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赵树理文化宫打油诗
赵树理的编辑经历及特色
赵树理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开创“山药蛋派”的著名作家。他熟悉农民,热爱农民,一生扎在农村写农民。毛泽东曾亲切地称他为“人民作家”。赵树理除了在文学上取得巨大成就外,还长时间做过编辑工作。先后主编过《黄河日报》(路东版)副刊《山地》、《人民报》副刊《大家干》、《新华日报》华北版副刊《中国人》,以及半月刊《新大众》和新中国成立后的月刊《说说唱唱》,编辑风格独树一帜。赵树理的编辑生涯表明,通俗不媚俗,为大众服务是他编辑工作的特色,发现和培养精通通俗写作的作者、细心关照农村读者是他编辑工作的两个着力点。
通俗不媚俗,为大众服务
大众化和通俗化是赵树理报刊编辑思想的一条主线。不论是战争年代还是新中国成立后,赵树理在编辑报刊的过程中始终坚持这一思想。
1939年,赵树理参与编辑的第一份小报,便是杨献珍创办的《黄河日报》(路东版)。赵树理负责编辑该报的副刊《山地》。早在山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读书的时候,赵树理就产生了用新文学拯救农民的念头,并且付诸实践,然而遭到了失败。这使农民出身的他敏锐地意识到“新文学的内容固然是进步的,但形式却不为劳动人民所喜闻乐见”,必须根据群众的文化水平,采用他们乐于接受的传播方式。因此,当编辑《山地》副刊时,他“便把多年的理想化为现实——其中形式上鼓词、快板、童谣、故事等无所不包”。《山地》以发动人民抗日、揭露阎锡山反共反民主的阴谋为目的,赵树理用他所熟悉的民间艺术形式和犀利的风格来编辑这个副刊,使之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与任何报纸的面貌都不一样,贴在各县城的街道上,凡认得字的都愿看看,往往弄得路为之塞”。这让赵树理尝到了牛刀小试的喜悦。
1940年,赵树理来到华北新华日报社,做起了通俗读物的编辑。他编撰了一套《抗日三字经》和《抗日千字文》,木板刻字印刷,销路很广。他还参与编辑了《抗战生活》,并在该刊上发表作品。他在编刊物的过程中。仍然一心想着要让劳动人民乐于接受,因此他积极推行通俗化、大众化的编辑方针。在《抗战生活》革新第六期上有一个编后记,里面写道:“在这革新第一卷里,我们初步地实现了我们小小的编辑计划。这个计划,倘用一句话说完,便是‘学术化’、‘多样化’、‘系统化’、‘通俗化’。……在‘通俗化’方面。我们不过初步来一个尝试,这是我们工作中最薄弱的一环。也是我们今后最应努力的方向之一。”“革新第一卷,不过刚刚奠定了一个基础,我们当然并不以此自满,今后的方向,除了根据以上的目标,进一步地向前迈进以外;特别在‘通俗化’方面,我们将作最大的努力。为了在这方面的进步,我们现已成立一个‘通俗化研究会’……”这显然是赵树理及其支持者大力提倡并积极努力的结果。此外,他们还在《抗战生活》上连续发表文章《通俗化“引论”》、《通俗化与“拖住”》、《说“八股”》讨论通俗化、大众化的问题,介绍和宣传他们的编辑思想和方法。
1940年7月20日,中共中央北方局宣传部发出《关于出版敌占区报纸(中国人)的通知》。8月1日,《中国人》周刊创刊,赵树理又担当起编辑《中国人》的任务。这是一份专门发往敌占区的小报,八开四版,铅印。第一版为社论及要闻,第二、第三版为新闻。也有言论。第四版为副刊,最初无刊名,从第二十期(1941年4月16日)起,副刊名定为《大家看》。该报用小五号字。每期一个版约有六七篇稿件,一千三四百字,全张共二三十篇,五千多字。为了使这份小报通俗生动,起到让敌占区同胞认清日伪真实面目的作用,赵树理在专发社论及要闻的第一版上。开辟了“老实话”和“鬼话正解”等专栏,或从正面阐述抗日救国的道理,或从反面对日伪的反动言论如“经济提携”、“王道乐土”、“同种同文”等进行尖锐而又晓畅的批驳,让敌占区人民认清其占
