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kk秘书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教学创新团队建设需要什么(6篇)

教学创新团队建设需要什么(6篇)

时间:2023-07-18 17:10: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教学创新团队建设需要什么

  

  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

  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是当前教育领域中的热点话题。建设一支高效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能够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为学校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团队建设需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注重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教师要不断学习、探究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积极参加培训和交流活动,增强自身的能力与素质。教师间应建立良好的互信关系,形成协作共赢的氛围,共同探讨教育教学问题,促进教学创新的不断推进。

  团队建设还需要重视教师的个性化发展,鼓励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创新,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同时,学校应提供良好的教学资源和支持,为教师的教学创新提供必要的保障和支持。

  在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中,学生是最重要的参与者和受益者。团队应该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全面素质培养,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教学服务。

  总之,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是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推动教育教学创新不断发展。

  -1-

篇二:教学创新团队建设需要什么

  

  关于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工作方案

  工作计划是对今后重要工作的最佳安排,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它是应用写作的一种有计划的文体。在现代领导科学中,为了达到一定的效果,要求决策助理要高瞻远瞩、体贴周到,从不同角度设计各种工作方案,供领导参考。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工作方案的文章5篇

  ,欢迎品鉴!

  第1篇: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工作方案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决策部署,打造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示范引领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深化职业院校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特制定本方案。

  一、目标任务

  总体目标:20XX年—20XX年,服务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简称1+X证书)制度试点需要,突出示范引领、建优扶强、协同创新、促进改革,按照“择优遴选、培育建设一批,优中选优、考核认定一批”的总体思路,面向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和应用型本科高校,聚焦战略性重点产业领域和民生紧缺领域专业,分年度、分批次、分专业遴选建设国家级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示范引领各地各校因地制宜做好省级、校级团队整体规划和建设布局,按计划、分步骤建成一批覆盖骨干专业(群)、引领教育教学模式改

  革创新、推进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具体建设目标:经过3年左右的培育和建设,打造360个满足职业教育教学和培训实际需要的高水平、结构化的国家级团队,通过高水平学校领衔、高层次团队示范,教师按照国家职业标准和教学标准开展教学、培训和评价的能力全面提升,教师分工协作进行模块化教学的模式全面实施,辐射带动全国职业院校加强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全面提高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强有力的师资支撑。

  二、基本原则

  (一)国家示范,分级创建。教育部支持建设国家级团队,探索建设模式,集聚优质资源,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示范引领地方政府、职业院校建设省级、校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以点带面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二)校企合作,专兼结合。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建、共享人才、共用资源,形成命运共同体,支持企业深度参与教师能力建设和资源配置,建立学校优秀教师与产业导师相结合的“双师”结构团队。

  (三)择优培育,严把质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岗位(群)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加强顶层设计,布局团队建设。规范遴选流程,竞争择优,严把入口关。注重过程培育,实行动态管理,强化考核验收,保证团队高水平建设和项目高质量实施。

  三、立项条件

  根据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和应用型本科高校不同的学校条件

  和专业基础,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统一、全面和特色相结合,分类遴选、立项建设国家级团队,省级和校级团队建设可参照执行。

  国家级团队立项条件如下:

  (一)团队师德师风高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四个相统一”,推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团队教师注重坚守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立教,广受师生好评。团队负责人及教师无违反师德师风情况。

  (二)团队结构科学合理。团队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涵盖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实习指导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骨干成员一般15至20人且相对稳定。团队中“双师型”教师占比超过一半,中职、高职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职务)或相关高级以上职业资格证教师分别占30%、40%以上;骨干成员有五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的行业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兼职任教,其中,中职不少于2名、高职和应用型本科高校不少于3名。

  (三)团队负责人能力突出。团队负责人应是具有相关专业背景和丰富企业实践经历(经验)的专业带头人;具有改革创新意识、较高学术成就、较强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原则上应具有高级职称,年龄一般不超过55周岁;熟悉相关专业教学标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职业标准,具有课程开发经验。牵头建有省级以上“双师型”名师工作室、教师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优先。

  (四)教学改革基础良好。学校重视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及时将最新研发成果融入教学,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承担国家职业

  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和国家在线开放课程(含资源共享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等)开发,并广泛应用于教学实践。教学改革项目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或建有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同等条件下优先。

  (五)专业特色优势明显。校企合作基础良好,积极承担集团化办学、现代学徒制试点、订单培养等工作,承接过国家或地方、企业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或研究课题。学生毕业生对口就业率高,师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奖。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国家重点建设专业、国家(省)级特色专业、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入选专业或承担国家级教师培训任务的国家重点建设专业优先。具备一定的中外合作基础,推动人才培养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成效显著。

  (六)保障措施完善健全。学校高度重视,列为一把手工程,由学校主要负责人牵头成立团队建设工作专班,加强组织管理,充分保证团队建设所需经费并纳入年度预算。具有长期稳定的合作企业和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实习实训设施设备先进,能够满足专业实际需要。建有教师发展中心(机构),教师专业发展制度健全。具有学分制改革的工作基础。

  四、建设任务

  (一)加强团队教师能力建设。制订国内一流、对标国际的团队建设方案,建立健全团队管理制度,落实团队工作责任制。整合校内外优质人才资源,选聘企业高级技术人员担任产业导师,组建校企合作、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团队,不断优化团队人员配备结构。组织团队教师全员开展专业教学法、课程开发技术、信息技术应用培训以及专业教学标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等专项培训,提升教师模块化教学设计实施能力、课程标准开发能力、教学评价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支持团队教

  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学习专业领域先进技术,促进关键技能改进与创新,提升教师实习实训指导能力和技术技能积累创新能力。

  (二)建立团队建设协作共同体。按照专业领域,由若干所立项院校建立协作共同体,完善校企、校际协同工作机制,促进团队建设的整体水平不断提升,推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增强立项院校之间的人员交流、研究合作、资源共享,在团队建设、人才培养、教学改革、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考核等方面协同创新。推动院校与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共建高水平教师发展中心或实习实训基地,在人员互聘、教师培训、技术创新、资源开发等方面开展全面深度合作、促进“双元”育人,切实提高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三)构建对接职业标准的课程体系。服务“1”与“X”的有机衔接,校企共同研究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按照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制订完善课程标准,基于职业工作过程重构课程体系,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等有关内容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促进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学历证书相互融通。研究制订专业能力模块化课程设置方案,积极引入行业企业优质课程,建设智能化教学支持环境下的课程资源,每个专业按照若干核心模块单元开发专业教学资源。组织团队教师集体备课、协同教研,规范教案编写,严格教学秩序,做好课程总体设计和教学组织实施,推动课堂教学革命。

  (四)创新团队协作的模块化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模式,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大格局,全面推进“三全育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融合统一。开展国家级

  团队教学改革课题研究,创新模块化教学模式,打破学科教学的传统模式,探索“行动导向”教学、项目式教学、情景式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新教法,支持每位教师形成特色教学风格。明确团队教师职责分工,每位教师要全面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课程标准开发、教学流程重构、课程结构再造、学习管理与评价等专业建设全过程,教师分工协作进行模块化教学,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效果。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有效开展教学过程监测、学情分析、学业水平诊断和学习资源供给,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

  (五)形成高质量、有特色的经验成果。与世界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开展交流合作,学习先进经验并不断进行优化改进团队建设方案。总结、凝练团队建设成果并进行转化,推广应用于全国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实践,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落实“走出去”战略,加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国际合作,不断提升我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五、进度安排

  (一)总体安排。20XX年—20XX年,每年分批次分专业进行遴选立项、培育建设、验收认定、成果推广,建成360个国家级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每个团队建设周期一般为3年。年度工作通知由教师工作司另行印发。

  (二)实施流程

  国家级团队建设的实施流程如下:

  1.遴选立项。学校自愿申报,填写《国家级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

  队申报书》,向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或全国行业职业院校教学(教育)指导委员会(简称行指委、教指委)提交申报材料。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行指委(或教指委)根据教育部要求组织遴选、推荐,统一报送教育部。教育部组织专家评审,公布立项院校名单。

