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2011年1月20日在恩平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市长李灼冰各位代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回顾“十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恩平市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1月20日在恩平市第十四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市长 李灼冰
各位代表: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回顾“十一五”时期:基本完成任务,实现提速发展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五年来,市政府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的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省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推进“双转移”①机遇,开拓创新,务实苦干,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和多种自然灾害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基本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的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实现提速发展。
一、经济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经济持续较快增长。2010年预计完成生产总值95亿元,比上年增长14.5%,五年(下同)年均增长11.8%;人均生产总值20518元,约3108美元,年均增长12%。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三大产业结构由“十五”期末的18.5∶37.6∶43.9调整为2010年的15.2∶36.8∶4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31亿元,比上年增长31%,年均增长16.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外贸出口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五年翻了一番多。2010年全市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81亿元,首次突破年净增1亿元大关,净增1.2亿元,比上年增长33.38%,增幅居江门市各市区之首,年均增长19.8%,财政收入从保吃饭、保运作,逐步向保民生、促发展转变。财政收入质量有较大提高,税收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比重为82.6%,比2005年提高21.75个百分点。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4亿元,比上年增长17%,年均增长16.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97.8亿元,年均增长29.6%,是“十五”时期的2.3倍。2010年外贸进出口总额2.7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3.3%,年均增长16.4%。镇级经济发展实现较大突破,2010年实现镇级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04亿元,比上年增长42.87%,占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比重由2005年的46.42%提高到63.16%,各镇(街道办)财政收入全部实现过千万元,其中恩城街道办首次实现过亿元,镇街已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主战场。
园区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恩平产业转移工业园区成功竞得省级示范性产业转移工业园,得到了省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扶持,累计投入资金近7亿元,引进项目67个,投资总额120亿元。通过积极争取,省政府批准恩平市纺织工业基地和恩平市沙湖新型建材工业城(基地)列入省十二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沙湖新型建材工业城已有15家大型陶瓷企业落户,投资总额84亿元,已投产的生产线48条。结合淘汰落后水泥产能,江门市批准设立了横陂临港建材产业园和精细化工园区。横陂临港建材产业园在建项目3个,投资总额6.1亿元。精细化工园区引进项目6个,投资总额2.15亿元。从2009年10月1日起,我市被纳入广东省东西两翼低电价价区,是珠三角地区唯一享受此政策待遇的市(区)。2010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658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年均增长23.2%;实际利用民资48.3亿元,比上年增长62.9%,年均增长47%。“十一五”期间,全市新批外资项目101个,新上民资项目56个,投资超亿元项目18个,嘉俊陶瓷、嘉维纳米碳酸钙、锦兴纺织3家企业列入广东省现代产业500强。
“三农”工作进一步加强。落实支农惠农政策,科技兴农工作积极推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高,粮食生产保持稳定,被批准为全国农技推广示范县、全省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县、全省产粮大县,成为国家农村经济动态监测点。2010年粮食种植面积42.1万亩,粮食总产量14.2万吨,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五年累计投入2.9亿元,完成修复水毁及维修加固水利工程546宗。投入1.3亿元完成现代化标准农田建设8.4万亩。“农村信息直通车”工程顺利实施,151个村委会全部接通政务网络。全面完成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主体工作,108.8万亩集体林地落实权属。七星坑省级自然保护区顺利挂牌,林业生态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市森林覆盖率43.9%,森林资源保护工作获江门市政府考核第一名。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农村发展环境逐步改善。2010年,全市创造性地开展“规划到户,责任到人”的扶贫开发工作,市、镇、村三级投入“六个一”②工程资金1.85亿元,建设扶贫工业园1个,新建村道257.6公里,修建水渠423公里,解决了7891户群众安全饮水问题,调整种植面积17730亩,转移富余劳动力10847人,均超额完成年度任务。全市有40%的省级贫困村、75.6%的贫困户实现当年脱贫。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171元,比上年增长19.8%,年均增长8.4%。
