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战略规划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方案
为深入贯彻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视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四为四高两同步”总体思路和要求,全力用好市委“五抓一优一促”经济工作主抓手,落实“三个强市、三个高地”工作目标,按照县委、县政府“一区三园四个”建设目标,以沿黄示范带“1+5”工程(以黄河一号旅游公路为牵引,打造“特优农业、生态保护、文旅融合、美丽乡村、特色小镇”五大基地)为抓手,创建高质量高标准黄河流域(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特制订本推进方案。
一、打造沿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带
坚持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按照“高点定位、适度超前、突出特色”发展思路,重点实施沿黄示范带“1+5”工程。围绕黄河一号旅游公路沿线村庄发展实际,放大沿黄自然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整合资源和项目资金,加快推动沿黄产业发展、生态修复保护、文化旅游和农村人居环境集中连片整治,由点向面拓展,串点成线,全力打造“特优农业、生态保护、文旅融合、美丽乡村、特色小镇”五大基地,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沿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带,实现沿线色彩由“灰”“黑”转变为“绿”“蓝”。
(一)积极推进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建设。围绕“专用性、安全性、智慧性和环境友好型”的总体思路,全力推进黄河一号旅游公路建设,建好主路、优化布局、健全设施、美化环境、智慧旅游,完成傅作义故居-吴王古渡段10公里道路建设。规划建设不同功能的自行车道、健走步道等,提升“慢行系统”深度体验;在沿线合理设置驿站、房车宿营地、农副产品销售点、观景台、小憩园、停车场等附属设施,确保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突出旅游公路沿线自然风光和人文特色,以建设美丽乡村为契机,推进旅游公路沿线美化绿化净化工程,展示多样化的生态美景;加快实施特色旅游标志和信息指引系统,构建规范化、智慧化、特色化的指路标志和指景标志融合协调的信息指引系统。实现黄河一号旅游公路(段)28.9公里高标准全线贯通。
(二)黄河公路+特优农业。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规范耕地占补平衡。加强高标准农田和旱作梯田建设,在孙吉、角杯、东张三个乡镇建设黄河流域粮食优质高效高产示范基地6.88万亩、水稻优质高效高产示范基地3000亩,在北辛等5乡镇27个村完成高标准农田9万亩建设,确保粮食种植面积只增不减。大力发展特优品牌养殖,重点抓好东张镇年出栏840万只肉鸡养殖项目建设,提升鲜活畜禽供应水平;抓好孙吉镇数智渔业产业链项目、角杯镇潘西设施渔业等项目建设,推动水产基地建设。推动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以苹果制(繁)种能力提升项目为牵引,进一步做好七级
镇坑棚设施樱桃、东张镇设施冬枣、水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等项目建设,上马一批水果分拣包装、水果交易市场项目,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三)黄河公路+生态保护。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优化生态空间格局,加强湿地保护和水土流失防治,提升大气、土壤、水资源环境质量。按照“保护优先、绿色发展”原则,积极推进荒山、荒沟绿化5万亩,高水平做好小风线改线工程通道绿化、旅游公路沿线绿化40万平方米。高标准实施吴王护岸上延工程,有效整治河道安全,将防洪标准提高到50年一遇。大力开展固废污染治理,重点做好农业废弃物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大力发展绿色循环经济,提升资源集约化利用水平。通过实施涑水河流域生态修复、涑水河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沿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楚侯工业园区污水处理等工程,使沿黄、沿涑农村生活污水得到资源综合利用,进一步扼制水土流水,减少土壤污染,改善入黄水质。
(四)黄河公路+文旅融合。聚焦全域旅游,深度挖掘、整合我县沿黄文化旅游资源,提升景观、丰富业态、叠加功能,串点成线,连线成面,全力建设精品旅游示范带,重点推进代村石榴采摘园-临晋县衙-姬鹏飞故居-忠定苹果观光采摘园-吴王古渡-薛公黄河湿地公园-傅作义故居“黄河风情游”精品线路创建2家以上高标准“黄河人家”,完善沿黄旅游服务功能。加强文化遗产挖
掘、保护、传承,按照标准化、智慧化、现代化的要求,创建孙吉薛公乡村旅游示范村,启动猗顿园、临晋县衙改造提升工程,开发“农文旅融合”旅游样板工程。快速推进黄河大桥项目落地,打通区域交流壁垒,共享景点与客流,实现跨区域文旅联动。
当前隐藏内容免费查看
(五)黄河公路+美丽乡村。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科学有序推进“多规合一”的村庄规划编制,以农耕文化传统村落保护为特色,做好村庄道路硬化、拆违治乱、厕所革命、污水治理、垃圾治理、医养结合等工程,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实现“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沿黄美丽乡村建设目标,重点打造1个市级美丽乡村和10个县级美丽乡村。
(六)黄河公路+特色小镇。立足新型城镇化发展理念,围绕聚集生产要素、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重要切入点和发力点,采取“企业主导、政府支持、市场运作”的模式,启动庙上冬枣特色小镇、北景养殖特色小镇、北辛农文旅特色小镇、耽子果品加工特色小镇、孙吉康养小镇建设,加速产业培育、要素聚合、产城融合,力争一年见成效,三年大变样,通过五年的努力,全县培育3-4家主导产业明显、生态环境优美、功能叠加融合、体制机制灵活的特色小镇,打造新的县域经济增长极。
二、继续实施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双十工程”
