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如何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建议
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被称为“天下第一河”,不仅对中国文明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对空气清新、水生态平衡、土地资源珍贵性以及生态安全和地球气候变化等等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作为黄河流域的政府,应加强环境管理,建立和完善违法污染行为监督和惩戒机制,制定相应的法规,加强对违法污染行为的惩戒力度,使污染者为自己的行为付出应有的代价,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治理污染现象。其次,加强治理水污染,进行全流域的污染物传输动态监测,依据物质的质量变化来进行水质评价,对出现的污染事件进行及时处理。同时,高效实施一体化治理,采取综合措施和长效措施及时解决污染的来源和产生机理。此外,要利用技术手段帮助农民治理土壤污染,比如利用农药代替化肥,使用灌溉系统和有机农业等。另外,鼓励农民采取节水措施,控制不良排放物质,通过合理改进农业结构来减少砂土流失。
再者,应安排资金,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投入,加大科学研究的力度,利用技术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围绕保护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建立健全技术管理体制,根据黄河流域的布局和变化,加强生态环境的调控能力。要加强政策措施的监督执行,提高保护力度和及时效,确保保护成果的高可持续性。
此外,多举重大行动振兴黄河经济,扩大就业机会,改善和扩大基础设施,联合政府和企业一起介入发展,把握发展机会,促进可持续的黄河经济发展。其中,可以强化投资引进,改善黄河流域的技术水平,引进工业技术,改造和改进现有的设施和设备,构建一个安全、可靠、高效、环保、智能的制造体系,并联合企业和社会机构制定和执行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规划。
总之,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建立起一种良性的环境保护和科学发展的理念,建立起一套制度,将既能控制污染又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行动体系,保护好黄河的母亲河,实现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使其具备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发展前景。
篇二:如何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知识
黄河流域是我国东部地区和流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地区,被认为是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近几年来,黄河流域地区因环境保护工作不力而面临严重污染和退化。为了保护黄河流域的环境,使其可以继续为当地居民和企业提供优质环境资源,在空气、水、土壤污染治理以及促进工业发展方面,以及为黄河流域的发展提供智慧的解决方案,仍然是当务之急。
一方面,提高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加强黄河流域的环境管理能力,是建立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基本前提。该地区的环境管理体制要加强,充分发挥生态政策的作用,落实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建设融合的战略,解决保护环境和改善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并加大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力度。
另一方面,实施黄河流域“改善黄河环境”的科技支撑的综合治理计划,努力维护水质、加强河流流域的保护,健全环境监测,严格执行污染防治措施,加强对污染源的监管,减少人类对河流生态系统的损害,优化黄河活动,减少污染源的排放量和污染物扩散。此外,为了确保黄河流域易受污染环境得到妥善保护,保障其养分终端使用,必须开展污染物健康风险评价,加强重点水源保护和水质评价,建立先进的污染物数据收集和可视化系统,通过社会应急管理等方式,对重大污染事件进行有效事件处理,遏制进一步污染和退化。
再者,鼓励黄河流域工业发展,落实政府的工业支撑政策,加大技术创新支持力度,使其他山谷省份更加关注科学发展效益,支持企业重点发展环境友好型技术,重视资源利用效率,发展符合现代社会发展水平的环保新产业,如智能制造、新能源技术和生物技术等,推进科学中活性元素耦合技术,改善黄河流域企业生态环境,促进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还应强化水文地质数据库建设,早期预警水文地质灾害,实施大数据分析,以及环境资源的利用率提升工程,为促进黄河流域环境生态保护及高质量发展提供智慧化解决方案。
因此,为了保护黄河流域环境资源,改善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探索黄河流域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是当务之急。要发挥政策支撑的作用,落实政府承诺,更加重视精准扶贫和生态环境保护,多渠道实施技术支持,加快黄河流域的科技进步,确保改善环境质量,实现高质量发展。
篇三:如何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一项系统性的重要任务,旨在保护黄河流域的环境,实现持续发展。主要内容包括:
一、健全生态管理体系。建立完善的禁止非法采砂、捕捞、放流废水、施工未尽控制措施等法律法规体系,并实行严格的环境保护管理;建立完善的地方管理制度,强化监管,加强对黄河流域和湖泊、河流环境危害行为的打击;实行水资源管理制度,控制与综合利用水资源,实施重大水利工程项目监督管理;建立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科学评估和防止病毒污染,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二、积极发展高质量生态旅游。实施旅游规划,开展集教育、科普、康乐、放松和赏鱼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态旅游,发展游客满意的高质量体验服务;强化旅游资源整体规划、统一管理,提升黄河旅游地的公园景区规划绿化、景观恢复和景观环境改善等水平;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景观设计、生态环境保护、景观工程修复和旅游服务质量等水平。
三、开展水环境改造和保护工程。开展水污染治理工程,改善黄河流域水环境质量;开展流域环境保护工程,确保黄河流域生态系统稳定;积极推进森林植被恢复,实现风沙治理工程,加强对沙漠化地区的整治;落实节水利用政策,加强对供水水源地的保护;加强地表水资源调查,实施湖泊和水库治理。
总之,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应当加强环境法律法规的建立和落实,加大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改善的投入力
度,完善土地管理制度,提高水环境质量,保护湖泊河流,开展高质量生态旅游,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篇四:如何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2023年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思路
一、主要任务目标完成情况
(一)加快构建低于自然灾害防线
1.加强防汛应急防范能力建设。一是完善重点水利工程防御体系。修订印发了《2022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加快推进总投资2.97亿元的××区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国家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小流域治理、××供水配套等重点项目建设;推进××水库工作。土地征收方面,淹没区已签约6920.639亩土地,已征收4946亩土地;抬田区已签约1288.4781亩土地。供地方面,已分三期完成供地445.55公顷(6683.23亩),并签订划拨决定书,剩余1771.16亩土地,待完成拆迁补偿清表等工作后办理供地。货币补偿房屋拆迁方面,选择货币补偿需拆除的建构筑物458处,已拆除435处,剩余23处待完成腾空后立即拆除。移民安置房建设方面,我区移民安置区一期工程已完工,移民安置区二期已完成投资约7700万元,外墙保温完成85%,门窗工程完成20%,正在进行室内水电暖铺设、地面砂浆找平及防水涂料涂刷工作,整体形象进度达到66%。系统推进河湖海岸线治理。加大岸线巡查频次、全方位抓好海洋监察管理。制定每月执法巡查计划,建立××海洋执法监察网格化管理责任制度,截至目前共开展巡查60余次。实施海域使用权市场化出让程序,进一步规范全区海域使用权出让程序。今年以来,新确权海域1宗,受理海域过户申请54宗,变更申请5宗,续期申请12宗,核准办理71宗。
