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大纲
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
五年级(上)道德与法治课程纲要
一、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统编《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教材是从2019年秋期正式实行,全册共四个单元,分别是第一单元:面对成长中的新问题;第二单元:我们是班级的主人;第三单元:我们的国土我们的家园;第四单元:骄人祖先灿烂文化。四个单元的主题教有依次分别是基本文明素养教有、规则和民主法治教育、国家主权和国情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全册内容体现了由远及近的生活领域,即从世界——国家——社区(家乡)——学校——家庭——个人。整册教材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设计了七大主题教育:日常生活中的基本文明素养教育、规则意识和民主法治教育、爱国爱党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爱自然(生态伦理)教育、国家领土和主权教育(国情教育)、开放的国际视野教育。每篇课文由正文、活动园、相关链接和阅读角四个部分组成,各部分有各部分的功能。正文的功能主要是:引入学习情境、活动的导入、活动之间的连接、过渡与转換、客观知识或事实的描述、思想观点的陈述。活动园的类型多样,活动范围包括课堂、家庭和社区;活动主体可以是个人、小组或班级;活动形式可以是动手参与活动或反思交流活动。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我班本学期共有学生51人,大多数都是本地生。孩子经过一年的学习后基本懂得了学校生活规则,初步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多数学生文明有礼貌,能遵守课堂学习规定,能积极学习,能安全健康地学习生活。还有少数学生比较顽皮,自我控制能力差,在课堂上、集体活动中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甚至个别孩子有模仿社会上不良言行的现象。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现有情况调整
教学,用不同的方法开展教学,激励所有孩子努力学习。
二、课程目标
1.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经验的増多,让孩子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如何正确的安排课余生活,合理规划课余生活,遇到问题,能真诚坦的沟通可以有效地化解矛盾,促进和谐,远离烟酒,拒绝毒品,提高防范意识。
2.
懂得做人要自尊、自爱,有荣誉感和知耻心。愿意反思自己的生活和行为。
3.
能够面对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尝试自己解决问题,体验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喜悦。
4.
懂得感恩和基本的礼仪常识:学会欣赏、宽容和尊重他人。
5.
了解述恋网络和电子游戏等不良嗜好的危害,抵制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6.
知道吸毒是违法行为,远离毒品,珍爱生命,过积极、健康的生活。
7.
体会同学之间真诚相待、互相帮助的友爱之情;学会和同学平等相处。知道同学之间要相互尊重,友好交往。
8.知道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关心集体,参加集体活动,维护集体荣誉,对自己承担的任务负责。
9.知道班级和学校中的有关规则,并感受集体生活中规则的作用,初步形成规则意识,遵守活动规则和学校纪律。
10.通过学校和班级等集体生活,体会民主、平等在学校生活中的现实意义。
11.知道我国的地理位置、领土面积、海陆疆域、行政区划。知道台湾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祖国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
12.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
13.了解我国不同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知道并理解这些差异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
14.知道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有关许多名山大川和名胜古迹的国家,体验
热爱国土的情感。
15.知道我国有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掌握应有的历史常识,了解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珍爱我国的文化遺产。
16.观看一些反映我国历史上重大发明或重要文化遗产的影视片;或收集有关资料,举行报告会。或讲述体现我国劳动人民聪明才智和发明创造的故事。
三、课程内容
本册共划分了四个单元。主要内容是:《面对成长中的新问题》、《我们是班级的主人》、《我们的国土我们的家园》、《骄人祖先灿烂文化》。
第一单元“面对成长中的新间题”,虽然探索的“课余生活”“交流沟通”“拒绝烟酒与毒品”等话题注重,以这些问题为素材引导学生遇到类似的问题,学会自主选择,学会主动沟通,学会拒绝,价值导向清楚明确。
第二单元“我们是班级的主人”,作为以班级为话题帮助学生在参与班级事务中体会民主意识、遵守程序、担当责任。
第三单元“我们的国土我们的家园”中,如“我们神圣的国土”“中华民族一家亲”“好山好水好风光”“互相尊重守望相助”等等,将国家领土主权教育、民族教育的价值导向融入其中。
第四单元“骄人祖先灿烂文化”以文字、科技和传统美德为主要内容,引导学生体会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具体课时安排:
周次
时间
1(9.1-9.6)
一、面对成长中的新问题
1.自主选择课余生活
(1)课余生活我选择(2)课余生活助我成长
2(9.7-9.13)
一、面对成长中的新问题
教学内容
课时
备注
1.
自主选择课余生活
(3)
过好我们的课余生活
2.
学会沟通交流
(1)正确对待不同看法
3(9.14-9.20)
一、面对成长中的新问题
2.
学会沟通交流
(2)
真诚坦很重要
(3)与人沟通讲方法
4(9.21-9.27)
一、面对成长中的新问题
3.主动拒绝烟酒与毒品
(1)烟酒有危害
(2)毒品更危险
5-6(9.28-10.11)
ー、画对成长中的新问题
3.主动拒绝烟酒与毒品
(3)拒绝毒品有方法
二、我们是班级的主人
4.选举产生班委会
(1)班委会的积责
7(10.12-10.18)二、我们是班级的主人
4.选举产生班委会
(2)班委选举有程序
(3)班级建设人人有责
8(10.19-10.25)二、我们是班的主人
5.
协商决定班级事务
(1)
班级事务共商定
(2)决定班事务有原则
22222国庆节放假天
9(10.26-11.1)
二、我们是班级的主人
5.协商决定班级事务
(3)共同的商定要落实
三、我们的国土
我们的家园
6.我们神圣的国土
(1)辽阔的国土
10(11.2-11.8)
三、我们的国土
我们的家园
6.我们神圣的国土
(2)好山好水好风光
(3)一方水土
一方生活
11(11.9-11.15)二、我们的国土
我们的家园
7.中华民族一家亲
(1)中华民族大家庭
(2)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
12(11.16-11.22)
三、我们的国土
我们的家园
7.中华民族一家亲
(3)互相尊重
守望相助
四、骄人祖先
灿烂文化
8.美丽文字
民族瑰宝
(1)丰富多样的文宇
(2)古老而优美的汉字
13(11.23-11.29)四、骄人祖先
灿烂文化
8.美丽文字民族瑰宝
(3)意蕴隽永的汉字
(4)影响深远的汉字
222214(11.30-12.6)
四、骄人祖先
灿烂文化
9.古代科技
耀我中华
(1)灿若繁星的古代科技巨人
(2)独具特色的古代科学
15(12.7-12.13)四、骄人祖先
灿烂文化
9.古代科技耀我中华
(3)独领风骚的古代技术创造
(4)改变世界的四大发明
16(12.14-12.20)三、骄人祖先
灿烂文化
10.
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
(1)
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券
(2)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
17(12.21-12.27)四、骄人祖先
灿烂文化
10.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
(3)天下兴亡、匹夫有責的爱国情怀
18(12.28-1.3)复习
122219-21(1.4-1.24)
22复习\期末考试
总结
放元旦
四、课程实施
因为教材已不是显性的道德说教,而是采用隐性的、渗透的方式实施对学生的价值引导。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给学生提供一些具有活动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用自己的感觉去进行体验。教学中可采用对话性、活动化、体验性、开放性和价值渗透性的教学策略。
1、对话教学策略。教学中,要借助教师的引领,开展学生与文本以及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元、多维式对话。教师特别要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问题,大胆质疑,掀起对话波澜。对话能否顺利推进并取得实效,关键取决于教师的反馈信息是否及时、得当且具有较高质量。反馈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注重激励性;既要洋溢着活力,又要对师生互动有所推进,并添加进新的意义。要从关注学生生命的高度提高对话的质量。教师的反馈越精彩,就越能对学生起引领作用。
2、活动化教学策略。教学时,不要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机械地去学习、掌握有关科学知识、生活技能、道德观点和社会常识,而是要充分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尊重和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重在引导他们全员、全程、全身心、多感官地去参与、亲历活动。这里所说的“活动”,包括外化显形的具体操作型活动和内涵隐形的心智型活动。“全员参与”,就是让全班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不让一个学生被排斥或游离于活动之外;“全程参与”,是指学生的参与不能是一阵子,而是要在系列主题活动的衔接和滚动中自始至终地去参与;“全身心”,是指学生不仅要用身体去经历,而且要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多感官”,就是要发挥多种感官的功能,让学生用耳朵听听、用眼睛看看、用手摸摸、用鼻子闻闻、用脑子想想,以强化对外部世界的感受。
3、体验性教学策略。在传统教材中,编者对教与学所追索的意义都进行了预设。这种预设的意义或结论,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变更性。要求学生无一例外地去认同、去掌握,由此导致教学步入硬性灌输和“齐步走”、“一锅煮”的误区。五年级《道德与法治》具有开放性,主要是引导学生去参与活动,在活动中去感受、体验个人与他人、个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我(即发展的“我”与现实的“我”)的关系,从而建构和生成课程的意义。
4、开放性教学策略。五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不是不可变更的静态文本,而是包含了多元性和差异性的教学素材,为教师创造性地开发、利用本地区、本校以及家庭和学生本人的资源,提供了范例和空间。教师要想借助教材成功地引领教学,就要从传统的传校教材的角色转变为教材使用中的決氟者和创者。教师
应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对教材内容进行
整合、重组,使教学呈现出动态的、富有弹性的流程。
五、课程评价
从教师个体的角度讲,教学评价的主要对象是教师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学习,因此,教师应该掌握的主要评价有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技能;二是对教学任务完成质量和效果进行评价技能。
关于评价目标
1.
把单元主题与儿童的个性特点结合起来
本课程采用的基本学习形式十单元主题学习。教师在评价儿童学习的时候,既要关注所有儿童都要达到的共同目标,又要关注不同儿童对该主题的独特表现和各自不同的优势。
2.
既关注目标及内容的整体性,又有所侧重、突出重点
本课程“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四个方面的目标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在确定一个主题学习的评价目标时,既要关注目标的整体性,又要避免平均主义,要根据主题的性质和特点突出重点目标。如在社会调查类活动中,可以在“过程与方法”方面有所侧重;在节日庆典类活动中,可在“情感与态度”方面有所側重。
3.
把预设目标和活动的生成性结合起来
在活动评价时,既要关注活动的既定目标,又不拘泥于此,仅仅根据预设目标的达成度来评价活动的成功与否。本课程的评价应充分重视活动的生成性和儿童的实际表现,把预设与生成结合起来。
关于评价方式和方法
本课程的评价以重视儿童在本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內容方面的个性化表现。
采用的评价方法主要有:观察、访谈、问卷、成长资料袋评价、作品分析等。
评价的实施和注意点:
以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为评价依据,充分体现本课程的基本理念和基本特征.发挥评价的激励机制,让学生从消极的被评价对象变为评价的积极参与者,使他们在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过程中,在自评和互评中感受到成长的快乐。
六、所需条件
教师:多媒体课件
备课学生:预习
篇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大纲
《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课程纲要
课程名称:《道德与法治》
授课课时:32课时
一、背景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推动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提高法治教育的系统化、科学化水平,2016年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联合颁布了《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教育部通知要求,九年义务教育德育课程全部更名为“道德与法治”,并在2014审查通过的教科书基础上,增加、融入《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规定的相应年段法治教育内容,六年级上册和八年级下册编写法治教育专册。编写组根据要求完成了小学阶段法治教育图谱的编制和法治教育专册大纲的编写,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专家工作委员会审查通过。据此,编写组按《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规定的小学低年级教学内容与要求,在一、二年级教科书中增加、融入了法治教育内容,经教育部审查批准,2016年秋季开始使用。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提出小学低年级(1-2年级)的教学内容与要求为:认知国家象征及标志。初步建立国家、国籍、公民的概念,初步建立对家庭关系的法律意识。初步建立规则意识,初步理解遵守规则、公平竞争、规则公平的意义与要求。初步建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了解消防安全知识、基本交通规则,知晓常用公共服务电话。初步了解自然,爱护动植物,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
《道德与法治》二年级教科书每册安排4个单元,每单元安排3篇课文和1个单元体验活动。第一单元:在父母关心下成长;第二单元:我的班级我的家;第三单元:我也能探究;第四单元:我是中国人。
二、目标
1.