我国土、毁我种族的罪恶阴谋。在副刊《大家看》上,他采用了小说、诗歌、话剧、鼓词、快板、民间歌谣等各种形式来揭发敌人的丑恶嘴脸,宣传抗日根据地的新事物和新的政治概念。《中国人》的主要读者是敌占区的群众和伪军士兵。赵树理根据特定读者的实际需要,发挥自己运用语言艺术的才华,把所有文章通俗化、形象化,使它们浅显易懂,生动有趣,叫人一读就懂,一听就明白道理。他还特别注意运用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增强说唱性,加强韵律感,使文章朗朗上口,让读者喜读、爱传。难怪他的同事华山称赞道:“对他运用通俗文字的才能佩服极了。总共几千字一期的小报,居然配搭出那许多栏目。抗日根据地的新事物和新的政治概念都要宣传出去,还要明白易懂,引人入胜,真了不起。”
赵树理独立主编这份有趣有劲的通俗小报,形形色色的文章基本上全部出自他的手笔,里里外外的编务,也由他一人包办。他亲自查字数,排版样,在石印药纸上写出各种字体的标题,还要配上插画、连环画和活跃版面的装饰画,并且从头到尾地进行校对。为此,他曾作打油诗一首以自嘲:
《中国人》报,《中国人》报,一个编辑姓赵:
他编,他写,他校,别看报纸小,作用可得了;
写篇小鼓词,快板句句妙,小评论,小报道,大半作品老赵包。
放下作家架子,发现和培养作者
一份刊物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份刊物的作者群。如何挖掘、培养和维护作者群则是编辑人员的一项重要工作。赵树理虽然是知名作家,但没有作家的架子,干起编辑工作来,显得格外“求贤若渴”。
1943年冬天的一个夜晚,赵树理在离新华书店机关不远的一个小村子里看了一场叫《杀宋》的小折子戏,他被这个戏感动了,觉得很有现实意义,便跑到台上打听戏的作者是谁,想见见这位作者。剧团的领导告诉他,这个戏的作者是苗培时,是太行文联的编辑。这时已经是小半夜了,赵树理决定连夜赶二三十里山路去见作者。当赵树理来到目的地时,天已大亮。因为兴趣相投,他与苗培时一直从日出谈到日落,还觉得话犹未尽。临走时赵树理嘱咐苗培时把剧本《杀宋》和他的《歌谣丛集》各抄一份寄到新华书店。后来,经赵树理推荐,苗培时被调到了新华书店编辑部,也成为了赵树理的一个重要作者。
知名作家陈登科也是赵树理发现并培养的,而且成就了一段文坛佳话。抗日战争时期,陈登科是一个抗日游击队员,文化不高,写的字特别难认,有时不会
写的字就自己“创造”一个,有的就用记号代替。正如陈登科自己说的:“我那时写的字,虽不是洋文。却比天书还难认。”陈登科爱写作,却不知道稿子该往什么地方寄、请谁看。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位同志向陈登科建议:不妨把稿子寄给《说说唱唱》的主编赵树理试试。陈登科只是对赵树理的名字有所耳闻,并不认识赵本人,但他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将稿子寄给了赵树理。赵树理看了稿子后,便分别去找田间和康濯,并请他们耐心看。据康濯回忆说:“赵树理对中篇小说《活人塘》的发表给予过巨大帮助,既亲自动手修改,又让田间同志和我看过,提过意见。他生怕我不看,跟我说了一阵这是个工农干部所写的,有些字还是打的记号,划的符号,要边看边猜之外,又特别讲到作品乡土气很浓,语言生动,作者很有前途……当然我后来也确实看出了味道:而更主要的自然是从老赵身上看到了应该如何对待文学青年的榜样。”赵树理将这篇小说修改后发表在《说说唱唱》刊物上,并亲自配上了读后感《四人赞》。另外,他还给陈登科写了一封长信,特别提出要他加强文学方面的学习,并开列了一大串书名:同时
还极力推荐陈登科进中央文学研究所学习。从此以后,陈登科跨进了文艺界的大门。
除了陈登科之外,还有邓友梅、方之、韩文洲,都是赵树理在编辑《说说唱唱》期间发现的文艺新苗,赵树理也同样给予了他们热情的扶植和无私的帮助,在赵树理及编辑人员的努力下,《说说唱唱》编辑部周围聚集着一批精通通俗文艺的专业作家,如老舍、王亚平、田间、苗培时、马烽、康濯、凤子、辛大明、邓友梅、章容、沈彭年、汪曾祺(1951年底改版后加人)等,他们既是作者,同时也是编辑;通过大家的进一步努力,《说说唱唱》又把著名作家、学者团结在一起——不仅有郭沫若、游国恩、阿英、曹靖华、端木蕻良、吴晓铃、杜澎、艾芜、秦兆阳、叶浅予(画家)等新派人物,还有张恨水、还珠楼主、陈慎言、金寄水等旧派名家,都为杂志撰稿或审稿;同时《说说唱唱》还积极培养工农兵作者,还刊登过“高玉宝式”的战士作者崔八娃和小有名气的工人作者王彭寿、曹桂梅等人的习作,形成了一支高水平的通俗文艺创作队伍。《说说唱唱》逐渐成了风行一时的刊物。在当时华北、东北地区的大小书店和书报摊中随处可见,其发行量曾达到五六万册,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超过《人民文学》,足见其受读者欢迎的程度。这些都是与赵树理等编辑部人员培养团结了一批重要作者密不可分的。