2.健全城市防洪排涝体系加强城市防洪防涝能力。进一步修改完善《××城市防汛应急预案》、《××综合行政执法局强降雨极端天气应对方案》,认真做好城区排水管道疏通清淤和涵洞清淤工作,自2019年至今,已清淤排水管道150公里,雨水涵洞4公里。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编制《××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办法》,修编《××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截至目前,《××区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办法》已完成编制工作,待区政府下发正式文件。《××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正在委托专业设计单位开始进行编制工作预计12月底前完成编制工作。
(二)推进水安全保障及优化利用
3.深度推进节水控水。一是坚持总量强度双控,严格用水定额和计划用水管理,2022年以来,向154个单位下达取水计划4516.2万方。用水计划下达后,加强日常监管,对重点取用水户计划执行情况进行逐月调度,按季考核,对超用水计划用水户及时给予提醒,帮助企业查找问题原因,并执行超计划加价征收水资源税。二是强化用水统计监测,2022年以来,安装并上线山东省水资源税远程在线监控系统设备124套。按照取用水管理专项整治整改提升要求,完成农业灌溉取水项目(共117个)、规模以下农村饮水项目(453个)的整改工作,实现取用水专项整治系统整改台帐全部销
号。三是加强节水宣传,在“世界水日”“节水宣传周”期间开展节水宣传工作。落实节水评价审查和节水“三同时”制度,2022年以来,全区共计开展水资源论证项目534个,新发和换发取水许可证549个,全部按要求进行节水评价并依据行业用水标准来核定许可水量。四是推进水权交易市场建设,按照省市要求,制定《××区水权交易实施办法》,明确水权确权登记的方式方法、规则和流程,明确确权登记与流转的监管主体、对象与监管内容等事项,逐步推进水权市场工作健康有序运行。五是开展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工作。争取上级资金5000万元,开展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目前项目已开工建设,完成投资约2450万元,计划11月底前基本完成工程建设。2022年以来,共立案查处6起未经区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擅自采用地表水案件,共罚款12万元。四是推广农业节水技术。推进农业节水变革,截至目前,完成水肥一体化新增面积6200亩(农业农村局)。累计形成海绵城市面积10.045平方公里。安装并上线山东省水资源税远程在线监控系统设备124套,出台《××区水权交易实施办法》,明确水权确权登记的方式方法、规则和流程,明确确权登记与流转的监管主体、对象与监管内容等事项,逐步推进水权市场工作健康有序运行。
(三)推动生态环境保护治理
4.提升海洋生态环境质量。一是健全陆海统筹的治理机制。制定《××区海洋灾害风险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处置
能力和多部门协调配合能力,有效应对海洋灾害风险。加大设施维护管理力度,安排养护管理企业对陈旧破损设施、照明设备等进行全面整修更换。开展入河排污口整治工作。根据《××市水产养殖入海排污口整治现场核查工作方案》,继续组织第三方机构对全区水产养殖排污口逐个开展核查,第三季度完成核查销号19个。结合岸线巡查、海域监察、碍航养殖清理等常态化执法行动,开展“碧海2022”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专项执法行动。二是推进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健全陆海统筹的治理机制。按照“一口一策”原则,完成203个入海排污口整治任务,严格整治销号程序,在省、市两级入海排污口监管平台完善入海排污口销号档案,建立“一口一档”动态监管台账,实行逐口质控核查,确保入海排污口整治质量。编制完成《××区入海河流总氮来源调查与污染控制实施方案》,制定了《××河道综合治理方案》。开展海上“清网”、“清湾”行动。向辖区养殖户发放了《关于限期清理碍航养殖设施的通告》227份,开展专项执法行动严厉打击各类涉海违法违规行为,利用伏季休渔期开展“清网·清湾”行动,清理“地笼”2800余个,网具2万余米;加快碍航养殖清理,今年以来共清理碍航水域和禁养区水域580余亩。
5.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一是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下发《××区扬尘污染防治实施方案》,拟定了《××区“十四五”空气质量改善规划》,制定了《臭氧管控排放源清单》,持续加强全区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建立了《××区工业炉窑综合治理项目台账》,推进工业炉窑全面达标排放。下发《××区国一及以下排放标准非道路移动机械用柴油机报废更新补贴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推进国一及以下排放标准非道路移动机械报废更新。修订完善了2022年度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和应急减排清单,做到158家涉气企业全覆盖。二是深化水生态治理。推进“千吨万人”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环境监控中心定期对××连片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开展监督性监测。与××建立了县际间上下游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完成省级下达的县际间上下游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协议的签订,明确补偿基准、补偿方式、补偿额度、水质测定的基本要求。三是推进土壤污染防治。为武宁垃圾处理厂、台湾工业园污水处理厂提供用地197.66亩;科学编制成片开发方案;加强土地要素保障水平,按照“土地要素跟着项目走”的要求,在控制用地总量的前提下,以符合产业政策、用地政策的项目落地为基础,作为配置计划指标的依据,切实保障有效投资用地需求;优先利用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实行“以地招商”,精准对接生物医药、黄金精深加工等重点产业链项目,不断提高项目的节约集约用地水平。
6.强化重点行业污染源管控治理。一是开展重点行业深度治理,制定并印发《××市××区新一轮“四减四增”三年行动方案(2021-2023)》,成立了××区新一轮“四减四
增”工作专班,督导有关部门和单位推动具体目标落实。二是强化工业污染源管控治理。加强环境执法力度,通过移动执法终端和全国固废信息APP系统监管方式,对危险废物处置和重点产生单位进行全方位一体化监管。一是加强重点产生单位环境执法检查。督促企业从产生到处置等各个环节严格落实《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法律制度及标准规范的要求,依法严厉打击违规堆存、随意倾倒、私自填埋、非法处置等危险废物违法行为。二是加强对危险废物经营单位环境执法检查。一方面检查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的各环节是否落实到位,重点检查各类手续、台账记录是否齐全规范,污染防治设施是否落实到位,固废管理系统是否规范运行,另一方面检查安全生产工作的要求和措施是否落实到位。对问题落实不到位的督促及时进行整改,对不重视安全生产工作、逾期不改正问题隐患严肃查处。今年以来,共出动环境执法人员1576人次,检查企业592次。做到危险废物环境监管“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全区危险废物环境风险防范能力得到明显提升。三是强化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目前,全区省定规模以上畜禽养殖场742个,均按要求配套建设了畜禽粪污暂存设施,配建率达到100%,已指导278个畜禽规模养殖场配建了374台(座)粪污处理设施(设备)。另外继续推广污水发酵囊、沼气池及其他污水处理设备,将养殖污水转化为液态肥还田,全区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5%以上。建设生物全降解地膜300亩已完成;建