通过活动使学生发现自己的成长和变化,感受到成长的快乐,进一步培养他们感恩父母和他人的情感。
2.
知道任性、爱发脾气等行为对自己生活的不利影响,初步学会调整和控制情绪的方法。
3、认识并展示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努力使自己变得更好。
4.
通过体验活动归纳总结值日生的工作职责,并提高实践能力。在参与集
体劳动的过程中,学习分工与合作的方法,感受分工与合作的好处,提高与人交往的技能、技巧。
5、主动参与到班级的集体生活中,努力为班级建设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并为班级荣誉而增光添彩,强化主人翁意识和团队精神。
6、培养儿童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养成学习和生活中善观察、勤思考、爱动脑、乐动手的行为习惯。
7、通过活动,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的意识,在言行上自觉热爱家乡。
8、知道国旗、国徽、国歌是国家的象征,尊重国旗、国徽、国歌;学会唱国歌;知道升国旗、悬挂国徽的主要场合;缅怀革命先烈,知道新中国的诞生来之不易。
9、通过办展览、收听收看新闻、上网浏览等方式了解祖国的名胜,感受祖国建设的新成就,提高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表达的能力。
三、内容
章节及学习内容
分享课程纲要
第一单元
在父母关心下成长
1、我长大了
2、我在变变变
3、做最好的自己
单元体验活动:让爱住我家
第二单元
我的班级我的家
4、我是值日生
5、爱护课桌椅
6、我为班级添光彩
单元体验活动:美化我们的教室
第三单元
我也能探究
7、走进聪明屋
8、爱思考
会研究
9、生活需要小创意
单元体验活动:玩出新花样
第四单元
10、可爱的家乡
11、国旗国旗我爱你
课时
我是中国人
12、我爱我的祖国
单元体验活动:家乡美
祖国亲
品德实践活动或期末复习
期末考查、评价
四、实施
(一)课程资源
1.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实验本《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
2.视频、图片、文字等各种文件格式的新闻资料。来源:网络、电视(央视、江苏省、南京市等电视台新闻等栏目)、报纸(南京日报、高淳报、扬子晚报等)二上《道德与法治教师用书》等。
3.同学们生活中的小发明小创造等。
(二)学习活动
1、学习制作贺卡。
2、布置教室,做到美观、科学有品位。
3、创意设计活动。
4、小组研究填写报告。
5、展示小发明、小制作。
6、动手制作游戏道具。
7、观看爱国主义影片。
8、出墙报、小报。
五、评价
1、依据《小学品德学科评价实施方案》进行评价。
2、从“知识能力”、“实践运用”、“情感态度”三个方面予以评定。“知识能力”在学期末评定一次;“实践运用”一课测试一次;“情感态度”在学期末评定
一次。
3、评价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
篇三: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大纲
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课程纲要教案
教学目标:
1.
本学期《道德与法治》学习的通过与学生交流《课程纲要》,了解课程内容、课程目标以及课程评价。
2.
通过了解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法,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重点:
了解本学期学习内容和评价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分享《课程纲要》明确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明确主题。
同学们,今天老师和大家分享《道德与法治》这本书的课程纲要。
(板书)它就像一位导游,会提前告诉我们这学期的《道德与法治》
课要学习什么内容,什么时间完成这些内容,以及我们会有什么样的进步。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好吗?
二、了解学习内容、明确学习目标。
(一)了解本册教材的结构和课时安排。
师:让我们一起走进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课本看看吧?
1、们学习的好
(出示课件)
打开书,映入眼帘的是目录,目录是我朋友,它显示了每组教材的主题、的路标。
同学们,你们发现了什么?共几单元,几个主题?
单元和页数,是本册书2、时间安排
这四个单元,11个主题内容,好像四朵漂亮的花朵,组合在一起就形
成了一棵神奇的知识树,我们大概要用
3个月的时间学习完这本《道德与
法治》课本。
(二)了解每组内容的主题和学习内容、学习目标。
当你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看时,你会发现本册课本同上册课本一
样,继续以专题组织单元,每个单元仍有单元名和主题二大部分构成。
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各单元,了解一下本学期我们的学习内容和各
单元学习目标。
请大家来看这个表格:
主题名
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
主题一
寒假生活交流会
分享寒假生活中的愉快体验。
了解和感受春节的传统文化习俗。
主题二
春节知多少
主题三
新的学期新的我
满怀希望和信心迎接新学期。
体验春天的美感,热爱春天的大自然。
主题一
春天在哪里
主题二
我们播种春了解春天的季节特征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天
能够创造性地表达对于春天的认识和情感。
主题三
清明节里祭缅怀先烈,学习先烈的精神,做革命事业接班
先烈
人。
感受“六一”儿童节的欢乐气氛,体验自主地
过节的乐趣,增强小主人意识。
尝试进行策划、“六一”欢乐总动员
组织,发展创意和表现的能力。学习与同伴协
主题一
商、合作地做事。
知道端午节的来历,了解端午节各地的风俗,主题二
端午节
动手体验做香囊、包粽子的乐趣。
主题一
暑假
感受一年来自己的成长和变化,并为此而高兴。
树立对二年级学习和生活的信心,乐于挑战新
生活。
前的回顾
主题二
暑假
充分体验夏天生活的乐趣,热爱夏天的生活。
增强暑假生活的计划意识,能辨别好的和不好
的生活习惯,并在暑假生活中有意识地要求自
己。
的期4个单元,都进行认真阅读了,11个主题内容,11项学习目标,大家看来每位同学都用心思考了,你们真棒
三、了解课程目标
、现在请同学们合上书。我们将用三个多月的时间完成一册书的学
习,到了
6月份我们就要采摘丰收的果实了。
会有哪些收获呢?一起来看!
2、你摘得了果实,怎样才能真正拥有它呢?每一个果实后面都有我们
要求达到的目标。
、体验自主策划、自主活动的愉快,能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和变化,并初步开始计划自己的生活和行为。
2、在班集体中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与同学合作,共同做大家
商量好的事。
3、能注意到周围环境中的变化,并能通过动手做而获得有关知识和
经验。
4、学会与季节变化相适应的简单保健和安全常识,并在生活中运用。
总结:同学们,明确了单元主题,只要你在老师的引领下主动、努力
地学习,相信你们每一个人都会成功的。
四、交流方法,轻松学习
通过刚才晒出的四大类收获,不知道细心的同学有没有注意到,随着
我们生活经验的不断积累。我们《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点已经进入从幼
儿生活向小学生活开始过渡并逐步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你们品
德和行为习惯、生活态度、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为了更好的实现上
述目标,大家共同来想想办法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方法来帮助我们有效的达
成目标呢?
各个小组相互讨论一下吧,有针对性的进行讨论,开始吧!
(8分钟后
选择小组进行汇报)
师:行为习惯学习方面:课本、电视、课外读物、报刊杂志??
行为习惯学习方法:班级班规的约定
板书:引领、主动、努力。
1、在学校里见到老师要问好,同学之间也要问好,衣服要整洁(红
领巾)。2、每天到教室要先交作业,整理个人卫生(书包、课桌、捡起自己
身边的垃圾)。3、课前准备好课本和文具,文具盒不能放在桌子上。
4、别人有困难时,不要说“不”。5、上课专心听讲,积极思考,勇于举手发言。
6、不浪费粮食,节约用水用电,包括文具。
7、每天多一些微笑。
这些都是我们在学习生活中每件事的细节和标准,通过不断的学习,久而久之,学习行为习惯就在这些小而细的日常行为中得到培养,进而形
成习惯。同学们一定要努力哟!
五、交流评价方法,促进学习信心
为了让大家在日常学习中及时看到自己的进步,我还专门制定了一套
评价方案,让我们一起先睹为快吧。
具体评价方案:
评价实行百分制,包括过程性评价和期末测试两部分。
(一)过程性评价
评价指标
评价等级
评价
主体
①做好课前准备;
日常学习表
现
每项活动
教师
满
分
10评价
分,按照
自我
学生综合
评价
②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③按时完成作业。
编写关于春
节的手抄报
①内容健康,突出主题;
②字迹工整,语言流畅;
④设计新颖,图文并茂。
性表现划
教师
分等级,评价
共分为三
级:
教师
评价
新学期的愿
望及实施进
步卡情况
①每天能努力实现自己的愿望,并在
进步卡上有记录。
②能自我约束自己,改正不良习惯,并在进步卡上有记录。
A级
:
9-10分
自我
B级:
评价
⑤为自己的进步感动自豪。
①能按时完成
“帮助别人、快乐自“帮助别人,己”
快乐自己”的分享任务。
分
享活动
②能清晰流利的说出自己帮助别人的4---7分
C级
:
教师
0---3分
评价
自我
过程。
评价
③能说出自己的感受。
“大家
眼中
①能客观、全面地评价自己和他人;
的我”
评价②对两次评价有比较、有反思。
活
动
《健康、安①能积极参加并与同伴合作;
全
过暑假自我
②能认真搜集资料;
防护手册》③有清晰、完整的成果展示。
编
写活动
教师
评价
小组
评价
(二)期末测试
期末学业水平测试(开卷笔试),满分
100分。
附测试题:
2015—
2016学年下学期一年级《道德与法治》期末检测试题
班级:
一、我会填。
姓名:
综合评价:
(每空
1分,共计
10分。)
1、( )月()日是儿童节。
2、我国的植树节是()月()日。
3、春天到了,白天变()了,夜晚变(小燕子从()飞回来了。小草变()了。天气变()了。)了,( )花开了。
二、我当小法官。对的打“∨”,错的打“X”。
(每小题
5分,共计
50分。)
1、暑假里我天天睡懒觉,不用学什么东西。
()
2、出去旅游时我们要注意安全。
()
3、夏季来了,我们应该多吃蔬菜少吃冷饮。
()
4、暑假里我们要帮爸爸妈妈做力所能及的事。
()
5、小朋友不挑食,不偏食,身体才健康。
()
6、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集体的事情主动做。
()
7、在家里我一边看电视一边写作业。
()
8、出去游玩,可以采花,折树枝。
()
9、小明躺在床上看书。
()
10、上下楼梯要分左右。
()
三、我会选。
(每小题
5分,共计
25分。)
1、怎样才能让大家喜欢?()
①不骂人、不打架
②淘气、任性
③有礼貌、懂谦让
2、预备铃响后该怎么办?()
①在玩一会儿
②上好厕所
③进教师做好上课的准备
3、上课时应怎么做?()
①积极思考、大胆发言
②想回答就大声喊:
“我会,叫我“4、怎么样做才是对的?()
①乱扔垃圾
②认真做作业
③上课与同桌说话
5、新学期,我想:
()
①不想那么用功
②看电视
③成绩比上学期更好
三、我会连。
(每小题
5分,共计
15分)
3月
12日
国际劳动妇女节
3月
8日
国际儿童节
6月
1日
植树节
评价结果:开卷笔试,满分
100分。
100分
80分为优秀。
80分
-50分为良好。
50分以下为合格
(三)学期总评
1、课程评价的学期成绩以百分制呈现,过程性评价占
60%,期末测试占
40%。
2、最终成绩计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附:
一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期末考核评价表
班级:
日常学习表现
姓名:
编写关于春节的手抄报
3月份新学期愿望实施进步卡情况
“帮助别人、快乐自己”分享活动
《健康、安全过暑假自我防护手册》
编写活动
“大家眼中的我”评价活动
六、加油鼓励、树立信心
最后在认真投入到新学期的学习之前,请同学们对自己说一句鼓励的话来为自己打打气吧!谁愿意先来说?