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下谋发展,持续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重点落实三科农商城、智能电子产业园、国家果业公园综合博览区、华恩年加工30万件汽车零部件生产线、一洲实业年产8000万米高档服装面料生产线、源泰热能年产20万吨高档生活用纸、豪钢年产5万吨煤机配件生产、国耀新能源30MW生物质热电联产、鑫晟新材料年产6万吨新型高品质合金粉末、顺丰速运物流传输带安装等项目,力求在新基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新业态上不断取得突破。
三、推进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黄河流域(段)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高度重视先行区建设工作,不断完善示范带项目推进机制,强化跟踪调度,压实工作责任,明确一名班子成员具体抓,切实把这项工作作为当前中心工作抓紧、抓实、抓到位。
(二)抢抓政策机遇。抢抓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部崛起等重大政策叠加期机遇,围绕特优农业、生态保护、文旅融合、美丽乡村、特色小镇等五大基地建设,深刻领会《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方向)__预算内投资专项管理办法》,密切跟踪__、省政策动态,积极主动与国家部委、省直部门对接,全力争取政策、资金和项目支持。
(三)狠抓项目建设。强化项目储备,立足我县发展实际,进一步谋划一批、完善一批、提升一批成熟度高、示范性强的重大项目,为我县高质量发展聚力蓄势增后劲。统筹落实“五个一”项目推进机制,进一步明确项目推进时间节点,倒排工期,确保项目按计划推进。
(四)强化要素保障。举全县之力加快沿黄示范带创建和“双十工程”实施凝聚资金向项目流动、土地向项目倾斜、人才向项目集聚的推进合力。各项目责任单位要带头讲诚信,积极营造“六最”营商环境,针对项目需求研究制定合法合规、有竞争力的配套政策,全力推进项目实施。
篇二: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战略规划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
黄河滋养了大地,孕育了城市文化。黄河段长628公里,占黄河总长度的11.5%,从东明县入境,是黄河流域唯一河海交汇区,是下游生态保护和防洪减
灾的主战场,在动能转换、对外开放、文化传承等领域独具优势,生态保护和高
质量发展潜力巨大。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
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地处黄河下游,工作力争上游〃。为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
展格局,更好服从服务国家战略,发挥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推动黄河流域协同
合作、协调发展,展现担当,贡献力量,根据《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规划纲要》,编制本规划。
规划范围覆盖全域,重点是黄河干支流流经的9个设区市和相关县级行政
区。规划期至2030年,分两个阶段推进实施,第一阶段为〃十四五〃时期,即
2021年至2025年,第二阶段从2026年至2030年。中期展望至2035年,远
期展望至本世纪中叶。本规划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导
性文件,是编制专项规划、制定相关政策、实施重大工程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发展背景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为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拓展发展新空间,厚植发展新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提
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第一节重大意义
有利于探索形成大河三角洲保护新模式,提升黄河生态系统功能。加强黄河
下游生态保护修复和环境综合治理,完善防洪减灾体系,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
用,保护黄河三角洲生态安全,提高生物多样性,维护我国暖温带最完整的湿地
生态系统。
有利于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培育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坚决淘汰
落后动能,坚决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坚决培育壮大新动能,打造先进制造业高地
和新兴产业发展策源地,强化新动能引领作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辐射带动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
有利于发挥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开创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加快完善快速
交通体系,强化城市间分工协作,提升中心城市能级,推动经济圈T本化发展,促进全流域中心城市和城市群融合互动,凝聚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动力。
有利于统筹陆海联动,打造黄河流域对外开放新高地。主动融入国家对外开
放大局,充分发挥黄河流域最便捷出海口优势,放大自由贸易试验区、一上海合
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等高能级开放平台效应,加快构筑国际物流大通道,推动形成陆海统筹、内外联动、东西互济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有利于保护传承弘扬城市文化,奏响新时代〃黄河大合唱〃。深化与沿黄地
区文化交流合作,保护和挖掘整理黄河文化资源,以黄河文化为引领,统筹推动
创新融合发展,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促进文明和世界文明交流互鉴。
第二节发展优势