设农膜残留监测点6个已采样送检,检测报告待出。四是强化工业污染源管控治理。一是严把技术改造项目立项备案审查关。截至目前,经区工信局核准备案的技术改造项目,无新增“两高”和高耗水项目;二是协助××做好“一企一管”和地上管廊建设改造。目前,园区污水处理厂已按“一企一管”设计、建设要求,预留了10路进水管道。园区企业建有总长度为9公里的集工艺物料管道、供热管道、供水管道、污水管道于一体的的管廊,管廊建设和企业项目主体同时建设、同时施工、同时验收。
7.提升城乡生活污染治理水平。一是提高城镇生活污染物收集治理能力。按照《××市××区入河湖排污(水)口整治方案》要求,督导有关镇街和部门对196入河排污口开展整治,目前已完成整治196个。提升城乡生活污染治理水平。进行农村“厕所革命”,完成新增农村改厕295户。全年完成1.68万户农村地区清洁取暖改造。先后完成了××大街等18条主次干道及19条背街小巷雨污分流改造工作,累计完成雨污分流改造约78公里。二是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健全人居环境整治长效机制。完善乡村交通基础设施,健全运营管护长效机制,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截至目前,整治公路3005公里,投入资金155万余元。推动××区美丽乡村建设项目,进一步改善农民出行条件和农村环境。对户户通工程质量和政策进行全面监督和把控,快速推进建设进度,截至目前,全区555个村
已全部实现通户道路硬化,真正做到了“户户通”工程全覆盖,打通了群众出行的最后1米。制定《××区2022年度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考核方案》,组织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春季战役”“大排查、大整改、大提升”“秋冬战役”等活动,全面提升农村环境卫生。
(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8.加快新旧动能转换。聚焦海洋生物和医药健康产业,抢抓全市生物医药产业链链办和“生命科学创新引领核心区”落户××重大机遇,立足××新城·国际生命科学城的“园中园”定位,推进总投资过120亿元的国际医用同位素创新应用基地、干细胞与再生医学产业化基地等9大重点项目。其中总投资××创新应用基地项目,已于今年1月份土地摘牌,实现了全市首例当月“四证齐发”,计划7月份主体封顶,年内投入使用,力争实现“四个当年”。协助企业申报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领军企业。
9.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一是全力配合省高速集团和市交运局推进荣乌高速威海至轸格庄段拓宽改造工程建设。目前已配合山东高速建设集团有序完成征迁工作,包括下穿通道在内的烟威高速初步设计已通过交通运输部审查。后续将一如既往地配合好山东高速建设集团工程建设手续的办理,争取早日开工建设。二是配合完成××至莱州高速××段前期工作,确保工程按期立项按期开工。今年上半年以来,区交通运输局全力配合做好牟莱高速工可编制前期工作,并
基本确定了线位。三是积极推进总里程27.5公里的县级公路改造和大中修工程剩余工程。目前,××项目剩余的3条27公里县级公路均已开工,上半年累计完成投资××万元,完成总投资的××。××段大修工程,已完成8.5公里沥青下面层施工,同步进行附属工程施工,已完成投资3800万元,完成总投资的78%。××界段大修工程,目前已完成水稳基层摊铺,完成投资1200万元,完成总投资的57%。X003上殿线小山子至上泽线段改建工程,正在进行路基、桥涵及防护工程施工,已完成投资4300万元,完成总投资的40%。
10.激发科技创新发展动力。一是联合推动重大技术攻关。支持我区重点企业突破行业“卡脖子”难题,加快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产业领域重大关键技术攻关,紧扣产业发展重点难点问题,以省市重大科技创新工程等计划为依托,实现关键技术国产替代。截至目前,×ד北方代表性水果精深加工”获批省重大创新工程项目;区内企业研发的“高速高刚性超精密主轴”、“智能凿岩机器人”等关键技术列入省重大专项项目指南。二是联合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推动山东省水果精深加工技术重点实验室、山东省果蔬贮藏加工技术创新中心、××市高纯半导体材料技术创新中心、××市长效蛋白药物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组织××申报市级重点实验室。力争年内新增市级以上创新平台1家。根据市科技局发布的《关于组织开展2022年××市重点实验室申报的通知》,上半年已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并组织网
上提交。同时,指导恒邦冶炼按××市技术创新中心验收标准,提前准备相关材料。
11.推进黄河流域文旅融合发展。一是文物保护方面。已开展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工作,完成区内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革命文物)“四有”工作。策划打造了一批主题突出、导向鲜明、内涵丰富的红色革命题材图片展览,将展览送进社区、送进村庄,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家门口的红色博物馆”。二是非遗传承方面。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开展了第七批市级非遗项目和第六批市级非遗传承人申报工作。在春节、端午等传统节日里组织开展“我们的节日”非遗图片展,通过艺术展览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并线上同步开展线上非遗知识课堂;举办“文化进万家走进敬老院”××区非遗图片展,组织开展了××区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暨××区非遗购物节宣传展销活动,让市民群众更好的感受非遗文化的传统魅力。三是特色文化挖掘方面。依托最美自然景观,整合××、跨海大桥、××、西山湾、××、××、爱往野奢营地,发布×ד最美观日打卡地”系列作品征集令,全力打造“最美观日打卡地”品牌。打造民谣文化品牌,依托养马岛秦风崖,举办“远方的家”主题民谣文化节启动仪式,打造“因为一首民谣歌曲,让世界记住养马岛”主题民谣品牌,让养马岛成为原创文艺基地。
二、2023年度目标任务
(一)加快构建抵御自然灾害防线
1.完善重点水利工程防御体系。做好重点水利项目建设。结合现代水网规划,持续健全重点项目服务保障工作推进机制,千方百计加强资金、土地等要素保障力度,进一步做好全区水利项目的策划、包装、申报、实施等工作,加快推进老岚水库移民安置区二期工程、城乡供水一体化等重点项目建设,全力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力争项目早完工、群众早收益。
2.系统推进河湖海岸线治理。抓好水利工程运行管理。2023年汛前,修订完善各类防御洪水方案、预案,抓好责任人调整和培训,组织开展水利工程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改和应急演练;汛中,密切关注雨情、水情、工情变化,科学精准做好水工程运行调度,与此同时,持续推进水利工程安全隐患排查整改,保障安全度汛;汛后,抓好工作总结,进一步查找短板,健全长效管理机制,提升整体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水道镇薛家夼水库除险加固加固工程力争在主汛期前完工,并通过蓄水验收。
3.健全城市防洪排涝体系。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待《××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编制完成后,加快完善我区2023年海绵城市建设计划,经区政府批准后开始进行前期准备工作,确保项目早开工,早见成效。
(二)推进水安全保障及优化利用
4.深度推进节水控水。推进农业节水变革,加强有机肥
替代化肥,强化化肥减量增效,年内完成水肥一体化新增面积6200亩。高标准农田任务面积1.31万亩,其中新建0.21万亩,改造提升1.1万亩。
5.完善水资源管理。营造良好河湖管理秩序。一是进一步健全河长制湖长制责任体系,强化河湖长及河管员履职,督促各级河湖长及河管员加强责任河湖常态化巡查,落实网格化管理责任。二是纵深推进农村生态河道建设和河湖“清四乱”工作,强化采砂监管,坚决遏增量、清存量,将清理整治重点向中小河流、农村河湖延伸,持续巩固整治成果。三是分级分批推进美丽幸福河湖达标建设,以“一河(湖)一策”作为关键抓手,突出抓好河湖综合整治、水生态保护等重点任务落实,提高河湖管理能力和水平。
6.优化水资源保护。(二)强化水资源与水土保持管理。一是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严守用水总量红线,全面完成上级下达我区的用水总量和用水效率控制目标。加强取用水监督管理,加强对重点用水户、特殊行业用水单位的监督管理,深入推进取水口和非法开采地下水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整治未经批准擅自取水、未按规定条件取水、取水计量不规范等问题;深入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以节水型单位为标杆,示范带动全社会节水。二是利用“天地一体化”等信息化监管手段,开展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专项整治,依法纠正各类水土保持违法行为,全面推进水土保持监管措施落地。
