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工商管理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参考文献[五篇材料]第一篇:工商管理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紧张而又充实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大家都知道毕业前要通过最后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有准备的检验大学学习成果的形式,写毕业论文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工商管理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参考文献1[1]刘超.企业员工不安全行为影响因素分析及控制对策研究.北京: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0.[2]卞军.安全管理中安全标志及其设计要素的.感知机理研究.浙江大学,2014.[3]樊建平.创新安全标识管理
有效发挥应有作用[EB/OL].[4]胡祎程,周晓宏,王亮.工程项目现场安全标志有效性评价[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2,(08):
37-42.[5]蔡秋塘,黄星.浅谈标识行业术语(一)[J].广告大观(标识版),2006,(02):38-41.[6]吴穹,许开立.安全管理学[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3.[7]张倩.铁路车站旅客导向标识人因工程分析及优化.上海:
华东交通大学,2012.[8]鲍诗度,王淮梁,葛荣.环境标识导向系统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9]安全标志及使用导则实施指南.中国标准出版社:
北京,1996.[10]向帆.导向标识系统设计[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9.[11]赵云川.公共环境标识设计[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12]朱兆华,郭振龙.安全色与安全标志的由来[J].现代职业安全,2004,(10):64.[13]袁京鹏.安全标志有效性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博士].杭州:
浙江大学,2009.[14]傅贵,陆柏,陈秀珍.基于行为科学的组织安全管理方案模型[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5,15(9):
21-27.[15]胡祎程,周晓宏,王亮.安全标志识别性研究:
标志特性及用户因素[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3,(3):16-21.工商管理毕业论文参考文献2[1]王国法.液压支架控制技术[M].煤炭工业出版社,2010.[2]翟培祥译.采煤机械参数选择[M].煤炭工业出版社,1979.[3]中华人民共和
国国家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Z].国发〔2005〕18号.[4]乔红兵,吴淼.我国薄煤层采煤机的发展与前景[J].中国煤炭,2005(10):29-31.[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国务院.《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Z].国发〔2006〕6号.[6]王国法.高端液压支架及先进制造技术[M].煤炭工业出版社,2010.[7]国内外薄煤层开采及薄煤层采煤机械设备[R].调研报告,1988.[8]芮冰.我国采煤机
30年发展回顾和展望[J].煤矿机电,2000(5):36-40.[9]袁亮.薄煤层开采技术与装备[J].煤炭开采,2011(3):15-18.[10]靳立红,刘春生,孙剑锋.采煤机截割部双电机机械串接驱动的同步性研究[J].煤矿机械,2011(07):42-44.[11]李桂云,杨战标,周国友.河南省薄煤层开采技术及综合配套支撑体系探讨[J].煤炭开采,2011(5):5-7.[12]李蒙,魏巍.液压支架电液控制器设计与实现[J].煤炭科学技术,2011(4):110-113.[13]舒凤翔,闫海峰;张幸福.液压支架立柱试验台液压系统的设计及仿真[J].煤矿机械,2009(12):29-31.[14]毛德兵,蓝航,徐刚.我国薄煤层综合机械化开采技术现状及其新进展[J].煤炭开采,2011(3):11-14.[15]耿兆瑞.八十年代国外滚筒式采煤机技术发展评价[C].中国煤炭学会煤矿机械化专业委员会成立十周年纪念论文集,1991(4).78-82.工商管理毕业论文参考文献3[1]徐春玲.ERP技术在电力企业中的应用与分析.安徽电力[J],2005,2(3):74-81[2]孙滨丽.ERP原理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155[3]王要武.管理信息系统(第2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81.[4]黄卫东.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9,126.[5]李西平、刘芙蓉.我国电力企业ERP应用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09(34),63-65[6]林勇.ERP理论与实践[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7,199[7]黄小原、卢震、赵晓煜.ERP理论与构建[M],北京:科学出版
社,2006,42[8]张海全、王英豪、韩玉辉.做好电力企业ERP的实施[J],电力信息化,2005,3(7):57-58[9]陈广宇.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351.[10]颜安.企业ERP应用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6,74-76[11]黄晓英,赵海燕.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55.[12]诺顿·佩里着.战略营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4[13](美)迈克尔.A.希特,R·杜安.爱尔兰,罗伯特.E·霍斯基森等着.战略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6[14]斯莱沃斯基,韦伯等着.战略风险管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15]金达仁.金融危机对中国制造业的影响[J],信息系统工程,2009,2.[16](美)小阿瑟.A·汤普森,A·J·斯特里克兰,约翰.E·甘布尔等着.战略管理概念与案例[M],本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8[17]李森,杨锡怀,戚桂清.相同企业竞争与合作策略的受益与风险分析[J].沈阳东北大学学报,2005.6[18]王方华,吕巍.企业战略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第二篇: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范文.txt等余震的心情,就像初恋的少女等情人,既怕他不来,又怕他乱来。听说女人如衣服,兄弟如手足,回想起来,我竟然七手八脚地裸奔了二十多年!今天心情不好,我只有四句话想说,包括这句和前面的两句,我的话说完了!1.时间性差异的账务处理及其探讨
2.浅论不同社会文化下的企业内信任关系
3.六西格玛质量管理体系在中国服务业的初步应用
4.试议公益广告与企业形象力的提升
5.国有企业文化变革浅谈
6.关于策划品牌经营策略与创建强势品牌的初略思考
7.提升信息透明化条件下贸易企业的客户价值初探
8.物流信息化建设探析
9.关于我国传媒业资本运作的探索
10.塑造当代中国企业文化的初步思考
11.企业激励机制初探———以M公司为个案
12.浅论精益生产方式下的柔性生产模式
13.家族制企业管理与人本管理理论的结合之浅见
14.浅议组织结构和组织结构设计
15.对房屋拆迁引发问题的分析探讨
16.辰星公司薪酬制度研究
17.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
18.国内自驾车旅游市场的开发研究
19.三星公司在中国大陆地区的销售策略研究
20.中小型企业品牌战略研究毕业论文
21.土地储备整治发展趋势及体制研究
22.整合营销传播在品牌服饰营销中的应用
EmbryForm安莉芳品牌推广商务策划书
大众与另类的迎合——论广告设计中的后现代意识
构建促销个性--论建立在超市品牌差异上的促销
关于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相关问题的探讨
国内民营企业寿命研究
频道媒体栏目塑造研究
加入WTO,我国家族企业的发展研究
旅游规划中的度假区规划
浅谈网络虚假广告
试论新型社会保障制度的构建和完善
我国化妆品品牌形象策划研究
中小企业信息化策略研究
中国企业危机管理中的广告策划运用
中国农村家电市场前景分析及预测
中国电视广告创意趋向研究
餐饮企业服务现代化的途径研究
第三篇: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一、管理的概念与特征
人类自从有了集体活动,就出现了管理,可以说,管理存在于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劳动分工的日益精细,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日益提高,管理逐步演化为一项专门的社会职能,而且其本身的复杂性和重要性也在日益加深。但是对于“什么是管理”这一问题,却始终是众说纷纭,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因为每个人的角度不同,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不一样,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也各不相同,所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中,提倡科学方法和实践精神,创造和发展了一系列有助于提高劳动效率的技术和方法,对以往传统的以经验为主的管理模式是重大的突破,并使人们对管理有了新的认识;法约尔认为,管理只是各种经营活动的一部分,并首次将管理活动分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这五大要素,而西蒙认为,管理就是决策,或者说是围绕着决策的制定和组织实施而展开的一系列活动;孔茨则提出,管理就是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国内的一些管理学者和企业地管理者也分别提出了各自的见解,例如,“管理就是通过别人的活动完成目标的过程”,“管理就是协调人的艺术”等等。综合各家所言,我们认为,管理是各级管理者在执行计划、组织、人事、领导和控制等基本职能的过程中,通过优化配置和协调使用组织内的人、财、物、信息等资源,从而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管理与企业管理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企业管理者是管理对象细化的结果。企业管理强调的是,为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企业的领导者和员工应当按照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依据客观规律,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或服务性活动发挥计划、组织、人事、领导和控制等职能。充
分利用各种资源,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提高社会经济效益。
管理与企业管理的定义也反映了管理工作的一些基本特征。
(1)管理的目的是有效的实现组织的目标。管理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实现一定目的的手段。这里的“有效”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要通过各项管理活动使组织目标得以顺利地、如期地实现;二是在实现目标地过程中,要科学合理地使用各种资源,以最少地资源消耗来实现目标,取得尽可能好地经济效益。
(2)管理的主体是组织中的各级管理者和员工。管理者和员工都应当是具备一定素质和技能的组织成员,当然,随着组织层次的不同和分工的不同,对人员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在现代管理条件下,行使管理职能的不应仅仅是领导者,员工也要参与一定的管理活动,这样企业管理才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一些管理活动才能得以实现。
(3)管理的客体是组织活动及其要素。在企业中,组织活动主要包括生产活动、经营活动、服务活动等,要素即人、财、物、信息等资源。人和组织的目标都是通过一定的活动来实现的,而任何活动的进行实际上都是资源的消耗和利用的过程。因此,要保证组织目标的有效实现,必须研究怎样充分合理利用各种资源,如何科学地安排和协调组织地各项活动。
(4)管理是五种职能综合运用的过程。组织通过计划来明确目标和制定行动方案,而合理的组织结构和人员配备是实现目标的基础,同时,还必须运用领导职能对员工进行指挥、协调和激励。通过控制工作来衡量绩效,纠正偏差或修订计划,这样才能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关于计划、组织、人事、领导和控制这五大基本职能我们将在下面的内容中详细论述。
二、企业管理的职能
最早进行管理职能划分的是亨利·法约尔,后来经过哈罗德·孔茨等人的发扬光大,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分析管理工作的主导方法。它将为实现组织预期目标而进行的整个管理过
程分解为几个重要的相互关联的职能,然后分别加以研究。从而概括出有关的管理原理作为指导管理实践的准则。但目前人们对管理
职能的划分不大一致,有的分为三种职能
计划、组织和控制;有的分为四种职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有的分为七种: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和预算。我们这里是按照上述管理的定义中提到的五种职能进行划分的。计划职能
计划是管理工作的首要职能,是管理者确定目标,预测未来、制定行动方案的过程,一个完整有效的计划必须能回答这样六个问题:
Why,为什么要做?解决原因和目的的问题;
What,做什么?解决工作的内容问题;
Who,谁来做?即人员的安排问题;
When,何时做?即工作的时间进度安排问题;
Where,在哪儿做?解决空间的安排问题;
How,如何做?解决开展工作的手段和方法问题。
因此,企业的计划工作主要包括这样一些内容:
(1)企业环境的分析与预测。企业环境既包括企业的内部条件,如人、财、物、信息等资源的拥有情况和利用能力;又包括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如政策环境,行业整体水平、竞争对手的状况等。通过对企业内外环境的分析与预测,可以明确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发现所面临的机遇与威胁,总结环境当中的变化规律,从而为制定战略目标和经营决策提供依据。
(2)确定实现目标的行动方案。在对企业的内外环境进行预测和分析的基础上,拟订实现目标的各种可行方案,对方案进行技术经济论证和综合评价,选择其中最优的或满意的方案组织实施。同时,要围绕该方案运用先进的技术和方法进行人员、资金、物资、场地、进度等方面的协调和平衡工作。使组织内有限的资源能够发挥最大的效率,经济有效地实现目标。
(3)编制行动计划。编制计划也是将目标和方案进行细化的过程。实际上是将所要进行的全部活动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分解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和各个环节,落实到每一个单位和个人,同时,要对每一个单位和个人的工作提出考核的标准,以此作为衡量工作绩效的依据。2组织职能
任何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的有下运行都必须依托于一定的组织形式。人们通过计划职能确定目标以后,为保证围绕目标的一切活动能圆满完成,必然要将各项活动进行合理的分配,交由合适的人来负责,同时还要明确人们在工作中相互协调的关系和信息传递的渠道,这些都是组织职能要讨论的问题,因此说组织是企业实现其预定目标的重要保证,也是企业管理的重要职能,组织一词作为名词来理解,指的是依据一定的关系而结合在一起的人的集合,在这个实体中体现了职务和职位的结构,作为动词来里理解,组织是指一个过程,是人们为实现目标而设计组织结构,为适应环境的变化而维持和变革组织结构,并使组织结构发挥作用的过程。
组织结构的设计和运行需要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
(1)分工与协作原则。分工就是将组织的任务和目标进行合理的分解,明确规定每个层次。每个部门乃至每个人的工作内容、工作范围、工作的方式、方法及手段等,以提高管理的专业化程度和工作效率。协作就是要从全局着眼,明确部门与部门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关系和配合方法,使企业的各项工作能处于和谐的运转状态。分工与协作是社会化生产的客观要求,分工越细,协调越难,只有分工而没有协作,分工也就失去了意义,但分工太粗,会降低专业化程度和工作效率,也容易产生推诿责任的现象。
(2)命令统一原则。这一原则对于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作用,其实质就是在工作种实行统一领导,建立起严格的责任制,避免出现多头指挥、政出多门的想象,使全部工作能够正常有序的进行。为保证命令统一原则的贯彻执行,在确定管理层次时,应形成清晰连续的管理链,明确个个层次、各个部门以及各级人员的全力、职责和联系方法,避免出现越级、越权的现象。
(3)管理跨度原则。管理跨度指一个管理者能够直接而有效地管理下属的人数或部门数、统一组织种的管理跨度与管理层次成反比,管理跨度大,管理层次越少,组织结构越扁平,反之亦然。管理跨度受到组织环境、工作内容、管理者及其下属的学识、能力、经验、精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管理跨度超过一定的限度,就难以实现有效的控
制和领导。
(4)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原则。所谓集权就是决策权大部分集中在最高层,所谓分权即决策权根据决策者职务和工作的内容的需要分至各阶层。集权和分权的程度要受到工作的性质、管理者的数量和控制能力、组织外部环境的变化情况等影响。但总的来说,集权应以不妨碍基层人员的积极性发挥为限,分权应以不失去对下属的有效控制为限。
(5)责权利对等原则。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要对每个职位的管理者明确职责,这样才能体现组织的约束力。任何一项任务的完成,都离不开人、财、物等资源的运用,所以还必须授予管理者相应的获得或利用组织内各项资源的权力,管理者在接受了任务和职责的同时,其实也承担了一定的风险,只有在能够获得一定权益回报的前提下,管理者才会有承担风险、投身工作的意愿。因此,对于每一项职务或岗位,管理者的职责、权力和利益都应当是对等的,这样才能保证组织的任务和目标顺利实现。
如何设置一个合适的组织结构,需要运用系统理论和权变理论的观点,综合考虑组织所处的环境、组织所采取的战略、组织规模的大小以及技术对组织结构的影响。常见的组织结构的基本模式有直线一职能结构、事业部结构、模拟分权结构、矩阵结构等。每一种模式都有不同的优缺点和各自的适用环境。
三、人事职责
人事职能是关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职能。人力资源是组织的各项资源当中最具有能动性的一项,而其他资源是被动地参与企业活动,是通过人的使用发挥效用的。人力资源的使用不仅会影响其本身的利用效果,还会影响其他资源的利用程度,因此人事职能在企业管理中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人事职能是在企业明确了目标,制定了计划之后,在组织结构设计的基础上展开的,主要包括这样一些步骤和内容;
(1)工作分析。首先要对每一个工作岗位进行具体的设计和描述.然后对从事该工作的人的知识水平、技术能力、社会经历、个性、人品等提出明确而具体的要求。工作分析既可以明确所需各种人才的数目,以便合理地选择和安排人才,同时,也是对从事该工作的人确定考核标准和报酬的依据。
(2)制定人力资源计划。在工作分析的基础上,从企业的战略角度出发,预测和分析人力资源的需求和供给情况,尤其是对于专业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更需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以保证在需要的时间和需要的岗位上能够获得所需要的人才。
(3)人员的选聘和安置。企业需要的各类人员,可以通过外部招聘和内部选拔的方式获得,并根据各工作岗位的需要和员工的各自特点,合理地安置他们的工作,以便发挥他们的特长,努力做好工作。
(4)员工的绩效考核和薪酬管理。对员工的工作绩效进行考评,可以为企业的奖酬制度提供基础,同时也是决定员工如何培养、能否提升的重要依据。根据员工绩效考评的结果合理的确定其薪酬可以保持和激励他们对组织的忠诚与积极性,控制他们的工作绩效。
(5)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还是人才的较量,这一点已经达成共识。因此现代企业越来越重视对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培训,通过培训和培养,开发员工的潜能,以支持企业目标的更好实现。同时,培训也是对员工的一种激励,可以促进员工更忠于企业,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现代的人事职能不仅仅是人事部门的职能,更是各级主管领导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
四、领导职能
领导是一种影响力,是指挥、带领、引导和鼓舞其追随者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努力的过程。管理者的管理艺术和才能在很大程度上要在领导职能当中体现。领导者在带领下属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中要发挥如下作用:
(1)指挥作用。在人们的集体活动种,需要有头脑清晰、胸怀全局,能高瞻远瞩、运筹帷幄的领导者帮助人们认清所处的环境和形势,指明活动的目标和达到目标的途径。领导者要站在群众的面前,用自己的行动带领人们为实现企业的目标而努力。
(2)协调作用。在许多人协同工作的活动中,即使有了明确的目标,但因为各人的才能、理解能力、工作态度、进取精神、性格、作风、地位等不同,以及外部各种因素的干扰,人们在思想上发生各种分歧,行动上偏离目标的情况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就需要领导者来协调人员之间的关系和活动,把大家团结起来,朝着共同的目标前进。
(3)激励作用。当人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困难、挫折或不幸时,或某种物质的、精神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就必然会影响工作热情,这就需要有通情达理、关心群众的领导者来为他们排忧解难,激发和鼓舞他们的斗志,发掘和增强他们积极进取的动力。
五、控制职能
控制职能是指为了确保组织的目标及计划能够实现,各级主管人员根据由计划确定的标准,对下级的工作进行衡量和评价,并在出现偏差时分析原因,进行纠正,以防止偏差继续发展或今后再度发生;或者,根据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和发展的需要,在计划执行过程中,对原计划进行修订和调整。也就是说,控制的结果可能有两种;一种是纠正实际工作与原有计划和标准的偏差,另一种是纠正企业已经确定的目标及计划与变化了的内外部环境的偏差。控制的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确定控制标准。所谓标准,即衡量实际工作绩效的尺度,是从整个计划方案中选出的。与标准进行比较可以给管理者一个信号,使其不必过问计划执行的每一个具体细节,就可以了解工作的进展情况。当然,对于不同的工作内容、不同的控制对象,标准也应当是不同的。
(2)收集信息,衡量绩效。衡量绩效其实也是控制当中信息反馈的过程。管理者通过收集必要的信息,参照已确定的标准,就可以及时发现那些已经发生或将要发生的偏差。
(3)分析造成偏差的原因。对于出现的偏差必须经过科学、客观的分析。弄清造成偏差的原因,是执行中发生了问题,还是制定计划时出现了问题。
(4)采取措施。根据分析出的原因,及时采取措施纠正偏差,或是解决执行中的问题,或是修订不合时宜的计划。
第四篇: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建筑施工企业精准物流管理研究
Abstract:Thematerialcosttakesupagreaterproportioninthetotalcostofconstructionenterprise,throughreducingthematerialcosttoreducethetotalcostofconstructionenterprise,andLeanSupplyManagementisoneeffectivematerialmanagementway.Thispaperfirstlyanalyzedthedisadvantageoftraditionalconstructionenterprisematerialmanagementpattern,basedonthisfoundationproposingmaterialleansupplychain;
secondlyanalyzedthefoundationofmaterialleansupplychain:
constructionenterpriseinformation,constructionprocessesreengineeringbasedonleanconstructionandleanconstruction;
thirdlyanalyzedthemodelandkeyfactorsofLeanMaterialFlowManagement;
finally,givesomeconstructiveadvicetoimplementthematerialleansupplychain.Keywords:
ConstructionEnterprise;LeanConstruction;LeanSupply1.传统建筑施工企业物流管理的弊端
目前施工企业物流管理大多停留在手工管理状态,这种落后的管理方式必然导致了工作效率低,管理不规范,成本费用高,实时性、动态性差,难于控制,工作方式烦琐。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缺陷:
物流管理息化低,甚至还停留在原始的手工操作的阶段;对物资供应商联合体的构件缺乏科学管理,短期竞争多于合作;物资采购是一个信息不对称的博弈过程,非集约化,采购成本高;物资采购没有与预算部、技术部、施工部紧密联系,缺少必要的信息支持,与工程实际严重脱节;物资库存、现场管理混乱,造成资源的浪费,建筑成本的增加。
因此,打破传统建筑企业物流管理方式至关重要。随着管理和技术的不断提高,各种有效方式不断涌现。本文提出了“建筑材料精准物流管理”模式,能够解决传统建筑企业物流管理的缺陷,并防范新的问题的出现。
2.精准物流管理的基础
2.1技术支持——建筑施工企业实现信息化
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是精准物流管理的技术支持,必须辅助企业各管理层次,其核心是工程项目管理软件的应用。工程项目管理软件一般包括合同管理、进度管理、预算管理、物资管理、人劳管理、机械设备管理、资金管理、成本管理等八个基本的模块,能够辅助各层次的管理:对企业物资统一分类、统一编号,编制物资数据库;从进度管理模块导出阶段性计划工程量;根据计划工程量预算管理模块计算出物资计划;依据物资计划,物资管理模块实施物资采购管理。
以建筑施工企业信息化为技术基础,对物流进行精准控制,实现物资料采购渠道多元化和透明化,物资库存管理、现场管理的实时化和精准性,最终达到物资供应好、周转快、消
耗低、费用省、浪费小,保证建筑施工企业顺利建造。
2.2组织环境基础——基于精准建造的建筑施工企业流程重组
基于精准建造的建筑施工企业流程重组是建筑施工企业通过共享数据库、EDI、WEB等信息技术,将策划单位、业主、勘测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建筑施工企业的各个部门有机的连接起来,对整个建筑产品供应链实行有效的管理,实现精准物流管理,缩短建造周期,减少非生产性无价值的工序、简化工作流程,实现企业内外部组合的一些列活动的总称。
基于精准建造的建筑施工企业流程重组打破了原有部门界限,加快了建筑施工企业内外各职能部门之间的信息流通和反馈速度,节省了潜在的时间、节约了潜在的成本、为建筑施工企业精准物流管理提供了组织环境基础。
2.3组织文化基础——精准建造思想
精准建造(LeanConstruction)是一种基于建筑产品管理,通过精确的建筑产品定义、合理有效的建造单元的分解、精准产品策划、精准设计,在物资的精准供应、全过程的产品控制、及时的信息流通和反馈、全体人员早期介入下实现建筑产品的成功交付、资源浪费的最小化、价值创造的最大化的建造管理方法,以提高建筑产品的价值、优化整个建造过程的价值流、构建合理有效的产品流、降低资源浪费、合理控制工期、整个项目达到最佳效能为目标的管理活动的总称。精准建造的根本目的是使整个建造过程持续时间缩短、精准物流管理、建造成本最小、整个建造价值链创造价值最大、客户满意度最高。
因此,将精准建造作为组织文化的基础,指导组织的建造生产,其目标是实现建造过程的“零浪费”,其中包含了物资的“零库存”,即将工程建造过程与物资供应相连接流水化,最大化地减少中间库存、消除中间搬运、等待的时间浪费,达到精准物流管理。
3.精准物流管理模式
3.2精准物流管理的目标
在建筑产品的整个建造过程中,工程项目是一个临时的产品系统而独立的存在,紧密的与物流联系在一起。加强物流管理是工程项目精准建造的资源保证。精准物流管理的基本目标是:加强供应商的管理,改变传统的竞争和短期合作为长期有效合作;规范物资采购机制,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物资采购电子商务化和批量化,缩短物资采购周期,降低采购成本,简化采购程序;加强物资入库、出库、调拨、报损管理,使库存最小化;加强物资入场、加工建造、退场、损耗管理,降低物资浪费,减少物资的二次搬运;物流信息及时、准确,便于物流的有效控制。精准物流管理的终极目标是物资的“零库存”和“零浪费”,从而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增加整个建造过程的价值、最大化的满足客户满意度。
3.3精准物流管理模式
精准物流管理是以共享工程项目数据库为基础,动态实现物资库存状况监控和物资现场管理监控,精准预测和计划物资,选择最佳供应商和租赁公司,实现物资的精准、均衡供应。
精准物流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强、涉及范围广的一系列活动。精准物流管理包括四个方面的工作:(1)预测物资用量、编制物资供应计划;(2)组织、采购或者调剂物资;(3)物资的验收、储备、领用和配送;(4)物资的统计、核算和盘点。
3.3实施的关键
3.3.1工程项目物资现场动态平衡
工程项目物资现场动态平衡是物资优化配置和优化组合的手段和保证,是优化企业资源的一种有效方式。动态平衡是按照项目内在规律,有效地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各施工阶段的物资投入,并对物资按时间节奏进行动态优化,以保证整个建造过程的均衡性、实现物资供应的动态配置、平衡协调和均衡投入的过程。因此,在工程项目中,有机、紧密地结合物资投入数量、结构、时间、范围的计划与工程项目进度计划,使物资、人员均衡地投入到工程项目中,实现物资综合控制、工程项目均衡节奏性地建造,达到预期进度目标,实现精准物流管理,减少物资浪费,降低建造成本。
3.3.2现场物资的精准控制和物资需求精准预测
现场物资的精准控制和物资需求精准预测以共享工程项目数据库为基础,动态实时的获取物资现状、工程项目进度状况和阶段性计划,精准预测工程物资需求。在工程项目立项之后,工程管理子系统将总体进度计划录入到工程项目数据库中。在工程项目实施后,仓库管理子系统实时动态追踪物资库存状况,并及时反馈到工程项目数据库。物资现场管理子系统实时记载物资入场、物资损耗、物资生产、物资回收、物资退回仓库等详细内容,快捷的统计现场物资状况并反馈到工程项目数据库;工程管理子系统实时追踪工程项目进展状况,报告累计未完成工程以及变更工程,并依据约束限制条件,动态制定阶段性进度计划;预算管理子系统依据实时更新的物资信息精准预测物资需求
因此,现场物资的精准控制和物资需求精准预测是精准物流管理的关键要素之一,是达到精准建造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
3.3.3供应渠道的选择
供应渠道的选择是精准物流管理的核心业务之一,在整个供应链管理中地位非常突出,是物资的源头。供应渠道的选择的目标是使物资从采购、租赁到材料入库的总成本达到最小,质量、交货期、服务水平达到顶期水平,尤其是物资供应商、租赁公司的选择。因此,可以得出以下线性规划模型。
设Q、L、S是企业对供货质量、交货提前期和服务的要求水平,D是需求总量。设阶段性一次需要采购m种材料,每一种材料可供选择的供应商(或者租赁公司)有n个,则xij表示第i种材料供应商j供应量,Di是第i种材料的总需求量,tij是材料xij的运输成本,pij.qij,lij,和sij分别是有关供应商价格、质量、交货提前期和服务水平的参数。可得到如下的线性规划模型:
物资采购、租赁总成本最小
利用上述模型计算时,需要将供货质量、交货提前期和服务的要求水平等进行量化,其量化的标准如图2所示,也需要事先确定,作为物资采购的标准。通过线性规划计算的结果说明了供应商供应的物资和租赁公司租赁的物资设备。
4.结论与建议
精准物流管理是精准建造过程中关键工作之一,一个建筑施工企业的生产过程是对各种物资的使用和消费过程的有效控制。因此,采用精准物流管理,协调建筑施工企业内外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从整个建造过程精准控制物流,实现物资供应好、周转快、消耗低、费用省,保证和促进建筑施工企业生产,加速资金周转,降低建造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客户满意度。
因此,精准物流管理是建筑施工企业物资管理的有效方式之一,实施中需要以建筑施工企业实现信息化、流程重组以及采用精准建造思想作为基础。因此在实践中,不应急于求成,要搭建好建筑施工企业的硬件基础后,再逐步实现。
参考文献:
「1」姚建明、蒲云、周国华、赵正佳。多品种供应的多供应商选择模型及分解算法[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5.8vol(40)4:521-527「2」江伟、赵振宇、朱莹玮。我国建筑业物流供应链管理探究[J].建筑经济。
2003.5:23-25「3」叶少帅、杜静。建筑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关键因素[J].建筑
管理现代化。
2003.8:5-8「4」李效廷。施工项目材料管理。山西水利科技[J].2005.8:89-90「5」GlennBallard.LeanProjectDeliverySystem.[J]LeanConstructionInstitute.2000.9「6」HermanGlennBallard.TheLastPlannerSystemofProductionControl.TheUniversityofBirmingham.2000.第五篇: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范文-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研究
内容提要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进程的加快,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在明晰产权和强化激励的要求下正逐步实施管理层收购,通过股权激励等制度安排使企业管理层获得控制权,实现管理层自身利益与企业经营的有效统一,有利于提升企业运作质量和创造价值的能力。国内外企业的实践证明,管理层收购是企业产权改革的理想选择,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途径,是企业家价值的最佳通道,是国际惯用的激励模式。近几年来,在实践中,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正处于起步阶段。在理论上,对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尚缺乏系统的研究。深入地进行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研究,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与时俱进,富于鲜明的时代性,有利于优化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提高证券市场的融资效率和运作效率,促进证券市场的规范与发展。
