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抗震救灾精神的内容是
抗震救灾精神的内容
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人民在历经多次自然灾害中积累的宝贵财富。它是指在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时,人们不畏艰险,勇敢奋斗,全力以赴地进行抗震救灾工作的精神。
抗震救灾精神的核心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在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时,人们的生命安全是最重要的,因此,抗震救灾工作的第一要务就是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在抗震救灾工作中,人们不计个人得失,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全力以赴地投入到抗震救灾工作中,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精神。
抗震救灾精神还包括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精神。在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时,人们需要团结协作,互相帮助,共同抗击灾害。在抗震救灾工作中,各级政府、军队、民间组织和广大群众紧密合作,共同开展抗震救灾工作,形成了强大的抗震救灾力量。
抗震救灾精神还包括科学救灾、预防减灾的精神。在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前,人们需要加强预防减灾工作,提高自身的抗灾能力。在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后,人们需要科学救灾,采取科学有效的救灾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当代中国人民的精神财富。在未来的抗震救灾工作中,我们需要继承和发扬抗震救灾精神,不断提高自身的抗灾能力,为保护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做出
更大的贡献。
篇二:抗震救灾精神的内容是
抗震救灾精神内容宣讲
内容: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
简介:
抗震救灾精神,是在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中所展现出来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的升华和财富,是一切高贵美好的品格在共同抗击自然灾害的殊死搏斗中所形成的交汇点,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交汇点,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交汇点,革命英雄主义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交汇点。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一场突如其来的特大地震,震撼了中华大地,震惊了五洲四海,给灾区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和胡*的坚强领导下,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各地区各方面紧急行动、全力以赴,灾区广大群众不屈不挠、奋起自救,全社会奉献爱心、倾力支援,展开了一场我国历史上救援速度最快、动员范围最广、投入力量最大的抗震救灾斗争,谱写了一曲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魂凯歌,军队和武警部队作为主力军和突击队,在这场伟大斗争中承担起最紧急、最艰难、最危险的任务,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作出了突出贡献,广大官兵心系灾区人民安危,肩负党和人民期望,不畏艰险,冲锋在前,舍生忘死,英勇奋战,以忠实履行使命的实际
篇三:抗震救灾精神的内容是
抗震救灾精神的内容
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国人民多年来在自然灾害中积累的一套宝贵的精神财富,它是人民群众在面对地震等灾害时所具备的一种大无畏、勇往直前的社会思想和行为方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价值。
一、亲情,人性和爱心
中国人民在遭受地震等自然灾害时,总是能够展现出极强的人性和爱心。眼看自己的家乡被摧毁,亲人被困,中国人民总是能够第一时间伸出援手,尽最大努力拯救灾民,展现出人性和爱心的最高境界。
二、团结和协作
中国的灾区中,常常是亲人之间相互支撑,亿万人民的齐心协力,强大的社区团结及村庄和人群之间的相互救援,才能够保障重建及生存的需要。在抗震救灾的过程中,中国人民总是能够秉承团结并协作的态度,一起承担起完成灾难后重建的责任。
三、自救互救
在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的瞬间,灾民往往非常被动,情况非常危急,因此,要想尽可能救助更多的灾民,就需要大家拥有自救互救的意识。在中国灾区,当地的熟悉人们常常就是第一时间到来,并开展自救互救的工作,如向灾民提供简单的紧急处理和安置。
四、恢复重建精神
当地的灾民在地震等灾害之后,尽管有正常基础设施和生产的资源蒸发,却往往不放弃重建的信心。抗震救灾精神中的恢复重建精神正是来自灾难中的恢复,尽管经过了灾难,但人民仍旧具有恢复力和重建信心。同样,在重建过程中,在政府和人民之间有必然的互动,有政府的积极参与,很多灾民也肯定捐献出资助灾区,共同重建灾区。
抗震救灾精神在当今时代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它具有对中国建设和发展的重大意义,同时也展现出中国人民在日常生活和重大事件中的道德水平。在今后的社会发展中,我们更应该秉承抗震救灾精神,表现出一种团结奋斗、互救互助、勇于拼搏的可贵精神面貌,共同抵御并战胜一切自然灾害。
篇四:抗震救灾精神的内容是
抗震救灾精神内容