大家说得真好,请大家下课的时候把对自己鼓励的话记录在课本的首
页,让我们不断用这句话来鞭策自己好吗?
同学们,其实每一本教材,就像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只要我们找准
前进的目标,明确努力的方向,然后再坚持不懈的付出就能到达成功的彼
岸。
篇四: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大纲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课程纲要
课程名称:道德与法治
课程类型:必修课程
教学材料: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
授课时间:36课时
授课教师:三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师
适用年级:三年级
【课程背景】
1.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领域
我们的健康成长
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核心素养
1.能够面对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尝试自己解决问题。体验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乐趣。
学会学习
2.体会生命来之不易。知道应该爱护自己的身健康生活
体和健康。
自我保护
3.知道日常生活中有关安全的常识,有安全意识意识
和基本的自护自救能力.
1.珍惜时间,学习合理安排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独立完成学习任务,不抄袭,不作弊。
2.能看懂学校和学校周围的平面图,能利用简单的图形画出学校平面图以及上学路线图
良好行为
3.了解学校主要部门的工作和发展变化,增强习惯
对学校的亲切感,尊敬老师,尊敬学校工作人员的劳责任担当
动。
实践创新
4.知道自己是集体的一员,关心集体,参加集体活动,维护集体荣誉,对自己承担的任务负责。
5.通过学校和班级的集体生活,体会民主、平等在学校生活中的现实意义
遵规守法
了解本地区交通情况,知道有关的交通常识,自公民意识
觉遵守
交通法规,注意安全。
责任担当
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感受父母长辈的养有爱心
育之恩,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对他们的感激、尊敬和关责任心
心。
我的学校生活
我们的社区生活
我的家庭生活
2.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根据“学习生活”“学校生活”“安全成长”“家庭生活”
四个学习主题,设计了“快乐学习”、“我们的学校”、“安全护我成长”、“家是最温暖的地方”四个单元。第一单元“快乐学习”包括“学习伴我成长”“我学习我快乐”和“做学习的主人”三个主题;第二单元“我们的学校”涉及的主要内容是“说说我们的学校”“走进我们的学校”“让我们的学校更美好”;第三单元“安全护我成长”主要内容有“生命最可贵”“安全记心中”“心中的“110””;第四单元“家是最温暖的地方”共有“父母多爱我”“爸爸妈妈的爱”“家庭的记忆”三个主题。
3.学生情况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入学两年多,对学校的人、事、物有初步的认识和体会,但缺乏对学校历史及构成的系统认识,对学校存在的价值和意义鲜有思考,也较为缺乏学校主人翁意识,不能自觉为学校作力所能及的贡献。学生对学校工作人员,尤其是教师工作的认识,比较表面化。针对这些情况,需要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学校生活的认识和了解,增强学生的学校归属感与主人翁意识,同时,能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教师工作,对教师的辛苦付出有感激之情。
【课程目标】
总目标:
道德与法治课程旨在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娃娃抓起的要求,培养有爱心、有责任心,有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儿童。促进小学生以道德发展为核心的基本文明素质的全面发展。通过具有道德与教育意义、儿童可感可思的生活事件,引导儿童建构有道德的美
好生活。与儿童展开平等对话,陪伴儿童的道德成长。
分目标:
1.
通过第一单元《快乐学习》的教学,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的意义,了解学习途径,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体验学习的快乐,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学习战胜困难的方法。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学习要多思、多问,能合理安排和利用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通过第二单元《我们的学校》的教学,了解学校的空间环境和组织机构,增进对学校的归属感。了解教师工作的辛苦,体会教师对学生的爱。体会学校对自身成长的重要性,认识到自己是学校的一员,提高积极参与学校公共生活的意识。
3.第三单元《安全护我成长》不仅是对学生进行各种安全技能的教育,更是帮助他们树立安全意识,珍惜生命。《生命最宝贵》旨在让学生体会生命来之不易,逐步认识到保护好生命不仅要靠父母,还要靠自己,树立珍爱生命的意识。《安全记心上》里有交通安全、预防溺水、预防火灾等内容,从正面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安全隐患,初步学会日常生活中基本的自护自救方法,提高安全意识。《心中的“110”》包含防盗、防骗、防拐、防性侵教育内容,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社会的复杂性,在乐于助人、参与社会生活的同时保持警惕性,初步形成人际安全意识。
4.第四单元《家是最温暖的地方》是以家庭为主题的学习,《父母多爱我》侧重讲父母对子女的爱,引导学生体会父母的爱,尝试走进父母的内心世界,加深对父母的理解,能够接纳父母对自己爱的表
达方式。《爸爸妈妈在我心中》侧重讲子女对父母的爱,引导学生多了解、体贴父母,并将自己对父母的爱落实在行动中。《家庭的记忆》是引导学生了解家庭这一基本的社会单位,了解自己家庭的历史、变迁,进而体会中国人重视家庭的文化传统。
【课程内容】
单元专题
学习伴我成长
第一单元
快乐学习
教学内容
1.成长离不开学习
2.处处可学习
1.学习的快乐
2.战胜困难更快乐
1.人人都能学得好
2.多在心中画问号
3.我和时间交朋友
4.好经验共分享
1.我最喜欢的校园一角
2.我们的学校不简单
3.有了事情找哪里
4.一起画张平面示意图
1.我和老师的故事
2.老师,您辛苦了
1.我们的成长天地
2.我为学校出点力
1.我们的生命来之不易
2..爱护自己
珍惜生命
1.平安回家
2.不让溺水悲剧发生
3.119的警示
4.安全通行证
1.有点警惕性
2.不要上当受骗
课时安排
我学习,我快乐
9(授课时间:
9.1——9.25)
做学习的主人
说说我们的学校
第二单元
我们的学校
9(授课时间9.28—11.6)
走进我们的学校
让我们的学校更美好
生命最可贵
第三单元
安全护我成长
安全记心中
9(授课时间:11.9—12.4)
心中的“110”
父母多爱我
第四单元
家庭最温暖的地方
爸爸妈妈的爱
家庭的记忆
【课程实施】
1.有点警惕性。
2.不要上当受骗
1.我们都爱父母
2.我们了解父母吗
93.爱父母,在行动
(授课时间:12.7—1.8)
1.家庭称呼抢答赛
2.“家史”小调查
3.传统节日中的“家”
4.语言文字中的“家”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教学观念,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
2、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
3、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实施建议:
1.
全面把握课程目标,重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通过多种教学活动,掌握必备的知识。重视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亲近社会。
2.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引导学生根据主题需要主动收集、展示文献资料、照片和实图,能以个人或小组形式进行调查、访问、考察社会。
3.
创设学习情境,灵活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活活动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4.
充实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生活空间,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
拓展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
【课程评价】
1.评价方式
本学期的课程评价由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两部分组成,成绩以百分制呈现,过程性评价占70%,结果性评价占30%。
2.评价方法
老师观察记录学生在生活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能力、行为,进行合理的评价。学生依据一定的标准互相评价,这种评价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养成尊重、理解、欣赏他人的态度。
期末考试卷面成绩进行评价。
篇五: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大纲
《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课程纲要
课程类型:小学思想品德必修
教学材料: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一年级道德与法治》下册
授课时间:16课时左右
授课教师:^^^^^^^^
授课对象:^^^^^^^^
课程目标:
1培养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2学会有精神,面貌好。
3珍惜时间,和拖拉说拜拜。
4不做“小马虎".
5亲近大自然,喜欢在大自然中活动。
6感受大自然的美和生命,热爱大自然。
7珍爱小动物,保护自己。
8能用自己的方式爱亲敬长。
9学会交朋友,和朋友分享,同朋友合作。
课程内容:小学《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册教材共四个主题单元16个课题.
第一单元:我的好习惯
1、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培养学生进取积极的学习态度
第二单元:我和大自然
1、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大自然的美妙,培养学生观察力、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2、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3、培养学生搜集资料、整合资料的能力。
第三单元:我爱我家
1、让学生初步认识到自己作为家庭一员的责任,要学会自理,还应该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让学生认识到在学校在家一个样,诚实、有礼貌,能为家庭带来欢乐。
2、培养学生的自理能力,养成坚持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的行为习惯。通过学习做不会做的事情,培养学生做事用心、不怕困难、持之以恒的品质。
3.、让学生体会到父母长辈对自己的关爱,体会家庭生活的幸福;能用自己的方式孝亲敬长,向长辈表达自己的爱、自己的心意,从而学会感谢他人、关爱他人。
第四单元:我们在一起
1、体验大家齐心协力完成任务的快乐.2、学会与他人一起合作完成任务,体会团结力量大。
3、体验分享的快乐,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课程实施:
1、认真学习《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把握课程的实质.
2、树立开放的、综合的课程观.3、树立科学的学生观,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创设宽松、和谐、活跃的课堂氛围.4、确立新的教学观,教学方式服务于学习方式。
5、尊重学生的差异,进行开放性的、发展性的、鼓励性的评价.6、创造性的使用教科书,开拓性地寻找和使用教学资源。
7、通过深入浅出的、道德的、科学的、生活的启蒙教育,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8、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灵活多样地运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结合实际地培养儿童的品德儿童的好奇心,引导儿童探索的欲望.9、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本地区和儿童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收到课程中去,不断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突破性。
课程评价:
一、平时学习评价包括学习态度、作业情况、成绩等构成。
1、学习态度包括:(1)预习情况(检查学习内容的预习情况,奖励预习星)(2)课堂学习状态(听讲、参与、回答、讨论、合作,奖励课堂表现星)
2、作业情况构成:(1)是否上交(2)是否独立完成(3)是否及时纠错(4)是否有进步。(及时奖励作业星)
二、测试成绩评价
形式:实验抽查考试,统一命题;评定等级,并对优秀和进步较大的同学奖励测试星:(A)85分以上为优秀A;(B)70-84为良好B;(C)60—69为及格C;(D)60分以下为不及格D.
