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扎扎实实推进素质教育,2002年秋季开始,包头市昆都仑区作为自治区选定的新课程实验区,实验工作全面启动。一个学期以来,全区中小学广大干部和教师,边学习、边实践、边思考,做了大量工作,广大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发生较大的变化,实验工作向着正确的轨道健康发展。总体状况令人满意。但是,新课程必竟是新生事物,课程改革必然是一场革命,所以,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遇到大大小小的困难,这也是预料之中的,然而如何解决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是推进课改的关键所在。现将我校在课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理论思考总结如下:
一、课改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课程观念的转变需要有一个过程。
课程改革过程中,由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通过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对教师进行了培训,特别是对实验教师进行了重点培训。所以,就实验教师而言,他们的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学科观发生了一定变化,然而,由于观念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经过实践的反复验证才能逐渐完成。所以,就目前而言,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观念上的不适应,主要问题和原因是:
(1)由于理论学习的不到位,一些教师对课改纲要、课程标准和新教材的理解存在偏差,因而在实际教学中出现教学目的性不强,教学效率不高的问题。
(2)由于实验工作刚刚展开,人们重视了实验年级的教改工作,而对非实验年级教师的学习培训重视不够,至今非实验年级教师的课改意识不强,仍按原来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因此出现了实验年级教学改革轰轰烈烈,其它年级悄无声息。
(3)实验年级的一些教师,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再加评价方式、内容、标准不明确,课改的信念不够坚定,甚至怀疑课改是否能够成功,所以理论学习和实际教学脱节,他们在课改中内容上使用新教材,方法上照搬旧教材,有的教师或家长甚至动员学生购买旧教材,“穿新鞋,走老路”。
2、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因此,课堂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目前就实验教师而言,课堂教学中不同程度地贯彻了新的课程理念,但认真调查也存在不少问题。
(1)教师角色转变不到位。新课程要求教师应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课程教学的革新者,教师应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把重心放在学生的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目前不少教师仍然把知识传授当作自己的主要目的,成为课堂的主宰者,学生围着教师转,被动学习,尤其是做为课程教学的革新者差距更大,有的教师只是照本宣科,不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2)师生互动性不强。新课程将教学的本质定位于交往,要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全员互动。目前来看,多数教师在教学中已经具有了这种意识,但实际操作往往效果不佳,比如启发式教学,存在“启而不发”的问题,问题教学存“满堂问”的现象,讨论、合作留于形式等等,教师不能调动学生讨论问题的积极性,不能走进学生中参与学生的讨论,探究型的学习气氛没有形成,还在控制学生的思维,使本来应该鲜活的课堂变得枯燥死板。
(3)学生的学习方式还没有发生根本转变。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非常有意义的,但实际教学中由于问题设置不合理,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效率不高。另外,仍然有一些教师特别是非实验年级的教师固守原有的教学方式,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时有发生。
(4)创新思维训练存在误区。一些教师把创新思维训练,简单地处理为发散思维训练,在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同时,往往忽视聚合思维与其它思维的训练。
存在上述课堂教学问题的原因:一是教师对课标、教材的理解不到位,观念陈旧;二是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学技能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要求。
3、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需要进一步加强。
课程资源主要是指有利于课程目标实现的文化信息资料和物质经济条件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要求:“学校应充分发挥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的作用;广泛利用校外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和科研院所等各种社会资源。”目前,由于旧有的教学资源与新课程不能配套,加上教师开发利用的意识不强等原因,教学资源不能满足教学实际的需要。
(1)从师资来看,老师的专业水平、教学技能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特别是综合学科,教师的专业知识不足。
(2)从课标、教材的使用来看,不少教师还没有吃透课标和教材,课标和教材的深刻内涵还没有挖掘出来。另外,有关新课程实施的教学参考资料较少,教学案例更少。
(3)学校内部与新教材配套的教学软件、实验器材、教具需要进—步充实。
(4)多数学校不具备学生在网上学习的条件。
(5)教师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的自觉性不强,网络资源利用远远不够。不少教师只是在公开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而平时教学运用不够。
(6)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协调使用校外资源的力度不够。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不足的问题,是课改初期普遍存在的问题,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4、课程评价改革亟待进行。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课改的六项目标,其中之一就是“改革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拨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师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课改实施过程中,广大教师、干部和教研人员,积极探索新课程评价体系,做了不少工作。如包头市教研中心研究制定了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并积极探索考试内容、形式和方法的改革,但目前在中小学教学和管理中,教学评价存在的问题仍然不少。
