过对企业员工心理状态的分析,来总结出更加可续有效的管理方式,使企业员工在心理满足感支持下,去更好地完成价值实践。参考文献

  [1]裴红灿.积极心理学运动对组织行为学及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J].人才资源开发,2020(14):35-36.[2]王于,田方.基于管理心理学视角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分析[J].劳动保障世界,2020(17):2.[3]赵蕾蕾.以企业岗位需求为导向的高职"管理心理学"课程教学设计研究——以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例[J].科教导刊,2020(15):137-139.[4]何义纯.浅议管理心理学视角下的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J].经营者,2019,33(24):193.[5]高彤彤,丁玲.基于心理账户的人力资源管理策略分析[J].商场现代化,2020(07):76-77.[6]韦璐璐.浅谈管理心理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价值[J].环球市场,2019(12):150,152.242高校大学生假期返乡助力脱贫攻坚社会实践路径探索明显忠 明 达 孟祥瑞(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辽宁抚顺 113001)摘 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做为高校大学生有责任和义务返乡助力脱贫攻坚,体察社会、体验生活、体恤民情,利用所学投身脱贫攻坚战役之中。高校可以探索建立扶贫实习实训基地、扶贫文化育人基地、扶贫创业就业基地,为新时代大学生搭建助力脱贫攻坚平台,给大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关键词:高校;大学生;脱贫攻坚;路径作者简介:明显忠(1965-)男,汉族,黑龙江克山人,硕士,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十九大吹响了脱贫攻坚的号角,作为全面坚持党的领导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应该义不容辞担负起精准扶贫的艰巨任务。进行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总体布局之一,站在战略高度认识对点扶贫精准扶贫的重要性具有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高校作为“精准扶贫”的主要阵地,在扶助贫困地区、扶持贫困学子、扶贫问题研究等方面担负着重要任务。大学生参与脱贫攻坚是新时代的客观需要,高校服务地方与扶贫单位对接共建,教工和学生相向而行共同参与脱贫攻坚才能充分体现高校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功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社会建设服务。身为新时代的莘莘学子参与脱贫攻坚,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体察社会、体验生活、体恤民情,利用所学投身脱贫攻坚战役之中方能彰显新时代青年本色。建立定点返乡助力脱贫攻坚实习实践基地。基地将紧紧围绕创新社会扶贫参与机制、推动高校扶贫实践这一主题,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专业优势,尤其是组织起贫困大学生立足家乡,探索创新扶贫的新路径、新方法,提升扶贫对象的脱贫意志与脱贫能力。1.就地就近赴乡村企业实习或参与致富项目实施。乡办和村办企业缺少技术力量,大学生返乡志愿者可以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利用所学知识做好乡村企业的技术指导和培训工作,为办好家乡的乡村企业贡献绵薄之力。同时,通过实践可以重温理论知识,做到理论与实践真正结合,实现学以致用。乡村各有差异的实际情况会伴有不同的落地项目,这些扶贫项目多是因地制宜的,返乡志愿者

