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kk秘书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农业方案】湖州市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试点市建设实施方案(完整)

【农业方案】湖州市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试点市建设实施方案(完整)

时间:2023-06-07 08:10:15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湖州市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试点市建设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关于印发浙江省湖州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的通知》(发改环资〔2014〕962号)精神,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业方案】湖州市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试点市建设实施方案(完整),供大家参考。

【农业方案】湖州市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试点市建设实施方案(完整)



湖州市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试点市建设


为贯彻落实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关于印发浙江省湖州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方案的通知》(发改环资〔2014962号)精神,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加快建立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体系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根据《浙江省农业厅关于印发农业部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试点省实施方案的通知》(浙农科发〔201418号)和我市被列为整建制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试点的要求,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建设背景

(一)现实基础。湖州是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批准的唯一一个地级市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近年来,我市围绕4231”农业产业培育计划,深入实施现代农业园区“121”工程,扎实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农业“两区”建设、农业改革与建设、生态循环农业均走在全省前列,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列全省第一,初步探索了一条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互促进的现代农业发展新路。

(二)重要意义。我市以整建制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着力在发展理念、建设路径、支持政策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努力形成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体系和长效机制,对全省创新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机制和经验有重要现实意义。一是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重要基础。生态循环农业把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与生态环境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有机统一的发展方式,是建设生态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二是农业转型升级的现实载体。生态循环农业有利于农业节能减排,减轻环境承载压力,促进产业融合和农业功能拓展,转变发展方式,推进农业转型升级。三是突破资源制约的内在要求。生态循环农业可以突破和缓解资源不足的制约瓶颈,实现有限资源综合利用效率的最大化,进而增强农业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四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举措。生态循环农业将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产业和经济优势,有利于改善农产品品质,提高市场竞争力,为发展休闲农业打好基础,为农民增收开辟新的渠道。

二、总体要求

(一)总体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和农业现代化建设总要求,围绕“两美”农业和绿色农业强省建设,充分发挥湖州生态、区位和文化优势,以“治水倒逼促转型、生态兴农美田园”为主题,以“一十百千”工程为载体,以“源头减量控害、过程清洁生产、终端循环利用”为主线,构建六大体系,实施十大工程,建立完善“产业布局优化、资源利用高效、生产清洁可控、产品优质安全、环境持续改善、经济效益明显”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体系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为湖州休闲农业和全省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积累经验、提供示范。

(二)基本原则。一是坚持整市推进、突出重点。全域推进,科学规划,分步实施,重点推进种养布局优化、面源污染防治、资源循环利用等工作,主要抓好吴兴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改革与建设试点,德清县、安吉县省级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置试点,长兴县省级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南浔区省级粮食全产业链示范点,德清县、南浔区沼液利用配送试点等工作。二是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体。强化政府在规划引领、示范带动等方面的主导作用,注重面上推进与示范创建并举。通过政策支持、环境倒逼等手段,落实生产经营主体在农业污染防治、资源循环利用中的主体责任,努力形成“政府主导、市场主体、农民参与、社会联动”的机制。三是坚持改革创新、注重实效。坚持底线思维、问题导向,推动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理念创新、技术创新和机制创新,在产业融合发展、资源利用高效、生产清洁可控、环境持续改善等方面取得实效。四是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选择不同的生态循环发展模式,积极开展节肥、节药、节水、节能和减排工作,推进农业废弃物的多级循环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生产发展、生态保护、生活美好。

(三)发展目标。按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产业融合、资源节约、功能多元的要求,优化调整种养业之间及其内部之间的结构,统筹布局农业废弃物的收集、处理、配送等配套服务设施,构建起“主体小循环、园区中循环、县域大循环”的发展新格局。到2017年,完成10万亩农业园区智能化标准型微灌工程建设,建立较为完善的农业“两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机制,氮肥使用量减少6%,化学农药使用量减少9%,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8%,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农业投入品废弃包装物与废弃农膜回收处理率达到95%。在全国提前3年率先实现“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即控制农业用水总量,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基本实现畜禽粪便及死亡动物、秸秆、农业投入品废弃包装物、废弃农膜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全市环境友好型农作制度、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技术广泛应用,具有湖州特色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体系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基本建立。

