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kk秘书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能源规划】上海市节约能源“十一五”规划【优秀范文】

【能源规划】上海市节约能源“十一五”规划【优秀范文】

时间:2023-05-16 18:40:06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上海市节约能源“十一五”规划为了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部署,实现到2010年全市单位生产总值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能源规划】上海市节约能源“十一五”规划【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能源规划】上海市节约能源“十一五”规划【优秀范文】


上海市节约能源“十一五”规划


为了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部署,实现到2010年全市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期末下降20%左右的目标,加快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形势与任务

(一)“十五”期间本市节能工作取得显著效果

“十五”期间,本市各级领导重视节能工作,各部门、各行业、各企业努力开展节能工作,取得了显著效果,对缓解能源供需矛盾,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减少环境污染,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1、能源消费强度逐年下降。全市每万元生产总值(GDP)能源消费量(能源消费强度),在“九五”期间逐年下降的基础上,继续保持下降趋势,已从2000年的1.15吨标准煤(现价)下降到2005年的0.88吨标准煤(现价),“十五”期间万元GDP能耗下降16.5%,年节能率为3.5%。

2、能源消费增长速度低于经济增长速度。随着全市经济社会迅速发展,能源消费总量逐步上升。尽管“十五”后期能源消费加快,但平均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为0.67,能源消费增长速度明显低于经济增长速度。

3、能源利用效率有所提高。通过节能技术改造和节能管理,全市系统能源综合利用效率逐年提高,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终端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钢铁、烧碱等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4、结构性节能效果明显。2005年,本市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25.4%,占六大支柱产业总产值的40%,分别比2000年提高12.815.7个百分点。同时,能源结构不断优化,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从2000年的65%下降到2005年的53%,天然气从1999年东海油气田开采以来,到2005年消费量达18.7亿立方米(含西气东输),占能源消费总量3.1%。

5、节能法制建设初见成效。通过制定和实施建筑节能规章、住宅及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到“十五”期末本市已建成民用节能建筑达3000多万平方米。在全国率先成立了节能监察机构,在固定资产投资工程项目设计、建设以及能源使用、供应等领域开展节能监察,查处节能违规问题2000余个,一次整改率达80%,挖掘节能潜力约140万吨标准煤,有效地推进了全市工业节能、建筑节能和其它方面的节能。

6、节能机制探索有新进展。开展了合同能源管理机制探索,成立节能服务公司26家,实施各类项目181个,吸纳非政府资金2.2亿元,年节约能源11万吨标准煤,减少用电负荷6万千瓦。在钢铁、电力、石化、化工等工业行业进行节能自愿协议研究和探索。建立了可再生能源电力自愿认购机制,使上海成为发展中国家首先实施绿色电力机制的城市。

(二)“十五”期间本市节能工作存在的问题

1、能源供应短缺压力增大。一是用电高峰电力短缺,近两年每年缺口高达200300万千瓦;“十五”期间本市电力最高负荷年均增长10%左右,2005年在采取措施情况下最高负荷仍达到1668万千瓦;高温季节,企业受电网

错避峰影响较大;二是随着天然气需求不断增加,天然气供需矛盾也开始凸现。

2、能源消费量将继续大幅度增长。“十五”期间,全市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增长8%,2005年达到8069万吨标准煤。“十一五”期间,随着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推进,市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消费性能源消耗猛增,本市能源消费量仍将大幅增长。

3、能源利用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目前,本市系统能源利用效率仍低于国际先进水平,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工业、交通、建筑及商用、民用领域普遍存在10%-30%的节能潜力;炼油加工综合能耗及其它一些主要产品单位能耗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4、节能长效机制尚未形成。缺乏有效推进节能的政府调控手段,没有建立推进节能的责任制和评价考核制度,节能标准化和信息化等基础建设进展迟缓。

