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kk秘书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城市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探讨4篇

城市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探讨4篇

时间:2023-08-11 11:20: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城市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探讨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开

  题

  报

  告

  题

  目

  嘉兴市城市社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论文选题的背景、意义

  (一)背景

  随着我国城市数量的不断增加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现有城市的管理尤其是城市基层社会管理比较薄弱,原有的行政化管理方式难以适应形势的发展需求,加强和完善城市管理水平,发挥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的作用,提高居民素质和文明程度显得十分紧迫。同时,随着国有企业深化改革、转化经营机制和政府机构改革、转变职能,企业剥离的社会职能和政府转移出来的服务职能,大部分要由城市社区来承接。建立一个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化服务网络,也需要城市社区发挥作用。

  并且,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住房、医疗、养老、就业等各项制度改革的深入,城市居民和所在社区的关系愈来愈密切。他们不仅关注社区的发展,参与社区的活动,而且对社区的服务和管理、居住环境、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等方面提出多层次、多样化的要求。因此,这就需要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的变革,通过社区建设整合和动员社会资源重新构造城市基层管理的微观社会基础,建立全新的城市基层管理体制。城市治理这一课题正是基于上述背景提出来的。

  (二)意义

  通过对城市社区治理这一课题的研究,从理论上对城市社区治理的内涵做一基本的探讨,从实践上摸索构建一种政府与社会双向互动、政府管理与社区自治协作共生、相互优化的新型城市社区管理体制的可能。这主要通过包括以下三方面:

  (1)在城市社区治理体系中,明确治理的制度框架、主体、活动内容的定位、手段方式,在一定规制下治理机制该如何管理好社区公共事务,提供公共物品以实现社区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2)用合作治理视角理清社会公共事务的政府管理和社会自主管理的关系,以实现政府管理和社会自主管理的结合。

  (3)用合作治理视角理清政府管理服务功能与社区自治组织、第三部门的管理服务功能的关系,以实现政府功能与社会组织功能相配合。

  (三)国外对城市社区的研究发展

  《共同体与社会》一书,第一次系统地描述了社区,从而标志社区理论的诞生。它对人类群体生活的两种结合类型——社区与社会,做了深刻的阐述与比较。(斐迪南·腾尼斯,1887)

  社会互动理论是美国社区理论研究学者桑德斯提出的,他将社区视为在某一特定领域上的一系列社会互动过程和互动系统。桑德斯对社区互动关系的研究,从以下三个层次展开:一是研究社区的群体组织,主次体系等结构和功能,以及社区成员和社区组织之间的相互作用;二是研究社区内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三是研究人们活动的社会范围和社会互动的场域,考察人们的社区互动。

  功能主义理论和分析方法是由英国著名社会学家马林诺斯基和布朗在社区研究领域提出的。他们将社区看作由各种相互联系彼此依赖的部分所组成的整体,各部分对整体起一定的作用,发挥其特定的功能。

  《社区权力结构》一书,标志着社区权利研究的开始和这一流派的形成。它指出,在社区中民主形同虚设,由选举产生的社会官员对本社区的一些重要决定没有多少影响力。(弗洛伊德·亨特,1953)

  《谁在进行统治》一书认为,在社区中存在着一种多元化的民主,影响决策。(罗伯特·达尔,1961)

  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国外社区研究已相当丰富,形成了多学科、多角度的研究格局,在这一格局下,社区的多个层面包括社区互动、空间特征、社会权利、社会功能等得到了深入的研究和认识,汇集成丰富的社区理论,为我们认识、研究社区提供了丰富的思路和方法。

  (四)国内对城市社区治理的研究发展及成果

  1、发展模式

  《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模式的选择与对策》提出,新型的社区管理体制模式在结构上表现出多层次、多系统的特点:多层次,即街道——小区居委会——居民代表(小组),形成一个纵向的三级管理体系。多系统:即政府行政管理系统,社会

  自立管理系统,生活服务管理系统,形成一个横向的三大管理体系。这三个层次与三大系统之间相互交织而形成一个立体的管理网络,一种新的结构模式。(杨志明,1996)

  《论我国城市社区的治理模式选择》一文中指出,从社区治理的发展情况来看,依据主导力量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种模式:政府主导型治理模式;政府推动与社区自治结合型的自治模式;社区主导与政府支持行动治理模式。(郭蕊,2008)