(1)课堂教学评价过程中,评价教师的教学行为基本素质较多,评价学生的学习状态权重不够,即关注教师的“教”,而不是学生的“学”。
(2)考试内容仍然是偏重知识、技能,而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体现不足。
(3)重视考试评价,轻非考试评价,重结果评价,轻过程评价。
(4)学校、家长以及社会各界,对于教师和学生的评价仍然是以分数为标准。
课程评价存在的问题,主要来自观念、考试制度和教育测量技术,需要观念更新、制度改革和技术创新。
二、今后课改工作的努力方向。
1、进一步加强学习,转变思想,更新观念。
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是课改工作的重点,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提与保证。同时这种转变与更新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广大教师在理论上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研究,更需要
他们在实践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还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学校配以相应的制度激励,才可能逐步完成。所以实验区、校要进一步加大教师培训的力度,坚持长期、反复、深入细致地学习和研讨,坚持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一是要面向全体教师,不能只重视实验教师而轻视非实验教师,要让全体教师都参与新课程理论的学习和实践。组织他们认真学习课程标准、课改纲要和新教材,让他们明确课改目标,教育教学目标,明确新课程的课程观、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和学科观,做课改的推进者;二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要将理论学习研讨的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上,重点研究课堂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和手段,因此,学校要加强各学科备课组活动,提高学科备课组活动的频率与质量,在实验区范围内也要组织校际间的集体备课,并且要根据新课程、新理念的要求,开展多种形式的听课、说课、评课活动,让实验教师不仅有理论收获,同时也有实践感受;三是要建立相应的教学激励
机制,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在课改中积极进取、勇于探索、做出成绩的一线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奖励和肯定,从而调动广大教师参与课改的积极性。
2、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努力转变教学方式。
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
的转变,是本次课改工作的主要目标,也是课程改革的实质性工作,中小学教学管理人员、教研人员和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重点突破。
(1)努力实现教师课堂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要求教师做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课程教学的革新者,这就和传统教学有本质的差异。所谓组织者,要求教师不仅是把学生集体组织起来,更重要的是要把教师本人、学生、教材、教学媒体等课程要素组织起来,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所谓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不仅是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掌握所学内容,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兴趣,强化学生学习责任,指导学生学习策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学会学习,学会做人。所谓革新者,就是要求教师在吃透课标、教材的基础上,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机智,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不能照本宣科,做教材的奴隶,更不能“穿新鞋,走老路”。
(2)加强教学的互动性。
要想提高教学效率,老师应改变过去从教师到学生的单项教学互动,录求建立一种有效的、双向或多项的教学互动,老师应该做的是如何使各种互动有效的运行,避免“启而不发”、“满堂问”,讨论探究问题过深或过浅的现象,老师在加强教学互动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应教学民主,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二是要多向互动,多层互动,如从教师到学生,从学生到教师,从学生到学生等;三是教师应针对教学内容、学生以及教学媒体灵活地开展互动,决不能搞形式、图热闹。
(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在培养和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时,应将着力点放在以下几处:第一,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所谓学生的主体性,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选择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老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针对教学的目标和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知识储备、创设问题情境和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思维,让学生积极主动,自然而然地走入问题的探究中;第二,问题的设置要考虑学生的基础和能力,力求难易适中,要从学生身心特点、生活实际和知识经验出发,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去设计、操作、观察、探索、归纳、类比和质疑。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他强调学生的学习不是单纯将结论记下来,而是要他们参与知识构建的过程。所以,老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体验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帮助和促进学生自己构建知识;第三,要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尤其是采取讨论式教学,一定要针对学生和学习内容,不能什么课、什么问题都来分组讨论、合作交流,这样看似热热闹闹,实际效果不佳。
