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kk秘书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高等教育的方针和任务9篇

高等教育的方针和任务9篇

时间:2023-08-07 19:40: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高等教育的方针和任务

  

  高等教育学重点内容总结

  第一篇:高等教育学重点内容总结

  第一章:高等教育发展

  1.萌芽阶段:机构:雅典大学;稷下学宫(世界上第一所真正的高等学府);教育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孔子、老子(世界公认的早期高等教育思想家)。

  2.雏形阶段:欧洲中世纪大学:萨莱诺大学、波隆那大学、巴黎大学、牛

  津大学、剑桥大学等;最早的学科:医学、文学、法学、神学。汉代太学、唐宋书院。书院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从萌芽走向雏形的标志。

  3.成型阶段:高等教育成为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

  4.完善阶段:大学三大职能逐步完善;形式与结构发展

  扩张中的高等教育特征:规模化,中心化,综合化,国际化,职业化,终身化,多元化。高等教育学的性质:

  1、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分支学科;

  2、总体上看属于应用性学科

  第二章:高等教育本质

  教育的本质:对教育本质的认识尚未形成定论,建立在人性论基础上的教育本质:

  1、教育就是发挥人的潜能;

  2、教育就是发现人的价值;

  3、教育就是使个体社会化;

  4、教育的本质属性在于引导完备人性的建构与发展。

  高等教育是一个发展变化的概念,“高等教育”: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各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也存在不同的主张

  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本质属性的表现)

  1、性质任务的特征——高等专门性

  2、教育对象的特征——身心成熟性

  3、劳动过程的特征——复杂精神性。

  高等教育的价值:高等教育的本体价值与社会价值(最基本的价值)本体价值:

  1、促进个人发展知识能力的价值

  2、促进个人提高文明素养的价值。社会价值:

  1、社会化

  2、社会选择

  3、社会流动。

  个人本位价值观: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认为:1.高等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个人理智的发展;2.高等教育的职责在于知识的传递而非知识的创新;3.高等教育实施在于通过自由教育,人文教育和普通而达到目的。

  知识本位价值观:早稻田大学的教育宗旨;1.高等教育的价值在于追求真理,创造知识;2.高等教育通过研究进行教学,以自由学术为教学基础。社会本位价值观:1.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2.目标是培养公民、造就人才。

  辨析概念:自由教育:人文教育、普通教育(通识教育)为不同时期发展的不同思想及实践模式,自由教育最古老概念,强调心智的训练,人文教育出现近代,以发展人的理智为根本目的;普通教育产于现代,对人实施一中共同的理智

  训练,以获得基本观念的共同基础。

  高等教育的载体——大学走近社会的中心:

  (一)大学走近社会中心的历程:经济形态制约着大学的地位: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知识经济;

  (二)大学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特殊作用:大学促进经济发展的表现:

  1、大学是知识经济发展的人才库;

  2、大学是知识经济发展的“知识库”和“思想库”;

  3、大学还是知识经济时代产业的“孵化器”。

  高等教育的外部关系:与整个社会及其他子系统的活动的关系;

  (一)高等教育受社会发展制约:

  1、生产力、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制约高等教育发展;

  2、社会制度制约高等教育发展

  3、文化传统对高等教育发展具有广泛影响;

  (二)高等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

  1、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

  2、为社会制度建设服务;

  3、为文化发展服务。

  高等教育的内部关系: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一)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遗传素质是物质前提、环境提供发展的现实可能性、教育起主导作用;

  (二)高等教育引导与促进专门人才的成长:

  1、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引导专门人才成长;

  2、高等学校课程体系整体指向大学生发展

  3、和谐自由的教育环境提供大学生发展的广阔空间。第三章:高等教育目的概念辨析: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三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第一概念不同,教育方针为国家或政党的教育政策的总概括,为政治概念。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为教育基本理论范畴,学术性概念;第二层次不同,教育方针为最高层次,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的核心内容,而培养目标为教育目的的具体实现形式;第三稳定性差异,教育方针不同时代不同,教育目的较稳定,培养目标更不稳定;联系在于教育目的为党和国家制定教育方针的前提,是各级各类学校确定培养目标的的依据,教育目的为教育方针的核心内容,教育目的的实现是贯彻教育方针的集中表现。2002年十六大报告的表述,最科学最完善:

  “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制定我国教育方针的依据:

  1、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2、理论依据:教育规律

  2、现实依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高等教育目的的几种价值取向:

  1、自由教育目的:发展人的理性为目的。亚里士多德提出。

  2、职业教育目的:培养专业人才,养成特长或专长为目的。

  3、普通教育目的:培养人的独特品格和个人生活能力为核心内容,美国推行最广。

  4、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的教育目的:做事和做人并重。

  我国的高等教育目的:

  1、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层次标准)

  2、培养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高级专门人才(政治标准)

  3、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时代标准)。

  4、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目的)。马克思主义给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基础

  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观

  1、素质教育强调教育的“内化”。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和发展;

  2、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观的组成1)面向全体学生2)全程培养学生3)全面发展学生。

  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培养目标的指导思想。两种人才培养模式:通才教育(以美国为代表:通识教育、普通教育)专才教育(以前苏联为代表)

  我国:主张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结合的模式:四种:

  1、学科专业综合发展模式;

  2、学分制与选课制相结合的模式;

  3、不分专业模式;

  4、产学研结合模式。

  确立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依据。论述:假如你是一位大学校长,你认为应如何确立科学、合理的高等学校培养目标?依据:

  1、遵循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2、高等教育性质和任务;

  3、高等学校的定位、层次;

  4、高等学校的类型、特点;

  5、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高校培养目标取向:通才化,专业化,职业化,基础化,复合型化,素质化,个性化。高等教育结构类型:宏观结构:层次结构(水平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区结构。微观结构。

  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高深学问的选择、传递和创造

  国内外高等教育结构现状:国外:重点关注层次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我国:重点关注科类和专业结构、形式结构。

  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策略:

  1、层次结构调整:建设少数一流大学,大力发展高职教育

  2、科类专业结构调整:实现科类结构与产业结构一致,大力推进学科专业综合化

  3、形式结构调整: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多样的投资结构

  4、地区结构调整:加强西部地区高等学校的发展。

  第四章:高等学校基本职能

  高等学校基本职能的历史演变(关注标志性事件与人物)

  (一)培养人才——18世纪以前高等学校的职能

  (二)发展科学——19世纪初高等学校的新职能;(柏林大学提出科研的新智能)

  (三)直接服务社会——19世纪末现代高等学校的新职能(美国《莫里尔法案》求实精神,威斯康星思想)

  高等学校的职能体系及其关系

  1、培养人才:本体职能

  2、发展科学

  :附属职能

  3、服务社会:派生职能

  4、职能的新发展:引导社会、创造新职业、国际合作

  第五章:高等学校教师与学生

  大学生主体性发展阶段性特征:低年级:接受性学习为主;中年级:接受性学习到发展性学习转变期;高年级:发展新学习。

  校教师的基本任务(与高等学校的职能相对应)

  高校教师的素质要求:

  (一)文化素质:

  1、专业知识

  2、科学基础

  3、教育智慧(内涵)

  (二)心理素质:

  1、情感品质

  2、意志品质

  3、个性品质

  (三)道德素质:

  1、热爱学生

  2、为人师表

  3、学而不厌

  4、团结协作

  (四)能力结构:

  1、教学能力

  2、科研能力

  3、组织能力

  高校教师的角色特征定位:

  (一)大学生增长知识和完满心灵的导师

  (二)大学生热爱学习和终身发展的楷模

  (三)人类文化和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推动者

  师生关系的内涵:是教师与学生在各项活动中通过师生交往而形成,并影响师生交往的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关系

  教师与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不同关系理论:

  1、教师中心论:代表赫尔巴特

  2、学生中心论:代表卢梭、杜威

  3、主导—主体论

  4、双主体论。理解教育主体的“一体两面”性质。论述:如何营造高等学校良好的师生关系?

  (一)教育质量的前提是调动“一体两面”的积极性:

  1、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2、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创设良好师生关系的途径:

  1、民主与平等

  2、交流与理解

  3、自由与宽容

  第六章

  高等学校教学

  概念辨析:学科:是根据某科学领域里研究对象和性质的差别来分门别类进行研究和学习的知识体系;专业:广义上是知识的专门化领域,狭义:指与培养人的活动相联系时的一种培养人才的基本单位。

  学科分类:

  1、一级学科、二级学科、三级学科(学科层次分类)

  2、我国学科门类:13大类;专业设置与调整:2012年调整为基本专业352;特设专业154专业设置原则:

  1、超前性原则

  2、灵活性原则

  3、可行性原则

  4、结构优化原则

  5、宽口径原则

  6、发展特色原则

  课程概念:广义的课程是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综合,隐性课程课程内容的外延,显性课程:教学内容。

  高等学校可自行修订教学计划(国家为保证培养人才的规格而制定的关于学习的科目和范围的文件)是教学大纲编写的基本依据。

  教学大纲:以纲要的形式规定有关学科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包括学科人物目的,内容范畴,体系,教学进度,时间安排教学方法等。是编教材,教学考试评估依据。

  教学大纲的编制应遵循的原则(六条原则):1.符合教学计划,体现培养目标;2.该学科在整个教学计划中地位作用及任务;3.应有高度的科学性思想性实践性;4.建立科学严密的体系,5.符合学生实际,贯彻少而精的原则;6.文字精炼,语言明确,术语定义准确。

  高等学校的教学内容的特点与内容选择、组织的原则:内容特点:

  1、专业性强;

  2、系统性强;

  3、理论性强;

  4、应用性强;

  5、变化性大。选择原则:

  1、适时增删原则;

  2、完整构建原则;

  3、个性发展原则;

  4、知识拓展原则;

  5、调动师生积极性原则。

  教学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高等学校以培养人才为中心”(《高等教育法》)高等学校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下,学生主动,唧唧地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能,形成思想品质的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是师生相互促进的发展活动

  2、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特点:专业化程度逐步提高;学习主体性逐步增强;教学与科研的紧密结合;教学与生产、生活联系逐步增加。

  3、高等学校教学过程的规律;1)教学相长规律2)教学科研互动规律3)教学的发展性规律4)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4、教学过程的三个环节:备课、课堂教学、检查评定

  1)备课的四个步骤:钻研教材;处理讲稿和教材关系,教学法准备,重温讲稿。

  2)课堂教学的四项基本要求:明确的目的性,保证科学性;体现思想性;理论结合实际。教学应遵循的原则:1.科学态度与人本精神有机统一的原则;2.师生能动合作与自觉制约有机统一的原则;3.科学稳定性与适时更新性有机统一的原则;4.坚持广泛开发、选择与便利有效运用有机统一的原则;5.坚持直观形象感知与逻辑实质认识有机统一的原则;6.坚持专业化,定型化,常规化和开放化,交通化,灵

  活化有机统一的原则;7.全面教学质量管理与突出关键环节有机统一的原则。

  高等学校教学方法特点:

  1、由注重“教法”转向注重“学法”;

  2、具有很强的探索性;

  3、具有很强的专业针对性;

  高等学校教学方法举隅:(每一种方法含义、步骤)

  1、发现教学法

  2、问题教学法

  3、研讨式教学法

  4、掌握学习法

  5、学导式教学法6.个性化教学法

  高等学校教学设计

  1、含义:教育实践者为达成一定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系统规划,安排和决策。

  2、教学设计的四个基本要素:教学目标(首先钻研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评价。

  教学风格:

  1、含义:教师长期教学艺术实践中形成的,富有成效一贯的教学观点,教学技巧和教学作风的独特结合和表现。

  2、教学风格的形成途径:1)学校领导注意更新教育观念,发扬民主精神,鼓励教师创立自己的教学风格;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独具慧眼;教学风格为衡量指标。2)教师自己应有独特的自觉追求,发挥个人优势,形成个性色彩的教学风格:培养“乐教”积极精神,掌握教学基本规律,刻苦锻炼基本功,注意扬长避短,发挥个人优势;定向发展,有意识的进行锻炼和提高;继承发扬,学习和创新结合。

  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趋势:

  1、教学改革国际化趋向

  2、学科综合化趋势增强

  3、教学趋向个性化

  4、教学管理活性化

  5、倡导自主性学习

  6、围绕培养创新人才展开

  7、强调教学内容的更新

  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策略:

  1、更新教学观念;树立人格平等意识

  2、促进教学规范化;

  3、优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

  4、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5、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6、改革教学管理。

  第七章:高等学校科研

  高校科研的意义:(1)内部意义:1.人才培养;2.学科建设;3.经费筹措;(2)外部意义:1.提升国家的科技水平,繁荣学术水平;2.服务社会,创造巨大的经济与社会意义;3.解决国际学术难题。

  高校科研的任务:1.承担国家的重大科研课题,关键项目的任务;2.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政策问题;3.以基础研究为重点,积极开展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4.优化资源配置,直接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5.开展教育科学研究。

  高校科研的类型:

  1、课题来源分类:自主研究;立项研究;

  2、课题性质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理论性研究、实践性研究)

  高校科研中的课题申报:两个环节:

  (一)科研选题方法:问题法;移植法;交叉法;追踪法;

  (二)项目设计:项目设计的内容:

  1、申报项目命题

  2、项目组成人员

  3、合作单位选择

  4、项目研究基础

  5、项目立项依据

  6、项目研究内容、方法和手段

  7、项目意见填写。

  高校科研的原则:

  1、教学与科研互促性原则

  2、社会经济效益与学术水平相统一原则

  3、以应用研究、开发研究支撑基础研究的原则

  4、遵循项目指南与尊重自由选题相结合的原则

  5、多层次、多模式相结合的原则

  高校科研的组织:

  (一)高校科研的一般流程(四个阶段)

  1、科研准备阶段

  2、科研实施阶段(是科学研究的实质阶段)

  3、研究结果结题、评审、报奖阶段

  4、推广应用阶段

  如何推动高校科学技术成果转移及产业化:1.加大国家对大学科技园,高效技术创新孵化服务网等基础设施的支持力度;2.推动高校成立技术转让机构;3.规范高校校办企业管理体制;4.推动高校与企业在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

  第八章:高等学校服务社会

  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职能起始于19世纪末的美国;标志:1862年林肯签署《莫雷尔法案》

  孕育了著名的“威斯康星思想”

  美国高校服务社会的两种模式:模式一:美国都市大学;模式二:专业发展学校

  美国高等学校服务社会对我国的启示:

  1、大学走出象牙塔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2、学术性与实用性的矛盾是服务社会过程中的首要难题

  3、积极探索多种形式为社会服务是我国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

  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内容:

  (一)教学服务(直接服务中最简单的一种):满足单位实际需要或时代发展需要的教学服务,岗位培训;提供技术性教学服务。

  (二)科研服务:科技开发,科技成果推广和转让;科技咨询;

  科技人才输入。

  (三)通过信息和设备资源共享为社会服务:参与社会问题讨论,提供舆论支持引导社会发展;提供图书馆体育馆等场地,为建设精神文明服务;高校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为法律卫生健康文化等知识传播做贡献。

  (四)其它综合性服务。

  第九章:高等教育管理

  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的三种类型:

  1、以政府干预为主的运作体制:南朝鲜,中国;

  2、以社会力量为主的运作体制:美国市场化;

  3、以高校自主办学为主的运作体制:英国。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

  1、1995年开始建立“两级管理,以省级统筹为主”的体制

  2、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和趋势1)扩大省级部门对地属高校的统筹权;2)鼓励社会广泛参与办学;3)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高等学校内部领导层的构成:

  1、高等学校的校长(学校的法人代表)

  2、高等学校的决策权力机构:1)董事会;2)理事会或校务委员会;3)学术委员会或学术评议会

  高等学校的几种决策模式:

  1、科层制模式(如美国)

  2、学术团体模式(如法国、日本)

  3、双重组织模式(如英国)

  我国高等学校的内部领导体制:1989年至今: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高等学校的组织结构:

  1、从功能划分:决策领导机构、职能管理部门、教学科研单位和有关附属单位

  2、从管理层次划分

  :校、系两级;校、院、系三级;校、系、教研室三级

  高等学校的系统特性:

  1、组织目标上的多样性和模糊性

  2、组织结构上的学科性和国际性

  3、成员活动上的高智力性和相对独立性

  4、产出成果上的文化性和效果迟滞性。

  我国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容:

  1、内部管理的重心宜放在院(系)一级

  2、管理过程应尽可能吸收教学、科研人员民主参与

  3、建立适合高等学校特点的激励机制

  4、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建立有效的调控机制。高等学校管理的特性:

  1、管理组织的松散性

  2、管理权威的双重性(学术权威和行政权威)

  3、管理结构的多样性

  4、管理准则、规范的矛盾性和含糊性

  5、管理主客体的相对性。

  高等学校管理的内容的传统分类

  1、人力资源管理

  2、教学管理

  3、科研管理

  4、财力和物力资源管理

  高等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1、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

  2、高等学校学科、专业与课程建设

  3、高等学校教学基础建设

  4、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高等学校管理原则(针对性、含义的理解、如何贯彻)

  1、入学机会均等与择优培养原则

  2、学术自由与教育责任原则

  3、学术自治与社会参与原则

  建设合理的教师队伍结构(每种结构的含义)

  1、切合实际的职称结构

  2、多样动态的专业结构

  3、充满活力的年龄结构

  4、不断优化的学历结构

  5、多元互补的学源结构

  6、凝聚人心的团粒结构

  确立三大理念作为改善教师队伍结构的理念:

  1、“教师为本”的办学观,坚定教师的主体地位;

  2、“海纳百川”的师聘观,广延国内外名师;

  3、“中西交融”的师培观,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学科(专业)建设方略:

  1、合理规划,确立学科建设的定位和目标

  2、理顺学科体系,优化学科结构:1)重点建设主干学科;2)扶持培植基础学科3)积极培育新兴交叉学科

  3、重视学术梯队建设

  4、突破原有的学科建设组织形式

  5、加强与外界的交流与合作

  高校课程建设的内容:

  1、优化课程体系,更新课程内容

  2、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3、重视课程管理

  高校校园文化的含义:指人类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校园文化的四个层面:物质文化层、观念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

  高校校园文化的功能

  1、导向目标

  2、启迪智慧

  3、塑造人格

  4、规范行为

  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及途径:

  1、共创校园精神

  2、发展智能结构

  3、培养健全人格

  4、丰富业余生活

  高等教育大众化: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15%(马丁?特罗)

  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途径和方式:

  1、办学主体多元化;

  2、高教结构多样化;

  3、专业设置多样化;

  4、民办高教规范化;

  高等教育国际化:将国际的维度或观念融入高等学校的各主要职能之中的过程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内容:

  1、国际化的教育观念;

  2、国际化的培养目标;

  3、国际化的课程内容;

  4、人员的国际交流;

  5、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

  6、国际化的教育评估

  高等教育现代化:本质上是人的现代化

  高等教育实体的现代化的表现:

  1、高等教育思想现代化;

  2、高等教育制度现代化;

  3、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育技术现代化;

  4、高等教育管理现代化。

  第十章

  高等学校教育制度

  高等学校学制:各类各层次高等学校的系统

  三级学制系统:初级学院或短期大学、大学和独立的专业学院、研究生院

  我国高等学校学制结构

  (一)全日制高等学校:

  1、普通高等学校(专科、本科、研究生院)

  2、职业高等学校

  (二)成人高等学校

  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的方式:

  1、统一的入学考试方式

  2、由大学单独组织入学考试的方式

  3、统一考试和单独考试相结合的方式(日本)

  4、直接从中学招生,不举行考试。

  我国高等学校的招生制度改革:

  1、在招生手段上实行高中会考和统考相结合的制度

  2、实行多渠道的招生制度

  3、我国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方向:扩大高校和地方招生自主权;录取时参考学生的综合素质;进一步完善高校招生收费制度

  我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制度:计划分配——双向选择——自主择业。

  第二篇:“高等教育学”考试重点

  《高等教育学》复习考试重点

  一、考试题型

  1、名词解释2、简答题3、论述题

  二、考试重点

  第二章高等教育的性质与任务

  简述高等教育的基本性质:BP7第三章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

  中世纪大学:赠地学院:美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为什么能后来居上?BP15第四章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大众化:BP26终身化:BP27什么是高等教育的现代化?BP25第五章教育目的与高等教育目标

  试述制定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BP31高等教育目标体系的构成要素有哪些?BP41第六章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和专业结构

  高等教育结构:BP43影响高等教育结构的因素有哪些?BP44第七章现代大学职能与院校发展

  三职能观:BP52高等学校定位:BP56如何理解大学三项职能之间的关系?BP53第八章大学教学的特点与教学的整体改革

  教学:BP60教学过程:BP60试分析大学教学的特点:BP62结合实际,谈谈青年教师在推进大学教学整体改革中的应为与可为:BP64第九章大学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简要分析大学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定位:BP66如何理解大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BP68试论大学学习的自主性与探究性:BP70第十章大学课程结构的优化与教学内容的更新

  课程:BP74优化大学课程结构应处理好哪些关系?BP77更新大学教学内容可采取哪些途径?BP81第十一章大学教学方法的运用

  教学方法:BP83如何运用讲授法?BP86结合实际,谈谈教学方法的选择、组合与运用:BP92第十四章大学教师教学评估

  教学评估:BP110试述大学教师教学评估应遵循的原则:BP115第十五章大学的学术追求与科学研究

  问题研究:BP124大学科学研究有哪些特点?BP121第十六章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与高校教学质量管理

  高等教育管理体制:BP125如何加强我国大学的学术权力?BP131第三篇:高等教育学

  总结

  高等教育学是属于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学科

  2在古希腊时期,柏拉图于公元前387年创办的学园被看作是雅典第一个永久性的高等教育机构

  思想政治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属于教养性教育

  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能工作的公民

  进行科学研究,发展科学与文化

  把知识传播给广大民众,直接为本地社会与经济服务5美国的第一所大学

  哈佛大学

  到20世纪初,美国基本完成了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的建构。在这个体系中,层次上有

  二年制学院

  本科院校

  研究型大学

  学完文学学科的学生,即可称

  学士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高等教育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从上世纪50年代初开始,我国仿照苏联高等教育的模式,进行了2次大规模的“院系调整”洋务学堂主要有三类,包括

  外国语学堂

  实业技术学堂

  军事学堂11将学术自由真正付诸实践的大学是柏林大学

  从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大学人特别看重学术研究层面的理念,把学术自由理念称为大学的灵魂。大学校长职业化理念中大学校长扮演

  募捐者

  管理专家

  政治家

  协调者14中国最著名的杜威思想的解读者是胡适15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有

  杜威

  属于理性主义主张的有

  在教育过程中强调教育的对象是人

  以人及个性的自由发展作为教育的最高原则

  在教育过程中实现人的自我完善主张教育是生活的准备17在习俗方面,基本逻辑是“突出差异”在特定情境方面,基本逻辑是“现存即合理”高等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有

  硬件

  软件

  习俗

  特定情境

  下列属于其他高等教育机构的有

  中国科学院

  中国社会科学院

  20世纪50初期的院系调整之后,我国进入一元化高等教育办学体制2220世纪80年代末期,我国开始进入多元化高等教育办学体制阶段

  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进入了普及化高等教育阶段,其高等教育办学主体分为

  政府

  非营利部门

  营利部门

  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的典型类型之一的日本模式是政府和非营利部门“双主体”办学

  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提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15%以下时称为精英型高等教育发展阶段

  依据办学主体的性质和构成,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的典型类型有

  欧洲模式

  美国模式

  日本模式

  董事会制的优点是通过董事会成员的多元化,促进了社会参与办学

  中央集权型优点的是

  有利于中央政府统筹全局,协调区域不均衡问题,提升整体水平29属于学术权力主导型特点的是

  典型代表是欧洲大陆国家

  欧洲大学具有学术自由和自治的深厚传统,高校内部以讲座等机构的学术权力为主导,主持讲座的教授自中世纪以来一直主宰着高校的教学和学术领域。下列哪个制度呈现了高校办学的全方位的原始数据,以及相应的诊断性分析?高校自我评价制度

  政府评价高校时采用的是

  行政权力

  按照作用和时段划分,教学评价可以划分为

  诊断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

  33高等教育促进个体化发展的功能体现在高等教育在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同时,还应该尊重个体的独特性,促进个体的个性成长。

  高等教育为个体提供生活能力的功能体现在高等教育通过上一代人向下一代人系统地传播知识,促进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

  高等教育的个体功能是指

  提高个人知识与能力水平

  培养良好的个性

  提升个人的社会地位与价值

  高等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是指

  对某种文化的自动接纳和排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反作用包括

  政治制度决定着高等教育的领导权

  政治制度决定着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政治制度决定高等教育目的和内容

  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包括

  高等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着重要的智力资源

  高等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知识基础和先进的科技成果

  促进科学技术成果向实际的生产力转化

  促进科学技术的创新

  高等学校服务社会的职能主要内涵表现在将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理念等推广、应用于社会

  从19世纪末至今,是高等学校的职能演变的第三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职能是培养人才、发展科研与社会服务

  中世纪模式大学的特点是

  宗教对大学的影响占主导地位

  大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才42目前已经初露端倪的是高等学校的第四种职能是

  促进国际交流

  从统一知识转向多样知识、从已知信念转向未知领域、从知识本身转向知识探究,是新课程体系与旧课程体系的主要区别

  基于高深学问的大学课程从理论上说有三个特征

  知识的专业性强

  包含对未知领域的探究

  面向少数精英人群

  下列对高等学校课程的理解正确的有

  学校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所建构的各学科和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的系统

  学院提出的在人类不断发展的知识和经验中那些被认为是对某个时期受教育者的生活有用的、适当的或相关的知识和经验。情景中的学术方案

  学生获得学士学位的正式学术经历

  属于单纯的通识教育课程,在整个课程结构中处于最基础的地位的是文化素养课程

  47《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原则上10年修订一次

  高等学校本科课程类型主要有

  多学科交叉课程

  文化素养课程

  科研项目课程

  专业课程49进行课程评价,首先要制定课程评价标准和方式

  美国斯坦福大学以舒尔曼为首的“关于教师专业性的专门小组”特别强调教师专业知识的核心是教学设计的知识

  大学一门课程编制的主要任务可以概括

  对需要的调查及表述

  确定课程目标

  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

  制定课程评价标准和方式

  在学校规定范围内由学生自主选择课程进行学习的制度是

  选修制

  将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和教学环节,以学分的形式进行量化,用于评估学生学习成绩和授予学位的是学分制

  高等学校课程管理制度很多,基本制度主要包括

  选修制

  必修制

  评课制

  以教师为主体的某门课程的编制,由院系组织课程审定专家小组负责审议。专家小组成员包括

  院系领导

  学科专家

  教育专家

  从做中学、兴趣和主动参与等教学原则是由谁提出的杜威

  循序而渐进教学原则是孔子提出的下列属于强化问题意识原则的基本要求的有

  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选题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59我国高等学校的原则主要有

  讲述思路为主原则

  专业性与综合性相结合原则

  增强学生参与原则

  强化问题意识原则

  实验法是指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利用特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操作,以获得直接经验、培养技能、技巧的一种教学方法

  讨论法是指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围绕一定的问题,经过一定的准备,学生以全班或小组为单位,各抒己见,通过讨论或辩论活动,获得知识、巩固知识,发展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高等学校教学方法的特点包括

  强调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重视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

  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与研究方法的渗透和融合63课堂教学的核心是上课

  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主要表现在教学活动的小规模化

  教学活动的短学程化

  教学活动场所多样化

  从教师教的角度看,课堂教学的具体环节有

  备课

  辅导答疑

  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66从学生的角度看,学习的具体环节有

  预习

  上课

  自我检查与小结

  高等学校教学的实习实践环节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社会职业要求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相结合

  学生的主体选择性与实习总体的统一性相结合

  专职指导教师与兼职指导教师相结合

  专职教师从总体上把握实习实践活动的进行68我国现行的分类,共有13个学科门类

  学科制度化的优点有

  能够建立完整而贯通的理论传统和严格的方法学训练

  对学科制度化理解正确的有

  学科制度是以建设学术、生产系统性高深知识为宗旨的制度安排

  作为体制安排和行为约束的学科制度,它是相对于学科组织中的行为个体而言的学科制度就是指学科人或学者在建设学术、生产系统性高深知识过程中必须遵守的体制安排和行为约束

  学科制度一般指与学科相关的诸多制度

  对比中国和西方,两种学科制度之间的主要差别在于

  高等学校在学科设置上有无自主权

  72对跨学科研究理解正确的有

  代表着一种促

  进知识整合与统一的愿望

  意味着不同知识学科领域的整合程度

  具有整合多种学科的特征

  通常关注不同学科所共享的问题、主题或题目

  73高等学校学科建设的关键是

  学科梯队建设

  学科发展的重要支撑条件,是学科建设的依托和保障是

  学科基地建设

  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有哪些共同特征

  注重基础学科和基础研究

  集中力量打造优势学科

  高度重视学科队伍建设

  加快学科基础条件建设,全力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

  学科建设的实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政府、高校、基层学科组织等多个层面,下列属于高校层面的是学科的布局和调整

  高等学校学科建设的前提是

  学科体系规划

  高等学校的学科建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有

  要科学定位,确定学科发展方向

  要突出重点,建设具有特色的学科

  要克服封闭保守,面向经济社会需要79高等学校学科建设的基础是

  学科方向建设80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是学科

  知识的生产和应用过程的集中表现在

  大学科研活动

  科研对学科建设的促进作用体现在

  科研有利于促进学科的产生和发展

  科研可以改善学科建设的基础条件

  科研是发展新兴学科的有效途径

  科研可以保证学科的学术声誉

  83高等学校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84对象性价值表现在

  开启心智、塑造人格

  高校教师的学术地位是由其什么决定的综合能力

  个人表现

  其拥有的知识类型86高校教师的法律地位决定了教师的权利

  义务

  待遇分配

  权益保障87利思伍德综合提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多维模式,其主体是

  专业知能发展88对自己所从事专业的目标、文化以及专业共同体从心理上认同并且树立起坚定的专业信念、专业责任和专业荣誉感,是指专业信仰

  从研究者所使用的专业发展阶段划分标准和研究框架来看,教师专业发展主要有如下几种理论模式

  教学关注阶段论

  心理发展阶段论

  职业生涯周期论

  综合发展阶段论

  教师专业发展途径主要包括

  树立自我专业发展意识,确立专业自

  我

  接受岗位培训,成为“技术熟练者”进行教学反思,成为“反思型实践者”开展校本教研,成为“研究型实践者”

  “校本培训”的核心理念是

  立足本校

  以满足教师的需要为宗旨

  以高效、实用为目标92高校教师的岗位培训主要包括

  岗前培训

  校本培训

  高校教师的校本教研主要包括专业学术研究

  教育教学研究

  94教师主动请求用人单位解除聘任合同的行为是辞聘

  用人单位向社会公开、择优选拔具有教师资格的所需人员是招聘

  我国职称制度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

  技术职务任命制阶段

  职称评定阶段

  技术职称制度恢复与整顿阶段

  职称制度成熟与全面落实阶段

  高校依法管理学校内部事务是指高等学校的“办学者”

  依法举办高等学校的政府、组织和个人是指高等学校的“举办者”

  行政权力在高校管理中具有合法性和必要性体现在

  高校内部行政人员享有行政权力

  实施行政管理

  发挥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与监督等职责

  促进了管理的精确性、稳定性、纪律性和可靠性

  学科参与治理的组织载体是同行评议、基于学科的中介组织

  在高校外部,教育行政部门的行政化管理的特点

  包括

  我国教育行政部门的行政化管理具有“计划发展”的特点

  拨款制度和考核制度是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抓手

  我国教育行政部门的行政化管理广泛存在于高校办学的各个环节

  在高校内部,行政管理的特点有

  管理活动一般由专职行政人员承担,在学校层面表现最为集中

  学院作为中间层次,兼顾管理活动和学术活动

  高校的“双肩挑”干部则是管理活动和学术活动的双重主体,使得两种活动之间的界限更加模糊、关系更为复杂

  关于高等学校的学术管理,阐述正确的有

  管理的主体是“学者”和“学科”运用的是“学者的权力”和“学科的权力”具体表现为教师维护学术自由并处理学术事务的过程,学科捍卫学术自治的过程

  源自高等学校的学术属性

  通过控制影响因素,主动对研究对象加以处理和干预,从而“创造”出事实,以验证假说并揭示对象的因果性联系的研究方法是实验

  研究法

  以单个高等院校为研究对象、以服务于该院校实际工作的一种研究方式是院校研究

  按照高等教育研究的层次划分,高等教育研究可以分为微观层次

  宏观层次106研究的起点是问题

  不良引注也是学术失范的一种现象,其表现有

  虚张声势自我引注

  要将发现的问题确定为研究课题,则要顾及多方面因素,如

  该问题对高等教育理论或实践的意义

  个人的学术兴趣

  前人已有的相关研究

  完成该课题的主客观条件

  第四篇:教育学心理学重点内容整理总结(考试必备)一、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木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盂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7、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18、美育的任务:(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2)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19、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2)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20、义务教育是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收,国家、社会、家庭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教育。

  21、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2、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

  23、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创造性;(2)时间上的连续性、空间上的广延性;(3)长期性、间接性;(4)主体性、示范性。

  24、教师的素养: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

  25、学生是教育的客体、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是发展中的人。

  26、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从根本上说,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

  27、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28、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心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29、教学过程是教学信息反馈和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起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包办代替。

  30、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校培养未来人才的蓝图。

  31、编写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应遵循的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稳定性和时代性结合;系统性和可接受性结合。

  32、知识不等同于智力,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能标志智力发展的水平。教学过程中要把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结合起来,只重视能力培养的形式教育论(英国洛克)和只重视知识传授的实质教育论(英国斯宾塞)都是错误的。

  33、赫尔巴特提出了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34、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激发学习动机;(2)感知教材,形成表象;(3)理解教材,形成概念,这是中心环节;(4)巩固知识;(5)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

  35、主要的教学原则:(1)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2)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3)直观性原则;(4)启发性原则;(5)循环渐进原则;(6)巩固性原则;(7)因材施教原则。

  36、两种对立的教学方法思想是启发式和注入式。我们应当提倡启发式,反对注入式。

  37、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堂教学。

  38、常用的教学方法:

  (”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①讲授法:②谈话法;⑧讨论法;④读书指导法。(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①演示法;②参观法。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①练习法;②实验法:⑧实习作业法;④实践活动法。(4)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

  (5)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①欣赏教学法;②情境教学法。

  39、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1)备课;(2)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3)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4)课外辅导;(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40、一节好课的基本要求:(”教学目的明确。(2)内容正确。突出重点,难点,抓住关键。

  (3)结构合理。上课有高度计划性、组织性、效率高、效果好。(4)方法恰当。(5)语言艺术。(6)板书有序。(7)态度从容自如。

  41、德育教育一般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四个基本方面。

  42、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培养提高的过程。知、情、意、行是品德心理的四要素。行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否的关键,也是衡量一个人思想品德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

  德行过程是沿着知、情、意、行的/顷序发展的,但其中任何一个要素都可以作为品德培养的开端,即思想品德教育具有多端性,即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教师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

  43、活动与交往是形成学生思想品德的源泉和基础。

  44、德育原则: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的原则;知行统一的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45、马卡连柯的平行教育理论: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46、德育的途径:思想政治课是特别的重要途径,其它各科教学是最经常、最基本途径。

  47、陶冶教育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三种。

  48、班主任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带好班级、教好学生。

  49、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有效地进行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其中观察法是一种最基本的了解方法。

  50、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这是衡量班集体是否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第五篇:高等教育学总结--2018.10第一章

  绪论

  1.1高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学

  一、高等教育

  (一)高等教育的概念

  高等教育时一个动态的概念,高等教育产生和发展中,它的形式不断变化,职能在不断丰富,高等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的演变中。

  (二)高等教育的发展

  西方古代高等教育:柏拉图于公元前387年在雅典开办创立的学园,是历史上第一所正规的高等学校,也是西欧最早的学术研究机构。

  欧洲中世纪大学的诞生:

  中世纪后期的欧洲大学

  近代大学的发展

  母大学:

  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法学);

  意大利的萨莱诺大学(医学);

