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存在的问题
镇意识形态阵地风险隐患自查报告
尊敬的领导:
我们单位此次进行了一次镇意识形态阵地风险隐患自查工作,现将自查报告上报给您,希望得到指导和支持。
一、阵地设施
我们的意识形态阵地设施比较完善,但还有一些隐患需要注意。例如,会议室的灯光不够明亮,影响视线,需要及时更换照明设备;另外,网络设备等电器维护不及时,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需加强维护和管理。
二、人员管理
我们的人员管理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有些党员思想认识不够到位,有时会言行不一致,需要加强宣传教育和思想引导;另一方面,有些人员缺少思想上的针对性引导,缺乏宏观思维,需要进一步提高人员素质。
三、宣传工作
我们的宣传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虽然我们已经建立起一定的宣传渠道,但宣传内容不够深入、广泛,需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思想工作,完善宣传渠道,让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工作方向和目标,进一步增强我们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四、党组织建设
党组织建设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在组织纪律和惩处制度方面需要更加严格,党员发扬群众观点和党群关系需要进一步提高。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将做出以下的改进:
1、采取措施加强阵地设施维护和管理,加强电器、网络等设备的维护工作,确保设施运行的安全可靠。
2、加强人员管理工作,在思想教育方面加强针对性引导,提高党员思想认识水平,进一步加强党员之间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3、完善宣传渠道,加强宣传内容,通过各种宣传途径深入宣传我们的工作方向和目标,进一步增强我们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4、加强组织纪律和惩处制度的建设,严格落实党员的纪律,建立起更加严格的组织纪律,增强党员群众观点和党群关系。
在改进工作中,我们也将积极收集并反映调查的关于意识形态阵地风险隐患的听取领导的意见和建议,并在指导下积极努力,改进意识形态阵地的工作,确保意识形态阵地的健康稳定发展。
谢谢领导!为了能够顺利完成上述改进工作,我们制定了一项完整的工作计划,明确了各项工作的具体内容和时间节点。具体计划如下:
1、阵地设施维护和管理
(1)制定设施维护计划,定期检查设施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和维修。
(2)定期检查电器和网络设备的安全状态,增加设备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
(3)加强设施管理,定期清理和维护设备,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
2、人员管理
(1)对党员进行定期教育和培训,增强党员的思想认识水平。
(2)定期组织党员开展集体学习和讨论,提高群众观点和党群关系。
(3)加强党员思想引导,根据实际情况,针对性地开展党员思想动态工作,使党员思想更加明确和坚定。
3、宣传工作
(1)建立完善的宣传渠道,通过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多种形式,向更多的人群传达意识形态阵地的目标和工作方向。
(2)将宣传工作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开展系列宣传活动,增强意识形态阵地的影响力。
4、党组织建设
(1)加强组织纪律建设,制定更加严格的纪律条例,确保党员遵守组织纪律。
(2)加强惩处制度建设,并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防止险恶分子侵蚀党组织,损害组织形象。
综上所述,我们将结合下一步工作的实际情况,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并持续推进工作,确保意识形态阵地的健康发展。在此,我们也诚挚邀请领导和专家前来指导,共同推进我们的工作,进一步提高意识形态阵地的工作水平和作用,确保意识形态阵地在党和人民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和贡献。本文主要讨论了如何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意识形态阵地的工作,建立完善的体系,提高工作水平和效果。首先从阵地设施的维护和管理、人员管理、宣传工作和党组织建设四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措施,有针对性地解决了当前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其次,本文强调了对党员思想引导和组织纪律建设的重要性,这是保持阵地工作稳定和有效的关键因素。最后,本文也呼吁领导和专家共同参与,共同推进意识形态阵地的改进和发展,促进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因此,通过本文的分析和建议,相信对于意识形态阵地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篇二: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存在的问题
基层对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中的不足案例
在整个意识形态领域中,基层建设一直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而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目的,就是要在全社会营造正能量、丰富文化内涵的氛围,推动人民思想道德进一步提高。然而,在许多地方,尤其是基层,在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方面存在着一些不足,这些不足依然需要加强细化、改进和涵养。本文将围绕着这个话题,详细解读基层在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中的不足,以及对于这些不足的解决措施。
首先,基层在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中的不足表现为缺乏定位。一些单位和组织的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没有清晰明确的目标和宗旨,导致在开展教育、培训、宣传等工作时流于形式,轻重不分,甚至违背了正确传统思想和文化传承的方向。此外,一些领导没有引导实践,从宏观视角指导义务教育阵地的建设,因而基层部门也没有出色地发挥自身作用。因此,许多基层知识分子和干部没有充分领会、贯彻理论不断深化的重要价值,以次充好,僵化教育内容,使得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缺乏有效性。
其次,基层在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中的不足表现为教育内容不够丰富。在近些年,随着文化多元化的发展,人们的审美和兴趣爱好也出现了变化。然而,基层却仍然滞落在传统思想和文化传承中,大量的教育课程和内容仅限于道德品质、基本规范等,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也不能充分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加之学校和社会机构的互动交流不够,导致教育内容单一,难以丰富起来。
再次,基层在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中的不足表现为缺乏教育资源。这一点在乡村和贫困地区尤为明显。在这些地方,教育基础设施不全,村小学、中学等进行意识形态阵地建设遇到的条件比城市更加不利。国家对此已经采取了多项措施,建立了义务教育平均财政供养机制和中央和地方财政相结合的投入体制等,但是在实际的落实中,宣传者的积极性和教育质量问题问题依然十分明显,教研和教育资源不足等问题随处可见。
最后,基层在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中的不足表现为组织管理不足。一些基层机构的人员管理、资源调配等工作存在一定问题。一方面,一些机构人员缺乏相关知识和技能,无法顺利开展教育、培训类工作。另一方面,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地调配,一些极小的地区甚至出现了有多方争夺一个意识形态教育阵地的情况,反而显得管理混乱。