战略地位重要。是新亚欧大陆桥桥头堡和东北亚经济圈重要组成部分,是连
接京津冀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桥梁纽带,是我国由南向北扩大开放、由东向西梯
度发展的战略节点,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一带一路〃建设等重
大国家战略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
生态功能突出。陆海兼备、河海湖相连,黄河三角洲是我国暖温带最完整的湿地生态系统,对维护黄河下游和黄渤海生态安全十分重要。沿黄地区湿地面积
120万公顷,占全省70%;森林面积113万公顷,占全省40%;拥有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地248个,面积9714平方公里。泰山、沂山等鲁中南山地生物多
样性丰富。
资源禀赋良好。是国家重要粮仓和农产品生产基地,粮食产量居全国第3位,蔬菜、水果、花生、畜禽产品、水产品等产量居全国前列。矿产资源富集,是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海岸线长3345公里,约占全国六分之一,海域面积
15.95万平方公里,沿海港口年吞吐量达到16亿吨。
龙头作用凸显。半岛城市群是黄河流域发展动力格局〃五极〃之一,地区生
产总值、工业总产值、进出口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均居沿黄省区首位,陆海统筹、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科教文化等综合优势突出,辐射带动作用明显。
动能转换有力。是全国唯一的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探索形成了科学有
效的动能转换路径。〃十强〃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不断壮大,〃四新〃经济占比达
到3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40%,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8.2%,市场主体突破1000万户,区域综合创新能力位居全国前列。
文化底蕴深厚。是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和儒家文化发源地,拥有〃三孔〃、泰山、大运河、齐长城等世界文化遗产,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
发展,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国际影响力日益扩大,是展现黄河文化多样性的代表区
域。
第三节问题挑战
生态保护治理任务繁重。黄河三角洲生态脆弱,极易发生退化,入海口近岸
海域水质因流域输入污染影响,存在超标问题。沿黄地区水土流失较为严重,水
生态环境问题依然突出,矿山地质环境生态修复治理任务艰巨,海水倒灌引起的土壤盐碱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大气环境质量需要持续改善,东平湖总磷浓
度一直处于达标边缘。
防洪减灾压力依然较大。黄河下游槽高、滩低、堤根洼,""二级悬河〃态势
严峻,河道高出两岸地面4米至6米。河道整治工程不完善,部分引黄涵闸、分洪闸等穿堤建筑物存在病险因素,影响防洪工程安全。东平湖蓄滞洪区安全设
施建设滞后。刁口河入海备用流路萎缩、侵占严重。干支流岸线资源管理粗放,乱占、乱采、乱堆、乱建问题尚未彻底解决。防洪非工程措施不到位,灾害预警
能力有待提高。
水资源制约问题突出。资源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并存,以工程性缺水为主。
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全国的六分之一,沿黄县(市、区)
一般年份缺水量8亿立方米。作为我省供水的重要来源,黄河正常年份来水量减
少趋势明显,随着生产生活生态用水量需求加大,水资源短缺问题突出。
产业结构层次不高。沿黄地区经济发展资源型、重化型特征较为明显,大多
处于产业链条中低端,产业集中度不高。高端要素资源集聚能力不强,创新发展
能力不足,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压力大,新兴产业引领作用不够,成为制约高质量
发展的突出短板。
黄河文化挖掘保护欠缺。对黄河文化缺乏深入系统研究,对其丰富内涵和时
代价值挖掘提炼不足,文化遗产保护投入较少,活化利用形式单一,创新创意少。
文化旅游融合力度不够,质量效益亟待提升。
区域发展协同协作不够。区域一体化内生动力不足,中心城市首位度不高,各地比较优势发挥不充分,产业发展互补性不强,城乡融合度不高。流域区域分
工协作、高效协同发展机制不完善。
第二章总体要求
第一节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科学把握新发展
阶段,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
革为主线,准确把握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战略要求,牢牢把握〃走在前列、全
面开创〃目标定位,紧紧围绕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
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纵深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着力加强生态环境保
护,着力保障黄河长治久安,着力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着力推动高质量发
展,着力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着力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着力推动跨区域交流
合作,充分发挥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打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
区,在〃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伟大事业中贡献力量。
第二节主要原则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生
态文明建设融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全过程,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
