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村庄未来五年发展计划
农村、宣传工作总结
及今后五年规划
一、农村工作稳步推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今年以来,全市农村工作以小康社会建设为统揽,以文明生态村创建为主要抓手,围绕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进一步加大农村改革力度,稳定、完善和强化对农业的扶持政策,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农村保持稳定,加快了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全面推进了农村小康社会建设步伐。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95万亩,粮食播种面积59.8万亩,总产23.2万吨,预计完成农业总产值18.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元。1、制定出台实施意见,明晰工作思路。年初,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出台了市委、市政府《霸州市2005年“三农”工作实施意见》,在加强农业综合能力、农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城镇化、农业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与此同时,又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率先实现农村小康社会的若干具体实施意见》、《霸州市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职责任务》等文件,确定了霸州市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工作思路和总体目标,并把任务目标分解到全市15个乡镇和市直各部门,健全了责任体系和目标考核机制,在全市形成了群策群力、齐抓共管、全面推进的工作局面,为全面推进农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全力实施“五进工程”,促进农民增收。根据霸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我们通过广泛深入地调研、分析,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起草出台了《关于农民增收“五进工程”的实施意见》,实施以“进城、进厂、进店、进‘棚’、进校”为主要内容的农民增收“五进工程”,以此拓展农民增收空间,拓宽农民增收渠道。3、多措并举,积极开展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会议精神,确定了以106线、112线、廊大路一横两纵3条交通主干线为框架,以胜芳、堂二里、信安、煎茶铺、霸州、南孟6镇为中心的2个环城、6个组团、3个连线的“工字型”创建格局,辐射带动周边村街的工作思路,按照“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因村制宜、分类指导”的创建原则,通过“四抓四促”即:抓认识提高,促创建氛围形成;抓典型示范,促整体水平提高;抓重点突破,促全面推进;抓机制完善,促创建深入开展,采取部门帮扶、村企共建、四套班子包村街、建立长效机制等措施,保证了全市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的扎实顺利推进,创建工作取得显着成效。全市农村外通公路硬化298公里,村内街道硬化638公里,有324个村实现亮化,285个村实现绿化,245个村成立了环卫队,建垃圾点667个,清理街道542条、垃圾31713方,216个
村成立了业余文体队,评选“十星级文明户”85000户,建设沼气池758个。首批71个创建村面貌焕然一新,特别是22个精品村成效显着,先后涌现出开发区宋庄、南孟镇东头村等一批各具特色的精品,特别是北崔双瓮式环保厕所成为全市的亮点,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评价。全市已初步形成“2个环城样板交错、6镇组团精品团簇、3条连线亮点相接”的创建效果。在首批创建村的带动下,第二批、第三批村街创建工作也已经全面启动,全市上下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蔚然成风,农村的人居环境得到普遍改善。4、抓规范,促提高,扎实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一是认真搞好村务公开。2005年,我们把工作重点放在规范完善,巩固提高,求真务实上。先后印发《中共霸州市委关于2005年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工作的意见》等8个文件,进一步对村务公开的内容、考核等提出了具体规范的要求,增加了土地流转、补偿情况等村民普遍关心问题的公开,使公开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增加。二是在民主议事活动中,重点突出议事主题的针对性和鲜明性。每次议事日前,在明确廊坊市确定的议事主题的同时,针对我市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出符合村街实际的具体议题,确保议事活动主题鲜明、重点突出、取得实效。三是严格落实减负政策,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我们严格落实中央农业税减免政策,在2004年农业税降低3个百分点的基础上,今年再降低2个百分点。四是全面落实土地政策,保护农民合法权益。紧紧围绕土地承包“三个健全”(健全制度、健全管理、健全档案)工作,进一步完善了承包制度,对农村土地承包权流转的有效途径进行积极探索,在依法保护农民合法利益的前提下,按照法定流转程序,促进农村土地承包权流转。
二、宣传工作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不断提升
2005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宣传工作紧紧围绕市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坚持以“三个代表”为指导,凝心聚力,鼓劲造势,全市宣传思想工作呈现出了积极向上的发展态势,充分发挥了宣传思想工作武装人、引导人、塑造人的作用,为我市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思想保证。
1新闻外宣实现了新突破。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注重把焦点聚在经济建设主战场,把新闻视角伸向三个文明建设的各个角落,共在廊坊以上报台刊发各类稿件1100多篇(次),形成了宣传强势,进一步提高了霸州的美誉度和影响力。重点报台上稿创历史新高。在河北电视台《新闻广角》栏目推出反映我市民营经济、农民工转移等专题4期,其中有关霸州教育的专题报道,在全省引起广泛关注,省教育厅负责人对我市的做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在《河北日报》、《河北经济日报》等省级报刊重要版面刊发稿件40余篇;
在《廊坊日报》刊发头版头条10个,推出反映我市生产力布局、农业产业化、工业反哺农业和文明生态村创建等重点稿件400多篇。上稿数量、质量都有了新的飞跃,进一步提高了我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重大经贸活动的宣传产生轰动效应。配合“5·18”东北亚暨环渤海国际商务节和“10·21”河北省农产品交易会,先后与《河北画报》策划辑印了“人文霸州”、“财富霸州”、“文化霸州”的精美画册;制作了反映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概况的《世纪的跨越——霸州经济社会发展纪实》电视专题片;设计布置了霸州市建设成果展览馆。同时,进一步加强与主要新闻媒体的联系。结合我市项目建设工作的需要成功举办了中、省市新闻媒体霸州采访行和新闻界朋友联谊会等活动。今年以来,共邀请、接待廊坊以上各类新闻媒体编辑记者400余人次,对我市新闻外宣工作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2、文化宣传取得了新进展。一年来,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方针,从抓好群众文化活动活动入手,不断加强社会文化建设,推动了全市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大型文化活动层次高、效果好。“两节”期间,研究制定了《2005年春节期间文化活动的安排意见》。在全市着重组织开展了“名家名段京剧演唱会”、“三下乡”集中活动周、优秀电影电视剧展播、“迎春书法展、摄影作品展”“日新月异看霸州”等专场展览、大型合唱歌咏会等五个大项的具体活动,受到了各界群众的热烈欢迎,得到了各级领导的一致好评。群众性文化活动在普及中呈现出繁荣景象。为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会同有关部门积极筹建了霸州书画院,为我市的书画爱好者搭建了业务创作和交流的平台;协调市直有关部门和单位,从4月底开始,在市文化活动中心广场开展了“彩色周末”文艺演出、组织“群星大舞台”、“文化艺术下基层”等文艺演出队赴乡镇村街慰问演出10场。同时,进一步加大文化市场的管理力度。制定了《霸州市文化、出版物市场整治方案》,组织有关职能部门对全市文化市场进行检查规范,重点对全市范围内的互联网上网服务经营场所进行专项治理有效净化了我市文化市场,促进了文化市场的繁荣和健康有序发展。
3、精神文明建设呈现了新面貌。一是以争创“燕赵杯”为抓手,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不断深入。对照《县级市文明城市测评体系》,制定了《2005年创建省级文明城市操作方案》,将创建任务分解到62个责任部门,明确了目标任务、工作要求和完成时限。抓机构,领导到位。为切实加强对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了创建文明城市指挥部,负责文明城市创建的统一领导。指挥部下设3个专项工作组,具体负责创建活动的谋划、组织、协调和督促,召开了专题动员大会,对创建工作提出明确要求,作出具体安排。抓舆论,宣传到位。通过市“一报两台”开办专题、专栏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地宣传报道,利用文艺表演、电子显示屏、短信、宣传栏、发放宣传资料、悬挂条幅、张贴标语等多种形式对创建工作进
行了广泛宣传,在全市形成了凝聚人心、人人参与的浓厚氛围。抓督导,责任到位。对照《操作方案》要求,协调市直有关部门和窗口行业严格按照实地考察部分内容要求进行了规范治理;协调各执法执纪部门开展了专项治理行动。对各单位专项治理活动进行了严格的督导检查,对不符合要求的下发督办卡,限期整改,从而形成合力,保证了文明城市创建整体目标的实现。今年的“燕赵杯”检查活动中,各级领导都给予了高度评价。二是以提高公民素质为根本,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推进。为促进家庭美德建设,与市妇联开展了第九届“十大孝子”、“十大孝媳”、“十对模范夫妻”和百户“星级文明家庭”评选表彰活动;为加强社会公德建设,在市区开展了营造城市森林公益活动,市四套班子领导、61个市直部门的700多名干部职工参加了植树活动;围绕职业道德建设,会同有关部门选树了“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好法官刘建华”这个先进典型,运用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其典型事迹,在全市掀起了学习先进、争当先进、赶超先进的热潮;在全市开展了主题为“走近文明”的9.20“公民道德宣传月”活动,先后组织开展了“争创文明校园,争做文明少年”、阳光关爱——向城区“膀爷”送文明等9个系列专题活动,促进了公民道德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此外,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针对性较强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总体规划。同时实施了以学校为主、家庭、社区、社会为辅的“四位一体”的立体式教育网络,通过开展“护绿小天使”、“我是校园小卫士”等系列主题活动,使广大青少年在活动参与中陶冶了情操、提高了思想道德水平。
三、农村、宣传工作今后五年规划
农村工作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促进农民增收为主要目标,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稳定完善惠农政策,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促进农村劳动力和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为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推进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未来五年工作目标:到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000元左右,年均增长6%左右;森林覆盖率达到50%以上;城市化率达到60%以上,农村劳动力培训率达到100%,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达到70%以上。工农差别二城乡差别扩大的趋势基本得到扭转;民主法制建设明显加强;现代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医疗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全市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发展之路。
1、切实保护耕地,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能力。严格保护好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不降低。正确处理保护耕地与促进经济发展的关系,加强征地制度改革,规范土地的征收、征用行为,探索多种途径安置失地农民的办法。
2、加大政府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市财政每年对农业和农村投入的增长幅度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新增财政资金的使用要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倾斜。
3、抓好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提高产业升级能力。按照“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原则,重点发展畜牧、蔬菜、林果花木三大主导产业,搞好国家级优质专用小麦、优质杂粮、优质专用玉米、优质大豆、无公害蔬菜、畜牧养殖等六大基地建设。坚持把加强龙头企业建设,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首要工程,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改变以鲜活农产品为主,以中低档产品销售为主的现状,努力使农产品由“以量取胜”向“以质取胜”转变。
4、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科技支撑能力。一是加大对农业科研的支持力度。积极鼓励与高校、科研院所、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科技企业等联合创办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加快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二是加强对农业增产增收有重大影响的高新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力争在新品种培育、动物疫病和植物病虫害防治、生态环境建设、资源高效利用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三是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普及推广。重点在综合技术上抓优化,关键技术上抓量化,操作技术上抓简化,把增产增收技术落产到田块、落实到农户。四是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
5、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一是着力搞好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更新改造老化机电设备,完善排灌体系,全面提升我市整体防洪能力。要以田间排灌抗旱工程为重点,继续推进节水灌溉示范,到2010年,建设管灌项目区5.4万亩。二是大力开展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从机制创新入手,大力发展经济林、用材林和生态林。到2010年,全市林地面积稳定在53万亩左右,森林覆盖率达到50%以上。加强对农村“四荒”资源的治理和开发,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三是继续做好道路、通讯、电视闭路信号入户、农村医疗卫生、校舍危房改造等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6、全面推进文明生态村建设。搞好乡村建设规划,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
沼气等清洁能源,重视解决农村饮水困难和安全问题。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活跃农民文化生活,改变落后的人居环境和生活方式,提高农民素质。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职能,建立政府带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投资建设机制。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完善村务公开与民主管理制度。引导农民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建设美好家园,到2010年,力争40%的行政村建成经济发展、民主健全、精神充实、环境良好的文明生态村。
7、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保障能力。一是大力培育市场主体,支持和发展农产品专业合作、组织、购销大户和农产品经纪人,促进发展农产品销售。二是加快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批发市场、零售市场和现代营销手段,组织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工企业与超市对接,通过产销直接见面,降低流通成本。加强农产品的市场开拓,广辟农产品流通渠道,不断提高我市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三是完善农产品信息的收集、加工和发布机制,做好农业信息服务工作。五是加强重大动物疫病和植物病虫害防治,完善农业自然灾害、生物灾害的应急反应机制,健全防灾减灾体系。
8、加强小城镇建设,提高农村人口转移承载能力。进一步完善小城镇建设投资体制,抓好城乡产销市场和产业功能区建设,把市场建设、住房建设和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进一步改善交通、信息、流通环境,使小城镇成为各类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的聚集地,吸纳更多的农民进城创业和就业,推动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立足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加快建立按照职业特点划分城镇人口的户籍管理制度,把长期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村人口视同城镇人口。
9、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以建立专业劳务输出中介机构组织为突破口,认真研究剩余劳动力转移渠道和运行机制。落实市、乡、村三级负责制,市级负责到村,乡级负责到户,村级负责到人。积极领办或鼓励社会各方面力量,创办劳务公司,努力培育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城乡一体化劳务市场,形成各部门相互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使劳务输出工作向“政府引导、市场配置、专业化培训、市场化运作、规范化管理、一体化服务”的良性运行轨道发展。
10、进一步深化农村各项改革。一是稳定双层经营,完善土地流转机制。二是深化农村税费改革。2006年全部取消农业税及农业税附加。三是搞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四是完善小额贷款发放和贴息补助机制。五是积极推进农村小型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六是建立和完善农村公共财富积累机制。
宣传工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中心和市委、市政府重大部署,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发展宣传文化事业,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引导和鼓励全市广大干部群众为建设“和谐霸州”,实现经济社会全面进步而努力奋斗。
2006-2010年全市宣传思想工作总的目标是:
1、进一步增强理论工作的说服力和战斗力,提高全市干部群众的思想政治素质,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2、进一步把握正确舆论导向,不断提高管理和引导水平,创造对霸州有利的舆论环境和良好形象。
3、进一步提高全社会文化生活质量,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推动宣传文化事业的持续繁荣。
4、进一步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各项事业的发展,努力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稳定社会秩序和文明社会环境。
实现上述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2006-2010年全市宣传思想工作要在发展中统一思想、前进中凝聚人心,着重做好5项重点工作:
在理论武装方面,要以提高全市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政治理论素质、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执政能力为核心,创新方法、完善机制,不断推进全市理论党教工作上水平。
在新闻宣传方面,要坚持团结、稳定、鼓劲和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在思想上、政治上与市委、市政府保持高度一致。围绕市委、市政府总体部署和中心工作开展新闻宣传,对于关系工作全局的重要决策、重要活动、重大项目、重大典型,要周密策划,精心组织,下功夫搞好专题报道和规模宣传。对内宣传,要在鼓舞士气、凝聚人心上下功夫,通过典型宣传、专题宣传、系列宣传等各种方式,认真搞好舆论宣传,用大量鲜活的新闻来体现市委、市政府的工作导向,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全市人民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的决策和部署上来。对外宣传,要以树形象,造氛围为主旨,在宣
传手段、宣传机制上实现突破。在宣传手段上,一、大力借助网络宣传。在注重报刊宣传的同时,和一些知名网站建立联系,推介霸州。二、报刊宣传突出精品意识。把稿件的质量放在第一位,加强和大报大台的沟通,把常规宣传当做常态性的规模宣传。三、继续为大系统、亮点单位谋划制作专题片,为他们选出亮点,使得部门宣传有特色、有深度,推动霸州整体形象的提升。
