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红色文化论文摘要
弘扬红色文化论文范文3篇
论红色文化对大学生人格培养的多维教育价值
摘
要:红色文化的价值是多元的,红色文化的教育价值也是多方面的,其中内蕴的先进的思想、丰富的精神、优秀的特质等,为当代大学生人格培养提供了思想保证、内在动力、精神支撑、有效范式、教育素材和行动指南。
关键词:红色文化;当代大学生;人格教育;价值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21)26-0352-02红色文化的教育价值是多元的,利用红色文化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就是要以红色文化为载体,将其内蕴的文化内容、文化精神、文化特质通过显性和隐性的方式作用于当代大学生,以促成他们人格的完善,让红色文化被他们理解与认同,并最终转化为他们的精神素养和人格品行。红色文化为加强当代大学生人格教育提供了如下六个方面的教育价值。
一、红色文化为加强当代大学生人格教育提供了思想保证
历史和现实都已证明,红色文化始终作为一种先进的文化指导着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一个民族的文化往往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也往往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1]红色文化是与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一脉相承的,是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文化。红色文化是党的成长史的记载,同时它又是不断传承和发展着的文化,体现着党与时俱进的思想风范。中华民族的光辉历程,是我们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结果,是坚持中国***的领导、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结果。这些在实践基础上不断创新的红色文化成果对于摆正我们民族文化的位置,坚守社会主义的思想文化阵地具有重要作用。红色文化作为推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走向成功的一股强大力量,体现了党的优越性与政治优势,对于当代大学生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站稳坚定的政治立场,坚定独立的政治人格至关重要。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会导致大学生价值取向迷失,用红色文化涤清他们的思想,让他们意识到“经济人”并不是单纯的经济价值追求,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也要注重自我人格的塑造。对一种先进的意识形态与价值体系的皈依是人性最终极的渴求,坚定红色文化的主阵地地位,可以引导当代大
学生沿着正确的思想轨道前进。
马克思主义认为,“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2]红色文化内容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反映着这种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价值,代表着一种主流价值取向。大学生作为一个走向成熟的个体,对于事物及自己各种行为结果的意义有一个基本的看法,对什么是好的、应该的和哪些是需要坚决杜绝的有一个总体的把握,这种价值观念和取向一旦确立,一般都具有稳定的倾向性。价值观念作为一种内心尺度,支配着人的信念与行为,是人格塑造过程中的先导性因素。红色文化所蕴含的精神价值,为大学生分清是非、善恶、美丑、真假,提供了正确的判断标准和明确的参照系,能促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能形成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敏锐性与鉴别力。
二、红色文化为加强当代大学生人格教育提供了内在动力
人格健全的人是一定有强大精神力量的人。从人的心理发展需求上来说,红色文化作为一种先进文化,满足了人们对先进思想、主流价值文化不断追求的需要,适应了人们向往真、善、美的心理发展趋势。人从出生开始,就有着生理、心理等多方面的需求,不断满足、实现低层次的需求,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是人的心理发展趋势使然。红色文化从思想意识、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等多个层面为广大大学生心理需求的实现提供了可能。仅就道德方面来说,道德需要,是作为道德主体的人,在维持其积极平衡或内在稳定状态过程中所产生的对道德的依赖性和倾向性[3]。道德是人的需要的一大对象,人追求高尚的道德修养、日益向善的需要是自觉的、主动的、积极的。“德”是人的定身之本,“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德”是首位的因素。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也进一步说明了利用先进文化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培养一批具有过硬的道德素质、坚定理想信念的青年骨干队伍,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客观需要。所谓“文化而润其内,养■以固其本”,就是通过文化的形式,运用红色文化的力量,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使廉洁理念深入大学生的心中,以进一步铸就其廉洁品质及各种优秀的道德素质。弘扬红色精神,耳濡目染都是光辉的榜样形象,都是信念坚定、甘于清贫的范例,为当代大学生“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为保持一颗洁净之心、一身正气提供了内在的动力。
可见,人生需要有强大的内在驱动力,只有有了这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人们才能不断克服人生道路上的各种阻碍,才能不断地超越自我。利用红色文化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人格教育,能够提供这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三、红色文化为加强当代大学生人格教育提供了精神支撑
