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kk秘书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文山市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文山市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时间:2023-05-24 14:50:06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政府工作报告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连同《文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及列席同志提出意见。一、开拓创新,克难奋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山市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供大家参考。

文山市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连同《文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及列席同志提出意见。

一、开拓创新,克难奋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2010年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严峻考验的一年。在州委、州人民政府及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市人民政府团结带领全市各族群众,迎难而上,真抓实干,积极应对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和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全面推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圆满或超额完成了县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市生产总值突破百亿大关,达100.1亿元,增长14.8%,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0亿元,增长3%;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8.1亿元,增长19.4%;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2亿元,增长13%。财政总收入和地方收入分别完成11.7亿元和6.8亿元,增长25.6%26.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837元,增长13%。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1亿元,增长21%。金融机构年末各项存、贷款余额分别达150.7亿元、139.1亿元。

一年来,我们全力以赴抗大旱,抗旱救灾取得全面胜利。200910月以来,我市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全市624个水源点和8座小水库枯竭,16.8万人、9.6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农业受灾严重,13.7万亩小春作物绝收;持续的高温干燥天气,导致森林火灾频繁发生;工业企业生产经营受到严重影响。旱灾持续时间长,影响面广,危害程度深,共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7亿元。在省、州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我们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把抗大旱、保民生、抓春耕、促发展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把群众生活放在抗旱救灾工作的首位,万众一心,全力以赴,组织动员30万人次参与抗旱救灾,筹集资金3072万元,运送水50.8万吨,临时解决了16.8万余人和9.6万余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保障了灾区4.6万缺粮群众的基本生活。我们坚持一手抓抗旱救灾,一手抓发展生产,及时采取“小春损失大春补、粮食损失经济作物补、种植业损失畜牧业补、农业损失非农补”的工作措施,实现了大灾之年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大春作物播种面积比2009年增加7.4万亩,粮食产量达1.52亿公斤,增长2.4%,收购烟叶18.5万担,比2009年增加4万担,畜牧业产值达6.5亿元,完成农业总产值16亿元,增长3.5%。农民收入快速增长,人均纯收入达3547元,增收602元,增长20.4%,创历史新高。严格火源管理,组织3万人次巡山护林,实现了连续24年无重特大森林火灾发生。在这场抗旱救灾斗争中,全市广大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勇于奉献,各族群众不屈不挠,奋起自救,奏响了新时代的最强音。

一年来,我们加大服务力度,工业经济保持快速发展。积极做好协调服务工作,帮助停产企业恢复生产。全力推进大项目建设,总投资47亿元的年产80万吨氧化铝项目工程基本完工,10万吨烧碱等配套项目正在抓紧实施,云科药业文山产业基地启动建设。企业“退城入园”取得新进展,云荷纸业、通用机械厂搬迁工作顺利推进。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86.1亿元、增加值38.2亿元,分别增长33.5%20.3%

一年来,我们不断完善市政设施,城乡面貌明显改变。启动实施29个重点市政基础项目,游泳馆、综合训练馆、网球馆等省第十三届运动会比赛场馆按时竣工投入使用,普阳路延长线、卧龙路连接普阳路、阳光外滩连接金色水车等道路桥梁建成通车,城南公园、城市排水管网工程建成投入使用,人工湖、天然气管道等工程有序推进。实施了开化中路、普阳路等绿化、亮化改造提升工程。盘龙河市区段综合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卧龙大桥至盘水桥段河堤工程基本完成。小集镇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中心集镇辐射带动效果进一步显现。

一年来,我们积极加大投入,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认真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积极向上争资金、争项目,相继启动实施了66个重点建设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5亿元,增长25.1%。全面完成文都、文天两条二级公路文山段路基工程,环西路二期、三期改造工程基本完成,126公里通达工程有序推进,建成5个农村客运站。布都河水库和以腻资水库建设工程进展顺利,建设各类水利工程4309件,新增灌溉面积2.3万亩,解决了2.7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

一年来,我们高度重视改善民生,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认真落实创业扶持政策,开发就业岗位2196个,发放创业贷款1360万元,带动450人就业。转移劳动力1.5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2亿元。各类社会保险征缴面进一步扩大,参保人数达8.9万人。实施城乡医疗救助4364人,保障了2.7万低收入群众基本生活。全面完成11.36万平方米廉租住房建设任务,已有1402户困难群众入住。教育事业取得可喜成绩,48个校安工程全面完成,新增校舍3.9万平方米,“两基”工作顺利通过国家教育督导评估。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顺利推进。新农合参合率达95.7%68.5万人次获医疗补偿金4591万元,补偿人次和补偿金分别比2009年增加6.9万人次和1020万元。

