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中学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
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指出:“中小学教育阶段是青少年儿童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从小学升入初中是学生时期的一个重要转折,他们正处于从少年期向青年期的转化过程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各个相邻学段,既是互相区别,又是互相联系的,它们之间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逐渐过渡的。因此,所谓中小学德育衔接,主要是指小学六年级至初中一年级的德育工作,从目标、内容、方法上能够形成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使之既要体现中小学德育的整体性、系统性、层次性,又要体现连续性和发展性,充分发挥我校“九年一贯制”教育的优势,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一.当前我校中小学德育衔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建校以来,我校初中和小学的学生就一直在同一个校园里学习、生活。近年来在学校领导的重视下,中小学在德育衔接方面也作出过一些大胆尝试,如组织小学六年级与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共同参加野外拓展训练(春秋游),共同参观番禺区戒毒所,共同听文明礼仪讲座,联合举办拔河比赛等。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中小学德育工作在目标、内容、方法、途径、管理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脱节现象。这也严重困扰着学校德育工作的持续开展,影响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整体功效。具体说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小学六年级学生毕业后,一部分到外校就读初中,一部分留在我校就读初中。对于留下来的学生,初中部的老师通常把他们跟外面进来的初一新生混在一起,统一进行考试,并以此作为依据对学生重新分班。这样我校升入初一的学生就打破了过去的“班级”界限,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班级”,一切又从头开始。于是,“心理适应期”被人为形成。
2.初一年级的老师虽然通过与六年级老师进行座谈、对六年级学生进行家访等途径了解学生的情况,但毕竟所获有限,造成对学生的品行,个性,特长,家庭背景情况的掌握磨合期太长,一般需要一个学期才能基本掌握。从而造成了很多可以避免的事情发生。
3.中小学德育处在制定德育工作计划时缺少必要的沟通和协商,常常“各走各的道,各唱各的调”。表面看来大家都扎扎实实、热热闹闹,实际上固步自封、各自为政,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4.郭校长提出,我校德育工作的核心内容是培养良好的习惯。但在具体内容和操作上,中小学也是各行其是,缺少良好习惯培养的序列规划。这对“分阶段推进,螺旋式上升”的实施策略和整体效果无疑会大打折扣。
由于我校对中小学德育衔接问题注意不够,往往是因时因势因地因人而异,缺乏一贯性和一致性,造成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出现许多不适现象,诸如学习困难,与他人和集体交往不适应,对学校和老师的不适应,对初中教育教学方式的不适应等,“掉队生”再度分化,出现“问题学生”,甚至辍学失学现象以及其他严重违纪现象。
二.科学合理地确定中小学德育衔接的主要内容
我校实行“九年一贯制”教育模式,中小学处于相同的学习、生活空间,作息时间也基本一致。更重要的是,中小学拥有相同的教育理念,并由郭校长统一领导。这些为中小学德育衔接工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下面分别从德育体系、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三个方面阐述中小学德育衔接的主要内容。
1、加强中小学部门之间的沟通,构建一体化的德育体系。
青少年在不同年龄阶段上的认知能力、生理心理状况和社会适应能力各有特点。这就决定了包括德育在内的教育是分阶段进行的,不同教育阶段应有各自的教育内容。但学校德育是一个系统,是由小学德育、中学德育、大学德育等子层次系统组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系统论告诉我们:当各个部分以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而当部分以无序、欠佳的状态及结构形成整体时,各部分原有的性能得不到发挥,力量削弱,甚至相互抵消,这时整体功能只会小于各部分功能之和。这就要求我校德育工作要对不同阶段的德育进行全面的规划,各阶段的德育既有适合青少年成长规律的相对独立的内容,又要考虑到中小学部门之间的相互衔接,防止简单重复或脱节,以便发挥德育系统的整体功能,不断提高德育的整体效果。改变过去那种
“你敲你的锣,我擂我的鼓”的现象,加强初中部与小学部之间的沟通,建立中小学一体化的德育教育模式。
2、系统设计德育目标,实现中小学德育目标的有效衔接。
德育目标是培养青少年政治、思想、道德、心理诸方面素质的规格、标准,是德育的核心部分,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因而制约着德育各方面的工作。我校初中部和小学部是各具独立性又密切联系的教育整体,可以根据整体性原则对德育目标进行优化组合。建立一体化的德育目标,大体从三个方面入手,即思想政治素质、道德法纪素质、健康心理素质方面,在实施中需明确中小学各应达到的程度。在政治思想教育方面,以“我是中国人”为内容的爱国主义教育为例:小学以培养小学生爱自己、爱他人、爱集体、爱国家的一代小公民为目标,分低中高三个层次进行;中学以培养中学生成为肩负历史使命又有民族意识和为国效劳好思想的一代新人为目标,分四个阶段实施。这样爱国主义教育从小学爱的情感逐步升华到中学的民族意识、历史使命、祖国前途上来,形成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体化。在道德法纪教育方面,小学以养成教育为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和行为定势,中学则偏重于认知和评价,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培养学生具备辨别是非、对错、美丑、善恶等方面的能力。在心理教育方面,着重从悦已、焦虑、交往和情感四个方面开展探索,让学生以崭新的自我,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3、整体设计德育内容,实现德育内容的有机衔接。
德育内容是为实现德育目标而在德育实施过程中确定和安排的教育内容,是特定社会对双向互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提出的有关德性的具体规定性要求。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选择和确定学校德育的直接依据是该社会的教育目标和德育目标、学生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和年龄特征以及当前形势任务和学生思想品德的实际。
我们根据《小学德育纲要》和《中学德育大纲》,依据中、小学德育衔接的目标和渐进成长的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并结合我校的实际,确定了以“五爱”教育为基本内容,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为主线,以基础道德、基础文明和良好习惯培养教育为基础的有“衔”有“接”的德育内容:
小学六年级
初中一年级
热爱祖国教育;
社会主义教育。
集体主义教育;
公民意识教育;
科学态度教育。
环境道德教育;
社会公德教育;
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
社会主义民主遵纪守法教育。
政治教育
热爱祖国教育。
热爱学校教育;
思想教育
热爱老师、热爱父母教育;
良好的伙伴关系教育;
科学启蒙教育。
文明礼貌教育;
道德、法制卫生环保教育;
和纪律教遵守秩序教育;
育
民主与法制启蒙教育。
小学生活的适应;
情绪、行为的调控;
学习动机、兴趣、方法和习惯的养心理教育
学习动机、兴趣、习惯的养成;
成;
人际交往的教育。
注意力、观察力、表达力、想像力青春期心理卫生、等智能的开发。
按照重点性、层次性、阶段循环性、整体性的原则,应配置各分段的德育内容重点。如小学六年级重点是:在坚持进行《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华南碧桂园学校学生文明礼仪常规》的教育及意志品格教育的基础上,进行劳动教育、纪律教育、法制与民主教育、国情教育、环境教育和热爱科学教育,以热爱祖国为动力的学习理想及做合格的小学毕业生的教育。初中一年级重点为:进行《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华南碧桂园学校学生文明礼仪常规》的教育和健康心理品质教育,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劳动教育和艰苦朴素教育,做好中小衔接,进一步奠定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道德品质基础。
三.做好中小学德育衔接工作应注意方式方法
根据我校的特点和以往的经验,中小学德育衔接工作是有章可循的,也是可以操作的。但要转变观念,讲求方法,不能操之过急。
1、遵循学生发展特点,改进德育方法。
中小学各有自己的一套管理模式。小学阶段,教师扶持较多,而初中则强调学生的自我管理。“渐进”是事物正常发展的普遍规律,是儿童成长的重要保证,应根据渐进性原则,以学生现状为起点,从实际出发来进行管理。
初一老师不能让学生一入校就接受全新的管理模式,放手过多,要做好与小学高年级管理方式的衔接。同时,少年学生的独立性、自觉性又在不断增强,教师应转变观念和角色,逐步增加德育工作中的民主性。教师不应再是以道德教育权威者身份出现,而是一位顾问,一位帮助儿童发现问题的引导者,一位讨论问题的参与者,主动帮助儿童消除对教师的依赖思想,变盲目、被动接受为主动接受,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个人道德生活的主体;以一种积极进取、自觉成长的生活观,与教师相互探讨、共同思考,学会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初一学生是既像大人又像小孩,这就要求教育者用很大的机智来对待少年的这些特点,既要尊重他们,又要适当的引导、监督他们。可采用主题讨论法、心理活动法、民主对话法、比较鉴别法等,让学生在班会、家庭、社会上获得、印证道德认知;体验、深化道德情感;培养、巩固道德意志;训练养成道德行为,强调由他律内化为自律的全过程。与此同时,小学六年级随着年级的升高,应逐渐减少学生的依赖性,以学生为主组织设计队会教育活动,其理性成分要逐步上升,以适应中学的教育活动。
中小学教师应改进德育方法,增强德育的民主性;应相互走访,相互介绍,而达到相互了解,相互配合。
2、改进学校管理,保证中小学德育衔接。
初中学习的科目、内容、深度、矛盾及评价与小学有很大不同,大量全新的信息输入与学生原有的心理结构不相符合,这是学生进入初中感到不适应的重要原因之一,由此就可能发展为“问题”学生,甚至可能出现“乱班”。另一方面,德育工作不仅仅是班主任、团、队的事,课堂教学是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最经常性途径。为此,各科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必须改进自己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不仅在知识传授上要注意中小学衔接,而且在学生的行为习惯培养上也要注意中小学的衔接,作为小学,随着年级的升高应逐渐放手减少学生的依赖性,以学生为主来组织教学。在各分段的成绩考核中增加严格性,要有竞争意识的培养,才能有适应中学严峻学业成绩评价的承受能力。中学则要通过课堂教学,注意“接”点。注意中小学知识衔接,精讲多练,防止学生“走神”,立足课堂,对学生进行思维品质的培养,在课堂活动方式及作业批改的方式上仍需实行多样化。少年儿童多需要成功的激励,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兴趣,创设成功机遇,充分体现激励性原则,使各层次的学生登上不同的目标,在自己的发展区尽快成长。
当然我们深知,衔接问题是复杂的,要真正解决诸多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但我相信只要我们把初中和小学作为一个整体,从德育的系统性、教师工作风格的差异性、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连续性、班队会活动设计的对应性考虑“衔接”,大家互相交流合作,定能有效实现小学——初中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亦能全面地促进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
篇二:中学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关键字】德育
中学德育大纲
七年级学生
一、初一学生的德育目标
1.政治思想方面的德育目标要求
(1)爱班级、爱学校、爱家乡,初步具有热爱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朴素的思想情感。(2)懂得学习与祖国建设的关系,初步具有为祖国而学习的意识。(3)初步形成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的思想观念。(4)初步具有惜时守信、讲究时效、竞争意识等思想观念。(5)相信科学,不参加迷信活动。
2.道德行为方面的德育目标要求
(1)初步懂得社会主义公民的基本标准。(2)尊敬师长,与同学友爱相处,尊重关心他人,爱护帮助他人,积极为集体做好事。(3)文明有礼,遵守社会公德,初步形成良好的个人道德品质。(4)初步形成热爱休息,爱惜休息成果,爱护公共财物,养成勤劳俭朴品德,逐步做到生活自理。(5)能够遵守《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兵希中学一日常规》以及学校各项规章制度。(6)初步形成爱惜时间、自觉学习、按时完成学习任务,独立完成作业的态度和习惯。
3.个性心理品质方面的德育目标要求
(1)初步形成活泼开朗、积极向上、勇于进取的心理品质。(2)初步形成诚实正直、自尊、自爱的心理品质。(3)初步能够分辨是非、抵制错误思想言行。(4)初步形成健康的意志、情感、兴趣、爱好等心理品质。
二、初一学生的德育内容
1.爱国主义教育
(1)关心热爱班级、年级、学校集体的教育。(2)关心热爱家乡与参与家乡建设的教育。(3)热爱祖国河山、语言文字、悠久历史、灿烂文化、民族英雄、革命先驱、文化名人的教育。(4)初步的国家观念--尊重国家标志,维护国家尊严、荣誉--的教育。(5)尊重兄弟民族、民族团结的教育。
2.集体主义教育
(1)心中有集体、有他人,关心他人,热爱集体的教育。(2)尊重集体意志、服从集体决定的意识教育。(3)尊敬师长、友爱邻里、与同学团结友爱的教育。(4)热爱集体、为集体服务、维护集体荣誉的教育。(5)正确处理与同学、与集体关系的教育。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3.
社会主义教育
(1)社会主义伟大建设成就的教育。(2)初步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
4.理想教育
(1)正确的学习目标教育。(2)以英雄模范人物为榜样的教育。
5.道德教育
(1)《中学生守则》教育(2)《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3)文明礼貌、社会公德、良好的个人品德教育。(4)初步环境道德教育。
6.休息教育
(1)热爱休息、尊重休息人民的教育。(2)勤劳俭朴、珍惜休息成果的教育。(3)以自我服务为主的休息教育和休息习惯的教育。
7.遵纪守法教育
(1)守法的教育。(2)遵守学校纪律和规章制度的教育。
8.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育
(1)诚实正直、积极进取的教育(2)青春期心理卫生、男女同学正常交往及真诚友爱的教育。(3)正确的自尊、自爱教育。(4)初步的良好意志品质的教育和培养。
此文档是由网络收集并进行重新排版整理.word可编辑版本!
篇三:中学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
德育的目标与内容
一、“德育目标”概念界说
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上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它不仅决定了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
二、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
1、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的总要求
1988年,《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提出了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
196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各级各类学校必须更加重视德育工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按照德育总体目标和学生成长规律,确定不同学龄阶段的德育内容和要求,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方面,要形成一定的目标递进层次。要加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理想、伦理道德以及文明习惯养成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国情、国内外形势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把发扬
民族优良传统同积极学习世界上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结合起来。”
2、小学阶段德育目标的要求
(1)培养儿童正确的政治方向,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意识。教育儿童逐步理解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其初步树立起为迎接21世纪的挑战而努力学习的意识。培养他们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情操以及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2)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和道德评价能力。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就是要逐步发展儿童对道德的理解能力,使他能够对所遭遇的道德现象进行初步的思考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之上矫正自己的行为。要教给儿童正确的思想方法,教育他们逐步学会科学地看待政治、社会和人生问题。
培养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就是要发展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之上用正确的道德准则与方法抵制各种非道德思想和行为污染侵蚀的能力,使他们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道德现象中,逐渐学会过一种道德的生活,做一个真正的有道德的人。
(3)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儿童思想品德的形成是通过教育和自我教育实现的。培养自我教育能力,是引导学生根据我国社会的道德要求,自觉地提高道德认识,进行行为训练的能力,也就是儿童自己教育自己的能力。自我教育能力由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调控等因素所构成。
3、初中阶段德育目标的要求
(1)思想政治方面的基本要求: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关心家乡建设;有民族自豪感、自尊心。懂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常识。初步具有惜时守信、重视质量、讲求效益、优质服务等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相适应的思想观念。有基本的民主与法制的观念,知法、守法。立志为实现四化,振兴中华而学习,正确对待升学和就业,初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相信科学,反对封建迷信和陈陋习俗。
(2)道德行为方面的基本要求:尊重、关心他人,爱护、帮助他人。热爱班级和学校集体,爱护集体荣誉。积极参加劳动,初步养成劳动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养成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品质。
(3)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养成诚实正直、积极向上、自尊自强的品质,具有初步的分辨是非等能力。
4、高中阶段的德育目标的要求
(1)思想政治方面的基本要求: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的形式,具有与祖国休戚与共的感情。有振兴中华、建设家乡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能够把个人前途与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结合起来。进一步树立与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相适应得价值观念、竞争观念和改革、开放的意识。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社会现象。
(2)道德行为方面的基本要求:具有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结合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树立劳动观点,有良好的劳动
习惯、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艰苦奋斗的思想作风。遵守公民道德,懂得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和交往礼仪。
(3)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养成坚毅勇敢、不怕困难、敢于创新的品格。对不良影响有一定的识别能力和分析能力,并具有一定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等能力。
三、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内容
根据1988年、1944年和1996年中共中央颁布的有关决定,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政治教育
主要是按照特定国家的政治观和社会对公民的一般要求,对公民进行系统的政治理论教育和法制教育以及社会行为规范教育。我国的政治教育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阶级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社会科学教育。现阶段主要是学习邓小平理论,学习国家政策法规,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我国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要内容是:“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实现包括台湾在内的祖国的统一,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2、思想教育
思想教育是有关人生观、世界观以及相应思想观念方面的教育,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革命思想和革命传统教育、劳动教育、自觉纪律教育。
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人生观是世界观的一部分,是人们看待人生问题的根本观点和态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
物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进步、最科学的世界观。无产阶级人生观又称共产主义人生观、革命人生观,它是人类历史上最高尚最科学的人生观。革命理想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能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继承和发扬优良的革命传统,为人类美好未来、为共产主义奋斗。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是每一个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应以自己的辛勤劳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并以自己的诚实劳动获取应得的劳动报酬,以维持自己及其家庭的生存和发展。纪律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产物。社会主义社会提倡自觉纪律,即建立在个人与集体、国家利益基本一致基础上的、人们自觉遵守的纪律。
3、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注重受教育者良好个性的塑造培养,包括有关道德知识学习、传统美德教育、审美及情操教育、社会公德教育,以及道德思维能力、道德情感信念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等。
道德知识和传统美德教育是青少年人格发展重要的内容,懂得一般道德知识,对真、善、美有正确的认识,尤其对民族传统有深刻的体会,能较好地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审美及情操教育能净化人的灵魂,使青少年在体验祖国壮丽山河、英雄及先辈高尚情操中获得良好的体验和升华。社会公德是维护正常人际关系的行为习惯,是一个民族进步的重要标志。它首先要求培养学生有关相互尊重的人际意识,懂得维护社会公德的重要性,从而养成文礼貌的行为举止。道德认知、情感、意志的养成也是道德品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4、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和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发生,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1994年8月31日)已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正式列入其中。该《意见》第9条指出:“……要积极开展青春卫生教育,通过多种方式读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务是:
(1)针对大多数心理健康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促进学生心理机能、人格的发展与完善。
(2)就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针对少数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分三个方面,即学习辅导、生活辅导和择业指导。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问题的增多,人们对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重视。现在有一种趋势,即把心理健康教育独立于德育之外,成为青少年儿童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篇四:中学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
====Word行业资料分享--可编辑版本--双击可删====第九章
德育概念、目标和内容
第一节
德育概念
一、德育概念:
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2.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中学德育包含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五个方面。
二、“德育”一词的由来
西方社会:19世纪后半叶;我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育这个新名词传入我国。
在1988年召开的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上正式确定统一使用“德育”这个术语。
三、我国德育的内容:
四、内容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
(一)政治教育
政治教育主要是按照特定国家的政治观和社会对公民的一般要求,对公民进行系统的政治理论教育和法制教育以及社会行为规范教育。
(二)思想教育
思想教育是有关人生观、世界观以及相应思想观念方面的教育,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革命理想和革命传统教育、劳动教育、自觉纪律教育。
(三)道德教育
层次划分:公德教育目标、私德教育目标、职业道德教育目标。
道德教育注重受教育者的良好个性塑造培养,包括有关道德知识学习、传统美德教育、审美及情操教育、社会公德教育,以及道德思维能力、道德情感和信念、良好的行为习惯等。
道德知识和传统美德教育是青少年人格发展的重要内容。)四)心理健康教育
(四)、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和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发生,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五、小学德育内容的特点:
1.
阶级性和历史性
2.
共同性和继承性
3.
