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kk秘书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措施3篇

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措施3篇

时间:2023-07-28 14:00: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措施

  

  《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保障措施》word版

  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攻坚战,市农业农村局成立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领导小组,局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各分管领导担任副组长,局资环处设专班负责统筹协调督导,分设__个工作小组,分别由相关局领导任小组长,相关处室参加,整合资源,形成合力,着力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问题。

  (二)分解目标任务。将全市年度目标任务逐级分解,明确到人。层层压紧压实地方属地管理责任,指导各地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意识和主体意识,把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协调指导,推进各项措施落实。

  (三)创新治理机制。探索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企业自筹和社会资金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鼓励生产者实施清洁生产。要探索建立农业环境问题第三方治理机制,培育专业化企业和组织,从事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农业污染治理,推进设施运行管理等市场化运行模式,探索建立保护与治理的长效机制。

  (四)加强要素支撑。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政策支持,推动出台农业面源污染专项规范性文件,积极争取相关工作资金支持。紧紧围绕农业农村面源污染动态监测与防控、节水灌溉、精准农业、农业废弃物高效循环利用等重大和关键技术问题,尽快形成一整套适合市情,技术、经济、生态相协调统一的农业技术体系,有效突破农业资源环境开发利用与保护的技术瓶颈。

  (五)抓好示范引导。按照“源头控制、过程清洁、末端利用”的原则,统筹协调种植、畜牧、农机各业,建立不同类型农业清洁生产示范区和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加快农业清洁生产技术的研究,建立完善农业清洁生产的标准体系,积极进行示范引导,提高农业资源和农业投入品利用率,加大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力度。

  (六)强化工作落实。将此项工作纳入对各县(市、区)年度考核目标,加强对工作的督导、考核和评估,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客观评价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效果。建立季度调度、半年小结、年底总结的工作调度机制,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七)加强宣传培训。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宣传培训,把农业清洁生产技术列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重要内容,加强对农民的清洁生产技术培训。充分利用主流媒体宣传农业生态环境治理的重要意义,积极营造社会氛围,增强农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与参与意识。

篇二: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措施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精神,进一步加强生态

  环境保护,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高标准、高质量推进环境污染防治率先区建

  设,制定本方案。

  一

  ■总体要求

  (一)

  指导思想。深入践行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区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

  治攻坚战的各项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主动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重

  大战略,以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为工作方针,统筹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宽广度,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

  土保卫战,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力争在黄河流

  域率先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落实走在前列、勇立潮头、做好表率的工作要求。

  (二)

  工作原则

  ——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保持战略定力,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

  发展之路,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

  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巩固拓展"十三五"时期污染防治攻坚成果,接续攻

  坚、久久为功。

  ——坚持以人为本、环保为民。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

  要作为奋斗目标,坚持问题导向,全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不断改善全市生态环境质量,增强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生态环境保

  护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坚持精准科学、依法治污。遵循客观规律,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

  方面因地制宜、科学施策,落实最严格制度,加强全过程监管,以督查促落实、以整

  改促建设,提高污染治理的针对性、科学性、有效性。

  ——坚持系统治理、协同增效。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强

  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统筹城市治理与乡村建设,着力构建综合治

  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的全方位治理体系。

  (三庄要目标

  到2025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下降,单位地区生产

  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6%細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比2020年

  下降16.6%,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5%,地表水国控断面优良水体比

  例达到80%,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物、化学需氧量、氨氮重点工程减排量分别

  达到3730吨、690吨、1600.6吨、80.07吨,重污染天气、城市黑臭水体基本

  消除,土壤污染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能力明显增强,生态

  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持续提升,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

  步。

  到2035年,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

  本好转,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示范市建设取得重大战略成果。

  二、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四)深入推进碳达峰行动。统筹处理好减污降碳和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

  安全、粮食安全、群众正常生活的关系,制定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实施方

  案,明确碳排放达峰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配套措施。深入开展能源、工业、城乡建设、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和有色金属、建材、石化化工等重点行业碳达峰

