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教育管理学理论主要有哪些
第一编
教育管理的理论基础
第一章
教育管理学的性质和特点
1、教育管理学:教育管理学是研究教育管理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按照教育管理对象的特点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教育管理学:是以整个国家教育系统的管理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
狭义教育管理学:是以一定类型的学校组织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
2、为何教育管理学是一门社会学科?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社会环境中各个因素对教育的存在与发展有着激励或制约的双重作用。教育管理学就是研究在什么社会积极条件下,采用什么方法能够激法教育中的激励因素,改变制约因素,此外,在评价教育管理的质量时也是以其社会效益的大小为准蝇的。
3、为何社会科学也是科学?
①社会是一个开放系统。存在于开放系统中的教育,常常受到两类因素的影响,一类是确定性因素,一类是不确定因素。②社会科学是人的科学。社会是由人所组成的,人是主体,人又是按照利益不划分为若干个群体。③社会科学的整体性。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是由若干个相互区别、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的要素所组成的,因此我们研究社会问题时必须从整体出发,处理好局部和整体的关系。
4、为什么说教育管理学是教育科学的组成部之一呢?
因为教育科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教育科学研究的范围十分广泛如社会环境与教育环境、教育目标、教育对象等等。当这些教育因素各自处于孤立的状态时,它们形成不了教育过程,更达不到教育的预期目标。教育管理学就是研究对影响教育质量和效益的诸因素如何进行组合。因此教育管理学就成为教育科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5、为什么说教育管理学是管理科学的一个分支呢?
因为管理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现象,它存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管理科学就是研究管理者这种活动适合于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其中也包括教育领域。但是教育管理又有自己的特点,它不同于其他行业和部门的管理。教育管理学就是把教育和管理结合起来。研究如何按照教育的客观规律来管理教育,对影响教育质量和效益的各个要素进行规划、组织、指导、协调和控制。
6、教育管理学的性质:①教育管理学是一门社会学科。②教育管理学是教育科学的组成部分,又是管理科学的一个分支。③教育管理学的文化性。
7、教育管理学的特点:①教育管理学是增长智慧的科学。②教育管理学是富有挑战性的科学。③教育管理学是价值的科学。④教育管理学是权变性的科学。⑤教育管理学是行动的科学。
8、从古典的教育管理模式向现代教育管理模式演变是受着三种因素的影响:
①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的产生是教育事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②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为教育管理理论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
③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的成就对教育管理理论的辐射作用。
9、教育管理学的学科体系(教育管理的内容)分为三个层次:教育事业的管理、学校和其他教育组织的管理、教育管理人员的自我管理。
10、学校管理者的自我管理。
教育管理就要从提高干部的自身素质入手。以下几个方面是普遍需要关注的问题:①学校管理者的影响力场。为了不断地扩大自己在组织和群体中的影响力,就必须从自己是否善于正确的使用权力、自己的智能结构完善程度和本人的品德修养等方面来研究和改进。②学管理者的类型。③学校管理者智能结构。大致有五个方面:概念的能力、决策论证和可行性分析的能力、组织实施能力、自我反省和评价的能力。
11、学习教育管理学的用处?为何要学教育管理学?
①丰富和充实智能结构。②成为一个成功的教育管理者。③通过学习可以获得一种学历证书、文凭,以改变自己现在的身份和地位。所谓有用,一种是职业技能性的知识如教育调查、教育统计等,另一种属于思想方法、价值观念。因为学习教育管理学的知识可以应用到自己需要的时候,如当你被委任一个新的领导职务时,当你接受一项新任务时,当你在工作中取得成绩时,当你遇到失败或挫折时,当你工作中遇到麻烦感苦恼时。虽然教育管理学在没有提供明确的答案,但是我们可以从书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原则和思路。
12、什么是教育管理?怎样才能教好教育管理学?
(1)、教育管理不仅是对学校物质设备的管理,更为重要的是对教育计划和教育活动的管理。教育就是在一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与方化环境下,教育管理部门领导者在教育价值观的支配下,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所管辖的各级各类教育组织进行预测与规划、组织与指导、监督与协调、激励与近制,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开发和合理配置,以实现提高教育质量,增进办学效益,稳定教学秩序,改善办学条件,促进教育事业发展。
(2)、①教育管理学教学成功的关键是通过教学活动唤起学习者对本学科有较高的期待。
②教育管理学教学的作用不仅仅是向学习者传授系统的教育管理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而更为重要是使学习者学会思考。
③教育管理学教学的难点不在于内容是否深奥,而在于如何把教育管理学的基本理论转化为学习者的信仰和追求。
④教育管理学的教学模式是多种多样的。
⑤教育管理学教学中容易发生的错误:关于教育管理的标准环境与非标准环境问题、关于教育的常规管理和例外管理问题、关系教育管理中人与事的关系、关系权力在教育管理中如何应用的问题、教育管理学的教学起点问题。
13、为什么会产生:“理论上是正确的,而实际上又往往是办不到的”看法?
任何教育管理都是在一定环境下进行的。教育管理的实践是在非标准备环境下,而讲教育管理学的人无法针对错综复杂的环境,只能构想一种标准环境,而现实生活中这种标准根本就不存在。于是就出现了“理论上是正确的,而实际上往往是做不到的。”的看法。
第二章
现代教育管理的基本概念
1、管理、文化、环境、教育管理、现代教育管理的关系?
现代教育管理是教育管理学中常用的一个概念。它同管理、环境、现代教育、教育管理现代化等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管理是一个大概念,社会上各行各业都有管理问题。任何管理都存于特定的环境之中,环境对管理有着激励和制约的双重作用。管理本身又是一种方化。教育管理就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对各种教育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实现教育方针和教育目标的行为。教育管理行为有着方化的内涵,不同文化传统有着不同的管理模式。
2、对管理的理解。
①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管理具有两个重要职能,一个是组织和开发生产力的职能,另一个是协调和控制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职能。
②管理是观念形态的方化,管理行为是受着某种价值观所支配的。
③管理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3、文化:是与自然相对应的概念。它是人类在长期的改造自然和自我发展的过程中积淀而成的观念定势、思维定势和价值定势。
4、中西文化的差异对管理的影响。
西方文化下的管理
管理的目的:一切为了经济利益
采用自由竞争的方式,追求卓越
强调个人主义是内源性动力
提倡采用科学的、实证的管理方法
中国传统文化下的管理
管理的目的:要把政治利益放在首位
采用民主协商的方式,追求和谐
强调集体主义精神的威力
采取伦理的、说服的和示范的管理方法
重视理性因素在管理上的作用
管理过程追求标准化、规范化
5、为什么西蒙教授说“管理就是决策”。
重视情感因素在管理上的作用
管理过程重策略的发挥
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西蒙教授提出“管理就是决策”。在西蒙教授看来,决策应该贯穿于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决策是管理工作的核心,是执行各项管理职能的基础。在管理中唯有对实现预定目标有贡献的决策,才是最有价值的决策。
6、教育管理与社会管理的共同特点和自己特点。
教育管理是社会管理的一部分,它具有社会管理的共同特点:①任何一级教育组织都存在于一定社区环境之中,社区中各种因素都会对教育组织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②办教育离不开资源,办教育的资源来自政府、社会团体、私人自愿者的投入。③教育事业内部必须和谐、平衡的发展。④建立正常的教育工作秩序和合理规章制度是办好教育的重要条件。
教育管理又不同于社会管理,它具有自己的特点:①管理育人。②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管理的中心任务。③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办好教育的关键。④教育管理主要是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
7、管理是怎样育人呢?
①教育管理通过构建良好的育人环境来为教师和学生服务。②管理育人是指学校一切规章制度、工作条例、各种活动都要具有教育意义,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③每个教育管理者,他们不仅是管理人员,同时还是教育者。
8、管理现代化:它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既是以现代管理意识为指导,又是以现代组织的民主化和法制化为载体,采用现代科学方法,对管理过程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找出它们的内在关系,实现信息化和最优化的管理模式。
9、教育管理现代化就是在教育行政管理上实现民主化、科学化和专业化。
10、传统的教育管理现代化和80年代的教育管理的现代化的比较:
①由重视学校功能管理转到学校的效能管理。
②由重视各个职能部门的优化管理转到整体优化管理。
③由重视对教育管理过程的监督和检查为主转到激励教职工的工作热情、责任感和成就欲为主的管理。
④以强调教育管理制度的规范化、标准化和制度化为主的管理,转到以权变思想为指导的,更加灵活多变的管理。
⑤在教育管理方法上由重视行政管理方法为主,转到行政方式和科学手段相结合。
11、怎样对待教育管理过程中的矛盾和冲突?
教育管理要始终是把坚持社会主义政治方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放在首位,强调学校工作要以教学为主,还要与各种社会活动、文化活动、体育活动、科技活动和生产劳动以及公益性活动想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要整体思考,统筹安排,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当遇到问题时要想办法解决,这样才能促进教育事来发展和提高。
第三章
现代教育管理的理论基础及其流派
1、对教育管理理论发生重大影响的管理流派有哪几个?①行政学、法学理论流派(最早提出是施泰因)②“科学管理”理论流派(泰勒)③科层管理理论流派(马克思.韦伯)④行为科学管理理论流派(梅奥的“霍桑实验“提出的人际关系说说是前身)⑤系统理论流派(德莫克里特)
2、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①科学管理的目的和中心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②管理人员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工人在生产过程的操作程序进行观察和试验,分析每项工作的动作和时间,除去多余的和错误的动作。③每个人能否完成日工作量标准取决于标准化管理。
④为了造就标准化的工人,必须对工人进行岗们训,达不到厂方规定标准的工人,不能上岗。
⑤为了鼓励工人打破定额,建立了岗位标兵制度和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
⑥宣扬科学管理是一场伟大的“心理革命“,工人和厂方的管理人员不要相互对立。
2、教育法对教育行政的作用。
①保障了政府的权力机关对教育事业的监督与控制,有利于教育事业的普及和提高。
②保护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合法权利、义务和责任,体现了教育的民主和公平的原则。
③维护了教育事业内部的正常秩序的稳定性,有利积累经验,提高教育质量。
④促进了教育管理行政行为的有效性。
3、从行政角度对教育管理的分析。
教育行政管理理论是从行政学的视角讨论管理的实效性。它的基本观点是:
①教育行政机构是政府对各级各类教育组织和学校进行管理的组织。
②教育行政具有权威性、系统性、强制性的特点,管理行为不应该受非理性因素的干扰。
③教育行政管理的重点是制定和执行中央或地方的教育法令和法规,制定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划和年度的工作计划,对教育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扩大教育的投入比重,提供咨询与服务,开展督导和评价等。
④协调社会、政府、学校之间的关系,调动各方面办学的积极性,扩大学校对社会的影响,使各方面的义务、责任和利益得到协调发展。
3、科层管理理论属于古典组织学派的一个分支。科层体制又称官僚体制。在西方,官僚体制是与同僚体制相对应的一个名词,它是指像政府机关那样层次分明、制度严格、权责明确的组织模式。
科层管理理论基本观点:
①职位分类。②权力分层。③法定资格。④委其责任。⑤遵纪守法。⑥理性关系。⑦固定工资。
4、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的基本观点:
①人是社会人,这是人际关系学说的理论出发眯。
②工作条件、工资报酬不是影响工效的第一要素,工效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士气,而士气又来源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③每个人都生活在群体之中,群体行为对个人行为发生很大的影响。
④人的行为是最复杂的。
5、什么是行为科学?
广义的:凡是采用科学方法研究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人类行为规律的学科群,统统属于行为科学。
狭义的:行为科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产生、发展和转化的规律,以便预测人的行为,进而控制人的行为的一门科学。
6、为什么行为科学管理理论要以人性假设为出发点?
行为科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产生、发展和转化的规律,以便预测人的行为,进而控制人的行为的一门科学。世界上一切管理活动都是通过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双方共同完成。管理者在对被管理者施加影响时,他首先想到是:什么是人,然后才是采用什么方式去影响人。这样才会有利于管理者的管理。
7、什么是群体?群体是同个体相对应的概念。是指一定数量的人群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形成的相互依赖、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的共同点。
8、系统理论向社会管理提出了哪些新概念?哪些新方法?
新概念:①整体优化概念。②结构概念,又称合组合。③开放和闭合的统一概念。④动态平衡概念。⑤信息反馈概念。
新方法主要是指系统分析和运筹学方法。:①规划的方法又称分配问题。②库存的方法。③线路的方法。④更新的方未能。⑤减少排队的方法。⑥序列和调整的方法。⑦搜索的方法。
9、系统理论和系统方法并不是万能的,它只有在下列情况下才是有效的:
①决策者能够充分地考虑面临的各种不同的选择。
②稀缺而昂贵的资源能够得到有效的利用。
③能够更好、更省地达到目的的事件。
④肯定能够在有关资源的合理配置、政策贯彻、目标设定、解决涉及社会政治、文化因素的问题等方
面加强决策能力。
10、系统分析方法在下列六个方面是不适宜的:
①政治性极强的问题。
②具有深刻社会含义的问题。
③在做出不同选择时,必须在价值观念和实际价值之间加以权衡的那类问题。
④在决策过程中超理性因素起着重要作用的问题。
⑤当解决所希望的战略不是考虑系统各部分之间的平衡,而要对现存系统进行改变所面临的问题。
⑥当不能经过现存组织,而必须通过新的机构去贯彻执行某项政策时所面临的问题。
第四章
面向21世纪的教育管理
1、在关于21世纪与教育的讨论中,人们对未来教育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的观点大致可以分为下列几类:
①人类生存环境与教育。世界全民教育大会从全球角度消费综合地研究并试图解决人口剧增、环境恶化、资源的浪费和日益短缺所构成的“人类困境”问题,提出了在解决“人类困境”诸问题的过程中,教育发挥着不可缺少的作用。使人类获得有关人口、资源、环境以及消除贫穷、提高生活质量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教育与自然环境、社会秩序构成了“人类生态系统”,人们期望在21世纪能够得到解决。
②国际间的经济竞争、科技竞争、人才竞争和教育。当今世界政治风云变幻,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
③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时代与教育。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人类有权共享信息资源,而现在世界上还存在着信息霸权主义和信息垃圾,未来教育在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和分辨信息垃圾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①教育自身问题与改革。每个人不仅能够受教育,而且要受到最好的教育。因此,教育必须改革。
2、20世纪给人类遗留下哪几个重大问题,需要21世纪去解决?教育应该做些什么?