三、主要任务

(一)构建科学合理的空间布局体系。根据我市资源禀赋、环境承载能力和产业特点,优化调整种养业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严格执行生态养殖业发展和畜禽禁限养区规划,深化生猪、温室龟鳖养殖双控成果,全面落实畜禽养殖就地和异地生态消纳,鼓励农户、种养大户发展农牧结合家庭农场,构建循环利用体系。统筹布局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形成区域布局合理、推进机制联动、示范项目集聚的局面。德清县、南浔区加快生猪产业提质转型,德清县、吴兴区、南浔区大力减少温室龟鳖养殖面积,长兴县、安吉县在畜禽养殖量少的适养区域支持建设一批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型牧场。根据农业废弃物总量及环境容量,立足区域统筹,科学布局畜禽粪便和农作物秸秆收集处理、沼气工程、沼液配送利用、有机肥加工等配套服务设施。

(二)构建切实有效的污染治理体系。按照“五水共治”要求,加强政策引导,落实主体责任,逐场逐户制定排泄物和污水治理方案,分类分步开展存栏50头以上生猪养殖场(户)污染治理和生态化改造提升,深化温室龟鳖养殖户污染处理,积极推进规模水禽养殖场标准化建设和龟鳖生态露养,实现畜禽、龟鳖养殖排泄物生态消纳或达标排放。完善提升市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中心处理能力,建设完成乡镇(区域)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收集点,建立健全病死动物收集处理和长效运行机制。启动实施农业“两区”污染治理规划编制工作,建立健全“两区”土壤污染监测预警体系,完善土壤污染监控、防治工作机制。

(三)构建清洁生态的产业发展体系。大力推广大棚、喷滴灌、智能化微灌、水肥一体化等节地节水节肥技术。大力推广农牧结合、粮经(水旱)轮作、间作套种、稻鱼共生、稻鸭共育等“千斤粮万元钱”模式和环境友好型农作制度。深化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增加有机肥、配方肥和新型肥料应用,减少化肥用量。推进病虫害绿色防控、统防统治和高效农药替代,提高农药利用率,实现农药减量。推进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置试点建设,完善农药废弃包装物和废弃农膜回收处理机制。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农产品品牌建设,深化“三品”认证工作,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

(四)构建集成循环的资源利用体系。集成推广畜禽养殖排泄物资源化利用模式,推进种养配套、粪便养蝇蛆(蚯蚓)、有机肥加工、沼液利用等畜禽排泄物资源化利用。集成推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模式,推进农作物秸秆用作还田肥料、畜牧饲料、食用菌基料、加工原料、发电燃料等资源化利用。集成推广农村沼气综合利用模式,推广农村沼气集中供气、沼气发电等沼气多样化利用。通过集成模式推广,经营主体之间种养配套生产、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实现主体小循环;农业“两区”内农牧对接、产业融合、物质循环,实现园区中循环;县区内统筹布局农业产业、沼液配送、有机肥加工、农业废弃物收集处理,整体构建生态循环农业产业体系,实观县()域大循环。

(五)构建产业融合的生态文化体系。传承发展农业历史文化。充分发掘我市“溇港圩田”、“桑基鱼塘”、“茶文化”、“丝绸文化”、“湖羊文化”等历史农耕文化,把农业文化宣传展示与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有机结合,形成相互促进的互动机制。以“湖州桑基鱼塘系统”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为契机,加大桑基圩田、桑基鱼塘开发保护力度,将传承与发展有机统一,努力使古老的“桑基鱼塘”这一典型的生态循环模式焕发出新的活力。大力发展农事节庆活动。坚持“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立足生态特色、产业特色、乡村特色,依托丰富山水和物产资源,大力发展富有特色的农事节庆活动和休闲观光农业。以南浔湖羊文化节、安吉白茶文化节、长兴系列农事节庆等活动为载体,挖掘我市传统地域文化中的农业生态元素和生态思想,打造具有特色生态文化创意的品牌,走出一条产业融合、互促共赢的休闲农业发展新路子。