稳定性和可变性
六、德育的意义
第二节
德育目标
一、德育目标及其分类
德育目标的概念:所谓德育目标就是对德育要培养学生具有何种品质所作出的设想和规定。
德育目标的分类:德育总目标是学校德育的根本指针,是德育的总方向。
德育目标内容分层:道德教育目标、思想教育目标、政治教育目标、法制教育目标、心理教育目标。
(二)德育目标的学段分层
我国德育目标的学段分层是:小学德育目标、初中德育目标、高中德育目标和大学德育目标。
二、德育目标主要依据(内容构成结构):
源-于-网-络-收-集
====Word行业资料分享--可编辑版本--双击可删====1,德育目标,它决定德育内容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征,决定了德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3,德育面对的时代特征和学生思想实际,决定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新时期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
(一)新时期德育目标的规定
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
在1988《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提出:把全面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二)新时期德育目标的特征
1、强调基础性
2、注重道德思维能力的培养
3、注意了德育的层次性
4、具有全面性
5、注重稳定性与变革性
(三)】初中阶段的德育目标
1、思想政治方基本要求:
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关心家乡建设;有民族自豪感、自尊心。
2、道德行为方面的基本要求:
尊重,关心他人,爱护、帮助他人。
3、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
养成诚实正直、积极向上、自尊自强的品质。
第三节
德育内容
1、爱国主义教育(我国德育教育的核心地位)
爱国主义是人们在祖国土地上长期生活、劳动和奋斗中形成的对祖国的深厚感情。爱国主义教育是指通过学校德育培养起青少年的这种态度,并逐步演化为自身的一种深厚的情感。我国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要内容是:“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实现包括台湾在内的祖国统一,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了解: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各个历史时期的爱国主义也有共性:建设祖国,发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抗击侵略,保卫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
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
①帮助儿童从小培养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
②帮助儿童初步了解民族和国家两者的内涵以及民族与国家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逐步树立起民族和国家意识。
③帮助儿童初步了解我国各民族和社会发展现状,引导儿童自觉地将自己乃至本民族的利益同国家利益结合起来,逐步树立为民族与国家强盛而努力奋斗的精神。
④教育儿童在热爱本民族与国家的基础上,正确地理解其他民族与其他国家的利益,逐步树立起尊重、友爱、合作的精神
⑤重视各民族的传统美德教育。
2、理想教育
理想问题是人生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包括社会理想、事业理想、人格理想、生活理想等等。是否具有健康、正确的理想是儿童能否顺利成长与发展的关键。
小学理想教育的内容:
①教育者应充分理解、尊重并正确对待儿童理想的现实性与丰富性。
②帮助儿童认识到理想对于人深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并对其进行正确引导,逐步提高他们分辨正确理想和错误打算的能力;帮助他们自觉将个人理想与民族和国家利益结合起来,逐步树立起为民族和国家利益而奋斗的远大理想。
③教育者应结合传统与现实,培养儿童学习革命光荣传统,并将其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下去。
3、集体主义教育
个人和集体的关系,是道德的基本问题。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教育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源-于-网-络-收-集
====Word行业资料分享--可编辑版本--双击可删====是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成员之间以及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集体主义以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为前提,同时充分尊重个人正当合法的利益。
小学集体主义教育的内容:
①教育儿童关心集、热爱集体,成为集体的积极一员。
②用集体主义精神来规范言行。
③初步了解个人在集体中的地位和作用,正确认识个人与他人、集体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培养起尊重他人与服从集体的意识。
4、劳动教育
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是每一个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小学劳动教育的内容:
①培养儿童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懂得劳动的意义,尊重和热爱劳动。
②帮助儿童逐步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
③注意培养儿童爱护公共财物和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的意识。
④安排劳动时间,应充分考虑儿童的身体与心理特点和规律。
5、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
人道主义是人类共有的基本美德,是一种重要公德,主张尊重人、信赖人,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平等与互助。
小学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的内容:
①引导儿童学会善意对人,热情待人,乐于助人。
②培养儿童的文明行为,如讲规矩、有礼貌、爱整洁、尊敬师长、举止文雅等。
③养成良好的品质,如诚实、热情、谦虚、朴素、勇敢、果断、沉着、耐心、埋头苦干等。
第二章
德育过程
第一节
德育过程的概念、结构与矛盾
一、德育过程的概念
概念: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及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施加影响,通过受教育者能动的认识、体验和实践,从而使其养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过程。
其区别表现为:德育过程是一种教育活动过程,而品德的形成过程是指个体在品德方面的发展。其联系表现为:德育过程是小事品德形成过程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德育过程的结构
德育过程的结构是德育过程中不同质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这些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方面。
教育者是德育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是一定社会德育要求和思想道德的体现者,在德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教育者包括直接的和间接的个体教育者和群体教育者。
受教育者包括受教育者个体和群体,他们都是德育的对象。在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既是德育的客体,又是德育的主体。当他作为德育对象时,他是德育的客体;当他接受德育影响、进行自我品德教育和对其他德育对象产生影响时,他成为德育主体。
德育内容是用以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是受教育者学习、修养和内在化的客体。学校德育基本内容是根据学校德育目标和学生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确定的,它具有一定的范围和层次。
德育方法是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教育者借助一定的德育方法将德育内容作用于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借助于一定的德育方法来学习、修养、内化德育内容,从而将其转化为自己的品德。
三、德育过程的矛盾
德育过程的矛盾是指德育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德育过程中的最基本是在外在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它是决定德育过程本质的特殊矛盾。
源-于-网-络-收-集
====Word行业资料分享--可编辑版本--双击可删====第二节
德育过程的规律
1.德育过程的规律
①学生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②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
③学生思想矛盾内部转化规律。
④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二、德育过程的特点:
一、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过程
(一)知、情、意、行是构成品德的四个基本因素
“知”即道德认识。
“情”即道德情感。
“意”即道德意志。
“行”即道德行为。
(二)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
1、道德认识是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的基础。
2、道德情感是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催化剂。
3、道德意志对道德行为起着维持作用。
4、道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品德好坏的客观标准。
(三)这一规律对德育开展提出的要求
1、德育要注重全面性
2、德育要注重多开端性
3、德育要有针对性
二、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教育性活动的过程
(一)学生的品德发展是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能动地实现的总之,外在环境对个体的影响是在个体积极作用于环境的活动中实现的,所以,品德发展也必然是个体积极参与活动的结果。
(二)这一规律对德育开展提出的要求
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要让活动具有“发展效应”
2、要为学生提供内容和形式多样的活动
3、要激发学生去积极自主地创造活动:一个人对活动的态度可分为三个等级
:最低的是被动应答,第二个是自觉适应,第三个是自主创造。
三、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的过程
德育开展时应该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教师向学生提出外在道德要求时应考虑到他们现有的品德发展水平。
其次,要采取各种方式激起学生的心理内部矛盾运动。
最后,要促使学生进行自我道德教育。
四、德育过程是学生品德反复而且长期逐步提高的过程
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长期性和反复性的特点。
个体的品德发展与形成为什么教育长期性的态度呢?首先,品德发展具有阶段性。其次,一个人的品源-于-网-络-收-集
====Word行业资料分享--可编辑版本--双击可删====德发展是无止境的,要不断完善才能达到一个比较完美的境界。再次,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道德也会发生变化。最后,道德包含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要素。
反复性是指个体品德的发展不是直线上升,而是会经历一个迂回曲折、甚至暂时倒退的过程。为何会出现反复曲折呢?首先,个体品德结构是一种动力定型。其次,在个体品德发展与形成的过程中会受到外界的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如果是积极的,当然会对品德的发展与形成起着促进作用。再次,学生意志的薄弱性也是导致反复性出现的重要原因。
根据这一规律,德育开展时应该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特点,有针对性的逐步发展他们的品德。
2、要善于在德育中反复抓、抓反复、锲而不舍。
第三章
德育原则、途径与方法
第一节
德育原则
一、疏导性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德育要善于因势利导、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的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
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要遵循以下三个要求:
1、讲明道理,疏通思想。
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3、以表扬、激励为主。
二、长善救失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学生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的消极因素,促使学生道德成长。
要遵循以下要求:
第一:要一分为二的看待学生
第二: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第三: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教育
三、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苏联马卡联柯)
是指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既要向学生提出合理而严格的道德要求,又要热爱尊重和信任学生,从而使学生易于接受和内化道德要求。
要遵循以下要求:
第一、要尊重学生
第二、要向学生提出合理而严格的要求
四、因材施教原则(孔子)
是指德育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个人特点和道德状况灵活的提出各项教育要求,选用恰当的内容和要求。
应该做到:
第一、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施教
第二、要针对学生的个人特点与现有的道德状况有的放矢的加以教育
第三、要针对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施教
五、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苏联马卡联柯)
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教师既要通过集体的力量教育个别学生,又要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教育影响集体,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辩证的统一起来。
做到以下两方面:
第一、要组织和建设好集体
第二、要通过集体教育学生个人,通过学生个人的力量影响和转变集体。
六、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源-于-网-络-收-集
====Word行业资料分享--可编辑版本--双击可删====是指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的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整合,使其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以发挥整体影响的作用。
要注意以下三方面要求:
第一、要建立教师德育共同体,是校内德育影响一致和连贯
第二、对每一学生个体的教育要一致和前后连贯。
第三、努力做好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协调工作,使各方面德育对学生的影响尽可能的达到最佳状态。
七、课堂与生活相结合的原则
德育要引导学生把课堂道德理论学习与课外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把提高道德认识与养成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做到心口如一,言行一致。
要求:1.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进行道德理论学习,切实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2,注重实践、培养道德行为习惯。
第二节
德育途径
概念:是指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
我国德育的途径主要有: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共青团活动,班主任工作。
一、各科教学
这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包括品德课教学和其他学科的教学。
各学科教师要在全部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良好的意志、品格,促使学生养成文明行为习惯;要根据各科自身的教学特点,自觉地、有意识的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二、校级、班级工作和各种教育活动
学校和班级中的各种教育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其形式主要有:
主题班会
报告会
劳动
节假日活动
另外,还有社会调查、参观、考察、访问、旅游社会服务活动等。
三、少先队教育
少先队教育是通过队员当家作主的集体生活和丰富多彩的活动来进行的。
四、家长工作和校外工作
实施德育,学习教育必须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密切配合,学习应起主导作用。
五、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有效途径。
教师通过:谈心,咨询,讲座,热线电话,六:共青团组织的活动
共青团是青少年学生自己的集体组织。培养主人翁意识以及自我教育和管理的能力。
第三节
德育方法
概念:德育方法是教师与学生在德育过程中为达成德育目标而展开的有秩序和相互联系的活动方式和手段的组合。包含教育者的施教方式和受教者的受教方式。
一、说服法
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明辨是非、善恶,提高道德认识,形成正确道德观点的方法。
分两类:一是语言文字说服;二是事实说服。
运用时要注意:
1、说理要有明确的针对性
源-于-网-络-收-集
====Word行业资料分享--可编辑版本--双击可删====2、说理要注重差异和时期
3、说理要具有趣味性
4、教师要以诚待人
二、陶冶法
是指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自然而然的进行潜移默化的感化和熏陶,从而使他们的道德情感和心灵得到完善的一种方法。
包含了三方面:
1、人格感化
2、环境熏陶
3、艺术侵染
运用时注意几点:
1、创设良好的情境
2、与启发和引导相结合
3、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
三、榜样法
是指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去影响学生的方法。
包括三方面
:1、典范
2、示范
3、典型
榜样的选择要坚持以下原则:
1、可接受性原则
2、真实性原则
3、时代性原则
4、德智并重原则
四、锻炼法
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安排学生参加一定的实践活动,以形成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方法。
包括四个方面:
1、行为训练
2、娱乐或休闲活动
3、社会实践
4、委托任务
运用时要注意:
1、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2、教师要适当加以指导
3、坚持严格要求
4、注意检查和坚持
五、奖惩法
是教师对学生表现出来的品德与行为作出评价,包括表扬、奖励和批评、处分两个方面。
(一)表扬与批评:表扬为主,批评为辅
(二)奖励与处分(奖励一般包含颁发奖状,发送奖品和授以称号
注意以下几个要求:一是公平、正确、合情合理。
二是发扬民主,获得群众支持。
三是注重宣传与教育。
德育模式
概念:德育模式是在一定的德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经长期德育实践而定型的德育活动结构及其配套源-于-网-络-收-集
====Word行业资料分享--可编辑版本--双击可删====的实施策略
。这个定义包含着理论指导、活动的结构与程序、实施原则、操作要领等诸因素统一结合构成的德育活动形式。认知模式、体谅模式、社会道德模式。
认知模式
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柯尔伯格。
观点:1.反对相对主义的道德价值观,主张建立普遍的道德价值。
道德判断的重要假设①道德判断形式反映个体道德判断水平。道德判断有内容与形式之别。所谓道德判断内容就是对道德问题所作的“该”或“不该”、“对”或“错”的回答;所谓道德判断形式指的是判断的理由以及说明过程中所包含的推理方式。后者反映个体的道德判断水平。②个体的道德判断形式处于不断发展之中。
他设计了“两难故事法”“三水平六阶段”学说,即:前习俗道德水平(阶段1——
惩罚与服从,阶段2——个人的工具主义目的与交换);
习俗道德水平(阶段3——
相互的人际期望、人际关系与人际协调,阶段4——社会制度和良心维持);后习俗道德水平(阶段5——至上的权力、社会契约或功利,阶段6——普遍性伦理原则)。
体谅或学会关心的道德教育模式(体谅模式)
时间和代表人物:英国学校德育学家彼得·麦克费尔和他的同事所创。
体模式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
理论假设。(1)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帮助学生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职责。(2)道德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3)鼓励青少年试验各种不同的角色和身份。(4)教育即学会关心。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关心的最佳办法,就是教师自己去学会关心。
社会学习模式
代表人物:国的班杜拉创立的,该模式吸取了认知发展论的某些观点,与行为主义的合理内核相结合,创立了新的认知——行为主义学说。
理论假设。该理论认为,学习并非刺激——反应(S—R)的结果,而是相当复杂的过程,“S—R说”既不能说明新行为的产生,也无法解释人的完整行为和复杂行为系统的完整模式,更不能说明学习后要延续时间行为才会出现等问题。为此,主张用替代性学习概念,建立了观察学习的理论体系来说明个体对刺激的反应和对行为体系的建构。认为人类不必事事经过直接反应,亲身体验强化,而只需要通过观察他人在相同环境中的行为,从他人行为获得强化的观察中进行体验学习,所以建立在替代基础上的观察学习是人类学习的重要形式,是品德教育的主要渠道。
该理论强调观察学习是行为获得的基本学习方法,通过观察、模仿,再经认知过程进而形成人的复杂行为;注重强化的学习意义,利用外部直接强化和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内在强化的交互作用,使学生提高学习效果;强调建立起有利于学习的道德环境和心理调节机制。教师应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自信心、道德品质和健全的情感等促进自我期望的发展,形成良好的人生心态。
源-于-网-络-收-集
篇五:中学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
中小学德育目标与内容
第三章中小学德育目标与内容
本章摘要:本章是德育理论的基本问题之一,主要论述中小学的德育目标和内容。德育目标就是讨论德育所要培养的人应当具有什么样的品质。明确德育目标,是中小学德育的首要问题,它制约着整个中小学德育活动及其进程。德育内容是实现德育目标的关键,是中小学德育理论和实践中的重要问题。
第一节中小学德育目标与内容概述
一、教育目标与德育目标、德育内容
按照既定的目标行动,是人的本质特征之一。恩格斯在说到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时曾指出:人离开动物愈远,他们对自然界的作用就愈带有经过思考的、有计划的、向着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标前进的特征。
目标是指人们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或称行为活动的指标。人的活动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人在活动之前,总是根据可能并结合自己的需要,在头脑中设定活动目的,并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和达到目的。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也是有既定目标的。一般把一个国家或特定社会的教育活动的总的目标,称之为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或特定社会对于人才培养质量规格的总的规定。把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的称作教育目标。教育目的的最终实现,有赖于目标的实现。就教育目标而言,目标总是一种积极的价值导向,它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可以实现的,且能预测未来的效果。
德育目标就是指一定社会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在品德方面的质量和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德育目标是教育目标的组成部分。它是教育目标在德育方面的要求,是教育目的对人的政治、思想、道德、个性心理素质发展的规划,是培养人总体规划的一部分。教育目的是制定德育目标的依据;德育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它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保证。
德育内容是德育目标的体现,是按照德育目标的要求用以教育学
生的思想、政治、道德方面的知识、理论、思想、观点、准则、规范等。德育内容最直接地体现了德育目标,并为实现德育目标服务。
德育目标的确立是德育的首要问题。它是德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决定着德育内容的确定、德育方法和形式的选择和运用、德育效果的检测与评定,对整个德育过程具有导向、选择、协调、激励的作用。教育目标、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是内在一致的,他们具有共同的特征:第一,都具有历史性、阶级性的。一定的教育目标、德育目标、德育内容都是反映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的要求,并随着社会历史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教育目标,也必然有不同的德育目标、德育内容。教育目标、德育目标、德育内容都是一种社会意识,在阶级社会里具有阶级性,他们都是由人规定的,体现了一定阶级的意志,反映一定阶级培养人的要求。第二,都具有继承性和超越性。教育目标、德育目标、德育内容都是反映人类生活的共同要求,表现出社会生活、社会规范、德育实践领域历史发展的连续性。教育目标是对培养人的结果的设想或期望,德育目标是对受教育者未来思想、道德面貌的设想或期望。德育目标的确定、德育内容的选择要立足于当前社会发展,又要面向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也就是说我们的德育是为未来社会培养人,在德育目标、德育内容方面,要求受教育者既能掌握当前现成的社会规范,适应当前的社会精神生活,又要为未来社会生活作准备,体现超越性。超越性意味着在德育目标、德育内容要求方面略高于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现有的发展水平。总之,德育目标、德育内容确立在现实基础上,又高于现实,经过学生的努力可以达到,因而是超越性、先进的,又是现实的、可行的。
二、确定德育目标与内容的依据
德育目标、德育内容是德育指导思想的核心。制约德育目标、内容的依据主要有以下几个条件:
1、国家对培养人的需要是确定德育目标、内容的根本依据。国家要求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是中小学德育目标、内容的根本依据。国家培养人的需要一般包括政治需要和经济需要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随着国家发展的形势不同,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也就是说,随着国家在
不同历史时期中心任务不同,德育的培养目标与内容也就发生相应的变化。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国家始终以巩固政权为中心任务,学校德育的目标和内容也始终与这一要求吻合。在十一三中全会以后,国家的中心任务是由抓政治斗争
转向抓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成了这个历史时期的培养目标,德育内容也是根据这一要求来确定的。当前,我国正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所以德育目标、内容的制定要体现市场经济的要求。这要求我们,一方面要根据国家政治经济形势来认识德育目标,要站在国家中心任务的高度来认识德育目标和内容;另一方面要善于随着形势的变化、随着国家中心任务的变化来调整我们的认识。
2、德育目标、内容的确定要适应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发展。德育目标、内容与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发展是直接相关联的。我们的德育面临的主要对象是现时代的中小学生,他们的心理发展和思想品德价值观都具有现时代的特征。现时代条件下,受教育者作为主体存在,不仅有物质需要,也有精神需要。在社会物质生产高度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快速提高的今天,他们对于自身在精神生活方面的需要变得更为迫切,更为重要。同时,中小学学生的个体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是一致的。从社会方面看,人的需要是社会需要的主观形式;从人的发展方面看,人的需要具有客观的社会内容。因而德育不能离开社会需要来讲人的需要,也不能离开人的需要讲社会需要。德育目标、内容致力于受教育者德性的发展,同时要体现两种需要。所以在制订德育目标、内容时,必须考虑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现状,以他们的现有发展状况为基础设定德育目标、内容,并通过德育促进其进一步的发展。
3、德育目标、内容的确定要考虑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要求。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不同,对德育目标、内容也有不同的要求和不同的水平。如6、7——11、12岁,即小学阶段,是品德发展协调性时期,此时出现比较协调的外部和内部的动作,道德知识系统化,并形成相应的行为习惯;言行比较一致,动机与行为也比较一致;随
着年龄的递增和道德动机的发展,言行一致和言行不一致的分化逐步增大。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发展道德信念,以提高道德行为的思想境界。11、12——13、14岁,即少年期,为动荡性品德发展时期,也是人生的十字路口。这个时期一方面是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形成的时期,是世界观萌芽的时期,是开始以道德信念和理想来指导自己的行为的时期;另一方面又是心理的发展跟不上生理迅速成熟的时期,是逆反心理、对抗心理出现的时期,是幼稚与成熟、冲动与控制、独立与依赖错综并存的时期。因此,少年期必然是两极分化严重的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处理好过度时期的各种矛盾,使他们日渐趋于成熟化。14、15——17、18岁,即青年初期,这时品德发展的明显特点是成熟性。成熟的指标,一是较自觉地运用一定的道德观点、原则、信念来调节行为;二是世界观、人生观的初步形成。这个阶段的任务是形成道德行为的观念体系和规划,并促使这些青年发展进取和开拓精神。协调性、动荡性、成熟性,反映了中小学学生品德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即一般性、典型性、本质的特征。当然,各个阶段的特点之间都是交错和联系的,在一个阶段之初,可能保存着大量的前一阶段的年龄特征;在一个阶段之末,也可能产生较多的下一阶段的年龄特征。因此,在确定德育目标、内容时,必须考虑到受教育者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和水平,然后确定德育目标和内容的重点和要求。如果德育目标、内容一般化,会使德育工作流于形式。如何使德育工作落在实处呢?这要求德育目标、内容的确定要有较强的针对性。除总体性的、一般性的目标、内容要求外,要有层次目标和内容的序列。如《中学德育大纲》和《小学德育纲要》在目标部分,分别提出了小学、初中和高中不同阶段的不同要求。在德育内容部分,将中、小学分开,提出小学“德育内容和要求”、“初中阶段内容要点”和“高中阶段内容要点”,这样既能保持目标和内容的衔接,又能加强不同年龄阶段的针对性。
4、确定德育目标、内容要有科学理论提供的依据。德育目标、内容是由人来制定、设计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论认识,就有不同的教育价值观和教育世界观,于是就有不同的德育目标、内容的设计。所以,德育目标、内容的确定要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确立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也是我们确立德育目标、内容的总的指导思想。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的有关文献以及领导人有关教育目的、德育目标的论述,是确立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德育目标、内容的重要依据和指导思想。如1978年以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工作的论述,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6年和1996年,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两个决定,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等。
第二节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
一、我国现行的中小学德育目标概述
1988年6月,国家教委在北京召开了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同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指出:“现在的中小学是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状况,不仅是当前社会文明的程度的重要体现,而且对我国未来的社会风貌、民族精神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从现在起,就必须努力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通知》还指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使他们中的先进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这是我国建国以来,以党中央的名义专门为中小学德育工作颁发的第一个文件,对于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施和改革,具有重大意义。
1990年4月13日,国家教委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德育工作的几点意见》,进一步指出中小学德育的任务是:“要遵循青少年儿童认知水平和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通过教育,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建设社会主义的志向,遵纪守法的观念,良好的品德和文
明行为习惯,并逐步树立阶级分析的观点、劳动观点、群众观点、集体主义观点以及从实际出发、一分为二等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为逐步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打下基础。”