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就一直以抗灾救灾精神为自豪,这种精神在历史上的表现尤为突出。中国是一个地震频繁的国家,因此我们对地震抗灾救灾精神也尤为重视。
抗震救灾精神具有多层次的内涵和意义,包括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三个方面。首先,抗震救灾精神在国家层面的意义,是指社会和政府要充分认识到灾害的严重性,尽最大努力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国家要及时组织调度,集中力量投入灾害救援,建立全国联动的灾害应对体系。在地震发生后,政府要组织救援队伍、派出医疗队、准备好物资等等,全力以赴地做好抗震救援工作。这是国家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其次,抗震救灾精神在社会层面的意义,是指社会团结一心,相互帮助、互相支持,共同应对灾害。社会的力量是不可小视的,人人都应该带着一颗关爱他人的心,做到相互帮助、积极配合。在发生地震后,各行各业的人们纷纷前往灾区支援,捐款捐物、救援受灾民众、慰问家属等等,这是社会团结的表现。
第三,抗震救灾精神在个人层面的意义,是指每个人都应该拥有自救互救的意识和技能,尽最大努力保障自己和家人的安全。在地震发生的瞬间,每一秒钟都是宝贵的,如果可以掌握一些自救技能,会给予灾难中自己和他人更多的生存机会。另外,每个人还要学会如何在地震发生后,积极参与到救援和防范工作中来。奉献自己、关爱他人,做到爱心相通、众志成城。
总之,抗震救灾精神是一种重要的精神文化,它表现出人类的善良与勇敢,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社会价值观。在地震发生后,无论是国家、社会还是个人,都应该秉持这种精神,在灾难面前万众一心,共同抗击灾害,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我们相信,在每个人的努力下,抗震救灾的事业会不断发展壮大,为人民谋幸福,为国家谋发展。
篇五:抗震救灾精神的内容是
抗震救灾精神?对唐??地震、汶川?地震这样的特??然灾害,中国?民万众??,众志成城,投?到抗震救灾的战?中去。在抗震救灾中,中华??不怕流?牺牲,不畏艰难险阻,团结战?,顽强拼搏,为全世界展现了?个爱国主义、以?为本、团结协作、?私奉献、?强不息、不畏艰险的抗震救灾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是社会主义核?价值体系的体现,是以改?创新为核?的时代精神的彰显,是?舞我们建设特?社会主义的强?动?。在波澜壮阔的抗震救灾?争中,我们?理想凝聚?量、?信念铸就坚强、?真情凝结关爱,铸就了伟?抗震救灾精神。?对特?地震灾害,我们万众??、众志成城,举国上下患难与共,前?后?同?协?,海内海外风?同?,凝结成坚如磐?、牢不可破的?命共同体,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和衷共济、团结奋?的民族品格;不畏艰险、百折不挠,重灾?前不低头,?死较量不战栗,千难万险不放弃,顽强挑战体?极限、精神极限、?存极限,哪?灾情危急就向哪?冲去,哪?有?死考验就向哪?挺进,哪?有受灾群众就向哪?集结,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强不息、敢于胜利的民族品格;坚持以?为本、尊重科学,和时间赛跑、同死神抗争,对?命?度关爱、对科学?度尊崇,既充分发挥?的能动精神,?充分发挥科技的重要作?,展现了中华民族关爱?命、崇尚理性的民族品格。伟?抗震救灾精神,集中体现和进?步发展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集中体现和进?步发展了我们党和军队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集中体现和进?步发展了中华民族的伟?民族精神和当代中国?民的时代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抗震救灾精神是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民族品格。中国?民?铁?般的肩膀、钢?般的意志筑起战胜灾难、战胜死神的钢铁长城,在重建家园的战场上,?强不息、百折不挠的强?精神?量,再次让中国?民创造奇迹。抗震救灾精神是以?为本、尊重科学的时代精神。?论是及时救援还是灾后重建,党将?民群众的?命安全放在?于?切的位置,领导全国?民充分发挥科技的重要作?,相信科学、崇尚理性、勇于创新,使关爱?命的??精神与崇尚理性的科学精神交相辉映。在同特?地震灾害的艰苦搏?中,我们的民族和?民展?出了?分崇?的精神。这就是万众??、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为本、尊重科学的伟?抗震救灾精神。伟?抗震救灾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新时代激励???部群众奋发进取、开拓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复兴中国梦不懈奋?、砥砺前?的强?精神动?。(韩奇原)
篇六:抗震救灾精神的内容是
抗震救灾精神
抗震救灾精神的丰富内涵――以人为本、生命至上,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科学理性、开放透明的抗震救灾精神,是中华民族文明进步的伟大标识.1.以人为本,生命至上。“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当灾难突然降临,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紧急号令,主题只有一个:“第一位是救人”,“救人是重中之重”,“一线希望,百倍努力”!旋即,国之重器,云集灾区;国之精锐,拯救斯民。截至6月13日,各路救援大军累计解救和转移1403671人,各级政府投入抗震救灾资金537.61亿元,接收国内外各界捐赠款物455.78亿元,调运救灾帐篷105.15万顶,调运过渡安置房24.51万套。以人为本,是抗震救灾精神的“内核”。抗震救灾的一切力量,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行动。从拯救生命到伤员医治、群众安置、灾区重建,党和政府一系列有效措施,始终彰显着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的核心主题,凸显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鲜明的实践特色。