格局,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从过度干预、过度利用向自然修复、休
养生息转变,强化能耗双控,推动清洁生产,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坚持量水而行、节水优先。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加强需水侧管理,深化用水制度改革,建设节
水型社会,坚决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用市场手段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低效向节
约集约转变。
坚持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因地施策促进特色产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强
化中心城市和各类园区支撑能力,走富有区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坚持动能转换、龙头引领。持续推进〃腾笼换鸟、凤凰涅槃〃
焦打造具
有国际核心竞争力的〃十强〃现代优势产业集群,加快建设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
验区,提升半岛城市群一体化、现代化、国际化水平,促进高端要素合理流动和
高效集聚,更好发挥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
坚持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注重生态保
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强化黄河保护治理的法治保障,建
立健全统分结合、协同联动的工作机制,促进陆海统筹、河海联动,干支互济、两岸协同,产城融合、城乡t本。
坚持改革创新、开放合作。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
体系,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构
筑高能级开放平台,高质量开展〃双招双引〃,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
第三节战略定位
黄河流域绿色生态大廊道。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布局,创新生态环境保护
模式,系统推进污染防治,全面改善生态环境,推动流域绿色发展,加强河口生
态保护区管理,建设黄河口国家公园,蹿出大江大河生态文明建设新路径。
黄河长久安澜示范区。大力实施河道整治工程,稳定黄河入海流路,推进东
平湖、南四湖综合治理,加快完善防洪非工程措施,提高防洪排涝能力和应急保
障水平,防范水之害、破除水之弊、大兴水之利、彰显水之善,打造沿黄地区群
众生命财产安全屏障。
黄河流域科教创新生力军。坚持创新引领,深入实施科教强省、人才兴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搭建高能级创新平台。深入落
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优化教育结构,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打造黄河流域人
才集聚高地、科技创新策源地。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充分发挥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坚定不移推进
新旧动能转换,加快培育特色优势现代产业体系,打造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实验
区。
黄河流域改革开放先行区。以市场化改革为核心,以制度性开放为牵引,深
度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抓住RCEP签署机遇,强化与沿黄省区交流协作,统
筹推进陆海联动,建设国际互联互通大通道,打造黄河流域面向、连接亚欧的双
向开放门户。
黄河流域文化〃两创〃大平台。系统保护黄河文化遗产,深入挖掘黄河文化
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高水平建设儒家文化区,弘
扬城市优秀文化,推动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篇章,构筑黄河文化交流传播阵地,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第四节发展目标
到2030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基本形成节约
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和高质量发展的产业体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半
岛城市群龙头作用明显增强、示范引领作用更加突出。
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流域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污染综合治理工程顺利
实施,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空间布局不断优化,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
续减少,流域治理水平明显提升。产业发展规划、重点项目建设与国家产业政策
和能耗双控目标充分衔接,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以达峰目标为引领,二氧化
碳排放得到有效控制。黄河三角洲保护成效明显,河流生态系统不断完善,黄河
口国家公园基本建成。
防洪减灾能力显著增强。黄河入海流路保持稳定,基本控制游荡性河段河势,〃二级悬河〃治理和重点河道综合整治取得明显成效,水库、河道和蓄滞洪区等
防洪减灾工程更加完善,灾害监测预警和防灾救灾能力大幅提升,现代化防洪减
灾体系基本建成。
水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基本构建起河库串联、水系联网、城乡结合的供
水保障网络,水资源科学配置和调度机制不断完善,引黄灌区全部实现农田计量
灌溉,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高质量发展水平显著提升。重点领域改革率先突破,创新发展体制机制系统