为了改进基层在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中的不足,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提升:
首先,重视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以此作为思想、文化传承的一条重要抓手。对于每一个基层部门,他都需要清晰明确自己对于阵地建设的目标和口号,在认真积极推进阵地建设的同时,规划出具体的阵地建设方案,确保阵地建设落实到实处。
其次,扩大教育内容,丰富阵地建设的内涵。基层部门应当课程设置与运用多元化学习方式,以满足社区文化需求,各方面素质提出意见,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才能真正有意义,引领思想整治的新进程,加强教育管理。
第三,加强资源投入和组织管理。将资源投入在人才队伍、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教育教学资源的更新上来,做到有备无患。同时,强化组织纪律和管理工作,对管理不足的机构进行整顿和重组,使其有秩序地运作。
总结起来,基层在意识形态阵地建设中的不足并没有从小到大地消失,相反,随着社会进一步发展,基层对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我们应当在日常的工作中,不断推动教育的全面深化、文化内涵的丰富化和资源管理的理性化,以期建设出更好的意识形态阵地。
篇三: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存在的问题
对策是一个汉语词语,指古时就政事、经义等设问,由应试者对答。自汉起作为取士考试的一种形式。也指对付的办法或策略。本站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网络阵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网络阵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篇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普及和网民数量的迅速增长,网络意识形态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的一个焦点问题。网络意识形态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有传统意识形态的共性,又有互联网特殊的个性。加深对网络意识形态的理性认知有助于优化与扩展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为此,本文对网络意识形态的概念界定、特征及当前网络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问题及路径选择做些许探析,希望能为该领域的相关研究贡献一些微薄之力。
一、网络意识形态的概念界定及特征
目前,学术界对网络意识形态的内涵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认为网络意识形态是“基于网络信息工具的使用而产生的新的意识形态领域,是传统意识形态各要素在网络信息空间的延伸和呈现”。[1]即把网络意识形态看成传统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的拓展。二是认为网络意识形态是“网民看待网络世界的有机的思想体系”,对网民行为具有价值指引功能。三是仍认为网络意识形态具有意识形态的一般属性,即阶级性、价值观、理论和政治倾向等“物化”于网络上,体现的仍是一种国家意志、民族特征和意识形态导向。以上对网络意识形态内涵的解释,各有侧重点和合理性。本文综合各方观点认为,网络意识形态是在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网络人与社会人高度融合互相渗透的背景下,网民借助数字化、符号化、信息化中介系统而进行的信息、知识、精神的共生共享活动中形成的有机体系,是网民在网络社会中具有符号意义的信仰和观念表达方式的综合,其核心是价值观念。网络意识形态与现实社会的意识形态有着显著的不同,呈现出自己独有的特征。首先,虚拟与现实的统一性。由于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一个与现实社会相对应的虚拟的网络社会已经形成。网络社会是一个“虚拟的真实存在”,它使得现实社会构成要素、基本结构与社会功能全部映射或者又辐射到虚拟社会中,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有着相似的特征功能。网络意识形态是生活在网络社会中的网民“看待网络世界的有机的思想体系”,它是基于虚拟的社会而产生,但其结构方式、功能仍被深深地打上现实社会的烙印,并通过虚拟社会反作用于现实社会。网络意识形态具有虚拟与现实的统一性。其次,生成的技术性特征。在由技术发展而形成的网络社会中,网络意识形态的载体就是符号化、数字化的信息。通过传递各种数据符号,表达思想、交流观点,反映不同阶层的网民看待网络世界的那部分比特流,它是文字、声音、图形、视频的集成体,它在被浏览、被复制、被转载、被评点的过程中维持或改变着网民的思想观念体系。网络意识形态作为网民信仰、价值观念的思想体系,具有强烈的数据性和技术性特征。再次,文化渗透性。网络文化所反映的正是网络意识形态,网络文化对网络意识形态有着巨大的影响。互联网时代开放性的话语权、自由的言语表达方式、海量的信息以及全球化的特征,使得网络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特点;多元的网络文化之间的激烈竞争与渗透又在反作用于网络意识形态,使网络意识形态具有文化渗透性特征。
二、当前网络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挑战
作为一种先进的传播技术,互联网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拓宽人们的交往空间,在增进各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等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与此同时,网络发展也对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形成了空前挑战和强烈冲击。首先,网络社会的矛盾对现实社会稳定造成了威胁。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也是社会矛盾的凸显期。有时候,互联网会把社会矛盾公开化与放大化,很容易成为公众情绪宣泄的通道和场地。网络意识形态的虚拟与现实的统一性特征决定了虚拟的网络空间既是现实社会的“减压阀”,又是矛盾的“聚集地”。以最近网络空间频发的舆论事件为例,它主要是来源于现实生活中利益受损,民意诉求不能通过合法、合理的渠道表达,才得以在网上表达诉求,试图以虚拟的网络社会倒逼现实社会使问题得以解决。但互联网言论与传统媒体言论相比更容易走极端和偏激,在相应法律法规还不健全的情况下,线上的民意诉求很可能会变成无序的政治表达,冲击着线下社会的和谐稳定。其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遭遇严重威胁。由于网络意识形态的生成场域靠技术色彩浓厚的硬件和软件的支持,而当今全球的网络技术规则和信息规则的设定又都掌握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手中。例如,支持互联网的13台根服务器中,有10台掌握在美国手里,其余3台分别为瑞典、荷兰和日本所把控。掌握不了网络核心技术,给我国网络安全带来隐患的同时,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也遭遇严重威胁。再次,网络空间文化霸权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构成威胁。自互联网在中国扎根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利用技术的优势,借助网络信息传播平台迅速、及时、互动和隐秘等特点,将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输入和渗透到中国。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曾说过“我们要利用互联网把美国的价值观送到中国去。”[2]网络空间俨然成为当下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网络空间弥漫的文化霸权主义,对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造成强烈的冲击。