  法国的巴黎大学(神学)。

  中世纪大学主要围绕文、法、医、神四科来组织教育和教学活动,属于专业教育机构。中世纪大学起初均为单科大学,学习法学、神学和医学须以七艺为基础,七艺乃文科。

  中世纪大学类型:

  (1)产生类型:自然形成型(母大学)、衍生型(牛津大学的创立和巴黎大学的师生迁徙有关)、创建型(那不勒斯大学、图卢兹大学);

  (2)管理方式:教师型大学(巴黎大学)、学生型大学(博洛尼亚大学)。

  中世纪大学的特点:学术自由和大学自治、宗教性和国际性、职业性和实用性。

  二、不同国家对高等教育概念的界定

  三、不同学者对高等教育概念的理解

  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之上进行的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行、学术性的社会活动。

  四、高等教育学

  (一)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高等教育学是以高等教育现象中的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和揭示高等教育规律的一门学科。

  (二)学习高等教育学的意义

  1、有助于高校教师系统的了解高等教育,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加深对教师工作的理解。

  2、有助于高校教师掌握教育规律,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对自身所处环境的理解。

  3、有助于推动高校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对自身所处环境的理解。

  4、有助于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对自身发展的理解。1.2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重要)

  一、高等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1、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约

  政治决定了高等教育的领导权;

  政治决定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体制;

  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目的。

  2、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

  通过传播政治观点、思想意识促进受教育者的政治社会化;

  通过培养政治、法律、管理等专门人才服务于政治;

  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

  二、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1、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制约

  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

  经济体制的变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

  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经济结构的变化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结构。

  2、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

  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的增长;

  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完善;

  高等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收入。

  三、高等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1、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科学技术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内容;

  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手段的影响。

  2、高等教育的科技功能

  高等教育通过对科学技术的传递和积累实现科学技术再生产;

  高等教育通过创造、发明新的科学技术来发展科学技术;

  高等教育时科学技术转为生产力的桥梁。

  四、高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1、文化对高等教育的影响

  文化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内容;

  文化系统与文化设施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实施;

  文化传统影响着高等教育特色的形成。

  2、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

  高等教育具有传递和保存文化的功能;

  高等教育具有传递和交流文化的功能;

  高等教育具有选择和净化文化的功能;

  高等教育具有创新和发展文化的功能。1.3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

  一、大学职能的历史演变

  教学职能、科研职能、社会服务的职能

  二、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

  1、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基本职能

  培养专门人才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使命,也是高效高能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工作中心,高校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培养专门人才这一使命来开展。

  2、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

  现代高校从事科学研究有明显优势:

  学科比较齐全,基础科学研究更显实力;

  研究队伍素质高,数量较多;

  图书资料、仪器设备、研究经费充足到位;

  国际间的学术交流比较频繁。

  3、服务社会是当代高校职能的延伸

  教学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装备服务

  第二章

  高等教育目的2.1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一、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的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我国教育方针的历史演进: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1998年)《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1999年)《十七大报告》(2007年)《十八大报告》(2013年)

  二、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的含义

  教育目的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基本需求,它规定了所要培养人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

  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达,包括教育目的,但具有更大的强制性、政策性和实践针对性。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是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三、影响教育目的的因素

  1、一定社会的教育目的是由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

  2、教育目的受一定社会生产力和文化科学发展水平的制约;

  3、民族传统对教育目的产生重大影响;

  4、确定教育目的,特别是制定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还要考虑到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

  2.2高等教育目的与高校培养目标

  一、我国高等教育目的(一)我国教育目的与高等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一般)

  高等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高级专门人才。(个别)

  (二)高等教育目的与高等学校培养目标

  高等教育目的是针对所有层次和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提出的较为概括的抽象的要求。(抽象)

  高等学校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高校的具体和明确的规定。(具体)

  (三)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

  导向作用:教育按照社会所规定的方向性,使受教育者具有社会所期望的素质

  调控作用:宏观和微观

  激励作用:激励人们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评价作用:衡量和评价高等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

  (四)我国高等教育目的的层次性

  高等教育目的——高等学校培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

  二、我国高等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培养社会主义劳动者

  2、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3、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2.3人的全面发展与全面发

  展教育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专门人才,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制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三、全面发展教育

  (一)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德育——方向;智育——核心;体育——基础。

  三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但又各自独立,分别行使不同的功能。

  (二)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途径

  教学工作——基本途径;

  科学研究——重要途径;

  社会实践——重要途径。

  2.4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几个理论问题

  一、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

  社会本位论:强调高等教育的目的是直接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学记》、《理想国》

  柏拉图、那笃尔普、涂尔干、洛克、赫尔巴克、孔子——社会本位论

  个人本位论:强调高等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个人的个性和理性发展,即培养全面和谐的人。

  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卢梭、培斯泰洛齐、福禄培尔、斯宾塞、老子。第三章

  高等学校教育制度

  重点掌握:

  1、理解高等学校学制的概念;

  2、高校在招生演进过程中所经历的阶段以及每个阶段代表性事件或颁布的一些文件;

  3、高校教师聘任的基本条件,高校教师的考核情况及聘任过程的一般程序。3.1高等学校的学制

  一、学制的概念及其演变

  高等教育学制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高校的系统,它包括:学

  校的类别、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学制建立的依据:

  1、受制于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2、受社会政治制度的制约;

  3、适应教育者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

  4、受本国学制传统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二、高等学校的学制概况

  (一)学制特征

  意大利:单一公立系统,单一管理部门

  法国:单一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

  澳、加、德:多重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

  日本、美国:私立和公立系统,多重管理部门

  双一——意大利;单多——法国;多双重——澳、加、德;私公多重——美、日。

  (二)层次特征

  各国普通高等学校层次特征:

  研究生院——高等教育系统中的最高层次;

  大学和专门学院——主要层次;

  初级学院和短期大学——美国称社区学院;日本称短期大学;

  三、我国高等学校的学制

  研究生院——大学和专门学院——高等专科学校(含部分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3.2高等学校的学位制度

  一、学位制度的由来

  现代学位制度主要起源于西欧的中世纪大学;

  二、现代世界各国学位制度的概况

  美国:副学士学位(协士)、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博士学位;

  英国:学士学位(优等学位和普通学位)、硕士学位、博士学位(哲学博士和高级博士)

  德国:硕士学位、博士学位

  日本: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博士学位

  法国:第一个阶段不授予学位、第二个阶段授学士或硕士、第三个阶段授予专门博士或

  工程博士学位。

  三、我国的学位制度

  我国现代学位制度最早形成于民国时期,1935年国民政府颁布了《学位授予法》,教育部颁布了《学位分级细则》。这两个学位法律是我国最早的学位制度规程。

  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颁布,标志着我国目前的学位制度正式确立。

  我国的学术性学位,按学科门类分为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军事学、艺术学等13类;设学士、硕士和博士三级学位类别。

  我国学位制度存在的问题:

  1、学位等级结构不完整;

  2、学位类型不全面;

  3、学术性学位与专业行学位发展不平衡;

  4、行政权力对学位管理影响过大;

  5、学位点的地区分布不均衡,地区间差异过大;

  6、专业学位中“专业”特色不强;

  7、研究生占比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

  8、高级学位“含金量”日趋下降。我国学位制度解决对策:

  1、设立副学士学位,完善学位体系;

  2、顺应社会需要,调整学位类型;

  3、重视学术性与专业学位的协调发展;

  4、加强学位管理和评估,重塑学术权威;

  5、加快西部地区学位建设,协调区域发展;

  6、突出专业特征,大力发展专业学位;

  7、在研究生扩招的基础上进行严格管理。3.4高等学校教师聘任制度

  一、高等学校教师的职务设置与聘任

  我国高校教师的职务师资认定和职务设置包括:助教、讲师、副教授和教授四级。

  高校教师取得上述职务应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1、取得高等学校教师资格;

  2、系统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

  3、具备相应职务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高校教师岗位设置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系统原则;整体性原则;最低岗位数量原则;动态性原则。

  高校教师任职情况考核:高校将定期对教师包括思想政治表现、职业道德、业务水平和工作业绩等方面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聘任、解聘、晋升、奖励或处分的依据。第五章

  高等教育结构

  掌握知识点:

  1、理解什么是高等教育结构;

  2、高等教育结构分为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

  3、宏观结构包含的方面主要有哪些,能够识别宏观结构具体指的是什么;

  4、微观结构包含的方面主要有哪些,能够识别微观结构具体指的是什么;

  5、结合世界教育结构改革分析我国高教结构改革的若干启示;

  5.1高等教育结构的概念

  高等教育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大致分为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两大部分。

  宏观结构主要包括:层次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域结构、管理体制结构;

  微观结构主要包括: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教材结构、队伍结构等。

  5.2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

  一、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

  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结构水平):高等教育内部由于教育程度和水平的高低不同而划分的层次及其相互关系。

  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一般分为:高等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研究

  生教育

  国外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

  美国:社区学院(初级学院)、四年制大学或学院本科、研究生院

  日本:短期大学、大学专科、高等专科学校和专修学校;大学本科(学部);大学进修科和研究生院(大学院)

  法国:两年制短期高等职业教育;大学第一、二阶段和大学校教育;大学第三阶段教育和某些专门教育高级阶段。

  二、高等教育的科类、专业结构

  不同学科领域的高等教育的构成状态(横向结构);

  三、高等教育的形式结构

  高等教育形式结构主要是指不同办学形式、学校类型的构成状态。有三层涵义:

  第一是指全日制、半日制和业余高等教育等办学形式之间的比例关系;

  第二是指不同类型的高校及其比例关系,包括综合性大学、单科大学、短期大学、教育学院等;

  第三是指国家举办、地方举办和民办高校之间的比例关系。

  四、高等教育的区域结构

  高等学校的地区分布情况,高等学校数量、类型、层次的地区分布情况。5.3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

  一、世界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对我过高教结构改革的启示

  高等教育的各种类型机构要保持自己的特色;

  高等教育为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服务;

  建立相应的转学机制。

  二、影响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的若干因素

  学术的因素、体制的因素、政府干预的因素、区域发展水平的因素。

  三、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

  1.从社会需求为出发点(层次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区结构);

  2.中央和地方合理分工,突出高等教育为地方服务的功能。第七

  章

  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

  7.1高等学校学科、专业与课程概述

  一、学科、专业与课程的概念

  (一)学科

  广义的学科是指学术的分类,即一定科学领域一门科学的专业分支。狭义的学科是指教学科目的简称。

  一般将学科分为一级学科、二级学科和三级学科。

  (二)专业

  广义的专业是指专门职业;

  狭义的专业是指高等学校或中等专业学校根据社会专业分工的需要而设立的学业门类。是高等学校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教育单位或教学形式。

  (三)课程

  最早提出和使用课程概念的是英国的斯宾塞。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教育中实现教育目的发生作用的一切文化与经验、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被列入教育计划的各门科目,及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和。

  课程的分类:

  按照课程的侧重点放在认识的主体还是客体上来构建的课程,可将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客体)、经验课程(主体);

  从分科型或综合型的观点来看,可以分为学科并列课程(分科型)和核心课程(综合课程、中心课程)。

  从层次结构上看,可以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从选课形式上看,可以分为必修课、限选课和选修课;

  根据课时数的多少,可以将课程分为大、中、小、微课程;

  根据课程内容主要是传授科学知识还是操作技能,划分为理论型课程和实践性课程。

  根据课程是否具有明确的计划和目的,将课程分为显性课程和隐形课程。

  二、专业的形成

  (一)专业的形成

  1.专业的出现以一定的社会分工为前提;

  2.专业的出现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不断分化与综合的趋势密切相关;3.专业的缘起与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专业设置和调整的原则与指导思想

  1.遵循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的规律;

  2.适应学科、专业本身发展变化的需要;

  3.从实际出发,随时调整专业结构;

  4.专业范围覆盖较宽广;

  5.专业设置布局的合理性;6.适合学校的办学条件。

  (三)我国高校的专业设置与调整

  1.教育的发展应以经济的发展为前提;

  2.条块分割的体制导致专业发展的盲目性,造成了某些专业的重复建设;3.偏重数量发展,导致数量下降。7.2高等学校的课程编制

  课程编制的主要工作包括确定课程计划(教学计划)、制定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编写教科书三个层次组成。

  一、教学计划

  高校专业教学计划是按照高等学校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教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它体现了社会对某一种专门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教学计划主要包括:专业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课程设置、主要教学活动、时间分配、学年编制。

  二、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学科的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

  编制教学大纲的原则:明确的目的性、前沿性、思想性、启迪性和教学适用性。

  三、教材

  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核心,是进行教学工作、稳定教学秩序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

  7.3课程建设

  一、课程建设的意义

  建立各门课程的规范;

  推动其他与教学有关的工作规定;

  推动教学管理制度化;

  转变教育教学思想,建立合理、适当的教学质量标准;

  促进高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形成学术梯队。

  二、课程建设的内容和要求

  (一)课程建设的内容

  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建设、课程资源建设、教材建设、设备、设施和实验室建设、体制机制建设。

  (二)课程建设的要求

  1.教学大纲要富有特色;

  2.教材要合适;

  3.教学资料要完整;4.考核手段要科学;

  5.有一套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6.拥有能够满足教学要求的教学设施。

  二、国家精品课程建设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包括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教学资源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建设和机制建设等六个方面内容。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第一,强调主讲课程;第二,强调使用信息技术;第三,强调教学资源网上免费开放。

  7.4高等学校课程体系与我国课程改革

  世界高校课程改革的趋势:

  以“全人”教育为目标,开展通才教育;

  实行学科整合,注重课程内容综合化;

  课程结构弹性化,课程设置灵活、多样;

  强调人文修养,课程人文化;

  建立探究式学习机制,培养创新型人才。

  第九章

  高等学校学科研究与技术开发

  9.1高等学校学科研究的地位与作用

  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

  科研是提高师资水平的基本途径;

  科研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

  科研是发展新科学的基础;

  科研是学校直接为社会服务的重要渠道。9.2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特点和原则

  一、高等学校学科研究的特点

  (一)高校多门类、多层次的学科结构,有利于科学技术领域的相互渗透,宜进行重大、综合性强的研究。

  (二)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学术思想活跃,研究后备力量充足;

  (三)高校是开展基础研究的重要基地;

  (四)信息资源丰富,信息系统发达,能比较快的掌握和集中各种有关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和经济建设对科技需求的信息;

  (五)重视教育科学的研究是高等学校科研的特色之一。

  二、高等学校学科研究的不足

  1.高校科研经费一直缺乏,人力和物力的优势从总体上没有充分发挥;

  2.虽学科众多,具有综合优势,但科研力量缺乏强有力的凝聚力;

  3.高校擅长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但是缺乏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和政策。

  三、高等学校学科研究应遵循的原则

  社会经济效益与学术水平相统一的原则;

  正确处理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关系的原则;

  科研的教学相互促进的原则;

  遵循项目指南与尊重自由选题相结合的原则;

  支持青年研究人员,开拓新的研究领域的原则;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的原则。

  四、大学生的科研指导

  结合日常的教学活动进行的科研指导;

  结合学生的学年论文或毕业论文进行的科研指导;

  结合学校各种级别的科技创新活动进行的科研指导。第十章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及指导10.1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特征

  一、社会实践活动的特征

  1.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

  2.有定向选择的内容;

  3.通过现实参与的方式实施;

  4.与高校其他教学环节具有互补共进的效果。

  二、社会实践活动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1.促进知识的转化和知识的拓展;

  2.增强大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

  3.发展大学生的创造才能和组织才能;4.提高大学生修养,完善个性品质。

  三、社会实践活动与教学、科研的关系

  (一)社会实践活动与教学的关系

  联系:目的的统一性

  区别:活动的主体有差异;所获知识的层次不同;知识获得的环境有差别。

  (二)社会实践活动与科研活动的关系

  联系:目的与结果的总体一致性

  区别:活动对象有差别;方式有差别;活动环境有差别。10.2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一、社会实践活动的类别

  教学计划内社会实践活动与教学计划外社会实践活动;

  基地化社会实践活动与非基地化社会实践活动;

  专业实践活动与非专业实践活动。

  二、几种主要的社会实践活动

  军事训练、专业实习、生产劳动、社会调查、智力扶贫、参观考察

  第十一章

  高等学校的德育11.1高等学校德育的地位和作用

  一、高等学校德育概述

  德育是指按照一定社会和阶级的要求,以及受教育者德育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使受教育者形成一定的思想观点、政治立场和道德品质的活动。

  二、高等学校德育的特点

  鲜明的阶级性;广泛的群众性;很强的实践性

  三、高等学校德育的目的和任务

  根本目的:提高青年学生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根本任务: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来教育和武装学生。

  四、高等学校德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1.高校德育是高等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体现;

  2.高校德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社会

  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3.高校德育是培养学生具有坚定正确方向的重要保证。11.2高等学校德育的过程和内容

  一、高等学校德育的过程

  1.是教育者对大学生施加影响的过程;

  2.是促进学生思想矛盾运动和转化的过程;

  3.是不断运动、发展、深化的过程。11.3高等学校德育的原则、方法与途径

  一、高等学校德育的原则

  方向性原则、疏导行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统一要求与个性化结合原则。

  二、高等学校德育的方法

  调查研究法、说理启发法、情感交流法、榜样教育法、参观访问法

  三、高等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

  德育课教学;教职员工的“三育人”;党、团、学生会组织活动;校园文化;社会实践。

  11.4高等学校德育队伍的建设

  一、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特点

  精神性、创造性、复杂性、长期艰巨性

  二、高等学校德育队伍的建设

  1.高等学校德育队伍的思想建设

  2.高等学校德育队伍的制度建设

  3.高等学校德育队伍建设的措施:强化德育学科建设;完善管理体系;优化队伍结构;讲究量才使用;政策落实到位;改革工作方式。复习内容: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C2.C3.B4.D5.A6.B7.D8.C9.D10.A11.A12.C13.C14.D15.C16.C17.A18.D19.B20.B21.A23.C24.B25.B26.C27.C28.B29.D30.A31.A32.B33.D34.C35.B36.B37.C38.D39.B40.A41.C42.C43.C44.C45.A46.C47.C48.B

  二、辨析题

  1.对2.对3.错4.对5.对6.对7.对8.对9.错10.对11.错12.对13.错14.对15.对16.错17.错18.对19.错20.对21.错22.对23.错24.错