第三产业兴旺发展。获得全国唯一的“地热国家地质公园”称号,成功引进一批旅游大项目,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2010年接待国内外游客302.2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11.9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77.8%、72.5%。启动锦江新城商贸区建设,已征地超过500亩,其中投资超2亿元的江门精文汽车项目已动工建设。积极引资建设地标式星级酒店和购物中心,计划投资18亿元的锦江国际酒店及商业、住宅配套工程和投资3.5亿元的恩新商业广场项目正加紧筹建。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十一五”期间全市房地产完成投资27.7亿元,商品房竣工面积145.8万平方米,碧桂园、锦绣香江等一批知名的大型房地产项目进驻恩平。金融服务环境逐步改善,全省首家由外资银行全资组建的村镇银行——广东恩平汇丰村镇银行和顺德农村商业银行第一家异地分行相继落户恩平,全市现有金融服务机构11家,银行服务网点恢复至48个。
二、民生事业建设全面推进
城乡环境建设取得实效。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资金3.1亿元,完成了恩城至北陡公路、锦江大道沈海高速公路恩城地方连接线、新鳌峰桥、马稔线沙湖圩至圣园路段、那洪线、大合线那吉至合山交界段、江四线江洲至沙湖段改造工程,公路通车总里程1239公里。锦江大桥及引道新建工程、河口大桥、恩堡线等改造工程正加紧推进。市政投入资金1.6亿元,完成一批城区道路、广场、公园、市场、下水道、路灯等建设和改造,城市亮化率实现全覆盖。加强城市管理和环境卫生整治工作,2008年成功创建为广东省卫生城市。沙湖、圣堂、横陂等城乡电网改造工程进展顺利。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工作。锦江水库水资源保护工作扎实推进,主要河流水质有所改善,市污水处理厂和沙湖污水处理厂正式投入运行。依法关停30条立窑水泥生产线,淘汰落后水泥产能300万吨,减排二氧化硫2808吨、化学需氧量1371.3吨,单位GDP综合能耗下降18%,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完成了38条行政村的规划编制并开展整治,大田、东成镇成功创建成为江门市卫生镇,创建省、江门市两级卫生村24条。省立绿道网恩平段已全面贯通。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全市社会保障和就业五年累计支出5.8亿元,新增城镇就业岗位25413个,安置城镇就业20771人。实施“千企扶千村”就业工程,免费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39415人,培训后转移就业33632人,就业率为8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3%以内;2010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0633元,比上年增长12%,年均增长13.1%。深入开展社会保险扩面工作,全市参加“五险”人数184670人,比2005年末净增82518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由2005年的52.9%提高到2010年的99.1%,城镇居民医保参保缴费人数95087人。抓好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工作,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扩大城乡低保面,提高低保补助标准,全市符合条件的6345户13443名困难群众实现“应保尽保”。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134.1亿元,比2005年增长256%。大力推进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建成廉租房252套、经济适用房72套,正在建设经济适用房114套。慈善事业蓬勃发展,五年共接收捐款3948.2万元,投放善款3740万元。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科技创新能力逐步增强,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8家,江门市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省级民营科技企业24家,2010年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22亿元,2010年防震减灾工作获评全国先进单位。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大槐、那吉、横陂成功创建为教育强镇,恩平一中成功创建国家级示范性高中,恩城中学成功创建为省一级学校,全面实施免费义务教育,落实中小学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两相当”,在全省欠发达县市率先妥善解决代课教师问题。稳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落实“村村有卫生站”工程,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工作得到加强。文化名市建设扎实推进,建成了冯如文化广场、青少宫、大地数字影院等一批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群众文化和体育活动蓬勃兴起,老年体育广泛开展。认真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保持相对稳定,2010年全市人口出生率为8.23‰,自然增长率2.6‰。成立外事侨务服务中心,切实为侨胞服务。国防教育、民兵预备役和“双拥”、“优抚”工作进一步加强。工会、共青团、妇女儿童、民族、宗教、广播电视、档案、地方志、义工、审计、气象、老龄、残疾人、红十字会、对台等各项工作都取得新进展。