  2.培育建设。各立项院校根据建设目标任务,细化团队建设方案。按专业领域加入团队建设协作共同体,合作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教学改革、课程建设等任务;按年度提交项目绩效评价报告和诊断改进报告。

  3.验收认定。团队建设任务完成后,教育部统一组织成果验收,验收通过后正式认定为国家级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4.成果推广。总结国家级团队以及各地各校团队建设的创新做法和优秀经验,凝练可复制、可应用的典型成果,在本校及协作共同体所在区域乃至全国职业院校范围内进行推广。

  六、保障措施

  (一)明确职责分工。坚持国家示范支持,地方为主实施,学校自主建设,由教育部、地方和项目学校按照职责分工分级管理、分级建设。教育部做好总体规划,教师工作司负责项目统筹协调和国家级团队建设组织实施工作,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负责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及课程开发工作的指导工作;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实施省级“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各职业院校要结合本校实际,制订团队建设的具体实施方案,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明确团队建设的总体目标、师资配备规划,落实团队建设、管理、激励和奖惩的制度举措等。

  (二)加强政策支持。教育部设立国家级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研究课题和项目,支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实施国家“工匠之师”创新团队境外培训计划,成建制、分批次选派团队负责人和教师出国培训和进修。立项院校团队建设情况作为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等国家重大项目评价因素。团队教师参加国家教学名师、教学成果奖等评选,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立项院校要为团队建设创设必要条件,将教师参加团队情况作为考核评价和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

  (三)完善工作机制。教育部组建专家工作组,由团队优秀教师、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专家共同组成,加强团队建设工作的咨询指导、业务培训、绩效评价和监督检查。采取“结对子”方式,由相关基地联系对接团队建设协作共同体,完善工作机制,系统开展培训,加强资源共享,协同研究创新,推动共同体发挥作用、取得实效。

  (四)加强经费保障。教育部列支专项经费,支持国家级团队立项院校开展课题研究、研讨培训、资源开发、绩效评估等工作。各地各校要根据本地本校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实际需要,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支持实施省级、校级团队建设。

  (五)强化督查评估。加强项目信息化管理,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建立覆盖项目过程管理、数据采集、资源共享、绩效评价等环节的项目管理系统。采取专家评估、第三方评估等方式开展绩效评价,形成诊断改进报告和绩效评估报告。加强项目督查指导,实行

  动态调整机制,强化成果产出导向,对未按进度完成建设任务、达不到绩效考核要求的,取消项目承担资格。

  第2篇: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工作方案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决策部署,打造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示范引领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深化职业院校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特制定本方案。

  一、目标任务

  总体目标:20XX年—20XX年,服务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简称1+X证书)制度试点需要,突出示范引领、建优扶强、协同创新、促进改革,按照“择优遴选、培育建设一批,优中选优、考核认定一批”的总体思路,面向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和应用型本科高校,聚焦战略性重点产业领域和民生紧缺领域专业,分年度、分批次、分专业遴选建设国家级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示范引领各地各校因地制宜做好省级、校级团队整体规划和建设布局,按计划、分步骤建成一批覆盖骨干专业(群)、引领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推进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具体建设目标:经过3年左右的培育和建设,打造360个满足职业教育教学和培训实际需要的高水平、结构化的国家级团队,通过高水平学校领衔、高层次团队示范,教师按照国家职业标准和教学标准开展教学、培训和评价的能力全面提升,教师分工协作进行模块化教学的模式全面实

  施,辐射带动全国职业院校加强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全面提高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强有力的师资支撑。

  二、基本原则

  (一)国家示范,分级创建。教育部支持建设国家级团队,探索建设模式,集聚优质资源,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示范引领地方政府、职业院校建设省级、校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以点带面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二)校企合作,专兼结合。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建、共享人才、共用资源,形成命运共同体,支持企业深度参与教师能力建设和资源配置,建立学校优秀教师与产业导师相结合的“双师”结构团队。

  (三)择优培育,严把质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岗位(群)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加强顶层设计,布局团队建设。规范遴选流程,竞争择优,严把入口关。注重过程培育,实行动态管理,强化考核验收,保证团队高水平建设和项目高质量实施。

  三、立项条件

  根据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和应用型本科高校不同的学校条件和专业基础,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统一、全面和特色相结合,分类遴选、立项建设国家级团队,省级和校级团队建设可参照执行。国家级团队立项条件如下:

  (一)团队师德师风高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四个相统一”,推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团队教师注重坚守专业精神、职

  业精神和工匠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立教,广受师生好评。团队负责人及教师无违反师德师风情况。

  (二)团队结构科学合理。团队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涵盖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实习指导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骨干成员一般15至20人且相对稳定。团队中“双师型”教师占比超过一半,中职、高职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职务)或相关高级以上职业资格证教师分别占30%、40%以上;骨干成员有五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的行业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兼职任教,其中,中职不少于2名、高职和应用型本科高校不少于3名。

  (三)团队负责人能力突出。团队负责人应是具有相关专业背景和丰富企业实践经历(经验)的专业带头人;具有改革创新意识、较高学术成就、较强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原则上应具有高级职称,年龄一般不超过55周岁;熟悉相关专业教学标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职业标准,具有课程开发经验。牵头建有省级以上“双师型”名师工作室、教师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优先。

  (四)教学改革基础良好。学校重视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及时将最新研发成果融入教学,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承担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和国家在线开放课程(含资源共享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等)开发,并广泛应用于教学实践。教学改革项目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或建有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同等条件下优先。

  (五)专业特色优势明显。校企合作基础良好,积极承担集团化办学、现代学徒制试点、订单培养等工作,承接过国家或地方、企业重大科

  技攻关项目或研究课题。学生毕业生对口就业率高,师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奖。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国家重点建设专业、国家(省)级特色专业、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入选专业或承担国家级教师培训任务的国家重点建设专业优先。具备一定的中外合作基础,推动人才培养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成效显著。

  (六)保障措施完善健全。学校高度重视,列为一把手工程,由学校主要负责人牵头成立团队建设工作专班,加强组织管理,充分保证团队建设所需经费并纳入年度预算。具有长期稳定的合作企业和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实习实训设施设备先进,能够满足专业实际需要。建有教师发展中心(机构),教师专业发展制度健全。具有学分制改革的工作基础。

  四、建设任务

  (一)加强团队教师能力建设。制订国内一流、对标国际的团队建设方案,建立健全团队管理制度,落实团队工作责任制。整合校内外优质人才资源,选聘企业高级技术人员担任产业导师,组建校企合作、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团队,不断优化团队人员配备结构。组织团队教师全员开展专业教学法、课程开发技术、信息技术应用培训以及专业教学标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等专项培训,提升教师模块化教学设计实施能力、课程标准开发能力、教学评价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支持团队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学习专业领域先进技术,促进关键技能改进与创新,提升教师实习实训指导能力和技术技能积累创新能力。

  (二)建立团队建设协作共同体。按照专业领域,由若干所立项院校建立协作共同体,完善校企、校际协同工作机制,促进团队建设的整体水平不断提升,推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增强立项院校之间的人员交流、研究合作、资源共享,在团队建设、人才培养、教学改革、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考核等方面协同创新。推动院校与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共建高水平教师发展中心或实习实训基地,在人员互聘、教师培训、技术创新、资源开发等方面开展全面深度合作、促进“双元”育人,切实提高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三)构建对接职业标准的课程体系。服务“1”与“X”的有机衔接,校企共同研究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按照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制订完善课程标准,基于职业工作过程重构课程体系,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等有关内容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促进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学历证书相互融通。研究制订专业能力模块化课程设置方案,积极引入行业企业优质课程,建设智能化教学支持环境下的课程资源,每个专业按照若干核心模块单元开发专业教学资源。组织团队教师集体备课、协同教研,规范教案编写,严格教学秩序,做好课程总体设计和教学组织实施,推动课堂教学革命。