  25.对26.错27.错28.错29.错30.错

篇二:高等教育的方针和任务篇三:高等教育的方针和任务篇四:高等教育的方针和任务篇五:高等教育的方针和任务

  

  高校教育从高校层面来说关于高校办学目标和办学方针

  一、办学目标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定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服务国家战略和XXXX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宗旨,坚持民族院校的办学定位,遵循民族高等教育的特殊规律,坚持“质量立校、学科兴校、人才强校、依法治校”的总体办学思路,不断提高办学育人的能力和水平,努力把学校建成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阵地、优秀青年的锻造重地、安定团结的模范基地、校风正教风严学风浓的治学园地,为XXXX乃至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更多合格人才。

  二、办学方针

  办学类型:综合性、应用型大学。

  办学层次:以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协调发展国际教育、预科教育、专科教育和继续教育。

  服务面向:立足XX,服务XXXX,面向西部民族地区。

  办学特色:在招生就业方面,主要面向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办学,注重从民族地区和XX本地招生,保证少数民族学生比例,培养大批能够在民族地区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靠得住的合格人才;在教学方面,坚持适合少数民族学生的特色人才培养和“双语”教学模式,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注重“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教育,构建特色化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学科建设方面,突出民族和XXXX地域两个特色,立足XXXX自然禀赋和社会人文特点,打造特色学科和品牌学科,形成以人文社会学科为主体、以民族类学科为特色、文理工综合发展的学科体系;在科学研究方面,围绕国家在XXXX的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开展具有地缘优势的学术研究,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打造XXXX区域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问题研究的重要智库。

篇六:高等教育的方针和任务

  

  第一部分:判断(共12题)

  1、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教育的性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广义的培养目标,即教育目的);实施的途径(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

  2、发展教育的三个途径:教学工作(主要途径);科研训练(重要途径);社会实践(新的教育方针予以强调)。

  3、我国学位制度分为三级:学士、硕士、博士。

  4、我国现行高校领导体制: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5、高校教职工代表大会:是教职工群众行使民主权利、民主管理学校的重要形式。

  6、宏观高等教育结构:包括层次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域结构(即布局)、管理体制结构等。

  7、微观高等教育结构:包括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教材结构、队伍结构、各类人员的知识结构等。

  8、高校教学系统组成: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介。

  9、高校课程分类:从层次构成上,可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以及专业课程;从形式上看,可分为必修课程、选修课程。

  10、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有多种途径,可以结合日常教学进行,也可通过指导学生完成学年论文或毕业论文进行。

  11、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特征:人才培养的目的;现实参与的方式;定向选择的内容;互补并进的效果。

  12、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培养人方面起的作用:可促进知识的转化和拓展;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技能;有利于发展大学生的创造才能和组织才能;有利于大学生提高修养、完善个性品质。

  第二部分:名词解释(共21题)

  1、高等教育P5: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2、广义文化P17:最广义的文化可以泛指人类在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

  3狭义文化P17:常常是人们对精神财富及精神生活的一种通称,在此“文化”一词从狭义的角度使用。

  4、教育方针P29: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政策的总概括。

  5、教育目的P34: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目标和总的规格要求。

  6、社会本位高等教育目的观P55:主要是指那些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即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这种目的观的主要观点强调高等教育价格首先在于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强调人是社会的产物。

  7、个人本位高等教育目的观P55:主要是指那些从个人需要,个人发展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强调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才能获得自然发展,教育要为人本身的生活服务。

  8学制P85: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包括:有哪些种类的学校,这些学校由谁来主办和管理,学校的性质和任务是什么,实际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的关系如何等等。

  9、高等教育管理体制P115:就是指与高等教育管理活动相关的组织制度体系,它主要包括高等教育组织机构的设置、组织机构间的隶属关系,以及相互间职责、权限的划分等等。

  第六章(1个)

  10、高等教育结构P146: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它是一个多维层次的复杂的综合结构,大致可分为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两大部分。

  11、专业P202:是高等学校根据社会专业分工需要和学科体系的内在逻辑而划分的学科门类。

  12、学科P205:指一定的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具有比较系统、完整、独立的理论体系。按学科体系设置专业使培养的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

  13、高等学校的教学原则P226:是依据已发现的教学规律和一定的教育目的,对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

  14、狭义课程P235:狭义的课程是指被列入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及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和。

  15、广义的课程P235:则是指学校有计划地为引导学生获得预期的学习结果而付出的综合性的一切努力。

  16高等学校专业教学计划P240:是指按照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指导教与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它体现了社会对某一种专门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

  17、教学大纲P242: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学科的主要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

  18、教材P245:也称教科书,是教学的主要依据,它是阐述教学内容的专用书籍,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

  19、教学方法P265:就是在教学中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的、任务所采取的教学途径或教学程序,是以解决教学任务为目的的师生间共同进行认识和实践的方法体系。

  20、教学评价P288: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是对教学活动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作出判断的过程。

  21、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P370:就是教育者对被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准则,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性的反应。

  第二部分:简答(共34题)

  第一章(9题)

  1、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约作用。P5(1)政治决定了高等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决定了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3)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体制

  (4)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方针、目的2、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P(1)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教育

  (2)培养专门政治、法律人才

  (3)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

  (4)此外,高校是政治思想的重要策源地

  3、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决定作用。P(1)经济发展史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

  (2)经济体制的变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

  (3)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

  (4)经济结构的变化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结构

  总之,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体制的变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经济发展的水平制约着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结构。

  4、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P11(1)高等教育促进经济增长

  (2)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完善

  (3)高等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经济收入

  5、高等教育的科技功能。P16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精辟地说明了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所具有的经济价值。

  (1)高等教育通过传递和积累科学技术而发挥再生产技术科学技术的功能。

  (2)高等教育通过创造、发明新的科学技术而发挥生产科学技术的功能。

  6、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根本使命。P25要2方面来看:一是从高校发展历史来看;二是从高校性质来看。培养专门人才主要途径是教学,所以重视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校永恒的主题。当前的本科教学工作评估的意义就在于此。

  7、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P26(1)现代高校从事科学研究具有明显优势:

  (2)学科比较齐全,基础学科研究更显实力;

  (3)研究队伍素质高、数量较多;

  (4)图书资料、仪器设备、研究经费比较到位;

  (5)国际间的学术交流比较频繁。

  所以,高校教师在任何国家都是科研的重要主力军之一。

  8、服务社会是当代高校职能的延伸。P2直接为社会服务的主要形式有:教学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装备服务等。

  (1)教学服务,包括委托培养、推广教育及举办技术人才培训等

  (2)科技服务,包括科技成果转让、技术咨询等

  (3)信息服务,包括利用高校数据库、图书资料等为社会服务

  (4)装备服务,包括利用高校精良的装备,如仪器设备、实验室、测试中心、电教中心、计算机中心等向社会开放

  总之,高校社会服务包括教育推广、人力培训、决策咨询、技术装让等诸多形式。

  9、当代高校的社会职能。P25(1)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根本使命

  (2)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

  (3)服务社会是当代高校职能的延伸

  第三章(6题)

  1、评述高校社会本位高等教育目的观。P55(先述:解释概念;后评:产生—现状—发展轨迹)

  社会本位高等教育目的观主要是指那些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即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这种目的观的主要观点强调高等教育价格首先在于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强调人是社会的产物。

  斯巴达的军事教育可以说是以社会为中心的价值观的源头,持有社会本为观点的人以社会为观察问题的立足点:社会与个体的关系结构类似于“有机体”与“细胞”的关系机构,社会作为有机体,出游决定性、中心的地位,社会是目的,而个体则处于从属的地位。

  2、评述高校个人本位高等教育目的观。P55个人本位高等教育目的观主要是指那些从个人需要,个人发展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强调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才能获得自然发展,教育要为人本身的生活服务。

  雅典的自由教育可以说是西方以个人为中心的价值观的源头,持个人本为观点的人将立足点移至个体,个体与社会的结构关系类似于“有机体”与“环境”的关系,个体作为有机体,而社会则成了个体生存发展的必然条件,是个体实现自己生命价值与发挥潜力的舞台,个体存在与发展是目的,社会是为个体生存与发展服务的。

  3、评述高校的专才教育。P64专才教育是指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专才教育的目的是通过系统的教授某一学科专门知识,培养掌握一定专业知识,同时具备一定专门技能的人才。专才教育具有四个明显特征:

  (1)专才教育主要是通过分科进行培养的人才短期内具有不可替代性

  (2)教学内容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紧密联系,偏重应用。

  (3)比较注重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毕业之后能较快适应社会的需要。

  (4)在专业划分过细的情况下,片面强调职业教育,会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并影响其后期发展。

  4、评述高校的通才教育。P64通才是一种通识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有高深学问,有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才。他实行的是一种博雅教育,注重理智的培养和情感的陶冶,并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1)知识的基础性和经典性。

  (2)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

  (3)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4)过分通博,学科的深入发展受影响。

  5、评述专才教育、通才教育的内涵及其相互联系。P64专才教育是指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专才教育的目的是通过系统的教授某一学科专门知识,培养掌握一定专业知识,同时具备一定专门技能的人才。专才教育具有四个明显特征:

  (1)专才教育主要是通过分科进行培养的人才短期内具有不可替代性

  (2)教学内容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紧密联系,偏重应用。

  (3)比较注重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毕业之后能较快适应社会的需要。

  (4)在专业划分过细的情况下,片面强调职业教育,会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并影响其后期发展。

  通才是一种通识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有高深学问,有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才。他实行的是一种博雅教育,注重理智的培养和情感的陶冶,并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1)知识的基础性和经典性。

  (2)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

  (3)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4)过分通博,学科的深入发展受影响。

  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作为两种人才培养观念和模式,既有相斥的一面,又有联系的一面。专才教育以一定的基础学科知识为基础,基础不扎实专业训练难以深入。

  6、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现实融合。P65(1)当代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和学科交叉整合的趋势,要求大学在人才培养上,必须走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相结合的道路。

  (2)人的和谐发展和完整人格形成需要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高度结合。

  (3)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结合时现有国情的选择。

  第七章(6题)

  1、简述高校教师的作用。P171(1)高校教师通过继承、传播、发展和创造人类科学技术文化知识,来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2)高校教师通过社会服务,直接推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

  2、简述高校教师劳动的特点。P172(1)教师劳动特点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对职业具有持久稳定的兴趣

  (2)教师劳动特点的创造性决定了教师具有强烈的成就感

  (3)教师劳动特点的群体性决定了教师的高度协作意识

  3、如何切实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与提高。P174(1)坚持在职进修为主、脱产进修为辅。

  (2)加强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

  (3)建立激励机制。

  4、简述当前大学生问题的研究中应加强的几个方面。P192(1)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由于对专业培养目标的模糊,有的学生对学习积极性不高,针对性不强。

  (2)大学生的经济生活。分化严重,家庭条件好的奢侈,困难生比重达,学费生活费难解决。

  (3)大学生的课余生活,两极分化。

  (4)大学生心里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5、高校师生关系的主要特点。P19(1)在教育关系中,学生的主动性明显增强。

  (2)心理关系建立在平等和民主基础之上。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的关系。

  6、如何建立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P20(1)加强理解和沟通。

  (2)重新审视教师的权威。树立为学生服务思想。

  (3)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坚持以学生为本。

  第九章(3题)

  1、简述大学教学的基本任务。P22(1)促进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知识结构的优化。

  (2)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包含智力与创造力;自学能力与科研能力)。

  (3)促进学生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社会主义道德和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2、教学在高校中的地位和作用。P222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学校以教学为主,这是提高

  教学质量的一个基本条件。

  这是由教学具有效率高、系统性强、能综合完成多方面任务的特点决定的。

  教学司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但并非唯一途径,只有教育活动与其他途径紧密联系才能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3、大学生学习特点分析。P223(1)独立性的增强;

  (2)学习的自主性增强;

  (3)学习的探索性增强。

  第十章(3题)

  1、课程体系优化的具体措施有哪些?(教材P239见老师课件的归纳)

  所谓优化课程体系就是从目标出发调整各方面的比例,并以最后是否达到目标要求作为衡量标准。

  具体措施:

  (1)课程体系必须服从专业的培养目标。不能以教师需要来设置课程或课时安排。

  (2)要从剖析专业所需的结构和能力结构入手,削枝强干,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即要突出主干课程。

  (3)根据人才市场和培养目标的变化,不断调整课程体系。但不能过于频繁和随意。

  2、简述高校教学计划的概念及组成部分。P24高校专业教学计划是按照高校培养目标制定的指导教与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

  它的组成:专业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课程设置;主要教学活动;时间分配;学年编制等。

  3、简述课程建设的内容。P24教师梯队建设;内容、体系的改革;教学设施的建设;教学方法、手段的改进;组织与管理等。

  第十一章(4题)

  1、高校教师备课有哪些要求。P255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广泛阅读和积累有关材料,在此基础上补充或删减有关内容;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理解能力,并反映到教案中。

  2、大学教师如何上好一节课。P25遵循教学原则;选择有效的教学形式和方法;把握课堂教学节奏;使用准确、生动、清晰的教学语言;合理组织教学过程;善于调动和控制课堂气氛。

  3、我国高校实行学分制的意义。P264(1)有利于促进高校教学思想的转变,充分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2)有利于高校的人才培养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增强人才培养的灵活性和机动性。

  (3)有利于人才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

  (4)有利于促进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促进高校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和新课程的不断

  增加,推动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

  4、大学教学方法的选择依据。P275选择依据:教学目的、任务和要求;教学规律和原则;教学内容;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知识基础;教学条件等。(“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判断是否“贵在得法”就是看选择教学方法是否有科学依据。)

  第十四章(3题)

  1、简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途径。P381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学,即

  “两课”(马列主义理论课与思品课)教学;教职员工“三育人”活动;党、团、学生会活动;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

  2、简述疏导性原则的内涵。P371内涵:包括疏通和引导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广开言路,让受教育者畅所欲言,集中大家的智慧;另一方面要对各种不同的思想和言论进行说服教育,用各种形式和方法加以积极的引导

  3、简述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原则的内涵。P372内涵:教育是指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引导与启迪,自我教育是指学生通过内部因素而自觉进行的思想转化和行为

  控制的活动,二者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紧密相连、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两方面

  第四部分:论述(共16题)

  第一章(3题)

  1、论述高等教育与政治的关系。P5高等教育与政治的关系主要体现为高等教育受到政权性质、政治体制及政治纲领的制约,同时又通过发挥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而服务于政治。

  一、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约作用

  (1)政治决定了高等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决定了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3)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体制

  (4)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方针、目的①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前,“政治就是无产阶级为争取解放而与世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的关系”,其中心的政治任务是夺取政权

  在无产阶级夺取和稳定政权以后,“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无产阶级就必须“从事国家建设的政治”,“使斗争的重心逐渐转向经济方面的政治。”

  在当前,我国政治的中心任务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坚持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②要正确认识政治对高教的影响。

  政治对高教影响有过负面作用。但改革开放后,其影响作用是正面的,促进了高教的高速发展。同时高教不可能超政治、超党派的。

  二、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

  (1)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教育

  (2)培养专门政治、法律人才

  (3)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

  (4)此外,高校是政治思想的重要策源地

  2、论述高等教育与经济的关系。P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一方面表现为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决定作用,另一个方面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同时并进,并促进经济发展,两者之间存在着本质联系。

  一、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决定作用

  (1)经济发展史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

  (2)经济体制的变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

  (3)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

  (4)经济结构的变化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结构

  二、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

  (1)高等教育促进经济增长

  (2)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完善

  (3)高等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经济收入

  3、论述如何处理现代大学各社会职能之间的关系。P25(PPT中有相关内容的概括)

  从大学职能的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学从最初培养专门人才的单一职能到发展科学。服务社会的多重职能,期间的变化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一、当代高校的社会职能。

  (1)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根本使命

  (2)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

  (3)服务社会是当代高校职能的延伸

  二、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根本使命。

  要2方面来看:一是从高校发展历史来看;二是从高校性质来看。培养专门人才主要途径是教学,所以重视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校永恒的主题。当前的本科教学工作评估的意义就在于此。

  三、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

  (1)现代高校从事科学研究具有明显优势:

  (2)学科比较齐全,基础学科研究更显实力;

  (3)研究队伍素质高、数量较多;

  (4)图书资料、仪器设备、研究经费比较到位;

  (5)国际间的学术交流比较频繁。

  所以,高校教师在任何国家都是科研的重要主力军之一。

  四、服务社会是当代高校职能的延伸。

  直接为社会服务的主要形式有:教学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装备服务等。

  (1)教学服务,包括委托培养、推广教育及举办技术人才培训等

  (2)科技服务,包括科技成果转让、技术咨询等

  (3)信息服务,包括利用高校数据库、图书资料等为社会服务

  (4)装备服务,包括利用高校精良的装备,如仪器设备、实验室、测试中心、电教中心、计算机中心等向社会开放

  总之,高校社会服务包括教育推广、人力培训、决策咨询、技术装让等诸多形式。

  第三章(3题)

  1、试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应遵循的原则。P73一、发展速度要适度。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必须要经过一个大的发展过程。一方面要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要,认真做好人才需求预测;另一方面要考虑高教自身的基础和条件,主要是师资条件和办学设施,不能为某些表面现象和短期行为所迷惑,不顾教育规律和学校自身条件,盲目扩大某些专业的招生规模,造成结构性的供过于求,或者是因为办学条件跟不上而降低教学质量,影响社会效益。

  二、以内涵发展为主提高规模效益

  我们一方面应充分挖掘现有学校的内部潜力,不建或少建新学校,集中力量使现有学校尽量达到合理规模;另一方面应通过联合办学的方式,史资源优化配置,在不增加投资的情况下,可使学校资源集中共享。

  三、建立多元化的筹资体系

  应建立起政府投资为主,多渠道筹集资金的多元化筹资体系,除了政府拨款,各社团、企业的捐资助学外,个人分摊高教的成本也正成为必然趋势。

  在公立大学中创建民办机制的学员,实行成本收费,有利于充分利用已有教育资源,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减少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四、发展终身教育

  在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中,除了数量上的增加外,另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促进高等教育多样化。高等教育应包括任何年龄段的人在生活中的任何阶段都能进出各种非正规教育形式,即终身教育。