5、节能市场化运作机制发育不全。在节能技术产品推广服务、重大节能项目示范、节能关键技术攻关等方面,发挥市场化运作机制作用不够,没有形成有利于促进节能的市场环境,企业节能的内在动力不足。节能信息传播平台、技术支撑体系和节能咨询研究市场尚未形成,用于节能的技术研发投入不足,对节能产品和节能服务业缺乏规范有序的管理和必要的支持。

6、节能监管不强。节能监督检查依据的技术标准滞后于技术进步和社会管理要求,节能监察缺乏执法力度,影响了对社会节能实施有力的监督管理。

在看到问题的同时,必须看到进一步加强节能工作的有利条件。一是中央和本市从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障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的全局和战略高度,提出了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目标,并把节约能源作为着力抓好的一项重要工作,为节能工作增添了强大推动力;二是随着上海城市功能的转变和“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方针的实施,全市正在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节能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三是上海正在推进循环经济集约型增长方式,在集聚主导产业,建立生态工业园区、产业基地时,将提前进行能源规划,变革传统的不合理能源利用方式,形成能源高效循环利用的生产模式和经济增长方式,为节能提供新的空间;四是节能科技进步和创新机制不断加强,激励政策和促进机制逐步形成,科学用能和经济杠杆的作用不断显现,为节能工作提供技术和政策支撑;五是节能制度规范逐步健全,节能管理和执法监督逐步强化,为节能提供法制保障;六是节约理念逐步为公众认可,节能将成为上海城市文明的一个特征,为节能事业发展提供广泛的群众基础。

(三)“十一五”期间本市节能的任务

1、能源需求预测。

2、节能新任务。“十一五”期间,面对节能工作的新要求,能源和环境的新压力,为了做到以尽可能少的能源消耗获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保持本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继续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淘汰高耗能劣势产业和企业,扩大优质能源比例,限制煤炭消费总量;加快节能技术进步和创新,构建节能技术支撑体系和信息传播平台,推进节能服务业发展;强化能源终端需求管理,采取重大举措,形成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加快节能制度规范建设,实施严格的固定资产投资工程项目节能审查制度;加强政策激励和规划引导,建立节能长效促进机制;加大监督检查执法力度,强化监督管理,制止浪费能源的行为。

二、“十一五”本市节能工作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四个中心”建设和“四个率先”的要求,围绕建设节约型城市的总体目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力实施节能优先战略,推进节能的制度创新、结构调整、技术进步、管理强化,以能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加快形成节约型城市的增长方式、产业结构、发展模式和消费模式,促进上海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1、结构优化原则。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继续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严格控制高耗能产业发展;扩大优质能源消费比例,积极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控制煤炭消费总量,构建节约型城市的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

2、技术进步原则。重点支持节能重大项目和节能关键技术的研发攻关,大力推广应用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构建节能技术支持体系和节能服务业,依靠技术进步和创新,实现科学用能。

3、强化管理原则。加强节能管理,把节能贯穿于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强化能源终端需求管理,调动能源终端用户节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严格市场准入管理,限制和淘汰高能耗落后设备和产品。深化改革,完善政府调控手段。

4、机制创新原则。推动体制机制创新,为节能提供保障,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结合实际,借鉴国内外有益经验,制定完善有利于节能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建立健全有利于强化节能的长效推进机制。

5、法制保障原则。加强法制建设,建立健全促进能源节约使用和有效利用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建立节能评价和考核制度,加大节能监督执法力度,保障节能标准落到实处,严格查处破坏和浪费能源的违法违规行为。

6、共同参与原则。广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参与面广的节能活动,树立政府带头、全社会积极参与的节能新风尚,促进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转变,共建节约型社会。

三、“十一五”期间本市节能工作的目标体系

进一步加强对节能工作的领导和协调,通过加快节能的体制机制和法制建设、调整产业和能源结构、推进节能科技进步、强化节能监督管理、完善有利于节能的财税价格政策,初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节能法规标准体系、先进的技术服务体系、严格的监督管理体系和有效的政策支撑体系,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经济增长方式,促进节约型城市的目标实现。