三、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加强
各项改革不断深化。顺利完成了政府机构改革。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累计清理行政审批事项237项。完成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改革,实行政府非税收入集中审核征收管理、国库集中支付、行政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两权分离”和镇级财政体制等多项财政改革,规范了管理,取得了实效。开展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顺利完成成品油税费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取得积极成效。
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建立市、镇、村三级综治信访维稳工作机构,完善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建设,开通“12345”政府服务热线,妥善处理群众信访和社会矛盾纠纷,实现广州亚运会期间零上访,2009年获得江门市处理集体上访先进单位、2010年获得江门市信访维稳工作先进单位和江门市唯一的广州亚运会期间信访维稳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坚持不懈开展普法工作,顺利完成“五五”普法工作任务。市国土资源局被评为全国国土资源系统的“五五”普法先进单位。大力开展“民主法治村居”创建工作,得到省、江门市的肯定。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严打”整治工作,对治安重点地区进行集中整治,扩大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覆盖面,社会治安取得较大进步,刑事发案率明显下降,破案率逐步提高,群众的安全感增强。开展“无传销社区”创建工作,大力打击传销活动。加大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力度,产品质量水平稳步提升。抓好安全生产专项治理,全市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应急处置能力得到提高。
政府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开展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约见市长活动,抓好重点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督办工作,“十一五”期间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327件,满意率97%;办理政协提案596件,满意率98%。办好《领导面对面》访谈节目,开辟《恩平关注》栏目,加强舆论监督,着力解决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完善网上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建设,促进行政效能建设。大力开展机关作风建设活动,政府工作更加规范,行政效能进一步提高。
各位代表!在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践中,我们的主要工作体会是:一是坚持按科学发展观要求不断完善工作思路。我们适应新的形势,以科学发展观统率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特别是在推进《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过程中,结合恩平实际,不断丰富完善发展定位、发展战略和工作思路,使我们的工作重点、工作任务、工作措施更切合实际、更富有实效。二是坚持着力打造招商载体。我们在推进“工业强市”、“三产旺市”战略过程中,积极争取上级政策和资金支持,集中资源、资金和政策,抓好各大园区建设,补齐了招商引资载体缺乏的短板,打造了经济发展的新优势,园区初步实现了由招商引资到招商选资的质变。三是坚持狠抓重大项目建设。我们树立“大项目促大发展”的工作思路,坚持每年确定一批重大项目,由市领导负责跟踪落实,并由市纪检监察部门加强督办,促进了重大项目的落户,推动了经济的提速发展。四是坚持积极探索体制机制创新。我们大力推行镇级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和镇级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责任制考核,有效地激发了各镇(街道办)抓招商、抓税收的积极性。同时,完善重大项目督办机制、机关作风建设考评机制,深化国企改革、推进社会管理改革,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了有力保障。五是坚持让全市人民真正享受改革发展成果。我们不断加大财政投入用于民生改善和社会建设,坚持每年办好一批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好事、实事,着力解决群众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促进了社会和谐发展。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取得的成绩,是历届市领导班子与全市干部群众团结奋斗、开拓进取的结果,是上级党委、政府大力支持的结果,也是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关心爱护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职工、驻我市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人民警察和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社会各界人士,以及长期关心支持我市发展的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总结五年工作,应当清醒地看到,我们还面临着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一是产业结构调整任务仍然艰巨。产业发展层次较低,传统产业升级较慢,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资源、能源消耗大,产出效益不高。二是制约发展的因素仍然突出。金融服务未彻底改善,用地供求矛盾突出,节能减排压力增大。三是改善民生欠账仍然较多。城乡建设水平较低,城市交通拥堵、停车难、违章建设等问题还比较突出;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还比较滞后;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还比较低。四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仍然薄弱。企业改制、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社会治安、山界林权、征地等引发的社会矛盾较多。五是政府服务效能仍然不足。一些工作不够落实、个别部门执行力不强、办事效率低等问题还有待改善。对此,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加以解决。