  《多中心秩序与社区治理模式选择》一文中认为,在城市中,通过政企、政事、政社分开,构建“小政府、大社会”的目标格局;通过权力的转移与重组,构建发扬民主、激发基层活力、促进居民福社的社区治理秩序,既是中国城市基层社区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也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目标导向。但是,由于行政性的单一中心秩序,使得中国在社区治理中一直走不出自治性不足的困境。因此,培育社区非营利组织,提高居民的组织化、社区化程度,构建多中心秩序,无疑将是社区治理模式的理想选择。(张洪武,2005)

  《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的现实选择》一书中指出,目前学术界有两种划分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的代表性思路:一是根据城市社区治理权力的集中度将城市社区治理模式划分为单中心秩序和多中心秩序,单中心秩序更多强调的是公民社会理论的低度运用;而多中心秩序则是强调公民社会理论的高强度运用。另一种是依据政府的主导程度和社区的自治程度将城市社区治理模式及其变迁概括为三种模式:政府主导型社区治理模式;政府推动与社区自治结合型的治理模式;社区主导与政府支持的治理模式。而基于我国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实际情况,目前宜选择政府主导型作为我国城市社区的参考模式。依据是: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原本就是由政府主导的,其他治理主体不具备在这种治理环境下主导城市社区治理的能力,在各个分散的、不成熟的社区治理主体和社区居民之间无法形成有约束力的治理契约,不仅集体行动的交易成本很高,而且各个主体不具备核心支付能力。(王芳

  李和中,2008)

  《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创新的路径探讨》指出,城市社区治理模式创新是一个多维的架构,这个多维的架构,为社区治理模式创新提供了选择路径。(1)城市社区治理目标创新:构建社区善治的导航目标(2)城市社区治理理念创新:树立参与、和谐、服务的治理理念(3)城市社区治理主体创新:构建多元参与

  的治理主体(4)城市社区治理结构创新:构建合作共治的治理结构(5)城市社区治理方式创新:向自治化、制度化、综合化治理演进(6)城市社区治理过程创新:由行政控制向民主协商演变(孟德泉,2009)

  2、城市社区治理体制改革

  《机制创新—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城市社区自治的有效衔接》认为,城市社区治理困境的重要原因在于没有理顺城市行政管理与社区自治之间的关系,使导致社区治理混乱。因此,创新城市社区治理机制,实现城市社区治理中政府行政管理与社区自治的有效衔接是破解当前城市社区治理困境的重要突破口。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1)理顺街区关系,还原社区本质(2)完善社区经费保障机制,夯实社区财政基础(3)实现社区公共事务分类管理,强化社区服务、协调职能(4)培育居民参与精神,推动社区善治理念(5)加强配套设施建设,优化社区办公、公共活动环境(李增元,2009)

  《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发展演变与制度创新》提出,我国城市社区治理在构建一种新型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的思想指导下进行的制度创新,具体体现在对合作主义模式下的社区内部组织体制的设计中,如社区管理委员会、社区居民代表大会、社区居民委员会。单位制衰退,社区制发展。街道制向社区制发展。(魏娜,2003)

  《我国城市社区治理制度》提出,依据治理理论、我国城市社区管理权限及其管理目标,在我国城市社区发展中要逐步建立和健全以下制度:(1)社区民主选举制度(2)民主、科学的决策制度(3)社区管理协调制度(4)社区管理岗位责任制度(5)社区治理、考核、监督制度(盛云,2009)

  3、发展对策和发展趋势方面的研究

  《社区发展论》一书就社区规划与发展指标、社区社会服务、社区社会保障、社区管理中的政府、社区参与社区自治等现阶段我国建设中的基本问题分别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它指出,政府在社区治理中既不能越位也不能缺位,在构筑强政府与大社会相结合的社区管理体制中政府应该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徐永祥,2000)

  《社区政治论》一书认为,社区的组织构架是多方参与的治理场所,社区存在多维构架的权利网络。社区治理中的政府是裁判而非球员,它同时要兼顾社区

  民主自治的成长空间,对社区的治理要依法进行。(王振海,2002)

  《社区管理》一书认为,社区管理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管理,但这种管理强调管理主体的多元化。在管理方法上社区治理可以运用一般的方法,但也要注重方法的创新。(娄成武

  孙萍,2003)