(一)全市节能目标

2010年,全市每万元生产总值(2005年可比价,下同)能源消费量(GDP能耗)从2005年的0.88吨标准煤下降到0.71吨标准煤左右,单位GDP能耗比“十五”期末下降20%左右。

工业每万元增加值能耗从2005年的1.18吨标准煤下降到0.83吨标准煤左右,年均下降6.9%以上。

各区县和国家级、市级开发区以及主要产业基地的增加值能耗年均下降4.4%以上。

(二)主要节能指标

1、主要产品(工作量)单位能耗。重点发展产业和产品的能源单耗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吨钢综合能耗、火电供电、建筑陶瓷和芯片制造等能源单耗达到和接近本世纪初国际先进水平。

2、主要用能产品能效。提高新增和更新的主要用能产品及城市交通乘用车的能源效率。

3、工业产业能效基准。工业产业能效基准由有关工业行业能耗基准和有关产品能耗基准组成,是本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准入的重要门槛,高于全市工业增加值能耗平均水平两倍的项目原则上不予核准。

四、“十一五”期间本市实施的节能重点工程

节能重点工程十项:一是工业用电设备节电工程;二是能量系统优化工程;三是余热余压利用节能工程;四是燃煤工业锅炉窑炉节煤工程;五是建筑节能工程;六是空调和家用电器节电等工程;七是绿色照明工程;八是分布式供能等工程;九是政府机构节能工程;十是城市交通节约和替代石油工程。

通过实施节能重点工程,加强能源终端需求管理,预计可以节约能源900万吨标准煤(5年累计节能口径,剔除重复统计数据)以上。其中,节约电量146亿千瓦时,节约成品油85万吨,削减电力高峰负荷180万千瓦(相当于建立630万千瓦能效电厂)。

(一)工业领域

实施用电设备节电工程、能量系统优化工程、余热余压利用节能工程、燃煤工业锅炉窑炉节煤工程。

1、工业用电设备节电工程。

1)电机及拖动系统。工业电机及拖动系统用电占工业用电负荷的70%左右。通过鼓励工业企业采用高效电机、高效风机水泵、变频传动装置和其它控制装置、优化电机拖动系统设计等措施,可减少用电12%以上,节约能源258万吨标准煤。

2)其它工业用电设备。工业企业在电机及拖动系统以外的其它用电方面,存在着设备落后、工艺过时等现象。通过在有关工业企业采用先进电加热工艺和产品、输配电设备等,可减少用电6%以上,节约能源55万吨标准煤。

2、能量系统优化节能工程。

能量系统优化技术可实现能量梯级利用和提高系统能效水平。在石化、化工、冶金等行业实施炼油生产系统用能优化、化工工艺过程节能优化、钢铁生产能量系统优化等改造,推广能源中心技术,以集中的能源调配动态平衡能源供需,达到系统节能,可节约能源13万吨标准煤。

3、余热余压利用节能工程。

在钢铁、化工、纺织等高耗能工业行业中,许多工艺环节余热、余压回收利用节能潜力较大。通过开展钢铁行业高、焦、转炉煤气回收利用,冶金、石化、化工、建材和纺织等行业余热利用、冷凝水回收及锅炉压差发电等项目,可节约能源21万吨标准煤。

4、燃煤工业锅炉窑炉节煤工程。

分散燃煤的锅炉窑炉采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扩大使用洁净煤技术和优质煤范围、清洁能源替代等措施,可节约能源51万吨标准煤。

1)提高锅炉窑炉能源利用效率。一是提高锅炉窑炉系统设计效率。二是建立新增和更新的锅炉、窑炉能效标准标识制度。

三是提高锅炉窑炉的运行效率。通过采用节能炉拱、分层煤斗、配风密封、余热利用等技术,以及研究推广炉窑改造技术集成优化和运行控制技术优化,可节约能源38万吨标准煤。

2)燃烧技术或使用优质煤。采用水煤浆技术,燃烧效率可达96%-98%,锅炉效率大于85%,含硫仅0.3%左右。优质煤比普通动力煤热值高19%30%、含硫量低20%-30%。分散燃煤锅炉、窑炉使用固硫型煤,可提高燃烧效率,锅炉为10%-20%,窑炉为20%-30%,推广型煤90万吨,可节约能源1315万吨标准煤,并减少燃烧中二氧化硫的生成和排放。