  2、如何看待高校社会本位高等教育目的观和高校个人本位高等教育目的观。P55社会本位高等教育目的观主要是指那些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即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这种目的观的主要观点强调高等教育价格首先在于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强调人是社会的产物。这种目的观一般强调人是社会的产物,教育就是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进步的人,个体社会化、公民品德、政治品质是其所特别关心的。

  个人本位高等教育目的观主要是指那些从个人需要,个人发展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强调使受教育者的本性、才能获得自然发展,教育要为人本身的生活服务。个人本位观一般关心个人价值,关心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和生活的完美幸福及健全的人格等,主张实施自由教育、人文教育与普及教育。

  看待社会本位目的观和个人本位目的观应遵循一下三点:

  1)把历史的抉择放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上考察,揭示各种抉择的由来和各种教育价值取向的实质。

  2)既要看到这两种观点的合理之处,也要看到其局限性。

  3)寻求适合中国历史与现实社会背景及其教育状况的抉择。在高等教育的价值选择上,不能重复“一边倒”的教训,二应针对

  我国高等教育的时弊在特定地区、特点条件下做出动态调整。

  3、通才与专才教育的内涵及现实选择。P64PPT中有相关内容的总结

  (a.内涵b.二者的关系,是否要融合及融合的意义c.为何要融合—选择的重要依据)

  专才教育是指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专才教育的目的是通过系统的教授某一学科专门知识,培养掌握一定专业知识,同时具备一定专门技能的人才。

  通才是一种通识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情操,有高深学问,有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才。他实行的是一种博雅教育,注重理智的培养和情感的陶冶。

  通才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或称博雅教育——实施宽口径、适应性强的教育;专才教育,则相反。在现实中,没有纯粹的通才与专才教育,二者联系很紧密。

  融合的意义:(1)当代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和学科交叉整合的趋势,要求大学在人才培养上,必须走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相结合的道路(2)人的和谐发展与完整人格形成需要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高度结合(3)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结合时现有国情的选择。

  评价:不能简单判断孰优孰劣。二战后典型的2种模式:苏联与美国。

  选择重要依据:经济体制(市场经济——计划经济);就业制度(自主择业——统一分配);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大众教育——英才教育)等。

  第七章(1题)

  1、如何理解教师劳动特点中的创造性特点,以此特点说明培养具有创造力教师的重要性。

  (PPT中有相关内容,笔记中也有)教材P173一、教师劳动特点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对职业具有持久稳定的兴趣。教师要遵循高校学生成长的特殊规律去教育影响学生,需要经过长期的专门训练培养,只有具备深厚的专门知识,才能从事这种复杂的劳动。

  二、教师劳动特点的创造性决定了教师具有强烈的成就感。如何理解教师劳动特点的创造性?他体现在备课、上课、做学生思想工作等方方面面(要展开说明)。培养具有创造力教师的重要性在哪里?如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国家经济、科技发展等都具有重要作用

  三、教师劳动特点的群体性决定了教师的高度协作意识。教师从事的是特殊的脑力劳动,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小,在教学、科研中有较大的独立性和自由度。人才的造就和培养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各专业教师的协调配合,通过教师的个别劳动与教师的群体劳动密切结合才能完成。

  1、试述高校教学过程的特殊性。P21高校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特殊认识过程,或者说是认识过程的一种特殊形式。主要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活动的过程。体现教学相长性规律(揭示教与学的关系)。

  (1)教师教起主导或指导作用。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教师能力决定了能起主导作用。

  (2)学生要有主动性。学习主体;内因与外因关系。

  二、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是系统地学习间接知识的过程。体现教学间接性规律(揭示学习书本知识与学生实践的关系)。

  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学生的学习认识,一般地说主要是系统地学习间接知识的过程,这种知识就人类总体来说是已知的已被时间证明了的。

  三、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传递过程,也是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知识本身含有世界观、价值观以及伦理道德、思想政治方面的内容,当学生接受所传授的知识时,也同时接受了种种思想观念,而教师的信念、态度、作风、行为等等无时不在起熏陶作用。另外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构成。

  体现教学发展性规律(揭示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能力的关系)。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能力的基础。

  (2)发展智力、能力会影响知识的掌握。主要影响数量、速度和质量。

  (3)二者同步发展的条件:掌握有结构的知识;教学过程具有智慧成分;活用知识。体现教学教育性规律(揭示掌握知识与培养品德的关系)。知识本身和教师教学过程具有教育作用;品德水平会影响知识掌握,如学习态度和动机。

  2、试述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统一原则的内涵及运用要求。P23知识是人们后天获得的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它反映了事物的现象、属性和联系。能力是个体完成某项活动时表现出的个性心理特征。知识积累与能力发展密切联系。知识积累是能力发展的基础,能力发展又是知识积累的条件,在教学过程中要使二者相互促进、相互统一。

  运用要求:

  (1)在讲课中注意使学生的全部认识能力都能积极地活动起来,使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都处于积极地状态,教学内容可带点探索性,要留下让学生自己思考的余地。

  (2)在讲授中要充分挖掘知识的智力因素,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可结合有关教学内容,穿插讲解一些科学方法论知识,这是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

  (3)经常组织学生在自学基础上展开讨论,以促进学生独立获得知识的能的发展,从而帮助学生逐步地形成科学地评价他人的工作能力。

  (4)改变目前的考试方法,注意考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试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原则的内涵及运用要求。P231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是通过引导,点拨等方式发挥的,学生主动性除了以积极、能动地学习这一形式表现外,主要是通过独立地、自主地及带有探索性的学习得到实现。教师主导作用是使教学过程能够高效率进行的保证,学生的主动探索是学习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两者不可偏废。

  (1)应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学习要主动地加以引导,进行有效地组织。

  (2)要善于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要积极地为学生创造各种条件,提供各种机会,让他们的才智能得到中分发挥。

  (3)要激励学生的事业心和进取心,从而不断激发他们学习的自觉性与积极性。

  第十章(1题)

  1、论述高校课程建设的内容和目标。(可以对应来记)

  内容:教师梯队建设;内容、体系的改革;教学设施的建设;教学方法、手段的改进;组织与管理等。

  准则与目标:拥有结构合理的教师梯队;具有富有特色的教学大纲、合适的教材、完整的教学资料;拥有比较先进的能满足教学要求的教学手段和实验设施;有一套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有科学的考核手段等。

  第十一章(3题)

  1、试述高校老师教学上课的基本要求。P257(PPT中有论述)

  上课是整个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学目的、任务和教师的备课,最终都要落实并反映在每一课的教学中。1)在遵循教学原则的基础上,启发性的调动和培养学生的主动性。2)选择有效地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3)把握课堂教学的节奏,避免使用单一的教学方法。4)使用准确、生动、清晰地教学语言。5)合理、严密地组织教学过程.6)善于调动和控制教学气氛。

  一堂好课的标准我认为要“4看”。

  (1)看学生课堂的表现。

  (2)看学生实际的收获。

  (3)看课堂的智慧成分。

  (4)看是否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

  关于课堂教学艺术它体现教学的真善美。

  特征是:价值性;欣赏性;独特性;情景性。

  一般的教学艺术是可以传授和推广的,但个性化特强的教学艺术是别人难以效法的。

  2、论述世界各国大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P272教学方法是在改革中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纵观各国高等教育改革及相应饿教学方法的改革,主要有三个共同趋势:

  (1)在指导思想上以启发式代替注入式。

  二者根本区别:积极主动——消极被动;思考理解——死记硬背;全面发展——片面发展。首先要着眼于推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将教学活动的重点放在在组织与指导学生独立学习上,以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独立性程度与水平;其次,注重学习方法与研究方法的指导,注意运用教学方法上的多样性与

  以及各种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

  (2)在功能上由教给学生知识向教会学生学习、发展

  在教育目标上,各国都普遍强调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发挥学生的能力,尤其是指提高学生医学系能力与创造力为基础的应变能力。

  3)在教学方法的整体结构上强调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与灵活性及各种教学方法的相互配合。

  因此研究证明,各种教学形式的结合使用肯那个是提高学

  生投身学习的有效方法。

  3、“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请解读其中的“贵在得法”。(是否得法就是看选择教学方法是否有科学依据,即大学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

  选择依据:符合教学目的、任务和要求;符合教学规律和原则;与教学内容相适应;与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知识基础相适应;为教学条件所允许等。(“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判断是否“贵在得法”就是看选择教学方法是否有科学依据。)

  (1)遵循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本质上是对教学规律认识的结果,按照教学原则的要求选择教学方法,可以保证教学活动符合教学规律。

  (2)高等学校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其目的是哦诶杨高级专门人才,把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从事专业工作的能力和从事独立科学研究的能力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3)注意符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年级差异和专业特点。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在选择教学方法和媒体或手段时,必须把这种差异考虑进去。

  (4)充分利用教学条件。教学条件包括内部条件、外部条件和教师自身条件。在选择教学方法和媒体、手段时,必须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并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力求最优的教学效果

  第十四章(2题)

  1、论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体系和原则的精神实质。P37思想政治教育原则就是教育者对被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准则,是思想政治教

  育过程的规律性的反映。

  原则体系与各原则的精神实质:

  (1)方向性原则(坚定不移地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学生);

  (2)疏导性原则(内涵:包括疏通和引导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广开言路,让受教育者畅所欲言,集中大家的智慧;另一方面要对各种不同的思想和言论进行说服教育,用各种形式和方法加以积极的引导);

  (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既要重视政治理论教育,又要重视社会实践活动教育;既要提高思想认识,又要把认识与行动统一起来);

  (4)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原则(内涵:教育是指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引导与启迪,自我教育是指学生通过内部因素而自觉进行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的活动,二者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紧密相连、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两方面);

  (5)统一要求与个性化结合原则(在保证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的同时,要注意保持受教育者个性的多样化)。

  2、论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体系和各方法的精神实质。P373方法体系与各方法的精神实质:

  (1)调查研究法(收集事实、数据,占有材料,熟悉情况,并从现象后总寻求本质,从经验中推导出理论);

  (2)说理启迪法(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启发开导教育对象,以理服人);

  (3)情感交流法(通过师生的情感交流,触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唤起他们自我教育的主动性,促使他们在互相信赖、彼此尊重的基础上将正确的认识转化为自觉行动);

  (4)榜样教育法(用他人的良好行为作榜样来启发、激励青年学生);

  (5)参观访问法(利用社会大课堂,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对典型的事物进行实地考察,对典型人物进行采访,从而帮助学生了解社会、树立正确思想观念)。

篇七:高等教育的方针和任务

  

  一.我国新时期教育方针与高校培养目标的关系

  教育方针是一个政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定总的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是关于教育的性质、目的、任务、功能及其实现途径的总规定。回顾我党在不同时期的教育方针,尽管其内容和表述不同,但在本质上都揭示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反映了时代的要求,规定了我国的培养目标,明确了实现培养目标的措施。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教育方针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校培养目标:《高教法》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我国新时期教育方针与高等学校培养目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是:

  1.新时期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总的教育目的、方向和政策。而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是高校对培养什么样的人的具体的规定。教育方针为高校培养目标的制定提供了依据,高校培养目标必须体现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而高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又使教育方针得以贯彻。

  2.高校培养目标是对教育方针的反映,高校培养目标的制定要适应教育方针的变化。高校教育目标要随着教育方针的改变而改变。同样,当高校培养目标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时,国家应该对教育方针做出适时的调整,以真正培养出可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者的区别是:

  教育方针是教育活动遵循的总方向,而高等学校培养目标是各级各类高等学校培养人的特殊要求;前者是哲学性陈述,大致的规定,而后者是对所培养人的素质的具体描述;前者具有相对统一性,既规定教育者又规定受教育者,而后者则会因专业或领域的不同二具有多样性,是专门规定受教育者的;前者抽象的概括的,而后者则是针对特定对象,较为具体明确。

  二.分清下列基本概念

  高等学校培养目标:高等学校培养目标是根据高等学校教育目的制定的,是高等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是高等学校对所培养人的基本素质在层次、类型、规格上的不同规定。

  分层次培养目标:分层次培养目标是指高等学校根据学生所受教育的层次,把高等教育分为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和博士生教育,并详细规定了各种层次教育的培养目标。

  专科教育应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理论,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和初步能力;本科教育应使学生比较系统的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须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掌握本专业必要的基本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硕士研究生教育应使学生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掌握相应的技能方法和相关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博士研究生教育应使学生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相应的技能和方法,具有独立从事本学科创造性科学研究工作和实际工作的能力。

  分科类培养目标:1993年以前对学科分类的划分:工,农,林,医药,师范,文科,理科,财经,政治,体育,艺术,军事。1994年以后的划分为: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

  专业培养规格:是指培养过程完成后大学生应达到的要求和所能从事的工作,包括德智体等方面,着重于业务知识和能力规格。

  --------下面红色部分是赠送的工作总结,不需要的朋友可以编辑删除!谢谢

  行政管理干部个人总结

  20XX年上半年,在公司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科室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按照公司的工作部署和工作要求,严格执行公司的工作方针,围绕中心,突出重点,狠抓落实,注重实效,在自身工作岗位上认真履行职责,做好各项行政管理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工作任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将20XX年上半年个人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抓好自身建设,全面提高素质

  我作为一名负责公司行政管理的干部,肩负着公司赋予的重要工作职责,知道自己责任重大,努力按照政治强、业务精、善管理的复合型高素质的要求对待自己,加强政治理论与业务知识学习,把它学深学透,领会在心里,运用到具体实际工作中,以此全面提高自己的政治、业务和管理素质。在实际工作中,我做到公平公正、清正廉洁,爱岗敬业、履行职责,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全力实践“团结、务实、严谨、拼搏、奉献”的时代精神,提高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为职工群众做好表率作用,促进公司整体工作发展。

  二、刻苦勤奋,全面做好行政管理工作

  行政管理工作范围广,日常事物多,涉及车辆、食堂、安全、卫生等方方面面工作,工作看起来虽然细小,但都与公司的整体工作紧密相关,丝毫不能马虎。为此,我严格要求自己,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地认真做好各项工作,确保工作质量,让公司领导放心,让职工群众满意。

  (一)加强车辆管理,保障公司用车需求

  我分管公司6辆汽车,按照公司车辆管理要求,认真做好各项工作,确保行车安全。一是抓好驾驶员管理,要求驾驶员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法律、交通法规和公司的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学习业务知识,提高驾驶技术,按规定参加安全教育和学习,增强法律观念,确保行车安全。二是抓好车辆管理,严格执行派车制度,规范使用车辆派车单,用车结束后,执行车辆归位制度,将车辆停放在规定范围内。同时要求驾驶员做好日常保养维护、清洗工作,每月对车辆安全和技术状况进行一次检查,保持车辆性能良好、卫生整洁;做好出车前和收车后的检查工作,排查车辆存在的安全隐患,坚决不让车辆带病行使。三是做好每月用油统计分析,包括过路费、保养费和车辆公里数工作,制定好下月用油计划,做好车辆保险年审工作,努力减少用车成本,为公司节省资金。四是抓好安全教育,每季度对驾驶员进行一次规章制度、安全行车教育,要求驾驶员在行驶车辆中要时刻保持警惕,做到安全驾驶,防止出现各类安全事故。

  (二)强化安全卫生,防范安全卫生事故

  我作为行政人事部安全员,提高自己的责任意识,强化安全卫生,防范安全卫生事故。一是加强食堂卫生安全,要求食堂把好进货关,不进低劣货,从源头

  故发生;要求食堂搞好每天的清洁卫生工作,定期开展消毒杀菌和灭四害工作,确保食堂卫生整洁,确保职工身体健康。二是加强厂区保安,要求保安员加强厂区巡逻,做好人防、技防工作,提高警惕、细致防范,维护公司正常的生产工作秩序,确保厂区安全,确保公司财产安全。三是加强厂区保洁,要求保洁员做好每天日常卫生保洁工作,保持厂区卫生整洁面貌,提高公司形象;要求保洁员做好厂区绿化工作,加强花草树木的修剪和病虫害防治,旱天要做好浇水工作,防止花草树木枯死,冬天要做好保温工作,预防花草树木遭冻害;使厂区美观,为公司创造良好的生产工作环境。

  (三)做好其他工作,促进公司整体工作发展

  我是兼职驾驶员,保障总部和上级领导接待工作,为做好该项工作,我严格要求自己,加强与公司的联系联络,注意自身的文明礼貌和礼仪修养,认真细致做好工作,确保让总部和上级领导满意。我认真做好保障领导房屋使用工作,为公司管理层享受每人在外租房待遇做好服务工作,按时缴纳水电费,认真检查水电设施,确保公司管理层在外租房能够住好不操心,能够专心致注地为公司做好工作。

  三、培养良好作风,促进工作发展

  做好行政管理工作,除了业务知识与技能外,更主要的是工作作风。我作为一名行政管理干部,严格要求自己,培养良好作风,以严谨的态度对待工作,承担自己的责任,认真对待每一项工作,负责到底,做好任何工作。对自己做到技能精、作风硬、讲诚信、肯奉献,爱岗敬业,全心全意为为公司做好服务工作。同时加强工作创新,创新是做好工作、取得工作成绩的基础;没有创新,意味思维僵化、工作守旧,不可能促进工作发展,取得工作成绩。为此,我按照公司的工作精神,结合自身岗位职责,做到积极创新,大胆解放思想,大胆变革求新,实现工作突破,促进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20XX年上半年,我刻苦勤奋、认真努力工作,虽然提高了自己的政治思想觉悟和工作业务水平,完成了工作任务,取得一定成绩,但是与公司领导的要求相比,还是存在一些不足问题,需要继续努力和提高。进入20XX年下半年,我要继续加强学习,努力实践,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奋发努力,攻坚破难,把各项行政管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确保获得公司领导和职工群众的满意,为公司健康、持续、快速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努力与贡献。

  事业单位年度考核个人总结

  本年度,在领导的关心、指导和同事们的帮助、支持下,我严格要求自己,勤奋学习,积极进取,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和实践水平,较好的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得到了各方面的好评。现将一年来的学习、工作情况简要总结如下:

  通过上述学习,使我坚定了中国民主政治的信念,使自身的政治经济理论素养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一年来,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刻领会其科学内涵。始终坚持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论,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本文来自小草范文网价值观,并用以指导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实践。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与党组织保持高度一致。