关键词:管理层收购MBO上市公司
运作
措施
目
录
一、管理层收购的概述…………………………………………………………1(((一二三)))MBOMBO上市在公的我司起国源的产运及生作其与的涵发意义
…………………………………………………1展
……………………………………………4MBO
义
……………………………………………6二、管理层收购的基本理论
…………………………………………………(一)委托代理理论
…………………………………………………………(二)公司治理结构理论
…………………………………………………11三、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运作分析
………………………………………14(一)上市公司MBOMBOMBO的运作模式
…………………………………………14(二)上市公司骤
……………………………………15(三)上市公司析
……………………………………1(四)上市公司析
………………………………21(五)上市公司MBO的风险分析
…………………………………………25四、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存在的问题及规范措施
…………………………2(一)上市公司题
……………………………………2(施二)上市公司MBO的规结范措束…………………………………………29MBO存在的主要问MBO运作的关键因素分运作的案例分运作的基本步语
………………………………………………………………………34随着国有企业改革进程的加快,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在明晰产权和强化激励的要求下正逐步实施管理层收购,通过股权激励等制度安排使企业管理层获得控制权,实现管理层自身利益与企业经营的有效统一,有利于提升企业运作质量和创造价值的能力。
一、管理层收购的概述
(一)MBO的起源及其涵义
1、MBO的起源
管理层收购MBO(ManagementBuy-outs)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证券市场。这一时期,美国证券市场扩容速度过快,许多私人公司乘机上市,迅速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公众公司,一些上市公司没有业绩支撑,股价泡沫程度很高。后来,伴随石油价格的上涨,西方国家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持续的、较高的通货膨胀的直接后果就是使泡沫性股市迅速回落,道琼斯工业指数从1972年的1036点降至1974年的578点,相当一部分上市公司的股票市值严重偏低于实际价值,上市公司的Q值(市场价值/重置成本)从1965年的1.3大幅下降至1981年的0.52,这意味着在资本市场上购买企业要比在实际资产市场上购买企业便宜一半。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上市公司内部人的管理层,比外部的投资者知悉更多关于上市公司的真实信息,巨大的价差促使管理层通过收购上市公司的股份来实现所有者收益,上市公司MBO就这样运用而生了。美国KKR(KohlbergKravisRoberts)公司是世界上最早运作MBO的公司,1975年,KKR公司决定收购罗可威尔公司的一个制造齿轮部件的分厂。KKR公司与目标公司的管理层携手,以每股一美元的价格对该分厂实施了MBO(管理人员持股20%,KKR公司控股80%),收购后由于改进了库存品的管理,加强了收账制度,削减了不必要的费用开支,使公司的现金大量增加。5年后,以每股22美元的价格卖给其他公司,KKR公司和管理人员取得丰厚的回报。MBO在美国的活动主要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70--80年代,由于经济持续增长,各种并购活动频繁,并通过立法鼓励MBO的发展,这一时期的MBO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MBO的产生通常是销售额受国民生产总值波动影响较小,而且具有有限成长机会的成熟产业,如食品加工业、零售业、服装业等;二是这些风险较小、可杠杆化资产较多的产业的大量现金或被低估的资产增强了经理人员的举债能力。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期,由于1990——1992年发生了经济衰退,公司的收入增长和盈利能力受到影响。同时,80年代迅速发展的管理层收购使许多机构的价格/预期现金流倍数大幅增加,需要相应的调整,因此,这一时期的MBO活动大幅下降。第三阶
段,1992年以后,美国经济又开始了持续的增长,股价连续创新高,债券市场规模扩大,金融产品不断创新,使MBO的操作人员能获得更多、更灵活的资金。MBO的交易呈现由成熟产业向高科技产业转移的趋势。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美国企业并购浪潮中,MBO被视为减少公司代理成本,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一种有效手段而成为并购的一种重要方式,这次并购浪潮不仅带动美国经济走出低谷,更促进了美国企业制度和金融制度的演变。
2、MBO的涵义与特点
(l)MBO的概念
MBO(ManagementBuy-outs)即管理层收购是指目标公司的管理层包括董事、监事和总经理等,利用借贷融资的方式筹措资金收购本公司股份,从而改变本公司的所有权结构、控制权结构和资产结构,进而达到重组公司的目的,并获得预期收益的一种收购行为。通过收购,完成了企业经营者向所有者的转变,使经营者与企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实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统一。因而,MBO在激励内部人积极性,降低代理成本,改善企业经营状况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MBO的主要特点
MBO作为一种新型的企业并购方式和制度创新形式,有其自身的一些特点,主要包括:收购主体的特定性。MBO与其他并购方式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其收购主体最终是本企业的管理层,企业实施MBO后,采取的是所有者与经营者合一的方式解决经营者激励与约束机制,这种方式有利于管理层摆脱过去的盲目指挥和过多限制,全身心地经营好属于自己的资产,这实际上
是对现代企业制度的一种反叛。
收购价格的公允性。MBO完全按照市场化原则公开竞争定价,应回避管理层收购过程中的单边交易,建立一个公开、公正的市场,增加买方数量,民营资本、外资资本、社会法人资本和管理层资本都是合法的收购主体,享有平等的待遇。因此,实施MBO应采取市场化定价,通过竞争
最终形成一个合理的收购价格。
主要收购资金的外部性。MBO所需资金一般依靠银行贷款、债券为主体的外部组合融资来完成。MBO属于杠杆收购(LBO)的一种,一般情况下,90%以上的收购资金来源于外部融资。管理层在全面考虑资金成本和使用效率的前提下,融集足够的资金来进行收购,是成功实施MBO的关键。同时,实施MBO还需要中介机构、财务顾问进行必要的指导。
目标公司具有潜在的效率性。MBO多发生在拥有稳定现金流和具有良好经营潜力的行业,而且目标公司又存在管理效率低下的状况,具有巨大的资产增值潜力和潜在的管理效率空间。一方面,管理层可以采用协议收购的方式用较少的资本获得对公司的相对控制权,再通过重组和降低代理成本的方式,提升公司的整体管理效率,为公司的股东创造更大的价值;另一方面,管理层为了偿还收购过程中借入的巨额债务,通常会出售部分目标公司的非核心资产或业务来满足对现金流入的需求,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使企业获得更高的收益。
管理层目标的一致性。成功地实施MBO的企业必须具有显著的人力资本特性。一方面,企业管理层应具有企业家精神,有良好的素质和强烈的事业进取心;另一方面,企业管理层必须是一个很好的合作团队,团队成员之间的目标必须一致,有良好的合作心态,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成员的聪明才智。(3)MBO的相关概念
MBO与ESO的区别。ESO(ExecutiveStockOptions)经理股票期权是指经营者可以按照约定的价格和数量在约定的期限内购买本公司股票,并有权在一定时间后将所购的股票在证券市场上出售,但股票期权本身不可转让。期权买方(OptionBuyer)以支付一定数量的期权费(Premium)为代价而拥有股票期权,但不承担必须买进或卖出一定数量某种股票的义务:期权卖方(Optionseller)则在收取了一定数量的期权费后,承担在一定期限内服从期权买方的选择,卖出或买进一定数量某种股票的义务。在国外,解决股权来源一般有三种方法,一是原股东将其股权出让给经营者;二是公司增发新股给经营者;三是公司自二级市场回购股票来满足经理股票期权的要求。MBO和ESO都是
对管理层实施激励的模式,但股票期权与MBO并不是一回事,前者是利用股权激励,解决经理人激励约束问题的一种机制,而后者在以收购方式获得股权的过程中则必须按照一般的市场原则面对其他收购者的竞争。ESO存在着管理层最终是否购买股票的选择权,即使在行权购入股票时,也不会产生公司控制权的转移,而实施MBO的管理层则是为了获得本公
司的股票所有权和对公司的实际控制权。
MBO与ESOP的区别。ESOP(EmployeeStockOwnershipplans)员工持股计划是指由公司内部员工通过自筹或借债所融资金购买本公司部分股份,从而以劳动者和所有者的双重身份参与公司生产经营管理和所有者分配的一种制度。ESOP的目的不在于筹集资金,而旨在扩大资本所有权,使公司普通职工可以同时获得劳动收入和资本收入,从而增强职工的参与意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完善监督机制,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当实施ESOP后使公司实际控制权发生转移时,这在本质上与MBO是一致的,属于并购的完成,不同的仅仅是收购主体。当收购主体不仅包括目标公司管理层,还包括公司职工时,此种收购又演变成为管理层职工收购(Management&EmployeeBuy一outs,MEBO),由此可见,MBO可以与ESOP同时
实施。
(二)MBO在我国的产生与发展
MBO在我国的产生是为了解决经济转轨时期的产权问题,尤其是在入世后国有企业结构调整和业务战略性重组的客观要求下,催生了国家对国有企业控股政策变革的政策背景。1995年,中央提出“抓大放小”的思路,要求“区别不同情况,采取改组、联合、兼并、股份合作制、租赁、承包经营和出售等形式,加快国有小企业改组步伐”。此外,在企业激励机制普遍存在严重不足和扭曲的情况下,如何进一步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挖掘企业人力资本潜能,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以充分提高管理层的工作积极性和企业经营效益。在这种情况下,MBO被认为是国有股权退出的重要渠道,有助于明晰企
业产权,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解决所有者缺位和内部人控制等问题的一种企业并购方式及制度创新形式而产生了。
1998年,在香港上市的四通集团被认为是中国第一例成功实施MBO的企业。四通集团是典型的民营企业,但其性质却长期被确定为乡镇集体所有制企业。四通集团的管理层和员工出资成立了职工持股会,职工持股会共有会员616人,注册资金5100万元,段永基、沈国等管理层实际认股份额超过50%,再由职工持股会出资51%与原四通集团共同组建四通投资有限公司。继而,四通投资有限公司通过借贷等形式收购原四通的资产,并拥有上市公司香港四通50.5%的股权,也就是在原四通公司之外搭建一个产权完全清晰的平台,再将原四通公司拉入这个平台,实现整个企业的产权明晰。1999年9月,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国有经济布局按照“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上市公司国有股转让的案例开始出现。2000年粤美的公司管理层和职工持股会共同出资组建美托投资有限公司,转让美的集团股本总额的14.94%,股份转让后,美托投资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22.19%,取代了代表政府的第一大股东原顺德市美的控股有限公司而成为粤美的集团第一大法人股东。粤美的集团管理层通过控股美托投资有限公司间接持有粤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权,成为我国第一起上市公司MBO成功运作的案例。2001年,上市公司宇通客车总经理汤玉祥为收购宇通客车国有股与22名自然人(其中21名自然人是宇通客车职工)一起,共同设立了上海宇通创业投资有限公司,这家由汤玉祥任法人代表的企业,借助于拍卖,绕过了国资委的审批,并最终通过司法途径于2003年1月5日完成MBO。这被认为是第一家由国有管理者实施MBO的案例。2002年6月24日,鉴于当时证券市场极其低迷的状况,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关于停止国有股减持的通知》,提到“恢复国有股向非国有资本的协议转让”。党的十六大报告也明确强调:“除少数必须由国家独资经营的企业外,积极推行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在“国退民进”政策背景下,深方大、伊利股份、胜利股份等多家上市公司相继推出了MBO计划。
最近,国资委《关于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意见》出台后,该办法第一次对管理层收购MBO问题进行了明确表态并提出了基本规划。自此,越来越多公司的MBO与外资并购、民营企业收购
并列成为我国证券市场三大并购题材。(三)上市公司MBO运作的意义
1、解决所有者缺位,优化股权结构
长期以来,国有股所占比例过高,处于控股地位或第一大股东地位,国有股“一股独大”和国有出资人虚置,实际上成为“内部人控制”的产权基础。根据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方针,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已是当前经济改革的一大主题,其最终目的是要使国有企业通过体制转轨或机制改造后获得更高的效率。MBO作为一种制度创新,通过协议收购国有股权,使股权结构趋于多元化,国有股“一股独大”的局面将有所改变,开辟了一条国有资本的战略退出通道,有利于解决国有企业所有者缺位,优化股权结构,对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现行的僵化的国有资产只能保值增值,不能流动的思维症结,客观上造成了国有资产流失的“冰棍”效应,通过实施MBO,一方面,国有资本的跨所有制流动,社会资产总量并没有减少,非但不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反而盘活了原来的国有资产,大大促进了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最终有利于国有资产增值;另一方面,国家出售中小企业所有权所获得的资金可充实社会保障基金或投向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逐步从竞争性领域退出,促进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结构调整,实现
国有资产的合理布局。
2、降低企业代理成本,提高企业运营效率
代理问题产生于现代企业制度中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根据代理理论,“代理关系存在于一切组织、一切合作性活动中,存在于企业内部的每一个管理层次上”。代理关系产生的经济基础是公司股东向经营者(代理人)授予经营管理权可降低公司的成本,但是代理关系的确定又必然产生代理成本。代理成本是指因经营者偷懒、不勤勉尽责,偏离股东目标和以种种手段从公司获得财富等而发生的成本。由于我
国国有股“一股独大”和“内部人控制”的存在,极易产生经济学中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现象,代理成本的存在会影响公司经营效率,甚至可能威胁公司的存续。詹森(Jensen)和麦克林(Meckling)认为管理者持有公司股份越少,他们日常中的偷懒或不恪守职责的动机就越强烈。通过实施MBO,可以使企业的经营者同时成为企业的所有者,由内部人控制转变成内部人参股,有助于降低公司运作的代理成本,使经营者和公司的整体目标和利益相一致。同时,经营者用较少的自有资金和大部分借贷资金收购企业产权,这种高负债的融资结构迫使管理层减少对自由现金流的分配,有利于进一步约束经营者的经营行为,提升企业管理效率以及增强提供融资支持的金融机构的外部有效监督。
3、优化企业内部结构,促进企业业务调整
任何企业都是在动态的环境中经营,经济周期的变化、技术的进步、产权发展趋势及政策的改变等都可能使企业目前的内部结构与业务安排成为低效率的组合。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企业的生产经营更应放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协同与合作,传统的“小而全”的经营理念正越来越不适应全球竞争的需要,企业的经营方向与战略目标也应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应积极参与全球分工与协作,剥离和分立那些缺乏效益或发展优势不足的子公司以及不适应企业主营业务发展的部门,而MBO正是用于此类公司的资产剥离、业务分拆等。通过实施MBO可以有效地促进企业结构调整,重新整合经营性业务,以使公司的经营重点集中于主营业务,重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培养企业家队伍,实现企业家才能
企业家(人力资本所有者)是企业最重要和最有活力的生产要素,是先进、生产方式的开拓者和创造者,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具体组织者。在资本、劳动力、土地和企业家才能这四大生产要素中,应更加注重企业家的才能,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和风险投资的兴起使得企业家雇佣资本成为可能,企业家的定位、职业经理人市场的形成等使企业家的地位、价值和作用日益显现,企业实施MBO有
利于培养和造就一批专业化、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企业家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决策者,他的才能能否充分发挥是企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由于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的产权不明晰、政企不分等原因,企业家往往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人力资本受到了抑制。而MBO为管理者实现企业家才能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途径,极大地激发了管理者的创业热情,充分地施展企业家才能,有利于形成一大批充满活力、富有想象力和创造精神的企业家
群体。
二、管理层收购的基本理论
(一)委托代理理论
1、委托代理关系的产生
在企业发展的最初时期,由于企业规模比较小,生产所需的资本极其有限,企业所有者通常可以胜任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企业的所有者与经营者往往是合二为一的,即业主经理。但随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生产规模的扩大,社会分工的日益复杂,尤其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股份公司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典型的企业组织形态以后,由于众多的企业经营者无法有效地直接参与公司决策与生产经营管理,同时,客观上存在着企业所有者管理才能与企业资产规模明显的不对称,促使企业所有者寻求与经营者合作,并通过契约方式实现资源的互补。在现代企业的财产所有权与其实际的经营权相分离的条件下,公司不再由股东直接经营;而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的董事会经营管理,股东即使在掌握投票权的情况下,也只能通过选举董事会等方式间接地影响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这样,在资本所有者与企业经营者之间就形成了一种委托代理关系(被定义为契约)。这种代理关系存在于财产所有者与企业经营者之间,也存在于企业高层管理者与中层管理者之间。根据代理理论,“代理关系存在于一切组织,一切合作化活动中,存在于企业内部的每一个
管理层上”。
2、代理问题的产生原因
现代企业中委托代理关系的确立,使企业资产掌握在懂经营、善
管理、熟悉资本运作的职业经理人手中,通过有效的生产经营运作,有利于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但也应该看到,在代理行为中,当代理人追求自身利益时,就有可能导致对委托人利益的背离,这就产生了代理问题。公司代理问题的产生原因主要有:第一,经营者与所有者目标并不完全一致。企业所有者追求的是企业财富最大化,增加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千方百计要求经营者以最大的努力去完成这个目标,而企业经营者也是最大合理效用的追求者,他们是以增加物质与非物质的报酬,增加休闲、避免风险为目标。因而,经营者很有可能为了自身的目标而背离股东的利益。第二,在代理过程中,经营者会产生侵害股东利益的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问题。当公司的所有权被广泛分散到不承担任何管理责任的大量股东手中时,股东将很难对经营者实施全面有效地监督,在经营者不占公司股份或只拥有极少公司的所有权股份的情况下,经营者为提高公司业绩所付出的艰辛劳动与其得到的报酬便不成比例,在这种情况下,经营者通常为了自己的目标,一方面不是尽最大努力去实现股东的目标,他们会尽量回避风险,增加自己的闲暇时间;另一方面,经营者可能盲目扩张企业规模,进行额外的职务消费,或缺乏工作活力和创业激情,导致股东财富受损,使代理成本上升。正如美国经济学家伯利(Berle)和米恩斯(Means)所言:“事实上,从所有权中分离出来的经济权力的集中,己创造出许多经济帝国,并将这些帝国送到新式的专制主义者手中,而将所有者贬到单纯出资人的地位。”第三,特定控制权与剩余控制权分属于企业经营者和所有者,增加了代理成本。在“两权分离”的情况下,企业的经营权就变成了企业的契约性控制权。根据现代企业理论,这种契约性控制权包括两部分:特定控制权和剩余控制权,前者是事前通过契约明确规定的控制权,后者则指事前没有明确界定如何行使的权利,是决定资产在最终契约所限定的特殊用途以外如何被使用的权利(HartMoore1990)。企业的经营者通过契约被授予特定控制权,包括生产、经营、销售、聘任等权利,而企业的所有者则拥有企业的剩余控制权,如重大投资、资产重组、任免高管人员等战略性决策权。因此,在由契约规定的经营者特定控制权与所有者拥有剩余控制权之间,不可能
是一种水乳交融的融合,而只能是一种有摩擦的的结合,因而,势必会增加代理成本。第四,在市场环境存在不确定性和经营者与股东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股东没有足够的能力或承担过高的成本去监督经营者行为,他们很难准确判断管理层努力程度的大小。
3、代理成本的主要内容
对股东而言,不可能以零成本使经营者所做出的任何决策都可以达到股东所预期的最优决策,事实上,由于经常会受到理解能力、成本过高或信息来源的限制,人们也很难找到最优方案。因此,在公司委托代理关系中,就会产生上述代理问题所衍生的代理成本。费方域在《企业的产权分析》中将委托代理理论中的代理成本解释为:“假设不存在信息不对称,也就是说代理人的行为(如他的努力程度)是可以观察到的,其他信息也都是共享的,那么,即使是在不确定条件下,委托人也能在保证代理人得到其保留效用和努力激励的约束下,找到使委托人效用最大化的对于代理人的支付方案,这个方案通常称作最优方案。但是,如果考虑到信息不对称,例如代理人的努力是不能被观察到的,那么在不存在确定性的情况下,由于工作绩效不仅取决于代理人的努力,而且取决于不同的环境条件等自然状态,而努力又是不能被观察到的,求解出支付方案便遇到了最优风险分担和最优激励之间的两难选择,即如果要使代理人有激励采取股东合意的行动,则由于报酬是与业绩挂钩的,而业绩又不完全取决于经理的努力,经理就必须承担相当的风险,通常认为经理对待风险是采取回避态度的,因此,这在风险分担的安排上就不是最优的,反之,如果要满足最优风险安排,则代理人的激励就会不足,通常这种情况下的支付方案被称作次优方案。这个方
案与最优方案的偏离就构成了代理成本”。
代理成本是指代理人偷懒,不负责任,偏离股东目标和以种种手段从公司获取财富等而发生的成本,这种成本最终由股东承担。主要包括以下三项内容:第一,监督成本,如防范经营者超标准大量花费的成本或审计费用;第二,剩余损失,经营者所作决策并非最优决策,导致股东财产上蒙受的损失;第三,契约成本,由经营者支出的使股东相
信其将忠实履行合约的成本,向经营者
支付的薪金,奖金等费用。
4、MBO可以有效降低代理成本
代理成本的存在会影响公司的经营效率,甚至可能威胁公司的生存。一方面,股东对经营者实施的监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但受到合理成本的限制,不可能做到全面事事监督,无法彻底的解决经营者背离股东目标问题。另一方面,股东虽然可以采用诸如年薪制,经理股票期权等激励制度来使经营者分享企业增加的财富,鼓励他们采取符合企业最大利益的行动,部分降低代理成本,但仍不是解决问题最佳途径。因为,报酬过低,不足以激励经营者,股东不能获得最大利益;报酬过高,股东付出的激励成本过大,也不能获得最大利益。MBO是一种可行的企业改制方案,通过实施这种方案,公司经营者与所有权形成联盟,既建立了公司股东与经营者互相制约的责任机制,也建立了以股权为基础的利益共享的激励机制,并造就了忠
诚的经营者。
MBO的本质就是利用股权安排来实现激励经营者的目的。从某种意义上正是对现代企业制度中委托代理成本过高状况的一种纠正。根据詹森和麦克林(JensenandMeckling)提出的代理成本理论,在极端的情况下,当经营者持股为零时,权益代理成本最大;当经营者持股100%时,权益代理成本为零。因此,通过实践MBO,企业的经营者拥有公司股份,成为企业的所有者,实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统一,企业的特定控制权,剩余控制权和剩余所有权统一归经营者拥有,其经营业绩与其报酬直接挂钩,企业利益也就是经营者的利益,因此会在实践中自发的促使经营者强化自我约束,有利于克服经营者的短期行为,如果企业经营得较好,经营者将获得更多的收益:如果经营失败,他们的利益也必将遭受巨大损失。此外,在目前我国的产权制度下,实施MBO有利于改变委托方不确定和高度流动的状况。我国是一个较为典型的不存在确定委托方契约关系的国家,委托方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只存在一些委托方的代表者。委托方高度自由流动,他们只关心
自己眼前的利益,甚至有时在利益驱动下会丧失原则,因为明天他们可能不再是委托方了,而真正关心企业明天的委托方,在今天是找不到的,这是导致企业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委托方确定不变,他们就势必关心企业,会有一种持续的力量来督促和约束企业,这事
关他们未来的利益。
(二)公司治理结构理论
1、公司治理结构的运行机制
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不仅是一个国家、企业树立市场信心,吸引投资者的重要手段,也是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制度基础。如果不具有完善的公司治理制度,一个国家的经济可能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暴露出严重缺陷,甚至丧失已经取得的经济发展成果,亚洲金融危机就是例证。为了进一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体系,当前,一个重要趋势是公司治理结构由“股东至上”向共同治理转变。一方面,公司的最高权利机构不仅仅是股东大会,也应包括利益相关者代表组成的团体;另一方面,公司的目标也不再只是股东利益最大化,也应包含承担社会责任的股东、经理层、员工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
从风险与收益均衡的原则看,由于各产权主体都是在企业中投入了专用性资产,都承担着一定的风险,治理公司的要素也由单一的股东出资资源转向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品牌资源、文化资源等多重复合化。现代要素理论认为,企业家投入知识和经验等管理要素,使整个企业的价值增值,因此,企业的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理应由股东、经理层、员工等各利益相关主体共同拥有。在“共同治理”的模式下,企业的各利益相关主体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和良好的沟通合作,降低各相关主体间达成契约的交易成本来提高效率,达到企业长期生存与稳定发展的目的。公司治理结构(Corporategovernance)指公司的股东、董事、经理层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如:员工、债权人、客户、政府、社会公众等)有关公司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分配的一整套法律、法规、文化和制度性安排,这些安排决定公司的目标,何人在何种状态下实
施控制,如何控制,风险和收益如何在不同企业成员之间分配等。公司治理结构就是公司所有权合约的具体运行机制,一般将其划分为内部治理机制和外部治理机制两部分。
内部治理机制主要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以及经理层共同组成,这些部门的协调运作依赖于有效的投票机制、监督机制以及经理的激励机制和员工参与机制,其中极为重要的是如何对经理层实施有效的激励与监督。内部治理机制,关键必须理清两个基本原则(机构治理原则与责权划分原则)和两种主要关系(股东会与董事会的信任托管关系与董事会与经理层的委托代理关系)。外部治理机制是以公司控制权市场的外部监督机制,主要表现为敌意收购和代理权争夺战等。通过产品市场、资本市场和人力资源市场提供有关企业的绩效的信息,评估企业行为和经营者行为,并通过自发的优胜劣汰机制、激励和约束企业经营者,其中最重要的是通过资本市场的接管机制
达到约束经营者的目的。
内部治理机制是公司治理一种基本形态,外部治理机制只是对内部治理的一种必要的补充,只有在内部治理机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甚至无法发挥作用的情况下,才会出现以控制权市场的形式对经理层实施监督。一般说来,股权结构相对集中的公司,大股东由于持有上市公司大量股权,通常将收益寄予公司经营效率的提高上,会积极行使对公司经营者管理的监督权,内部治理机制发挥主导作用;而股权结构相对分散的公司,小股东“搭便车”心理使股东大会作用削弱,不能构成对经营者的有效监督,外部治理机制发挥主要的作用,而外部治理发挥作用的前提仍然是内部治理
机制。
2、MBO可以有效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国内外出现了许多公司违规行为,尤其是财务造假行为,最主要的原因是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缺陷或失效。在我国国有企业和“准国有企业”性质的上市公司中,存在着“国有股东缺位”、“信息不对称”、“代理成本巨大”等公司治理结构问题。因此,要想从根本上规范公司的行为,就必须把公司内在的利益关系和股权结构理顺。应
当鼓励大宗国有股份的转让,形成大宗国有股权转让市场,造就一批能够对公司的经营管理承担监督责任的大股东,实现公司股权结构的多元化。因此,实施MBO正是将“经营者”、“剩余索取者”、“风险承担者”三重身份合为一体,可以有效的解决国有股东缺位的问题,优化公司股权结构。同时,相对集中的股权结构也有利于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只有产权和股权改革到位,公司管理层在法律和经济两重意义上拥有所在企业的财产,才能使他们为自己更好的工作;只有拉开股权差距,才能在大股东追逐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自觉与不自觉地、长期地为中小股东带来利益最大化。只有理顺利益关系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从而规范了公司的行为动机,才能从根本上规范公司的行为,使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完整性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三、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运作分析
(一)上市公司MBO的运作模式
1、所有者回归模式
一般来说,企业的产权明晰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产权明确,二是产权结构合理,三是产权具有资本流动性。目前,我国产权不明晰的企业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挂靠集体的私人企业,即“红帽子企业”,这类企业的产权大多不明晰,主要表现为企业产权不明确。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和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政府的宏观政策日趋宽松,这些企业的创始人普遍有所有者回归的愿望。另一类是传统意义上的国有企业,主要表现在产权结构过于单一,一股独大,产权不具有资本流动性。这种企业产权历史的特殊性正是催生所有者回归模式的根本原因。所有者回归模式是目前上市公司MBO运作的最主要方式,其通常是企业管理层先设立一家自然人持股公司,通过转让持有上市公司的法人股,控股上市公司,使该公司管理层间接成为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例如,深圳方大的创始人熊建明为实施MBO,于2001年6月7日特意设立自然人持股的邦林公司,并于2001年6月18日转让深圳方大原第一大股东--深圳方大经济发展有限公司首期4890万股法人股,使其间接持股比例超过原第一大股东,顺利地完成了对上市公司深圳方大的收购。
2、增资扩股模式
目前,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增发和配股)存在着分红权利与出资义务的不对称,由于大股东常常放弃认配新股义务和增发缺乏定向性,大股东逃避出资责任,使得出资配股和参与增发的责任落在中小股东头上,明显的存在着大股东利用增发与配股方式进行恶意圈钱的倾向。因此,为了增强投资者对于上市公司增发和配股行为的信心与信任,表明公司管理层的勤勉诚信的态度,可以采用向公司管理层定向增发实行MBO,这无论在价格确定上,还是在交易方式上,均可避免行政行为主导的MBO的种种弊端,完全是一种公平的市场行为。MBO定向增发如果和面向市场的增发同时进行,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增发的信誉,做到MBO和增发的一举两得。在当前上市公司存在股权分置的情况下,增资扩股模式不失为上市公司一种较为公平的理想的MBO运作方式,其通常是先界定国有股权总额,然后通过流通股配股和增资扩股方式,增加企业的股本总额,并由企业的管理层及员工共同出资购买,从而稀释国有股的比例,达到企业管理层对公司控股的目的。长沙友谊阿波罗集团就是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该集团就是在界定了国有股权的前提下,通过增发5000万股股票,并由公司管理层购买,使国有股权的比例低于管理层和员工持股的比例,在没有出售或流失国有资产的情况下,完成了企业从国有产权性质转换为多元股权结构的现代企业,真正实现了国有资产、经理层、员工以及战略投资人的多赢局面,成功地实施了MBO,开
创了中国企业产权改革的一个典范。
3、管理层买断模式
管理层收购最大优势在于管理层比外来投资者更熟悉企业的实际情况,多年的经营管理经验也让他们更了解企业产品的市场及其发展格局。管理层买断模式适用于对具有母子公司背景的子公司的MBO。该模式是企业管理层首先联合战略投资者发起设立一家新的收购主体,然后一次性从目标公司的母公司手中买断全部股份,从而实现对目标公司的控股。刘瑞旗造壳买断恒源祥是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恒源祥”是一个创立已经60多年的中华老字号羊毛品牌,曾经是上海万象
集团的一个部分,虽然利润己经是万象集团的支柱,但始终无法解决与万象集团整体经营战略的矛盾。2001年3月,刘瑞旗在“定牌生产”的战略联盟的支持和参与下,共同组建了上海恒源祥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直接出资9200万元现金从上市公司“万象股份”(600823,现己更名为“世茂股份”)手中一次性购买了冠以“恒源祥”商号的7家公司的股份,实现了对恒源祥的MBO。
(二)上市公司MBO运作的基本步骤
一般说来,上市公司MBO实际运作大体可以分为以下步骤:目标公司选定、制定收购计划、MBO实施、信息披露、MBO后整合。
1、目标公司选定阶段