篇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大纲
二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课程纲要
课程名称:道德与法治
课程类型:必修课程
教学材料: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年7月第1版
授课时间:40课时
授课教师:二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师
适用年级:二年级
一、学生基本情况
孩子经过一年的学习后基本懂得了学校生活规则,初步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多数学生文明有礼貌,能遵守课堂学习规定,能积极学习,能安全健康地学习生活。还有少数学生比较顽皮,自我控制能力差,在课堂上、集体活动中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甚至个别孩子有模仿社会上不良言行的现象。我们班的孩子较为活泼顽皮,纪律意识较差一些,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现有情况调整教学,有不同的方法开展教学,激励所有孩子努力学习。
二、教材分析:1.教材编排注重图文结合,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坚持以学生品行教育为主线,切实抓好学生品行教育和养成良好习惯教育两个环节,为学生的学习和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2.本教材游戏较多,通过游戏和和各种儿童喜欢的主体活动,对学生进行深入浅出的、道德的、科学的、生活的启蒙教育。为学生形成积极地生活态度、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实际的生存能力打下初步的基础。
3.本教材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主要题材。课程将从课堂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儿童生活的所有空间。
三、教学目标:1.通过第一单元《我们的节假日》的教学,不仅让孩子们关注身边最常见的传统节日,感受节日的气氛,感受美好的生活和浓浓的亲情,而且还通过延伸、拓展学习,让孩子们了解源远流长的祖国传统节日,关注祖国大家庭其它民族的一些民俗、传统礼仪、积极的民间文化等,集中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建立起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承接的精神链条。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相结合,2.通过第二单元《我们的班级》的教学,帮助孩子们建立集体观念,学习做小主人,自己的班级自己爱,自己的班级自己管,班级生活规则大家定、齐遵守,从而培养孩子们初步的集体意识和自主管理意识、责任意识。
3.通过第三单元《我们的公共场所》的教学,引导孩子们在社会生活中养成遵守秩序,爱护环境、爱护公共设施等良好行为习惯,学习做一个文明的小公民。渗透《环境保护法》、《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制教育。
4.通过第四单元《我们生活的地方》的教学,让孩子们爱祖国从爱自己的家乡做起,了解家乡的美丽山水、丰富物产,认识为家乡作出贡献的可亲可敬的人们,为伟大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而骄傲自豪。
四、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根据小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和认知特点,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采取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循环往复、螺旋上升、形式多样等方式,引导孩子们通过学习,从不同角度、侧面感悟和践行核心价值观。
3.以孩子们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为抓手,以实际生活案例为依托,突出正面引导,让孩子们在学习中体会到法治让生活更美好,4.建立学习小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5.课程中积极发挥绘本生动活泼、有趣有启发性的作用,引导孩子们通过自主阅读、小组讲述或者表演等形式,自然而然地懂得其中蕴含的规则、法理等,使教学从课堂延伸到学生更广阔的生活领域,做到实实在在的知行合一。
五、课程内容:
单元内容
第一单元
我们的节假日
2020.9.1----2020.9.25学习内容
课时
222222222第一课假期有收获
第二课周末巧安排
第三课欢欢喜喜庆国庆
第四课团团圆圆过中秋
第二课单元
我们的班级
第五课我爱我们班
2020.9.28----2020.11.6第六课班级生活有规则
第七课我是班级值日生
第八课装扮我们的教室
第九课这些是大家的第三单元
我们在公共场所
2020.11.9----2020.12.4第十课我们不乱扔
第十一课大家排好队
第十二课我们小点儿声
2222222第四单元
我们生活的地方
2020.12.7----2021.1.1总复习2021.1.4--2021.1.2第十三课我爱家乡山和水
第十四课家乡物产养育我
第十五课可亲可敬的家乡人
第十六课家乡新变化
各单元知识的整理与复习
六、课程评价
(一)评价原则
1.科学性原则
评价要做到科学、客观、公正,材料佐证详实。
2.全面性原则
评价要关注学生的理性精神、人文情怀艺术气质与健康体魄,培育学生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必各品格和关键能力。
3.发展性原则
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有机结合,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注重过程性评价。
4.导向性原则
注重引领学校、教师改进教育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健康、自主、全面、个性发展。
5.多元化原则
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方法要多元化让评价成为学生、教师和学校共同参与的交互性活动,充分体现不同评价方法的优越性和互补性。
(二)检测评价时间
每学期期末考试前一周
(三)检测评价对象
学期末每班由道德与法治教师指定10-15人参加学校测试
(四)检测内容及评价标准
情景模拟(50分)
1.检测内容:题目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道德与法治》教材为依据拟定,主要包括情景判断和情景问答。
2.检测形式:现场抽测。
3.检测标准:以学生现场答辩或模拟表演的具体情况评分
书面问卷(30分)1.检测内容:题目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道德与法治》教材为依据拟定,主要包括教材中涉及到的设计、制作、绘画类的实践性内容等。
2.检测形式:笔试。
3.检测标准:根据学生具体答题情况评分。
成长档案袋(20分)
1.査阅内容。
(1)学习目标:学期开始,由任课教师根据本学期《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要求及目标,给学生提出这一学期课程的总体要求,让学生在这一总体要求下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及学习需要。
(2)过程材料:根据教材及教师设计的上题安排,学生把自己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课堂活动作品记录或课后延伸的活动记载都收在档案袋中,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文字、图画、照片等
(3)收获感:每个单元结束,学生自己写出学习的收获和感悟分享给大家。同时,家长和老师也写出对孩子单元表现的评价。
(4)表现记录: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得到的老师、家长、同学的评价记录,可以是评语,也可以是小星星、荣普证书等。
备注:学生的资料袋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不需要强求统一,可以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材料和方式制作。家长和老师评价学生的语言应以激励性的语言为主,处处让他们想到“我能行”,让他们体验到成功,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档案袋可以由老师统一保管,放在学生可以拿到的地方,也可以由学生自己保管,方便随时修改。
2.检测形式:现场查阅。
3.检测标准:
①顶目齐全,材料或记录丰富。(18~20分)②项目基本齐全,材料或记录较为丰富。(13~17分)③项目不齐全,材料或记录过于简单。(8~12分)④没有建立成长档案袋的不得分。
依照以上检测结果,综合给学生打出道德与法治成绩等级。测评成绩均按A(优秀85分以上)、B(良好-75分以上)、C(合格一60分以上)、D(待合格-60分以下)四个等级给以评定。
(五)检测成运用
检测结果计入教师教学实绩考核。
篇七: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大纲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人教版)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人教版)
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在当今世界,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国际竞争的加剧推动着基础教育课程向着更加重视公民道德教育,更加重视创新意识培养的方向发展。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重任,要求基础教育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从幼儿生活向小学生活过渡并逐步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生话态度、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品德与生话课程根据社会与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而设置,旨在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在充满探究与创造乐趣的童年生活中,为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基础。
一、课程性质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本课程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一)生活性
本课程视儿童的生活为宝贵的课程资源.课程学习本身是儿童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
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课程的基本追求。
(二)活动性
本课程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
(三)综合性
本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具有综合性.课程设计体现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我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体现品德教育和生活教育有机融合;教学活动体现儿童的生活体验与道德体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问题探究等彼此渗透、相互促进,实现生活、教学、发展的三位一体。
(四)开放性
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教学目标随着儿童生活及活动过程的变化和需要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儿童生活的各个方面;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以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教学时间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灵活而弹性地延展;课
程评价走向开放、多元,全面关注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关心、积极探究是课程的核心
品德与生活教育应当引导儿童在体验自身生活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学会热爱生活、创造生活;在服务自我、他人和集体的行动中,学会关心、学习做人;在与自然以及周围环境的互动中,主动探究,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
童年是一个蕴藏著巨大发展潜力的生命阶段.童年生活具有不同于成人生活的需要和特点,它本身蕴藏着丰富的发展内涵与价值。
学校生活是童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并享受愉快、自信、有尊严的学校生活是每个儿童的权利。
(三)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德育离不开儿童的生活
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感悟与行动。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和真实道德冲突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良好品德的培养必须在儿童的生活中进行。
(四)让教与学檀根于儿童的生活
儿童的知识是通过其在生活爱活动中的直接体验、思考、积累而逐步建构起来的;儿童的发展是其怀着对生活的热爱,通过参与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与外部环境积极互动而逐步实现的。课程必须植根于
儿童的生活才会对儿童有意义,教学必须与儿童的生活世界相联系才能真正促进儿童的成长。
三、课程设计思路
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三条主线和四个方面构成课程的基本框架。
三条主线是:
·儿童与自我
·儿童与社会
·儿童与自然
四个方面是;
·健康、安全地生活
·愉快、积极地生活
·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
·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
三条主线和四个方面交织构成儿童生活的基本层面.
健康、安全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前提和基础,它旨在使儿童从小知道珍爱生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获得基本的健康意识和生活能力,初步了解环境与人的生存的关系,为其一生身心健康地发展打下基础。
愉快、积极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主调,它旨在使儿童获得对社会、对生活的积极体验,初步懂得和谐的集体生活的重要性,发展主体意
识,形成开朗、进取的个性品质,为其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打下基础。
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是儿童自身的道德需求,也是社会的要求.它旨在使儿童形成对集体和社会生活的正确态度,学会关心,学会爱,学会负责任,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为其成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民打下基础。
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是儿童个性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时代提出的要求。它旨在引导儿童学会学习,发展认识能力、动手能力和创造性,利用自己的知识和聪明才智去探究或解决问题,让生活更丰富更美好,并在此过程中充分地展现并提升自己的智慧,享受创造带来的欢乐。
品德与生活课程旨在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本课程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以下四个方面的目标。
(一)情感与态度
·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挚爱生命,热爱自然。
·自信向上,诚实勇敢,有责任心。
·喜欢动手动脑,乐于想象与创造。
(二)行为与习惯
·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习惯。
·乐于参加劳动和有意义的活动。
·保护环境,爱惜资源。
(三)知识与技能
·掌握自身生活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具有与同伴友好交往、合作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
·初步了解生活中的自然、社会常识.