(二)建筑领域

重点开展建筑节能工程、空调和其它家用商用电器节电工程、绿色照明工程、分布式供能等工程、政府机构节能工程。

1、建筑节能工程。

“十一五”期间,预计上海每年竣工建筑超过3000万平方米。要通过执行和提高新建建筑的节能标准、对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和加强建筑施工过程节能管理,达到节能目的。

1)新建居住建筑。城镇新建居住建筑必须严格执行国家节能标准,达到节能50%的要求。“十一五”后期,在科研与试点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建筑节能标准规范体系,提高城镇居住建筑节能水平,并积极引导农村新建住宅采用适用节能技术,贯彻建筑节能标准。仅围护结构执行国家节能标准,可节约能源22万吨标准煤。

2)新建公共建筑。以政府投资新建项目和世博园区项目为重点,全面推进办公楼、宾馆、商场等公共建筑贯彻执行节能标准,达到节能50%的总体要求。新建公共建筑围护结构执行国家节能标准,可节约能源80万吨标准煤。

3)既有建筑改造。以既有办公楼、商场、旅馆等公共建筑的节能改造为重点,以政府办公用房为示范,以结合“旧小区平改坡综合改造”为基础,以运用市场化改造机制为手段,使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达到3000万平方米,仅围护结构节能改造可节约能源39万吨标准煤。

4)建筑节能示范项目。根据建设部的总体部署,实施建筑节能重点工程综合技术攻关示范项目300万平方米。

5)加强建筑施工过程的节能管理。我国每年的建筑用钢约为钢铁消耗总量的25%30%;水泥占总耗用量的70%80%;建筑使用能耗约为社会总能耗的27%。近几年,上海的城市建设,每年投资规模都超过2000亿元,全市在建建筑工地数约8000个,提高建筑施工过程的节能管理非常重要。要执行国家有关建筑节能的规定,积极推广节能施工新技术;提高工程结构质量和各道工序的一次合格率,减少材料浪费;积极推广预拌商品砂浆;合理选用施工机械设备和各种节电节能装置;因地制宜、合理规划施工临时设施;降低建筑施工能耗;提高建筑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程度。

2、空调和其它家用商用电器节电工程。

1)空调系统。上海夏季用电高峰负荷的三分之一以上是空调用电,且用电量在逐年增加。通过采用高能效空调器,应用蓄冷、蓄热技术,变风量、变流量控制系统,遮阳、隔热、CO2和温度控制等措施,可节约用电25%以上,节约能源64万吨标准煤。

2)家用及办公电器。目前,本市家用电器(不包括空调)耗电占居民用电的70%左右。2007年,本市家用电冰箱能效市场准入限定值提前实施国家标准。鼓励居民和单位采用节能型的冰箱、洗衣机、电视机、电饭煲及节能办公电器等,可节约用电20%以上,节约能源14万吨标准煤。

3、绿色照明工程。

本市照明用电量超过总用电量的10%。通过在公共建筑(设施)和居民中推广高效节电照明系统,采用紧凑型荧光灯、高效双端荧光灯、高压钠灯、金属卤化物灯、电子镇流器、高效灯具、调光控制装置、半导体照明以及自然光利用等绿色照明设计和选用,可节约用电15%左右,节约能源68万吨标准煤。

4、分布式供能等工程。

1)分布式供能。本市分布式供能主要指应用于建筑物(建筑群)、电力装机容量1万千瓦以下的燃气热电(冷)联产,其比热电(冷)分产节能30%。“十一五”期间,总装机容量达到10万千瓦,节约能源11万吨标准煤。