确定适合的MBO目标公司是上市公司MBO实际运作的第一阶段,其主要工作内容是对MBO的可行性进行评估。一般情况下,选定适合的目标公司应当考虑以下三方面的问题:首先,必须明确现实产权的所有者是否有转让产权的意愿,国有资产的战略性转移,当地政府对明晰企业产权的愿望以及集团公司经营战略的调整都会产生上市公司MBO的意愿和可能性,处于竞争性产业的企业,实施MBO,既符合国家“国退民进”的产业政策,又有利于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生存与发展。其次,只有目标公司具有管理效率空间、稳定的产品市场份额、较充裕的现金流、相对分散的股权结构、较高的举债能力和良好的团队精神,上市公司管理层才会有转让目标公司产权意愿。第三,收购方与出让方应进行意向沟通并达成初步意向,且在获得出让方的地方主管部门的初步肯定意见以后,上市公司管理层方可正式启动MBO的运作。
2、制定收购计划阶段
成功的MBO首先取决于良好的收购计划,管理层收购计划应着重考虑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第一,设立收购主体,实施MBO的上市公司管理层一般要率先注册成立一个具有法人地位的收购主体,作为收购目标公司的主体,该主体纯粹为收购而设立,通常称之为壳公司或纸上公司。第二,聘请中介机构,中介机构既可以提供对公司价值的标
准化评估,又可以提供必要的税收和法律方面的服务,以及参与管理层收购策略、融资计划的制定,中介机构通常包括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和投资银行等。第三,融资计划,由于管理层用以收购的自有资金远远少于收购所需总资金,两者之间的比例一般为10%--20%,因此,管理层收购的绝大部分收购资金系通过举债筹集。收购资金来源主要有: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MBO基金担保融资、风险基金投资、卖方融资和战略投资者投资等。第四,收购价格的确定,公平合理的收购价格应由管理层和目标公司进行谈判来确定,也可以采用西方国家通行的评估方法,侧重于以财务状况、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来评估企业的价值,再辅之以公开竞价等方式,使交易价格的确定较为透明,基本上能反映资产的市场价值,这是MBO实现多赢的前提,理论上讲,收购价格确定的方法主要包括现金流量贴现法(DCF模型)和经济增加值指标(EVA法)。
3、MBO实施阶段
本阶段是MBO实际运作的关键步骤,也是管理层收购操作阶段,主要涉及评估和收购定价、融资安排、收购磋商、签订合同、履行合同。实施阶段的关键是财务定价与融资安排,实施进程主要环节的链接与协调,既影响到MBO的运作成本,也直接关系到收购能否顺利成功。买卖双方签订《股权转让协议》是MBO实施阶段的最终成果,在通常情况下,买卖双方还会签署《委托管理协议》,明确在股权转让事项的审批期间,被转让股份委托管理层代行股东权利。如果上市公司MBO涉及国有股权的转让,则必须报送当地财政厅和国家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审批,只有在两级政府审批均通过之后其协议方可生效。
4、信息披露阶段
上市公司管理层在与出让方签订《股权转让协议》和《委托管理协议》之后,应进行停牌公告,及时向公众投资者披露股权转让中定价依据和融资来源的相关信息,同时向交易所、当地证监局以及中国证监会报送有关材料,以便加强对上市公司的内外部监督。
5、MBO后整合阶段
该阶段是上市公司实施MBO后能否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关键环节,管理层必须对公司进行业务整合和资产重组,加强科学化管理,改善资本结构,剥离不适应于公司的长期战略、没有成长潜力的子公司、部门或产品生产线,集中资源积极开展竞争力强的业务,努力降低公司负债水平和各项费用,进一步增强公司偿债能力与营运能力,不断的提高资产报酬率和股权净利率水平。同时,伴随着公司的整合一并进行的就是收购资金的偿还问题,妥善处理好收购资金偿还的节奏与资金来源的协调,逐步解决MBO进程中形成的债务,从而实现MBO运作的各种终极目标。
至此,上市公司MBO才算真正成功。
(三)、上市公司MBO运作案例分析
由于粤美的既是民营企业和集体企业成功实施MBO的典型代表,又是我国上市公司第一起MBO案例;安徽水利是最近实施MBO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案例,因此,对这两家上市公司MBO案例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1、案例分析一:粤美的(000527)(1)、案例:粤美的股份有限公司创业于1968年,原公司由董事长兼总经理何享健带领23名街道居民集资和贷款创办的塑料加工组,属乡镇集体所有制企业。1992年3月,组建成立广东美的电器企业集团;同年5月,改组为股份公司;1992年8月更名为粤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后上市。2000年初,粤美的集团管理层和工会共同出资组建美托投资有限公司(现更名为佛山市美的集团有限公司),管理层约二十多人,占总股本的78%,其中粤美的法定代表何享健为美托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25%。2000年4月10日,美托投资有限公司以每股2.95元低于每股净资产的价格,协议转让了原顺德市美的控股有限公司持有9243.03万股中的3518万股。2001年1月19日,美的控股公司又将其所持粤美的的法人股7243.0331万股转让给美托投资有限公司,转让价格为每股3元,低于其每股净资产,转让股份占粤美的控股公司总股本的14.94%。股份转让后,美托投资有限公司所持股份上升到22.19%,正式成为粤美的集团股份有
限公司的第一大法人股东,而美的控股公司退居为第三大股东,实现粤美的公司控制权的转移。收购完成后,公司管理层进行大规模的资产重组,将美的家电事业部分拆为电风扇事业部、电饭煲事业部、微波炉事业部和饮水机事业部。近三年来,粤美的公司经营比较稳健,主营业务突出,盈利能力较强,2001--2003年,公司每股收益分别为0.52元、0.32元、0.35元。管理层收购所需资金的10%先以现金首期支付,其余90%的收购资金则通过股权质押获得,并通过分期付款的方式来完成,而公司今后持续稳定的利润和现金流将是收购资金来源的根本保证。2002年7月20日,美托投资有限公司以其所持有的粤美的法人股共计10761万股,占粤美的总股本的22.19%,向原顺德市北窖农村信用社进行质押贷款,期限3年,共计贷款3.2亿元。同时,2001--2003粤美的均实施了较高的现金股利政策,分别为10股派2元,10股派1元和10股派1.5元,美托公司三年可以获得现金股利累计为4842万元(含税)。
(2)、评析:目标公司。粤美的本身属于民营和集体性质的企业,股权结构比较分散,流通股比例较高,管理层持股比率仅为22.19%,便达到相对控股。另外,公司属于家电制造业,风险较小,业绩较为
稳定。
收购主体。粤美的管理层与通过设立私人控股的美托投资有限公司作为收购平台,采用协议收购方式与公司股东场外签署股份转让协议进行股权转让,达到间接对上市公司的相对控股。收购定价。收购定价的基本方式是参考每股净资产指标,法人股转让价格在净资产基础上进行折让,粤美的MBO第一次股权转让价格为2.95元,第二次转让价格为3元,均低于公司2000年每股净资产4.07元。
融资安排。在本案例中,为了缓解融资压力,美托投资有限公司分两次转让美的控股有限公司的3518.4万股和7243.0331万股的法人股。收购方资金主要来源于对收购后上市公司股权的质押贷款融资和现金分红。一方面,质押贷款融资是典型的个人信用挪用企业信用,现行《贷款通则》明确规定:“贷款不得用于股本权益性投资”,另一
方面,公司的现金股利越高,股东受益越多,将有利于管理层融资,但这又与企业的价值取决于再投资项目的收益相矛盾。
2、案例分析二:安徽水利(600502)(1)案例:安徽水利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安徽水利)主营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水资源综合开发,属于建筑业。前身为安徽水利建设股份有限公司,由安徽省水利建筑工程总公司于1998年6月发起设立。2000年6月,安徽水利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增资扩股,安徽省水利建筑工程总公司占总股本的52.54%。2003年4月15日,“安徽水利”首次公开发行股票5800万股并上市交易,第一大股东安徽省水利建筑工程总公司拥有3256.92万股,占“安徽水利”12000万总股本的27.14%,处于控股的地位。2003年5月12日,“安徽水利”管理层与安徽省水利建筑工程总公司的经营管理人员共50名自然人共同出资成立蚌埠市嘉禾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注册资本5000万元,其中,“安徽水利”董事长王世才出资1530万元持有30.6%的股权,总经理杨广亮出资550万元拥有11%的股权。2004年3月4日,安徽省财政厅与蚌埠市嘉禾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签署了《安徽省水利建筑工程总公司之国有资产转让协议》,向后者转让其持有的安徽省水利建筑工程总公司的国有资产,转让价格为3928.09万元,如果收购方一次性支付全部转让款,收购方将按给予收购方25%的付现优惠条件,即优惠982,02万元,实际支付转让款2946.07万元。本次收购完成后,蚌埠市嘉禾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即与20名自然人共同改组安徽水利建筑工程总公司为安徽水建(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前者拥有95.8%的股权,另4.2%的权益则归20名自然人所有。由此,股权性质由国有法人股变成社会法人股,嘉禾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将间接控制安徽水利3256.92万股股份,占安徽水利总股本的27.14%,成为上市公司安徽水利的实际控制人。
(2)、评析:收购主体。在“安徽水利”的MBO中,其收购主体为安徽水建(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是由50位股东共同持有的嘉禾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与20名自然人共同设立。
《公司法》对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人数限定2--50人,显然无法满足70名上市公司管理层和控股公司员工各自利益要求。如果通过组
建股份有限公司,尽管可以满足更多与收购有关的自然人利益,但由于设立股份有限公司的手续繁杂,审批程序复杂,注册资本高,法律约束多,需要付出相当的时间与成本。另外,如果将70名管理层的股份委托给信托公司进行管理,减少名义上的股东人数,使MBO能够顺利进行。但是间接股权持有人只有受益权而没有处置权,股权的变动要通过持股委员会通过才能生效。因此,20名自然人与嘉禾投资有限公司直接持股安徽水建(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可以有效降低收购成本和风险。
收购定价。2003年12月31日,“安徽水建”净资产为44813.89万元,每股净资产为3.73元,27.14%的国有股权价值为12162.49万元。因此,如果“安徽水利”管理层直接收购上市公司的国有股,将大大提高收购成本,而嘉禾投资有限公司实际支付给安徽省财政厅的价格为2946.07万元,比直接收购需要金额12162.49万元少支付了9216.42万元,管理层通过支付3117.98万元(2964.07万元收购资金+20名自然人出资171.91万元),就完全控制“安徽水利”3256.92万股国有法人股,相当于每股仅支付了0.95元,仅为其每股净资产3.73元的1/4。这明显违反了国资委的有关规定,国资委最近发布的《关于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意见》明确规定,上市公司国有股转让价格不仅不能低于每股净资产,而且还要参照上市公司盈利能力和市场表现合理定
价。
融资安排。在“安徽水建”MBO案例中,管理层获得资金的渠道有三种:职工安置款、财政优惠款和管理层实际支付。以2003年6月30日为评估基准日,安徽省水利建筑工程总公司的净资产为9492.48万元,2003年12月29日,安徽省政府批准的安徽省水利建筑工程总公司的《改制方案》中,同意将共计5564.39万元职工安置金,从评估后的净资产中一次性扣除,并列入负债,由改制后的企业负责处置或支付。本来应该付给职工的改制补偿,成为了职工对管理层的借款,并被管理层用来MBO。在获取了这样一笔不用支付利息的巨额借款后,管理层顺利的解决了收购资金的58.6%。在扣除各项安置费用后,安
徽省水利建筑工程总公司可供转让的净资产只剩下392809万元。根据安徽省2001年的相关文件规定;收购国有企业,一次性支付全部收购款的,可享受10%--30%的优惠。鉴于收购方一次性支付全部转让款,给予收购方25%的付现优惠条件,即优惠982.02万元,占收购资金的10.4%,而管理层实际支付转让款为2946.07万
元,占收购资金的31%。
(四)、上市公司MBO运作关键因素分析
1、收购主体
管理层收购的主体一般是目标公司内部高级管理人员,但对于什么样的管理人员才有资格实施MBO收购,法律是有规定的。根据我国法律的有关规定,上市公司的股东只能是自然人、法人或者国家授权的特定机构或部门。因此,以收购主体最终能否成为被实施MBO的上市公司的股东为标准,MBO收购主体可以分为自然人型和法人型两类。
(1)、自然人型收购主体。管理人员作为自然人持股来行使对上市公司的实际控制权。自然人型收购主体必须符合MBO主体资格要求和法律约束。第一,在我国,上市公司MBO的收购者必须是原公司的员工,主要是原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同时,收购的管理者不是我国法律法规禁止进行商业营利活动的自然人。第二,《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第46条规定:“任何个人不得持有上市公司千分之五以上的发行在外的普通股”,这实际上就是否定了管理者以自然人的身份成为实施MBO的上市公司的股东。第三,自然人型收购主体包括独资型和合伙企业型,虽然两者都不具有法人资格,但是在税法上它们和法人一样,也被视为纳税义务人。该两种企业的投资人从企业分配的利润同公司一样要双重纳税,即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这必将制约自
然人型收购主体的发展。
(2)、法人型收购主体。从上市公司MBO实践来看,收购主体均为法人型收购主体。《公司法》第12条规定:“公司可以向其他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并以该出资额为限对所投资公司承担责任”,这一条款为设立公司型收购主体提供了法律依据。《公司法》
将公司分为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两种类型。但设立股份公司须经国务院授权的部门或者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审批周期长,手续繁琐,法律约束多,从时间和成本的角度来考虑,以股份有限公司形式设立MBO收购主体并不可取。因而,上市公司MBO的收购主体必然是以有限责任公司的形式设立。然而,以有限责任公司作为MBO收购主体,也有其弊端:第一,根据《公司法》规定“公司向其他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投资的,除国务院规定的投资公司和控股公司外,所累计投资额不得超过本公司净资产的50%。”这一规定增加了上市公司管理层设立法人型收购主体实施MBO收购的成本。第二,股东法定人数的限制。《公司法》规定,除国有独资公司外,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人数应为2--50人。因此,上市公司管理层如果以一人名义或参与MBO的人员超过50人时,其法人主体的设立将受到此条款的限制。第三,上市公司管理层的股权收益将面临被双重征税的风险。此外,职工持股会作为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企业的一种形式,是目前的一种过渡性的收购主体。通过职工持股会的设立,有利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完善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国家工商总局《公司登记管理若干问题的规定》职工持股会或者其他类似的组织己办理社
团法人登一记的,可以作为公司股东。
3、融资渠道MBO是一项大规模的资本运作,收购涉及的金额较大,远远超过管理层的支付能力。在MBO的实际运作中,管理层往往只能支付总收购价款中很小的部分,其余都需要通过融资来解决。因此,有效融资是MBO成功实施的关键。一般来说,管理层获取资金的渠道主要有:个人信用、向银行借款、股权质押融资、信托融资、MBO基金等。
(1)、个人信用融资。管理层个人及家庭积蓄、向亲友拆借、有长期业务联系的、关系密切的代理商、经销商融资是合法的,但此类融资方式可融得的资金有限,难以满足收购的资金需要。此外,按照现行的《贷款通则》有关规定,根本无法依靠管理层个人信用从银行获得实施MBO的信贷资金。
(2)、银行资金来源。在美国,MBO的收购资金可以由银行提
供,也可以由保险公司、养老基金、风险投资公司提供。但是,我国1995年发布实施的《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股票业务,不得投资于非自用不动产”。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贷款通则》中明确规定:“贷款不得用于股本权益性投资”。1999年实施的《证券法》也规定,银行资金禁止违规流入股市。这种旨在规避金融风险的法律约束,使得上市公司管理层
向银行贷款实施MBO成为违规。
(3)、股权质押融资。上市公司管理层在向银行筹集MBO的收购资金时,银行通常要求上市公司为MBO收购主体提供股权质押。由于银行只有在完成股权质押手续后才能提供贷款,管理层一般采取先向MBO收购主体交付上市公司的股权凭证,由MBO收购主体用来在银行质押贷款后,再向上市公司支付收购资金的办法。管理层的这种做法事实上违反了《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收购人不得利用上市公司收购损害被收购公司及其股东的合法权益。禁止不具备实际履约能力的收购人进行上市公司的收购,被收购公司不得向收购人提供任何形式的财务
资助。”
(4)、信托融资。信托融资是目前MBO实际运作中的一条合法的资金来源渠道。2002年11月,重庆新华信托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设立了5亿元的规模的专项MBO信托。2002年底,人福科技(600079)以信托方式从伊斯兰信托融资1亿元,成为中国首家通过信托融资方式实施MBO的上市公司。截止2003年年底,共发生24起信托公司对上市公司法人股的收购行为。信托融资的法律依据为2001年4月施行的《信托法》和2002年6月颁布的《信托公司管理办法》。《信托法》明确了委托人、受托人及受益人等法律主体的权利义务,确立了信托财产的独立性原则,成为财产关系的一种有效的保护制度。MBO的信托融资可以分为三种:第一,信托机构作为融资方为管理层收购直接提供资金,信托的角色类似于银行;第二,信托机构作为受托人,管理层筹措资金委托信托机构收购上市公司,可以代表管理层持有上市
公司的股份。因此,管理层就不需要专门设立MBO收购主体;第三,信托机构作为收购主体,收购上市公司的股份,管理层在一定的时候回购股份。但是,通过信托融资方式,一方面,管理层将支付高昂的费用,为以后的经营增加了成本;另一方面,管理层作为间接股权持有人只有受益权而没有处置权,股权的变
动要经过持股委员会通过才能生效。
(5)、MBO基金。MBO基金是伴随着上市公司MBO运作一起产生的。2002年底,上海荣正咨询有限公司设立了规模达50亿元人民币的国内第一家MBO基金--利宝资本俱乐部,2003年底,由花旗银行、梧桐基金、红塔创投和深圳国投合资组建的MBO基金--申滨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己投入运作。MBO基金的投资行为指通过信托合同或注册法人的方式将投资者的资金集中起来,形成投资基金,交由专业人员按照资产组合原理进行分散投资的行为。MBO基金的基本运作与管理层共同组成收购主体,收购上市公司。MBO基金出具委托书,委托管理层行使其股东的权利并控制和经营上市公司,然后管理层按照分期转让股权协议,以事先确定的价格分期分批的回购MBO基金持有的股份。MBO基金获取收益,逐步退出,管理层则逐步完成对上市公司的收购。
3、收购定价
合理地确定MBO实际价格,是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成功运作MBO的关键。上市公司MBO实际运作中存在最多的是收购定价问题。2002年12月实施的《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对上市公司股份转让的价格做出了规定:协议收购的非流通股价格不低于每股净资产,要约收购的价格参照流通股价格。但是,在一些上市公司MBO案例中,收购价格是低于每股净资产的。上市公司管理层即使按照每股净资产来实施MBO,也并非解决收购定价的良策。因为:第一,每股净资产仅仅反映每股普通股所代表的账面权益,既不反映每股净资产的变现价值,也不反映其产出能力。第二,按照现行的会计准则核算确认的每股净资产侧重于企业的有形资产,没有充分考虑企业的品牌、企业信誉、技术等无形资产的价值。第三,机械的以每股净资产作为收购定
价标准,在当前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不到位的情况下,导致公司管理层蓄意的压低每股净资产获取较
低的收购价格提供了诱因。
国资委《关于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意见》规定,管理层不得参与转让国有产权的决策、财务审计、离任审计、清产核资、资产评估、底价确定等重大事项。证监会颁布的《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要求,管理层进行收购的,为股东聘请独立的评估机构则是必要条件。上述规定可以避免上市公司的股东不得不依靠管理层来判断公司价值。上市公司MBO收购价格的确定应采用市场化的定价机制,由独立的专业资产评估机构对公司资产进行评估,充分地考虑公司的财务状况、盈利能力和发展潜力,力求准确地反映资产价值。然后,以评估的结果为基础,在统一的产权交易市场向所有收购人公开竞价拍卖,确保收购价格形成机制的公开、公正与公平。
(五)、上市公司MBO的风险分析
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有关MBO的法律和配套的政策措施还没有出台,因此,上市公司MBO作为一种新型的企业并购方式,在诸多环节上还存在一定的风险因素,主要包括:1、法律风险
目前,我国对于完全意义上的MBO并购方式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可以引用的部分规定只是少数临时性的、地方性的、政策性的办法和条例,包括:《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关于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意见》、《企业国有产权转让办法》等。它们不具备立法的权威性,交易各方的合法权益的保护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交易各方的违规行为也得不到法律的约束。目前,从已实施的部分上市公司MBO的案例来看,收购主体设立、融资安排、财务定价、信息披露等方面,找不到明确的法律依据,甚至有些做法与现有法律规定相违背。将来一旦法律对MBO做出具体规定,会给MBO带来一定的法律风险。
2、政策风险
目前,国内的并购交易很大程度上由政府控制的,并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市场行为。政府不仅制定政策,而且直接参与交
易,因此,政府制定的政策,直接关系到MBO运作的成败。一方面,MBO担负着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特殊使命,上市公司国有控股股东的变更最终需要经过国资委的审批:另一方面,在MBO实施过程中,隐含着诸如人员安置、以非经济目标代替经济目标、收购主、客体的确定等大量的行政行为因素,使一些收购环节变得相当复杂,无形中给MBO的具体操作带来了难度,进而导致上市公司MBO运作不确定性增加,政策风险
凸现。
3、融资风险
风险与收益的对称性是金融交易应遵循的基本原则。MBO作为一种金融交易方式,管理层通过融资获得公司股权理应是融资风险的承担者。但是,由于融资环境限制和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分置,可能会导致管理层融资行为扭曲,融资风险的最终承担者并不是公司管理层本身,而是转嫁给股东和债权人。融资风险具体包括资金是否可以保证时间与数量上的需要,融资方式是否适应MBO动机、现金支付是否会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等。一方面,国内融资环境的制约主要表现在:一是缺少多样化的金融机构提供信贷资金支持;二是缺乏多样化的金融工具如企业债券、商业票据等,导致管理层缺乏利用多种金融工具进行融资结构安排;三是现行的法律法规的严格限制。这些外部融资环境的限制,会加大管理层取得合法收购资金的难度。另一方面,上市公司管理层不管是利用公司信用融资,还是用股权质押融资,都是挪用公司资信进行的违规融资,把融资的信用风险转嫁到公司。因为,面临资金偿还压力和承担违规风险的公司管理层,很可能会利用非法交易尽快获得大量现金用于偿还因融资而形成的债务,导致公司资产流失,绩效下降,或者采取较高股利支付率的分红政策,透支公司融资能力,加大公司财务风险,使公司丧失了持续经营的能力。
四、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存在的问题及规范措施
(一)、上市公司MBO存在的主要问题
MBO作为一种并购的重要方式,在上市公司中实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从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实践来看,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
题,主要表现在:1、运作不规范,信息不对称
在现行体制下,只要上市公司MBO有利于公司未来的发展和股东财富的最大化,应当是一种有意义、有价值的实践探索和创新。问题在于,尽管国资委己经成立,地方国资委的组建工作也将完成,但很多政策措施还没有完全实施到位,国有资产的监管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国有资产事实上还存在着所有者缺位现象。此外,上市公司管理层选聘还没有真正做到市场化、职业化、专业化,MBO运作还不够透明,突出地表现在:(1)、上市公司所有者缺位,公司的实际经营控制权掌握在管理层手中,形成内部人控制,当内部人从公司代理人的角度转向公司的所有者时,由于缺乏明确规范的操作程序和制度安排,容易发生上市公司MBO收购行为暗箱操作、透明度不高,很难保证转让价格的合理性,极易导致
侵害其他股东权益的现象。
(2)、上市公司管理层与国有股权代表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公司管理层在利益驱动下,有可能通过调节或隐藏利润、压低净资产值的办法降低上市公司的账面价值,然后利用账面亏损和较低的净资产值迫使地方政府低价转让股权给上市公司管理层设立的公司。如果地方政府不批准,管理层则继续操纵利润,扩大账面亏损直到上市公司被ST、三板OTC后再以更低的价格收购。一旦上市公司MBO顺利完成后,管理层再通过各种手段将隐藏的利润合法的转回,然后采用较高的现金股利政策来满足管理层收购的资金需求。
(3)、目前上市公司MBO定价方式是由买卖双方通过谈判最终确定的,没有形成公开市场竞争机制。转让价格不低于每股净资产,是股份有限公司国有股股东行使股权转让唯一的约束。一方面,上市公司管理层利用公司改制等各种假借手段,使得收购价格低于每股净资产;另一方面,必须明确即使收购价格高于每股净资产,也并不能保证国有资产做到保值增值,因为,易受到管理层调节的每股净资产只是账面权益,不代表其变现价值和盈利能力,更不包括企业增长潜力、市场份额、品牌价值和人力资源状况等非财务因素。
2、各收购主体的市场地位不平等
关于上市公司股权转让的重大事项必须经过股东大会的讨论表决通过后才能付诸实施,但是由于我国经济结构及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原因,造成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分置,存在明显的“人为分割”的特征。同一家上市公司既有国有股、法人股、社会公众股、外资股,又有流通股与非流通股的划分。社会公众股即流通股仅占上市公司总股本的1/3左右,而处于控股地位的股东则对公司拥有绝对控制权,并且尚未进入市场流通。因此,即使社会公众股股东不同意股权收购方案也无法否决控股股东的提案。从目前上市公司MBO实践案例来看,管理层收购的非流通股,其转让价格不仅大大低于流通股价格,而且甚至低于非流通股股东的成本。社会公众股东(尤其是中小股东)以较高的发行价格和增发、配股价出资,一直希望能以每股净资产转让国有股,这个目标长期得不到实现。而管理层却以低廉的价格,通过协议转让而不是公开竞价的方式轻易的得到了,这实际上是给予了管理层高于其他收购主体的特权,是明显的违背了现有的政策规定。《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和《关于向外商转让上市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有关问题的通知》已经确定了各种收购主体平等的市场地位,并明确规定“向外商转让上市公司国有股和法人股原则上采取公开竞价方式。”同时,对上市公司来说,非流通的国有股与法人股向公司管理层转让与向外资、民营企业转让一样,并没有根本上解决国有股流通的问题,反而使产权关系进一步复杂化,为今后的全流通又设置了新的障碍。
上市公司实施MBO后,管理层成为公司的大股东,公司由一人或少数人控制,公司内部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公司有可能以“一人独大”代替“一股独大”,出现新型的“内部人控制”或掏空上市公司现象,如果监督不到位,大股东会利用信息优势、非法交易或关联交易等方式获取或转移上市
公司的利益。
3、可能加大公司的经营风险
从上市公司MBO的实践来看,收购所涉及的金额巨大,远远超过管理层经营能力,管理层的融资行为可能引致道德风险,扭曲管理层
的经营行为,他们可能不顾公司维持连续性经营的需要,实施高比例分红政策来偿还收购股权时所欠下的巨额债务,或频繁进行带有关联交易性质的资产变卖、股权转让或挪用公司的资信进行融资,加大公司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从而降低企业的价值,损害其他股权持有人和债权人的利益。此外,上市公司管理层低价购得的股份,在未来存在高价套现机会的情况下,一旦出现击鼓传花式的股权转让重组,会引发公司管理的动荡,不利
于公司的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
(二)、上市公司MBO的规范措施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对产权明晰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逐步尝试MBO这种产权交易方式。但考虑到目前中国证券市场作为新型加转轨市场的明显特征,管理当局不可能一味地照搬西方成熟市场的发展经验,也不会忽视MBO在明晰产权和强化激励方面的积极作用,全盘否定。而是应该在完善制度环境和规范操作的基础上发展适合我国市场环境的有
法、有序、有效的MBO。
1、完善MBO的政策法律环境
完善的法律制度,稳定、一致的政策是发展MBO市场的根本保证。目前,我国对MBO没有明确的政策规定,只是涉及资产转让的规定,证监会发布的《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及《上市公司持股变动披露管理办法》,对MBO的方法、信息披露以及监管措施做出相应的规定。最近,国资委《关于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意见》,第一次对管理层收购问题进行了明确表态并提出了基本规则,国资委和财政部联合发布的《企业国有产权转让办法》,进一步从国有产权转让的监督管理、转让程序、批准程序和法律责任等方面对转让行为进行规范。目前,可以考虑尽快制定《上市公司MBO管理办法》,使国有股权转让的管理更加具有可操作性,在一定程度上为MBO扫清了政策上障碍。现行的《公司法》、《证券法》、《商业银行法》等有关规定也是实施MBO的一大障碍。按照《公司法》规定,“公司对外累计投资额不得超过本公司净资产的50%”,该规定增加了上市公司管理层设立公
司型收购主体实施MBO的成本。按照有关法律规定,管理层设立公司型收购主体实施MBO,其获得的股权收益将被双重征税,为了鼓励上市公司管理层实施MBO,可以考虑对公司型MBO收购主体征缴企业所得税后,免除对个人征收个人所得税。从融资渠道来看,我国《商业银行法》、《贷款通则》和《证券法》也存在诸多限制,商业银行不得从事信托业务和股票业务,借款人不得用贷款进行股本权益性投资以及银行资金禁止违规流入股市等。银行资金不能进入股市的规定是不合理的,银行资金进入股市应是其投资的一种方式,必须修改相应金融法律的有关规定,允许合规的银行资金进入股市。同时,应加快管理层收购的立法进度,明确MBO各参与方的权利与义务,规范收购程序和行为,为MBO的顺利实施创造
良好的法律环境。
2、健全MBO的市场环境
(1)、培育成熟的证券市场。我国证券市场已走过10多年时间,已发展成为中国金融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与发达国家成熟的证券市场相比,目前我国的证券市场还存在一些正待规范和解决的问题,突出地表现在: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分置,“一股独大”,部分上市公司重上市、轻转制,重筹资、轻回报,信息披露体系不健全,监管不到位等。而股权结构分置是控股股东侵害社会公众股东利益、公司法人治理不完善和内幕交易等弊端的根源。因此,应遵照2004年2月1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尽早妥善地实施国有股减持并适时在二级市场上全流通,优化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促进上市公司由单一的融资型向融资与回报并重型转化,进一步完善独立董事制度,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加大信息披露中欺诈行为的处罚力度,建立证券市场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培育一批独立、勤勉、中立的市场中介机构等,为上市公司MBO的顺利运作提供良好的证券市场外部环
境。
(2)、拓宽融资渠道。在西方国家,MBO的融资渠道是多种多样并且各种金融工具可以组合使用,融资方案的设计主要集中在全面
考虑资金的使用成本和效率。但对于国内公司而言,目前狭窄的融资渠道使公司管理层很难获得收购所需的资金来源。因此,客观上存在诱使管理层与一些机构投资者之间内幕交易和违规操作的可能性。随着金融体制改革和外资银行的进入,应扩大金融品种,加快金融创新,逐步解决融资渠道缺乏这一制约管理层收购的瓶颈问题。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投资银行、风险投资等机构投资者,完善其操作规程、风险控制和退出机制,降低融资成本,引导MBO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加快金融制度和金融工具创新,设计和引入多种金融工具,如企业债券、抵押贷款、商业票据、可转换债券等,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增强MBO对投资者的吸引力。
(3)、成熟的经理人市场。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需要大批充满激情和创业精神的经理人群体,经理人作为对未来管理不确定因素的决策者,他们具有的自信、果敢、意志力、敬业精神、创新精神以及对潜在机会的把握能力,是企业获得成功的重要前提。但长期以来,国有企业经理人是由各级政府部门考核任用,带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没有做到市场化、职业化、专业化,至今尚未建立起一个跨地区统一的经理人市场,这是导致上市公司MBO缺乏公平与效率的一个关键因素。经理人市场与公司内经理人员的行为之间存在一个互动机制,如果一个企业的经理人员行为不当,造成公司绩效下降,那么该经理人员在市场上声誉受到影响,其人力资本会发生贬值,报酬水平相应下降。否则,他就必须努力工作,避免经理人市场的惩罚。因而,一个竞争充分的经理人市场对经理人员的约束和激励是强有力的,它既能促使经理人员努力工作,又能使他们不断积累和实现人力资本价值。通过成熟的经理人市场竞争,最终可以筛选出上市公司最具有资格和能力实施MBO的管理层,这样不仅可以提升MBO的效率,而且可以保证MBO的公正、公平。(4)、收购定价市场化。在国外,对目标公司的收购是在众多收购主体之间公开竞价转让,本公司管理层并非必然的收购主体,只有目标公司的管理层在公开竞争中胜出,才属于MBO。我国绝大多数MBO运作案例的收购价格都是围绕目标公司每
篇二:工商管理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工商管理毕业参考文献〔优秀118个〕
工商管理是研究工商企业经济管理根本理论和一般方法的学科,主要包括企业的经营战略制定和内部行为管理两个方面。工商管理专业的应用性很强,它的目标是依据管理学、经济学、会计学等根本理论,通过运用现代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有效的企业管理和经营决策,保证企业的生存和开展。以下是整理好的118个关于工商管理毕业论文参考文献,供大家参考。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参考文献一:
【1】邹芸螺.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法律素养培养研究.现代商贸工业,2021,39(04):83-84.
