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kk秘书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简述德育的概念3篇

简述德育的概念3篇

时间:2023-07-24 17:00: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简述德育的概念

  

  第二章

  德育的概念与功能

  第一节

  什么是德育

  一、德育的概念

  (一)德育的内涵

  1、德育转化说

  2、德育内话说

  3、德育内外化说

  4、德育建构说

  二、德育本质

  1、大德育观

  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在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将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法纪、道德品质的活动。这种德育界定后来包括更大的范畴,除了政治、思想、法制、道德方面的教育外,心理、纪律、环境、人口、劳动、国防、审美、理想、青春期教育等也归属德育的范畴,致使德育外延不断膨胀。

  学校德育承担其所难以承担的辅助任务,导致效率低下。

  2、守一而望多

  “守一”:指严格意义上的德育或德育的基本内涵只能指道德教育,也就是道德教育是大德育的根本,教育要守住最基础做人的问题。

  “望多”:一是思想、政治、心理健康等本身是重要的,所以要“望多”,要进行思想、政治、心理健康教育;二是思想、政治、心理健康等与道德教育即狭义的德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需要从其他教育中吸取合理而有益的经验,从而加强学校道德教育本身。

  第二节

  德育的主要功能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德育功能可以区分为不同的类型。从作用的对象看,德育功能可以划分为个体性功能与社会性力能:

  一、德育的个体性功能

  德育的个体性功能是指德育对德育对象个体的品德发展客观具有的影响和作用,它是德育的本体性功能。德育的个体性功能包括个体品德发展功能、智能发展功能和享用性功能。个体的品德发展功能是德育的根本功能和第一位的,智能发展功能是其副产品,享用功能作为一种人生境界,并非每个受教育者在德育过程的每个阶段都有这种体验,它属于个体性功能的较高层次。

  (一)德育的个体品德发展功能

  个体的品德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它包括品德的形式、内容能力三大维度,每一维度之中又包括若干因素。德育对个体品德结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它是德育功能体系的基础,也是德育最基本的功能。

  1、形成与发展个休品德的形式结构

  个体品德总是通过一定的形式而展现,而其形式又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包括个体道德认知、情感、信念、理想等。德育的实质就是培养人的道德品质的活动,学校德育首先通过向受教者传授社会的道德价值概念、知识促进其掌握一定的道德规范,帮助个体获得道德认知。其次在德育实践中把抽象的理论知识以具体生动的方式呈现出来,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再次,德育在个体道德意志发展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促使个体形成坚定的道德信念,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确定崇高的道德理想。同时,个体的品德发展需要知、情、信、意、行之间协同作用、和谐发展。因此学校德育不仅是道德知识的传输,更应该着力于学生的道德情感、意志、信念、理想等方面的发展和培养。

  (1)形成与发展个体品德的内容结构

  学校德育的进行必须有基本的内容依据,其内容是指社会的道德观念、道德原则与规范在个体意识中的反映情况,这种意识情况直接影响个体的道德选择与道德行为。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内容结构,是学校德育的常规性任务。在此方面,学校德育应当考虑传授何种道德规范以使学生契合社会发展与自身需

  要、如何更新完善自身道德内容如何解决日常中的道德失调问题、如何正确把握原则及如何正确处理学校、家庭、生活各方面之间的道德关系等。

  (2)形成与发展个体品德的能力结构

  个体的品德结构还表现在品德的能力维度。品德能力是个体在处理道德意识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时调节自身道德活动的一种相对稳定的主观反应,其不仅包括了对客观道德事物的反应能力,还有主观上的品德认识能力、意应能力、控制能力和决策能力,结构较为复杂。学校应借助正规德育课程及相关活动,培养学生运用道德知识分析道德问题、作出正确判断和评价的能力。学校德育过程中要立足现实生活,以真实的道德冲突和主观情感来锻炼受教者实际问题的处理和控制能力。

  (二)德育的个体智能发展功能

  1、支配并制约着个体智能发展的方向

  德育活动的开展和最后取得的效果都要依靠一定的智力水平作为条件所以德育的过程也一定包含个体只能发展和运用的过程。其次,个体只能的发展方向和过程也受到德育的深刻影响。道德是人类价值生活的重要准则,对于道德的认识和把握程度,将会直接作用于人的信念中从而制约其智能的发展和方向。它通过世界观以及道德观等的形成,以认知图式为中介,对于个体认知对象的选择、信息整理的规范以及对认识结果的解释等方面都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学校德育应该通过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道德观来引领个体把握整体智能发展的方向,防止不良观念对学生的侵蚀毒害。

  2、促进个体创造性人格的实现

  智能发展的理想状态是个体创造性人格的形成。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培育其创造性人格是整个教育的任务和目标。学校德育以独特的方式促进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实现。学校德育在内容上不同于其他文化技能知识培育。首先,它所传授的是较概念化且不易实体化的道德和规则等伦理知识,所以在教授内容的选择上更加灵活和充满人文色彩;其次,德育的目的是知行合一,即学能为用,它

  所教导的知识都是即时性的实践指导;再次,学校德育的教育参与者众多,或者要求较多,同时,在时间维度上更加广阔和全面。道德作为人类创造性活动的产物,包含了个体和社会智能的精神层面,在尊重事实和不改变事物原则的前提下,学校德育应当先对其本身改革,逐渐使活动或内容充满创造性,以此来促进受教者的创造性人格形成。任何创造性活动都具有某种价值指向,都具有道德上的意义,而德育正是给人以意义建构与价值指向的教育。正是因为德育所具有的这些独特的方式,要实现智能发展的最高境界,学校德育必须肩负塑造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崇高使命。