展望“十二五”时期:抢抓发展机遇,奋力铸就辉煌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机遇期。我们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发展环境。从内部条件看,我市已具备一定的产业基础、优良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自然资源、较好的区位优势,全市上下有着强烈的发展愿望和良好的精神状态,这些都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加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也必须看到,国际上可见和未可见的不确定因素很多,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消除,世界经济复苏缓慢曲折,贸易保护主义加剧。随着国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信贷更趋紧缩,土地、能源、环保等要素制约进一步加强,区域经济竞争更加激烈。要保持当前良好的发展态势,压力很大,任务艰巨。我们必须科学判断形势,立足市情,牢固树立强烈的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抢抓发展机遇,乘势而上,加快发展,在新起点上实现新的跨越。
根据“十二五”的形势和任务,市政府组织编制了《恩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出以推动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加快转型发展、建设幸福恩平为核心,深入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努力把恩平打造成珠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辐射环珠西部地区的桥头堡、宜居宜业宜游的珠三角后花园,实现产业发展水平和地区综合实力的历史性跨越,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7%,到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均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其中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四年翻一番。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突破性进展,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显著增强,经济更加发达,法制更加健全,文化更加繁荣,环境更加优美,生活更加富裕,社会更加文明,人民更加幸福。
“十二五”时期的主攻方向是:
一是优化产业结构。围绕新光源、新能源、新材料、高端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推进风力发电、太阳能光伏、纳米碳酸钙、LED、热电联供等项目上马,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产业层次,增强核心竞争力。坚定不移抓好传统产业升级换代,重点促进建材、纺织、麦克风电子行业优化发展。加大研发投入,加强科技创新,将市产业转移工业园区打造成高新技术企业和新兴产业集聚的示范区。
二是扶持“三农”发展。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完成“六个一”工程,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继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促进粮食发展改革,加快培育和大力扶持农业龙头项目,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群众收入水平。
三是打造宜居城乡。明晰镇级主体功能定位,恩城、东成列入中心城区规划,工业基础较好的镇发展工业,旅游生态资源较丰富的镇发展旅游。加强交通网络建设,配合做好西部沿海高速铁路建设,升级改造现有公路和恩平港,大力发展城市公交。重构金融服务体系。抓好锦江水资源源头整治和保护工作,确保锦江水资源水质持续稳定向好。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减排和治污工作。注重城市生态绿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淘汰落后立窑水泥产能,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地热能和海洋能,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是创建旅游强市。以创建广东省旅游强市为目标,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深化体制创新,加大政策扶持,做大做强地热国家地质公园、冯如文化、古村落、森林生态和乡村旅游五大主导旅游品牌,打造独具魅力的珠三角后花园和粤港澳商务休闲目的地。在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第三产业兴旺发展。
五是增进民生福祉。围绕增进民生福祉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积极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正义,使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市人民。基本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全面实行居民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险制度,逐步提高社会保险统筹层次,继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加快文化、教育、卫生、人口计生等事业的发展。经过五年的努力,使社会更加和谐稳定、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美好!