  行动,突出碳排放强度和

  总量"双控",推动重点行业率先达峰。严控控制二氧化

  碳排放强度,逐步建立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主动融入全国碳排放交易市

  场,逐步扩大我市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行业范围,推动市内企业入场交易。加强

  甲烷等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管控。推进低碳和适应气候变化试点工作。建立

  健全温室气体排放源统计调查、核算核查和评估监管体系,将温室气体管控纳入

  规划环评、项目环评管理。

  (五)推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

  行动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持续加强用能总量和能耗强度"双

  控",深入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节能。到2025年,全市单位地区生产总

  值煤炭消耗、电力消耗力争下降15%。加快清洁能源推广利用,大力发展分布式

  新能源,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14%e推动传统产业生

  态化改造,加快六大高耗能行业节能技改,严格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审批,促进绿色

  制造和产品供给。推行政府绿色采购。到2025年培育国家和区级绿色工厂15个、绿色产品20个。严格合理控制煤炭消费增长,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

  分别达到1750万千瓦和3250万千瓦,绿色能源发电装机和发电量占比分别

  达到55%和30%以上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比重提高到32.5%以上,非可再生

  能源电力消纳比重提高到27.9%以上推进煤炭消费在2025年左右达峰,并在〃十

  五五"时期逐步减少。加强燃煤自备电厂规范管理,支持自备燃煤机组实施清洁

  能源替代。加快天然气开发利用,扩大天然气利用规模,推进天然气分布式发展,有

  序引导天然气消费,新增天然气优先保障居民生活和清洁取暖需求。持续压减散

  煤消费,合理划定禁止散烧区域,在集中供热管网确实无法覆盖的区域有序推进"煤改气"、"煤改电"清洁供暖工程。

  (六)

  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盲目发展。严把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准入关口,严格落实污染物排放区域削减要求,对不符合规定的项目坚决停批停建。依法依

  规淘汰落

  后产能和化解过剩产能。重点区域严禁新增焦化、水泥熟料、平板玻璃、电解铝、氧化铝、煤化工产能,合理控制煤制油气产能规模,严控新增炼油产能。

  (七)

  推进清洁生产和能源资源节约高效利用。引导焦化、建材、有色金属等

  重点行业深入实施清洁生产改造,依法开展自愿性清洁生产评价认证,在”双超”

  "双毒"重点行业继续推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大力推行绿色制造,构建资源

  循环利用体系。推动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

  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强化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城镇节水降损。

  大力推进再生水循环利用,到2025年全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50%。

  (八)

  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衔接国土空间规划分区和用途管制要求将生态

  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的硬约束落实到环境管控单元,建立差

  别化的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加强"三线一单"成果在政策制定、环境准入、园区

  管理、执法监管等方面的应用。建立动态更新机制,对市级(不含宁东)区域"三线

  一单"成果进行跟踪评估和动态更新。筑牢以环评制度为主体的源头预防体系,依法依规开展规划环评,严格建设项目环评准入,开展重大经济技术政策的生态环

  境影响分析和重大生态环境政策的社会经济影响评估。

  (九)

  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培养青少年生态文明行为习惯。,因地制宜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健全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设施网络,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水平,到2025年,我市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50%以上。加快快递包装绿色转型,加强塑料

  污染全链条防治。推进绿色生活绿色消费,引导公民杜绝餐饮类浪费行为、革除

  滥食野生动物等陋习,严格限制一次性用品餐具,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深入开展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建立绿色消费激励机制,推进绿色产品

  认证、标识体系建设,营造绿色低碳生

  活新时尚。

  三.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

  (十)着力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攻坚战。聚焦冬春季颗粒物污染,加大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结构调整和污染治理力度。持续开展冬春季大气污染防治攻

  坚专项行动,加强工业企业、机动车、建筑工地等污染治理和采暖燃煤、秸秆焚

  烧管控,最大程度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有色金属、化工等重点行业执行重污染

  天气应急减排措施。规范企业绩效分级申报、审核、调整流程,实施重点行业企

  业绩效分级差异化管控。构建市、县两级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体系。按照统一管

  理、统筹协调、联防联控的原则,加强重点区域、重点时段应急响应联防联控。

  到2025年,全市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

  (十一)着力打好臭氧污染防治攻坚战。聚焦夏秋季臭氧污染,大力推进挥发性

  有机物和氮氧化物协同减排。以石化、化工、涂装、印刷及油品储运销等行业领

  域为重点,实施重点行业VOCs综合治理"一企一策"行动。大力推进生产和使

  用环节低VOCs含量原辅材料替代,从源头减少VOCs产生。开展水泥行业超低

  排放改造,到2022年,现有水泥生产线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开展涉气产业集群排