  (四)创新团队协作的模块化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模式,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大格局,全面推进“三全育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融合统一。开展国家级团队教学改革课题研究,创新模块化教学模式,打破学科教学的传统模式,探索“行动导向”教学、项目式教学、情景式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新教法,支持每位教师形成特色教学风格。明确团队教师职责分工,每位教师要全面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课程标准开发、教学流程重

  构、课程结构再造、学习管理与评价等专业建设全过程,教师分工协作进行模块化教学,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效果。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有效开展教学过程监测、学情分析、学业水平诊断和学习资源供给,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

  (五)形成高质量、有特色的经验成果。与世界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开展交流合作,学习先进经验并不断进行优化改进团队建设方案。总结、凝练团队建设成果并进行转化,推广应用于全国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实践,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落实“走出去”战略,加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国际合作,不断提升我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五、进度安排

  (一)总体安排。20XX年—20XX年,每年分批次分专业进行遴选立项、培育建设、验收认定、成果推广,建成360个国家级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每个团队建设周期一般为3年。年度工作通知由教师工作司另行印发。

  (二)实施流程

  国家级团队建设的实施流程如下:

  1.遴选立项。学校自愿申报,填写《国家级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申报书》,向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或全国行业职业院校教学(教育)指导委员会(简称行指委、教指委)提交申报材料。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行指委(或教指委)根据教育部要求组织遴选、推荐,统一报送教育部。教育部组织专家评审,公布立项院校名单。

  2.培育建设。各立项院校根据建设目标任务,细化团队建设方案。按专业领域加入团队建设协作共同体,合作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教学改革、课程建设等任务;按年度提交项目绩效评价报告和诊断改进报告。

  3.验收认定。团队建设任务完成后,教育部统一组织成果验收,验收通过后正式认定为国家级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4.成果推广。总结国家级团队以及各地各校团队建设的创新做法和优秀经验,凝练可复制、可应用的典型成果,在本校及协作共同体所在区域乃至全国职业院校范围内进行推广。

  六、保障措施

  (一)明确职责分工。坚持国家示范支持,地方为主实施,学校自主建设,由教育部、地方和项目学校按照职责分工分级管理、分级建设。教育部做好总体规划,教师工作司负责项目统筹协调和国家级团队建设组织实施工作,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负责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及课程开发工作的指导工作;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实施省级“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各职业院校要结合本校实际,制订团队建设的具体实施方案,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明确团队建设的总体目标、师资配备规划,落实团队建设、管理、激励和奖惩的制度举措等。

  (二)加强政策支持。教育部设立国家级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研究课题和项目,支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实施国家“工匠之师”创新团队境外培训计划,成建制、分批次选派团队负责人和教师

  出国培训和进修。立项院校团队建设情况作为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等国家重大项目评价因素。团队教师参加国家教学名师、教学成果奖等评选,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立项院校要为团队建设创设必要条件,将教师参加团队情况作为考核评价和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

  (三)完善工作机制。教育部组建专家工作组,由团队优秀教师、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专家共同组成,加强团队建设工作的咨询指导、业务培训、绩效评价和监督检查。采取“结对子”方式,由相关基地联系对接团队建设协作共同体,完善工作机制,系统开展培训,加强资源共享,协同研究创新,推动共同体发挥作用、取得实效。

  (四)加强经费保障。教育部列支专项经费,支持国家级团队立项院校开展课题研究、研讨培训、资源开发、绩效评估等工作。各地各校要根据本地本校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实际需要,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支持实施省级、校级团队建设。

  (五)强化督查评估。加强项目信息化管理,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建立覆盖项目过程管理、数据采集、资源共享、绩效评价等环节的项目管理系统。采取专家评估、第三方评估等方式开展绩效评价,形成诊断改进报告和绩效评估报告。加强项目督查指导,实行动态调整机制,强化成果产出导向,对未按进度完成建设任务、达不到绩效考核要求的,取消项目承担资格。

  第3篇: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工作方案

  日前,教育部印发《全国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方

  案》明确,20XX年—20XX年,打造360个满足职业教育教学和培训实际需要的高水平、结构化的国家级团队,示范引领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深化职业院校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

  《方案》提出,为服务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需要,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突出示范引领、建优扶强、协同创新、促进改革,按照“择优遴选、培育建设一批,优中选优、考核认定一批”的总体思路,面向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和应用型本科高校,聚焦战略性重点产业领域和民生紧缺领域专业,分年度、分批次、分专业遴选建设国家级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示范引领各地各校因地制宜做好省级、校级团队整体规划和建设布局,按计划、分步骤建成一批覆盖骨干专业(群)、引领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推进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方案》要求,国家级团队须团队结构科学合理,涵盖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实习指导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骨干成员一般15—20人且相对稳定。团队中“双师型”教师占比超过一半,中职、高职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职务)或相关高级以上职业资格证教师分别占30%、40%以上;骨干成员有5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的行业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兼职任教。

  第4篇: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工作方案

  为深入贯彻《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XX年]1号)、《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XX年]2号),落实《吉首大

  学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实施方案》,结合信息类特色专业群建设的现实需求,推动专业群相关本科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规范教学团队的选拔与建设工作,切实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特制定本方案。

  一、建设目标

  在3年内建立10个教学科研创新团队,争取在建设期满后有4-6个在省内具有一定影响的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充分发挥教学团队的示范性作用,加快教学内容、方法改革与优质教学资源开发进程,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

  二、建设办法

  1、根据各单位信息类专业的课程群共性特征,设立10个专业分支方向,分别是“程序设计语言”、“系统开发”、“数据库技术”、“网络规划与设计”、“3g与移动互联技术”、“嵌入式开发与应用”、“电子商务开发与运营”、“软件工程”、“操作系统”、“云计算技术”,并以方向组织教学团队。每个创新分团队研究内容相对集中、稳定,成员相对固定,创新团队领头人由具有博士学位、副高以上职称、研究组织能力强的专家担任。

  2、对教学团队实行项目管理,以教学团队为依托,积极开展精品课程、教学名师、高质量教材与优秀教学成果的培育工作,并作为评估验收的重要依据。

  3、创新团队形式,将教学团队建设与科研团队建设相关联,形成与科研团队相互交融、相辅相成的组织形式,逐步形成“学科专业带头人+教学团队”的本科教学队伍格局。

  4、鼓励项目各单位打破学科、专业界限,以课程体系为纽带,组建不同学科、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结构的教学团队。

  三、团队职责

  教学团队需履行以下职责:

  1、创新教育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2、全面负责课程的教材和实验室的建设。

  3、专业建设、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改革。

  4、规划、组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加强科学研究与教学的结合,探讨研究性教学。

  5、组织和指导学生参加科研实践、自主创新活动和各类学科竞赛。

  6、落实教师的培养和梯队建设工作,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7、组织申报精品课程、规划教材、教改项目及教学成果奖等。

  8、培育各级教学名师。

  四、经费支持

  每个教学科研创新分团队配备相关科研人员3-5人,给予团队启动费5万元,并对团队成员的项目给予配套经费,对优秀成果给予奖励。经费支持包括以下部分:

  1、团队建设经费:主要用于团队从事科研交流,参加或举办学术会议的会务费、差旅费、办公费等。每团队4万元。

  2、团队科研项目费:主要用于团队从事专业学科相关的科研项目启动、自主设置教学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出版等,包括成果出版费、版面费、打印费、资料费等。

  五、管理办法

  1、专业建设领导小组根据团队的建设目标、建设规划和师资队伍等情况进行中期检查与结题验收,对教学团队的建设规划执行、目标实现、教学成果及优秀人才培养等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和检查。

  2、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期为3年,实行立项管理,滚动建设。专业群提供专项建设经费,根据中期检查情况,优选并确定重点建设教学团队,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带动整个教学团队的发展。

  3、学校根据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效果推荐申报校级、省级教学团队或科研创新团队。

  第5篇: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工作方案

  一、教学团队组建原则

  以学科为依托,以本科生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为主线组成教学团队。为适应我校学科特点,可以跨学院、跨专业组建教学团队。

  每个教学团队由一名带头人和若干名教师组成。

  二、教学团队的工作要求

  1.根据本学科的发展趋势积极开展相关课程的改革与建设,努力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及时更新课程教学大纲;