面对2011年:巩固发展势头,确保良好开局
2011年是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至关重要。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精神,深入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三个三”③的工作思路,一产抓推进,二产促落实,三产求突破,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突出矛盾和关键问题,啃硬骨头,打攻坚战,努力在推动又好又快发展上迈出新步伐,为“十二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4%;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外贸出口总值增长10%;实际利用外资增长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3%以内;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1.1%;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和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减排完成上级下达的目标任务。
按照上述要求,为实现全年目标,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一、落实招商选资工作,推动工业优化发展
坚持大力实施工业强市、质量强市战略,把工业经济结构调整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突出抓好园区建设,推进项目落实,培育新兴产业,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产业层次。
高标准抓好园区建设。严格落实市产业转移工业园和沙湖新型建材工业园封闭运行方案,从资金投入、政策支持方面大力扶持园区发展,逐步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招商选资能力,提高园区的封闭运行质量。进一步确立、实施“大项目带动”和“产业招商”的招商思路,找准园区建设和招商引资平衡点,更加注重环保,更加注重投资强度,更加注重税收贡献,重点对市产业转移园区的地价、厂房补贴等优惠政策进行重新评估,探索实行按税收贡献程度确定供地成本,全面提高产业转移园区的土地产出效益。建立园区项目准入综合评估机制,加强园区资金使用、招投标管理、工程建设等管理和监督。优化园区服务,落实部门联动审批机制,推进并联审批,减少环节,提高效率。
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从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从众多优势产业中优选符合本地发展的产业。重点瞄准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循环利用等节能项目,加大对信息、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的招商力度,拒绝高能耗、高排放产业。全力扶持超热导项目、国电风力发电、华润风力发电、广东华宸太阳能光伏电池、太阳能薄膜电池、广东光谷工业园等新能源项目的上马建设。积极协助广东道氏标准制釉股份有限公司做好增资扩产,培育恩平首家本土上市公司。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实施以质取胜、名牌带动及标准化战略,制定和落实鼓励自主创新政策,提高自主创新对产业升级的支撑能力。市财政每年安排300万元设立电子信息产业专项发展资金,鼓励麦克风及电子电声器材企业充分利用广东省质量监督电声产品检验站,拓展研发能力,开发生产精密、高质、高附加值的电子器件和微电子产品,使企业做大做强。推动恩城和君堂两大纺织专区发展,壮大纺织工业基地的实力;鼓励锦兴纺织、利兴强纺织、波顿时装和恒威服饰等大型品牌企业,不断创新设计,提高自动化生产水平和质量档次,打造服装设计中心、制造中心和时尚发布中心,带动中小型纺织服装配套企业集聚发展。全力加快旋窑水泥项目上马建设。引导陶瓷企业依靠科技节能减排,开展清洁生产,创立名牌,打造陶瓷产品研发、制造和集散中心,发展总部经济。
抓好重大项目落实。继续实行市领导一对一挂钩联系制度,不定期对重大项目进行现场办公;明确部门单位和项目所在地单位的责任,并进行年终考核。由市纪检监察部门对全市重大项目进行跟踪督办,集中精力推进已签约、奠基项目的落实。
二、推进强村富民工程,加快“三农”发展步伐
继续推进强村富民工程。加大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力度,进一步深化“六个一”工程和“四个一”④帮扶活动。通过产业扶贫、小额贷款扶贫、农村灾害保险等措施,抓好“双到”扶贫工作,力争3年的扶贫任务2年基本完成。按年度计划抓好“六个一”工程的推进,确保如期完成任务。重点加快扶贫工业园建设进度,今年上半年前完成配套工程和招商工作,充分发挥其帮助25个贫困村脱贫的作用。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积极引进先进适用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做好示范和推广工作。做好优质水稻、马铃薯、特色蔬菜、畜牧、渔业的生产规划,扩大种粮面积,推广良种良法,形成规模和产业优势,创出农业品牌。继续实施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基本农田建设项目、规模养殖场沼气工程项目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现代化农业的要求,抓好中低产农田改造、防灾减灾和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等工作,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促其优化升级,带动更多农户致富。