·初步了解有关祖国的知识。
(四)过程与方法
·体验提出阿题、探究或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过程。
·初步体验与社区和社会生活相联系的学习过程。
·学习几种简单的调查研究方法并尝试应用
健康、安全地生活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l.按时作息,生括有规律。
2.养成良好的饮食和个人卫生习惯。
3.生活中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
4.爱护家庭和公共环境卫生。
5.知道初步的保健常识并在生活中运用。
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6.了解天气,季节变化对生活的影响,学会照顾自己。
7.了解儿童易发疾病的有关知识,积极参加预防疾病的活动。
8.使用玩具、设备进行活动时,遵守规则,注意安全。
9.认识常见的交通标志和安全标志,遵守交通规则。不到危险的地方去玩,避免意外伤害。
10.了解当地多发的自然灾害的有关知识,知道在紧急情况下的逃生或求助方法。
适应并喜欢学校生活
11.在学校里情绪安定,心情愉快。
12.熟悉学校环境,能利用学校中的卫生保健设施。
愉快、积极地生活
1.喜欢和同学、老师交往,高兴地学,愉快地玩。
2.亲近自然,喜欢在大自然中活动,感受自然的美。
3.在成人帮助下能较快地化解自己的消极情绪。
积极向上
4.能看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并为此而高兴。
5.在成人的引导下学会正确地对待自己的学习成绩。
6.在成人帮肋下能定出自己可行的目标,并努力去实现。
7.学习欣赏自己和别人的优点与长处,并以此激励自己不断进步。
有应对挑战的信心与勇气
8.学习与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愿意想办法解决。
9.敢于尝试有一定难度的任务或活动。
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
学会做事,学会关心
1.做事认真负责,有始有终,不拖拉。
2.爱父母长辈,体贴家人,主动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3.关心他人,友爱同伴,乐于分享与合作。
4.认真完成自己承担的任务。
遵守社会道德规范
5.懂礼貌,守秩序,爱护公物,行为文明。
6.能初步分辩是非,做了错事勇于承认和改正,诚实不说谎。
7.尊重社会各行各业的劳动者,爱惜他们的劳动成果。
8.爱护动植物,节约资源,为保护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
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9.喜欢集体生活,爱护班级荣誊。
10.了解家乡的风景名胜、主要物产等有关知识,感受家乡的发展变化。
11.热爱革命领袖,了解英雄模范人物的光荣事迹。
12.尊敬国旗、国徽,学唱国歌。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
有好奇心和多样的兴趣
1.喜欢提问和探寻问题的答案。
2.对周围环境充满兴趣,喜欢接触新鲜事物。
设计与制作
3.喜欢利用身边的材料自制小玩具、小礼物或布置环境等来丰富和美化生活。
4.能根据需要曲手做简单的道具,小模型,小街品等来开展活动。
敢于思考、学习探究
5.能积极地出主意、想办法来扩展游戏或推进活动。
6.学习用观察、比较、调查等方法进行简单的生活和社会探究活动。
7.能与同伴交流、分享、反思探究的过程或成果。
8.能对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与看法。
9.学习利用图书、电视、网络等多种方式收集需要的资料。
10.在成人的帮助下,能总结、提升获得的经验或信息。
“课程内容”说明
本课程内容为基本标准。在开展教学活动和缩写教材时,在全面、准确地把握本课程标准的前提下,根据各地区、学校和儿童的实际可以有所调整。
“课程内容”中四个方面的内容虽然各有侧重,但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整体呈现的。在健康、安全的前提下,儿童的生活既要充满乐趣与色彩,也应当富有责任与创造。因此,在实施中不要将它们割裂开来。
一、教学建议
(一)深刻理解本课程的性质、特征和基本理念
本标准中关于课程性质、特征和基本理念的部分,集中体现了本课程的指导思想和核心价值,是课程的灵魂所在.在教学中深刻地理解课程的本质,是实施课程的根本,也是保证课程质量的最重要、最基本的条件。
(二)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课程的目标是本课程的宗旨和价值导向。目标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在教学过程中应全面地把握目标,始终把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改变追求表面的学业成果,忽视儿童的精神成长,忽视深层的志度、观念、思维方式、情绪情感发展的倾向;改变偏重道德说教、偏重形式,忽视儿童的真实体验与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倾向;改变偏重知识灌输或技能训练,忽视儿童的好奇心与实践能力,特别是创造能力发展的倾向,确保课程目标的全面实现。
(三)正确认识教师的角色和作用
在本课程中,教师是儿童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在教学中,教师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不是“教”教科书的人,而是努力为儿童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与条件的支持者;与儿童共同进行活动的合作者;在参与儿童活动的过程中,引导活动向正确方向发展,带领儿童向着课程目标前进的指导者。
在本课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通过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来实现。儿童在教师的支持和引导下,通过亲历活动去达到教育目标。
(四)把了解儿童作为教学的基础
鉴于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教学必须以深人地了解儿童为基础。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在了解儿童的实际生活和发展状况,掌握每个儿童的特点和各不相同的需要,了解其所在的家庭和社区的状况等基础上进行。(参见图1)
(五)以活动为数与学的基本形式
通过引导儿童主动参与各类活动来进行教学,是本课程教学的一大特点。
在本课程中,儿童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活动主动地进行建构,而不是依赖教师的直接传授。教学应引导儿童通过观察、调查、讨论、参观、访问、制作、种植、饲养、交流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与环境互动、与同伴合作,来获得对自然与社会的亲身体验和感受,获得丰富的知识或经验,获得创造性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六)教学过程的注意点
1.教学准备
(1)尽可能通过多种方式了解儿童爱其家庭、社区的实际状况,重视做好课前的学情分析,根据不同地区与班级儿童的实际,制订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计划。
(2)教学活动的目标力求全面、明确、具体,并能通过活动得以实现。
(3)活动计划要注意个别差异,关注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考虑如何帮助每个儿童找到适合自己的活动,以促使他们积极地参与。
(4)教学活动时间的安排要根据活动内容,有相对的灵活性、开放性。教学可计划在一课时内完成,也可持续几课时或一段时间;可在课堂上完成,也可安排必要的课前准备活动或课后延伸活动来配合。
2.教学内容选择
(1)源于儿童生活
关注儿童的实际生活,关注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关注儿童成长中的困惑与问题,从中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作为教学内容或课程的生长点,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2)符合国情和地区实际,从本校本班的实际出发
结合社会生活中儿童能够理解的重大事件或有意义的公益活动、科学技术的新成果、儿童感兴趣的当地的自然现象、与儿童关系密切的热点问题等开展教学活动,保持课程内容的丰富与鲜活。
(3)正确理解和应用教科书
本课程的教科书是教师引导儿童开展活动的重要资源,也可视为帮助教师正确理解本课程教学特点的“案例”。在使用教科书时,要避免照本宣科或生搬硬套,应结合实际创造性地选择适合的内容,生成适宜的活动,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3.活动组织
(1)选择适宜的活动形式
活动形式要服从于内容,要符合儿童的生活经验、认识能力、学习方式等,切忌脱离实际,为活动而活动,搞形式主义。教师可根据活动目标、内容、条件、资源、班额的不同,因地制宣、因儿童制宜,选择适宜的活动形式。
(2)重视活动的整合与建续
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经验的积累、能力与智慧的增长是在其生活中综合地实现的,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因此,加强教育活动之间的整合与连续对提高课程的实效性至关重要。
本课程活动应注意与班级活动、学校活动、少先队活动、社区活动、节日庆典活动等结合起来;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促进跨学科的联合学习,不断扩展和深化儿童的经验和体验。
本课程活动应注意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螺旋上升、层层递进.各单元之间、学期之间的活动相互呼应,相互强化,让课程能够持续不断地、广泛而探入地影响儿童的实际生活,帮助儿童获得彼此联系的、不断深化的经验和体验。
(3)开放地组织活动
本课程的活动应注意与家庭和社区合作,发掘和利用各方面的资源,打破封闭的、孤立的课堂中心模式,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建立校外活动基地等方式,为儿童开阔视野,更好地向自然学习,向社会学习,向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学习创造条件。
4.活动指导
(1)让儿童成为活动的主人
本课程的教学应激发儿童主动想做什么,而不应是由教师支配儿童做什么。教师可以通过与儿童一起讨论活动计划,提供选择活动内容、方式或合作对象的机会,引导儿童积极地参与、发表自己的意见,根据儿童的反应爱时调整活动,让儿童参与活动评价等途径,发展儿童的自主性、思考与判断能力,让活动真正成为儿童的活动。
(2)重视活动的过程
活动过程是儿童的情感、态度、认识能力、品德和行为习惯、学习方式与特点等比较充分地展现与逐步形成的过程。关注活动过程不仅为教师了解儿童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还为教育儿童、促进每个儿童在原有水平上发展提供了充分的依据与极好的机会。应重视活动过程的教育价值,不要仅以知识点的掌握或最终结果来判定儿童优劣。
活动过程中师生相互作用的质量、同伴问的冲突与合作、家庭或社会因素的影响等,都直接关系着儿童的感受、体验和认识,影响着教育的实际效果,是教学中需要高度重视的因素。
(3)提高活动的质置
·活动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教师要善于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用正确的价值观进行引导,使儿童在自己喜欢的活动中获得发展。
·在开展活动时,要创设条件,力求让每个学生都能平等地体验、经历活动过程,让所有学生都能够获得参加学习活动的机会和权利。
·兼顾群体需要和个体差异,坚信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长处,对儿童的活动尽可能多地给予鼓励和积极的、建设性的意见,切实调动儿童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儿童尽可能多地体验到成功感,增强自信心。
·创设儿童自主选择活动的主题、内容、材料、方式,制订活动计划、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提供比较充分的自主探究、运用已有知识经验的时间和空间。
·引导儿童采用多样化的活动方式,尤其要鼓励儿童动手做,以多种形式如语言、绘画、音乐、动作、表演、作文等,表现与分享活动的成果。
·促进儿童之间的相互认同、相互学习、相互支持、相互交流,帮助儿童在活动过程中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与他人,发现同伴的长处,获得合作、协商、对话、分享、尊重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
·不同活动有不同的特点,指导方式与儿童学习方式也各有不同,在活动中要注意实事求是,灵活应对。
·合理地使用多媒体,广泛地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在活动中灵活利用。
·关注活动的后续效应,重视将教学延展到课堂之外的儿童生活中。
·对教案和活动的设计、指导、效果等,进行有深度的自我评价与反愚,不断改进教学。
二、评价建议
本课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激励每个儿童的发展,促进每个儿童的品德发展与生活能力提升。
本课程的评价以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为基本依据,充分体现本课程的基本理念和基本特征,尊重每一个儿童在品德与行为习惯、生活态度及探究能力方面发展的独特性。
本课程的评价与教学实施、课程开发是一个整体。评价不仅是为了解儿童的学习结果,它本身就是儿童丰富多彩的学习过程。在评价过程中,儿童彼此间讲述活动过程、分