  2.重视队伍建设,形成合理的队伍结构。及时提出队伍培养、调整、补充的意见和建议,有计划的开展骨干教师、教学名师的遴选与培养;

  3.制定青年教师的培养、进修规划,对青年教师进行教学素养的指导,关心青年教师成长;

  4.积极申报、承担各级教改项目;

  5.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加强教学经验的交流,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不断提升教学团队的整体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

  6.积极编写、更新相关教材,形成在本专业领域内有较大影响的优秀教材;或积极使用国外高水平优质原版教材与国内其他优秀教材;37.有科学的发展规划和完整的工作章程;

  8.教学团队有责任协助学院或直接安排教师承担相关课程的教学任务;

  9.团队教师应积极参与科学研究,提高学术水平,以科研促教学。

  三、教学团队带头人的基本要求与职责

  1.教学团队带头人原则上应具有教授职称,承担相关课程的本科教学,且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好,学术水平高,学风端正,治学严谨,勇于创新,有较强组织管理和协作能力,曾指导过青年教师,成绩突出。

  2.熟悉本学科的发展前沿和相关课程改革的趋势,有较强的改革意识,有明确的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思路和目标。

  3.组织和协调完成教学团队承担的教学任务,采取有效、得力的措施

  提高相关课程的教学质量。

  4.规划、组织教学研究,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方面起主导作用,积极撰写高质量的教研论文。

  5.组织相关课程的教材编写,积极指导相关教学实验室的建设与实验教学改革。

  6.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指导青年教师制定教学成长计划,并督促、检查该计划的实施。

  7.积极组织开展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在国内同领域有一定的影响力。

篇三:教学创新团队建设需要什么

  

  关于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工作方案(通用3篇)

  第一篇:关于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工作方案

  一、建设目标与思路

  为大力加强信息工程专业部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加快职业教育内涵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通过教学团队建设,增强教学团队意识,建立和创新团队合作机制,优化教师整体结构,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

  二、建设内容和基本要求

  根据专业部师资现状,建立老中青搭配合理、教学效果明显、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可以起到示范作用的教学团队,资助其开展教学研究、编辑出版教材和教研成果、培养青年教师、接受教师进修等工作。

  1.“双师”结构的专业教学团队组成。主要由学校专任教师和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组成,以专业建设作为开展校企合作的工作平台,设计、开发和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成效显著。团队规模适度。

  2.专兼结合的制度保障。通过校企双方的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保障行业企业兼职教师的来源、数量和质量以及学校专任教师企业实践的经常化和有效性;根据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学校专任教师和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发挥各自优势,分

  工协作,形成基础性课程及教学设计主要由专任教师完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

  3.带头人。善于整合与利用社会资源,通过有效的团队管理,形成强大的团队凝聚力和创造力;能及时跟踪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动态,准确把握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方向,保持专业建设的领先水平;能结合校企实际、针对专业发展方向,制订切实可行的团队建设规划和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实现团队的可持续发展。

  4.人才培养。在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过程中,团队成为校企合作的纽带,将学校教学管理覆盖学生培养的全过程,保障学生半年顶岗实习的效果;通过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教学与生产劳动及社会实践的结合,实现高技能人才的校企共育;专业毕业生职业素养好,技能水平高,用人单位欢迎,社会认可度高。

  5.社会服务。依托团队人力资源和技术优势,开展职业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等社会服务,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

  第二篇:关于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工作方案

  一、教学团队组建原则

  以学科为依托,以本科生基础课和专业主干课为主线组成教学团队。为适应我校学科特点,可以跨学院、跨专业组建教学团队。每个教学团队由一名带头人和若干名教师组

  成。

  二、教学团队的工作要求

  1.根据本学科的发展趋势积极开展相关课程的改革与建设,努力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及时更新课程教学大纲;2.重视队伍建设,形成合理的队伍结构。及时提出队伍培养、调整、补充的意见和建议,有计划的开展骨干教师、教学名师的遴选与培养;3.制定青年教师的培养、进修规划,对青年教师进行教学素养的指导,关心青年教师成长;4.积极申报、承担各级教改项目;5.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加强教学经验的交流,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不断提升教学团队的整体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6.积极编写、更新相关教材,形成在本专业领域内有较大影响的优秀教材;或积极使用国外高水平优质原版教材与国内其他优秀教材;7.有科学的发展规划和完整的工作章程;8.教学团队有责任协助学院或直接安排教师承担相关课程的教学任务;9.团队教师应积极参与科学研究,提高学术水平,以科研促教学。

  三、教学团队带头人的基本要求与职责

  1.教学团队带头人原则上应具有教授职称,承担相关课程的本科教学,且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好,学术水平高,学风端正,治学严谨,勇于创新,有较强组织管理和协作能力,曾指导过青年教师,成绩突出。

  2.熟悉本学科的发展前沿和相关课程改革的趋势,有较强的改革意识,有明确的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思路和目标。

  3.组织和协调完成教学团队承担的教学任务,采取有效、得力的措施提高相关课程的教学质量。

  4.规划、组织教学研究,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方面起主导作用,积极撰写高质量的教研论文。

  5.组织相关课程的教材编写,积极指导相关教学实验室的建设与实验教学改革。

  6.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指导青年教师制定教学成长计划,并督促、检查该计划的实施。

  7.积极组织开展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在国内同领域有一定的影响力。

  第三篇:关于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工作方案

  一、专业教育教学团队建设的要求

  1.人员构成。每个团队由一名团队带头人以及若干名专业骨干教师、专业课教师、公共课教师、学生管理教师组成。

  2.隶属关系。团队由专业所属教学部直接领导,团队成员可以跨专业、跨部门。

  3.成员数量。每个团队的成员数量依专业学生人数不同而异,原则上一个团队不少于5人,一位教师最多能参加2个团队。

  二、专业教育教学团队的任务

  (一)总目标

  通过团队合作机制,将本专业的学生管理、专业教学、实习实训、招生就业等融于一体,更好地根据专业特点实施教育教学改革,铸造专业特色和实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主要任务

  1.专业规划。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对相关行业、企业人才需求现状及未来需求深入细致的社会调查为依据,结合学校和专业实际,制定专业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提高专业内涵和质量,突出专业特色,扩大专业规模。

  2.教学教改。专业教育教学团队要以突出专业内涵建设、质量建设、特

  色建设为原则,以产学研为途径,从教学改革入手,推进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在专业教学模式、课程建设、教材开发、教学资源库建设等方面取得突出的教改成果。

  3.招生就业。建立和实施“招得进、留得住、学得好、送得出”的招生就业工作机制,通过狠抓招生扩大办学规模,通过落实就业树立学校形象。

  4.学生管理。加强和改进学生管理工作的方式方法,创新学生管理理念和管理机制,推动专业学生管理和德育建设

  工作的稳步发展。

  5.实习实训。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校企合作共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为途径,改善实训环境,强化实践教学,加强制度建设,培养出一批能够拥有特色技能的“名优”学生。

  6.校企合作。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为原则,从校企合作机制建设入手,推进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在专业课程建设、实习实训、教学改革、师资培养和企业员工培训、管理咨询、市场调研以及联合办学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7.技能比赛。以国家和自治区中职学生技能比赛标准的依据,以真实企业业务流程和操作规范为蓝本,规划和组织本专业的校内技能比赛,选拔指导优秀学生参加自治区级、国家级技能比赛,提升专业技能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

  8.专业评估和项目申报。贯彻“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定期开展专业建设自评,并按照学校及上级工作要求负责组织材料接受学校和上级部门的专业评估验收,或申报市级、自治区级、国家级示范专业或品牌专业等。

  三、专业教育教学团队管理及考核

  1.专业教育教学团队在教学部主任的领导下开展工作,是学校专业建设的基本单位,团队成员对本专业的教育教学过程负责。

  2.专业教育教学团队成员在合作的基础上明确分工和

  工作职责。每个成员须承担一定的工作任务,而且形成团队内部的沟通制度、教研制度、会议制度等管理机制。

  3.专业教育教学团队成员优先承担本团队的课程,也可推荐团队外成员担任本团队课程或班主任,但必须报请教学部批准后聘用,对聘用人员团队有权要求其按照专业要求实施学生管理和教学工作。