(4)在创新思维训练中要坚持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有机统一,同时要训练促进学生各种思维的协调发展。教师要采取多种教学策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鼓励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思考问题,对于学生的求异思维要及时肯定或推迟判断,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对于不同的思维结果进行分析比较,让学生在众多的答案中找出最优最佳的答案,不能对不同的答案不置可否或不了了之。
3、积极主动地开发和利用现有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课程建设,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一定要增强开发和利用的意识。积极主动地开发和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以提高教学效率。
从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来看,要组织好现有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培训老师,购置必需的教学设施,主动协调校内外教学资源,特别是学校要加大校本培训的力度,对于综合学科的教师采取有效措施,弥补他们专业知识的不足,要发挥教师群体的优势,组织他们集体备课,交流合作。
从教师来讲,首先要深入学习和研究课程标准和教材,充分发挥自身的知识经验和教育机智,调动学生和家长的积极性,开发和利用日常生活中伸手可取的教育资源,将教师、学生、教材、媒体合理地组织起来,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第二,要重视实验教学,尤其是要鼓励学生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自己选择实验器材,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自己观察验证实验结果,自己解释实验现象;第三,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决不能只是在公开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而是要将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到日常教学中,努力实现现代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手段的有机整合,同时要指导学生网上学习,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4、改革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建立适应新课程的教学评价体系,是坚定教师课改信念,促进课改顺利进行的保证,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教师都要认真研究、努力探索新课程的评价体系,以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在课堂教学评价上,不能只重视教师教学行为和个人素质的评价,更要重视学生学习状态的评价,比如: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意识、思维状态和达成状态,并且要加大学生学习状态在评价方案中的权重,要考虑学生在课堂上参与的数量,广度和深度;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灵活性和深刻性;同时考查学生知识能力的达成度,看他们是否能够将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在学生的学业评价上,要求教师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评价内容要改变过去只重视知识技能的掌握,着眼于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关注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的发展,既要体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又要反映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适应社会人才多样化的要求;二是评价方法应将测试评价和非测试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应针对评价对象、内容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简便易行的评价方法;三是要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四是要积极探索多种评价方式。如:问卷调查,建立学生学习成长档案、作品展示、口答、听力测试、演讲、竞赛、实际操作等等。
篇二: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复兴区人民小学
杜建英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推动着教师观念的更新。教师的教学行为也与之发生相应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始体现。然而,经过近年来的课堂实践,发现在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时,却遇到种种问题,下面谈谈自己的认识,与大家共同探讨,以引起进一步思考。
一、自主、合作、探究形式化。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倡的学习方式,正随着新课程的逐步实施进入实质性的尝试阶段。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又往往太形式化。主要表现在:
1、不知道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大部分学生学习被动,他们的自主学习流于表面。每堂课非得老师给一个框架才能行动起来,有些基础差的学生即使给框架也无法行动起来。
2、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认识肤浅,讨论的答案单一,缺乏新颖独到的见解,发言面狭窄,导致合作毫无效果。主要原因是在应用小组合作学习这一组织形式时偏重于形式,我觉得应该加强小组建设,充分发挥小组长分配引领作用。