深厚的农民情怀,时刻关照农村读者
中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农民的文化程度相对来说较低,又长期处在封建文化的包围中,受封建思想毒害很深。赵树理长期致力于农村工作,坚定地认为,办刊物就必须让“粗通文字的干部群众能看懂,不识字的干部群众能听懂。并且还规定每篇文章中,生字、生词不能多用”,“拦路虎多了,把群众就挡住了,就起不了要起的宣传教育作用了”。他每次总是将写出的初稿先念给老乡听听,征求意见,看看反应如何,再作修改。他还在《新大众》的每一期上开辟了“小辞典”专栏,亲自对每期上的一些难词作注释。从“绥靖主义”、“盖斯塔波”(今译“盖世太保”)等国际政治名词,到自然常识如“细菌”、“血压”等,从汉语成语到如何区别“辨”、“辨”、“辩”、“瓣”,他都一一地做出解释。
他始终具有深厚的农民情怀。处处为农民着想。
篇二:赵树理文化宫打油诗
忻州师院中文系文学概论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题(A)
命题人:文艺理论教研室
一、填空(10分,每空1分):
1、文艺学的分支主要有——、——和——。
2、文学形象具有——、——和——的特点。
3、文学文本语言层的美学功能主要是传达审美信息、——和——。
4、传统小说将——、——和环境作为不可或缺的三要素。
二、判断(请在下面各说法的后面打√或×;5分,每小题1分;答题时在答题纸上写明题号并且表明符号即可):
1、“意象”一词最早出现在刘勰的《文心雕龙》中;
2、恩格斯说“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
3、福斯特在他的《小说面面观》中将人物分为
“扁平人物”、“圆形人物”和“心态型人物”三种。
4、抒情性文本的现象层是指作为抒情载体的具体可感的人、事、景、物。
5、“二分法”将文学作品分为韵文和骈文两种。
三、解释下列名词术语(20分,每小题4分):
1、文学;2.、摹仿说;3、文学文本;4.、意境;5、戏剧情境。
四、简要回答(30分,每小题10分):
1、文学活动中的言意矛盾主要有哪几种形态?它们说明文学语言活动必须走出哪两种困境?
2、什么是主题的多义性?为什么会产生主题的多义性?
3、说明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的涵义,并说明二者是什么关系?
五、理解原文(12分,每小题6分):
1、“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周易·系辞》)
2、“艺术家对于自然有着双重关系:他既是自然的主宰,又是自然的奴隶。”(歌德)
六、论述题(23):
以赵树理《小二黑结婚》的创作为例,说明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关系。
附录:
1943年,赵树理曾经听到过发生在根据地的一个真实故事:一个村子的民兵队长叫岳冬至,他与村子里的一位姑娘智英祥相爱。而智英祥的母亲要把女儿嫁给一个年纪比较大的富人,并收了人家的彩礼,当时遭到了智英祥的反对,再加上智英祥的两个哥哥反对母亲信“道”,于是老太太一气之下上吊了。
岳冬至由于反对父亲给他定下了童养媳,与父亲成天闹矛盾。
而这个村子的村长作为一个有妇之夫又经常纠缠智英祥,并对岳冬至心怀不满,后来开了一个秘密的斗争会,认为岳冬至腐化堕落,要求他与智英祥断绝关系,可是遭到岳冬至的反对。结果几个人动手把岳冬至给打死了。
这个真实的事件引起了赵树理的思考,成为了《小二黑结婚》题材的来源和情节形成的基础。
忻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文学概论》第一学期
考试参考答案以及评分标准A卷
一、1、文学理论,文学史,文学批评;
2、间接性,心象性,概括性;
3、造型,显示独特的言语风格;
4、人物,情节。
二、1、×;2、×;3、×;4、√;5、×.