享探究发现和活动体验、交流作品和活动心得,都是儿童学习的生动体现。
本课程评价倡导多元、开放、整体的儿童评价观。评价目标、内容、手段和方法,从单一、封闭走向开放、多元,评价过程从片面追求儿童的学业成绩,走向整体关注儿童的全面发展。
(一)评价目标和内容的确定
1.把单元主题与儿童的个性特点结台起来
本课程采用的基本学习形式是单元主题学习。教师在评价儿童学习的时候,既要关注所有儿童都要达到的共同目标,又要关注不同儿童对该主题的独特表现和各自不同的优势。
2.既关注目标及内容的整体性,又有所侧重、突出重点
本课程“情感与态度”“行为与习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四个方面的目标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在确定一个主题学习的评价目标时,既要关注目标的整体性,又要避免平均主义,要根据主题的性质和特点突出重点目标。如在社会调查类活动中,可以在“过程与方法”方面有所侧重;在节日庆典类活动中,可在“情感与态度”方面有所侧重。
3.把预设目标和活动的生成性结合起来
在活动评价时,既要关注活动的既定目标,又不应拘泥于此,仅仅根据预设目标的达成度来评价活动的成功与否。本课程的评价应充分重视活动的生成性和儿童的实际表现,把预设与生成结合起来。
(二)评价方法的选择
本课程的评价以质性评价为主,量化评价为辅,重视儿童在本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方面的个性化表现
采用的评价方法主要有:观察、访谈、问卷、成长资料袋评价、作品分析等。
1.观察。教师观察并记录儿童在活动中的各种表现,如儿童的行为、情绪情感、操作的情况、活动的状态等,以此对儿童进行综合评价。
2.访谈。教师通过开展与儿童各种形式的谈话,获得有关儿童发展的信息,并了解儿童思想情感的变化。
3.问卷。教师设计问卷和组织儿童回答问卷,获得有关儿童发展的信息。
4.成长资料袋评价。用成长资料袋或活动记录册等方式收集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各种资料。
5.儿童作品分析。通过对儿童各种作品、活动成果的分析,了解儿童活动过程和发展状况。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评价方法具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为避免方法的局限性,在评价实施中要注意综合运用。
(三)评价的注意点
1.关注过程。重视对儿童活动过程的评价,重视儿童在活动过程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现以及付出努力的程度.如关注儿童在活动中是否积极投入,努力探索、思考、想办法解决问题、主动地与同学
讨论、克服困难等。即使活动的最后结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也应从儿童体验宝贵经验的角度加以珍视,而不是仅仅重视最后的结果。
2.追求多元。评价主体多元,儿童既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积极鼓励儿童自评、互评,鼓励家长与其他有关人员的广泛参与;尺度多元,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去评价所有儿童;尊重差异,关注每一个儿童在其原有水平上的富有个性的发展;渠道多元,分析儿童的言语或非言语表达,收集儿童的各种作品,汇集来自教师、同学、家庭等各方面的信息,力求准确、全面地评价儿童。
(四)评价结果的解释与应用
教师应客观、全面、谨慎地解释评价结果,以获得对儿童全方位的、深入的了解,避免以偏概全.通过对评价结果的解释,教师不仅能够比较客观地评判每个儿童不同的发展水平和学习状况,更重要的是能够发现每个儿童的个性特点、学习特点、发展优势或进步等。以此为基础,教师可以进一步在后续活动中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从而帮助儿童不断积累成功体验,健康、自信地成长。不能用评价结果对儿童分等、划类、筛选,甚至作为惩罚儿童睁依据。
评价结果同时也是反思与改进教育教学的重要依据。应利用评价结果进一步发现问题,改善教学,切实提高课程质量。
三、教材编写建议
(一)教材缩写的主要依据
教材的缩写应充分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遵循党的教育方针,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本标准为主要依据,全面、准确地体现课程标准的精神。
(二)教材编写原则
1.思想性原则
教材的缩写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思想,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指导方针,遵循《公民道德建设实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有关精神,根据小学低年级儿童品德发展的规律和认知特点,在整个教材中渗透对儿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重视儿童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的养成。
2.科学性原则
教材的内容必须符合儿童品德发展的规律和教育规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活动的安排与呈现、版式的设计与表现等必须符合小学1~2年级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适合儿童的审美、阅读习惯和接受能力,有利于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教材呈现方式应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版式应突出主题,符合规范,生动活泼,时代感强。
3.理实性原则
教材必须关注儿童现实的生活,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的有意义的内容。
教材必须符合我国国情,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经济、文化、教育以及师资状况、儿童发展水平的差异等,精选基础的、易行的、大多数地区和学校在现有条件下可以操作的内容。教材的形式、印制等应考虑不同地区多样化的需要,为地方和学校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留出空间。
4.综合性原则
教材应体现综合课程的特点,内容的缩写应注意把儿童“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横向与纵向的联系和整合,应有利于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避免单一、简单和割裂等倾向。
5.活动性原则
教材应体现“活动型”课程的特点,内容的选择和呈现突出活动性,有利于教师和儿童采用活动型的教与学方式。要注意将活动的过程、方法、技能与知识融合起来,而不是仅仅罗列知识或事实。活动设计要具有趣味性和可操作性。
(三)教材的范围
教材是一个综合的资源体系,包括教科书、学习资料包、成长资料袋、活动材料、多媒体辅助材料和教师指导用书等多元化的教学活动材料。
经教育部审定的教材(教科书)可由各地或各学校根据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选用.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充分地开发并有救地利用各地区的有价值的课程资源,既是扩展和深化课程的有效途径,也是教师创造性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应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采取各种措施,通过多种途径进行这一工作.
本课程的资源是多样的、开放的,包括各种有形和无形资源.如教科书、教师指导材料、音像资料;其他学科、班级或学校的活动;师生、家长、社区人员、与儿童相关的从事各种职业的人们;学校中、社区中的各种物质设施、文化教育设施、革命文物、名胜古迹、图书、玩具、多媒体资源;各种文化财富,如传统风俗、民间传说、历史典故、民俗节日、文化活动、节日活动、社会公益活动等;社会生活中的现象、事件、社会热点阿题;自然界中的各种现象、动植物、山川海洋,以及地区的气候、季节特点,等等。
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
(一)充分利用教科书
按照课程标准缩写并经教育部审定批准的教科书应是重要的、基本的课程资源,认真学习、研究教科书及其配套的教学参考资料,可以为教师深入理解本课程并进一步创造课程打下基础。学校和教师可以根据课程需要及本地、本校、本班的具体情况自编乡土材料。
(二)充分利用来自儿童的资源
通过促进同伴互动,充分利用儿童自身的兴趣、经验、发现等作为活动的资源;通过加强活动的前后联系,利用儿童已有经验作为新活动的资源。
(三)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的资源
1.充分挖掘校内资源
学校在统筹安排的基础上,通过加强教师之间、学科之间的合作,结合学校有关活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让本课程获得丰富资源。
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设施,有条件的地方可增设有关设施,如开辟学校植物园、动物园,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科技活动等,把整个学校变成儿童可参与的学习空间。
2.园地制宜地利用校外资源
充分认识学校周围环境的价值.如农村学校的自然资源、生产劳动资源、民俗资源;城市学校的社会、科技、文化资源;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特色、风俗文化资源等。
有条件的地方可充分利用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少年官、儿童活动中心、社区活动中心等校外活动场所,或若干学校联合建立种植园、养殖园等校外劳动基地,或与学校周围的工厂、部队、乡村等建立联系,为儿童开展活动创造条件。
3.挖掘图书资源、媒体资源
充分挖掘学校、社区图书馆(室)、文化馆以及儿童家庭中的图书资源,促进儿童、班级、年缓和学校之间图书、资料的交流和共享。充分利用与本课程教学有关的电视节目或其他音像材料。
4.利用网络资源
积极开发和有效利用各种网络资源,注重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
篇八: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大纲
小学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下)学期课程纲要
课程名称:小学一年级道德与法治
课程类型:义务教育必修课程
教材来源:山东人民教育出版社
适用年级:小学一年级
课时:39课时
设
计
者:
一、课程背景
(一)课标分析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内容是:“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小学品德课程旨在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能力。因此本册教材是依据课标中课程内容安排了“我的好习惯”“我和大自然”“我
爱我家”“我们在一起”四个主题的内容,要在实现多学科综合的基础上,突破拼盘式的综合观念,进一步明确此课程内容的内在结构,使这些课程多领域的知识,围绕着课程目标,实现内在的有机融合,同时,也在超越单一的“知”的素养,进入到以广泛的知识、切身的“感受”以及明智的“决断”为基础的“做”,从而使这一课程,发展成为以儿童发展为本位的、融合的、广域的综合课程。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的教育主题:适应新生活
一年级下册是在学生基本适应了校园新生活的基础上,针对这一时期学生发展中存在的突出现实问题——好习惯缺失,引导学生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形成稳定的生活学习方式。
“养成好习惯”不仅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也是本册的核心教育主题。这里的生活,是一个整体的视角,包括:日常生活的好习惯,学习的好习惯,与大自然、家人、同侪共在的好习惯。好习惯,是一个美好自我形象在学生身上的具体化,从好习惯的养成开始,为学生追求美好自我启航。循着这一发展阶段学生的心理亲近程度,本册的单元设计分为儿童与自我(日常生活与学习)、儿童与大自然、儿童与家人和伙伴。
开学初正值春天,引导学生体会自然中的生命与
成长,可谓“学逢其时”。
在“养成好习惯”这一教育主题下,本书体现了“共在”这一核心的价值观。共在,是一种与自己、与自然、与他人、与自己所在的世界共生共存、相互依赖、相互支撑的状态。“共在”的观念,贯穿于整套教材中,是本套教材的核心价值观念之一。渗透这一价值观,目的是要引导孩子逐步超越自我中心、单子式个体的思维与存在方式,成为与所在世界和谐共处的主体。
第一单元我的好习惯,由第1课《我们爱整洁》、第2课《我们有精神》、第3课《我不拖拉》和第4课《不做“小马虎”》组成,主要针对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基本习惯问题而设计。前两课侧重从外在基本文明形象的塑造到内在精神气质的培养;后两课针对学生在这一时期普遍存在的作业拖拉、马虎等问题设计,引导学生养成讲文明、讲卫生、乐学、勤学的好习惯。
第二单元我和大自然,由第5课《风儿轻轻吹》、第6课《花儿草儿真美丽》、第7课《可爱的动物》、第8课《大自然,谢谢您》组成。本单元利用这一学期主要处于相对温暖的春季,鼓励学生多到室外活动,接触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包括亲近来自大自然的风、植物和动物,帮助他们克服与大自然的疏离,建立与自然的亲密关系。本单元包括对身边植物的了解与欣赏,以及在与植物共处时要注意的问题;包括对自己身边常见动物的观察与接触,以及自己与动物共在、共处时要注意的问题;帮助学生树立与大自然亲近和共生共存的观念,让他们在大自然中玩耍时实现与大自然的交流,从大自然中获得快乐。