三、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路径选择
面对互联网时代意识形态领域的挑战,我们应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全新的思路积极主动地应对。首先,重视网络民意,走群众路线。网民是群众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是属于群众的子范畴。如何对待网民的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党的群众路线如何适应新时期新形势发展需要的问题。在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我们应更新观念,仔细倾听民众的利益诉求,正确引导网络舆论,把网络变成党和群众、政府和群众联系的桥梁,变成服务群众的重要平台。各级政府部门应积极探索建立各类官方的网站,把网站办成为民、便民、利民的重要窗口,引导民众的现实利益表达渠道合法化、制度化。重视网络民意,是对网民的尊重,归根结底是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是党的群众路线在网络社会的体现。其次,树立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网络阵地意识。网络技术水平是网络安全的基石,网络信息的核心技术的发展水平决定了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效度的高低。我们要加快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加强顶层战略规划与设计,推进网络信息工业化的现代化,提高网络信息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跟紧网络信息技术发展的时代潮流,积极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治理体制机制。再次,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引导网络文化。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也是进行网络文化宣传教育的指导思想和政治立场。我们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引导网络舆论,不断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在网络空间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建设民主、文明、诚信、法治、安全、创新的网络空间。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网络阵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二篇
意识形态是系统地、自觉地反映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思想体系,它体现特定阶级
或社会集团的根本利益,是一个政权执政合法性的来源。苏东剧变后,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敌对势力从未停止过在意识形态领域尝试对我国进行颠覆,意识形态阵地的丢失意味着发生动乱甚至丧失政权。因此,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是维护国家安全的核心任务,做好意识形态工作至关重要。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维护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体系中的主导地位,在任何时侯、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松懈。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逐渐成熟和完善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原则有两条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坚持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二是在文化领域贯彻社会主义民主原则,贯彻“双百方针”,用民主的方式解决思想问题,维护社会稳定。提出了“团结、教育、改造”知识分子的政策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全国知识分子会议对知识分子阶级属性的判定等。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理论与政策并没有很好落实。同时意识形态的地位和作用被无节制拔高和夸大,对马克思主义的随意肢解和意识形态的严重僵化。就文化和意识形态运行看,主要采用“大鸣、大放、大字、大辩论”的群众运动和政治批判的方式。就知识分子政策看,也出现了严重偏差,特别是“文革”十年,对知识分子从政治批判发展到剥夺他们从事脑力劳动各项工作的权利,使知识分子从整体上由“改造对象”沦为“专政对象”。可以说,当时的文化与意识形态并没有体现真正意义上先进文化的内涵,相反,文化理论准备不足和过度动员铸成了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的深度混乱,带来的灾难是空前的,教训是沉重的。
1978年之后,面对改革开放的新时代,邓小平同志提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发展目标。抓经济、保稳定,在指导思想上坚持高度统一,用坚定的理想信念团结人民群众,重视宣传和思想教育工作,成为这个时期意识形态工作的着力点。改革开放初邓小平就指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此后,党中央又相继提出“三个面向”、“四有新人”和“四项基本原则”等基本原则与策略,在最广大民众中形成了巨大的精神感召力。而且,邓小平很重视知识分子在文化和意识形态建设中的作用,早在1977年他就提出“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1]并不时告诫思想文化战线上的同志说“作为灵魂工程师,应当高举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的旗帜,用自己的文章、作品、教学、讲演、表演,教育和引导人民正确地对待历史,认识现实,坚信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鼓舞人民奋发努力,积极向上,……为伟大壮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而英勇奋斗。”[2]尽管如此,1980年代后期中共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工作还是有所失误,主要是对广大民众,特别是对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忽视”,导致出现一定程度上意识形态领域的被动局面。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各种社会思潮不断涌现,我国的意识形态工作也在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逐渐完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党的领导,江泽民同志指出“如果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指导思想上搞多元化,势必导致人心大乱、天下大乱,给党和国家带来灾难。”二是与时俱进地发展马克思主义,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我们党不断提高解读现实问题的理论创新能力,在改革开放中起到了凝聚人心、鼓舞斗志的作用。三是坚持对外开放的同时,防范和平演变。胡锦涛同志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希望起到引领社会思潮、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和主动权的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多次联系宣传思想领域、国家安全领域的重大问题,强调意识形态工作的至关重要性,强调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这一思想对正处于意识形态活跃期、社会矛盾复杂期的当前社会,如何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绝对领导,每个公民该如何自觉坚守意识形态阵地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当前社会环境对意识形态工作的不利影响