①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带来幸福,为什么同时又给人类带来灾难。
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带来幸福,提高了生活质量改善了劳动条件,但是环境的污染、生态平衡的破坏、土地的沙漠化、不能再生性资源的滥采滥伐、毁来性的武器以及科技用于作伪和犯罪。于是也就出现了人口问题、粮食问题、医疗卫生问题、民族问题、宗教问题和意识形态问题等。
②全球经济与科技一体化趋势和现存社会经济秩序的不公平是20世纪遗留给人类第二个大问题。
③科学技术的发展,缩短了人类之间的地域界限,但人类这间的文化矛盾如何解决。从本质上说,它不单纯是个民族问题、种族问题还是宗教信仰问题,它有着深刻的经济背景或政治背景。
总之20世纪留给我们的三大问题也要求在21世纪中努力去解决。教育和教育管理要在保护环境、消除不公平、摆脱贫困、增进人类之间的相互沟通、理解、学习等方面做出贡献。人类将通过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来扫除文盲、消除贫困、防止疾病、取消战争、增强理解、促进合作,建立一个和平、自由和正义的新时代。21世纪的教育和21世纪的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21世纪是以信息革命为标志的世纪,信息时代经“数字化”形式改变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教育在“数字化生存”中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21世纪的经济与科技术的发展为教育革命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21世纪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这些科学的发展都与教育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3、教育现代化:是建立在工业、农业、科技、国防现现代化的基础之上,现代经济和现代科技为教育现代化提供了先进的教育工具和教育手段。
4、社会现代化有三个层次:首先是物质条件的现代化也就是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其次是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方向的现代化。第三是人的观念和行为的现代化简称人的现代化。
5、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市场经济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哪些要求?
现代人:是指信息时代的现代人,即是指在以工业文明为主导的现代社会环境中,产生了工业文明培养下的现代人。信息环境对现代人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注:
①信息时代要求人要有强烈的主体意识和合作精神,打破自身的依赖性和自我封闭的心理状态,在教育和教育管理上要突出自信、自立、自强、自治的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和学会与人合作。
②信息时代要求人具有开放与闭合统一的思维方式,在开放中同外界交换物资、能量和信息,在闭合中实现有效性,在教育和教育管理上把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起来,打破闭门读书的教育模式。
③信息时代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环境,它要求人善于识别机遇、捕捉机遇,而不是等待“命运”或权力部门的安排,在教育和教育管理上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分析、加工的能力。
④信息时代要求人有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而不是惧怕风险和因循守旧,在教育和教育管理上要进行创新性学习和心理健康的教育。
⑤信息时代要求人在社会生活中处理好原则性和灵活性的关系,在教育和教育管理上要进行权变意识和行为改造的教育。
6、在社会转型期教育工作中遇到了哪些矛盾和困惑?对教育管理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①时间节奏加快。如现在当校长和教师的都觉得负担太重了,而自己可以支配的时间又太少了。
②各方面的差别在加大。在教育管理中,我们既要正视差别存在的积极意义,鼓励各级各类教育组织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潜力,同时把教育组织之间的差别、教师工资收入的差别限定在群众心理承受力的范围之内。
③一切领域都在变化。学校自身的变化也是为了使受教育者自觉地适应社会所发生的一切变化。
④权威的影响力在下降。在教育管理中应该把加强领导班子的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⑤下式群体内部情感淡化。在社会转型期,一切正式群体都十分重视效率、效益和质量,而往往忽视了群体内部的情感问题。
⑥知识分子队伍在分化。在教育管理中,如何对待现代知识分子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对现代知识分子进行分类研究有助于调动各类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7、知识分子:是指依靠知识和智慧为社会做出贡献的脑力劳动者。
8、我国教育和教育管理改革的历史经验:
①正确处理教育改革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改革的关系。
②教育改革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坚持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
③教育改革是教育自我不断完善的过程。
④对待教育改革的态度要积极,方法,步骤要稳妥。
⑤教师是教育改革的动力,而不是教育改革的阻力。
⑥教育改革要大胆探索,大胆实践。
⑦世界上没有最完善的教育改革方案。
⑧教育改革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
第五章
教育管理行为与教育价值观的选择
1、教育规律与教育理论的关系?
教育规律是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教育理论是教育经验和教育实验的抽象、概括,是系统了的理性认识,即教育知识领域的概念、原理的体系。教育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依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而理论能不能正确地反映教育的客观规律,这就与提出理论的人的态度、感情、立场、知识结构有关系了。理论也是一种认识工具,它帮助人们发现规律、认识规律或自觉的运用规律,把教育管理行为上升到明确的思想或者改变自己的行为。
2、教育的价值:指教育的属性、作用和意义是否能够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使人的自我价值能够得到体现。
3、教育价值观:是指作为社会现象的教育,它的存在与发展对人的生存与生存环境的意义,以及人对教育自身的意义、作用的一种评价的思想体系。
4、价值和价值观的关系。
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价值是客观存在的,它也是主体人的认识对象,这中间由于认识的对象、认识的目的、认识的方向、认识的形式、认识的内容、认识的性质的不同和满足需要的程度不同,也就形成了不同价值观。这是驱使人行为的动力。
5、三维空间的教育价值观:把社会需要和人的需要作为两个维度之外,再加上一个时间维。随着时间的转移人和社会对教育的需求也随着改变,因此,世界上没有永恒不变的教育价值观。我们应该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改变自己的教育价值观,以适应社会需要和人的需要的变化。
6、以传播历史的传统文化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观的行为特点:
①以古代的圣贤作为学生的楷模和榜样。
②重视教育的选拔功能,教育就是培养少数“精英“,教育是成为人上人的阶梯。
③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应用知识,发展能力,而是改变自己身份和社会地位的一种手段。
④学习的内容是以古代圣贤的著作为蓝本,学习古代语言和圣贤的遗训为主。
⑤在大学里,学术性课程与职业技术性课程是不相容的。
⑥教师上课就是照本宣科,不敢偏离“经典”,虽然心是有书,但是目中无人。
①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是:背诵、模仿、改错。忽视学生的兴趣,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
7、以现实功利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观的行为特点:
①以现实的利益为目标,以当代创业者、发明家、冒险者、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战斗英雄作为学生的学习榜样。
②学习的目的是获得谋生的手段。
③学习的内容是人类一切有价值的知识。
④在学习方法上改变了传教士式的单纯背诵、模仿和改错的方法。
①在教学的组织形式上,个别化教学被集体的课堂教学的形式所取代。
8、课堂教学形式的四大优点是:效率高、质量好、教师在教学中易于发挥主导作用、群体互动。四大缺点:教师可以面向全体学生,但是,学生之间又是有差别的,对于不同学习程度、学习能力和心理特点的学生来说,在课堂教学的环境下难以因材施教;课堂教学是经传授书本知识为主,难以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工作能力和生活能力、世界是综合的,而教学是分解的;生活是动态的,而教学是静态的。
9、以开拓和创造未来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观的认为:
①人类的未来,也就是社会的未来,完全取决于教育的未来。
②信息时代是充满机遇的时代。
③信息时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
10、以开拓和创造未来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观的行为特点:
①向谁学习,以什么人榜样。在信息时代要求做未来人,就要向一切人学习。
②教育是人的主体性行为。教育对于学习者来说,具有他人不可替代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培养学习者的主体意识,提供主体参与的机会和条件,养成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③教育是一种创新性活动。创新性学习有两个主要特征:预见性学习和参与性学习。
④教育时空观的变化。信息时代要求社会一切组织都具有学习的功能,社会是学习化的社会,组织是学习型组织,教育空间由学校扩展到整个社会。
⑤选择教育内容和方法。在信息时代,教育的内容要扩展,人的智能结构也要重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也要重新界定。
⑥教师观的变化。在信息时代里,师生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的角色将由单一角色向多元角色过渡,在不同的场合或情景下教师既是教育者也是受教育者。
11、从教育价值观的角度分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现象?
教育价值观的概念。现在学生出现课业负担过重现象、学生厌学、辍学和择校等现象都和人们的不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有关系的。因为社会上还存在着传统的教育观念,在教育问题上还存在用传统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对受教育者按照工厂化模式进行不同层次的加工,没有充分注意到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把升学和就业看成教育的两大效率和质量,因此,这样的教育价值观难免不出现这种现象。
篇二:教育管理学理论主要有哪些篇三:教育管理学理论主要有哪些篇四:教育管理学理论主要有哪些
篇四:教育管理学理论主要有哪些
---------------------------------------------------------------最新资料推荐------------------------------------------------------
教育管理的理论基础
第一编
教育管理的理论基础
第一章
教育管理学的性质和特点1、教育管理学:
教育管理学是研究教育管理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按照教育管理对象的特点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教育管理学:
是以整个国家教育系统的管理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
狭义教育管理学:
是以一定类型的学校组织作为自己研究的对象。
2、为何教育管理学是一门社会学科?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社会环境中各个因素对教育的存在与发展有着激励或制约的双重作用。
教育管理学就是研究在什么社会积极条件下,采用什么方法能够激法教育中的激励因素,改变制约因素,此外,在评价教育管理的质量时也是以其社会效益的大小为准蝇的。
3、为何社会科学也是科学?
①社会是一个开放系统。
存在于开放系统中的教育,常常受到两类因素的影响,一类是确定性因素,一类是不确定因素。
②社会科学是人的科学。
社会是由人所组成的,人是主体,人又是按照利益不划分为若干个群体。
/25③社会科学的整体性。
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是由若干个相互区别、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的要素所组成的,因此我们研究社会问题时必须从整体出发,处理好局部和整体的关系。
4、为什么说教育管理学是教育科学的组成部之一呢?
因为教育科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教育科学研究的范围十分广泛如社会环境与教育环境、教育目标、教育对象等等。
当这些教育因素各自处于孤立的状态时,它们形成不了教育过程,更达不到教育的预期目标。
教育管理学就是研究对影响教育质量和效益的诸因素如何进行组合。
因此教育管理学就成为教育科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5、为什么说教育管理学是管理科学的一个分支呢?
因为管理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现象,它存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管理科学就是研究管理者这种活动适合于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其中也包括教育领域。
但是教育管理又有自己的特点,它不同于其他行业和部门的管理。
教育管理学就是把教育和管理结合起来。
研究如何按照教育的客观规律来管理教育,对影响教育质量和效益的各个要素进行规划、组织、指导、协调和控制。
---------------------------------------------------------------最新资料推荐------------------------------------------------------
6、教育管理学的性质:
①教育管理学是一门社会学科。
②教育管理学是教育科学的组成部分,又是管理科学的一个分支。
③教育管理学的文化性。
7、教育管理学的特点:
①教育管理学是增长智慧的科学。
②教育管理学是富有挑战性的科学。
③教育管理学是价值的科学。
④教育管理学是权变性的科学。
⑤教育管理学是行动的科学。
8、从古典的教育管理模式向现代教育管理模式演变是受着三种因素的影响:
①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的产生是教育事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②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为教育管理理论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
③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方法的成就对教育管理理论的辐射作用。
9、教育管理学的学科体系(教育管理的内容)
分为三个层次:
教育事业的管理、学校和其他教育组织的管理、教育管理人员的自我管理。
10、学校管理者的自我管理。
/25教育管理就要从提高干部的自身素质入手。
以下几个方面是普遍需要关注的问题:
①学校管理者的影响力场。
为了不断地扩大自己在组织和群体中的影响力,就必须从自己是否善于正确的使用权力、自己的智能结构完善程度和本人的品德修养等方面来研究和改进。
②学管理者的类型。
③学校管理者智能结构。
大致有五个方面:
概念的能力、决策论证和可行性分析的能力、组织实施能力、自我反省和评价的能力。
11、学习教育管理学的用处?
为何要学教育管理学?
①丰富和充实智能结构。
②成为一个成功的教育管理者。
③通过学习可以获得一种学历证书、文凭,以改变自己现在的身份和地位。
所谓有用,一种是职业技能性的知识如教育调查、教育统计等,另一种属于思想方法、价值观念。
因为学习教育管理学的知识可以应用到自己需要的时候,如当你被委任一个新的领导职务时,当你接受一项新任务时,当你在工作中取得成绩时,当你遇到失败或挫折时,当你工作中遇到麻烦感苦恼时。
---------------------------------------------------------------最新资料推荐------------------------------------------------------
虽然教育管理学在没有提供明确的答案,但是我们可以从书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原则和思路。
12、什么是教育管理?
怎样才能教好教育管理学?(1)、教育管理不仅是对学校物质设备的管理,更为重要的是对教育计划和教育活动的管理。
教育就是在一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与方化环境下,教育管理部门领导者在教育价值观的支配下,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所管辖的各级各类教育组织进行预测与规划、组织与指导、监督与协调、激励与近制,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开发和合理配置,以实现提高教育质量,增进办学效益,稳定教学秩序,改善办学条件,促进教育事业发展。
(2)、①教育管理学教学成功的关键是通过教学活动唤起学习者对本学科有较高的期待。
②教育管理学教学的作用不仅仅是向学习者传授系统的教育管理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而更为重要是使学习者学会思考。
③教育管理学教学的难点不在于内容是否深奥,而在于如何把教育管理学的基本理论转化为学习者的信仰和追求。
④教育管理学的教学模式是多种多样的。
⑤教育管理学教学中容易发生的错误:
关于教育管理的标准环境与非标准环境问题、关于教育的常规
/25管理和例外管理问题、关系教育管理中人与事的关系、关系权力在教育管理中如何应用的问题、教育管理学的教学起点问题。
13、为什么会产生:
理论上是正确的,而实际上又往往是办不到的看法?
任何教育管理都是在一定环境下进行的。
教育管理的实践是在非标准备环境下,而讲教育管理学的人无法针对错综复杂的环境,只能构想一种标准环境,而现实生活中这种标准根本就不存在。
于是就出现了理论上是正确的,而实际上往往是做不到的。
的看法。
第二章
现代教育管理的基本概念1、管理、文化、环境、教育管理、现代教育管理的关系?
现代教育管理是教育管理学中常用的一个概念。
它同管理、环境、现代教育、教育管理现代化等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
管理是一个大概念,社会上各行各业都有管理问题。
任何管理都存于特定的环境之中,环境对管理有着激励和制约的双重作用。
管理本身又是一种方化。
教育管理就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下,遵循教育的客观规律,对各种教育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实现教育方针和教育目
标的行为。
教育管理行为有着方化的内涵,不同文化传统有着不同的管理
---------------------------------------------------------------最新资料推荐------------------------------------------------------
模式。
2、对管理的理解。
①管理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
管理具有两个重要职能,一个是组织和开发生产力的职能,另一个是协调和控制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职能。
②管理是观念形态的方化,管理行为是受着某种价值观所支配的。
③管理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3、文化:
是与自然相对应的概念。
它是人类在长期的改造自然和自我发展的过程中积淀而成的观念定势、思维定势和价值定势。
4、中西文化的差异对管理的影响。
西方文化下的管理
中国传统文化下的管理
管理的目的:
一切为了经济利益
管理的目的:
要把政治利益放在首位
采用自由竞争的方式,追求卓越
采用民主协商的方式,追求和谐
强调个人主义是内源性动力
强调集体主义精神的威力
提倡采用科学的、实证的管理方法
采取伦理的、说服的和示范的管理方法2重视理性因素在管理上的作用
重视情感因素在管理上的作用
管理过程追求标准化、规范化
管理过程重
/25策略的发挥5、为什么西蒙教授说管理就是决策。
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西蒙教授提出管理就是决策。
在西蒙教授看来,决策应该贯穿于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决策是管理工作的核心,是执行各项管理职能的基础。
在管理中唯有对实现预定目标有贡献的决策,才是最有价值的决策。
6、教育管理与社会管理的共同特点和自己特点。
教育管理是社会管理的一部分,它具有社会管理的共同特点:
①任何一级教育组织都存在于一定社区环境之中,社区中各种因素都会对教育组织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②办教育离不开资源,办教育的资源来自政府、社会团体、私人自愿者的投入。
③教育事业内部必须和谐、平衡的发展。
④建立正常的教育工作秩序和合理规章制度是办好教育的重要条件。
教育管理又不同于社会管理,它具有自己的特点:
①管理育人。
②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管理的中心任务。
③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办好教育的关键。
④教育管理主要是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
7、管理是怎样育人呢?