(六)构建系统完整的机制保障体系。建立上下联动推进机制。市、县()、乡三级农业部门分片包干,即市级农业部门联系10个示范区(含样板区)、县()级农业部门联系110个示范主体、乡镇农业部门联系1000个示范点,强化上下部门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建立示范带动引领机制。以农业“两区”为平台,选择设施完备、特色明显、种养配套、功能完善的农业综合园区,率先打造示范样板区,示范引领全市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建设。深化产业联盟服务机制。充分发挥“1+1+N”农推联盟作用,实现联盟服务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基地全覆盖,强化现代职业农民技术培训,促进农业高新技术和成熟技术的推广和产业化。创新金融投入撬动机制。探索建立“政府引导、保险参与、信用担保、风险共担”的农业融资风险补偿机制,引导银行加大融资规模,切实解决农业经营主体贷款难、担保难问题,为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四、重点工程

(一)“一十百千”示范工程。以农业“两区”为主平台,在原生态循环农业“2115”示范工程基础上,结合现代农业综合区建设,深入实施现代生态循环农业“一十百千”示范创建工程,到2016年,打造1个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样板区,建设10个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培育110个现代生态循环农业主体,完成近1000个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点,形成点线面加快推进的发展格局。

(二)畜禽养殖治污工程。严格执行禁限养区规划,完善畜禽养殖准入机制,实施规模畜禽养殖场生态化治理、标准化改造,生猪存栏稳定控制在60万头左右。调优种养业规划布局,实行种养对接,落实生态消纳,发展生态牧场,建立健全“就近消纳、运转有效”的畜禽排泄物利用运行机制。完善“统一收集、集中处理”的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运行体系。到2015年全面完成规模畜禽养殖场关停和整治4845个,病死动物无害化集中收集点25个。到2017年累计建成畜禽粪便收集处理中心35个,标准化水禽场45个。

(三)龟鳖产业升级工程。实施温室龟鳖养殖“双控”,全面完成禁限养区划定,关停或搬迁禁限养区养殖场(户),开展温室龟鳖养殖尾水、废气处理,不达标排放的一律关停。创新生态化模式,大力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积极推广“鳖虾”、“鳖鱼”等多品种混养模式和“两段”法养殖、全程池塘养殖、稻田甲鱼养殖兼(轮)作等生态养殖模式。积极推广温室龟鳖养殖使用生物质能、太阳能、电能等清洁能源加温模式。到2015年底,完成温室龟鳖养殖场污染治理,温室龟鳖养殖面积控制在200万平方米以内,到2017年控制在180万平方米以内。

(四)农业节水增效工程。按照品种节水、农艺节水、设施节水、机制节水的要求,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和农作物种植结构,合理安排耕作和栽培制度,扩大水肥一体化、喷滴灌等先进施肥技术的示范面积和应用面,推进节水农业发展。结合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实施10万亩农业园区智能化标准型微灌工程,形成现代精准农业技术体系,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推广畜牧业自动饮水、污水处理回用等节水措施。2015年,完成农业园区智能化标准型微灌工程4.5万亩,到2017年累计完成10万亩以上。

(五)化肥农药减量工程。组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绿肥轮作、水肥一体化技术和新型肥料等项目,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减少化肥使用。组织实施病虫害绿色防控、专业化统防统治、高效农药替代等项目,提高农药利用率,减少农药用量。2015年,测土配方施肥305万亩次,推广商品有机肥5.5万吨,绿肥播种面积8万亩,病虫害统防统治面积48万亩。到2017年,不合理施用化肥量比2012年减少9815吨以上,农药施用量比2012年减少720吨以上。

(六)秸秆综合利用工程。坚持疏堵结合、多措并举,全面禁止秸秆焚烧,促进综合利用,突出秸秆机械化粉碎翻耕还田和资源化离田利用为重点,构建收贮运体系,组织实施中小规模秸秆综合利用项目,推进秸秆燃料化、饲料化、基料化等多途径利用,努力提高秸秆综合利用。在长兴县开展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工作,重点实施秸秆能源化利用收贮点建设、秸秆还田还地农作制度创新。2015年,全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2%,到2017年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