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我国的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只有找出症结,改正错误,发扬优点,才能在意识形态交锋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作为主导意识形态有被弱化的趋势
意识形态的核心是信仰,理想信念是坚守精神家园的力量源泉。当前,国人的理想信念意识有淡化的趋势,能够准确讲出理想信念是什么的人越来越少,或是将理想信念等同于宗教信仰、人品修养或道德底线,认为干好工作,当个好人,就算有理想信念了。这种观念不能说不对,但理想信念不仅是这样,它是马克思主义理想和共产主义信念,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目前,党员干部队伍中也有理想信念产生偏差的群体,参教信教、求神拜佛等行为,就是思想上缺乏信念支撑的表现。
党员干部对理想信念热情减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外来文化的冲击,不良风气的影响,思想防线的松懈,经济利益的腐蚀,理想与现实的反差等等。最根本的是在信仰方面发生了变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日益泛滥,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被淡化。一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不信马列信鬼神,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信心;一些党员干部法治意识、纪律观念淡薄;一些地方和部门跑官要官、买官卖官等问题屡禁不止曰;部分党员干部党员意识淡化、先锋模范作用不明显;有些领导干部宗旨意识淡薄,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不讲原则、不负责任、言行不一、弄虚作假、铺张浪费、奢靡享乐,个人主义突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一些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中发生的腐败案件影响恶劣,一些领域腐败现象易发多发。[3]
(二)西方国家和敌对势力和平演变的图谋
要颠覆一个政权,敌对势力往往会将意识形态作为突破口,从搞乱人的思想入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因经济科技优势,其文化在比较中处于强势地位。而且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渗透历来就“是美国维持其霸权地位所必须实施的战略”。[4]苏东剧变原因错综复杂,但西方国家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当前社会,西方国家以其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强大的经济实力,在世界政治话语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像对付苏联一样不断对我国进行思想渗透,极力宣扬其价值观念。无论是遏制政策,还是接触政策,目的都是促使中国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根本改变。这种“文化帝国主义”必然影响中国主导意识形态与价值体系的良性运行,因为“运用政治和经济的权力,宣扬并普及外来文化的种种价值和习惯,牺牲的却是本土文化”。[5]
在具体操作层面,他们极力宣扬“淡化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过时论”、“人权高于主权”,宣传所谓的普世价值,标榜资本主义的民主与自由。美国的富布莱特计划,以文化交流
为契机,处处对其他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大量国外产品、资本主义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进入中国,出国留学、旅游、经商的人越来越多,外来文化和价值观念对国人,特别是青少年的思想形成巨大冲击,忽视政治、追求财富、追逐自由成为当下的热潮。
(三)网络舆论对意识形态领导权、话语权的挑战
中国的互联网兴起不过十几年时间,但是发展迅速,目前已经是世界上网民最多的国家。网络的交互性和便捷性让很多想利用和影响社会舆论的人看上了这块阵地。我们打开网站、登上微博、微信和论坛,经常能看到一些说得头头是道,细想却经不起推敲的言论,比如一些微博大V点赞并不断转发的宣传普世价值、丑化和污蔑现有体制的段子,还有一些道听途说、人云亦云的谣言。阿尔温·托夫勒说过:“未来世界政治的魔方将控制在拥有信息强权的人手里,他们会使用手中掌握的网络控制权、信息发布权,利用英语这种强大的文化语言优势,达到暴力和金钱无法征服的目的。”[6]信息可以跨越国界流动,网络成为超越国家界限和意识形态阵地的“超国家领域”,重视网络阵地的话语权和领导权,意义等同于守卫国门。有资料显示,目前国际互联网上的信息90%以上是英文信息,其中80%以上由美国提供,中国的网站仅占世界独立域名网站总数的0.07%,网络信息输出量仅占全球互联网信息总流量的0.05%,而美国输出、输入流量两项指标均超过85%。由于这种巨大的“数字鸿沟”,西方发达国家控制着意识形态的话语霸权,凭借信息技术和网络优势将其意识形态、价值理念强加于人,使受众不可抗拒地对西方文化产生亲近感、信任感,从而实现其“和平演变”的目标。网络上巨大的信息流使任何监管措施都难以保证言论的绝对和谐,根据传播学定律,听到正面消息时,只有不到一半的人相信,相信的人也只会向周围的三到五个人传播;听到负面消息时,超过七成的人会立刻相信并向周围的八到十二个人传播。这些因素的叠加,造成了正面消息不出门,负面消息传千里的网络舆论现状。
(四)社会价值观面临着各种思潮的冲击
社会价值观即人们对好坏、善恶、得失、美丑等的评价标准、观点态度和行为选择。价值观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决定着人们的思想取向和行为选择。现阶段的中国,社会价值观错综复杂,总体上是积极的、进步的,但也在一些社会群体中甚至出现了是非不分、美丑不辨的严重社会现象。[3]
不良风气的影响随着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物质产品极大丰富的同时,一些不良风气,如拜金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开始蔓延,匪夷所思的社会现象层出不穷。比如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在中国本已传承千年,但自从彭宇案后,孩子出事不敢救、老人摔倒不敢扶,由于害怕出手相救后可能面临的讹诈,在需要助人的时候袖手旁观、步步退却。
消费主义、金钱至上观念的蔓延崇尚节俭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现在也受到了冲击,许多人把高消费看做人生的追求,把拥有巨额金钱看做快乐的前提。渴望发家致富没有错,但如果不靠诚实劳动和自身努力,而是不择手段、巧取豪夺,就与党和国家倡导的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取向相去甚远。还有一些人,富裕之后修建庙宇、烧香拜佛,大行封建迷信之风,与无神论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背道而驰。
文化糟粕的泛滥基于经济学中劣币驱逐良币的理论,很多文化创作单位仅以盈利为目的,文化产品完全被商品化,致使低俗文化泛滥,一批格调不高、不审美反审丑的娱乐节目占据了黄金时间,一些学者著书立说只为博眼球、捞资本、争名利,甚至依附于外来资本和政治势力,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祸根。
三、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对策和建议
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解决社会主义建设中不断出现的具体问题。
(一)在意识形态领域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8·19讲话中着重强调,要坚定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信仰。中国和世界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所有能保持长期稳定的国家,指导思想都是一元化的。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民主社会主义路线”搞
