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kk秘书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建设统一大市场畅通全国大循环心得(8篇)

建设统一大市场畅通全国大循环心得(8篇)

时间:2023-08-02 15:10: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建设统一大市场畅通全国大循环心得

  

  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

  大市场的意见》心得体会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近日

  发布,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明确了加快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总体

  要求、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释放了经济下行压力下持续深化改革开

  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积极信号。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

  近年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工作取得重要进展,但在实践中还存在

  一些妨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问题,市场分割和地方保护比较突出,要素和资源市场建设不完善等。落实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部署,必

  然要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畅通全国大循环。

  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风险挑战明显增多,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

  市场也是促进经济平稳运行的重要举措。通过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

  场,以提升供给质量创造更多市场需求,以优化市场环境释放更大消

  费潜力,以打通堵点卡点拓展更广阔流通空间,以公平公正监管营造

  更透明营商环境,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要立足内需,畅通循环,坚持立破并举。

  要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制度规则,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

  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

  动。

  全国统一大市场不是封闭的内循环,而是国内国际循环相互促进。

  要以国内大循环和统一大市场为支撑,有效利用全球要素和市场资源,使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推动制度型开放,增强在全球产业

  链供应链创新链中的影响力,提升在国际经济治理中的话语权。

  坚持问题导向,抓好重点任务,朝着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方向协同发力,不断畅通经济循环,中国经济一定能顶住下行压力,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开辟更广阔发展空间。

  打通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堵点

  《意见》提出,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促进商品要素资

  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

  市场“大而不通”问题其实一直存在,只不过过去外贸依存度比

  较高,而现在外贸依存度有所下降,就到了要面对和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了。

  畅通国内大循环的一个主要的堵点,实际上是在生产要素市场上。

  “尽管我们最近也有一些研究发现商品市场在地区之间存在市场分

  割、重复建设等问题,但在中国更为重要的问题其实是生产要素市场

  上的分割状态,而其中最为重要的问题就是劳动力市场上的劳动力在

  跨地区之间仍然没有畅通循环。”应当取消阻碍生产要素跨地区流动

  的一些制度性的障碍,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户籍制度的障碍要慢慢地

  下降。

  《意见》提出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意味着各地不能各自为

  政,而是要变成全国统一制定市场准入的负面清单。做到这几点,中

  国就可以更好地发挥规模经济和市场统一的效应,更好地发挥中国作

  为大国大市场的优势。

  发挥市场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

  《意见》提出,发挥市场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加强和改进反

  垄断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司法,破除妨碍各种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和商

  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发挥市场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符合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也

  是遵循“产业和人口往少数城市和城市群集中“趋势的客观选择。而

  进一步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包括各种有形的和无形的交易成本,比如

  运输成本、制度性交易成本等,则是发挥市场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

  的关键所在。

  要素和企业只有形成大规模集聚才能产生效率,比如区域间资本

  流动存在来源于行政垄断的障碍,资本就无法在最佳区位集聚,也就

  无法产生规模报酬递增的效果。因此,破除阻碍商品和要素跨区域流

  动的体制机制障碍,有利于它们选择最佳的流动目标,通过规模效应

  和集聚效应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价值增值。

  发挥市场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这其实是通过经济的集聚,来

  促进生产要素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国巨大的国内市场是其他国家所

  不具备的,而只有国内统一的大市场,才能充分发挥中国作为一个大

  国的规模效应。破除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障碍,也必然会带来经济更加

  集聚。

  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

  《意见》提出,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因地制宜为各类市场

  主体投资兴业营造良好生态。

  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是说各地区都有自己的比较优势,应该因地制宜,而不能遵从地区比较优势、盲目发展,最后会引发更

  多的问题,比如带来严重的政府债务问题。

  按照相对比较优势理论,各地区可以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

  弊相权取其轻”原则进行经济决策,如果某地区在A和B两个产业领

  域均具有绝对优势,它的理性决策是选择其中最具有优势的A产业重

  点发展,而另一个地区可以选择B产业重点发展。

  坚持不同地区间的分工协调发展是区域发展“全国一盘棋”思想

  的必然选择,也只有各地区充分发挥自身的外生比较优势,并在分工

  协作中培育内生比较优势,才能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分工协调

  发展并不会导致区域间“穷者越穷、富者越富”的马太效应的出现,不同地区通过人口和资本等各类要素的合理配置,比如欠发达地区的人口流出和资本的流入会提升当地常住人口的人均收入水平,进而在