  通过参与项目的实施,充当科研助理工作,不但可以熟悉项目实施的全过程,掌握扶贫项目的所有流程,还可以为将来自主创业申请项目打下坚实基础,而且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能够学会很多书本上得不到的实践技能。2.就地就近开展贫困调查实践,深入了解贫困状况,提出合理化建议或改进意见。贫困乡村致贫原因复杂多样,有的是因为思想观念落后致贫,有的因为自然条件不佳致贫,有的因为项目资金匮乏致贫,要具体分析哪些是主观原因导致的贫困,哪些是客观原因导致的脱贫困难,都要实事求是做出分析。针对因病致贫,因残致贫,多子女致贫,自然灾害、文化低下、资源匮乏、缺少项目资金等不同类型导致的贫困要分门别类给出解决问题的答案,实现脱贫,完成脱贫攻坚任务。3.就地就近协助扶贫干部开展工作。从2018年各地贫困乡村都相继派遣了扶贫干部,这些扶贫干部不仅生活条件艰苦,工作条件简陋,工作难度、强度和压力也比较大,做为大学生返乡志愿者帮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也十分必要。他们可以利用假期返乡实践过程,帮助扶贫干部做一些文案、调查、统计和了解贫困户工作,给扶贫干部建言献策,帮助他们科学决策,以便脱贫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建立定点返乡助力脱贫攻坚文化育人基地。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社会的需要,人民的期待,不仅要实现贫困群体的经济脱贫,关注贫困乡村的思想道德精神文化建设,调动起贫困群体的精气神,不断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度认同,人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完善是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最主要标志。因势利导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充分发挥大学生在校期间受到的系统的思想政治和形势政策教育,紧密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充分融合传统媒体和现代媒体,利用可以利用的一切手段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其是公民个人层面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倡导,这也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做到爱家爱乡、多劳多得、诚实守信、重情重义、尊老爱幼、邻里和谐、共同富裕。因势而新开展支教助教工作。农村贫困人口更需要教育,大学生可以利用亲身经历和自己所学传输“知识改变命运,科技改变落后”理念。大学生也可以利用寒暑假,积极开展“三下乡”活动,积极宣传文化、科技、卫生知识,组织起本乡本村的中小学生进行课业辅导,加强学业指导、思想引导和心理疏导工作,增强贫困学子的自信心。因人而异开展精准定点精神扶贫工作。致贫原因多种多样,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因户而异家家都不一样,这就要力求精准,对症下药。返乡大学生要将主要精力放在解决主观原因致贫人群上,注重思想精神层面的帮扶,深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积极开展健康向上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丰富群众的精神世界。因地制宜改变家乡人文环境。改变贫困乡村的精神面貌,提振父老乡亲的精气神,必须从改变家乡自然环境做起。人能改变教育智库环境,环境也可以改变人,环境与人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的。优美整洁的自然环境可以使人心情愉悦,唤起自觉热爱家乡的意识,从而做到良性循环,锦上添花。返乡学子有责任和义务肩负起改变家乡的落后村容村貌使命和责任,挖掘家乡乡土文化,大力宣传家乡民族文化,增强村民的自豪感。中华民族有许多优秀传统文化,也有许多优秀传统美德,加强“四个自信”当中的文化自信,人人要亲力亲为,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农村道路建设是根本,农村房前屋后美化是前提,农村诚信友善的新型邻里关系是关键。建立定点返乡助力脱贫攻坚创业就业基地。引导大学毕业生利用所长,返乡参加农村经济建设,鼓励大学生在家乡建功立业,带领乡亲们致富,奔向更加美好的未来,靠努力加奋斗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创办乡村实体工业企业,实现亦工亦农,发展农村工业经济。可以引进科技项目落户农村。改革开放40多年来,城市中工业企业的各方面的运营成本不断增加,低端企业大多数只能招收文化程度和技术水平不高的农民工,随着这些在农村的主要劳动力的流失,农村变成了留守老人和儿童的农村,长此以往,真正实现脱贫便难上加难。因此发展农村工业经济,必须兴办农村工业企业,让农民工回乡务工同时务农,回归家庭,保持农村家庭相对稳定,实现安居乐业。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如果能够带头返乡参加家乡的工业建设,农村的工业经济建设成就指日可待。创办乡村畜牧业企业,大力发展养殖业、种植业及庭院经济。农业经济是国家安全的根本,作为我国粮食生产的农村的农业稳定至关重要,粮食的稳产增产关乎十四亿中国人民的粮食安全,这个主要关键必须牢牢抓住不放。发展养殖业、种植业和庭院经济不仅是满足社会化、大众化和个性化的需要,同时也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当务之急。返乡大学生为改变家乡落后面貌,投身当地经济社会建设实践,为脱贫攻坚助力也能充分体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现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担负起技能指导和培训的任务,为提高农村人口综合素质贡献青春。新时代的新发展目标、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已经展现在当今社会,幸福从来都是奋斗出来的,只要我们一代一代传承下去,明天肯定会越来越好。九零零零后的大学生们恰逢其时,历史的重担责无旁贷落在了他们的肩上,只有勇挑重任,才能成为时代的弄潮儿。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机会与挑战并存,掌握斗争本来,化危为机,加快培训农村主要劳动力,以适应新时代要求便迫切摆在我们面前,返乡大学生志愿者为摘掉贫困乡村的帽子要急家乡之所急,为家乡父老宣传科普知识,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参考文献[1]基于农业职业经理人制度的脱贫攻坚成果巩固长效机制研究[J].侯路瑶,何玲玲.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5)[2]高职院校服务脱贫攻坚:现实困境与路径优化[J].孟庆东,张成勇.职业技术教育.2020(05)

  243

篇二:大学生助力实现共同富裕策略与路径

  