意识形态多元化,结果民心乱了、国家亡了。前车可鉴,我们在意识形态上必须站稳政治立场。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源于历史、基于实践,是中国人民的选择,是经过几十年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证明的。
意识形态工作最大的问题之一在于将马克思主义高置神坛之上。党的理论创新生机勃勃,但大众化、普及化和国际化程度相对较弱,往往只体现在文件中、报告上、还有领导讲话里。语言深奥晦涩,别说群众不爱听,党员干部听起来都费神。意识形态工作要“入耳、入脑、入心”,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将服务群众与引导群众相结合,把满足需求与提高素养相结合,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中的先进典型和动人事迹。在对外宣传上,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对负面舆论和不同声音不能装作看不见、听不到,要积极为群众解疑释惑、澄清误区,积极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多样化的社会思潮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意识形态的主体和灵魂,对社会意识和社会思潮具有强大的引领和整合作用。[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十八大报告中首次以三个倡导概括核心价值观。2014年2月12日,《人民日报》刊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发表了《人民有信仰
国家才有力量》社论,将核心价值观比作“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钙”。过去,在世界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竞争中,中国处于防御态势,面对各种错误思潮仅仅是批判,甚至因怕扩大影响而回避谈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都涉及到,可以各取所需,照顾到各个社会层面的人不同的精神需求。人民群众向往美好生活和正能量,核心价值观承载的就是正能量,只要广泛传扬,一定会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使他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中,坚定立场、明确方向,坚持正确的道路。
(三)注重网络和社会舆论的引导,营造和谐文化
网络和社会舆论管理上,重要的是疏而不是堵,古代就有“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说法,现在这种媒体泛滥、信息爆炸的时代,平面媒体、网络媒体,中国媒体、境外媒体,都在想
方设法地挖新闻、夺眼球,一旦找到负面消息,爆料都怕来不及,怎么会帮着隐瞒。我们只能对舆论进行合理的引导,引导舆论的关键在于信息公开,绝不能因为真实消息是负面的,怕造成不良影响而隐瞒。如果藏着掖着,让人任意揣测的话,以媒体丰富的想象力,可能会演化出比事情真相负面无数倍的不实消息。
以主流意识形态引导舆论,还要提高效率。宣传部门要把宣传和管理的方向向网络延伸,推动党报党刊、新闻媒体、电视台等发展传统业务的同时,加快数字化、网络化、移动化转型升级;和网络平台建立合作关系,通过他们进行网络舆论监督和不实信息的删除、屏蔽;在原则性问题上,主流媒体要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对网络上、社会上的热点问题,对突发事件加强引导。通过政府网站和政务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及时准确地发布信息,抢占网络舆论的先机。
(四)党员干部要重视理论学习,加强意识形态能力建设
领导干部意识形态能力建设的重点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解决新形势下的新问题,并给人民群众一个令人信服的解答。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员干部要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多学习理论,多看经典著作,增强理论素养和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增强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底气。有一种说法是现在的领导干部理论水平不如过去,是学习机会少吗应该不是,现在的党员干部有更多培训和学习的机会。是学习内容少吗应该也不是,书店里有各种理论书籍,各级党校、干部学院的培训课程不断更新。还是思想上不重视,过去很多老党员、老领导把马列主义经典著作看十几遍甚至几十遍,所以他们党性强、讲政治,理论水平高。今天的党员干部要继承老一辈的精神,学习中国特色,培养世界眼光,增强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能力。
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在坚决抵制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渗透的同时,也要积极吸收人类文明的最新成果,才能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人民的幸福安康和社会主义事业的繁荣发展。科学分析目前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问题、机遇与挑战,有助于增强意识形态安全的防御力,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群众认同度,这对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和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意义重大,丝毫不可懈怠。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网络阵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三篇
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登上科学的高峰,究竟是不能离开理论思维的。”[1]中华民族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拥有135亿人口的超大民族,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需要一个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的强大精神支柱,否则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就不会有“美好的未来”。有关统计资料表明,截止到201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618亿。[2]在这种背景下,为了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使之显示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3]就必须重视和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网络阵地建设。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网络阵地建设的重要性
在2013年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讲话中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4]拥有618亿网民的巨大网络空间,已经成为当前中国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这个阵