  发展中实现平衡。

  推动不同地区间的分工协调发展关键则在于破除影响各类要素自

  由流动的地方保护和区域壁垒。

  破除地方保护和区域壁垒

  《意见》指出,破除地方保护和区域壁垒。指导各地区综合比较

  优势、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产业基础、防灾避险能力等因素,找准自

  身功能定位,力戒贪大求洋、低层次重复建设和过度同质竞争,不搞

  “小而全”的自我小循环,更不能以“内循环”的名义搞地区封锁。

  各地应根据自身的禀赋优势,确定在全国统一大市场中的功能定

  位与分工地位。既要依赖于中央统筹协调,又要推动地方之间的主动

  协同,打破相关壁垒和门槛,从根本上形成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合

  力。

  统一大市场将在市场的基础上更有利于加强中央宏观调控。现在

  加强统一大市场,是因为市场上各个地方的分权式竞争已经到了一个

  阶段,这个阶段需要更多的协调,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回到计划经

  济。中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是条块结合以块(即地方政府)为主,不同

  阶段需要不同的管理形态与体制,在经济发展起飞的阶段,大家赛跑,那么地方的自主权可以更大。而当经济进入成熟阶段,由于很多经验

  已被探索出来,各地探索的功能相对没有那么重要,协调的功能更加

  重要。因此这个时候加强中央的调控,加强垂直管理就有一定的必要

  性,但这也是有边界的。

  除了市场准入机制,还需要司法体系的统一,避免在司法层面的不统一产生的地方保护主义。“保障机制方面统一的执法,破除执法

  的地方保护主义这两方面很重要。在基础性的制度规则之外,地方还

  是会有比较大的自由发挥空间。中央也会鼓励地方进行积极的探索,更好发挥地方的积极性。

篇二:建设统一大市场畅通全国大循环心得

  

  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心得体会

  近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发布,提出我国将从基础制度建设、市场设施建设等方面打造全国统一的大市场。

  强化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推进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打造统一的要素和资源市场、推进商品和服务市场高水平统一、推进市场监管公平统一、进一步规范不当市场竞争和市场干预行为,意见为今后一个时期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提供了行动纲领,必将对新形势下深化改革开放,更好利用发挥、巩固增强我国市场资源巨大优势,全面推动我国市场由大到强转变产生重要影响。

  统一大市场是指在全国范围内,建设一个市场的基础制度规则统一,市场的设施高标准联通,要素和资源市场,以及商品和服务市场高水平统一,同时,市场的监管要公平统一,不当市场竞争和市场干预行为进一步规范的大市场。

  要全面巩固国内经济体系循环畅通的成果,这其中的关键一招就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它有利于进一步的激发和培育国内市场的潜力,为我们以自身的最大的确定性来抵御外部不确定性提供一个很好的支撑。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支撑和内在要求。意见明确,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制度规则,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全面推动我国市场由大到强转变,为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坚强支撑。

  根据意见,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工作原则是:立足内需,畅通循环;立破并举,完善制度;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系统协同,稳妥推进。主要目标是:持续推动国内市场高效畅通和规模拓展,加快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进一步降低市场交易成本,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培育参与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

  意见坚持问题导向、立破并举,从六个方面明确了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点任务。从立的角度,意见明确要抓好“五统一”。一是强化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二是推进市场设施高标准联通。三是打造统一的要素和资源市场。四是推进商品和服务市场高水平统一。五是推进市场监管公平统一。从破的角度,意见明确要进一步规范不当市场竞争和市场干预行为。

篇三:建设统一大市场畅通全国大循环心得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心得体会研讨发言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心得体会研讨发言

  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是一场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出以后,各方面的专家学者都在热议,作了很多解读探讨,我在学习中对这方面的问题也作了一些思考,感到对这一新发展格局可以从这么几个层面来认识:

  首先,这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事关长远的战略考量。当前,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明显抬头,逆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世界经济存在很大的不稳定不确定性。在这个背景下,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和地位受到了较大挑战,而同时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我们积果了比较雄厚的物质基础,具有规模广阔、需求多样的国内消费市场。面对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并不是短期应对新情况新问题的应急之举,而是党中央着眼“两个大局”作出的主动战略抉择。