【2】张黎,王丽敏,魏莎莎.基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工商管理专业群建设研究.中国商论,2021(01):174-175.
【3】张海报,梁婷,黄霞.民办大学工商管理专业"2.5+0.5+1";人才培养创新.教育与职业,2021(01):96-102.
【4】万玺.应用技术型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创新模式改革研究以重庆科技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为例.价值工程,2021,37(07):248-249.
【5】王晖.能力培养视角下工商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群的构建.科教文汇(上旬刊),2021(01):79-81.
【6】邵怀文.探索工商管理专业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商场现代化,2021(01):156-157.
【7】孟彤.工商管理的开展与趋向分析.人力资源管理,2021(01):16-17.
王瑜,娄凯轩.中小企业工商管理现状及开展方向分析.特区经济,2021(01):157-158.
马静.从工商管理角度看"茶道";中所蕴含的"商道";.福建茶叶,2021,40(01):218-219.
周贤东.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对茶企运营开展中的作用.福建茶叶,2021,40(01):200-201.
吴志兴,曾梦宇.地方高校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与茶叶企业进行校企合作问题研究.福建茶叶,2021,40(01):212-213.
段超.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创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对外经贸,2021(01):155-157.
梁宁娜.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建设探讨.经济师,2021(02):207-208+210.
郑琼娥.基于"双创";思维的工商管理专业教学改革探索以安溪茶学院为例.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1,34(02):79-82.
陈春茹.山西工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商业经济,2021(02):178-180.
杜海玲.供应侧改革背景下地方高校应用型转型开展改革与实践以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工商管理专业为例.对外经贸,2021(01):122-124.
黄婷婷.中小企业工商管理现状及开展方向分析.商场现代化,2021(02):96-97.
陈盈羲.基于市场经济环境下我国工商管理现状分析.改革与开放,2021(01):9+29.
张芸.加强新经济环境下企业工商管理水平的思考.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17(05):249-250.
柳青."互联网+";背景下工商管理专业跨界培养的对策研究.中国管理信息化,2021,21(04):184-185.
赵春舒.基于STP理论的民办高校工商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天狮学院为例.价值工程,2021,37(09):230-232.
束岗.论我国工商管理现状及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纳税,2021(07):118.
曹爽.基于OBE模式的工商管理专业核心课?连锁门店运营管理?实践研究.辽宁经济,2021(01):74-77.
汤云.基于国际化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构建以武汉商学院中德合作工程为例.中国市场,2021(07):131-133.
张锁通.开放教育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问题研究.河北播送电视大学学报,2021,23(01):21-25.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参考文献二:
麻新.企业工商管理的未来开展方向探索.时代金融,2021(06):143+147.
李馨兰.企业工商管理的未来开展方向探索.现代商贸工业,2021,39(09):44-45.
陈浩民.浅谈如何加强工商管理培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经济研究导刊,2021(07):137-138+140.
邹平安,陈宏武,王昕,刘军."产教融合导师制";模式在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中的应用.企业技术开发,2021,37(02):1-4.
杨勇军."3+1";人才培养模式下工商管理专业学生企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证.知识经济,2021(07):127-129.
胡剑芬.学分制下工商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优化研究以南昌航空大学为例.价值工程,2021,37(11):184-186.
辛焕平,刘丽辉.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为例.价值工程,2021,37(14):218-220.
邓渝.基于在线学习的翻转课堂在高校工商管理教学中的应用探索.高教学刊,2021(09):81-83.
李雷,杨怀珍.广西高校工商管理学术型硕士课程体系构建.高教论坛,2021(03):78-80+53.
陈长彬,盛鑫.团队合作式多边互动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以工商管理类课程为例.现代商贸工业,2021,39(15):167-169.
李春波.工商管理专业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1(04):69-70.
林海涛.构建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9(01):41-43.
郑宝华.基于可拓模型的工商管理学科实践教学课程质量多元化评价研究.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17(08):62-64.
张升.普通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31(04):25-28.
朱永在.关于电子商务中工商管理的作用探究.科技经济市场,2021(03):163-164.
田壮壮.工商管理培训对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作用研究.中国管理信息化,2021,21(07):101-102.
叶小斌.工商管理的热点问题分析及开展趋势分析.金融经济,2021(06):104-105.
严婉瑜.企业工商管理的未来开展方向及管理模式探索研究分析.金融经济,2021(06):176-178.
.广州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工程管理系.工程管理学报,2021,32(02):2+159.
周叮波.欠兴旺地区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经管类专业校中企的建设模式创新与实践探索基于工商管理学院经管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视角.商业经济,2021(05):175-178.
潘镇,李金生,白俊红,陈德良."四元耦合";导向的工商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中国大学教学,2021(03):47-49.
陈长彬,盛鑫.工商管理类专业核心课程资源建设体系构建:基于创新与实践一体化视角.价值工程,2021,37(15):273-276.
卜妙玲.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中国管理信息化,2021,21(09):200-201.
程春.工商管理专业五位一体实践教学研究以仰恩大学为例.创新与创业教育,2021,9(02):146-150.
苏敬勤,贾依帛.我国工商管理案例研究现状、应用前景及情境化深度.管理学报,2021,15(06):791-802.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参考文献三:
庞颖.源于梦想成于实践访香港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品质管理实务教授,品质管理理学硕士工程学术参谋洪奕显.质量与认证,2021(06):28-31.
曾梅华.高校党员志愿效劳在党的群众路线中的长效化机制研究以广州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为例.教育教学论坛,2021(24):55-57.
唐时俊.工商管理学科大学生"第二课堂";创新文化构建.现代商贸工业,2021,39(20):145-147.
林巍.应用技术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温州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为例.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38(15):15-17.
陈淑芬,谭波.基于"术科";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校企深度合作研究以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术科班";为例.大学教育,2021(05):162-165.
孙春侠.工商管理信息化开展及策略.中国集体经济,2021(19):29-30.
柴斌.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企业技术开发,2021,37(04):106-108.
赵颖."互联网+";背景下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中国商论,2021(18):185-186.
翁玲玲.我国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与社会需求.经济研究导刊,2021(19):148-150.
刘慧.工商管理类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学习体系建构策略分析.价值工程,2021,37(23):274-275.
戚宏亮,刘颖,张琪.创业创新理念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价值工程,2021,37(26):203-204.
林銮珠.岛屿型区域的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研究以海南大学为例.科教导刊(下旬),2021(06):31-32+35.
田广,万永安,王红.实质性原型与工商管理策略.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6(04):5-13+1.
包文宇.工商管理对经济开展的促进作用.现代商业,2021(06):151-152.
孙立明.企业工商管理现状分析及开展方向.财会学习,2021(16):175-176.
曹铖.互联网+背景下的工商管理专业创新模式研究.现代交际,2021(14):165-166.
李晓梅,刘晓伟,何奎."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1(08):1-2.
孙静.普通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提升与对策研究基于北京物资学院的实证研究.教育现代化,2021,5(28):21-27.
杨芳,杨娇,戴恩勇.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当代教育论坛,2021(04):100-105.
魏蕾.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现代商贸工业,2021,39(25):155-156.
王艳双."互联网+";背景下工商管理人才跨界培养路径探析.现代商贸工业,2021,39(25):159-160.
哈静,吴珍梅.基于企业需求视角的应用型高校工商管理类人才胜任力培养研究.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21,34(07):22-28.
宋启红,贾滇.民族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江苏商论,2021(08):116-118.
徐小品.加强工商管理培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时代金融,2021(21):127+132.
买尔江古力-依米提.企业工商管理的现状分析及开展研究.时代金融,2021(20):145+147.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参考文献四:
管蕾.企业工商管理的未来开展方向探讨.时代金融,2021(20):172+175.
樊文博.工商管理的经济推动策略研究.金融经济,2021(16):157-158.
王玉彦.论工商管理对经济开展的促进作用.中国市场,2021(26):100-101.
熊水金.企业工商管理的现状及改良方法探讨.南方农机,2021,49(17):51.
宁波.探索工商管理专业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时代金融,2021(23):318-319.
易莉华.民办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332实训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以上海外国语大学贤
达经济人文学院为例.教育现代化,2021,5(32):132-135.
刘璞,曾画春,张日上.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与提升对策.教育教学论坛,2021(39):43-44.
张杨.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双导师制度的探索与实践.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21,20(08):72-75+102.
王怡,薛红燕,姚丽霞.工商管理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路径和模式研究.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1(09):131-132.
张丹阳.高职工商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中国管理信息化,2021,21(18):216-217.
陈霞.工商管理信息化开展策略探讨.现代商贸工业,2021,39(28):42-43.
张新艳.加强工商管理提升企业管理水平.中国商论,2021(25):94-95.
李文娇.新经济环境下企业工商管理水平的提升策略.中国商论,2021(24):152-153.
买尔江古力-依米提.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时代金融,2021(23):133+136.
叶小斌.企业工商管理的未来开展方向探讨.经贸实践,2021(18):268+270.
黄鑫琛.简述工商管理对经济开展的促进作用.商场现代化,2021(16):74-75.
崔莉.我国企业工商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思考研究.商场现代化,2021(16):100-101.
赵彦东.探讨企业整体管理开展中工商管理培训的作用分析.中国市场,2021(28):81+83.
蔡仁雄.工商管理对企业转型的影响研究.商场现代化,2021(16):82-83.
尚沅沅.浅议工商管理人才创新培养实践.广东蚕业,2021,52(10):27+29.
米素娟.工商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理念实施.现代商业,2021(28):110-111.
刘召山,李焕荣,张均燕.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制建设问题与策略探索.教育现代化,2021,5(41):94-95.
刘晓华.工商管理专业如何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文教资料,2021(27):102-103.
高瑜.工商管理对经济开展的促进作用探讨.中国市场,2021(36):105+111.
段丽娜.新经济时代工商管理人才应具备的素质探究.中国市场,2021(35):120+124.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参考文献五:
刘纯霞,陈友余.校企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研究以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工商管理专业为例.科教文汇(中旬刊),2021(11):75-76+87.
冯春梅.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状况调查.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21,35(10):41-42+44.
刘英杰.基于精益管理理论的民办高校工商管理课程教学的探讨.教育教学论坛,2021(46):156-157.
程婧.网络环境下专题教学法在高职工商管理教学的创新运用.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17(05):71-74.
张鹏.基于实战型的工商管理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研究.科教导刊(中旬刊),2021(10):40-41.
世藏吉.藏汉双语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的调查与分析.人才资源开发,2021(20):65-66.
高梦琪.工商管理在企业转型中的作用探讨.金融经济,2021(20):108-109.
彭丽萍.浅析工商管理对经济开展的促进作用.中国商论,2021(31):40-41.
娄瑾.现代企业会计和工商管理模式应用探究.全国流通经济,2021(28):125-126.
崔莉.关于电子商务中工商管理的作用研究.全国流通经济,2021(29):16-17.
杨国敏,刘宪立.SAP应用环境下的工商管理类专业管理信息系统教学探讨.现代经济信息,2021(19):398+400.
张博.企业转型开展中工商管理部门的作用分析.企业改革与管理,2021(21):46-47.
杨礼茂,钟颖,李俊文,刘欣.基于价值共创的湖北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案例式教学研究.科技创业月刊,2021,31(08):54-58.
阮娴静.面向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地方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科技创业月刊,2021,31(08):82-85.
施文一.工商管理对企业管理的水平提升研究.商场现代化,2021(20):89-90.
吴琼.高校党支部创新型建设研究以安徽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党支部建设为例.法制与社会,2021(33):170-171.
陶小兵.企业工商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中国管理信息化,2021,21(23):73-74.
栾莹莹.工商管理对国内经济快速开展的促进作用.中国商论,2021(32):88-89.
篇三:工商管理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篇一:工商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江苏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论文
电力企业高效库存管理方案研究
学生姓
名
指导教
师
班级学
号
工商管理
函
授
站
2021年4月30日
电力企业高效库存管理方案研究
摘
要
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恶劣,企业竞争的激烈,迫使企业加强内部管理。物流是“第三利润源”正越来越得到电力企业的认同。库存管理适当与否对企业经营的利润改善有很大的影响,决策得当,则可提高效率进而创造利润。如何保持合理库存,既满足企业正常的生产需求,又能合理的减少库存成本是目前电力企业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本文根据如皋市供电公司物资公司的现状及2021年的经营状况,结合现代仓储管理知识,提出库存控制的研究方案,提升仓储管理水平,达到降本增效目的。
关键词:库存成本,ABC分类,物流信息系统,零库存
ABSTRACTContents:Asthebusinessenvironment,thefiercecompetitionofenterprises,forcingenterprisestostrengtheninternalmanagement.Logisticsisthethirdprofitssourcearebecomingmoreandmoregettheelectricpowerenterprisesidentity.Inventorymanagementofenterprisemanagementofappropriatenessprofitshavegreatinfluenceonthe
/21improvement,decision-making,canimproveefficiencyproperlyandtocreateprofits.Howtokeepthereasonableinventory,meetstherequirementsofnormalproductionenterprise,andcanreduceinventorycostisreasonablecurrentelectricpowerenterprisesmustsolvetheproblem.AccordingtotheRuGaoShipowersupplycompanysuppliescompanyandthestatusofthe2021,combiningmodernwarehousingmanagementknowledge,inventorycontrol,warehousemanagementlevel,andachievepromotionfinancialpurpose.Keywords:Inventorycost,ABCclassification,logisticsinformationsystem,zeroinventory
目录
第一章
方案提出的背景及意义.................................................................................11.1现代物流管理理念在电力系统物资管理中的运用.....................................11.2公司总体概况.................................................................................................11.3公司存在的问题(应该介绍库存管理方面的问题).................................21.4市场竞争的需求.............................................................................................2/211.5解决问题的意义.............................................................................................2第二章
方案一:准确控制库存货品.........................................................................42.1运用ABC分类管理法对货品进行有效分类.................................................42.2加强物资的计划管理.....................................................................................62.3运用物流信息系统对库存物资实施监控管理.............................................62.4降低库存,逼近零库存的运作和管理.........................................................82.5经常清仓、查库、盘点.................................................................................92.6高效库存控制管理需要高素质的员工.......................................................1第三章
方案二:让供应商成为自己的仓库...........................................................11/21第四章
方案比较.......................................................................................................13第五章
结
论...........................................................................................................15参
考
文
献...............................................................................................................16电力企业高效库存管理方案研究
第一章
方案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1.1现代物流管理理念在电力系统物资管理中的运用
现代物流是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产物。传统意义上的物流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配送、货运代理、多式联运等业态。但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竞争的日益激烈,物流业逐步演进为包括企业自身的原材料采购、运输、仓储和产成品的加工、整理、配送等由企业自身承担的物流服务业务。因而,从广义上讲,现代物流业包括传统概念的物流企业和商贸流通企业,涵盖原材料(或产成品)从起点至终点以及这一过程相关信息有效流通的全过程。它将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信息等方面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供应链,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性服务。这种新型的现代物流方式,既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完美完整服务理念的必然要求,更是信息技术改变传统贸易模式的必然选择。
/21现代物流与传统物流的最大区别,是运用计算机网络和信息技术的支撑,将原本分离的商流、物流、信息流和采购、运输、仓储、配送等环节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供应链。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电力市场经营的需求,电力公司系统物资管理按照“集约化发展、精细化管理”的要求,结合现代物流管理理念,建立和完善了物资管理工作机制。物流作为“第三利润源”正越来越得到电力企业的认同。物流管理同时又为对静止或运动库存的管理。库存是有成本的,库存资产在企业的总资产额中所占的比率极为可观,管理的适当与否对企业经营的利润改善有很大的影响。如今对我们电力物资供应企业来说,工作重点就是合理运用资金,保持合理库存,提高效益的同时保证生产和销售的需要。
1.2公司总体概况
如皋苏源电力物资有限公司是如皋供电公司内部物流单位,代表公司行使物资管理职能,负责公司除原(辅)燃料以外的生产、基本建设工程项目、生产维修所需的物资采购、贮存、配送任务物资采购供应工作,即主要从事供电公司的基建工程、配网工程、技改项目、大修及用户工程的电力设备、各类材料的经营工作。公司注册资金160万元。2021年实现销售收入10840万元,其中省、市公司招标大型设备3940万元,此类设备是电力工程中大型设备,直接配送到生产安装现场,不需要太多的管理。余下6900万元材料为全市电力客户新装,增容,电力生产维修、电网工程等的材料供应,分成六大类(设备类、线缆类、铁件类、金具类、瓷件类、杂件类)大小品种2120个。公司现有仓储总面积3000平方米,其中大件库1200平方米,小件库十间共500平方米,露天堆场150/21平方米。目前物资仓库有员工42名,其中管理人员12名,搬运工21名,各类搬运工具130台。
篇二:工商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范文-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研究
写作提纲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进程的加快,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在明晰产权和强化激励的要求下正逐步实施管理层收购,通过股权激励等制度安排使企业管理层获得控制权,实现管理层自身利益与企业经营的有效统一,有利于提升企业运作质量和创造价值的能力。国内外企业的实践证明,管理层收购是企业产权改革的理想选择,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途径,是企业家价值的最佳通道,是国际惯用的激励模式。近几年来,在实践中,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正处于起步阶段。在理论上,对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尚缺乏系统的研究。深入地进行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的研究,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与时俱进,富于鲜明的时代性,有利于优化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提高证券市场的融资效率和运作效率,促进证券市场的规范与发展。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进程的加快,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在明晰产权和强化激励的要求下正逐步实施管理层收购,通过股权激励等制度安排使企业管理层获得控制权,实现管理层自身利益与企业经营的有效统一,有利于提升企业运作质量和创造价值的能力。
一、管理层收购的概述
(一)MBO的起源及其涵义
1、MBO的起源
/21管理层收购MBO(ManagementBuy-outs)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证券市场。这一时期,美国证券市场扩容速度过快,许多私人公司乘机上市,迅速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公众公司,一些上市公司没有业绩支撑,股价泡沫程度很高。后来,伴随石油价格的上涨,西方国家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持续的、较高的通货膨胀的直接后果就是使泡沫性股市迅速回落,道琼斯工业指数从1972年的1036点降至1974年的578点,相当一部分上市公司的股票市值严重偏低于实际价值,上市公司的Q值(市场价值/重置成本)从1965年的1.3大幅下降至1981年的0.52,这意味着在资本市场上购买企业要比在实际资产市场上购买企业便宜一半。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上市公司内部人的管理层,比外部的投资者知悉更多关于上市公司的真实信息,巨大的价差促使管理层通过收购上市公司的股份来实现所有者收益,上市公司MBO就这样运用而生了。
美国KKR(KohlbergKravisRoberts)公司是世界上最早运作MBO的公司,1975年,KKR公司决定收购罗可威尔公司的一个制造齿轮部件的分厂。KKR公司与目标公司的管理层携手,以每股一美元的价格对该分厂实施了MBO(管理人员持股20%,KKR公司控股80%),收购后由于改进了库存品的管理,加强了收账制度,削减了不必要的费用开支,使公司的现金大量增加。5年后,以每股22美元的价格卖给其他公司,KKR公司和管理人员取得丰厚的回报。MBO在美国的活动主要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70--80年代,由于经济持续增长,各种并购活动频繁,并通过立法鼓励MBO的发展,这一时期的MBO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MBO的产生通常是销售额受国民生产总值波动影响较小,而且具有有限成长机会的成熟产业,如食品加工业、零售业、服装业等;二是这些风险较小、可杠杆化资产较多的产业的大量现金或被低估的资产增强了经理人员的举债能力。第
/21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期,由于1990——1992年发生了经济衰退,公司的收入增长和盈利能力受到影响。同时,80年代迅速发展的管理层收购使许多机构的价格/预期现金流倍数大幅增加,需要相应的调整,因此,这一时期的MBO活动大幅下降。第三阶段,1992年以后,美国经济又开始了持续的增长,股价连续创新高,债券市场规模扩大,金融产品不断创新,使MBO的操作人员
能获得更多、更灵活的资金。MBO的交易呈现由成熟产业向高科技产业转移的趋势。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美国企业并购浪潮中,MBO被视为减少公司代理成本,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一种有效手段而成为并购的一种重要方式,这次并购浪潮不仅带动美国经济走出低谷,更促进了美国企业制度和金融制度的演变。
2、MBO的涵义与特点
(l)MBO的概念
MBO(ManagementBuy-outs)即管理层收购是指目标公司的管理层包括董事、监事和总经理等,利用借贷融资的方式筹措资金收购本公司股份,从而改变本公司的所有权结构、控制权结构和资产结构,进而达到重组公司的目的,并获得预期收益的一种收购行为。通过收购,完成了企业经营者向所有者的转变,使经营者与企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实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统一。因而,MBO在激励内部人积极性,降低代理成本,改善企业经营状况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MBO的主要特点
MBO作为一种新型的企业并购方式和制度创新形式,有其自身的一些特点,主要包括:收购主体的特定性。MBO与其他并购方式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其收购主体最终是本企业的管理层,企业实施MBO后,采取的是所有者与经营者合一的方式解决经营者激励与约束机制,这种方式有利于管理层摆脱过去的盲目指挥和
/21过多限制,全身心地经营好属于自己的资产,这实际上是对现代企业制度的一种反叛。
收购价格的公允性。MBO完全按照市场化原则公开竞争定价,应回避管理层收购过程中的单边交易,建立一个公开、公正的市场,增加买方数量,民营资本、外资资本、社会法人资本和管理层资本都是合法的收购主体,享有平等的待遇。因此,实施MBO应采取市场化定价,通过竞争最终形成一个合理的收购价格。
主要收购资金的外部性。MBO所需资金一般依靠银行贷款、债券为主体的外部组合融资来完成。MBO属于杠杆收购(LBO)的一种,一般情况下,90%以上的收购资金来源于外部融资。管理层在全面考虑资金成本和使用效率的前提下,融集足够的资金来进行收购,是成功实施MBO的关键。同时,实施MBO还需要中介机构、财务顾问进行必要的指导。
目标公司具有潜在的效率性。MBO多发生在拥有稳定现金流和具有良好经营潜力的行业,而且目标公司又存在管理效率低下的状况,具有巨大的资产增值潜力和潜在的管理效率空间。一方面,管理层可以采用协议收购的方式用较少的资本获得对公司的相对控制权,再通过重组和降低代理成本的方式,提升公司的整体管理效率,为公司的股东创造更大的价值;另一方面,管理层为了偿还收购过程中借入的巨额债务,通常会出售部分目标公司的非核心资产或业务来满足对现金流入的需求,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使企业获得更高的收益。
管理层目标的一致性。成功地实施MBO的企业必须具有显著的人力资本特性。一方面,企业管理层应具有企业家精神,有良好的素质和强烈的事业进取心;另一方面,企业管理层必须是一个很好的合作团队,团队成员之间的目标必须一致,有良好的合作心态,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成员的聪明才智。
/21(3)MBO的相关概念
MBO与ESO的区别。ESO(ExecutiveStockOptions)经理股票期权是指经营者可以按照约定的价格和数量在约定的期限内购买本公司股票,并有权在一定时间后将所购的股票在证券市场上出售,但股票期权本身不可转让。期权买方(OptionBuyer)以支付一定数量的期权费(Premium)为代价而拥有股票期权,但不承担必须买进或卖出一定数量某种股票的义务:期权卖方(Optionseller)则在收取了一定数量的期权费后,承担在一定期限内服从期权买方的选择,卖出或买进一定数量某种股票的义务。在国外,解决股权来源一般有三种方法,一是原股东将其股权出让给经营者;二是公司增发新股给经营者;三是公司自二级市场回购股票来
满足经理股票期权的要求。MBO和ESO都是对管理层实施激励的模式,但股票期权与MBO并不是一回事,前者是利用股权激励,解决经理人激励约束问题的一种机制,而后者在以收购方式获得股权的过程中则必须按照一般的市场原则面对其他收购者的竞争。ESO存在着管理层最终是否购买股票的选择权,即使在行权购入股票时,也不会产生公司控制权的转移,而实施MBO的管理层则是为了获得本公司的股票所有权和对公司的实际控制权。
MBO与ESOP的区别。ESOP(EmployeeStockOwnershipplans)员工持股计划是指由公司内部员工通过自筹或借债所融资金购买本公司部分股份,从而以劳动者和所有者的双重身份参与公司生产经营管理和所有者分配的一种制度。ESOP的目的不在于筹集资金,而旨在扩大资本所有权,使公司普通职工可以同时获得劳动收入和资本收入,从而增强职工的参与意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完善监督机制,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当实施ESOP后使公司实
/21际控制权发生转移时,这在本质上与MBO是一致的,属于并购的完成,不同的仅仅是收购主体。当收购主体不仅包括目标公司管理层,还包括公司职工时,此种收购又演变成为管理层职工收购(ManagementEmployeeBuy一outs,MEBO),由此可见,MBO可以与ESOP同时实施。
(二)MBO在我国的产生与发展
MBO在我国的产生是为了解决经济转轨时期的产权问题,尤其是在入世后国有企业结构调整和业务战略性重组的客观要求下,催生了国家对国有企业控股政策变革的政策背景。1995年,中央提出“抓大放小”的思路,要求“区别不同情况,采取改组、联合、兼并、股份合作制、租赁、承包经营和出售等形式,加快国有小企业改组步伐”。此外,在企业激励机制普遍存在严重不足和扭曲的情况下,如何进一步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挖掘企业人力资本潜能,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以充分提高管理层的工作积极性和企业经营效益。在这种情况下,MBO被认为是国有股权退出的重要渠道,有助于明晰企业产权,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解决所有者缺位和内部人控制等问题的一种企业并购方式及制度创新形式而产生了。1998年,在香港上市的四通集团被认为是中国第一例成功实施MBO的企业。四通集团是典型的民营企业,但其性质却长期被确定为乡镇集体所有制企业。四通集团的管理层和员工出资成立了职工持股会,职工持股会共有会员616人,注册资金5100万元,段永基、沈国等管理层实际认股份额超过50%,再由职工持股会出资51%与原四通集团共同组建四通投资有限公司。继而,四通投资有限公司通过借贷等形式收购原四通的资产,并拥有上市公司香港四通50.5%的股权,也就是在原四通公司之外搭建一个产权完全清晰的平台,再将原四通公司拉入这个平台,实现整个企业的产权明晰。1999年9月,党的十四届