3、探究过程中,不能按照新课程的观念发掘教材内外蕴涵的深层次的东西。所谓探究往往流离于教材的表层,讨论一些毫无价值的话题。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做有心人,要组织和引导学生发现、寻找、搜索和利用学习资源。提升学生的生活阅历、知识积累、认知水平。做好学生课堂教学参与度分析,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质参与,真正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可编辑修改-。二、过于追求教学情境化。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不是每节课都一定要运用情境教学,对于不适宜创设情境的教学内容,可以采用其它形式进行教学。另外,情境的表现形式应该是多样的、灵活的,如问题情境、活动情境、故事情境、竞争情境、生活情境、操作情境。教学情境的创设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及教学内容的需要进行变化。才能真正发挥情境在教学中的作用,让学生在多种主动参与的活动中有所生成。
三、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化。
以前的传统教学就是老师不停地讲和提问,现在的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积极参与了,课堂气氛空前活跃了。但由于放得太开,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些甚至令教师感到无所适从。结果造成纪律难于控制,学生成绩两极分化。我觉得,教学并不是越热闹越好,“活而不乱”才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追求的理想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循着学生的思维起伏、情感波动随时调整教学环节。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可以先把机会交给学生,也可以课下共同研究。只要学生在某一方面得到充分发展,就是成功的教学。
四、课堂评价绝对化。
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赏识,于是有的教师便不管学生怎样表达、表现,一味给予表扬。说一句话,就让全班竖起大拇指说:“某某某,棒棒棒,你真棒”之类。深怕把自己的不同理解和看法讲出来就是不尊重学生。我们知道,尊重学生的独到体验并不是无原则的认同,正如一味惩罚并不可取,一味地夸奖学生同样弊大于利。过多的夸奖也会让学生习以为常,无动于衷,也就起不到鼓励的作用。
教学过程,本身就是学生认识和发展的过程,是学生从-可编辑修改-。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人格尚不完善到逐渐完善的过程。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综合有效地评价。
五、教师角色转化不好。
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让学生“动”起来,可学生“动”起来以后,教师反觉得无所事事,只是自己站在讲台上,或看看教案,或四处张望,而不是走下讲台,深入到学生中。好像学生“动”起来之后,教师彻底“解放”了。在肯定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时,并不意味着教师责任减轻,教师作用降低。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参与其中,并做必要的指导。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与体验,灵活机动地调整课堂节奏,及时点拨,及时调控,确保课堂最佳化。
随着新课程实验的不断推进,我们也将会遇到越来越多的困难和问题。发现和解决问题本身也是新课程实验的任务和责任。只有真正改变多年的传统观念和方式,才能扎扎实实地推进课程改革。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地通过学习和培训、实践和反思,树立新的教育教学观念,才能将我们的课改工作朝新的目标迈进。
-可编辑修改-。THANKS!!!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课件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可编辑修改-
篇三: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课程改革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和解决办法
新课程改革在我省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教师、学生的理念正在转变,但真正把新课程改革理念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实践中,还有许多困难。
一、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1、新课程理念的理解问题。在新课程改革中,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是老师对新课程改革理念、教学改革与考试改革等的认识不同,由此导致教学的不适应,影响了课程改革和教学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课程改革对教师的知识素养、组织能力、思想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教学策略问题。按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主要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解决问题,这势必花费的时间较多,如果按以往的讲念结合法,强化训练,占用的时间少,可能在考试中成绩并不一定差。如何处理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效果相矛盾的问题,直接关系到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
3、教学设备问题。新课程改革与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自主实践能力,倡导体验学习。
4、课程开设问题。近几年由于师资没有充实,大部分学校综合实践课程、校本地方课程开设不全,加之对这些课程的评价不到位,使这些课程名存实亡,开设效果不佳,学生综合素质难以真正提高。
贵州省普安县青山中学:张万佳
5、教学评价问题。新课程背景下教师的教学评价与教学管理、学生学业评价的内容和方式的客观性、可操作性,感觉把握困难。目前绝大部分学校还是沿用传统评价模式,只以分数作为评价标准,回归传统教学,课改精神得不到落实。
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为了保证新课程改革稳步推进,我个人觉得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
1、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一方面督促教师通过继续教育途径参加课程培训;另一方面通过各种教研会议为教师提供各种学习、观摩的机会,促进对新课程理念与操作要求的理解。除此之外,更直接、更有效、更经常的培训形式是校本培训,要加强校本教研活动,落实集体备课制度,加强理论学习与实践探讨,时刻关注最新的学科研究成果,提高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以及联系社会、生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并具有开发新课程、进行课程创新的能力。
2、大力开展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教学研究