①教育管理通过构建良好的育人环
---------------------------------------------------------------最新资料推荐------------------------------------------------------
境来为教师和学生服务。
②管理育人是指学校一切规章制度、工作条例、各种活动都要具有教育意义,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③每个教育管理者,他们不仅是管理人员,同时还是教育者。
8、管理现代化:
它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既是以现代管理意识为指导,又是以现代组织的民主化和法制化为载体,采用现代科学方法,对管理过程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找出它们的内在关系,实现信息化和最优化的管理模式。
9、教育管理现代化就是在教育行政管理上实现民主化、科学化和专业化。
10、传统的教育管理现代化和80年代的教育管理的现代化的比较:
①由重视学校功能管理转到学校的效能管理。
②由重视各个职能部门的优化管理转到整体优化管理。
③由重视对教育管理过程的监督和检查为主转到激励教职工的工作热情、责任感和成就欲为主的管理。
④以强调教育管理制度的规范化、标准化和制度化为主的管理,转到以权变思想为指导的,更加灵活多变的管理。
⑤在教育管理方法上由重视行政管理方法为主,转到行政方式和科学手段相结合。
/2511、怎样对待教育管理过程中的矛盾和冲突?
教育管理要始终是把坚持社会主义政治方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放在首位,强调学校工作要以教学为主,还要与各种社会活动、文化活动、体育活动、科技活动和生产劳动以及公益性活动想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要整体思考,统筹安排,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
当遇到问题时要想办法解决,这样才能促进教育事来发展和提高。
第三章
现代教育管理的理论基础及其流派1、对教育管理理论发生重大影响的管理流派有哪几个?
①行政学、法学理论流派
(最早提出是施泰因)②科学管理
理论流派(泰勒)
③科层管理理论流派(马克思.韦伯)
④行为科学管理理论流派(梅奥的霍桑实验提出的人际关系说说是前身)
⑤系统理论流派(德莫克里特)2、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①科学管理的目的和中心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②管理人员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工人在生产过程的操作程序进行观察和试验,分析每项工作的动作和时间,除去多余的和错误的动作。
③每个人能否完成日工作量标准取决于标准化管理。
④为了造就标准化的工人,必须对工人进行岗们训,达不到厂方规定标准的工人,不能上岗。
⑤为了鼓励工人打破定额,建立了岗位标兵制度和实行差别计
---------------------------------------------------------------最新资料推荐------------------------------------------------------
件工资制。
⑥宣扬科学管理是一场伟大的心理革命,工人和厂方的管理人员不要相互对立。
2、教育法对教育行政的作用。
①保障了政府的权力机关对教育事业的监督与控制,有利于教育事业的普及和提高。
②保护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合法权利、义务和责任,体现了教育的民主和公平的原则。
③维护了教育事业内部的正常秩序的稳定性,有利积累经验,提高教育质量。
④促进了教育管理行政行为的有效性。
3、从行政角度对教育管理的分析。
教育行政管理理论是从行政学的视角讨论管理的实效性。
它的基本观点是:
①教育行政机构是政府对各级各类教育组织和学校进行管理的组织。
②教育行政具有权威性、系统性、强制性的特点,管理行为不应该受非理性因素的干扰。
③教育行政管理的重点是制定和执行中央或地方的教育法令和法规,制定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划和年度的工作计划,对教育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扩大教育的投入比重,提供咨询与服务,开展督导
11/25和评价等。
④协调社会、政府、学校之间的关系,调动各方面办学的积极性,扩大学校对社会的影响,使各方面的义务、责任和利益得到协调发展。
3、科层管理理论属于古典组织学派的一个分支。
科层体制又称官僚体制。
在西方,官僚体制是与同僚体制相对应的一个名词,它是指像政府机关那样层次分明、制度严格、权责明确的组织模式。
科层管理理论基本观点:
①职位分类。
②权力分层。
③法定资格。
④委其责任。
⑤遵纪守法。
⑥理性关系。
⑦固定工资。
4、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的基本观点:
①人是社会人,这是人际关系学说的理论出发眯。
②工作条件、工资报酬不是影响工效的第一要素,工效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士气,而士气又来源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③每个人都生活在群体之中,群体行为对个人行为发生很大的影响。
---------------------------------------------------------------最新资料推荐------------------------------------------------------
④人的行为是最复杂的。
5、什么是行为科学?
广义的:
凡是采用科学方法研究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人类行为规律的学科群,统统属于行为科学。
狭义的:
行为科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产生、发展和转化的规律,以便预测人的行为,进而控制人的行为的一门科学。
6、为什么行为科学管理理论要以人性假设为出发点?
行为科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产生、发展和转化的规律,以便预测人的行为,进而控制人的行为的一门科学。
世界上一切管理活动都是通过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双方共同完成。
管理者在对被管理者施加影响时,他首先想到是:
什么是人,然后才是采用什么方式去影响人。
这样才会有利于管理者的管理。
7、什么是群体?群体是同个体相对应的概念。
是指一定数量的人群为了
共同的目标,而形成的相互依赖、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的共同点。
8、系统理论向社会管理提出了哪些新概念?
哪些新方法?
新概念:
①整体优化概念。
②结构概念,又称合组合。
13/25③开放和闭合的统一概念。
④动态平衡概念。
⑤信息反馈概念。
新方法主要是指系统分析和运筹学方法。
:
①规划的方法又称分配问题。
②库存的方法。
③线路的方法。
④更新的方未能。
⑤减少排队的方法。
⑥序列和调整的方法。
⑦搜索的方法。
9、系统理论和系统方法并不是万能的,它只有在下列情况下才是有效的:
①决策者能够充分地考虑面临的各种不同的选择。
②稀缺而昂贵的资源能够得到有效的利用。
③能够更好、更省地达到目的的事件。
④肯定能够在有关资源的合理配置、政策贯彻、目标设定、解决涉及社会政治、文化因素的问题等方4面加强决策能力。
10、系统分析方法在下列六个方面是不适宜的:
①政治性极强的问题。
②具有深刻社会含义的问题。
---------------------------------------------------------------最新资料推荐------------------------------------------------------
③在做出不同选择时,必须在价值观念和实际价值之间加以权衡的那类问题。
④在决策过程中超理性因素起着重要作用的问题。
⑤当解决所希望的战略不是考虑系统各部分之间的平衡,而要对现存系统进行改变所面临的问题。
⑥当不能经过现存组织,而必须通过新的机构去贯彻执行某项政策时所面临的问题。
第四章
面向21世纪的教育管理1、在关于21世纪与教育的讨论中,人们对未来教育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的观点大致可以分为下列几类:
①人类生存环境与教育。
世界全民教育大会从全球角度消费综合地研究并试图解决人口剧增、环境恶化、资源的浪费和日益短缺所构成的人类困境
问题,提出了在解决人类困境
诸问题的过程中,教育发挥着不可缺少的作用。
使人类获得有关人口、资源、环境以及消除贫穷、提高生活质量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
教育与自然环境、社会秩序构成了人类生态系统,人们期望在
21世纪能够得到解决。
②国际间的经济竞争、科技竞争、人才竞争和教育。
当今世界政治风云变幻,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学技术发展迅
15/25速。
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
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
③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信息时代与教育。
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人类有权共享信息资源,而现在世界上还存在着信息霸权主义和信息垃圾,未来教育在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和分辨信息垃圾上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①教育自身问题与改革。
每个人不仅能够受教育,而且要受到最好的教育。
因此,教育必须改革。
2、20世纪给人类遗留下哪几个重大问题,需要21世纪去解决?
教育应该做些什么?
①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带来幸福,为什么同时又给人类带来灾难。
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带来幸福,提高了生活质量改善了劳动条件,但是环境的污染、生态平衡的破坏、土地的沙漠化、不能再生性资源的滥采滥伐、毁来性的武器以及科技用于作伪和犯罪。
于是也就出现了人口问题、粮食问题、医疗卫生问题、民族问题、宗教问题和意识形态问题等。
②全球经济与科技一体化趋势和现存社会经济秩序的不公平是
20世纪遗留给人类第二个大问题。
---------------------------------------------------------------最新资料推荐------------------------------------------------------
③科学技术的发展,缩短了人类之间的地域界限,但人类这间的文化矛盾如何解决。
从本质上说,它不单纯是个民族问题、种族问题还是宗教信仰问题,它有着深刻的经济背景或政治背景。
总之20世纪留给我们的三大问题也要求在21世纪中努力去解决。
教育和教育管理要在保护环境、消除不公平、摆脱贫困、增进人类之间的相互沟通、理解、学习等方面做出贡献。
人类将通过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来扫除文盲、消除贫困、防止疾病、取消战争、增强理解、促进合作,建立一个和平、自由和正义的新时代。
21世纪的教育和21世纪的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
21世纪是以信息革命为标志的世纪,信息时代经数字化
形式改变了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教育在数字化生存
中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21世纪的经济与科技术的发展为教育革命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
21世纪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这些科学的发展都与教育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3、教育现代化:
是建立在工业、农业、科技、国防现现代化的基础之上,现
1/25代经济和现代科技为教育现代化提供了先进的教育工具和教育手段。
4、社会现代化有三个层次:
首先是物质条件的现代化也就是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其次是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方向的现代化。
第三是人的观念和行为的现代化简称人的现代化。
5、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市场经济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哪些要求?
现代人:
是指信息时代的现代人,即是指在以工业文明为主导的现代社会环境中,产生了
工业文明培养下的现代人。
信息环境对现代人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注:
①信息时代要求人要有强烈的主体意识和合作精神,打破自身的依赖性和自我封闭的心理状态,在教育和教育管理上要突出自信、自立、自强、自治的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和学会与人合作。
②信息时代要求人具有开放与闭合统一的思维方式,在开放中同外界交换物资、能量和信息,在闭合中实现有效性,在教育和教育管理上把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起来,打破闭门读书的教育模式。
③信息时代是充满机遇和挑战的环境,它要求人善于识别机遇、捕捉机遇,而不是等待命运
或权力部门的安排,在教育和教育管理上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分析、加工的能力。
④信息时代要求人有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而不是惧怕风险和因循守旧,在教育和教育管理上要进行创新性学习和心理健康的教
---------------------------------------------------------------最新资料推荐------------------------------------------------------
育。
⑤信息时代要求人在社会生活中处理好原则性和灵活性的关系,在教育和教育管理上要进行权变意识和行为改造的教育。
6、在社会转型期教育工作中遇到了哪些矛盾和困惑?
对教育管理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①时间节奏加快。
如现在当校长和教师的都觉得负担太重了,而自己可以支配的时间又太少了。
②各方面的差别在加大。
在教育管理中,我们既要正视差别存在的积极意义,鼓励各级各类教育组织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潜力,同时把教育组织之间的差别、教师工资收入的差别限定在群众心理承受力的范围之内。
③一切领域都在变化。
学校自身的变化也是为了使受教育者自觉地适应社会所发生的一切变化。
④权威的影响力在下降。
在教育管理中应该把加强领导班子的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⑤下式群体内部情感淡化。
在社会转型期,一切正式群体都十分重视效率、效益和质量,而往往忽视了群体内部的情感问题。
⑥知识分子队伍在分化。
在教育管理中,如何对待现代知识分子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
1/25题,对现代知识分子进行分类研究有助于调动各类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7、知识分子:
是指依靠知识和智慧为社会做出贡献的脑力劳动者。
8、我国教育和教育管理改革的历史经验:
①正确处理教育改革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改革的关系。
②教育改革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坚持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
③教育改革是教育自我不断完善的过程。
④对待教育改革的态度要积极,方法,步骤要稳妥。
⑤教师是教育改革的动力,而不是教育改革的阻力。
⑥教育改革要大胆探索,大胆实践。
⑦世界上没有最完善的教育改革方案。
⑧教育改革是一场攻坚战、持久战。
第五章
教育管理行为与教育价值观的选择1、教育规律与教育理论的关系?
教育规律是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
教育理论是教育经验和教育实验的抽象、概括,是系统了
的理性认识,即教育知识领域的概念、原理的体系。
教育规律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依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而理论能不能正确地反映教育的客观规律,这就与提出理论的人的态度、感情、立场、知识结构有关系了。---------------------------------------------------------------最新资料推荐------------------------------------------------------
理论也是一种认识工具,它帮助人们发现规律、认识规律或自觉的运用规律,把教育管理行为上升到明确的思想或者改变自己的行为。
2、教育的价值:
指教育的属性、作用和意义是否能够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使人的自我价值能够得到体现。
3、教育价值观:
是指作为社会现象的教育,它的存在与发展对人的生存与生存环境的意义,以及人对教育自身的意义、作用的一种评价的思想体系。
4、价值和价值观的关系。
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价值是客观存在的,它也是主体人的认识对象,这中间由于认识的对象、6认识的目的、认识的方向、认识的形式、认识的内容、认识的性质的不同和满足需要的程度不同,也就形成了不同价值观。
这是驱使人行为的动力。
5、三维空间的教育价值观:
把社会需要和人的需要作为两个维度之外,再加上一个时间维。
随着时间的转移人和社会对教育的需求也随着改变,因此,世界上没有永恒不变的教育价值观。
我们应该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改变自己的教育价值观,以适
21/25应社会需要和人的需要的变化。
6、以传播历史的传统文化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观的行为特点:
①以古代的圣贤作为学生的楷模和榜样。
②重视教育的选拔功能,教育就是培养少数精英,教育是成为人上人的阶梯。
③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应用知识,发展能力,而是改变自己身份和社会地位的一种手段。
④学习的内容是以古代圣贤的著作为蓝本,学习古代语言和圣贤的遗训为主。
⑤在大学里,学术性课程与职业技术性课程是不相容的。
⑥教师上课就是照本宣科,不敢偏离经典,虽然心是有书,但是目中无人。
①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是:
背诵、模仿、改错。
忽视学生的兴趣,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
7、以现实功利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观的行为特点:
①以现实的利益为目标,以当代创业者、发明家、冒险者、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战斗英雄作为学生的学习榜样。
②学习的目的是获得谋生的手段。
③学习的内容是人类一切有价值的知识。
④在学习方法上改变了传教士式的单纯背诵、模仿和改错的方法。
---------------------------------------------------------------最新资料推荐------------------------------------------------------
①在教学的组织形式上,个别化教学被集体的课堂教学的形式所取代。
8、课堂教学形式的四大优点是:
效率高、质量好、教师在教学中易于发挥主导作用、群体互动。
四大缺点:
教师可以面向全体学生,但是,学生之间又是有差别的,对于不同学习程度、学习能力和心理特点的学生来说,在课堂教学的环境下难以因材施教;
课堂教学是经传授书本知识为主,难以把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工作能力和生活能力、世界是综合的,而教学是分解的;
生活是动态的,而教学是静态的。
9、以开拓和创造未来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观的认为:
①人类的未来,也就是社会的未来,完全取决于教育的未来。
②信息时代是充满机遇的时代。
③信息时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
10、以开拓和创造未来为目标的教育价值观的行为特点:
①向谁学习,以什么人榜样。
在信息时代要求做未来人,就要向一切人学习。
②教育是人的主体性行为。
教育对于学习者来说,具有他人不可替代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培养学习者的主体意识,提供主体参与的机会和条件,养成
23/25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③教育是一种创新性活动。
创新性学习有两个主要特征:
预见性学习和参与性学习。
④教育时空观的变化。
信息时代要求社会一切组织都具有学习的功能,社会是学习化的社会,组织是学习型组织,教育空间由学校扩展到整个社会。
⑤选择教育内容和方法。
在信息时代,教育的内容要扩展,人的智能结构也要重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也要重新界定。
⑥教师观的变化。
在信息时代里,师生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的角色将由单一角色向多元角色过渡,在不同的场合或情景下教师既是教育者也是受教育者。
11、从教育价值观的角度分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现象?