红色文化内容丰富,包含着鲜明的精神实质,这些精神内核是革命取得成功、建设取得成就、改革取得实效的精神支柱,也是人成其为人的精神支撑。一个国家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总需要一种精神力量作为支点,个人在迈向成熟,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需要这样一种精神支撑,而红色文化正是提供这种精神力量的重要选择。在革命战争的过程中,***人就是凭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凭着高度的精气神,才最终压倒一切敌人,战胜一切困难。红军长征的胜利,靠的就是长征精神。“弘扬长征精神,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唯实精神;敢闯敢试,敢于革除保守僵化观念,走自己新路的创新精神;弘扬长征精神,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的自立自强精神……”[4]不仅仅是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井冈山精神等,各具地域特色的红色文化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传达着各种精神。
在新时期,不仅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需要红色文化,在对国民精神的塑造、大学生自我精神危机的缓解中也需要红色文化。现代社会出现了方方面面的革新,文化方面也不例外。无疑,随着社会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社会文化更趋丰富,其中不乏一些先进的东西,但参差不齐的文化的涌入,也对一些先进的社会文化造成了冲击。崇尚金钱与权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大行其道。私欲的极端膨胀,过度的物欲化,人们更多地关注个人、物质,精神却日益贫瘠。当代一些大学生就表现出缺乏精神依托,陷于失去自我的人格危机之中,要改变这种精神饥渴与荒漠现状,也就必然要从文化入手。红色文化包含着丰富的精神特质,是一种极具教育性的文化,借助红色文化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可以使其从红色文化的深刻内涵中汲取丰富的精神养分,获得强烈的精神震撼和深刻的精神启迪。充分利用红色文化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可以在高校中浇灌出一片“精神的绿洲”,这些精神的汇聚,势必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2021年我们常谈论“幸福感”,大学生的幸福感并不总是与金钱、名利、成功挂钩,在某种程度上他们的幸福指数与其是否坚持高尚的价值追求,是否重视精
神层面的东西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
四、红色文化为加强当代大学生人格教育提供了有效范式
现代教育学将教育主体、客体、介体、环体作为其基本要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主体中心主义”、“客体中心主义”等观点。当前,“教育主体起主导作用,客体起主动作用”的观点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将红色文化作为载体进行人格教育,是一种比较科学的教育范式。首先,红色文化在大学生人格教育活动的开展过程中同时承担着介体和环体的角色与功能。作为人格教育过程中的介体,红色文化所承载和传递的光荣革命传统、先进革命精神、高尚的道德情操及各种优良的民族品质,都充分证明了其是进行人格教育的最佳载体,通过文化形式,使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在保证了教育的平等性的同时,也能使人格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作为人格教育的环体,红色文化为人格教育活动的开展创造了鲜明生动的环境,让“红色之风”吹入校园,置身于红色文化的现实氛围之中,能使广大大学生受着潜移默化的教育。其次,红色文化有着物质、精神、制度等多种表现形态,其教育平台也不仅仅依托学校教育,各种红色文化活动的广泛开展,使得社会性教育对大学生的人格塑造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红色文化也能够拓宽人格教育形式,为人格教育提供了有效范式。
五、红色文化为加强当代大学生人格教育提供了教育素材
红色文化资源分布广泛,直观生动,教育面广,感染力强,是良好的人格教育素材。面对着严重的文化危机,不良的社会风气,我们亟须通过寻找文化之根来调节这种人与自然、社会及自我间不和谐的状态。红色文化资源所承载的物质和精神元素在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加强人格教育,培养好的社会风尚的重要教材之一。大别山、井冈山、延安等红色土地,是广大大学生缅怀先烈、感受历史的圣地,她生动地重现着革命历史、革命实践、革命精神,使党的历史跃然纸上,她是对大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课堂,党的光辉历史、英雄事迹将形成大学生深刻的历史记忆,避免了教育的无根性与历史虚无主义。“大别山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及新时代所涌现的“奥运精神”、“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红色精神”所反映的事迹,是高校进行人格教育的鲜活教材,是高校对大学生人格加以塑造所要达到的结果,也是人格教育某方面内容的预期目标。红色文化为大学生提供了种种生活素材,他
们在这些素材的影响下不断成长和发展,形成了符合自己文化特点的人格特征。可见,红色文化在高校的弘扬,可以提升当前高校整体的文化品位,通过提供高尚的精神文化产品,传递给广大大学生一种正能量,使其思想品德得到锤炼,个人的人格魅力得到提高。
六、红色文化为加强当代大学生人格教育提供了行动指南