2010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就,为“十一五”划上了圆满的句号。回顾过去的五年,我们走过了极不平凡的历程,战胜了各种困难,保证了建州50周年庆典和省第十三届运动会在我市的顺利举办,特别是我们积极组织申报撤县设市获国务院批准,成功实现撤县设市,开创了文山发展史上的新纪元。通过全市人民的艰苦努力,全市呈现出经济健康快速增长、民生持续改善、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社会和谐稳定的喜人局面,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新的步伐。经过五年的奋斗,全市主要经济指标均实现了翻番的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倍,年均增长15.2%,人均达21800元;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3倍,年均增长35%;财政总收入和地方收入分别增长2倍和1.8倍,年均增长24.8%23.2%;三次产业比重由16.2:41.2:42.6调整为10:48.1:41.9,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这是“三农”工作全面推进的五年。我们高度重视“三农”工作,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累计投入“三农”资金34.6亿元,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5.3%,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农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良种良法得到广泛推广应用,粮食产量稳定增长,三七、烤烟、甘蔗、辣椒等特色优势产业稳步提升。三七种植业产值累计完成20.4亿元,烟叶种植收购从12.5万担增加到18.5万担,蔗糖产业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辣椒种植从5万亩发展到15万亩,发展核桃24万亩、油茶3.6万亩,特色经济作物和畜牧业累计促农增收32亿元,农民人均增收7135元。累计投入7.5亿元,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328个,完成农村“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526个,投资1.1亿元实施的追栗街镇整乡推进扶贫开发试点成为全省成功典范,完成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和农村危房改造7260户,自然村全部通电,电视覆盖率达96.7%,农村生活环境明显改观。

这是工贸经济快速发展的五年。我们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园区聚集效应不断显现,工业经济实现了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22.1%22%,工业经济占GDP的比重由29.3提高到38.5。投资53.5亿元,引进和启动了一批重点工业产业建设项目。我市有史以来投资最大的工业项目年产80万吨氧化铝项目即将建成,带动了氯碱、仓储物流等配套产业发展。生物资源开发不断深入,冶金工业向精深方向拓展,重化工、建材工业规模和实力不断扩大。商贸物流进一步活跃,“万村千乡”及“乡村流通”工程稳步推进,涌现出一批超市、连锁店、电子商务、信息传输等新型零售服务业。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深入开展,拉动农村消费2.2亿元。五年累计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7.6亿元,年均增长20.6%

这是城市功能不断完善的五年。我们以建州50周年庆典和省第十三届运动会在文山举办为契机,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功能明显改善,面貌焕然一新。第三轮文山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基本完成。与“十五”末相比,城市建成面积由17.5平方公里增加到24平方公里,城区人口由17.9万人增加到近25万人,城镇化率提高到52.4%。累计投入20亿元,吸引带动社会资金60亿元,新建和改造了一批重点市政道路桥梁,打通了部分制约城市交通的“丁”字路口,东西过境道路基本贯通,城市公共交通得到较快发展,交通拥堵现象得到较大改善,市民出行更加方便快捷。改造和新建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七花广场、休闲广场、双桥花园和城南公园,投资5亿元建成的市体育中心成为文山城市标志性建筑。东风路南片区旧城改造基本完成,北片区改造稳步推进。排水管网、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市政设施相继建成投入使用。城市综合整治力度加大,绿化、亮化、美化水平全面提高,城区周边粘土砖企业全部关闭转型,城市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这是基础设施全面改善的五年。我们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扩大内需机遇,坚持大项目带动大建设,大建设促进大发展,共争取中央和省项目资金7亿元,拉动投资229.7亿元。启动了一批关系全市长远发展的交通、水利、能源和社会事业建设项目并取得重大突破。投资11.8亿元,新建改造公路1540公里,完成一批乡村公路建设,通乡镇公路和通村委会公路分别实现硬化和等级化,自然村通车率达93.5%,“四纵三横”公路网基本形成。投资4.7亿元,建成暮底河水库和小河尾水库骨干水源工程,全面启动布都河水库和以腻资水库建设,德厚大型水库前期工作有序推进,除险加固一批病险水库,新增蓄水库容6184万立方米,水利化程度由“十五”末的14.7%提高到20.2%,解决了7.4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建设农田水利工程1.4万件,实施了黄龙片区中低产田地改造、朝阳片区烟水工程等重点项目,累计改造中低产田地11.9万亩,新增灌溉面积5.8万亩,农业生产条件逐步改善。能源发展步伐加快,新增电力装机2.5万千瓦,电力装机容量达8.1万千瓦。通信设施建设得到加强,通信条件明显改善。

