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列席同志提出意见。一、2012年工作情况2012年,在县委正确领导下,县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县第十三次党代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石城县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范文精选】,供大家参考。
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政府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列席同志提出意见。
一、2012年工作情况
2012年,在县委正确领导下,县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县第十三次党代会部署,开拓创新,务实进取,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绩。
过去一年,苏区振兴开局良好。
6月28日,国务院颁发《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石城建设220千伏变电站、赣江源生态补偿试点、发展白莲特色农产品等三项内容载入国家文件。县委、县政府迅速贯彻《若干意见》,制定35条具体措施,积极推进政策转化和项目落地,谋划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民生保障、生态保护等重大项目385个,一批项目将进入《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一年来,争取上级资金10.6亿元,是本级收入的3倍多;争取建设用地指标1747.2亩;项目投资规模创历史新高,53个重点项目开工建设,预计全县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3.43亿元,增长33%,增幅列全市前列。
过去一年,经济发展稳中趋快。
我们大力实施“强攻工业、主攻旅游、产业兴县、富民强县”发展战略,战胜多次特大暴雨等自然灾害,全县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实力明显提升。预计生产总值31.2亿元,增长10.6%;财政总收入连续四次实现“三年翻番”,达3.9亿元,增长30%,公共财政收入①首次实现“三年翻番”,达2.96亿元,增长29.7%。
工业发展扎实推进。全县在建工业项目41个,预计完成500万元以上工业固定资产投资4.8亿元,增长33.3%,工业用电量增长18.9%;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户,累计22户,预计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3亿元,增长16%;实现工业税收4842万元,增长31%,新增纳税百万元以上企业3户,累计8户,现代轻纺产业产值达4亿元,成为首个税收超千万元的产业。新增入园企业 12户,累计79户,园区工业增加值增长20.9%,税收增长90.2%。
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建成莲文化馆、古戏台、荷花园等新景点,通天寨、赣江源、九寨等核心景区全面提升,旅游文化街启动建设。第二届乡村旅游文化节盛况空前、亮点纷呈,30多家媒体聚焦报道,中央电视台专题宣传通天寨丹霞龟裂地貌。我县被评为“欢乐健康江西游十大首选地”,全县游客接待量首次突破百万人次,增长42.9%,实现旅游收入3亿元,增长47.1%。
农业经济稳步增长。结构调整继续推进,收购烟叶8.83万担,单产、均价均为全省第一;鲜莲产量1.2万吨;油茶种植面积扩大到10万亩,香料林3万亩;5.3万亩果业喜获丰收;发展高效大棚蔬菜716亩。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达95个,千头以上生猪养殖大户6户,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2户,带动农民4.2万户。科技兴农水平提升,大畲荷花园被国家农业部、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青少年农业科普示范基地”,被省科技厅授予“省级农业科技示范园”。
开放型经济良性运行。修订投资促进政策,强化县领导带头招商、部门乡镇社会联动招商,突出产业招商、节会招商,举办4场投资环境推介会,签约项目36个,签约资金53.45亿元。全县实际利用外资1635万美元,增长11.7%,其中现汇进资428万美元;外贸进出口860万美元,增长114%,连续三年实现翻番目标,增幅列全市第2位;实际利用省外5000万元以上资金9.1亿元,增长13.6%。
现代服务业茁壮成长。金融业健康发展,金融机构贷款余额31亿元,增长29.1%;存贷比62%,高于全市5个百分点,列全市第3位;税收突破3000万元,增长60%。物流业加快发展,实现税收868万元,增长51.7%。房地产业继续增长,实现税收1.1亿元,增长41.5%。商贸流通更加活跃,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家电下乡,有力促进了消费。预计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9亿元,增长15%,全县服务业增加值11.7亿元,增长14.2%。
过去一年,城乡变化日新月异。
城市建设步伐加快。推进了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完成了20多项城市专项规划。建设征地34宗、3445亩;实行城乡规划建设联合审批制度;整合城区规划执法职能,查处违法建设用地1.1万平方米。改革征地拆迁安置方法,探索预留地整合机制。城建公司融资3.6亿元,总资产达45亿元,比上年增长69.8%,有力推进了重点工程建设。赣江源大道全线贯通,振兴大道、莲乡大道、东环路等工程如期推进,“一江两岸,五纵五横一外环②”城市框架基本形成。国道县城至小松段改造竣工通车,县城至高速路石城南出口段改造顺利推进。温坊拦河坝投入使用,防洪堤二期温仙段基本建成,文化艺术中心主体封顶,琴江一号、鼎盛时代广场、通运新时代等新建楼盘拔地而起,完成城市主干道绿化提升、琴江沿岸亮化改造,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加强城市管理力量,推进城市精细管理,设置了主干道交通隔离设施,完善了交通标识,城区环卫保洁市场化全覆盖;深化“治脏、治乱、治堵”,整个城区更加整洁、文明、有序。全县城镇化率达38%,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