  3、激发个体智能发展的动力和热情

  积极乐观高尚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能够对个体的认知活动和智能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与热情,产生积极的激发与推动作用。个体的道德理解力是其认知理解力的源泉与动力。缺乏社会责任感、团体荣誉感和理性认识的人,是很难在智能发展的过程当中激发出内在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望的。因此,学校德育应该着力培养学生正确的理想观念,端正的学习态度,提高自我学习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从而能够很好的将自我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有机结合在一起。

  (三)德育的个体享用性功能

  德育对每一个个体来说,除具有发展的功能以外,还具有一种享用的功能。所谓德育的享用功能,主要指的是德育可以使个体实现其道德理想,并使人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快乐和幸福。

  1、德育享用功能的意义

  长期以来,对德育的功能,主要是从社会整体的角度去论及。谈及个人,也主要是强调德育是把一个自然人变为一个社会人,使受教育者遵循某种道德规范对自己的约束作用,是一种工具式的道德教育观。现代德育认为,德育对于个体不仅具有规范和约束作用,其对个体而言,更为根本的作用在于它是自我实现的重要精神维度。德育的享用性功能注重的是个体的精神世界的建构和思想品德的本体价值,不是将道德规范视为异己的束缚,而是将其看作一种自我的实现方式,追求的是从道德的他律转变为自律乃至自由。在最本质意义上,道德是一种精神享用。道德教育是一种满足人们精神享受、促进人领悟生命的意义、实现幸福生活的教育实践。

  2、德育可以满足个体的内在精神需要

  德育不仅意味着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的习得,更意味着人的精神的启迪与发展。人为了生存要满足衣食住行等物质需求,但物质的丰盈不能够保证人们精神的愉悦,让人的生活更充实、更有意义。而道德的本质是以利他的方式来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因而具有超功利性的特征。这种超功利性可以使人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和自我肯定。因此,道德的发展与完善是人内在的一种精神需要,而德育是满足这种需要的重要途径。德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关注精神层面的品德高尚之人,这种品德高尚的人在德育过程中就可以满足其个体精神完善的需要。古人所说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就表明人们对崇高精神境界的追求。在物欲横流的现当代,人们不仅要遵守生活的伦理规范,更要在丰富的道德资源中主动寻求精神的发展,成为追求白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人。

  随着对德育功能认识的加深,人们逐渐认识到德育对人精神需要的满足不仅包括个体精神的愉悦和自我肯定,而且还可以提升个体的审关趣味和审美能力。个体在道德学习和实践当中可以领会并体验道德人生的幸福、崇高,人格的尊严与优越,因而具有审美的性质。从这一角度看,道德人生实际上就是个体立美创造的生动写照。道德教育可以帮助受教育者形成高尚的人生意境,以一种审美的心态去看待人生,从中获得愉悦,自觉践行道德行为。

  3、德育使人配享幸福生活

  哲学家康德认为,“道德的学问主要不是帮助人去谋求幸福,面是帮助人做到配享幸福,"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人是有理性的,德性是人的理性最崇高追求,康德主张的是半随着幸福的有德性的生活,只有有德性的人才能配享属于自己的幸福。德性对于幸福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德性与配享的幸福是相一致的。

  亚里士多德看来,道德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大本质特征,既是人的功能也是人的目的。幸福是生活的终极目的,但幸福并不只是个人的主观感受,而是具有客观的衡量尺度,即幸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对道德这本质性功能的运用和实践的好坏程度。因此,拥有并实践道德德性,或者在道德上“卓越”,是幸福必不可少的条件。由此可见,要想获得幸福生活就必须具备优良的德性,而德性并不是人天生就具有的,是需要通过后天的生活和教育实践不断习得和内化的。因此,德育通过塑造人的德性使人具备配享幸福生活的基本条件。修养道德的意义就在于帮助我们体会和洞悉幸福生活的真谛,所以对于个体来说,优良的德性是人们享用幸福生活的一种特殊保障,就如没有美的眼睛就无法看到世界的美一样,没有经教育培养而发展优良的德性,也就无法看到人性中神圣的可能性。教育的实践也证明了只有不断发展与完善主体的德性,才能使人更加充分感知、享用生活之幸福愉悦。

  二、德育的社会性功能

  德育的社会性功能是指德育活动对社会发展所发挥的客观作用。德育社会性功能的实现依赖于个体性功能这一中介,德育通过培养有道德的人对社会其他领域(政治、经济、文化生态)间接地发挥作用和产生影响,表现为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生态功能和教育性功能。

  (一)德育的政治功能

  在德育的诸种社会性功能中,政治功能是首要的。由于政治涉及的是一定社会、阶级、集团的根本利益,为此任何社会都要通过学校的教育来维护和发展这种利益。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高度重视道德教化的国家,德育被看作是最有效的政治统治方式,是统治者“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工具。总体而言,德育的政治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德育传播与生产社会政治意识

  德育对社会政治意识的传播与生产均能发挥其作用,特别是对政治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政治舆论的培育与引导方面尤具独特的功能。学校德育借助于系统的课程、稳定的时间和特定的政治舆论而成为宣传主流政治理论与道德观念的重要载体。任何一个国家的课程都有不同程度的政治价值取向要求,这此价值取向通过学校的课程标准、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的方式或隐或现地体现出来。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共产主义信念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等都是我国德有课程的重要内容。