  工作中,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工作积极主动,勤奋努力,不畏艰难,尽职尽责,任劳任怨,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通过认真系统地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和各种理论著作,进一步夯实了理论基础,提高了党性认识和思想道德素质。

  2、业务上,认真学习业务知识,通过理论学习和日常工作积累使我对工作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

  工作日变日新,时时需要学习,处处存在挑战。不懂就学,是一切进步取得的前提和基础。在这段时间里我认真学习了业务工作的相关资料,再加上日常工作积累使我对本职工作有了一定的认识,也意识到了做好本职工作的巨大作用。

  一年来,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多看、多问、多想,主动向领导、向群众请教问题,机关学习会、各种工作会议都是我学习的好机会。此外,认真参加本文来自小草范文网各类培训,一年来参加了公务员初任培训、禁毒尿检培训、电子政务培训,均以优异的成绩通过考核,熟练掌握了业务技能。业务知识的学习使我在工作上迅速成长起来。

  3、工作上,勤奋努力,认真完成工作任务。

  一年来,我始终坚持严格要求自己,勤奋努力,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努力作好本职工作。我的工作主要有两大块,一是党政办工作,一是综治办工作。

  (一)党政办工作。

  办公室工作是完全服务性质的工作,既要对外服务,也对内服务,工作中要做到“三勤”即嘴勤、手勤、脚勤。

  在接待群众来访办事时,都能主动询问是否有需要办理的事,遇到办不了的证明材料时能耐心向其解释清楚,或帮其联系驻村干部、经办人,帮其查看档案资料等,本文来自小草范文网使群众能尽快办好手续,树立好政府窗口的形象;在收文发文时,总是用最短的时间把文件送达到各办公室,并及时把领导批阅文件收回归档或传阅到其他办公室,从来没有遗漏掉一份文件。

  XX年在全行员工忙碌紧张的工作中又临近岁尾。年终是最繁忙的时候,同时也是我们心里最塌实的时候。因为回首这一年的工作,我们会计出纳部的每一名员工都有自已的收获,都没有碌碌无为、荒度时间。尽管职位分工不同,但大家都在尽最大努力为行里的发展做

  献。时间如梭,转眼间又将跨过一个年度之坎,为了总结经验,发扬成绩,克服不足,现将今年的工作做如下简要回顾和总结:

  今年我在财务部从事出纳工作,主要负责现金收付,票据印章管理,开具发票和银行间的结算业务,刚刚开始工作时我简单的认为出纳工作好像很简单,不过是点点钞票,填填支票,跑跑银行等事务性工作,但是当我真正投入工作,我才知道我对出纳工作的认识和了解是错误的,出纳工作不仅责任重大,而且有不少学问和技术问题,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掌握.在平时的工作中我能严格遵守财务规章制度,严格执行现金管理和结算制度,做到日清月结,定期向会计核对现金与帐目,发现现金金额不符,做到及时汇报及时处理,根据会计提供的凭证及时发放工资和其它应发放的经费,坚持财务手续,严格审核有关原始单据,不符要求的一律不付款,严格保管有关印章,空白支票,空白收据,库存现金的完整及安全,及时掌握银行存款余额,不签发空头支票和远期支票,月末关帐后盘点现金流量及银行存款明细,并认真装订当月原始凭证,每月及时传递银行原始单据和各收付单据,配合会计做好各项帐务处理及各地市资金下拨款,严格控制专款专用和银行帐户的使用.

  以上是我今年工作以来的一些体会和认识,也是我在工作中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一个过程,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加强学习和掌握财务各项政策法规和业务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加强财务安全意识,维护个人安全和公司的利益不受到损失,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和公司全体员工一起共同发展,新的一年意味着新的起点、新的机遇、新的挑战,我决心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回顾一年的工作,自己感到仍有不少不足之处:

  1、只是满足自身任务的完成,工作开拓不够大胆等;

  2、业务素质提高不快,对新的业务知识学的还不够、不透;

  3、本职工作与其他同行相比还有差距,创新意识不强。

篇八:高等教育的方针和任务

  

  第二章

  高等教育的性质和任务

  一、简答题:如何理解教育的本质特点?(P10-12)

  1.教育:促进、提升个体和人类素质的活动;2.教育:通过文化传承促进社会和人的发展;3.教育:通过文化创新促进社会和人的发展。

  二、简答题:简述高等教育的基本性质?(P13-16)

  1.高等教育的高级性;2.高等教育的专业性;3.高等教育的学术性;4.高等教育的公益性;5.高等教育的主体性。

  三、简答题:简述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P17-20)

  1.培养高级专门人才;2.推进科学技术发展;3.服务社会发展需要。

  四、选择题:(P19页)1810年,德国的威廉·冯·洪堡创办了柏林大学,提出了著名的“教学与科研相统一”、“通过科学研究促进教学”的原则。在洪堡和柏林大学的影响下,“洪堡原则”迅速传至西欧、美国、东欧、日本和中国,成为现代大学共同遵守的一条原则。

  第三章

  高等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简答题:中国最早的高等教育具有哪些总体特征?

  其一,学在官府,或称学术官守、非官无学;其二,官学一体,或官师合一;其三,政教合一。

  二、选择题(P24)

  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教育机构,它以私人创办为主,积聚大量图书,将教学活动与学术研究结合在一起,从唐代到清末,存在了一千年之久。

  三、选择题(P26)

  作为东罗马帝国的教育中心,其任务是为帝国训练有较高文化水平的官吏。教学内容以七艺为基础,七艺之上设哲学、法律学和修辞学三种。

  四、选择题(P27)

  最初成立的欧洲中世纪大学,具有行会性、自治性、国际性和宗教性等特点。

  五、选择题或名词解释(P30)

  1862年国会通过了《莫雷尔法案》(亦称“赠地法案”),规定各州凡有国会议员一名,拨联邦土地3万英亩,用这些土地的收益维持、资助至少一所学院,而这些学院主要开设有关农业和机械技艺方面的专业,培养工农业急需人才。

  六、选择题(P30)

  1904-1918年,威斯康星大学率先提出大学应具有社会服务职能,从而将德国大学拥有的培养人才、发展科学职能又向前拓展了一步。

  七、选择题(P32)

  1898年创办的京师大学堂,是“百日维新”的仅存硕果。(北京大学的前身)

  八、选择题(P34)

  1917年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对校内管理体制进行了全面改革。

  九、选择题(P36)

  从高等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变化来看,1952年的院系调整应当说基本上是成功的(多科制学院和单科制学院),若以是否符合高等学校自身发展规律来评价,答案就不那么肯定了。

  十、选择题(P37)

  1961年1月,教育部召开全国重点高校工作会议,根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提出对全国高等学校实行“定规模、定任务、定方向、定专业”。

  十一、选择题(P38)

  从1999年开始,在“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扩大内需、拉动经济”等口号的推动下,开始了3年扩招。

  第四章

  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一、论述题(开放性)(P58)

  注:可参考书中两部分章节的思考题。

  1.

  什么是高等教育的现代化?

  2.

  高等教育怎样体现以人为本?

  3.

  如何保持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第十七章

  高等教育模式的变革与创新

  一、论述题(开放性)(P320)

  注:可参考书中两部分章节的思考题。

  1.

  如何理解教育模式的内涵及其生成机制?

  2.

  中国高等教育模式变革与创新的根本目标是什么?

  3.

  你对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与创新有何建议?

  后记:由于第四章和第十七章可能出的题目为开放性论述题,因此大家需要通读一下教材,对所有内容有个大概的印象,在自行整理回答上述参考题目。

  第五章

  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的规定性(简答题P59)

  教育目的的一般规定性围绕人的发展,教育目的的规定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1)其一是所培养的人具有何种社会功能,即在社会上居于何种地位,发挥什么作用。之所以必须作出这样的规定,一方面为受教育者能够融入社会、适应社会、服务于社会,并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创造条件。同时也是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的集中体现。为此我们将这方面的规定表述为服务方向。

  (2)其二是所培养的人应具有何种素质,或者说培养具有何种质量规格的人。这种规定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作为教育目的的基本内容,对受教育者的素质及其结构提出总的要求;第二个层次,是将教育目的的总要求具体化为各级各类教育的教育目标。

  教育目的的两个方面的内容是不可分割的,“对教育目的所作的功能分析,总是要伴随一定的结构设计,因此不存在没有结构的功能和没有功能的结构。表现在教育结果中的人的社会功能,规定了他的内部素质构成,人的一定素质结构也总是决定了他在社会上所发挥功能的性质及水平。”

  2、教育目标系统的规定性(简答题P61)

  教育目标是由多种发展要素、多种发展层次所构成的具有可检验性的指标体系,而不是一般的口号与原则要求。教育目标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规定:

  (1)具体身份的规定,是受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教育后所获得的身份,如教师、医生、工程师等职业身份,以及中小学、专科、本科、硕士、博士等文化身份。这种规定是对“建设者与接班人”的具体化。

  (2)质量规定,是与上述职业身份与文化身份相应的素质结构与发展水平的规定,这是教育目标体系的核心部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教育,其质量规定是不同的,但都必须有自已的质量规定。

  (3)时间规定,指为了达到质量要求所需要的时间,包括学制的规定,培养计划中各种

  环节的时间规定、课时规定等,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时间条件。

  (4)层次规定,教育有高等、中等、初等教育层次之分;有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之分。各级各类教育皆有自已特定的教育目标,在制定教能目标时必须有明确的层次类型定位。

  3、教育的功能(简答题P69-70)

  教育是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基础性条件之一,对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皆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具有促进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的双重功能。

  (1)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功能。(教育四因素)教育的对象是一个个个体的人。影响个体发展的有遗传、环境、教育与个体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等因素。遗传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环境是个体生存的条件并对个人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发展的内在动力,而教育在诸因素中起着主导作用。此为教育的育人功能。

  (2)教育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

  其一,教育的文化功能

  其二,教育的经济功能

  其三,教育的政治功能

  4、教育的双重价值(选择题P70)

  教育具有促进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的双重功能,当教育的这种双重功能能够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与个体发展需要时,便会形成教育的双重价值,即教育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

  在教育的社会价值中,同功有相对应,可分为教育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与政治价值。教育的这三种社会

  价值,既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又不是可互相取代的。

  5、我国的教育方针(名词解释P74)

  《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教育方针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原有教育方针作了重要的补充。

  第六章

  高等教育目标系统的构建

  1、高等教育目标系统计的原则(简答题P78、79)

  (一)全面性原则

  (二)适应性原则

  (三)可行性原则

  (四)可测性原则

  (五)统一要求与发展个性相结合的原则

  2、全面认识高级专门人才的内涵(简答题P79-81)

  1.高级专门人才的全面性

  2.高级专门人才的专业性

  3.高级专门人才的创造性

  3、高等教育目标系统构建四要素:(P83)

  1.知识

  2.能力

  3.思想品德目标

  4.体质

  (1)知识:知识是人类创造的认识成果,在长期积累过程中被客体化,成为庞大的知识体系。知识素质是个体对人类知识的掌握,有选择地将客体知识转化为个体所需要的知识。学生需要掌握哪些必备知识并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成为决定知识素质要求的内容,科学知识的分类则是设计知识素质要求的根源

  (2)能力:能力是指顺利完成一定活动任务的心理特征或本领,是智力的外化或外显。智力同一定的活动任务相结合就表现为能力。能力有独立性(独立完成任务)、适应性(随环境变化而应变)、创造性(创新能力)和差异性(个体差异和发展的不平衡)等特点。从心理结构上可分为一般能力、特殊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认识与实践的功能上可分为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思想品德:以心理的情感因素为基础,在社会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由具体行为到自觉信念的逐步递进,具体分类包括健康的情感与意向心理品质,道德品质与道德行为,以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为内容的思想观念,政治信仰和政治态度四种

  (4)体质:人类在遗传性和获得性的基础上表现出的功能和形态上相对稳定的特性,包括体格、体能和身体适应能力,可通过观察和测量身体形态、生理和心理功能的一定指标和医学检查判断。

  4、知识的分类(简答题P83)

  (1)按研究对象,可分为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两大门类及其下属分支学科。

  (2)按同实践的关系,可分为基础科学、技术科学与工程技术,或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

  (3)按学科之间的交叉,可分为综合学科、边缘学科与横断学科,此种分类打破了上述两种分类的边界,反映了现代科学的特点。

  (4)按学科的历史发展,可分为经典学科(过去的学科)、发展中的学科(现在的科学)、新兴的学科(未来的科学)。

  (5)按知识的形态与复杂程度,可分为事实的知识,即描述性知识;处理具体事物方式方法的知识,即技术性知识;学科领域中的普遍原理和抽象概念的知识,即理论知识,5、能理与智力的关系(简答题、论述题P84)

  智力是指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能力,包括以思维能力为核心的记忆,观察、想象等方面的能力。能力是指顺利完成一定活动任务的心理特征或本领。智力是内在的,能力是外显的,是智力的外化,智力同一定的活动任务相结合就表现为能力,所以能力同能力是不可分的。为了便于观察、培养与检测,因而提出能力素质。

  6、高等教育目标系统要素之间的关系(P86-P89)

  1.学习与发现的关系

  2.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3.德与才的关系

  4.身与心的关系

  7、普通素质(简答题P91)

  普通素质:指不分专业和层次,每个大学生都必须具备的素质,反映了对人与人才素质的普遍要求,包括a科学素质(科学知识、信仰、创新精神、研究能力、科学伦理的总体体现)、b人文素质(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的统一)、c身体素质三项。其中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是相辅相成、相互渗透、不可分割的。

  8、专业素质(简答题P92)

  专业素质:指学生为适应本专业的工作所必须具备的素质,主要要求包括:a掌握本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b掌握专业方法技能,c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与科学研究的能力,d了解和熟悉本专业国内外的发展,e对本专业价值的认同和热爱,f具备从事本专业工作所必须的职业道德,g具备从事本专业所必须的心理和身体条件。

  9、普通素质与专业素质的关系(简答题P92)

  普通素质与专业素质的关系:不可分割性。两者的结合是现代高级专门人才综合素质的体现,普通素质是专业素质的基础,专业素质是普通素质在一定方向上的强化和提升。

  10、寓于普通素质与专业素质中的创造性(简答题P92)

  寓于普通素质与专业素质中的创造性:两者中都包括对科学创新精神、科学研究能力与方法的要求,即是受教育者创造性的培养。创造性渗透于两者之中,又是两者的最高表现。

  第七章

  高等教育的基本结构

  1、高等教育结构的概念(名词解释、选择题P93)

  高等教育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它是一个多维、多层次的复杂的综合结构,大致分为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两大部分。

  宏观高等教育结构主要包括:层次结构、科类结构、形式结构、能级结构、地域结构(即布局)、管理体制结构等;

  微观结构包括: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教材结构、队伍结构、各类人员的知识结构等。

  2、层次结构(名词解释P93重点,其它几个结构了解)

  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又称为水平结构,指高等教育内部由于教育程度和水平的高低不同而划分的层次及相互关系。(高等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

  3、科类结构(名词解释P94)

  即不学科领域的高等教育的构成状态。一般以高等教育机构所授学位、文凭与证书的科类划分为准。

  4、形式结构:(名词解释P94)

  指不同办学形式的高等教育构成状态。

  5、能级结构(名词解释P94)

  主要指具有不同办学条件、不同办学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各类高等学校间的比例关系。

  6、地区结构(名词解释P94)

  指高等教育结构在地区分布上的结成状态。

  7、高等教育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简答题P95)

  高等教育的结构和功能从内部联系、外部联系两个方面反映了高等教育系统的特性。一方面高等教育系统的结构的整体功能取决于它与社会的经济结构相适应的程度,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首先表现为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模相适应。另一方面,结构和功能虽联系紧密,但并不存在必然的一一对应的关系。

  8、影响高等教育结构的因素分析(简答题P96-98)

  1经济因素。在高等教育结构的诸多制约因素中,经济因素的作用是基础性的。

  2文化、传统要素。

  主要包括社会文化的总体水平,由历史传统形成的民族文化特点及观念。

  3科学技术因素。主要包括科学技术的总体发展水平与速度、科学技术系统的规模结构等。

  4教育因素。

  教育制度、义务教育、各级普通教育及职业技术教育的规模和结构。

  5区域因素。当代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经济发展的区域化。

  9、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简答题P110-113)

  1.专科层次独立性不强

  首先,要改变人们对专科层次教育的认识。

  其次,要突出专科层次教育的办学特色。

  第三,要调整专科内部的科类比例。

  2.研究生层次较为薄弱

  10、高等教育科类专业结构的优化(简答题P119)

  具体来说应把握以下几点:

  1、优先发展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新材料科学等高新技术类本科专业。

  2、大力发展与地方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的应用型专业。

  3、鼓励高等学校积极探索建立交叉学科专业,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新机制。

  4、提倡部分高等学校,尤其是国家重点建设高等学校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灵活专业方向。

  5、重视人文社会学科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6、要求高等学校加强传统学科专业的改革和改造。

  11、从1996年起,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对学科专业进行第四次重大调整。这次调整旨在减少一级学科设置不够规范、二级学科划分过细的弊端,以科学、规范、拓宽为基本原则,做出学科专业大调整:一级学科坚持按学科体系设置,力求宽窄适度,扩大了15%,二级学科由原来的654种调整到近380种,比原先压缩40%;75.4%的二级学科范围得到不同程度的拓宽,增大了学科容量。在本、专科专业教育中则强化文化素质教育,拓宽专业口径,专业数由原来的504种减少到249种。(P117)

  第八章

  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本章结构内容:

  名词解释

  现代学校制度(参见结构图或教材P122)

  简答和论述

  1、试述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意义。

  答:构建和完善现代大学制度,有利于实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使我国高等教育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走向国际化。教材P1222、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政府、学校、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