造就知行统一的人格是大学生人格教育的目标,当前“知行分离”的人格现状与这种目标相差甚远,过分强调认知而培养出片面畸形的人才也是各阶段教育的一大弊病。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纯粹为知而知,而不考虑实际行动,只能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大学生表现出的“主观上认同,但在具体生活中的务实选择上却渐行渐远”的行为反应进一步说明,我们应该更加关注“行”的意义。行为导向的核心是先进楷模,榜样的力量往往是无穷的。红色文化中所涌现的一大批革命领袖、革命先烈等各类英雄人物,作为一个群体性楷模,形象是鲜活的,事迹是具体的、现实的,具有强大的感召力。通过了解各种英雄事迹,大学生会对其产生由衷的钦佩之情,并进而在精神、行为等方面加以效仿,对比自身行为寻找差距,由感动到行动,由见贤思齐到身体力行。以这些革命英雄作为榜样来引导当代大学生,能使其更好地规范自己的行为,并在他们之中又产生一批新的楷模,引导其行为方向,久而久之,就会在大学生中形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各种红色英雄的典范是一种先进的社会范例,理想的人格范型,将抽象的红色精神生动化,将人格教育的目标具体化,能促使大学生从单纯的认知者向自觉的实践者转化。
“一个人不仅应当为自己,更应当为自己赖以生存的社会奉献自己的生命,这不仅是他的责任,更是他生命的意义。如果一个人有幸出生在一个伟大的历史变革时期,并投身于轰轰烈烈的挽救社会危机的历史洪流之中,这将是他无上的幸福和光荣。”[5]有理想、有信念、有目标,不仅是革命取得成功的关键,也是个人实现自身价值的必备条件。理想与信念,无私与奉献等精神品质就是个人衡量自身价值的最大指标,是个体为之努力所需达到的境界。人性的光辉,人生的意义总是在个人投身于国家及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红色文化体现出的这种脱离了低级趣味的,反映了正义、道德、奉献、服务的人性之善、之美,是当前社会对当代大学生人格的期许,是高校进行人格教育需要为之奋斗的目
标。
篇二:红色文化论文摘要
红色文化教育论文
弘扬红色文化提升学生素养
文
曹兴峰
摘
要:红色资源因其自身的历史价值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鲜活的内容和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具有特殊的价值。
关键词:红色资源;中华民族精神;德育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是把中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中学思想品德教育重在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那如何发挥红色文化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理论联系实际,在思想政治课的学习中,除了传授课本知识以外,多向学生介绍淄博的红色资源,注重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把优良传统精神和时代精神结合
向学生介绍淄博革命烈士石潇红的事
迹,1925年参加中国共产党,“七七”事变后,在党的领导下,组织抗日武装。1937年12月26日著名的黑铁山武装起义后,他于1938年2月8日率部挺进黑铁山,历任八路军中队长、营长、副支队长兼参谋长,鲁中军区、清河军区参谋主任,渤海五军分区副司令员等职。1945年10月,遵照党中央的命令,率领部队通过渤海海峡进军东北途中不幸遇难,光荣殉国。让学生了解举世闻名的“黑铁山起义”“马鞍山战斗”及记载着国民党顽固派血腥的“太和惨案”,将革命先烈宁死不屈、顽强抗日的民族精神、革命气节生动地展现出来,激发中学生的爱国情怀,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理论教育优势。
二、俗话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出真知。要想真正地把红色资源的教育意义发挥到实处,必须让学生切实感受红色资源的存在
利用周末的课余时间,带领中学生去参观毛泽东纪念馆、黑铁山抗日武装起义纪念
馆、焦裕禄纪念馆、孔繁森纪念馆等几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充分利用这些红色教育资源,制定学生参观教育基地的详细计划,组织学生深入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学习,了解其历史内涵、文化内涵、精神内涵和思想内涵。组织学生开展重走“长征路”的活动,重温那段历史,重走那段两万五千里,让学生感受革命先烈的那份艰辛和勇气,感叹“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领悟美好新生活的来之不易。
三、学校中多多开展与弘扬红色文化有关的活动,让学生成为宣传和发扬红色文化的小主人
如,学习雷锋精神的演讲比赛,比赛在全校开展,老师指导,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发挥学生的主力作用。让学生在搜集资料和演讲的过程中,觉悟得以提高,思想得以升华,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信念。比如,让学生学唱《东方红》《保卫黄河》《红色娘子军》等革命歌曲。观看红色影视,精选《大转折》《英雄儿女》等多部红色经典电影,在不影响学生学习的前
提下定期为学生放映,并及时组织开展影评、观后感等小讨论、小交流活动,让学生从电影中得到自我教育。
四、充分运用好本学校的网络资源,办好红色网站
网络的发展为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开设“红色资源”网站,构建“红色资源”网络文化,占领网络阵地,进行网上思想道德教育。
红色文化的作用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看见的,它的效果也不是立竿见影的,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学校只有积极主动地发掘红色资源,构建开放性的校园文化体系,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使学生接受文化的熏陶,经受实践的锻炼,才能使其免受不良文化的侵蚀和毒害,在理想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卢丽刚,时玉柱。弘扬红色文化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XX,14(2)。