  政治舆论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它与政治理论不同,具有明显的非理论性、自发性和盲目信等特征,但它对人们的政治行为具有直接的驱动作用,这就需要德育为之提供一种价值引导,确保其政治方向的正确性。学校通过多种形式的途径,对学生进行系统科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在学校内部,尤其使学生当中形成正确的政治舆论,进而影响整个社会政治舆论的导向,对社会发展产生积极作用。

  另外,德育还有发展政治理论的功能。

  (2)德育再生产政治(阶级)关系

  德育不仅担负着传播既定政治意识的职责,还在社会政治关系的再生产方面发挥着要作用。首先,学校所进行的德育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政治文化资源。通过学生的政治社会化,学生学会认同一种政治角色进而获得政治身份,从而使既定的政治关系得以再生产出来。其次,学校德育还可以对不同阶级阶层的学生的不同政治诉求进行教育融合和改造,从而实现政治关系的再生产。出于阶级利益的不一致,不同的阶级任政治上会产生种种矛盾与冲突,学校德育通过传播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培养学生自觉的阶级意识,并促使不同利益群体发生融化与演变,使之形成与统治阶级相统的立场,从而进一步维护、巩固再生产出现的政治关系。

  (3)德育引导政治行动

  一个人的政治行动总是受特定思想观念的影响,学校的德有活动对社会政治行动具有引导的功能。学校德育可以帮助人们对政治目标和价值取向做出正确的选择。现代政治生活的复杂性,决定了个体的政治生活经验不足以保证其能够

  做出明确的政治选择,因此需要学校德育的政治引导。另外,现代政治生活的专业性也对个体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同样也需要学校德育通过相应的课程设置帮助学生掌握现代政治生活所必需的基本能力。实际上,除了课程学习外,学校德育还通过各种政治活动来培育学生的政治判断力.锻炼其参政能力,旨在使学生适应国家现行的政治生活方式以便将来顺利融人、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

  (二)德育的经济功能

  德育的经济功能不是强调其对经济增长的直接促进作用,而强调的是它所传授的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乃至生活方式,间接地对经济发展产生重要且深远的影响。

  1、规范经济主体的价值观念与经济行为

  人是生产力中最关键的因素,德育通过影响生产力的主体因素对经济发展起作用。一个人的道德素质影响着生产者对于生产资料的取舍和生产方式的利弊权衡。在经济活动中,个体天然拥有的是一种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心理。如果个体的经济活动只是单纯受这种动机的驱使,则其经济行为很可能逾越道德规范。通过在教育中接受道德理念,会使受教者转变经济思想,进而影响其经济行为的价值取问。就现实意义而言,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德育在此时显得尤为重要。这是因为社会经济的良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经济主体的社会契约精神(如诚实守信的品格)、符合社会法律和道德规范的经济行为,以及将自身利益与社会整体利益相统一的能力。此外,要在全社会有效落实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大力推动绿色经济向前发展,同样也需要学校德育做出价值引导与示范。

  2、维护社会经济形态的稳定与和谐

  学校德育的政治功能对社会的稳定、和谐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这同样有利于促进经济生活的和谐有序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虽然有国家强有力的宏观制度支撑,但是它同样也需要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年轻一代青少年学生的正确认识、主动认同和积极参与,才能够确保这一经济

  制度具有良好

  的社会群众基础,从而焕发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活力,彰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越性。学校德育应当引导学生熟谙我国的社会经济制度和经济形势,以极高的热情准备投人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

  社会经济形态的稳定与和谐,除了依靠强有力的制度作为保障之外,也有赖于经济生活的建设者、参与者能够具有正确的经济观念和经济行为。在这方面,如何处理经济领域中的消费和分配,是其中最为关键的问题。这实际就需要德有在消费和分配领城中发挥引导作用。德育在于引导生产者的生产理念、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对于帮助人们摒弃浪费、跟风攀比虚荣的消极观念推崇节约、理性、实在朴素的正面观念具有很好的引导作用。

  (三)德育的文化功能

  德育的文化功能是指它对社会文化结构中的其他结构单位,如各种意识形态、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科学技术等以及对整个社会文化结构所产生的客观结果。总体而言,德育的文化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德育的文化传承作用

  首先,德育作为教育的组成部分,其基本文化功能首先表现为文化传承功能,即通过受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对社会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进行传播和传承,维系原有文化及其结构,保持文化相对稳定性。不管是以物还是以人为载体,学校德育都在文化的认知、接受以及理解上构成并促动着文化过程与文化活动。德育的文化传承作用主要表现在文化选择、文化传播、文化融合等方面。在对于文化的教育选择上,学校德育是以“善”的标准对现实文化进行批判,选择那些优秀的文化,抛弃糟粕。从文化传播的两个途径即以物和以人为载体的方面来看,德育传播的不是知识形态文化,而是规范形态文化(如道德文化、政治文化、哲理性文化等)。正是由于德有具有文化传承的特性,才使得文化得以很好地继承和发展。其次,道德是一种普遍性约束规范,本身具有很强的控制作用能对各种文化思潮进行鉴别、取舍,抵制不健康的文化等,实现文化有机整合,以维护社会主导意识形态。学校德育可以以培养受教者的认知和价值准

  则为基础,引导其拥有辨识能力,使文化在传承的过程中不断地相互吸收、相互融合。

  要使学校德育发挥其文化传承的功能,首先需要确定批判性的思维,即选择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民族文化,这是继承的原则之一;其次在筛选过后,就要将灵活性生动性的特点运用于教学之中,使受教者乐于接受且易于实践;再次。文化的传承是一种知行合一的价值取向,这同时需要知行合一的行为方法。