11/21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国有经济布局按照“坚持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上市公司国有股转让的案例开始出现。2021年粤美的公司管理层和职工持股会共同出资组建美托投资有限公司,转让美的集团股本总额的14.94%,股份转让后,美托投资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22.19%,取代了代表政府的第一大股东原顺德市美的控股有限公司而成为粤美的集团第一大法人股东。粤美的集团管理层通过控股美托投资有限公司间接持有粤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权,成为我国第一起上市公司MBO成功运作的案例。2021年,上市公司宇通客车总经理汤玉祥为收购宇通客车国有股与22名自然人(其中21名自然人是宇通客车职工)一起,共同设立了上海宇通创业投资有限公司,这家由汤玉祥任法人代表的企业,借助于拍卖,绕过了国资委的审批,并最终通过司法途径于2021年1月5日完成MBO。这被认为是第一家由国有管理者实施MBO的案例。2021年6月24日,鉴于当时证券市场极其低迷的状况,中国证监会发布了《关于停止国有股减持的通知》,提到“恢复国有股向非国有资本的协议转让”。党的十六大报告也明确强调:“除少数必须由国家独资经营的企业外,积极推行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在“国退民进”政策背景下,深方大、伊利股份、胜利股份等多家上市公司相继推出了MBO计划。
最近,国资委《关于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意见》出台后,该办法第一次对管理层收购MBO问题进行了明确表态并提出了基本规划。自此,越来越多公司的MBO与外资并购、民营企业收购并列成为我国证券市场三大并购题材。
(三)上市公司MBO运作的意义
1、解决所有者缺位,优化股权结构
12/21长期以来,国有股所占比例过高,处于控股地位或第一大股东地位,国有股“一股独大”和国有出资人虚置,实际上成为“内部人控制”的产权基础。根据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方针,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已是当前经济改革的一大主题,其最终目的是要使国有企业通过体制转轨或机制改造后获得更高的效率。MBO作为一种制度创新,通过协议收购国有股权,使股权结构趋于多元化,国有股“一股独大”的局面将有所改变,开辟了一条国有资本的战略退出通道,有利于解决国有企业所有者缺位,优化股权结构,对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现行的僵化的国有资产只能保值增值,不能流动的思维症结,客观上造成了国有资产流失的“冰棍”效应,通过实施MBO,一方面,国有资本的跨所有制流动,社会资产总量并没有减少,非但不会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反而盘活了原来的国有资产,大大促进了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最终有利于国有资产增值;另一方面,国家出售中小企业所有权所获得的资金可充实社会保障基金或投向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逐步从竞争性领域退出,促进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结构调整,实现国有资产的合理布局。
2、降低企业代理成本,提高企业运营效率
代理问题产生于现代企业制度中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根据代理理论,“代理关系存在于一切组织、一切合作性活动中,存在于企业内部的每一个管理层次上”。代理关系产生的经济基础是公司股东向经营者(代理人)授予经营管理权可降低公司的成本,但是代理关系的确定又必然产生代理成本。代理成本是指因经营者偷懒、不勤勉尽责,偏离股东目标和以种种手段从公司获得财富等而发生的成本。由于我国国有股“一股独大”和“内部人控制”的存在,极易产生经济学中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现象,代理成本的存在会影响公司经营效率,13/21甚至可能威胁公司的存续。詹森(Jensen)和麦克林(Meckling)认为管理者持有公司股份越少,他们日常中的偷懒或不恪守职责的动机就越强烈。通过实施MBO,可以使企业的经营者同时成为企业的所有者,由内部人控制转变成内部人参股,有助于降低公司运作的代理成本,使经营者和公司的整体目标和利益相一致。同时,经营者用较少的自有资金和大部分借贷资金收购企业产权,这种高负债的融资结构迫使管理层减少对自由现金流的分配,有利于进一步约束经营者的经营行为,提升企业管理效率以及增强提供融资支持的金融机构的外部有效监督。
3、优化企业内部结构,促进企业业务调整
任何企业都是在动态的环境中经营,经济周期的变化、技术的进步、产权发展趋势及政策的改变等都可能使企业目前的内部结构与业务安排成为低效率的组合。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企业的生产经营更应放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协同与合作,传统的“小而全”的经营理念正越来越不适应全球竞争的需要,企业的经营方向与战略目标也应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应积极参与全球分工与协作,剥离和分立那些缺乏效益或发展优势不足的子公司以及不适应企业主营业务发展的部门,而MBO正是用于此类公司的资产剥离、业务分拆等。通过实施MBO可以有效地促进企业结构调整,重新整合经营性业务,以使公司的经营重点集中于主营业务,重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培养企业家队伍,实现企业家才能
企业家(人力资本所有者)是企业最重要和最有活力的生产要素,是先进、生产方式的开拓者和创造者,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具体组织者。在资本、劳动力、土地和企业家才能这四大生产要素中,应更加注重企业家的才能,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和风险投资的14/21兴起使得企业家雇佣资本成为可能,企业家的定位、职业经理人市场的形成等使企业家的地位、价值和作用日益显现,企业实施MBO有利于培养和造就一批专业化、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企业家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决策者,他的才能能否充分发挥是企业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由于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的产权不明晰、政企不分等原因,企业家往往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人力资本受到了抑制。而MBO为管理者实现企业家才能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途径,极大地激发了管理者的创业热情,充分地施展企业家才能,有利于形成一大批充满活力、富有想象力和创造精神的企业家群体。
二、管理层收购的基本理论
(一)委托代理理论
1、委托代理关系的产生
在企业发展的最初时期,由于企业规模比较小,生产所需的资本极其有限,企业所有者通常可以胜任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企业的所有者与经营者往往是合二为一的,即业主经理。但随着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生产规模的扩大,社会分工的日益复杂,尤其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股份公司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典型的企业组织形态以后,由于众多的企业经营者无法有效地直接参与公司决策与生产经营管理,同时,客观上存在着企业所有者管理才能与企业资产规模明显的不对称,促使企业所有者寻求与经营者合作,并通过契约方式实现资源的互补。在现代企业的财产所有权与其实际的经营权相分离的条件下,公司不再由股东直接经营;而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的董事会经营管理,股东即使在掌握投票权的情况下,也只能通过选举董事会等方式间接地影响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这样,在资本所有者与企业经营者之间就形成了一种委托代理关系(被定义为契约)。这种代理关
15/21系存在于财产所有者与企业经营者之间,也存在于企业高层管理者与中层管理者之间。根据代理理论,“代理关系存在于一切组织,一切合作化活动中,存在于企业内部的每一个管理层上”。
2、代理问题的产生原因
现代企业中委托代理关系的确立,使企业资产掌握在懂经营、善管理、熟悉资本运作的职业经理人手中,通过有效的生产经营运作,有利于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但也应该看到,在代理行为中,当代理人追求自身利益时,就有可能导致对委托人利益的背离,这就产生了代理问题。公司代理问题的产生原因主要有:第一,经营者与所有者目标并不完全一致。企业所有者追求的是企业财富最大化,增加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千方百计要求经营者以最大的努力去完成这个目标,而企业经营者也是最大合理效用的追求者,他们是以增加物质与非物质的报酬,增加休闲、避免风险为目标。因而,经营者很有可能为了自身的目标而背离股东的利益。第二,在代理过程中,经营者会产生侵害股东利益的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问题。当公司的所有权被广泛分散到不承担任何管理责任的大量股东手中时,股东将很难对经营者实施全面有效地监督,在经营者不占公司股份或只拥有极少公司的所有权股份的情况下,经营者为提高公司业绩所付出的艰辛劳动与其得到的报酬便不成比例,在这种情况下,经营者通常为了自己的目标,一方面不是尽最大努力去实现股东的目标,他们会尽量回避风险,增加自己的闲暇时间;另一方面,经营者可能盲目扩张企业规模,进行额外的职务消费,或缺乏工作活力和创业激情,导致股东财富受损,使代理成本上升。正如美国经济学家伯利(Berle)和米恩斯(Means)所言:“事实上,从所有权中分离出来的经济权力的集中,己创造出许多经济帝国,并将这些帝国送到新式的专制主义者手中,而将所有者贬到
16/21单纯出资人的地位。”第三,特定控制权与剩余控制权分属于企业经营者和所有者,增加了代理成本。在“两权分离”的情况下,企业的经营权就变成了企业的契约性控制权。根据现代企业理论,这种契约性控制权包括两部分:特定控制权和剩余控制权,前者是事前通过契约明确规定的控制权,后者则指事前没有明确界定如何行使的权利,是决定资产在最终契约所限定的特殊用途以外如何被使用的权利(HartMoore1990)。企业的经营者通过契约被授予特定控制权,包括生产、经营、篇三:工商管理专业(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目录
摘
要…………………………………………………………(1)
关键词……………………………………………………………(1)1企业文化概述…………………………………………………(2)
1.1企业文化的定义……………………………………………(2)
1.2企业文化的发展历程
……………………………………(3)2我国企业文化的现状…………………………………………(4)
2.1无文化管理…………………………………………………(4)
2.2文化空想现象………………………………………………(4)
2.3全盘西化现象………………………………………………(5)3创建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模式……………………………(5)
3.1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5)
3.2合理借鉴西方先进的管理经验……………………………(7)
3.3企业文化建设要有时代特色………………………………(8)
1/213.4企业文化建设要体现个性………………………………(10)
参考文献………………………………………………………(12)
致
谢………………………………………………………(13)
浅淡企业文化
【摘
要】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美国管理学者提出了企业文化理论,随后各国学者纷纷致力于企业文化的研究与实践。近年来在我国,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融合,人们对企业文化也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企业文化建设也被一些企业提到企业自身建设的日程上来,像“全心全意的小天鹅,真诚到永远的海尔??”就是中国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的杰出代表。但是,我们也必须清楚的认识到,我国的一些企业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时,还存在一定的误区:例如,无文化现象,文化空想现象,全盘西化现象等。本文通过对我国企业文化现状的分析,从融合民族文化、合理借鉴西方管理经验的角度,就如何创建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作了进一步的探讨。
关键词:企业软实力(Enterprisesoftpower)
企业文化
(Enterpriseculture)
企业团队
(Enterpriseteam)
浅谈企业文化
提起企业文化,有些人认为它是虚幻和捉摸不定的,似乎与实践经营活动很难挂钩。其实,一个企业的文化非常容易被外部人所察觉,当我们与一些著名的企业打交道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就领略到了企业文化的存在,如松下员工对企业和产品的热忱、西门子公司的严谨、小天鹅的全心全意、海尔的真诚到永远??
1/21那么,到底什么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作用到底有多大?我国的企业又应该怎样建设自己的企业文化,成为中国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1企业文化概述
1.1企业文化的定义
纵观国内外的学者给企业文化下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定义侧重或着眼点各有不同,涵盖面也不尽一致,但从整体上看,在对企业文化的理解上,他们都认为:“企业文化”是在一定条件下,企业与职工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共同培育形成的共同价值观体系及其表现形式的总和。共同的价值观念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包括企业经营哲学,价值观,企业精神,优良传统,行为规范等。表现形式包括企业文化教育活动,职工行为准则,企业规章制度等。企业文化的实质,是以人为中心,以文化引导为手段,以激发职工的自觉行为为目的的一种企业经营管理思想。企业文化的根本任务,是重视人、相信人、理解人、发动人、引导人、教育人、培养人和塑造人。它就好像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常常在自觉和不自觉中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1.2企业文化的发展历程
70年代末,日本经济实力的强大对美国乃至西欧经济形成了挑战,在这种形势下,人们注意到日美企业管理模式的不同,其中发现,理性化管理缺乏灵活性,不利于发挥人们的创造性和与企业长期共存的信念,而塑造一种有利于创新和将价值与心理因素整合的文化,才是真正对企业长期经营业绩和企业的发展起着潜在的却又至关重要的作用。
八十年代,企业文化的研究以探讨基本理论为主。1981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美籍日裔教授威廉·大内出版了他的专著《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该书提出了"Z型文化"、“Z型组织"等概念,认为企业的控
1/21制机制是完全被文化所包容的;1982年特雷斯·迪尔(TerrenceE·Deal)和艾兰·肯尼迪(AllanKennedy)出版了《企业文化》(CorporateCulture)一书,他们提出,杰出而成功的公司大都有强有力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要素有五项:(1)企业环境;(2)价值观;(3)英雄;(4)仪式;(5)文化网络。其中,价值观是核心要素。同年,美国著名管理专家托马斯·彼得斯与小罗伯特·沃特曼合著《寻求优势--美国最成功公司的经验》,研究并总结了3家优秀的革新型公司的管理,发现这些公司都以公司文化为动力、方向和控制手段,因而取得了惊人的成就,这就是企业文化的力量。这三本著作与帕斯卡尔·阿索斯合著的《日本的管理艺术》被合称为企业文化研究的四重奏,这标志着企业文化研究的兴起。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企业文化研究出现了四个走向:一是企业文化基本理论的深入研究;二是企业文化与企业效益和企业发展的应用研究;三是关于企业文化测量的研究;四是关于企业文化的诊断和评估的研究。企业文化的研究在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已经成为管理学、组织行为学和工业组织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也被称为管理的企业文化。
2我国企业文化的现状
近几年来,我国的一些企业也意识到了企业文化在企业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纷纷致力于企业文化的研究与建设,并且在一些大型企业中初显成效,但是从我国大多数企业状况来看,企业文化的发展尚处于较低层次,“企业文化战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企业文化的培养缺乏系统理论的指导,从总体上看我国的企业文化存在较多的缺陷和错误现象,在实践中表现为以下几个误区。
2.1无文化管理
2/21在我国一些企业中,尤其是一些传统的国有企业,由于对管理本身的不够重视,企业对于文化建设不屑一顾。这样的企业没有特定的企业文化理念。虽然有十分系统和严明的各种规章制度,这些制度规定了员工必须怎样做和不能怎样做,但没有明确的文化理念和价值倡导,疏于对员工的教育与培训。企业组织与成员之间、成员与成员之间没有成型的符合企业发展利益的关系模式,成员之间以自发的交往为主,易形成有悖于组织目标的非正式团体,增大企业内部摩擦,制约企业效率的提高,而成员与组织之间接近纯粹的利益交换关系,没有组织归属感,也难以使员工具备较高的责任感。
2.2文化空想现象
与无文化相反,另一种具有迷惑性的现象是文化空想。这一现象表面上看企业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和文化理论体系,但又不能对企业发展提供应有的支持作用,主要表现有:1.企业文化理念过于空泛,远离企业实际,给人以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觉;2.企业文化内容掺入了非企业的因素,即企业文化不是企业经营特点与文化主体行为的提炼,而是从企业外部“赋予”了企业任务,超越了企业的承载范围;3.为了“文化”而文化,企业管理
21/21
篇四:工商管理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商管理的毕业论?毕业论?按?门课程计,是普通中等专业学校、?等专科学校、本科院校、?等教育?学考试本科及研究?学历专业教育学业的最后?个环节,为对本专业学?集中进?科学研究训练?要求学?在毕业前总结性独?作业、撰写的论?。从?体??,它也是对某?专业领域的现实问题或理论问题进?
科学研究探索的具有?定意义的论?。?般安排在修业的最后?学年(学期)进?。?商管理的毕业论?1 摘要:企业?化是企业的精神反映。优秀的企业?化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企业?化是企业核?竞争?的基础。企业核?竞争?来?于管理和技术。?管理和技术靠的是企业?化。企业可持续成长???程毕业论?和企业?化在?才争夺战中的综合案例揭?企业?化在企业发展中的巨?作?。 关键词:企业?化,企业?化建设。核?竞争?。可持续发展。 中国?世以来,企业?临相当严峻的挑战,表现在经营理念、发展?向、品牌形象、员?的价值观念等企业?化上的差距。我国企业要迎接经济全球化的挑战,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会计电算化毕业论就必须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基础上,??加强企业?化建设,优秀的企业?化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企业?化和企业核?竞争?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企业?化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企业?化的含义。 企业?化也称公司?化,我国有时称企业精神,?般指企业中长期形成的共同理想、汉语??学本科毕业论?基本价值观、作风、?活习惯和?为规范的总称,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创造的具有本企业特?的精神财富的总和,对企业成员有感召?和凝聚?,能把众多?的兴趣、?的、需要以及由此产?的?为统?起来,是企业长期?化建设的反映。 (?)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三)、企业?化建设。 我认为,新形势下企业?化建设的具体法学毕业论?措施和途径主要有: 第?,企业领导者必须成为推动企业?化建设的中坚?量。因为企业是由领导者进?管理的,企业?化在很?程度上取决于领导者的决?和?动。企业领导者应该带头学习企业?化知识,对企业?化的内涵要有深刻的认识,对建设本企业?化有独到的见解,对本企业发展有长?程造价毕业论?远的战略思考。 第?,企业?化建设必须与企业管理相互融合。通过?化对管理的先导作?,实现职?与企业的共同?标,使企业不断提?品位,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 第三,企业?化必须得到企业全员的认同。??化理念指导个??为,使之符合企业发展的需要。 第四,企业?化建设必须坚持长期建设和不断创新。企业?化建设不是?朝计算机毕业论???的事情,它需要?批批、?代代的企业家和员?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去营造、培养和发展。 ?、企业?化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优秀的企业?化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 企业要可持续发展就要建设企业?化。企业?化?是?种信念的?量,道德的?量,?理的?量。这三种?量相互融通、促进,形成了企业?化优势,这是企业战胜困难,取得战略决策胜利的?形?量。特别是在当它的?量?分雄厚的时候会计毕业论?范?,能够产?较强有?的经营结果,?论是在市场上的竞争,还是为客户提供服务,或是激励职?共同奋?,企业?化均可以成为企业的指导思想。 企业?化溶于企业管理之中,具有?标的?致性。?们对于企业管理和企业?化认识的深化,既是?个历史发展过程,?是以经济?量的竞争、抗衡、较量的变化为背景。早在上世纪50年代,我国的?些?型国有企业就有了??独具特?的经营理念毕业论?提纲,如“鞍钢宪法”、?庆“铁?精神”等,当时虽未冠之以企业?化的概念,但实际上发挥着企业?化的价值功能和整合功能。 (?)、企业?化是企业核?竞争?的基础。 企业持续发展要靠其核?竞争?,核?竞争?来?于管理和技术,?管理和技术靠的是企业?化。企业?化就是管理上升为?化的更?层次的管理?段。企业?化是企业的灵魂,是造就企业核?竞争?的动?之源,它不仅能够增强企业内本科毕业论?部的向??和凝聚?,?且是企业应对市场竞争、创建国内?流企业的内化动?,对企业整体竞争?的提升和对外扩张都
发挥着重要作?。 企业?化对企业员?的价值取向和?为?式有?常强的导向和?配作?。企业?化可以在企业中形成凝聚?、激励?、约束?、导向?、纽带?、辐射?。对于企业来说,如果有?个合适的企业?化,职?就会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共同的价值观念,由会计毕业论?此可以形成持久的竞争?,对企业长期经营业绩起着重?的作?。 (三)、企业?化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相互依存。 企业?化促使企业可持续成长。众所周知,物质资源总有?天会枯竭,但是企业?化却是??不息的,它会成为?撑企业可持续成长的?柱。世界上著名的长寿公司都有?个共同特征,就是他们都有?套坚持不懈的核?价值观,有其独特的企业?化。护理毕业论?企业?化的本质体现在其核?价值观上,企业成长的可持续关键是它追求长治久安的核?价值观要被接班?确认,接班??具有?我批判的能?,这样就能使核?价值观在适应技术与社会环境变化的前提下得以继承和延续。近年来,众多企业所提倡的第?次创业,其?标实际上就是可持续成长。第?次创业的主要特点是要淡化企业家的个??彩,毕业论?开题报告强化职业化管理,把?格魅?、个?推动?变成?种氛围,形成合?,以推动和引导企业的正确发展。 虽说没有好的企业?化的企业也可以成长,但没有好的企业?化的企业却难以实现可持续成长。没有?化就好像没有灵魂,没有指引企业长期发展的明灯,因??法获得牵引企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化不解决企业赢利不赢利的问题,?化只解决企业成长持续学前教育毕业论?不持续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企业能否不断长?成为世界级企业,成为长寿公司,与企业?化建设的成败有着密切关系。如果?个企业没有好的企业?化,它就会失去持续发展的动?,最终?进失败的深渊。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化具有?种强?的?量。有些物质资源也许会枯竭,惟有?化??不息。会计专业毕业论?企业?化是?种?形的?产?,?种潜在的?产?,?形的资产和财富。企业?化会极?的促进企业的发展,所以只要做到企业和企业?化的互相协调,互相补充、互相促进,使两者同步运?,建设出?套优秀的企业?化来,?定会对企业的长远发展起到积极的、不可估量的作?。 参考?献:
[1]王?华企业战略管理复旦?学出版社20xx
[2]刘光明.企业?化[M].北毕业论?格式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xx
[3]张德.企业?化建设.北京清华?学出版社20xx
[4]王驰当代企业?化导论湖南出版社2000
[5]朱国春.核?竞争?与企业家?化.中国物资出版社竞聘上岗演讲稿,20xx.?商管理的毕业论?2 摘要:随着全球?体化进程的步伐不断加快,刺激着我国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越发繁荣,使得我国各?业领域中的企业建设也越加的现代化、规模化。在现代企业的建设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渐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从固化的家族管理逐渐向现代化的?商管理转变,使得企业的管理?平不断的提?,对企业做出科学的发展规划有着积极的作?。就?前来看,企业提???的管理?平,就要集中的对现有的??资源进?合理的配置管理,通过加强?商管理培训,提?企业管理?才的专业素质。本?简单的对加强?商管理培训,提?企业管理?平作出以下?点探讨,以供参考研究。 关键词:企业管理;?商管理;培训;?平 在社会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企业?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想提???的核?竞争?,除了要对企业?产的产品质量以及市场进?提?和调查,还要对??内部的管理?平进?提?。对企业来说,提???的管理?平,最有效的?法就是构建??具备专业综合素质的管理队伍,但是就?前来看,企业内部?临着??资源管理?作较差、培训?作不重视等管理问题,阻碍着企业专业化管理队伍的构建,阻碍着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加强对企业内部管理?作?员的?商管理培训,提?管理?作?员的管理?平,使得企业整体的管理质量得到有效的提升,对企业的核?竞争?提?有着重要的作?,推动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强化?商管理培训的必要性 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我国与世界的联系更加的密切,经济?化之间的交往更加的频繁,使得我国很多企业都逐渐的拓展了??的业务范围,增加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但是,另???也对企业的管理?作?员要求更?,使得企业的管理?作?员必须具备国际商务的专业能?以及要掌握经济法等基础知识,同时企业的发展也要求着企业的管理?作?员,必须对营销??以及财务?融??有着?定的了解[1],从?在实际的企业管理?作中,可以有效的推动企业的国际化发展。但是就?前来看,很多企业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对于管理?作?员的配备还处在较为基础的阶段,很多企业管理?作?员的业务素质较低,不具备与国际接轨的硬性条件,使得企业开展?商管理?作成为当前企业发展遇到的重要课题。
?、现阶段企业开展?商管理培训?作中存在的问题
(?)培训模式落后 社会现代化的发展对企业管理?作?员的要求极?,但是就?前来看,我国的企业在开展?商管理培训?作时,?作模式落后且固化,内容?旧缺乏新意,培训中的主要知识依旧存在??套的管理教学内容,使得企业开展?商管理培训?作的?的得不到有效的展现,很多管理?作?员经过培训后,对??的业务素质没有显著的改变,使得?商管理培训?作流于表?。
(?)师资队伍的构建不完善 很多企业开展?商管理培训?作,并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优化师资?量,多数情况下,为降低成本资?的投?,选取的培训教师多为企业内部??的管理?作?员,很难保障培训的有效性[2]。
(三)企业领导层的不重视 对于?商管理培训来说,要想顺利?有效的开展?作,极为需要企业领导的?持,但是很多企业的领导?员重视的是企业实际的经济效益增长,极为忽视?商管理培训?作的开展,从?使得?商管理培训?作得不到有效的资??持,导致?论是师资队伍的建设,还是培训设备的配置,都处在极为不利的位置,对企业管理?作?员的管理?平提升有着极?的消极影响。 三、加强?商管理培训的有效策略
(?)优化培训模式 ?商管理培训的内容涉及?泛,培训的?的性较强,培训任务也?较的繁重,使得企业?商管理培训?作的难度?较?[3]。鉴于此,积极的对现有的培训模式进?改?创新,优化培训内容,删减不必要的培训项?,重点培训?商管理知识,提供多样化的管理模式,利?现代化的培训设备,将?商管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紧密的联系起来。
(?)构建完善的师资队伍 对?商管理培训来说,优秀的培训教师是提?管理?作?员业务?平的关键。因此加?对师资队伍的资?投?,选聘具备专业知识的?才,优化师资队伍,同时构建严格的考核评估制度,选取固定的时间段对培训教师的业务?平进?考察,提?培训教师的教学?平。另外可以与当地的?校开展互助合作模式,通过与?校的合作,使得?商管理的培训质量得到有效的提?。
(三)树?正确的培训意识 ?先,企业的领导层要树??商管理培训的意识,这样才能在企业内部顺利的开展?商管理培训?作,其次加强对?商管理培训的宣传,使得企业内部的管理?作?员意识到提升??业务?平的必要性,积极的投?到?商管理培训中。 四、结语 总??之,在社会现代化的发展中,企业加强?商管理培训,提?整体管理?平,可以有效的提?企业的核?竞争?,完善企业的??资源管理,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献:
[1]王萍萍.加强?商管理培训提?企业管理?平[J].中?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xx,07:7-8.
[2]卢常春.加强?商管理培训提?企业管理?平的措施分析[J].企业导报,20xx,14:45.
[3]胡锦,?明.浅谈如何加强?商管理培训提?企业管理?平[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xx,09:88.?商管理的毕业论?3 摘
要:资源的流动性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特征,是衡量?个经济机制优劣?下的重要标志,对劳动?资源来说亦如此。劳动?流动是快速变化的经济体系中?项重要的平衡机制,建?和完善劳动?合理流动机制,是实现劳动?资源合理配置,培育和发展我国统?、开放、竞争、有序的劳动?市场的重要环节。 研究劳动?合理流动问题,进?步深化劳动体制改?,逐步建?并完善国家宏观调控下的以市场为基础的劳动?资源配置机制,对于我国经济体制改?的深?和社会经济效益的提?,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劳动?流动
合理
改? ?、绪论 劳动?流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现代经济社会最常见的现象之?。???,它是劳动?市场上实现劳动?资源合理有效配置的前提条件和实现机制。唯有劳动?的?由流动,才能不断地配置劳动?要素于社会?产率最?或劳动?边际
产出最?的产业或部门,使劳动者个?、企业以及社会都取得最?效益。另???,由于劳动?流动通常能够使劳动?得到更有效的利?,从?增加未来收益,所以劳动?的流动也被认为是?种??资本投资?为?为世?关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研究劳动?合理流动问题对于促进我国劳动?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全社会经济效益的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劳动?流动概念及类型
1、劳动?流动概念 在经济学说史上,最早对劳动?下科学定义的,是?产阶级?命导师马克思。马克思说:“我们把劳动?或劳动能?,理解为?的?体即活的?体中存在的、每当??产某种使?价值时就运?的体?和智?的总和。”[1]作为存在于?体中体?和智?总和的劳动?,流动实际上是指劳动者体?和智?的流动,说到底是劳动?的承担者--劳动者的流动。劳动?流动,是指劳动?为了获得更?的劳动报酬?在地区间、产业间、部门间、就业状态间、企业间、乃??作间的转移。
2、劳动?流动的类型 在经济理论研究中,?般把劳动?流动分成两类:?类是?愿的流动;另?类是??愿的流动。所谓?愿流动是指劳动者为了??的利益,提???的未来收?进?的流动;??愿流动则是由于雇主的原因发?的流动,或者说由于被解雇或失业?发?的流动。经济学家认为,?愿流动是劳动?流动的基本模式,?们只有在?由选择的条件下,才能继续保持流动的活?。本?即是以劳动?的?愿流动为研究对象的。通常还可以把劳动?的流动划分为以下?种类型:a.单位内部的流动。b.职业之间的流动。c单位之间的流动。d.产业之间的流动。e.地区之间的流动。f.国际间的流动。
(?)、劳动?流动的客观必然性 从根本上说,劳动?流动是社会经济活动发展的客观要求。?产社会化的发展使?们的经济活动?趋复杂化、多样化,相应地,劳动?的职能、劳动者的就业分布、劳动过程的社会结合也不断发?变化。同时,资本等其他?产要素的流动也带动了劳动?的适应性流动。因此,劳动?流动便成为现代社会的?种普遍现象。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个??的原因引起了劳动?的流动:
1、产业结构的调整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及?产的现代化和社会化,旧的?产形式和产业部门不断被淘汰,原来在这些部门中?作的劳动??临着职业转换。同时新兴产业的涌动?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不断地把原来分布于传统产业部门的劳动?纳???的?产过程。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动推动了劳动?的全?流动。
2、科学技术的发展 社会化??产引起社会分?向复杂化和专业化?向发展,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科技转化为直接?产?的速度??加快。这种不断加速的科学技术进步,既为劳动?流动提供了可能,也对劳动?流动提出了要求。这是因为,科技进步???创造了许多新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另????淘汰了?部分旧的?作岗位。另外,随着竞争的加剧和科学技术的进步,部门或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和劳动?产率不断提?,对劳动?的需求量相对减少有时甚?是绝对减少,所以就要相应地释放出?部分劳动?,将他们重新配置到新开办的部门或单位中去,从??然地形成劳动?的流动。此外,技术密集型的产业由于其产品的技术含量?,产品附加值?,所以该产业的劳动?价格较?,待遇较好,从?吸引了?批合格劳动?的进?,加剧了劳动?的流动。
3、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由于资源分布和?然条件以及其他因素的差异,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很不平衡。经济落后地区由于受经济发展?平的限制,就业机会很少,劳动?供给?常常?于需求,使劳动?就业?较困难。?经济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很快,劳动?需求量?,本地供给相对不?,所以需要从外地输?,这样就促使不发达地区的剩余劳动?向发达地区流动。另???,经济发达地区劳动?产率较?,劳动?价格?不发达地区?出许多,正是这种地区间的收?差异,形成了不发达地区劳动?向发达地区流动的强?动?。此外,经济发达地区个?发展的机遇较多,也是劳动?流?的?个重要原因。
4、劳动???发展的要求 劳动?流动意向的变化取决于他们对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满?程度的判断。劳动者根据??的兴趣、爱好、专长和收??标等的需要,对现有职业或岗位和市场上可供选择的其他职业或岗位做出?较性评价。总之,在社会化??产条件下,劳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需要的变化,在产业、区域以及不同企业、组织间?泛流动,已成为?种客观必然现象。
(三)、研究劳动?合理流动问题的重要意义 经济学家普遍认为,资源的流动性是现代经济的重要特征,是衡量?个经济运?机制优劣与否、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个保持较?流动性的经济运?机制,将使国民经济结构可以随时得到调整,资源配制可以不断得到优化,供求关系的失衡可以?较顺利地得到解决,经济要素也可以按照效率原则得到重组。因此,流动性本?必将增加经济资源的价值。对于劳动?资源来说也是如此,通过教育、训练和健康投资等形成的劳动?资源的价值的实现和增值,往往要通过劳动?资源的流动来实现。劳动?资源的有效利?和合理配置是以流动为条件的。在市场
经济条件下,研究劳动?的合理流动问题,就是要对劳动?流动进?理论分析及实证研究,针对我国劳动?流动的现状,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引导我国劳动?有序流动的主
要措施,这对于促进劳动?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全社会经济效益的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劳动?流动的合理性判断
(?)影响劳动?流动的因素
1、经济因素 ?般来说,经济动机是影响劳动?流动的最根本原因,流动是为了获得更?的报酬。
2、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包括?般的社会环境因素和具体的?作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包括政治、经济、?化、卫?、教育、户籍制度、社保制度等因素对?的影响。 具体?作环境包括?际环境、管理环境等因素,对?影响更直接更有?。
3、职业因素 影响劳动?流动的职业因素是多??的,包括职业评价、职业技术?平、职业投?等。?们更喜欢从事社会评价?的职业和?业,职业技术?平和职业投?通常和离职率成反?。
4、主观因素 主观因素主要包括劳动者的年龄、能?、对职业的兴趣爱好及其他个性因素。
(?)、劳动?合理流动的积极作?