地如果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不去占领,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就会去占领。因此,加强马克思主义网络阵地建设是当前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重中之重,它能够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和研究提供丰富的资源,能够为加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提供更广阔、更便捷的重要平台,直接关系到我国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
网络阵地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创新提供重要资源。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与时俱进的理论,能够根据时代、实践的变化不断地发展创新。在互联网快速发展之前,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不同程度上面临信息闭塞、资料缺乏的困境,许多研究者往往都是从有限的经典作家的本本和理论中作出推断,再由推断中得出理论,容易造成理论的空洞教条、内容重复,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实践活动迅速变化的时候依然止步不前。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原本闭塞的信息变得丰富而全面。马克思主义研究者在理论研究过程中不但能够通过网络阵地快速找到需要的经典著作,而且能第一时间在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等网络阵地中接触到前沿研究和党的政策等,还能够在论坛、博客、贴吧等自由言论空间及时地发现实事热点、全面地掌握热点问题的多重影响,为理论研究的时效性提供了保障。
例如在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群众可以通过微信等方式参与到热点问题的讨论中,使研究者们能够及时把握民心向背,从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创新发展。此外,在互联网兴起之前,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之间的交流主要靠传统的通信方式或彼此阅读研究成果进行,可能造成彼此的沟通不畅;在互联网兴起之后,研究者可以在网络上及时进行交流,为理论的完善和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各种思想在网络阵地的交锋与碰撞,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能够更直接地进入人们的生活,也为理论的研究和创新提供了必要的资源。
2网络阵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和展示的重要平台。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网络阵地是通过网络媒体,向中国乃至全世界人民展示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平台。在网络阵地中,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可以利用网络信息交流一对多、多对多的相互讨论与沟通特点,与被传播者进行互动式的交流,这就可以引导人们从传统的被动式接受教育转变为主动的思想交流,使马克思主义更容易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回顾历史可以发现,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从来都没有放松过,而且宣传方式不断地进行着改进在党成立初期,李大钊、陈独秀等老一辈马克思主义者主要靠革命传单、著作译介、创办报刊等方式来宣扬马克思主义;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则主要通过广播电视、报刊书籍、学校教育、传唱红色歌曲等形式宣传马克思主义;在现代化的今天,随着网络媒体覆盖面积的逐步扩大,中国近半数的民众被纳入到互联网生活中,从而使网络传播成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重要途径。我们应当抓住网络发展的机遇,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网络阵地建设,让更多国内外的网络受众能够接触、了解、支持马克思主义。
网络阵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新渠道。
网络阵地兴建之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主要通过常规课堂进行,但课堂教育的硬件设施不一,且教授者在教学中往往添加个人见解,从而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开展具有
很多不可预料的影响因素。建设网络阵地之后,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线教学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的一些缺点,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走进了受众的生活,并且使受众能够随时随地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线咨询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及时掌握正确的知识。比如,在全国高校中,已经有800多家高校利用互联网开展理论教育工作,其中清华大学、吉林大学、南京大学、天津大学、武汉大学、安徽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等相继开设了红色网站、邓小平理论学习网站。
北京大学的“红旗在线”是2001年创建的红色网站,也是网络阵地中重要的堡垒阵地。“红旗在线”利用北京大学在中国高校中的良好口碑,深入挖掘各种红色资源和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引起了在校大学生群体的关注,在全国高校中具有很大影响力。这样的网络阵地不仅能够使中国的骨干力量准确接触到马克思主义,还能在网民的交流和讨论中催生新的研究课题、研究方向。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网络阵地建设是时代的要求。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给世界带来了新的变化网络信息的控制权直接影响到国家在国际上的话语权;网络阵地建设的好坏,能够影响到国家的发展方向等。可以说网络阵地的建设问题,是关系国家发展的重要课题。目前,我国已经建设了诸多的网络阵地,利用网络交互性强、覆盖面广等特征,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发挥了空前的作用。但是,在国内外综合环境中,我国的网络阵地建设还稍显薄弱。
一方面,在网络发达的今天,如果理论宣传和教育不能创新、不能“吸引眼球”,那么早已习惯网络生活的诸多群众就会选择主观忽略掉这些信息,使网络阵地形同虚设;另一方面,在国际社会中,各种力量尤其是敌对势力早已将网络作为重要的意识形态攻击突破口,并且已经占据了技术领先地位,如果我们的网络阵地建设在技术、资金等方面都没有保障的话,网络阵地的作用就不会得到良好的发挥。此外,由于我们“触网”时间较短,全国各地的网络阵地建设情况参差不齐,例如我国的“人民网”“新华网”等中央主流核心网站,已处于世界级舆论网站行列,另外一些实力较弱的地方网站,却依然仅仅将纸质的理论照搬到网上,这对长期接受新式教育、接收新鲜信息的网络民众而言,是难以接受的。所以,加强和改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网络阵地建设是一项紧迫的时代任务。
二、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网络阵地建设存在的问题
从广义上讲,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网络阵地是指具有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功能的网站或者有关网站中的理论板块,如各级党委组织部门、舆论宣传部门举办的理论研究网站和教育网站;各高校、研究院所、学术团体网站的理论栏目;各社会团体网站和商业网站的理论栏目等。目前,我国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网络阵地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各网络阵地网站显示,依然存在一些问题。笔者以中国共产党新闻网、马克思主义研究网、中共河南省委党校等40个网站为样本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网络阵地进行了研究,发现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功能不全。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网络阵地是我国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推广的重要平台,担负