教育价值观的概念。
现在学生出现课业负担过重现象、学生厌学、辍学和择校等现象都和人们的不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有关系的。
因为社会上还存在着传统的教育观念,在教育问题上还存在用传统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对受教育者按照工厂化模式进行不同层次的加工,没有充分注意到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把升学和就业看成教育的两大效率和质
---------------------------------------------------------------最新资料推荐------------------------------------------------------
量,因此,这样的教育价值观难免不出现这种现象。
25/25
篇五:教育管理学理论主要有哪些
现代教育管理的理论基础及其流派
1、对教育管理理论发生重大影响的管理流派有哪几个?
①行政学、法学理论流派(最早提出是施泰因)
②“科学管理”理论流派(泰勒)
③科层管理理论流派(马克思.韦伯)
④行为科学管理理论流派(梅奥的“霍桑实验“提出的人际关系说说是前身)
⑤系统理论流派(德莫克里特)
2、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观点;
①科学管理的目的和中心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②管理人员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工人在生产过程的操作程序进行观察和试验,分析每项工作的动作和时间,除去多余的和错误的动作。
③每个人能否完成日工作量标准取决于标准化管理。
④为了造就标准化的工人,必须对工人进行岗们训,达不到厂方规定标准的工人,不能上岗。
⑤为了鼓励工人打破定额,建立了岗位标兵制度和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
⑥宣扬科学管理是一场伟大的“心理革命“,工人和厂方的管理人员不要相互对立。
2、教育法对教育行政的作用。
①保障了政府的权力机关对教育事业的监督与控制,有利于教育事业的普及和提高。
②保护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合法权利、义务和责任,体现了教育的民主和公平的原则。
③维护了教育事业内部的正常秩序的稳定性,有利积累经验,提高教育质量。
④促进了教育管理行政行为的有效性。
3、从行政角度对教育管理的分析。
教育行政管理理论是从行政学的视角讨论管理的实效性。它的基本观点是:
①教育行政机构是政府对各级各类教育组织和学校进行管理的组织。
②教育行政具有权威性、系统性、强制性的特点,管理行为不应该受非理性因素的干扰。
③教育行政管理的重点是制定和执行中央或地方的教育法令和法规,制定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划和年度的工作计划,对教育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扩大教育的投入比重,提供咨询与服务,开展督导和评价等。
④协调社会、政府、学校之间的关系,调动各方面办学的积极性,扩大学校对社会的影响,使各方面的义务、责任和利益得到协调发展。
3、科层管理理论属于古典组织学派的一个分支。科层体制又称官僚体制。在西方,官僚体制是与同僚体制相对应的一个名词,它是指像政府机关那样层次分明、制度严格、权责明确的组织模式。
科层管理理论基本观点:
①职位分类。②权力分层。③法定资格。④委其责任。⑤遵纪守法。⑥理性关系。⑦固定工资。
4、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的基本观点:
①人是社会人,这是人际关系学说的理论出发眯。
②工作条件、工资报酬不是影响工效的第一要素,工效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士气,而士气又来源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③每个人都生活在群体之中,群体行为对个人行为发生很大的影响。
④人的行为是最复杂的。
5、什么是行为科学?
广义的:凡是采用科学方法研究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人类行为规律的学科群,统统属于行为科学。
狭义的:行为科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产生、发展和转化的规律,以便预测人的行为,进而控制人的行为的一门科学。
6、为什么行为科学管理理论要以人性假设为出发点?
行为科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产生、发展和转化的规律,以便预测人的行为,进而控制人的行为的一门科学。世界上一切管理活动都是通过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双方共同完成。管理者在对被管理者施加影响时,他首先想到是:什么是人,然后才是采用什么方式去影响人。这样才会有利于管理者的管理。
7、什么是群体?
群体是同个体相对应的概念。是指一定数量的人群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形成的相互依赖、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的共同点。
8、系统理论向社会管理提出了哪些新概念?哪些新方法?
新概念:①整体优化概念。②结构概念,又称合组合。③开放和闭合的统一概念。④动态平衡概念。⑤信息反馈概念。
新方法主要是指系统分析和运筹学方法。:①规划的方法又称分配问题。②库存的方法。③线路的方法。④更新的方未能。⑤减少排队的方法。⑥序列和调整的方法。⑦搜索的方法。
9、系统理论和系统方法并不是万能的,它只有在下列情况下才是有效的:
①决策者能够充分地考虑面临的各种不同的选择。
②稀缺而昂贵的资源能够得到有效的利用。
③能够更好、更省地达到目的的事件。
④肯定能够在有关资源的合理配置、政策贯彻、目标设定、解决涉及社会政治、文化因素的问题等方面加强决策能力。
10、系统分析方法在下列六个方面是不适宜的:
①政治性极强的问题。
②具有深刻社会含义的问题。
③在做出不同选择时,必须在价值观念和实际价值之间加以权衡的那类问题。
④在决策过程中超理性因素起着重要作用的问题。
⑤当解决所希望的战略不是考虑系统各部分之间的平衡,而要对现存系统进行改变所面临的问题。
⑥当不能经过现存组织,而必须通过新的机构去贯彻执行某项政策时所面临的问题。
篇六:教育管理学理论主要有哪些
第二章
教育管理理论
学习目标:
1.了解古典管理理论
2.了解人际关系理论
3.了解行为科学理论
4.了解开放系统管理理论
5.了解管理理论对教育管理的影响
人类从事各项社会活动,都必然需要某种意义上的指挥与协调,即需要一定的管理。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人类形成了不同的管理思想,而系统的管理理论直到19世纪末才形成.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管理理论日臻成熟。20世纪60年代以后,各种管理理论层出不穷。尽管多数管理理论及学派主要针对企业管理,但是这些管理理论对教育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对教育管理实践活动同样具有指导意义。本章将介绍管理理论及其在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第一节
古典管理理论
古典管理理论始于20世纪初,二三十年代达到鼎盛。它主要包含科学管理和行政管理两种思潮。科学管理侧重于对工作和工人的管理,行政管理侧重于整个组织如何构建.最早产生的管理理论是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以及韦伯的科层组织管理理论,统称为古典管理理论。
一、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
(一)泰勒
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FrederickWinslowTaylor,1856~1915)出生于美国费拉德尔菲亚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泰勒爱好科学研究和实验,具有科学研究和发明创造的才能,有良好的社会活动能力和工作能力,在一生中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早在米德维尔钢铁厂,他就置疑钢铁厂的管理效率。为了改进管理,从1880年开始,他在钢铁厂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系统地分析、研究了工人的操作方法与劳动时间的关系,并逐渐形成了被称为“科学管理”或“泰勒制”的管理理论。基于泰勒对科学管理所做的杰出贡献,他被后人誉为“科学管理之父”.(二)科学管理理论
科学管理理论专注于工人及其工作的研究。泰勒认为,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进行科学的工作分析、合理的人员选择、建立管理合作、实施有效监督等措施。科学管理理论的核心观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科学管理的核心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科学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一切管理活动都是围绕着提高劳动生产率而有序展开的。泰勒在《科学管理》一书中强调了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性,认为科学管理的根本就在于劳动生产率,因为科学管理如同节省劳动一样,其目的正在于提高每一个单位的产量。泰勒进行了著名的工人搬运生铁的实验。在实验中,每个工人每天搬运的生铁数量几乎都由12.5吨增加到47。5吨,增加了3。8倍之多。泰勒对实验进行了分析总结,认为雇主并不知道工人每天应该有多少工作量,没有可以参照的标准作为依据,剥削是雇主关心的唯一问题。而工人普遍采用“磨洋工”的方式来逃避工作,工作效率非常低下。为了制定“合理的日工作量",泰勒进行了工时和动作的科学研究,即工作定额原理:选择一流的工人,对其每一项动作、每一道工序做详细的时间记录,将这些时间累加,加上必要的休息时间和其它延误时间,得出完成一定工作量的总时间,即“合理日工作量”。
2、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选择第一流的工人。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生产活动中,只有第一流的工人才能创造第一流的劳动生产率,因此为相应的工作挑选相应的第一流的工人尤为重要。泰勒认为:不想工作的人不能成为一流的工人,每一类相应的工作都有与之相适应的第一流的工人.第一流的工人就是自己愿意努力工作,并且工作与之相适应的工人。第一流的工人不是天然产出的,培训是行之有效的途径。
3、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械和材料,使用标准化的操作环境。
第一流的工人只是保证较高劳动生产率的一个因素,只有第一流的工人掌握了第一流的理论和技术,在第一流的工作环境中,运用第一流的生产工具、机械、材料,才能创造真正的较高劳动生产率。即劳动生产率是与生产的标准化相适应的,即所谓的标准化原理.泰勒所进行的金属切割实验、生铁搬运实验、工具的改造实验等都是对生产标准化的改进和完善,极大刺激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
4、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应该实行刺激性的工资报酬制度.泰勒提出的记件工资原则极大刺激了工人的积极性。其主要内容有:①通过工时研究与分析,制定相关的定额与标准.②采用差别记件制的报酬制度.即如果工人完成了工作或者超额完成了工作,就按照高工资支付劳动报酬,不仅是超额部分支付高工资,而且全部的工作量都以高工资支付;如果没有完成工作定额,就按照低工资支付。高工资为正常工资的125%,低工资为正常工资的80%。并应根据工人的表现,适时调整他们的工作岗位,强化他们的工作技能,以最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和最有效发挥人力资源潜能。③尽管不同职位和类别的工人工资应有所差异,但应按照工人的工作量来支付工资而不是工人的职位与类别。
5、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工人和雇主都要达成一致或妥协。
要解决工人获得高工资、雇主获得高利润的矛盾,雇主和工人都应该达成一致或妥协。为了满足双方的愿望,工人和管理部门各要注意5点。对于工人,不要围绕工资和利润的分配而作无休止的争斗;同意在提高生产的基础上,工资提高30%~100%;放弃一切怠工的想法转而帮助管理部门建立科学的生产方法;接受管理部门对工人做什么、什么时候做、如何做的安排;接受管理部门所规定的各种新的培训方法。对于管理部门,为相应的作业制定科学的方法,以替代主观和经验的方法;科学而精确的确定从事每项作业的正确的时间和方法;选择和培训工人,合理安排工人的职位;建立一个适当的组织,接受工人实际工作以外的全部责任;同意自己也接受每项作业的科学和事实的控制,消除对工人的专断。
6、将计划职能与执行智能分开,变经验工作方法为科学工作方法。
科学的工作方法与经验的工作方法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是很大的.经验的工作方法取决于先前自己或他人在工作中认为合理与有效的操作程序、工具使用等等,工人的熟练程度与
努力程度决定了其效率。科学的工作方法是建立在科学实验研究与分析的基础之上的,对于有效的操作程序、工具的使用等有标准化的验证与规定。鉴于分工的需求,工人与管理部门、技术部门、配给部门应各司其职,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要分开进行,工人只能服从计划部门的安排,使用科学的工作方法。
7、实行职能工长制度。
泰勒认为,一个工长要顺利完成其职责,他必须具备智能、教养、专门的或技术性的知识、敏捷而有力量、才能、精力、坚韧刚毅、正直、判断力或常识、健康九种素养。由于一般人很难都具备九种素养,因此泰勒将工长的职责进行了详细的分工,使用了八个工长替代一个工长,每一工长承担一项管理职责.泰勒认为职能工长制有三个优点:职能工长只承担一项职责,需要的培训时间少;职责明确,可以提高管理效率;职能工长的职能仅限于现场的指挥操作,监督管理,低工资工人也能胜任繁杂工资,节省了企业开支。然而,由于职能工长制存在一个工人同时有多个职能工长的指挥的混乱局面,并没有得到广泛的推崇。但是职能工长制思想为后来企业管理的专业化提供了借鉴。
8、在组织机构的管理控制上实行例外原则.例外原则指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把一般的管理事务授权于下级的管理人员来执行,而自己只保留对重要事务的决策权与监督权(如人事任免等),即保持对例外事务的处理.泰勒认为,在例外的原则下,高级管理人员只接受超出常规和标准的所有例外的情况,特别好的或者特别坏的情况。
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并不是泰勒一人的成就。在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历程中,泰勒早期的助手卡尔·巴思(CarlG。
Barth)、科学管理运功的先驱之一亨利·甘特(HenryGantt)、动作研究领域的专家吉尔布雷思夫妇(FrankGilbreth、LillianM。Gilbreth)、大力宣扬和运用科学管理理论的路易斯·布兰代斯(LouisD。Brandeis)以及倡导流水线大量生产管理技术的福特汽车公司的亨利·福特(HenryFord)等人对其作了重要的贡献.二、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
(一)法约尔
亨利·法约尔(HenryFayol,1841~1925)出生于法国资产阶级家庭。他是一名工程师和工业家,是法国最杰出的古典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也是欧洲当时最为杰出的管理运动的代表人物.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是管理过程学派的理论基础,对管理组织和管理过程的职能划分理论有重要的影响,并深刻影响后来的各种管理理论.法约尔是伟大的管理教育家,被誉为“管理过程理论之父”.(二)一般管理理论