完善,创新能力创业活力竞相迸发,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新旧动能转换塑成
优势,以城市群为主的动力系统更加强劲,乡村振兴城市样板全面形成,服务构
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
双向开放格局显著优化。自由贸易试验区、一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
范区建设成效显著,中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国际互联互通
能力进一步增强,陆海统筹开放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黄河文化影响力显著扩大。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基本建成,黄河文化遗产得到
有效保护,黄河文化焕发新的生机活力,文明交流互鉴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拓展。
人民生活品质显著改善。居民收入增长高于经济增长,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水平明显提高,滩区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改善,解决相对贫困问题的长效机制
更加成熟完善,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
强。
到2035年,基本建成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生态环境质
量和生态服务功能根本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
,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
型,美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黄河防洪减灾能力显著提升,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水平全国领先,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建成高水平创新型省份,率先形成现代
产业体系。区域协调、陆海统筹、开放合作水平全面提升,建成一批标志性、引
领性国际合作平台。黄河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人的全
面发展、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明显进展。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充分发挥,现代化城
市群体系全面塑成。
到本世纪中叶,黄河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实现现代化,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
新格局,建成新时代现代化强省,生态环境优美和谐,发展质量全国领先,率先
实现共同富裕,黄河流域成为展现〃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亮丽风景线。
第三章建设黄河下游绿色生态廊道
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设以黄河三角洲湿地为主的河口生态保护区,促进黄河下游河道生态功能提升
和入海口生态环境改善,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第一节保护修复黄河三角洲
实施黄河三角洲I自然保护区修复提升工程。优化调整功能分区,加大黄河三
角洲I、滨州贝壳堤岛等自然保护区修复力度,实施黄河入海口湿地生态修复与水
系连通工程、近海水环境与水生态修复工程。对重要生态功能区实行封闭式管理,限制或禁止开发性活动,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全面落实勘界立标,推进
自然保护区确权登记。依法开展清理整治探矿采矿等活动,在确保全省完成耕地
保护和永久基本农田划定任务的基础上,稳妥推进自然保护区核心保护区耕地退
田还林、还草、还湿。开展黄河三角洲湿地与重要鸟类栖息、地、湿地联合申遗。
以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主体,整合优化黄河三角洲国家地质公园、黄
河口国家森林公园、黄河口生态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等自然保护地,高水平建
设黄河口国家公园。
实施黄河三角洲生态防护治理工程。对黄河三角洲中小河流进行生态修复,推进生态调水和清水沟、刁口河流路生态补水工程,构筑科学合理、循环互济的水系,促进黄河与自然保护区之间、自然保护区内部湿地之间水系连通,维护湿
地、河流生态系统健康。开展河口备用流路运用研究,实施刁口河流路保护与修
复,促进生态补水常态化。加强对河流入海口、重点海湾、近岸海域的污染防治,深入开展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加强农田林网和海防林建设,实施引排水沟渠生态
化改造、黄河口防护林工程,增强防风固沙能力,遏制土地沙化趋势。优先采用
生态方法,加强盐碱地综合治理,实行多水源联合调度,发展咸淡水安全轮灌补
灌技术,建设耐盐碱植物种质资源库,推广耐盐碱作物种植。实施拦蓄补源、地
下水回灌、河口地下水库建设、地下坝截渗等工程,加大黄河三角洲沿海地区海
水入侵防治力度。高标准建设防潮堤体系,推进潮间带湿地生态整治,加快构筑
海岸线自然保护带。减少油田开采、围垦养殖、港口航运等经济活动对湿地生态
系统的影响。深入开展洪水、风暴潮、地震海啸等重大灾害及气候变化对黄河三
角洲的潜在影响评估,统筹谋划防护工程建设,加快完善防护和应急救助体系。
实施黄河三角洲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加强湿地资源、植被、动物等生物多
样性保护,实施黄河三角洲珍稀濒危动物保护、极小动植物种群保护等工程。开
展鸟类栖息地保护行动,建设东北亚内陆和环西太平洋鸟类迁徙中转站、越冬地
和繁殖地。实施近海水环境与水生态一体化修复,促进以牡蛎礁、鱼虾蟹贝类为
重点的物种保护,建设海洋生物综合保育区。加强黄河三角洲专项特色植物保护、抚育和植被恢复,开展野大豆、罗布麻、天然柳林等封闭式保护管理,推进盐地
碱蓬群落恢复。建立外来物种监测预警防控体系,实施互花米草等外来物种入侵
治理行动计划。
实施智慧黄河三角洲建设工程。统筹运用地面生态系统、环境、气象、水文、水土保持、海洋等监测站点和卫星遥感,加强数据集成分析和综合应用,实现空