在文化建设方面,要着力培育文化产业主体、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壮大县域文化,重点实施五大战略:一是文化经济战略。积极促进经济与文化的融合,增强经济的文化内涵,充分开发和利用文化资源,努力把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不断提高文化产品的经济价值,创造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二是龙头带动战略。充分发挥我市毗邻京、津的地位优势和辐射带动作用,把我市的文化产业做活,重点扶植鸾宇乐器、扬芬港泥塑、信安琥珀、地毯、王庄子陶瓷、仿古家具等一批龙头产业。三是品牌特色战略。增强文化品牌意识,积极开发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并形成品牌链,推出二至三个国内叫得响的文化品牌。探索举办国家级大型的文化品牌栏目、文化艺术节活动,提高我市文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四是科技创新战略。促进文化发展与科技进步的有机结合,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运用高新技术促进产业升级,逐步使文化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向劳动技术密集型转变,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加强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产品。五是人才聚集战略。建立、健全文化人才培养、引进、选拔和激励机制。着力培养、吸引和用好一批熟悉意识形态工作、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造就一批文化名人和文化经营人才,推动我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要以创建文明城市和文明生态村工作为载体,通过实施系列创建工程,进一步提高市民素质,提高城乡文明程度。一是深入推进思想道德建设。全面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使“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大力开展新霸州精神的培育塑造,激励和引领霸州人民始终昂扬向上,奋发有为;进一步严格落实《霸州市文明市民守则》和《霸州市民行为规范》,社会公德观念普遍得到增强;加强家庭美德建设,尊老爱幼、邻里和睦、关心弱势群体等传统美德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倡导科学精神,婚丧事大操大办、封建迷信、黄赌毒等陈规陋习得到有效控制。二是大力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化文明单位、文明乡镇、文明村街的创建,拓展延伸文明单位创建面,注重非公经济组织的文明创建;进一步开展窗口服务行业规范服务达标活动,从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入手,以群众满意为标准,逐步实现由窗口服务行业达标向文明行业创建的转轨;大力推进文明生态村的创建,以农村城镇化为导向,初步形成具有我市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体系;进一步深化文明社区的创建,提高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加大文明示范标志区和文明路段的创建力度,完善硬件设施,健全长效管理,全面提升市区的文明程度。三是加大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力度。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正面教育、引导学生;加强社区建设,用爱心教育感染学生;净化社会环境,用社会关爱影响学生;开展创建特色家庭活动,用健康文明的家庭文化熏陶学生。在全市健全完善并形成社会、学校、家庭、社区“四位一体”的网络体系。
篇二:村庄未来五年发展计划
关于建设美丽乡村五年行动计划
为巩固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成果,迭代升级新时代美丽乡村,进一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深化“千万工程”,拓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生产环境和生活环境,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建设目标
到2025年,农村人居环境实现新提升,农村垃圾、厕所、污水“三大革命”高质量全覆盖,形成完善的长效管护机制;美丽乡村示范取得新成效,新时代美丽乡村达标村实现全覆盖,三分之二以上行政村建成精品村,70%以上的乡镇创成美丽乡村示范乡镇;乡村公共服务迈出新步伐,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基础设施一体化;共同富裕样板迎来新突破,建成1条以上省新时代共同富裕示范带,10个以上功能布局合理,共同富裕坚实的省级未来乡村。基本形成全域美丽乡村脉络体系,达到省新时代美丽乡村标杆县建设要求。
二、基本原则
(一)生态优先、融合发展。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
山”理念,坚持生态底线,以绿色发展引领全域乡村振兴。
(二)数字赋能、创新驱动。突出数字化在美丽乡村中运用,完善基础设施数字化、产业数字化,全面提升乡村发展水平。
(三)产业为基、共同富裕。健全乡村产业体系,优化乡村经营结构,探索共同富裕的科学路径和模式。
(四)文化铸魂、全面发展。强化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提升县域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
(五)以人为本、完善基础。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过程中,激发农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六)规划引领、循序渐进。注重规划先行、突出重点、分类施策、典型引路,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久久为功。
三、工作措施
(一)开展“十美联创”“风貌整治”行动,实现农村宜居宜业
1.优化美丽乡村整体规划。加强村庄规划设计,推进多规融合在村一级落地实施。建立规划留白机制,加强规划管理和农村土地用途管制,留好乡村发展空间。结合“红蓝绿、古文农”特色,推进乡村片区化、组团式发展,做大做强中心村,深入实施“百镇样板、千镇美丽”工程,建设美丽城镇。
2.深化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对照《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规范》指标要求,一体化推进乡村基础设施建设。高水平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纵深推进建制村通双车道和百人自然村通等级路,全面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巩固提升城乡同质饮水,保障农村饮用水安全。积极推广天然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推动管道燃气向西部乡镇、中心村延伸。新增村级(中心村)全民健身广场(体育休闲公园)5个、农村百姓健身房4个。建好美丽乡村标识系统。开展农村杆线有序化工作。
3.微改造塑造乡村风貌。健全农村危房常态化治理机制,落实农民合规建房用地保障,保留村庄原有纹理上,科学植入现代功能,有序推进乡村风貌提升,构建镇域特色风貌总体设计─村庄设计─农房设计三级设计体系,建设一批具有乡土气息、韵味的浙南民居。建成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5个。
4.健全村居环境长效运行模式。深入推进乡村环境综合整治,以“三清三整三提升”为重点,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确保乡村整洁有序。推动农户自觉承担起垃圾分类、门前三包等责任,持续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全面推进分类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实现农村生活垃圾零增长、零填埋,建设健康乡村。厘清政府和农民管护职责,建立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精细管理模式。逐步实现农村垃圾分类、农村厕所“所长制”、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行政村全覆盖,农污出水水质达标率95%以上,建成一批省级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示范村、省级星级公厕,普及无害化卫生户厕。
5.开展美丽乡村示范建设。按照“村点出彩、沿线美丽”的总体要求,把庭院建成精致小品,把村庄建成特色景点,把沿线建成风景长廊,着力形成县域内横贯东西、联接城乡的美丽大格局。新增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乡镇3个、特色精品村15个,美丽庭院比例达到35%以上。建设美丽山塘20座,开展新一轮“一村万树”工作,建成示范村10个以上,建设古树名木主题公园2处。大力推进“百江千河万溪水美”工程,基本实现全域美丽河湖。全面投用红都绿野精品带和13条乡村振兴示范带,高品质提升9条美丽风景线,建成1条以上省级新时代美丽乡村共同富裕示范带。
6.开展未来乡村试点建设。围绕“未来乡村”十大场景,提升乡村信息基础设施,拓展乡村多业务协同应用。推进农村三网融合,加快乡村5G基站建设,实现乡镇和重点行政村基本覆盖。加快充电桩等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形成适度超前、快充为主、慢充为辅的城乡公共充电网络。推动跨部门协同、多层级共建、跨地域共享、政企间合作,构建“1+10+N”体系,建立乡村地理信息“一张图”,打造运行规范、决策科学、提质增效、全民受益的未来乡村样板,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标准。到2025年,建成10个省级未来乡村。
(二)开展“科技强农”“机械强农”行动,实现农业高质高效
7.强化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以县级农技推广中心,乡镇农业公共服务中心为主体,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等组成的社会化服务基地为补充的农技推广体系。加快科技成果集成与转化,推进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新工艺广泛应用,建成一批省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打造一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
8.加快推进数字农业发展。以农业全产业链数据为纽带,全面建成“一中心、一张图、一张网、一系统、一朵云”的“三位一体”农业大数据中心,把数字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加工、运输、销售、服务等各个产业链环节中,实现现
代农业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到2025年,累计建成4个数字农业工厂,完成20个规模种养基地数字化改造。
9.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施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培育、提升一批特色鲜明、运作规范、经济效益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深入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发掘培养一批“田秀才”“土专家”“乡创客”“非遗传承人”、农村带头人和能工巧匠。到2025年,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和高素质农民精准培训5000人以上。力争新创省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2家、市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5家;力争新创省级示范性家庭农场5家,市级示范性家庭农场20家。
10.打造美丽乡村特色品牌。结合“月亮工程”“乡村振兴示范带”等美丽乡村建设成果,按照乡村旅游个性化、特色化发展方向的理念,制定县美丽乡村品牌发展计划,构建以县域公共品牌等为重点的美丽乡村品牌体系。建设一批休闲度假、创意农业、游学寻根等主题村庄和风景线,开展一系列农事节庆、美食节、音乐节等活动,提升美丽乡村品牌影响力。
11.做强做优特色精品农业。持续打造“五个鲜”品牌,建立“五个鲜”营销体系,聚力实施“5+X鲜”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发展。推进“百县千碗”工程,加大对特色美食的挖掘和推广,打响特色美食品牌。到2025年,新增“五个
鲜”品牌综合形象店和专卖店20家。统筹乡村产业与美丽乡村建设,推进产村融合,新培育省级休闲乡村2个。鼓励引进“剧本杀”、“流动酒吧”等新兴业态,借助网络平台推广宣传,提升乡村旅游吸引力,改善乡村产业发展整体环境、拔高品质,建设景区村庄2.0版。
12.提升农业机械装备水平。立足本县实际,大力推广设施农业装备、小型耕作机械、高效植保机械以及节水灌溉设备,加大农用无人机和山区轨道运输机推广力度,积极引进推广水果罗幔、分拣机械和采摘平台、旱粮收获、蔬菜种植机械示范应用范围。推进特色农产品的贮藏、加工、流通等环节的机械化,加快渔业畜牧养殖、茶叶生产加工全程机械化进程,积极探索名茶采摘机械化。到2025年,建成省级农机综合服务中心5个、农业专业服务中心4个、农机示范基地6个,创成省级农业“机器换人”高质量发展先行县。
13.深化“两进两回”机制建设。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建立高效完善的“两进两回”机制,进一步畅通人才、科技、资金、乡贤等下乡通道。积极搭建乡村振兴投资基金等投融资平台,建立农业领域科技人才智力资源库,健全科研院所技术团队联系县、乡、基地机制,完善大学生农业定向培养、青年返乡创业就业引导和重点乡贤联系机制。培育一批懂乡村、爱乡村的规划师、设计师、建筑师、艺术家。实施乡贤回归工程,吸引各类人才投身美丽乡村建设。
(三)开展“乡韵”“共富共享”行动,实现农民富裕富足
14.培育乡村文明风尚。加强优秀传统礼仪传承弘扬,深化移风易俗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地生根,建设农村文化礼堂2.0版,实现常住人口500人以上行政村农村文化礼堂全覆盖,建设一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广泛开展道德模范、最美人物、身边好人等选树活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推进公益广告宣传提质增效,推进现代文明礼仪规范普及。开展“我们的节日”等群众性活动,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15.加强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深入开展历史文化(传统)村落调查,不断充实完善项目库,做到应入尽入、应保尽保。科学编制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规划,扎实推进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项目建设。推动3个以上历史文化村落完成重点村建设,创成3个历史文化保护利用示范村。
16.弘扬优秀乡土文化。结合全省“千村故事”编撰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全面挖掘和整理记载着历史文化村落里的文化遗存及乡村故事,理清详图文化脉络,倡导文化融合交流,培育一批优秀民间文化,建设一批乡土文化
展示馆,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办好农民丰收节、跟着节气游乡村等系列活动,塑造特色乡土文化品牌。加大宣传力度,把乡土文化传承好、展示好,让乡土文化走出市、走出省。
17.夯实共同富裕基础。紧扣推动共同富裕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健全“两不愁三保障”长效机制,低收入农户收入增速高于全省农民平均水平。深化千万农民素质提升、高素质农民培育等系列工程,提高农民就业创业能力。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巩固提升三年行动,60%以上行政村年经营性收入达到50万元以上。持续深化“三位一体”改革,大力推进农合联建设。
18.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按照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加快农村教育、医疗、卫生、养老等公共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农村公共服务设施覆盖面和群众受益率。以教育共同体、医共体、帮共体和“互联网+”等方式,推进教育、医疗等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共享,让人民群众有获得感、可达可感,逐步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稳步完善城乡居民住房保障体系,着力提升城乡居民养老待遇水平。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困境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的关爱服务。
19.推进四治融合建设。贯彻落实“百县争创、千乡晋位、万村过硬”工程,深化万村善治工程,健全党建统领的自治、法治、德治、智治“四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保障好农民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健全乡村防汛防台、地质灾害防治、疫情防控、森林防火、农村消防等服务体系,实现农村应急广播和”雪亮工程”全覆盖,建设平安乡村。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健全新时代美丽乡村工作机制,加强新时代美丽乡村工作领导小组综合协调职责。各有关单位要高度重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结合本单位工作职能,落实专人负责,制定具体工作计划,形成工作合力。
(二)加大要素保障。一是加大资金筹措力度。整合多方资金助推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以及农林水相关产业发展资金,加大县级财政资金投入,助力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发挥乡镇、村(社区)各方积极性,加大社会资本招引力度,全面加强美丽乡村工作的资金保障。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优先保障领域,公共财政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二是统筹用地保障。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土地节余指标调节收益优先支持腾出指标的农村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土地综合整治节约的建设用地重点用于美丽乡村建设、美丽经济发展。优先
保障省级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安置建房用地指标。三是加强人才保障,充实基层美丽乡村建设和管理力量。
(三)营造建设氛围。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体作用,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活动,提高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群众参与率,将美丽乡村建设成果作为新农村宣传重点,系统化、经常化、深度化报道一批美丽乡村建设成功案例,不断提高群众认可度、满意度。
篇三:村庄未来五年发展计划
Shizheng时政解读河南省乡村产业振兴五年行动计划解读刘晓波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日前,中共河南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印发《河南省乡村产业振兴五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描绘了未来五年河南省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画卷。河南农业发展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行动计划中有哪些亮点,未来向何处发力?业内人士和相关专家如是说。河南农业发展“家底”如何作为全国农业大省,河南大有底气:粮食产量占全国1/10,小麦产量占全国1/4强,生猪调出量居全国首位,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超万亿元,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总量全国第一,这都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坚实基础和独特优势。但同时,农业农村发展的短板和劣势也比较突出。邱天朝表示,为推进《规划》实施,国家发展改革委将会同农业农村部加快推进建立和完善国家、省、市、县四级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体系,做好与相关规划的衔接平衡,促进灌区骨干工程改造建设与田间工程实施相协同,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布局与全国农业生产的布局相符合,为打造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和产业集群,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创造基础条件。高标准农田建设,“钱”从哪里来?姜大峪表示,财政部将支持相关省份开展已建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在分配农田建设补助资金时,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各地粮食生产情况作为重要的测算因素,对13个粮食主产省予以重点支持。同时,完善多元化投入机制,采取投资补助、以奖代补、财政贴息等多种方式,引导金融、社会资本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姜大峪说。1农村·农业·农民2021.10A来看这样一组数据:全省中低产田占全部耕地50%左右,农业劳动生产率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0%左右,农产品精深加工占比仅为2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国排名第16位,中部六省排名第5位。认清差距才能找准赛道。行动计划提出要做强高效种养业、绿色食品业和乡村现代服务业三大产业,完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产业体系和经营体系三大体系,实施绿色兴农、质量兴农、品牌强农、龙头企业培育和高素质农民培育五大行动,针对河南农业发展短板给出了“解决方案”。三大产业为何新增乡村现代服务业高效种养业和绿色食品业是河南现代农业建设一直坚持的方向,值得关注的是,行动计划从两大产业升级为三大产业——新增了乡村现代服务业。依法严管实现“良田良用”高标准农田“三分建、七分管”。谈到高标准农田的未来管理,郭永田指出:“我们对建成的高标准农田不仅要完善农田设施的管护制度,还要把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确保良田良用。”近年来,农业农村部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管护,指导地方不断完善管护制度、探索多元的管护资金筹措机制,探索经营主体自管、委托专业化机构管理、购买工程设施保险、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管护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要严防高标准农田被占用,对确需占用的,要严格依法审批。对于经过依法审批的,要进行补建,确保高标准农田的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要完善主产区的利益补偿机制和种粮激励政策,确保农民种粮获得很好的收益,引导经营主体将高标准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郭永田说。Copyright?博看网www.bookan.com.cn.AllRightsReserved.