  其次,这不是新瓶旧酒,而是发展格局的全面重塑。“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关键在“新”,它不是单纯从过去也曾努力着力过的投资、消费、外贸等传统格局或单一领域发力,而是对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发展路径的全方位重构重塑。

  第三,这不是内敛收缩,而是内外联动的互促互进。尽管首先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这表明要比以前更重视国内市场的开拓和产业的培育,但大家可千万不要以为会回到关起门来自拉自唱、自娱自乐的闭关锁国的老路上去;也不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而是内外兼修,把经济循环的毛细血管,特别是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打通畅通,是全要素生产率的协调联动、全面提高。

  第四,这不是自选题目,而是必答题目的共同选项。对各地来讲,“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不仅是中央提出的宏观战略,也不是只涉及东南沿海或部分地区的发展要求,更不是一个说说而已的概念提法,而

  事实上,它将推动各类资源要素加速流动,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加剧各地发展的整合分化,带来新一轮区域发展格局的“大洗牌”“大调整”。每一个地方,自愿也好、被动也罢,都不可避免地要融入其中,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主动参与、积极对号、找准定位、重塑优势,真正把理论上的有利变为事实上的有利。

  当然,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认识和讨论还在不断深化,我们各级各方面都要积极思考研究,结合“十四五”规划编制,深度谋划我市融入“双循环”的路径举措。这里,我主要谈3个方面:

  一要找准优势。只有找准自身参与“双循环”的优势在哪里,我们才能握有本钱,占领制高点,下好先手棋。我体会,我市的优势主要在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是富集的能源矿产。

  除上面我讲到的能源外,我市还有丰富的有色金属、稀有金属等矿产资源,特别是煤炭、石油储量巨大,随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加快形成,这些能源资源优势仍有很大的空间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第二是广袤的土地资源。

  土地面积居全省第*位,而且光热资源充足、昼夜温差大,具有发展特色农业和优质高效农业的有利条件,许多特色农产品包括中药材,无论是种植面积还是产量在全国都名列前茅,还有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这些都是我们可以深挖的巨大潜力。

  第三是较好的产业基础。

  从“一五”时期开发建设,国家156项援建项目16项落户我省,其中落户我市2项,形成了以石油化工、有色冶金、机械电子、国防军工等为主的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这是我们参与“双循环”的“老本钱”。

  二要重点突破。面对“双循环”,我们如何参与,着力点、切入点究竟在哪里。我认为,基于发展趋势、X市情和现状条件,最最重要的还在于增强自身发展能力。具体来看,是不是可以在“四点”和“六能”上进行突破。“四点”,即立足基点,内外兼修;疏通堵点,破立并举;补齐断点,供需适配;引燃爆点,主体优先。

  立足基点,内外兼修,就是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更加重视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的关键性作用,着力稳定市场预期,提高社会资本投资积极性,改善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就业持续扩大和收入持续提高,同时实行更高水平开放,继续以开放的姿态深度融入全国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形成内需外需兼容互补的良性局面。

  补齐断点,供需适配,就是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聚焦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四大环节,以全产业链的思维加快补齐产业链条上的断点、漏眼和彩项,把“微笑曲线”尽可能延伸到两头,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疏通堵点,破立并举,就是通过更大力度的改革创新,打破部分行业的“政策性”梗阻、“体制性”障碍,重点在国企混改、科技创新、管商环境、新型城镇化等方面攻坚突破,加快构建高标准高效率市场体系,着力提升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引燃爆点,主体优先,就是牢固树立和深入践行企业是老大、政府是“店小二”的理念,坚持“政府创造环境,企业创造财富”,用活用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依托大企业、大项目、大资本的进入和带动,加快培育几个千亿级产值爆发性增长的产业,构建我市参与“双循环”的强大支撑。

  “六能”,就是聚焦产业赋能、枢纽聚能、创新激能、城乡释能、开放拓能、要素助能等6个方面精准发力、突破见效。产业赋能,就是要紧扣循环培育壮大产业爆发点。这里我要强调的是,产业培育不仅要盯着“高精尖”,也要注重扶持民生领域、事关民众衣食住行医的“原始、基本、微小”的消费类企业。比如,文化旅游业中,可以借鉴故宫文创、云南普洱茶等好的做法,培育我市旅游产品开发公司,以“大地湾女神”“东方微笑”“麦积山”等文化元素为切入点,努力打造“人见人爱、非买不可”的文创爆品。