目前,新课程教材的内容多,而课时量又少,要舒缓目前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间之间比较尖锐的矛盾,主要的出路在优化教学设计,优化课堂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个途径共同解决,同时要组织新课程备课组,积极进行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打破以往授课的基本程序。新课改
提倡在课内外开展以探究为主题的教学活动,因此可用新的教学程序: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全员互动,交流合作———教师精讲点拨,知识整合——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3、认真做好教师学生评价工作
(1)、对教师评价要体现全面性,取消单纯以教学成绩来考核评价教师的做法。可从德能勤绩几方面进行,并且合理分配每个方面的权重。
(2)、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学科评价,教师要依据课程标准命题,反映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诸项目标的达成,要根据实际,从学生的兴趣角度出发,试题难度要适中。认定综合活动学分时,必须有学生参与活动的原始记录档案备查。
4、提高教研活动质量,推进新课程的实施
推进新课程的实验,需要改进和完善教研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在新课程实验中,学校内部的年级集体备课和学科组教学研究,会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要加强校本教研,积极倡导教师立足校本开展教研,以改善课堂教学为中心,在课程体系中思考问提,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丰富理论,进行“设计—实施—反思—再设计—再实施—再反思”的研究,以此提升新课程的实施质量。
5、以活动课程为载体,全面推进课改
为落实新课程实施方案,各学校要开全课程,开齐课时,特别是制定体育、艺术课程、综合实践课程、校本地方课程实施的评价方案。通过这些课程的开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养,增强
教师的课程意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对课程研究及课程开发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之,新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我们只有在提高自身的同时不断实践、探索、创新才能真正把新课程改革理念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
篇四: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光明中学
胡亚梅
新课程实施以来,有很多收获,有很多感慨,有很多思索。新课程改革适应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潮流,是我国教育改革深入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发展的需要。新课改在教育理念、教育形式、教育评价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同时还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1、新的评价体系没有建立起来制约了课改的发展。问题表现在四个方面:
(1)新课程关注的是学生的个性、学习兴趣和学习过程中的合作等,但在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由于各类招生是以考试分数为唯一的录取标准,导致人们对教育工作评价的主旋律是看学生分数和升学率,社会对学校办学的认可程度是由学校考上多少名牌大学生,考上多少重点生来决定的。在现实社会中,强大的竞争压力直接转嫁到学校身上,转嫁到校长、教师和学生身上,转嫁到升学竞争上来。在高考没有大的改变之前,任何学校也不会轻易发生大的改革,不会置社会、家长的要求于不顾。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新课改倡导的“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这个理念就自然会落空。(2)在社会认可度这个大背景下,学校、家长对教师的评价仍然把学生成绩的高低作为评价教师的主要标准。因此,教师们为了取得成绩,仍是起早贪黑工作,增大作业量,加重学生负担。应该说明的是:现在的教师是风箱里的老
鼠——两头受气,一方面是上级领导要求他们进行课改,另一方面是考试评价制度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教师常常处于抱着很先进的观念,表现着比较落后的行为,这样一种左右为难的矛盾状态。因此,教师的心理负担和教学负担都增大了,他们既不敢丢掉老一套,又不敢忽视新要求(3)对学生的评价仍是一张试卷起主导作用。因此,课改的实施并没有使学生得到什么益处,反而因学校、教师的左右为难而被加重了学习的负担,加班加点、占用休息时间成了家常便饭。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对教师工作业绩的考核、评优、评职,仍把该教师所教班级学生考试成绩作为主要指标。这就必然导致社会、教师、学生、家长更看重学生的笔试成绩。追求升学率就成了教学的主要任务,从而使试行的发展性评价流于形式。
(4)我们知道,应试教育训练扎实有效,学生的学习紧张严密有序,师生缺少的是个性的张扬;新课改则大力弘扬个性,学生活跃积极主动,但不能静下心来扎实训练,也很难有训练的时间,所以,如何把考试与新课标理念紧密结合,体现考试目标的多元性,如何做到新课程与“应试教育”的长处有效结合是教师们最为困惑和关注的问题。
2、课程安排难以适应新课改的需要。
(1)新旧教学观念差别很大,我们很多老教师的教学思想转变难,探究性教学实施困难多。新课程课时安排过少与教学内容编排偏多,探究性任务重相冲突。让学生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虽然可以学到科学知识,提高技能,而且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于科学的兴趣,懂得认识未知事物的方法,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但是实
际操作的过程中,我们一线教师总是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例如学生提前预习,你让它们猜想,他们早已百度搜索了正确答案;又如在有些探究活动中,有些思维敏捷的孩子早早报出策略,让后面的孩子缺少到位的思考。
另外怎样发挥教师在课堂探究中的主导作用,使课堂探究活动重点突出,真正达到提高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目的,也是作为广大一线教师特别希望解决的问题。
3、课程资源紧缺制约了新课程理念的落实