2.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就是力量。这是中国人民战胜各种灾难的坚强信念。危难面前,各部门密切协调配合,各省份对口支援,社会各界自发动员,各项爱心捐助活动有序进行……全国人民包括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一起,显示出空前的团结,再现了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动人场景。一句“我们都是汶川人”,正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生动写照。山崩地裂,撼不动党和人民的团结一心;桥断路毁,挡不住全国人民的同舟共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举全国之力,支援抗震救灾,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闪烁出耀眼的光芒。3.不畏艰险,百折不挠。长期形成的奋不顾身、一往无前,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敌人所屈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抗震救灾中再次得到了集中弘扬。当灾难发生时,党员干部舍小家为大家,组织群众自救互救;人民教师为了学生的安危,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白衣战士冒着余震的危险,救死扶伤;灾区群众强忍失去亲人和家园的悲痛,积极投身抗震救灾。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更是舍生忘死、冲锋在前,不怕疲劳、连续作战,成为抗震救灾的突击队和主力军。中华儿女展现的英勇奋战、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精神,总在最关键时刻、最需要
的地方闪耀。4.科学理性,开放透明。运用现代手段,统筹协调、临危不乱,显示出良好的法治与科学精神。在救灾中,启动了一级救灾应急机制,国家力量按预案投送,一切行动按《防震减灾法》和《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等进行。抗震救灾充分运用了科技手段和现代化设备,为赢得救人时间、提高救灾效率发挥了重要作用。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国际救援人员参与救灾的行动在抗震前线展开,一批批国际人道主义救援物资、一批批国际爱心捐款源源不断送抵灾区。同时,党和政府开诚布公,信息公开透明,确立了国民之间互相信任、理解与尊重。震情实时更新的“全国直播”,随着电波和网络迅速传播,抚平了公众的不安,凝聚起坚定沉着的力量,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开放自信的中国。
抗震救灾的现实意义1弘扬全心全意为人民的人本精神,有利于促进党群、干群关系的和谐。近些年来,官员贪污腐败等不良现象在一些地方和部门滋生蔓延,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致使一些地方的党群、干群关系不甚和谐。因此,大力弘扬抗震救灾期间所形成的全心全意为人民的人本精神就显得意义重大:①有利于领导干部在工作中确立“人民权益、人民福祉高于一切”的指导思想,做到聆听民间疾苦,真正为群众排忧解难;②有助于领导干部摆正自己的位置、妥善处理好自身与百姓的关系,以人民为本位,以百行为主体,避免出现缺位、越位、错位的现象,从而更加懂得尊重人民——尊重人民的意愿,尊重人民的各项权利,关怀民生,关心百姓的冷暖,想方设法多为人民办好事、办实事。这样,领导干部为百姓着想,百姓信任、拥护领导干部的融洽、良好互动关的局面便可指日可待,和谐的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的样貌便可一展轮廓。2发扬患难与共、乐善助人的互助精神,有利于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促进各地区间协调平衡发展。①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首要表现是作为单个的个人能够通过与他人的交流活动达到一种心灵的平和与安宁,而弘扬互助精神有助于人们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安宁,因为互助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对施助者和受助者而言是种“双赢”,对于受助者而言,他不仅能从他人的帮助中得到一份物质支持,或多或少化解生活困难,又能感受到来自社会关怀,多了一份精神的依托和期待,为他克服困难增添信心和勇气;对施助者而言,他会从别人的称赞和感恩中得到一种荣誉的满足感、体会到付出的价值和幸福。此外,互助还有利于减少人与人之间的误会和隔阂、建
立互信,从本质上讲,互助是一种以物质、体力、脑力付出为载体的精神关怀活动,会使彼此双方产生心灵的交流和互动,促使人们都会试着去理解对方、理解周围的人,从而使人与人之间多一份理解、少一份猜忌,多一些包容、少一些冲突,人们相互信任、相互关爱。②“区域经济平衡发展是社会主义和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性因素。”党的十七大也明确指出,“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区域发展很不平衡,东西部差距、城乡差距十分明显,这种格局对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十分不利,弘扬地区问的互助精神有利于缩小城乡和区域差距,因为互助会促进和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达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从而发展差距。在实现互助的过程中,发达地区可以尽自己所能,利用自己的优势,主动、设法对边疆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等落后地区进行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的扶持,推动其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经济的加速发展,落后地区当不等不靠、不怨天尤人,转变观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可以通过向外输送能源、资源和劳动力而对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发扬区域间的互助精神有利于打破个地区间条块分割和发展差距悬殊的格局,避免“富者愈富,穷者愈穷”和各地区间因发展的鸿沟而导致矛盾和冲突等不和谐因素,促进各地区间平衡协调发展,推动社会和谐向更高程度迈进。