  4.专业教育教学团队常规工作考核由所属教学部负责。团队自身须建章立制,团队内部考核由团队带头人负责,团队带头人有权向教学部申请将不能履行职责的成员开除团队或根据工作需要增补新成员。

  5.专业教育教学团队活动经费来源于教研活动经费和绩效考核优秀奖励奖金。学校每学期给予团队一定的活动经费,并对团队每学期工作绩效获得优秀的团队学校将给予一定的奖励(奖励方案、考核方案另订),奖金由团队带头人支配或分配,但须接受教学部的监督。

  6.学校对新专业进行一定的扶持,鼓励团队成员促进新专业的建设。四、学校拟组建的专业教育教学团队

  五、专业教育教学团队组建的工作程序(一)团队带头人选拔与认定

  团队带头人的选拔工作由各团队所属教学部负责,报学校教学工作会议研讨批准后,由学校下达任命通知。

  团队带头人应具备的条件及其职责要求如下:

  1.团队带头人应具有讲师以上任职资格,大学本科以上

  学历,专业核心课程2门以上的教学经历,教学效果好。

  2.熟悉本专业的发展前沿和相关课程改革的趋势,有较强的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有从事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的经验或强烈愿望。

  3.具有组织和协调完成教学团队承担的任务的能力,能够采取有效、得力的措施提高相关课程的教学质量。

  4.能够规划、组织教学研究,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方面起主导作用,能够带领团队成员开展优质课程建设;有较强的科研能力,能够指导团队成员开展教改课题立项和撰写高质量的教育教学论文。

  5.能够组织相关课程的教材编写,积极指导相关教学实训室的建设与实训教学改革。

  6.能够指导团队教师制定教学成长计划,并督促、检查该计划的实施,促进专业骨干教师队伍的建设和青年教师队伍的成长。

  (二)团队成员的选拔与确定

  团队成员在个人报名的基础上,由团队带头人负责选拔,报请教学部批准并经学校教学工作会议统筹确定后,由教学部发给聘书。具体选拔程序如下:

  1.有意愿加入专业教育教学团队的教职工,须在通知下发2日内,填写“专业教育教学团队报名表”(附件1),交至团队所属教学部。每人最多可报2个团队。

  2.专业带头人收到报名后,在限期内选定团队成员,填

  写“专业教育教学团队成员构成表”(附件2),报教学部审批。

  3.教学部审批后,经学校教学工作会议统筹后,确定各专业教育教学团队构成,教学部向团队成员发放聘书,学校办公室同时发文公布。

  六、其他

  1.团队建设期为3年。建设期满,学校可根据团队绩效和学校发展目标的调整,对专业教育教学团队从整体上进行重组、调整或解散。

  2.建设期内,学校可根据学校发展需要增加新的教学团队。

  3.团队及团队成员的考核纳入学校教职工考核系统,并与团队成员的年度考核、职称评定、评优评先挂钩。

篇四:教学创新团队建设需要什么

  

  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工作方案精选三篇

  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工作方案一篇

  科研立校、科研兴校、科研强校是我校非常重视的一项工作,为进一步深化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开展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我校教师科研水平,打造一支优秀的科研团队,助教师专业成长,促学校特色发展,今结合我校实际,制订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以常规教学为基础,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的科研导向,组建学校教科研团队,发挥科研团队的辐射、指导作用,以点带面,努力提升团队教科研水准,力争使学校教师全员、全程扎实开展教科研活动,提高学校教科研工作的整体水平,真正让教科研成为提升教师个人专业成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发展的助推器。

  二、目标任务

  通过系统培训、自主学习、互动实践、课题研究等多种方式实现下列目标:

  1、培养一批研究型教师,使其成为学校教科研工作的积极参与者、活动者,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

  2、打造一支乐于奉献、勇于创新、善于合作的科研团队,使其成为学校教育科研基本力量。

  3、充分发挥科研团队的辐射和引领作用,以课题研究为载体,使学校科研工作在不同的研究领域、不同的’研究层次得到均衡,持

  久的发展。

  4、确定相对稳定的学校主攻研究方向,制定相关的工作职责及管理制度,使科研团队成员在制度的管理下,在权益的保障下,循序渐进履行职责,凝聚团队合作力量,打造和谐的学校科研文化。

  三、操作流程

  1、组建科研团队

  学校科研团队成员在个人申请,教科室审核,学校领导商议,经校务公开栏公示后,即为资格的获得。

  具有教育科研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最重要)。

  具有一定理论修养和文字表达能力(最关键)。

  具有积极向上的进取之心和教学创新(最有效)。

  2、明确相关职责

  团队职责:科研团队要认真制定活动计划,做到定人员、定地点、定时间、定内容。科研团队每月至少活动一次,活动内容要遵循理论学习和实践研究相结合的原则,重点研究如何通过课题研究指导教改实践,提高教学质量,可以安排理论学习、专题研讨、成果交流等活动。科研团队每学年编印2期校刊、1期校报。

  成员职责:科研团队成员要加强自身学习,每学期读一本教育专著,每月撰写读书体会至少1篇(字数自定,按时上交电子稿)。科研团队成员要积极参加教学研究实践,开展课题研究工作,每学年应撰写至少一篇的研究论文或教学案例。

  科研团队成员要认真配合学校教科室工作,及时完成教科室布置

  的各项任务。科研团队成员积极参加各项主题征文、论文评比、课题研究等活动,并努力争取好成绩。自动成为科研团队下设组织的成员,并有交叉现象。

  成员权益:优先享有市内外学习培训、教学研讨考察、专业交流、展示、评优的资格。拥有享受所带课题组集体研究成果的权利,优先选送作品参加评奖。对取得显著成绩的个人要进行表彰、奖励、宣传。优先推荐科研团队成员的论文、案例去各类杂志、报刊发表。

  3、分步进行培训

  根据团队成员的现有水平和学校开展教育科研的实际需要,分阶段采用多种形式对团队成员进行多个层面的科研培训,使科研团队成员的科研水平和科研管理能力得到逐步提高。

  4、团队下设组织

  剡源笔会团体、校刊编制小组、校报编制小组、课题研究小组。

  四、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学校组建科研团队领导小组,科研团队在校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由教科室负责教科研团队相关成员的协调管理,保障科研团队成员及时参加研究活动,为成员提供开展研究活动的条件与环境。

  2、经费保障:学校设立专项经费予以支持,加大对教科研经费的投入和管理,根据需要还应及时补充、提高科研经费的投入比例,为更好开展教科研活动提供经费保障。

  3、制度保障:制定并逐步完善有关教科研团队的制度,确定成

  员相关的职责和权益,建立长效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团队成员的科研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以点带面,全员参与,集众人智慧,切实推动学校的教科研水平再上一个台阶。

  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工作方案二篇

  一、建设目标与思路

  为大力加强全省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高等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加快我省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自2011年至2015年每年评审100个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等教育教学团队。

  通过教学团队建设,引导高等学校增强教学团队意识,建立和创新团队合作机制,优化教师整体结构,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为建设教育强省、实现教育现代化、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二、建设内容和基本要求

  根据地域分布和行业分布现状,建立老中青搭配合理、教学效果明显、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可以起到示范作用的省级教学团队,资助其开展教学研究、编辑出版教材和教研成果、培养青年教师、接受教师进修等工作。

  (一)本科

  1.团队及组成。根据各高校的具体情况,以学科、专业系(部)、教研室、研究所、实验室、教学基地、实训基地和工程中心等为建设单位,以课程(系列课程)或专业为建设平台,在多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形成团队,具有明确的发展目标、良好的合作精神和梯队结构,老中青搭配、专业技术职务结构和知识结构合理,在指导和激励中青年教师提高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方面成效显著。团队规模适度。