这是民生改善力度最大的五年。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执政理念,认真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民生工作取得新突破。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年人均纯收入比“十五”末分别增加6480元和1937元,年均增长11.1%17.1%。投资2.2亿元,建成廉租住房287214.36万平方米,转移安置生存条件较差和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的人口2096人,解决了657619728人的住房困难问题。开发就业岗位7268个,新增城镇就业人员6613人;转移农村劳动力7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5.6亿元。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发放各项惠农资金1.87亿元,义务教育阶段实现免费教育,新农合受益达202.3万人次,累计为群众减免医药费1.2亿元。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稳步推进,累计救助困难群众107万人次,发放补助金8138万元,城乡低收入群众和弱势群体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这是改革开放深入推进的五年。我们完成了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和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开发投资公司和城市建设投资公司注册资本金达17.6亿元,积极搭建融资平台,共融入资金14.5亿元,为经济建设增添了活力;教育、卫生、文化等领域改革不断深化。非公经济加快发展,累计实现增加值185.7亿元,年均增长15.3%。对外交流合作层次和水平显著提高,引进了云冶、云锡等大企业入驻文山发展,与一批大公司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累计实施国内经济合作项目129个,实际到位资金70.2亿元。

这是社会事业发展明显加快的五年。我们投入2.9亿元,新增、改扩建校舍23.7万平方米,排除不安全校舍9.5万平方米;中小学布局调整稳步推进;学前教育加快发展,高中教育规模不断扩大;义务教育成果进一步巩固,教育现代化步伐加快。投资2.1亿元,建成了新市医院和妇幼保健院,改扩建14所乡镇卫生院,新建66个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及时有效防控甲型H1N1流感等疫情,艾滋病防治工作有序推进,妇幼保健、精神病防治等工作深入开展。科技创新成效显著,申请专利520件,“文山三七”等5件商标成为全省著名商标。农业人口独生子女家庭“奖优免补”政策全面落实,人口自然增长率降至6.34‰。认真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不断加强,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有序推进,城乡文明程度进一步提高。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创作出一批精品文艺节目。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发展,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七彩云南文山保护行动深入推进,天然林保护、石漠化综合治理等生态工程稳步实施。老君山保护区实现立法保护。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的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气象服务及时有效。统计参谋助手作用进一步发挥。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档案、地方志、人防、保密、残疾人、侨务等事业协调发展。

这是民主法制建设和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的五年。我们不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制定完善了市人民政府工作规则,坚持重大决策事前向人大常委会报告和与政协协商制度,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意见481件,政协提案493件;建立人大代表建议、意见及政协提案办理经费保障机制,2010年安排专项资金105万元,用于解决代表、委员提出涉及民生的17个问题。全面加强依法行政,深入推进法治政府、责任政府、阳光政府和效能政府建设,取消270项行政审批事项,开通了96128政务服务专线,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政府行政效能进一步提高。行政监察、审计监督不断加强,政府廉政建设和反腐工作深入开展,机关作风、工作纪律和服务态度明显好转。组建了政府综合应急救援大队,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能力全面提高。国防教育和后备力量建设稳步推进,被评为省双拥先进县。普法宣传教育和依法治市工作深入推进,涉平地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活动稳步实施,深入开展大接访大下访活动,及时排查调处矛盾纠纷,群众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不断加强,禁毒工作全面开展,平安文山创建活动取得实效,安全形势保持稳定。

五年的实践使我们深深体会到,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用发展的观点解决前进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让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不断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必须坚持夯实基础不动摇,增强发展后劲,以重点工作带动全局,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创造条件;必须坚持真抓实干、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营造团结干事的氛围;必须坚持依法行政、民主行政、科学行政,转变政府职能,不断提高政府行政能力和管理水平。这些宝贵的经验是我们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积累起来的,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坚持好、应用好。

各位代表,“十一五”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在州委、州人民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族人民群众团结奋进、顽强拼搏的结果,凝结着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的勤劳和智慧。在此,我谨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向驻文解放军和武警官兵,向所有关心、支持我市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回顾过去五年的发展历程,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前进的道路上还面临许多挑战和问题,一些长期积累、制约全局的深层次矛盾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主要表现在: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结构不尽合理,产业支撑能力较弱;基础设施仍然薄弱,瓶颈制约仍未消除;“三农”问题仍然突出,产业化水平不高,规模效益不明显,农村贫困面广,农民持续增收难;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就业和再就业难度大,经济发展中不稳定因素增多,制约经济发展的新矛盾和新问题不断出现,维护社会稳定的形势依然严峻;改革开放程度不够深,发展环境还需不断优化。这些问题已经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我们一定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改进和解决。