  创新激能,就是要构建创新平台共建、创新资源共用、创新成果共享的新机制,特别是深化与上海张江自创区合作,建设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要着眼积木式创新、渐进式创新、颠覆性创新这三大类创

  新,发挥好兰州科技大市场的作用,在全市范围内摸排技术宝贝,壮大华天科技,建立我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项目库,以创新创业引城乡释能,这是下一步我们挖据市场空同、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围绕破解城乡结构性问题,优化区域空间结构和区城发展布局,注重都市圈、县城、小城镇三级区城联动发展,推动陇东南组团发展,增强我市与陕、川、青、宁、新、内蒙的深度合作。

  枢纽聚能,就是要从物流商贸业发展的规律出发,完善综合交通网络,抓住当前国内外大宗商品供给和市场变化的机遇,打造千万吨级石油天然气、兰州新区粮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战略物资“三大战略物资储备基地”,加快把我市通道区位优势转化为经济循环优势。

  要素助能,我前面已经专门谈了一些意见,总的就是要切切实失多想办法、多出新招、多走新路,盘活激发各类要素能量。

  开放拓能,就是要牢记“X最大的机遇在于‘一带一路’”,继续做好巩固东连、向西为主、深耕南向、促进北拓的文章,发展物流经济、临空经济、口岸经济,实施好“蒙煤入甘”项目,大力拓展南亚贸易通道,谋划建设“一带一路”特色服务贸易出口基地,拓展未来发展的新空间和新优势。

篇四:建设统一大市场畅通全国大循环心得

  

  统一大市场心得

  总之,在城市有城市中的机遇,在农村有农村的机遇,只要我们不违反市场规范,靠自己敏锐的直觉和踏实肯干,就能挣到钱,上升为中产阶层。换句话说,富起来的人足够多的时候,也就实现了共同富裕发展的过程。

  现在,提出加速建设统一大市场,也是在制定规则和监管,拉动内循环,形成规模化。这个过程必然会破坏之前那些地方的小市场和垄断。但,长远来看对我们这样的普通老百姓来说是一件好事。所以,对于咱们年轻人来说,借着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过程,找到自己适合的那一环,还是能够有所作为的。

篇五:建设统一大市场畅通全国大循环心得

  

  统一大市场下开发区发展的机遇与对策心得体会

  新发展格局形成需要有国内统一大市场作为基本的支撑条件和机制载体。过去在出口导向型经济全球化战略下,我们的经济增长利用的是国外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如今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我们既要利用自己的市场来拉动中国经济增长,也要为世界经济复苏和繁荣贡献中国力量。

  2020年9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八次会议明确指出,要“加快完善国内统一大市场,形成供需互促、产销并进的良性循环,塑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强化竞争政策作用”。这给出了建设国内统一大市场的战略意义、目标和路径:建设国内统一大市场的目的是促进经济循环;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建设目标是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建设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基本路径是需要强化竞争政策的作用。

  国内统一大市场及其特征

  国内统一大市场指的是在全国范围内,在充分竞争以及由此形成的社会分工基础上,各地区市场间、各专业市场间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开放、相互协调的有机的市场体系。在这种市场体系下,商品和要素能够按照价格体系的调节,在各行业、各地区间自由地、无障碍地流通或流动,市场封锁、地方保护等现象基本消除,从而实现资源在全国范围内顺畅流动和优化配置。这种价格体系既能够调节全国商品和要素的供求关系,反过来这种供求关系也能调节价格体系。

  与国内统一大市场相反的状态是“市场分割”,它表现为地区间

  市场各自为政、相对封闭,跨地区的经济往来等受到阻碍,资源流动不畅,经济效率较低。引起市场分割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自然和人为两个方面。前者如气候、自然资源、地理地貌特征等,后者如政府权力机构的行政垄断和企业运用市场势力的垄断等。因此,构建国内统一大市场,主要应该规制反垄断行为,尤其是要限制行政垄断行为的行使。

  商品和要素在全国范围内流动无障碍,是直接反映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要求和水平的基本标准。但是这种直接衡量方法往往比较复杂,因此,经济学家一般用所谓的“一价定律”来简单衡量。它的基本原理是:因为商品和要素可以自由流动,因此地区间通常不可能存在除必要流通成本差异之外的价格差异,反过来可以说,商品或要素在国内各行业、各地区间自由地、无障碍地流通和流动,必将降低地区间的价格差异。因此,同一种商品或要素的地区间价格差异,可以被用来衡量市场的统一或一体化程度,地区间价格差异越小,说明市场摩擦(市场垄断、市场封锁、地方保护等现象)越小,市场的统一或一体化程度越高。