  山东纺织经济2022年第6期(总第304期)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大学生资助改进路径研究许晓晴,陈秀丽(淮阴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淮安223300)摘要:大学生资助对于我国实现教育公平乃至共同富裕具有深远意义。乡村振兴既是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也是其必由之路,这对大学生资助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本研究对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学生资助工作的改进路径进行了探索,分析发现乡村振兴和大学生资助具有长效协同的潜力,具体表现为:乡村振兴为大学生资助提供了方向;大学生资助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人才支持;大学生资助与乡村振兴能够实现动态协同。基于此,本研究提出:提高大学生资助针对性、丰富资助工作内容、建立资助反馈机制的政策建议。关键词:乡村振兴;大学生资助;内在联系;提升路径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3-0968.2022.06.010教育公平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大学生资助能够有效“抹平”收入差距导致的教育资源可得度差异,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许长青和周丽萍,2017;李实和沈扬扬,2022),因而是共同富裕实现的关键举措。长久以来,我国高度重视大学生资助工作。2020年,我国普通高等教育资助资金总额1243.89亿元,较2010年的437.30亿元增长184.45%。①大学生资助工作的持续推进,有效提高了贫困大学生的教育可得性,保证了国家建设的人才需求,促进了“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的高质量达成。然而,一方面由于我国大学生资助仍旧存在精准度不高、导向性不强、后续反馈弱的提升空间(谢芳和陈亚,2021;黄林静等,2022);另一方面由于当前我国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变,其集中体现于城乡间巨大的经济、环境、文化等多方面的差距,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大学生资助提升路径仍有待深入探索。针对此,本研究首先系统分析了大学生资助与乡村振兴的内在联系,继而基于此提出了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学生资助工作深入推进的有效路径。综合而言,本研究能够为:实现大学生资助和乡村振兴的协同发展,助力“十四五”时期人才供给提供可实践的经验支持。1大学生资助与乡村振兴的内在联系1.1乡村振兴为大学生资助提供了方向大学生资助能够消除收入差距导致的教育资源错配,让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大学生能够接受高质量的教育和培训,促进其就业,并实现其劳动禀赋的最优配置。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无论是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过程,还是农村新型产业(如乡村旅游产业)的运营,都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杨建海等,2021;李海金和焦方杨,2021)。然而,由于农村优质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乡村振兴面临严峻的劳动力短缺问题。同时,随着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加速推进,加之农业规模化经营的深化,农业农村生产的劳动边际报酬上升,面向农业农村的就业质量提高。鉴于大学生资助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初衷,乡村振兴的劳动需求无疑为其提供了切实的方向。1.2大学生资助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人才收稿日期:2022-02-10基金项目:2020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江苏省‘厕所革命’的农村健康改善效应研究”(2020SJA17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规模效应与协同效应视角下的农户厕所粪污多元主体治理机制研究”(72103075)作者简介:许晓晴(1989-),女,山东宁阳人,助教,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大学生资助管理。通信作者:陈秀丽(1980-),女,江苏宿迁人,讲师,研究方向为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大学生资助管理。442022年第6期(总第304期)