新课标要求学校和教师能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如文字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资源、实践资源、社会教育资源等。这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非常有效地帮助师生落实课程目标。由于地区差异和城乡差异,很多地区特别是偏远地区对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原有的教学资源本来就不足,而实施新课程又要更新更多的器材;对于价格高昂的多媒体资源,很多的学校更是可望而不可及,即使有的学校能花血本建多媒体教室、建校园网,但真正能做到长期开放和利用的也在少数。就是在教育比较发达的地方,还是有许多学校,实验室,多媒体虽然有,但是一个学期能让学生进实验室、多媒体使用的次数屈指可数。一方面人力的一方面人力的配备不够充分,另一方面教学任务重,班级多,这些现象严重阻碍了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实现水平。
广大师生目前能利用的课程资源也就是传统教育留下的一点“遗产”,无力更新,难以开发;教师能做到的也就是努力而困难地开发自己,惨淡经营着美好的新课程。
4、运用新的教学方式课时不足、难度大。
新课程需要探究、合作、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增多了,教学过程中如果真正放开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探究性学习势必会比单纯由教师讲解用的时间多,这样就出现课时不够用的问题。课堂中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作实验,分组讨论等等用去较多时间,结果学生巩固练习的时间少了,为了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教师把没有完成的内容排挤在课外,无形之中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有些学校也为了较好完成任务,给各学科追加了课时,正常课时已排满了工作日时间,追加课时就得占用休息日、节假日的时间,所以说“减负”也就自然落空了,课业负担在新课改的形势下不但没减轻反而加重了,体现新的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难度大。
反映的问题有:(1)大班额与小组合作学习需个别指导间的矛盾。(2)两极分化矛盾突出,课改非常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些学习方式对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来说,促进了他的发展,可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来说,他们因得不到教师的更多指导和帮助会逐渐丧失对学习的兴趣,这样造成的两极分化现象已开始显现。(3)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既完成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能力,又能较好地巩固学生的基础(4)如何评价学生才能既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又便于操作落实等,用学生成长记录袋记录学生的发展变化固然好,但学生多操作起来不可行。“小班化”教学在我国目前的国情下还达不到。另外,学校的教学设施、教学资源也远远落后于课改的要求。
(二)对策
1,要加强教师专业力量的支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目前的培训只是一些应急的办法,从长远看,要有适应新课程需要的培养师资的长远计划与实际措施。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年轻教师,以充实壮大从事新课程的教师队伍。
课改的实际运作当中我们还要结合国情、省情、校情,坚持一切以实际出发的原则。另外,在课改的实施过程中我们还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在课改的实施中提倡跨越式发展是不对的,我们不可能要求现有的师资一下子都能达到课改所要求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师资水平需逐渐提高,因此我们的课改标准和要求也应该是逐渐发展的。
2、加快建立新的评价制度
(1)要加快中考和高考的改革步伐。
要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功能。中考和高考的指挥棒方向变了,教学才能跟着改变,否则教学不会有根本性的改变。既然靠简单的“机械训练、题海战术”能够取得高分,那么人们就不会轻易放弃这种管用的老办法。
(2)要建立教师的评价、激励机制。
对教师的评价直接影响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教学行为。要建立新的评价标准激励教师专业发展和工作的积极性,首先要改变目前的“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吃大锅饭的局面”。其次在制定考核教师的标准时,要让那些努力钻研教育理论、教材、研究教学方法,注意培养学生能力,专业成长快的教师得到嘉奖。只有这样才能引导教师加强学习,促进教师的专业提高与发展。建议有关专家能经常深入基层学校尤其是中小学教学第一线,进行调查研究,掌握实际情况,掌握热点、难点问题,了解民情民意,为中小学教学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和指导。
3、进一步提高政府对课改的重视,使课改真正成为政府行为。
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师资培训,课程资源的开发,教学设施的建设等方方面面都需要政府投入大量的物力、财力,为课改创造一个良好的物质环境。否则,课改实施起来也是举步维艰。
高考招生改革要与课程改革衔接,建立合理有效的综合课评价体系成为当务之急。课程评价应当包括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课程的开设,教育观念、知识结构、教学技能、教学行为等方面。新课改使任课教师面临巨大的挑战,在实践过程中,需要及时制定相应的教师工作评价方案,从而有效地引导和规范教师的教学工作。
4、为帮助教师尽快适应新课程改革,要加强专业支持力度,发挥专家的指导作用。一方面,广泛利用网络资源,积极探索利用现代教学媒体进行远程教学和网上教学;另一方面,对任课教师进行系统培训。建议教材编写人员要加强与课改地区教师的沟通,多编写一些内容丰富的教师用书,尽可能多地提供参考资料,开发多媒体课件、挂图、教具等。
篇五: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新课程的实施,带给我们全新的教学理念,也带来了不少争议、探索和困惑。我是从2010年送走高三后直接接的高二,教授新教材也就是半年多的时间,在这半年多的教学实践中,我遇到了好多的问题和困惑。
一、教学中遇到的最主要问题
问题一:学生活动和教学任务的关系处理不是很好,完不成教学任务是经常性的现象
新课改以后的政治教材与旧的传统教材相比较,原来两课时甚至三课时的内容在新教材中都是要一课时完成的。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活动、探究、合作学习往往要比老师单纯讲授花费更多的时间,并且学生活动过程中可能会出新的思维亮点甚至出人意料的新情况需要处理,现有的每节课的时间并没有增加,这样就使得教学任务很难完成。比如生活与哲学第四课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这里就涉及到运动、静止、规律三个概念,“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人和规律的关系”三个关系;事物是运动的,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三个原理。这些在旧教材这些在旧教材中是分在四框来讲的。所以我在教学中是把它分为两课时探究的,但不可能每课内容都这样分解。
.
.