2)民用燃气灶、热水器。全市居民燃气用户已经超过650万户,日供气量人工煤气达到900万立方米、天然气达到500600万立方米。以低热值口径计算,目前本市家用燃气灶的燃气热效率为50%-60%不等,燃气快速热水器、容积式燃气热水器的燃气热效率在80%-90%之间。通过实施节能标准和转变生活消费方式,提高热效率5%-8%。

5、政府机构节能工程。

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等以公共财政资金运行的机构,通过实施建筑物围护结构、空调和照明系统节能改造,在改造基础设施和更新设备时,采购高效节能产品,以及实施严格的行为节能措施,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每年下降1%-3%,可节约能源45万吨标准煤。

(三)交通领域

重点实施城市交通节约和替代石油工程。

1、城市交通节约和替代石油工程。

1)优化城市交通消费模式。实施公共交通优先的政策,加快建设轨道交通基本网络,完善和扩大公共交通系统,提高公共交通运行效率和出行比例。到2010年,公共交通承担城市人员出行比例,从目前的24%提高到30%,其中轨道交通出行量占公交出行总量比重由目前的14%提高到40%左右。各项综合措施可节约能源137万吨标准煤。

2)降低乘用车能耗。依据国家《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争取提前实施国家第二阶段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进入市场乘用车的能效水平高于国家标准10%左右,节约能源21万吨标准煤。

3)鼓励节能环保型小排量车消费。鼓励研发和使用高性能、小排量、低污染的乘用车(简称小排量车)。到2010年,小排量车占新上市乘用车30%以上,可节约能源40万吨标准煤。

4)发展新型混合动力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在城市工况下可节油30%-50%,应大力发展。到2007年形成小规模示范车队。到2010年,进入市场的混合动力公共巴士达750辆左右,城市出租车达4000辆以上,社会车辆达1万辆以上,节约能源9万吨标准煤以上。

5)扩大清洁燃料的应用。到2010年,单一液化石油气出租车占出租车总量的50%。液化石油气/汽油两用燃料出租车占出租车总量达50%。公共交通巴士在全柴油化的基础上,发展压缩天然气汽车2000辆左右。助动车全部液化石油气化。

2010年世博会期间,投入运行的各类燃料电池汽车达到百辆级。积极开展石油替代燃料(乙醇汽油、二甲醚、煤制油、生物质柴油等)的应用,建议在试点的基础上,以合理、经济、有效为前提确定本市车用汽油的替代燃料品种,逐步减少对石油的依赖。

2、其它。

本市航空、铁路、海运以及轨道、集装箱、长途、内河运输等交通领域也要通过科学用能、合理调度、装备进步、严格管理等手段降低油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和保持国内领先水平。

五、“十一五”期间本市节能的保障措施

为确保完成节能的各项目标和任务,要完善相关法规标准,健全配套政策,加强制度和机制建设,增强节能技术支撑能力、节能监督管理能力、节能政策支持能力、节能市场化推动能力。

发展改革、产业、财政、建设、交通、质量技监、工商、环保、国资等各部门要协调配合、各司其职,综合运用经济、行政、法律手段,建立起政府监管、企业主体、市场调节、法律制约的节能保障体系。

(一)健全节能法规和标准体系

加快建立促进节能的体制,制定和实施推动节能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

1、完善节能政策法规体系。按法定程序,制定和修订《上海市节约能源条例》、《上海市固定资产投资工程项目节能管理办法》、《上海市建设工程材料资源综合利用管理办法》、《上海市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管理办法》、《上海市用能产品能效标识管理实施办法》、《上海市节约能源监察试行办法》等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2、健全地方性节能标准体系。制定和修订《上海市能源利用监测标准》、《上海市主要产品能源消耗评价标准》、《上海市住宅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上海市既有建筑改造节能设计标准》、《上海市机动车能效和运行标准》等节能标准和规范。