二、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努力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再上新台阶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云南省建设“两强一堡”,区域经济合作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有利于我们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争取更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完善基础设施,拓展对外发展空间,增强综合竞争力和对外辐射力。特别是文山县撤县设市,将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文山的知名度,有利于加快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通过多年来各族干部群众的艰苦努力,全市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发展基础更加扎实,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更加显现。面对良好的发展机遇,我们一定不辱使命,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更加务实的工作作风,奋力开拓创新,发挥后发优势,努力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按照市委一届一次全会的要求,今后五年全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八届十次、州委七届七次全会精神,牢牢把握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全省建设“两强一堡”、全州建设“新高地”的战略机遇,大力实施“农业稳市、工业强市、城镇富市、科教兴市、开放活市”五大战略,更加注重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更加注重城乡统筹,更加注重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更加注重民生改善,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着力打造“中国三七之都”和“云南铝业之都”,构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基地,推动全市综合经济实力、人民生活水平、生态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迈上一个新台阶,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决定性基础。

发展目标是:到“十二五”末,全市主要经济指标比“十一五”翻一番以上。生产总值达220亿元,年均增长14%以上,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8:50:4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17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0%以上;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0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2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000元,年均增长17%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8000元,年均增长12%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1‰以内。

“十二五”期间,我们将重点抓好九项工作:

(一)大力调整优化生产力布局,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坚持把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新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做强做大三七、铝资源等优势产业,形成结构优化、竞争力较强的现代产业体系。依托文都、文天两条二级公路及规划建设的铁路、高速公路等通道,确定各有侧重的发展战略,实行互补性和带动性发展,布局一批优势农产品、工业企业、物流发展区域和经济通道,形成“一核四区四廊”的空间布局。农业重点发展北部、西部、南部三个区域,北部主要发展三七、烤烟、辣椒、现代畜牧业等产业,打造现代农业发展区域;西部和南部主要发展中药材、果蔬、畜牧业等产业,打造绿色和生态发展区域。工业、商贸重点发展东部,主要突出两个园区建设,以新开田片区为重点,发展以冶金为主的有色金属集群区;以甲马石片区为重点,发展氧化铝及其配套产业、大型物流为主的集群区;以塘子寨片区为重点,建设建材、机械制造集群区;以东山、花桥片区为重点,建设粮油和三七生物资源加工、烟叶复烤等农特产品加工集群区。合理布局商贸物流发展区域,拓展提升文山城市商业中心圈功能和竞争力。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物流业。

(二)大力强化“三农”工作,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工作的重点,加大农业投入,增强农村经济实力,力争到“十二五”末农业总产值达30亿元,年均增长5%以上。优化品种结构,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十二五”末粮食总产量达1.78亿公斤。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发展壮大三七、烤烟、甘蔗、辣椒等特色农业支柱产业,推进特色农业副产品加工业发展。到2015年力争实现烟叶生产能力达30万担,完成木本油料种植44万亩。加强信息服务、农村流通服务和动植物保护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农业气象服务水平。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实施整村推进和连片开发,完成700个新农村建设。加大革命老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完善深度贫困群体和特殊困难贫困地区扶持措施,解决6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三)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增强工业经济实力

突出重点产业支撑,壮大工业经济实力,到“十二五”末,实现工业总产值22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0.4%,工业增加值90亿元,年均增长20.1%。大力发展以铝加工为主的工业产业集群,加快推进30万吨烧碱、40万吨PVC60万吨电石等综合配套项目建设,启动建设40万吨氧化铝扩能生产线,新建40万吨电解铝项目,打造全省重要铝工业基地,力争到“十二五”末铝产业产值达100亿元。做强以三七为主的特色生物资源产业,抓好特色生物制药产品的研发和生物农业项目建设,打造三七知名品牌,推进三七产业集群发展,建设中国生物资源加工和培育基地,到“十二五”末三七工业产值达50亿元。加快企业“退城入园”步伐,促进产业集群发展。支持和促进中小企业加快发展,积极培育成长性好、连带性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四)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以撤县设市为契机,抓住省委、省政府在“十二五”期间将文山城列入滇东南次级城市群重要城市扶持建设的重大机遇,深入实施城市化发展战略,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统筹城乡土地利用,统筹城乡产业布局,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形成分工合理、区域特色鲜明、生产要素和资源优势充分发挥的城乡发展格局。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全力推进城市扩容提质,打造现代化的滇东南中心城市和山水园林型宜居城市。积极推进旧城区改造,加快城市北片区、南片区和职教园区建设步伐,到“十二五”末,文山市区面积扩大到35平方公里,市区人口达35万人,城镇化率达65%以上。围绕保畅通,继续加大城市道路建设改造力度,推进环西路五期等城市路网工程建设。启动污水处理厂二期和生活垃圾处理场二期工程,抓好四水厂前期工作,完善城市南、北片区污水管网及强弱电配套设施。抓好盘龙河综合治理工程,建设盘龙河绿色生态文化走廊。强化小集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增强产业、人口聚集功能,提升综合承载能力。