  综合来看,统一性、开放性、竞争性和有序性是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四个显著特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国内统一市场,有四点需要强调:

  其一,集中统一领导与形成国内统一大市场之间并不矛盾。有些人认为,统一大市场是独立、分散、自主协调的机制,这与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有冲突的。其实这恰恰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的优势和特点。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是推进新时代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根本原则;是为了宏观调控和协调市场、管理市场秩序,在市场运行中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建设和维护好国内统一大市场,则是为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这两者是纵横之间的补充关系和依赖关系,而不是替代关系和独立关系。

  其二,地方政府职能改革和优化,是形成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关键。在我国过渡时期的经济发展中,地方政府的职能被塑造为一个“准市场主体”,这是中国经济运行中存在“行政区经济”现象的主要原因。对“行政区经济”妨碍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的问题,国内外学界的分析成果很多,但是如何克服这个冲突,却并无来自实践的答案。一般认为,把地方政府的发展功能逐步改造为公共服务功能,是可以选择的重要出路之一。但是这种思路没有解决体制转轨发展中大国的发展动力问题。如果仍然需要依靠地区竞争来解决现代化的赶超问题,那么地方政府的“准市场主体”地位和职能就无法替代,相应地,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建设也需要有新的思路。

  其三,主权国家内部统一市场的建设,也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一般认为,一个主权国家内部在货币制度、市场监管、税收征缴、社会治理等方面都遵循统一的法律制度,因此,市场一体化和统一市场建设的障碍,通常要比国际市场小得多。如一体化程度较高的欧盟,虽然货币也实现了统一,但是由于财政政策的不统一,使欧盟至今仍然处于严重的分离状态。但是从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京津冀等地推进

  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调发展的实践看,即使我们在统一的法律制度下实施统一的政策,市场一体化和统一市场的建设也面临一些困境。

  其四,国内统一大市场内部不同的专业市场,其发育和发展的进度和难度各不相同。改革开放以来,消费品市场和一般生产资料市场的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目前97%的商品和服务已由市场定价,这些市场高度开放、充分竞争、通达高效,但是要素市场,尤其是土地市场、资本市场和高级劳动力市场,总体上处于发育不良、功能不完善的滞后状态。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的部署,下一步改革的方向是,凡是能由市场形成价格的都要交给市场,政府不进行不当干预,通过市场竞争形成价格,进而调节供求关系,优化资源配置。推动政府定价机制从定价格向定规则转变,最大限度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

  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的目的和战略意义

  国内统一大市场的战略意义和价值,主要从取得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角度来分析。著名的斯密定理揭示了“分工取决于市场规模,而市场规模又取决于分工”的基本原理。统一大市场的功能和作用,除了推动增长、促进分工、虹吸资源、创新激励等,还被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用于描述本地市场效应驱使的产业集聚及其相应的促进出口方面:某种产品需求大、属于该产品的大市场,便会吸引追求规模经济的生产者进入,进而在该产品出口方面营造出一种天然的优势,成为产品出口的有力竞争者。由此不仅从需求这一方面解释了产业集聚,而且揭示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另一个重要基础:特定产品的国内大市场

  是对外出口的重要依托。引申到实践中就是,工业化国家人均收入高,由此决定国内市场巨大,因此在许多产品制造与出口方面享有本地市场效应。

  如今,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国内统一大市场是我国发展战略修正和转换的最可靠的战略资源,是我国可以依靠的比较优势甚至绝对优势。过去我们的比较优势是要素的性价比高,现在除了新型举国体制,就是国家的超大规模市场。因此,国内统一大市场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最重要的手段和工具。它可以与飞速发展的信息化、网络化结合,成为拉动或推动重大的技术进步、结构变迁和社会演化的主要力量。当前,国内统一大市场具有三项重要的功能和使命:

  第一,通过推动统一大市场建设,为中国经济实现长期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首先,统一大市场建设可以破除要素流动的一切体制机制障碍,推动要素在更大范围内自由流动,使其进入效率最高的企业、地区和行业,这是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增进民生福祉的最重要措施。如近代美国通过铁路网的建设,将东、西海岸连接到一起,促进了商品、资金在地区间的流动,奠定了大国经济循环的基础。其次,统一大市场建设排除了对市场分割的人为歧视因素,限制了市场垄断、行政垄断对企业参与公平竞争的制约,使企业可以以效率而不是其它因素获得竞争优势,这就大大地提高了经济运行的质量。最后,统一大市场建设既可以利用庞大市场能力支撑精细化的社会分工,又可以在分工基础上利用规

  模经济来降低成本,从而进一步扩大和强化专业化分工并提高生产率。综上所述,在当今全球经济竞争格局日趋复杂和激烈的背景下,中国推动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建设,必将直接优化资源配置,为中长期经济增长创造巨大动力和良好的市场条件。

  第二,通过推动统一大市场建设,我们可以依托这个市场转变经济全球化战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点在“循环”:只要打通各种人为的、制度的堵点,让市场循环起来,其他都是企业的微观自主选择。在当前全球产业链重组的背景下,利用内需问题就成为能否正常循环起来的核心问题。如果说,过去的经济全球化是利用西方市场进行的客场全球化,那么当前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就是基于内需的经济全球化,是一场利用自己的市场、在主场进行的经济全球化。简单来说,就是中国下一步的经济全球化,要从利用别人的市场转变为向全球提供和开放自己的市场。这种在主场进行的全球化战略,与过去的基于出口导向的经济全球化之间有很多差异,如后者主要是通过招商引资等手段来实现出口导向;而前者是对全球创新资源的利用,重点是利用本国市场提供的机遇吸收全球人才和技术。再如后者只需要进行对外开放,把自己打造成出口加工制造生产平台,通过对外开放来倒逼国内改革;前者需要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共同进行,而且对内开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点也不亚于对外开放。因为对内开放度不足,会极大地限制国内市场转化为全球市场,从而影响战略的实现。可见,主场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前提是形成一个强大的统一大市场,具有超大市场规模的优势,这个市场才可以给全球的资源和要素提供更

  多的机会。

篇六:建设统一大市场畅通全国大循环心得

  

  以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为着力点,畅通双循环以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为着力点,畅通双循环◎陆铭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复旦大学教授是中国经济所具有的大市场变成强市场的必然需求在过去的40余年间,中国改革开放的历程,是不断在国内经济市场化和在国际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快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外贸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实现了量质齐升。这个过程给中国经济注入了强大的发展动力。尽管当前经济全球化面临一些困难,国内市场一体化也面临着一些体制和观念的障碍,但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坚定决心没有改变,未来也必将沿着更高水平的开放方向促进国内市场一体化,并在畅通国内大循环的过程中,加入下一阶段全球化进程,畅通国际大循环。当前,社会各界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把国内大循环和国际大循环分割对立起来。实际上,应该充分意识到,打通国内国际两个循环,是可以起到相互促进作用的。首先,从国际大循环来看,中国若以更高水平的开放,进一步加入全球经贸体系,包括服务贸易体系,仍然可以借助国际大循环来发展国内经济。尤其是要借助于中国经济与其他国家的互补性,更多地获取来自于发达国家的技术,用以提升国内产业的水平。在新兴领域,例如数字经济、互联网+等产业,中国借助庞大的国内市场,在一些领域已经占据了国际前沿。在这些领域,它的国际分工和产业链组合,并不像传统产业那样是国家和国家之间来进行合作,而是由来自全世界的聪明大脑共同进行研发。其次,从国内大循环来看,如果国内的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可以畅通循环,降低地区和地区之间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的成本,那么就能在整体上提升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特别是当前在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过程中,一些具有比较好的外向型经济基础的沿海地区,近年来出现了劳动工资上涨和地价较高的现象。若能畅通国内市场大循环,在生产要素上借助价格机制,引导更多的劳动力和建设用地指标等资源,在优势地区进行集聚,那么就有助于提升中国外向型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可以看到,中央对于更高水平的改革开放具有强大和坚定的决心。不久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正式发布,中宣部举行了关于“打通内外贸,构建双循环”有关情况的发布会,也意在凝聚共识。加快推动国内市场一体化建设,当前存在一些体制和观点的堵点,尤其需要在观念上纠正传统体制遗留下来的全国各地各自为政的思维惯性。需要进一步认识到,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将我国市场做大做强、充分发挥规模经济对现代经济的推动作用、使得中国经济所具有的大市场变成强市场的必然要求。同时,要坚定信念,中国进一步扩大高水平开放的方向和政策不会改变。尤其在当前全球经济经受逆全球化、俄乌冲突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多重冲击的背景下,中国有必要向国际国内展现出坚定的改革开放的决心。■12