3、建立健全节能管理体制。建立健全能源设计、加工、使用等环节的全面节能管理制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建立政府有关部门协调配合节能推进机制;明确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机构及其职责;强化节能监督检查,加强节能监督机构能力建设,加大节能监察力度。

(二)加快实施产业结构调整

继续推进本市产业结构调整,通过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节约能源,降低经济发展对能源的依赖度。

1、建设节约型的产业结构。坚持“三、二、一”的产业发展方针,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附加价值,鼓励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

2、在产业布局优化中提高能效。加快产业向产业基地和开发区集中,在整合、梳理、集聚、优化产业布局时,同步制定节能方案,具备条件的要采用和集中供热相结合的热电联产或者分布式能源供应系统,基本形成高效循环以及先进的能源利用方式和能源管理模式。

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清洁生产试点企业数每年以20%递增,到2010年,试点企业数覆盖全部重点产业,市级以上开发区和六大产业基地内企业基本实施清洁生产。每年推进2个市级以上开发区实施循环经济试点,按照生态规律组织生产、消费和废物循环利用。

4、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企业。按照国家规定,按时完成本市小冶炼、小化工、小水泥、小铁合金等行业、企业的调整淘汰。加快低效企业调整,全市每年调整700800家企业,到2010年累计30004000家。制定分阶段强制淘汰高于产业能效基准两倍以上的企业和产品的计划。

(三)优化能源的消费结构

抓住世博会的历史机遇,积极促进可再生能源和优质能源利用,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效和改善环境质量。

1、促进可再生能源利用。大力推进海上和滩涂风电场的建设,力争风电装机容量达到2030万千瓦。结合城市居住和公共建筑建设与改造,实施水源、地源以及太阳能光电、光热系统与建筑一体化示范工程。促进太阳能利用技术的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推进农村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的开发利用。

2、鼓励发展分布式供能和利用余热余压发电。对于发展分布式供能以及利用余热、余压生产电力、热力的企业,给予政策鼓励以及会同电力部门支持签订并网协议。

3、控制煤炭消费总量。拆除中心城区工业炉窑,关闭吴泾地区的部分焦炉,继续降低煤炭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煤炭消费总量力争控制在6000万吨左右。

4、实施限制燃油的规定。严禁新建、扩建常规燃油发电机组;在区域供电平衡、能够满足用电需求的情况下,限制柴油发电和燃油燃气轮机的使用和建设。

(四)完善促进节能的各项政策

制定和实施激励节能的价格、财税、投资政策,形成有利于节能的市场环境和长效促进机制。

1、发挥能源价格杠杆作用。建立体现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对不同消费形式采取差别价格政策,理顺各类能源的比价关系,适当提高有关能源价格水平,充分发挥能源价格的杠杆作用,鼓励使用清洁能源,促进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

2、设立能源系统效益费。逐步形成“谁节约能源,谁就能从节约的价值中获得效益”的促进机制,设立能源系统效益费,用于支持节能重点工程项目、补贴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和可再生能源利用项目以及鼓励购买高能效家用电器和用能设备等。

3、给予节能新产品生产企业税收优惠。鼓励企业生产、推广节能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对列入本市节能新产品目录的生产企业,经市有关部门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可按国家有关规定享受企业所得税减免优惠。

4、支持节能技术改造项目。发挥政府政策和资金导向作用,推进节能技术改造。对十大节能重点工程和符合产业发展导向、节能效果明显、具有示范效应的节能项目,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和政策倾斜。

5、支持合同能源管理融资。为合同能源管理融资提供支持。

6、设立节能专项资金。设立节能专项资金,作为政府导向资金,用于公众宣传、教育培训、信息服务、奖励表彰等活动,资助节能新技术研究开发、示范推广和节能新机制的建立,以及支持节能标准规范、规划、政策的研究制订与评价等。

(五)加快节能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

依靠节能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科学、合理、高效地使用、配置和管理能源,增强节约能力,达到提高能效目的。