一般管理理论对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他认为管理理论是指得到普遍承认的,是经过普遍的经验检验的和得到证实的有关管理的原则、标准、方法与程序的一个体系。法约尔对经营和管理做了区分,强调管理教育,提出了著名了14条管理原则。
1、经营与管理
法约尔认为“经营”与“管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经营”是指导或引导一个组织趋向于一个目标。它可以分成技术、商业、财务、安全、会计与管理六种活动.而“管理”只是这六种活动之一,并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五种要素构成。卢瑟·
古利克(LutherGulick)等人将法约尔的五项基本管理职能进一步拓展为七项职能,基本涵盖了现代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计划(Planning)、组织(Organizing)、人事(Staffing)、指挥(Directing)、协
调(Co-ordinating)、报告(Reporting)和预算(Budgeting),即“POSDCORB理论”。
2、管理教育
法约尔强调管理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认为人的管理能力就像技术一样,可以首先在学校中获得,然后再在车间中获得,管理能力是可以通过教育获得的.他还认为可以通过建立一定的管理理论来改善管理教育状况,并推动管理的发展与运用。
3、管理原则
法约尔根据自己的管理经验提出了14条管理原则。这14条管理经验主要强调指挥链、权力分配、纪律、公平、效率、稳定等方面。
(1)劳动分工。技术、管理等职能都要进行专业化分工.(2)权力与责任.法约尔将权力分为正式权力和个人权力。正式权力依赖于管理着的职务与地位,个人权力依赖与个人的管理素质。个人权力和正式权力总是可以相互补充.(3)纪律。纪律是员工和企业之间的互动规则的协定,是企业顺利发展的保证。纪律的以尊重而非恐惧为基础,纪律的状况取决于员工的道德水平。
(4)统一指挥.为了避免秩序紊乱,一个下属职能接受一个领导的指挥,这是永久的、普遍的法则。
(5)统一领导。组织中只能有一个领导和一项计划,这样才能保证统一的计划、统一的指挥和统一的执行.(6)服从集体利益。个别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个人或组织利益,并要正确处理利益冲突产生的情感问题.(7)人员报酬.人员报酬以尽量满足双方的要求为基本原则.(8)集中。集中是相对于劳动分工而言,并且是一种必然的规律。集中的目的是物尽其用、人尽其才.(9)等级系列。从企业的最高层到最基层建立起来的一种上下级关系,反映科权力执行线路和信息传递的渠道。为了保持等级系列和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法约尔设计了称为“法约尔桥”的“跳板”.(10)秩序。法约尔认为秩序是按照事物的内在联系事先很好选择其恰当的位置.即为企业的顺利发展安排合适的职位及为职位选定合适的人。
(11)公平。公平产生于公道和善意。只有关注工人的公平愿望,满足他们的公平需求,才能发挥工人最大能力,促进企业的顺利发展.(12)人员稳定。企业人员的变动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可以通过适当的机制来调整.(13)首创精神。应该尽可能的发展和激励员工的首创精神,这是企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14)集体精神。不可忽视企业内部建立健康和谐的团结关系对企业的推动作用.4、管理要素
法约尔认为管理活动主要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五项要素组成,所有的管理者都要履行这五项基本的职能.(1)计划.良好的计划应该具备统一性、连续性、灵活性、精确性等特点,他决定着组织未来的行动和发展方向。而良好的计划制定者也必须具备对人进行管理的艺术、经济性、勇气、领导人员的稳定、专业能力、处理事物的一般能力等才能.包括列出必须要完成事物所要采用的方法。
(2)组织。组织是建立正规的权力结构,包括组织结构、组织活动、相互关系的规章制度、员工的招募、评价与训练.组织部门必须具有统一的领导、指挥和行动,其责任在于寻求组织目标与组织活动所需各种资源的统一。
(3)指挥.指挥是为了使组织发挥最大的工作效率,与领导紧密相连。为此,指挥人员
必须做到:做出决策、和工人沟通、淘汰无工作能力的人、拟定并认真执行企业和职工之间的合同、树立榜样、定期检查、召集主要助手开会以统一精神、避免琐碎事物、调动和团结员工积极性、正确评估下级等等.(4)协调。协调能保证企业中的一切事务有条不紊的朝向企业和员工的共同目标进行。各个职能之间的协调就显得尤为重要。
(5)控制。控制是检查一切事务是否正在顺利的进行.并随时调整和修改相关的计划、指令等,以保证企业目标的顺利事项。包括向上级通报、调查、记录、分析、研究等等。
三、韦伯的科层组织管理理论
(一)韦伯
马克思·韦伯(MaxWeber,1864~1920)出生于德国爱尔福特的一个富裕家庭。韦伯不仅对管理思想很有贡献,而且在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上有所成就。他一生有《经济和社会》、《社会和经济组织的理论》等多部著作.他对管理思想的最大贡献是“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并被后人称为“组织理论之父”。
(二)科层组织管理理论
科层组织管理理论,也做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它是韦伯建立的一种规范的、理想的理论研究范式。这种理论研究范式认为,任何组织都是以一定的权力为基础的,以权力为基础,才能实现组织的既定目标。组织的基础权力可以分为三类:理性-法律的权力、传统的权力、超凡的权力。在这三种权力中,传统的权力效率最低,管理只是维系既有的传统,领导也非正式途径选出。而超凡权力是依据个人的情感色彩而赋予的权力,带有强烈的个人崇拜主义色彩。韦伯认为,除了理性-法律的权力,传统的权力和超凡的权力都不能成为理想行政组织的基础。
韦伯认为具备以下特点的理想行政组织体系最符合理性原则、效率原则。并且它的精确性、稳定性、纪律性、可靠性都比其它组织优越。这种高度结构化的、正式的理想行政组织体系是实用所有管理工作的最好的组织形式。
(1)明确的职权分工,即对组织内部的每个职能位置的权力作了具体的规定。
(2)组织有明确的等级系列,并对每个成员的职权范围和协作形式作了明确规定,减少了权力之间的碰撞,提高了职员权力的行驶效率。
(3)职业的管理职员有固定的薪金报酬,并且多数享有养老金,管理作为职业具有明确的升迁制度。
(4)对人员进行考核和培训。人员的及其职位应根据具体的需求按照相关的考核与培训来任用.(5)遵守规律和纪律。规则和纪律是任何组织进行正常运转的制度保证,因此组织的任何成员都必须遵守。
(6)组织中人员的关系应该以理性为原则而不应该受到个人情感的影响,这不仅使用与组织内部,也实用于组织外部。
在今天的教育管理领域,无论是理论的延伸,还是实践的指导,古典管理理论思想仍然随处可见:进行劳动分工,对学科教学人员、管理人员、教辅人员、勤务人员进行详细的职能分工;建立权力等级序列,形成自上而下的层级式的领导方式、沟通渠道;建立标准化程序,对教学操作过程、评估过程、教育技术等作了规范;选拔先进的人才,对教师进行优胜劣汰;建立纪律,保证学校的正常运行;建立民主监督,教师和校长负责制度等等。总的看
来,古典管理理论对于我们管理学校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第二节
人际关系理论与行为科学理论
古典管理理论在当时为提高工作效率,加强组织结构的严密性做出了不可忽略的贡献,但却不重视人的各种需要,把下属当成执行命令的工具,并且也缺乏对环境的复杂性及变动性的研究。古典管理理论逐步为行为科学管理理论所取代。人际关系理论盛行于20世纪30~50年代,行为科学理论盛行于20世纪50年代至今。一般认为,人际关系理论始于梅奥及霍商实验,而行为科学理论则由早期的人际关系理论演变发展而至。
一、梅奥及霍桑试验
(一)梅奥
乔治·埃尔顿·梅奥(EltonMayo,1880~1949)是澳裔美国行为科学学家。他获得过逻辑和哲学硕士学位,在苏格兰的爱丁堡大学学过医学,也进行过精神病理学的研究。他曾用心理疗法为一战的受伤士兵治病。1926年成为哈佛大学工商管理研究工业研究室副教授.他一生的贡献很多,影响最大的是他主持的霍商实验。
(二)霍商实验
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和西方电器公司在1924年到1932年之间于霍商工厂进行了一项研究实验活动,即霍商实验。霍商工厂主要生产电话机和电器设备,拥有25000余名员工,并以女工为主。霍商实验由一系列实验组成.1、照明与工人工作效率的关系的实验
从工厂25000名工人中找出12名女工,将其平均分为两组,一组为控制组,一组为试验组。其中控制组的照明条件始终不变而试验组的照明条件经常改变。实验结果表明,不论照明强渡的高低、休息时间的改变、工作时间的长短变化,两组工人的产品量都呈现增长的趋势.梅尔认为工人的劳动热情受到了提高是受到了某种程度的激励,即试验组人员感到自己被注意,既然实验证明了工作环境和条件的改变不是构成激励的主要原因,那么激励的动力应该来自参与者参加了实验活等的社会满足感。
2、继电器的装配实验
找一组工人到继电器装配室工作,研究人员经常与工人进行交流,工人可以自由发表意见.实验表明,工人的工作热情高涨,缺勤率逐渐下降。梅尔得出结论,工作条件、休息时间、工资报酬等并不是影响工人劳动效率的首位因素,而是整个工厂之间建立起来的管理人员与员工之间的、员工之间的良好的社会关系。
3、访谈与普查实验
为了了解员工对公司管理层以及各个方面的意见和态度,梅奥及其助手花六年时间对近2万名的员工进行访谈。起初采用的方式是调查人员对员工进行提供提问,然后员工进行回答.但是这样的效果并不理想,因为大多数工人对他们的问题不感兴趣,或者也不愿意回答.因此,后来改采用让员工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而调查人员倾听和记录,结果效果很好。梅尔认为,应该对管理员工进行培训,让他们能够更好的倾听工人的意见,了解工人情绪。
4、电话线圈装配工实验
该实验选了14名员工,9名绕线工,3名焊接工,2名检验工。将9名绕线工分成3组,每
组3人,每组配备一个焊接工,对其实行记件工资制。实验最初的研究表明,各组的产量都不能达到既定的目标,但是各组的差距都不大.经过分析,目前这种非正式的产量定额是靠小团体内部的压力来维系的,工人既不愿意被小团体所抱抛弃,也不愿意自己工作定额的增长,或者是工人工资率的下降。
梅奥及其助手从霍商实验得出了几点结论。第一,工人是“社会人”,有着各种社会和心理需求。第二,领导需要通过给予职工的满足来鼓舞员工的士气.采用激励、参与决策、有效的沟通方式的人际交往策略,可以满足个体的社会和心理需求、提高组织的士气,进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三,企业正式组织中存在“非正式的组织”,并为其成员规定了他们自己的适当的行为准则。工人的小团体为其成员非正式地建立了一个大家可以接受的小团体产量标准。多数工人是守常规者,他们自愿地固守小团体产量标准.一部分人是不守常规者,他们不遵守小团体的产量标准,但会在小团体的约束和压力下趋于小团体产量标准。产量过高的个人或者产量过低的个人都会受到小团体的不同制约,降低产量标准或者提高产量标准,进而与小团体产量标准保持一致。
二、人际关系理论
(一)人际关系理论的研究者及其观点
梅奥及其助手并不是人际关系理论的唯一贡献者.柯特·勒温(KurtLewin)、卡尔·罗杰斯(CarlR.Rogers)、莫雷诺(JacobMoreno)、威廉·怀特(WilliamWhite)、乔治·霍曼顿(GeorgeHomans)等人对人际关系理论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柯特·勒温提出了场理论以及有关民主的与专制的团体动力学研究。其研究表明,民主的组织才能使成员积极参与决策、满足个人的社会需求、积极达成组织的目标,而专制组织则不然.卡尔·罗杰斯认为,较好的行为科学研究应该将客观的、主观的、通情的方法整合在一起,并且主观的是基本。行为科学应该开始于个体的内部参照框架;内部主体对经验的体验就是创造性的内部假设的来源,这些假设通过进一步的体验得到检验最后达到正式表达的概念阶段,并可被客观的科学方法所检验;自身努力实现、维持和改善自己的状况。卡尔·罗杰斯的“患者-中心疗法”的理论为人际关系理论提供了理论支架,他曾与梅尔等人合作开发出了一套工业咨询程序.莫雷诺对人际关系理论的贡献在于其对小型组织内部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他创立了团体成员关系分析法:人们与周围的其他人会建立起一种有选择性的亲密的社会关系,并且由相互之间感到比较亲密融洽的人建立的小团体可能比那些缺乏共同情感取向的小团体的工作效率更高,即社会关系计量学.威廉·怀特选择了餐饮业内的小团体行为的性质和功能作了实地研究,考察了团体间的冲突、团体的地位、团体的工作流程等等。怀特得出了和莫雷诺社会关系计量学一致的理论,即小团体的成员之间的构成是与团体内部由年龄、性别、兴趣、爱好等相似性联系再一起的。鉴于怀特的实验不是孤立的实验室研究,而是建立在对实际生活情境的观察之上的,因此更具有实证研究意义。
乔治·霍曼斯对小团体理论作了重要发展,他将团体结构和功能整个的概念化使小团体理论发展到一个新的里程碑。
(二)人际关系理论的核心思想
梅奥、莫雷诺等人的人际关系理论的核心思想可以进行如下概括:
(1)员工作为社会的人的个体的人,既受社会和心理需要的驱动,也受经济刺激的驱动。
(2)比之工人工作环境中的物质条件,工人的认同感、归属感、安全感、尊重感等需要更能影响工人的工作劳动热情和劳动效率.(3)工人个体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以及动机、感知觉、对和÷挫折的认知反应等都会影响工人的行为。
(4)处在正式组织内部的人都愿意在组织之外建立起一个以具有共同选择倾向的人员为基础的非正式的社会组织,这种组织对管理既有帮助的可能,也有阻碍的可能。
(5)工作场所中的非正式组织会建立并强化他们独有的行为准则和规范。
(6)如果管理部门能够满足员工的需求,将会大大刺激工人的劳动热情,并最终带来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
(7)在一个组织中,沟通、权力、影响、权威、动机和控制等关系非常重要,并突出的表现在上下级之间。在组织内部的等级系列之间应该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机渠道,应该发挥民主的而非专制的领导.三、行为科学理论
行为科学是研究人的行为的综合性科学,它研究人的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影响人的行为的因素,目的是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正式提出行为科学这一术语是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梅奥等人创立的人际关系理论是早期的行为科学理论.1956年行为科学杂志在美国正式出版.到60年代,人们对广义的行为科学和狭义的行为科学做了区分.即产生了狭义的行为科学——“组织行为学”,早期的人际关系理论也属于狭义的行为科学。组织行为科学可以分成个体行为、团体行为和组织行为三个层次的研究范围。其中
,个体行为可以分为关于需要、动机与激励的理论和关于人的特性的理论两个层面的研究范围。团体行为可以分为团体动力学、团体信息交流、团体和成员间的关系三个层面的研究范围。组织行为的主要研究层面是领导理论及组织变革与发展。
行为科学家们认为,无论是古典管理理论,还是人际关系理论,都不能很好地反映工人的真实情况。行为科学理论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探讨了古典管理理论和人际关系理论的冲突,并加以调和.因此,行为科学家们对个人、个人和组织、领导等理论详加研究.(一)个人、个人和组织理论的研究者及其观点
个人、个人和组织理论的代表性观点有切斯特·巴纳德的“协作系统”理论、西蒙的组织决策理论、怀特·巴克与克里斯·阿吉里斯组织相熔理论、詹克伯·盖茨尔斯与埃根·古柏的社会系统分析法的理论模型、马斯诺的需要层次学说、道格拉斯·麦格雷戈的X理论与Y理论、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的动机二因素说以及伦西斯·利克特的四种管理制度等理论.切斯特·巴纳德(ChesterBarnard)曾是新泽西贝尔电话公司德总经理,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从事社会学与组织心理学研究,他是最早的行为科学理论的研究者之一,被后人誉为“现代管理理论之父"。他提出了著名的“协作系统”理论,该观点企图调和古典管理理论和人际关系理论的诸多原则。巴纳德认为,管理者到达良好的协作和经济上的成功要依靠两条原则.其一,管理者要注重效能,即组织对一般目标的达成度。其二,管理者要注重效率,即有效的满足个体的需求。简言之,组织的目标要和个体的目标保持某种程度上的平衡与协调,组织才有较高的效能和效率,管理者的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和技术掌握能力起着决定作用。