(五)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经济发展速度

准确把握国家宏观调控、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省委、省政府“两强一堡”战略实施的重点,扩大投资规模,启动一批大项目建设,保持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强劲拉动。加快建设和完善交通运输体系,铁路方面争取启动建设丘北经文山至蒙自铁路,积极配合做好文山至马关、文山至天保铁路前期工作。公路建设以提高“四纵三横”主骨架公路等级和农村公路建设为重点,争取启动蒙自经文山至砚山、平远经文山至天保、贵州纳雍经文山至河口高速公路建设,深入实施农村公路通畅工程和通达工程,到2015年,全市公路总里程达3000公里以上。抓好骨干水源工程建设,力争启动建设德厚大型水库,加快推进中小水源工程建设,完成28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加大农村“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力度,解决6万人饮水困难,改造中低产田地14.5万亩。到“十二五”末,新增水库蓄水1.6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力争达到30万亩以上,全市水利化程度达25%以上。加快信息配套设施建设,促进广电网、互联网和公共通信网三网融合,提高信息化水平。

(六)大力强化生态环境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以防治环境污染、建设良好生态环境为重点,继续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强化土地、矿产、森林等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加大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和农村面源污染的治理力度。稳步推进以盘龙河流域为重点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抓好暮底河水库周边水土流失及上游污染治理工作。加大老君山自然保护区保护力度。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加快节能减排步伐,推进企业清洁生产。积极开发利用水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逐步改变农村能源结构,实现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七)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构筑对外开放新优势

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加快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步伐。进一步改革投融资体制,大力发展各类融资机构,建立健全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和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强化政银、银企合作,增加信贷投放,开辟更加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解决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继续抓好教育、卫生、科技、文化等社会事业改革。充分利用我市地处泛珠三角和东盟自由贸易区重要交汇处的地缘优势,依托天保、都龙口岸和富宁港,加快沿边开放,全面提升和拓展对外交流合作层次和领域。充分利用国家支持云南省建设“桥头堡”的政策措施,鼓励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加大高新技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基础设施和现代服务业等方面的招商引资力度,力争到“十二五”末引入资金达135亿元以上。

(八)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巩固义务教育成果;积极稳妥推进中小学区域布局调整,加快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和学校标准化建设,提高农村教育水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改革学前教育,加快发展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深入开展公民诚信教育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活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以实现人人享有医疗卫生服务为目标,建立健全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卫生保障网络;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到“十二五”末实现新农合全覆盖。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创新,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培养各种专业技术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鼓励发展慈善和社会福利事业。积极开发民族文化资源,打造民族文化精品工程。完善城乡体育设施,提高体育竞技水平。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活动,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努力扩大社会就业,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鼓励自主创业,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开发就业岗位1万个,新增城镇就业1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2.5万人。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到“十二五”末参保人数达30万人。完善优抚保障机制和社会救助体系,提高城乡低保补助标准。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抓好农村危房改造和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

(九)大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努力构建和谐平安文山

定期向市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支持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他参政议政职能。深入贯彻行政许可法,增强公务员法制意识,规范行政行为,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和行政效率。高度重视社情民意,畅通信访渠道。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强化禁毒和防治艾滋病工作。建立健全社会预警和应急救援机制,加强自然灾害的预测预报,提高防灾减灾能力。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三、增强信心,狠抓落实,确保“十二五”实现良好开局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撤县设市后的第一年,站在新的起点,我们将以更加务实的工作作风,扎实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确保“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4%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8%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7%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2‰以内。

2011年,我们将着力抓好以下九项工作:

(一)着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进一步加大“三农”支持力度,认真落实国家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措施,逐步建立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步伐,力争农业总产值增长10%18.4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增长14.5%21.3亿元。一是认真抓好粮食生产。落实国家扶持粮食生产、稳定市场供应政策措施,推广应用良种良法,提高单产和复种指数,抓好高产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和病虫害综合防治,完成粮食播种面积59.3万亩,实施粮食作物高产创建10万亩,推广粮食作物间套种40万亩、地膜覆盖栽培17.7万亩,因地制宜发展冬季农业13.5万亩,确保粮食产量达1.56亿公斤。二是继续抓好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积极推进现代农业试点工作,做好烤烟生产规划,推进新烟区开发建设,完成烤烟种植7万亩,收购烟叶19万担;加快三七GAP基地建设,力争三七种植业产值达6亿元;完善促进蔗糖产业发展措施,加大新品种引进和技术改造力度,新植甘蔗2万亩;认真抓好核桃、油茶的种植和后续管护,完成3万亩油茶种植任务。积极做好灾后林木新植、补植工作,改造中低产林5万亩。壮大商品猪、商品牛及禽蛋基地规模,提高畜禽良种普及率,确保生猪、大牲畜出栏分别达49.7万头、2.6万头,肉类总产量达4.92万吨,实现畜牧业产值7亿元以上。三是进一步加强农业服务工作。抓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示范县建设工作。强化农资市场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严厉打击销售各类假劣农资的行为,加强蔬菜、水果农药残留检测,抓好“放心肉”工程,确保农产品安全。推进农村流通工程,完成15个农村服务网点建设。加强气象监测和预警预报工作,提高气象服务水平。四是积极抓好新农村建设。着力抓好100个新农村和170个农村“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建设,启动64300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项目,巩固14个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和革命老区开发建设成果。抓好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和富余劳动力转移,力争转移劳动力1.6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5亿元。

(二)着力加快工业重点项目建设,提升商贸物流发展水平

进一步壮大工业规模,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01.6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40亿元。一是加快重点产业项目建设。大力推进以铝产业为主、三七产业带动的工业体系建设,巩固提升烟草、冶金、电力和建材4个骨干产业,深入开发三七、制药、农副产品和生物资源加工4个特色产业。强化协调和服务,促进年产80万吨氧化铝项目尽快投入试生产,推进10万吨烧碱、12万吨PVC一期配套项目建设,加快氯碱二期、8万吨铁合金、20万吨还原铁、电解锰三期等项目建设进度,开展氧化铝二期40万吨扩能、40万吨电解铝和40万吨铝型材项目前期工作。抓好以三七深加工为主的生物资源生产线项目建设,重点抓好云科药业文山产业基地、三七系列产品生产线、三七饮片生产线等项目,启动建设三七物联网中心及加工厂、三七保健品等项目。二是继续完善园区功能。进一步完善园区供排水、道路、电力及污水、垃圾处理等设施,尽快实施甲马石片区赤泥库进场道路、马塘工业园区生产生活用水管网、垃圾收集站建设。稳步开展园区土地计划性收储。完成5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建设任务。三是加快市区企业退城入园步伐。尽快完成云荷纸业和通用机械厂搬迁,力争早日投产,启动复烤厂搬迁技改工程,加快化工厂、糖厂搬迁前期准备工作。四是抓好落后产能改造。注重工业废物综合利用,扩大新型墙材的应用,抓好重点企业节能降耗,完成2户企业清洁生产验收工作。五是加快商贸物流业发展步伐。尽快建设甲马石综合物流中心,启动文山国际汽车城、文山国际商贸城等项目建设,加快建设恒丰物流中心,推进七乡农贸市场及德厚、红甸、秉烈3个乡镇农贸市场建设,抓好屠宰厂搬迁技改、三七综合交易中心二期项目。结合旧城区改造和新城区建设,进一步规范现有商业网点,积极引进知名连锁企业,提升商业网点档次。争取新建村级农家店200个,农家店覆盖面达97%。扩大传统优势产业外贸出口规模。继续推进“家电下乡”工作,拉动农村消费。

(三)着力完善城镇功能,加快中心城市开发建设步伐

城镇规划方面。完成第三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及城市南、北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报批工作,继续抓好小集镇总体规划,完成405个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强化规划执法,加大违法违规建筑的整治力度。

城市建设方面。一是进一步加快市政项目建设。加快盘龙河市区段综合治理,启动城市供水管网改造工程及污水处理厂二期建设,抓好垃圾处理场二期项目前期工作,完善城市南、北片区污水管网设施。加快市民广场、人工湖等项目建设步伐,完成市区天然气管网一期工程建设。二是继续完善城市路网建设。加大市政道路改造力度,启动普阳路延长线北段至卧龙大道连接线、望华路北向延长线、职教园区主干道等项目,推进体育中心至花桥道路桥梁、卧龙片区桥梁、城南二桥等道路桥梁建设,扩建砚文公路入城口至城南立交桥道路,完成建设路延长线、氧化铝厂生活区路网等建设工程。三是继续推进旧城区改造。加快东风路北片区、南桥客运站片区、卧龙大道两侧等旧城拆迁改造步伐,启动文化大厦片区、学海巷片区旧城拆迁改造项目。认真贯彻国有土地房屋征收补偿规定,规范土地和房屋征收。积极配合做好州属6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搬迁工作,推进州医院、州中医院、南方电网供电基地、氧化铝厂办公研发中心等项目建设。