  《社区自治》从治理理论中的“合作网络的途径”对社区治理进行研究。它以研究治理理论为逻辑起点,提出自组织治理的概念和结构,评析国内学术界关于社区自治的争论,重新界定城市社区自治的定义。分析了社区组织网络中社区党组织与社区自治组织间的协商关系,政府与社区组织,社区组织与辖区单位合作的条件以及社区邻里级网络走向自组织所需的条件等内容。(陈伟东,2004)

  《中国城市社区自治》提出,社区自治是城市社区成员依法对本社区进行自我管理的制度,也是我国城市居民直接参与基层事务管理,依法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事物的民主权利的一种方式。社区治理既要发挥政府的作用也要充分发挥居委会的自治潜能,在社区治理中政府依法行政与社区依法自治并不矛盾,两者可以协作共生,优势互补。(徐勇,2002)

  《中国基层社会重构——社区治理研究》一书指出,社区服务是社区发展的核心内容,并且提出了构建新型社区治理的思路。认为只有社区居委会、政府、非营利组织三者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社区治理的构想才能得以实现。(潘小娟,2004)

  《转型中的社区发展》一书提出通过培育社团,建立起一种政府之外的结构性支撑载体。它对我国城市社区建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针对性专题和个案研究,并且得出启示:作为第三部门的社团发展对社区的治理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应积极培育社团组织发挥社团在社区中应有的作用。(张玉枝,2003)

  (五)总结部分

  综上所述,城市社区治理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包括社区中的各个方面,虽然在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学术界不乏对这一课题的理论研究,并且已经形成系统。但是,由于事物的复杂性以及不断的变化,在新的社会体制下,城市社区治理中的问题层出不穷,并且呈现出新时代的特点。为了深入了解这一方面的研究情况,必须参考大量的文献,根据国内外各学者对与城市社区治理现状的描述,评述对城市社区治理问题的看法。

  通过阅读、研究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理论研究,以及当今社会中关于社区治理问题的不断出现,笔者认为对城市社区治理的问题研究仍然很必要。但是由于各个城市不同的特点,所以选取嘉兴市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嘉兴市城市社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最终找到相应的解决对策。这不仅有利于嘉兴城市社区和谐稳定地发展,更是构建和谐社会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研究的基本内容:

  第一,引言,包括本论文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第二,阐述城市社区治理的相关研究情况,了解城市社区治理的内涵、内部要素、制度框架、组织活动等。

  第三,阐述嘉兴市城市社区治理的现状。

  第四,分析嘉兴市城市社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第五,针对存在的问题提供可行的解决对策。

  (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笔者在嘉兴市城市社区治理中发现的问题是否具有普遍性。

  2、笔者研究的问题是否为现阶段城市社区治理所亟待解决的。

  3、笔者如何在城市社区治理的体制和模式上创新。

  4、笔者所提出的解决对策是否能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

  5、笔者所提出的解决对策是否具有切实可行性。

  三、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相关理论文献进行广泛阅读,了解掌握国内外相关理论动态打好理论基础。

  2、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初步整理出嘉兴市城市社区治理的基本情况,通过数据的定性定量分析,为论文提供可靠的依据。

  3、访谈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面对面地真诚地交流,听取并记录他们的看法和建议。

  (二)技术路线:

  嘉兴市城市社区治理的完善

  导言

  背景意义

  研究方法

  基本内容

  框架结构

  理论、概念

  城市社区治理诸要素分析

  嘉兴市城市社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体制

  相应的解决对策

  模式

  结论

  主要结论

  需要进一步完善的问题

  四、研究的总体安排与进度:

  2010.10.30—2010.11.22完成毕业论文选题

  2010.11.22—2011.1.1完成文献综述、开题报告及外文翻译

  2011.02.21—2011.03.11完成毕业论文初稿,确定实习单位

  2011.03.12—2011.05.03毕业实习

  2011.05.04—2011.05.12毕业论文定稿

  2011.05.13—2011.06.1毕业论文评阅、修改和论文答辩

  五、主要参考文献:

  [1]刘娴静,邝凤霞.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现状与路径.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4):P72-74[2]解志萍.现行社区管理组织中存在的问题.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11)[3]杨立平.市社区治理模式的探索.科技资讯,2009(24)

  [4]张晨,王生坤,张欢.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社区治理问题研究评述.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0(2):P78-82[5]陈幽泓.社区治理在中国.安家,2003(10)