(三)建设“青山碧水蓝天”美丽港城
7.强化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强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全区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保持在95%以上。
8.提升城乡生活污染治理水平。深入推进我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切实改善提升我区农村人居环境。创建4个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进行农村“厕所革命”,完成新增农村改厕340户。全年完成1.05万户农村地区清洁取暖改造。
9.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加强多污染物协同防治。开展臭氧和细颗粒物污染协同防治,实施差异化和精细化协同管控,稳步增加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推进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协同减排,完善排放源清单编制,实施挥发性有机物总量控制,推进工业炉窑和移动源等氮氧化物排放协同控制,实现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的双下降。修订完善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和应急减排清单,做到涉气企业全覆盖。探索建立与威海等周边城市的大气污染防治区域协调机制,推动大气环境监管信息实时共享。到2025年,PM2.5年均浓度不超过29微克/立方米。
10.深化水生态治理。深化水生态治理。保障饮用水水源环境安全,推进“千吨万人”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对水源地进行定期监测,逐步开展“千吨万人”以下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问题排查整治。
11.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强化重点行业污染源管控治理。
一是强化工业污染源管控治理。协助××化工园区管理服务中心推动”十四五”新建化工项目入园,严控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项目盲目发展。二是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严格执行《××化工投资项目管理规定》,严禁违规化工项目落户我区。推进土壤污染防治。强化土壤环境风险管控。加强土壤污染源头控制,防范工矿企业新增土壤污染,完善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名录,并在排污许可证中载明土壤污染防治要求。强化农业面源污染和土壤污染综合治理,严格管控受污染耕地,加强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重点解决人口密集区化工企业腾退土地安全利用。到2025年,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省定目标,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有效保障。开展地下水环境污染防控。开展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到2025年,基本查明全区地下水环境状况并制定整改方案。深化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实施重金属减排工程,实施重点行业重点重金属污染物排放“等量替换”或“减量替换”。
12.开展重点行业深度治理。强化重点行业污染源管控治理。开展重点行业深度治理。实施新一轮“四减四增”三年行动。加强固体废物综合整治。持续推进工业企业颗粒物无组织排放整治提升。深化工业炉窑综合整治,推进清洁能源替代,推动工业炉窑排放全面稳定达标。强化移动源综合治理,加强施工场地、港口及物流园区、大型厂矿等作业场地内非道路移动机械监督检查,逐步淘汰国一及以下非道路
移动机械;提高机动车污染防治,严格执行国家新生产机动车排放标准,全面淘汰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营运柴油货车。
13.提高城镇生活污染物收集治理能力。提升城乡生活污染治理水平。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因地制宜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健全人居环境整治长效机制。认真贯彻落实省、市“两清零、一提标”工作方案,一是继续推进雨污分流改造工作,力争2023年底前完成建成区雨污分流改造工作;二是加强小鱼鸟河、小张河、芙蓉河、三八河四条黑臭水体常态化管理工作,确保黑臭水体不反弹;三是督导牟新集团加快推进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作,力争2023年底年投产运营。
(四)打造黄河流域国际会客厅
15.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2023年新增绿色建筑面积30万平方米。
16.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发挥××港区货物运输功能,完成货物吞吐量约105万吨。织密高速公路网,全力配合建设××段拓宽改造工程,争取工程早日完工。全力推进××段改建工程,确保工程进度。“四好农村路”高质量发展80公里。全力推进城南公交场站及其他3个乡镇公交场站建设,确保2023年内完工。
(五)打造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
17.联合打造高能级创新平台。支持××北方安德利果汁股份有限公司“山东省果蔬贮藏加工技术创新中心”、××冶炼股份有限公司“××市高纯砷材料技术创新中心”、××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市长效蛋白药物技术创新中心”等筹建期内的高能级创新平台做大做强。争取年内新建市级以上平台1家。
18.联合推动重大技术攻关。组织企业申报”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努力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难题。鼓励行业领军企业与黄河流域省(区)大院大所深化合作。2023年争取市级以上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科技局)
19.共同推动产业集群化布局。一是科学编制成片开发方案,为下一步土地报批工作打好基础。二是加快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在国土空间规划中明确主体功能定位,科学安排各地建设用地规模。支持打造产业聚链落园,在国土空间规划中预留发展空间,对符合产业集群化的项目,优先保证建设用地。三是加强土地要素保障水平,按照“土地要素跟着项目走”的要求,在控制用地总量的前提下,以符合产业政策、用地政策的项目落地为基础,作为配置计划指标的依据,切实保障有效投资用地需求;优先利用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实行“以地招商”,精准对接生物医药、黄金精深加工等重点产业链项目,不断提高项目的节约集约用地水平。2023年将通过配合争取省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用地指标、盘活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等方式,保障项目发展需求。
20.共同培育新动能产业体系。一是全面实施新旧动能转换,加强我区高成长创新性企业培育申报工作。2023年力
争成功申报1户××瞪羚企业、2户××专精特新企业、3户××市专精特新企业、2户××市瞪羚企业。二是配合××市全面实施重点产业链“链长制”,结合我区实际,重点打造黄金精深加工、生物医药等2个“千亿级”和高端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绿色建筑、文化旅游等4个“百亿级”重点产业链,针对我区重点企业的上下游链条、关联配套企业、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符合我区产业发展方向的上市公司、成长性企业等,深入调研摸底,梳理本土企业合作需求,包装谋划对外招商推介项目。围绕重点园区和重点项目,积极对上争取关联项目和政策,推动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壮大产业链集聚支撑,加快实现产业链集群化发展。
篇五:如何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如何做?