  答:从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三个层次来看,学校举办的制度和政府管理学校的体制,主要涉及的是政府和学校之间的关系,而学校内部的管理治理结构,则包括学校内部各方面的关系以及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政府”、“学校”、“社会”,如同三角形一样,共同制约高等教育的运行。而我国传统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中,仅仅涉及“政府”与“学校”的关系,“社会”这一要素基本上没有主动介入高等教育领域,只是被动接受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和提供的科研成果。经过多年教育改革后形成的“政府宏观调控,学校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管理体制,已经初步确立了“社会”这一要素的地位和作用,表现为“社会”通过中介组织对高等教育施加影响。比如,部分社会评估机构已经建立起来,对高等学校的办学质量进行评估,向社会提供高等教育的信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要求在高校推进专业评价,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估制度,以保障高等教育的质量。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中将把发挥地方评估机构、行业协会、专业学会等第三方力量的作用,促进管、办、评三者分离。教材P124-1252、如何完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参见结构图或教材P126-128)

  第九章

  大学的学术追求和科学研究

  本章结构内容:

  名词解释:

  1、大科学(现代科学):教材P140-141或教辅P1061963年美国科学史家普赖斯在其名著《小科学

  大科学》一书中这样阐述“大科学”的概念:“现代科学不仅硬件如此璀璨,而且国家用于科学事业的人力和物力的支出,也使科学骤然成为国民经济的主要环节。现代科学的大规模性,面貌一新且强而有力,使人们不得不以‘大科学’一词来美誉之。”相对于传统的小科学而言,大科学科研难度大,需要复杂的实验仪器设备和庞大的信息支持系统,依赖国际间的技术合作与资金资助,表现出高度的创新性、探索性、综合性、组织性和风险性等特点。

  2、基础研究:教材P137或教辅P105科学研究一般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研究。前者的目的在于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后者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和创造世界(第二自然)。两者是源与流的关系。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往往会带来科学与技术的革命,甚至从根本上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基础研究没有明显的功利性,有赖于多学科的合作,研究周期长,需要“十年磨一剑”。

  3、应用开发研究:教材P138或教辅P10520世纪以前欧洲大学的科学研究为纯学术研究,即基础研究。二十世纪初,美国以威斯康星为代表的州立大学通过社会服务,开拓研究领域,从纯学术研究扩展到应用开发研究。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部分大学参与雷达、原子弹等军事科学研究,并取得突出成就,进一步增强了各国大学开展应用开发研究的信心。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从事科学研究的大学教师人数的增加,大学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的加盟,大学在保持基础研究优势的同时,积极开展应用开发研究,成为推动社会法阵和经济进步的重要力量。

  4、问题研究:教材P148或教辅P10高等教育研究有两条路径,一是学科建设,一是问题研究。问题研究是大学管理干部和教师研究高等教育的基本路径。近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得到空前发展,但也存在相当问题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围绕问题展开研究,分析原因,提出对策,最终能全部或部分地解决问题,这就是“问题研究”。

  简答和论述:

  1、如何理解大学学术追求的层次性?教材P136或教辅P105答:大学学术追求有追求意识和追求行为两个层次。学术追求意识指大学具有浓郁的学术氛围,教师具有强烈的创新和求真的理念,能将科学精神、科研方法自觉地引进到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学术追求行为是指学校拥有一流的学术队伍和科研条件,能够争取足够多的科研经费,承担高水平的科研课题,做出一流的科研成果。

  学术追求的意识具有隐蔽性和普遍性的特点。所谓隐蔽性,是指学术追求寓与校园文化、教师观念、教学过程之中,但却很可能被人视而不见,错误地认为只有教学而没有科研的教师就不存在学术追求。所谓普遍性,是指所有大学生和大学教师都应该有学术追求,也能够做得到,它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前提条件。

  学术追求的行为具有外显性和条件性的特点。所谓外显性,指学术追求的成果是以论文、著作、专利、科研开发等形式表现,具有显著的学术价值、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所谓条件性则指的是学术追求的行为必须具备一定的人员条件和物质条件,如科研团队、课题经费、手段设备等。

  我国高等教育处于大发展时期,各大学在处理科研与教学关系时要特别慎重,不要盲目地追求科研课题和经费,以本科教学为主的大学对学术的追求应主要体现在学术追求的意识这一层次上。

  2、现代科学研究的特点有哪些?教材P140-141答:(1)高度创新性

  (2)高度探索性

  (3)高度综合性

  (4)高度组织性

  (5)高度风险性

  3、大学科学研究有哪些特点?教材P141-142或教辅P106答:(1)学科齐全、门类众多,具有高度组织性,能满足大科学交叉综合研究的需要;

  (2)学术思想活跃,后备力量充足,能满足大科学探索和创新的需要;

  (3)大学是信息集散地,能满足大科学对信息的需要;

  (4)大学研究承担国家重大基础性研究课题,适宜于原创性研究;

  (5)大学教师广泛开展自由选题的研究,是小科学的研究基地。

  4、大学科学研究应遵循什么原则?教材P143或教辅P10答:第一,科研与教学相统一原则。教师在科研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科研选题首先要考虑教学需要,问题来自于教学,使科研与尽可能与教学保持一致;(2)将科研成果引进到教学之中。充实教学内容,将科研方法、科学精神寓于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3)为学生参与科研创造条件,特别是要吸收研究生进入科研过程,通过科研实践使学生得到真正的训练,以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

  第二,课题中心原则。以课题为中心,保持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

  第三,团队原则。大科学时代的科研需要团队协作才有竞争力,才可能出大成果。大学教师应主动地融入一个团队,以团队利益为重,齐心协力,最终实现多赢。

  5、大学教师绩效评价中存在哪些问题,如何解决?教材P146-147或教辅P10答:现行的评价标准是,评价一所大学、一个教师的工作绩效,首当其冲是科研课题、经费、成果等。政府和社会在评价大学时强调的是科研,大学科研水平高,政府的投入就多,大学科研水平与社会对大学的排名直接相关。相应的,大学在评价教师时也是如此。总结起来就是政府专项投入与科研挂钩,大学教师职称评聘以科研成果唯一。事实上,这种看似重视科研的做法在某种程度上恰恰损害了科研的正常发展,这种评价机制一方面滋生助长了当前的学术腐败,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学术团队的形成,而且轻教学的结果必然会拖科研的后腿。

  解决办法是,对大多数大学和大学教师的评价,应以教学质量为主,科研成果为辅,回归“教学为本”,真正实现教学和科研的统一。总的来说,评价标准要有利于提高科研水平,推出重大成果,同时要保证学校上下对教学的重视,保证科研能有效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6、大学为什么要研究自己?教材P147或教辅P10答:西方高等教育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而我国的高等教育是从西方移植来的,至今才100余年。中国办高等教育,总体上还是摹仿和借鉴他国。然而,中国的国情十分复杂,高等教育又关涉千家万户,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息息相关是一项好大的系统工程,任何照搬照抄都是行不通的。必须在“拿来主义”的基础上,认真研究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之路。所以说,中国的大学必须要研究自己。

  6、为什么说学术追求是大学组织的本质特征?教材P134-136或教辅P104答:学校之所以不同于其他社会组织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的知识性,学校通过传播知识培养人才。大学之所以不同于其他类型的学校,则在于它的知识的高深性,大学通过传播高深知识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并通过科学研究发现高深知识。传播和发现高深知识离不开大学教师对学术的追求。所以说,学术追求是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组织本质特征的表现。

  5、青年教师如何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教材P149-152答:首先要站稳讲台。青年教师大多具有较高的学历,充满活力,对自身发展的期望值很高,但对教学往往缺乏足够的认识,课堂经验不足,有的过分依赖现代多媒体教学而导致对课堂的掌控力不够好。如何提升这些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已经引起高等学校的普遍关注。对此可以从两方面加以改良,一是解决好“教什么”和“如何教”的问题。“教什么”属于学科专业知识,“如何教”属于教育专业知识,但学科专业知识还不能完全和课堂教学知识划等号,“教什么”要根据学生的需要作教学设计,要精心备课,实现知识从书本到课堂的转化。而解决“如何教”的问题,也不能仅仅依靠课时量有限的教师岗前培训,还需要青年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进行积累和总结。因此,青年教师要站稳讲台,首先有赖于个人的潜心探索和刻苦钻研。第二,有必要建立和完善青年教师助教制度。助教制度能够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培训,使其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积累教学经验,增强他们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教学团队也能够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促进教学研讨,提高教学水平。

  其次要以课题为导向进行科学研究。教学无止境,青年教师在站稳讲台后,要尽快进入科研之中。在这方面要注意如下几点:(1)要形成明确稳定的科研方向;(2)要增强自信心,发扬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3)要多争取学术交流和外出培训学习的机会。(4)填写项目申报书要做到精益求精;(5)项目申报要紧扣项目申报指南,做到有的放矢。因此,青年教师做研究要通过项目尽快凝练自己的研究方向。

  第十章

  大学教学特点与教学整体改革

  本章内容结构:

  名词解释:

  1、教学:教辅P55教学是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指导下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进行的人为的可以控制的系统。

  2、教学过程:教辅P55-56教学过程是教学条件下学生获得认识和发展的过程,其核心问题是教学条件与教学目标的相关性,其特点是阶段性和联系性。

  简答和论述:

  1、怎样理解教学与教育的关系?教辅P54答:教学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教学属于教育途径的范畴。

  2、教学条件构成的因素有哪些?教辅P56答:主要包括:师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作用及其相互关系、课程(即教学活动的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时间、教学环境、教学的物质条件。

  3、如何理解教学条件与教学目标的相关性?教辅P56答:首先,教学目标决定教学所需的条件,即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并创设所需的教学条件;

  同时,实际的教学条件又决定学生现实发展的结果,即教学目标实现的实际强度。

  4、为什么说大学教学是在改革中发展的?教辅P5答:首先,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势必要求教学作出相应的的变革;

  第二,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科学内容出现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的趋势,因此使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第三,科学技术手段的发展,必然促进奇偶学手段的更新。第四,教育与教学理论上的发展与突破,必然推动教育的发展。

  5、为什么说大学教学改革必须经过实验?教辅P5答:进行教学改革的实验,首先必须从实际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解决问题的的原则与设想,确定改革的目标与措施,即设计出改革实验的方案,然后创设必要的条件,采取一定的方法步骤来实施实验方案,并在实验过程中修正和完善实验方案,最后依据实验的结果作出科学的结论形成正确的决策,将改革由点到面推广开去。如果改革主张是错误的,未经试验而全面推行,势必带来损失。实验因为范围小而不至造成重大损失,易于纠正。通过实验可以鉴别正误,否定错误面,完善并推广正确的方面。若改革主张基本正确,不实验势必增加摸索时间,乃至出现原本可以避免的失误。实验可增强说服力和可操作性,加速改革进程,少走弯路,不出现大起大落的现象。

  6、大学教学过程有何特点?教材P164-165或教辅P5答:围绕大学教学的专业性、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大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三方面展开论述。

  (1)专业性。高等教育是建立在普通教育之上的专业性教育,可用“高”、“专”二字概括。大学教育的专业性要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处理好专门化和综合化的问题。

  (2)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教研结合是实现大学生学习和发现结合的主要途径,也是大学教学古城特殊本质的重要表现。大学教学中的教研结合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一针对教师而言,一针对学生而言。针对学生者具体表现在:a、在教学过程注意激发学生求知欲和追求真理的精神;b、大学教学的内容要反映最新科学技术的成果和研究动态;c、实行教学方法和科研方法的密切集合;d、大学生直接进入科研领域。

  (3)大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在师生的双边活动中,只有当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充分结合,才能实现规定的教学任务。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主要表现在自主性、自制力和批判性三个方面。

  7、结合实际谈谈青年教师在推进大学教学整体改革中的应为与可为。教材P167-169教辅P5答:围绕教学改革的五项目标和两条策略来回答。

  教学改革的五项目标:

  (1)在教育思想上,认识和处理传承和创新的关系,使大学教学过程由单纯的学习过程转变为以学习为主、学习和发现相结合的过程;

  (2)在教育目标上,正确认识和处理全面发展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克服片面发展和平均发展的倾向,确立以全面发展为基础、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目标;

  (3)在教学内容上,正确认识和处理科学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关系,使教学内容从封闭的知识体系转变为开放的知识体系;

  (4)在教学方法上,正确认识和处理讲授与自学、学习和科研的关系,使教学方法从讲授为主转变为自学为主,并使科研真正进入大学教学过程,以促进学生由学习到科研,由自学达到治学。

  (5)在教学管理上,正确认识和处理统一要求和个性发展的关系,变刚性管理为弹性管理。

  教学改革的两项策略:

  (1)整体改革与单项改革相结合;

  (2)教学改革必须经过实验。

  第十一章

  大学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一、论述题:如何看待大学教学中的师生关系(P185-188)(一)师生关系的主要类型

  1.传承关系

  2.导学关系

  3.合作关系

  4.相长关系

  (二)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的基本策略

  1.了解和研究学生。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4.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5.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第十二章

  大学课程结构的优化与教学内容的更新

  一、名词解释

  1.

  课程:教学科目和教学进程的总和。(P191)

  课程范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课程指课程计划,也称为显性课程,是经过组织的教学内容,是有目的有计划实施的课程,在教学计划中安排的课程即是这类课程;

  广义课程除包括课程计划外,还包括非计划课程,也称为隐性课程,包含学生通过课外活动、人际关系等获得的知识、经验、情感、态度等。

  2.

  课程的作用:课程是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之一,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条件(P192)(1)

  课程是教育目标的具体化,是实现教育目标的蓝图;

  (2)

  课程是师生共同活动的依据;

  (3)

  学生对课程内容掌握的程度,是衡量教育质量的具体尺度。

  二、简答题

  1、编制课程的四要素?

  或者

  制定课程的依据?(P192-195)(1)高等教育目标

  (2)科学知识体系

  (3)学生个性化的需要与接受能力科学知识体系

  (4)课程设置的内在逻辑

  2、课程设置的内在逻辑:(P195)

  课程的完整性、条件性、稳定性、发展性。

  3、课程结构的优化(P195-201)(可能为简答题或者论述题,每个课程名称又可能是名词解释)(1)通识教育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的关系

  a.两类课程皆应重视而不可偏废

  b.两类课程应以专业教育课程为主

  (2)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关系

  (3)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关系

  (4)理论课程与教学实践环节的关系

  a.应以理论学习为主

  b.在坚持以理论学习为主的同时,必须使学生不断积累与扩大实践经验

  (5)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关系

  (6)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

  (7)主修专业课程与第二专业课程的关系

  (8)先行课程与后续课程的关系

  4、教学内容的更新(P201)

  (1)教学内容更新的多种层次

  a.论证材料的更新

  b.理论观点的更新

  c.学科体系的更新

  (2)教学内容更新的多种途径

  a.讲授内容的更新

  b.指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扩充新知识

  c.教材的更新

  (3)应将科学前沿的介绍纳入教学内容

  第十三章

  大学教学方法的运用

  一、名词解释

  1、教学方法概述(P205-209)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师生在共同活动中采取的途径、手段和工具。

  (一)大学教学方法的本质

  1.大学教学方法是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相互联系的方式

  2.大学教学方法又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方法,具有科学方法的性质

  3.大学教学方法的本质在于师生联系方式与科学方法的统一

  (二)大学教学方法的作用

  1.直接影响教学目标能否实现

  2.直接影响教学目标实现的程度和效率。

  (三)大学教学方法的结构

  1.与教学认识过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2.与学生认识独立性程度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3.教学认识活动中的智力方式和方法

  以上是教学方法的一般结构,它反映了教学方法系统共同的本质特征,而作为大学的教学方法,在其结构上还具有以下特点:

  1.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的统一

  2.教学方法与学科研究方法的统一

  3.大学教学应以教师指导下学生的独立学习为主

  2、讲授法(P211)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的重要方法,从学生角度讲,听讲是获得间接知识的重要途径。

  二、简答题

  1、什么是讲授方法,在教学中如何应用与贯彻?(P211-216)

  (1)讲授方法的作用

  (2)讲授内容的处理

  a.讲授内容应体现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b.讲授内容的科学性,应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c.讲授内容要有思想性

  d.讲授内容应是以教材系统为依据的重点讲授

  (3)讲授方法的运用

  a.运用问题法(或叫矛盾分析法)

  b.运用逻辑方法

  c.运用理论联系实际及直观的方法

  d.教学语言的运用

  e.注意学生的反馈信息

  f.学生听课方法的指导

  (4)备课

  这里有两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其一是讲稿与教材的关系;其二是讲稿同讲课时的临扬发挥的关系

  2、什么是自学方法,在教学中如何应用与贯彻?(P218-225)

  (一)自学与自学能力的概念

  (二)自学的意义及其教学条件

  (三)自学的基本方法

  (四)自学指导的基本途径

  1.课堂讲授对自学的指导作用

  2.辅导与答疑

  3、什么是实验方法,在教学中如何应用与贯彻?(P225-228)

  (一)实验方法的作用与类型

  (二)实验课的安排与设计

  (三)实验课的组织与指导

  (四)实验成绩的评定

  4、什么是科研训练方法,在教学中如何应用与贯彻?(P228-234)

  (一)科研训练的任务与意义

  (二)科研训练的形式与方法

  1.经常性的科研活动

  2.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三)科研训练的组织与指导

  1.加强教师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的结合,是实施科研指导的前提条件

  2.应根据不同年级的教学任务与学生的发展水平,对科研训练进行统筹的合理的安排

  3.教师对学生的科研训练应实施全面的有针对性的指导

  (四)科研训练的物质条件与社会条件

  三、论述题:结合实际,谈谈教学方法的选择、组合与运用?(P235-241)

  (一)教学方法的选择依据以下几点

  1.教学目标

  2.学科性质与知识形态

  3.学生发展水平

  4.时间条件与物质条件

  (二)教学方法的组合

  1.教学方法组合的层次性

  2.教学方法组合的形式

  (三)教学方法的运用

  1.教学法的基本修养

  2.教法与学法的有机结合

  3.教学方法运用中的灵活性与创造性

  4.教学方法运用中的情感因素

  第十六章

  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与教育评价

  一、名词解释

  1、高校教育质量管理概述(P271-273)

  (1)教育质量的概念:一般意义上的质量是反映实体满足明确或隐含需要能力的特征和特征的总和;作为价值范畴的教育质量,指的是教育条件下学生发展的优劣程度,也是教育结果的优劣程度,学生是教育质量唯一的载体与评价的对象。

  (2)高等教育质量观:包括适应性质量观、多样化质量观、发展质量观。

  2、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地位和作用:(P274-276)