  [6]杨志明.城市社区管理体制模式的选择与对策.社会科学,1996(11)P59-63[7]郭蕊.论我国城市社区的治理模式选择.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P77-79[8]张洪武.多中心秩序与社区治理模式选择.河北学刊,2005(7):P73-76[9]王芳,李和中.城市社区治理模式的现实选择.中国行政管理,2008(4):P68-69[10]孟德泉.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创新的路径探讨.商场现代化,2009(11)

  [11]李增元.机制创新—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城市社区自治的有效衔接.今日中国论坛,2009(8):P116-119[12]魏娜.我国城市社区治理模式:发展演变与制度创新.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1):P135-140[13]盛云.我国城市社区治理制度.经济研究参考,2009(54)

  [14]徐永祥.社区发展论.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15]王振海.社区政治论.山西人民出版社,2002.[16]娄成武,孙萍.社区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7]陈伟东.社区自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8]徐勇.中国城市社区自治.武汉出版社,2002.[19]潘小娟.中国基层社会重构——社区治理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20]张玉枝.转型中的社区发展.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21]胡祥.城市社区的热点问题研究.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9[22]

  Minnery,John,Sep2007.“StarsandtheirSupportingCast:State,MarketandCommunity

  asActorsinUrban

  Governance.”UrbanPolicy&Research,Vol.25Issue3,p325-345,21p,1Chart[23]Kitchen,Ted,Dec2005.“Urban

  TransformationandUrban

  Governance:ShapingtheCompetitiveCityoftheFuture.”PlanningTheory&Practice,Vol.6Issue4,p549-550,2p

篇二:城市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探讨

  

  城市社区治理现代化面临的困境及对策探析

  关键词:社区治理;现代化;困境;对策

  一、社区治理现代化的内涵

  “社区治理”和“现代化”的融合、交织共同诠释了社区治理现代化的内在含义。社区治理现代化是指在全社区治理范围内,由基层政府、社会组织和社区居民等社区治理主体为提高社区治理的效益和质量,而不断优化和提升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动态发展过程。它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征:一是治理理念的现代化,协商共治、合作参与和群策群力应具体体现和融入到整个社区治理的过程中;二是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包括基层政府、社会组织、企业组织和社区公民等都可以作为社区治理的主体来为社区治理建言献策、提质增效;三是治理过程的动态化,体现为治理体系的不断优化和治理能力的不断提升,紧跟“现代化”的新含义、新形式;四是治理工具的多样化,基于互联网+的大背景下,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和普及为治理工具的多样化提供了条件和支持;五是治理格局的网格化,突破传统管理范式的桎梏,社区治理不再实行单一的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式管理,而是强调主体的多元参与、协商共治以及“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双向互动管理格局。

  二、城市社区治理现代化面临的困境

  (一)基层政府管理的错位与越位

  基层政府管理的错位、越位现象依然存在,对于社会组织的培育、公民社会的成长以及具体社区治理效果提升是极为不利。具体表现在:一、行政命令手段依然是社区治理的主要手段。“在我国的城市社区建设过程中,政府多年来一直过度干预社区的管理,还没有完全走出大政府的思维,主要依靠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垄断城市社区所有资源,其特征主要表现为行政主导。”[1]在政策层面,尽管一直强调政府权力的下移和主张社区自治,而在实践中,政府却又自觉不自觉地向居委会、社会组织以及社区民众下达行政指令。二、本应由社会组织、公民承担的社区治理任务让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等政府机构的延伸组织过多地承担了。三、自身角色定位不准确,对于本应同是社区治理主体的社会组织、社区居民以及企业单位等仍视为社区治理的附属部分和受众对象,治理过程中的平等对话机制尚未建立,缺乏充分的协商对话。

  (二)社会组织协作的低效与依赖

  从社区治理实践来看,社区组织协作的低效以及对政府部门的依赖,是其进一步发展和完善的瓶颈。表现在:一、在党政部门引导社区社会组织孵化过程中,由于政府对相关社会组织的角色、作用定位不明,街居与社会组织、社会组织与社会组织的沟通、协调机制还没有完善起来,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城市社区社

  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效能发挥;二、由于长期以来一些社会组织自身都是由隶属政府职能部门的行政性组织转变而来的,或者是由政府机构直接建立起来的,这样它们就不可避免地要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基本上依然是作为政府的附属机构在发挥作用;三、社会组织总体上数量不少,但规模较大、运行较为稳定、具有可持续性的仍是较少的,社区居民给予的关注度不高,对于社会组织的活动参与度也不高,更多地是听从政府组织的安排,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社区组织的发展,是其参与社区治理低效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社区民众参与的缺失与受阻