村镇建设力度加大。全面推进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50个集中改造点全面建设,4000多户农民将实现喜迁新居的梦想。55个省批新村点建成,大畲旅游新村综合示范区全面提升,小松古井新村被评为“全省百佳优美新村”。巩固提升605个农村清洁工程试点,新增121个省批试点,横江、珠坑2个农村清洁工程全覆盖推进。新增702户农民使用沼气清洁能源。完成旅游公路沿线“穿衣戴帽”工程,启动高速路南北出口国道沿线整治建设。争取列入了国家小农水重点县,丰山河、木兰河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开始实施;完成全国重点小(二)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8座、新开工7座,修复改造小型水利工程261座;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1万亩,中低产田改造3000亩,土地复垦整理5000亩。新建、改造农村公路110公里。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工作有序推进。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28万千瓦。
生态建设措施加强。实施生态创建规划,推进生态县、生态乡镇建设,获评“省级生态村”4个。加强环境监管,取缔非法排污企业4家,完成7条小流域综合治理。继续实行商品材零砍伐,扎实推进封山育林、“森林三防” ③、“森林十创” ④工作,整地造林4.56万亩,被评为“全省春季森林防火平安县”,森林覆盖率达75%。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赣江源保护区水质、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到Ⅱ类标准,出境断面水水质达Ш类标准。完成了上级下达的污染物减排任务。成为全省首个“全国中小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实验区”,被国家住建部评为“宜居宜业典范县”。
过去一年,人民生活持续改善。
民生投入继续加大。各类民生支出8.5亿元,占一般预算总支出的62.8%,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全县新增就业人员3271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9553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9918元,增长13.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556元,增长13.5%。落实城镇职工养老保险12447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20730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36576人,分别完成任务的108%、100%、122%;落实城乡居民养老保险103538人,参保率66.1%。有序推进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发放困难群众低保、五保资金3222万元,受益群众18912人;发放救灾资金846万元,救助灾民和特困群众42396人次;发放城乡医疗救助资金1105万元,救助21908人次。完成保障房建设投资7465万元,530户城市棚户区顺利改造,887套廉租房公开摇号。扎实推进整村扶贫、产业扶贫,29个贫困村的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完成深山区、地质灾害区移民搬迁158户794人。启动县城3万吨/日供自来水扩能暨取水口上移项目;解决15600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我县被国家民政部等七部委授予“全国敬老爱老模范单位”。
各项事业健康发展。“高产优质无公害油茶栽培技术示范及产品加工”续建项目获国家科技部立项,我县被列为“全省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出台人才引进若干意见,公开选招教育、卫生等专业人员236人。新(改、扩)建校舍3.5万平方米,成立赣源中学,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餐计划全面落实。制定文化产业发展意见,推进全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新公布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1处,完成县客家灯彩艺术团改革,我县被授予“中国灯彩艺术之乡”称号。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65%,新农合参合率98%。新县人民医院、新妇保院投入使用,新建了5个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实现每个行政村有1所达标村卫生室。实施了16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人口计生工作不断提升。粮食、供销、盐务、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档案、县志、台务、侨务、民族宗教、水文气象、防震减灾、质量监督、食品药品监管、邮政、通讯、工商、物价、民兵预备役、国防动员、拥军优属、人民防空、老干部、老龄、妇女儿童、慈善、残疾人等各项事业取得新进步。
社会保持和谐稳定。深入开展“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活动,推进普法依法治理,强化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建立“三调联动”⑤机制,认真化解各类社会矛盾。全面落实信访领导包案、接访、下访制度,非正常访得到有效控制,越级访、重复访全面下降。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重大安全事故得到有效遏制。强化社会治安防控,深入开展打黑除恶、“三打击一整治”、“两抢一盗”等专项行动,严厉打击违法犯罪,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
过去一年,行政效能不断提升。
深入开展“治庸、治懒、治散”活动,集中整治影响发展环境的干部作风突出问题;认真推进“阳光行政”、“两个集中”工作,坚持政府信息公开,行政许可和非行政许可全部实行政府目录管理,取消41项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完成网上审批系统建设,开通96333信息与服务热线,进驻行政服务中心窗口办理事项增至116项。自觉接受县人大依法监督、县政协民主监督,代表建议、委员提案办复率达100%。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严管政府采购和工程招投标,严控“三公经费”,推进公务卡试点,启动公车定点维修。全县行政执行力得到加强,政府形象得到提升,发展环境得到优化。