200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是:(1)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深入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中国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史教育,引导广大未成年人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传统,了解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和中国人民进行的英勇斗争,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2)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进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与国情教育,引导广大未成年人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正确认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担负起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光荣使命做好准备。(3)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大力普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积极倡导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引导广大未成年人牢固树立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意识,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具备文明生活的基本素养,学会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基本关系。(4)从提高基本素质做起,促进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努力培育未成年人的劳动意识、创造意识、效率意识、环境意识和进取精神、科学精神以及民主法制观念,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自主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引导未成年人保持蓬勃朝气、旺盛活力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激励他们勤奋学习、大胆实践、勇于创造,使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正确理解我国现行的德育目标是做好现阶段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前提之一。我们应当从以下方面来思考:(1)它较为充分地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的国家体制以及改革开放的进程,对公民基础道德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比以前更为重视;(2)体现了德育目标的层次性,有
了基本要求和较高要求两个层次,注意到了德育目标分类的必要;(3)体现了社会和个人的统一,对个体道德观念、责任感和道德批判能力等等的培养比以前更为强调;(4)体现了德育目标的相对稳定性,在继承以往的德育目标的基础上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的现实和未来社会发展对学校德育的新的要求。
从以上对我国现行德育目标的考察,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我国的德育目标体现了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具有较强的时代性,突出了社会主义学校德育的方向性、全面性、科学性,初步形成了具有逐个特色的社会主义德育目标体系。
二、我国现行的中小学德育目标特点
我国现行的中小学德育目标体现了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一)德育目标的组成部分更加完整
1、改变了以往中小学德育目标片面强调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忽视文明行为习惯和基本道德养成的教育,根本否定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在重视初步的政治观点和思想情感教育的同时,突出了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的培养、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
2、改变了以往中小学德育目标脱离我国社会实际,要求过高过大过空的状况,坚持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以“五爱”教育为主,培养学生成为“四有”的社会主义公民。
3、改变了以往中小学德育目标忽视中小学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状况,针对中小学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特别是他们品德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体现了小学德育目标、中学德育目标、大学德育目标的相互区别。在小学阶段,强调以“养成”教育为主,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奠定初步的思想品德基础。在中学阶段,改变以往只单纯规定思想、道德品质教育目标的状况,把学生具有自尊、自爱、自主、自强、诚实正直、积极进取、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等心理品质作为德育要求。
4、改变以往中小学德育目标只注重政治思想道德内容准则的教育,忽视了生活能力和公民意识的培养,明确提出小学生要学会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作为小学德育目标。初中生要初步树立公民的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劳动习惯和文明行为习惯。这些变化更加适应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更加贴近中小学学生的生活实践。
(二)德育目标更加具有层次性
大纲中规定的德育目标,是总结了以往德育目标脱离我国社会实际和受教育者发展的实际,要求过高、过空的状况,依据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确定的,有了较高要求和基本要求两个层次。如1988年《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提出的“实事求是地确定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任务和内容”,在德育目标要求上区分层次,把对全体学生的普遍要求和对其中的优秀分子的要求区别开来。
(三)注重按中小学生道德心理发展水平提出要求
在小学阶段,强调五爱教育,社会公德意识和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培养初步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在初中阶段,提出树立国家观念等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以及分辨是非,抵制不良影响能力的培养。而高中阶段在政治教育目标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初步树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奋斗的理想志向,以及人生观、社会责任等思想方面要求;此外还提出生活方式、思想方法以及道德评价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方面的要求。这些都表明,中小学德育目标的设计考虑到了学生年龄特点的差异性。
三、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体系
德育目标体系是指,在一定德育观和方法论指导下确定的各级各类具体目标相互关联而形成的德育目标的网络系统。按要素结构分,可分为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教育等五个方面的德育目标。他们全面系统,有机结合,形成德育目标的横向系统。下面我们简单介绍小学和中学的德育目标体系。
(一)小学德育目标体系
小学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是我国学校社会
主义性质的一个重要标志。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小学德育纲要》规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形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
具体说,小学德育目标体系按照五大要素的结构,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要求。
1、道德教育素质目标。培养学生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小学生的道德素质应包括:(1)自尊自爱,注重仪表,要教育学生尊重自己的人格,爱惜自己的名誉,热爱生活,初步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2)真诚友爱,礼貌待人。要教育学生树立心目中有他人的观念,与师生、睦邻友好相待。初步掌握在家庭、学校、社会上待人接物的日常生活礼节。(3)勤奋学习,热爱科学,培养学生勤奋好学,认真仔细的学习态度,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4)勤劳俭朴,孝敬父母。要教育学生自觉地积极地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在劳动中养成劳动观点和劳动习惯;珍惜劳动成果;在生活上力求节俭朴素,不盲目消费,在家庭中要尊敬、热爱、关心父母,听从他们正确的教导和指点。(5)遵守公德,严于律己。要教育学生自觉地遵守和维护公共场所秩序和社会公德,爱护公用设施、文物古迹,爱护花草树木,逐步树立环保意识。在社会实践中增强文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成为社会的小主人。
2、法纪素质目标。教育学生知道国家法律中与小学生有关的法律法规,初步了解一些基本的法律常识,并遵守这些法律法规要求,如:《宪法》《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义务教育法》等。通过教育使学生理解,纪律是维护学校教学秩序的保证,公共场所需要有良好的秩序。交通规则是政府制定的法规,要自觉遵守学校纪律、公共秩序和交通规则,从小养成遵守法纪的品质,使他们成为遵纪守法的小公民。教育学生学习运用法律进行自我保护,使
他们逐步树立遵纪守法观念,懂得知法和护法的关系,提高学习法律知识的自觉性。
3、心理素质目标。(1)教育学生诚实、守信、正直、宽厚、有同情心,使他们懂得做人要言行一致,实事求是,要讲信用,守信用是尊重他人的表现,知道为人要正直、宽厚的道理。有同情心是良好的心理品质之一。(2)教育学生要勇敢、坚强、有毅力、不怕困难,使他们知道这些良好的意志和品质是学习进步、事业成功不可缺少的品质。(3)教育学生自尊自信自主,自立是现代人必备的心理素质,知道生活自理,自觉学习,不依赖他人是自强独立的表现。(4)教育学生确立时效观念,重视质量,勇于创新,要培养学生珍惜时间,遵守时间。
4、思想素质目标。要培养学生热爱集体、关心集体、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的品质。培养学生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1)教育学生知道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要热爱和关心集体,培养集体意识和为集体服务的能力,有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在集体中能互帮互助,努力完成集体交给的任务,积极参加集体的活动,学习做集体的小主人。(2)教育学生懂得劳动光荣、懒惰可耻,祖国的建设,人民的生活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知道幸福生活要靠劳动来创造的道理,要热爱劳动,初步培养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3)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周围的事物和现象,初步学习全面发展地认识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5、政治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的品质。(1)要教育小学生知道自己是中国人,尊敬国旗、国徽,认识祖国的版图,会唱国歌,初步了解家乡的物产、名胜古迹、着名人物,了解祖国的壮丽山河、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以及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具有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2)要教育学生知道中国共产党过去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建立新中国,教育学生深刻认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今天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果。知道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少年先
锋队的创建者和领导者,少先队员要接受党的教育,做党的好孩子。(3)要教育学生知道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各族人民共同建设我们的家园,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初步培养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二)中学德育目标体系
中学德育目标是中学德育工作的核心,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中学德育的基本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法制意识、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公民,引导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提高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为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为共产主义者奠定基础。以此为依据,中学德育目标体系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要求:
1、道德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尊重、关心、爱护、帮助他人的品质,教育学生热爱班级和学校集体,爱护集体荣誉,热心参加各种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参加劳动,遵守社会公德,爱护公共财物,珍惜劳动成果,自觉保护环境卫生,爱护公共设施,保护自然环境和珍稀动植物,初步养成劳动习惯和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
教育学生真诚友爱待人,尊敬师长,孝敬父母,对人诚恳、善良、公道。能热情帮助别人,讲求信用,尊重异性同学。教育学生生活节俭,自重自强,不向父母提出过高的要求,能礼貌待人,对人友善,珍惜名誉,不做有损自己和他人人格的事情。穿着整洁大方,符合中学生身份。仪表端庄,有良好的卫生习惯和文明的行为举止;有健康的生活情趣和一定的审美素养。
2、法纪素质目标
教育学生进一步树立遵纪守法观念,懂得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关系,掌握民主与法制的基本内容
和法律的基本常识,做到知法守法,并能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帮助学生了解宪法和公民依法享有的权利,树立依法履行公民义务的观念,知道公民依法办事,违法必受制裁。提高遵纪守
法的自觉性,树立社会责任感。教育学生自觉维护学校和班级的纪律及有关规章制度,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和品质,对违纪违规行为能主动抵制。
3、心理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自尊、自爱、自立、自强,诚实正直,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坚强意志,耐挫能力等现代人应具备的良好心理素质。教育学生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并能正确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有一定的自我教育能力,既不妄自尊大,也不过分自卑。给自己定下切合实际的努力目标,且能勇敢地接纳自己。培养学生凡事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全面深入地考虑问题,不轻信盲从。学会独立支配自己学习、生活、休闲的时间和方式,培养独立生活能力,认真干好力所能及的。对腐朽庸俗的精神产品和活动以及不宜青少年活动的场所有一定的鉴别和抵御能力。
教育学生积极进取、锐意求新,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和较强的忍耐力、耐挫力。不轻易被失败和挫折所吓倒。做事持之以恒,在克服困难中找到乐趣。教育学生诚实正直,能正确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勇于改正自己的缺点,不任性,对自己和他人的事,对大家有利的事能负责到底,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和自制能力。
4、思想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确立为实现现代化、振兴中华而学习的动机,把爱国热情转化为祖国发奋学习的实际行动。初步树立革命理想,初步懂得个人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关系,初步具有为人民和为社会服务的思想和集体主义思想,能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能正确对待升学和就业的选择。教育学生坚持辩证的观点,从实际出发,学会实事求是,全面的看问题,了解一切事物都是变化的,具有较为科学的思想方法。初步具有辩证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能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正确认识社会。
5、政治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家乡、关心家乡的建设,了解
祖国改革开放的前景和国际形势。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关心时事政治,关心国家大事,关心世界时局的变化,懂得我们的国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响应党的号召,不说不做违反党的方针政策的话和事,对违背党的基本路线的言行能识别和抵制,对团组织的活动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了解党的性质和纲领。提高对党的先进性认识。
[资料]国外德育目标简介
1、英国尽管没有统一的德育目标,但处处把培养具有“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的绅士作为德育的出发点。在英国政府规定的普通学校8条基本目的中,就有4条谈到德育:“(2)使儿童理解道德的价值,尊重不同的种族、宗教和观点;(3)帮助儿童了解现实世界,了解国家间相互依赖的关系(5)使儿童了解国家如何确立并保持人们的生活标准以及经济在这方面所起的作用;(7)使儿童认识人类在科学、艺术、宗教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及他们为获得更多的社会公正所做的探索。”可以说,中学德育是培养英国社会所需要的现代绅士的重要手段。
2、法国公民道德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形成生活的主体”,使学生产生一种把学校看成是一个“生活共同体”的意识,以此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培养爱祖国、爱人民的思想。换言之,使每个人获得自由和负有责任,使每个公民都成为有教养的社会公民是法国德育的目标。它包含以下三个方面:个人道德教育,国家和社会公民教育,国际公民教育。
3、日本于1958年开设德育课,此后进行了多次改革。1984年成立的临时教育审议会,在3年中相继提出了两大德育改革目标:(1)认为日本德育“最重要的是要打破划一性、僵死性、封闭性等弊端,树立尊重个人、尊重个性、自由、纪律、自我责任或意识——也就是确立重视个性的原则”;(2)把德育放在首位,改“智、德、体”为“德、智、体”,并实行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战略。
1990年日本又根据形势的发展,重新颁布了中小学德育指导纲要,强调德育应有助于培养建设和发展民主社会和国家的人,能够为实现和平的国际社会做出贡献的人,能够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并具有创造性的人。这里的要点一是培养人的尊严,二是培养日本人,其实质在于培养懂得廉耻、服从国家意识的有健全人格的个体,并使全体日本人树立起民族意识。
4、新加坡是一个新兴的多民族、多宗教、多元文化的国家。长期的殖民经历、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多元文化的历史背景,使新加坡成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这些特点也使得新加坡的公民教育和道德教育独具特色。
新加坡的工业化、现代化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西方价值观不断渗入的过程。这一过程使人们一方面认识到,西方科学技术所体现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对知识及其在生产中应用的不懈追求等价值观念是值得学习的,另一方面,对于西方社会那种纯粹的个人主义行为模式、极端享乐主义以及精神空虚等则必须摈弃。新加坡所要做的正是把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的优点结合起来,从可接受的西方价值中吸取精华,同时复兴并加强那些可以赋予生活以意义和目的的东方价值。以上正是新加坡公民教育和道德教育所面临的任务,即它们应该在灌输共同的忠诚于国家的价值观念、塑造国家精神气质及形成较强的社会凝聚力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对此,前总理李光耀在1979年对“教育应达到的目标”中有明确的指示:教育一个儿童使他发挥出所有的潜能从而成为一个真正的好人和一个有用的公民,他应当被正当的道德观念所指引,能够按照文明的方式生活、工作、竞争和合作。也就是说,“东方和西方最优秀的品质必须融合成新加坡人的优秀品质,儒家伦理、马来传统和印度民族的精神气质必须同科学探究怀疑论的方法及探求真理公开辩论的方法相结合。”为了实现这一点,1979年的《道德教育报告书》第一次明确规定把道德教育正式作为一门课程在学校中开设。该报告指出道德教育应该兼顾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方面,同时还列举了应向年轻人传递的一系列价值“孝敬仁慈、尊敬老人、公民责任感、爱国心、宽容心”等。目前,以下价值观被看作具有深远意义:社会为先;家庭为根;求同存异、协商共处;种族和谐、宗
教宽容。
第三节我国中小学德育内容
中小学德育目标提出的是培养人的规格要求,内容是目标的具体化,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因此,中小学德育目标的实现,必须要有相应的德育内容的实施。那么什么是中小学德育内容?中小学德育内容的特点有哪些?确定中小学德育内容的依据是什么?我国中小学德育内容有哪些?这些也是中小学德育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中小学德育内容概述
(一)、中小学德育内容的意义
德育内容是规定教育对象必须掌握的政治观点、思想观点、道德规范和个性心理品质的总和。中小学德育内容是中小学学生所应掌握的政治观点、思想观点、道德规范和的总和。它是中小学德育目标的体现和具体化,是进行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依据。
(二)中小学德育内容的特点
要确立实施中小学德育应有的内容,应首先了解德育内容自身的特点。中小学德育内容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阶级性和历史性
所谓阶级性,就是指不同的阶级对中小学实施德育时,有不同的内容。这是因为,在阶级社会里,德育是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的工具和手段,“德”首先要符合、体现和反映统治阶级的标准和要求,因
此它必然要用本阶级的政治思想观点、道德规范去塑造年轻一代。所谓历史性,就是指中小学德育的内容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总是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地发展变化的。这是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化,教育对象的不同,有的德育内容已不适应现实社会的实际,有的德育内容需要赋予其新的内涵,才能为当代中小学学生所理解和接受。
2、共同性和继承性
人类社会总是继承和发展的,各个社会总有历史的渊源关系,从古代社会到现代社会,在人类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如诚实、正直、勤劳、勇敢、合作、关心他人等等,是任何社会、任何时代都要努力倡导的,是需要继承的。在以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古代将“礼”“仁”作为德育内容的核心,伦理道德的基本规范。以后随着时代的发展,虽然德育内容不断扩充,但都没有离开儒家思想“礼”“仁”这个核心。儒家德育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思想的结晶之一,也是世界文化思想瑰宝的一部分,既有其因循守旧的一面,又有其充满教益和活力的一面。今天,我们重新审视它,批判地继承它,在新时期中小学德育改革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稳定性和可变性
所谓稳定性,包含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指由于各个社会、各个时代,政治、思想、道德规范存在着共同性继承性,因而它有一些内容是相对稳定的;另一层意思是指,在每个社会都有其相对稳定的时期,它有自己的基本的政治思想体系和道德规范,这些也就是德育的基本内容,它是稳定的。中小学德育的可变性,一方面是由于它具有历史性,在各个社会、各个时代,都有各自不同的政治体系、道德规范,因而德育内容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必然要发生变化。另一方面,由于历史的发展,既使是同一个社会、同一个时代,德育内容也会发生变化。建国以来,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内容是相对稳定的,同时它也是变化的,体现了不同时期的要求,这主要表现在对传统德育内容赋予了新的内涵,赋予了时代精神。
二、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内容
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内容,是根据我国教育目的和中小学德育目标或任务以及中小学学生的年龄和思想实际确定的。它规定着应当培养学生具有哪些品德,具体规定了学生发展的政治方向和应掌握的思想与道德规范等。它是进行德育的依据,是完成德育任务、实现德育目的的重要条件。目前,我国中小学德育内容主要包括下述几个方面:
1、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的教育
文明礼貌能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和道德水准。我国是举世闻名的文明古国,历来有“礼仪之邦”的美称,文明礼貌是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社会主义的文明礼貌反映了社会主义内部人们关系的行为准则。它是平等的,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关心,以礼待人;它是自觉的,从真诚地关心人尊重人出发;它是真实的,形式和内容相一致。同时,文明礼貌又是一个人文化思想、道德素养的综合反映,也是处理好人际关系的起码条件。一个讲文明礼貌的人,必然会以礼待人,乐于助人,自觉遵守社会公德;也必然会同他人友好相处,亲密无间。现在一些中小学生由于受到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讲文明礼貌的意识淡薄,文明行为习惯差。因此,我们从文明礼貌入手,培养中小学生的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使他们成为有教养的一代,共同建筑一个团结友好的大家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纪律是人类维持社会生活和秩序的必要条件。社会主义社会的纪律是自觉的纪律。自觉纪律是教育的结果,同时也是教育的手段。纪律和集体的关系是相当密切的,一个人破坏纪律,就等于违背了集体和其他成员的利益,剥夺了他人的自由。因而要使学生成为集体主义者,就必须加强纪律教育。对学生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的教育是培养和造就新一代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的重要措施,也是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内容之一。
《小学德育纲要》对文明礼貌、遵守纪律教育的具体教育内容和基本要求是:教育学生关心、爱护、尊重他人,对人热情有礼貌,会用礼貌用语,不讲粗话,不打架,不骂人;初步掌握在家庭、学校、社会上待人接物的日常生活礼节;遵守学校纪律和公共场所的秩序;讲究个人卫生,保持环境整洁;爱护公用设施、文物古迹,爱护花草、树木,保护有益动物,养成文明礼貌、遵守纪律、讲究卫生的好习惯。
文明礼貌、遵守纪律教育的要点是:
第一,对小学生提出适当的要求,训练他们的行为举止。对小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首先要求对他们提出一些与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相关的文明礼貌的基本要求,要求必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如要求他们在家尊敬长辈,礼貌待客;在学校尊敬老师,团结帮助同学,不打架骂人;在社会上要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物等等,做文明的小乘客、小顾客和小公民。文明礼貌体现在小学生的言行举止上。
中小学生的言行举止,必须有一个不断反复训练的过程,才能实现行为的习惯化和自动化。通过训练使他们具有基本的文明行为,如说话和气、举止文雅、大方,注意语言美、仪表美和行为美等,并且能够自觉地对不文明的言行进行批评。
第二,遵守社会公德。社会公德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交往和共同生活中根据共同的社会生活需要而逐步形成的,社会每个成员都必须遵守的最简单、最基本、最起码的行为准则。它是人类共有的基本美德,对维护社会公共生活和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文明行为,使之遵守社会公德。要教育学生具有基本的文明行为,如在公共场所讲规矩,有礼貌,不大声喧哗,不妨碍他人的权益,不随地吐痰,不乱丢纸屑,维护公共场所的卫生等。要帮助学生提高对文明行为价值的认识,养成文明的习惯,并厌恶那些粗野、粗暴或其他不文明的行为表现,自觉地同不文明行为做斗争。
第三,自觉遵守纪律。要使学生懂得遵守纪律的意义,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纪律观念,提高遵守纪律的自觉性。要引导学生严格要求自己,养成严格遵守纪律的习惯。使学生能按时上学,不迟到,不逃学,自觉遵守学校纪律和公共秩序,做到老师在与不在一个样,校内与校外一个样,有人监督与无人监督一个样。
2、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就是教人通过掌握道德原则和标准学会如何规范自己做人,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没有道德的人,学问本领愈大,就能为非做恶愈大”;吕型伟先生在《东方传统道德与青少年教育》一文中也强调指出:中小学阶段是基础教育阶段,而在基础教育中,首先要打好做人的基础,也就是从小做有道德的人。由此可见,道德教育对中小学学生来说,从小养成做人的基础伦理道德品质和良好的待人处世习惯,是扎根基的工作,会使他们终身受益。否则,恶习一旦养成,矫正起来就相当困难。
对中小学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打好做人的基础,不仅是青少年自身成长的需要,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1989年11月在北京召开的“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的国际研讨会上,与会者在讨论和分析21世纪人类面临哪些挑战时,被列入第一位的是道德伦理、价值观的挑战,并提出一个总的指导思想即“学会关心”。全世界对加强道德教育的趋势的共同点在于:加强基本的传统道德价值观的教育;注重弘扬本民族的文化和历史的优良传统;培养积极健康的生活观和人生观;在国际变化的新形式下扩展道德教育的内容等等。在中小学德育中,让学生打好做人的基础,真正提高学生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才能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主旋律深入开展下去。人一旦失去了做人的基本道德,失去了精神支柱,失去了人生价值的追求,那么,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类的富裕也就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
《中学德育纲要》对道德教育的具体教育内容和基本要求是:初中阶段,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教育;社会公德和分辨是非能力的教育;社会职业道德、环境道德教育;《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与训练。高中阶段,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教育;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教育和道德评价能力的培养;进一步的职业道德教育和环境道德教育;《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现代交往礼仪的教育与训练。
道德教育的要点是:第一,个人品德教育。教育学生正直,善良,宽容,勤奋学习和努力工作的良好品质。第二,家庭美德教育。主要包括对学生珍爱家庭、孝敬父母、勤劳俭朴及文明礼貌的教育。第三,社会公德教育。教育学生注重仪表,维护尊严;遵守公德,严于律己;真诚友爱,礼貌待人。第四,环境道德教育。主要包括对学生进行环境道德知识、环境道德情感、环境道德行为的教育,培养学生环境道德意识和保护环境道德技能的教育。
[资料]谦逊
(苏)苏霍姆林斯基
人们称谦逊为一切美德的皇冠,因为它将自觉的纪律、天职、义务以及意志的自由和谐的融会到一起。
要善于正确看待自己的优缺点。无论人家怎样夸奖你,你都要明白,你永远不是个尽善尽美的人。你要懂得。人们赞扬你,多半是要
求你这样进行自我教育:怎样才能做得更好。如果你不再进行自我锻炼和自我教育——那就是一种自高自大的表现。
学习是你品德表现的最重要领域。谦逊是生活理想形成过程中很重要的东西。你应当正确看待自己,冷静地估计自己能做些什么,在未来提出主张和计划的时候,你越是谦逊,为克服困难和达到似乎不可能的目标时,你身上表现出来的毅力就越大。凡是能够谦逊地估计自己能力的人,在掌握知识时都会获得很大的成就。
谦逊是爱好劳动、尽心竭力、坚定顽强的亲姊妹。夸夸其谈的人从来不是勤奋的劳动者。脑力劳动是一种需要非常实际、非常清醒、非常认真的劳动,而这一切又构成谦逊的品德——谦逊好像是天平,人用它可以测出自己的分量。傲慢具有很大的危险性——这是现代人常见的通病,它往往表现在:把对于某种复杂事物的模糊的、肤浅的、表面的印象当做知识。
做一个谦逊的人——就是说要做一个对别人的微小缺点宽宏大量的人,假如这些缺点并不能对社会构成危险的话。要是每个人对别人严格要求都以这条规则为准绳,要是每个人不但善于要求别人,而且善于不去注意别人的小缺点,善于体谅、宽容,那么,人们的生活就会轻松得多——我们每个人是这样,整个社会也是这样。许多不幸之所以发生,都是由于很多人只对别人要求严格,而对自己则不然。即所谓严以待人,宽以律己。正因为这样,在生活中才发生了人与人之间的争吵、冲突、家庭悲剧,也因此出现了不幸的儿童。人们将谦逊为一切美德的皇冠,因为它将自觉的纪律、天职、义务以及意志的自由和谐的融会到一起。一个谦逊的人如果将自己身上一切值得赞扬的东西都看做是应该的、理所当然的,那么它就会将纪律当做真正的自由,并且为之努力奋斗。(《科学24小时》2003年第九期)
3、心理素质教育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指人在社会生活和工作中,尤其在人际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良好的态度、情感、意志和个性等。它直接影响人的生活质量、工作成效和社会评价。心理教育有利于学生对世界和自我的客观正确的认识,养成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情绪适度,意志坚强,行为正确,个性健全。
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交往心理。即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和合作能力。现代社会需要人学会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教育学生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及与他人的关系等,应建立人与人之间完全平等和相互依存的观念。因此要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做到说真话,不说假话,不弄虚作假,正直勇敢,对人真诚,为人正直,做事讲究信用。在与他人相处共事中,既能勇于竞争,又能成果共享;既要严于律己,又要宽以待人;谦虚谨慎,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学会与人和谐相处;自尊自爱,严格要求自己,爱护自己的名誉,不断进取,勇于创新等。第二,学习心理。主要是帮助学生热爱学习,并掌握如何有效地学习和思考的技能。这包括学习动力激励,学习环节指导,学习方法指导,学习习惯指导,学习中的心理卫生指导等。第三,个性心理。主要包括自尊自爱、独立自主、开拓进取教育,健康生活情趣和健全人格的培养教育,青春期教育及坚强意志,耐受挫折能力、适应能力的培养训练等。
[资料]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信
第一封信:
亲爱的女儿:
你提出的问题使我忐忑不安。
今天你已经14岁了,已经迈进开始成为一个女人的年龄时期。你问我说:“父亲,什么叫爱情?”