搞活农村经济。不断加大财政投入,抓好农村泥砖房改造工作和农村饮水安全、病险水库加固工程,落实好种粮补贴、农机补贴、渔业柴油补贴、家电下乡、教育、医疗和贫困群体救助等强农惠农政策,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规范农村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建立完善农村土地征用资金分配、管理和使用制度,引导农民利用好征地款兴建集体物业出租,持续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继续抓好农村土地流转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登记发证工作。重视培养新型农民,采取举办培训班、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农民农科知识的培训,提高农民致富技能。加强农业信息网络建设,进一步完善“农村信息直通车”等农业信息服务平台。深入推进“千企扶千村”就业工程。
三、突破三产旺市工程,激发经济增长活力
坚持把发展第三产业作为扩大消费、促进就业、调整结构的重要途径。立足我市独特而丰富的旅游和生态资源,以发展旅游业为重点,以“三旧”⑤改造项目为配套,强化资源整合,增强恩平旅游的表现力、影响力和竞争力,促进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全力打造广东省旅游强市。设立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加大扶持力度,做大做强地热国家地质公园、冯如文化、古村落、森林生态和乡村旅游五大主导旅游品牌,打造富有恩平特色的旅游文化,促进服务业发展,形成以中心城区为最终目的地的旅游布局。抓好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提高旅游景点的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抓好大良生态休闲旅游示范区的规划、招商工作。着力加快良西生态园的开发建设,促进锦江温泉、帝都温泉、金山温泉、温泉乐园等温泉旅游度假景区升级改造。推进凤凰生态乐园、白马山庄、举人村、石头村等景点的改造建设。规划建设好鳌峰山风景区,迁建云松寺,盘活山顶酒店。加快泉林度假区二期建设,争取把青南湖景区打造成全省生态旅游示范基地。加大旅游产品的整体包装和全方位的宣传推介,继续举办好恩平温泉欢乐节,提升中国温泉之乡和地热国家地质公园的品牌形象。加强与邻近县市知名景区的合作。鼓励开发旅游纪念品和土特产品。加强旅游服务队伍建设,提高旅游服务水平。成立市旅游行业协会,规范旅游行业管理。加强旅游与文化的融合,以丰富厚重的恩平文化打造恩平旅游的核心。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按照“一主轴两中心六组团”的发展格局,抓好中心城区商业网点建设。推进锦江新城南区开发、恩城电影院改造、恩平汽车站改造、广平化工厂改造、原平石街道办事处驻地改造、南方厂改造、恩城东北郊工业区改造、侨联大酒店改造、交警城区中队一带改造九大三产项目。结合锦安街的改造建设,大力发展特色餐饮。抓好锦江新城商贸区启动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汽车4S店、大型汽修厂等项目上马。加快锦江国际酒店、盛林山泉湾花园酒店的建设进度。推进汇丰村镇银行、顺德农村商业银行网络和业务的扩展,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成立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担保机构,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入。
积极扩大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加快物业管理、现代物流、信息中介等网点建设。促进房地产、餐饮住宿、教育培训、家政服务、文体娱乐等消费热点持续升温。加快推进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扩大农村消费市场。发展和完善消费信贷。大力实施“菜篮子”工程,稳定重要农产品价格。完善价格异常波动应急机制和应急预案,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救助。
四、开展城市建设整治,提升城市形象魅力
按照城市建设整治方案的要求,全力开展城市建设整治年活动,力争3年内推动城市建设大提速、城市形象大提升。
加强交通建设管理。年内完成大合线大槐至那吉段及马稔线马坦至沙湖段改造工程,沈海高速大槐出入口至325国道连接线争取年内动工兴建,抓好省道369线圣堂至锦江温泉段、恩堡线恩城机电厂至东成松巷段、国道325线至歇马举人村等主要旅游通道,抓好沈海高速恩城出入口至碧桂园路段、锦江大桥建设,积极筹集资金,加快河口大桥、团结大桥、清湖头大桥、圣堂大桥等危桥建设。借助临港建材产业园的发展契机,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支持,着手开展疏浚镇海湾航道前期工作,升级改造恩平港。依法加大交通管治力度,重点抓好治超工作,确保交通道路安全畅通。
抓好中心城区建设整治工作。加强城区街道建设,重点抓好新安中路、冯如广场至东君路口路段、锦安街、玉湖街、东安教育路、侨园南路等扩建改造工程。以整治市容市貌、交通堵塞、违章建筑为重点,动用一切力量,打一场城市整治攻坚战。强制搬迁整治不符合城市功能规划的排污行业或档口,集中力量整治卫生死角,加强街道绿化美化。完善城区交通标识,建设多种形式停车场,规范车辆停放管理。坚决依法整治未报先建、无证乱建、少报多建等行为。
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按照“东联南拓中优”战略,重新编制中心城区规划,把东成镇部分地区纳入中心城区。结合西部沿海铁路站场建设,拉开中心城市建设框架。坚持高标准、高起点、高质量修编好建制镇总体规划,完善小城镇的功能定位、产业布局、开发边界,形成基本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一体化、网络化发展的城镇化新格局。着力打造名镇名村,完善村庄整治建设规划方案,以圩镇建设为重点,抓好创建现代化小城镇试点工作,逐年开展对76条行政村庄进行全面整治,抓好2个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点建设。