  2.带头人。应为本学科(专业)的专家,具有较深的学术造诣和创新性学术思想,长期致力于本团队课程建设,坚持在本校教学第一线为本科生授课。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具有团结、协作精神和较好的组织、管理和领导能力。一名专家只能担任一个国家级教学团队的带头人。

  3.教学工作。教学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了解学科(专业)、行业现状,追踪学科(专业)前沿,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科学,教学手段先进,重视实验/实践性教学,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在教学工作中有强烈的质量意识和完整、有效、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质量管理措施,教学效果好,无教学事故。

  4.教学研究。积极参加教学改革与创新,参加过省部级以上教改项目如面向21世纪课程改革计划、新世纪教学改革工程、国家级精品课程、教育部教学基地、国家级双语课程改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获得过教学成果奖励。

  5.教材建设。重视教材建设和教材研究,承担过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和国家级规划教材编写任务。教材使用效果好,获得过优秀教

  材奖等相关奖励。

  6.运行和管理机制。积极探索并建立了教学团队运行机制、监督约束机制等方面的运行和管理模式,能够为高等学校教学队伍建设提供示范性经验。

  (二)高职

  1.双师结构的专业教学团队组成。主要由学校专任教师和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组成,以专业建设作为开展校企合作的工作平台,设计、开发和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成效显著。团队规模适度。

  2.专兼结合的制度保障。通过校企双方的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保障行业企业兼职教师的来源、数量和质量以及学校专任教师企业实践的经常化和有效性;根据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学校专任教师和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发挥各自优势,分工协作,形成基础性课程及教学设计主要由专任教师完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

  3.带头人。善于整合与利用社会资源,通过有效的团队管理,形成强大的团队凝聚力和创造力;能及时跟踪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动态,准确把握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方向,保持专业建设的领先水平;能结合校企实际、针对专业发展方向,制订切实可行的团队建设规划和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实现团队的可持续发展。

  4.人才培养。在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过程中,团队成为校企合作的纽带,将学校教学管理覆盖学生培养的全过程,保障学生半年

  顶岗实习的效果;通过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教学与生产劳动及社会实践的结合,实现高技能人才的校企共育;专业毕业生职业素养好,技能水平高,用人单位欢迎,社会认可度高。

  5.社会服务。依托团队人力资源和技术优势,开展职业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等社会服务,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

  三、实施与管理

  省级教学团队建设采取学校申报、专家评审立项、年度考核、滚动管理的方式,分年度、分步骤实施。

  (一)申报。教育厅每年组织申报省级省级教学团队。各校省级教学团队申报推荐名额为:教育部直属院校每校每年限报3个团队;省属本科院校(含山大威海分校和哈工大威海分校)及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每校限报2个团队;市属本科院校及其他高职高专院校每校限报1个团队。

  (二)评审。教育厅根据我省地域分布和行业分布现状以及申报材料,组织有关专家通过审查材料、会议评审等方式,确定每年重点支持建设的省级教学团队的立项建议方案,评审时本科教学团队和高职高专教学团队将按照不同标准的评审要求分别评审,最后将评审结果进行公示,无异议的向社会公布并批准进行立项建设。每年评审时间和申报材料报送时间另文通知。

  (三)建设与管理。被批准为省级教学团队后,各高校要按照教学团队的基本要求,确保建设质量,科学运行,规范管理,并建立了有效地监督约束机制和管理模式,为高等学校教学队伍建设提供示范

  性经验。教育厅将不定期对省级教学团队进行检查评估,检查评估不达标的,撤销省级教学团队称号,并取消该校3年内的申报资格。

  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工作方案三篇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决策部署,打造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示范引领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深化职业院校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特制定本方案。

  一、目标任务

  总体目标:20192021年,服务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简称1+X证书)制度试点需要,突出示范引领、建优扶强、协同创新、促进改革,按照择优遴选、培育建设一批,优中选优、考核认定一批的总体思路,面向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和应用型本科高校,聚焦战略性重点产业领域和民生紧缺领域专业,分年度、分批次、分专业遴选建设国家级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示范引领各地各校因地制宜做好省级、校级团队整体规划和建设布局,按计划、分步骤建成一批覆盖骨干专业(群)、引领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推进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的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具体建设目标:经过3年左右的培育和建设,打造360个满足职业教育教学和培训实际需要的高水平、结构化的国家级团队,通过高水平学校领衔、高层次团队示范,教师按照国家职业标准和教学标准

  开展教学、培训和评价的能力全面提升,教师分工协作进行模块化教学的模式全面实施,辐射带动全国职业院校加强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为全面提高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强有力的师资支撑。

  二、基本原则

  (一)国家示范,分级创建。教育部支持建设国家级团队,探索建设模式,集聚优质资源,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示范引领地方政府、职业院校建设省级、校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以点带面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二)校企合作,专兼结合。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学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建、共享人才、共用资源,形成命运共同体,支持企业深度参与教师能力建设和资源配置,建立学校优秀教师与产业导师相结合的双师结构团队。

  (三)择优培育,严把质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岗位(群)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加强顶层设计,布局团队建设。规范遴选流程,竞争择优,严把入口关。注重过程培育,实行动态管理,强化考核验收,保证团队高水平建设和项目高质量实施

  三、立项条件

  根据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和应用型本科高校不同的学校条件和专业基础,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统一、全面和特色相结合,分类遴选、立项建设国家级团队,省级和校级团队建设可参照执行。国家级团队立项条件如下:

  (一)团队师德师风高尚。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四个相统一,推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团队教师注重坚守专业精神、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立教,广受师生好评。团队负责人及教师无违反师德师风情况。

  (二)团队结构科学合理。团队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涵盖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实习指导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骨干成员一般15至20人且相对稳定。团队中双师型教师占比超过一半,中职、高职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职务)或相关高级以上职业资格证教师分别占30%、40%以上;骨干成员有五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的行业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兼职任教,其中,中职不少于2名、高职和应用型本科高校不少于3名。

  (三)团队负责人能力突出。团队负责人应是具有相关专业背景和丰富企业实践经历(经验)的专业带头人;具有改革创新意识、较高学术成就、较强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原则上应具有高级职称,年龄一般不超过55周岁;熟悉相关专业教学标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和职业标准,具有课程开发经验。牵头建有省级以上双师型名师工作室、教师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技能大师工作室等优先。

  (四)教学改革基础良好。学校重视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及时将最新研发成果融入教学,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承担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和国家在线开放课程(含资源共享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等)开发,并广泛应用于教学实践。教学改革

  项目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或建有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的同等条件下优先。

  (五)专业特色优势明显。校企合作基础良好,积极承担集团化办学、现代学徒制试点、订单培养等工作,承接过国家或地方、企业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或研究课题。学生毕业生对口就业率高,师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奖。中央财政支持建设的国家重点建设专业、国家(省)级特色专业、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入选专业或承担国家级教师培训任务的国家重点建设专业优先。具备一定的中外合作基础,推动人才培养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成效显著。

  (六)保障措施完善健全。学校高度重视,列为一把手工程,由学校主要负责人牵头成立团队建设工作专班,加强组织管理,充分保证团队建设所需经费并纳入年度预算。具有长期稳定的合作企业和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实习实训设施设备先进,能够满足专业实际需要。建有教师发展中心(机构),教师专业发展制度健全。具有学分制改革的工作基础。

  四、建设任务

  (一)加强团队教师能力建设。制订国内一流、对标国际的团队建设方案,建立健全团队管理制度,落实团队工作责任制。整合校内外优质人才资源,选聘企业高级技术人员担任产业导师,组建校企合作、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团队,不断优化团队人员配备结构。组织团队教师全员开展专业教学法、课程开发技术、信息技术应用培训以及专业教学标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等专项培训,提升教师模块化教学设

  计实施能力、课程标准开发能力、教学评价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支持团队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学习专业领域先进技术,促进关键技能改进与创新,提升教师实习实训指导能力和技术技能积累创新能力。