我的心经常为这种思想而跳动,就是今天我不再是和一个小孩子交谈了。进入这样一个年龄时期,你将
是幸福的。然而只有你是一个明智的人,你才是幸福的。
是的,几百万年轻的14岁的少女怀着一颗跳动的心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什么叫爱情?每一个人
对它的理解都各不相同。希望成长为男子汉的年轻小伙子也在思考这一问题。亲爱的小女儿,现在我给你写的信不再是过去那样的信了。我内心的愿望是:告诉你要学会明智地生活,也就是要善于生活。我希望做父亲的每一句话都能像一颗小小的种子,促使你自己的观点
和信念的幼芽萌发出来。
爱情这个问题也同样使我不平静。在童年和少年时代我最亲近的人是玛丽娅,她是一位了不起的人,渗透到我内心的一切美好、明智和真诚的品质都是受恩于她。她死于战争前夕,她在我面前打开了童话、本族语言和人性美的世界。有一天,在一个早秋的寂静夜晚,我和她坐在一棵枝叶茂密的苹果树下,望着空中正在飞往温暖的边远地区的仙鹤,我问祖母:“奶奶,什么叫爱情呀?”
她能用童话讲解最复杂的事情。此刻她的一双眼睛呈现出沉思而惊异的神情。她以一种特别的、与往日不同的目光看了我一眼,说:“什么叫爱情?…当上帝创造人类时,她在地球上播下了一切有生命的种子,并教会他们延续自己的后代,生出和自己同样的人。他把土地分给一个男人和女人,告诉他们怎样搭窝棚,给男人一把铲子,给女人一捧种子,然后对他们说:‘你们在一起过日子吧!延续后代,我要办事去了,一年之后,我再来,看看你们的情况怎么样。’
整整一年之后,有一天一大早,他和大天使加弗利尔来了,他看见这一对男女坐在小棚子旁边,地里的庄稼已经熟了,他们身旁放着一个摇篮,摇篮里睡着一个婴儿,这一对男女时而望望天空,时而又彼此看看,就在这一瞬间,他俩的眼神相碰在一起,上帝在他们身上看见了一种不可思议的美和一种从未见过的力量。这种美远远超过蓝天和太阳、土地和长满小麦的田野。总之,比上帝所制作和创造的一切都美,这种美使上帝颤抖、惊异,以致惊呆了。
他向大天使加弗利尔问道:‘这是什么?’‘这是爱情’。‘什么是爱情?’大天使耸耸双肩,上帝走向这对男女,问他们什么是爱情,但是,他们无法向他解释,于是,上帝恼火了,他说:‘那么,好吧!我要处罚你们,从即刻开始,你们要变老,你们生命的每一小时,都要消耗掉一点你们的青春和精力!五十年后我再来,看看你们的眼神里表现出什么,人’”
“上帝为什么还能生气呢?”我问奶奶。
“是的,要知道,一个人不能擅自创造连他自己本人也没有见过的东西。但是,你往下听啊!五十年后地和大天使加弗利尔又来了。
他看见了一座非常好的小木屋代替了原来的小棚子,草原上修起了花园,地里的庄稼已经熟了,儿子们正在耕种,女儿们正在收麦,孙子们正在绿草地上玩耍。在小木屋门前坐着一个老头和老太婆,他们时而看看红色的朝霞,时而又彼此望望。上帝从他俩的眼神里看见了更加美丽和更加强大的力量,而且好像又增加了新的东西。
‘这是什么?’上帝问大天使。‘忠诚!’大天使回答说,但是,他还是不能解释。这次上帝更加恼火了。他说:‘人!你们为什么没有老多少?那好吧,你们的日子不长了,以后我再来,看看你们的爱情将变成什么。’
三年后他与大天使又来了。他看见男人坐在小山坡上,一双眼睛呈现出非常忧虑的神色,但是,却仍然表现出那种不可思议的美和力量,已经不仅仅是爱情和忠诚,而且蕴藏着一种新的东西。
‘这又是什么?’他问大天使。‘心头的记忆’。
上帝手握着自己的胡须,离开了坐在小山坡上的老头,面向着麦田和红色的朝霞,他看见,在金色麦穗旁边站着一些青年男女,他们时而看看布满红色朝霞的天空,时而又彼此看看……上帝站了很久,看着他们,然后深深地沉思着走了,从此以后,人就成了地球上的上帝了。
这就是爱情,我的小孙子!爱情比上帝权威大,这是人类永恒的美与力量,一代一代地相传。我们每一个人最终都要变成一把骨灰,但是,爱情将成为赋予生命的、永不衰退的、使人类世代相传的纽带。”
我的小女儿,这就是爱情!世上各种有生命的东西生活、繁殖,成千上万地延续自己的有生命的后代。但是,只有人懂得爱。而且说实在的,只有在他善于像人那样去爱的时候,他才是一个真正的人。如果他不懂得爱,不能提到人性美的高度,那就是说他只是一个能够成为人的人,但是还没有成为真正的人。
第二封信:
亲爱的女儿:
现在我和你能像成年人对成年人一样地彼此交谈,这是多么好啊!
你已开始思索人类智慧最艰难的一页,这是多么令人高兴啊!如果所有的青年人——男人和女人都能完全了解这一点,那我们的社会将是和谐的,幸福就将成为所有人的幸福和财富。
个人的幸福不仅取决于青年一代对这种伟大的智慧——爱,掌握到何种程度,而且我们全社会的美好、道德纯洁和安宁都取决于它。也许,我在这里所强调的仅是我们现实生活的一个方面,也不能忽略其他方面。人能够学会建造伟大的建筑物——水电站、宫殿、宇航船和核潜艇,但是如果他没有学会真正地爱,他仍是一个野人。一个受过教育的野人比没有受过教育的野人要危险一百倍。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个人的劳动、他的生产活动、他的社会面貌和公民创造性、对人民和社会所应尽的责任;二是精神心理与道德审美关系的范围,即家庭、父母对孩子的责任与义务以及孩子对父母、家庭的责任与义务。遗憾的是,有的人在这方面经常是一个粗鲁的人、奴隶或下流胚。
一个在精神心理和道德审美方面有缺陷的人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公民、真正的创造者和真正的爱国主义者。显然,个人的潜力是多方面的、无限的、而且表现为一个整体:他在某些方面的优缺点,也必然反映在其他一切方面,因为一切关系、一切内在的相互影响都是有机地联系着的。
我从自己的同代人和稍大一点的女孩子那里收到了许多信,你回家来时,可以读读这些信。已经有好几千封信了,其中有的是一个人的真正哭诉,有的是忧虑地提醒人们:人类的爱情需要创造、培养,它不能以遗传学的方式,像延续后代的本能那样留给人们。
有一个17岁的姑娘、技术学院的大学生讲述了这样一段经历:她认识了一个小伙子,两人很要好,也非常快乐。但是,小伙子染上了好喝酒的毛病,他变得很粗鲁。他对这个女孩子说:“你不要小心眼……”姑娘听后哭了,而且为此很痛苦,但是,她宽恕了这个小伙子的狂妄,实际上就是原谅了他的粗鲁行为,她说:“要知道,我是爱他的。”后来发生了一件可以预料的事:姑娘怀孕了,与其说是由于爱情而把一切给了他,不如说是由于恐惧,她害怕的是,如果拒绝他的要求(这种要求说起来真可怕,但是偏偏发生了,而且多次发生了这样的事),他就要离开她,去找那些意志薄弱的好说话的姑娘……因此,姑娘对小伙子说:“我要有孩子啦!”小伙子非常惊讶而且说:“怎么是我们的孩子?是你的,不是我们的!”说完之后就走了……姑娘从此辍学了,搬到另一个城市去住了,她的生活非常悲惨。
这些信对我来说就像一片片炽热的、燃烧的铁片一样,在有的信中发出了绝望的心声。姑娘心慌意乱地想着:他爱我,但不尊重我,怎么办?怎样使他不仅爱我,而且还要尊重我呢?
我的小女儿,你看看,我不是无缘无故地向你讲述我聪明的祖母给我讲过的故事,不是无缘无故地向你讲述,什么是爱情。我要预先提醒你,要避免许多姑娘所犯过的错误,她们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失掉了幸福、快乐、健康,有的甚至是生命。人类的爱情不仅是美好的、忠实的、真诚的,而且是明智的、审慎的、机警的和严格要求自己的。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快乐和幸福。要记住,我的小女儿,记住在生活中不仅有美的和高尚的东西,遗憾的是还有邪恶、狡猾和卑鄙的行为。你不仅要有坦率的、善良的心肠,而且应当有一颗严肃、坚强、严格要求自己和他人的心。
第三封信:
亲爱的女儿:
我想再重复一遍:女人在爱情上是主宰者。她是教育男人成为真正人的强大力量。我一千次地确信,女人的勇敢和勇气可以创造男人的精神财富、高尚的思想、美好的心灵、忠诚和信任。你问我,怎样才能成为爱情的主宰者呢?怎样才能在爱情中表现出智慧和勇敢精神呢?这种力量的源泉在哪里呢?