  要使学校德育发挥其文化传承的功能,首先需要确定批判性的思维,即选择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民族文化,这是继承的原则之一;其次在筛选过后,就要将灵活性生动性的特点运用于教学之中.使受教者乐于接受且易于实践;再次,文化的传承是一种知行合一的价值取向,这同时需要知行合一的行为方法。

  文化在学校德育中的传承,离不开这些原则,在践行这些原则的同时,也是文化传承的诸多表现。失去了传统文化的支撑,学校德育便会逐渐迷失文化根基,学校德育在批判继承文化的同时,通过系列的教学手段,将逐步实现文化的规范和约束作用。

  2、德育的文化发展功能

  德育不仅传承已有文化,也需要创造新的文化。德育具有改变当下社会文化的结构和体系,使其不断更新发展的功能。古今中外文化,良莠不齐且时代性突出,文化只有符合时代的需要和社会整体道德要求,才有资格传承发展。德育在传承和发展文化方面具有其特殊优势,德育能够创设各种不同文化情境财文化主体产生影响,促使受教育者按照一定价值标准对所传校的文化做出选择,同时又能按照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将所选择的文化内化于自身的知情意结构中,提高解决文化冲突的能力,改变其深层思想,最终引起文化变迁。文化需要具备创新的功能,而文化创新的基础就在社会道德需求,德育形成个发展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最终完善人格。德育与文化之间存在互相促进的关系,文化变革要求德育变革,德育变革促进文化变革。

  (四)德育的生态功能

  德育的生态功能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它把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从社会领域扩展到自然领域,指导人们科学的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学校德育的生态功能主要表现在:

  1、培养学生的生态伦理素养

  培养学生的生态伦理素养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帮助其形成正确的生态观和自然观而实现的。长期以来,受人类中心主义观念的影响,我们错误地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主人和占有者,因而向大自然无所顾忌地索取。这种生态观和自然观在很大程度上引发了当代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巨大的生存危机。因此摒弃“人类中心主义”这种观念,学会以和谐共生的姿态重新看待和处理人与自然和生态的关系正成为学校德育的新课题。当前,很多学校正在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生态教育。这为“美丽中国”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社会基础。

  2、引导学生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水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学校德育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担负着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学校通过开设相应的生态伦理课程,一方而能促进学生了解生活中的环保知识,同时具有健康的生态理念和尊重自然、热爱关好生态环境的情感态度。另方面,学校有计划、有组织的环保活动,如校园的植树活动等,能够直接引导学生参与绿色生态文明的建设。多次进行这种环保实践,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个人生态意识与习惯,使学生在今后的个人和社会生活中,能够自主自决地约束和调节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生态伦理的要求,甚至热心于环境保护事业,促进绿色生态文明建设的良性发展。

  (五)德育的教育性功能

  德育的教育性功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德育是教育的灵魂,确保了学校教育的价值方向,另方面则是指德育对智育、体育、美育等其他各育的促进作用。

  1、确保学校教育的价值属性

  德育是教育的本质属性,没有德育的教育不成其为教育。现代社会的知识分化容易造成的一个倾向是科学知识和道德价值之间的分化。在充分意识到这种知识分化的趋势下,作为现代早期的教育理论家赫尔巴特明确提出了教育性原则,即“没有无教育的教学”,任何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都不能没有道德和价值方面的引导。赫尔巴特对这教育性原则的强调,事实上指的就是学校教育不能沦为纯粹的知识技能的传授(这仅仅是“训练”而算不上是教育),而是始终应将德育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核心和灵魂,确保德育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实际构成部分。相比于其他类型的教育,德育对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影响起到了根基性和导向性的作用。当前学校由于盲目追求升学率,有意地将重心放在学科教学方面,且有意地忽视德育,这种做法是对教育性原则的背离,既不利于学生道德品格心理健康的健全发展,也未必能真正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和促使其智育的开展。

  2、促进其他各育的发展

  德育不仅从根本上保证了教育的价值属性,而且它对于智育、体育、美育等其他平行教育子系统也有着很好的促进作用。这些作用主要表现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德有为其他各育提供动力作用。正确的理想信念和良好的思想道德方

  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有利于学生以更饱满的精神、更昂扬的斗志更端正的态度全身心投入到其他各育的学习当中。第二,德育可以为其他各育的发展提供方向上的引导。方向问题是学习的首要问题,如果学生学习缺乏正确的方向引导,那么他一方面可能会学习内在动机不足,另一方面则有可能使学生对其所学的知识及其应用缺乏必要的规范约束,从而导致具有较高学识的人有可能对社会的发展产生更大的不良影响。第三,德育还可以为其他各育的发展,提供方法上的支持。虚心、求真、探索、合作等既是一种教育

  方法同时也是重要的道

  德品质。因此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学生有利于教师采取更加多样的教育方法促进其全面发展。

  3、德育的教育性功能实现的途径

  德育的教育性功能的实现途径是多方面的。总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种实现途径。第一,提高学校德育的德育自觉,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得到实处,努力把学生塑造成具有健全人格和完整德行的人。第二,努力实现教育与教学、“人师”与“经师”有机结合,充分发掘所有课程中的隐形或显性的德育资源,将教学的教育性原则落实于教学活动的每一环节当中。

篇二:简述德育的概念

  