各位代表,2012年各项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县委高瞻远瞩、坚强领导,得益于县人大、县政协有效监督、鼎力支持,得益于全县人民团结奋进、群策群力。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历任老领导、老同志,向驻县部队、武警消防官兵、公安干警,致以崇高的敬意!向所有关心支持石城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小,人均值低,欠发达、后发展仍然是基本县情;工业落后的现状没有根本改变,后劲乏力;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加快发展的压力很大;社会深层次矛盾凸显,社会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倍加努力,切实解决。
二、2013年工作安排
各位代表,党的十八大提出二0二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二0一0年翻一番,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我县未来8年分步走的奋斗目标是:一年一变样。农村危旧土坯房基本改造到位,农村安全饮水、校舍危房改造、城乡电网改造基本完成;启动220千伏变电站、省级工业园(产业集聚区)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三年大变样。生产总值力争达55亿元,财政总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实现“三年翻番”,突出民生问题有效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交通、能源等“瓶颈”问题取得较大突破,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80%以上。五年上台阶。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实现“五年翻番”,生产总值力争突破80亿元;工业化、城镇化水平分别达39%、50%以上。八年大跨越。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总收入分别“翻两番”,力争突破130亿元、100亿元和20亿元,人均主要经济指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达到或超过全市平均水平,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在讲求速度的同时,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四个大幅提高”、“两个明显高于”,即财政总收入占GDP比重、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产业项目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民生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有大幅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明显高于GDP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明显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
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全面加快推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牢固树立“发展为先、生态为重、创新为魂、民生为本”理念,大力实施“强攻工业、主攻旅游、产业兴县、富民强县”战略,以工业化和城镇化为驱动,促进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和发展生态化协调互动,着力打造区域性矿山机械制造基地、闽台产业转移承接地、赣闽粤绿色食品基地、赣闽边际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秀美赣江源头,加快建设创业、宜居、平安、生态、幸福石城,确保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蓝图美好,重任在肩。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大力实施“十二五”规划,加快推进振兴发展和扶贫攻坚的关键之年,我县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1%;财政总收入增长18%,力争增长28.2%,达到5亿元;公共财政收入增长14.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8%;50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5%;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6%;确保完成上级下达的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围绕上述总体要求和目标,重点抓好以下九个方面的工作:
(一)坚持推进项目建设,增强振兴发展后劲。
加强争资争项。把落实《若干意见》作为重要抓手,认真研究国家政策,密切加强与国家部委、省市部门的对接,争取确定的重大项目尽快落地,争取上级普惠性资金实现增量上的倾斜。继续不断策划、包装、推出项目,努力争取重大基础设施、民生和产业项目纳入上级规划,早日实施。积极争取蒙西至华中地区铁路煤运通道途经石城并设站,继续跟踪鹰瑞梅铁路,争取220千伏输变电工程尽早开工。
狠抓重点工程。今年初步安排重点项目67个,其中新开工49个,总投资84.6亿元,年度计划投资30.6亿元。继续坚持“五个一”做法,完善县领导牵头联系重点工程制度,进一步强化责任,加强督查、调度和考评,形成更加有效的推进机制。积极争取我县项目列入全省重大调度项目、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全省开放型经济项目,推进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土地的开发利用,落实土地增减挂工作,努力化解用地难题。严格执行新的征地拆迁安置办法,妥善处理遗留问题,坚定推进预留地整合,严厉打击非法阻工、揽工行为,全面营造和谐拆迁、科学安置、支持建设的良好氛围,确保重点工程高效推进。