三、1、文学:是作家用语言塑造艺术形象(2分)来表现他对人生的审美感受和理解的一种艺术形式(样式)(4分);
2、摹仿说:关于文学艺术起源的一种说法,以古希腊的德谟克里特、亚里斯多德为代表(1分)。认为艺术是对自然和社会人生的摹仿2分。这种观点承认自然和社会人生是艺术摹仿的对象,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成分,但是离开了人的社会实践而只是从人的本能出发却又是不能从根本上说明文学艺术的起源的(4分)。
3、文学文本:一部文学作品书写的或者印刷的形式,即文学作品的物理印刷品或者制成品。也可以说是有待阅读的单个的文学作品。(答对一句即给4分)
4、意境:指的是通过形象化的,情景交融的艺术描写(2分),能够把读者引入充分想象空间的艺术化境(4分)。
5、戏剧情境:是指的促成戏剧冲突爆发并且向前推进的契机(2分),是戏剧人物产生特有的动作、完成性格自我表现的客观条件(3分),是戏剧情节的基础(4分)。
四、1、文学活动中的言意矛盾主要有三种形态:一是“意”的丰富性和“言”的有限传达之间存在着差异、距离或不对等的矛盾,也可以说是“言丰而意寡”(2分);二是个体的审美感受、领悟具有不可言说或者言说不尽的特点,即“妙不可言”(4分);三是某些先在的语言会影响到人的感觉或者思维,从而限制了个体感受和思想的形成(6分)。
上面所说的三种形态说明文学的语言活动必须走出两种困境:一是来自于文学传达过程中的。那么,讲究语言修辞,对日常语言进行艺术加工,强化文学语言的表现性和形象性,都是文学语言摆脱这一困境的方法(8分);二是来自于感受和思维过程中的,那么,面对生活、投身生活,敢于对现实怀疑与批判,敢于摆脱已有的束缚,则是走出这一困境的态度(10分)。
2、主题的多义性是指一部作品的主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把握,因而有不同的释义(3分)。
形成主题多义性的原因可以从文本和接收者两方面探讨。
从文本看,主题的多义性与文学反映生活特点密切相关。首先,文学反映的是现象形态的生活整体,是艺术化了的具体生动的生活情境,这使得文本成为一个多层面、多角度的立体构架,使得接收者可以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折射出不同的光彩。其次,文学形象传达审美信息的方式是暗示和象征,并且具有非理性的因素,所以它的内涵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容易引起人们的争议。再次,作家思想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也容易导致文本的多义性(5分)。
从接收者方面说,审美趋向的差异性也是导致主题多义性的重要原因(10分)。
3、典型人物是现实主义叙事文学所创造的、在整体个性的表现中显示了某种社会历史蕴涵的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人物形象(2分)。
典型环境指的是形成人物性格并促使他行动的环境,包括历史环境和具体环境(4分)。
二者的关系为:
1)典型环境决定着典型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6分);
2)典型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又影响着典型环境的发展和变化(8分);
3)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是辨证的统一。没有典型环境,典型人物的存在就失去了依据,从而不可能是典型的,离开了典型人物,典型环境也就失去了意义(10分)。
五(12分)
1、这是《周易·系辞》中关于形象可以表达特殊的意思、意蕴的说法(2分)。在作者看来,语言往往难以表达尽人们的意思,而一定的形象到是可以很好地表达有关意思的,正如一定的卦象可以表达一种判断一样(4分)。这一说法说明了形象与意蕴之间的关系,也显示了文学形象的意义。对于文学而言,正是通过艺术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既是文学的目的,又是文学的工具(6分)。