1、实施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保障十大节能重点工程以及其它节能项目的顺利实施,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2、加大节能技术改造投入。企业产品、工序单耗以及综合能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要实施节能技术改造。企业节能技改和研发、热电联供系统建设、通用耗能设备改造和研发、节能推进体系和基础建设等的投入,要力争达到工业投资总量的3%以上。

3、促进节能技术推广应用。大力推广应用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设备)和新材料。组织力量对国内外现有先进适用节能技术进行筛选和再集成,编制《节能新产品新技术推广目录》,建立专业性的节能技术交易市场,促进成果转化应用。

4、推进工业生产装备的技术进步。按照建设世界先进制造业基地的要求发展现代生产装备体系,优化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大力发展节能型的大型化、连续化和自动化装备,提高生产工艺过程的信息化、集成化、可控化程度。

5、建立节能技术支撑体系。建立上海能效中心,传播先进的节能技术和管理经验,发布国内外能耗和能效信息,推进能效检测体系和节能先进技术研发创新平台建设,初步形成全国的能源节约和替代技术研发、示范中心地位。

(六)强化能源消耗存量环节的管理

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强化能源消耗存量环节的终端需求管理,挖掘节能潜力,提高终端用能效率。

1、健全和完善节能管理体系。

健全和完善政府、企业和社会节能责任制和工作体系,建立主要行业、主导产品和工序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能效基准和能耗标准,建立符合节约型城市要求的节能统计、评价、考核指标体系。

2、建立节能降耗考核体系。

1)对行业主管部门和各区县分解节能降耗目标。为确保本市完成国家节能降耗目标,针对行业主管部门和各区县具体情况下达节能降耗目标。

2)对重点耗能单位实行监测机制。对全市重点耗能大户进行重点管理,除下达节能降耗目标外,列入节能降耗的监测范围。

3)定期公布行业主管部门和各区县节能降耗目标完成情况。每年7月向社会公布上一年能耗指标完成情况,8月公布当年上半年能耗指标完成情况。

3、加强重点用能单位和建筑物管理。

对年消耗能源5000吨标准煤以上的重点用能单位和年用电量700万千瓦时的大型商场、宾馆等建筑物实施重点用能管理,培训能源管理人员,实行能源利用状况评价制度

4、开展行业和大型企业节能自愿协议试点。

对重点耗能行业和大型企业开展节能自愿协议(即由政府与企业自愿签订旨在节能和减少污染物排放的协议)。先在钢铁、化工、石化、电力等行业和大型企业开展节能自愿协议试点。

5、加强中小企业节能管理。

以网络和现场咨询指导,以及开展合同能源管理的形式,建立节能社会服务平台,对中小企业提供节能指导和服务。

6、建造能效电厂。

在工业、建筑等领域开展电力需求侧管理(DSM),建造节约电力和电量的能效电厂,并把节约的电力纳入综合资源规划(IRP)。

7、淘汰高能耗的落后产品和设备。

对耗能过高的落后产品和设备实行淘汰制度。改造和淘汰高耗能的炉窑、风机、泵、电机等通用耗能设备,提高运行效率。

(七)完善能源消耗增量环节的准入制度

严格控制能源消耗的增量环节,建立制度,把好审查产业投资、工程项目建设和用能产品能效的准入关,加大节能监督检查执法力度,深入源头抓节能。

1、严格产业、产品能效准入制度。依据国务院发布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制定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以及本市工业产业能效基准,执行严格的产业投资能效评价准入制度,杜绝高能耗、高污染的产业和项目上马。严肃查处生产和销售国家明令淘汰的高耗能产品的行为。

2、建立和实施项目节能审核制度。项目审批和审核部门执行严格的项目能效标准,新建项目能耗应该达到该行业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水平。对新建、改建、扩建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要进行严格的节能论证和节能监察。各区县、开发区和产业基地在招商引资时,要将项目能耗水平作为重要审核条件。