扩大有效投入。把握国家政策导向、产业指导目录和投资重点,突出加强科技创新、实体经济、“三农”和民生事业等领域投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质量。今年统筹安排产业发展资金1.2亿元,比上年增长30%。其中工业6000万元,旅游基础设施3000万元,现代服务业1200万元,开放型经济1000万元 ,科技创新800万元。安排民生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60%以上,其中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配套比上年增加50%以上。安排“三农”支出比上年增长20%,重点用于小农水基础设施、示范镇建设和化解乡村债务。发挥好政府投资引导带动作用,撬动民间投资较快增长。
(二)坚持推进强攻工业,做大县域经济总量。
平台建设力求新突破。扩张延伸工业园区,完善规划设计,加快开发力度,新增开发面积1200亩(古樟500亩、屏山500亩、小松200亩),全力争取设立省级工业园(产业集聚区),开发屏山低丘缓坡地,规划建设泉商产业园及小微企业创业园。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功能,增强供水、供电、通讯等保障的稳定性、长效性。发展园区文化,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完善企业入园政策,加强园区管理,提高土地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力争入园企业超百家,产值超14亿元,税收超3000万元。
产业聚集力求新突破。完善产业规划,大力培植龙头企业,形成产业聚集。努力做强做大矿产品精深加工、新型机械制造、现代轻纺电子、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发展新能源产业。推进找矿突破行动,加强矿产资源勘探,力促钽铌矿综合开发项目建成投产,推进硅石、萤石、地热等资源开发取得新进展。加强校县、校企合作,促进矿山机械制造技术创新,培植一批矿山机械规模企业。着力引进、扶持一批设备先进、科技含量高的轻纺电子企业。积极发展白莲、油茶等农产品精深加工,培植食品工业龙头企业。加大重点企业的扶持力度,注重产业链对接和延伸,促进规模扩张、质态提升,形成产业集群优势。认真落实各类优惠政策,促进政、银、企互动,加强融资对接,支持小微企业创业。大力扶持“总部经济”⑥,发展物流企业。完善县领导挂点帮扶企业推进项目建设制度,发展企业服务中介组织,实行“一企一策”,全心全意为企业服务,真心实意为企业解难。力争全县500万元以上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超6.2亿元,新增规模以上企业5户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超3亿元,税收超6500万元。
招商引资力求新突破。以加快资源开发、做大主导产业、延长产业链、聚集产业群为重点,策划一批产业项目,以闽三角、珠三角、长三角为主攻区域,以央企、上市公司、知名企业为主攻对象,实行一个项目、一名县领导、一支队伍、一笔经费、一套个性措施的“五个一”招商机制,大力开展产业招商,积极组织专业招商、节会招商、以商招商和中介招商,确保考察一批、洽谈一批、落户一批。力争实际利用外资1830万美元,引进省外5000万元以上资金10亿元,外贸进出口1000万美元,新增外贸出口经营权备案登记企业3家以上,新增出口业绩企业2家以上。
(三)坚持推进主攻旅游,创建特色旅游品牌。
提升旅游发展定位。围绕打造“赣闽边际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努力把我县旅游业建成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大力推进旅游与文化、农业、林业、水利、体育、商贸等产业融合发展,努力打造全境旅游、美丽家园。完成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修编,做好通天寨旅游度假区修建性详规、百里荷花带专项规划。积极申报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创建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和全国生态旅游示范区。
推进旅游项目建设。有效保护旅游资源,优化发展布局,围绕地热、山水、文化资源包装重大项目,着力培育、引进龙头企业。增强市场主体作用,利用旅发公司平台,通过加大政府支持、鼓励外商投资、扩大信贷融资、向上争资争项等渠道,解决旅游投入问题,加快开发进度。重点抓好游客集散中心、百里荷花带、旅游文化街、五星级酒店、通天寨旅游度假区、九寨温泉二期、赣江源漂流提水工程和赣源八瀑等旅游项目建设,努力创建通天寨国家级地质公园、九寨温泉四星级温泉企业。
拓展旅游客源市场。围绕创建旅游标准化试点县,加快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建设,完善旅游产业链,增加旅游经济效益。开辟赣闽边际金三角休闲度假二日游、千里自驾石城游等精品线路。扩大与海西经济区和省内旅游市场的区域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客源互送。通过举办节会、创新营销方式,扩大旅游市场半径,提升我县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力争接待游客135万人次以上,旅游综合收入超4亿元。
(四)坚持推进新型城镇化,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建设精致县城。坚持规划引领,围绕建设宜居、宜游、宜业城市,加快完成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完成东城片区、西城片区近期建设控制性详规等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完成振兴大道、莲乡大道等“五纵五横”路网建设,做美“一江两岸”绿化、亮化景观;加快推进防洪堤三期、仙源坊、滨江公务区、城市大厦、宝福公园、湿地公园等城市重点工程;调整优化城区教育、卫生网点布局;抓好城市供水、供气、管线、农贸市场等设施建设和管理;完成西城片区3条小溪河治理,继续开展背街小巷改造;申报省级园林城市,增加城市绿量,提高城市绿化率。探索城市网格化管理模式,提高城市综合管理水平。