  山东纺织经济如前文所述,乡村振兴中的生产、经营、农村建设等诸多工作需要大量的优质劳动,尤其是需要大量的“懂农业、爱农业、善农业”的返乡大学生。大学生资助通过为贫困大学生提供物质、资金、知识以及技能的支持,增强了其从事生产的理论与知识能力(张曦臻等,2021;黄林静等,2021),实现了其和生产实际的“无缝衔接”。具体到乡村振兴,大学生资助有效提高大学生从事农业农村生产的理论与实践能力,这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必要且充足的人才支持。1.3大学生资助与乡村振兴的协同具有动态性由前文分析可知,大学生资助和乡村振兴能够满足对方的的核心需求,具备互补协同的潜力。需进一步指出的是,大学生资助和乡村振兴是一个长期工程,需要持续着力、久久为功,这就需要二者的协同必须是动态的。现实表明,基于大学生资助和乡村振兴内在需求契合的协同无疑是动态的。具体而言,乡村振兴的人才需求是动态的,这为大学生资助提供了一个动态的方向。大学生资助可以根据乡村振兴的人才需求及时调节资助方式、内容和目标。也因此,大学生资助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动态的人才供给,使大学生的素质更符合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从而加速了乡村振兴的实现。乡村振兴至少包括农业生产、经营与管理,农村环境整治、农村文化发展、基层组织优化、农村产业发展等方面内容。而对于其中任何一项内容,都需要对应的专业技能。以农业生产为例,农作物的种植、农产品的加工与销售要求从业者必须具备较强的知识与技能。且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这种需求更为紧迫。基于此,大学生资助工作要适时调整与丰富自身内容,即针对乡村振兴具体工作的要求,对受资助大学生推出匹配的技能培训,并做到对乡村振兴工作内容的全覆盖。2.3结合乡村振兴的指标,建立资助反馈机制由前文可知,乡村振兴和大学生资助均是长期性工作。其是否可持续、是否有成效取决于其是否有一种高效的反馈机制。对于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大学生资助而言,需结合乡村振兴的考核指标,建立健全大学生资助的反馈机制。可以根据乡村振兴工作中的文化、环境、产业、组织等内容,构建包含全方面考核指标的问卷,定期对走向乡村振兴具体工作岗位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访谈,利用访谈资料建立评价数据,进而借助科学的评价方法对资助对象的工作成效合理量化,以此发现存在的优势和问题。进一步提出改进策略,以最终形成良性的反馈机制。2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大学生资助路径2.1针对乡村振兴的现实,提高大学生资助的针对性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事业,其包含的诸多内容,具有复杂、细致且收效慢的特点,这便要求相关从业人员除具备相关的知识与技能之外,还要具备较强的耐心与恒心。因此,乡村振兴亟需“懂农业、爱农业、善农业”的大学毕业生(李海金和焦方杨,2021)。有鉴于此,大学生资助需要提高针对性,为农业农村发展培育合适的人才。在大学生资助过程中,应当本着自愿原则,推出针对乡村振兴的人才资助计划,同时综合运用加强宣传、优化资助内容、强化后期反馈等手段提高资助人才的匹配度。2.2针对乡村振兴的需求,为受资助大学生提供必要的技能培训3研究结论大学生资助是推动教育公平、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手段。于此同时,乡村振兴成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当前,乡村振兴无疑为大学生资助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探索大学生资助的提升路径极为必要。通过分析,本文认为:乡村振兴为大学生资助提供了方向;大学生资助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人才;大学生资助与乡村振兴的协同具有动态性。基于此,本文认为二者具有长效协同的潜力。基于乡村振兴和大学生资助工作的特点和内在需求,本研究提出,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改进大学生资助工作需要做到:针对乡村振兴的现实,提高大学生资助的针对性,为乡村振兴培育“懂农业、爱农业、善农业”的大学毕业生;针对乡村振兴的需求,扩大与丰富资助内容,为受资助45山东纺织经济2022年第6期(总第304期)大学生提供必要的技能培训;结合乡村振兴的指标,建立资助反馈机制,实现大学生资助工作的长效运行。注释:①该数据来源于《2020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和《2010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网址:http://news.cctv.com/2021/09/18/ARTIJQp3aBu8jAzvK8018E8p210918.shtml?spm=C94212.P4YnMod9m2uD.ENPMkWvfnaiV.46,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1210/t20121023_143553.html.[2]李实,沈扬扬.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分配中的机会不平等:2013-2018年[J].农业经济问题,2022(1):4-14.[3]谢芳,陈亚.大学生资助体系改革的思考[J].江苏高教,2021(11):108-111.[4]黄林静,张佳琪,熊密密.“三全育人”格局背景下高校发展性资助育人模式探究——以湖南师范大学“爱尔兰华侨基金”为例[J].黑龙江科学,2022,13(1):7-12+15.[5]杨建海,曹艳,王轶.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返乡创业扶持政策的就业拉动效应[J].改革,2021(09):104-120.[6]李海金,焦方杨.乡村人才振兴:人力资本、城乡融合与农民主体性的三维分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06):119-127.[7]张曦臻,谷茜茜,康宇,等.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和资助工作精准化分析——以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动物医药学院为例[J].人才资源开发,2021(22):64-66.参考文献:[1]许长青,周丽萍.教育公平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基于中国1978-2014年数据的经验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17(10):28-40.ResearchonImprovementPathofFinancialAidforCollegeandUniversityStudentsunderBackgroundofRuralRevitalizationXuXiaoqing,ChenXiuli(SchoolofEconomicsandManagement,HuaiyinNormalUniversity,Huai’anJiangsu223300)educationalequalityandevencommonprosperity.RuralRevitalizationisnotonlytheinternalrequirementforChinatoachievecommonprosperity,butalsotheonlyway,whichputsforwardnewrequirementstothefinancialaidforcollegeanduniversitystudents.Thisstudyexplorestheimprovementpathofthefinancialaidforthecollegeanduniversitystudentsunderthebackgroundofruralrevitalization,andfindsthatruralrevitalizationandfinancialaidforcollegeanduniversitystudentshavelong-termsynergisticpotential,whichisembodiedasfollows:(1)ruralrevitalizationprovidesadirectionforthefinancialaidforcollegeanduniversitystudents;(2)thefinancialaidforcollegeanduniversitystudentsprovidestalentsupportforruralrevitalization;(3)thefinancialaidforcollegeanduniversitystudentsandruralrevitalizationcanachievedynamicsynergy.Basedonthis,thisstudyputsforwardpolicyimplicationstoimprovethepertinenceofthefinancialaidforcollegeanduniversitystudents,enrichthecontentoffinancialaidandestablishafinancialaidfeedbackmechanism.Abstract:Thefinancialaidforcollegeanduniversitystudentsisoffar-reachingsignificanceforChinatoachieveKeywords:ruralrevitalization;financialaidforcollegeanduniversitystudents;internalconnection;promotionpath46