1、劳动?流动使?作职业充满了竞争性,促进了劳动者素质的提?,在很?程度上保证了劳动?市场的活?与效率。
2、使各种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提?社会经济效益。
3、改善精神?貌,促进经济增长。劳动?作为流出地和流?地的媒介,起着传播、扩散知识、信息、观念的作?。劳动?由农村和相对落后的地区流动到发达地区,他们的思想、观念、动机、?为均发?变化,并通过与家?联系将这种变化扩散到流出地,引起当地?民思想、素质的改善。同时通过对流出地家?亲属物质、经济上的接济、?援,改善了他们的?活?平,也引起了消费观念和?活?式的转变。 劳动?流动还有利于流出地科技?才的培养。流动者在流?地获得?定经济报酬后会返回流出地,在外期间学习的知识和技术、?作能?以及外界的信息渠道和?际关系会运?到当地的经济发展上。
4、有利于劳动者个?和??单位间双向选择,优化组合,有利于劳动者个性发展和组织效率提?。
(三)、劳动?流动的经济合理性分析 劳动?流动作为?种社会经济?为,虽对社会劳动?资源起了优化配置作?,但并不是所有的劳动?流动都具有合理性。劳动?流动是否合理,关键看流动效果如何,包括对组织、个?、社会的综合效益。 ?先,劳动?流动合理性如何与因劳动?流动?付出的代价?低有关。代价越低,合理性越?,反之合理性越低。 其次,劳动?流动的合理性如何,与流动对劳动?配置的积极效应如何有直接的关系。按理?论,劳动?流动的本意就在于促进对劳动?合理有效的配置,即流动是达到有效配置的形式。那么劳动?的流动能否达到这个?的,关键在于流动机制,?流动的机制?与劳动?市场的发育程度和国家的宏观调控能?有直接的关系。反过来说,在劳动?市场体系尚不健全,发育?较差国家的宏观调控能?也?较弱的情况下就表明劳动?的流动机制还不够好,从?也就谈不上流动会对劳动?的配置发挥积极的效应。因此,劳动?流动对劳动?资源配置的积极效应起码应包括以下?点含义:?是劳动?的流动可以促进劳动?结构的配置?较合理,能有效改变原来结构上存在的?些明显的问题。如专业结构、年龄结构、劳动?流动的经济分析职务结构、余缺调剂等。?是劳动?的流动对劳动?布局的配置有明显的促进作?,可以改变原来布局上存在的?些突出问题,如?业布局、地区御局、特殊布局等。三是劳动?的流动有利于国家对劳动?配置和开发的基本?向,即流动不应有碍于更不应有背于这个?向,要有利于劳动?规划的有效实施,有利于劳动?发展的战略要求,如劳动?开发与国家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的有效配合。若劳动?的流动在以上?个??都能产?积极的效应,就表明了其具有合理性若积极效应愈明显愈突出合理性也就愈强,否则合理性就差,甚?有害。 第三流动?流动的合理性如何,还要看对劳动者的个?才能发挥得怎么样,对劳动者的愿望、需要满?得怎么样。我们讲劳动?的流动要有利于对劳动?资源的合理配置,其中就包含着对个?才能的有效发挥,对个?需要的有效满?在内。假若劳动?资源的流动达不到这个?的或者实现地?较差,那么都会影响到整个劳动?配置的效果,影响到劳动?流动的合理性。因此,劳动?的流动不仅要有利于劳动者个?才能的有效发挥,?且要有利于个?获得新的知识和才能,有利于调动和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当然,并不是每个?通过流动都可以达到这种效应,但对劳动?流动的管理起码要朝着这个?标来努?。
三、劳动?流动现状分析
(?)中国农村劳动?流动及其研究的阶段性特征 中国农村劳动?流动经历了20多年的发展变迁呈现出?较清晰的阶段性特征国内学术界对于这?问题的研究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1、改?开放初???世纪??年代末期农村劳动?流动问题开始进?学术研究的视野
1978年底开始的农村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及?系列市场化改?使中国农村剩余农村劳动?被释放出来,推动了农村要素市场的发育但由于各种阻碍农村劳动?流动的障碍还没有拆除,?量农村劳动?主要向农村内部?农产业转移,乡镇企业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农村劳动?的主体。这?时期关于农村剩余农村劳动?转移的研究打破了多年来这?领域沉寂的局?,明确了农业剩余农村劳动?向?农转移的必然性和必要性这是这?时期最?的突破。
2、??世纪??年代末?九?年代中期关于农村劳动?流动问题的专门研究开始起步
20世纪80年代末各种限制农村劳动?流动的政策开始放宽区域差距、城乡差距也不断扩?为农村劳动?跨区域城乡流动提供了可能。
这?时期关于农村劳动?流动问题的争论事实上是关于中国城市化道路问题的探讨。要解决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些深层次?盾必须打破城乡隔离体制实施开通城乡、推进城市化的战略这是这?时期在农村劳动?流动问题认识上的?个重?突破。
3、??世纪九?年代中期?现在关于农村劳动?流动问题的专题性研究全?展开 这?时期的研究思路仍然是和城市化相结合指导思想主要是进?步消除城乡隔离体制加快农村剩余农村劳动?转移通过?农化和城市化解决农业、农村内部?盾这?阶段的重?突破是提出了农民?的市民化问题。
(?)、中国农村劳动?流动问题的专题研究
1、农村劳动?流动的基本特征 流动??的基本特征是农村劳动?流动问题研究的起点和基础。资料表明就外出农村劳动?的个体特征来看,年轻、未婚、男性和受过更?教育的劳动者往往更偏好于流动,在年龄结构上35岁以下的青壮年占绝对优势,?性的平均年龄低于男性,在受教育程度上外出者的教育程度明显?于?外出者,在流动的?向上主要流出地是安徽、河南、四川、湖北、湖南、?西、江西等地,流?地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带的各省市,就农民?的社会群体特征来看流动者基本以寻求职业、增加收?为?的,主要来?低收?地区的中等偏低收?农户,在流动?式上他们以农民?的?份在城市就业但?法实现永久性迁移?是处于循环流动状态,在职业活动上主要集中在城市制造业、建筑业、批发零售贸易业、运输业等社会服务业,职业层次偏重体?付出,在流动机制上以?发流动为主并以各种社会关系为基础,沿着?缘、地缘、业缘的社会?际关系向外流动。
2、农村劳动?流动的动机与原因 ?量研究从中国体制转轨的制度背景出发,揭?中国农村劳动?流动的特殊性。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农村组的研究认为,中国农村剩余劳动?的存在和农业?较收益低下是农民流动的推?,城市化、?业化带来的就业机会与城乡?较利益的差距是农民流动的拉?,城乡收??平差距即经济收?驱动?是农村劳动?流动的主要动?。但中国的户籍制度锁定了多数农民?的?活预期?标,从?对这种驱动?产?了消解作?,形成特殊的?命周期,即年轻时外出打?年龄?了以后回乡。
3、公共政策与制度安排对农村劳动?流动的影响 体制与制度安排对农村劳动?流动的影响是中国流动??研究的焦点和热点,也是相关政策制定的核?。户籍制度是造成外来农村劳动?进?城市就业的?业、地位、?份存在明显选择性,以及?多数流动??不能获得城市永久居住权和稳定就业权,进?形成循环流动的重要原因。
4、流动??规模结构的变化与民?荒问题的产? 学术界就中国农村劳动?的供给总量和结构进?了研究,得出?个基本判断,即?个从农村劳动??限供给到农村劳动?有限剩余的转变正在发?。这?结论预?着结构性、局部性的农村劳动?短缺现象,将会在中国时常发?从?对中国全?位的制度创新和发展战略调整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民?荒问题不是总量问题?是结构性问题。?量研究从农民?的?资问题出发认为制度缺陷是民?荒产?的主要原因。 四、制约我国劳动?合理流动的障碍因素分析
(?)、户籍制度改?滞后 传统的户籍和迁徙制度致使流?城镇的???法实现由农民?份向市民?份的彻底过渡,在??读书和择业上不享受和市民同等待遇,并且导致我国城乡居民社会?理、社会情感、社会认同和社会价值观上的隔阂、对?、分裂和?盾。这不仅有害于我国城市化、?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且会由此衍?出?系列社会问题。
(?)、社会保障制度改?滞后
建?现代企业制度,加快劳动?的有效流动,必须以社会保障制度的改?与完善为基础。当前我国城市劳动?流动的最主要障碍不是?政壁垒,?是社会保障体系发育不完善。现?社会保障制度的缺陷是明显的:?是社保覆盖??法定保障对象少,仅限制于全民所有制的?部、固定?和合同?,?多数农民??法平等地获得社会保障;?是社保管理机构不统?,劳动、?事、民政、医疗、保险等机构参与。机构的不统?给外流?员的社会保障带来了?系列困难,尤其是涉及到?份、职业、?业、区域变动的流动劳动?更是苦不堪?。
(三)、法律法规建设滞后,相关部门执法不严 ?前,劳动法与劳动合同法仅对企业中的固定?、合同?给与保护,对??农民雇佣?、临时?的合法权益维护适?性不?,对相关的不法企业特别是中?企业、私营业主、包?头约束性不强。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最低?资法等相关的配套法规执?不到位,在?企业、私营业主、建筑包?头中很普遍,相应的维权部门、监督机构未发挥应有的作?。
(四)、劳动?市场?发达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的流动要通过市场来实现,劳动?市场既是劳动?流动的载体,也是运?市场规律对劳动?资源进?调节和配置的?种机制。经过近20年的改?,我国劳动?市场已初具规模,市场机制在劳动?资源配置中已开始发挥作?,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劳动?市场的发育和发展仍滞后于其他要素市场的发展还不适应于劳动?合理流动的需要。市场发育的程度在不同区域和 经济成份之间很不平衡。
(五)、其他影晌因素 除上述因素之外,劳动者整体素质低下以及观念障碍也是重要因素。 由于素质低下,在劳动?市场的竞争?就弱,被其他单位招?的成功率就低,不想流动或想动??动不了的职??数就很多。观念障碍主要表现是担?离开国有企业之后,难以找到好的?作,没有失业保障等。此外,流动时?多靠亲?、朋友、熟?介绍的途径,缺乏流动的独?性、?主性。 五、促进我国劳动?合理流动的对策建议 劳动?的流动???可以使劳动者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实现??的价值;另???它涉及到社会劳动资源的配置效率并进?影响到经济结构的变化问题。因此,必须??培育和发展劳动?市场。并相应地进?综合配套改?,这是实现劳动?有效流动的基础。
(?)、改?户籍管理制度 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全体居民有平等的?份和发展机会,现?户籍制度的改?势在必?。按照国际惯例,建?统?的流动户籍制度,即任何?只要在?地有稳定的收?来源,就有资格办理暂住或常住证,并依法享受当地居民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但在中国,户籍制度改??分复杂,必须慎之?慎。在当前?法完全按全新的户籍制度运?和完全做到?由流动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先在乡镇和?城市中以渐进?式推开。?先,可暂时保留两类户,放宽农村户?迁向城镇和中?城市的限制,试?以公民住房,?活基础(稳定的职业和收?)为落户标准的户籍迁移办法。其次,建?常住??、暂住?、寄住??三种形式并存管理办法,规范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对有稳定职业和收?的迁??员先取得暂住???份,经若?年后享有居住地居民同等待遇。再次,对已迁?城镇?作的劳动?可试?临时户,登记制度,领取蓝?户?,待条件成熟时再转为城镇户?。最后再逐步推?,过渡到建?全国统?平等的户籍制度。通过改?户籍制度,创造劳动?流动的平等环境,从?降低流动的成本。
(?)、建?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劳动?市场良性运作的基本条件,是消除劳动?区域间流动的后顾之忧和保障其权利的基础。从有利于劳动?流动的?度,当前社会保障制度改?可以从以下?个????:?是扩?社保覆盖?,将流动??也纳?到社保体系中来,使他们也享有平等的社会保障的权利,为劳动?流动消除后顾之忧;?是应建?全国统?的社会保障机构,统筹管理全社会所有成员的社保事务,以期最终建?覆盖全国的社会化社保体系,使劳动?不管流动到什么地?都能即使?便地参加社会保障;三是现?户籍和管理体制尚?突破性进展的情况下,可在流动??中?先推?医疗、?伤保险,以解他们的燃眉之急再逐步拓展到其他领域;四是逐步实现常住户籍??与外来流动??公平地享有社会保障权利,制定相同的标准,可在试?社会统筹与个?帐户相结合的办法的同时,以?份证为基础,以?份证号码作为个?社保统?帐号,纳?社会我国劳动?流动状况分析化统?管理的轨道。
(三)、逐步改?劳动就业制度
篇五:工商管理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转眼间充满意义的大学生活就即将结束,毕业论文是每个大学生都必须通过的,毕业论文是一种有准备、有计划、比较正规的、比较重要的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形式,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毕业论文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工商管理毕业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篇1摘要:
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企业也进入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时,当前发展阶段,企业所面临的发展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济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市场经济的竞争程度不断加剧。要提升我国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除了企业自身需要加强管理和建设外,也需要工商管理部门充分发挥其职能。在当前发展阶段,资源的有限性和市场的竞争加剧,成为我国企业发展的最大障碍,要结合当前发展实际,积极研究企业工商管理的改进措施,促进我国企业的健康发展。本文结合当前我国企业工商管理的现状,对其发展的改进措施等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企业发展;工商管理;现状;改进策略
管理在现代社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小到个人,企业,大到一个社会组织,一个国家,都需要做好管理工作。对企业来讲,企业工商管理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尤其是当前发展中,企业的发展更离不开科学的经营管理。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企业要想立足市场,占据优势,就离不开科学的工商管理,这样才能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近些年来,在企业转型改革发展中,工商管理在我国企业的健康转型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也要认识到其中依然有问题存在。因此,当前发展环境下,企业在加强自身管理的同时,也要重视科学的工商管理。工商管理是企业运营的组织和计划的主导,也是企业内部协调控制的主要依据,对企业的生产运营至关重要。
一、企业工商管理概述
工商管理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企业经济活动中的管理方法和基本的理论。作为企业内部管理与经营的主要方法,还对培养从事工商管理的专业人才有很大的帮助。从地位上来讲,工商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企业管理的一部分,其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常规运营。具体来讲,工商管理主要对企业的项目、技术、质量、财务、人力资源的调配等实施有效的管理,其目的是提高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工商管理在我国企业的健康发展中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在我国目前企业众多,发展更新较快,科技创新要求高等发展背景下,企业的管理对企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影响,也是保持企业长久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企业工商管理的现状
当前发展阶段,企业工商管理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具体的发展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和运用。具体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经营模式适应性比较差
面临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压力,很多企业盲目地生产产品,但是却忽视了对市场需求的调研,虽然产品数量较大,但是满足人们质量要求的产品并不多,这就导致企业的生产与市场实际需求不相一致,企业在这些产品的生产制造过程中,占用了大量的资金,但是却没有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可以说,企业不能掌握市场发展的真正需求,企业生产的产品未进行改革的创新,最终都会导致生产的产品销量低下,严重的甚至会造成企业的经济亏损。
2、缺乏明确的工商管理目标
长期以来,很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都重视企业产品给企业带来的利益,但是却忽视了企业的文化传播和且的管理目标。而当前市场经济发展市场环境不断变化,工商管理在企业管理中也需要结合时代的发展进行改革和完善,企业不能只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却忽视了社会效益,这也是企业工商管理目标不明确的体现。
3、企业发展模式不科学
从当前的发展来看,我国仍有很多企业实施的是传统的管理模式,有的虽然借鉴了一些优秀企业的管理模式,但是学习借鉴的过程中,缺乏创新思想,只是全盘照搬,并没有与自身的发展实际相结合。总体来讲,很多企业在发展中缺乏独立的管理模式,导致在新时期的市场竞争中稳步不前,阻碍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加强企业工商管理模式的创新和发展,势在必行。
4、缺乏品牌化意识
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企业发展的自由度也逐渐提高,企业之间的约束和管理相对削弱,企业在生产产品的结构和模式上也进行了改革,企业的品牌战略思想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尤为明显,企业的品牌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非常大的影响。但是很多企业忽视了品牌建设,缺乏品牌战略思想,最终也影响到企业的长远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
三、提高企业工商管理的对策探讨
针对当前企业工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需要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积极研究对策,不断提升企业发展的水平,提高企业工商管理的水平。具体可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
1、找准企业工商管理的发展方向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发展,新的发展时期,我国企业的综合实力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也逐渐提高,我国企业在国际社会的知名度也随之提高。因此。企业要树立国际化的发展方向。加强我国企业的品牌形象建设,增强我国企业在国际社会的知名度,从而增强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我国企业工商管理要实现国际化的发展,必须要有全球发展理念,树立国际化的发展思想,用国际理念来实行企业的管理,在市场的竞争和合作中,不断推动我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水平。具体来讲,要从科技、人才、创新等方面加强,树立全球化发展战略思想,不断提升企业的科技水平,充分利用现代管理技术,推动企业发展。
2、不断完善我国工商管理的监管制度
制度建设是工商管理科学化的前提和基础。我国企业工商管理工
作也需要科学制度作为依据好支撑。因此,科学的监管机制对企业工商管理的作用不可忽视。企业工商管理的制度是企业激励和惩罚的主要依据,是企业权利、义务、责任等工作进行细化的主要依据,更是企业法制化和现代化建设的主要体现。结合当前我国企业工商管理监管制度的现状,未来发展中,企业要加强管理制度的建设和完善。首先,要了解企业发展的实际,弄清楚企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其次,制定科学的监管制度,保证制度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最后,在实际的工作中,要将这些制度作为工作的主要参考和依据,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中做到惩罚分明,权责分明。
3、与市场接轨,增强市场适应新企业不论是生产经营活动,还是企业工商管理活动,都离不开对市场的研究和分析
市场是企业生存发展的主要环境,在当前发展阶段,市场对企业的发展影响较大,因此,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要了解市场需求,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了解市场所需,结合调研结果进行产品的生产,这样能保证生产的产品能符合市场的要求,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在企业工商管理活动中,同样需要结合市场要求,了解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工商管理活动的主要工作,存在的意义等,为企业正常经营活动的开展创建良好的内外部条件。
4、重视企业工商管理模式的创新
企业工商管理模式也要紧随企业的发展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做适当的调整,就目前我国企业工商管理模式来讲,企业要在借鉴其他现金管理模式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发展,形成自己独有的管理模式,将工商管理落实都企业生产时间中去。以只是理论为基础,以实践指导为目标,加强企业工商管理模式的创新发展。
5、重视培养专业的企业工商管理人才
人才是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企业在长期发展中需要大量的生产和建设人才。企业的工商管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营销、发展规划和综合管理工作。但是当前我国在工商管理方面人才相对缺乏,专业性的人才不多,这也影响到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企业在发展中必须做好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工作,提高人才的创造力,新世纪企
业的竞争说到底就是科技与人才的竞争,企业要加强人才培养的投入。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企业的发展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企业要想立足市场,占据优势,就离不开科学的工商管理,这样才能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企业工商管理在企业的健康长远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未来发展中,企业要想不断提升综合实力,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就要认清发展实际,建立完善企业工商管理机制,加强企业自身的文化建设,同时要不断革新企业的经营模式,树立品牌发展理念,加强企业人才战略建设等,不断提升企业刚上管理的水平,让企业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推动我国企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晓敏,程杨,张渝.企业工商管理的现状及改进策略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5(6).106.[2]原禄达.企业工商管理的现状及改进策略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6(32).120—121.[3]傅晋虎.工商管理在企业的现状和改进策略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6(23).71.[4]丁城英.企业工商管理的现状及改进策略研究分析[J].经贸实践,2016(19).102.[5]黄磊.企业工商管理的现状及改进策略探析[J].纳税,2017(23).75.[6]袁媛.企业工商管理的现状及改进策略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5(23).75.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篇2摘要:
关注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住有所居”,是我国当前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在目前房价过高的形势下,加强廉租房制度建设,一方面能够为解决城镇居民中低收入困难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提供制度保障,另一方面也能够对拉动经济发展、扩大就业、带动关联行业发展、增加未来市场房屋供应量带来促进作用。各级政府应抓牢国家大力发展保障性住房的机遇,主动进行供给干预,解决瓶颈制约,逐步完善廉租房保障体系,最终让缺房而又买不起高价房的百姓都能为廉租房所覆盖。
关键词:社会保障;廉租房;机遇;对策
一、现阶段廉租房建设情况与制度分析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造成的负面影响,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拉动经济、保增长、扩内需的政策措施,其中关于廉租房建设的.一系列决策尤其引人关注。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住有所居。2008年11月,国务院出台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条措施,其中第一条措施就提出加快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大对廉租住房建设支持力度,加快棚户区改造,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2009年12月8日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一次明确“加强廉租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这些都为我国廉租房建设提供了较好的政策环境。
但是在我国积极发展房地产市场的大环境下,廉租房建设推进还普遍存在较为缓慢的情况。全国人大常委会发布的《关于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显示,在中央预算安排的重大公共投资项目中,保障性住房建设进度缓慢,截至2009年8月底仅完成投资394.9亿元,完成率为23.6%,不足四分之一。一些地方由于配套资金不到位和征地、拆迁等前期工作准备不足,可能难以完成2009年的建设计划。这种状况表明,我国地方政府用于保障住房的实际能力与社会巨大的现实需求之间还存在很大差距。笔者认为,困扰廉租房建设踟蹰不前有其深刻的制度原因。
1、土地和资金瓶颈制约廉租房制度实施
廉租房建设一般有两个条件,一是土地,二是资金,这二者构成了廉租房建设的瓶颈。就土地而言,城市用于建设的用地总量是确定的,为了降低成本,用于建设廉租房的土地必须是划拨而不是出让,但是如果用于建设廉租房的土地划拨多了,那么用于出让而获得财政资金的土地就会减少。这对于各级政府来说是一个两难问题。政府面
临着是急于取得城市各项发展急需的资金,把这些资金用于投资建设,加快本地区的GDP增速,还是放弃这个利益,给老百姓无偿建房,同时又贴进去更多资金的两难处境。就资金而言,作为地方主要财政收入的土地出让金及公积金增值收益是廉租房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法律约束,地方政府注定会缺乏提供资金的动力,继而会造成房源难以为继并形成恶性循环。这种状况在现实情况下是难以避免的。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情况就是廉租房源的供应量和当地的房价成反比,供应越多,房价就越不可能上涨,这也意味着也越不可能为当地政府带来更多的税费收入。另外,在廉租房建设过程中,公共住房的购建和维修、租金补贴等都需要有大额、稳定、持续的资金作保证。因此,我国虽然在很多城市建立了廉租房制度,但由于城市土地资源的有限,城市财政预算安排资金的不足以及缺乏其他稳定的廉租住房资金来源渠道,廉租住房制度实施面临着许多困难。
2、廉租房准入与退出机制尚未完善
(1)廉租房准入机制尚不完善。
廉租房准入机制尚未解决租住标准的制定、申请资格的认定这两个技术性问题。廉租房的现行保障对象的确定是根据建设部2005年制定的《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申请、审核及退出管理办法》的有关条款。该办法规定申请廉租住房保障的城市家庭应具备一系列条件:申请保障家庭其人均收入应符合当地结合当地实际制定的收入标准;申请保障家庭现在的人均住房面积应该符合所在地政府确定的面积标准;申请保障家庭成员中最少要有一人是非农业常住户口;申请保障的家庭成员之间应该具有法定的抚养、扶养或者赡养关系以及符合各地结合当地实际制定的各自的保障标准。
根据这些标准,我们国家现在的廉租房保障对象,约占整个城市家庭的十分之一左右。国务院在2007年下半年颁布的《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中计划到2010年即“十一五”规划期末,将廉租住房制度保障范围由城市最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扩大到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城市最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和低收入住房困难
家庭二者合计达整个城市家庭的五分之一。随着覆盖面的扩大和实现日期的日益临近,廉租房保障任务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不完善的廉租房准入机制为廉租房建设发展设置了障碍。
(2)廉租房退出机制尚不完善。
廉租房退出机制必须进行科学的设计,以避免有人从中谋取不当利益。这是因为廉租住房的市场租金有可能存在巨大的利益差价,这也意味着其中具有巨大的获利空间。廉租房保障对象即使在最严格的审批程序下获得廉租住房,也有可能冒着道德风险谋取利益并将其所得用于改善其基本生活条件。如何防范和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在满足保障目的的同时,又不至于使廉租房成为新的牟利工具,这是廉租房保障制度设计时应予考虑的重要内容。然而目前我国廉租房退出机制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从而影响廉租房建设的发展。
3、保障对象覆盖率偏低,城乡一体化保障体制缺失
根据《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管理办法》规定,廉租住房主要解决最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按照中国统计年鉴采用的城镇家庭收入分组方法,最低收入家庭占城镇家庭总户数的10%。这种方法只能测算出最低收入家庭的大致数量范围,无法提供具体哪些家庭是最低收入家庭。这也就是说,最低收入家庭实际上只具有概念意义,没有明确指向,因而无法具体指导廉租住房政策的实施。在各地实践中,在没有其他更科学的衡量标准的情况下,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提供了一个判定城市居民贫困程度的收入标准。这对于在短期内确定廉租对象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但是,廉租对象普遍被限定在城市低保户范围之内,这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廉租住房保障对象的范围。
而如果将廉租住房保障范围引申开来,可以扩展到弱势群体。我国目前对社会弱势人群并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
如果从覆盖的范围来看,应包括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许多新的阶层,如城市务工人员(包括打工者和农民工阶层)、城市框架拉大过程中出现的失地农民、城市失业或无业人员等群体。这些阶层的出现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我国社会变革的逐步加快,许多不确定因素会造成这个社会边缘群体的逐步扩大,这是我国经济转型期
遇到的必然问题,作为在各项保障制度中担负重要作用的廉租房保障制度,尤其要未雨绸缪,科学规划设计。
二、现阶段实施廉租房制度的对策与建议
1、要充分认识到廉租房建设的政治社会影响,将民心工程做实做好
当前国家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正在大力向民生行业转移投资,尽快让投资见到效果。让投资发挥最大的效益是政府着力考虑的问题。廉租房建设正是具有大量吸纳资金、创造大量就业机会、改善人民生活、带动大批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因此,各级政府要提高认识,践行执政为民理念,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和公共服务意识,加快从重视住房经济拉动功能向重视住房民生保障功能的转变,保护广大群众的基本权利,将廉租房建设作为“民心工程”抓实抓好。要加快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政绩考核体系,在督促地方政府加大廉租房建设问题上,将廉租房制度的执行情况作为考核地方政府执政业绩的一项重要指标。
2、努力争取中央资金支持,完善地方各项配套措施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投资开发房地产既要有需求效应拉动经济增长,又要有供给效应。若投资开发房地产不能产生有效需求效应,高价商品房不能及时卖出,会加剧存量房积压,与经济的长远良性发展预期背道而驰。而廉租房建设恰恰具有产生巨大需求效应的先天优势。在我国,廉租房存在巨大的廉租房消费群体是毋庸置疑的。现阶段加强廉租房建设,加大廉租房的供给可以使其对拉动经济增长的乘数作用加大。
各级政府要清楚地认识到,加大廉租房建设是现阶段扩内需、保增长的最快捷路径。目前,国家已将住房保障作为刺激和发展经济的重要手段,中央财政三年内将拿出2800亿作为保障房资金陆续投入。地方政府争取到中央这部分投入后加上地方投入和银行贷款,可以对地方固定资产投资和GDP起到明显拉动作用。而廉租房建设需要国民经济中许多部门和行业提供物质资料,这也拉动建材、设备、五金、燃料动力等许多物资生产部门和服务行业的产品生产和劳务提供。因
此,各地政府要大力争取国家资金对本地廉租房建设的支持,使地方配套措施到位。
3、加大政府主动介入力度,变需求保障为供应保障
政府加强廉租房保障的途径简单说来有两种,即对需求方进行保障,或对供应方进行保障。对需求方进行保障就是对政府确定的廉租房保障对象发放补贴,但其有效前提应是有充沛的可租房源,否则在房源供应不足的情况下,会引发房价和租金的上涨,甚至会导致政府不得不再次调高补贴标准。因此,在当前房地产刚性需求日益加大的情况下,各地应普遍采取保障供应的政府介入方式。在对供应方进行保障供应上,主要是以实物配租为主。政府有两种方式可供选择。其一是政府直接组建保障性建设公司,以住宅生产者的身份直接从事廉租房生产,按特定的价格出租给保障对象。
此方式能快速有效地将政府政策落实,并直接干预整个房地产市场的供需情况。在此模式下,河南省郑州市的住宅投资公司已在全国率先进行了尝试。其二是在本级财政较为紧张的情况下,政府可有选择地吸纳社会资金进入廉租房建设领域。政府可制定政策为发展商提供补贴,由发展商为特殊主体提供廉租房源,政府在建设阶段和其后的经营阶段为发展商提供税收和相关规费减免,在微利的条件下倡导企业的社会责任,树立企业形象并加以宣传倡导。