黄河复杂难治,其根本症结在于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主流的解决方案是把水资源作为最大刚性约束,强调生态优先、以水定产,利用调水调沙实现水沙调控、利用经济手段实现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广建水利工程实现洪水灾害以及水土流失治理等。这些方案没能突破水资源约束,导致生态保护、生产发展成本高昂,难以形成以市场机制为主的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体系,不具有可持续性。只有沪疆大运河工程,才能大幅增加黄河流域水资源总量,提高流域环境容量,降低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成本,实现黄河通航,从而使得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在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运输成本等方面处于同等水平,才能降低南北差距,从而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重在保护,要在治理”,“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黄河流域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2%,承担着全国15%耕地面积和12%人口的供水任务。据统计,2010—2018年黄河流域年均供水量527.04亿立方米,其中地表供水量392.73亿立方米,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79.8%,一些支流断流严重,生态用水保障程度偏低。
黄河复杂难治,其根本症结在于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1919—1960年黄河多年平均来沙量16亿吨,2000—2018年黄河潼关站实
测年均来沙量仅2.44亿吨。当前黄河下游发生大洪水的风险依然存在,上游洪水历时长、洪量大,中游三门峡以上的“上大洪水”峰高量大、含沙量高,对下游防洪威胁很大。
黄河流域是我国生态脆弱区分布面积最大、脆弱生态类型最多、生态脆弱性表现最明显的流域,分布有青藏高原复合侵蚀、西北荒漠绿洲交接、北方农牧交错、沿海水陆交错带等生态脆弱区。
通过系统分析当前黄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泥沙淤积控制、防洪减灾、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结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要求,按照“点线面结合”“五水同治”总体思路,提出重点补齐防洪与水沙调控薄弱环节、加强干支流水环境与水生态系统保护、实施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全面综合治理等举措,形成保护水资源、恢复水生态、改善水环境、治理水灾害、强化水监管的水战略总体布局和战略格局,并制定流域协同管理的体制机制框架,以维持黄河生态健康,支撑流域高质量发展。
1黄河流域面临的形势与问题
1.1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节水潜力有限
(1)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高。黄河流域水资源量仅占全国的2%,却承担着全国15%耕地面积和12%人口的供水任务,人均水资源量仅有408m3,为全国的1/5。据统计[19],2010—2018年黄河流域年均供水量527.04亿m3,其中地表供水量392.73亿m3,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79.8%,一些支流断流严重,生态用水保障程度偏低。平原区浅层
地下水开采量94.7亿m3,占可开采量的81.2%,部分地区地下水超采。
(2)径流量显著减少。1919—1975年黄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580亿m3,根据黄河流域水资源调查评价[20],1956—2000年黄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为535亿
m3,减幅
7.8%。据统计[19],2001—2016年黄河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减小为442亿m3,与1919—1975年相比减小23.2%。受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双重影响,未来黄河径流量还将进一步减小。
(3)节水潜力有限。黄河流域大部分区域气候干旱,蒸发强烈,主要为灌溉农业区。农业灌溉定额低于全国平均值,仅比北京、天津和河北略高,灌溉水利用系数0.54,用水效率处于国内较高水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23m3,仅为全国的一半左右,节水水平达到国内甚至国际先进水平。据测算[21],考虑农业可节转潜力,黄河流域实际毛节水潜力20.37亿m3(上中游17.43亿
m3),净节水潜力
14.23亿
m3(上中游11.80亿m3)。预计到2035年,黄河流域生活、工业总缺水量为77亿~92亿m3,2050年生活、工业总缺水量为83亿~114亿
m3。
1.2水沙关系不协调将长期存在
黄河复杂难治,其根本症结在于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1919—1960年黄河多年平均来沙量16亿t,2000—2018年黄河潼关站实测年均来沙量仅2.44亿t。为进一步研究水沙关系不协调问题,提出了协调度的概念,计算公式为
式中:Cun(i)为研究河段来水来沙的水沙关系协调度,该值小于或等于0表示水沙关系不协调,大于0表示水沙关系相对协调,值越大协调度越高;i为黄河干支流某一河段;φi为河道实际来沙系数;φT为河道临界来沙系数。
临界来沙系数一般指相对于河道是否淤积而言,如果进入河道的水沙过程刚好使河道处于冲淤平衡的临界状态,则该水沙过程的来沙系数就是临界来沙系数。以黄河下游河道达到冲淤基本平衡的小浪底、黑石关、武陟水文站来沙系数0.01kg·s/m6作为临界来沙系数,计算水沙关系协调度。
随着水利水保等治黄措施的作用不断显现,水沙关系向逐渐协调的方向发展,但仍未达到协调的水沙关系,水沙关系不协调特性将长期存在。
水沙调控体系不完善。黄河上游自龙羊峡、刘家峡水库投入运用以来,宁蒙河段汛期水量和大流量过程减少,造成该河段水沙关系恶化、河道淤积加重、主槽严重萎缩,正加快形成新悬河。黄河中游北干流缺乏控制性工程,潼关高程居高不下,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后续动力不足,不能充分发挥水流的输沙功能。
1.3洪水风险依然是最大威胁
历史上黄河洪水频发,决口改道频繁,灾难深重。从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的2540a中,大的改道26次、大的迁徙5次,1950年以来的70a间黄河发生超过10000m3/s的大洪水12次。当前黄河下游发生大洪水的风险依然存在,上游洪水历时长、洪量大,中游三门峡以上的“上大洪水”峰高量大、含沙量高,对下游防洪威胁很大;三门
峡—花园口区间的“下大洪水”洪峰高、涨势猛、预见期短,对下游防洪威胁最为严重。
洪水防御调度难、威胁大。小浪底—花园口区间是“下大洪水”的主要来源区,目前尚有1.8万km2属无工程控制区,洪水预见期短,威胁下游及滩区安全。下游“二级悬河”发育严重,299km游荡型河段尚未得到有效控制,洪水发生时极易引发横河、斜河和顺堤行洪,危及大堤安全。滩区“人水争地”问题严重,影响河道行洪。
1.4生态环境脆弱
黄河流域是我国生态脆弱区分布面积最大、脆弱生态类型最多、生态脆弱性表现最明显的流域,分布有青藏高原复合侵蚀、西北荒漠绿洲交接、北方农牧交错、沿海水陆交错带等生态脆弱区。
荒漠化、沙化土地集中分布。黄河上中游集中分布了巴丹吉林、腾格里、毛乌素、乌兰布和、库布齐五大沙漠(沙地),区域气候极为干旱,水资源极度匮乏,多年平均降水量不足200mm,植被稀疏,生态环境十分恶劣。黄河是阻隔五大沙漠(沙地)汇合的天然屏障,当前五大沙漠扩张、汇合的风险依然存在。