篇三:大学生助力实现共同富裕策略与路径

  

  结合精准扶贫

  论新时代推进共同富裕的策略1200在“精准脱贫”阶段,中国创造了一种新的贫困治理模式——发展式扶贫。发展式扶贫的本质是共同富裕,是一种全民福利,运用财政资金、通过市场化机制,将经济活动所得以福利形式惠及贫困人口。向公民提供基本的福利计划,诸如贫困救济、养老保险、失业保险、住房补助等,已成为现代国家的一项基本职能。福利分配的政治功利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福利分配是国家实施社会控制的手段。政治精英始终面临着来自底层社会的挑战,作为应对策略,需要对社会做出让步。统治者同样意识到,社会福利能够抑制关键群体给政治带来的潜在威胁,比如产业工人。福利分配的社会控制功能还通过国家推行的免费教育得以实现,因为统一的教育标准与内容能够在年轻一代中培养政治认同。

  其次,福利分配能够提高政治合法性。民众社会权利的法治化对政治合法性建设能够产生积极效果。政治家常常以福利分配动员社会支持,公民对国家的政治信任也因此得到维护与提高。发展中国家也接受福利分配对合法性建设的价值。为满足人们对新制度的期待,政府优先考虑社会福利的再分配,以此提高合法性,实现政治巩固。

  最后,福利分配能够帮助政治精英稳定和扩大选民基础。那些教育水平较高、相对富有、职业更加重要的城市人口,如工人、知识分子、基层官僚等,是社会福利优先覆盖的对象。

  中国贫困治理的运行机制

  贫困治理的中国模式通过具有可操作性的关键机制,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次展示了立体化的行动策略。

  第一,中央对财政资源配置的理性化。分税制改革以来,为落实国家的民生政策、提高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率,中央对扶贫财政资金集中配置,扶贫资金支出特别是大规模的产业扶贫、异地搬迁的项目投资,实行中央统一预决算管理。

  第二,贫困治理的责任化。扶贫是否成为政府与干部的刚性责任,是决定贫困治理绩效的一个关键因素。在经济发展、环境保护方面,政府之间通过签订目标责任书,强调政府优先执行上述政策,从而有力地保障了地方政府忠实地执行中央重大政策。行政责任考核制度也被引入到贫困治理中。贫困治理的责任化在强调约束作用的同时,也引入了激励机制,鼓励地方政府在贫困治理方面大胆创新,带领贫困人口成功地走出一条产业扶贫的新路子。

  第三,在基层社会拓展政治网络。党中央要求在贫困治理过程中,各级政府和干部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思想,将扶贫工作扎根每一个贫困户,为脱贫致富出谋划策、排忧解难。贫困治理当中的“结对子”“驻村干部”“第一书记”等实践真正地落实了党中央倡导的“群众路线”精神。在“精准脱贫”阶段,党中央加大了联系贫困群众的力度,动员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发挥各自优势,为贫困治理作出贡献。党中央也倡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贫困治理,听取贫困群众的意见,以实际行动为贫困户提供帮助。

  以福利分配为导向的中国贫困治理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表明:只有

  超越党争与自身利益的局限,才能使贫困人口获得稳定并持续的福利改善。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要想实现有效的贫困治理,必须在国家层面形成共识,将“共同富裕”作为国家发展的基本方向与制定大政方针的基本原则;经济发展是贫困治理的“硬道理”,没有足够的财政资源,贫困问题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通过改革,强化中央政府的制度权威,福利分配的财政资金必须实行中央集权;扩大与丰富福利分配的内涵与外延,转变传统的社会救济式扶贫的弊端,从被动、保守式福利分配向主动、开放式福利分配转变;公共福利实行全民均等化分配,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推荐访问:大学生助力实现共同富裕策略与路径 助力 路径 共同富裕

版权所有:kk秘书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kk秘书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kk秘书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闽ICP备180287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