[2]程东旺,黄伟良。“红色文化”的价值形态与德育功能探析。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XX,19(1)。
篇三:红色文化论文摘要
红色文化研究论文
一、中国红色文化及其生成传播机制
中国红色文化生成传播机制研究主要是把红色文化的生成传播看做一种建构过程,从文化发生根源和发生传播过程等方面,探究中国红色文化如何在革命区域与当时社会文化融合衍生出新型的文化形态,并对这种文化形态生成的动态过程实行考察,最终得出关于中国红色文化发展演变的主要规律。中国红色文化是由中国传统文化与特定区域文化以及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等诸多文化要素融合衍生而成的。20世纪初至新中国成立期间是中国红色文化主体生成衍化期,而中国红色文化的延续及其新价值衍生期则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至今。文化的生成传播必然具有一定的历史语境和现实基础。以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为主导,中国红色文化融汇整合了中国社会存有的儒道释文化思想及其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中国红色文化正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实践过程中产生发展和逐步完善的,其生成传播的社会实践基础就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红色文化的生成传播因为无产阶级的发展壮大而有了坚实的阶级基础,中国共产党则是中国红色文化生成传播的主体根基。“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延续的历史整体,中国红色文化生成传播的重要血脉渊源则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其最根本的理论根基就是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毛泽东思想则是中国红色文化生成传播最直接的理论指导”。②中国红色文化以其核心元素建构起整个社会的价值体系,用独特的方式铸成群体统一意志和集体目标,并以此统领整合引导社会其他阶级与阶层的政治文化,最终实现红色文化生成的目标。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在传统民族文化基础上创造出独具特色的中国红色文化。中国红色文化的发生发展是近现代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变迁的必然结果。中国红色文化区别于传统文化以及近现代以来其他党派阶层的文化创造,是20世纪以来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主导方向。中华民族文化近代以来屡遭西方外来文化的冲击,“中学”沉沦,“新学”屡经蜕变而未完成整合民族文化的重任。在此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的输入与传播以及中国共产
党的成立,使中国红色文化的发生发展具备了思想前提和组织基础。中国红色文化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革命与建设实践中形成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考察研究中国红色文化的发生发展进程,必须要在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宏观背景下,深入探究中国红色文化发生发展的文化生态环境以及中国红色文化生成的动力机制。近代以来的文化危机使马克思主义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脱颖而出,成为推动中国社会变革的先进理论武器。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中国红色文化的发生提供了实践主体。随着中国共产党文化自觉水准的日渐提升,中国共产党担负起创造中华民族新文化的使命,使红色文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持续发展,成为20世纪中华民族文化变革发展中的一股新兴力量。中国红色文化在发展演变过程中,也日渐从边缘性文化和区域性文化发展演变而为主流文化,代表了20世纪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新方向。“中国红色文化从发展演变历程能够看出,从边缘性文化到主导性文化以及从区域性文化到全国性文化的发展演变历程与20世纪以来的中国革命、改革与建设时期的社会变迁相耦合,再现了20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引导下的中国主流文化变迁。”③中国红色文化的发展演变总是与时代变迁紧密相连,并在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和推动文化创新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中国当代红色文化研究的文化人类学视阈
“文化人类学比较研究世界各民族国家与地区文化的异同之处,考察探究整个人类文化发展与变迁的过程,并由此发现人类文化的特殊性与普同性,从而建立符合社会实际的文化理论。”④“文化整体论”是文化人类学研究的基本准则之一,文化人类学者的视野直接指涉全世界的人类及其文化。人类学重视个体及其琐事,但更强调在“整体观”指导下拼合出文化全貌。无论从时间跨度还是地域空间上看,“文化整体论”的研究视野都要比其他人文学科更为广阔。正如人类学家格尔茨在《文化的解释》中所说:我们在村庄中研究,但不研究村庄。格尔茨主张对文化作深度全面的诠释。中国学者周大鸣则主张从主位的角度去观察,客位的角度和世界的视角去研究,最终将主位
与客位有机统一。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中国红色文化处于从传统文化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文化变迁之中。中国红色文化是以革命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的文化形态,是中国革命时代的文化精神与文化创造的当代表现。近年来,中国红色文化随着“经济世界化”和大众传媒的迅猛发展,通过各种不同媒介得以传播发展,形成了当下中国蔚然壮观的文化图景。