气、地表水、地下水、海洋、土壤等生态环境质量和污染源监测全覆盖,及时评
估、预警生态环境风险。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植被和珍稀濒危物种观测,
建立自然保护区生态和资源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智慧黄河三角洲监测监管网络和
科研信息服务平台。
实施黄河三角洲生态系统展示体验工程。发挥处于河流、海洋、陆地交接带,淡水与咸水、陆生与水生、天然与人工等典型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的综合优势,规
划建设数字国家湿地公园和数字世界湿地博物馆,统筹布局生态景观和人文景
观,深入开展生态教育、自然体验、生态旅游等活动,打造全球著名的湿地生态
系统展示体验目的地。
第二节实施重点区域生态治理
实施泰沂山区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深入推进泰山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
修复工程,加大泰沂山区水土保护与水源涵养力度,通过封山育林、人工造林等
方式合理配置植物群落,建立生态功能完善、季相变化丰富、具有观赏价值和泰
沂山区植物特色的生态体系,健全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保护山地森林生态系统
和珍稀濒危动植物资源。提高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能力,强化监督管理,严控人为
新增水土流失。建设生态清洁型小流域。
实施大汶河一东平湖生态区保护修复工程。完善〃治用保〃相结合的治污体
系,实施生态补水,维持基本生态用水需求,实行人工湿地水质净化,推进大汶
河、瀛汶河、柴汶河、牟汶河、东周水库、雪野水库等水体生态修复,修复大汶
河沿线生态系统打造大汶河绿色发展生态长廊。加大东平湖生态综合整治力度,争取将东平湖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范围,建设沿湖生态隔离带,推进湖区水
生态环境和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突出南水北调调蓄枢纽作用,保障东线工程
水质安全。加大东平湖〃放鱼养水〃力度,改善湖区水生生物群落组成,增强水
体自净能力。推进徂彳来山、莲花山、三平山等山体科学生态修复。
实施小清河生态区保护修复工程。系统推进流域生态保护、污染源头削减、入河污染防治、支流达标整治和入海污染控制,以复航工程倒逼污染治理,实施
小清河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工程,持续改善小清河流域水环境质量。实施小清河
及其支流生态清淤工程,科学开展底泥无害化处置。实施流域生态补水,推进再
生水循环利用,保障河道生态水量。保护泉水资源,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维护
完整的泉水生态系统。加强水体生态修复,在满足排洪排涝功能的前提下,逐步
恢复河道动植物生态多样性和河口受损生态系统。以小清河源头湿地、白云湖等
为重点,开展退耕还湿、退渔还湖、退耕(养)还泽(滩),实施人工湿地水质
净化工程,确保小清河干流及主要支流水质稳定达标。
实施南四湖生态保护修复治理工程。突出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坚持空间布
局与发展功能相统一,优化提升南四湖生态功能和南水北调调蓄枢纽作用。加快
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建设,推进退养还滩、退渔还湿,修复功能退化岸线,建设白马河、泗河、新薛河等湿地。科学确定南四湖生态水量(水位)。开展南
四湖省级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区域生态多样性调查评估。打造高标准环湖生态林
带,提升环湖森林质量。严控湖泊网围养殖,推进以渔净水、以渔控草、以渔抑
藻,合理确定水域养殖规模,修复水域生态环境。开展南四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
理和可持续发展试点。
实施大运河生态保护修复治理工程。加快恢复提升大运河河道和岸线保护、防洪排涝功能。依托自然水系、调蓄工程、人工水系,强化大运河及周边河湖水
利联系,实施大运河支流河道生态修复工程,统筹实现大运河的生态、防洪、供
水、文化、景观、航运等多种功能。以本地水资源、城镇再生水等为主,以南水
北调、引汶调水等为补充,保持大运河主河道及沿线主要河流基本生态用水。加
强植被绿化,建设滨河绿道。加强砂石、煤炭等干散货运码头扬尘治理,配套覆
盖、洒水等抑尘措施。开展沿岸污染综合治理,减少入河负荷。加严港航船舶污
染治理标准,提高船舶污染监管和防治水平。
第三节打造沿黄生态保护带
实施健康水生态保护工程。坚持自然生态系统完整、物种栖息地连通、保护
管理统一,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
单〃三线一单〃制度,完善沿黄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
则草。加大黄河干流、支流河道及河口地区水生态保护修复力度,开展小流域水
土保持治理。统筹实施沿黄防护林、农田防护林、城乡绿网、黄泛平原风沙区水
土保持治理等生态修复工程。建设沿黄城市森林公园,高水平打造一德州一聊
城、滨州一淄博一东营沿黄百里绿色长廊。
开展滩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统筹黄河滩区生态空间和农业空间,依据新一
轮国土空间规划,推进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实施滩区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保护修
复工程。因地制宜推进滩区退地还湿,打造滩河林草综合生态空间,加强滩区水
生态空间管控,提升下游河道行洪和滞洪沉沙功能。建设黄河防汛防浪林,严禁
围河造田、种植阻水林木及高杆作物,建设耕地、林草、水系、绿带多位一体的黄河滩区生态涵养带。以保障防洪安全为前提,兼顾生态建设,合理发展生态农
业、绿色养殖业和生态旅游业,严格控制农业面源污染。严厉打击乱捕滥猎鸟类、非法开矿采石、挖砂、取土等破坏生态行为,维护滩区生态安全。
完善自然保护地体系。优化整合各类自然保护地,合理定位保护地的主体功
能、边界范围和保护分区,优化自然保护地空间布局。完善自然保护地管理政策,实现自然保护地统一设置、分级管理、分区管控、严格保护,形成以国家公园为
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管理体系。
综合治理修复采矿损毁地。加快历史遗留矿山生态地质环境修复,实施采煤