  社区普通居民的参与度低,没有统一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居民组织活动较少甚至没有,活动内容多为小部分人的兴趣爱好,未涉及大多数人的利益。这是目前我国在社区治理中面临的具有共性的问题。朱步楼、廖进指出,“社区居民自觉自愿参与社区活动或事务的程度,是社区开明程度、健全水平和活力厚度的反映,是社区发展的一项综合指标。”[2]诚然,由于我国社区众多,在治理模式上也不尽相同,社区居民参与的程度也会有高低之分。但就整体而言,“社区自治是建立在具有共同意志能力的居民对公共利益的追求上,”[18]社区居民利益缺乏有效糅合,相应组织机构治理引导力的不足,加上居民参与平台建设和沟通表达机制的不完善,共同造成了在社区治理中社区民众参与的缺失与受阻。

  三、城市社区治理现代化实现路径的对策建议

  (一)明确政府职能边界,促使政府管理的对位和归位

  具体而言,针对基层政府管理的错位与越位,在厘清政府职能边界的前提下,未来的努力方向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寻求治理手段的多样化。单一的行政命令式手段既不利于政策方针的贯彻实施,也不利于社会组织的培育和公民社会的成长[3]。积极寻求治理手段的多样化,在政府权力逐渐下放的同时,优化治理体系,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增加使用法律手段。另外,政府主导构建协商对话机制,促进合作治理,引入群众参与机制,增强治理的民主性也是丰富治理手段的重要途径。二是贯彻执行政府权力的下移和主张社区自治,凡由社会组织和社区民众承担的社区治理事务,政府应坚决放权,并适当给予一定的支持,在磨练社区组织和社区民众能力的同时,又能减少政府自身的不必要事务,提高治理的效率的和質量。

  (二)强调社会组织作用,增强组织协作的效率和质量

  强调社会组织作用,增强组织协作的效率和质量,是完善和促进社区治理发展的重要途径与手段。针对自身对于政府依赖性较大的问题,在回应政府权力下移的同时,应主动承担社区治理事务,不断优化自身组织体系和提高自身治理能力,以更好地承接政府转移的事务。针对治理效能低下的问题,应在基层政府的帮助和努力下,逐步完善街居与社会组织、社会组织与社会组织的沟通、协调机制,畅通参与治理的渠道。针对组织总体上数量不少,但缺乏规模较大、运行较为稳定、具有可持续性的问题,可从自身建设抓起,积极借鉴和学习国内外的相

  关经验,在组织服务的提供方式、质量等方面入手,逐渐扩大规模,保持运行的稳定和可持续性。

  (三)动员社区民众参与,健全民众参与的路径和渠道

  有效扩大社区民众参与,积极促进公民社会成长不仅是现代社区治理理论的内涵所在,更是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要求。具体来讲:一是要减少政府行政干预,强调社区自治,真正还权于民;二是要发挥政府引导者的作用,增加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让居民真正感受到自己就是社区的主人,而不仅仅是受服务的对象;三是要积极发挥基层政府组织、社会组织的宣传动员作用,前期更多地以“外力”推动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治理;四是要在政府部门的引导和指挥下,优化社区居民参与机制、构建社区居民参与平台、畅通社区居民参与渠道以及提升社区居民参与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上发挥社区居民参与的效用,早日实现社区治理现代化。

  参考文献

  [1]黄维民.现代化的城市社区治理架构探析[J].前沿理论,2015(34):29-35[2]朱步楼,廖进.社区服务于社区发展[M].湖北:学习出版社,2000,1[3]王玉娜.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城市社区合作治理机制构建研究[D].四川:西华师范大学,2016,5作者简介

  覃华栋(1993.09—),男,壮族,广西贵港人,西南大学2016级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地方政府治理与改革。

篇三:城市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探讨

  

  城市社区治理的问题及对策

  本文认为,目前城市社区治理存在治理体制欠缺、治理主体多元性不够、社区社会组织能力有限等众多问题。影响了城市社区更好地发展。作者从城市社区治理的问题入手,提出了健全城市社区治理制度,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社区治理中居民业主参与意愿,提高社会组织能力,推进城市社区治理运行信息化等措施以促进城市社区更好地发展。

  标签:

  城市社区;治理

  城市社区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是动态的、多元化的。具体指在接近居民生活的居民委员会的辖区和商品房小区等多种层次复合的居民社区,依托于政府组织、民营组织、社会组织和居民自治组织以及个人等各种体系,应对社区内的各种公共问题,共同实现城市社区公共服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的过程。