  德育概念,目标和内容

  第一章德育概念、目标和内容

  第一节德育概念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德育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以使其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质活动。

  中学德育包含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和法制教育五个方面。

  小学德育应该以培养小学生的基础性品格为主要目标。所谓基础性品格也就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道德品质。

  第二节德育目标

  一、德育目标及其分类

  所谓德育目标就是对德育要培养学生具有何种品质所作出的设想和规定。

  德育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分目标。

  德育总目标是学校德育的根本指针,是德育的总方向。

  (一)德育目标的内容分层

  包含了道德、思想、政治、法制和心理教育四个方面。

  (二)德育目标的学段分层

  我国德育目标的学段分层是:小学德育目标、初中德育目标、高中德育目标和大学德育目标。

  二、新时期我国中小学德育目标

  (一)新时期德育目标的规定

  (二)新时期德育目标的特征

  1、强调基础性

  2、注重道德思维能力的培养

  3、注意了德育的层次性

  4、具有全面性

  5、注重稳定性与变革性

  第三节德育内容

  德育内容是指实施德育工作的具体材料。选择什么样的德育内容,其依据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德育目标,它决定德育内容;二是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它决定了德育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三是德育所面对的时代特征和学生思想实际,它决定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爱国主义教育

  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爱国主义教育要把爱祖国与爱国家区分开来。

  第二,爱国主义教育要把民族自豪感与危机感结合起来。

  第三,把爱国主义教育与国际主义教育联系起来。

  第四,爱国主义教育要培养学生理性爱国。

  第五,爱国主义要体现层次性。

  二、集体主义教育

  集体主义原则是社会主义道德原则的核心。在开展集体主义教育时,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从理论上明确集体主义教育中的“集体”是“真集体”,而非“假集体”。

  第二,集体主义并不排斥个人利益。

  第三,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我们要肯定个人主义道德价值。

  三、民主与法制教育

  民主与法制教育是指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基础知识来教育学生,使他们成为具有当家作主、参与政治生活的民主意识与能力。

  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反对极端民主化与无政府主义。

  第二,要发展学生的民主反思与批判意识及能力。

  第三,要重视学校的纪律教育。

  四、理想教育

  理想包括生活理想、职业理想和社会理想。

  第一,要避免对三大理想作分裂式教育。

  第二,理想教育要注重理想的层次性。

  第二章德育过程

  第一节德育过程的概念、结构与矛盾

  一、德育过程的概念

  德育过程是品德教育过程,也即教育者把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品德的过程。其区别表现为:德育过程是一种教育活动过程,而品德的形成过程是指个体在品德方面的发展。其联系表现为:德育过程是小事品德形成过程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德育过程的结构

  德育过程的结构是德育过程中不同质的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这些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四个方面。

  三、德育过程的矛盾

  德育过程的矛盾是指德育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德育过程中的最基本是在外在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它是决定德育过程本质的特殊矛盾。

  第二节德育过程的规律

  一、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过程(一)知、情、意、行是构成品德的四个基本因素

  “知”即道德认识。

  “情”即道德情感。

  “意”即道德意志。

  “行”即道德行为。

  (二)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

  1、道德认识是道德情感与道德行为的基础。

  2、道德情感是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催化剂。

  3、道德意志对道德行为起着维持作用。

  4、道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品德好坏的客观标准。

  (三)这一规律对德育开展提出的要求

  1、德育要注重全面性

  2、德育要注重多开端性

  3、德育要有针对性

  二、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教育性活动的过程

  (一)学生的品德发展是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能动地实现的总之,外在环境对个体的影响是在个体积极作用于环境的活动中实现的,所以,品德发展也必然是个体积极参与活动的结果。

  (二)这一规律对德育开展提出的要求

  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要让活动具有“发展效应”

  2、要为学生提供内容和形式多样的活动

  3、要激发学生去积极自主地创造活动:一个人对活动的态度可分为三个等级:最低的是被动应答,第二个是自觉适应,第三个是自主创造。

  三、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的过程

  德育开展时应该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教师向学生提出外在道德要求时应考虑到他们现有的品德发展水平。

  其次,要采取各种方式激起学生的心理内部矛盾运动。

  最后,要促使学生进行自我道德教育。

  四、德育过程是学生品德反复而且长期逐步提高的过程

  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长期性和反复性的特点。

  个体的品德发展与形成为什么教育长期性的态度呢?首先,品德发展具有阶段性。其次,一个人的品德发展是无止境的,要不断完善才能达到一个比较完美的境界。再次,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道德也会发生变化。最后,道德包含了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要素。反复性是指个体品德的发展不是直线上升,而是会经历一个迂回曲折、甚至暂时倒退的过程。为何会出现反复曲折呢?首先,个体品德结构是一种动力定型。其次,在个体品德发展与形成的过程中会受到外界的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如果是积极的,当然会对品德的发展与形成起着促进作用。再次,学生意志的薄弱性也是导致反复性出现的重要原因。

  根据这一规律,德育开展时应该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根据学生的年龄阶段特点,有针对性的逐步发展他们的品德。

  2、要善于在德育中反复抓、抓反复、锲而不舍。

  第三章德育原则、途径与方法

  第一节德育原则

  一、疏导性原则

  这一原则要求德育要善于因势利导、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的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

  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要遵循以下三个要求:

  1、讲明道理,疏通思想。

  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3、以表扬、激励为主。

  二、长善救失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学生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的消极因素,促使学生道德成长。要遵循以下要求:

  第一:要一分为二的看待学生

  第二: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第三: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教育

  三、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

  是指在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既要向学生提出合理而严格的道德要求,又要热爱尊重和信任学生,从而使学生易于接受和内化道德要求。

  要遵循以下要求:

  第一、要尊重学生

  第二、要向学生提出合理而严格的要求

  四、因材施教原则

  是指德育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个人特点和道德状况灵活的提出各项教育要求,选用恰当的内容和要求。

  应该做到:

  第一、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施教

  第二、要针对学生的个人特点与现有的道德状况有的放矢的加以教育第三、要针对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施教

  五、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教师既要通过集体的力量教育个别学生,又要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教育影响集体,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辩证的统一起来。

  做到以下两方面:

  第一、要组织和建设好集体

  第二、要通过集体教育学生个人,通过学生个人的力量影响和转变集体。

  六、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是指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的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整合,使其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以发挥整体影响的作用。

  要注意以下三方面要求:

  第一、要建立教师德育共同体,是校内德育影响一致和连贯

  第二、对每一学生个体的教育要一致和前后连贯。

  第三、努力做好学校、家庭和社会之间的协调工作,使各方面德育对学生的影响尽可能的达到最佳状态。

  第二节德育途径

  一、各科教学

  这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包括品德课教学和其他学科的教学。

  各学科教师要在全部教学活动中,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和良好的意志、品格,促使学生养成文明行为习惯;要根据各科自身的教学特点,自觉地、有意识的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二、校级、班级工作和各种教育活动

  学校和班级中的各种教育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其形式主要有:

  主题班会

  报告

  劳动

  节假日活动

  另外,还有社会调查、参观、考察、访问、旅游社会服务活动等。三、少先队教育

  少先队教育是通过队员当家作主的集体生活和丰富多彩的活动来进行的。

  四、家长工作和校外工作

  实施德育,学习教育必须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密切配合,学习应起主导作用。

  第三节德育方法

  一、说服法

  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明辨是非、善恶,提高道德认识,形成正确道德观点的方法。

  分两类:一是语言文字说服;二是事实说服。

  运用时要注意:

  1、说理要有明确的针对性

  2、说理要注重差异和时期

  3、说理要具有趣味性

  4、教师要以诚待人

  二、陶冶法

  是指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自然而然的进行潜移默化的感化和熏陶,从而使他们的道德情感和心灵得到完善的一种方法。包含了三方面:

  1、人格感化

  2、环境熏陶

  3、艺术侵染

  运用时注意几点:

  1、创设良好的情境

  2、与启发和引导相结合

  3、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

  三、榜样法

  是指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去影响学生的方法。

  包括三方面:1、典范

  2、示范

  3、典型

  榜样的选择要坚持以下原则:

  1、可接受性原则

  2、真实性原则

  3、时代性原则

  4、德智并重原则

  四、锻炼法

  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安排学生参加一定的实践活动,以形成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方法。

  包括四个方面:

  1、行为训练

  2、娱乐或休闲活动

  3、社会实践

  4、委托任务

  运用时要注意:

  1、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2、教师要适当加以指导

  3、坚持严格要求

  4、注意检查和坚持

  五、奖惩法

  是教师对学生表现出来的品德与行为作出评价,包括表扬、奖励和批评、处分两个方面。

  (一)表扬与批评

  (二)奖励与处分

  注意以下几个要求:一是公平、正确、合情合理。

  二是发扬民主,获得群众支持。

  三是注重宣传与教育。

  第四章师德、师德规范与师德教育

  第一节师德内涵

  一、师德概念的界定

  把师德界定为:师德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简称,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

  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二、师德与教师道德之间的区别

  有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一是“师德即教师道德”

  二是“教师道德是一种职业道德”。主张将教师私人领域的个人道德转移到公共领域,让教师所有的道德情感、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全部袒露在职业监督之中。

  第二节师德规范

  一、师德规范的基本范畴

  2008年修订的《规范》是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蓝本。它在原则列举上缩减为六个,即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二、师德规范的核心内容及其解析

  (一)师德规范中的核心内容

  一般认为,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和为人师表是师德的核心内容。(二)师德规范中的核心内容解析

  1、爱岗敬业

  “爱岗”是指热爱自己的工作岗位,“敬业”是指尽心竭力做好本职工作。

  需正确认识和处理以下三个关系:

  第一,正确看待教师的作用、地位和待遇,从而增强作为教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光荣感。

  第二,树立正确的苦乐观。

  第三,正确认识贡献与索取的关系。

  2、教书育人

  要遵循以下要求:

  第一,专研业务,勇于创新。

  第二,严谨治学,一丝不苟。

  第三,要充分发挥教学教育性功能。

  3、为人师表

  指教师用自己的言行举止向学生作出榜样,成为他们学习和效法的楷模和表率。

  以下另提几点建议:

  第一,为人师表要具有全面性。

  第二,为人师表要具有内在性。

  第三,为人师表要具有“度”。

  三、我国师德规范存在的问题

  1、缺乏教师职业的特点

  2、过于抽象空泛

  3、存在着“不当”的现象

  4、师德规范的罗列上存在着重叠现象

  第三节师德教育

  一、当前要加强师德教育的原因

  (一)教师职业特性的要求

  为了使教育回归其道德本质,教师必须在教育过程中表现出道德性。这是我们强调师德建设的最根本之处。

  (二)教师劳动特点的要求

  首先,从劳动目的上看,教师的劳动不是表达个人的目的,而是反映社会对学生的要求。因此,根据社会的目的,教师应该既要强调智育,还要强调德育与体育。

  其次,教师的劳动过程具有集体性和综合性特点。

  最后,教师劳动成果的显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三)当代教育变革的要求

  要求教师具有前瞻性的眼光和非功利性的思维。

  (四)来自师德现状的要求

  一般来说,教师存在着以下四个不当的欲望,这些欲望导致着教师的职业道德走向失范:

  第一,物欲膨胀导致师德堕落

  第二,权欲膨胀导致师德丧失

  第三,名欲膨胀导致师德丧失

  第四,情欲膨胀导致师德堕落

  二、师德教育的途径

  (一)职前教育中的师德教育

  1、通过大学“入学教育课”强化教师的专业思想

  2、设置专门的师德教育课程

  3、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渗透师德教育

  4、在教育实习中加入师德教育内容

  (二)职后教育中的师德教育

  1、实践:是指让教师在自己的工作职场中,通过践行师德规范,进一步加深对师德规范的理解。

  2、拜师:是通过师徒结对的途径来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

  3、自我修养

  (1)反省:就是通过自我批评、自我解剖,以求达到自我否定、自我改造和自我完善。

  (2)慎独:指的是在一个人独处,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坚守道德信念,自觉按道德要求去行动,不做坏事。

篇三:简述德育的概念

  

  也谈德育概念

  曹

  坤

  明

  (新乡医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南京师范大学,江苏

  南京

  210097)

  摘

  要:针对当前理论界对“德育”的概念不清及不断泛化的现象,本文试论述了目前所存在的种种德育概念,澄清德育概念的必要性及其途径,旨在澄清德育界存在的混乱,减轻人们对“德育”概念的困惑,试图构建德育框架,以促进德育理论的发展,更好地指导德育实践,增进德育工作的实效。

  关键词:

  德育;德育泛化;小德育;大德育

  “德育”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国度不尽相同,而我国教育理论界对不同历史类型德育实践研究的成果还相当有限,对各种德育理论流派的探讨还欠深入。我国德育理论至今尚不成熟,[1]概念泛化,观念陈旧,逻辑混乱,含糊不清的概念难以剔除,有价值的见解难以得到认同。教育理论界对“德育”的概念长期争议不休,不仅没有促进德育理论取得实质性进展,反而导致了德育理论界思想的混乱,也使得德育实践界无所适从。整齐划一并非完美,百家争鸣也无可争议,但德育理论界必须在百家争鸣的基础上构建切合实际的德育逻辑框架,为“德育”定义一个适合我国当前历史时期的概念,以澄清人们思想上的困惑,促进我国德育理论和工作的发展。

  一、德育概念的种种理解及产生的混乱

  当前理论界对德育概念的理解与说法非常丰富。如:德育即道德教育的简称;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或品德教育;德育即思想政治教育或政治思想教育;德育即理想教育、道德教育、纪律教育;生活指导教育、市场经济意识教育等等不胜枚举。其实德育这一概念,最初“多半是作为道德教育的简称和同义词,对外[2](p88)国道德教育的中译,也常用这一简称。”德育和道德教育在意义上二者没有什么差异。然而在近半个世纪以来,“德育”这一概念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本世纪80年代以后,开始有了广义和狭义德育之分,作为道德教育简称的德育只能是狭义的了。广义德育则把道德教育、政治教育、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甚至把法制、心理、纪律、环境、人口、劳动、国防、审美、理想、青春期教育都包括了进来。近年来,有些译者甚至把西方的道德教育、价值观教育、法律教育、生命生态教育、性教育、生活和职业指导教育、宗教教育等一律译成道德教育或德育的内容。广义上的德育所包括的范畴越来越大,给大家的感觉就像是“德育是个筐,什么东西都可以往里面装!”造成了德育概念极度泛化。

  关于德育的概念,理论界主要的不同观点有两种:即狭义和广义或称“小德育”和“大德育”之分。一种观点坚持认为德育即道德教育。另一种观点则坚持“大德育”的概念,认为德育即是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等方面的总称。两种观点争论的焦点在于,能不能把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心理教育等当作德育。在鲁洁和王逢贤主编的1994年出版的《德育新论》一书中指出:狭义的德育即“德育即道德教育”涵盖不尽当代德育的广泛而丰富的内容;其它一些或过窄、或过细、或过于笼统、或相互包容的定义也都不宜作为德育的概念;主张把德育看作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道德教育的总称,认为这样才是外延宽广,涵盖齐全,界限明确严整,并且可以减少歧义。该书给德育下的定义为: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胡守

  Fen主编的1988年出版的《德育原理》中将德育定义为:德育就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两者的共同点就是都采用“大德育”,未采用“小德育”,区别在于后者将法制教育包含在政治教育中。

  收稿日期:2005年2月9日

  作者简介:曹坤明(1977年-),1998年河南师范大学教育系毕业,管理学学士,现为新乡医学院德育讲师,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高等教育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校德育。

  “德育”原是“道德教育”的简称。我国长期以来用“德育”涵盖道德教育、人生观教育、政治教育的“大德育”引起了不少争议,值得商榷。黄向阳博士在其所著的《德育原理》一书中谈到:“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德育’确实指的是道德教育,唯独我国教育界认为这不过是狭义的‘德育’。除此之外,尚有广义的‘德育’,不但包括道德教育,还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甚至包括法制教育、劳动教育、礼仪训练、军事训练、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心理治疗等。问题是:礼仪训练、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军事训练等等,本身是德育吗?”德育相关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导致了对德育概念的理解的含混,理论著述争议颇[3]多