塌陷区综合治理和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因地制宜建设济宁一枣庄环湖生
态区、泰安(新泰)农光互补治理区、范泽边采边复综合治理区、一德州土地复
垦与城市功能开发治理区。落实《绿色矿山建设管理办法》,2021年起,新建
矿山投产后1年内全部达到绿色矿山要求;2025年年底前,我省大、中、小型
矿山的绿色矿山建成率,分别达到90%、80%、70%o
图片
第四章
实施环境污染系统治理
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实施科学、精准、依法治污,纵深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统筹推动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综合整治,大幅减少黄河流
域主要污染物排放,有效增加优质生态环境产品供给。
第一节统筹推动水污染治理
综合整治流域污染。完善和落实河长制、湖长制,开展黄河流域干支流排污
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对合法合规的纳入监管,对违法违规的进行封堵,全面消
除城乡黑臭水体,打赢碧水保卫战。推进南四湖、东平湖、大汶河、小清河、徒
骇河等重点河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与修复,开展生态护岸改造及底泥清淤疏浚,增强水体环境容量和自净能力,有效控制河道内源污染。完善河湖岸边、农村河
沟和近岸海域垃圾打捞处置体系。开展入海河流综合治理。
深度治理工业污染。加强高氟、高盐和涉重废水分质深度治理和日常监管,确保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推进工业集中区污水管网和污水厂建设,加快省
级及以上工业集聚区废水集中处理设施升级改造,持续提升污水收集、处理能力,推进化工园区、涉重金属工业园区〃一企一管〃和地上管廊的建设改造,积极推
行〃智慧管网〃。严控工业废水未经处理或未有效处理直接排入城镇污水处理系
统。
全面治理城乡生活污染。完善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推进老旧城区、城中
村、城乡结合部污水收集管网建设与改造,逐步实现全流域建成区雨污分流,消
除管网收集空白区。探索实行城镇生活污水通联通调,最大限度减少污水处理厂
检修期和突发事故状态下污水直排外溢对环境影响。在具备条件的城镇污水处理
厂下游建设水质深度净化工程。深入开展农村生活污水、农村黑臭水体和生活垃
圾治理。在引黄灌区开展农田退水污染综合治理,建设生态沟道、污水净塘、人
工湿地等氮、磷高效生态拦截净化设施,加强农田退水循环利用。
第二节深入开展大气污染联防联控
强化源头污染防控。实施新一轮〃四减四增〃行动计划,以京津冀大气污染
传输通道城市为重点,调整优化产业、能源、运输结构,强化区域联防联控和应
对重污染天气,打赢蓝天保卫战。持续推进煤改气、煤改电工程。排查整治〃散
乱污〃企业,实现〃散乱污〃动态清零。推动钢铁、地炼、电解铝、焦化、轮胎、化肥、氯碱等高耗能行业转型升级。严格落实新上煤耗项目煤炭消费减量替代政
策,推进全省平原地区清洁取暖改造,加快燃煤小锅炉淘汰,提高工业炉窑清洁
能源替代比例。推进各类园区循环化改造和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对获得国家和省
级命名的生态工业园区予以支持。开展企业清洁生产领跑行动,依法实行强制性
清洁生产。
开展重点领域污染治理。实施钢铁、焦化、建材等行业污染全过程治理。推
动焦化、电解铝等重点行业实施超低排放治理改造,有效管控全行业无组织排放。
继续深化化工园区安全生产和环保整治。强化工业炉窑和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
综合治理,协同治理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污染,实施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
制。全面治理扬尘,开展建筑工地扬尘、工业企业堆场扬尘和矿山扬尘整治,降
低区域降尘量。推动散煤、生活面源和农业源大气污染治理。大力推进移动源污
染综合治理和淘汰更新,推动柴油货车、非道路移动机械、船舶柴油机的清洁化,实时管控移动源污染,加强油品监管执法,确保城市细颗粒物浓度下降率达到国
家考核要求。实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环保管家等生态环境治理模式。加强生
态环境风险防范,有效应对突发环境事件。
第三节切实加强土壤污染综合治理
全面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开展土壤环境详查,完善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
络,实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县(市、区)全覆盖,建立土壤生态环境观测研究
基地,开展断源成效监测评估工作。以农用地土壤超筛选值、农产品质量超标集
中区为重点,全面开展土壤污染来源排查整治。实施耕地土壤环境治理保护,推
进耕地分类管控,严格管控重度污染耕地。实施保护性耕作,开展农药化肥使用
减量计划,推行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免(少)耕播种、粮豆轮作、农用薄膜
科学应用与回收利用等措施。加强土壤污染源头控制,有序推进建设用地土壤污
染风险管控和修复,重点解决人口密集区化工企业腾退土地安全利用。
开展固体废物和地下水综合整治。加强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收集处理,以危
险废物为重点开展工业固体废物综合整治行动,完善危险废物处置监管措施,实
行规范化管理,着力提升危险废物处置能力,加强工业固体废物风险管控和历史
遗留重金属污染区域治理。加快推进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有序发展垃圾焚烧
发电,加强白色污染处理,提升农村有机废物收集、转化、利用水平。实施地下
水超采综合治理工程,开展地表水与地下水联合调蓄试点。科学划定地下水重点
污染防治分区,实施典型地下水污染场地修复治理工程。到2025年,建立地下
水环境监测和污染防治体系。
第四节
大力推动污染治理T本化
建立陆海统筹的生态环境治理机制。全面实施排污许可制,推进构建以排污
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推进陆域和海域污染治理、生态保护修复
和环境风险防范,开展陆、岸、海一体化综合整治,保护渤海生态环境。将总氮
指标纳入入海河流监测范围,逐步削减入海河流总氮浓度。巩固渤海综合治理攻
坚战成效,实行〃流域一河口一海湾〃联防联治,加大入河、入海排污口排查
整治力度,加强海洋垃圾和海水养殖污染防治,持续改善河海生态环境质量。
建立健全流域协同治理机制。在黄河干流、南四湖、东平湖、小清河、南水