  一、城市社区治理的重要性

  我国城市社区目前多采取行政一体化形式,其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场所,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城市社区具有管理功能,可以管理社区内部的各类事务。如可以进行治安管理,落实特殊情况下的应对措施等。城市社区具有服务功能,在很多领域提供多项服务。城市社区具有救助功能,为本社区的老弱病残、失业人员提供社会福利性救助。还具有教育功能、安全稳定功能等。城市社区的重要性决定了其治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城市社区治理不仅是我国社会治理的实践领域,也是社会治理理论应用的前沿阵地。

  二、城市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

  1、城市社区治理体制欠缺

  “社区制”比起之前的“街居制”来说是城市基层社会管理的新模式。但是其治理体制极度欠缺,并没有形成与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相适应,与构建多元治理主体合作机制为重点的城市社区治理体制机制。城市社区治理体制的欠缺导致治理的不规范性及信息的不对称性。

  2、城市社区治理主体的多元性不够,居民业主社区治理活动参与率低

  我国城市社区建设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背景下进行的,本应作为城市社区治理主体的城市社区自治组织却发展十分缓慢。城市社区治理主体分为政府主体、市场主体、社会主体。他们应该明确各自的职责,协调分配。但是事实上城市社区治理主体结构失衡,政府仍然是治理主体,控制着绝大多数的公共资源,各类市场组织和社会组织对政府依赖性强,不能平等参与城市社区治理。

  3、社区社会组织的能力局限

篇四:城市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探讨

  

  城市基层社会治理主要问题及对策

  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一、城市社区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__市两区社区通过加强社会管理,完善社区服务,不断夯实基层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以下问题:

  (一)社区居委会自治能力不足

  我国社区居委会从法律上定性为居民自治组织,而在实际工作中,出于社会管理需要,“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政府却在持续向其转移行政事务。近几年来,由于一些政府和部门对社区地位和功能定位不够准确,政府职能部门习惯把社区作为政府的“腿“,将各种行政性工作任务下派到社区,同时,企业剥离出来的社会事务也大量沉淀到社区,使居委会不堪重负,导致社区居委会台账资料多、调查报表多、会议活动多、证明盖章多、检查考核多,行政色彩相当浓厚,没有精力和时间去履行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职责。当前繁杂的社区工作任务,令身兼数职的社区工作者分身乏术,难以系统、持久地给求助居民提供支持和帮助。

  (二)社区多元主体关系有待理顺

  区部门、街道、社区各层级之间职责界定不够明确,关系也未完全理顺。街道作为派出机构,权责错位矛盾比较突出,街道运行中依赖于财政投入,整合社会资源的能力还不强,街道层面各类执法、协管员队伍缺乏统筹协调、各自为战的情况一定程度存在。社区居委会行政负担较重,自治空间较小,影响为民服务的质量。目前社区工作更多的体现为搞活动、下命令、定指标,没有持续影响力。过于注重事后管理、过于注重硬性手段,导致许多现实问题在现有体制下难以有效预防解决。

  (三)社区工作队伍不稳定

  近几年来,社区工作领域逐步拓宽,工作对象不断扩大,随着工作任务不断增加,对社区工作人员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但是,当前社区工作人员职业定位不明确,收入待遇偏低,加上没有建立稳定的薪酬保障体系和工资增长机制,导致高素质人才流失严重。近年来。__市__区和__江区虽然多次调整了社区居委会干部的工资福利待遇,但扣除各种应缴保险费用后,实际收入只有1200元左右,仅能勉强维持个人基本生活开销,难以养家糊口,与机关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相比差距甚大,导致人员流失严重。如__区2012年和2013年公开招录的40名大学生社区居委干部中,目前相继有11人向所属街道递交了辞职报告并已审批。工作队伍的不稳定及工作积极性不高,严重影响了居委会的工作效能。

  (四)社区共治网络发展不均衡

  区、街、社三级纵向式社区组织构建,和上头大、下头小的组织设置和人员配备,导致社区在组织形式上具有封闭性、机关化、行政化的特点,和开展社区工作要求的开放性、基础性特点不相适应。表现在社区层面设置的各类站、室、中心等服务和活动载体,有不少资源没有充分整合利用,社区各类人员由不同部门管理,政出多门,各自为战,难以收到良好的整体效果。更主要的是社区党组织的工作仅局限于社区居民层面,与其他社会组织联系不紧密,组织设置比较单一,工作领域相对狭窄,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能力、管理服务能力、群众工作能力以及整合区域内