篇七:建设统一大市场畅通全国大循环心得

  

  建设统一大市场,打破地方利己主义观后感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也是更好实现内循环的必经之路,是国内经济大循环政策的延伸。

  我国现在最核心的竞争优势已不再是廉价劳动力,而是规模经济和内需潜力。长期以来,中国虽然是超大规模国家,却没能完全形成超大规模的统一市场,以至于无法真正具备超大规模国家的竞争优势。

  打造劳力资本、土地资本、数据信息等方面统一的大市场,最终目标是实现商品和服务的统一,这体现在产品上就是同质同标,因此需要满足规则规制、贸易流通及监管三方面的统一。

  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还要注重打破地区贸易壁垒和自我封闭的小循环。例如,各地区过多的收费站、检查站,这些不仅不能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还会显著增大贸易成本。意见要求全面提升市场监管能力,更好地遵守法律可以给市场带来积极变化,特别是消费者权益保护、重点产品溯源等都有效地提升了产品的质量,有利于市场的培育。

篇八:建设统一大市场畅通全国大循环心得

  

  ?民财评:为畅通全国?循环??简政之道——论加快建设全国统??市场②?前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市场的意见》(下称《意见》),强调了四个??的?作原则,其中的“有效市场,有为政府”是必须牢牢坚持的重要原则,应贯穿于统??市场建设可持续的历史进程中。坚持“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的?作原则,要深刻把握两者?体两?的辩证关系。???,要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简政之道,???好超?规模市场优势。另???,为畅通全国?循环要更好发挥政府作?,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坚持“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的?作原则,把两??的优势有机结合好,两?抓、两?都要硬,以统??市场集聚资源、推动增长、激励创新、优化分?、促进竞争。所谓政简易从。?论是释放市场潜?、激发发展动?,还是促进平稳运?、畅通循环,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都是前提和条件,都要求我们善?政府权?的“减法”来赢取企业活?创造?的“加法”乃?“乘法”。从《意见》出台背景看,主要针对实践中的市场分割和地?保护?较突出,市场监管规则、标准和程序不统?等问题。种种妨碍说到底都属于烦苛怠政积弊。只有靠“放?减负”“放?养鱼”的简政放权,才能把市场资源巨?优势发挥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键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畅通全国?循环、构建统??市场,本?就是?项靠政府主动作为的全?深化改?任务,要依靠各级政府部门推动落到实处、见到实效。全?推动我国市场“由?到强”的转变,更要把“集中?量办?事”的制度优势发挥好。为此,要不断提?监管效能、全?提升监管能?,健全统?规则、强化统?执法,依法保护企业合法权益,同时要加快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因地制宜营造良好市场?态。??简政之道,重在坚持依法?政,要公平公正监管,持续优化服务。?如,《意见》提出的严格落实“全国?张清单”管理模式,就是要维护统?的公平竞争制度,要求政府部门坚持对各地各类市场主体?视同仁、平等对待。再如,对?些地??为分割导致的市场?封闭、?循环,政府更有责任依法打破各种显性、隐性壁垒。所以“放权”不等于“放?”,既要放也要“接”;“接好”“管好”更要破除歧视,做到全国?盘棋,让商品要素资源在更?范围内畅通流动。越是困难越要坚定信?、越要真抓实?。当前,中国经济?临新的下?压?,我们更要坚持以改?创新激发市场蛰伏潜能。加快建设全国统??市场是畅通全国?循环的关键?招;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简政之道,坚持依法?政、依法监管,是我们将“关键?招”落实落细的重中之重。“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各司其职、为所当为,抓好“五统?”,进?步规范不当市场竞争和市场?预?为,我们?定能让需求更好地引领优化供给、供给更好地服务扩?需求,从?在爬坡过坎中稳住?盘,奋?完成全年?标任务。

推荐访问:建设统一大市场畅通全国大循环心得 大循环 一大 畅通

版权所有:kk秘书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kk秘书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kk秘书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闽ICP备180287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