西蒙(H。
A.Simon)是组织决策理论的倡导者。他认为管理活动就是决策活动,组织
是一个决策系统.西蒙指出,人的行为包括决策过程和行动过程两个过程,并且决策过程是行动过程的前提。他认为,组织决策的合理性问题是管理的核心问题,即为实现目标选择有效的手段。管理者的活动就是为了达到目标做出最合理的决策。同时,西蒙将决策看作是信息收集与分析、设计具体方案、选用最佳方案的循环活动,将决策区分为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两种类型。
耶鲁大学劳动与管理中兴的怀特·巴克(E.WightBakke)对行为科学理论作了重大贡献。怀特认为,组织应是一种相熔过程,这种相熔过程既是个体利用组织达成自身目标的过程也是组织利用个体达成组织目标的过程,是个体和组织相互重塑的过程。个体与组织之间是依靠二者订立的和约来完成的.克里斯·阿吉里斯(ChrisArgyris)与巴克的观点相似,他从另一角度说明了组织的相熔过程。他认为,个体与组织之间存在着一种矛盾,这种矛盾来源于个体日益发展的个性特征和与正式组织表现出来对个体的个性特征的抑止性。事实上,正式组织中的个体是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并日渐趋于个性特征的成熟,但是现行管理机制从很多方面对个体的个性特征起着阻碍的作用,并阻碍个体潜能的发挥。因此产生冲突、挫折、失败和低情绪。因此,个体只能寻求向组织的更高的阶层爬升来取得相应的防御机制,使用最终会形成的漠不关心的策略来解决。
詹克伯·盖茨尔斯(JacobGetzels)与埃根·古柏(EgonGuba)为教育者提出了社会系统分析法的理论模型.该理论认为,社会系统包括两类既相互对了又相互作用的现象。第一类现象是有一定作用和期望的机构共同组成了社会系统中行为的个性化纬度,第二类现象是系统中有着一定个性和需要倾向的个体所组成的社会系统中行为的个性化纬度。任何社会系统中的行为都可以被看作是个人需要与机构目标间相互作用的函数.合乎机构的作用和愿望,就会实现组织的效能,合乎个体的的需要的愿望,就会实现个体的效率。
亚伯拉罕·马斯诺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对行为科学理论具有重大贡献。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人的需要分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的归属、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管理者满足工人的需要就是解决矛盾冲突的过程,从而为达到组织目标奠定了基础.道格拉斯·麦格雷戈(DouglasMcGregor)在马斯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人和管理策略的理论假设,即X理论和Y理论.他认为古典组管理方法是建立在X理论对人的假设基础之上的,将X理论稍做修改就和人际关系理论的观点一致,及人际关系理论和古典管理理论在对待个体需要上所采用的管理策略是相近的。
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erickHerzberg)也在马斯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动机二因素说。他区分了阻碍工作的不满因素和激励工作的满意因素,认为只有满意因素才能产生动机。他的不满因素与马斯诺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会需要相关,而激励因素与马斯诺的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相关。
伦西斯·利克特(RensisLikert)从经验主义的角度对个体与组织之间的相熔过程进行了研究。他提出了从专制的命令式到参与型群体四种管理制度。每一种制度都包括领导、动机、沟通、相互作用与影响、决策、目标设定、控制和实现目标等关键的因素。他将第四种管理制度——参与型群体制度设定为最接近理想的管理制度,其主要思想为:支持性的相互关系,在互相交迭的团体结构种有团体作决策,领导者的高效目标。
(二)领导理论的研究者及其观点
领导理论的代表性观点有罗布特·布莱克与简·穆顿管理网格、弗瑞德·菲德勒的权变理论、保罗·赫西与肯尼思·布兰查德的情景领导理论以及伯纳德·贝斯的变革领导理论、圣洁的学习型组织等理论。
罗布特·布莱克(RobertBlake)与简·穆顿(JaneMouton)提出评估管理行为的两个方面:
关注生产和关注人。管理者可以依据一个包含81项内容的管理网格模型来评估自己的管理,帮助管理者认清自己的管理风格,理解员工对管理者的提出的各种需求,并寻求能满足员工各种需求的有效的管理风格.弗瑞德·菲德勒(FredFiedler)提出了权变理论。权变理论认为,有些情境下人际关系更能够促进领导者的工作效率,有的情境下任务更能够促进领导的工作效率.领导者与下属之间的关系、任务结构、领导者的地位权力决定着情境与有效领导者之间的关系。
保罗·赫西(PaulHersey)与肯尼思·布兰查德(KennethBlanchard)提出了很重要的情境领导理论。情境领导理论建立在下属的成熟度、领导者的任务性行为和领导者的人际关系行为之间关系的基础之上的。并且认为,有效地领导风格产生于只有一种领导风格适应于下属的成熟度时。他们认为,工作成熟和心理成熟是两种最为重要的成熟度.伯纳德·贝斯(BernardBass)研究了事务型和变革型两种相对的领导行为。他认为,事务型领导者应该为下属规定达到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应尽的工作,要讲工作分类,帮助下属树立信心,采取适当的奖惩激励。变革型领导者应采取适当的方法:使下属认识到计划产量和达到计划产量的方法的重要性及其价值;使下属对待组织利益超越对待自己利益;使得下属的需要层次提高到较高水平,并满足他们的需要。以此来促使下属做更多的工作。
(三)典型的行为科学理论——学习型组织
当今最有影响力的学习、组织、管理大师,麻省理工学院史隆管理学院组织学习中心主持人彼得·圣吉(PeterM。
Senge)在其《第五项修炼》中提出了著名的“学习型组织"理论.“学习型组织”是将组织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来研究.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理论认为,研究组织最有效的途径是将组织作为一个系统。研究学校组织的最有效方式是将学校组织作为一个系统。
学习型组织是指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创造能力,努力形成一种良好的组织学习氛围,通过学习,在实现个人利益的同时实现组织共同利益。圣吉认为,学习型组织不在于描述组织如何获得和利用知识,而是告诉人们如何才能塑造一个学习型组织.他认为,“成功的学习型组织的战略目标是提高学习的效率、能力和才能,通过建立愿景并能发现、尝试和改进组织的思维模式来改变其行为。”圣吉提出了建立学习型组织的五项条件。
(1)系统思考(SystemThinking)。即要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系统观点来看待组织。
(2)自我超越(PersonalMastery)。清楚自己的愿景,集中精力,培养耐心,实现自我超越.(3)分享愿景(SharedVision)。组织中应该建立共同的愿望和意象,并应该将自己的愿望和组织的愿望一起分享。
(4)团队学习(TeamLearning)。发展成员协作学习的能力,以实现组织的共同目标。
(5)心智模式(MentalModels)。看待旧事物形成的特定的思维定势,影响个人和组织的根深蒂固的旧有观点和行为的假设。
学习型组织有五个显著的特征:有一个人人赞同的构想;抛弃旧的观点和行为的思维定势;系统的思考内部组成部分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成员之间相互沟通的坦诚;成员抛弃个人利益和小团体利益,为实现组织的共同利益工作。
凯伦·沃特金斯(KarenWatkins)和维多利亚·马斯克(VictoriaMarsick)建立了具备七项行为准则的学习型组织模式,并适用于任何学校的学习型组织的建立与改革。
(1)创造不断的学习机会。学习者的学习贯穿于组织工作的整个过程当中,甚至超越了工作本身。管理者和教师的学习大多都是有意识的,对各种学习结果成功与失败进行各种总结,改革与实验新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机会。成因之间能建立友好的氛围,并在相互的帮助中不断获得新的技能。学校也能寻求到为职业发展提供时间、金钱和其它的刺激方法。
(2)促进质询与对话。该行为准则的关键是一种人们可以自由提问、发表意见、愿意将问题分享解决的文化.实现该行为准则的策略是通过在各个层次上的会议和学习团队中采用对话和提问方式。
(3)鼓励协作和团队学习。该准则目的在于提高团队的协作精神、协作能力和技巧。应该在学校内组织各种小团体,在团体内尽量发挥每个人的热情,鼓励畅所欲言.实现该准则的策略是注重各个层次的团队的建设以及在团队中开展必要的对话、谈判等等。
(4)建立捕捉和分享学习的制度。该准则的目的在于各种常规软件的应用,如MicrosoftAccess等等,以捕捉各个小组的想法。分享知识包括保存已学的课程和新思想的发展过程,以便在使用前归入共同创造的知识。实现该准则的策略可以是通过庆祝活动使团队组织在一起,确认完成任务,实现各个层面的交流。
(5)朝向共同的愿景努力.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是使人们以愿景为中心紧密团结在一起的程度,以及成员积极创造和完成由愿景所带来的变化的程度.采取的策略是对任务进行区分,并变革与愿景不相称的因素.可以鼓励抛弃旧文化转而追逐新文化,描绘新的愿景,通过创造性的产品表达新思想。
(6)把组织与环境联系起来。学校应该在全球性、区域性的层面上发挥作用。学校可以借鉴其它学校的成功经验来解决类似的问题,利用数据库来分析预测新的发展趋势。技术能使学校走出传统的校园。比如经常发起网络上的项目,和其它地区的师生交流.也可以设计相关的程序将有共同兴趣、爱好等趋向的师生联系在一起等等。
(7)从战略的角度领导学习。设计学习形式的领导者是学习性组织的关键。领导者应该从战略的角度思考学习组织在推动团体发展动向中的方法,并与员工进行发展与计划方面的有规则的讨论,获得与学习机会有关的信息,探索支撑员工职业发展的各类资源.第三节
基于开放系统管理理论的现代教育管理
20世纪70年代以来,出现一种叫社会系统的管理理论,也称为开放系统管理理论,并深刻影响着现代教育管理。开放系统管理理论认为学校是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强调学校教育管理要与社会这个母系统相结合。开放系统理论强调管理信息的流通,强调管理的科学性,强调外部环境和学校之间的平衡作用,要求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进行教学管理,计算机辅助教育管理理论也就在此基础上萌芽了。
一、组织及学校组织
研究教育管理必须研究教育组织,学校组织是教育组织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组织。因此,必须从研究“组织”、“学校组织”入手,这也是认识开放系统管理理论的前提。
对于“组织”,并没有统一的定义,一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认识:①从形态上看,组织往往被认为是由诸多部门按照一定的结构组合而成的具有某个特定目标的整体;②从运动过程上看,组织常常被认为是由众多人相互作用的、为达到组织目标的活动体系;③从环境上看,组织是受环境影响的、并不断通过自我调节适应于环境的开放的有机体系;④从构成上看,组织是由一定心理特征的个体组合在一起的群体。即是说,组织具有一定的结构特征,运动特征、环境特征、心理等特征。
一个组织应具有以下一些共同特征:有一个共同的目标;由一群为共同目标而工作的人组成;要求组织内的人相互协作、努力工作;它受到环境的影响,并又适应环境变化的自我调整能力;组织中的人在不同的职位并履行不同的智能;组织的结构、人事、目标等随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等等。
“学校”即“有计划、有组织进行系统教育的机构"。学校作为一种特殊的组织有其本
质特征。学校组织不同于生产经营性组织,是一种服务性组织。学校组织的目的是继承和发展人类先进的文化遗产,而非为追求利润和经济效益进行规模化生产。从服务性组织的这一定位上,学生是学校的直接服务对象,家庭、社会、国家是学校的间接服务对象。要成为学校组织,除了具备一般组织的特征外,它还必须具备以下条件:有组织机构和章程;有合格的教师;有符合标准的教学场地、技术设备;有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资金来源。可见,区别学校组织和一般组织为区别一般组织管理和学校教育管理提供了属性参考。
二、学校组织的系统理论模型
学校组织的基本的系统理论模型包括投入、转换过程、产出、反馈、环境五部分,如图1.投入是指用来生产产品或者提供服务的人、财、物及信息资源。投入的各种资源要在技术或者管理的作用下经过一个转换过程。在学校中,学生和教师之间的相互作用就是转换过程或者学习过程的以部分,学生因此可以成为对社会有所
贡献的受教育者。产出指组织的产品与服务.知识的产生与传播就是教育组织的产出。反馈是与组织的产生和过程有关的信息,它会影响下一轮对投入的选择,这种信息可能导致转换过程和未来产出的变化。环境指与组织密切联系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力量。
环境
组织
投入
转换过程
产出
图1学校组织的基本系统理论模型
(反馈)
按照基本系统理论模型,所有的学校组织都是开放的系统,因此,应该为学校管理建立开放的系统管理框架,如图2。一个学校的运作范畴可以分为投入、转过过程的产出三个基本类型。这一分类划分,极大方便了对问题的确诊,并为管理者提供了系统管理的参考模型。弗瑞德
C。
鲁恩博格(FredC。
Lunenburg)与艾伦
C。
奥恩斯坦(AllanC.Ornstein)对基本系统理论模型进行了拓展,形成了学校管理的开放系统理论模型。
1、投入
校区的环境给学校提供了人力、财力、物力、理论与知识。联邦、州和地方政府也会颁布相应的管理校区运作的法律,其他群体也会对校区的运作提出各种要求.例如,学生希望得到相关的有用的课程内容以便为他们将来参加工作或者接受高等教育做准备。教师希望得到更高的工资、更好的工作环境、额外的福利、工作保障等等.校委会的成员希望得到投资回报,在运作的预算之内提供优质的教育。与此相比,社区则希望在不增加税收的情况下学校能为所有的人提供优质的教育.其他的各种利益群体也都存在各种各样的对学校的要求和希望。每个团体都有自己的目标,而且这些目标经常相互冲突。学校管理者的工作就是将这些各种各样的目标整个为一个可行的行动计划。
2、转换过程
学校将外界环境的投入转换为某些形式的产出,并且需要在系统中做一些工作来完成这些产出。系统为转换过程中的工作增加了附加值。转换过程包括组织的内部运作和它的操作管理系统。操作管理系统的内容包括学校管理者的技术竞争力,即包括他们的决策和沟通的技能,他们的运作计划和他们的应对变化的能力.学校管理者在组织中的各项行动将直接影响系统的产出。
3、产出
学校管理者的职能就是保证外部环境的各种输入,并保证这些输入通过转换过程有一定的产出。为了保证合理有效利用投入和保证转变过程有产出,管理者要提出结构、发展文化、激励、领导、决策、沟通、改革、发展课程、管理人员、投入资金等等管理活动。学校组织的产出包括学生成就、教师绩效、学生和员工的发展水平、学生辍学率、员工的人事变动率学生旷课、员工矿工、员工-管理层的关系、学校-社区的关系、学生对学校的态度、员工的工作满意度.4、外部环境与反馈
外部环境对学校组织的产出具有反作用,并为系统提供反馈信息。反馈信息的获得能推动学校组织朝着有益的方向的发展。正反馈能使管理者对整个学校组织中的优势进行继续发挥,负反馈能使管理者对整个学校组织中的缺点进行定位并改正。
外部环境
投
入
人事
联邦和州
立法体制
财政
地方政府
其它群体
理论知识
转换过程
反
结构
决策
课程
馈
文化
沟通
教学改进
动机
变革
职业发展
领导
产
出
学生成就
学生旷课
学生发展
学生辍学率
教师绩效
学生对学校的态度
学校-社区关系
员工-管理层关系
员工矿工
员工发展
员工人事变动
员工的工作满意度
图2学校组织的开放系统模型
开放系统模型并不是万能的模式,而是随着系统本身与环境的变迁而逐步变迁的,因此,系统各个组成的消失与增添都是可能的。比之过去教育管理的链条式结构:来自社会的输入