3、执行用能产品能效标准和标识制度。依据国家《用能产品能效标准和标识制度》,在执行能效限定值、节能评价值、能效分级标准的基础上,大幅度提高用能产品能效。

4、推行寿命周期成本分析。投资节能项目和节能产品时,应用寿命周期成本法,开展寿命周期成本分析,决策投资有寿期成本效益的项目和产品。

(八)建立促进节能的社会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市场化的能源节约机制,加强对节能工作的服务和指导,促进节能服务业有序发展。

1、建立节能信息传播平台。加强能效信息传播机构能力建设,逐步建立覆盖重点用能单位和重点建筑物的能效管理信息网络,发布能源利用公报,提供节能的信息、咨询和培训。

2、推进合同能源管理。积极推进合同能源管理机制的建立。

加强重点耗能企业及节能服务公司有关人员开展合同能源管理培训;组织协调推进100个左右合同能源管理重点项目;协调金融、投资公司等部门拓宽中小节能服务公司的融资渠道;落实节能量的监管及仲裁程序。

3、大力培育节能服务业。健全有利于节能服务业发展的管理体制,帮助节能服务业克服进入市场的资金障碍、信息障碍、人才障碍,大力培育节能服务业发展。

4、进行清洁发展机制研究。按照国家的部署,在工业节能、绿色照明等领域开展清洁发展机制的研究和试点。

(九)率先创建节约型政府

政府机构要严格执行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各级党政机关在建设节约型城市中积极发挥表率作用的通知》(沪委办发〔2005142号),在节能组织管理、政府采购、建筑节能和节能新技术应用等方面率先垂范,创建节约型政府。

1、设立能源管理岗位。市、区县两级政府机构以及年用电量100万千瓦时或者年用油量50吨以上的其它政府机构,应设立能源管理岗位,负责本机构节能管理、开展能源利用状况分析、提出节能目标建议及采取相应节能措施。

2、完善政府采购。政府机构在基础设施改造、购买或更新设备时,遵守《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规定,按照《节能产品政府采购清单》实施优先采购。积极采用高效节能的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优先购买经国家认证的节能设备和产品,淘汰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低能效设备和产品。

3、推进建筑物节能。政府机构的新建建筑要严格执行建筑节能标准,既有建筑要有计划的对围护结构、空调和照明系统实施节能改造。

4、积极采取行为节能措施。政府机构严格遵守勤俭办事原则,自觉采取行为措施节能。各级财务、审计、监察部门加强对其办公经费预算的审核和使用情况的监管。

(十)努力营造建设节约型城市的社会氛围

节能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长期的战略方针,渗透能源系统的所有环节和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构建节约型城市,不仅要从经济、技术、法律、行政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能效,取得经济效益,而且要通过宣传教育,用节能的消费理念引导人们改变思想观念和消费行为,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形成文明、节约的行为模式和自觉节能的社会风尚。

1、加强节能宣传培训。对市民、企业家、能源管理和操作人员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节能宣传、培训活动,营造舆论声势,传播科学用能方法、节能新机制和节能先进典型,弘扬勤俭节约的公共道德规范,批评浪费能源、污染环境的现象和行为,形成符合民族传统和时代精神的节约型生产、生活方式。

2、开展节约能源教育。在本市大中小学教科书中,列入我国人均能源资源短缺的基本国情和节能基本途径,开展节能思想教育,培养青少年的节能意识,发扬勤俭节约美德,唾弃浪费能源资源的行为。

3、引导节能型消费。能源服务公司、产品供应、设计、咨询等节能服务组织,以及行业协会、学会等非盈利组织,在研究消费行为和开展寿命成本效益分析的基础上,向社会提供有针对性的节能指导、节能服务和节能产品,引导节能型消费。

4、创建节约型单位和节约型社区。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开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实施百万家庭节约”活动,创建节约型单位、节约型社区和节约型工地,使节能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人人为建设节约型城市尽责尽力。

推荐访问:规划 节约能源 上海市 【能源规划】上海市节约能源“十一五”规划

版权所有:kk秘书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kk秘书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kk秘书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闽ICP备180287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