  各种资源的能力明显不足,领导核心作用难以充分发挥。

  (五)社区形态的复杂性、居民需求的多元化与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不协调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城区拆建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商品房小区,原国有企业社区衰落,外来工聚居地城中村,老城区在拆建中变零落。在这种大环境下,同一个社区包括了多种形态,高楼大厦与低矮平房并存,居住其中的人员需求相差甚远,社区形态复杂性与多样性,给开展社区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新兴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逐渐形成群体意识,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冲突不可避免,冲突一旦发生,社区或政府的派出机构街道办事处马上被推到风口浪尖,但在现行政府体制中,他们处理问题的能力较弱,往往一些小问题处理不当,就会引发社会不稳定。像城市管理部门与小贩之间,本地人与外来工的关系,业主与开发商、物业管理公司的关系,容易造成一些社会不稳定的因素。

  (六)以行政为主导的社区工作模式还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

  城市社区工作,以服务城市居民为工作对象,以服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这种对上负责、宏观指导的指导思想,与社区居民多元化需求带来的对下负责、微观帮助的客观要求不相适应。导致社区工作在服务对象的细分和分类指导方面线条比较粗,对弱势群体的帮助方面,属于“你有求、我才去帮“的被动式的服务。没有主动从弱势群体的角度切入,更有效调动和整合所有的社会资源,推动社区、社会的助人自助的观念和风气的形成和以人为本理念的真正落实。在社区,社区工作更多地表现为具体的事务。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具体事件考验着社区工作者的思维、处置、应对等能力,对社区工作者的知识、水平和从业技术的要求也非常高。传统

  的遇事和稀泥或双方各打50大板的粗放型处理办法,受固有思维习惯影响,先入为主,轻易表态、做批评、做道德批判,不愿或难以花时间真正去了解、去倾听,就难以真正对服务对象产生实质帮助。对服务对象特别是弱势群体存在居高临下的心态,没有与求助者建立平等的关系,并充分尊重服务对象的意愿,倾听、共情,就必然影响工作绩效,严重的甚至会损害社区的形象。

  二、构建完善社区治理模式的对策

  新形势下,社区日益成为各种利益关系交汇点、各种社会矛盾的集聚点、社会建设的着力点和党在基层执政的支撑点,做好社区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社会环境,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根据__市的实际情况,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加强社区建设。

  (一)加快社区居委会去行政化进程

  建议在__市城区居委会设立试点,以推动社区居委会和社区服务站职能分开作为社区规范化建设重点,对社区目前承担的各项工作进行全面梳理,进一步规范社区党组织、居委会和服务站的职能,切实解决长期以来社区职责不清、行政事务负担过重等问题。实行行政事务社区“准入制“,拦截、过滤政府下达的大部分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任务。同时,把区直直接为群众、企业服务的行政职能赋权于街道,增强街道的服务力、执行力。

  (二)政府转变职能,主动适度放权

  一是强化加大政策扶持培育,积极鼓励和支持社区民间组织的成立,支持社会力量投资兴建和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兴办公益事业,并为之提供

  政策、项目、资金等资源支持。建立社会组织发展专项基金和扶持基金,特别是对新兴产业、民生产业等领域的新社会组织,在创办之初给予资金扶持,并依据社会组织的服务类型制定税收优惠扶持政策。二是大力推行“议行分设“。政府在社会管理中发挥政策制定、资源提供和服务监管的职能,而具体运作可由社会组织实施。逐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将一些适合市场运行的社会服务事务,如社区居家养老、环境卫生、治安巡逻等交由发展成熟的社会中介组织承担,政府则负责对其运作进行监管。三是对社区社会组织放权。街道成立枢纽型社会组织,培育领军型社会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通过让渡公共事务、购买服务等方式,为社会组织提供了自立自强的发展空间。

  (三)提升社区干部治理能力

  立足于社区工作者的专业化、职业化,不断壮大社区工作者队伍,大力提升社区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和服务能力。一是明确社区工作者的配备标准。推行网格化管理,按照200至400户左右划分网格,每个网格配备1-2名网格社工,作为“全科医生“负责收集社情民意、调解矛盾纠纷、服务居民群众等工作。二是提高社区工作者待遇。社区机构纳入事业单位序列、工作人员纳入正式编制、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办公场所纳入城市建设规划。三是促进社区工作者职业化和专业化,鼓励社区工作者参加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不断提高社区工作者的能力素质,使原有的社区工作者更快地完成角色转换,更好地胜任新时期社区工作的任务和要求。