  高等教育质量管理是指为了实现教育(培养)目标而进行的一切管理性质的活动。

  高等教育质量管理的地位和作用:

  (1)

  (2)

  质量管理是教育行政部门对高校实施宏观调控的首要职能;

  (3)

  质量管理是高校内部管理的核心内容;

  (4)

  (5)

  教育评价是实施高校教育质量监控的重要环节。

  3、高等学校教学评价(P284)

  教学评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学评价指对影响教学活动的所有因素的评价,它既包括高等学校办校水平(如教学管理的评价等),又包括教学质量的评价(如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双边活动的评价)。狭义的教学评价则是指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标准,对教师的教进行系统检测,并评价其价值及优缺点,以求改进的过程。它既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所有有效教学与成功教学的基础。

  二、简答题

  1、高校学校教学质量管理(P278-284)

  (1)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系统

  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系统主要由教学工作各要素管理、教学进程各环节管理和现代教学技术管理等几部分组成。

  (2)高等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

  高等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由教学质量决策、教学质量监控、教学质量实施、教学质量信息获取与反馈、教学质量信息发布等5个子系统组成。

篇九:高等教育的方针和任务

  

  高等教育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部分:判断(共12题)

  1、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教育的性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广义的培养目标,即教育目的);

  实施的途径(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

  2、发展教育的三个途径:教学工作(主要途径);科研训

  练(重要途径);社会实践(新的教育方针予以强调)。

  3、我国学位制度分为三级:学士、硕士、博士。

  4、我国现行高校领导体制: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5、高校教职工代表大会:是教职工群众行使民主权利、民主管理学校的重要形式。

  6、宏观高等教育结构:包括层次结构、科类结构、形式

  结构、能级结构、地域结构(即布局)、管理体制结构等。

  7、微观高等教育结构:包括学科专业结构、课程结构、课本结构、队伍结构、各类人员的知识结构等。

  8、高校教学系统组成: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媒

  介。

  9、高校课程分类:从层次构成上,可分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以及专业课程;从方式上看,可分为必修课

  程、选修课程。

  10、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有多种途径,可以联合日常教

  学进行,也可通过指导学生完成学年论文或毕业论文进

  行。

  11、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特征:人才培养的目标;现实

  参与的方式;定向选择的内容;互补并进的效果。

  12、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培养人方面起的作用:可促进

  知识的转化和拓展;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

  技能;有利于发展大学生的创造才能和组织才能;有利于

  大学生提高修养、完善个性品质。

  第二部分:名词解释(共21题)

  1、高等教诲P5:高等教诲是在完整的中等教诲基础上进

  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2、广义文化P17:最广义的文化可以泛指人类在历史过

  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称。

  3狭义文化P17:常常是人们对精神财富及精神生活的一

  种通称,在此“文化”一词从狭义的角度使用。

  4、教育方针P29: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

  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

  程序,为教诲事业确立总的事情偏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诲

  政策的总概括。

  5、教育目的P34: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

  的质量目标和总的规格要求。

  6、社会本位高等教育目的观P55:主要是指那些从社会

  发展需求出发设计教诲目标的观点,即个人只是教诲加工

  的原料,个人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求。这种目标观的主要

  观点强调高等教诲价格首先在于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强

  调人是社会的产物。

  7、个人本位高等教育目的观P55:主要是指那些从个人

  需求,个人发展出发设计教诲目标的观点,强调使受教诲

  者的本性、才能获得天然发展,教诲要为人本身的糊口服

  务。

  8学制P85: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包

  括:有哪些品种的学校,这些学校由谁来主办和办理,学

  校的性质和任务是什么,实际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

  各级各类学校的关系如何等等。

  9、高等教育管理体制P115:就是指与高等教育管理活动

  相关的组织制度体系,它主要包括高等教育组织机构的设

  置、组织机构间的隶属关系,以及相互间职责、权限的划

  分等等。

  第六章(1个)

  10、高等教育结构P146:是指高等教育系统内各组成部

  分之间的联系方式和比例关系,它是一个多维层次的复杂

  的综合结构,大致可分为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两大部分。

  11、专业P202:是高等学校根据社会专业分工需要和学

  科体系的内在逻辑而划分的学科门类。

  12、学科P205:指一定的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具有比较系统、完整、独立的理论体系。按学科体系设置

  专业使培养的学生能闻一知十、触类旁通,具有较大的灵

  活性和应变能力。

  13、高等学校的教学原则P226:是依据已发现的教学规

  律和一定的教育目的,对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在教学

  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

  14、狭义课程P235:狭义的课程是指被列入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及其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开设顺序的总和。

  15、广义的课程P235:则是指学校有计划地为引导学生

  获得预期的研究结果而付出的综合性的一切努力。

  16高等学校专业教学计划P240:是指按照高等学校培养

  目标的指点教与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它表现了社会对某

  一种专门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

  学工作的主要依据。

  17、教学大纲P242:是以系统和连贯的形式,按章节、课题和条目叙述该学科的主要内容的教学指点文件。

  18、课本P245:也称教科书,是教学的主要依据,它是

  阐述教学内容的专用书籍,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

  19、教学方法P265:就是在教学中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

  的、任务所采取的教学途径或教学程序,是以解决教学任

  务为目标的师生间共同进行认识和实践的方法体系。

  20、教学评价P288: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是对教学活动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作出判断的过程。

  21、思想政治教诲的原则P370:就是教诲者对被教诲者

  进行思想政治教诲的原则,是思想政治教诲过程的规律性

  的反应。

  第二部分:简答(共34题)

  第一章(9题)

  1、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约作用。P5(1)政治决定了高等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决定了受高等教育的权利

  (3)政治限制着高等教诲体制

  (4)政治制约着高等教育的方针、目的2、高等教诲的政治功能。P7(1)对受教诲者进行政治教诲

  (2)培养专门政治、法律人才

  (3)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

  (4)此外,高校是政治思想的重要策源地

  3、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决定作用。P9(1)经济发展史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

  (2)经济体制的变革决定了高等教诲体制的变革

  (3)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高等教诲发展的速度和范围

  (4)经济结构的变化限制着高等教诲的结构

  总之,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体制

  的变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经济发展的水平制约

  着高等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结构。

  4、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P11(1)高等教育促进经济增长

  (2)高等教诲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完善

  (3)高等教诲可以提高人们的经济支出

  5、高等教诲的科技功能。P16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精辟地说明了现代社会

  中科学技术所具有的经济价值。

  (1)高等教诲通过传递和积累科学技术而发挥再生产技

  术科学技术的功能。

  (2)高等教育通过创造、发明新的科学技术而发挥生产

  科学技术的功能。

  6、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根本使命。P25要2方面来看:一是从高校发展历史来看;二是从高校

  性质来看。培养专门人才主要途径是教学,所以重视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校永恒的主题。当前的本科教学工作评

  估的意义就在于此。

  7、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P26(1)现代高校从事科学研究具有明显优势:

  (2)学科比较齐全,基础学科研究更显实力;

  (3)研究队伍素质高、数量较多;

  (4)图书资料、仪器设备、研究经费比较到位;

  (5)国际间的学术交流比较频繁。

  所以,高校教师在任何国家都是科研的重要主力军之

  一。

  8、服务社会是当代高校职能的延伸。P27直接为社会服务的主要方式有:教学服务;科技服务;

  息服务;装备服务等。

  (1)教学服务,包括委托培养、推广教育及举办技术人

  才培训等

  (2)科技服务,包孕科技功效转让、技术咨询等

  (3)息服务,包孕利用高校数据库、图书资料等为社

  会服务

  (4)装备服务,包括利用高校精良的装备,如仪器设备、实验室、测试中心、电教中心、计算机中心等向社会开放

  总之,高校社会服务包孕教诲推广、人力培训、决策咨

  询、技术装让等诸多形式。

  9、今世高校的社会职能。P25(1)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根本使命

  (2)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

  (3)服务社会是当代高校职能的延伸

  第三章(6题)

  1、评述高校社会本位高等教诲目标观。P55(先述:申明

  概念;后评:产生—现状—发展轨迹)

  社会本位高等教诲目标观主要是指那些从社会发展需

  要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即个人只是教育加工的原

  料,个人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这种目的观的主要观点

  强调高等教育价格首先在于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强调人

  是社会的产物。

  斯巴达的军事教诲可以说是以社会为中心的价值观的源头,持有社会本为观点的人以社会为观察问题的立足

  点:社会与个体的关系结构类似于“有机体”与“细胞”

  的关系机构,社会作为有机体,出游决定性、中心的地位,社会是目标,而个别则处于从属的地位。

  2、评述高校个人本位高等教诲目标观。P55个人本位高等教育目的观主要是指那些从个人需要,个人发展出发设计教诲目标的观点,强调使受教诲者的本

  性、才能获得天然发展,教诲要为人本身的糊口服务。

  雅典的自由教育可以说是西方以个人为中心的价值观

  的源头,持个人本为观点的人将立足点移至个体,个体与

  社会的结构关系类似于“有机体”与“环境”的关系,个

  体作为有机体,而社会则成了个体生存发展的必然条件,是个体实现自己生命价值与发挥潜力的舞台,个体存在与

  发展是目标,社会是为个别生存与发展服务的。

  3、评述高校的专才教育。P64专才教育是指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育。专才教育的目的是

  通过系统的教授某一学科专门知识,培养掌握一定专业知

  识,同时具备一定专门技能的人才。专才教育具有四个明

  显特征:

  (1)专才教育主要是通过分科进行培养的人才短期内具

  有不可替代性

  (2)教学内容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紧密联系,偏重应用。

  (3)比较注重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毕业之

  后能较快适应社会的需要。

  (4)在专业划分过细的情况下,片面强调职业教育,会

  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并影响其后期发展。

  4、评述高校的通才教育。P64通才是一种通识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情

  操,有高深学问,有高级思维,能自我鼓励自我发展的人

  才。他实行的是一种博雅教育,注重理智的培养和情感的陶冶,并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1)知识的基础性和经典性。

  (2)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

  (3)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4)过分通博,学科的深入发展受影响。

  5、评述专才教育、通才教育的内涵及其相互联系。P64专才教诲是指培养专门人才的教诲。专才教诲的目标是

  通过系统的教授某一学科专门知识,培养掌握一定专业知

  识,同时具备一定专门技能的人才。专才教诲具有四个明

  显特征:

  (1)专才教诲主要是通过分科进行培养的人才短期内具

  有不可替代性

  (2)教学内容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紧密联系,偏重应用。

  (3)比较注重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毕业之

  后能较快适应社会的需要。

  (4)在专业划分过细的情况下,片面强调职业教育,会

  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并影响其后期发展。

  通才是一种通识教育,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高尚情

  操,有高深学问,有高级思维,能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

  才。他实行的是一种博雅教诲,注重理智的培养和情绪的陶冶,并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1)知识的基础性和经典性。

  (2)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

  (3)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4)过分通博,学科的深入发展受影响。

  通才教诲与专才教诲作为两种人才培养观念和模式,既

  有相斥的一面,又有联系的一面。专才教育以一定的基础

  学科知识为基础,基础不扎实专业训练难以深入。

  6、通才教诲和专才教诲的现实融合。P65(1)当代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和学科交叉整合的趋势,要

  求大学在人才培养上,必须走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

  相结合的道路。

  (2)人的和谐发展和完整人格形成需要通才教育与专才

  教诲高度联合。

  (3)通才教诲和专才教诲的联合时现有国情的选择。

  第七章(6题)

  1、简述高校教师的作用。P171(1)高校教师通过继承、传播、发展和创造人类科学技

  术文化知识,来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促进社会经济文

  化的发展

  (2)高校教师通过社会服务,直接推动社会物质文明和

  精神文明的建设。

  2、简述高校教师劳动的特点。P172(1)教师劳动特点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对职业具有持久

  稳定的兴趣

  (2)教师劳动特点的创造性决定了教师具有强烈的成就

  感

  (3)教师劳动特点的群体性决定了教师的高度协作认识

  3、如何切实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与提高。P174(1)坚持在职进修为主、脱产进修为辅。

  (2)加强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

  (3)建立鼓励机制。

  4、简述当前大学生问题的研究中应加强的几个方面。P192(1)大学生的研究生活。由于对专业培养目标的模糊,有的学生对研究积极性不高,针对性不强。

  (2)大学生的经济生活。分化严重,家庭条件好的奢侈,困难生比重达,学费糊口费难解决。

  (3)大学生的课余糊口,南北极分化。

  (4)大学生心里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5、高校师生关系的主要特点。P199(1)在教育关系中,学生的主动性明显增强。

  (2)心理关系建立在平等和民主基础之上。新型的师生

  关系应该是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的关系。

  6、如何建立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P200(1)加强理解和沟通。

  (2)重新审视教师的权势巨子。树立为学生服务思想。

  (3)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坚持以学生为本。

  第九章(3题)

  1、简述大学教学的基本任务。P220(1)促进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知识结构的优化。

  (2)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包含智力与创造力;自学能

  力与科研能力)。

  (3)促进学生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社会主义道德和良

  好个性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2、教学在高校中的地位和作用。P222学校教诲事情的中心环节,是实现一定的教诲目标

  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学校以教学为主,这是提高

  教学质量的一个基本条件。

  这是由教学具有效率高、系统性强、能综合完成多方

  面任务的特点决定的。

  教学司学校教诲的基本途径,但并非唯一途径,只有

  教育活动与其他途径紧密联系才能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3、大学生研究特点分析。P223(1)独立性的增强;

  (2)研究的自主性增强;

  (3)研究的探索性增强。

  第十章(3题)

  1、课程体系优化的具体措施有哪些?(教材P239见

  老师课件的归纳)

  所谓优化课程体系就是从目标出发调整各方面的比

  例,并以最后是否达到目标要求作为衡量标准。

  具体措施:

  (1)课程体系必须服从专业的培养目标。不能以教师需

  要来设置课程或课时安排。

  (2)要从剖析专业所需的结构和能力结构入手,削枝强

  干,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即要突出主干课程。

  (3)根据人才市场和培养目标的变化,不断调整课程体

  系。但不能过于频繁和随意。

  2、简述高校教学计划的概念及组成部分。P240高校专业教学计划是按照高校培养目标制定的指点教

  与学活动的规范性文件,是学校组织和管理教学工作的主

  要依据。

  它的组成:专业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课程设置;主要教

  学活动;时间分配;学年编制等。

  3、简述课程建设的内容。P249教师梯队建设;内容、体系的改革;教学设施的建设;教

  学方法、手段的改进;组织与管理等。

  第十一章(4题)

  1、高校教师备课有哪些要求。P255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广泛阅读和积累有关材料,在

  此基础上弥补或删减有关内容;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结

  构、理解能力,并反映到教案中。

  2、大学教师如何上好一节课。P257遵循教学原则;选择有效的教学形式和方法;把握课堂教学节奏;使用准确、生动、清晰的教学语言;合理组

  织教学过程;善于调动和控制课堂气氛。

  3、我国高校实行学分制的意义。P264(1)有利于促进高校教学思想的转变,充分贯彻因材施

  教的教学原则。

  (2)有益于高校的人才培养主动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的发展,增能人才培养的灵活性和机动性。

  (3)有益于人才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最大程度地发

  挥学生的研究潜能。

  (4)有利于促进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促进高校教

  学组织形式的变化和新课程的不断增加,推动教学

  管理制度的改革。

  4、大学教学方法的选择依据。P275选择依据:教学目标、任务和要求;教学规律和原则;

  教学内容;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知识基础;教学条件等。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判断是否“贵

  在得法”就是看选择教学方法是否有科学依据。)

  第十四章(3题)

  1、简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诲的基本途径。P381思想政治教诲课教学,即“两课”(理论课

  与思品课)教学;教职员工“三育人”活动;党、团、学

  生会活动;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

  2、简述疏导性原则的内涵。P371内涵:包孕疏通和引导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广开言路,让受教育者畅所欲言,集中大家的智慧;另一方面要对各

  种不同的思想和言论进行说服教诲,用各种方式和方法加

  以积极的引导

  3、简述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原则的内涵。P372内涵:教育是指教师对学生的思想引导与启迪,自我教

  育是指学生通过内部因素而自觉进行的思想转化和行为

  掌握的活动,二者构成了思想政治教诲活动中紧密相连、相互限制、相互促进的两方面

  第四部分:论述(共16题)

  第一章(3题)

  1、论述高等教育与政治的关系。P5高等教诲与政治的关系主要表现为高等教诲受到政权

  性质、政治体制及政治纲领的限制,同时又通过发挥高等

  教诲的政治功能而服务于政治。

  一、政治对高等教诲的限制作用

  (1)政治决定了高等教诲的领导

  (2)政治决定了受高等教诲的权力

  (3)政治限制着高等教诲体制

  (4)政治限制着高等教诲的目标、目标

  ①在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前,“政治就是无产阶级为

  争取解放而与世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的关系”,其中心的政治任务是夺取政权

  在无产阶级夺取和稳定政权以后,“政治就是参与国

  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

  容。”无产阶级就必须“从事国家建设的政治”,“使斗

  争的重心逐步转向经济方面的政治。”

  在当前,我国政治的中心任务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坚持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

  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②要正确认识政治对高教的影响。

  政治对高教影响有过负面作用。但改革开放后,其影

  响作用是正面的,促进了高教的高速发展。同时高教不可

  能超政治、超党派的。

  二、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

  (1)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教育

  (2)培养专门政治、法律人才

  (3)推进民主政治的发展

  (4)此外,高校是政治思想的重要策源地

  2、论述高等教诲与经济的关系。P9高等教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一方面表现为经济发展对

  高等教诲的决定作用,另一个方面高等教诲与经济发展同

  时并进,并促进经济发展,两者之间存在着本质联系。

  一、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的决定作用

  (1)经济发展史高等教诲发展的物质基础

  (2)经济体制的变革决定了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

  (3)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高等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

  (4)经济结构的变化制约着高等教育的结构

  二、高等教诲的经济功能。

  (1)高等教诲促进经济增长

  (2)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完善

  (3)高等教诲可以提高人们的经济支出

  3、论述如何处理现代大学各社会职能之间的关系。P25

推荐访问:高等教育的方针和任务 高等教育 方针

版权所有:kk秘书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kk秘书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kk秘书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闽ICP备180287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