(一)“文化民族主义”:中国红色文化的身份认同建构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经济世界化”和“文化民族主义”已经成为21世纪人类社会的重要表征,文化固守与世界变革已经成为国家或民族文化发展的特有张力。英国学者道金斯1976年在《自私的基因》一书中杜撰了“文化基因(Meme)”一词,用以说明文化传承中的基本单元。道金斯认为“文化基因”是社会文化中类似基因的复杂单元,是一种具有感染力的文化信息模式。人类的进化是“文化基因”与生物基因并存共进的过程,“文化基因”的传承总是在纵横两个方向上传播延续,以实现文化特色的继承发展。“文化基因”的复制传播,使不同文化模式得以保存传承。“文化基因”具有维系民族身份认同和规范社会行为以及制约社会发展方向等功能。“中华民族文化基因”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文化根基,中国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层积传承的结果。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基因,使中国红色文化具有了超越时空的强大生命力。在近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碰撞和中华民族救亡求变的过程中,中国人民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解放中华民族的思想武器。其原因就是中国优秀民族文化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提供了深厚的思想土壤。正是这些优秀的思想文化基因,使近现代先进的中国人在感情与道义上更加亲近和容易接受马克思主义,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推动着近现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文化是社会整合的基础,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国家都十分重视自己的文化建设,目的就在于能够促动社会整合与民族文化认同。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认为:民族是以文化同质性为基础的“观点共同体”,社会成员是在共同文化缔造的结构化社会关系中被组织起来的。“认同”
是文化固有的特定功能,文化的核心价值就是使社会成员对民族文化产生身份认同。“文化认同”主要是指社会特定的群体或个人把某一文化系统内化于自己心理和人格结构之中,自觉遵循这个文化系统并用以评价事物和规范自己的行为。美国学者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中曾指出: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文明史,未来必须以文明为基础来构建世界新秩序,文化认同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是最有意义的东西。⑤“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存有的根基,是民族存有和发展的源动力。“文化认同”构成了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和意义系统,从而促动“国家认同”。文化通过民族这个载体存有和发展,民族又因为依托了文化这个根基而日益牢固紧密。而“文化民族主义”是指表现在文化领域内的一种强调本民族共同文化认同、维护本民族文化独立性和自主性的民族主义倾向,也就是寻求维护和弘扬共同体民族文化的“民族主义”。“文化民族主义”是一个民族或民族国家的象征。从中华文明传承演变的历史进程考察,中国红色文化是在封建文化没落、资产阶级文化先天弱势的背景下,随着马克思主义的输入而成长起来的文化新形态。中国红色文化融汇包含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文化。“中国红色文化具有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并用马克思主义创新文化传统的基本功能,是中国特定时代的一种文化创造,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转化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红色文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文化体系,涵盖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来中国文化建设的主要成果。中国红色文化内在于20世纪以来中国主流文化的变迁之中,顺应了中国主流文化的发展方向。”⑥中国红色文化不但仅一种文化形态,更是一种博大精深的民族精神思想,应该成为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文化基础。在中国当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中国红色文化能够发挥其思想教化和行为规范以及政治导引作用。
(二)“生态整体论”:中国当代红色文化生态的整体性建构美国生态学家奥德姆(E.P.Odun)认为:生态系统是在一定区域内共同栖居着的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因为持续实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生态系统不但是一个生态区,还是一个具有一定自然或人