女孩、姑娘、孩子的母亲应当吸取这一真理,即爱情是一种责任,首先是尽责任,然后才能获得快乐,包括爱情生活的幸福。而爱情的幸福在于对一个人负有很大责任。我认为教育的重要规律在于:在学校和家庭里要充满一个人为他人的幸福、快乐、命运和生活而负责的精神。要使孩子们从小就懂得和领会到:.他的每一步、每一个行动
都会在他身边的人——同志、父母、教师和“陌生者”的精神生活中引起反响。只有当他不给别人带来灾难,不欺负和扰乱别人时才能成为一个生活得平静而又幸福的人。不能使一个刚进入校门的小孩子、少年和青年人安然地睡大觉,应当让他们懂得,由于自己不慎重的态度,会给他人的心灵上带来痛苦。亲爱的女儿,这就是我上边所说的创造爱情的力量。
在一个人身上创造这种力量,需要另外一个人,而他在精神上应当是更坚强、更丰富,心地更无私。但是,每一个人同时也应当成为自我教育者。一个善于明智而勇敢地去爱的人必须善于了解与自己共同生活的人,对他内心细微活动作出回应。只有一个感情细腻的、敏感的、知心的、善良的人,才能成为一个真正严格要求的、对邪恶不妥协、不留情,对轻浮思想、精神心理的奴性和卑鄙行为不容忍的人。
人人相互负责任的精神——应当充满学校生活的整个环境,关于这一问题,以后有机会,我再给你写信。
4、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对故土、对祖国和人民的深厚感情,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永恒无价的精神财富。爱国主义有极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国家民族不可缺少的精神力量的源泉之一。爱国主义情操是人们人生观、世界观、道德和政治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衡量和规范人们行为的一条重要道德标准和政治标准,是青少年一代高尚的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石。任何时代都必须对国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因此,它是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内容。但它也是一个历史范畴,具有历史性和阶段性,也具有共性。在新时期,我们应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的传统,广泛深入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小学德育纲要》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具体教育内容和基本要求是:教育学生知道自己是中国人,尊敬国旗、国徽,认识祖国版图,会唱国歌;初步了解家乡的物产、名胜古迹、着名人物,祖国的壮丽山河、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以及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和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知道历史上中华民族曾遭受帝国主义的欺辱和进行的英勇反抗,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的经济水平还有很大差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还会遇到很多困难,逐步树立长大为建设家乡、振兴中华做贡献的理想;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族人民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逐步懂得“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爱护国家财产,立志保卫祖国,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
《中学德育纲要》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具体教育内容和基本要求是:初中阶段,热爱祖国的版图河山、语言文字、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着名民族英雄、爱国志士、革命先驱、文化名人的教育;中国近代、现代历史和社会主义新中国伟大成就的教育;初步的国家观念——尊重国家标志,维护国家尊严、荣誉的教育;完成中国统一大业的教育;尊重兄弟民族,加强民族团结的教育;国防和国家安全及热爱和平,同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的教育。高中阶段,中国人民斗争史、革命史、创业史和继承发扬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教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前景和报效祖国的教育;进一步的国家观念——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的教育;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教育;加强民族团结的教育;正确认识中华民族优秀思想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先进文明成果的教育;维护国家主权,反对霸权主义,发展国际友好合作关系的教育。
新时期我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要点是:
第一、对中小学学生进行祖国常识的教育,增强国家和民族意识。如国旗、国徽和国情教育;让学生了解祖国的现状,引导学生关心祖国的前途与命运;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秀丽的山河和历史文化的教育;普通话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语言;热爱家乡和各族人民的教育;关心祖国统一大业,香港、澳门已经回归祖国,台湾是祖国的领土,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只要坚持不懈的努力,是完全可以实现的。热爱世界各国人民、关心全球问题、维护世界和平的教育。
第二,加强历史和国情教育,培养和激发他们的爱国之情,增强他们的自豪感、责任感。认识是感情的基础。学生对伟大祖国知之愈
深,才能爱之愈切,因此要让他们了解祖国光辉灿烂的历史,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如举世闻名的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印刷术四大发明,推动了世界文化事业的发展;东汉张衡的地动仪、华佗的“麻沸散”、南北朝祖冲之的圆周率、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在世界上开创先例,影响深远。
第三,要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情感培养规律和教学规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加强其针对性,增加现实教育题材的比重,强调学生的社会参与和体验,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用一些可歌可泣的爱国英雄的事迹感染他们,憎恨一切丧失国格的行径。同时,要加强科学性,注意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从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班级、爱学校、爱家乡逐渐扩充到爱祖国、爱一切为祖国作出贡献和争得荣誉的人。
5、集体主义教育
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从来就是道德的基本问题。集体主义是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品质,也是共产主义道德体系的核心,它制约着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的其他一切规范和范畴。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就是培养集体主义精神,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形成热爱集体的思想情感,养成善于在集体生活中生活的能力和习惯,自觉地抵制剥削阶级的个人主义思想的影响。
在我国现阶段,对学生加强集体主义教育是非常必要的。目前,我国中小学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例
非常大。独生子女的一个显着特点是自我意识极强,弱点是自私自利,只顾自己不顾别人;只愿别人为自己服务而又不愿为别人服务;只愿享受权力而不愿为社会尽职尽责。这种思想意识上的弱点,如果不加以克服,那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将是很危险的。因此,集体主义教育是中小学德育不可缺少的基本内容之一。
《小学德育纲要》对集体主义教育的具体教育内容和基本要求是:教育学生知道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要热爱集体、关心集体,培养集体意识和为集体服务的能力;服从集体决定、遵守纪律、努力完成集
体交给的任务,珍惜集体的荣誉,为集体争光;在集体中团结、谦让、互助、合作,关心他人,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学习做集体的小主人。
《中学德育纲要》对集体主义教育的具体教育内容和基本要求是:初中阶段,尊重、关心他人,集体成员之间团结友爱的教育;爱班级、爱学校、为集体服务、维护集体荣誉的教育;正确处理自我与他人、个人与集体、自由与纪律关系的教育。高中阶段,尊重、关心、理解他人,集体成员之间团结协作的教育;关心社会,为家乡、社区的公益事业贡献力量的教育;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关系的教育;以集体主义为导向的人生价值观的教育。
集体主义教育的要点是:
第一,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和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集体是个人存在和发展的社会基础,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更快地进步,才能充分发挥作用。要因势利导,使他们从小积极参加集体生活和活动,习惯过集体生活,成为集体积极的一员。要防止学生脱离集体,离群索居的不良现象,以免从小形成孤僻、冷漠等与集体主义不相容的心理。
第二,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情感和团结协作的精神。要教育学生热爱集体、关心集体,勇于承担集体的工作和任务,乐意为集体做贡献,在集体生活中要讲团结,要谦让、互助、合作,主动关心他人。要自觉地维护集体的荣誉,明白个人的言行举止、所作所为都直接与集体的荣誉有关,每个人都应为集体争光,并能与危害集体的行为作斗争。
第三,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与个人利益的关系。国家、集体与个人利益有时是有矛盾的,要教育学生遵循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个人与集体利益要服从国家利益的原则,培养学生逐步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为集体服务的思想。
6、革命思想和革命传统教育
青少年富于理想。理想是他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他们奋进的动力,也是他们形成人生观、世界观的起点。对青少年进行革命理想和革命传统的教育,这是社会主义事业对培养接班人的要
求。革命理想与革命传统教育有着紧密的联系。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实现和创建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理想进行了英勇顽强的长期斗争,形成了不怕困难和牺牲,艰苦朴素、英勇奋斗的优良传统。今天,对青少年进行革命理想和革命传统的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
我国对中小学生进行革命理想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内容包括:(1)教育学生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理想是个多层次多方面的结构系统,可分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和社会理想等。要让学生分清什么是崇高的、革命的理想,什么是低级的、庸俗的、腐朽的人生哲学。在当前要引导学生树立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的崇高理想。(2)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就是教育学生具体认识和感受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者为实现革命的理想不畏艰难险阻,不怕流血牺牲,前仆后继、艰苦奋斗、实事求是、艰苦朴素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作风。当前要着重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和实事求是的教育。艰苦奋斗和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当前,有些人说大话,说假话,说空话,造成社会上诚信缺失,所以,教师要教育学生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3)教育学生把远大理想与个人当前的学习实践活动联系起来。理想不能停留在观念形态,美好的理想要想实现必须付诸行动,作为学生主要是搞好自己的学习
7、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要让学生坚持马克思主义观点,热爱中国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制度。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要从小对他们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教育,要为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
和远大的人生理想打下良好的基础。
《小学德育纲要》对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教育的具体教育内容和基本要求是:教育学生知道中国共产党过去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建立新中国,现在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优秀共产党员英勇奋斗、艰苦创业、大公无私、坚持真
理、全心全意为人民等高贵品质,培养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感情;知道共产党是中国少年先锋队的创建者和领导者,少先队员要接受党的教育,做党的好孩子。
《中学德育纲要》对社会主义教育的具体教育内容和基本要求是:初中阶段,初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常识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的教育;初步的社会发展规律的教育。高中阶段,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心内容的经济常识、政治常识教育;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常识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的要点是:
第一,对中国共产党的正确认识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形势的教育。教育学生知道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领导者,坚决支持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学生进行党的基本路线与重大方针政策教育;国内外形势、时事政治与政策教育;政治、经济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的教育。
第二,政治基本常识教育。主要包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常识的教育,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中心的经济常识和政治常识的教育,以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教育。
8、民主与法制教育
高度的民主是社会主义的伟大目标之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高度的民主,需要人民积极参与和发挥创造性。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然而民主与法制是密不可分的。只有用法制来调节人们的行为,才能保障民主,保护人民的合法权利,才能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加强对中小学生的民主与法制教育,就是要教育好每个学生,使他们长大以后,都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
从道德教育的立场出发,积极参与国家的民主与法制建设是公民道德的重要要求之一。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民主与法制往往是最基本的道德关系的反映,没有民主和法制,意味着社会道德最后防线的溃散,所以建设民主和法制从这一意义上讲也是道德生活建设的一部分。第二,在现代社会,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道德方式只能是民主与法制的方式。否则公民善良的爱国主义极易走上反面——
导致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的混乱。
《小学德育纲要》对民主与法制教育的具体教育内容和基本要求是:教育学生懂得在集体中要平等待人,有事和大家商量,少数服从多数,个人服从集体;在少先队组织里学习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行使少先队员的权力,学习过民主生活。知道国家有法律,法律是保护人民利益的,公民要知法、守法,学习和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管理规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规中与小学生生活有关的规定。
《中学德育纲要》对民主与法制教育的具体教育内容和基本要求是:初中阶段,我国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的教育;宪法及有关法律常识和法规的教育;知法守法。运用法律武器自我保护的教育;遵守学校纪律和规章制度的教育。高中阶段,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和公民权利与义务的教育;遵守宪法,尊重人权,维护社会稳定的教育;知法守法,抵制违法乱纪行为的教育;自觉遵守学校纪律和规章制度的教育。
民主与法制教育的要点是:
第一,培养学生的民主思想和参与意识。要逐步提高学生的民主意识,使之懂得民主就是尊重人,就是维护人的合法权利,允许人进行独立思考和发表不同意见,以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积极引导学生关心班集体和学校的工作与活动,积极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并主动关心社区和国家大事。
第二,加强法律常识教育,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青少年学生是社会的一员,他们已开始参与社会生活,进行社会交往,他们应当懂得遵守法纪。否则,在某些人不良思想行为的影响下,他们中品德意志薄弱者就很有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目前,青少年犯罪的比例有增加的趋势。因此,十分有必要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要有计划地向学生普及法律基础知识,要引导他们从遵守公共
秩序、交通规则做起,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进行法制教育时适当运用反面典型,往往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9、劳动创造的教育
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劳动创造了人类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是人类幸福生活之源。因此,人人热爱劳动应该是一种自然现象。在我国,把劳动看作是光荣的事,是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人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义务。所以,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既是贯彻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的要求;又是完成中小学双重任务的要求。因此,必须加强对学生劳动观点的教育,要培养他们热爱劳动,参加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的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和简单的生产劳动,掌握一些劳动技能,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
《小学德育纲要》对劳动创造教育的具体教育内容和基本要求是:教育学生懂得劳动光荣,懒惰可耻,祖国建设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劳动,幸福生活靠劳动创造;要热爱劳动,参加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和简单的生产劳动,掌握一些简单的劳动技能,培养劳动习惯,爱护公物,勤俭节约,珍惜劳动成果;学习老一辈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初步培养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
《中学德育纲要》对劳动创造教育的具体教育内容和基本要求是:初中阶段,劳动创造世界的观点教育;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教育;勤劳俭朴、珍惜劳动成果的教育;以校内生产劳动和社会公益劳动为主的劳动实践和劳动习惯的培养。高中阶段,勤俭建国、勤俭办一切事业的教育;勤劳致富、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教育;质量、效益、服务观念的培养教育;以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学工、学农、军训为主的劳动及社会实践锻炼和艰苦奋斗精神的培养教育。
劳动创造教育的要点是:
第一,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态度。要让学生懂得劳动的意义,培养他们对劳动的尊重和热爱,让他们认识到,在我国,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是两支不可缺少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大军,都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只有劳动分工的不同,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都应受到尊重。要教育学生在工作和劳动中,要有不怕苦,不怕累的劳动态度,自觉地为建设现代化强国而勤奋劳动。
第二,教育学生爱护公共财物和劳动成果。要使学生从自己的劳动中深刻认识到,公共财物和其他劳动成果都是人民用血汗创造出来的,来之不易,每个人都应珍惜。如爱护学校里的图书仪器和生产劳动工具,爱护学校课桌椅、教具,不损坏花草树木,养成爱护公共财物的习惯,敢于同侵犯和损坏公共财物的人作斗争。
第三,勤奋学习,树立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新风尚。学生的劳动主要是学习,而学习也是一种紧张、艰巨而又复杂的劳动。学生要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就必须刻苦学习,通过学习来锻炼和培养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勇于承担责任、富于创造的优良品质。
[资料]国外德育内容简介
1、美国品德教育从幼儿园到九年级分为幼儿园、小学、中学三部分。其中,相对于小学,中学品德教育逐步加强,内容也较深,特别是针对青春期到来时心理萌动特点,教学生学会如何分析问题,如何自我做出负责任的决策。强调的价值观与小学相同——即诚实、勇敢、信念、公正、宽容、人格、善良、助人、言论自由、选择自由、经济保障、公民权利与义务、个人尊严、时间分配和个人才能发挥等——但水平却有重大差别,并把它们分为社会学习、健康生活和职业教育三个单元。内容包括:烟酒、吸毒的危害,认识承担责任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了解强有力领导人的优良特征,认识时间管理与目标实现的关系,影响个人名誉的因素,认识消费与生产对经济保障的关系,履行公民选举、陪审及义务责任等。
此外,在美国的一些中学中还设有公民学教育。公民学教育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逐渐得到普及,其目的有:(1)了解国家政体的基本内容和准则,如国家宪法、行政权力机构、多元文化政体及功能、总统竞选及国家决策程序等;(2)培养参与意识和了解公民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学校经常组织各种社
会活动,如旁听判决大会、政府咨询会、模拟竞选总统讲演及联合国大会,并让学生扮演不同代表团发言等;(3)培养学生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自律、守信、诚实、自爱、利己不损人等被列为重要品德。
一些美国中学的生活指导也颇有特色,值得注意。生活指导包括一般的生存生活指导,也包括精神心理指导和道德问题指导的结合,它倡导培养“完整的人”。生活指导有四个特征:(1)以个人为指导对象;(2)以增强自我指示能力为目的;(3)给予内在激发性的援助;(4)以广泛的生活为指导领域。通过这种覆盖面较广的生活指导课,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
2、英国学校德育的内容主要有三类:一是宗教教义;二是有关历史、语文、地理、外语等社会学科;三是道德教育教材,这是20世纪70年代才出现的专门德育教材,它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刻意使学生掌握生活技能和学会同众人一起共同生活。
3、日本初中德育的主要内容为:(1)关于对自己的态度;(2)关于与他人的关系;(3)关于与自然及崇高的事物的关系;(4)关于与集体和社会的关系。这些要目都有十分具体的要求。
篇六:中学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
第三章
中小学德育目标与内容
本章摘要:本章是德育理论的基本问题之一,主要论述中小学的德育目标和内容。德育目标就是讨论德育所要培养的人应当具有什么样的品质。明确德育目标,是中小学德育的首要问题,它制约着整个中小学德育活动及其进程。德育内容是实现德育目标的关键,是中小学德育理论和实践中的重要问题。
第一节
中小学德育目标与内容概述
一、教育目标与德育目标、德育内容
按照既定的目标行动,是人的本质特征之一。恩格斯在说到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时曾指出:人离开动物愈远,他们对自然界的作用就愈带有经过思考的、有计划的、向着一定的和事先知道的目标前进的特征。
目标是指人们想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或称行为活动的指标。人的活动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人在活动之前,总是根据可能并结合自己的需要,在头脑中设定活动目的,并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和达到目的。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也是有既定目标的。一般把一个国家或特定社会的教育活动的总的目标,称之为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一个国家或特定社会对于人才培养质量规格的总的规定。把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的称作教育目标。教育目的的最终实现,有赖于目标的实现。就教育目标而言,目标总是一种积极的价值导向,它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可以实现的,且能预测未来的效果。
德育目标就是指一定社会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在品德方面的质量和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德育目标是教育目标的组成部分。它是教育目标在德育方面的要求,是教育目的对人的政治、思想、道德、个性心理素质发展的规划,是培养人总体规划的一部分。教育目的是制定德育目标的依据;德育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它是实现教育目的的保证。
德育内容是德育目标的体现,是按照德育目标的要求用以教育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方面的知识、理论、思想、观点、准则、规范等。德育内容最直接地体现了德育目标,并为实现德育目标服务。
德育目标的确立是德育的首要问题。它是德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决定着德育内容的确定、德育方法和形式的选择和运用、德育效果的检测与评定,对整个德育过程具有导向、选择、协调、激励的作用。教育目标、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是内在一致的,他们具有共同的特征:第一,都具有历史性、阶级性的。一定的教育目标、德育目标、德育内容都是反映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的要求,并随着社会历史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教育目标,也必然有不同的德育目标、德育内容。教育目标、德育目标、德育内容都是一种社会意识,在阶级社会里具有阶级性,他们都是由人规定的,体现了一定阶级的意志,反映一定阶级培养人的要求。第二,都具有继承性和超越性。教育目标、德育目标、德育内容都是反映人类生活的共同要求,表现出社会生活、社会规范、德育实践领域历史发展的连续性。教育目标是对培养人的结果的设想或期望,德育目标是对受教育者未来思想、道德面貌的设想或期望。德育目标的确定、德育内容的选择要立足于当前社会发展,又要面向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也就是说我们的德育是为未来社会培养人,在德育目标、德育内容方面,要求受教育者既能掌握当前现成的社会规范,适应当前的社会精神生活,又要为未来社会生活作准备,体现超越性。超越性意味着在德育目标、德育内容要求方面略高于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现有的发展水平。总之,德育目标、德育内容确立在现实基础上,又高于现实,经过学生的努力可以达到,因而是超越性、先进的,又是现实的、可行的。
二、确定德育目标与内容的依据
德育目标、德育内容是德育指导思想的核心。制约德育目标、内容的依据主要有以下几个条件:
1、国家对培养人的需要是确定德育目标、内容的根本依据。国家要求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是中小学德育目标、内容的根本依据。国家培养人的需要一般包括政治需要和经济需要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随着国家发展的形势不同,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也就是说,随着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中心任务不同,德育的培养目标与内容也就发生相应的变化。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国家始终以巩固政权为中心任务,学校德育的目标和内容也始终与这一要求吻合。在十一三中全会以后,国家的中心任务是由抓政治斗争
转向抓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成了这个历史时期的培养目标,德育内容也是根据这一要求来确定的。当前,我国正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所以德育目标、内容的制定要体现市场经济的要求。这要求我们,一方面要根据国家政治经济形势来认识德育目标,要站在国家中心任务的高度来认识德育目标和内容;另一方面要善于随着形势的变化、随着国家中心任务的变化来调整我们的认识。
2、德育目标、内容的确定要适应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发展。德育目标、内容与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发展是直接相关联的。我们的德育面临的主要对象是现时代的中小学生,他们的心理发展和思想品德价值观都具有现时代的特征。现时代条件下,受教育者作为主体存在,不仅有物质需要,也有精神需要。在社会物质生产高度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快速提高的今天,他们对于自身在精神生活方面的需要变得更为迫切,更为重要。同时,中小学学生的个体发展需要和社会发展需要是一致的。从社会方面看,人的需要是社会需要的主观形式;从人的发展方面看,人的需要具有客观的社会内容。因而德育不能离开社会需要来讲人的需要,也不能离开人的需要讲社会需要。德育目标、内容致力于受教育者德性的发展,同时要体现两种需要。所以在制订德育目标、内容时,必须考虑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现状,以他们的现有发展状况为基础设定德育目标、内容,并通过德育促进其进一步的发展。
3、德育目标、内容的确定要考虑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要求。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不同,对德育目标、内容也有不同的要求和不同的水平。如6、7——11、12岁,即小学阶段,是品德发展协调性时期,此时出现比较协调的外部和内部的动作,道德知识系统化,并形成相应的行为习惯;言行比较一致,动机与行为也比较一致;随着年龄的递增和道德动机的发展,言行一致和言行不一致的分化逐步增大。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发展道德信念,以提高道德行为的思想境界。11、12——13、14岁,即少年期,为动荡性品德发展时期,也是人生的十字路口。这个时期一方面是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形成的时期,是世界观萌芽的时期,是开始以道德信念和理想来指导自己的行为的时期;另一方面又是心理的发展跟不上生理迅速成熟的时期,是逆反心理、对抗心理出现的时期,是幼稚与成熟、冲动与控制、独立与依赖错综并存的时期。因此,少年期必然是两极分化严重的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处理好过度时期的各种矛盾,使他们日渐趋于成熟化。14、15——17、18岁,即青年初期,这时品德发展的明显特点是成熟性。成熟的指标,一是较自觉地运用一定的道德观点、原则、信念来调节行为;二是世界观、人生观的初步形成。这个阶段的任务是形成道德行为的观念体系和规划,并促使这些青年发展进取和开拓精神。协调性、动荡性、成熟性,反映了中小学学生品德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即一般性、典型性、本质的特征。当然,各个阶段的特点之间都是交错和联系的,在一个阶段之初,可能保存着大量的前一阶段的年龄特征;在一个阶段之末,也可能产生较多的下一阶段的年龄特征。因此,在确定德育目标、内容时,必须考虑到受教育者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和水平,然后确定德育目标和内容的重点和要求。如果德育目标、内容一般化,会使德育工作流于形式。如何使德育工作落在实处呢?这要求德育目标、内容的确定要有较强的针对性。除总体性的、一般性的目标、内容要求外,要有层次目标和内容的序列。如《中学德育大纲》和《小学德育纲要》在目标部分,分别提出了小学、初中和高中不同阶段的不同要求。在德育内容部分,将中、小学分开,提出小学“德育内容和要求”、“初中阶段内容要点”和“高中阶段内容要点”,这样既能保持目标和内容的衔接,又能加强不同年龄阶段的针对性。
4、确定德育目标、内容要有科学理论提供的依据。德育目标、内容是由人来制定、设计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论认识,就有不同的教育价值观和教育世界观,于是就有不同的德育目标、内容的设计。所以,德育目标、内容的确定要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确立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也是我们确立德育目标、内容的总的指导思想。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的有关文献以及领导人有关教育目的、德育目标的论述,是确立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德育目标、内容的重要依据和指导思想。如1978年以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工作的论述,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6年和1996年,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两个决定,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等。
第二节
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
一、我国现行的中小学德育目标概述
1988年6月,国家教委在北京召开了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同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指出:“现在的中小学是二十一世纪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状况,不仅是当前社会文明的程度的重要体现,而且对我国未来的社会风貌、民族精神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从现在起,就必须努力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通知》还指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使他们中的先进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这是我国建国以来,以党中央的名义专门为中小学德育工作颁发的第一个文件,对于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施和改革,具有重大意义。
1990年4月13日,国家教委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德育工作的几点意见》,进一步指出中小学德育的任务是:“要遵循青少年儿童认知水平和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通过教育,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精神,建设社会主义的志向,遵纪守法的观念,良好的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并逐步树立阶级分析的观点、劳动观点、群众观点、集体主义观点以及从实际出发、一分为二等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为逐步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打下基础。”