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依法保护、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各种自然资源。加强耕地保护,规范土地市场。加强对土地回收和供地的调控和管理,充分发挥可利用土地的作用,激活城市生财聚财的活力。以盘活闲置土地和加快“三旧”改造为突破口,解决用地指标不足问题。采取一地一策的处置方案,以托管、限期开发和强制收回等方式,对全市20亩以上的存量土地和城区2亩以上的商服闲置用地、存量用地及烂尾楼,按照统一规划迅速进行盘活处置。巩固发展造林绿化成果,抓好生态公益林和红树林管护工作,加强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加大锦江水环境整治力度。抓好市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以及镇级生活污水处理厂的规划建设工作。加强环境保护和建设,继续推进淘汰落后产能计划的实施,确保2012年底前全部关闭淘汰立窑水泥生产线,全面关闭实心粘土砖厂。实行节能减排目标管理,加大清洁能源的使用力度,严格按国家要求停止核准或备案产能过剩和高耗能行业项目。
五、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促进恩平和谐稳定
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构建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就业服务管理制度,抓好人才引进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加强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完善城乡医疗保险一体化制度,加快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实施,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工作力争全覆盖,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确保基金收支平衡。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分类救助,切实做到“应保尽保”。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大力发展社会慈善事业,切实做好救灾救济工作,加快镇级农村敬老院建设。落实优抚政策,做好残疾人的各项服务。积极做好老龄工作,落实发放老龄人津贴。大力推进全民安居工程,加快城乡危房改造。完善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制度,完成建设廉租房91套,经济适用房和公共租赁住房86套。
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以建设教育强市为目标,推进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和义务教育阶段规范化学校建设,加快恩城、大田、圣堂、东成4个镇(街道办)的创建教育强镇工作。继续抓好校安工程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提高高中阶段普及率和升学率。重视发展职业教育,推进中等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力争办出品牌和特色。规范幼儿教育,加快推进镇(街道办)示范幼儿园建设步伐。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建设教育强市提供人才支撑。引入名校名人办学,力促教育教学质量有较大的提升。
加快文化事业发展。继续开展“崇文尚德、包容和谐、务实创新、自强奋进”的新时期恩平人精神学习实践活动。全面推进文明单位、文明窗口、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建设。配合做好三网融合改革工作,加快广电有线电视网络设施建设改造。抓好博物馆、民间艺术馆、文化艺术中心、购书中心等文化设施规划和筹建。完善社区、乡镇基层文化设施,活跃城乡文化活动。结合实际建立相应的文化研究会,做好冯如、恩平举人村、石头村等文化遗产和恩平民歌等传统文化的研究、保护及科学利用。实施文艺精品工程,设立文化发展基金,奖励创作体现时代精神、地方特色的以历史、名人、华侨、航空、温泉等为题材的文艺精品。积极扶持各类文化艺术协会的发展,提高群众文化艺术素养。大力发展群众体育事业,构建多元化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推动群众性体育活动深入开展。积极发展优势文化产业,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加强医疗卫生服务。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创新内部运行机制,重点加强农村卫生体系、社区卫生体系建设,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以及财务统管核算体制改革。实施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提升公立医院医疗服务职能。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降低城乡居民基本用药负担。健全疾病防控、免疫规划和卫生应急公共卫生网络,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进良西、横陂镇创建江门市卫生镇工作,抓好省市卫生村创建及农户改厕工作。深入开展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
加强社会综治信访维稳工作。进一步加强社会综合治理工作,完善市、镇、村三级综治信访维稳机构建设,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长效机制,把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和萌芽状态。继续保持对各类刑事犯罪的“严打”高压态势,深入开展打击“两抢一盗”等犯罪专项斗争和禁毒专项行动。以“平安进社区”活动为载体,落实治安防控管理制度,构筑严密的治安防控体系。探索司法调解、行政调解和人民调解的衔接机制,妥善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加强法律援助工作,切实保障弱势群体和外来工的合法权益。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强化责任考核。加强消防设施和装备建设,及时排查整改重大安全生产隐患和消防隐患,坚决遏制较大以上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与社会和谐稳定。