表示,加快乡村现代服务业发展,是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重要手段,是提升农业质量效益竞争力的有力举措,是建设美丽乡村、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和收入水平的重要支撑,将是未来五年河南农业发展的重点产业。五大行动构筑产业新体系洛阳市伊滨区新生代农民赵海最近颇为开心,他作为农民代表参与编写了农业农村部指导汇编的《高素质农民培训规范》。从完全不懂农业的“门外汉”到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赵海的成长正是得益于河南持续开展的高素质农民培养体系建设。“成功培育一名高素质农民,?采茶?摄影/丁??浩带动一方产业兴旺,一批年轻化、知识化的返乡入乡创业创新人员领办、创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将为我省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现代农业强省建设赋予新的活力。”河南省农业农村厅科教处处长胡若哲对此感触颇深。行动计划明确,要推进农业本科职业教育,优化涉农专业设置,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培育计划,加快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品牌强农行动也将强力推动品牌的力量到底有多强大?信阳毛尖成为信阳城市的名片,“好想你”成为红枣的代名词,温县铁棍山药以其良好的口感和突出的保健作用领军全国山药行业。还有延津小麦、杞县大蒜、光山油茶……越来越多的“豫”字头优质农产品正在打开全国市场。行动计划提出,要实施品牌强农行动,推动更多“豫农优品”抢占高端市场。构筑产业新体系,河南还将实施绿色兴农行动,大力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建设;实施质量兴农行动,半数以上的县(市、区)要达到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标准;实施龙头企业培育行动,未来五年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超过1000家。农村·农业·农民2021.10A19行动计划提出,河南要做强乡村现代服务业,实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优化乡村旅游业,发展农业生产性、生活性等各类社会化服务,提升乡村信息产业。河南滑县焕永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杜焕永对此深有感触。“每年9月,我们收储的粮食才集中出仓,价格每斤比6月能高出一毛钱左右。粮食集中存放、岔开麦收旺季,可以提高议价能力。”杜焕永托管了周边村庄3.9万亩土地,投资建设了两个700平方米的仓库,可以容纳4000亩地的粮食存储。杜焕永的仓库只能算是乡村仓储冷链物流建设的1.0版。近年来,河南乡村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但总体上仍较为滞后。“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储存、运输等环节上的损失率在25%~30%,现有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难以满足快速增长的冷链服务需求。”河南省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侯红昌说。在乡村旅游方面,一些地方存在过分依赖农业资源、缺乏文化内涵、地域特色文化不突出、开发模式单一等问题。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发展规划处副处长梅士杰Copyright?博看网www.bookan.com.cn.AllRightsReserved.
篇四:村庄未来五年发展计划
村庄分类规划:未来乡村的五?发展模式及路径乡村振兴规划?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村庄的分类与归宿问题!绿维?旅认为,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下,未来,村庄将形成五?发展结构和模式。?国家把农村分为四类:?类转城市、?类提升、?类保护、?类搬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是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个五年规划。将我国的乡村分为四类,分别是集聚提升类村庄、城郊融合类村庄、特?保护类村庄和搬迁撤并类村庄。将对不同的农村地区区别对待,根据发展阶段的不同、实际情况的不同、差异的客观存在进?区别处理。?绿维?旅提出:未来村庄发展将形成五种结构类型绿维?旅基于多年村镇研究及实操经验,综合村庄的空间分布、产业发展基础、??规模、资源禀赋、区域环境等因素,认为未来村庄发展将形成城市化结构、?城镇结构、中?村结构、特?村结构和多样化组合结构等五种类型。城市化结构。我国各?中?城市及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周边的村庄,地理区位优越、交通较为发达、产业结构相对丰富,与中?城市的联系相对较为紧密,能率先通过城市融合实现发展,进?发挥其辐射作?。?城镇结构。县、镇乡及其他?城市周边的村庄,交通区位相对便捷、具有?定的产业基础。可通过与城镇功能融合、空间融合、产业整合、?居环境整治等途径,形成基础设施、??规模、产业规模、公共服务配套等适度规模化的产居融合?体化。中?村结构。在城乡?元体制下,现有规模较?的中?村和其他仍将存续的?般村庄,有的交通、经济条件发达,?三产业基础较好,像江浙发达地区的村落,通过整合提升形成适度规模的经济强村;有的以种植、养殖业为主导,但?三产业薄弱,像北?平原地区村庄,通过改造提升、优化居住环境,聚集产业优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优势,形成规模化、集中化?村落,即中?村结构。特?村结构。拥有?然?态、历史?化等特?资源的传统村落、历史?化名村、少数民族特?村寨、特?景观旅游名村,是彰显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化的重要载体,应统筹保护、利?和发展。通过善于利?村庄特?资源,可形成以乡村旅游和特?产业为?撑的特?强村。多样化组合结构。中西部的?区、丘陵地区这些??尺度区域、?平原区域的村庄,因区位交通不便、居住环境差、村落空间布局分散、??规模?、管理困难等,将根据实际情况,通过整村搬迁、撤并合村等形式,保留?部分?然村庄,形成?部分特?村庄,构建?部分集中化?村落,再结合特??镇和建制镇发展,构建出多层次多结构的乡村现代化发展路径。三五种结构的发展途径1城市化结构:经历融合—配套—发展3个阶段我国各?中?城市及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周边的村庄,地理区位优越、交通较为发达、产业结构相对丰富,与中?城市的联系相对较为紧密,应实现率先发展,进?发挥辐射作?,带动相邻村庄的发展。城市周边村庄社会经济及空间发展要经历融合—配套—发展3个阶段,逐步完善发展。(1)融合阶段:融?城市发展,促进城乡融合
融合阶段主要通过发展战略融合、空间功能融合、交通?络融合、基础设施融合等四??。(2)配套阶段:服务城市经济,转变农村?产?式城市周边村庄在产业发展上??于服务城市经济,转变农业?产?式,增加?农业就业机会,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向?农产业转换。同时,村庄可发展民俗?态体闲旅游业,为城市居民提供闲暇?活空间。具有强带动性的旅游业能有效促进以农业为基础的??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推进形成“产供销、旅?农、科?贸”的产业化?产体系,从?带动整个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及优化。(3)发展阶段:借助城市优势,增强发展动?中?城市具有吸纳?量??、物?和财?的内聚?,能够在更?区域范围内调整优化资源配置。近郊村庄要善于利?城市的优势来发展:?是扩?对内对外开放,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凭借城市雄厚的资本、先进的科研技术和管理经验、丰富的??资源,努?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最?化。?是加强区域分?协作,优化资源分配。凭借城市的市场、信息优势,实现?产要素?效流动,实现区域经济?体化。三是有效承接产业转移,壮??业经济实?。城市在区域化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需要进?步调整和拓展,?论是外迁产业还是新增产业都需要通过区域协调选择合适的发展空间,从?应抓住机遇,吸引承担适合其功能定位的产业转移,与城市统筹协调发展。2?城镇结构——村镇融合,形成产居?体结构?城镇模式在规模化和现代化的层次??稍低于城市化模式,是城市化模式的初级阶段,其形成和发展路径与城市化模式相似,同样要经历融合—配套—发展3个阶段。不同之处在于,对村庄的带动作?弱于?中城市的辐射带动作?,?城镇模式中的城镇之于村庄更多的是相互间的融合及互促发展。村镇融合要综合考虑城镇化、?业化和村庄??发展需要,是基于?地融合和空间融合之上的产业融合、居住集中、基础设施互通互联、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村镇融合要求在形态上保留乡村风貌,在治理上体现城市?平,逐步强化城镇综合发展能?,形成适应于城镇化的适度规模化的产居融合模式。互助互促,就地城镇化。城郊村及县城周边村庄具备配套城镇发展的地理区位、农业资源及?态环境优势。?城镇的基础设施条件及社会化商业服务设施条件较好,具有?定的?业基础,服务业相对发达。这种情况下,通过?地整理、搬迁撤并等措施,农村可以为城镇置换出更多的建设空间;通过?地集约节约利?,可促进当地农业实现规模化、机械化、现代化?产,为城镇产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原材料和廉价劳动?;城镇可以提供更加完善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社会商业化设施,进?步改善城镇?居环境、社区管理与服务质量,促进区域城镇?体化发展。3中?村结构——通过要素资源整合、服务提升推动??流失严重、基础设施极差、?态环境脆弱、?然灾害频发及因重?项?建设占地的五类村庄,需要通过?地、??、资源的整合,通过公共服务提升来形成集中化中?村。(1)村庄搬迁撤并推动?地、??等要素整合村庄搬迁撤并本?是?地、??、?产资料等要素的重新整合,不仅涉及空间层?的?地整理、??迁移、住房、?产资料等的简单搬迁,还涉及拆迁补偿、新建补贴、基础设施补充、公共服务完善、?态保护、社区管理等?系列问题。因?,在搬迁撤并时,要因村?异,分期推进。优先迁建?存条件极度恶劣类的村庄,逐步迁建?态环境脆弱、?然灾害频发的村庄,引导迁建??流失严重及紧邻城镇规划建设区周边的村庄和村庄建设?地规模特别?的?政村。因?存条件恶劣、?态环境脆弱、?然灾害频发,??流失严重的村庄,可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态宜居搬迁等?式,统筹解决村民?计、?态保护等问题。(2)五?公共提升提升助?集中化?村落形成为保障村庄集中居住区的产业兴旺、?态宜居、?活富裕,需要以集体建设?地为依托,全?完善以国家?型基础设施、道路交通、?电等为依托的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民居住条件、产业发展?平、农村公共服务条件和农村社会商业化服务条件,形成相对集中的居住结构、产业发展结构和公共服务结构,合理配置社会商业化结构。4特?村结构——?化特?村和产业特?村模式特?村的形成发展,?先要找准特?村庄的特?优势,明确开发和保护重点。5多样化组合结构西部?区和丘陵地区复杂的地域环境及资源分布特征,?定程度上决定了该区域的村庄在空间布局、地理区位、??规模、?态环境、历史?化等??的独特性和多样性,从?决定了村庄发展的多样性。村庄的多样化结构是按照就地城镇化和乡村现代化的发展思路,结合复杂地域村庄发展现状情况,以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居住条件、公共服务及?化等五?内容提升为指导,形成该区以?然村庄、特?村庄、集中化?村落(中?村)、建制镇或特??镇等为内容的多样化多层次结构模式。
篇五:村庄未来五年发展计划
农村未来发展规划工作计划(精选9篇)
农村未来发展规划工作计划篇1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新农村,在实地调研并广泛征求党员和村民代表意见建议的基础上,拟定__村未来5年的发展规划。
一、规划背景
__村地处__镇西北部,距清__镇x公里,与__镇隔河相望,为__片区中心村。全村辖__个村民小组,__户__人,常驻人口__人。国土面积x平方公里,耕地面积__亩,山林面积__亩。平均海拔高度在__左右,地势较为平坦,属二高山气候,适宜烟叶、银杏、魔芋、贝母、五倍子、葡萄等经济作物生长。
__村水、电、路、网、房等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为发展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美丽乡村打下基础。全村共建成__蓄水池x口,__m?蓄水池x口,泵站x座,探索并利用优质水源地x处,基本解决了全村安全饮水问题。__个村民小组组级公路全面贯通,已经形成了外联通畅、内部循环的交通格局。电力、电信网络全部实行更新换代,极大满足通信通电需求。自20__年实施危房改造以来,全村共计改造农村危房__余户,全村居民房屋不仅解决住房安全问题,而且达到舒适美观的更高要求。
__村目前已形成由葡萄、银杏为主导产业,木瓜、厚朴、贝母等中药材为补充产业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全村二高山
地区种植葡萄__亩,高山地区种植银杏__亩、贝母__亩、木瓜__亩,生态农业产业规模达到__亩左右。
二、目标定位
通过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开展一系列乡村振兴项目,紧紧围绕美丽乡村建设目标,坚持生态优先、产业兴旺的发展思路,着力打造环境优美、宜居宜游的魅力
__。
三、规划年限20_年-20_年。
四、规划内容
/15(一)巩固改善基础条件
1.建成村级集中供水管理协会,规范运营全村生产生活用水,维护和改善供水条件。
2.完成全村电网改造升级,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可靠电能。
3.规划新修及硬化村内产业路x公里。
4.规划路灯__盏,新建垃圾收集点__个。
5.完成《__村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工作。
((二))合理规划产业布局
1.在__组规划建设标准化葡萄基地__亩;在__组规划建设样板型木瓜和茶叶种植基地__亩;在__组规划建设贝母、厚朴、木瓜等特色产业种植基地
__亩。新建标准化农业综合型厂房x座。
2.培育和招商引进农业专业合作社x家,为全村特色产业提供产销对接保障。
3.指导建设标准化农家乐和特色民宿x家,探索建设标准化康养模式。
4.围绕花天河流域发展特色旅游景点x处。
5.规划建设标准化山羊养殖基地x处。
(三)抓好乡风文明建设
1.在村支两委的带领下,制定村规民约,加强学习教育。让乡邻互帮互学、互敬互爱、和谐共处,增强人民群众的活力氛围。
2.建立健全村级图书室,丰富百姓文化知识。规划建设村文化活动中心,增设文化文娱设施设备,丰富留守儿童文化生活。
3.加大美丽乡村的建设力度,加强垃圾治理工程,洁化美化人居环境,提升群众文化品位。
4.组建1支文艺宣传队伍,建设x个村级文化广场,积极宣传乡村文明和村规民约,营造良好社会风气。