200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是:(1)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深入进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中国历史特别是近现代史教育,引导广大未成年人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传统,了解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和中国人民进行的英勇斗争,从小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2)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进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与国情教育,引导广大未成年人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正确认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把个人的成长进步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祖国的繁荣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担负起建设祖国、振兴中华的光荣使命做好准备。(3)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大力普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积极倡导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引导广大未成年人牢固树立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意识,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具备文明生活的基本素养,学会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基本关系。(4)从提高基本素质做起,促进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努力培育未成年人的劳动意识、创造意识、效率意识、环境意识和进取精神、科学精神以及民主法制观念,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自主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引导未成年人保持蓬勃朝气、旺盛活力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激励他们勤奋学习、大胆实践、勇于创造,使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正确理解我国现行的德育目标是做好现阶段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前提之一。我们应当从以下方面来思考:(1)它较为充分地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的国家体制以及改革开放的进程,对公民基础道德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比以前更为重视;(2)体现了德育目标的层次性,有了基本要求和较高要求两个层次,注意到了德育目标分类的必要;(3)体现了社会和个人的统一,对个体道德观念、责任感和道德批判能力等等的培养比以前更为强调;(4)体现了德育目标的相对稳定性,在继承以往的德育目标的基础上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的现实和未来社会发展对学校德育的新的要求。
从以上对我国现行德育目标的考察,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我国的德育目标体现了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具有较强的时代性,突出了社会主义学校德育的方向性、全面性、科学性,初步形成了具有逐个特色的社会主义德育目标体系。
二、我国现行的中小学德育目标特点
我国现行的中小学德育目标体现了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一)德育目标的组成部分更加完整
1、改变了以往中小学德育目标片面强调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忽视文明行为习惯和基本道德养成的教育,根本否定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在重视初步的政治观点和思想情感教育的同时,突出了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的培养、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
2、改变了以往中小学德育目标脱离我国社会实际,要求过高过大过空的状况,坚持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以“五爱”教育为主,培养学生成为“四有”的社会主义公民。
3、改变了以往中小学德育目标忽视中小学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状况,针对中小学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特别是他们品德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体现了小学德育目标、中学德育目标、大学德育目标的相互区别。在小学阶段,强调以“养成”教育为主,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奠定初步的思想品德基础。在中学阶段,改变以往只单纯规定思想、道德品质教育目标的状况,把学生具有自尊、自爱、自主、自强、诚实正直、积极进取、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等心理品质作为德育要求。
4、改变以往中小学德育目标只注重政治思想道德内容准则的教育,忽视了生活能力和公民意识的培养,明确提出小学生要学会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作为小学德育目标。初中生要初步树立公民的国家观念、道德观念、法制观念;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劳动习惯和文明行为习惯。这些变化更加适应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反映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更加贴近中小学学生的生活实践。
(二)德育目标更加具有层次性
大纲中规定的德育目标,是总结了以往德育目标脱离我国社会实际和受教育者发展的实际,要求过高、过空的状况,依据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确定的,有了较高要求和基本要求两个层次。如1988年《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提出的“实事求是地确定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任务和内容”,在德育目标要求上区分层次,把对全体学生的普遍要求和对其中的优秀分子的要求区别开来。
(三)注重按中小学生道德心理发展水平提出要求
在小学阶段,强调五爱教育,社会公德意识和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培养初步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在初中阶段,提出树立国家观念等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以及分辨是非,抵制不良影响能力的培养。而高中阶段在政治教育目标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初步树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奋斗的理想志向,以及人生观、社会责任等思想方面要求;此外还提出生活方式、思想方法以及道德评价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方面的要求。这些都表明,中小学德育目标的设计考虑到了学生年龄特点的差异性。
三、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体系
德育目标体系是指,在一定德育观和方法论指导下确定的各级各类具体目标相互关联而形成的德育目标的网络系统。按要素结构分,可分为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教育等五个方面的德育目标。他们全面系统,有机结合,形成德育目标的横向系统。下面我们简单介绍小学和中学的德育目标体系。
(一)小学德育目标体系
小学德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是我国学校社会主义性质的一个重要标志。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小学德育纲要》规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使他们形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良好的思想品德基础。
具体说,小学德育目标体系按照五大要素的结构,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要求。
1、道德教育素质目标。培养学生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行为习惯,良好的意志、品格。小学生的道德素质应包括:(1)自尊自爱,注重仪表,要教育学生尊重自己的人格,爱惜自己的名誉,热爱生活,初步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2)真诚友爱,礼貌待人。要教育学生树立心目中有他人的观念,与师生、睦邻友好相待。初步掌握在家庭、学校、社会上待人接物的日常生活礼节。(3)勤奋学习,热爱科学,培养学生勤奋好学,认真仔细的学习态度,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4)勤劳俭朴,孝敬父母。要教育学生自觉地积极地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在劳动中养成劳动观点和劳动习惯;珍惜劳动成果;在生活上力求节俭朴素,不盲目消费,在家庭中要尊敬、热爱、关心父母,听从他们正确的教导和指点。(5)遵守公德,严于律己。要教育学生自觉地遵守和维护公共场所秩序和社会公德,爱护公用设施、文物古迹,爱护花草树木,逐步树立环保意识。在社会实践中增强文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成为社会的小主人。
2、法纪素质目标。教育学生知道国家法律中与小学生有关的法律法规,初步了解一些基本的法律常识,并遵守这些法律法规要求,如:《宪法》《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义务教育法》等。通过教育使学生理解,纪律是维护学校教学秩序的保证,公共场所需要有良好的秩序。交通规则是政府制定的法规,要自觉遵守学校纪律、公共秩序和交通规则,从小养成遵守法纪的品质,使他们成为遵纪守法的小公民。教育学生学习运用法律进行自我保护,使他们逐步树立遵纪守法观念,懂得知法和护法的关系,提高学习法律知识的自觉性。
3、心理素质目标。(1)教育学生诚实、守信、正直、宽厚、有同情心,使他们懂得做人要言行一致,实事求是,要讲信用,守信用是尊重他人的表现,知道为人要正直、宽厚的道理。有同情心是良好的心理品质之一。(2)教育学生要勇敢、坚强、有毅力、不怕困难,使他们知道这些良好的意志和品质是学习进步、事业成功不可缺少的品质。(3)教育学生自尊自信自主,自立是现代人必备的心理素质,知道生活自理,自觉学习,不依赖他人是自强独立的表现。(4)教育学生确立时效观念,重视质量,勇于创新,要培养学生珍惜时间,遵守时间。
4、思想素质目标。要培养学生热爱集体、关心集体、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的品质。培养学生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1)教育学生知道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要热爱和关心集体,培养集体意识和为集体服务的能力,有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在集体中能互帮互助,努力完成集体交给的任务,积极参加集体的活动,学习做集体的小主人。(2)教育学生懂得劳动光荣、懒惰可耻,祖国的建设,人民的生活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知道幸福生活要靠劳动来创造的道理,要热爱劳动,初步培养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3)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周围的事物和现象,初步学习全面发展地认识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5、政治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的品质。(1)要教育小学生知道自己是中国人,尊敬国旗、国徽,认识祖国的版图,会唱国歌,初步了解家乡的物产、名胜古迹、著名人物,了解祖国的壮丽山河、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以及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具有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2)要教育学生知道中国共产党过去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建立新中国,教育学生深刻认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今天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果。知道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少年先锋队的创建者和领导者,少先队员要接受党的教育,做党的好孩子。(3)要教育学生知道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各族人民共同建设我们的家园,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初步培养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二)中学德育目标体系
中学德育目标是中学德育工作的核心,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中学德育的基本任务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法制意识、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公民,引导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提高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为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为共产主义者奠定基础。以此为依据,中学德育目标体系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要求:
1、道德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尊重、关心、爱护、帮助他人的品质,教育学生热爱班级和学校集体,爱护集体荣誉,热心参加各种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参加劳动,遵守社会公德,爱护公共财物,珍惜劳动成果,自觉保护环境卫生,爱护公共设施,保护自然环境和珍稀动植物,初步养成劳动习惯和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
教育学生真诚友爱待人,尊敬师长,孝敬父母,对人诚恳、善良、公道。能热情帮助别人,讲求信用,尊重异性同学。教育学生生活节俭,自重自强,不向父母提出过高的要求,能礼貌待人,对人友善,珍惜名誉,不做有损自己和他人人格的事情。穿着整洁大方,符合中学生身份。仪表端庄,有良好的卫生习惯和文明的行为举止;有健康的生活情趣和一定的审美素养。
2、法纪素质目标
教育学生进一步树立遵纪守法观念,懂得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关系,掌握民主与法制的基本内容
和法律的基本常识,做到知法守法,并能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帮助学生了解宪法和公民依法享有的权利,树立依法履行公民义务的观念,知道公民依法办事,违法必受制裁。提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树立社会责任感。教育学生自觉维护学校和班级的纪律及有关规章制度,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和品质,对违纪违规行为能主动抵制。
3、心理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自尊、自爱、自立、自强,诚实正直,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坚强意志,耐挫能力等现代人应具备的良好心理素质。教育学生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并能正确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有一定的自我教育能力,既不妄自尊大,也不过分自卑。给自己定下切合实际的努力目标,且能勇敢地接纳自己。培养学生凡事学会独立思考,学会全面深入地考虑问题,不轻信盲从。学会独立支配自己学习、生活、休闲的时间和方式,培养独立生活能力,认真干好力所能及的。对腐朽庸俗的精神产品和活动以及不宜青少年活动的场所有一定的鉴别和抵御能力。
教育学生积极进取、锐意求新,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和较强的忍耐力、耐挫力。不轻易被失败和挫折所吓倒。做事持之以恒,在克服困难中找到乐趣。教育学生诚实正直,能正确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勇于改正自己的缺点,不任性,对自己和他人的事,对大家有利的事能负责到底,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和自制能力。
4、思想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确立为实现现代化、振兴中华而学习的动机,把爱国热情转化为祖国发奋学习的实际行动。初步树立革命理想,初步懂得个人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关系,初步具有为人民和为社会服务的思想和集体主义思想,能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能正确对待升学和就业的选择。教育学生坚持辩证的观点,从实际出发,学会实事求是,全面的看问题,了解一切事物都是变化的,具有较为科学的思想方法。初步具有辩证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能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正确认识社会。
5、政治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家乡、关心家乡的建设,了解祖国改革开放的前景和国际形势。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关心时事政治,关心国家大事,关心世界时局的变化,懂得我们的国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响应党的号召,不说不做违反党的方针政策的话和事,对违背党的基本路线的言行能识别和抵制,对团组织的活动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了解党的性质和纲领。提高对党的先进性认识。
[资料]国外德育目标简介
1、英国尽管没有统一的德育目标,但处处把培养具有?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的绅士作为德育的出发点。在英国政府规定的普通学校8条基本目的中,就有4条谈到德育:?(2)使儿童理解道德的价值,尊重不同的种族、宗教和观点;(3)帮助儿童了解现实世界,了解国家间相互依赖的关系……(5)使儿童了解国家如何确立并保持人们的生活标准以及经济在这方面所起的作用;(7)使儿童认识人类在科学、艺术、宗教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及他们为获得更多的社会公正所做的探索。?可以说,中学德育是培养英国社会所需要的现代绅士的重要手段。
2、法国公民道德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形成生活的主体?,使学生产生一种把学校看成是一个?生活共同体?的意识,以此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培养爱祖国、爱人民的思想。换言之,使每个人获得自由和负有责任,使每个公民都成为有教养的社会公民是法国德育的目标。它包含以下三个方面:个人道德教育,国家和社会公民教育,国际公民教育。
3、日本于1958年开设德育课,此后进行了多次改革。1984年成立的临时教育审议会,在3年中相继提出了两大德育改革目标:(1)认为日本德育?最重要的是要打破划一性、僵死性、封闭性等弊端,树立尊重个人、尊重个性、自由、纪律、自我责任或意识——也就是确立重视个性的原则?;(2)把德育放在首位,改?智、德、体?为?德、智、体?,并实行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战略。
1990年日本又根据形势的发展,重新颁布了中小学德育指导纲要,强调德育应有助于培养建设和发展民主社会和国家的人,能够为实现和平的国际社会做出贡献的人,能够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并具有创造性的人。这里的要点一是培养人的尊严,二是培养日本人,其实质在于培养懂得廉耻、服从国家意识的有健全人格的个体,并使全体日本人树立起民族意识。
4、新加坡是一个新兴的多民族、多宗教、多元文化的国家。长期的殖民经历、独特的地理位臵以及多元文化的历史背景,使新加坡成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汇点。这些特点也使得新加坡的公民教育和道德教育独具特色。
新加坡的工业化、现代化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西方价值观不断渗入的过程。这一过程使人们一方面认识到,西方科学技术所体现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对知识及其在生产中应用的不懈追求等价值观念是值得学习的,另一方面,对于西方社会那种纯粹的个人主义行为模式、极端享乐主义以及精神空虚等则必须摈弃。新加坡所要做的正是把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的优点结合起来,从可接受的西方价值中吸取精华,同时复兴并加强那些可以赋予生活以意义和目的的东方价值。以上正是新加坡公民教育和道德教育所面临的任务,即它们应该在灌输共同的忠诚于国家的价值观念、塑造国家精神气质及形成较强的社会凝聚力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对此,前总理李光耀在1979年对?教育应达到的目标?中有明确的指示:教育一个儿童使他发挥出所有的潜能从而成为一个真正的好人和一个有用的公民,他应当被正当的道德观念所指引,能够按照文明的方式生活、工作、竞争和合作。也就是说,?东方和西方最优秀的品质必须融合成新加坡人的优秀品质,儒家伦理、马来传统和印度民族的精神气质必须同科学探究怀疑论的方法及探求真理公开辩论的方法相结合。?为了实现这一点,1979年的《道德教育报告书》第一次明确规定把道德教育正式作为一门课程在学校中开设。该报告指出道德教育应该兼顾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方面,同时还列举了应向年轻人传递的一系列价值?孝敬仁慈、尊敬老人、公民责任感、爱国心、宽容心?等。目前,以下价值观被看作具有深远意义:社会为先;家庭为根;求同存异、协商共处;种族和谐、宗教宽容。
第三节
我国中小学德育内容
中小学德育目标提出的是培养人的规格要求,内容是目标的具体化,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因此,中小学德育目标的实现,必须要有相应的德育内容的实施。那么什么是中小学德育内容?中小学德育内容的特点有哪些?确定中小学德育内容的依据是什么?我国中小学德育内容有哪些?这些也是中小学德育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中小学德育内容概述
(一)、中小学德育内容的意义
德育内容是规定教育对象必须掌握的政治观点、思想观点、道德规范和个性心理品质的总和。中小学德育内容是中小学学生所应掌握的政治观点、思想观点、道德规范和的总和。它是中小学德育目标的体现和具体化,是进行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依据。
(二)
中小学德育内容的特点
要确立实施中小学德育应有的内容,应首先了解德育内容自身的特点。中小学德育内容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阶级性和历史性
所谓阶级性,就是指不同的阶级对中小学实施德育时,有不同的内容。这是因为,在阶级社会里,德育是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的工具和手段,“德”首先要符合、体现和反映统治阶级的标准和要求,因
此它必然要用本阶级的政治思想观点、道德规范去塑造年轻一代。所谓历史性,就是指中小学德育的内容不是固定不变的,它总是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地发展变化的。这是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化,教育对象的不同,有的德育内容已不适应现实社会的实际,有的德育内容需要赋予其新的内涵,才能为当代中小学学生所理解和接受。
2、共同性和继承性
人类社会总是继承和发展的,各个社会总有历史的渊源关系,从古代社会到现代社会,在人类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如诚实、正直、勤劳、勇敢、合作、关心他人等等,是任何社会、任何时代都要努力倡导的,是需要继承的。在以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古代将“礼”“仁”作为德育内容的核心,伦理道德的基本规范。以后随着时代的发展,虽然德育内容不断扩充,但都没有离开儒家思想“礼”“仁”这个核心。儒家德育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思想的结晶之一,也是世界文化思想瑰宝的一部分,既有其因循守旧的一面,又有其充满教益和活力的一面。今天,我们重新审视它,批判地继承它,在新时期中小学德育改革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稳定性和可变性
所谓稳定性,包含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指由于各个社会、各个时代,政治、思想、道德规范存在着共同性继承性,因而它有一些内容是相对稳定的;另一层意思是指,在每个社会都有其相对稳定的时期,它有自己的基本的政治思想体系和道德规范,这些也就是德育的基本内容,它是稳定的。中小学德育的可变性,一方面是由于它具有历史性,在各个社会、各个时代,都有各自不同的政治体系、道德规范,因而德育内容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必然要发生变化。另一方面,由于历史的发展,既使是同一个社会、同一个时代,德育内容也会发生变化。建国以来,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内容是相对稳定的,同时它也是变化的,体现了不同时期的要求,这主要表现在对传统德育内容赋予了新的内涵,赋予了时代精神。
二、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内容
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内容,是根据我国教育目的和中小学德育目标或任务以及中小学学生的年龄和思想实际确定的。它规定着应当培养学生具有哪些品德,具体规定了学生发展的政治方向和应掌握的思想与道德规范等。它是进行德育的依据,是完成德育任务、实现德育目的的重要条件。目前,我国中小学德育内容主要包括下述几个方面:
1、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的教育
文明礼貌能反映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风貌和道德水准。我国是举世闻名的文明古国,历来有“礼仪之邦”的美称,文明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社会主义的文明礼貌反映了社会主义内部人们关系的行为准则。它是平等的,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关心,以礼待人;它是自觉的,从真诚地关心人尊重人出发;它是真实的,形式和内容相一致。同时,文明礼貌又是一个人文化思想、道德素养的综合反映,也是处理好人际关系的起码条件。一个讲文明礼貌的人,必然会以礼待人,乐于助人,自觉遵守社会公德;也必然会同他人友好相处,亲密无间。现在一些中小学生由于受到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讲文明礼貌的意识淡薄,文明行为习惯差。因此,我们从文明礼貌入手,培养中小学生的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使他们成为有教养的一代,共同建筑一个团结友好的大家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纪律是人类维持社会生活和秩序的必要条件。社会主义社会的纪律是自觉的纪律。自觉纪律是教育的结果,同时也是教育的手段。纪律和集体的关系是相当密切的,一个人破坏纪律,就等于违背了集体和其他成员的利益,剥夺了他人的自由。因而要使学生成为集体主义者,就必须加强纪律教育。对学生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的教育是培养和造就新一代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的重要措施,也是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内容之一。
《小学德育纲要》对文明礼貌、遵守纪律教育的具体教育内容和基本要求是:教育学生关心、爱护、尊重他人,对人热情有礼貌,会用礼貌用语,不讲粗话,不打架,不骂人;初步掌握在家庭、学校、社会上待人接物的日常生活礼节;遵守学校纪律和公共场所的秩序;讲究个人卫生,保持环境整洁;爱护公用设施、文物古迹,爱护花草、树木,保护有益动物,养成文明礼貌、遵守纪律、讲究卫生的好习惯。
文明礼貌、遵守纪律教育的要点是:
第一,对小学生提出适当的要求,训练他们的行为举止。对小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首先要求对他们提出一些与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相关的文明礼貌的基本要求,要求必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如要求他们在家尊敬长辈,礼貌待客;在学校尊敬老师,团结帮助同学,不打架骂人;在社会上要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物等等,做文明的小乘客、小顾客和小公民。文明礼貌体现在小学生的言行举止上。中小学生的言行举止,必须有一个不断反复训练的过程,才能实现行为的习惯化和自动化。通过训练使他们具有基本的文明行为,如说话和气、举止文雅、大方,注意语言美、仪表美和行为美等,并且能够自觉地对不文明的言行进行批评。
第二,遵守社会公德。社会公德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交往和共同生活中根据共同的社会生活需要而逐步形成的,社会每个成员都必须遵守的最简单、最基本、最起码的行为准则。它是人类共有的基本美德,对维护社会公共生活和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文明行为,使之遵守社会公德。要教育学生具有基本的文明行为,如在公共场所讲规矩,有礼貌,不大声喧哗,不妨碍他人的权益,不随地吐痰,不乱丢纸屑,维护公共场所的卫生等。要帮助学生提高对文明行为价值的认识,养成文明的习惯,并厌恶那些粗野、粗暴或其他不文明的行为表现,自觉地同不文明行为做斗争。
第三,自觉遵守纪律。要使学生懂得遵守纪律的意义,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纪律观念,提高遵守纪律的自觉性。要引导学生严格要求自己,养成严格遵守纪律的习惯。使学生能按时上学,不迟到,不逃学,自觉遵守学校纪律和公共秩序,做到老师在与不在一个样,校内与校外一个样,有人监督与无人监督一个样。
2、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就是教人通过掌握道德原则和标准学会如何规范自己做人,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没有道德的人,学问本领愈大,就能为非做恶愈大”;吕型伟先生在《东方传统道德与青少年教育》一文中也强调指出:中小学阶段是基础教育阶段,而在基础教育中,首先要打好做人的基础,也就是从小做有道德的人。由此可见,道德教育对中小学学生来说,从小养成做人的基础伦理道德品质和良好的待人处世习惯,是扎根基的工作,会使他们终身受益。否则,恶习一旦养成,矫正起来就相当困难。
对中小学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打好做人的基础,不仅是青少年自身成长的需要,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9年11月在北京召开的“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的国际研讨会上,与会者在讨论和分析21世纪人类面临哪些挑战时,被列入第一位的是道德伦理、价值观的挑战,并提出一个总的指导思想即“学会关心”。全世界对加强道德教育的趋势的共同点在于:加强基本的传统道德价值观的教育;注重弘扬本民族的文化和历史的优良传统;培养积极健康的生活观和人生观;在国际变化的新形式下扩展道德教育的内容等等。在中小学德育中,让学生打好做人的基础,真正提高学生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才能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主旋律深入开展下去。人一旦失去了做人的基本道德,失去了精神支柱,失去了人生价值的追求,那么,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类的富裕也就失去了它本来的意义。
《中学德育纲要》对道德教育的具体教育内容和基本要求是:初中阶段,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教育;社会公德和分辨是非能力的教育;社会职业道德、环境道德教育;《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与训练。高中阶段,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教育;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教育和道德评价能力的培养;进一步的职业道德教育和环境道德教育;《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现代交往礼仪的教育与训练。
道德教育的要点是:第一,个人品德教育。教育学生正直,善良,宽容,勤奋学习和努力工作的良好品质。第二,家庭美德教育。主要包括对学生珍爱家庭、孝敬父母、勤劳俭朴及文明礼貌的教育。第三,社会公德教育。教育学生注重仪表,维护尊严;遵守公德,严于律己;真诚友爱,礼貌待人。第四,环境道德教育。主要包括对学生进行环境道德知识、环境道德情感、环境道德行为的教育,培养学生环境道德意识和保护环境道德技能的教育。
[资料]谦
逊
(苏)苏霍姆林斯基
人们称谦逊为一切美德的皇冠,因为它将自觉的纪律、天职、义务以及意志的自由和谐的融会到一起。
要善于正确看待自己的优缺点。无论人家怎样夸奖你,你都要明白,你永远不是个尽善尽美的人。你要懂得。人们赞扬你,多半是要求你这样进行自我教育:怎样才能做得更好。如果你不再进行自我锻炼和自我教育——那就是一种自高自大的表现。
学习是你品德表现的最重要领域。谦逊是生活理想形成过程中很重要的东西。你应当正确看待自己,冷静地估计自己能做些什么,在未来提出主张和计划的时候,你越是谦逊,为克服困难和达到似乎不可能的目标时,你身上表现出来的毅力就越大。凡是能够谦逊地估计自己能力的人,在掌握知识时都会获得很大的成就。
谦逊是爱好劳动、尽心竭力、坚定顽强的亲姊妹。夸夸其谈的人从来不是勤奋的劳动者。脑力劳动是一种需要非常实际、非常清醒、非常认真的劳动,而这一切又构成谦逊的品德——谦逊好像是天平,人用它可以测出自己的分量。傲慢具有很大的危险性——这是现代人常见的通病,它往往表现在:把对于某种复杂事物的模糊的、肤浅的、表面的印象当做知识。
做一个谦逊的人——就是说要做一个对别人的微小缺点宽宏大量的人,假如这些缺点并不能对社会构成危险的话。要是每个人对别人严格要求都以这条规则为准绳,要是每个人不但善于要求别人,而且善于不去注意别人的小缺点,善于体谅、宽容,那么,人们的生活就会轻松得多——我们每个人是这样,整个社会也是这样。许多不幸之所以发生,都是由于很多人只对别人要求严格,而对自己则不然。即所谓严以待人,宽以律己。正因为这样,在生活中才发生了人与人之间的争吵、冲突、家庭悲剧,也因此出现了不幸的儿童。人们将谦逊为一切美德的皇冠,因为它将自觉的纪律、天职、义务以及意志的自由和谐的融会到一起。一个谦逊的人如果将自己身上一切值得赞扬的东西都看做是应该的、理所当然的,那么它就会将纪律当做真正的自由,并且为之努力奋斗。
(《科学24小时》2003年第九期)
3、心理素质教育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指人在社会生活和工作中,尤其在人际交往中,所表现出来的良好的态度、情感、意志和个性等。它直接影响人的生活质量、工作成效和社会评价。心理教育有利于学生对世界和自我的客观正确的认识,养成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情绪适度,意志坚强,行为正确,个性健全。
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交往心理。即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和合作能力。现代社会需要人学会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教育学生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及与他人的关系等,应建立人与人之间完全平等和相互依存的观念。因此要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做到说真话,不说假话,不弄虚作假,正直勇敢,对人真诚,为人正直,做事讲究信用。在与他人相处共事中,既能勇于竞争,又能成果共享;既要严于律己,又要宽以待人;谦虚谨慎,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学会与人和谐相处;自尊自爱,严格要求自己,爱护自己的名誉,不断进取,勇于创新等。第二,学习心理。主要是帮助学生热爱学习,并掌握如何有效地学习和思考的技能。这包括学习动力激励,学习环节指导,学习方法指导,学习习惯指导,学习中的心理卫生指导等。第三,个性心理。主要包括自尊自爱、独立自主、开拓进取教育,健康生活情趣和健全人格的培养教育,青春期教育及坚强意志,耐受挫折能力、适应能力的培养训练等。
[资料]
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信
第一封信:
亲爱的女儿:
你提出的问题使我忐忑不安。
今天你已经14岁了,已经迈进开始成为一个女人的年龄时期。你问我说:?父亲,什么叫爱情??我的心经常为这种思想而跳动,就是今天我不再是和一个小孩子交谈了。进入这样一个年龄时期,你将是幸福的。然而只有你是一个明智的人,你才是幸福的。
是的,几百万年轻的14岁的少女怀着一颗跳动的心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什么叫爱情?每一个人
对它的理解都各不相同。希望成长为男子汉的年轻小伙子也在思考这一问题。亲爱的小女儿,现在我给你写的信不再是过去那样的信了。我内心的愿望是:告诉你要学会明智地生活,也就是要善于生活。我希望做父亲的每一句话都能像一颗小小的种子,促使你自己的观点和信念的幼芽萌发出来。
爱情这个问题也同样使我不平静。在童年和少年时代我最亲近的人是玛丽娅,她是一位了不起的人,渗透到我内心的一切美好、明智和真诚的品质都是受恩于她。她死于战争前夕,她在我面前打开了童话、本族语言和人性美的世界。有一天,在一个早秋的寂静夜晚,我和她坐在一棵枝叶茂密的苹果树下,望着空中正在飞往温暖的边远地区的仙鹤,我问祖母:?奶奶,什么叫爱情呀??