为边界的功能系统单位。“整体论”是人类学的重要标志,它是人类学整体探讨与综合研究方法的理论基础。人及其文化是一个有层次结构的整体和相互作用的系统,具有整体的特有性质。要把握整体的性质就要用系统的方法,把研究对象放在与若干不同系统的关系中来实行考察。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作为动态的有机体,人类创造的各种文化之间交互影响和分流整合,从而形成了各不相同的文化群落。形态各异的文化群落都是人类文化整体的组成部分,都在为维护人类文化的完整性发挥着各自独特的作用。”⑦“文化生态系统”就是这个动态的文化整体。“文化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文化元素通过交往互动而出现融汇整合的过程。文化遗传是人们接受社会习惯和共享文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社会观点始终处于持续被传递和强化之中。而人类文化交往活动中的文化传播是文化遗传的一种方式。遗传性和变异性是文化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遗传与变异的张力普遍存有于文化发展的历程之中。所以,在推动“文化生态系统”变革和探求“文化生态系统”发展所需新的文化思想的同时,还要保持“文化生态系统”的遗传特性。也就是说,超越于所处的文化背景,而又不背离文化背景。中国红色文化是一个规模巨大并且结构较为复杂的文化生态系统。分析研究这个系统的结构,能够具有多重视角和多种方法。中国红色文化是一个动态发展和开放常新的文化体系,从文化生态的视角来审视和研究中国红色文化,能够更好地把握中国红色文化的发展演变规律,最终达到对中国红色文化实行生态整体性的建构。红色文化是内涵丰富的特定文化概念。从文化生态的角度来看,中国红色文化的生成发展具有遗传变异性和整体开放性的生态意味。中国红色文化生态体系是由物化生态、理论生态和精神生态等构成,红色精神则是贯穿于整个文化生态体系的灵魂。中国红色文化的物化生态主要包括旧址遗址和纪念馆等,是纪念重大历史事件或重要历史人物的场所。红色文化的物化生态最为直观地再现了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历史见证。物化生态是理论生态和精神生态的显性载体。中国红色文化的理论生态则以红色文献为载体,红色文献主要指所出版发行的各种文献资料,其中包括各级党组织各类文件及根据地出版的各种
书籍和报刊等。中国红色文化的精神生态是以红色精神为载体,红色精神是中国红色文化的灵魂,是民族精神在革命历史条件下的再现与创新。中国当代红色文化生态的整体性建构,就是要注重中国红色文化的物化生态层、理论生态层和精神生态层的整体协调发展。在文化创新和时代发展中,要始终坚持红色精神是中国红色文化生态体系的内核。中国红色文化在发展演变的不同历史时期,文化变异维新的方式与内容也各不相同,中国红色文化的内涵在不同时期也具有不同的体现。中国红色文化引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社会思潮,形塑着革命先进分子及其普通大众的理想信念。在当代文化生态语境下,中国红色文化所表现出的文化品格与文化功能具有整合当下其他文化形态的价值与担当。
三、“世界场域”:中国当代红色文化的跨文化传播
“世界化”意味着人类从彼此分隔的状态走向世界社会的整体性变迁过程。在人类学研究中,文化被看做是一个群体共享的文化价值和文化行为。世界场域下社会关系和交往方式所发生的诸多变化,赋予世界社会一种崭新的世界意识。“世界化”使世界范围的文化资源扩散流动加快,文化发展处于高度融合与分化的张力之中。容量巨大的文化信息相互碰撞交汇,重构着各种文化复杂的内在结构。世界范围内的文化相互渗透整合,引发了文化的“世界化”与“本土化”之间的矛盾,其中也蕴含着“世界本土化”的整体发展趋势。传播是社会间文化特质的散布,传播与文化之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传播以符号化和意义化的方式表现着文化,文化则规定着传播的方向效果和内容方式。⑧人类学学者霍尔在其著作《无声的语言》中指出:文化即交流,文化是媒介。这句话反映了文化与传播的互动实质,传播功能是文化的基本功能。“传媒世界化”和“世界传媒化”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重要特征,在“世界本土化”浪潮之下,文化传播的范围内容以及速度将持续改变着世界文化的地理版图,“文化杂交”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跨文化传播”是在特定的异质文化间实行的能够跨越文化差异实现意义共享的传播活动。在世界文化一体化进程中,经济与政治力量使“跨文化传播”在持续融合与冲突中呈螺旋式上升,引发世
界文化冲突以及寻求文化身份认同的潮流。“作为世界一体化的文化运动,‘跨文化传播’包含着世界化与本土化以及同质化与异质化两种文化力量的对峙与互动。任何一种文化只有兼容并蓄地吸收外来文化精华并结合本土文化的优势,才能在发展中找到合适的生存空间。‘世界化’创造了不同文化发展与并存的‘增量空间’,不同文化的影响力和生存空间得到了空前扩张,跨文化交往也激发了各种文化内部的独创性表达”。
德国人类学家莱奥弗罗贝纽斯曾说过:文化本身并没有脚,文化是靠传播对人类产生影响的。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形态,中国红色文化也具有如此特性。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的中国红色文化是一种开放的、具有世界历史性的文化。中国红色文化的创造与传播都离不开人以及人的主动性。作为中国红色文化传播的担当者,广大人民群众是中国红色文化传播的主体,中国共产党则是中国红色文化传播的主导力量。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红色文化传播的主导者,具有极大的感召引导力量,在明确红色文化传播目的和规定红色文化传播性质方向等方面起到重大作用。⑩在当代多元文化背景下,应鼓励支持和引导人民群众成为中国红色文化传播的主体力量,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中国主流文化的主体性建构和跨文化传播。如果从跨文化角度考察埃德加斯诺当年之举,则无疑会对中国当代红色文化的跨文化交流有着启示意义。当1937年《红星照耀中国》在欧洲出版后,斯诺作为驻华记者的职业生涯开始走向巅峰。斯诺的文化跨越取得了多重收获,客观上为“红色文化”由中国西北一隅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做出了令人瞩目的贡献,这是中国红色文化跨文化传播的成功案例。中国红色文化具有独特的价值与功能,对中国社会和中华民族精神生态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综上,文化是为社会创造意义的一系列价值观和实践的总和。文化要具有同化力,才能有助于国家目标的实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中国红色文化是中国人民为实现民族解放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所创造出的新型文化样态。在当代中国文化建设中,要大力弘扬中国红色文化,深度挖掘中国红色文化的思想内涵和独特价值,扩大中国红色文化的传播影响力,从而提升中国红色文化战略水平。最终从根本上全面提升中国红色文化软实力。