(四)抓好基层组织建设
1.结合“主题党日活动”,促进支部凝聚力。村支部每月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全体村支两委成员、党员、群众代表和村民骨干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组织学_、“帮扶孤寡老人”“援助困难群众”等活动,增强组织的号召力,支委的凝聚力。
/152.扎实开展“三会一课”,紧密干群关系。定期开展“三会一课”活动,确保支部“三会一课”活动的有效开展,通过支部会明确村领导干部分工,通过组织生活会找出各自的不足,通过党员大会查漏补缺,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来促进集体的发展。
3.频繁组织“警示教育”,保证班子清廉。通过支部集中学习、组织专题活动等不同方式方法,加强示范教育、警示教育和岗位教育,让村支两委每个成员脑里绷紧一根弦、手里把握一个度,保持在为群众服务上是高效、清廉、干净。
4.认真做好新党员的培养发展工作,结合本村实际,吸收思想觉悟高、综合素质好的青年同志加入党组织,培养其成为优秀的后备干部力量。
五、组织机制
(一)严格执行村务公开,规范村财务管理。村务公开是保障农村稳定的重要环节,我村将严格执行上级的“四议两公开”及相关规定,保障村民对村务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落实有关财务制度、堵塞漏洞,防范于未然。
(二)做好计生服务工作,加强计生信息系统的管理。建立完善计生信息台账,并严格落实计划生育的各项优惠政策,促进计划生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保质保量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计生任务。
(三)重点关心帮扶五保、低保、残疾人、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等特殊群体,发挥党员干部的作用,不定期上门走访关爱,解决特殊群体的生活实际困难。
(四)切实做好综治信访维稳和安全生产工作,全力做好矛盾纠纷调解、安全隐患排查、法制宣传教育等工作确保全村社会治安稳定。
(五)深化结对帮扶机制,持续稳定推进发展。继续深化精准扶贫结对帮扶工作机制,在驻村工作队撤走后,建立稳定的工作协调和沟通机制。争取建立第一书记长效机制,让第一书记成为乡村振兴的主要参与者。充分发挥帮扶单位的优势资源,在项目建设和资金计划方面多予以倾斜。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五年工作目标已定,未来任重而道远。今后,我们将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不断创新发展,与时俱进,以产业发展、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整治为重点,力争把__村打造成为环境优美、村民幸福、和谐稳定的美丽乡村。
/15农村未来发展规划工作计划篇2按照乡党委、政府对20__年工作的具体部署要求,结合我村实际,因地制宜,特制订如下工作计划。
一、健全领导机构,村成立康居示范村建设领导小组
村主任为组长,村委会副主任为副组长,党的小组长、无职党员、村民小组长为成员,认真做好20__年康居示范点建设工作。
以村部为中心,以自然村庄连片进行规划,对一些分散户向中心村搬迁,不断改造和完善村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确保20__年拆迁100户,康居示范点入住达到120户。
二、抢抓机遇,转变作风,努力把高效农业建设上规模、上档次。
以土地增效,农民增收,集体减负作为突破口,坚持科学合理规划和落实好高效农业建设工作。
具体实施计划如下:
1、引进浙江客商来我村投资新扩种200亩美国“金满园”薄皮核桃兼种绿化苗木。
2、带动农户种植黄心山芋1000亩,杭白菊200亩。
3、引进不低于200万元的工业项目入驻乡工业集中区。
4、关注民生,积极争取上级扶持资金改善基础实施条件。
5、扶持一个返乡青年创办玉米芯、秸秆综合利用项目。
认真学习建设文明新村的先进典型经验,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利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把别人的成功经验进行消化和吸收。全面规划和落实好我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
农村未来发展规划工作计划篇3一、指导思想:
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以_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_,贯彻落实自治区各项方针政策,调整农牧业产业结构,鼓励劳务输出,促进村域经济实力明显提高,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二、总体目标:
/15具体目标是: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落实惠民政策,如期实现脱贫,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生活环境显著改善,教育、“五保”供养、低保、农村合疗等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努力把英阿瓦提村建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优村、经济强村。
三、工作任务:
(一)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
紧紧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这个总目标,夯实新疆稳定发展的基础。以争取人心、做好群众工作为统领,以促进民族团结、宗教和谐为重点,切实发挥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头作用,团结引领干部群众坚定信心、凝聚共识,变化变革、敢于担当,着力在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宗教和谐、保障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稳定、强化基层基础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维护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
(二)重点项目建设
1.贯彻落实安居工程,配合民政部门,贯彻落实安居房政策,保证所有群众都安居乐业。
2、争取上级支持解决过境公路、周边矿场环境污染问题,(三)基础设施建设
1、争取项目资金支持改造饮水工程,让全村百姓随时都能用上自来水。
2、积极争取项目资金,逐年硬化泥泞的巷道道路,完善渠系、绿地建设,美化亮化巷道,实现村容整洁,环境优美。
(四)产业发展
1、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试点摸索适宜英阿瓦提村种植,改变现有的玉米、小麦这种简单、单一种植模式,发展鲜食玉米、林果、庭院经济相结合的新型混合农业。
2、整合养殖资源。整合现有的养殖户,成立养殖合作社,提升科技养殖水平,强化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如果可能实行人户分离养殖模式,改善居住和养殖环境。
3、支持和鼓励短平快企业在本村落地,增加就业机会。发展个体农产品加工循环企业,扶持农产品深加工产业,进一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条。
4、在完成环境治理和美化亮化的基础上,延伸庭院经济产业,发展农村度假旅游。
/15四、保障措施:
一是加强党建工作,发挥堡垒作用。继续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加强班子的学习和团结,进一步提高两委班子的凝聚力、执政能力和执行力;推行党务、政务、村务公开,扩大基层民主,建设好学习型、创新型、廉洁型、节约型的村级组织,为规划的实施提供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是明确发展目标,夯实工作责任。紧紧围绕既定目标,上下一条心,全局一盘棋,一张蓝图绘到底,坚定不移的抓好落实,确保规划如期实现。按照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的原则,将目标进一步细化、量化,使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进度。
三是维护社会稳定,营造和谐环境。认真摸排安全隐患,化解矛盾,进一步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切实抓好维稳、防汛、防火等工作,及时排查消除安全隐患,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确保全村大局和谐稳定。
农村未来发展规划工作计划篇4一、20__年要做的主要工作
(一)加强土地流转,减少撂荒地,稳步推进粮食生产,保证粮食安全。
(二)抓好核桃产业发展,加大对华洋家庭农场的扶持,在管理好现有核桃的基础上计划在郭家村、将军、八庙村新栽核桃3000亩。
(三)壮大土鸡产业发展,在现有土鸡产业基础上,计划在郭家村发展土鸡养殖大户1户,发展土鸡2万只。
(四)在蚕桑产业园区继续实施林下种植,巩固提升园区效益,在、马家湾、等村栽植线椒500亩,养蚕1000张;
(五)在巩固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发展新产业。今年我乡计划在郭家村试种魔芋100亩,新建一个黄羊养殖小区,并在郭家村大力推广天麻零代种子培育,扩大种植规模。
(六)大力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居住条件,今年计划新建沼气75口,改厕43户,改厨42户,改圈27户,新建集中供水12处解决安全饮水1600人;计划硬化到郭家村道、环形路、马家湾村道、等村村组道路硬化21公里,完成将军村三岔河桥梁建设,使全乡群众的出行更加便捷;
/15(七)电信、移动及有线电视将全覆盖,宽带网络覆盖面将进一步扩大,争取新农通全部开通。
(八)公共服务将进一步完善。各村活动阵地办公设施和附属设施将进一步完善,争取在郭家、红梅新建便民小超市,争取在两个村安装金融POS刷卡机,为群众提供便捷的金融服务,在有条件的村安装健身器材,丰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
(九)对村活动阵地进行完善,乡党委政府今年计划拿出经费5万余元为板房、郭家、红梅、八庙、天池等村配置办公桌椅,硬化板房、郭家、红梅村委会院坝,对板房村支部班子进行整顿,提升其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乡党委政府成立“强村行动”工作领导小组,对今年实施的、村落实主要领导挂村,负责对实施“强村行动”的综合协调、组织指导,落实骨干力量驻村,具体协调各项工作的开展,同时乡党委政府将加强与帮扶单位区体育局、区畜牧食品局的联系,加大帮扶力度,落实帮扶责任。
二是强化投入保障。按照“统筹规划、渠道不乱、性质不变、用途不改、各司其职”的原则,积极整合涉农项目资金,用于“强村行动”工作。财政支出重点要向、村倾斜,每个村预算的5万元“强村行动”保障经费,要用于村级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维护、产业发展奖励、环境整治、集中培训、村“两委”必要开支等,严格按照各村讨论的使用计划使用资金,确保资金专款专用、使用规范合理。
三是充分发挥农民投入的主体作用,引导农民通过土地入股、大户领建等方式,积极出资出劳,主动参与“强村行动”各项建设。
农村未来发展规划工作计划篇5__年,我村将继续按照镇党委政府的整体部署,积极作为,坚持以“为人民服务”载体,加强自身建设;同时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依靠全村党员和村民的密切配合,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为早日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社会主人新农村而努力,结合我村实际制定以下工作计划:
一、加强支部建设,坚持从严治党的方针
/15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落实_,不断推进农村党员设岗定责,吸收、培养、发展先进青年积极分子入党,推进村干部述职述廉制度,提高村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用实际行动带领全村人民走共同富裕之路。
二、巩固基础设施和各项村级制度
1、继续完成我村的路、堰、坝等农业基础设施,服务和方面农业生产。
2、巩固“美好乡村”已建成的成果,进一步推动新农村建设。
三、发展经济
1、鼓励村民发展养殖业,积极帮助村民协调贷款上项目,转移剩余劳动力,为民增收。
2、健全合作社各项制度,进一步推动农户实行土地流转,省出时间全心上班。
3、认真协调好土地流转工作,妥善解决土地流转工作中的矛盾。
四、其他方面的工作
1、加大合作医疗基金收取力度,力争参保率进一步提升;
2、计划生育工作常抓不懈,狠抓对外出人员和重点户的管理,对避孕节育对象做好随访服务工作;
3、完成好上级下达的其他中心工作。
总之,__年度工作我村将围绕镇党委政府的各项工作目标任务,村组干部将坚定信心,努力工作,团结协作,把社会主义新农村事业推上一个新台阶。
农村未来发展规划工作计划篇6一、工作目标
1、努力帮助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与村“两委”共同研究、理清发展思路,积极为党员群众提供服务,尽力帮助村里落实一些具体实在的实事,促进群众增收。
2、围绕帮助村里增强发展意识、帮助群众转变观念,积极组织和要求村里的党员干部参加上级举办的各种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党员素质,培养致富带头人。
二、帮扶措施
1、加强国家方针政策的宣传力度,增强群众致富信心。一是按照乡党委和乡政府决策部署要求,积极向洞口村党员干部和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党和国家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做到每份文件要贯彻到群众。二是努力向群众宣
/15传国发2号文件、_,使群众真正知晓、理解文件、会议内容,增强群众致富信心。
2、抓好基层党员直议制建设,建设一个好的党支部。首先,抓好村级两委的组织建设。其次,把责任心强、有开拓奉献精神、有知识、有能力的农村青年团结在党组织周围,使之成为党外积极分子,对符合党员标准的适时吸收进党员队伍。最后,坚持党员干部教育制度化,把经常性学习与集中培训结合起来,把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和构建农村党建工作新格局结合起来。在工作方式上,通过宣传、引导、扶持、帮助、服务等手段,激发农民的积极性,盘活农村社会资源,实现农村党建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双赢。
3、多措并举助农增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首先是抓好春耕生产,促增收大力发展群众做强做大我村种养殖产业。其次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保增收,人民生活基本达到小康水平。加强劳务输出工作,鼓励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大农村劳动力的实用技术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第三是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促增收。第四是积极实施惠民项目。确保各项惠农富农补贴资金及时发放到位,促进农民增收。