她能用童话讲解最复杂的事情。此刻她的一双眼睛呈现出沉思而惊异的神情。她以一种特别的、与往日不同的目光看了我一眼,说:?什么叫爱情?…当上帝创造人类时,她在地球上播下了一切有生命的种子,并教会他们延续自己的后代,生出和自己同样的人。他把土地分给一个男人和女人,告诉他们怎样搭窝棚,给男人一把铲子,给女人一捧种子,然后对他们说:‘你们在一起过日子吧!延续后代,我要办事去了,一年之后,我再来,看看你们的情况怎么样。’
整整一年之后,有一天一大早,他和大天使加弗利尔来了,他看见这一对男女坐在小棚子旁边,地里的庄稼已经熟了,他们身旁放着一个摇篮,摇篮里睡着一个婴儿,这一对男女时而望望天空,时而又彼此看看,就在这一瞬间,他俩的眼神相碰在一起,上帝在他们身上看见了一种不可思议的美和一种从未见过的力量。这种美远远超过蓝天和太阳、土地和长满小麦的田野。总之,比上帝所制作和创造的一切都美,这种美使上帝颤抖、惊异,以致惊呆了。
他向大天使加弗利尔问道:‘这是什么?’‘这是爱情’。‘什么是爱情?’大天使耸耸双肩,上帝走向这对男女,问他们什么是爱情,但是,他们无法向他解释,于是,上帝恼火了,他说:‘那么,好吧!我要处罚你们,从即刻开始,你们要变老,你们生命的每一小时,都要消耗掉一点你们的青春和精力!五十年后我再来,看看你们的眼神里表现出什么,人
’?
?上帝为什么还能生气呢??我问奶奶。
?是的,要知道,一个人不能擅自创造连他自己本人也没有见过的东西。但是,你往下听啊!五十年后地和大天使加弗利尔又来了。他看见了一座非常好的小木屋代替了原来的小棚子,草原上修起了花园,地里的庄稼已经熟了,儿子们正在耕种,女儿们正在收麦,孙子们正在绿草地上玩耍。在小木屋门前坐着一个老头和老太婆,他们时而看看红色的朝霞,时而又彼此望望。上帝从他俩的眼神里看见了更加美丽和更加强大的力量,而且好像又增加了新的东西。
‘这是什么?’上帝问大天使。‘忠诚!’大天使回答说,但是,他还是不能解释。这次上帝更加恼火了。他说:‘人!你们为什么没有老多少?那好吧,你们的日子不长了,以后我再来,看看你们的爱情将变成什么。’
三年后他与大天使又来了。他看见男人坐在小山坡上,一双眼睛呈现出非常忧虑的神色,但是,却仍然表现出那种不可思议的美和力量,已经不仅仅是爱情和忠诚,而且蕴藏着一种新的东西。
11‘这又是什么?’他问大天使。‘心头的记忆’。
上帝手握着自己的胡须,离开了坐在小山坡上的老头,面向着麦田和红色的朝霞,他看见,在金色麦穗旁边站着一些青年男女,他们时而看看布满红色朝霞的天空,时而又彼此看看……上帝站了很久,看着他们,然后深深地沉思着走了,从此以后,人就成了地球上的上帝了。
这就是爱情,我的小孙子!爱情比上帝权威大,这是人类永恒的美与力量,一代一代地相传。我们每一个人最终都要变成一把骨灰,但是,爱情将成为赋予生命的、永不衰退的、使人类世代相传的纽带。?
我的小女儿,这就是爱情!世上各种有生命的东西生活、繁殖,成千上万地延续自己的有生命的后代。但是,只有人懂得爱。而且说实在的,只有在他善于像人那样去爱的时候,他才是一个真正的人。如果他不懂得爱,不能提到人性美的高度,那就是说他只是一个能够成为人的人,但是还没有成为真正的人。
第二封信:
亲爱的女儿:
现在我和你能像成年人对成年人一样地彼此交谈,这是多么好啊!你已开始思索人类智慧最艰难的一页,这是多么令人高兴啊!如果所有的青年人——男人和女人都能完全了解这一点,那我们的社会将是和谐的,幸福就将成为所有人的幸福和财富。
个人的幸福不仅取决于青年一代对这种伟大的智慧——爱,掌握到何种程度,而且我们全社会的美好、道德纯洁和安宁都取决于它。也许,我在这里所强调的仅是我们现实生活的一个方面,也不能忽略其他方面。人能够学会建造伟大的建筑物——水电站、宫殿、宇航船和核潜艇,但是如果他没有学会真正地爱,他仍是一个野人。一个受过教育的野人比没有受过教育的野人要危险一百倍。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个人的劳动、他的生产活动、他的社会面貌和公民创造性、对人民和社会所应尽的责任;二是精神心理与道德审美关系的范围,即家庭、父母对孩子的责任与义务以及孩子对父母、家庭的责任与义务。遗憾的是,有的人在这方面经常是一个粗鲁的人、奴隶或下流胚。
一个在精神心理和道德审美方面有缺陷的人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公民、真正的创造者和真正的爱国主义者。显然,个人的潜力是多方面的、无限的、而且表现为一个整体:他在某些方面的优缺点,也必然反映在其他一切方面,因为一切关系、一切内在的相互影响都是有机地联系着的。
我从自己的同代人和稍大一点的女孩子那里收到了许多信,你回家来时,可以读读这些信。已经有好几千封信了,其中有的是一个人的真正哭诉,有的是忧虑地提醒人们:人类的爱情需要创造、培养,它不能以遗传学的方式,像延续后代的本能那样留给人们。
有一个17岁的姑娘、技术学院的大学生讲述了这样一段经历:她认识了一个小伙子,两人很要好,也非常快乐。但是,小伙子染上了好喝酒的毛病,他变得很粗鲁。他对这个女孩子说:?你不要小心眼……?姑娘听后哭了,而且为此很痛苦,但是,她宽恕了这个小伙子的狂妄,实际上就是原谅了他的粗鲁行为,12她说:?要知道,我是爱他的。?后来发生了一件可以预料的事:姑娘怀孕了,与其说是由于爱情而把一切给了他,不如说是由于恐惧,她害怕的是,如果拒绝他的要求(这种要求说起来真可怕,但是偏偏发生了,而且多次发生了这样的事),他就要离开她,去找那些意志薄弱的好说话的姑娘……因此,姑娘对小伙子说:?我要有孩子啦!?小伙子非常惊讶而且说:?怎么是我们的孩子?是你的,不是我们的!?说完之后就走了……姑娘从此辍学了,搬到另一个城市去住了,她的生活非常悲惨。
这些信对我来说就像一片片炽热的、燃烧的铁片一样,在有的信中发出了绝望的心声。姑娘心慌意乱地想着:他爱我,但不尊重我,怎么办?怎样使他不仅爱我,而且还要尊重我呢?
我的小女儿,你看看,我不是无缘无故地向你讲述我聪明的祖母给我讲过的故事,不是无缘无故地向你讲述,什么是爱情。我要预先提醒你,要避免许多姑娘所犯过的错误,她们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失掉了幸福、快乐、健康,有的甚至是生命。人类的爱情不仅是美好的、忠实的、真诚的,而且是明智的、审慎的、机警的和严格要求自己的。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快乐和幸福。要记住,我的小女儿,记住在生活中不仅有美的和高尚的东西,遗憾的是还有邪恶、狡猾和卑鄙的行为。你不仅要有坦率的、善良的心肠,而且应当有一颗严肃、坚强、严格要求自己和他人的心。
第三封信:
亲爱的女儿:
我想再重复一遍:女人在爱情上是主宰者。她是教育男人成为真正人的强大力量。我一千次地确信,女人的勇敢和勇气可以创造男人的精神财富、高尚的思想、美好的心灵、忠诚和信任。你问我,怎样才能成为爱情的主宰者呢?怎样才能在爱情中表现出智慧和勇敢精神呢?这种力量的源泉在哪里呢?
女孩、姑娘、孩子的母亲应当吸取这一真理,即爱情是一种责任,首先是尽责任,然后才能获得快乐,包括爱情生活的幸福。而爱情的幸福在于对一个人负有很大责任。我认为教育的重要规律在于:在学校和家庭里要充满一个人为他人的幸福、快乐、命运和生活而负责的精神。要使孩子们从小就懂得和领会到:.他的每一步、每一个行动都会在他身边的人——同志、父母、教师和?陌生者?的精神生活中引起反响。只有当他不给别人带来灾难,不欺负和扰乱别人时才能成为一个生活得平静而又幸福的人。不能使一个刚进入校门的小孩子、少年和青年人安然地睡大觉,应当让他们懂得,由于自己不慎重的态度,会给他人的心灵上带来痛苦。亲爱的女儿,这就是我上边所说的创造爱情的力量。
在一个人身上创造这种力量,需要另外一个人,而他在精神上应当是更坚强、更丰富,心地更无私。但是,每一个人同时也应当成为自我教育者。一个善于明智而勇敢地去爱的人必须善于了解与自己共同生活的人,对他内心细微活动作出回应。只有一个感情细腻的、敏感的、知心的、善良的人,才能成为一个真正严格要求的、对邪恶不妥协、不留情,对轻浮思想、精神心理的奴性和卑鄙行为不容忍的人。
人人相互负责任的精神——应当充满学校生活的整个环境,关于这一问题,以后有机会,我再给你写信。
134、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对故土、对祖国和人民的深厚感情,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永恒无价的精神财富。爱国主义有极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国家民族不可缺少的精神力量的源泉之一。爱国主义情操是人们人生观、世界观、道德和政治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衡量和规范人们行为的一条重要道德标准和政治标准,是青少年一代高尚的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石。任何时代都必须对国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因此,它是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内容。但它也是一个历史范畴,具有历史性和阶段性,也具有共性。在新时期,我们应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的传统,广泛深入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小学德育纲要》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具体教育内容和基本要求是:教育学生知道自己是中国人,尊敬国旗、国徽,认识祖国版图,会唱国歌;初步了解家乡的物产、名胜古迹、著名人物,祖国的壮丽山河、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以及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感情和民族自尊心、自豪感;知道历史上中华民族曾遭受帝国主义的欺辱和进行的英勇反抗,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的经济水平还有很大差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还会遇到很多困难,逐步树立长大为建设家乡、振兴中华做贡献的理想;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族人民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逐步懂得“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爱护国家财产,立志保卫祖国,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
《中学德育纲要》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具体教育内容和基本要求是:初中阶段,热爱祖国的版图河山、语言文字、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著名民族英雄、爱国志士、革命先驱、文化名人的教育;中国近代、现代历史和社会主义新中国伟大成就的教育;初步的国家观念——尊重国家标志,维护国家尊严、荣誉的教育;完成中国统一大业的教育;尊重兄弟民族,加强民族团结的教育;国防和国家安全及热爱和平,同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的教育。高中阶段,中国人民斗争史、革命史、创业史和继承发扬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教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前景和报效祖国的教育;进一步的国家观念——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的教育;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教育;加强民族团结的教育;正确认识中华民族优秀思想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先进文明成果的教育;维护国家主权,反对霸权主义,发展国际友好合作关系的教育。
新时期我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要点是:
第一、对中小学学生进行祖国常识的教育,增强国家和民族意识。如国旗、国徽和国情教育;让学生了解祖国的现状,引导学生关心祖国的前途与命运;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秀丽的山河和历史文化的教育;普通话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语言;
热爱家乡和各族人民的教育;
关心祖国统一大业,香港、澳门已经回归祖国,台湾是祖国的领土,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只要坚持不懈的努力,是完全可以实现的。热爱世界各国人民、关心全球问题、维护世界和平的教育。
第二,加强历史和国情教育,培养和激发他们的爱国之情,增强他们的自豪感、责任感。认识是感情的基础。学生对伟大祖国知之愈深,才能爱之愈切,因此要让他们了解祖国光辉灿烂的历史,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如举世闻名的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印刷术四大发明,推动了世界文化事业的发展;东汉张衡的地动仪、华佗的“麻沸散”、南北朝祖冲之的圆周率、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在世界上开创先例,影响深远。
第三,要按照学生的认识规律、情感培养规律和教学规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加强其针对性,增加现实教育题材的比重,强调学生的社会参与和体验,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用一些可歌可泣的爱国英雄的事迹感染他们,憎恨一切丧失国格的行径。同时,要加强科学性,注意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从爱父母、爱老师、爱同学、爱班级、爱学校、爱家乡逐渐扩充到爱祖国、爱一切为祖国作出贡献和争得荣誉的人。
5、集体主义教育
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从来就是道德的基本问题。集体主义是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品质,也是共产主义道德体系的核心,它制约着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的其他一切规范和范畴。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就是培养集体主义精神,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形成热爱集体的思想情感,养成善于在集体生活中生活的能力和习惯,自觉地抵制剥削阶级的个人主义思想的影响。
在我国现阶段,对学生加强集体主义教育是非常必要的。目前,我国中小学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例
14非常大。独生子女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自我意识极强,弱点是自私自利,只顾自己不顾别人;只愿别人为自己服务而又不愿为别人服务;只愿享受权力而不愿为社会尽职尽责。这种思想意识上的弱点,如果不加以克服,那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社会都将是很危险的。因此,集体主义教育是中小学德育不可缺少的基本内容之一。
《小学德育纲要》对集体主义教育的具体教育内容和基本要求是:教育学生知道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要热爱集体、关心集体,培养集体意识和为集体服务的能力;服从集体决定、遵守纪律、努力完成集体交给的任务,珍惜集体的荣誉,为集体争光;在集体中团结、谦让、互助、合作,关心他人,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学习做集体的小主人。
《中学德育纲要》对集体主义教育的具体教育内容和基本要求是:初中阶段,尊重、关心他人,集体成员之间团结友爱的教育;爱班级、爱学校、为集体服务、维护集体荣誉的教育;正确处理自我与他人、个人与集体、自由与纪律关系的教育。高中阶段,尊重、关心、理解他人,集体成员之间团结协作的教育;关心社会,为家乡、社区的公益事业贡献力量的教育;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关系的教育;以集体主义为导向的人生价值观的教育。
集体主义教育的要点是:
第一,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和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集体是个人存在和发展的社会基础,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更快地进步,才能充分发挥作用。要因势利导,使他们从小积极参加集体生活和活动,习惯过集体生活,成为集体积极的一员。要防止学生脱离集体,离群索居的不良现象,以免从小形成孤僻、冷漠等与集体主义不相容的心理。
第二,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情感和团结协作的精神。要教育学生热爱集体、关心集体,勇于承担集体的工作和任务,乐意为集体做贡献,在集体生活中要讲团结,要谦让、互助、合作,主动关心他人。要自觉地维护集体的荣誉,明白个人的言行举止、所作所为都直接与集体的荣誉有关,每个人都应为集体争光,并能与危害集体的行为作斗争。
第三,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与个人利益的关系。国家、集体与个人利益有时是有矛盾的,要教育学生遵循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个人与集体利益要服从国家利益的原则,培养学生逐步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为集体服务的思想。
6、革命思想和革命传统教育
青少年富于理想。理想是他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他们奋进的动力,也是他们形成人生观、世界观的起点。对青少年进行革命理想和革命传统的教育,这是社会主义事业对培养接班人的要求。革命理想与革命传统教育有着紧密的联系。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实现和创建社会主义新中国的理想进行了英勇顽强的长期斗争,形成了不怕困难和牺牲,艰苦朴素、英勇奋斗的优良传统。今天,对青少年进行革命理想和革命传统的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
我国对中小学生进行革命理想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内容包括:(1)教育学生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理想是个多层次多方面的结构系统,可分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和社会理想等。要让学生分清什么是崇高的、革命的理想,什么是低级的、庸俗的、腐朽的人生哲学。在当前要引导学生树立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的崇高理想。(2)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就是教育学生具体认识和感受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者为实现革命的理想不畏艰难险阻,不怕流血牺牲,前仆后继、艰苦奋斗、实事求是、艰苦朴素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作风。当前要着重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和实事求是的教育。艰苦奋斗和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当前,有些人说大话,说假话,说空话,造成社会上诚信缺失,所以,教师要教育学生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3)教育学生把远大理想与个人当前的学习实践活动联系起来。理想不能停留在观念形态,美好的理想要想实现必须付诸行动,作为学生主要是搞好自己的学习
7、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要让学生坚持马克思主义观点,热爱中国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制度。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要从小对他们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教育,要为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
15和远大的人生理想打下良好的基础。
《小学德育纲要》对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教育的具体教育内容和基本要求是:教育学生知道中国共产党过去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建立新中国,现在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优秀共产党员英勇奋斗、艰苦创业、大公无私、坚持真理、全心全意为人民等高贵品质,培养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感情;知道共产党是中国少年先锋队的创建者和领导者,少先队员要接受党的教育,做党的好孩子。
《中学德育纲要》对社会主义教育的具体教育内容和基本要求是:初中阶段,初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常识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的教育;初步的社会发展规律的教育。高中阶段,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心内容的经济常识、政治常识教育;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常识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的要点是:
第一,对中国共产党的正确认识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形势的教育。教育学生知道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领导者,坚决支持和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学生进行党的基本路线与重大方针政策教育;国内外形势、时事政治与政策教育;政治、经济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的教育。
第二,政治基本常识教育。主要包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常识的教育,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中心的经济常识和政治常识的教育,以及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教育。
8、民主与法制教育
高度的民主是社会主义的伟大目标之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高度的民主,需要人民积极参与和发挥创造性。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然而民主与法制是密不可分的。只有用法制来调节人们的行为,才能保障民主,保护人民的合法权利,才能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加强对中小学生的民主与法制教育,就是要教育好每个学生,使他们长大以后,都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
从道德教育的立场出发,积极参与国家的民主与法制建设是公民道德的重要要求之一。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第一,民主与法制往往是最基本的道德关系的反映,没有民主和法制,意味着社会道德最后防线的溃散,所以建设民主和法制从这一意义上讲也是道德生活建设的一部分。第二,在现代社会,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道德方式只能是民主与法制的方式。否则公民善良的爱国主义极易走上反面——导致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的混乱。
《小学德育纲要》对民主与法制教育的具体教育内容和基本要求是:教育学生懂得在集体中要平等待人,有事和大家商量,少数服从多数,个人服从集体;在少先队组织里学习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行使少先队员的权力,学习过民主生活。知道国家有法律,法律是保护人民利益的,公民要知法、守法,学习和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管理规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规中与小学生生活有关的规定。
《中学德育纲要》对民主与法制教育的具体教育内容和基本要求是:初中阶段,我国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的教育;宪法及有关法律常识和法规的教育;知法守法。运用法律武器自我保护的教育;遵守学校纪律和规章制度的教育。高中阶段,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和公民权利与义务的教育;遵守宪法,尊重人权,维护社会稳定的教育;知法守法,抵制违法乱纪行为的教育;自觉遵守学校纪律和规章制度的教育。
民主与法制教育的要点是:
第一,培养学生的民主思想和参与意识。要逐步提高学生的民主意识,使之懂得民主就是尊重人,就是维护人的合法权利,允许人进行独立思考和发表不同意见,以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积极引导学生关心班集体和学校的工作与活动,积极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并主动关心社区和国家大事。
第二,加强法律常识教育,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青少年学生是社会的一员,他们已开始参与社会生活,进行社会交往,他们应当懂得遵守法纪。否则,在某些人不良思想行为的影响下,他们中品德意志薄弱者就很有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目前,青少年犯罪的比例有增加的趋势。因此,十分有必要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要有计划地向学生普及法律基础知识,要引导他们从遵守公共
16秩序、交通规则做起,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进行法制教育时适当运用反面典型,往往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9、劳动创造的教育
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劳动创造了人类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是人类幸福生活之源。因此,人人热爱劳动应该是一种自然现象。在我国,把劳动看作是光荣的事,是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人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义务。所以,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既是贯彻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的要求;又是完成中小学双重任务的要求。因此,必须加强对学生劳动观点的教育,要培养他们热爱劳动,参加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的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和简单的生产劳动,掌握一些劳动技能,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
《小学德育纲要》对劳动创造教育的具体教育内容和基本要求是:教育学生懂得劳动光荣,懒惰可耻,祖国建设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劳动,幸福生活靠劳动创造;要热爱劳动,参加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和简单的生产劳动,掌握一些简单的劳动技能,培养劳动习惯,爱护公物,勤俭节约,珍惜劳动成果;学习老一辈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初步培养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
《中学德育纲要》对劳动创造教育的具体教育内容和基本要求是:初中阶段,劳动创造世界的观点教育;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教育;勤劳俭朴、珍惜劳动成果的教育;以校内生产劳动和社会公益劳动为主的劳动实践和劳动习惯的培养。高中阶段,勤俭建国、勤俭办一切事业的教育;勤劳致富、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教育;质量、效益、服务观念的培养教育;以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学工、学农、军训为主的劳动及社会实践锻炼和艰苦奋斗精神的培养教育。
劳动创造教育的要点是:
第一,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态度。要让学生懂得劳动的意义,培养他们对劳动的尊重和热爱,让他们认识到,在我国,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是两支不可缺少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大军,都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只有劳动分工的不同,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都应受到尊重。要教育学生在工作和劳动中,要有不怕苦,不怕累的劳动态度,自觉地为建设现代化强国而勤奋劳动。