  查及分类治理,推进企业升级改造和区域环境综合整治,重点推进市重点管控企业

  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情况更新与综合整治提升项目。臭氧浓度稳中有降,实现细颗

  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

  (十二)持续打好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深入实施清洁柴油车(机)行动,持

  续淘汰达到报废标准的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汽车和其它高排放车辆。推动氢燃料

  电池汽车示范应甩到2025年,全市新能源公交车占比达到45%以上,新增或更新

  公交车新能源比例达到70%以上,市政园林机械使用新能源比例达到90%以上,新增或更新的公务用车使用新能源比例达到60%,城市公交车基本实现清洁能源

  化。根据国家统一$排,实

  施更加严格的车用汽油质量标准。

  (十三)加强大气面源和噪声污染治理。强化施工、道路、堆场、裸露地面等

  扬尘管控,加大环卫机械设备投入力度,到2025年,全市建成区机械化清扫率稳定

  达到95%以上,"两县一市"建成区达到90%以上,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40%以上,工业企业堆场实行规范化全封闭管理。深入推进餐饮油烟污染治理,城市建

  成区餐饮服务单位全部安装油烟净化装置。强化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管控,提高

  秸秆综合利用水平,到2025年,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

  加强化工、污水处理等行业恶臭、异味监测预警和综合治理,开展规模化养殖场氨排放综合

  治理,着力解决群众身边的突出大气环境问题。深化消耗臭氧层物质和氢氟碳化

  物环境管理。实施噪声污染防治行动,到2025年,全面实现功能区声环境质量自

  动监测,声环境功能区夜间达标率达到85%以上。

  四.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

  (十四)持续打好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统筹好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城市和乡村加强农业农村和工业企业污染防治,有效控制入河(湖、沟)污染物排

  放。因地制宜开展水体内源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增强河湖自净功能。系统推进

  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强化溯源整治,杜绝污水直接排入雨水管网。推进城镇污水管

  网全覆盖对进水情况出现明显异常的污水处理厂,开展片区管网系统化整治。巩

  固提升全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治理成效,健全完善长效工作机制,明确养护管理责任、强化日常管护、夯实河湖长责任、引导公众参与监督,防止水体返黑返臭。开展

  县级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排查整治,2022年6月底前,市完成建成区内黑臭水体

  排查并制定整治方案,统一公布黑臭水体清单及达标期限。到2025年,市、建成

  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

  (十五)着力打好黄河段生态保护治理攻坚战。全面落实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要求,实施深度节水控水行动,严控高耗水行业发展。以湖泊

  为重点

  开展水生态系统修复,重点推进典农河段综合治理及水生态修复项目建设。

  加强黄河生态经济带污染治理,以黄河干流段为主轴,实施主要排水沟和农田退水

  污染综合治理。加强城镇和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到2025年

  黄河干流段岀境断面稳定保持II类水质,干流及主要支流生态流量得到有效保障。

  (十六)巩固提升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统筹开展地方供水水源替代,依法调整

  需要变更的水源地保护区。全面排查全市县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

  区保护设施并及时修复。按照"一源一案"原则,开展不达标水源地专项治理行

  动。在"干吨万人"农村水源地保护区划定的基础上,构建全市饮用水水源保护

  区"一张图",同步完成标志标识、宣传牌和隔离防护设施设置。到2025年完

  成全市"千吨万人"农村水源地保护区突出环境问题整治。建立健全饮用水水源

  地日常监管制度,强化生态环境、水务、住建、交通运输等部门合作,完善饮用水

  水源地环境保护协调联动机制,切实提高水源地环境安全保障。

  (十七)强化陆域污染协同治理。持续开展入河排污口"查、测、溯、治",到2025年基本完成黄河段入河排污口整治。完善黄河流域段上下游市级水污染

  防治流域协同机制,探索建立黄河流域段市级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机制。重点推

  进犀牛湖水生态治理项目,继续积极谋划实施一批流域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保护

  重大项目。建立美丽河湖、示范河湖政府财政投入、项目资金统筹机制,持续推

  进河湖生态环境治理,积极创建国家级示范河湖。

  五、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

  (十八)持续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攻坚战。分类分区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完成