4、加强思想教育,着力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坚持扶贫和扶智相结合。
5、民生工作。
(1)农村低保做到位。
(2)全面完成上级政府安排的各项任务。
(3)积极动员,提高“两新”参保率。
6、教育等工作。
(1)做好关爱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
(2)做好控辍保学工作。
(3)关注上访人群,将上访调在低压态势,做好稳定工作。
三、工作要求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把帮扶工作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完成。
2、强化责任,增进感情。认真落实帮扶工作精神,全心全意为困难群众服务。
/153、明确任务,狠抓落实。善于思考,找出好的帮扶致富方法,扎实开展工作,建全帮扶工作机制,积极支持引导村民早日脱贫致富。
农村未来发展规划工作计划篇一、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以建设学习型、创新型、发展型、服务型党组织为引领,把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作为驻村工作的主要内容,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切实提高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能力。大力推进“党员创业带富工程”,提高农村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帮助制订党员发展计划,努力把农民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帮助建立健全党组织进位、党员晋星机制,党员承诺践诺机制;帮助开展“一事一议”和党务村务公开等,大力发展基层民主。
(一)抓好村两委班子建设。继续加强__村两委班子党风廉政建设,团结全村党员干部,使村两委班子正常运转,更好地发挥村两委为民服务的作用。具体要做到:
1、定期走访村老干部、老党员、征求他们对全村经济建设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2、定期召开入党积极分子、科技带头致富示范户、回乡务工人员以及愿积极参与村级经济发展的青壮年人士座谈会,集思广益,共谋发展大计。
3、定期和不定期调查民情村情,把握社情民意,把__村百姓谋发展,求致富,过小康生活的诉求、愿望努力变成现实,发挥驻村工作潜能作用,把实践党的群众路线做实做好。
4、定期开好村两委班子民主生活会,会上,作为第一书记要做好表率,敢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对自身工作上存在的问题敢于拿出桌面剖析,同时,更要鼓励村两委班子成员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从而增加同志们之间的团结,加强工作能力和服务态度。
(二)定期开好三会一课,做好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除了利用定期开好党支部委员会、党小组会、支部党员大会、上党课来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外,更要充分运用村委宣传栏、广播站、远程教育站点,采取村民会议等基层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每月组织一次以学政治、学文化、学科技为主要内容的集中宣传工作,重点宣传党的政策方针,省、州、县三级政府的重大工作部署,党和国家的/15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宣传我县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新部署等,加强对村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村民的政策法制观念,提高村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激励广大基层群众为全县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共同奋斗。
(三)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培养后备党员,利用开展驻村工作机会,积极发展、培养好在家务农或外出打工的有闯劲、有思想觉悟的青壮年,引导鼓励加入中国共产党。
二、推动__村经济建设发展
(一)深入群众走访调研,熟悉村情民情。积极收集群众发展愿望,仔细分析研究掌握好第一手资料,对村里基本情况、村民生活环境、农村政策落实情况、主要农产品生产情况、林业生产情况、畜牧业生产情况、蔬菜及特种作物生产情况、农村经济收入消费情况、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文化教育卫生情况、基层组织建设情况、人文地理概况、发展重点等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并以此为依据做好工作实施方案。引导群众发展高效优质农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鼓励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走产业化发展道路。
(二)全力打造特色产业,引导群众走上致富道路。结合本村实际情况,做好__村经济发展规划,把__村的核桃、樱桃、蜂糖李和桑果等种植基地再次扩大规模,在原有的基础上今年再争取完成125亩金银花和200亩金丝皇菊的种植,加快推进全覆盖接水灌溉工程。组织发动__村村民,特别是贫困户,积极加入农旅结合的__村特色产业打造,鼓励本村经济能人回乡开发九道拐旅游环线上的特色农家乐产业,把__村的产业做大做强。
三、扎实做好精准扶贫工作
在县委县政府和镇党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联系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在每个帮扶人、前任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的共同努力下,__村于x年底已实现了贫困户全脱贫,村退出。__村虽然退出了贫困村,但仍需加强巩固提升工作,绝不能让贫困户返贫,需要加强做好如下工作:
(一)密切关注已经脱贫的脱贫户,关注其家庭生活生产情况,注意是否有返贫迹象。
(二)加大帮扶措施,制定帮扶计划,根据国家扶贫政策,加大力度,在资金、种养技术、销售等方面给以帮扶,做到脱贫不脱政策的原则。
11/15(三)结合本村实际,在玉田镇党委政府统一部署下,下大力气抓好产业脱贫,做好产业规划,引进龙头企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带动贫困户致富奔康。加大金融扶贫、电商扶贫工作力度,积极争取扶贫资金,做好工作服务,加强扶贫资金监管和使用。
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工作
1、定期与村两委班子召开稳定和谐会议,制定相关的村规民约。
2、积极配合玉田镇派出所开展扫黑除恶、整治赌博活动。
3、认真开展走访群众、矛盾纠纷排查,了解掌握本村的群众矛盾、邻里纠纷等方面存在的社会矛盾和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耐心细致做好群众教育和思想疏导,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形式表达利益诉求,帮助化解矛盾纠纷,解决群众实际困难和问题,帮助建立维稳工作相关机制,做到“问题不出村,矛盾不上交”,把问题化解在基层。
五、推动乡村建设工作
结合上级部门的统筹安排,积极参与、协调、组织__村的“1+N”综合体建设和旅游观景台建设等基础建设工作,在建设工作中,积极联络、协调相关单位,且认真协调好征地等相关事宜。
农村未来发展规划工作计划篇根据市委组织部统一选派和市规划局推荐,本人于4月21日任薛城区沙沟镇茶棚村第一书记。按照市双千工程的要求,市派第一书记驻村后要积极与村两委、全体党员沟通,认真开展调查摸底工作,广泛听取广大村民意见,制定切实可行的两年帮扶计划报市委组织部,由市委组织部按照帮扶计划进行一月小报、季度大报、半年总结、年终验收的形式进行督导。严格执行会干事、干好事、干实事的原则,不贪大求全,力求做一件事成一件事,尽快的带领全村脱贫致富,为市双千工程工作增光添彩。现形成两年帮扶工作计划,具体内容如下:
一、村基本情况
茶棚村位于沙沟镇东部,距镇政府3公里,两高和郯薛线穿境而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便利。该村由前刘、袁沟和老茶棚三个自然村合并而成,总人口1583人,党员32人,60岁以上480人,低保人数52人,村总面积3030亩,耕地面积1430亩,人均耕地0.9亩。
12/15二、存在的困难
村党建工作比较薄弱,村两委班子配备不齐,存在队伍老化、青黄不接等问题;茶棚村民主要收入以传统种植和外出打工为主,经济收入较少;村集体无自留地和村办企业,经济收入为零,村务工作开展十分困难;三村合并之后,内部矛盾十分突出,时有上访情况发生,为枣庄市重点上访村,目前,在村两委班子的积极沟通和协调下逐渐稳定。
三、20__年—20__年帮扶计划
一是党组织建设工作。结合基层党员的实际情况,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努力提高全体党员的思想觉悟;严格把好发展党员的质量关口,确保把思想品德好、农村事务处理能力强、政治上要求上进的年轻人发展到党员队伍上来,计划确定两名积极分子和一名预备党员转正。
二是发展产业促脱贫。充分利用茶棚村的交通优势和良好生态环境,多次与台湾农业部门沟通引资农业项目,此项目涉及到种植、养殖和水产等内容,用地规模(茶棚村700亩)3000余亩,投资金额1000余万元。目前,通过区、镇两级领导的协调和严格把关,已基本达成合作意向。
三是主要道路路灯安装。道路长度约3000米,按照50米一个路灯,需要安装60个,每个费用约为500元(普通照明),总费用约30000元。资金来源为财政一事一议资金和单位帮扶,出于村民晚间出行安全考虑,今年急需安装。(20__年底前完成)
四是主要道路绿化。道路长度为1800米,道路两侧结合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已清理完毕,需拉运新土和选购苗木,费用为50000元。资金来源为财政一事一议资金、单位协调、薛城区供电局。(20__年—20__年完成)
五是健身活动场所。已委托市规划院编制村庄总体规划,健身活动场所用地已预留,面积约450平方米,场地硬化费用25000元,健身器已积极协调薛城区体育局。资金来源为财政一事一议资金和单位帮扶。(20__年完成)
六是村支部办公场所。村支部主楼二楼阳台及天井未封闭,刮风下雨时严重影响办公;配房、院墙和大门年久失修,需重新改造,需要挂式空调、台式电脑各一台,费用约为6万元。资金来源和设备为财政一事一议资金和单位帮扶。(20__年—20__年完成)村二楼会议室办公桌采用学校木桌拼接形式,板凳采用长条形
13/15式,坐上去摇摇晃晃,极不稳定。需购置桌椅一套,费用约7000元,单位帮扶。(20__年完成)
七是断头路、支路硬化。自从三村合并后,主要道路已基本硬化,部分断头路、户与户之间支路需要逐步硬化,资金来源为财政一事一议资金和社会帮扶。(任职期量力而为)
八是尊师重教、关爱留守儿童、慰问孤寡老人困难户。茶棚小学为镇属小学,师生700余人,其中幼儿园220人,计划资助办公设备一套,每年六一儿童节资助其办公用品等,费用约12000元;利用村支部配房建立农村书屋,购买书籍、书架等,费用约5000元(动员规划系统党员和工作人员捐书捐款);两年过节慰问费用10000元。资金来源为单位帮扶。(任职期完成)
两年帮扶计划总投资约25.9万元,帮扶计划第七条断头路、支路硬化等费用不计其中。
农村未来发展规划工作计划篇一、武村概况
武村属我县白石镇所辖,地处汶上县东北部,全村共有270户,1036口人,32名共产党员,耕地1480亩,主导产业为粮食农作物种植,上年人均纯收入9700元。
二、主要目标任务及措施
经济发展,村容村貌改善,农民身体健康,家庭和谐,村风文明,社会进步。
(一)拓展驻村联户覆盖面,实现与群众心连心
今年,我们除2名驻村人员外,又选派了7名党员或干部为联户人员,每人联系一户,达到全村户户都有联系人。4月底前,将所确定的联系户全部访谈一遍,并将印有联系人照片、姓名、联系电话的“连心卡”送贴至联户家中。对在联户访谈中,群众提出的批评意见虚心和认真听取并改进,对好的意见和建议认真研究,对群众的困难积极的给以解决,对贫困户做好重点帮扶,助他们早日脱困。
(二)关注村民健康,做好健康查体
武村年轻人长期在外务工的较多,村内大量的老人和儿童成为留守人员,加之该村离县城较远,他(她)们的健康没有保证。保健院拥有先进的医疗设备和医
14/15技方面的专家,可以通过给其健康查体实现疾病的早发现、早治疗,计划5月份选派专家,携带设备到该村对村民进行免费健康查体。
(三)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农业增收,农村经济发展
抓好生产路的整修,灌溉设施的修缮,再打1眼机井。
发挥地理和资源优势,做好“田里、庭院、市场”三篇文章。倡导科技兴农,大力发展高价值林果业,大力发展规模养殖业,带动二、三产业的发展。
(四)做好法制宣传,促进民主法治进步。
利用农闲季节,组织群众开展多种方式的法制教育宣传活动,在村内形成人人知法、守法的良好风气。
通过帮助村里落实有效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确保无赌、无盗、无打架斗殴等违法现象。达到社会秩序良好。
实行村务公开,接受群众监督。村务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得到落实。
(五)改善居住环境,建设美好新农村。
抓好村容村貌建设,建立行之有效的村容村貌管理办法。重点清理好街道,达到地面无各种堆放物,实现街街通,户户达。墙面法规、政策性宣传标语永久化、规范化,无乱贴乱画、野广告。生活垃圾定点入桶、定时清运。主要街道和庭院绿化。
规划建设一处街头农民公园,在街头公园种植花草树木,安装健身器材,使村民有一个休闲、健身的好场所。
做好20__年的驻村工作,一要团结好村“两委”成员,与他们密切配合,通力协作;二要依靠群众,充分调动全体村民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农户自觉地热爱武村、关心武村、建设武村、美化武村。确保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宏伟目标。
15/15
篇六:村庄未来五年发展计划
乡村发展前景和未来规划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国家在党的正确领导之下,现如今我们国家不论是在经济上还是科技上都跻身于世界前列。而近几年我们国家的发展重心在城市逐渐向农村发展。国家对于农村的发展是极为重视的,不仅推行了很多利民政策,同时也实施了很多惠民工程。现如今农村的发展也进入了飞速发展的时代。国家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一系列政策,不仅让我们农民朋友的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农民朋友的生活环境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如今我们国家对于农村又提出了新的发展方案,这对于农村而言又是一个重要的举措。未来农村,城乡一体化融合也是势在必行的。那么未来几年,农村的发展方向是如何呢?