促进城乡一体。坚持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分层级编制好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乡镇规划、村庄规划。对城乡基础设施、一二三产业协调配套联动、基本公共服务、社会管理体制机制构建、土地空间布局和使用、居民住房建设等进行全面规划。以建设统筹城乡示范区为抓手,完善圩镇管理机制,抓好小松、横江示范镇建设,吸引更多农村人口在城镇就业、居住。将引农进圩镇、入城区与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移民搬迁等工作有机结合,通过降低进城门槛、提供就业岗位、落实同城同待遇政策、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措施,促进城镇化发展。坚持“遵循自然、依山就势,精简节约、美观大方”的原则,全面推进县城出入口通道和城乡结合部社区改造工作,打造“秀美石城”示范走廊。重点建设一批村庄整治精品示范区、乡村游连片示范区、农家乐示范点、秀美乡村精品点、危旧土坯房集中改造点。发展农村沼气工程,推进垃圾无害化处理,完成50个省批新村点村庄整治建设,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发展现代服务业。努力发展金融服务业。做强做大农商银行,恢复建设银行;积极开展金融创新试验,扩大引进小额贷款公司,鼓励引进更多市场化利率的小额信贷产品,积极开展金融租赁、信托等业务合作,扩大融资规模;完善信用担保体系,成立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服务联盟,提升小微金融、企业融资服务,加强民间融资管理;力争贷款余额突破40亿元,税收超4000万元。着力发展交通运输、科技服务、仓储物流、文化创意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商贸、餐饮、宾招、家政、娱乐、法律、社会化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服务业总量扩大、结构优化、层次提升。
(五)坚持推进扶贫攻坚,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
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按照“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工作理念,扎实推进扶贫攻坚工作。坚持开发式扶贫,以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为核心,工作到村,扶贫到户,实施好29个整村推进项目,改善贫困村基础设施,拓宽劳动技能培训,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重点发展产业扶贫,着力增强贫困村“造血功能”,创新移民搬迁工作思路,建好6个集中移民安置点,发挥好省“四个一”组合式扶贫⑦功效,努力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工作格局。力争年内消除农村贫困人口9500人。
发展现代农业。创新农业发展模式,坚持做优烟叶、白莲产业,稳定果业,积极发展蔬菜等优质高效农业、绿色无公害农业和乡村观光休闲农业。引导耕地、林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规模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打造一批生态农庄、产业新村、现代农业产业园,建好一批现代农业科技示范乡镇、示范村、示范基地,培植一批固定资产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推动农业产业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发展。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积极推进山洪预警机制建设和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建设,完善农村水利规划,全面实施小农水重点县工程,加快一般小(二)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完成丰山河、木兰河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实施横江河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推动农田水利建设与扶贫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整治、烟水配套工程、产业园区建设有机整合,不断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完成横江至丹阳、龙岗至大由公路升级改造,推进秋溪至桥头公路改造。加强农村公路综合服务站建设。推进农电网升级改造,提高农村电力保障。
(六)坚持推进文化兴县,提升发展软实力。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把县文化艺术中心建成丰富市民文化生活的重要阵地;推进乡村文化活动场所建设,重点建好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0个村(社区)文化活动室。深入开展全民阅读、全民健身、科普宣传、送戏下乡等形式多样的群众性文体活动,支持、鼓励灯彩协会、器乐协会等团体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打造一批内容丰富、关注度高、管理规范的网站和微博。坚持网络舆情24小时值班制,开展“扫黄打非”等文化综合执法。建立石城文化人才库,加大文物保护利用力度,推荐、评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发展文化产业。加大红色文化、客家文化的挖掘力度,积极塑造、宣传“客家摇篮”、“中国灯彩艺术之乡”、“红军长征重要出发地”等文化品牌。加强石城灯彩、红色革命遗址、客家古建筑、古遗址的保护,编辑出版民字号系列丛书之三《石城民间音乐》,申报擂茶、通天寨传说等一批非遗保护项目。争取烈士陵园建设项目。积极做好文化产业项目编制和文化产业招商,培育、引进文化企业、文化名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推进文化旅游商品开发,鼓励民资建设展藏博物馆,举办旅游文化特色展。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旅游产业发展、城市建设深度融合,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七)坚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赣江源头美丽家园。
加强资源节约。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促进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增强资源合理开发、节约利用的意识,控制开发强度,处理好经济与生态、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促进生态平衡、保持生态优势。严守耕地保护红线,提升建设用地供给率、利用率。提倡节约用水、节约用电,落实节能措施。加大生态投入,强化生态责任,争取赣江源生态补偿试点尽快启动,加快省级生态县、生态乡镇创建步伐,争取命名省级生态村5个、省级生态乡镇2个,争取纳入全市生态文明示范区范围。