3、歌德的这一说法说明了作家艺术家既有能动性(主体性),也有受动性(2分)。能动性说明,文学艺术作品是作家艺术家创造出来的,具有突出的主体的色彩(4分);而受动性又说明,任何创作都是离不开生活实践这个源泉的,都是离不开从生活实践中选取材料的(6分)。
六、艺术真实是以生活真实为基础,通过集中概括、加工提炼、想象变形等手段创造出来的具有审美效应的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而生活真实是生活中实际存在的人和事,是生活中的原型和材料。
它们的关系为:
联系:生活真实是艺术真实的基础,艺术真实是生活真实的升华;
区别:生活真实三自然形态的东西、纯客观的东西,艺术真实是观念形态的东西,是主客观的统一;艺术真实是生活真实典型化和审美化的反映。
赵树理曾经听到过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村子的民兵队长叫岳冬至,他与村子里的一位姑娘智英祥相爱。而智英祥的母亲要把女儿嫁给一个富人,遭到了智英祥的反对,再加上智英祥的两个哥哥反对母亲信“道”,于是老太太一气之下上吊了。
由于岳冬至反对父亲给他定下的童养媳,与父亲成天闹矛盾。
而这个村长的村长作为一个有妇之夫又经常纠缠智英祥,并对岳冬至心怀不满,后来开了一个秘密的斗争会,认为岳冬至腐化堕落,要求他与智英祥断绝关系,可是遭到岳冬至的反对。结果几个人动手把岳冬至给打死了。(学生可以简明介绍即可,不必这样详细。)
这个真实的故事引起了赵树理的思考,成为了《小二黑结婚》题材的来源。但是,《小二黑结婚》的主题却是:一对青年男女为了争取婚姻自由与封建意识和邪恶势力进行了斗争并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也就是说,小说改造了实际的故事内容,使得生活中的一个悲剧成为了小说中的喜剧。
显然,赵树理听到的故事为生活真实,而《小二黑结婚》的情节和主题为艺术真实。原来的事件是悲惨的,在根据地也缺乏代表性;而小说改造了故事,而且能够在当时具有积极作用,能够激励人们与封建意识和邪恶势力作斗争,自然成为了生活真实的升华,也成为了生活真实典型化和审美化的反映。
评分标准:能够说明《小二黑结婚》的题材来源和小说的情节实际和主题并说明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在此的具体表现,并拿出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定义的可以得10分;能够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进一步说明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再得10分。看语言表达的水平得1-3分。
(说明:以上只是个参考,对于答案,应该根据具体情况给分。只要是一种有根据的说法,就不要拘泥于这里的答案。)
忻州师院中文系文学概论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题(B)
命题人:文艺理论教研室
一、填空(10分,每空1分):
1、文艺学的分支主要有——、——和——。
2、文学形象具有——、——和——的特点。
3、从汉语文学的实际出发,人们将文学文本的结构划分为——、——和
——三个层面。
4、报告文学、史传文学为——虚构文学。
二、判断(请在下面各说法的后面打√或×;5分,每小题1分;答题时在答题纸上写明题号并且表明符号即可):
1、“意象”一词最早出现在刘勰的《文心雕龙》中;
2、“圣人立象以尽意”中的“象”指的是文学形象。
3、报告文学是文学的一种,其人物、情节自然可以是虚构的。
4、叙事性文本的现象层包括故事、情节、人物、环境等要素。
5、“二分法”并不只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分类法。
三、解释下列名词术语(20分,每小题4分):
1、文学;2.、艺术真实;3、文学文本;4、形而下意蕴层;5、戏剧情境。
四、简要回答(30分,每小题10分):
1、为什么说文艺起源于原始人的社会劳动?
2、什么是主题的多义性?为什么会产生主题的多义性?
3、说明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的涵义,并说明二者是什么关系?