第三单元我爱我家,由第9课《我和我的家》、第10课《家人的爱》、第11课《让我自己来整理》、第12课《干点家务活》组成。激发学生对家庭的热爱,培养良好的个性;引导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关心,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孝亲敬长,愿意与他人分享生活的欢乐。
第四单元我们在一起,由第13课《我想和你们在一起》、第14课《请帮我一下吧》、第15课《分享真快乐》、第16课《大家一起来》组成。这几课从同伴交往的角度回应了本册“养成好习惯”这一核心教育主题。教育学生乐群、喜欢和同龄人一起玩,感受与同龄人共处的快乐。懂得同学间要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讲文明礼貌。引导学生乐于分享,感受共同成长的快乐。
(三)学情分析
通过上学期的学习,一年级的大部分学生已经适应了学校的生活,与同学之间和谐相处了,对代课教师和同学也有了较深的认识和了解,但低年段儿童还没有形成自觉的生活反思意识,在生活情境中对道德意义的即时性理解与领悟还有待形成。低年级的学生辨别是非能力弱、乐于说而不喜欢写、喜欢看或听故事。所以教育中的现场活动体验对于他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形式。可以帮助他们逐步学会发现道理与道德意义。
(三)本册内容与前后内容联系
一年级上册集中进行幼儿园到小学过度教育,先进行“开开心心上学”教育,让孩子们从幼儿园的“呵护”自然地过度到“我是一名小学生”。然后进行安全教育,如在学校发生困难该找谁?与同位怎样相处?认识班主任及代课老师,最后为了让学生完全融入小学生活,又安排了“校园生活真快乐”的教育。一年级下册教材进一步注重好习惯的形成、热爱大自然、爱家庭、学会合作与分享教育与道德教育的融合,把道德法治课与社会、大自然紧密结合。主要栏目有:活动栏、辨析栏、讨论栏、儿歌童谣、绘本故事。例如,本册教材第1课的《镜子里的我》环节,就是一个活动栏目,里面包含着不同层次的活动。首先,通过照镜子的活动进行自我发现,查看自己是否整洁;其次,以同学为镜,相互发现彼此整洁的地方在哪里。一年级上册教材中常常采用《这样做对吗》《这样好不好》等提问的栏目标题,比较好分辨。一年级下册教材中除了这类明显的辨析外,还增加了一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的问题,作为一种深层的辨析,即把辨析与日常生活的自我反思结合在一起。如第1课的《这样做好不好》,第2课的《有精神才好》,第6课的《爱护花和草》中的“这样做对吗?”。同上册教材一样,本册教材的讨论栏目,主要是小组讨论。这些讨论栏目虽然在标题上没有明确标示,但教材中的图都有暗示。插图为小组讨论的,都可以视为讨论栏目。如第1课的《保持整洁有办法》,第3课的《拖拉一下没关系吗》,第7课的《我喜欢的动物》,《我和我的动物朋友》,第9课的《我来到我家》《我身上有家人的“影子”》,《家人的故事》,第10课的《家人的爱藏在哪里》前面部分,以及第13课的《大家一起欢乐多》等。另外,和一年级上册一样,绘本故事表达依然是本册教材的重要呈现方式,贯穿在教材的所有设计中。
二、课程目标
单元
课题
栏目
目的与要求
对应课标
1.我
*养成良好的饮们*镜子中的我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关注自食与个人卫生习
爱*这样做好不好
己的仪态、仪表
惯
整*保持整洁有办法
*逐步产生良好的自我认同感,*能初步分辨是
洁
*这样是爱整洁吗
有良好的精神面貌
非,做错事能勇第
于认错和改正,诚实不说谎
一
2.我
*能欣赏别人优单
们
*这样有精神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良好点和自己的长*有精神才好
的精神面貌
处,激励自己不元
有
精
*我们天天有精神
断进步。
我
神
*能对问题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看的法。
好
3.我*“等一下”与“还*养成基本的学习好习惯,做事*按时作息,生活没完”
不拖拉
有规律。
习
们
不
*拖拉一下没关系*在成人帮助下能够确定可行的惯
拖
吗
目标,并努力去完成
拉
*和“拖拉”说再*不怕困难,乐于在别人帮助下见
战胜困难
4.不
做
*生活中的“小马*养成基本的学习好习惯,做事*按时作息,生活“虎”
不马虎
有规律。
小
*怎样才能不马虎
*在成人帮助下能够确定可行的马
目标,并努力去完成
虎
*不怕困难,乐于在别人帮助下”
战胜困难
*风儿在哪里
*亲近大自然,与大自然有共在*亲近自然,喜欢第
5.风
儿
*和风儿一起玩
感
在自然中活动,二
轻
*风儿能帮我们
*喜欢在大自然中活动,并通过感受自然的美
*风儿的“脾气”
活动与自然进行交流,获得成长
*在成人帮助下单
轻
吹
定出自己可行的元
目标,并努力实现它
我
6.花
*亲近自然,喜欢和
儿*走,看花看草去
*欣赏大自然的美,亲近大自然,在自然中活动,对自然界有共在感、好奇心、乐感受自然的美
大
草*爱护花和草
儿*花草面前要小心
于探索
*爱护动植物,节自
真*能够在与大自然相处时保护自约资源,爱护公己
物,为保护环境然
美丽
做力所能及的事
7.可*我喜欢的动物
*爱护动物,对身边的动物有亲*爱护动植物,节爱*我和我的动物朋近感、共在感、好奇心,乐于探约资源,爱护公的友
索
物,为保护环境动*怎样才是真喜欢
*懂得与动物相处时如何保护自做力所能及的事
物
*别让自己受伤害
己
8.大
*亲近自然,喜欢自*大自然的礼物
*亲近大自然,与大自然有共在在自然中活动,然
*大自然中的快乐
感
感受自然的美,*喜欢在大自然中活动,并通过*爱护动植物,节谢活动与自然交流
约资源,爱护公谢物,为保护环境您
做力所能及的事
9.我*我来到我家
*懂得自己与父母血脉相依,感*爱父母长辈,体和*我的家人
受家的温暖
贴家人,主动分我*我身上有家人的*初步懂得家的构成
担力所能及的家的“影子”
务劳动
家
*家人的故事
第
10.*家人的爱藏在哪*在细节中发现家人的爱,感受*爱父母长辈,体三
家里
家人的爱和家的温暖
贴家人,主动分人*相亲相爱一家人
*理解家人的爱
担力所能及的家单
的*让家人感受到我务劳动
元
爱
的爱
我
11.*小雨和他的“小
让伙伴”
*学习整理自己的用品,初步形*生活中自己能爱
我*找不到“小伙伴”成自主生活的意识与能力
做的事情自己做
*爱父母长辈,体我
自了
己*送“小伙伴”回贴家人,主动分家
来家
担力所能及的家整*养成整理的好习务劳动
理
惯
12.*我做过的家务活
干*做点家务很不错
*爱护家庭环境卫生,学着做家*爱父母长辈,体点*再来学一招
务
贴家人,主动分家*这时怎么办
*用自己做家务的行动表达对家担力所能及的家务人的爱
务劳动
活
*乐群,喜欢和同龄人一起玩,*喜欢和老师、同
13.*大家一起欢乐多
我*想一起玩怎么办
感受与同龄人共处的快乐
学交往,高兴地
想*为什么玩不下去*在与他人相处时相互尊重与理学,愉快地玩
解
第
和了
你
四
们一
单
元
我
们
起玩
14.*大家都会有困难
*喜欢利用身边在
请*我要求助吧
*懂得同学间要团结友爱、互相的材料自制小玩帮*我会求助吗
关心、相互帮助、讲文明礼貌
具、小礼物,或一
我*温暖的“接力棒”
布置环境等来丰起
一富和美化生活
下吧
15.*分享阅读更有趣
*能与同伴分享、分*分享的魔力
*引导学生乐于分享
交流、反思、探享*快乐地分享
*感受共同成长的快乐
究的过程或成果
真*他是“小气鬼”
*喜欢利用身边快的材料自制小玩乐
具、小礼物,或布置环境等来丰富和美化生活
16.*有人帮,不一样
*喜欢利用身边大*生活中的合作
*乐于以协商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材料自制小玩家*为啥合作不下去
学习欣赏别人的优点与长处
具、小礼物,或一*一起做做看
布置环境等来丰起富和美化生活
来
*能欣赏别人优点和自己的长处,激励自己不断进步。
17.*我们入队了
*体会入队的喜悦和光荣,激发*尊敬国旗、少先我*我们的队礼
学生对少先队的喜爱之情
队旗,欣赏《中们*在队旗下前进
*通过辨析、小伙伴示范和动手国少先队队歌》,都实践,学会珍惜爱惜红领巾
为做一名少先队是*知道如何规范敬队礼,什么时员感到自豪。
少候敬队礼,增强一个少先队员的先责任感。
队员
三、课程内容
课
课程内容
第一单元
我的好习惯
1.我们爱整洁
2.我们有精神
3.我不拖拉
4.不做“小马虎”
第二单元
我和大自然
5.风儿轻轻吹
6.花儿草儿真美丽
7.可爱的动物
8.大自然,谢谢您
期中复习
一、二单元复习
9.我和我的家
第三单元
我爱我家
10.家人的爱
11.让我自己来整理
12.干点家务活
时
教学重点
难点
重点:可采用创设情境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8难点:与学校习惯养成教育想结
合,引导学生养成讲文明、讲卫生、乐学、勤学的好习惯。
单元主题
重点:让学生体验家人的爱,发现家人间的相互关怀,学习自己整理重点:亲近自然,喜欢在自然中活动,感受自然的美
难点:在成人帮助下定出自己可行的目标,并努力实现它
8自己的物品,学着做点家务活,难点:鼓励学生主动帮助家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承担一定的家庭责任。
第四单元
我们在一起
13.我想和你们一起玩
14.请帮我一下吧
15.分享真快乐
16.大家一起来合作
17.我们都是少先队员
重点:引导孩子反观自己的生活,解决与同伴相处时出现的问题,从而形成和谐共进、共同成长的同伴10关系。
难点:明白求助是生活中需要的基本能力,遇到困难时要有主动求助的意识。
一、二、三、四单元总
期末复习
四、课程实施
7重难点讲解
复习
3综合考查
(一)课程资源
1.常规资源
(1)《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
(2)《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
(3)《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
(4)《道德与法治》讲义
(5)网络资源
(6)课件
2.整合资源
(1)将道德与法治教学与班级资源整合。如班级里的小岗位建设、文化建设、评价体系等与教学紧密结合。
(2)将道德与法治教学与日常校园生活整合。如利用学生日常校园中的生活事件作为教学的资源,如指导学生如何一起玩游戏、如何制定游戏规则时,可以结合学生课间的小组游戏活动,将游戏的设计权、选择权、规则制定权交给学生自己。
(3)将道德与法治教学与跨学科的内容整合。
(4)将教学活动中不同层面生活的内容进行整合。有些道德与法治课,一个主题下会经历不同生活层面,需要有提升感和推进感的立式整合。从学生生活逐渐延伸至社会生活,需要在设计中关注场景与故事的转换与联系。
(二)教与学活动
1.以新课标为指导,争取设计出丰富多彩,具有趣味性、游戏性及知识性综合统一的课堂。
2.教师要不断创新,争取突破传统的作业形式,设计“有效作业”。
3.能够围绕难点内容,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展开合作探究,搭建思维碰撞的平台,在交锋中突破难点,并与大家分享。
4.充分挖掘并发挥绘本的道德内涵与价值,以绘本促进儿童道德认识,润泽儿童道德情感,涵养儿童道德品质,让“小”绘本发挥“大”作用。
5.强化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意识,设法挖掘生成性资源的德育意义,将其转化为新的教学点。
6.充分了解学生的科普程度,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进行分享、交流与反思,借助同伴的影响,最大程度地提升其他学生的能力,促进全班同学探究精神与探究能力的发展。
7.努力创设立足学生经验的体验活动。如用观察、调查、访问等方法了解社会生活,用模拟体验、角色扮演等方法体验社会生活,用比较、讨论、辩论等方式深入理解社会问题,还可以用实践活动参与社会生活。
(三)、教法学法
教法:讲授法、演示法、情境体验法、点拨提示法、媒体辅助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小组合作法、分析讨论法、比较归纳法。
五、课程评价
项目
过程性评价(70%)
评价内容
课堂表现
(5分)评价标准
评价方法
老师根平时观记录和生的表给予综评价。
据察学现合评价说明
优:5分。
良:4分。
及格:3分。
待努力:2分。
1.课前准备及时,学具摆放整齐。(1分)2.坐姿端正,认真听讲。(2分)
3.能积极举手发言,能耐心倾听别人发言。(2分)。
家庭习惯养成
1.每次课后能按时(5分)完成相关作业(2分)。
2.能独立或在家长的配合下完成难度较大的作业展示,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有自己的想法。(2分)
3.能主动整理房间、书包:1分。
课堂作业情况
1.按时完成。(5分)
(10分)2.作业质量。(3分)
3.作业的思维独特、创新。(2分)
家长根据优:5分。
学生的表良:4分。
现给予评及格:3分。
价。
待努力:2分。
根据作业质量分为优、良等四个级。
优:9-10分
良:6-8分
及格:5分
待努力:5分以下
水平性评价30%讲绘本故事
(10分)
1.能完整讲故事,带上动作,声音洪亮,并能说出自己想法的,为优。
2.故事不够完整,声音不够洪亮,需要老师提醒的,为良。
3.不能讲下来,声音太小的,为及格。
老师根据学生讲故事的完整性和创意性行进评价。最后用成长记录袋的形式记录下来。
优:9-10分
良6-8分
及格:5分
待努力:5分以下
分享故事比赛
1.能有感情地分享(10分)
自己经历过的故事,为优。
2.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分享故事的,为良。
知道分享能带给别人快乐,愿意和别人分享快乐,乐于和小伙伴交流分享的方法。
优:8-10良:8分以下
待努力:8分以下
篇九: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大纲
二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课程大纲
本册的学习主题,是针对二年级下学期习得性无力感的初次出现而设计的,目的在于引导孩子创办性地战胜自己目前学习生活中的困难,经过坚定自信,找寻方法,锲而不舍,不气馁,不放弃,实现一种内在精神的,而不但是技艺性的、方法性的、策略性的磨炼与更新。
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四课,旨在引导学生敢于挑战新鲜事务、学会调理情绪以及体察身边人的需要,从而与别人一同快乐积极地生活,经过做事(栽种)学习做人。单元设计意在在平常生活的试一试与行动中,增进学生生活的自主性与创新意识。
1.