问题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形式滥用,缺乏有价值的探讨。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是学生的一种需要,一种发自内心的合作欲望,它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教师广泛采用,这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和启迪,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特别是上公开课、示范课时,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出现了只重视形式,而忽视实质,缺乏实效的情况。课堂上,不论是否存有合作的时机,是否有合作的必要,教师就喜欢采用分组的方式让学生小组讨论,进行合作学习,教师提出问题后不给学生思考的余地,立刻小组讨论,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热闹非凡,然而小组讨论的效果并不明显。更有一些学生在讨论中盲目表现,不会倾听,完全视同学和老师的意见于不顾,在课上吵成一团。课堂看似“热热闹闹”,但结果却是“蜻蜓点水”;有的课合作次数过多,反而削弱了师生间信息的交流与反馈,时效性不强;有的合作学习,教师为急于完成预设的活动,在学生意犹未尽时就终止合作,使合作成了”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这样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只是一种形式,不是有效的合作,教学有效性不强。
二、新课标下针对上述问题高中政治教学的对策
1、深刻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实质,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向课堂要效率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把时间还给学生。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不敢开口讲,很忌讳“讲”,到了谈“讲”色变的程度。于是,“少.
.讲”或“不讲”成为平时教学的原则。本来一讲就明的问题,非要让学生“自主”,去合作、去探索,认为这样就避免了传统教学的填鸭式。于是上课便叫学生自己看书,没有指导、没有提示和具体要求,没有检查也没有反馈,由学生一看到底。这是一种典型的自由式的学习方式,学生表面上获得了自主的权利,可实际上并没有做到真正的自主。有的教师不能及时介入学生的学习活动,在学生活动时,只是自己站在讲台上、或者看看教案、或四处张望,不深入到学生中去,不和学生讨论,好象学生动起来之后,教师就可以彻底“解放”了。实际上,在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过程中,并不意味着教师责任的减轻和教师作用的降低,相反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学生小组讨论的时候,教师不是等待、观望、也不是干自己的其他事情,教师应成为小组的一员,参与其中,并对小组学习过程做必要的指导,切不可放任自流,使学生能真正的自立,以做到自主学习的结果,其实依我看是部分教师不能驾驭课堂。新课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动”起来。可当学生真的动起来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课堂气氛空前活跃,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令人始料不及的,课堂纪律难于控制,教学任务难以完成。而且学生一放开,教师在课堂上感到特别紧张,甚至无所适从。结果造成教学任务完成不了,学生成绩两极分化。其实,教学任务完成不了,并不是新课程结构有问题,而是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没有很好的把握教学策略。有的教师每节课都要有自主探究的环节,分小组活动,只要是新课程倡导的方法都要一一展示,这.
.样的面面具到,就把有效的教学时间浪费了,怎么能完成教学任务呢?新课程的教学有开放性、创新性,具有不确定性,对教师来说,要敢于暴露学生的困难,体现自己解惑的水平。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请先把机会交给学生,也许他们自己能想办法解决,教师在新课程中应该确定自己的角色定位明确自己是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深刻领会新课表的精神实质,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提高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整合能力,提高对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提高课堂效率。
2、注重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增强学生兴趣
《高中政治课程标准》指出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教学情境的创设要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有所变化,创设的情境还应该赋予一定的时代气息。情境的表现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如问题情境、活动情境、故事情境、竞争情境等。侧重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例如在教学《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时,我设置了这样的情景:多媒体展示刘德华10、20、30、40、50、80的照片。让学生思考:(1)十岁到八十岁的刘德华有变化吗?(2)刘德华会变成梁朝伟活着周润发吗?学生兴趣盎然,各抒己见。我乘势点拨:这就是哲学中的“动中有静”这样将知识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放飞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更容易地学到了新知识。
3、注重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激活学生思维
.
.
新课程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习活动就应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形势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学习方式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由他主学习不断地转向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独立学习、元认知监控的学习;另一方面是改变传统的被动接受学习,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是课程改革当中大力倡导的重要的学习方式,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让不同的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听取别人的意见。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一要选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的内容。所探究问题要有可探讨的价值。应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有利于产生争论的、有价值的,而且是个体难以完成的内容,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换意见。一般来说,出现新知识,需要找出新的解决方法,可以让学生合作探讨;遇到了大家都希望解决的问题也有一定难度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合作探究;有争议的时候、而且意见不一致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讨论,在辩论中求真。亦即那些对学生来说“半生不熟”、“似懂非懂”、“似会非会”的知识点上设疑,学生才感兴趣而迫切希望。若问题过于简单,讨论将变成一种形式。若问题过深,会造成冷场,影响教学任务。因此,教师必须选择恰当内容和时机进行,即学生思考出现困难时、有争议时、新旧知识比较时,但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
.合,也不是每节课都需要合作学习比如在学习《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我选取了教材32页相关链接的内容设置问题讨论: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赫拉克里特
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克拉底鲁
探究思考:你认同谁的观点?为什么?