  二、澄清德育概念的必要性

  作为德育理论研究者,如果连“德育”的概念都搞不清楚,凭什么去研究德育呢?但就是对于这样一[4](p1)个“小小的”问题——什么是德育?“直到现在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可见这已经不是个“小小的”问题了。在当前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德育活动不断扩展,“如果对德育这一最基本概念缺乏科学界定,仍停留在任意理解的状态,名不正则言不顺,不仅会影响德育的国内、国际交流,而且也会由[2](p89)于缺乏共同语言影响德育改革的深化。”澄清德育概念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而且也是一个重要的实践问题,对于构建德育理论体系和开展德育实践都十分必要。人们对德育概念的理解,因语言的背影和习惯、经验和需要、视角和视野、逻辑方法和概括分类标准的不同,差异性是很大的。尽管所用语言、分类标准和概括水平不一,但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不过作为德育的科学范畴和国家的教育决策,还是要对[2](p90)德育的概念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清楚的统一认识,以免因歧义障碍而导致德育行为混乱。德育概念不清,搞不清楚“德育”相关概念,会导致德育工作产生种种偏差,甚至进行不下去。德育研究及著作中对德育的概念下的并不少,但是概念多而不明确,非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有混淆视听之嫌,人们对“德”与“德育”理解和操作仍然比较模糊和混乱。只有澄清并统一使用德育概念,才有助于在德育的理论思维和实践活动中产生更多的共同语言,更好地认识和动用德育的不同层次的规律,最大限度地提高德育的效率和效果。由此可见反思当今流行的德育概念,正本清源,澄清“德育”的概念是非常必要的,是德育理论领域和实践领域的共同的迫切需要。

  三、澄清德育概念的途径

  针对两种关于德育概念主要争论——“小德育”与“大德育”,我倾向于前者,反对所谓的“大德育体系”,将什么都归属于德育只能使德育的概念越来越泛化,越来越混乱。

  1.加强德育诸概念的理论研究,理清各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要正确区分“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品德教育、人生观教育、法制教育、价值观教育、公民教育、宗教教育”等,彻底搞清楚其本质属性。加强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的具体化研究,彻底搞清楚思想、政治、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区别。其实在我国的人才培养制度中就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在教育学门类下有一级学科德育学,而在法学门类政治学一级学科下设有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二者之间研究的无论是内容还是方法都有很多相同之处,可又几乎是不想往来”。也就是说,教育学门类下的德育学所研究的德育本身就不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而在某些以思想政治教育命名的学术刊物中,刊登的却有很多德育方面的文章。就这一点来说,“大德育”的提法就是欠妥的。因为各个概念之间外延相互重迭,从而具有共性,但分析不清就会将其混为一谈。而事物本质在于其区别于其它事物的个性,所以要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就不能似是而非,含含糊糊的,否则只能事倍功半。所以加强德育诸概念的研究是澄清“德育”概念之本。

  2.构建三位一体的“社会教育”(现行广义上的德育即“大德育”),还德育于“小德育”。

  人生观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作为两种有特殊意义的教育,有必要单独成立,同“德育”三足鼎[1]立,亦可把三者合为三位一体的“社会教育”(如果需要一个统一名称的话)。

  而不是三位一体的德育。当然其它各种被有些人归结到“大德育”范畴的教育也可以放入到“社会教育”中。构建三位一体的“社会教育”,有利于客观的区分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并释放德育于“小德育”,避免德育的“筐”不断扩大。

  3.要注意德育诸概念的提法的规范性和严谨性。

  德育理论界必须用词准确恰当,不可模棱两可,似是而非,要不就极有可能误导大量非专业人士。不要胡乱或随意造词或解释概念,创新是可取的,但创新要建立在科学严密的基础之上。不是有人就搞出来个德育教育吗?理论研究者就应尽量注意德育诸概念使用的规范性,尽量避免用词的不准确与不确定带来的理解与思维的混乱。这对于澄清“德育”概念来说是非常具体的,但很有必要。

  4.提高德育相关人员的理论素养,用科学的思想武装起大家的头脑。

  在我国的德育界,所谓的研究者数不胜数,但多数缺乏德育理论的系统学习,甚至连对德育一无所知的人也在搞德育,德育实效实难令人满意。所以要注重培养德育相关人员的理论素养,提高德育界的整体水平,才能多出研究成果。德育概念的科学发展需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需要金字塔尖发光,更需要金字[3]塔基结实。提高德育研究人员的素质结构是澄清德育概念的基础。

  5.认清德育概念泛化的弊端,为“德育”正名,构建德育真正的逻辑框架。

  德育概念泛化既缺乏科学的依据,又会影响德育有效性。将德育定位于道德教育,构建起“小德育”自己的逻辑框架,便于和国际接轨,增强学科建设,澄清德育概念,使德育界关于“德育”概念的混乱局面归于平静,让社会理论工作者各司其职,让“大德育”中的各个组成部分独立出去,各自繁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搞好德育,提高德育实效。

  参考文献:

  [1]陈桂生.为“德育”正名——关于“德育”概念规范化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1997,(7)[2]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3]池卫东、智海波.德育概念辨析【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6)

  [4]胡守Fen.《德育原理

  》【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推荐访问:简述德育的概念 简述 德育 概念

版权所有:kk秘书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kk秘书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kk秘书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闽ICP备180287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