  (四)社会组织按照市场规律运作,实现社区服务社会化

  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为社区居民提供高效快捷的服务。针对居民的公

  益性需求,通过社工、志愿服务组织提供专业社工、精神慰藉、法律援助、助学助困等公益性服务。以便民利民为出发点,不断探索为民服务的新机制、新领域。以求助电话、社区服务网站和短信为载体,构建一个覆盖全市、辐射城乡社区的信息服务平台,24小时全天候提供生活类、资讯类、事务类、电子商务类等多项服务,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社区服务求助网络。参照嘉兴市建立__社区服务平台,推行城市社区10分钟服务圈,为孤寡老人、空巢老人打造“一键通“应急呼叫系统。同时,建立服务成效回访评估机制。定期回访项目执行情况,了解居民需求,保持项目创新性和长效性,提升居民参与度和满意度。

  (五)完善社区管理制度。

  一是职责规范化。制定下发《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城市社区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解决社区建设若干具体问题的意见》等文件,进一步明确社区的职能定位、内设机构、运行方式、办事流程和服务标准,理顺与区直部门、居委会的关系。二是管理制度化。参照贵阳市制定《城市社区工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指导意见》、《新型社区建设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社会管理工作问责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出台《社区管理暂行办法》、《城市社区工作条例》,建立以年度目标和项目化运作为基础的任务分解体系,以专项财政经费和预算增长机制为核心的财政保障体系、以群众满意度为目标的综合目标考核体系、以工作绩效排位制和责任追究制为重点的实施监督体系,推动社区健康有序运行。三是建立公共财政的保障机制。如__新区在2007年3月颁布了《关于加强街道社区管理与服务财政保障的实施意见(试行),__区在2010年也颁布了《关于加强街道社区管

  理与服务财政保障的实施意见》,从预算管理、经费保障、财力支持等方面不断提高社区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水平。

  (六)社工模式引入社区工作

  传统社区工作是用经验型、传统型的群众工作的手段,把居民群众当做工作对象,社工模式更偏重开发弱势群体的潜能、自助和他助相结合的方法做好工作,促进社区居民参与社会事务,促进社区人际之间的支持和合作,达到共同提高。以人为本的社区工作,是一个解决社区问题的方法和促进社区居民成长发展的过程。通过个案工作,结对帮扶、同辈教育等方式,既能帮助社区居民解决实际困难,又促进社区居民个人成长,让每个人认识到自己的权利、能力、与独特性,达到个人转变,建立适应社会需要的新的价值观,使他们成为更适应社会生活的积极角色。在服务中,贯彻社会工作原则,以平等的姿态与人沟通。在服务中,做到倾听、共情、接纳、不做道德判断,个别化和当事人自决,运用科学的工作方法和技巧,帮助、扶持、助人,人与人之间的链条连接的更加紧密。让社区居民在不断反省自己的处境,寻找内在与外在的资源,建立自信和新的目标,最终达到主体意识的提升和个人的成长。

  (七)不断提升社区共治的能力

  一是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工作。在社会构成日趋多元化的今天,以单一的组织或人员队伍完成纷繁的社区工作的全部内容已经非常困难。通过招募志愿者,把一双手变成百双手,有效地解决了工作有人做的问题。使志愿者成为推进社区发展的主力军,依靠志愿者人员来做大量的教育和服务工作,有利于社区工作者专注于组织和管理。使一些原来受助的居民,通过他助、互助、自助到助人,成为社区积极的力量。在社区中发展

  志愿者队伍,还为实现社区的自治,培养社区的骨干力量打下好的基础。二是培育社区意识,激活社区共治的动力。积极培育社区成员的参与意识和公共精神,塑造公共价值认同,增强社区归属感和认同感。同时,要让参与者分担责任,增强社区成员的公共责任意识,从而凝聚共识。建立社会评价机制,即组织社区代表、专业队伍第三方组织、社区团队、知名人士通过各种形式征求他们对社区服务项目等公共议题方面的意见建议。

推荐访问:城市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探讨 对策 治理 探讨

版权所有:kk秘书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kk秘书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kk秘书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闽ICP备180287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