(2)要教给学生自足学习、合作探究的技能。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需要学生的广泛参与,这就要求教师为学生做出示范,使学生掌握“五种”技能。教学生学会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努力掌握别人发言的要点,对别人的发言要能做出评价。学会质疑,听不懂时,请求对方进一步解释。学会表达,经过思考之后进行有序组织语言,达到表达过程有条理、有理由,让同学听着清楚明白。学会组织,主持小组学习,能根据他人的观点进行归纳概括,做总结性发言。学会分工与合作,从而有效发挥合作学习的功能。
(3)加强对合作学习的指导。学生合作学习,并不是教师可以撒手不管,更不能认为教师可以推卸教育学生的责任。学生讨论交流时,教师应该以听、看为主,适时进行点拨引导,在此基础上,迅速地加以思考,下一步的教学应该做哪些调整,哪些问题值得全班讨论,哪些问题学生有困难,需要教师指导,教师应做出恰当的选择还要要注意在合作交流中,要提出合适的问题,给学生足够的时空,教师要适时的引导。在合作学习的同时更要关注弱势群体,不要让他们成为.
.学习的“旁观者”,一定要让不同的学生学到不同的数学,注重个性化的学习。
4、正确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计算机辅助教学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常规教学手段相比,有其独特的优势。政治课本身思想性、理论性强,抽象难理解等特点,学生普遍缺乏兴趣。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恰恰能较好把抽象的理论、观点加以具体化,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形成鲜明的表象,启迪学生的思维,扩大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当然在多媒体运用时要注意不要走入误区,第一走出观念上的误区滥用多媒体认为不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就是保守,就是观念不先进,就不是新课程。第二防止课件变成课本搬家,只是起到了代替小黑板的作用;第三切忌课件版面搞得五彩缤纷,以为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兴起,结果适得其反,学生的注意力被鲜艳的色彩所吸引,冲淡课堂教学,而忽略了课堂教学中应掌握的知识。其实计算机教学只是辅助手段,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原生态的课也有它不可抹杀的优点。所以教师只有把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具、学具、黑板)有机结合使用,优势互补,使教学手段整体优化,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在新课程教学中,只有主动创新,才能真正落实新课程的精神实质;只有改变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才能稳健地推动课程改革;只有不断地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走进新课程,提高课堂实效。
.
.
.
篇六: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实施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教育观念问题。多年的"应试教育"以知识传授为目标形成定式,绝大多数教师对过去的考纲考点了如指掌,对于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有整套方法。而面对新课程标准、新教材确实感到忙然,一时间难已转变观念。
(二)知识结构问题。新教材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思想特征,紧扣时代脉搏,更贴近生活,更加体现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文化知识不适应,部分教师是中师或专科文凭,面对新教材教师要有很广的知识面。现代教育技术掌握不够,新教材中有关的网络知识、上网查找、课件制作、多媒体的使用,已给教师提出新的教学问题。现代教育信息吸收不够,处理不深。缺乏自觉吸收现代教育信息的主动性,更缺乏处理信息的能动性。
(三)教育资源问题。一所学校班级个数决定了教师数量,规模大的学校班级较多,可以形成学科组,互相交流,规模小的学校班级数少教师少,难以找到交流对象。班级数、教师数、教材没有形成合理的配置。教学设施跟不上课改的需要,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图书的添置与开放。教师自制教具不适应新教材的教学需要。学校所在区的社区教育资源利用率差。没有与学校构成协调一致。使学校课改感到非常孤单。
(四)课堂模式问题。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一堂课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多教师从过去的"组、复、新、巩、步"到"主体"与"主导"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教学模式。知识目标作为首要目标贯穿整个课堂。新课程改革要求多元的追求目标,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根据这一模式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产生"三怕":怕自己的知识跟不上学生的提问、怕课堂活跃了学生兴奋教师难以驾驭、怕知识传授不到位考试成绩低。
(五)教师考评问题。班平均成绩、后进生转化、优生率作为考核教师的主要指标,可以说非常量化。现在实施新课程标准,这些指标是否还适用。至上而下没有一个具体方案标准。那么对实施新课程改革的教师究竟如何考评?
以上困惑是我们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的真实感受,为了推行新课程实施,我们不断地研究探讨,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
推荐访问: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 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