城市管理方面。整合现有资源,全面推进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加大占道经营、占道施工及施工区域、施工运输车辆整治力度,规范农贸市场、旧车市场、电动车市场及建材市场经营秩序。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强化出租车行业管理。进一步抓好市区环境卫生、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完成城南公园片区、体育馆等16项亮化工程,抓好城郊结合部、背街小巷、城中村环境卫生整治,加强城市娱乐、餐饮等行业的监管,提高市区环境卫生质量。

小集镇建设方面。重点抓好中心集镇生活垃圾堆放场和供排水管网建设,集中资金和力量建设1个功能定位准确、设施比较完善、特点特色突出的中心集镇,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

(四)着力加强基础建设,不断增强发展后劲

切实抓好重点工程建设,争取启动一批新项目,竣工一批在建项目,保持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一是抓好项目前期工作。抓住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云南省建设“桥头堡”的机遇,大力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继续安排1000万元项目前期工作经费,做好项目论证、筛选、储备和申报等前期工作,争取国家和省、州更多的项目资金支持。二是加快交通设施建设。加大以干线公路、农村公路为主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全面完成文都、文天两条二级公路文山段建设任务,启动卧龙路北向连接过境二级公路建设,加快喜古至新开田、平坝至小街、松树坪至大吉厂等90公里通畅工程、50公里通达工程和200公里乡村公路新改建工程建设,继续推进蒙自经文山至砚山、平远经文山至天保、贵州纳雍经文山至河口高速公路及丘北经文山至蒙自铁路项目前期工作。大力发展农村客运,完成5个农村客运站建设,拓宽农村班线车覆盖面,开通110个行政村农村客运班线,缓解农村群众出行难问题。三是抓好水源工程建设。继续抓好布都河水库建设确保主体工程完工,完成以腻资水库建设蓄水,力争启动建设盘龙山水库。加快德厚、摆依寨等水库前期工作,完成老回龙等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开展好全国第一次水利普查工作。四是不断完善农田水利设施。着力抓好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3000万元抓好农村“五小”水利、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实施好马塘十里桥片区现代农业开发示范项目及平坝下营盘、小三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完成德厚感古片区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任务,抓好马塘侬仁河烟基工程。完成解放大沟片区重点项目建设,年内投入使用。抓好追栗街镇大水井片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和马塘磨菲小流域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完成5.4万亩中低产田地改造,解决1.6万农村人口的安全饮水问题。五是抓好能源建设。推进小水电代燃项目二河沟一级电站建设,启动建设开化220千伏和三角塘、卧龙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完成16个自然村电网改造任务。

(五)着力深化改革,加快对外开放步伐

一是认真抓好各项改革。完善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进一步理顺行政管理体制,解决行政部门职能交叉、重叠问题。继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争行政审批事项减少50%。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配套政策,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规范流转林地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推动林业资源集约化和规模化经营。深化基层公共卫生医疗机构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启动政府举办的公立医院改革,积极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等工作。深化非税收入管理改革,完善财政预算编制和国库集中支付机制,细化和规范部门预算,全面推行公务卡结算制度。稳步推进城镇退役士兵安置改革。二是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加强政银、银企合作,完善担保体系建设。探索林权抵押贷款,支持城投公司做强做大,拓宽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融资渠道,多层次、多渠道拓展城市建设资金来源。大力推行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预出让制度,拓宽出让渠道,充分挖掘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出让效益。积极构建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信用担保平台,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工作协调,缓解企业融资难问题。三是鼓励支持非公经济发展。实施好创办中小企业、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和中小企业成长计划。进一步密切与大企业、大集团的合作,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四是抓好招商引资工作。加大项目包装推介力度,不断提高利用外资的规模和水平;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各类会展,提高参展质量;做好项目服务,及时兑现承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力争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新的突破。

(六)着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有效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继续深入开展七彩云南文山保护行动。加强天然林保护、封山育林、水土保持等生态工程建设,完成石漠化综合治理7.5万亩、人工造林6万亩、封山育林5.5万亩。进一步完善重点防火区基础设施,严防重特大森林火灾发生。认真贯彻落实老君山保护区管理条例,强化老君山自然保护区管护力度。抓好城市面山绿化和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1平方公里。积极推进清洁能源建设,新建沼气池1500户,节柴改灶1000户。规范矿产资源开发,严厉打击各类私挖滥采行为,保护生态环境。加大环境污染整治力度,积极推进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工作。加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抓好老君山保护区周边水源林管护和建设,推进暮底河水库周边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七)着力抓好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全面发展