第二,教育学生爱护公共财物和劳动成果。要使学生从自己的劳动中深刻认识到,公共财物和其他劳动成果都是人民用血汗创造出来的,来之不易,每个人都应珍惜。如爱护学校里的图书仪器和生产劳动工具,爱护学校课桌椅、教具,不损坏花草树木,养成爱护公共财物的习惯,敢于同侵犯和损坏公共财物的人作斗争。
第三,勤奋学习,树立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新风尚。学生的劳动主要是学习,而学习也是一种紧张、艰巨而又复杂的劳动。学生要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就必须刻苦学习,通过学习来锻炼和培养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勇于承担责任、富于创造的优良品质。
[资料]国外德育内容简介
1、美国品德教育从幼儿园到九年级分为幼儿园、小学、中学三部分。其中,相对于小学,中学品德教育逐步加强,内容也较深,特别是针对青春期到来时心理萌动特点,教学生学会如何分析问题,如何自我做出负责任的决策。强调的价值观与小学相同——即诚实、勇敢、信念、公正、宽容、人格、善良、助人、言论自由、选择自由、经济保障、公民权利与义务、个人尊严、时间分配和个人才能发挥等——但水平却有重大差别,并把它们分为社会学习、健康生活和职业教育三个单元。内容包括:烟酒、吸毒的危害,认识承担责任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了解强有力领导人的优良特征,认识时间管理与目标实现的关系,影响个人名誉的因素,认识消费与生产对经济保障的关系,履行公民选举、陪审及义务责任等。
此外,在美国的一些中学中还设有公民学教育。公民学教育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逐渐得到普及,其目的有:(1)了解国家政体的基本内容和准则,如国家宪法、行政权力机构、多元文化政体及功能、总统竞选及国家决策程序等;(2)培养参与意识和了解公民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学校经常组织各种社
1会活动,如旁听判决大会、政府咨询会、模拟竞选总统讲演及联合国大会,并让学生扮演不同代表团发言等;(3)培养学生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自律、守信、诚实、自爱、利己不损人等被列为重要品德。
一些美国中学的生活指导也颇有特色,值得注意。生活指导包括一般的生存生活指导,也包括精神心理指导和道德问题指导的结合,它倡导培养?完整的人?。生活指导有四个特征:(1)以个人为指导对象;(2)以增强自我指示能力为目的;(3)给予内在激发性的援助;(4)以广泛的生活为指导领域。通过这种覆盖面较广的生活指导课,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
2、英国学校德育的内容主要有三类:一是宗教教义;二是有关历史、语文、地理、外语等社会学科;三是道德教育教材,这是20世纪70年代才出现的专门德育教材,它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刻意使学生掌握生活技能和学会同众人一起共同生活。
3、日本初中德育的主要内容为:(1)关于对自己的态度;(2)关于与他人的关系;(3)关于与自然及崇高的事物的关系;(4)关于与集体和社会的关系。这些要目都有十分具体的要求。
18
篇七:中学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
初中各年级德育目标及德育内容
初中一年级
德育工作重点:
做好中学德育工作的衔接,进行行为规范教育,学习和学会遵守《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初步建立良好班集体,形成良好的学风与班风,进行爱校教育、爱家教育、“五爱”教育和遵守社会公共道德教育,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进行初步的民主与法制观念的教育,注意起始年段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一、德育目标
㈠思想品德目标
⑴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素质,具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⑵初步树立“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学习目的;
⑶学习并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
⑷了解特区改革开放的成就以及树立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的认识;
⑸相信科学,拒绝迷信。
㈡道德行为目标
⑴培养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
⑵培养遵守《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自觉意识;
⑶初步养成讲文明、懂礼貌、守纪律,尊敬父母和长辈、尊敬老师,关心集体和他人,以为集体和他人做好事为荣的观念;
⑷勤俭节约,尊重劳动,爱惜劳动成果;
⑸初步懂得责任和义务的内涵;
㈢个性心理品质和能力目标
⑴认识并初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活泼开朗、乐观向上、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⑵初步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
⑶培养与同学友好相处,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良好品质;
⑷初步具有承受学习与生活上的挫折和压力的心理准备;
⑸初步形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心理品质观念。
二、德育内容
㈠思想品德方面
⑴加强和巩固“五爱”教育;
⑵正确的学习目的教育;
⑶热爱和关心班集体的教育;
⑷关心父母、关心他人,助人为乐内容的教育;
⑸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传统美德以及革命传统教育。
㈡道德行为方面
⑴校规校纪教育,自觉遵守《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
⑵爱护花草树木、爱护校园的一草一木、爱护公物教育;
⑶安全意识教育;
⑷良好的文明礼貌规范教育;
⑸敬老爱幼,遵守社会公共道德和公共秩序教育;
⑹热爱劳动,爱惜劳动成果教育。
㈢个性心理品质和能力方面
⑴进行活泼开朗、乐观向上、积极进取、勇于创新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
⑵正确认识心理咨询,了解心理学中有关对元认知的认识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的内容;
⑶与同学友好相处,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良好品质的培养;
⑷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心理品质的培养与教育;
⑸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的培养与教育。
初中二年级
德育工作重点:巩固初一年德育成果,根据初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开展青春期心理教育与引导,平稳地向青春期过度,实现生理和心理的健康转化,努力缩小差距,减少两极分化;巩固对学生进行“五爱”教育的成果,进行初步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人生观、世界观教育。
一、德育目标
㈠思想品德目标
⑴进一步培养“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素质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⑵具有初步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知法、守法;
⑶树立爱校、爱家乡、爱特区的思想感情,树立为特区的繁荣、中华的振兴而刻苦学习的情感;
⑷相信科学,拒绝迷信和陈规陋习,初步具有科教兴国意识;
⑸政治上积极要求上进,有要求加入团组织的意识。
㈡道德行为目标
⑴养成自觉的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与行为习惯,继续养成文明的行为规范意识;
⑵具有自觉遵守《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意识;
⑶关心集体和他人,以为集体和他人做好事为荣,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中的较为复杂的问题;
⑷珍惜时间和学习机会,努力学习,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较为科学的学习方法;
⑸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做到心中有他人,学会养成先人后己的好品质。
㈢个性心理品质和能力目标
⑴养成与巩固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⑵能够较正确地看待和评价自我和他人,具有初步的自我调控能力;
⑷珍惜时间和学习机会,努力学习,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较为科学的学习方法;
⑸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做到心中有他人,学会养成先人后己的好品质。
⑷对异性交往有较为正确的态度;
⑸进一步形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心理品质观念。
二、德育内容
㈠思想品德方面
⑴继续加强“五爱”教育;
⑵正确的学习态度教育;
⑶知法、懂法、守法观念与意识的教育;
⑷树立远大理想的教育,为人民服务思想的教育;
⑸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学习与基本国情教育。
㈡道德行为方面
⑴针对存在的问题,进一步进行遵守《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
⑵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到尊重,关心,爱护,帮助他人的教育;
⑶保护环境意识与参与环保行动的教育;
⑷具有良好的文明行为规范的教育;
⑸能较好地遵守社会公共道德和公共秩序教育;
⑹爱惜粮食的习惯养成教育;
⑺对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的培养教育;
⑻艰苦奋斗传统教育。
㈢个性心理品质和能力方面
⑴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
⑵关心心理成长历程,自觉塑造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教育;
⑶进一步了解“元认知”,并把它运用到塑造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自我监控和自我教育中;
⑷在自尊、自爱、自信、自强的心理品质的培养中,正确理解父母亲的关爱,消除家庭教育中的逆反心理;
⑸为人正直,诚实谦虚,发奋进取,戒骄戒躁,意志坚定等优良品质的养成教育。
初中三年级
德育工作重点:巩固前两年的德育成果,根据初三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以及面临的毕业、升学、就业压力进行教育与引导,开展知法、懂法、守法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主的教育,进一步进行初步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人生观、世界观教育,培养合格的初中毕业生。
一、德育目标
㈠思想品德目标
⑴了解我国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界定的含义以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常识;
⑵热爱中国共产党,了解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
⑶具有进一步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懂法、守法;
⑷由爱校、爱家乡、爱特区的思想感情出发,进而树立主人翁意识和民族责任心、自豪感,立志“报效祖国”;
⑸积极要求上进,争取加入团组织,做一名合格的共青团员的意识。
㈡道德行为目标
⑴继续培养与巩固自觉遵守社会公德与行为习惯的意识,培养文明的行为规范,“做一个社会的人”;
⑵能自觉遵守《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⑶心中有他人和集体,必要时能正确处理自我、他人与集体三者的关系;
⑷有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努力学习,立志成材;
⑸有自觉的较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㈢个性心理品质和能力目标
⑴进一步养成与巩固健康、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⑵初步具有较稳定健康的包括兴趣、爱好、意志、情趣等在内的内在性格;
⑶基本形成较稳定的健康的人际交往关系圈子,正确处理同异性之间的交往和友谊;
⑷初步具有用正确的观点、思想、方法观察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二、德育内容
㈠思想品德方面
⑴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界定的含义以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常识的教育;
⑵党史和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
⑶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知法、懂法、守法、用法教育;
⑷国情、家乡情、校情和发展前景与爱校、爱家乡、爱国的教育;
⑸共青团的性质、宗旨、任务与青年进步成长的关系为主要内容的团的知识教育。
㈡道德行为方面
⑴进一步进行遵守《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
⑵“五爱”与“五心”教育;
⑶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规范教育;
⑷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革命传统的再教育;
⑸谦虚、诚实,诚恳待人的良好道德品质的教育。
㈢个性心理品质和能力方面
⑴青春期心理卫生教育;
⑵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教育;
⑶初三的正确学习复习方法与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指导与教育;
⑷进一步进行良好的品质养成的教育和理智感、成人感、独立意识的引导与教育;
⑸正确判断是非能力的培养与教育。
㈣毕业教育
⑴“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思想教育;
⑵“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教育;
⑶爱班级、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教育和亲情、友情教育;
⑷“做合格的初中毕业生”教育;
⑸“一颗红心,多种准备”思想教育。
初一年级
【教育目标】
勤奋学习,了解历史
1.学生了解学校光荣历史和优秀传统。推崇学习田家炳老先生的人文情怀。
2.学生了解我国光荣史及屈辱史,深刻理解国家统一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爱国情操。
【教育过程】
1.组织阅读校本教材《走进田家炳》、《中国传统节日》,要求年级组组织一次“田家炳先生事迹”的演讲会。
2.出份面向全校的小报,主旨是宣传学校历史,国家历史。
小报内容由七年级各班同学共同协力制作。
初二年级
【教育目标】
热爱科学,独立自强
培养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初步培养良好的政治信仰;培养爱科学、不迷信的思想意识;认识科学强国,逐步树立为祖国而学习。
【教育过程】
1.
科技展示
以机器人小组同学为主力军,非机器人小组同学为辅助力,由八年级学生组织一场科技小展览。
2.“十四岁生日”活动
借十四岁生日培养学生独立自理、团结协作能力。
初三年级
【教育目标】
自爱自信,感受民俗
1.培养民族自信心,懂得自爱,学会避免破坏民族形象。
2.利用假期走入社会,感受民俗,感受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教育过程】
组织同学走入社会
各班以安全为前提,自发组织一次能够感受民族精神的出行活动,并提交一份活动报告。(报告需提及活动内容及成效)
篇八:中学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
德育的目标和内容
德育的目标与内容
一、“德育目标”概念界说
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上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它不仅决定了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
二、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
1、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的总要求
1988年,《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提出了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爱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
196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各级各类学校必须更加重视德育工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按照德育总体目标和学生成长规律,确定不同学龄阶段的德育内容和要求,在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方面,要形成一定的目标递进层次。要加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使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理想、伦理道德以及文明习惯养成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国情、国内外形势教育和民主法制教育。把发扬
民族优良传统同积极学习世界上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结合起来。”
2、小学阶段德育目标的要求
(1)培养儿童正确的政治方向,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意识。教育儿童逐步理解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其初步树立起为迎接21世纪的挑战而努力学习的意识。培养他们爱祖
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情操以及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2)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和道德评价能力。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就是要逐步发展儿童对道德的理解能力,使他能够对所遭遇的道德现象进行初步的思考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之上矫正自己的行为。要教给儿童正确的思想方法,教育他们逐步学会科学地看待政治、社会和人生问题。
培养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就是要发展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之上用正确的道德准则与方法抵制各种非道德思想和行为污染侵蚀的能力,使他们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道德现象中,逐渐学会过一种道德的生活,做一个真正的有道德的人。
(3)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儿童思想品德的形成是通过教育和自我教育实现的。培养自我教育能力,是引导学生根据我国社会的道德要求,自觉地提高道德认识,进行行为训练的能力,也就是儿童自己教育自己的能力。自我教育能力由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调控等因素所构成。
3、初中阶段德育目标的要求
(1)思想政治方面的基本要求: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关心家乡建设;有民族自豪感、自尊心。懂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常识。初步具有惜时守信、重视质量、讲求效益、优质服务等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相适应的思想观念。有基本的民主与法制的观念,知法、守法。立志为实现四化,振兴中华而学习,正确对待升学和就业,初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相信科学,反对封建迷信和陈陋习俗。
(2)道德行为方面的基本要求:尊重、关心他人,爱护、帮助他人。热爱班级和学校集体,爱护集体荣誉。积极参加劳动,初步养成劳动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养成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品质。(3)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养成诚实正直、积极向上、自尊自强的品质,具有初步的分辨是非等能力。
4、高中阶段的德育目标的要求
(1)思想政治方面的基本要求: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的形式,具有与祖国休戚与共的感情。有振兴中华、建设家乡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能够把个人前途与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结合起来。进一步树立与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相适应得价值观念、竞争观念和改革、开放的意识。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社会现象。
(2)道德行为方面的基本要求:具有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结合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树立劳动观点,有良好的劳动
习惯、较强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艰苦奋斗的思想作风。遵守公民道德,懂得现代文明的生活方式和交往礼仪。
(3)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养成坚毅勇敢、不怕困难、敢于创新的品格。对不良影响有一定的识别能力和分析能力,并具有一定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等能力。
三、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内容
根据1988年、1944年和1996年中共中央颁布的有关决定,我国学校德育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政治教育
主要是按照特定国家的政治观和社会对公民的一般要求,对公民进行系统的政治理论教育和法制教育以及社会行为规范教育。我国的政治教育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阶级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社会科学教育。现阶段主要是学习邓小平理论,学习国家政策法规,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我国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要内容是:“加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实现包括台湾在内的祖国的统一,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2、思想教育
思想教育是有关人生观、世界观以及相应思想观念方面的教育,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革命思想和革命传统教育、劳动教育、自觉纪律教育。
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人生观是世界观的一部分,是人们看待人生问题的根本观点和态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
物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进步、最科学的世界观。无产阶级人生观又称共产主义人生观、革命人生观,它是人类历史上最高尚最科学的人生观。革命理想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能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继承和发扬优良的革命传统,为人类美好未来、为共产主义奋斗。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是每一个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应以自己的辛勤劳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并以自己的诚实劳动获取应得的劳动报酬,以维持自己及其家庭的生存和发展。纪律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产物。社会主义社会提倡自觉纪律,即建立在个人与集体、国家利益基本一致基础上的、人们自觉遵守的纪律。
3、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注重受教育者良好个性的塑造培养,包括有关道德知识学习、传统美德教育、审美及情操教育、社会公德教育,以及道德思维能力、道德情感信念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等。
道德知识和传统美德教育是青少年人格发展重要的内容,懂得一般道德知识,对真、善、美有正确的认识,尤其对民族传统有深刻的体会,能较好地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审美及情操教育能净化人的灵魂,使青少年在体验祖国壮丽山河、英雄及先辈高尚情操中获得良好的体验和升华。社会公德是维护正常人际关系的行为习惯,是一个民族进步的重要标志。它首先要求培养学生有关相互尊重的人际意识,懂得维护社会公德的重要性,从而养成文礼貌的行为举止。道德认知、情感、意志的养成也是道德品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4、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通过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教育和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发生,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1994年8月31日)已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正式列入其中。该《意见》第9条指出:“……要积极开展青春卫生教育,通过多种方式读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务是:
(1)针对大多数心理健康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促进学生心理机能、人格的发展与完善。
(2)就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而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预防心理疾病的发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针对少数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分三个方面,即学习辅导、生活辅导和择业指导。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问题的增多,人们对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重视。现在有一种趋势,即把心理健康教育独立于德育之外,成为青少年儿童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推荐访问:中学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 德育 目标 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