未来农村主要发展的三个方向在农业方面大力发展、乡村建设方面以及产业方面。第一、大力发展农业。现如今我们国家对于耕地的保护力度越来越大,同时也建立了相应的管理制度,制度的越来越完善,这对于耕地的保护也将变得越来越好。同时国家对于零星的土地集中管理,从而形成集中化管理。同时推动农业的机械化、自动化以及现代化管理。全面发展农村的种植业。第二、乡村建设。对于乡村建设,我们国家也是非常重视的。国家将深入乡村建设,同时开展新一轮的乡村建设以及乡村环境治理。乡村建设以及乡村环境治理是势在必行的,危房的改造、厕所的改造
以及农村活动场所的建设,这样大大地提高了农民朋友的生活质量。同时还有一个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对于乡村建设实施先规划后建设的方案,避免出现乡村房屋不规则现象的发生。同时农民朋友一定要注意,不能乱搭乱建,对于乱搭乱建是有一定的处罚的。第三、产业方面大力发展。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村的产业是极为单一的。农民朋友只能靠种植,维持生活。对此国家对于农村产业方面出行了很多政策,以此让农村产业多元化。引进新型的技术以及新型的项目,大力推行。农村旅游业以及农作物推广这将是未来几年农村的新方向。
篇七:村庄未来五年发展计划篇八:村庄未来五年发展计划
村未来五年发展规划3篇
规划是比较全面的长远的发展计划。下面是xx为大家带来的村未来五年发展规划,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村未来五年发展规划1为了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精神,在现场实地调研并广泛征求基层干部和村民代表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编制本规划。
一、现状与发展需求
(一)基本现状
1.自然资源与社会经济状况山西省**县任村乡郝村,临近焦太(焦作
太原)铁路、太旧(太原
旧关)公路、太长(太原
长治)公路,交通十分便利。所在的晋中盆地属于暖温带季风影响下的大陆性半干旱气候类型,年平均降水量470毫米,10℃的年平均积温3700℃,大田作物一年一熟。郝村农业和各项用水主要依靠地下井水,地下水含水层主要位于120~150米之间。整个村庄地形相对平缓,村东部有少量黄土丘地。
郝村现有农户410户,人口1440人,劳动力780人,耕地4350亩,人均耕地3亩。2022年总产值1700万元,其中第一产业占总产值86%,第二和第三产
/24业分别占7.5%和6.5%。农民人均纯收入4350元,是山西省一个中等规模的典型农业村。
2.产业发展现状郝村的农业结构与任村乡、**县基本一致,由大棚蔬菜、果树、玉米制种和畜牧业等构成。其中,蔬菜大棚154个,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56.3%,为农民提供33%的现金收入,是郝村农民现金收入的主要来源;
果树面积1350亩,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12.7%;
玉米制种面积1300亩,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16.1%;
全村只有不到20%的农户从事商品化畜牧养殖,产值约占农业总产值的9.2%(2022年郝村农业产值结构见图1)。郝村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平均每亩农机总动力1.26千瓦,基本上实现了机耕。
3.公共事业发展现状郝村的村容村貌较为整洁,但村内绿化程度较低。住房基本上都是砖瓦结构,村内道路和部分农田道路已硬化,总长度达6.7公里,主干道和部分巷道安装了路灯,基本普及了自来水,绝大部分农户以煤和秸秆为燃料。建有幼儿园、小学、卫生室、戏台、农民科技书屋等,但基础条件有待改善。郝村已实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241.农业科技水平较低农民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有限,新品种覆盖率较低,种植新技术推广面小,产品档次不高。农民培训活动不够普及,劳动者素质有待提高。
2.农业用水效率低郝村全部采用传统的大水漫灌方式,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低。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位年均下降1~3米,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3.农业产业化水平低郝村农业以生产初级产品为主,缺少产后加工处理,产业链条短;
产品以自产自销为主,专业化合作经济组织没有形成,组织化程度有待提高。
4.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农田灌溉沟渠严重老化破损,水资源浪费严重,部分田间道路、村庄巷道尚未硬化。文体活动设施不健全,绿化率较低,养殖户庭院环境卫生较差,普遍采用传统旱厕,清洁能源使用户少。村庄西北角环境较差,部分房屋年久失修。
(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需求
根据规划编制组与县乡干部和50户农户代表座谈的情况,结合对400户农民进行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明确郝村新农村建设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24在产业发展方面,78%的村民认为最急需发展的产业是蔬菜大棚,其次是建设养殖小区,发展养殖业。
在基础设施方面,85%的村民期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变灌溉方式,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在科技兴农方面,71%的村民最想得到新品种、新技术。
在生态建设方面,91%的村民希望集中建设沼气工程,利用太阳能,降低能源费用。增加垃圾处理设施,提高整体环境质量。
在配套设施方面,95%的村民希望通过建设文体活动中心等,丰富业余文化生活。
二、指导思想与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与规划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关文件精神,按照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24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的总要求,围绕
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三增目标,实施
转变、拓展、提升
三大战略,突出
主导产业强村、工商企业富村、科技人才兴村、生态家园建村、支部组织带村
五个重点,经过5年的努力,把郝村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先行村,并通过示范带动,以村促乡、以乡促县,放大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效应。
(二)规划原则
1.因地制宜,科学指导深入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认真分析发展现状与问题,立足郝村特点,突出区域特色,理清发展思路,提高规划的针对性。
2.突出产业,全面发展以生产发展为主导,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公共事业,实现农村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3.注重实效,稳步推进从农民群众最迫切而又有条件做的事情办起,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量力而行,讲求实效。
4.依靠群众,加大扶持充分发挥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进一步加大政府政策支持力度,引导农民和社会积极投入新农村建设。
(三)规划目标
/24按照
一年有起色、三年见成效、五年上台阶
的目标,2022年规划起步实施,20222022年全面推进建设,20222022年完善提高,到2022年,将郝村初步建成充满发展活力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具体目标如下:
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到2022年,全村农业总产值达到3500万元,年递增15.5%,其中设施农业产值1800万元,年递增18%,对农民纯收入贡献超过5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万元左右,年递增18%左右。
现代农业初具规模。农业科技含量明显提升,全面实现测土配方施肥,良种覆盖率和科技入户率分别达到95%以上,农产品产后加工处理率达到60%以上,大田全部实现节水管灌化,果树地实现滴灌化,设施大棚实现肥水一体化。
村容村貌更加整洁。村庄主要街道实现硬化、绿化、净化、美化、亮化等
五化,全村绿化覆盖率达到25%,垃圾基本实现集中处理,100%农户使用卫生环保型旱厕,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普及率达到95%以上。
农民素质普遍提高。农村劳动力科技文化程度普遍提高,每个劳动力至少掌握2项以上的实用技术。农民观念更新,乡风文明淳朴,农村群众公德意识、环保意识进一步提高,逐步养成节约、环保、卫生的良好习惯。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儿童入学率保持100%。
民主管理规范有序。建立起完善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机制,实现村务公开制度化,使农民对集体事务和村级财务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得到有效保障。村民对村级管理的满意度达到95%以上。
/24农村社会和谐。实现乡风文明,邻里和睦相处,互敬互爱,农民自立自强、艰苦奋斗、勤勉协作的意识明显增强。农村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健全,五保供养政策得到落实。
三、规划布局
规划将郝村分为五个生产区和一个居住生活区。
(一)生产布局
全村分为设施农业区、畜牧养殖区、果树栽培区、玉米制种区、物流服务区等五个生产区。村西南为设施农业区,面积1250亩;
设施农业区西部为畜牧养殖区,面积200亩;
村东部为果树栽培区,面积1500亩;
村庄南部和北部为玉米制种区,面积1000亩;
/24村东南的火车站附近布置物流服务区,面积200亩。
(二)村庄布局
根据
立足现状,适当集聚,功能齐全,方便生活
的原则,合理布局村庄设施。基本保留已形成的居住区,重点在青年路南发展住宅小区,安置东大街、西大街旧宅拆迁户,新建住宅以二层联排式为主。根据**县
十一五
教育发展规划,在郝村西南角建设一所面向郝村、东卜、东贾、牛许四个行政村的中心小学,规模6个班。学校东侧建设体育场,既供学校使用,同时向村民开放。目前的小学改造成幼儿园。在青年路两侧布局商业、卫生站、邮电公共设施。建设以两纵两横主干道为骨架,干道及小区道路配套的道路网络;
增设街头绿地,在现有道路上开辟绿化带,形成点、线、面结合的绿地景观体系。通过上述调整,村庄总占地面积由27.1万平方米减少到24.9万平方米,总占地面积减少2.2万平方米。人均占地面积由近200平方米减少到150.8平方米,达到建设部关于建设用地的标准。
郝村土地利用规划图、村庄布局规划图见附图1、附图2。
四、发展方向与建设重点
(一)培育主导产业,实现产业富村
/241.优化产业结构,突出
一村一品
在稳定玉米制种、适度发展畜牧业的基础上,重点发展蔬菜、果品,突出
一村一品,将郝村建设成为设施农业示范村。
设施蔬菜种植要在完善现有104栋日光温室和50栋塑料大棚生产条件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以
户户有大棚
为目标,新建250栋日光温室和100栋塑料大棚,使日光温室和塑料大棚的总数达到504栋。建设2022平方米育苗温室,运用现代工厂化育苗技术,满足全村蔬菜种苗需要,并辐射和带动**其他乡村设施蔬菜的发展。
葡萄栽培主要依托港资葡萄酒酿酒企业怡园酒庄,调整品种结构,增加酿酒葡萄种植面积,品种以赤霞珠、梅鹿辄、品丽珠、赤多丽为主。其他果品加大地方特色优良品种发展力度,更新改造老果园200亩,新建枣、梨、杏等果园150亩,使果园总面积达到1500亩。
2.完善基础设施,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建设大田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区1000亩、机耕道路2400平方米,将郝村建成为北方旱作节水农业示范村。建立节水管理机制,积极探索运用经济手段提高村民节约用水意识。采用管道输水、小畦漫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建设标准化玉米制种基地,提高灌溉水的有效利用率。建设机耕道路,完善道路绿化林网。
在设施大棚区,配备水表和比例施肥器等节水设施,采用微灌(滴灌或微喷灌)技术,实现灌溉的肥水一体化作业。
/24在果园区,建设田间道路3000米,宽度为4米,总面积为12022平方米;
改造滴灌面积1350亩,新建果园配套滴灌150亩,增加排水设施,全面推广滴灌、渗灌技术。
3.延长产业链条,打造郝村品牌新建年处理3000吨能力的果菜加工厂,配备清洗机、分选机、打蜡机以及包装机等设备。扩大郝村果菜保鲜库规模,达到800~1000吨。
建设信息服务与产品展示厅,配备电子显示屏和产品展示台等设备,通过网络平台,方便农户及时了解市场行情和价格信息,对外提供产品信息。通过双向互动,促进产品流通。
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引导农民成立郝村蔬菜果品专业合作社,统一组织生产、统一产品质量、统一组织销售、统一策划宣传,打造郝村品牌,扩大销售渠道。引导扶持经营能手带头组建联合销售实体,实行企业化运作,通过企业带动实现产业富村。
4.建设养殖小区,发展现代畜牧业在郝村的西北约1.5公里处建设一个规模养殖小区,分为4个功能养殖区和一个服务办公区,共占地面积200亩,其中鸡养殖区95亩(包括蛋、肉鸡养殖区),猪养殖区43亩,奶牛养殖区22亩,综合服务区4亩,隔离区36亩。形成年饲养肉、蛋鸡10万只,猪存栏4000头的能力。配套打井1眼,确保养殖小区的用水需要。
/245.拓展农业功能,开发观光农业**是晋商的发源地之一,历史上曾有
金**,旱码头,小北京
之称。**县既有曹家大院、三多堂、孔祥熙宅园、铭贤
学堂等历史文化遗产,又有梅苑山庄度假村、怡园酒庄等现代旅游资源。利用郝村优越的地理位置,以现有旅游资源为依托,开发
农家乐
、乡村游
等旅游项目,实现观光农业与了解历史、品味文化、度假休闲的有机结合,拓展郝村的农业功能,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二)加强技术推广,实现科技兴村
1.构建技术平台,整合推广资源以
三电合一
为载体,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农户上网率达到35%以上。充分利用郝村作为山西大学绿色生态农业示范区、山西农业大学高新农业技术示范区的优势,构建技术推广平台,广泛开展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组织专家进村入户,为群众解答各种疑难问题,使郝村农民及时有效地获取农业科技服务。
2.引进品种技术,提高科技含量加快引进大棚蔬菜新品种,发展多样化种植,不断提高设施农业的效益。依托山西农业大学、山西省果树所、**县农业技术推广站等教育科研推广单位,按照
便捷、易行、实用
的原则,加快引进推广转化速度快,农民易接受,使用效果好的设施栽培、玉米制种、果园管理、果蔬产后加工、畜牧养殖、兽医防疫、农田灌溉等技术。结合测土配方施肥,开展郝村耕地质量检测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发展绿色农产品生产,打造郝村绿色品牌。聘请设施园艺、果树、玉米制种、畜牧养殖等方面的专家,每位专家负责联系和培训10个农民示范户,每个示范户带动10户农民,通过层层带动,不断提高科技入户率和技术普及率。
11/243.完善
农民科技书屋,改善农民学习条件对2022年由农业部建立的郝村
农民科技书屋
进行完善提高,在现有各类农业技术书籍、期刊、光盘5000套册的基础上,充实数量,尤其是增加设施栽培管理、绿色产品生产技术与规程等方面图文并茂、好懂易学的技术资料。
(三)综合利用资源,实现生态建村
1.推广清洁能源,提高生活质量推广太阳能热水器,解决村民生活用热水。利用养殖小区的粪便污水和其他生活废弃物建设大中型沼气设施,实现全村集中供气,解决炊事用能。通过沼气和太阳能的利用,减少煤炭消耗,改变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将郝村建设成全省清洁能源示范村。
2.完善配套建设,美化村庄环境改善生活设施条件,将全村现有的传统蹲坑厕所改造为粪尿分集式生态旱厕,组织农民绿化庭院。推广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设置有机垃圾和其他垃圾分类收集桶5~6个。完善道路硬化、沿外循环线两旁建设环村庄绿化带,绿化美化村庄,创建舒适的生产生活环境。
3.开展物业服务,完善村庄管理建立物业服务站,定时清运垃圾、粪便,清扫道路,管护花草树木,维护水、电、路、气(沼气)。通过专业化服务,保障公共基础设施正常运行,实现家居环境清洁化、资源利用高效化、家务劳动简捷化。
(四)加强教育培训,实现人才强村
12/241.开展校村合作,培育骨干人才与山西农业大学合作,选送高中毕业的优秀青年农民参加设施园艺、果树、畜牧、兽医等专业的大专班学习,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村民致富带头人。
依托农业部
百万中专生计划,重点对村组干部、专业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骨干、农村经纪人等进行职业教育,培养10~15名具有中专学历的专业技术人才。