4、政府要引导社会形成正确的消费理念,稳步推进多层次保障体系建设
政府要善于引导社会的住房消费理念,明确住房保障制度保障的是居住权而不是产权,即首要解决的是有房住的问题。因为即使在发达国家住房供应体系中,低端的供应主要还是通过租赁方式实现的。廉租房制度能够剔除有更高支付能力的家庭购买住房产权需求和追求资产升值的投资性购房需求的介入,又不对房地产市场造成冲击,可以说,它是目前最有效的住房保障模式。廉租房制度也可以通过保障性房源的封闭运行和重复循环利用,提高政府住房保障投入的利用效率。因此,对于有购房需求而一时还没有支付能力的家庭,政府应当鼓励其先租后买,量力而行。同时,政府还要综合运用经济适用房、住房公积金、双限房、周转公寓等多种保障措施,建立行之有效的住房保障体系。
5、逐步扩大廉租房保障范围
随着国家民生政策的不断深入,廉租房保障对象的范围也应随之不断扩大。必须根据各地居民的实际收入情况确定廉租房保障对象。对于那些在城市中凭一己之力买不起房而又无资格享受廉租房保障的所谓“夹心层”和来自农村贫困地区并在城市担当脏、累、差等工作的外来人员,政府不能将之排斥在廉租房保障对象之外。解决这些弱势群体的居住困难,需要多方努力。既要创造较多的就业机会,又要解决其生存环境问题,因此,廉租房保障体系的设计要适当超前,逐渐扩大廉租房政策的覆盖面,逐步在新的环境下达到更高要求的“应保尽保”。
6、抓紧制定廉租房制度的法律法规并完善配套机制
任何一个制度设计,都是要取得最后效果与设计目标的高度统一。因此,可持续的住房保障体系,既要依据现实,又要着眼于未来。各地要抓紧制定相应配套措施,如廉租房管理机构的建立完善,建立公平科学的准入制度、轮换制度,廉租房资金的监管与使用,廉租房源的确定,政策宣传与监督管理等等。在这些制度中尤其应注意的是,廉租房制度建设应尽力避免经济适用房的负面影响。要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廉租房保障对象标准,包括合理划分最低生活保障线,入户调查与统计,保障对象的甄别与公示;要坚决防止政策执行中的偏差,从而避免廉租房成为权力寻租的工具,造成新的不公平,同时避免出现整个社会保障体系中很容易出现的“道德风险”。
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已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旋律。只有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协调各方,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住房保障体系,才能使不同层次收入的居民都能享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并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各级政府应该把积极推行廉租住房制度当做一项民心工程来抓,想方设法筹集资金,最大限度地多建设廉租住房,并逐步扩大廉租住房的覆盖面,最终让缺房而又买不起高价房的百姓都能为廉租房所覆
盖,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国民的幸福指数。这是政府的职责所在。
参考文献:
[1]厉以宁。中国住宅市场的发展与政策分析[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1999.12.[2]谢伏瞻等。住宅产业:发展战略与对策[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6.[3]郑功成。社会保障学[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15—37.[4]文林峰。城镇住房保障[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4.[5]赵亚平。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战略思考[J].市场论坛,2009.(2).[6]黄卫华。商品房与社会保障性住房协调发展对策[J].中国房地产,2009.(5).[7]王君,温彦军。加紧构建住房保障体系加快建设和谐社会进程[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3).[8]吴盛光。社会保障性住房公共政策的亮点、难点与基点[J].上海房地,2007.(12).[9]陈小安。保障性住房建设亟需解决的几个问题[J].特区经济,2008.(6).[10]孙功苗,湛泳。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与收入分配[J].求索,2005.(6).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篇3摘要:我国在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以来,社会也在不断地进步着,经济也处于飞速发展的阶段。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社会对企业工商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且当下的市场竞争压力异常大,我国为了立足于国际市场这个大舞台,就必须大力支持发展企业,这就要求企业的领导者可以用长远的目光去了解国际市场的发展,在与我国国情相符的情况下,实现企业的转型。同时企业要重视工商管理,工商管理是企业得以发展的关键,是企业在激烈的竞争市场中脱颖而出的基础。所以企业要充分认识到当前工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改进这些弊端,从而提高工商管理的水平,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
关键词:工商管理;企业;现状分析;改进策略
在企业的生产运营过程中,工商管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企业运营的组织者和计划者,是控制企业运营的依据,在企业运营的活动中占主体地位。因此,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下飞速发展,就必须对工商管理进行调控。然而,进行调控的过程中,发现我国企业工商管理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的发展。同时由于企业工商管理在工作方面不能及时到位,导致企业的运营无法正常进行,而且市场上不公平的竞争阻碍了企业的发展。目前,面对这样的局面,企业必须加大对工商管理的力度,为企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让我国在国际市场的舞台上有一席之地。故本文就工商管理在企业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探寻改进的策略,以促进企业的发展。
一、企业工商管理的含义
企业工商管理属于行政管理的一种,是一种可以计划、组织、领导和指挥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职能。在企业之中,工商管理占其主导地位,它对企业的发展起鞭策的作用,同时工商管理组织不但会加强对企业不好行为的监管力度,而且会提高企业的支持度,帮助企业发展进步。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优秀的人才、精湛的技术和充裕的资金是企业必不可少的元素,企业的工商管理正是对这些元素起全面制约和管理的作用,还可以优化企业的资源,做到了物尽其用,也充分调动了企业员工的积极性。
二、工商管理在企业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工商管理的目标模糊
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之一,市场又为企业的进行活动提供了一个便利的环境,实现合作共赢。然而,在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有很多企业为了追求眼前的利益,忽视了企业文化的传播和企业管理目标的重要性,同时也缺乏了明确的社会责任,使得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有不少行为违背了国家律法,走上了不归路。
(二)企业工商管理体系不能与时俱进
在企业实行转型的过程中,管理体制的落后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也正是因为工商管理体制的落后,企业一系列的相关制度还未建立,进而导致企业的众多工作不能有序的开展,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生产进度,同时,企业在工商管理的方面执行的传统管理模式,只是盲目的照搬照抄他人的先进管理方法,在运用时不懂得变通创新,不利于企业的有效管理。
(三)企业经营模式的落后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往往会采用较为传统的经营模式,不能与市场的发展情况相结合,同时这种经营模式也没有充分考虑到企业自身的状况,只会阻碍企业发展。此外,企业内部不能齐心协力,而是处于各自为政的局面。如生产部门只负责自己的产品生产,不注重质的保证,又不能与市场部门很好的沟通,导致许多产品堆积,使企业在投资大量资金后没有得到应有的利益,而且企业的市场部门若不能掌握市场的真实情况,会让产品的销量降低,造成企业经济亏损。
三、企业工商管理的解决措施
(一)明确企业工商管理的目标
如果缺乏明确的企业工商管理目标,直接损害的就是企业的利益,所以在工商管理之中,企业要有着明确的工商管理的目标,并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的经营方案和战略性计划,从而使得工商管理的工作有序进行,此外,企业的领导者要认识到工商管理的重要性,要规范工商管理的制度,严格管理工作人员,共同促进管理目标的实现。
(二)工商管理体制的改进与创新
在国家深化改革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对企业工商管理的工作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然而要想提高工商管理的水平,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就不得不完善与工商管理相关的一系列管理体制。第一步,企业要提高自身的发展意识,有着向前冲的勇气。第二步,要制定较为健全的工商管理体制,在体制的规范下将管理工作拉入正轨,帮助企业各项工作顺利进行。最后,企业要严格监督工商管理体制,便于提高
工作效率。
(三)重视对人才的培养
人才是企业成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企业要想长期发展。就必须培养大量优秀的人才。企业工商管理更需要培养管理人才,他们可以帮助企业合理规划,有效的管理;他们能快速准确的为企业分析利弊,找到最佳的发展路线;同时他们也可以为企业预测未来的发展前景,帮助企业进一步发展。所以企业要重视对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为企业增加经济效益。四、结束语工商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关键,所以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要重视工商管理,只有把工商管理的工作做好,做大,企业的业绩才会蒸蒸日上,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就会提高,那么中国的经济发展也会提升,这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使我国更加繁荣昌盛。
参考文献:
[1]周期瑞.试论企业环境管理的现状和改进策略[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6,07:77[2]王伟.新时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及改进策略研究[J].人力资源管理,2015,10:22[3]司海飞.企业项目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改进策略[J].经贸实践,2015,09:313
篇六:工商管理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工商管理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工商管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理论,即有市场就有了工商管理。它也是一种手段,国家通过工商管理这种手段对经济的发展进行掌控和调整。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工商管理本科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工商管理本科毕业论文范文一:公共管理和工商管理的区别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公共管理和工商管理的地位显著提高,两种不同性质的管理共同承担经济战略的发展走向。本文作者通过分别分析公共管理和工商管理的概念及理念等,提出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间存在的区别与联系。
关键词:公共管理;工商管理;区别与联系
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都属于管理学学科范围内,具有管理学的共同特征,能够通过计划、组织、协调等手段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但是,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又存在本质性的区别,了解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间的区别与联系,能够有效防治二者管理主体与客体错位问题。
一、公共管理概念分析
公共管理概念是20世纪70年代被提出的,也是公共行政发展过程的必然结果,也是传统公共行政面临的困境与挑战。公共管理即公共行政的延伸与转变,二者没有实质性的区别,但是公共管理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与平等。公共管理的产生是公共组织的一种职能,主要目的是实现公共利益。公共管理包括很多内容,主要有行政管理、城市管理、发展管理等,是现代管理学科的重要分支,具有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公共管理的核心是政府,通过对政策、经济、法律等方法增强政府的管理能力,提高政府的管理成绩和服务品质,促进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公共管理具有多元化的主体,能够推进社会公共事物的进一步发展和促进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化。通过调节和控制公共资源来实现公共管理的职责,建立公共管理体制和有效方式是其面临创新的迫切任务。[1]二、工商管理概念分析
工商管理研究工商企业经济管理基本理论和一般方法的学科,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分别是制定企业发展战略,管理企业内部行为。工商管理具有很强的应用性,是企业必不可少的行政部门。工商管理的专业性要求较高,通过对管理学、经济学等知识的运用,通过现代管理手段实行企业管理和经营战略制定,保证企业的生存和顺利发展。作为管理学方向下的重要分支,稳定企业生存,促进企业发展是工商管理的重要目标。工商管理涉及内容较广,专业性较强,对理论知识和综合能力要求较高,做好工商管理工作是企业顺利发展的重要基础。[2]三、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的区别
1.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涉及领域不同
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涉及的领域有很大不同,首先,公共管理主要对公共领域负责,涉及的内容是公共问题。而工商管理涉及的是私人领域,是以企业为基础,具有竞争性的工商企业。公共领域主要指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等,其中公共问题就是指社会成员在工作中广泛受到公共性影响,且具有不可分性,又与公共利益直接相关的社会问题。公共问题一般涉及面广,问题复杂,包括环境问题、交通安全、食品卫生等,公共问题造成的影响较大,不仅仅是影响单一个体,更多是对团队或大多数人的影响。其次,工商管理涉及的私人领域则与公共领域截然相反,工商管理是对盈利性组织的管理,也就是企业管理,其基本性质存在差别。工商管理更注重的是企资源配置和生产要素优化处理,目的是获得最大效益。
2.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资源配置不同
公共管理的主体是政府部门,要想实现公共管理的有效实施,需要以公共资源控制为基础,其中包括以下三方面:首先,公共权力。公共权力是政府实现公共管理的约束力和强制力,能够实现对社会公共事务享有资源的合法资格进行管理。公共权力归属于全体社会成员,不归私人所有。其功能是实现公共利益,具有权威性强、强直性强,不受任何约束等特征。其次,政府资源。政府资源包括其所掌握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最重要的是财力的控制。政府财力是公共财产,是
政府从事公共事务的基础。最后,自然资源。各种自然资源也属于政府资源,包括国土、矿山等。工商管理的主体是非公共资源,其具有的权力是私权利,也是企业组织的一种力量。企业是一个能够从事商品生产、流通等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通过对企业经营管理实现组织目标,其私权利包括约束力和产权。企业的私权由私人享有,是一种非公共资源。工商管理的物质资源与人力资源的来源与公共管理不同,并非政府扶持,而是由投资汇报所得,因此,工商管理面临市场竞争,更注重企业生存和发展。
3.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目标不同
以政府为主体的公共管理主要代表社会的公共利益,其本质是公共利益的好坏,其评价标准也以大多数人的利益需求为指标。公共管理更看重社会公平和社会公正,其目标是最大程度的维护公共利益,然后公平、公正的实现公共利益个体化分配,促进社会福利。工商管理代表的是盈利组织的管理,其目标是追求私人领域的利益最大化,其主体是经纪人,以市场规则为基本准则,被市场规范所操控。工商管理以效率为基础,实现私人利益的扩大化。虽然工商企业也为国家财政作出贡献,但其最终目的还是实现自身利益。
4.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运行机制和方式不同
公共管理通过运用公共权力进行公众事务的管理,其运行机制的本质就是公共权力的运行机制,其基本依据是法律法规,所以,公共管理是一种法制化的管理,包括两方面内容:第一,依法行政,依据法律的权力和条款进行公共事务管理,划分责任,力求管理过程中的每个环节遵循法律法规。第二,法制监督。公共管理的全过程需要在法律法规的内部和外部监督下进行。工商管理是按照市场规律运行的,虽然市场经济也需要遵循法律要求,但是这种规范只是外在的,市场经济规律还存在隐性约束,维持市场的正常运作。
四、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间联系
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同属于管理学的重要分支,具有区别,又存在一定的联系,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都以管理学基本理论、方法、知识为基础,通过组织、控制、领导、决策、执行、监督等手段实现管理。在管理过程中,虽然管理对象不同、运行机制不同,但遇到的问题基本相同,例如组织问题、监督问题、执行问题等,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和探究,构成了工商管理和公共管理间的共性问题,是二者最大的共通性。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同属于管理学范畴内,二者在管理本质、管理领域、资源配置、管理目标和运行机制方面都存在区别,但是二者在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以及管理问题方面又存在共通性。掌握公共管理和工商管理的区别与联系,有利于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梦中.美国公共行政(管理)的历史渊源与重要价值取向-麦克斯韦尔学院副院长梅戈特女士访谈录[J].中国行政管理,2013(11).[2]王乐夫.论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及其与社会性之异同[J].中国行政管理,2014(06).工商管理本科毕业论文范文二:工商管理下的信息网络化应用
1信息网络化在工商管理中的应用
网络化的快速发展使得社会各行各业的信息化程度大大提高,实践已经证明,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对于促进社会各行各业整体效率的提升具有极大作用,因此,进一步加快信息网络化在我国工商管理机关中的建设,既是必要的,也是紧迫的。信息网络化在工商管理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
1.1进一步提高市场监管水平,增加监管手段
在实际工作中,工商管理部门要监管的市场主体较多,各种情况也十分复杂,而这些仅仅靠工商管理工作人员去进行监管不仅工作量十分庞大,而且监管效率和水平也不能有效得到保证,可以说,监管手段不足造成工商管理部门对于市场监管水平的低下是造成诸多不法分子进行不法活动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信息网络化的发展则为工商管理部门提供了一个另外的监管手段,那就是进行网络监管,例如通过设立不法活动网络投诉系统、维权网站等来打击市场不法活动,有效
提高工商管理部门市场监管的能力和水平。
1.2拓宽市场监管范围
信息网络化在工商管理中不仅有助于提高工商管理部门市场监管水平,同时也有助于进一步拓宽工商管理部门市场监管范围。市场经济下信息化网络化在各行各业中得到了迅猛发展,因此工商管理部门面临的形势要比以往严峻的多,因为很多不法分子进行投机活动的手法变得较以往更隐蔽,更加信息化,这就要求工商管理部门必须要进一步拓宽市场监管的范围和领域,将监管范围进一步深入到市场经济中的各个角落中去,而要达到这一目的一个捷径就是大力进行工商管理部门的信息网络化建设力度和进程,强化工商管理部门市场监管的武器和手段。
1.3提高服务质量,完善各类维权机制
工商管理部门的主要职能就是要对各类市场的经营活动进行日常监管,以充分保护消费者和普通民众的合法权益。而加强工商管理部门信息网络化建设,就能进一步提高工商管理部门的服务质量,通过建立各类维权网站、投诉管理系统等来认真受理各种投诉、纠纷,最终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1.4提高维权效率,建立网络联动机制
以往基层各个工商管理部门以及各级工商管理之间由于缺少工具而各行其是,工作效率等也是大打折扣,而加强工商管理部门信息网络化建设之后,就可以在各个基层工商管理部门以及各级工商管理部门之间形成联动机制,以实现各种信息共享,建立工商管理网络联动机制以提高工作效率。
1.5加强维权意识、知识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
以前工商部门在进行各种维权以及规章制度的宣传工作的时候都是利用举办一些活动、散发各种材料等来进行相关维权知识以及规章制度的宣传,这样宣传不仅浪费了人力物力财力,而且收效甚微,一些不法分子也正是利用普通民众不懂相关的维权知识而进行不法活动,而加强工商部门信息网络化的建设后则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利用便捷的网络工具进行网络化的宣传工作,加强广大群众的维权意识
以及各个企业的规章制度意识,切实维护市场正常秩序,来保护广大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1.6创新工商部门员工培训形式,提高广大工商管理部门员工的素质
员工是企业的核心因素,员工基本素质的高低直接制约着一个部门日常工作能否高效率地开展。进一步加强广大工商管理部门信息网络化建设,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工商部门市场监管水平、拓宽市场监管范围、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在创新工商部门内部员工培训方式,提高工商部门员工基本素质方面同样具有重要作用。以往工商部门在对内部员工进行培训的方式无非是进行集中学习、听一些专家的讲座、报告等形式,这些形式虽然也可以提高工商员工的基本素质,但是都存在着共同的缺陷:忽视了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员工被动接受,因而积极性不高,培训效果也大打折扣,而信息网络化则为我们进行员工培训提供了一个更好的方法,那就是进行网络化培训,以这种新的模式来激发广大员工的培训积极性,创新员工培训模式,提高全体员工基本素质。
2进一步加强我国工商管理部门信息网络化建设的对策措施
信息网络化建设在工商管理中的作用毋庸置疑,因而加强我国工商部门信息网络化建设应该成为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工商部门建设的重点之一,然而现实情况却是当前我国工商部门在整体上信息网络化建设严重滞后,目前我国工商部门信息网络化建设的现状是分散、独立的信息处理,尚未能实现我国工商部门整体的集中化、统一的信息处理,也就是说,工商部门整体系统的信息网络化建设依旧有很长的路要走,因而,笔者认为今后进一步加强我国工商管理不么信息网络化建设,必须重点从以下方面进行:
2.1各级工商部门领导要真正将加强信息网络化建设作为重点工作来做
要想切实加强工商部门信息网络化建设,离不开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各级领导要切实转变观念,紧跟工商部门发展的大趋势,要进一步加强统筹规划,协调各方组织,切实建设工商部门信息网络化建
设。
2.2要以相关工商领导组织牵头,形成工商部门信息网络化建设的部门或者委员会,专门负责本部门的信息网络化建设
信息网络化建设是面向、服务于整个工商管理部门的,其也是一项涉及面广、专业性强、技术层次高、施工过程复杂的综合性的系统工作,因此必须由专门负责的部门、专业性的团队来负责进行,要切实统一规划、统一组织,严格按照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所规定的要求来进行,切实负责起加强工商部门信息网络化工作的重任。
2.3各级工商部门要严格落实信息网络化建设经费
各级工商管理部门要积极转变认识,努力在加强本单位信息网络化建设方面投入资金以及经费,同时也要设法取得当地政府的支持,争取建设资金,要争取尽早建成本单位完整的信息网络化,工商管理部门全行业都要积极加强信息网络化建设,争取早日实现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所规定的实现工商行政管理工作“业务管理电脑化,档案存储光盘化,信息查询网络化”的目标。
3总结
总之,加强工商管理全行业的信息网络化建设,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工商管理全行业所要为之努力的方向之一。应该说,从1995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就下发了《工商行政管理数据处理网络建设方案》,到目前为止我国工商管理行业的信息网络化建设已经走过了20年的时间,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与我们所要实现的目标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这就需要我国工商部门全行业在今后继续加强在信息网络方面的建设,早日实现我国工商全行业信息网络化的既定目标。
工商管理本科毕业论文
范文
篇七:工商管理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最新工商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工商企业管理是市场经济中最常见的一种管理专业,对国家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下面是CN人才网为大家整理的最新工商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欢迎参考~
[1]史建锋.现代钢铁物流发展和盈利模式探讨.中国外资,2013,(13):78-7[2]李琪.探索金融阴霾下的钢铁物流新出路.企业导报,2012,(02):99-10[3]包立军,王业军.我国中小型传统物资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转型的策略分析.中国市场物流与采购研究,2007,(5):[4]史建锋.探究钢铁物流的电子商务战略.中国商贸,2013,(15):82[5]李庆华,项保华,王翔.共同演化视角下的企业战略更新引擎机理研究.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11):85-8[6]李敬,陈收.企业战略管理.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1:12-13[7]李拥军.钢铁供大于求渠道怎么做—2012年会员钢铁企业钢材流通渠道情况分析.中国冶金报,2013-06-18:6[8]田涛.对发展钢铁物流的浅析.物流工程与管理,2012,(02):9-1[9]梁劲.钢铁物流企业的绩效管理[D].南京大学物流工程硕士论文,2012,(02):34-35[10]包斯文.转型:钢铁物流企业的出路——从一家大型物流企业转型看我国钢铁物流业面临的问题和发展方向.中国冶金报,2012-11-20:[11]张慧芝.浅谈供应链管理下的钢铁物流[J].世界海运,2010,(05):64-65[12]司方来,王永贵,贾鹤.战略柔性体系:调和反应型市场导向与先动型市场导向.现代管理科学,2009,(02):56-5[13]刘刚.现代企业管理精要全书(战略管理.资本运营卷).海口:南方出版社,2004,(1):11-34[14]安索夫.战略管理论.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79,(1):32-3[15]刘湘国.中小民营企业转型解困的途径分析.嘉兴学院学报,2009,(9):63-66,7[16]迈克尔·波特著,陈小悦译.竞争战略.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1):4-5[17]迈克尔·波特著,李明轩,邱如美译.国家竞争优势.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1):20-25[18]迈克尔·波特著,姚宗明译.竞争战略:分析行业和竞争者的技术.北京:三联书店,1998,(1):10-35[19]李佳萦.SWOT分析在JM物流公司的应用.科技信息,2011,(18):805-80[20]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2012中国钢铁市场分析与预测,2012-2-8:3-6[1]L.D.彻纳东尼,M.麦克唐纳.创建强有力的品牌.北京:中信出版社,2001.
[2]王新新.新竞争力.长春:长春出版社,2000.
[3]余鑫炎.品牌战略与决策.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4]陈放,谢宏.品牌策划.北京:时事出版社,2000,1.
[5]艾丰.中国品牌价值报告.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
[6]刘佳,从可口可乐看企业品牌塑造.黑龙江对外贸易,经营之道.2006.6:144.
[7]许喜林,吴文国.品牌之道:品牌建设9S模式及其应用.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8]何心展,俞丽敏.我国企业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07.2:15~16.
[9]康晓光.中国企业品牌建设的困境与突破方向.深圳大学学报.2006.5:03~05.
[10]相晓冬.品牌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品牌视点.2006.6:22~25.
[11]何忠保,何飞云.民营企业品牌塑造探析.商场现代化.2007.3:136~138.
[12]郑昭,丁轩.民企成长与品牌战略.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
[13]李月华.论中小企业品牌建设的区域化策略.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
[14]徐丽瑛,李正良.中小企业品牌塑造误区与对策.企业管理.2006.10:1~3.
[15]谢付亮.品牌策划的五大关键点.中国质量与品牌.2007.6:53~55.
[16]田双全,陈永丽.我国民营企业品牌塑造之战略选择.ENTERPRISEVITALITY.2002.12:43~45.
[17]刘峻松.品牌三藏:中国本土化的品牌观.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18]苏勇,林展圣.中小企业品牌战略.当代财经.2006.6:63~65.
篇八:工商管理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工商管理毕业论文范文大全
篇一:工商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烟台南山学院
毕业论文
题目:论企业如何建造团队精神
姓名:___侯金重______
所在学院:____工商管理学院
所学专业:___工商管理__
班级___08工商06__
学号___20XX11101202_
指导教师:_____李爱宁_____
完成时间:____20XX年12月
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烟台南山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摘要:
信息与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管理理论必须创新。本文从团队的含义及其对现代企业组织的重要性出发,探索了中国
1企业团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团队建设中的关键环节。团队精神是团队成员为
了团队的利益与目标而相互协作、尽心尽力的意愿与作风。团队精神是企业的精神支柱,离开这个精神支柱,企业就是一潭死水,就毫无活力、毫无竞争力可言。本文概述团队精神的重要性,进而分析团队精神的内涵,探讨团队精神的培养途径。当今时代,随着经济的全球一体化步伐的加快,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打造强有力的团队精神,已经越来越成为企业团队建设和管理的关键。什么是团队精神?团队精神有什么作用?
关键词团队精神企业塑造团队建设原因
howtobuildteamspiritofenterprise
Abstract
Informationandknowledgeeconomyera,enterprisesmustinnovatemanagementtheory.Thisarticlefromtheteamsmeaningandontheimportanceofmodernenterpriseorganization,explorethechineseteamconstructionoftheenterpriseandtheproblemsthatexistinteamisakeylinkintheconstructionof.Teamspiritistheteammemberstotheteamgoalofmutualinterestandcooperation,makeall-outeffortswillandstyle.Teamspiritisthespiritualpropoftheenterprise,lea
1vingthespiritualpropofenterprise,isapoolofstagnantwater,noenergy,nocompetitive.Thisarticleprovidesanoverviewoftheimportanceofteamspirit,andfurtheranalysisoftheconnotationoftheteamspirit,teamspiritcultivation.nowadays,withtheglobaleconomicintegrationtospeedupthepace,thedeepeningofreformandopeningup,themarketeconomycontinuestogrow,tobuildastrongteamspirit,hasincreasinglybecomeacorporateteambuildingandmanagementkey.whatisteamspirit?Teamspiritwhateffectisthere?