水土流失严重。黄河中游流经的黄土高原面积46万km2,土质疏松,地形破碎,降雨集中,水土流失面积广,侵蚀模数大。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和人民群众长期生活贫困,而且是下游河道淤积、河床高悬等防洪风险的根源。当前黄土高原仍有23万km2水土流失面积未得到有效治理,尤其是7.86万km2多沙粗沙区和1.88万km2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治理难度更大。
2全面保护的重大布局
充分考虑区域差异性,分类施策,提升上游水源涵养、中游水土保持、下游湿地生态功能,构建黄河流域“三区一廊道”生态功能和水功能空间保护体系,保护水资源,修复水生态,治理水环境,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质量。
2.1河源区水源涵养
(1)加强黄河源区保护。黄河源区是黄河最重要的水源补给区,为黄河提供约37%的径流量,水质好、产流过程平稳。在黄河源区加强退牧还草、封山育林、沙化草地治理、湿地保护等综合治理措施,持续提升河源区林草植被覆盖率,维护河源区河湖生态空间和水源调节功能,提高水源涵养能力,加大扎陵湖、鄂陵湖生态保护力度。
(2)提升上游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加强玛曲、若尔盖等区域草原草甸湿地封禁保护,以玛曲、若尔盖为主建立世界级黄河湿地公园,维护沼泽湿地草原自然植被稳定性。对黄河青海段、甘肃段和四川段水源涵养区自然湿地进行抢救性保护,修复湿地生态系统功能。
(3)实施支流源头保护。以祁连山、秦岭、六盘山、白于山等为重点,在大通河、湟水、洮河、渭河、汾河、无定河、伊洛河、沁河等支流源头区,实施林草植被建设等生态环境保护工程,探索草田轮作、低产田退耕还草和已垦草原退耕还草模式,提升支流源头的水源涵养能力。
2.2荒漠防治与沙化治理
(1)实施防风固沙工程。以五大沙漠(沙地)为重点治理区域,持续推进沙漠防护林体系建设,实施天然林保护、林草生态保护修复等生态治
理工程,促进荒漠植被修复,保护宁蒙干旱风沙区天然林草植被,遏制五大沙漠(沙地)合拢趋势。
(2)加强上游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治理。在贺兰山东麓、阴山—大青山南麓等重点地区,实施增绿、固沙、扩湿工程,阻止荒漠化和生态退化进程。加强草原生态系统保护,通过生态移民、退牧还草、围栏封育等措施,推进内蒙古高原西部与南缘、宁夏中部、青海塔拉滩等地水蚀风蚀交错区和农牧交错地带生态退化、沙化综合治理。
(3)稳定人工绿洲。上游宁夏青铜峡灌区、银川平原以及河套灌区对于阻止沙漠东进、汇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宁蒙灌区为重点,结合灌区现代化改造实施人工绿洲建设,以沿黄灌区为主、灌区外围生态修复区为辅,构建沿黄生态带。
2.3河口区湿地生态保护
(1)加大河口空间管控。合理确定河口生态保护空间格局,严格保护天然湿地,禁止不合理开发开垦,制定负面管控清单。实施河口区退化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开展刁口河故道等备用流路生态修复,推进退塘还湿、退田还滩,保护和提升河口生态功能。
(2)实施湿地生态系统保护。遵循河口自然演变规律,坚持河流-海洋-陆域系统保护与治理,以自然恢复为主,适度人工修复,减少人类活动干扰,维护河口生态系统完整性。建立河口区生态环境跟踪监测评估体系,强化监督和管理,促进河口生态系统保护。
(3)持续实施湿地生态补水。充分利用调水调沙期和汛期洪水实施河口淡水湿地生态补水,适时开展备用入海流路生态补水,逐步实现水量
及过程与生态保护目标需水要求相适应,维护河口三角洲良好生态。继续开展淡水湿地生态补水,实施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促进受损生态系统逐步修复。
2.4河湖生态廊道构建
(1)维护河流廊道功能。落实河流生态流量(水量)指标与过程管理,开展黄河干流生态水量调度,提高生态流量满足程度。推进湟水、渭河、汾河、沁河、大汶河等支流水资源优化配置及水量调度,保障河道生态基流。加强上游干流以及湟水、大通河、洮河等支流水生生物栖息地修复,保护生物多样性。
(2)实施河流水环境保护与水污染治理。强化水环境承载能力约束,建立水环境承载能力预警机制,到2035年主要污染物控减40%,严控废污水排放量和污染物入河量。对干流及重要支流城镇集中分布河段,持续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和中水回用设施;对湟水、汾河、延河、泾河、涑水河等污染严重支流,开展水环境综合治理,改善水环境,2035年实现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在98%以上。
(3)下游生态廊道建设。实施黄河下游滩区再造,结合生态农业、观光农业、湿地,打造黄河沿岸生态经济、生态休闲旅游、湿地保育区、滨河景观风貌等,形成黄河下游800多km生态长廊,保障黄淮海平原的生态安全。
(4)湖泊生态治理。实施乌梁素海水环境治理,在加强源头治理、控污截污基础上,科学论证水系连通工程,相机实施生态补水等措施。建设东平湖等湖泊的河湖水系连通工程,维护河湖生态廊道功能。
3系统治理的整体格局
结合黄河水沙情势变化,紧紧抓住水沙关系调节这个“牛鼻子”,把水资源作为最大刚性约束,谋划水沙调控、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洪水灾害以及水土流失治理等,构建上下游联动、左右岸一体、干支流统筹的治理格局。
3.1构建完善的水沙调控体系
优化现有工程运用方式,加快干流骨干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完善水沙调控体系,协调水沙关系,夯实黄河长治久安工程基础。
(1)完善水沙调控体系是协调水沙关系的关键。对洪水、径流、泥沙进行科学管理和联合调控,协调黄河水沙关系,塑造适合下游河道输沙的水沙过程,充分发挥水流的输沙作用,尽量多排沙入海,减少下游河道淤积,维持中水河槽的行洪输沙功能。
(2)加强梯级水库群调度,增强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后续动力,协调水沙关系。当前全河水沙调控体系的主体构架尚未形成,现状工程条件下要从水流动力条件与时空对接等方面,研究利用上游龙羊峡、刘家峡、万家寨、三门峡等梯级水库,增加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后续动力的方案,优化并创新现状水库调度运用方式。
(3)加快工程体系建设,提高水沙调节能力。尽早开工建设古贤水利枢纽工程,增加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后续动力,充分发挥水沙调控体系整体合力,与小浪底水库联合调控运用,减少下游河道泥沙淤积,同时冲刷降低潼关高程,减轻渭河下游防洪压力。加快建设黑山峡水利枢纽工程,协调上游水沙关系,遏制宁蒙河段新悬河发展态势。适时建设碛
口水利枢纽工程,完善水沙调控工程体系,增强径流调节和洪水泥沙管控能力。
3.2完善防洪减灾体系
上中游补齐防洪工程短板,下游坚持“上拦下排、两岸分滞”,实施河道与滩区综合提升治理工程,完善防洪减灾体系,提升防御洪水的能力。
(1)上中游补齐防洪工程短板。结合黄河上游洪水的新特征,完成青海、甘肃、宁蒙河段及一些大中城市的堤防、控导、护岸等河防工程达标建设。在黄河中游开展干流禹门口—潼关河段、潼关—三门峡大坝河段河道治理,完成控导与护岸工程,减少塌滩塌岸。推进渭河、汾河等主要支流重点防洪河段治理。
(2)实施下游河道及滩区综合提升治理。以高村以上河段为重点,实施控导工程续建,控制游荡型河段河势;高村以下河段实施综合整治,解决局部河段河势上提下挫、塌滩形成新湾、工程脱溜等问题。开展东坝头至陶城铺河段“二级悬河”治理,消除堤河串沟顺堤行洪危害。以宽河固堤、标准化堤防建设为基础,因滩施策、分区治理,实施下游河道及滩区综合提升治理,妥善解决下游滩区防洪保安全和经济发展、生态保护的矛盾,解决滩区群众防洪安全问题。实施东平湖滞洪区综合治理工程和安全建设,解决滞洪区防洪与群众脱贫发展的矛盾。
(3)提升洪水灾害管控能力。建设水雨情预报及调度系统,实现由规则调度向预报调度转变。加快凌情监测和预报,引进先进防汛装备,进一步提升防汛应急保障能力。完善防汛减灾系统,建设黄河流域水工程防灾联合调度平台,开展干支流重要控制性水库防洪统一调度。
3.3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节水优先、空间均衡,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促进社会经济与水资源承载力协调发展。