着对内教育对外宣传的重要作用。在样本网络阵地中,笔者发现,只有8家网站(中国共产党新闻网、马克思主义研究网、求是理论网、中国社会科学网、新华网、光明网、首都之网、中共北京市委党校)具有外文版,其中,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具有英语、日语、韩语等多个外国语言版本,中国共产党新闻网和新华网还有哈萨克文、维吾尔文等少数民族语言版本。但是近80%的网站只有中文版,基本不具有进行对国外宣传的功能。另外,在样本网站中,有23家网站设立了电子图书馆,占到样本总数的575%,但是其中有些网站的电子图书馆是无法打开的。另外,很多已经建成的网络阵地都不能在线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大大降低了网络阵地的对内教育功能。总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网络阵地功能有待进一步完善。
推广度低。
据不完全数据统计,有925%的马克思主义宣传阵地建立了相应的网站。例如,目前我国除港澳台外,31家省委党校都已经建立了网站,此外,建设兵团、铁道部党校、大部分市级党校也都建设了网站。但是,一些马克思主义网站在建成之后就很少宣传和推广,以至这些本来就不被人所熟知的网站更加缺乏关注度。这与马克思主义网络阵地的外部链接少、推广度低有直接的关系。搜索引擎、网址大全、报刊杂志等,是广大网民获知新网站的重要途径,但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网络阵地却很少利用这些渠道进行自身宣传,比如在360安全浏览器上搜索“马克思主义”关键字,前10页就只能搜索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坛”、“马克思主义研究网”两个网络阵地,其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论坛”链接中也只有人民网、求是理论网、新华网、光明网、中国社会科学网。我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网站要深入群众,还需要进一步扩大网站的宣传力度和宣传范围。
信息量少。
正如美国学者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曾介绍的,欧美发达国家是现在绝大部分网络信息的提供者,而且控制着从硬件到软件的网络系统。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无形之中就要受制于人。从全球范围来看,中国掌握的网络信息量偏少,而中国马克思主义网络阵地的信息资源更显匮乏。部分网站只是把纸质媒体的内容搬到了网上,而且长时间不更新,使网民难以从网站上获取及时信息,从而影响了网站的点击率。另外,我国各地的马克思主义网络宣传工作大多由地方性的电视台、报社、科研机构、高校等承担,各个网络阵地人力、物力和财力有限,且没有团结一致开展科研、宣传和教育工作,所以地方性的网络阵地多是上传下达式地推广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央网络阵地的“运输器”,且信息面窄,千篇一律。这样的信息重复,既浪费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网络阵地的资源,也浪费了网民的时间,以至于部分网民选择直接登录中央网络阵地获取信息,使一些地方性网站沦为“空站”“死站”。
互动性差。
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国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网络阵地建设飞速发展。各级宣传单位纷纷利用网络的便捷性,将传统方式传播的各类经典著作和文件政策搬到网络上,但这个简单的“搬运”过程,只是将传统的填鸭式学习办法改成了“网络灌输”,而受众却已经不再是原来只能熟知书本知识的书生了。现在的网民更期待交流式学习,期待能够在辩论、探讨中提升自己的认知,这使网络阵地原本具有的拉近教与学距离的作用几乎丧失。样本网络阵地中,甚至只有10家阵地能够通过微博、博客等与读者互动。
其中,大部分还都是集中在全国范围的网站,省级的只有首都之窗、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中共江苏省委党校网站拥有此项功能。另外,虽然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网络阵地无私地将别的政府网站、媒体网站、高校网站,甚至是商业网站作为自己的友好链接,但是这些链接却很少是相互的(网络阵地之间的链接除外)。例如,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网络阵地中共有436个友好链接,其中包括国内高校院校、全国性新闻媒体、上海新闻媒体、党和国家机关重要网站、博物馆和展览、法律咨询、便民服务等25个门类,但是其中的英国大英博物馆、当当网、上海虹桥机场等90%的网站都没有对上海市委党校进行友好链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网络阵地应该增加阵地之间、阵地与其他网站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以扩大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
三、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网络阵地建设的基本思路
早在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就已经提出互联网已成为继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近年来网络发展势头强劲、规模大,网络阵地的竞争也是空前激烈。正如李长春在2005年1月17日《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说的,我们应该“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促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促进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6]所以,无论是从经济意义,还是从政治、文化等意义出发,我们都应当致力于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网络阵地的建设。
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网络阵地的管理。
我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触网”时间较短,网络阵地建设工作起步较晚,还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统一健全的管理方法,相关的法律法规还很不完备。据不完全统计,1994年以来,我国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互联网入口通道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互联网管理暂行规定》等几部法规。因此,对于网络上传播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研究成果的版权界定、成果互转的合法性、异质文化传播的规范化等问题都无法给出准确答案。研究认为,一方面,有关部门应该完善对网络阵地发展和建设的统一规划,让马克思主义网络阵地切实有秩序地进入到各个村落、各个企业、各个学校、各个社会团体,扩大网络阵地在商业网站等非马克思主义网站的“占地面积”;另一方面,从法律法规层面,我国应该尽快制定健全关于网络阵地建设、规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成立专门的网络“司法队伍”,对全国的网络阵地进行监督、维护,完善已经建成的网络阵地。
多形式多渠道扩大网络阵地的信息源。