  区监管清单内的黑臭水体治理。深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

  施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和农膜回收行动,推动种养结合和畜禽粪污综合利用,强化水

  产养殖业污染防

  治,持续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到2025年,完成区下达的行政村农村环境整治任务,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区考核要求,农村生活垃圾分

  类和资源化^用覆盖面达到35%以上,化肥农药利用率均达到43%以上,农用残

  膜回收率达到90%以上,畜禽粪〉亏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水产养殖尾水实现

  达标排放。

  (十九)深入推进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和安全利用。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

  度,提升耕地分类管理水平,实施农用地土壤镉等重金属污染源头防治行动。建立

  优先保护类耕地土壤环境长期定位监测制度和灌溉水源水质监测评价系统,定期

  开展耕地土壤与农产品质量协同监测,及时掌握农作物和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动态

  变化情况,动态调整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加强安全利用类耕地风险管控。到

  2025年,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8%以上。

  (二十)有效管控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强化土壤环境污染重点监管单位环

  境监管,严格土壤环境污染优先管控地块和高风险地块环境监管措施,严格涉重金

  属行业污染物排放。强化建设用地用途管制,严控收储、供应、开发土地土壤环

  境质量,确保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严格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内地块

  准入管理,未依法完成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风险评估的地块,不得建设与风险管控

  和修复无关的项目。到2022年,纳入重点排污单位名录的重金属排放企业完成重

  金属在线自动监测。到2025年,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到国家考核要求。

  (二十一)强化地下水污染协同防治。持续开展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推进

  重点区域地下水污染风险管控,分类实施地下水水质巩固或提升行动,统筹推进水

  土环境风险管控和修复。配合区开展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及补给区地下水

  环境状况调查,建立优先管控污染源清单,强化不达标水源地治理。配和区进一步

  完善地下水环境监测评价体系,探索建立建设全市地下水污染监测与预警应急系

  统。到2025年完成区级以

  上化工园区、重点危险废物处置场、重点垃圾填埋场、重点矿山开采区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I古,全部依法关停农业灌溉地下水开采井,依托区地下水环境监测信息平台,实现地下水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重点污染源、水文地质分区、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水位水质等信息共享(二十二)强化固体废物

  污染防治。持续推进黄河流域”清废行动”,推动工业固体废物纳入排污许可。

  全力推逬"无废城市"创建。开展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

  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氐。强化白色污染治理,加强塑料污染全链

  条防治,有序限制、禁止部分塑料制品生产、销售和使用。到2025年,全市餐饮

  外卖领域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消耗强度下降30%。

  六.切实维护生态环境安全

  (二十三)持续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实施黄河段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坚持自然

  恢复为主,统筹开展全市生态保护与修复,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科学推进荒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历史

  遗留矿山生态修复。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推进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

  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监督评估。到202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

  16.68%,绿地率41.5%、绿化覆盖率42.35%、人均公园面积17.25平方米以上、湿地保护率达到85%以上。

  (二十四)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落实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

  和国家重大战略区域相关调查、观测、评估工作。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

  保护地体系建设,构筑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加大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拯救

  力度。加强生物生物多样性保护,严格外来入侵物种防控。

  (二十五)强化生态保护监管。用好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成果,构建完善生态监

  测网络,建立全市生态状况评估报告制度,加强重点区域流域、生态保护红线、自

  然保护地、县域重点生态功能区等生态状况监测评I古。

  七、有效防范生态环境风险

  (二十六)加强危险废物环境监管。强化危险废物源头管控,建立健全危险废物

  环境重点监管单位清单,严控危险废物贮存环节环境风险。严格危险废物跨区域

  转移审批,具备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的原则上不批准跨省转移,严禁从市外转入

  单纯以焚烧、填埋方式处置的危险废物以及市内不产生的利用价值低、危害性大、环境风险大、次生固废产生量大的危险废物。严厉打击危险废物非法转移、倾倒

  及以副产品名义逃避监管等违法犯罪行为。

  (二十七)强化新污染物污染治理。制定实施新污染物治理行动方案,开展新污

  染物调查监测和环境风险评估。建立健全有毒有害化学物质环境风险管理制度,开展化学物质基本信息调查,全面实行新化学物质环境管理登记制度,对涉及新化

  学物质登记的企业开展专项监督检查。严格涉新污染物建设项目准入,强化环境

  影响评价管理,不符合禁止生产或限制使用化学物质管理要求的建设项目,依法不

  予批准实施。建立新污染物治理跨部门协调机制,统筹推进新污染物治理工作。

  (二十八)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控。继续开展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排查,动态更