五、理解原文(12分,每小题6分):
1、“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马克思)
2、“假如用同样媒介摹仿同样对象,既可以像荷马那样,时而用叙述手法,时而叫人物出场,〔或化身为人物〕,也可以始终不变,用自己的口吻来叙述,还可以使摹仿者用动作来摹仿。”(亚里斯多德)
六、论述题(23分):
以柳宗元的《江雪》为例,说明意境由哪些层面所构成。并从意境的构成上说明打油诗《雪》为什么没有意境。
附: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张打油《雪》: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忻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文学概论》第一学期
参考答案(B卷)
一(10分)
1、文学理论,文学史,文学批评;
2、间接性,心象性,概括性;
3、语言层、现象(形象)层、意蕴层;
4、非。
二(5分)
1、×;2、×;3、×;4、√;5、√。
三(20分)
1、文学:是作家用语言塑造艺术形象(2分)来表现他对人生的审美感受和理解的一种艺术形式(样式)(4分);
2、艺术真实:是以生活真实为基础(1分),通过提炼、概括、集中和虚构,即通过典型化和审美化的方式(2分)创造出来的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和情感实际(4分)。
3、文学文本:一部文学作品书写的或者印刷的形式,即文学作品的物理印刷品或者制成品。也可以说是有待阅读的单个的文学作品。(答对一句即给4分)
4、形而下意蕴层:是指文本的现象层面通过特定的社会历史内容(2分)所传达出来的比较明确、具体的情感和观念(4分),即本事意蕴。
5、戏剧情境:为促成戏剧冲突爆发并向前推进的契机(2分),是戏剧人物产生特定动作、完成性格表现的客观条件,是戏剧情节的基础(4分)。
四(30分)
1、1)劳动创造了文艺赖以产生的物质基础:高度发达的大脑,灵巧的双手,表达思想感情的语言和各种感受和认识客观世界的器官及其能力(感受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4分);
2)劳动产生了文艺活动的主体需要:协调劳动动作,配合劳动节奏,减轻劳动疲劳,交流彼此的经验(7分);
3)劳动提供了原始文艺的表现对象:描写原始人历史生活的情景,表达他们征服自然的理想和愿望等等(10分)。
2、主题的多义性是指一部作品的主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把握,因而有不同的释义(3分)。
形成主题多义性的原因可以从文本和接收者两方面探讨。
从文本看,主题的多义性与文学反映生活特点密切相关。首先,文学反映的是现象形态的生活整体,是艺术化了的具体生动的生活情境,这使得文本成为一个多层面、多角度的立体构架,使得接收者可以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折射出不同的光彩。其次,文学形象传达审美信息的方式是暗示和象征,并且具有非理性的因素,所以它的内涵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容易引起人们的争议。再次,作家思想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也容易导致文本的多义性(7分)。
从接收者方面说,审美趋向的差异性也是导致主题多义性的重要原因(10分)。
3、典型人物是现实主义叙事文学所创造的、在整体个性的表现中显示了某种社会历史蕴涵的具有高度审美价值的人物形象(2分)。
典型环境指的是形成人物性格并促使他行动的环境,包括历史环境和具体环境(4分)。
二者的关系为:
1)典型环境决定着典型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6分);
2)典型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又影响着典型环境的发展和变化(8分);
3)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是辨证的统一。没有典型环境,典型人物的存在就失去了依据,从而不可能是典型的,离开了典型人物,典型环境也就失去了意义(10分)。
五(12分)
1、这是马克思主义反映论的基本原理,也是我们理解文学问题的根本出发点(2分)。存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存在决定意识(4分)。文学艺术意识的东西,当然只能是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6分)。
2、这是亚里斯多德关于文学分类的说法(2分)。其中,“既可以??”指的是叙事文学,“也可以??”指的是抒情文学,“还可以??”指的是戏剧文学(4分)。这是最早的关于“三分法”的说明,但又只是一个理论雏形(6分)。
六(23分)
意境指的是通过形象化的,情景交融的艺术描写,能够把读者引入充分想象空间的艺术化境(3分)。它由象内之象(情景交融)、象外之象(虚实相生)和言外之味(蕴味无穷)三层面构成的(6分)。在《江雪》中,象内之象即具体描绘的雪景,由于大雪,使得鸟不出来,人不行走(9分);而象外之象是在具体雪景的基础上所让人联想、想象的形象整体和审美空间:大雪纷飞,天寒地冻,一片银白色的世界(12分)。言外之味则是所表达的情思,即渔翁清高孤傲、隐逸脱俗的精神境界(15分)。
由此来看打油诗,固然有象内之象,即对雪景的描写,也有象外之象,可以让人联想到大雪纷飞、天地为之笼罩的场面(19),可是,前前后后也只是写的雪,而再没有其他可以使人感受、想象的东西,即缺乏言外之味,自然,它并没有形成意境(23分)。
(分析中应该具体联系文本,由浅入深。根据语言表达的程度和层次关系的体现决定各层次的具体得分。)
说明:
这只是个参考,对于学生的答案,应该根据具体情况给分。只要是一种有根据的说法,就不要拘泥于这里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