2.加强技能培训,培养新型农民依托全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利用远程教育和现场教育相结合,开展科技培训入户、技术服务入户、农业信息入户、物化补贴入户、农业机械入户等活动。提高科技示范户学习接受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每年开展培训100人次,使每个青壮年劳动力平均掌握2~3项农业实用新技术。
3.引进外部智力,加快产业提升借助县
百人讲师团,以及任村乡与中国农业大学、山西农业大学、山西大学和山西果树研究所的协作关系,根据生产需要,每年邀请10~15名农业专家,对村民生产进行实地指导,开展课题攻关和科技培训,促进产业升级,增加村民收入。
(五)完善组织机制,强化支部带村
13/241.健全村民自治机制,推进基层民主化进程健全郝村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落实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监督权。建立村民理事会、监事会等自治组织,健全以财务公开为主的民主管理制度,推进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完善
一事一议
等民主议事制度,引导农民自主开展农村公益性设施建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完善和落实《村民公约》,形成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决策机制。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引导农民树立法制观念,增强依法维护权益的能力和履行义务的责任。妥善处理农村各种矛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造农村安定祥和、农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
2.加强党组织建设,发挥核心作用加强党支部班子建设,开展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标准党支部活动。建立完善
一制三化
(村党支部领导下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党支部工作规范化、村民自治法制化、民主监督程序化)的工作机制。落实党员干部
两带三为
(带着感情、带着责任,为民造福、为民解困、为民排忧)责任,全面开展
三项培养
(把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把致富带头人培养成党员、把优秀党员致富带头人培养成党的农村基层干部)活动,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素质,增强郝村党支部的凝聚力、感召力和战斗力。
(六)发展公共事业,建设和谐新村
1.加强基础教育,提高村民素质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按照**县
十一五
教育发展规划,将目前的村小学扩建成为标准化中心村小学。实现校园占地面积、校舍建筑面积、专用教室设置、校园规模、班容量等五项指标达到规定标准。
14/242.发展文体卫生事业,提高健康水平建设村文体活动中心,为农民提供文体活动场所。普及有线电视、宽带网入户,使农民享受现代文化娱乐。改造村卫生医疗室,完善医疗设施,保障村民享受到最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
3.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构建和谐新村以为民解困为核心,以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以农村特困群众生活救助、大病医疗救助、农村五保对象救助、教育救助、养老救助、自然灾害救助等为辅助,以捐赠扶贫为补充,建立健全覆盖全村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保障机制和养老保险制度。
五、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一)搞好宣传发动,营造良好氛围
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紧紧依靠广大农民群众。思想发动和组织动员是关键。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积极引导群众正确认识新农村建设与自身利益的关系,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自觉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迅速掀起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热潮。
(二)充分依靠群众,发挥主体作用
尊重农民群众意愿,充分发挥农民群众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对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事项,采取
一事一议
等方式,引入专家论证等多种科学
15/24决策方式,实现新农村建设重大事项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当前把郝村村民最关心、最急迫的事项作为近两年的建设重点,通过展示建设成效,进一步激发村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
(三)多方筹措资金,形成建设合力
抓住国家投入重点向
三农
倾斜的战略机遇,全面整合现有各渠道项目、资金、技术等资源,建立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用民主协商的办法,鼓励和引导农民投工、投劳,建设农村公共设施,调动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广泛吸收社会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凡是能够市场化运作的,积极引进市场机制,增强建设活力。
(四)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
成立由省部县乡有关部门组成的郝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宣传发动、规划实施、项目决策、考评验收等工作。成立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工作小组,村党支部书记任组长,村民代表大会推选六人为成员。工作小组负责制定具体的工作安排计划和实施细则,组织实施新农村建设工作。县乡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五)及时宣传报导,发挥示范作用
16/24充分利用中国新农村建设信息网及有关网站、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宣传报道规划实施进展情况、典型经验,扩大影响面和知名度,营造各级领导关怀、村民关心、社会关注的舆论氛围,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村未来五年发展规划2一、加强干部队伍建设,配备好选好各社社长和群众代表,经常加强干部政治思想教育,做到群众所拥护的干部,政令畅通,听话、听指挥、听安排,一切服从上级指挥的干部。
二、搞好稳定工作,利用大会、小会、干部会、群众会、广播会不断地教育群众,提高政治思想觉悟,搞好农业生产、增产、增收,搞好产业结构调整,搞好经济发展才是道理。堵尽群体信访,做到小事不出组,大事不出村。
三、搞好产业结构调整,动员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我们有340人在外打工。利用好本村地理条件发挥老习惯养蚕,争取今年养蚕180张,养蚕时间短,见效快。利用好下湿田扩大莲藕面积,今年可能增加50亩面积,因莲藕只是第一次花的人力、财力要大一点,其余后几年就大见成效。规模养鸡3千只。
四、做好计划生育工作,经常性地要教育有个别人的想法,不管是男,是女要多带一个的想法,尽量堵尽非婚生育、超生二胎的现象出现。
1/24五、搞好环境卫生,做到公路沿线、中心村、院落周围的地方看不到生活垃圾,不出现乱撬、乱丢的现象,随时教育群众要搞好环境卫生,包括家庭卫生、个人卫生。建立清洁队伍,建立清洁制度。
六、基础设施方面:认真按照领导意图,搞好我村的以工代教项目,做好群众工作,协调好工程队,尤其是机械进场做好占地、占青苗方面的工作,抓好质量监管,达到群众满意、领导满意。
八、做好阵地建设的完善工作,防护栏、围墙、操场地坪。一名话言而总之,总而言之为农民增产增收做好本职工作。
九、认真搞好党建工作,利用好党教片,随时教育党员的先锋模范要求自己,处处起好带着作用,把有知识、有文化、有开拓精神的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每年接受一至二名积极份子加入中国共产党员队伍中来,进一步解决党员老年化。
村未来五年发展规划3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新农村,在实地调研并广泛征求党员和村民代表意见建议的基础上,拟定香樟坪村未来5年的发展规划。
一、规划背景
1/24香樟坪村地处清太坪镇西北部,距清太坪集镇9公里,与大支坪镇隔河相望,为兴隆片区中心村。全村辖10个村民小组,333户1310人,常驻人口1345人。国土面积9.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280亩,山林面积11119.6亩。平均海拔高度在1100m左右,地势较为平坦,属二高山气候,适宜烟叶、银杏、魔芋、贝母、五倍子、葡萄等经济作物生长。
香樟坪村水、电、路、网、房等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为发展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美丽乡村打下基础。全村共建成500m蓄水池2口,200m蓄水池4口,泵站2座,探索并利用优质水源地2处,基本解决了全村安全饮水问题。10个村民小组组级公路全面贯通,已经形成了外联通畅、内部循环的交通格局。电力、电信网络全部实行更新换代,极大满足通信通电需求。自2022年实施危房改造以来,全村共计改造农村危房50余户,全村居民房屋不仅解决住房安全问题,而且达到舒适美观的更高要求。
香樟坪村目前已形成由葡萄、银杏为主导产业,木瓜、厚朴、贝母等中药材为补充产业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全村二高山地区种植葡萄100亩,高山地区种植银杏1000亩、贝母300亩、木瓜200亩,生态农业产业规模达到2022亩左右。
二、目标定位
通过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开展一系列乡村振兴项目,紧紧围绕美丽乡村建设目标,坚持生态优先、产业兴旺的发展思路,着力打造环境优美、宜居宜游的魅力香樟坪。
1/24三、规划年限
2022年-2025年。
四、规划内容
(一)巩固改善基础条件。
1.建成村级集中供水管理协会,规范运营全村生产生活用水,维护和改善供水条件。
2.完成全村电网改造升级,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可靠电能。
3.规划新修及硬化村内产业路8公里。
4.规划路灯50盏,新建垃圾收集点12个。
5.完成《香樟坪村村庄建设规划》编制工作。
2/24(二)合理规划产业布局。
1.在4、5、7组规划建设标准化葡萄基地100亩;在6、8、9、10组规划建设样板型木瓜和茶叶种植基地200亩;在1、2、3组规划建设贝母、厚朴、木瓜等特色产业种植基地200亩。新建标准化农业综合型厂房1座。
2.培育和招商引进农业专业合作社2家,为全村特色产业提供产销对接保障。
3.指导建设标准化农家乐和特色民宿5家,探索建设标准化康养模式。
4.围绕花天河流域发展特色旅游景点1处。
5.规划建设标准化山羊养殖基地1处。
(三)抓好乡风文明建设。
1.在村支两委的带领下,制定村规民约,加强学习教育。让乡邻互帮互学、互敬互爱、和谐共处,增强人民群众的活力氛围。
21/242.建立健全村级图书室,丰富百姓文化知识。规划建设村文化活动中心,增设文化文娱设施设备,丰富留守儿童文化生活。
3.加大美丽乡村的建设力度,加强垃圾治理工程,洁化美化人居环境,提升群众文化品位。
4.组建1支文艺宣传队伍,建设2个村级文化广场,积极宣传乡村文明和村规民约,营造良好社会风气。
(四)抓好基层组织建设。
1.结合
主题党日活动,促进支部凝聚力。村支部每月开展
主题党日活动,全体村支两委成员、党员、群众代表和村民骨干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组织学习
十九大
精神、帮扶孤寡老人
援助困难群众
等活动,增强组织的号召力,支委的凝聚力。
2.扎实开展
三会一课,紧密干群关系。定期开展
三会一课
活动,确保支部
三会一课
活动的有效开展,通过支部会明确村领导干部分工,通过组织生活会找出各自的不足,通过党员大会查漏补缺,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来促进集体的发展。
22/243.频繁组织
警示教育,保证班子清廉。通过支部集中学习、组织专题活动等不同方式方法,加强示范教育、警示教育和岗位教育,让村支两委每个成员脑里绷紧一根弦、手里把握一个度,保持在为群众服务上是高效、清廉、干净。
4.认真做好新党员的培养发展工作,结合本村实际,吸收思想觉悟高、综合素质好的青年同志加入党组织,培养其成为优秀的后备干部力量。
五、组织机制
(一)严格执行村务公开,规范村财务管理。村务公开是保障农村稳定的重要环节,我村将严格执行上级的四议两公开
及相关规定,保障村民对村务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落实有关财务制度、堵塞漏洞,防范于未然。
(二)做好计生服务工作,加强计生信息系统的管理。建立完善计生信息台账,并严格落实计划生育的各项优惠政策,促进计划生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保质保量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计生任务。
(三)重点关心帮扶五保、低保、残疾人、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等特殊群体,发挥党员干部的作用,不定期上门走访关爱,解决特殊群体的生活实际困难。
(四)切实做好综治信访维稳和安全生产工作,全力做好矛盾纠纷调解、安全隐患排查、法制宣传教育等工作确保全村社会治安稳定。
23/24(五)深化结对帮扶机制,持续稳定推进发展。继续深化精准扶贫结对帮扶工作机制,在驻村工作队撤走后,建立稳定的工作协调和沟通机制。争取建立第一书记长效机制,让第一书记成为乡村振兴的主要参与者。充分发挥帮扶单位的优势资源,在项目建设和资金计划方面多予以倾斜。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五年工作目标已定,未来任重而道远。今后,我们将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不断创新发展,与时俱进,以产业发展、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整治为重点,力争把香樟坪村打造成为环境优美、村民幸福、和谐稳定的美丽乡村。
24/24
篇九:村庄未来五年发展计划
乡村振兴五年规划出台,未来五年将完成这些重点?作!随着乡村振兴五年规划的出台,我们农村的变化越来越?了,各项惠民措施也在农村地区全?实施。农业改?,产业振兴,?才战略等计划也全?落实现在也在逐步推进?作,改善农村的设施,提?农村的经济发展?平,促进农业农村全?转型发展。如今,我国为了巩固之前所取得的各种成果,也将加快推进乡村振兴,并且也要在未来的五年?完成?个重点?作。具体是啥,咱们?起看看吧!重点?作?:推进农房和村庄现代化建设在农村地区,住房和村庄建设?作还有许多?作需要完成,房屋的设计?平,基础设施建设都离不开现代化建设,这是新时代以来,我们国家?常重视的两项?作。如今,随着农村改??作不断深?,我们国家越来越重视农村的建设,在今年发布的?号?件中也要求各地要把基础设施建设摆在现代化建设的?要位置,采取措施提?农村住房建设?平,开展宜居型农房?范点,同时也规范了村庄的建设?作,要求各地区要全?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的?、电、?等设施。逐步推进村庄建设现代化。重点?作?:严守??亿亩耕地红线耕地红线有??亿亩,划?保护范围的基本农?有?五亿亩,这是我们国家?产粮?的根本资源,我们国家是不允许任何?破坏和侵占的,这是我们国家严守的底线。这些年来,随着农业的发展,我们国家对耕地实施了很多措施,并且也采取了?动整
治农村建房乱象。尤其是在耕地上建房,我们国家是采取零容忍的态度严打。如今,随着农业改??作不断深?,我们国家再次提出要全?保护农村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有所提?,并且也要求各地区试点农村耕地住宅类专项整治?作,全?肃清耕地违规乱建,严守??亿亩耕地红线。重点?作三:推动农业信息化,发展数字经济除了保护耕地之外,农业信息化发展也是今年要重点推进的任务。当前,我们国家已经进?数字经济发展的时代,农业应?也开始?科技化和信息化,这些年,我们国家?直强调各地探索新的发展模式,把信息和技术应?到农业?产这??。今年,为了推动乡村数字经济全?发展,我们国家也将在农村建设新型设施,?如说;5G?络信号,千兆光纤,升级电?保障等等,这些?作都是今年要建设的设施,?的就是为了让能够全?发展信息化农业,让技术和信息能够全部应?到农业?产,取代传统的?产模式,让村民能够及时了解种植数据,让?家能够了解到更多农业信息。?结总之,现在的农村,的确需要好好发展了,不管是农业信息化还是村庄现代化,这些都是和农村建设发展有关的战略,以后对农村的发展有很?的帮助、对此,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交流。
篇十:村庄未来五年发展计划
新农村建设:未来五年的前景展望与实现途径
程宇航
【摘
要】<十二五规划建议>要求"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新农村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对"十一五"期间新农村建设的成绩和不足进行概括和总结,时未来五年新农村建设作前瞻分析,探讨新农村建设的实现途径.