  (二)建立团队建设协作共同体。按照专业领域,由若干所立项院校建立协作共同体,完善校企、校际协同工作机制,促进团队建设的整体水平不断提升,推进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增强立项院校之间的人员交流、研究合作、资源共享,在团队建设、人才培养、教学改革、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考核等方面协同创新。推动院校与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共建高水平教师发展中心或实习实训基地,在人员互聘、教师培训、技术创新、资源开发等方面开展全面深度合作、促进双元育人,切实提高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三)构建对接职业标准的课程体系。服务1与X的有机衔接,校企共同研究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按照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制订完善课程标准,基于职业工作过程重构课程体系,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等有关内容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促进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学历证书相互融通。研究制订专业能力模块化课程设置方案,积极引入行业企业优质课程,建设智能化教学支持环境下的课程资源,每个专业按照若干核心模块单元开发专业教学资源。组织团队教师集体备课、协同教研,规范教案编写,严格教学秩序,做好课程总体设计和教学组织实施,推动课堂教学革命。

  (四)创新团队协作的模块化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模式,构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大格局,全面推进三全育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融合统一。开展国家级团队教学改革课题研究,创新模块化教学模式,打破学科教学的传统模式,探索行动导向教学、项目式教学、情景式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新教法,支持每位教师形成特色教学风格。明确团队教师职责分工,每位教师要全面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课程标准开发、教学流程重构、课程结构再造、学习管理与评价等专业建设全过程,教师分工协作进行模块化教学,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效果。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有效开展教学过程监测、学情分析、学业水平诊断和学习资源供给,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

  (五)形成高质量、有特色的经验成果。与世界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开展交流合作,学习先进经验并不断进行优化改进团队建设方案。总结、凝练团队建设成果并进行转化,推广应用于全国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实践,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落实走出去战略,加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国际合作,不断提升我国职业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五、进度安排

  (一)总体安排。20192021年,每年分批次分专业进行遴选立项、培育建设、验收认定、成果推广,建成360个国家级职业院校教

  师教学创新团队。每个团队建设周期一般为3年。年度工作通知由教师工作司另行印发。

  (二)实施流程

  国家级团队建设的实施流程如下:

  1.遴选立项。学校自愿申报,填写《国家级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申报书》,向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或全国行业职业院校教学(教育)指导委员会(简称行指委、教指委)提交申报材料。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行指委(或教指委)根据教育部要求组织遴选、推荐,统一报送教育部。教育部组织专家评审,公布立项院校名单。

  2.培育建设。各立项院校根据建设目标任务,细化团队建设方案。按专业领域加入团队建设协作共同体,合作完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教学改革、课程建设等任务;按年度提交项目绩效评价报告和诊断改进报告。

  3.验收认定。团队建设任务完成后,教育部统一组织成果验收,验收通过后正式认定为国家级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

  4.成果推广。总结国家级团队以及各地各校团队建设的创新做法和优秀经验,凝练可复制、可应用的典型成果,在本校及协作共同体所在区域乃至全国职业院校范围内进行推广。

  六、保障措施

  (一)明确职责分工。坚持国家示范支持,地方为主实施,学校自主建设,由教育部、地方和项目学校按照职责分工分级管理、分级建设。教育部做好总体规划,教师工作司负责项目统筹协调和国家级

  团队建设组织实施工作,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负责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制(修)订及课程开发工作的指导工作;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实施省级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各职业院校要结合本校实际,制订团队建设的具体实施方案,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明确团队建设的总体目标、师资配备规划,落实团队建设、管理、激励和奖惩的制度举措等。

  (二)加强政策支持。教育部设立国家级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研究课题和项目,支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实施国家工匠之师创新团队境外培训计划,成建制、分批次选派团队负责人和教师出国培训和进修。立项院校团队建设情况作为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等国家重大项目评价因素。团队教师参加国家教学名师、教学成果奖等评选,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立项院校要为团队建设创设必要条件,将教师参加团队情况作为考核评价和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

  (三)完善工作机制。教育部组建专家工作组,由团队优秀教师、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专家共同组成,加强团队建设工作的咨询指导、业务培训、绩效评价和监督检查。采取结对子方式,由相关基地联系对接团队建设协作共同体,完善工作机制,系统开展培训,加强资源共享,协同研究创新,推动共同体发挥作用、取得实效。

  (四)加强经费保障。教育部列支专项经费,支持国家级团队立项院校开展课题研究、研讨培训、资源开发、绩效评估等工作。各地

  各校要根据本地本校教学创新团队建设的实际需要,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支持实施省级、校级团队建设。

  (五)强化督查评估。加强项目信息化管理,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建立覆盖项目过程管理、数据采集、资源共享、绩效评价等环节的项目管理系统。采取专家评估、第三方评估等方式开展绩效评价,形成诊断改进报告和绩效评估报告。加强项目督查指导,实行动态调整机制,强化成果产出导向,对未按进度完成建设任务、达不到绩效考核要求的,取消项目承担资格。

篇五:教学创新团队建设需要什么

  

  通过教学团队建设引导高等学校增强教学团队学校教学团队建设方案意识建立和创新团队合作机制优化教师整体结构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为建设教育强省实现教育现代化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学校教学团队建设方案

  引导语:教学团队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所在,建设好教学团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那么接下来是小编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学校教学团队建设方案范文,欢迎阅读!

  学校教学团队建设方案一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师资的要求,以双师结构建设为重点,培养和聘请相结合,造就一支有名师带头,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整体素质高、教学水平好、动手能力强,专兼结合、梯度结构合理,在省内同类院校及英语类相关专业具有较高知名度的高水平专业教学团队。具体建设目标为:

  1.团队带头人的培养与水平提升在现有专业师资的基础上,由商务英语专业带头人、浙江工商大学杨森林教授传帮带,对团队带头人进行重点培养。并通过国内外进修交流、科研项目研究、参与行业领域的工作和企业锻炼等途径,进一步提高团队带头人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课程开发、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能力以及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水平,尽快提高团队带头人的在省内同类院校及外贸行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2.团队结构的优化

  教学团队的建设和发展关键是优化团队结构,使其具有专业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合理的梯队结构及有效的运行机制。通过学历提高、国内外进修和企业锻炼等途径,加快骨干教师的培养,促进他们尽快成长,使团队的结构更加合理优化。

  注:培养博士教师1人;全部专任教师具备双师素质,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为省、部两级"双师"素质培训、职业技能考试取得证书、下厂挂职锻炼等方式;培养校内专业带头人1人、中青年骨干教师3-4人;到区域知名企业、科研院所聘请兼职教师1~2人。

  3.教学水平的提高以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建设为契机,根据工作任务和岗位职业能力需求,重构专业课程体系,使之更加符合行业对人才的最新要求。以课程建设为依归,认真研究教学大纲、吃透教材、编写讲义,在课程建设、教学方法、教学设计、考试模式等方面积极进行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校级教学。认真研究分析工学结合、产学研相结合及校企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内涵建设,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努力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操作设备的实际能力。4.教研科研水平的提高团队在取得原有的科研教研成果基础上,积极开展教研科研立项,撰写专业论文和编写教材。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积极探索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建设、教学方法、课件开发、考试方法、实验室建设、工学结合等方面积极进行改革,不断进行归纳、总结、凝炼和升华,撰写具有学术价值、对教学改革具有指导意义的论文或省级教研立项。进行教学研究,把教研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服务,提升教学水平。

  教材建设专业论文教研项目科研项目2部教材,其中1部为校企合作开发教材30篇:至少有2篇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4项:争取1项为省级立项3项:争取1项为省级立项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商务英语专业建设为载体,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面向浙江二级城市、小型外贸企业和大中型制造业的工厂的外贸业务部门"为专业定位,进一步深化"外语优先、外贸熟练、综合素质高、办事能力强"专业特色的内涵建设,培养具有较强英语水平和熟练外贸业务能力的人才。重点探索优良学风建设长效机制、隐性课程体系构建、创业创新平台建设等三项人才模式改革内容,为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2.课程体系重构与课程建设。以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构建为契机,根据工作任务和岗位职业能力需求,重构专业课程体系,使之更加符合行业对人才的最新要求。加强专业主干课程建设力度,鼓励各主干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的构