(1)生态优先,科学确定水资源可利用量。维持黄河健康水生态的水量包括两部分:一是合理的输沙水量,减少河道的泥沙淤积;二是非汛期生态需水量,维持河流生态功能。研究表明[22],利津断面低限生态水量为180亿m3/a,黄河水资源可利用量为310亿m3/a。
(2)强化节水,量化流域用水效率标准。把农业节水作为主攻方向,2035年完成宁蒙灌区、汾渭平原、下游引黄灌区等233.33万hm2大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建设节水型、生态型灌区,打造国家高效节水示范区,工程节水灌溉率达到100%,高效节水灌溉率从29%提高到50%,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61,灌溉定额从
5520m3/hm2降低到
4800m3/hm2。加快工业产业结构调整与用水工艺提升改造,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5%,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15m3。城镇管网漏损率控制在9%以内,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100%。
(3)以水而定,把水资源作为最大刚性约束。坚持以水定地、以水定产,农业方面控制灌溉面积增长,优化种植结构,减小高耗水作物种植面积,因地制宜发展旱作农业;工业方面严格高耗水产业准入,倒逼能源、化工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引导流域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到2035年GDP年均增长4.5%,人均达到11.26万元,城镇化率70.9%,新增需水55.33亿m3。
(4)兼顾公平与效率,优化流域水资源配置格局。在黄河径流量大幅减少的情况下,坚持生态优先,适度增加生态水量,入海水量从近20a的年均161亿m3增加到180亿m3。考虑南水北调中东线建成通水的实际情况,将河北、天津分水量从
20亿
m3压减至6.2亿m3,适度减少河南、山东黄河分水量,腾出水量保障中上游生活用水、能源基地用水以及发展质量提升的用水需求。
(5)严格管理,建立全过程用水监管体系。持续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完善取用水监管措施和手段,对黄河干支流规模以上引退水全面实施在线监测。建立水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划定超载、临界超载和不超载区域,实施差别化管控:对超指标用水的省(区),制定并严格实施用水总量削减方案;对临界超指标用水的省(区),暂停审批高耗水项目取水许可。
(6)建设水源工程,保障流域水资源安全。建设古贤、黑山峡等骨干水利枢纽和引黄济宁等区域水资源配置工程,提高重点城市和经济区供水保障程度;推进陕甘宁革命老区供水等一批水源工程,保障和改善民生、助力脱贫。实施南水北调西线工程等跨流域调水工程,从根本上扭转流域水资源严重超载局面。
3.4实施水土流失系统治理
以多沙粗沙区为重点,以小流域为单元,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形成完善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改善水土流失状况。
(1)确定合理的治理目标。2035年,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率将由目前的63%提高到70%,年均减少入黄泥沙6亿t,宜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得到
全面有效治理,人为水土流失得到全面控制。
(2)因地制宜大力推进旱作梯田、淤地坝建设。在坡耕地面积占比大、人地矛盾突出、群众需求迫切的地方,按照近村、近路的原则,建设旱作梯田;对田面较窄、蓄水保土差的老旧梯田实施改造。在沟壑发育活跃、重力侵蚀严重、拦泥效果显著的沟道建设淤地坝;对已经淤满、拦沙效果差的淤地坝进行改造提升,提高工程建设标准和拦沙能力。
(3)突出重点实施综合治理。在陕北、晋西北、内蒙古鄂尔多斯等多沙粗沙区,以小流域为单元,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植物措施、耕作措施有机结合,形成梁峁坡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体系;在水土流失最剧烈、对黄河河床淤积抬高影响最大、危害最严重的粗泥沙集中来源区实施拦沙工程,快速拦减泥沙;在董志塬等高塬沟壑区,建设塬面、沟头、沟坡、沟道“四道防线”,遏制塬面萎缩。
(4)加强水土流失预防、生态保护和监督监测。在植被覆盖度较高、水土流失轻微的黄河源头、祁连山、甘南草原、六盘山、子午岭等区域,采取封育保护措施,减少和避免人为干扰破坏。依法实行最严格的水土保持监管,充分利用高新技术手段,实现黄河流域全覆盖、常态化动态监管,严控人为水土流失。
4协同管理的体制机制框架
把创新流域管理体制机制作为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加强顶层设计,强化流域监管,开创黄河流域保护治理新局面。
(1)制定黄河法律体系。加快出台《黄河法》,将黄河治理、保护与管
理上升为法律制度,有针对性地解决黄河特殊矛盾与问题,为规范黄河流域开发、治理、保护和管理明确底线约束,为流域生态保护及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2)建立协同联动管理体制。按照流域管理、区域管理、行业管理相结合的原则,以“河、湖长制”为支撑,建立跨区域、多部门的协同治理机制,完善流域、区域、行业管理的议事协调协商制度。
(3)完善水沙调控管理体制。建立以流域管理为主、区域协同配合的水沙调控运行管理机制,实施黄河水库群防洪、防凌、减淤、供水、发电、生态等统一调度,解决“九龙治水”、分头管理问题。
(4)建立水生态补偿制度。建立黄河流域重要水源涵养区和省级行政区水量纵向补偿、省界断面水质横向补偿相结合的补偿模式,开展黄河源、甘南、祁连山和六盘山等重要水源涵养区及省界水环境等水生态补偿试点,实行分类分级补偿政策。
(5)加强监管执法能力建设。加强流域各级水行政管理机构执法能力建设,增强科学执法理念和超前监督管理意识,实现同步管理和超前管理并重,推进流域上下游水生态环境信息共享,强化流域统一监管。
5结
语
针对黄河流域当前面临的重大问题,面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从流域统筹推进、全面保护、系统治理、协同联动等方面提出水战略格局。
(1)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针对不同地区的生态类型和特征性问题,实施分区分类的保护和修复措施,上游和河源区保护水源涵养、荒漠化
和沙化防治、中游支流水环境保护、下游湿地和河口三角洲生态修复和生态补水。
(2)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是黄河复杂难治的关键症结,破解途径在于紧抓水沙关系调节,完善水沙调控体系,补齐防洪短板,强化水资源最大刚性约束,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尤其要将从外流域调水作为长期战略措施。
(3)黄河流域保护和治理是一项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协调流域与区域之间的管理关系,健全政策法规、完善协同联动管理体制、确立生态补偿机制、增强流域监管执法能力。
篇六:如何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方案
为深入贯彻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视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四为四高两同步”总体思路和要求,全力用好市委“五抓一优一促”经济工作主抓手,落实“三个强市、三个高地”工作目标,按照县委、县政府“一区三园四个”建设目标,以沿黄示范带“1+5”工程(以黄河一号旅游公路为牵引,打造“特优农业、生态保护、文旅融合、美丽乡村、特色小镇”五大基地)为抓手,创建高质量高标准黄河流域(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特制订本推进方案。
一、打造沿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带