(七)沼液综合利用工程。以县区为单位科学规划布局农牧对接,落实生态消纳地,加快建设沼液收集、贮存和利用配套设施设备和管网,配置运输车辆,建立就地消纳和区域性配送的有效运行机制,推进沼液资源化利用。2015年,在德清县和南浔区开展沼液利用配送试点工作,全市新增沼液利用量5万吨,到2017年利用总量比2012年增加91万吨。

(八)废弃物回收处理工程。制定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和集中处置试行办法,建立农药废弃包装物“集中回收、环保处置”的回收处置体系。鼓励和引导农业生产经营者和农民回收废弃棚膜、地膜,鼓励选用多功能棚膜和可降解地膜,建立完善废弃农膜回收处置市场化运行机制。2015年,在德清县和安吉县开展农药废弃包装物及废弃农膜回收处置试点,2016年全市推行,到2017年全市农药废弃包装物及废弃农膜回收率达到95%以上。

(九)农产品品质提升工程。按照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积极发展绿色食品、有条件发展有机农产品的原则,加强农产品认证分类管理,创建一批有规模、有品牌、标准化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鼓励农产品商标注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证明申报,着力打造农产品名牌。2015年,新增无公害农产品产地面积12万亩,到期复查换证率达到85%以上,有效期内“三品”生产面积达到135万亩,无公害、绿色农产品820个以上。到2017年,主要农产品中有机、绿色及无公害产品种植面积的比重达到65%

(十)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加大农业“招商选资”力度,着力引进一批技术含量高、产业链条长的农业企业。鼓励企业扩大基地、做大规模、打响品牌、增强带动能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加快“电商换市”步伐。积极培育扶持一批农牧结合、资源循环的家庭农场,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以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市为依托,创新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2015年,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230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电商平台达到79个,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200家。到2017年,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电商平台及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分别达到250家、150个、225家以上,持证新型职业农民达到8000人以上。

五、实施步骤

(一)动员部署、启动试点阶段(2014-2015年)。编制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试点市实施方案和三年行动计划;制定畜禽排泄物利用、秸秆综合利用、沼液资源化利用、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置、化肥农药减量等实施方案;成立领导小组,组织召开试点工作动员会,全面启动和推进试点工作。

(二)示范带动、全面实施阶段(2015-2016年)。组织召开研讨交流会和现场推进会,总结试点经验和成果,分析试点工作存在的问题,示范推广典型经验和模式,全面实施各项试点工作,初步形成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机制。

(三)深入推进、总结验收阶段(2017年)。深入推进各项试点工作,总结提炼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体系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对10个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和整建制试点市工作进行验收、总结和评价。

六、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保障。为确保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各项工作任务落实,成立市分管领导任组长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试点市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组织协调和实施等日常工作。各县区成立相应组织领导机构,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并把“五水共治”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与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推进相衔接,定期报送报表和信息,联动推进。

(二)强化政策保障。围绕全市整建制推进和“一十百千”工程实施,集聚资金,加大投入,编制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项目库,列入生态循环农业专项、农业“两区”和现代农业发展等资金支持。各县区要根据加快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的要求制定政策意见和扶持措施,并进一步落实整合已出台的水环境综合治理、畜牧业转型升级、温室龟鳖养殖业规范提升和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等政策。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进入有机肥加工、农膜回收、秸秆利用等领域。

(三)强化技术保障。突出科研攻关,加强减量化、清洁化、资源化生产技术的集成和攻关,重点研究开发资源利用、无公害处理以及节肥、节水、节地、节能生产技术和农业污染防治减排等技术。加快推进资源节约集约、清洁生产可控、生态种养融合、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与无害化处理等生态循环农业技术的转化应用。充分发挥1+1+N”农业产业联盟的作用,积极与科研院校合作,创新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技术与模式。

推荐访问:湖州市 实施方案 农业发展 【农业方案】湖州市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试点市建设实施方案

版权所有:kk秘书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kk秘书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kk秘书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闽ICP备180287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