  建和完善。在学院统一部署下,完成系定必修课程的课程标准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积极支持现有院级精品课程建设,以《xxxx》和《大学xxx》两门课程作为XX年院级精品课程申报的重点,《国际商务》和《国际贸易实务》作为XX年院级精品课程申报的重点,xxxxxx》、《xxxx》作为XX年院级精品课程申报的重点,《xxx》和《电子商务》作为XX年院级精品课程申报的重点。在院级精品课程建设完成的项目中,物色课程申报省级以上精品课程,通过精品课程的申报和建设推动主干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落实1门校企合作开发课程。

  3.实践课程建设与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改革和完善现有实训课程,促进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和外贸能力提高。以提高学生在商务情境下英语应用核心能力为目标,研究以过程性、课内外互动、多技能交融为特点的综合语言技能实训课程的开发。以工学结合、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为指导思想,根据专业发展需要,对部分课程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完善毕业综合实践的管理制度和规范,切实提高顶岗实行的实效。

  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在对现有商务英语校内实训室科学管理、合理调度和充分利用的基础上,完成对"仿真国际商务实训室"项目的建设。按照"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理实一体化"思路,调研和论证新的实训室建设项目,改善

  专业教学设施和条件。在分院统筹安排之下,完成软技能实训基地建设项目中与本教学团队相关项目的建设任务。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方面,要按照工学结合、产学合作的思路,建立一批不仅满足各专业顶岗实习和就业需要、也能满足日常实训课程教学和学生职业能力养成的假日实训基地,使之逐渐上规模、成体系。

  4.师资队伍建设。鼓励现有教师在职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引进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优化团队师资队伍的整体学历和职称结构。抓紧对现有讲师群体尤其是拥有高学历的中青年讲师的培养,完善教师队伍的梯队结构。本教学团队不仅要提高教师个人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能力,还要发挥专业教师群体的力量。通过团队合作,全面提升各专业教学团队的科研和教研能力,提高各级各类教研科研课题申报数目,要提高省级课题研究的数目,力争在教育部和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课题申报有突破。以各级各类精品课程建设为抓手,通过举行说课、观摩课、多媒体课件等各种教学技能比赛的方式,切实提高团队教师的教学技能,全面提升各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开展以课程建设和教学设计为主的教研活动,通过团队教师相互学习和对外交流学习等方式,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提升团队整体教学水平和技能。加强教学研究工作,通过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专业特色、课程体系、实践课程的研究,切实提高教师教学科研水平。

  5.社会服务能力提升。要通过专业骨干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聘请企业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建立新进教师下企业锻炼的制度等方式,提升师资队伍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力争在专业教师为企业提供培训、咨询和研究以及担任行业协会的社会兼职职务等方面有所突破。加强与校外实训基地的联系,在教师下企业锻炼、合作开发课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社会服务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通过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提高专业师资队伍的实践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学校教学团队建设方案二为大力加强全省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提高高等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加快我省高等教育内涵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自201*年至201*年每年评审100个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等教育教学团队。通过教学团队建设,引导高等学校增强教学团队意识,建立和创新团队合作机制,优化教师整体结构,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推进教学工作的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为建设教育强省、实现教育现代化、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根据地域分布和行业分布现状,建立老中青搭配合理、教学效果明显、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可以起到示范作用的省

  级教学团队,资助其开展教学研究、编辑出版教材和教研成果、培养青年教师、接受教师进修等工作。

  本科1.团队及组成。根据各高校的具体情况,以学科、专业系、教研室、研究所、实验室、教学基地、实训基地和工程中心等为建设单位,以课程或专业为建设平台,在多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形成团队,具有明确的发展目标、良好的合作精神和梯队结构,老中青搭配、专业技术职务结构和知识结构合理,在指导和激励中青年教师提高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方面成效显著。团队规模适度。2.带头人。应为本学科的专家,具有较深的学术造诣和创新性学术思想,长期致力于本团队课程建设,坚持在本校教学第一线为本科生授课。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具有团结、协作精神和较好的组织、管理和领导能力。一名专家只能担任一个国家级教学团队的带头人。3.教学工作。教学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了解学科、行业现状,追踪学科前沿,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科学,教学手段先进,重视实验/实践性教学,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在教学工作中有强烈的质量意识和完整、有效、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质量管理措施,教学效果好,无教学事故。

  4.教学研究。积极参加教学改革与创新,参加过省部级以上教改项目如面向21世纪课程改革计划、新世纪教学改革工程、国家级精品课程、教育部教学基地、国家级双语课程改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获得过教学成果奖励。

  5.教材建设。重视教材建设和教材研究,承担过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和国家级规划教材编写任务。教材使用效果好,获得过优秀教材奖等相关奖励。

  6.运行和管理机制。积极探索并建立了教学团队运行机制、监督约束机制等方面的运行和管理模式,能够为高等学校教学队伍建设提供示范性经验。

  高职1.“双师”结构的专业教学团队组成。主要由学校专任教师和来自行业企业的兼职教师组成,以专业建设作为开展校企合作的工作平台,设计、开发和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成效显著。团队规模适度。2.专兼结合的制度保障。通过校企双方的人事分配和管理制度,保障行业企业兼职教师的来源、数量和质量以及学校专任教师企业实践的经常化和有效性;根据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学校专任教师和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发挥各自优势,分工协作,形成基础性课程及教学设计主要由专任教师完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

  3.带头人。善于整合与利用社会资源,通过有效的团队管理,形成强大的团队凝聚力和创造力;能及时跟踪产业发展趋势和行业动态,准确把握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方向,保持专业建设的领先水平;能结合校企实际、针对专业发展方向,制订切实可行的团队建设规划和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实现团队的可持续发展。

  4.人才培养。在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过程中,团队成为校企合作的纽带,将学校教学管理覆盖学生培养的全过程,保障学生半年顶岗实习的效果;通过学校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教学与生产劳动及社会实践的结合,实现高技能人才的校企共育;专业毕业生职业素养好,技能水平高,用人单位欢迎,社会认可度高。

  5.社会服务。依托团队人力资源和技术优势,开展职业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等社会服务,具有良好的社会声誉。

  省级教学团队建设采取学校申报、专家评审立项、年度考核、滚动管理的方式,分年度、分步骤实施。

  申报。教育厅每年组织申报省级省级教学团队。各校省级教学团队申报推荐名额为:教育部直属院校每校每年限报3个团队;省属本科院校及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每校限报2个团队;市属本科院校及其他高职高专院校每校限报1个团队。

  评审。教育厅根据我省地域分布和行业分布现状以及申报材料,组织有关专家通过审查材料、会议评审等方式,确定每年重点支持建设的省级教学团队的立项建议方案,评审时本科教学团队和高职高专教学团队将按照不同标准的评审要求分别评审,最后将评审结果进行公示,无异议的向社会公布并批准进行立项建设。每年评审时间和申报材料报送时间另文通知。

  建设与管理。被批准为“省级教学团队”后,各高校要按照教学团队的基本要求,确保建设质量,科学运行,规范管理,并建立了有效地监督约束机制和管理模式,为高等学校教学队伍建设提供示范性经验。教育厅将不定期对省级教学团队进行检查评估,检查评估不达标的,撤销“省级教学团队”称号,并取消该校3年内的申报资格。

篇六:教学创新团队建设需要什么

  

  “楚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学校“楚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为平台,全面实施课程改革,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加强学习交流,充分发挥团队作用,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团队。二、建设目标1.加强理论学习和专业成长;

  2.积极开展教育教学研究;3.提升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4.培养青年教师。三、团队成员构成:(1)校长

  和业务主任为首席专家,成员由优秀骨干的学校中层干部、青年教师以及学科带头人组成;(2)由“楚怡”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与骨干成员组成;(3)其他教师包括后勤人员和校工也可参与。四、建设原则:(1)

  学校统筹安排、统一管理,充分发挥团队优势;(2)以学校教研骨干为核心,辐射带动作用突出的青年教。

推荐访问:教学创新团队建设需要什么 团队建设 创新 教学

版权所有:kk秘书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kk秘书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kk秘书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闽ICP备180287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