Keywords:teamspirittoshapetheenterpriseteambuilding
目录
封面·······························································1开题报告···························································2摘要·······························································3Abstract··························································3第一章:绪论·················································
1······51.1:团队精神的定义··············································51.2:团队精神的原则················································51.3:团队精神对企业的作用··········································8第二章:团队精神建设问题分析····································102.1:团队精神建设的现状··········································102.2:企业团队精神建设的问题·········································11第三章:团队精神建设的打造··········································143.1:团队精神的营造相互信任的组织氛围····························153.2:团队精神建设的引入良性竞争机制······························153.3:团队精神建立企业团队内部的潜规则······························15结论···························································16参考文献·················································
1········17附录表格··························································17封底······························································2篇二:工商管理专业(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目录
摘要
(1)关键词
(1)
一、企业文化概述
(2)
(一)企业文化的定义
(2)
(二)企业文化的发展历程
(2)
二、我国企业文化的现状
(3)
(一)无文化管理
(3)
(二)文化空想现象
(4)
(三)全盘西化现象
(5)
三、创建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模式
(5)
(一)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
(6)
(二)合理借鉴西方先进的管理经
1验
(7)
(三)企业文化建设要有时代特色
(8)
(四)企业文化建设要体现个性
(9)参考文献
(10)
【摘要】浅淡企业文化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美国管理学者提出了企业文化理论,随后各国学者纷纷致力于企业文化的研究
与实践。近年来在我国,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融合,人们对企业文化也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企业文化建设也被一些企业提到企业自身建设的日程上来,像“全心全意的小天鹅,真诚到永远的海尔??”就是中国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的杰出代表。但是,我们也必须清楚的认识到,我国的一些企业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时,还存在一定的误区:例如,无文化现象,文化空想现象,全盘西化现象等。本文通过对我国企业文化现状的分析,从融合民族文化、合理借鉴西方管理经验的角度,就如何创建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作了进一步的探讨。
关键词:企业软实力(enterprisesoftpower)企业文化(enterpriseculture)企业团队(enterpriseteam)
浅谈企业文化
提起企业文化,有些人认为它是虚幻和捉摸不定的,似
1乎与实践经营活动很难挂钩。其实,一个企业的文化非常容易被外部人所察觉,当我们与一些著名的企业打交道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就领略到了企业文化的存在,如松下员工对企业和产品的热忱、西门子公司的严谨、小天鹅的全心全意、海尔的真诚到永远??
那么,到底什么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作用到底有多大?我国的企业又应该怎样建设自己的企业文化,成为中国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企业文化概述
(一)企业文化的定义
纵观国内外的学者给企业文化下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这些定义侧重或着眼点各有不同,涵盖面也不尽一致,但从整体上看,在对企业文化的理解上,他们都认为:“企业文化”是在一定条件下,企业与职工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共同培育形成的共同价值观体系及其表现形式的总和。共同的价值观念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包括企业经营哲学,价值观,企业精神,优良传统,行为规范等。表现形式包括企业文化教育活动,职工行为准则,企业规章制度等。企业文化的实质,是以人为中心,以文化引导为手段,以激发职工的自觉行为为目的的一种企业经营管理思想。企业文化的根本任务,是重视人、相信人、理解人、发动人、引导人、教育人、培养人和塑造人。它就好像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常常在自觉和不
1自觉中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二)企业文化的发展历程
70年代末,日本经济实力的强大对美国乃至西欧经济形成了挑战,在这种形势下,人们注意到日美企业管理模式的不同,其中发现,理性化管理缺乏灵活性,不利于发挥人们的创造性和与企业长期共存的信念,而塑造一种有利于创新和将价值与心理因素整合的文化,才是真正对企业长期经营业绩和企业的发展起着潜在的却又至关重要的作用。
八十年代,企业文化的研究以探讨基本理论为主。1981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美籍日裔教授威廉·大内出版了他的专著《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该书提出了"Z型文化"、“Z型组织"等概念,认为企业的控制机制是完全被文化所包容的;1982年特雷斯·迪尔(Terrencee·Deal)和艾兰·肯尼迪(AllanKennedy)出版了《企业文化》(corporateculture)一书,他们提出,杰出而成功的公司大都有强有力的企业文
化,企业文化的要素有五项:(1)企业环境;(2)价值观;(3)英雄;(4)仪式;(5)文化网络。其中,价值观是核心要素。同年,美国著名管理专家托马斯·彼得斯与小罗伯特·沃特曼合著《寻求优势--美国最成功公司的经验》,研究并总结了3家优秀的革新型公司的管理,发现这些公司都以公司文化为动力、方向和控制手段,因而取得了惊人的1成就,这就是企业文化的力量。这三本著作与帕斯卡尔·阿索斯合著的《日本的管理艺术》被合称为企业文化研究的四重奏,这标志着企业文化研究的兴起。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企业文化研究出现了四个走向:一是企业文化基本理论的深入研究;二是企业文化与企业效益和企业发展的应用研究;三是关于企业文化测量的研究;四是关于企业文化的诊断和评估的研究。企业文化的研究在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已经成为管理学、组织行为学和工业组织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也被称为管理的企业文化。
二、我国企业文化的现状
近几年来,我国的一些企业也意识到了企业文化在企业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纷纷致力于企业文化的研究与建设,并且在一些大型企业中初显成效,但是从我国大多数企业状况来看,企业文化的发展尚处于较低层次,“企业文化战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企业文化的培养缺乏系统理论的指导,从总体上看我国的企业文化存在较多的缺陷和错误现象,在实践中表现为以下几个误区。
(一)无文化管理
在我国一些企业中,尤其是一些传统的国有企业,由于对管理本身的不够重视,企业对于文化建设不屑一顾。这样的企业没有特定的企业文化理念。虽然有十分系统和严明的1各种规章制度,这些制度规定了员工必须怎样做和不能怎样做,但没有明确的文化理念和价值倡导,疏于对员工的教育与培训。企业组织与成员之间、成员与成员之间没有成型的符合企业发展利益的关系模式,成员之间以自发的交往为主,易形成有悖于组织目标的非正式团体,增大企业内部摩擦,制约企业效率的提高,而成员与组织之间接近纯粹的利益交换关系,没有组织归属感,也难以使员工具备较高的责任感。
(二)文化空想现象
与无文化相反,另一种具有迷惑性的现象是文化空想。这一现象表面上看企业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和文化理论体系,但又不能对企业发展提供应有的支持作用,主要表现有:
.企业文化理念过于空泛,远离企业实际,给人以可望而不可及的感觉;2.企业文化内容掺入了非企业的因素,即企业文化不是企业经营特点与文化主体行为的提炼,而是从企业
篇三: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正文范例
外资零售业市场准入与发展我国零售业的对策
零售业是指通过买卖形式将工农业生产者生产的产品直接售给居民作为生活消费用或售给社会集团供公共消费用的商品销售行业。从行业的生产要素来看,零售行业是典型的劳动力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行业。而且,随着零售业发展水平的提高,行业生产要素逐渐由典型的劳动密集向典型
1的资金密集转移。
外资进入我国零售业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如何发挥其经济作用,解决其存在问题,促进我国零售业的发展,是亟需解决的课题。
一、外资零售企业在我国发展的历程及现状
(一)外资零售企业在我国发展的历程
1992年7月以前,我国禁止外商在中国开办独资或合资的零售、批发业。但1983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实施细则》和1990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实施细则》中均明确规定,外商投资的生产企业可在中国大陆销售部分产品。因此,部分外资生产商依照批准的销售比例,自行或委托中国的商业机构代销在中国销售本企业产品,主要以地区授权开办新店、在百货商店设立专柜和厂家开办直营店的方式来进行,因此这一阶段可称为专卖店阶段。
1992年7月,国务院批准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大连、青岛六个城市和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五个经济特区各试办一至两个中外合资或合作经营的商业零售企业,项目由地方政府报国务院审批,企业经营范围为百货零售业务、进出口商品业务,不得经营商业批发业务和代理进出口业务,享有进出口的经营权,外汇自行平衡,进口商品限于在本企业零售的百货商品,年度进口总量不超过本企
111业当年零售总额的30%。
迄今为止,国家正式批准成立的中外合资零售企业有18家,加上一批由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审批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的零售企业,目前投资建设和相继开业的合资、合作零售企业已超过200家。1995年起,对外开放连锁经营形式,批准荷兰、日本两家外商在北京进行连锁商业试点。
(二)外资零售企业在我国发展的现状
统计资料显示,截止到1998年上半年末,北京市具有法人资格的零售商业企业1.1万家,其中大中型企业(年销售额500万元及以上的)1086家。
国务院在北京市正式批准成立的有四家,即燕莎友谊商城、中贸联万客隆商业有限公司、新东安市场以及北京华糖洋华堂商业有限公司,到1998年上半年末,全市已开业的大中型外资零售企业15家,经营范围涉及食品、服装、百货、家电等生活消费品的各个方面。
1、资金雄厚,势头强劲
在外资企业注册资本中,外商资本金占了较大比重。其中,零售企业外商资本金为6.73亿元,占资本金合计的38%。目前,进入我国的外资企业大多连续多年在世界销售排行榜中位于前列,利润持续增长,在资金方面有着强大优势。
2、经营规模化,连锁化,标准化
近年来在我国开业的外资零售企业不仅营业面积大,而
121且逐步形成连锁化、网络化经营,通过现代化的配送中心,实行统一定货,统一配送,以连锁化经营降低成本。如荷兰中贸联万客隆商业有限公司,目前已在北京洋桥投入2.5亿元,建成一座万米商城。该公司还在酒仙桥和大钟寺再分别投入
2.5亿元,建成两座大型连锁商场。华糖洋华堂也将在两三年内再建2号店和3号店,形成网络化经营。外资企业对其下属各个分店实行统一标准化管理。一方面表现为店外形象设计,另一方面表现在店面管理、商品配送以及餐饮业中的食品制作工艺等方面实行标准化。
3、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企业管理,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外资企业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手段对企业进行监控,管理人员随时了解商品的购进、销售情况以及收支状况,减少了不必要的损耗。1998年上半年,大中型外资零售企业实现零售额16.86亿元,占北京市大中型零售企业的7%,但销售、管理、财务费用支出合计为2.48亿元,仅占北京市大中型零售企业费用支出的3%,说明费用控制状况明显好于内资企业。1998年上半年,全市大中型零售企业中,外资企业人均创利为9300元,是内资企业的6.16倍,其资本收益率为9%,高于内资企业8个百分点。
4、经营业态多样化
目前,北京市大中型外资零售企业虽然只有15家,但
131在经营业态上已表现出多种形式,各有特色。如燕莎、百盛等开业较早的企业,属于比较传统的综合性大商场管理方式,楼下经营百货服装,楼上经营食品小吃。从经营业态上讲,万客隆属于超大型连锁仓储商店式;新东安市场则是一家综合性现代化购物中心,包含2家百货公司,8家影院,100多家精品店兼营娱乐、餐饮、写字楼等业务,与国外经营模式更为接近。而洋华堂则既是一个以超市方式经营的百货商场,又是一个以百货商场方式经营的大超市。
5、平均营业面积明显高于内资企业
从营业面积看,北京市大中型零售企业中营业面积在一万平方米以上的共有64家,其中外资企业7家,占外资零售企业的47%;内资零售业有57家,仅占内资零售业的5%,低于外资企业42个百分点。平均每个外资零售企业的营业面积为1.1万平方米,远远高于内资企业。
除以上15家已开业企业外,还有6家企业虽无外方投资,却引入外方经营模式对企业进行管理。如:北京华实仓储销售公司(即普尔斯玛特)采用美国家族管理模式对企业进行管理;世都百货则属先投资房地产业,然后以个人入股方式对大厦进行商业投资,其最大股东是香港一家房地产商,1000万元注册资本金中全部是个人资本金。
二、外资进入我国零售业的积极作用
外资进入我国零售业,对我国零售业现代化和规模化进
141程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具体说来,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深了我国零售业对规模化和现代化的认识
外资进入我国零售业,使我国零售业可以直观、全面地观察到其现代化和规模化发展的方方面面,加深了对零售业规模化和现代化的认识:
1、零售店不是规模越大越好,必须考虑投资回报率,考虑市场吸引力条件和业态本身的先进性与市场的适应性。
2、零售业的现代化不仅仅是硬件设施的现代化,更重要的是软件的现代化,即管理方法的科学化和严格化,管理手段的现代化等。
3、大型百货公司不是零售业规模发展唯一的选择业态与趋势,超级市场和其他小型零售店也可以通过连锁的方式走向规模化。
4、超级市场销售方式的普遍适应性使它同样也能大型化。
(二)弥补了零售业建设资金不足,带动了我国零售业建设投资
改革30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而零售业的发展受资金短缺的制约。长期以来“先生产,后生活,再商业”,形成了零售业店堂狭小,门面依旧,有些连正常的维持周转都不可能,更谈不上扩大规模。外资进入我国零售业,在很
151大程度上弥补了我国零售业建设资金的不足,从而带动了国家对零售业建设的投资。
(三)带来了国外零售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式
外商在我国开设的许多大型零售企业,为我国的许多同行提供了学习国外零售业先进的管理和技术的机会,可以从中吸取有用的知识,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使中国的零售业在现代化和规模化的发展进程中,走得更快一些。外资零售企业能对众多的连锁店实行有效地管理的关键在于现代科技的广泛应用。如沃尔玛公司总部拥有庞大的计算机系统和商业卫星频道,时刻传送和处理来自世界各地城市和连锁店的信息,从而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率,降低了经营成本。现代管理技术在零售业中的广泛应用,使零售业的技术含量倍增,这不仅体现在拥有尖端的科技设备,更包括对专业人才的吸纳和使用。近几年来,国内零售企业加大了技术投入和人才引进,如大型零售企业已相继建立了计算机网络,采用了条形码技术、pos系统、RFID等,对商品的购、销、存进行单品管理、自动补货等,大大降低了库存水平,强化了对商业专门人才的培养和重用。
三、目前外资进入我国零售业存在问题
(一)内外资零售企业待遇不同,竞争地位不平等
目前,除经国务院批准试点的18家中外合资企业外,由地方政府或业务主管部门审批,采取各种各样变通办法开
161办了大量中外“合资”“合作”零售商店。这些外资零售企业在进入中国市场时,已取得了比中方零售企业更好的市场条件,据调查,我国有一些中外合资的超市,其店铺的租金最低的一年只有3.8元/平方米,而中方超市每年租金一般在31.2元/平方米。加上方方面面的优惠条件,使中方零售企业处于很不利的竞争地位。
(二)缺乏严格统一的引资标准,降低了零售业对外开放的实际效果主要表现为:(1)投资主体结构不合理、业态趋同。在中外合资零售企业中,大约90%的外商来自亚洲地区,且其中大部分不是国际知名的零售企
业,大都以经营中高档商品为主的百货商店。这种状况显然不利于我们广泛学习国际零售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方法。(2)建筑规模普遍偏大。据统计,试点的18家中外合资零售企业中,建筑面积平均高达10万多平方米,最大的高达21万平方米,最小的也有2万平方米。建设规模偏大,一方面给本来就资金短缺的合资中方筹措配套资金带来了巨大压力,同时也拖长了建设周期,结果造成许多试点的合资企业迟迟不能开业。(3)外商控股的多,且合营期限长,在试点的18家中外合资零售企业中,外商股的占50%,中方控股的仅占10%,其余为中外双方各占一半。而且确定的合营年限普遍较长,平均高达32年,最长的50年,最短的也有17年。零售企业作为投资回报率较高、与国民生活十分
11密切的行业,让外商控股长期合营,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
(三)外资投向不合理
目前,外商进入我国零售业,主要经营一些投资省、见效快、回报率高、技术含量较低的一些领域,而我国零售业比较薄弱的领域——物流领域,相对较少有外商投入,特别是仓储或者叫做配送中心的引资投入较为欠缺。仓储特别是现代化配送中心是我国零售业发展的薄弱点。
四、今后吸引外资进入我国零售业的发展对策
(一)继续坚持渐进式扩大开放的战略
允许外商进入国内零售业,是让渡国内市场的政府承诺,存在一定的风险,采取适度有序渐进式开放战略具有现实意义。第一,要根据国际惯例,制定零售业引进外资的规划时间表,特别对现代零售业的主力业态超级市场和主力化模式大型综合超市,在时间表上要作出特殊的安排,使引进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第二,要加强外资零售企业空间布局规划,逐步将试点城市由六个沿海城市和五个经济特区扩大到中部地区的省会城市。第三,零售业利用外资的规模不宜过大,并且结构要合理,这就需要正确处理规模与结构的关系。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虽然200多家的规模不是很大,但若任其发展,潜在威胁难以预料。因此,应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
(二)总量上限制,结构上调整
11我国现有大型商场150多个,进入我国零售业的18家外商,如果全部经营大型商场,即占10%,所占比例较大。从总量而言,应予限制,从结构而
119
篇九:工商管理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工商管理本科毕业论文_大学工商管理毕业论文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脚步也向更深层次迈进,如何更好地组织和监管经济的发展,对工商管理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他们也肩负起了重要责任。下文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大学工商管理毕业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大学工商管理毕业论文篇1浅析工商管理的监督管理
摘
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工商管理已经成为管理市场经济的一种有效手段,同时也是工商企业进行自我管理的有效方法。在完成工商管理工作过程中,管理人员不仅要充分掌握盈利性部门组织的生产经营活动.还要具备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技巧。因此,在开展工商管理工作中,应当要侧重于其监督管理。笔者结合多年工商管理的工作经验就工商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并对如何解决工商管理监管工程中的问题,提出了具有可行的措施,以供同仁参考学习。
关键词:工商管理;监督管理;问题;措施
为了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做好工商管理工作,关键是要加强监督管理和服务工作,工商管理已经成为管理市场经济的一种有效手段,同时也是工商企业进行自我管理的有效方法。在工商管理监管过程中,存在一些如治与管、激励性管理等问题。本文就上述问题进行深入剖析、研究,并对如何解决工商管理监管工程中的问题,提出了具有可行的措施。
一、工商管理监管概述
(一)工商管理监管的研究背景
我国工商行政管理工作恢复建制的30多年来,工商部门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方针政策,积极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加大市场监管力度,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在整顿市场交易行为、规范市场交易秩序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在我国,政府通过市场监管来维护经济秩序健康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巨大变革,市场的范围变得更广,层次变得更深,市场经济主体的健康发展,市场机制的有序运行对于经济社会发展意义重大,没有有效的市场监管,就没有健康的经济体系。国务院在国家工商总局”三定”方案中明确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是国家主管市场监督管理和行政执法的机关,是国务院的直属机构,工商行政管理的职责就是通过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建立和维护市场秩序,为市场主体公平竞争创造良好的环境,同时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市场主体呈现多元化的发展,市场运作模式复杂多样,工商行政管理部门需要不断地应对新形势,面对新问题。市场监管中的问题层出不穷,无照经营、假冒伪劣、不正当竞争,特别是近几年屡屡出现的食品安全公共事件(阜阳劣质奶粉事件、三鹿奶粉事件),充分暴露出工商部门在市场监管中的薄弱环节。本文研究的目的就是通过对当前基层工商部门在市场监管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找出问题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建立起长效的市场监管机制,维护经济秩序的健康稳定,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工商管理监管的研究意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是来自于利益主体多元化的竞争,而竞争是以完善的法律和政策保障为前提的。政府通过制定规则来搭建公平竞争的框架,同时也需要强有力的市场监管来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现今,我们面对的是社会主义大市场,工商行政管理监管的范围不再仅仅限于对集贸市场内小摊贩行为的监管,而是涉及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的方方面面。同时,为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工商行政管理的监管模式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监管领域从低端向高端延伸,监管方式从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监管方法由突击性、专项性检查向日常规范型监管转变,监管手段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变。我国正处于转型期,经济主体的逐利性和盲目性对市场规则产生了冲击,破坏了市场环境,市场准入、市场竞争、市场退出的失范行为,不断出现的信任危机广泛存在,这就需要政府部门通过市场监管予以纠正,然而作为行使市场监管职权的职能部门面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与纷繁复杂的市场出现了脱节,市场监管的理念,监管服务的方式,市场监管的手段亟须改变。因此,面对当前工商行政管理在市场监管中的问题进行探讨,找准症结,建立长效的市场监管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工商管理在监管存在的问题
(一)治与管的问题
工商管理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监督管理国家法规、政策范围内的一切正常经营生产活动。产品经营生产者在开展各种经营活动中,大多数都是通过办理合法工商管理手续来进行的经营生产的,也有极小部分经营生产者存在一些非法生产经营行为。这些非法生产经营的行为如:走私、贩卖假冒伪劣商品等扰乱了整个市场经营秩序。因此,需要及时制止这些非法生产经营的行为。在工商管理过程中治乱是其中关键环节,企业的工商管理部门不仅要增加经营生产的经济活跃度.还要具备松弛有度的市场管理技巧与方法。如果企业的工商管理部门对于非法生产经营活动没有进行打击与科学管理,导致市场经济活跃度降低,秩序混乱。因此,为确保市场经济环境,提高市场经济活跃度,不能仅仅局限于管理,一旦治理措施不严格,造成的市场混乱又会影响经济发展。治与管,归根到底是对监管的具体表现。因此,治与管两者联系密切,监管尤为重要。
(二)缺乏激励性的管理
企业产品从生产到交易整个过程中,工商管理是不可或缺的环节,一旦产品没有通过严格管理,那么企业产品经济就无法达到预期的经济标准。然而交易的同时存在一定的市场竞争。在对企业的生产、交易的工商管理过程中,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没有真正实现企业交易公平,对产品品质与成本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因此有效的工商管理促进企业交易与生产,促进了企业的发展与生产,确保企业的交易公平竞争,为社会作出更多贡献。实现企业工商管理的公开化,让企业员工更容易接受企业管理机制,提高了企业管理体系的透明度。在工商管理监管过程中,企业缺乏激励管理机制。因此企业监管过程中需要开展企业间的交流工作管理报告,因此企业在工商管理监管过程中,建立合理激励的管理机制,鼓励企业间展开内部管理交流,从而能够提升企业的发展水平。在企业发展中,竞争与鼓励二者并不矛盾的,企业在竞争工程中必须需要激励性监管机制支持。工商管理的监管过程中仍缺乏了竞争与鼓励的意识,目前两者之间的没有存在互利、互补和妥善的解决方法。
(三)基层工商监管手段匮乏,监管力量严重不足
当今流通领域食品品种繁多,交易频繁,食品监管的复杂程度越来越高,已不再像以前的通过”望、闻、问、切”的方法所能解决的。由于法律法规的滞后,工商部门查处食品违法案件的手段与担负的责任不成正比。一是食品检测难,检测费用大。在当甜的基层工商监管执法工作中,对需经检测才能判定商品质量的案件查办存在较大困难。如检测一个样品的检测费用就达数百元,对于基层来讲,经费难以保障。二是检测耗时过长,现阶段我国有法律效力的检验机构、检测设备不足,普通食品检测自送检到出具《检测报告》,通常需要上月的时间。三是执法手段不强硬,对无照从事食品经营的行为,按照《无照经'营取缔办法》规定应予取缔,但因为强制措施的原因,难以达到取缔的目的。四是社会舆论不好。
四、结语
笔者针对工商管理监管的情况,对工商管理监管过程中的管与治、竞争、鼓励进行深入分析探讨。职能到位是工商行政管理改革发展所追求的目标,其根本目的在于增强市场准入、监管和执法能力,通过履行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职能,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为认真贯
彻落实国家工商总局关于整顿市场秩序的工作要求,使市监管机制有可行性和生命力,结合本地区、本系统的实际,合理设置机构、科学配置职能工作,还要充分利用信息化等手段,按照属地监管的要求,紧紧围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这一中心,充分发挥工商行政管理宏观调控、市场监管、行政执法的职能,进一步提高市场监管的执法效能、市场主体的规范度和市场消费的安全度。在企业管与治两者紧密联系的情况下,加强对工商管理的监管。在监管中建立激励机制,实现企业鼓励与竞争有机结合,促进企业发展。在引导管理与监督的关系过程中,强化服务意识显得尤为重要。除此以外,加强监督与管理工作的协调,才能更好地有利于促进企业发展,从而消除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矛盾。
参考文献:
[1]赵虎胜.在市场监管中的如何创新服务形式[J].管理观察,2010,(26).
[2]张雷.关于工商行政监管方法和手段创新的思考[J].西安联合大学学报,2003,(3).
[3]左京生.以工商工作社会化提高管理效能[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12,(6).
[4]宋家骏.构建和谐共生的工商管理关系[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7,(11).
[5]熊思远.WTO与中国J: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J].云南:云南财贸学院予报,2002,(3).
[6]赵韵玲、刘智勇.市场主体准入制度改革研究[M].北京:人比出版社,2010.
[7]土瑞平.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行政执法实操务实[J].中国工商出版社,2009.
[8]曹银安,薛旭东.工商干部队伍垂直管理利弊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5,(4).
[8]李允杰,邱吕泰.政策执行勾评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9]李正权.论运动忒管理[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6,(2).
[10]林水波,张世贤.公共政策[M].台北: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4.
[11]王林昌.推进工商行政管理长效机制建设的思考[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8,(3).
大学工商管理毕业论文篇2浅探企业工商管理现状
摘
要
:管理是需要充足的理论知识作为铺垫的,领导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不是按制度行事,而是要依据个人魅力和感情进行管理,这种情况长久地发展下去必然会使得企业内部发展状况不完善,没有一套综合的规范化的管理制度,以至于企业不能够从实际出发来制定符合企业发展状况的规定。使得企业在管理方面越来越没有创新意识,竞争力减弱,造成了企业管理的落后。这是一个很不好的情况,如果得不到进一步的改善,会对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对企业未来的发展产生阻碍,使得企业的经济效益大幅度降低。
关键词:
企业
工商管理
现状
现在的企业讲求的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步发展,从而实现企业朝着综合化的方向发展,使得企业人员感受到企业的文化精神,从而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动力。企业文化对于企业长久持续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达到导向的效果,也大力地促进了企业的经济发展,因此一定要重视企业的文化建设,这样才能使得企业朝着更加全面的方向发展。
一、企业内部管理责任的明确划分
要明确企业的内部责任,就需要确定所有权、监督权和经营权,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虽然这种制度一直被人们所推崇,但是在我国很多企业中,对于这种权利的划分还不够明显,尤其体现在中小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这种职权得不到规范,使得员工的责任情况不明晰,从而影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阻碍企业在管理方面的发展和
进步。
因为工商管理人员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不足,使得在管理过程中没有形成系统的方案,企业在执行的过程中也表现出来这样的一种情况。因为工作的很多环节都没有进行明确的限制,肆意发展,使得在进行决策的时候产生困难。对于这方面的问题,我们要积极地重视起来,找到其中的主要原因,为了企业稳步地、长足地发展应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案。企业不能
够再过分地依靠资源和资本的力量,企业应该更多地在管理思想和管理体制方面进行深入的变革。
二、企业人力资源的流失因素
人力资源是推动企业长远发展的内在保障,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我国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不断增大,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流失问题也日趋严重,如何留住人才已经成为当前企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难题。不断吸收人才才能促进企业更好地发展,对企业进行管理需要有相应基础知识和技术能力的人员进行大力的支持。在企业中一线的工作人员不少,但是真正具有能力和技能的人,真正拥有先进工商管理技术的人员却是很少的,这和我国企业发展的历史背景有很大的关系,当然与我国的工商管理发展也是有关系的。好的人才毕竟只有那么多,企业要学会珍惜这些优秀的人才,对于他们的思想层面和生活状态方面都应该给予关心,从而不断地提升企业的工商管理水平。
三、企业管理的措施与方法
企业的综合实力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
其一是企业的人才。企业员工一般可划分为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即企业的普通员工与企业的核心人才。作为人力资源的员工仅仅被看做为生产要素的劳动力,其报酬只能按照资源分配方式进行,而作为人力资本的员工已经被资本化,他们能够创造出企业的利润,因此其报酬是按照资本分红的原则进行。由此可见,企业的人才是资本化的人力。
其二是企业的技术实力。既然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那么企业就应该十分珍视技术。企业必须重视技术人才的培养与激励,培训员工的团队精神和创新意识。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可以说是日新月异,仅仅依靠一个人的力量进行技术开拓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必须依托团队的创新才能更有效地进行技术创新。企业必须加强技术管理,从体制上、制度上鼓励创新;建立相应的技术研究中心及其配套设施;妥善处理创新与维持之间的关系。此外,还有必要营造一个鼓励创新和技术研究开发的文化氛围。
其三是企业的资金实力。一个企业的资金实力是否雄厚往往可以影响到企业的整个战略经营决策。企业的资金实力可以从不同方面来进行衡量,可以从负债情况进行评价,也可以看企业的现金流状况,还可以看企业的净资产量和企业的效益状况等等方面。综上所述,企业的人才、技术和资金构成了企业的综合实力,从而奠定了企业战略实施的良好基础。
四、结语
企业已经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促进国家经济进一步向前发展的重要保障。同时,随着企业发展,我国人民生活质量得以明显改善。在我国经济体制还处于计划经济时期,很多企业在发展中都是按照计划经济模式与思维开展工作的,不仅发展受到了很大限制,企业还难以发展到理想高度,即便是在我国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以后,不少企业并未很快从计划经济模式下走出来,在发展上依然走老套路。针对这种情况,为更好地完成国家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企业发展,一定要做好企业改革,只有企业发展得以改变,我国经济体制才能被改变,经济才可以实现快速增长。在企业的发展改革中,工商管理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对企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作用。
随着工商管理水平的提升,不仅可以使改革工作在特定条件下顺利进行,还可以强化改革效率。此外,随着工商管理水平的提升,能够让企业在改革中将部分风险去除,还可以防止企业出现违法行为,由此可见,工商管理对企业转型升级与改革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所以,作为企业管理者应正确认识企业给我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让企业发展更具紧迫感,从而认识到工商管理给企业转型所带来的作用,让工商管理真正成为促进企业转型的动力。对于企业转型来说,实际上就是从思想观念上进行转型,主要改变的是企业管理者与工商管理者的思想意识,把最先进的管理理念融入其中,让社会共同富裕成为他们的主要思想,且全身心地投入企业转型升级中,进而促进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增长。
参考文献
[1]马淑文.浅谈企业工商管理现状及发展[J].企业研究,2014(10).
[2]李婷婷.浅谈企业工商管理现状分析及发展方向[J].青春岁月,2015(15).
猜你喜欢:
1.大学工商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2.关于工商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3.工商管理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4.工商管理毕业论文范文
5.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感谢您的阅读!
推荐访问:工商管理毕业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工商管理 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