3只有弘扬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方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辉煌成就,同时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和前所未有的挑战,生态环境恶化、贫富悬殊、城乡和地区差距拉大、各种社会矛盾凸显和加剧,我国进入了一个多变的关键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所应对的不仅仅是要不要发展的问题,而是要怎样才能实现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重大难题,而要实现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必须拿起抗震救灾时期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发展遇到困难、遭受挫折时,不气馁、不妥协,沉着冷静、百折不挠,想尽一切办法接近目标;在发展过程中,讲求科学的思维和方法,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实现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如何弘扬和继承抗震救灾精神
1.大学生是充满激情与智慧的一代,充满爱国主义的一代,将来要担当建设国家的重任,更要发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精神。
抗震救灾的实践告诉我们,团结就是力量,拼搏才能胜利。团结起来,大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凝聚起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强大力量,我们要有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气魄。大学生要严格要求自己,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加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团结奋斗的理想信念。不仅如此,还应从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小事做起。学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主动关心同学,与人和睦相处。同学之间,互帮互助,互相学习,共同进步。2要热爱集体,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增强集体荣誉感。
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精神在这次抗震救灾中得到最好的诠释。中华儿女的坚强与勇敢令人肃然起敬。46岁的龚天秀是四川省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一位普通的妇女。12日地震后,她被坍塌的农行宿舍楼掩埋。73个小时里,她为了自救,用砖头砸烂自己小腿喝血求生。被消防官兵发现后,因为右腿被水泥板压住,且空间狭小,消防官兵无法施救,她要来锯子和剪刀,自己锯掉小腿,剪断筋肉,爬出废墟。3.百折不挠的精神让平凡的人在与死神的角逐中胜出,当代的大学生应视之为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继续发扬这种精神,面对困难,不畏惧,不退缩,奋勇前进。“百折不挠”仅仅四个字,却承载了无法计算的重量。大学生要对未来有有信心,要有勇气与毅力。心中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要知道自己前进的方向,因为这样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动力。在已经逝去的那些岁月中,大学生们像被襁褓庇护的婴孩,没有经历太多的大风大浪,大起大落,今后的人生会经历多少艰难险阻,多少困苦与磨砺,我们无法预知,道路绝不会是坦坦荡荡的。在遇到在挫折的时候,最怕一蹶不振。
4.有一颗乐观、从容的心,要坚强面对失败,勇敢地接受挑战,追寻心中的目标,绝不轻言放弃,要用坚强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与困难做斗争。记住自己的目标与方向,带着希望上路,一路披荆斩棘,用我们的行动践行百折不挠的精神。作为有思想、有智慧的大学生应该将这种思想深深根植于心中。我们要有健康美丽的心灵,用善与美的眼光看世界,自尊
自爱,也要尊重他人,用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洞察社会,体味人生。我们可以随时给我们的亲人、朋友甚至是陌生人一个善意的微笑,一个友好的眼神传递关爱,用爱温暖人心。
尊重科学是千百年来,早已被证明的一个毋庸置疑的真理。科学给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正在享受着科学带来的种种便利的大学生们绝不会质疑科学的力量,我们相信科学、尊重科学、热爱科学。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科学让我们受益,而现在我们应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夯实基础,使自己学有所成。更要有远见卓识和挑战精神,刻苦专研,不断创新,以便将来投身于科学事业,让人类在科学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推荐访问:抗震救灾精神的内容是 抗震 救灾 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