认真做好各项社会管理工作。坚持抓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扎实抓好经常性工作,夯实计生工作基础。高度重视妇女儿童工作,认真实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切实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全面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进一步做好港澳台和侨务工作。积极开展全民国防教育,加强国防动员工作和民兵预备役建设。切实做好双拥工作,认真做好军队离退休干部和复退军人的安置。继续抓好规范与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工作,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加强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确保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推进统计改革和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准确优质高效的服务。进一步做好关心下一代、人防、档案、方志、文史等工作。
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加强政府执行力建设。大力精简会议,压减文件数量和篇幅。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深入推进信息资源整合共享,拓展网上受理、并联审批和一站式服务,减少审批层级和环节,规范审批行为。倡导和推进以现场会、协调会形式解决涉企、涉民部门及重大项目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提高为基层、为企业、为群众服务的水平。加大重点工作、重大事项和重要民生问题的跟踪落实力度。加强行政效能监察,落实首办(问)责任、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和政府部门行政首长问责制。全面铺开简政强镇事权改革工作,逐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继续深化镇级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激发镇级生财聚财的积极性。加强应急知识普及宣传,抓好应急救援队伍的培训演练,努力提高政府应急处置能力。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坚持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和向政协通报情况的制度,加强与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联系。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政协和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以及社会舆论的监督。配合人大开展好“人大代表约见市长(局长)”活动。认真办理好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抓好“六五”普法工作,深入贯彻《行政许可法》,全面推进依法治市、依法行政。
加强廉政勤政建设。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进一步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大幅压缩行政运行成本,杜绝铺张浪费。严格执行公务购车和用车经费、会议经费、公务接待费、机关出国(境)费用、办公经费预算零增长的要求。着力加强政风建设,转变政府工作作风,克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加强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思想教育,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密切干群关系,维护政府的良好形象。
各位代表!机遇和挑战考验着我们,事业和使命召唤着我们,人民群众期待着我们。让我们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同心同德,锐意进取,奋发有为,扎实工作,为推进恩平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恩平人民幸福美好生活而努力奋斗!
名词注释:
①“双转移”:产业转移、劳动力转移。
②“六个一”工程:建设一个扶贫产业园区;修建一千公里村道;修建一千公里水渠;解决一万户群众安全饮水问题;每年调整一万亩农业产业结构;每年转移一万名农村富余劳动力。
③“三个三”:打造三大经济引擎(市产业转移工业区、沙湖新型建材工业基地、横陂临港新型建材产业园)、实施三项系列工程(强村富民系列工程、三产旺市系列工程、改善民生系列工程)、完善三大工作机制(镇级考核机制、重大项目督办机制、机关作风考评机制)。
④“四个一”帮扶措施:一位市领导、一个市直单位挂钩帮扶一个贫困村委会;在自愿的原则下,一位工商界政协委员和商会领导成员挂钩帮扶一户贫困户;一名副科级以上干部和镇干部联系帮扶一户贫困户;一名机关干部每年为困难群众办一件实事。
⑤“三旧”改造: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改造。
推荐访问:恩平市 政府工作报告 恩平市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