有勇气试一试富于挑战性的活动,不怕苦,不怕难,不胆寒。
2.
快乐开朗,积极向上。能在成人帮助下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
3.
开朗、积极,喜欢和同学、老师及别人交往。有应付挑战的勇气,学习与生活中碰
到问题时愿意想方法解决。
4.
学惯用观察、比较、小实验等方法进行简单的研究活动。养成研究的习惯,学习研究的方法。
二、第二单元
本单元的四课,分别聚焦学生游戏的四个主题:健康、文化、创新和安全。教材在一年级上册有两课波及游戏的内容,一是课间十分钟,从学校生活适应的角度引导学生课间生活,二是玩得真快乐,从下学后办理好家庭生活与学校生活的关系,健康游戏和游戏中的分享的角度引导学生在家庭生活中的游戏。二年级下册的这一游戏单元,则更重视同龄人间的游戏,将游戏作为学生健康成长、文化性及创新性养成的重要载体。从全册的教育主题看,关注游戏创新的第7课是重点。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学生成长的重要门路,对小学生特别这样。游戏是一个综合性的活动,其中有人际相处,有规则意识,有健康看法,有创新与安全,道德与法治都包括其中。小学生对游戏情有独钟,但却不用定能够在游戏中自觉成长,甚至还有可能因为游戏的安全问题或许陶醉于不健康的游戏而对自己的成长造成不可以挽回的伤害。所以,引导孩子“好好玩”是一个重要的成长话题。同时,教育的自觉在于把少儿成长的重要方式“游戏化”,将它真实转变成其文明生活及文化性与创新性培育的载体。超越游戏的安全底线要求,经过“玩好”而“发展好”。
三、第三单元
本单元以“绿色小卫士”为题,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可触可感的资源出发,理解时代的主题——绿色与环保,并经过自己的智慧与创办,改良生活质量与环境,恪守有关法律法例,节俭能源,文明生活,成长为“绿色小卫士”。
追求和践行文明绿色生活是现代人的基自己文修养,环境危机是工业化带给地球的巨大消极结果,也是我们不得不应付的时代问题。从小培育学生的环保意识是现代教育,特别是德育不可以忽视的任务。本单元是《道德与法治》教材小学低年段对此问题的集中关注,依照学生身心发展水平,从其平常生活中感觉和体验到的问题下手,选择水、空气、纸三个主题,并采用对话的方式,力争在必定程度上打破人类中心的看法,将世界与人看作共生的存在。这一思路承接一年级下册“我和大自然”单元。中年段四年级上册的“让生活多一些绿色”以及高年段“我们生活的家园”中,这一思路也保持连续。
本单元四课是分与总的关系,前三课是三个并列的环保主题,最后一课是行动,能够看作是总。此主题内容,教师可联合自己学校的“绿色环保月”“绿色环保周”类的活动进行整合式安排。在课的设计中,要注意重申将绿色文明生活方式,与创新看法及环保法律、法例相联合进行。
四、第四单元
本单元“我会努力的”,是针对部分小学生中最初出现学业分化、习得性无力感和轻度厌学情绪的苗头而设计的,集中对自信心、学习方法、意志质量等主题进行商讨,以帮助学生战胜两年来积累的习得性无力感,保有努力的信心,积极找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坚持努力战胜学业困难,迎接新阶段的学习生活。
能欣赏自己和别人的长处与长处。能看到自己的成长和变化,并为此而快乐。心中有模范,并以此激励自己不断进步。
能与别人合作、沟通,分享感觉、想法或活动成就。能在老师的帮助下,总结、提升获得的经验。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对学生学习的引导,是与学生学习生活的需要相一致的。一上集中在第二单元的“校园生活真快乐”中,主要在于引导学生适应学校学习生活,如“上课了”一课;一下集中在在第一单元“我的好习惯”,在“我不拖拉”“不做‘小粗心’”中有波及,重视学习习惯的养成;二年级集中在此单元中,针对学习中出现的新问题;三年级重点在于帮助学生形成广义的学习观。在这个思路上,一方面要联合不一样样册次的教育主题,掌握有关主题的授课重点和授课目的,另一方面,也能够在纵向上联合课文的教材设计,理解同一主题在小学阶段的逻辑上涨趋势,并联合自己学生的详细情况睁开授课。
篇十: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大纲
道德与法治学科四年级(下册)课程纲要
学校名称:
课程类型: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设计教师:
设计日期:2020年2月
适用年级:四年级
课
时
数:24课时
一、课程背景分析
1.课标分析
《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提出:
引导和帮助学生达到以下四个方面的目标。(一)情感与态度·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挚爱生命,热爱自然。·自信向上,诚实勇敢,有责任心。·喜欢动手动脑,乐于想象与创造。(二)行为与习惯·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习惯。·乐于参加劳动和有意义的活动保护环境,爱惜资源。(三)知识与技能·掌握自身生活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与同伴友好交往、合作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初步了解生活中的自然、社会常识.初步了解有关祖国的知识。(四)过程与方法·体验提出阿题、探究或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过程。·初步体验与社区和社会生活相联系的学习过程。·学习几种简单的调查研究方法并尝试应用健康、安全地生活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2.教材分析
以往的教材常用主题来组织单元结构。这种组织方法体现的是内容优先,即用教育内容自身的逻辑关系,而不是用学生如何学、教师如何教的逻辑来组织内容。以这种方法组织的内容表面上看结构严谨、知识系统完整,但其缺陷是忽视了教材的教育属性,将学生学、教师教的规律排次在外。有鉴于此,中年段《道德与法治》教材探索以学生学习活动所指向的问题域作为教材的基本结构。
四年级下册教材共有四个单元,分别是“同伴与交往”“做聪明的消费者”
美好生活哪里来“”感受家乡文化关心家乡发展“。这四个单元不是关于班级家庭、现代媒介、环保四个领域的知识体系,而是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所指向的四个领域。
3.学情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
的不断扩大,进一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四年级学生大多数淳朴、活泼、积极向上。这学年是他们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行为习惯,随着他们社会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进步认识了解社会和品德的形成成为迫切的需要。因本课程的开放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乐于这一门课程的学习,能积极与到本课程的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中去。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较强。但也有一小部分学生比较自私,团结协作精神差。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比较差,有些学生作业拖,字写得比较差。上课时,不爱动脑、动笔,需要不断督促
二、课程目标
为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使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在集体活动中乐于合作、待人诚实守信的品质,初步形成规则意识、民主意识;2、使学生知道学习是自己的责任,体验学习给自己带来的乐趣,形成积极向,上、乐观好学的学习态度;3、在了解家乡的基础.上萌发家乡的热爱之情,能向家乡的优秀人物学习;4、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初步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二)行为与习惯:1、帮助学生建立与人交往有诚信、能合作、民主地参与集体生活品质,初步形成规则意识、民主意识;.2、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地完成自己学习任务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毅力和耐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3、培养学生爱惜名胜古迹,不乱丢乱扔乱刻画的良好习惯;4、养成保护水资源,爱护身边环境的良好习惯。
(三)知识与技能:1、培养学生逐步建立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意识,知道同情和帮助残疾人是一个人的良好品德的体现,并养成主动关爱处境困难或者不幸人的行为;2、知道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关心集体、参加集体活动、维护集体荣誉承担义务,了解家乡环境问题,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环境保护活动,了解民风民俗及对人们的影响,抵制不良风气和迷信活动,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3、了解日常消费的状况,感受消费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树立正确
的消费观,培养勤俭节约的美德。
三、课程内容
全册共四个单元,分别是第一单元:同伴与交往;第二单元:做聪明的消费者;第三单元:美好生活哪里来;第四单元:感受家乡文化关心家乡发展。单元主题下设课文主题,每个课文题均来一个引导学生学习、研讨的话题。第一单元主要从们的消费技巧,从而让学生学做生活中的聪明消费者。第三单元主要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现实生活中的吃穿用哪里来,并真实地、客观地、综合地了解工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使学生能从生活的角度,知道工农业生产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从小体验劳动者的辛劳与智慧。第四单元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中华民族悠悠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闪耀着勤劳、智慧的中华儿女创造的璀璨文明。中华文明是祖先留给我们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中国以“礼仪大国”‘礼仪之邦’的美誉著称于世”。时至今日,仍有很多中华礼仪之瑰宝值得我们学习和传颂,在五千年的传承中也有很多糟粕掺杂其中,我们作为新世纪的接班人,要继承先辈们的优良传统,更要坚决抵触陋习陋俗,使我中华传统文化渊源流传,万世流芳。
三、课程实施
1、根据新课程的教学要求,要运用好教材。
要做到“删减、替
换、补充”。教材是为学生提供的案例,要注意理清教材的思路,把握教材的教学主题。
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教材提供的教育主题为基础,引导学生去学习,去探究。让学生用自己的眼光、方式来看待世界,允许学生有自己的看法。
2、教学的核心是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每一个童的成长,发展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人。
3、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发展的启蒙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儿童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要采用他们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引导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4、采取以客观社会为基础与学生为主体的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自我体验感悟,探究发现训练技能,养成习惯。
5、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寓道德概念和行为要求于生动、活泼的具体形象之中利用插图,图文对照,边看边说边想,帮助学生理解。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活动。以孩子们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为抓手,实际生活案例为依托,突出正面引导,让孩子们在学习中体会到法治让生活更美好。结合大队部的各项活动进行教育。充分利用教学用
书中的儿歌及小故事穿插于课堂教学中。领略大自然的美,了解社会的繁荣,培养学生的环境素养。
6.根据小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和认知特点,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采取由浅入深、由近及远、循环往复、螺旋上升、形式多样等方式,引导孩子们通过学习,从不同角度、侧面感悟和践行核心价值观
三、课程评价
《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提出:
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应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1、评价目标多元化:
学生在学完相关知识以后,在知识与技能方面能够达成既定的课程目标,完成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在情感与态度方面学生能够体验知识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评价维度多样化。
在评价学习的过程时,要关注学生的参与程度,合作交流的意识与情感、态度的发展。同时,也要重视考察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本学段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应遵循《标准》的基本理念,以本学段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为标准,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也要重视评价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推荐访问: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 法治 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