(信息、学生等)→教育过程→向社会输出,以开放系统理论为指导的当代教育管理则形成了回路式的闭环结构:来自社会的输入(信息、学生等)→教育过程→向社会输出→信息反馈.即通过社会各界各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及科技发展信息的反馈,调整学校的教育管理内容,实行教育改革,提高教学管理效益。
三、作为社会系统的学校组织
按照学校组织的基本系统理论模型和开放系统理论模型,学校组织首先是作为社会系统而存在的。按照系统论观点,学校组织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进一步分析,学校组织是由许多子系统构成,这些子系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制约者学校的正常运行。再一步分析,学校组织同时也是更大的社会系统中的子系统,学校组织和其它子系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制约着社会系统的正常运行。
作为社会系统的学校由许多子系统构成,这些子系统是学校正常运行的变量因素.这些子系统通常涉及以下一些方面:包括班级、年级、社团、教师委员会、教务办公室、勤务办公室、校长办公室等学校组织结构;教师、学生、校长、勤务人员等人员结构;教材、图书、办公室、教室、实验室、多媒体设备等设备结构;校园文化、竞争、协作、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心理结构;学校环境、文化传统、社区关系、经济条件等外部环境结构。其中,影响学校组织及个人行为的最活跃的变量因素有角色定位、角色冲突、非正式组织、个性特征、团体、组织结构、技术设备等。
作为一个社会系统的学校,具有如下一些特征变量。
(1)角色地位
个体在学校组织中是以某种角色地位而存在和发挥作用的,并在整个社会系统中扮演着多重角色。个体的角色地位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并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例如,教师同时扮演着导师、同事、领导或下级、顾客、邻居、父母、爱人等多重角色。教师在学校中的角色与在学校外的觉角色作用有所不同,即使是在学校中的课堂上和课堂外的角色作用也不一样.角色不一样决定了他们行为的不一致。
(2)角色冲突
当角色期待和角色扮演者的行为不一致的时候,往往就会产生角色冲突.角色冲突往往发生在一个人身上,也可能发生在两个或者多个人身上.角色冲突容易引起学校组织的不协调氛围,很大程度上阻碍着学校组织的正常运行,应该采取措施尽量避免角色冲突的产生。例如,一个富有教学创新精神的教师如果要采用新的教学方案就会与上级要求的稳定的教学方案相违背。类似的情况很可能引起上下级关系紧张,甚至引起人事变动。
(3)非正式组织
非正式组织是指正式组织内部存在的影响正式组织决策的人际关系系统。非正式组织也称为非正式团体,通常是一些有相同选择倾向(如共同兴趣、爱好等)的个体自由组成的小团体,他决定了其成员的行为准则,它对正式组织起着促进或者阻碍的作用,这是梅奥等人的霍商实验得出的结论。学校组织中也存在非正式的团体,通常给予其成员工作不要太积极,也不能太懈怠等各种压力。对学校中非正式组织的关系很大程度上影响学校的运行效率。
(4)个性
作为学校组织中的个体,不仅有经济利益的需要,而且还有作为社会人的信仰、爱好、情感等各种社会的和心理的需要。把学校作为社会系统的来看,就要通过满足教职员工的各种个性需要来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在实现个体目标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学校组织的目标.(5)团体
学校组织的各级各类领导通常要和很多团体进行交往。这些团体有校内的和校外的,有正式的和非正式的。这些团体和学校组织中的非正式组织一样,各自都有其一定的行为准则.和和团体的关系处理好了,对学校组织的正常运行有促进作用,反之就是阻碍作用。
(6)组织机构
为了教育任务的顺利完成、高效的完成,学校应该建立自上而下的领导等级序列,为不同的工作类别设置相应的职能部门及具体的工作岗位。这样学校就有了一个组织结构。组织结构不仅对作进行了分工,而且规定了员工的职能范围,内外信息沟通的渠道,工作的运转方式与人际关系等等.合理的结构是学校组织高效运转的前提条件。
(7)技术设备
从基本的工作场所到实验仪器、教学媒体、体育设施,以及教材、图书、课表、大纲等等都在技术设备的范畴。教学方式与教育技术通常也被认为在技术设备范畴。技术设备并不是孤立于学校中的,总和外部环境进行着沟通,其任何变化都会影响学校的运行效率.如设备的构建,教学方式的研讨等等。
四、作为开放系统的学校组织
按照学校组织的基本系统理论模型和开放系统理论模型,学校不仅可以作为一个社会系统存在,而且还可以作为一个开放的社会系统而存在.开放系统观点认为,组织是一个通过与其环境的输入与输出来协调自身的存在状态的平衡系统。组织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密切,环境影响着组织的同时,组织也适应于或者不适应于环境。开放系统理论强调组织与环境的适应和平衡。
以开放系统理论为指导的教育管理思想将学校教育过程划分为相互联系的三个部分:①外界环境的输入,包括价值、信仰、期望目标,以及教师、学生、技术设备、场地、资金等等。②学校教育过程,包括课堂教学、课外教学、实践活动、体育锻炼、陶冶情操,以及为完成
教育任务所编排的组织结构,包括班级、年纪、教务处、后勤等等。③对外界环境的输出,即对社会的输出,主要是受教育者对社会的反作用,包括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创造力、智力、体力、社会责任等等.作为一个开放系统的学校,具有如下一些特征。
(1)系统环境
不同的学校所处的环境不一致,同一所学校也会面临不同的环境。即便是同一环境,不同的学校的反应也不一致。例如,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的差别,普通学校与职业学校的差别。认识环境、分析环境是开放系统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做出决策的关键.(2)系统循环。古典管理理论试图在学校建立自上而下的严密的等级序列和严格的管理制度,以此达到最佳的运行模式。而开放系统理论则从动态的组织观出发,认为学校教育过程是各子系统的循环过程。最典型的循环特征是学期、学年的变更及伴随的各种相似活动。而古典管理理论提倡的确立严格的制度为循环指明了方面,规范了循环过程的一切活动.(3)动态平衡
显然,开放的系统观是不允许将学校和环境孤立开的,学校和环境总是在进行信息和能量的交换,及输入与输出.环境发生变化时,学校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学校发生变化时,环境也会有所反应。学校通过自我调节就和环境形成了动态平衡.(4)自我调整
学校教育是适应于环境的动态平衡过程,但是这种动态平衡不是凭空发生的,必须依靠学校积极主动的自我调整。如果环境发生变化,学校不发生主动的变化,将会受制于环境的变化,结果就是失衡.例如,某种人才在社会中已经过饱和,学校就应该做出调整专业设置、课程等相应变革适应环境需求.(5)信息反馈
要获得环境对学校的影响,必须获得环境对学校的信息输入.环境的信息输入是学校进行自我调整与环境保持平衡的依据.事实上,学校做出自我调整的过程也是对环境输出信息的过程,与环境的信息输入构成了一种闭环式的互反馈循环。因此,学校要重视信息的输入输出.比之过去的管理思想,开放系统理论为学校教育管理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考空间。作为教育管理阶层,不仅要从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等角度来认识学校教育,牢固把握内部变量因素,还要进一步探析影响学校教育的环境变量因素,保持学校与社会的输入输出平衡.从开放社会系统的视角来审视学校教育能给予管理者更多的启迪。
第四节
管理理论对教育管理的影响
从古典管理理论到人际关系理论,再到行为科学理论,管理理论经历了三次重大的飞跃。虽然管理理论不是直接针对教育管理,但是其每一次发展都对教育管理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一、科学管理理论与教育管理
科学管理理论是20世纪最早的管理思想,其以效率为核心思想的管理理念深刻影响着教育管理领域。
1、教育效率观的引入
科学管理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提高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和生产效率是企业的最终目标。效率理念本是企业组织中的特有观念,但是随着人们对学校及教育活动的全面认识,效率观念逐步深入教育管理者的思想中。从历史看来,多数管理者对效率观念的认识与引入均在泰勒
的科学管理理论产生之后.在这之前,教育管理者对学校及教育活动仅停留在传授知识纬度上的认识。从效率观念上来看教育,学校应该被视为企业,应该以最少最优的投入换取高效的产出,产出结果应以获得的教育效果来衡量。因此,为了提高教育效率,教育管理者模仿企业管理者的经验,采取优选教师、扩大班级人数、延长学习时间、增加教师课时、开展教学分工、降低教育成本等措施.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为当时的学校节约了成本,提高了教育生产力.2、教育标准化运动
科学管理理论的又一重要思想是标准化。泰勒认为,应该通过对工作的科学研究建立标准化的工作量、标准化的操作.受标准化管理思想的影响,20世纪初期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在教育管理领域开始了教育标准化运动.一些学校为教师和管理人员颁发了标准的工作手册,教师工作受标准化的评价尺度的衡量与监督,教师的聘任条件以标准化的形式确立,对支撑教师教学的有效的教学技术制定了相应的操作标准,学生管理、勤务管理等也设置了相应的标准化操作程序。标准化使教育管理活动走向了科学管理的历程。
3、教育测评运动
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提倡标准的建立,效率的提高,并且应该依靠一定的测评工作完成。受科学管理理论的影响,教育测评,即教育测量与教育评估与20世纪初期产生与兴起,并产生了学生入学率、学生升学率、教师的教学效率等相应的教育测量、评估活动。
4、双部制教学制度
双部制轮换教学制度,即“葛雷制"(GrayPlan),它将教学、活动、实验工作、社会实践活动集于一体,把学生分为小组,让学生同时在学校的不同场地进行活动,一段时间后交换场地继续不同的活动。双部制借鉴了科学管理理论充分利用设备资源的经验,使的学校的人数容量大增,优化了设备资源的使用效率。双部制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在较短的时间内,从美国传到了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对美国的教育管理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提高了教育管理效率,促进了教育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育生产率。但是,科学管理理论也带来了一些不利因素.例如,科学管理思想的引入,使教育沾染了许多企业的气息,在注重教育的经济效率的同时,忽视了教育应有的人文价值;教育问题并不适合所有的企业管理模式,完全照搬科学管理理念可能忽视自身的特点和适合自身的管理方式;管理者不再是有效的教育决策者,而是成了斤斤计较、精打细算的企业经营者;教师也从教育专家转变为效率专家,并感到标准工作量和操作程序的压力与反感;学生更多时候成为被包装者、被生产者,而非作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个体。尽管科学管理理论产生于20世纪初,但是其合理思想在今天的管理理论中随处可见.二、人际关系理论与教育管理
人际关系理论是对教育管理领域产生影响的又一古典管理理论.不同于科学管理理论,人际关系理论对教育管理领域的影响表现在提倡教育管理领域中的民主管理思想,关注员工作为社会人的各种社会需求与心理需求。
教育管理中的人际关系理论的引入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在这之前,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在教育管理领域已有了民主管理思想,为人际关系理论的融入与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历史基础。许多教育管理领域的专家指出,人际关系理论对学校的教育管理很有指导意义,呼吁教育管理者认真研究人际关系理论。人际管理理论对教育管理中的民主管理思想的借鉴表明:①要重视学校中的非正式组织的作用,把非正式组织看作学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沟通来调和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的冲突与目标;②重视与改善工作场合中的教师人际关系,满足教师作为社会人的各种社会需求与心理需求,如归安全感、归属感、尊重等等;③重视教师参与学校教育管理,在校长和员工之间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共同探讨决策,共同
制定标准,反对专制领导与发扬民主精神;④重视民主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空间,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⑤重视民主监督,在教学过程中,上级领导应充分相信教师,不应该对教师的教学做过多的干预.同时教师有对上级领导的建议和意见的权力,即教师对管理者民主监督的权力。历史看来,人际关系理论对教育管理领域产生了积极的、健康的影响,许多专制的学校管理方式被民主的管理方式所取代。到了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以人际关系理论为基础的民主管理思想在西方国家盛行开来,直到今天,人际关系理论的思想痕迹仍然遍布社会管理的各个领域。
三、行为科学理论与教育管理
行为科学管理理论对教育管理的影响要追述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1957年美国出版的第一本以行为科学理论为指导的探讨教育管理活动的论文集《教育中的管理行为》为开端。该书由全美教育管理学教授联合会成员编撰,书中的14篇论文集中反映了行为科学理论对教育管理活动可能产生的影响。
行为科学理论对教育管理的影响集中反应在以下几方面:①教育管理研究的多纬度视野。行为科学理论的特点就是综合运用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种学科知识研究人类的行为。这为教育管理人员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从人类、社会、政治、经济等角度来研究教育管理,提升管理理论水平,一改以往就教育论教育、就学校论学校的封闭视野,这种视野也延续到了管理学校的课程设置、人员的培训等等。②教育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以往的教育管理研究都是从经验出发,认为管理者应该怎么样而非管理者实际怎么样.行为科学则不然,他从实证研究方法研究人的行为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或者不应该那样。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一些国家的教育管理领域借鉴了行为科学实证研究方法研究教师的动机、特征、行为,为学校的管理决策提供了科学的参考,摆脱了经验主义的束缚。③把学校作为开放系统。行为科学把组织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注重研究系统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教育管理研究者开始将学校看作一个开放的系统,将学校自身的因素和外部环境结合起来,研究了社会、社区、家庭等环境因素对学校的影响,深化了人们对学校和外部环境关系的密切认识。
篇七:教育管理学理论主要有哪些篇八:教育管理学理论主要有哪些
教育管理理论知识
人类从事各项社会活动,都必然需要某种意义上的指挥与协调,即需要一定的管理。那么你对教育管理理论知识了解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教育管理理论知识的内容,提供给大家参考和了解,希望大家喜欢!教育管理理论知识