教育方面。一是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完善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和奖励救助机制,加快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拆除不安全校舍2.5万平方米,新建校舍7.1万平方米;积极稳妥推进中小学区域布局调整,启动建设城南中学,加快州实验小学迁建步伐,完成特殊教育学校建设。二是改革学前教育,制定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公办示范幼儿园建设,积极扶持发展民办幼儿园。大力发展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加快市一中教育技术装备建设。三是积极筹措资金,改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生营养状况,提高寄宿制学生生活水平。

医疗卫生方面。一是继续加强基层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迁建市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抓好4个乡镇卫生院改扩建项目,建成7个村卫生室,争取启动城南和沙坝片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二是强化药品供应保障。健全基本药物制度,减轻群众就医负担,确保群众用药安全。三是加强传染病防控,做好儿童免疫接种工作,确保接种率达90%以上;扎实推进妇幼卫生保健工作,切实降低孕产妇、婴幼儿死亡率。四是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新农合参合率和保障水平,参合率达95%以上;进一步强化新农合基金监管,确保新农合资金安全。

文化广电等社会事业方面。重视民族文化保护开发,积极开展以广场文化和农村民族文化活动为主的群众文化活动;推进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新建5个乡镇文化站、10个村文化活动室和25个农家书屋。提高广播电视覆盖面,完成149个自然村“村村通”工程,重点解决边远农村广播电视收视难的问题。继续推进全民健身工程,大力发展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抓好旅游业发展工作。认真落实“奖优免补”政策,推进优生促进工程。切实加强流动人口计生管理。重视科技成果转化运用,积极推进知识产权强市试点工程和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加大科技普及力度,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8万人次。启动县级综合档案馆建设,继续抓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

(八)着力改善和保障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继续实施好民心工程,妥善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一是努力解决好就业问题。全面落实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扶持政策,深入推进“贷免扶补”和小额贷款担保促进就业工作,抓好城镇失业人员和农民工技能培训,加大人才市场建设力度。力争开发就业岗位1500个,新增就业1600人,有效降低城镇登记失业率。加大劳动保障执法监察和劳动纠纷调解力度,认真落实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严肃查处拖欠农民工工资行为。认真做好义务兵家属优待、退役士兵安置和就业技能培训工作。二是完善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抓好城镇职工和居民参保扩面工作,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步伐,力争参保人数达9万人。切实关心困难群众生活,进一步扩大城乡低保、医疗救助、临时救助范围,完善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逐步建立覆盖城乡特困群众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完善社会福利设施,启动古木敬老院建设,做好社会孤老、孤儿、弃婴供养工作,健全老年福利服务体系,切实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三是继续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完成500套廉租住房、1400套公共租赁房、200户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建设和1000户农村危房改造。四是高度重视社会稳定工作。深入开展平安文山创建活动,认真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抓好社会治安重点地区、重点问题的排查整治,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深入开展新一轮禁毒人民斗争,强化禁吸戒毒工作。全面启动“六五”普法规划和第四个依法治市规划。强化矛盾纠纷排查调处,进一步落实重大信访案件领导包案制度,完善信访长效机制,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加强政府综合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增强公共安全事故的预防和处置能力。加强国防、民兵预备役和人防建设,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不断巩固军政军民关系。继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活动,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促进各民族团结、繁荣和进步。五是强化安全生产监管。坚持安全发展,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深入开展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进一步加大道路交通安全整治力度,严防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九)着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依法行政能力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继续推进法治政府、责任政府、阳光政府、效能政府建设,抓好政务公开、行政效能提升、行政问责等工作,推进政府科学决策、依法行政。贯彻落实全州深入推进政务服务体系建设会议精神,建立市、乡、村三级政务服务机构,加快推进农事E网通村级站点建设工作,为群众提供优质便捷服务。推进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建设。开展政风行风评议,促进机关工作作风转变,提升政务服务水平,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创业环境。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抓好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项目督促检查,确保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积极配合人大常委会开展执法检查、代表视察和政协开展调研工作。进一步提高人大代表建议、意见和政协提案的办理质量,安排2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人大代表建议、意见和政协提案办理工作,不断提高解决率和落实率。

认真抓好政府系统廉政建设。全面落实“一岗双责”制度,进一步强化行政权力监督制约,加大重点领域专项整治力度,严肃查处各类违法违纪案件,坚决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健全工作责任制,推进效能监察,认真抓好重点工作的分解落实和督促检查,确保各项工作措施落实到位。

各位代表,“十二五”蓝图已描绘,未来发展催人奋进,我们对文山的美好前景充满信心。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全市各族干部群众的强烈愿望。我们将在州委、州人民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以撤县设市为新的起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奋发进取,扎实工作,为建设富裕文明开放和谐新文山而努力奋斗!

 

推荐访问:文山 政府工作报告 文山市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版权所有:kk秘书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kk秘书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kk秘书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闽ICP备180287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