马克思主义网络阵地的信息源是网络阵地生存发展的根本。一般而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网络阵地信息主要来自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党的政策路线和方针、社会科学知识等。要扩大网络阵地的信息源,首先,应当实现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报纸、期刊等文献信息源网络化,扩大原有信息源的影响,促进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相关成果走进网民、走进生活。其次,促进广播、电视电影等信息源的网络化。
例如,中国共产党新闻网等网站,借用中央电视台曾经热播的《旗帜》《辉煌六十年》《中国之路》等纪录片宣传党的历史和实践,获得了访问者的好评;红歌会网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
态相关资料通过唱读讲传等形式展现出来,赢得了较高的点击率。再次,在丰富网络阵地信息源过程中,可以按照访问者不同年龄段的特征,采取不同的展现形式和渠道。对于青少年,应该在动漫、音乐中选择信息和展出信息;对于中青年,可以通过电视剧、电影、新闻等形式来进行展示;对于老年人,则可以通过广场文化、文艺作品和老年大学等形式。事实上,这不仅可以增强网络阵地意识形态建设工作的渗透性,还可以丰富意识形态的内容,在教学相容的环境下,促进更多人了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
努力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网络阵地的吸引力和知名度。
首先,应确保网站的专业性,以赢得访问者的信任。专业的网站才会得到网民的信任,使访问者放心浏览;不专业的网站会遭到排斥,甚至被误认为病毒网页而影响浏览率。要保证网络阵地的专业性,就需要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的专业人才参与马克思主义网站的建设,及时把搜集到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相关成果等传到网上,邀请有影响力的马克思主义专家学者为网络阵地撰稿,增强网站的信任度。其次,要丰富网络阵地宣传形式,增强趣味性。马克思主义网站应根据当今社会特点和读者热点更新阵地栏目,增加歌曲或戏曲、电影、纪录片等视频音频宣传形式的比例;
另外,对于理论文章本身,应该分成多样化、多层次的分类阅读栏目内容,以吸引不同文化程度的读者来进行“量贩式”阅读。再次,创新推广方法,增加知名度。网络阵地的宣传和推广,不能仅仅局限于同类网站之间的链接,应该扩大推广的范围,将网络阵地放到更加广阔的空间,将更多的潜在对象变成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接受者。例如,在淘宝网、猫扑网等访问量较高的网站上设链接,使各种层次、各个年龄段的网民都有机会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网站,这样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效果也会相应提升。
以创新的精神拓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网络阵地功能。
马克思主义网络阵地建设,要紧跟时代、贴近群众、敢于创新,从内容到形式都要与时俱进。首先,应增加网站的知识性。多数马克思主义网络阵地包含最新理论研究成果板块、新闻热点板块、中国共产党历史和发展资料板块,只有少数网络阵地含有传统文化、文艺作品等板块。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包容的科学,不会排除任何人类文明的先进成果,甚至不断从不同的历史文化、社会科学文化中汲取新的思想和文化来发展自己。网络阵地应该从马克思主义精神出发,开设更多的符合民众爱好的、迎合民众兴趣的板块,这样既能完成网络阵地展示和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任务,还能开阔访问者的视野,使其学到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其次,应重视交互性,增强服务意识。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网络阵地建设不能满足于空洞的说教,而应该从现实出发,与解决现实问题结合起来,为访问者提供互动平台,收集网民的意见和建议,准确把握网民的思想动态,并及时作出反馈,使马克思主义网站不仅能够教育网民、引导网民,还能服务网民。例如,建立网上信访制度,推进网上问题的网下解决;开展网上心理咨询,引导网民走出心理困惑。再次,要提高网站的渗透性。意识形态导向功能是马克思主义网站最主要的功能,因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网络阵地建设过程中不应该喧宾夺主,为迎合一部分人的口味而放任非马克思主义或不健康思想的传播,从而弱化网络阵地的意识形态功能。正确的做法是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占领网络意识形态阵地,把其融入到网民喜闻乐见的动漫、微电影等多形式的作品中,利用声、光、电等手段表现出来,潜移默化
地影响网民的思想,从而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力。
篇四: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存在的问题
传媒研究去前#阗鎳体意c衫态i
(1存杏的主銮问趑及趵策□朱明整体推进意识形态工作。二是“一岗双责”的要求有差距。大多没有制定意识形态工作责任清单、任务清单。领导干部也未能按照“一岗双责”的要求对职责范围内的意i只形态工作负起全面责任。三是对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任务未压实。“上热下冷”、“传导断层”,“重部署轻落实”、“重检查轻考核”、“重主媒轻全局”的现象普遍存在,存在着将业务工作考核等同于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考核情况。二、主流思想传播和舆论引导能力有待新闻媒体在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中起着主力加强军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总体上看,各级新闻媒体都能一是部分新闻媒体在把握重大主题和重要时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节点,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各级党委决策部署,高度重精品力作数量不多。各频道、频率在打造“现象级”产视意识形态工作,加强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切实履品上还要实现新的突破,每个频道频率叫得响、有影行新闻媒体责任担当,采取扎实措施,把握正确政治响的品牌栏目节目还不多。新闻传播和舆论引导能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巩固壮大主流舆论阵地,力还需提高。部分新闻产品还存在“新闻无效供给”
在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发的情况,主流媒体的引领引导作用发挥不够。二是节挥了积极引领作用。但对照意识形态责任制要求,一
目内容把关不严的情况时有发生,部分经营类节目些新闻媒体在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方面也存在质量不高,外购节目把关审核需要加强。三是“两个一些突出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效益”关系处理不够好。没有完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一、党管意识形态工作责任落实不到位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考核管理中,一是认识上有偏差。不能全面领会、准确把握党存在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现象。四是媒体深度融合创新发展不够。传统电视、广播与新媒体之间存在管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深刻内涵、具体要求和内“两张皮”现象。容,未能全面贯彻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各项任务,把意识形态工作简单等同于新闻舆论导向和业三、意识形态阵地防控存在风险务工作,没有从政治建设、思想建设和队伍建设高度一是节目安全播出存在隐患。有的媒体单位节镇;工社会科学
推荐访问: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存在的问题 意识形态 阵地 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