加强森林保护。推进森林城乡工程,实施封山育林,保护公益林,加强通道绿化,深入推进县城可视范围内及主要旅游景点造林绿化和林相改造工作;抓实“森林三防”,加强林政管理,整治规范木材加工行业;大力发展油茶、香樟、速生丰产林,活跃林下经济;加大野生动植物、湿地保护力度,保障生物的多样性。
加强环境治理。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严格项目准入“绿色门槛”,杜绝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项目。严控人为水土流失,全面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土地治理、地质灾害防治等工程。完善城区污水管网建设,提高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加大环境执法力度,防治大气、噪音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全面完成减排任务。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继续开展“保护一弘清水”专项行动,进一步提升全县环境质量。
(八)坚持推进民生保障,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办好民生实事。继续大力推进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完成市下达任务。努力扩大就业,支持全民创业,力争新增就业3300人以上,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3600人以上,城镇就业率达94.5%。巩固城镇职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作成果,深入推进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稳步提高社会保障统筹层次和保障水平。积极推进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加强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供养、救灾救济、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儿童大病救助、精神病患者救助工作,加快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加大保障房建设力度。实施40410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工程。
发展社会事业。组织好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推动科普惠农,鼓励自主科技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加大人才引进政策落实力度,满足产业兴县人才需求。抓好农村初中工程、校舍维修改造工程、薄弱学校扩容改造工程,推进义务学校食堂、教师周转宿舍建设,推进乡镇公办幼儿园建设,做好校车安全工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育科学发展。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创建省级食品药品安全示范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抓好中医院住院大楼、5个乡镇卫生院新建、扩建工程,发展特色医疗,提高全县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积极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推行职工工间操,举办一次运动会。落实人口计生政策,拓宽计生服务领域,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
创新社会管理。善用社会管理调节功能,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推进新型社区建设,建立健全基层社会管理服务体系。强化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整合各方力量,健全“三调联动”和信访工作机制,有效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建立应急指挥平台,完善应急管理机制,积极应对各类突发事件。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安全生产监管,预防和杜绝重大事故发生。
(九)坚持推进改进作风,塑造务实清廉形象。
推进机制创新。全面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入推进思想大解放,观念大转变,机制大创新。稳妥实施政府机构改革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积极推进政府投融资机制创新,做强城建公司,做大旅发公司,运作矿投公司,组建工投公司,为城市建设、旅游发展、矿产开发、工业振兴、农业提升提供资金支持。努力探索科学有效、完备系统的长效机制,优化促进市场管理、服务保障、激励约束、责任落实。
改进政风行风。认真执行关于改进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规定,以群众是否舒适、是否反感为标准,努力形成简约、俭朴、高效的政风行风。减少和规范政府会议、文件、公务接待以及各类庆典活动,坚持少开会、开短会、开管用的会,少发文、发短文、发管用的文。深入推进“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活动,继续抓好“治庸、治懒、治散”工作。坚持群众路线,下大力气解决群众最盼、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优化发展环境,简化办事程序,进一步清理、整治、惩处违规收费、人为设障、推诿扯皮等不良行为,打造适宜投资吸引投资的洼地。
保持清正廉洁。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廉能风险防控,严守《廉政准则》和廉洁从政各项规定。自觉接受法律监督、司法监督、民主监督和社会监督。严格控制“三公经费”,全面推行公务卡制度,推进政务公开、网上交易,加强重点领域监管,强化行政监察、财政监管和审计监督,有效防治和惩治腐败,建设廉洁政府,树立清正形象。
各位代表,赣江源头振兴起航,美丽石城发展潮涌。让我们在党的十八大精神指引下,锐意进取,真抓实干,为开创石城振兴发展新篇章而努力奋斗!
推荐访问:石城县 工作报告 政府 石城县2013年政府 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