坚持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按照“高点定位、适度超前、突出特色”发展思路,重点实施沿黄示范带“1+5”工程。围绕黄河一号旅游公路沿线村庄发展实际,放大沿黄自然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整合资源和项目资金,加快推动沿黄产业发展、生态修复保护、文化旅游和农村人居环境集中连片整治,由点向面拓展,串点成线,全力打造“特优农业、生态保护、文旅融合、美丽乡村、特色小镇”五大基地,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沿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带,实现沿线色彩由“灰”“黑”转变为“绿”“蓝”。
(一)积极推进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建设。围绕“专用性、安全性、智慧性和环境友好型”的总体思路,全力推进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建设,建好主路、优化布局、健全设施、美化环境、智慧旅游,完成傅作义
故居-吴王古渡段10公里道路建设。规划建设不同功能的自行车道、健走步道等,提升“慢行系统”深度体验;在沿线合理设置驿站、房车宿营地、农副产品销售点、观景台、小憩园、停车场等附属设施,确保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突出旅游公路沿线自然风光和人文特色,以建设美丽乡村为契机,推进旅游公路沿线美化绿化净化工程,展示多样化的生态美景;加快实施特色旅游标志和信息指引系统,构建规范化、智慧化、特色化的指路标志和指景标志融合协调的信息指引系统。实现黄河一号旅游公路(段)28.9公里高标准全线贯通。
(二)黄河公路+特优农业。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规范耕地占补平衡。加强高标准农田和旱作梯田建设,在孙吉、角杯、东张三个乡镇建设黄河流域粮食优质高效高产示范基地6.88万亩、水稻优质高效高产示范基地3000亩,在北辛等5乡镇27个村完成高标准农田9万亩建设,确保粮食种植面积只增不减。大力发展特优品牌养殖,重点抓好东张镇年出栏840万只肉鸡养殖项目建设,提升鲜活畜禽供应水平;抓好孙吉镇数智渔业产业链项目、角杯镇潘西设施渔业等项目建设,推动水产基地建设。推动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以苹果制(繁)种能力提升项目为牵引,进一步做好七级镇坑棚设施樱桃、东张镇设施冬枣、水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等项目建设,上马一批水果分拣包装、水果交易市场项目,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三)黄河公路+生态保护。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优化生态空间格局,加强湿地保护和水土
流失防治,提升大气、土壤、水资源环境质量。按照“保护优先、绿色发展”原则,积极推进荒山、荒沟绿化5万亩,高水平做好小风线改线工程通道绿化、旅游公路沿线绿化40万平方米。高标准实施吴王护岸上延工程,有效整治河道安全,将防洪标准提高到50年一遇。大力开展固废污染治理,重点做好农业废弃物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大力发展绿色循环经济,提升资源集约化利用水平。通过实施涑水河流域生态修复、涑水河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沿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楚侯工业园区污水处理等工程,使沿黄、沿涑农村生活污水得到资源综合利用,进一步扼制水土流水,减少土壤污染,改善入黄水质。
(四)黄河公路+文旅融合。聚焦全域旅游,深度挖掘、整合我县沿黄文化旅游资源,提升景观、丰富业态、叠加功能,串点成线,连线成面,全力建设精品旅游示范带,重点推进代村石榴采摘园-临晋县衙-姬鹏飞故居-忠定苹果观光采摘园-吴王古渡-薛公黄河湿地公园-傅作义故居“黄河风情游”精品线路创建2家以上高标准“黄河人家”,完善沿黄旅游服务功能。加强文化遗产挖掘、保护、传承,按照标准化、智慧化、现代化的要求,创建孙吉薛公乡村旅游示范村,启动猗顿园、临晋县衙改造提升工程,开发“农文旅融合”旅游样板工程。快速推进黄河大桥项目落地,打通区域交流壁垒,共享景点与客流,实现跨区域文旅联动。
(五)黄河公路+美丽乡村。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科学有序推进“多规合一”的村庄规划编制,以农耕文化传统村落保护为特色,做好村庄道路硬化、拆违治乱、厕所革命、污水治理、垃圾治理、医养结合等工程,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实现“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沿黄美丽乡村建设目标,重点打造1个市级美丽乡村和10个县级美丽乡村。
(六)黄河公路+特色小镇。立足新型城镇化发展理念,围绕聚集生产要素、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重要切入点和发力点,采取“企业主导、政府支持、市场运作”的模式,启动庙上冬枣特色小镇、北景养殖特色小镇、北辛农文旅特色小镇、耽子果品加工特色小镇、孙吉康养小镇建设,加速产业培育、要素聚合、产城融合,力争一年见成效,三年大变样,通过五年的努力,全县培育3-4家主导产业明显、生态环境优美、功能叠加融合、体制机制灵活的特色小镇,打造新的县域经济增长极。
二、继续实施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双十工程”
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下谋发展,持续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重点落实三科农商城、智能电子产业园、国家果业公园综合博览区、华恩年加工30万件汽车零部件生产线、一洲实业年产8000万米高档服装面料生产线、源泰热能年产20万吨高档生活用纸、豪钢年产5万吨煤机配件生产、国耀新能源30MW生物质热电联产、鑫晟新材料年产6万吨新型高品质合金粉末、顺丰速运物流传输带安装等项目,力求在新基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新业态上不断取得突破。
三、推进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黄河流域(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高度重视先行区建设工作,不断完善示范带项目推进机制,强化跟踪调度,压实工作责任,明确一名班子成员具体抓,切实把这项工作作为当前中心工作抓紧、抓实、抓到位。
(二)抢抓政策机遇。抢抓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部崛起等重大政策叠加期机遇,围绕特优农业、生态保护、文旅融合、美丽乡村、特色小镇等五大基地建设,深刻领会《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方向)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管理办法》,密切跟踪中央、省政策动态,积极主动与国家部委、省直部门对接,全力争取政策、资金和项目支持。
(三)狠抓项目建设。强化项目储备,立足我县发展实际,进一步谋划一批、完善一批、提升一批成熟度高、示范性强的重大项目,为我县高质量发展聚力蓄势增后劲。统筹落实“五个一”项目推进机制,进一步明确项目推进时间节点,倒排工期,确保项目按计划推进。
(四)强化要素保障。举全县之力加快沿黄示范带创建和“双十工程”实施凝聚资金向项目流动、土地向项目倾斜、人才向项目集聚的推进合力。各项目责任单位要带头讲诚信,积极营造“六最”营商环境,针对项目需求研究制定合法合规、有竞争力的配套政策,全力推进项目实施。
推荐访问:如何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黄河流域 高质量 生态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