【期刊名称】《求实》
【年(卷),期】2010(000)012【总页数】6页(P101-106)
【关键词】"十二五规划建议";新农村建设;实现途径
【作
者】程宇航
【作者单位】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江西,南昌,330006【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F320.11.我国农业取得巨大成绩。
“十一五”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坚持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统筹城乡发展,不断完善强农惠农政策框架体系,加大“三农”投入力度,我国农业克服严重自然灾害影响和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了持续稳定发展的良好势头,传统农业正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
(1)强农惠农政策不断强化。
“十一五”时期,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总体上面临良好的发展环境。建设社会主义
新农村的重大决策和部署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我国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千方百计减轻农民负担。2006年起,在全国范围取消了农业税、牧业税、农业特产税和牲畜屠宰税,延续2600多年的“皇粮国税”就此终结。2007年,农村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上学不用交纳学杂费了。2008年,全国农村基本建立起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2009年,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正式启动,农民看病、养老的负担也大大减轻。
对农业农村投入大幅增加。“十一五”期间,接连五个中央一号文件对于财政支农投入的提法,从“三个高于”、“三个继续高于”、“三个明显高于”到“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显示出国家积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投入的信心和决心。200年,中央财政支农资金达7161.4亿元,比上年增长20.2%,“三农”投入规模再创历史新高。
加大对农民补贴力度。“十一五”期间,除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外,农民还能享受农资综合直补。与此同时,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逐步提高农民的积极性提高了,市场预期稳定了,种粮收益增加了。2009年,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四项达1230.8亿元,增长19.4%。
扩内需、保增长,最大潜力在农村。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中央继续高度重视农业,稳定粮食生产不放松。新增4万亿投资中,加大了向农业农村的倾斜力度,安排农村沼气、优粮工程、标准粮田等农业投资200.5亿元。支农政策不断强化,支农机制不断完善,农业基础得到不断加强。
(2)新农村建设取得好的成效。
2006年,既是“十一五”的第一个年头,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局之年。围绕着“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我国的乡村发生着深刻的改变。“十一五”期间,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加速,从东到西,从南到北,我国农村的变化日新月异。
粮食连年增产。“十一五”以来,我国粮食连年增产,2009年达到10616亿斤,比2005年增长9.7%。特别是2007年以来连续3年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标志着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迈上了万亿斤新台阶。肉、蛋、奶、水产品、蔬菜产量大幅增长,市场供应充足,满足了城乡居民对农产品的多样化需求。
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十一五”时期,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先后跨越4000元、5000元大关,2009年达到5153元,年均实际增长8.3%;2010年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3078元,实际增长9.5%。“十一五”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收入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
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取得全面进步。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费教育开始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现全面覆盖,参合人数达8.33亿人。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全面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面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成功推进。农村文化事业快速发展,一系列文化下乡工程顺利实施。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自2006年以来,国家累计安排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中央投资590亿元,解决全国2.15亿农村居民及农村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任务。“十一五”前四年,新改建农村公路156万公里,比“十五”末新增28万公里,农村公路通达水平和通畅程度大幅提高。大电网对农村人口的覆盖率超过了95%,基本实现了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同网同价。国家大力扶持农村发展清洁能源,“十一五”末全国户用沼气将达到4000万户。农村危房改造项目已经启动,截至2009年11月30日,全国扩大农村危房改造
试点任务开工率91.1%、竣工率64.9%。
2.现代农业建设面临许多问题,新农村建设存在许多不足。
(1)现代农业建设面临许多问题。
现代农业建设仍然受到许多制约。一是资源约束。中国人多地少,目前人均耕地不足0.1公顷,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左右,而且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耕地减少的趋势难以逆转。水资源匮乏状况更加严峻,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水资源时空分布很不平衡,80%以上的水资源集中在长江以南地区,淮河以北地区占有的水资源不到20%,不少地方不得不超量开采地下水。地下水位越来越低。干旱和缺水已经成为制约许多地区农业发展的“瓶颈”。二是市场约束。过去中国农产品供不应求,农业基本不存在市场约束问题。进入21世纪以来,农业的国际竞争环境越来越严峻,不具有竞争优势的农产品进口冲击已显现出来,而具有竞争优势的农产品出口潜力还难以发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国外农产品的进口冲击加大。国际农产品贸易壁垒使我国农产品出口的难度加大。农产品进出口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由多年来的贸易顺差转变为连年逆差。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预示着市场对农业发展的约束将越来越突出。三是体制约束。经过30多年的改革,我国的农村市场和农产品市场体系已基本形成,但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并未消除,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还存在许多体制障碍。以前农业对工业化的贡献主要来自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现在农村对城镇化的贡献则主要来自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以及资金的外流。在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资金、土地、物资、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由农业流向非农产业,由农村流向城市,这是工农和城乡发展差距拉大的深层原因。
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失严重,影响农村发展。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市已经成为全国各地的普遍现象。在许多农村,外出务工的人数占全村人口的比例超过了
40%,留守农村的大多是老人、儿童和妇女戏称“386160部队”。缺乏青壮年劳力导致许多农村农田荒废。由于缺乏人力,许多村里的产业发展计划也陷入停顿,不少新农村建设项目也因为找不到足够的劳力而无法进行。
农民增收途径狭窄,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继续拉大。农民增收途径狭窄。客观地说,农民种粮种菜的收入是十分有限的,多数农村家庭的主要收入还是靠外出打工赚取。尽管外出打工对农民增收贡献很大,但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仍在继续拉大。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5年,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家庭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1:3.22,2008年则上升到
1:3.31。
20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8.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9.8%,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在继续扩大。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农业基础还比较薄弱,市场竞争压力加大,农民增收难度增加等。“三农”发展仍需夯实基础,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城乡发展失衡仍然突出,最需要统筹。
(2)新农村建设存在许多不足。
力度下降,发展不平衡。从2006年中央提出新农村建设以来,在开头的一两年里,各行各业可谓齐心协力积极推动,全国上下热气腾腾。但在热过一阵子以后,从中央到地方,再到基层,可以看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力度普遍下降,热情下降。尤其是金融危机以后,各级政府扩内需、保增长的重任在肩,公共政策取向似乎逐渐让位于宏观发展政策取向,“新农村”建设似乎也逐渐式微。不仅如此,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也很不平衡。从全国看发展不平衡,从各地看,发展也很不平衡。而在一些地方,新农村建设实际上已经偃旗息鼓了。
过分偏重村容整治。中央对新农村建设提出的总体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20个字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等各个方面,是农村全面发展的方针。这五个方面既相
互关联、缺一不可,又可单独成“篇”、独立运行。从全国的情况看,大多数地区都是从整治村容村貌入手,村容整治几乎成为各地新农村建设的切入口,而其余四个方面则受到忽视。这么一来,新农村建设便演变成了新村庄建设,这是目前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
包办代替,忽视“农民主体”的现象普遍存在。新农村建设应该是农民为主体,但在许多地区,新农村建设却主要是通过自上而下的行政力量推动的,并且纳入了农村基层干部政绩考核指标之中。这与新农村建设“农民主体”的理念背道而驰,也使新农村建设失去可持续性。
形式主义盛行,资金投入不平衡。许多地方政府把新农村建设与“政绩”挂钩,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往往成为领导干部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大量的财政资金投入到领导干部“挂点”的示范村,而其余绝大多数的非示范村则很难得到资金支持,从而使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严重不均衡,形成新的社会不公,引起群众严重不满。
资金缺乏,投入太少。尽管各级政府加大了对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但总的说来,对颇为广阔的农村、面对长久的“欠债”,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各级政府对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还是太少了,对广大农村的公共产品供给仍是严重不足。
损害农民利益的事情屡屡发生。最近一段时间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土地的日愈紧缺,一些地方政府将征收土地的主意打到了农村(特别是郊区农村),以并村整治的借口强拆民房,搞大拆大建,严重侵犯农民利益,加剧社会矛盾。这是应该引起高度关注的一个似乎会越演越烈的严重问题。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专辟一章论述农村和农业的发展,《建议》把推进农业现代化与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作为“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再次指出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继续强调要“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为此,《建议》提出了四个目标要求
1.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包括: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加大粮食主产区投入和利益补偿;严格保护耕地;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机械化;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发展节水农业;推广清洁环保生产方式,治理农业面源污染。
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
首先,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建议》要求按照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其次,大幅增加以水利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第三,继续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公路、沼气建设。继续改造农村危房,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抬。第四,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和均衡发展水平,推进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免费进程。第五,加强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第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保障标准。第七,加大扶贫投入,深入推进开发式扶贫,逐步提高扶贫标准。
3.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首先,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其次,增加农民生产经营收入。《建议着重提出三项措施:一是鼓励农民优化种养结构、提高效益;二是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价格形成机制;三是健全农业补贴等支持保护制度。第三,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在产区布局,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壮大县域经济。第四,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
4.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
一是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建议》再次明确:现有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基础上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垄头企业发展;加快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经营组织化程度。二是要求土地增值收益和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三是推进征地制度改革。四是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地区以县为单位建立社区银行;发展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和小额信贷;健全农业保险制度。五是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集体林权和国有林区林权制度改革,完善草原承包经营制度。六是认真总结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经验,积极探索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新途径。
1.“十二五”新农村建设的趋势和特点。
(1)农村社会结构深刻变革的新特点和农民的新期待。
人口结构发生变化。伴随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农村社会的基础结构——人口素质、结构、分布等发生了并继续发生着深刻变动。人口结构是一个社会结构的基础结构。人口因素的变化首先是老龄社会的提早到来、人口总数的继续增长和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特别是大量“80后”、“90后”流向城镇,农村不仅家庭结构趋于小型,出现了大量的空巢村、留守儿童、留守老人,而且家庭的功能开始改变,传统家庭承担的社会功能将逐渐被剥离,转移给社会和国家,这给社会事业和社会管理带来新的课题。
留守儿童的义务教育问题。随着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携子女流入城市和农村大规模地并村并乡,许多原来的乡村中小学停办了,几岁的孩子要出远门上小学,大量留守儿童的义务教育成了大问题。
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入城镇。农村农村生产方式随着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入城镇二、三产业,也发生着许多新变化。一方面,出现了农田向种粮大户、向“龙头企业加农户”的新经济组织集中的新趋势,这有利于提升农村经济组织化和现代化水平;
另一方面在许多地方,特别是在欠发达的山区农村,五、六十岁老人、妇女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力,有些地方甚至出现撂荒弃耕却继续领着种粮补贴的新情况。
城乡差距越来越大。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逐渐转向城市,城市经济社会获得高速发展,农村发展却严重滞后,农村居民和一部分居住在城市的农民工没有享受到城市居民同等的权利。目前城乡差距越来越大,构成了明显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二元社会结构。就区域来看,也形成了东、中、西部的梯度递减格局。虽然在“十一五”期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措施和促进中西部大开发政策,但城乡差距和区域发展差距仍然在扩大。农民增收的难度越来越大。
(2)“十二五”新农村建设的趋势和特点。
在指导思想上,着力推进社会事业大发展。社会事业快速发展,事关实现农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事关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事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意义的基础。“十一五”期间的新农村建设中,社会事业在改革和发展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是,由于过去我们在农村社会事业方面欠账较多,看病难、上学难、饮水难、行路难、养老难等问题仍然普遍存在。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的意义,必须坚持以农民为本的理念不动摇。未来五年,必须坚持把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人民过上幸福生活的新期待的迫切要求,作为转变发展方式、扩大国内需求、实现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战略任务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速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建立健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是“十二五”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十一五”是党和政府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取得历史性突破的5年。比如取消农业各种税费,增加农业生产补贴,取消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费,建立农合医疗制度、养老保障制度、最低生活保
障制度等,通过增收入、扩保障、减负担,切实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十二五”改善民生任务中首先是提高政府保障能力,建立健全覆盖所有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完善新农合医疗保障制度养老保障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免费义务教育制度、伤残贫病救助制度等。其次要加强农村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加快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最后要进一步明确中央和地方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的职责,减少政府行政费用支出,不断增加政府在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保和农村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不断改善农村社会事业短腿状况,让农村百姓从发展中共享成果,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将进入全方位创新阶段。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主体多元,利益诉求多样,社会矛盾增多,管理难度增大。政府、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都存在着无法克服的缺陷,传统的国家全面控制和统包统揽的管理体制已不适应。赣州新农村建设中创造的以“农民理事会”为亮点的“党委领导,农民主体,政府引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农村管理经验为农村的多元主体协商、合作与共治提供了借鉴。“十二五”期间,党领导下多元主体参与的协商合作将成为乡村治理的现实趋向和理性选择,一系列农村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将取得全面突破;在社会管理中,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农民主体、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相结合的协商合作治理新格局将逐步形成;以农民理事会、农村经济协会为主要形式的民间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发挥作用的机制将逐步建立。
2.新农村建设“十二五”规划目标要求的实现途径。
(1)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为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7]1号)都对现代农业建设做出了部署和安排。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又明确提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
农业现代化道路。
从2007年起,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相继成为后四年中央一号文件的着力点。2007年中央1号文件按照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首次明确回答了什么是现代农业、怎样建设现代农业的重大问题。明确提出,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
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看,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要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要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前提,开发和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我国是人口大国,人均耕地和水资源占有水平较低,解决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一方面,必须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建设现代农业也必须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突出位置,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另一方面,顺应农产品总量需求增长、结构需求多样、品种需求优质的要求开发农业的多种功能,拓宽农业的发展领域。
其次,要以稳定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引导土地经营权合理流转。我国农户众多,经营规模较小,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村的一项基本经营制度。坚持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是健全农村基本经营体制和促进农业持续发展的根据举措。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建设设施农业,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创新农业经营体制和经营方式。
第三,要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重点,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资源利用率较低,环境压力增大。建设现代农业要下大力气转变发展方式,注重资源节
约和环境保护,特别是要注意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节约用水,依靠农业科技进步,提高物质装备水平,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第四,要以增加农业资金投入为支撑,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我国农业发展长期受到二元体制的束缚,要素资源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薄弱,农业发展滞后。促进工农业协调发展,实现城乡统筹发展,必须加大农业资金投入,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强化农业基础地位,提高农业发展水平。
第五,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探索现代农业建设的模式和途径。我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资源秉赋各不相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各地建设现代农业的起点高低不一。要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因地制宣,积极探索现代农业建设的不同模式要立足本地实际,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建设重点,循序渐进,不能简单地搞一种模式和实行一刀切。
(2)继续深入开展新农村建设。
首先,着力抓好“生产发展”。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生产发展。农业是农村的产业基础,生产发展首先指的是农业的现代化,以粮食生产为中心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十二五”时期,不仅工业要转变发展方式,农业也要加大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带领农民致富过程中有很大优势,要鼓励发展各种类型的新经济组织,提升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非农产业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空间,也包含在“生产发展”的要求之中。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拉长产业链,可以使农民在加工增值的过程中增加收入。在非农产业不发达的地区,要进一步加快农村工业化的进程。
其次,努力实现“生活宽裕”。要达到生活宽裕的目标,首先要通过开辟各种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建设与改善农民生活直接相关的基础设施,是农民生活宽裕的条件之一。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国一半的行政村没有通自来水,60%以上的农户还没有用上卫生厕所。水、电、道路、信息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需要
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政府要通过公共财政补贴,帮助农民建立起包括合作医疗、农村养老保障等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目前,农村商品市场总量不足,分布不尽合理,同时假冒伪劣产品较多,这给农民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要建立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形成现代流通方式下的农村消费经营网络,是新农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方面。
第三,大力建设“乡风文明”。乡风文明本质上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包括文化、风俗、法制、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长久以来,农村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不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适应,主要问题是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现有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文化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如何使广大农民过上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移风易俗是乡风文明的表现之一。要重视农村思想道德的建设,重视农民文化生活的改善,重视现代文明乡风的建设。
第四,大力搞好“村容整洁”。村容整洁是件花钱不多、见效很快、很受农民欢迎的事件。村容整洁了,就为农民提供了一个好的生产、生活、生态条件。长期以来,大部分农村地区的人居环境不能令人满意。“露天厕、泥水街、压水井、鸡鸭院”,是对农民生活居住环境的形象描述。农村的房舍、街道建设缺乏规划,浪费大量土地;通行条件差,给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诸多不便;由于缺少硬件设施,加上农民的不良生活习惯垃圾污染严重。随着非农产业的发展,工业污染问题在农村渐渐凸显出来,应该引起高度注意。村容整治要规划领先。要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地形地貌和文化传统等,做一个符合实际的长期规划。在规划过程中要避免搞“一刀切”。
第五,逐步实现“管理民主”。我国农村地区早已实行村民自治制度。从全国看,各地具体情况差别较大,但基本制度已经确立起来。要继续完善农村基层民主自治制度,这是实现乡村管理民主的关键所在2006年我国已全面取消农业税,在“后
农业税”时代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是“管理民主”的要求之一。乡镇政府要为本地经济发展创造条件,要担负起社会管理的职责,为乡村提供公共服务。同时,乡镇政府要对村民自治进行正确引导。
(3)现代农业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应该坚持的原则
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第二,必须坚持经济优先,统筹协调,以发展经济为第一要务,全面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建的协调发展。
第三,必须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全面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妥善解决被征地农民的生产生活出路问题。
第四,必须坚持政府引导,农民主体,充分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全面激活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第五,必须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严格按客观规律办事,注重项目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让农民能够切切实实得到实惠。
第六,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分步实施,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制定总体规划,加强分类指导。
责任编辑
刘绛华
推荐访问:村庄未来五年发展计划 五年 发展计划 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