古典管理理论始于20世纪初,二三十年代达到鼎盛。它主要包含科学管理和行政管理两种思潮。科学管理侧重于对工作和工人的管理,行政管理侧重于整个组织如何构建。最早产生的管理理论是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以及韦伯的科层组织管理理论,统称为古典管理理论。
一、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
(一)泰勒
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FrederickWinslowTaylor,1856~1915)出生于美国费拉德尔菲亚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泰勒爱好科学研究和实验,具有科学研究和发明创造的才能,有良好的社会活动能力和工作能力,在一生中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早在米德维尔钢铁厂,他就置疑钢铁厂的管理效率。为了改进管理,从1880年开始,他在钢铁厂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系统地分析、研究了工人的操作方法与劳动时间的关系,并逐渐形成了被称为“科学管理”或“泰勒制”的管理理论。基于泰勒对科学管理所做的杰出贡献,他被后人誉为“科学管理之父”。
(二)科学管理理论
科学管理理论专注于工人及其工作的研究。泰勒认为,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进行科学的工作分析、合理的人员选择、建立管理合作、实施有效监督等措施。科学管理理论的核心观点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科学管理的核心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科学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一切管理活动都是围绕
着提高劳动生产率而有序展开的。泰勒在《科学管理》一书中强调了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性,认为科学管理的根本就在于劳动生产率,因为科学管理如同节省劳动一样,其目的正在于提高每一个单位的产量。泰勒进行了著名的工人搬运生铁的实验。在实验中,每个工人每天搬运的生铁数量几乎都由12.5吨增加到47.5吨,增加了3.8倍之多。泰勒对实验进行了分析总结,认为雇主并不知道工人每天应该有多少工作量,没有可以参照的标准作为依据,剥削是雇主关心的唯一问题。而工人普遍采用“磨洋工”的方式来逃避工作,工作效率非常低下。为了制定“合理的日工作量”,泰勒进行了工时和动作的科学研究,即工作定额原理:选择一流的工人,对其每一项动作、每一道工序做详细的时间记录,将这些时间累加,加上必要的休息时间和其它延误时间,得出完成一定工作量的总时间,即“合理日工作量”。
2、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选择第一流的工人。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在生产活动中,只有第一流的工人才能创造第一流的劳动生产率,因此为相应的工作挑选相应的第一流的工人尤为重要。泰勒认为:不想工作的人不能成为一流的工人,每一类相应的工作都有与之相适应的第一流的工人。第一流的工人就是自己愿意努力工作,并且工作与之相适应的工人。第一流的工人不是天然产出的,培训是行之有效的途径。
3、提高劳动生产率,必须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的工具、机械和材料,使用标准化的操作环境。
第一流的工人只是保证较高劳动生产率的一个因素,只有第一流的工人掌握了第一流的理论和技术,在第一流的工作环境中,运用第一流的生产工具、机械、材料,才能创造真正的较高劳动生产率。即劳动生产率是与生产的标准化相适应的,即所谓的标准化原理。泰勒所进行的金属切割实验、生铁搬运实验、工具的改造实验等都是对生产标准化的改进和完善,极大刺激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
4、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应该实行刺激性的工资报酬制度。
泰勒提出的记件工资原则极大刺激了工人的积极性。其主要内容有:①通过工时研究与分析,制定相关的定额与标准。②采用差别记
件制的报酬制度。即如果工人完成了工作或者超额完成了工作,就按照高工资支付劳动报酬,不仅是超额部分支付高工资,而且全部的工作量都以高工资支付;如果没有完成工作定额,就按照低工资支付。高工资为正常工资的125%,低工资为正常工资的80%。并应根据工人的表现,适时调整他们的工作岗位,强化他们的工作技能,以最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和最有效发挥人力资源潜能。③尽管不同职位和类别的工人工资应有所差异,但应按照工人的工作量来支付工资而不是工人的职位与类别。
5、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工人和雇主都要达成一致或妥协。
要解决工人获得高工资、雇主获得高利润的矛盾,雇主和工人都应该达成一致或妥协。为了满足双方的愿望,工人和管理部门各要注意5点。对于工人,不要围绕工资和利润的分配而作无休止的争斗;同意在提高生产的基础上,工资提高30%~100%;放弃一切怠工的想法转而帮助管理部门建立科学的生产方法;接受管理部门对工人做什么、什么时候做、如何做的安排;接受管理部门所规定的各种新的培训方法。对于管理部门,为相应的作业制定科学的方法,以替代主观和经验的方法;科学而精确的确定从事每项作业的正确的时间和方法;选择和培训工人,合理安排工人的职位;建立一个适当的组织,接受工人实际工作以外的全部责任;同意自己也接受每项作业的科学和事实的控制,消除对工人的专断。
6、将计划职能与执行智能分开,变经验工作方法为科学工作方法。
科学的工作方法与经验的工作方法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是很大的。经验的工作方法取决于先前自己或他人在工作中认为合理与有效的操作程序、工具使用等等,工人的熟练程度与努力程度决定了其效率。科学的工作方法是建立在科学实验研究与分析的基础之上的,对于有效的操作程序、工具的使用等有标准化的验证与规定。鉴于分工的需求,工人与管理部门、技术部门、配给部门应各司其职,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要分开进行,工人只能服从计划部门的安排,使用科学的工作方法。
7、实行职能工长制度。
泰勒认为,一个工长要顺利完成其职责,他必须具备智能、教养、专门的或技术性的知识、敏捷而有力量、才能、精力、坚韧刚毅、正直、判断力或常识、健康九种素养。由于一般人很难都具备九种素养,因此泰勒将工长的职责进行了详细的分工,使用了八个工长替代一个工长,每一工长承担一项管理职责。泰勒认为职能工长制有三个优点:职能工长只承担一项职责,需要的培训时间少;职责明确,可以提高管理效率;职能工长的职能仅限于现场的指挥操作,监督管理,低工资工人也能胜任繁杂工资,节省了企业开支。然而,由于职能工长制存在一个工人同时有多个职能工长的指挥的混乱局面,并没有得到广泛的推崇。但是职能工长制思想为后来企业管理的专业化提供了借鉴。
8、在组织机构的管理控制上实行例外原则。
例外原则指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把一般的管理事务授权于下级的管理人员来执行,而自己只保留对重要事务的决策权与监督权(如人事任免等),即保持对例外事务的处理。泰勒认为,在例外的原则下,高级管理人员只接受超出常规和标准的所有例外的情况,特别好的或者特别坏的情况。
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并不是泰勒一人的成就。在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历程中,泰勒早期的助手卡尔·巴思(CarlG.Barth)、科学管理运功的先驱之一亨利·甘特(HenryGantt)、动作研究领域的专家吉尔布雷思夫妇(FrankGilbreth、LillianM.Gilbreth)、大力宣扬和运用科学管理理论的路易斯·布兰代斯(LouisD.Brandeis)以及倡导流水线大量生产管理技术的福特汽车公司的亨利·福特(HenryFord)等人对其作了重要的贡献。
二、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
(一)法约尔
亨利·法约尔(HenryFayol,1841~1925)出生于法国资产阶级家庭。他是一名工程师和工业家,是法国最杰出的古典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也是欧洲当时最为杰出的管理运动的代表人物。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是管理过程学派的理论基础,对管理组织和管理过程的职能划分理论有重要的影响,并深刻影响后来的各种管理理论。法约尔是
伟大的管理教育家,被誉为“管理过程理论之父”。
(二)一般管理理论
一般管理理论对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他认为管理理论是指得到普遍承认的,是经过普遍的经验检验的和得到证实的有关管理的原则、标准、方法与程序的一个体系。法约尔对经营和管理做了区分,强调管理教育,提出了著名了14条管理原则。
1、经营与管理
法约尔认为“经营”与“管理”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经营”是指导或引导一个组织趋向于一个目标。它可以分成技术、商业、财务、安全、会计与管理六种活动。而“管理”只是这六种活动之一,并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五种要素构成。卢瑟·古利克(LutherGulick)等人将法约尔的五项基本管理职能进一步拓展为七项职能,基本涵盖了现代管理活动的主要内容:计划(Planning)、组织(Organizing)、人事(Staffing)、指挥(Directing)、协调(Co-ordinating)、报告(Reporting)和预算(Budgeting),即“POSDCORB理论”。
2、管理教育
法约尔强调管理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认为人的管理能力就像技术一样,可以首先在学校中获得,然后再在车间中获得,管理能力是可以通过教育获得的。他还认为可以通过建立一定的管理理论来改善管理教育状况,并推动管理的发展与运用。
3、管理原则
法约尔根据自己的管理经验提出了14条管理原则。这14条管理经验主要强调指挥链、权力分配、纪律、公平、效率、稳定等方面。
(1)劳动分工。技术、管理等职能都要进行专业化分工。
(2)权力与责任。法约尔将权力分为正式权力和个人权力。正式权力依赖于管理着的职务与地位,个人权力依赖与个人的管理素质。个人权力和正式权力总是可以相互补充。
(3)纪律。纪律是员工和企业之间的互动规则的协定,是企业顺利发展的保证。纪律的以尊重而非恐惧为基础,纪律的状况取决于员工
的道德水平。
(4)统一指挥。为了避免秩序紊乱,一个下属职能接受一个领导的指挥,这是永久的、普遍的法则。
(5)统一领导。组织中只能有一个领导和一项计划,这样才能保证统一的计划、统一的指挥和统一的执行。
(6)服从集体利益。个别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个人或组织利益,并要正确处理利益冲突产生的情感问题。
(7)人员报酬。人员报酬以尽量满足双方的要求为基本原则。
(8)集中。集中是相对于劳动分工而言,并且是一种必然的规律。集中的目的是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9)等级系列。从企业的最高层到最基层建立起来的一种上下级关系,反映科权力执行线路和信息传递的渠道。为了保持等级系列和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法约尔设计了称为“法约尔桥”的“跳板”。
(10)秩序。法约尔认为秩序是按照事物的内在联系事先很好选择其恰当的位置。即为企业的顺利发展安排合适的职位及为职位选定合适的人。
(11)公平。公平产生于公道和善意。只有关注工人的公平愿望,满足他们的公平需求,才能发挥工人最大能力,促进企业的顺利发展。
(12)人员稳定。企业人员的变动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可以通过适当的机制来调整。
(13)首创精神。应该尽可能的发展和激励员工的首创精神,这是企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14)集体精神。不可忽视企业内部建立健康和谐的团结关系对企业的推动作用。
4、管理要素
法约尔认为管理活动主要由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五项要素组成,所有的管理者都要履行这五项基本的职能。
(1)计划。良好的计划应该具备统一性、连续性、灵活性、精确性等特点,他决定着组织未来的行动和发展方向。而良好的计划制定者也必须具备对人进行管理的艺术、经济性、勇气、领导人员的稳定、专业能力、处理事物的一般能力等才能。包括列出必须要完成事物所要采用的方法。
(2)组织。组织是建立正规的权力结构,包括组织结构、组织活动、相互关系的规章制度、员工的招募、评价与训练。组织部门必须具有统一的领导、指挥和行动,其责任在于寻求组织目标与组织活动所需各种资源的统一。
(3)指挥。指挥是为了使组织发挥最大的工作效率,与领导紧密相连。为此,指挥人员必须做到:做出决策、和工人沟通、淘汰无工作能力的人、拟定并认真执行企业和职工之间的合同、树立榜样、定期检查、召集主要助手开会以统一精神、避免琐碎事物、调动和团结员工积极性、正确评估下级等等。
(4)协调。协调能保证企业中的一切事务有条不紊的朝向企业和员工的共同目标进行。
各个职能之间的协调就显得尤为重要。
(5)控制。控制是检查一切事务是否正在顺利的进行。并随时调整和修改相关的计划、指令等,以保证企业目标的顺利事项。包括向上级通报、调查、记录、分析、研究等等。
三、韦伯的科层组织管理理论
(一)韦伯
马克思·韦伯(MaxWeber,1864~1920)出生于德国爱尔福特的一个富裕家庭。韦伯不仅对管理思想很有贡献,而且在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上有所成就。他一生有《经济和社会》、《社会和经济组织的理论》等多部著作。他对管理思想的最大贡献是“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并被后人称为“组织理论之父”。
(二)科层组织管理理论
科层组织管理理论,也做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它是韦伯建立的一种规范的、理想的理论研究范式。这种理论研究范式认为,任何组织都是以一定的权力为基础的,以权力为基础,才能实现组织的既定目标。组织的基础权力可以分为三类:理性-法律的权力、传统的权力、超凡的权力。在这三种权力中,传统的权力效率最低,管理只
是维系既有的传统,领导也非正式途径选出。而超凡权力是依据个人的情感色彩而赋予的权力,带有强烈的个人崇拜主义色彩。韦伯认为,除了理性-法律的权力,传统的权力和超凡的权力都不能成为理想行政组织的基础。
韦伯认为具备以下特点的理想行政组织体系最符合理性原则、效率原则。并且它的精确性、稳定性、纪律性、可靠性都比其它组织优越。这种高度结构化的、正式的理想行政组织体系是实用所有管理工作的最好的组织形式。
(1)明确的职权分工,即对组织内部的每个职能位置的权力作了具体的规定。
(2)组织有明确的等级系列,并对每个成员的职权范围和协作形式作了明确规定,减少了权力之间的碰撞,提高了职员权力的行驶效率。
(3)职业的管理职员有固定的薪金报酬,并且多数享有养老金,管理作为职业具有明确的升迁制度。
(4)对人员进行考核和培训。人员的及其职位应根据具体的需求按照相关的考核与培训来任用。
(5)遵守规律和纪律。规则和纪律是任何组织进行正常运转的制度保证,因此组织的任何成员都必须遵守。
(6)组织中人员的关系应该以理性为原则而不应该受到个人情感的影响,这不仅使用与组织内部,也实用于组织外部。
在今天的教育管理领域,无论是理论的延伸,还是实践的指导,古典管理理论思想仍然随处可见:进行劳动分工,对学科教学人员、管理人员、教辅人员、勤务人员进行详细的职能分工;建立权力等级序列,形成自上而下的层级式的领导方式、沟通渠道;建立标准化程序,对教学操作过程、评估过程、教育技术等作了规范;选拔先进的人才,对教师进行优胜劣汰;建立纪律,保证学校的正常运行;建立民主监督,教师和校长负责制度等等。总的看来,古典管理理论对于我们管理学校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推荐访问:教育管理学理论主要有哪些 教育管理 学理论 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