  新、补充完善全口径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清单。按照重点重金属污染物排放"减

  量置换"或"等量置换"的原则,从严审批新建、改建、扩建涉重金属重点行业

  建设项目。禁止建设产业政策明令限制、淘汰类项目及产能过剩行业新增产能项

  目。

  (二十九)确保核与辐射安全。建立完善市级组织协调、县(区)执法监管的监

  管体系。加强放射源全生命周期的监管,强化辐射安全许可证管理,落实属地监管,实行放射源跟踪监管,确保始终处于可控状态,坚决杜绝辐射安全隐患。完善辐射

  环境监测网络,强化监测与监管协同联动。提升辐射事故应急能力,完善应急物资

  配置,定期开展辐射事故应急综合演练,加强专业应急队伍建设。督促重点监管单

  位制定应急预案、配齐

篇三: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措施

  

  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必须对标对表、挂图作战,做到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提升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永无止境,生态环境保护永远在路上,但每一场污染防治攻坚战必须有目标、能打胜。中央提出到2035年要实现生态环境质量的根本好转,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具体到污染防治攻坚战,要求到2020年,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6.5%以上,PM2.5年均浓度降到41微克/立方米以下,重污染天数控制在45天之内;国考地表水优良率达到93.3%以上,地级以上城市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达到90%,受污染耕地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均达到90%以上。对标中央要求,虽然目前湖南大气环境质量目标已经实现,但下半年进入秋冬季节,如果抓得不紧加上受气候因素影响,一些指标有可能反弹;水环境质量刚好达到国家考核要求,一些断面的水环境质量还不巩固,随着枯水季节到来,形势十分严峻;土壤修复治理起步较晚,要实现土壤环境治理的两个目标,任务十分艰巨。

  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完成中央下达的目标任务,提高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获得感是一项十分严肃的政治任务。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以舍我其谁的政治担当、背水一战的攻坚勇气,做到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按期保质完成目标任务。做到问题精准。坚持问题导向,对照污染防治攻坚战年度目标任务,全面梳理短板和不足,紧盯PM2.5、臭氧浓度、重污染天气防控、不达标水体整治、黑臭水体反弹、土壤重金属污染等问题及成因,奔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有的放矢,实行靶向攻击。做到时间精准。一方面,对污染防治攻坚战年度重点工作、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夏季攻势”主要任务,要严格完成时限,拉单列表、倒排工期,实施挂图作战;另一方面,要针对大气污染特护期、枯水期等重要时间节点,采取针对性措施治理。做到区位精准。把“一江一湖四水”作为碧水保卫战主战场,把长株潭及传输通道城市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作为蓝天保卫战的重中之重,把五大片区和资江流域作为重金属污染防治重点区域,补短板、强弱项,以点带面,重点突破。做到对象精准。紧盯移动源和工业源,抓好

  PM2.5、臭氧污染防治;紧盯城镇污水管网建设、污水处理厂运行和工业园区环境治理,提高水环境质量;紧盯尾矿库、废弃矿山、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危险化工品企业等环境管理,强化风险防控,确保生态环境安全。做到措施精准。遵循客观规律,深入研究本辖区、本领域、本行业的污染成因、污染结构和污染特性,做到科学决策、科学监管、科学治理;加强环境科学研究和治理技术研发,进一步提高科学治污能力;坚持精准施策,不搞大水漫灌和“一刀切”,采取“一园一档”“一企一策”“一矿一策”,抓到点子上,做到紧要处,把污染治理落到实处。

推荐访问: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措施 攻坚战 打赢 防治

版权所有:kk秘书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kk秘书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kk秘书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闽ICP备180287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