中国红色文化是在马克思主义影响下,中华民族文化的一次重大转型和创新。在传统文化基础上,中国红色文化融入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将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作为文化建设的主要目标,完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蜕变与创新。在当今“世界本土化”的语境下,我们要重视中国红色文化海纳百川的包容性以及在主流文化建设中的价值和作用,持续提升中国红色文化的文化力量,重塑中国国家形象,为世界建构一个“和而不同”的文化生态体系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红色文化研究论文
篇四:红色文化论文摘要
校园文化中的红色基因研究-校园文化论文-文体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
摘要:红色基因是
在长期争取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过程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精神的集中体现,红色基因已经成为
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内在精神力量,高校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通过社会实践锻炼、班团组织建设和网上思想
教育等不同形式和手段来改进培育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的方法。
一、红色基因的概述
关键词:高校红色基因研究
红色基因是
在争取民族解放的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气魄,在这长达一个世纪的和建设的过程中形成的精神气魄,在今天仍然能够被我们开发和利用。从
长期以来形成的优良作风以及
的性质和宗旨中都可以体现出红色基因对其产生的重要影响。
在
和建设的过程中形成的红色基因是党和国家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也是推进
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法宝。红色基因的强大力量孕育了
的精神内核。一直以来,人所表现出来的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都能在红色基因中有所体现,这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精华之所在。我们只有激活红色基因,让红色基因流淌在人民的心中,才能进一步巩固民族团结,激发全社会奋发向上。
高校传承红色基因对培育有理想、有抱负、能够为社会作出重大二、传承红色基因存在的问题
贡献的青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因此我们对高校传承红色基因的现状进行了简单的调查研究,本次调查以问卷的形式获取数据信息,调查的范围仅限于汕头大学校本部的本科生。我们共发放了500份调查问卷,收回463份,有效问卷438份,有效率达到87.6%。参加本次
调查的男女比例分别为46.78%和53.22。参与此次调查的成员中,2018级的本科生占总人数的3.24%,2017级的本科生占38.56%,2016级的本科生占31.45%,2015级的本科生占26.75%。在专业构成方面,文学院的学生占所调查比例的7.47%,理学院的学生占21.39%,工学院的学生占25.26%,法学院的学生占8.04%,商学院的学生占19.73%,艺术学院的学生占8.3%,新闻学院的学生占9.81%。通过以上数据,我们发现参与此次调查的理工科类的学生和人文社科类的学生数量是相当的,数据比较科学,可以用来分析研究汕头大学传承红色基因的状况。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我们得出的结论:一是对于大部分的大学生而言,对红色基因还是有一定的了解的,大半的同学还是比较认可红色文化,只有极少数同学对红色基因比较陌生,仅在思想
课上听老师提到过。二是汕头大学引导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的主要途径是思想
课。虽然偶尔会通过“红色文化”活动或讲座形式来传播红色文化,但总体上这种活动形式并不多,一个学期仅一两次。可喜的是汕大在传承红色基因的过程中也取得了不少的成就,主要体现在汕头大学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比较强上。但是,汕头大学传承红色基因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我们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简单的梳理,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育形式单一
目前,高校传承红色基因的主要方式仍然是课堂教学,这种方式比较古板,效果并不是很好。虽然偶尔组织学生去看红色电影,参观
老区,但并不会深入讲解其中所蕴含的历史背景和
意义,有些老师甚至只是在完成学校给予的任务,并不认真地教授红色文化。而其他传承红色基因的方式,比如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物质建设等方式均未得到充分利用。尤其是网络也是传承红色基因的一种很好的方式,特别是现在的大学生每天都要在网络上花费数小时,通过网络推广红色基因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但是,很多高校的红色网站建设并没有得到重视,存在网站内容不能很好地贴合现实、不及时更新、未能突显其本身的特色等问题。另外,还存在红色网站上的内容形式单一、千篇一律、缺少吸引力等问题,这些都体现了高校在传承红色基因的方法上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2.学校不够重视
现在高校还没有专门从事红色教育的教师,红色教育还未建立单独的体系,建设专业的红色教育师资团队依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目前,高校中从事红色教育的老师很多都并不具备专业的红色知识。而在教育经费方面,一方面,政府没有设立高校传承红色基因的专项基金拨款项目,另一方面,高校自身的教育经费对红色教育这方面的有效投入也不充足。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高校开展红色基因教育需要有资金投入,没有充足的资金投入,高校想开展一场红色文化讲座都很困难,更不要说会组织其他生动活泼的红色文化活动了。传统红色教育难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因而无法有效地领悟红色精神的精髓。另外,很多高校并未开发能够体现自身特色的红色教育硬件与软件资源,导致很多学生没有深刻地意识到红色教育的重要意义。
当前高校还并没有为了营造浓厚的红色基因教育氛围去采取一些3.校园氛围不浓厚
实际的行动。从根源上讲,还是高校的重视程度不够,实际上良好的教育气氛可以提高传承红色基因的效果。但就现在而言,高校一般不
会积极主动地做红色基因教育,只有在面对领导检查的时候才会迫不得已做一些宣传,且形式还比较单一,要么只是张贴几张海报,要么就挂几条条幅等。学校不会标新立异地宣传,就更不要指望学生能够关注红色基因教育。另外,学生社团也是传承红色基因的一种比较有效的途径,但是当前红色基因教育在社团文化中并没有得到体现。高校的学生社团虽然呈快速发展的趋势,但仔细了解发现,与红色基因相关的社团还是非常少的。红色基因教育的资源在校园文化中没能充分的挖掘和利用,红色教育的校园气氛的贫乏,必定对红色教育的实施产生影响,既然没法很好地影响高校学生,那么高校就不得不抓紧解决这一关键性问题了。
针对高校在传承红色基因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将试图从以下几个三、解决传承红色基因问题的对策
方面提高高校传承红色基因的效果:
1.内外联动,形成合力
课堂不仅是老师对学生传播知识、实施教育的主要场所,也是大学生提高思想
水平的主要平台。把红色文化融入课堂中是传承红色基因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高校可以通过思想
课来传承红色基因,相关的门可以把一些红色文化编入教材,进而把红色文化带到课堂中去。当然老师应该改变过去那种古板的授课方式,以灵活、有趣的方式传播红色文化的核心内容和精髓,并将其合理地与思想
课相融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把红色基因与所学专业知识恰当地融合在一起,并与时俱进地解释红色基因的当代意义。我们要特别留意刚刚入学的新生,因为这部分人群的思想还没有完全成熟,需要通过思想
理论课程引导使其接受红色基因文化教育。另外,红色资源的传承不能仅仅寄希望于高校,高校应当与社会各部门、政府组成一股合力,一起重视大学生的红色文化教育。特别是传承红色基因不仅需要有政府有关机构的财政投入,也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去努力挖掘
先烈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点明其中所蕴含的精神与时代精神,将更多的红色文化研究成果深入至高校中去。当前不少学生表示红色文化场馆的建设与免费力度不够,政府有关部门在今后的应着力解决这一问题。
要想把红色教育落到实处,高校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红色教育2.整合资源规划宣传
师资团队,高校可以聘请老
、红色后代或者是党史专家来担任校红色文化宣传及教育的教师,让他们定期宣讲红色故事,或者围绕某个小知识点开展专题讲座,这样对学生而言比较有说服力,能够加强学生的认同感,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红色基因的内涵。我们都知道在每个高校,共青团员都是一个很大的团体,充分利用这一团体,对推进高校红色基因教育将会有很好的效果。另外,现在每个高校都至少有十几个社团,有些高校甚至有几十上百个社团,高校也要充分发挥社团的优势,支持和鼓舞学生创立红色社团,把红色文化引入到校园社团活动中,这不仅可以加深大学生对红色文化内容的理解,还能从思想层面上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水平。最后,我们不能忽视班级的作用,虽然班级是一个小集体,但具有较强的凝聚力,特别是从学校整体而言,学生数量庞大,没办法把所有学生组织起来一起学习,这个时候就可以通过班级来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可以以班级为单位去宣传红色基因,这样开展红色基因教育就能起到更好的效果。
社会实践也是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的一种重要的途径,它不仅可3.革新方式提升有效性
以让大学生了解社会,也能锻炼大学生的毅力,加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高校要想传承好红色基因,就必须积极主动地创建高校红色文化教育实践基地,也可以通过组织社会志愿服务活动的方式来开展红色基因教育。总之,高校不能消极被动地把传承红色基因当作一种任务来完成,高校应该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让大学生成为红色基因的忠实发展者与自觉传承者。另外,高校可以把红色文化与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融合在一起,比如,在校园里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建筑上雕刻一些蕴含了
含义的图画或者文字,也可以把一些典型的雕刻于其上;在教室里或者走廊上悬挂一些英雄人物壁画;采用历史人物来给校园道路命名等。总之,能够让学生在校期间最大限度地感受到红色文化的熏陶。最后,21世纪是一个网络信息时代,高校传承红色基因就必须利用好网络,特别是当代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消费的过程中,都与网络实现了高度融合。高校可以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等新媒体来宣传红色基因,当前新媒体发展势头很猛,高校应积极地运用网络的优势创立“红色文化”建设的平台,采用正确的舆论与
[1]夏康康.90后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状况分析与对策研究参考文献:
——以南昌三所高校为例[D].河北大学,2014.
[2]王伟,刘家桂.传承红色基因与实现中国梦[J].广东省
学院学报,2016(2).
[3]杨娟.把红色基因一代代传下去[J].黑河学刊,2017(1).
[4]聂丽君.高校传承红色基因对策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7.
[5]时玉柱.高校思想
教育传承“红色基因”的路径探究[J].克拉玛依学刊,2015(5).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