北调沿线等重点流域,逐步建立上下游水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建设覆盖所有排污
口的在线监测系统,落实生态敏感脆弱区工业行业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要求。加
强区域应急协同,统一预警分级标准和应急响应措施。对相邻区域可能造成重大
环境影响、复杂敏感的大型燃煤设施、石化、化工、有色冶炼、钢铁、焦化等建
设项目,开展环评会商。完善省级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制度。
图片
第五章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全面实施深
度节水控水行动,强化水资源总量红线约束,不随意扩大用水量,优化水资源调
配体系和机制,大力发展节水产业和技术确保有限的黄河水资源发挥最大效益。
第一节系统优化水资源配置
完善干支水网体系。着力破解工程性缺水瓶颈,统筹黄河水、长江水、地表
水、地下水和非常规水资源,完善〃四方连通、全省一体,多源调剂、统筹兼顾〃
的水资源调配格局。充分发挥南水北调一期工程效益,根据国家统一规划,稳步
推进南水北调东线二期(干线)工程,实施南水北调东线二期干线及配套工程。
将东平湖打造成为水资源的调配中枢。推进引黄涵闸改造提升,对引黄干支渠系
进行疏浚防渗整治,建设董口水库等引黄调蓄工程,完善引黄供水体系。发挥峡
山水库水源地战略调蓄作用,提升水库水质,论证实施岸堤、跋山、青峰岭、墙
奇、峡山五库连通工程和南四湖水资源利用北调工程,相机调引沂沐河、南四湖
及东平湖雨洪水到峡山水库及胶东半岛地区。论证开展沂沐河洪水利用南线一日
临双向调水工程等跨流域、跨区域调水工程前期工作。完善市县水网,加强局域
水系连通和水资源调配工程建设,打通水系脉络,联合调度保障供水安全。
建设雨洪资源调蓄利用工程。加快实施老岚水库、官路水库及输配水工程、长会口水库、双塘水库等调蓄工程,推进马头山水库、卧龙水库、平畅河地下水
库、黄垒河地下水库等区域性水库工程建设,实施岩马水库、周村水库、马河水
库等水库增容工程,发挥水库调蓄雨洪作用。推进徒骇河黄桥、潍河昌邑等拦河
闸坝建设。实施塘坝、坑塘等小型水源工程。加快海绵城市建设,加大城市降雨
就地消纳和利用比重。
加快非常规水源开发利用。推动非常规水源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建设城镇
污水处理设施,完善污水收集系统。优化再生水处理工艺,完善再生水利用设施
及配套管网,制定再生水利用优惠政策,加强城镇再生水回用。将淡化海水纳入
沿海地区水资源统一配置,完善海水淡化项目用电用地政策,推动海水淡化规模
化、产业化和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支持沿海城市创建国家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示
范城市,实施龙口裕龙岛、鲁北碧水源、万华等海水淡化工程,建设国家海水淡
化产业基地。
保障城乡供水安全。全面完成流域内〃千吨万人〃以上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
定和规范化建设,健全完善应急备用水源体系,加快城乡供水一体化、农村供水
规模化建设,实施农村供水工程规范化改造项目。优化城市供水水源布局,实施
供水系统连通、互为备用提高供水保证率和应对突发性水安全事件等应急能力。
第二节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
严格实施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健全省市县三级行政区域规划期
及年度用水总量、用水强度控制指标体系,强化节水约束性指标管理。有序推进
区域流域水量分配。严控水资源开发利用强度
强化水资源承载能力在区域发展、产业布局等方面的刚性约束。完善节水标准体系,修订省级农业、工业、服务业
以及非常规水利用等各领域节水标准。规范计划用水管理,加强重点监控用水单
位取用水情况监管。将节水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当地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
考核范围,坚决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坚决遏制〃造湖大跃进〃,建立排查整治
各类人造水面景观长效机制,严把引黄调蓄项目准入关。
促进农业节水增效。扩大节水灌溉规模,以大中型灌区为重点,推进灌溉体
系现代化改造,实施引黄灌区农业节水工程,打造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完善引
黄灌区骨干灌排工程及田间节水工程体系,建设计量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配套
计量基础设施,推进农业灌溉定额内优惠水价、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建立农业
用水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机制。选育推广耐旱农作物新品种,提高低耗水、高耐
旱作物种植比例。
提升工业节水效能。严格高耗水行业用水定额管理,对超过取水定额标准的企业实施分类分步限期节水改造。提高工业用水超定额水价,倒逼高耗水项目和
产业有序退出。大力推广节水技术、设备和工艺,加快节水及水循环利用设施建
设,促进企业分质用水、一水多用和循环利用。全面提升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建设一批节水标杆企业和园区。
推进城镇生活节水。全面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将节水落实到城市规划、建
设、管理各环节,实现优水优用、循环循序利用。实施城镇供水体系和供水管网
改造提升工程。鼓励中水产业化发展,工业、环卫、绿化等领域优先使用再生水。
大力推广绿色建筑,在公共区域和城镇居民家庭推广普及节水型用水器具,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必须安装节水型器具。支持建设黄河流域节水典范城市。
激发节水内生动力。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实行节水奖励补贴制度,落实国家
节能节水税收优惠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对符合贷款条件的节水项目优先给予支
持,引导社会资本通过合同节水等方式参与节水项目建设和运营。开展节水统计
调查,加强对农业、工业、生活、生态环境补水四类用水户的涉水信息管理。探
索将节水型单位建设结果与创建文明城市、文明单位等挂钩。加强节水宣传教育,
建设一批节水教育基地,进一步增强全社会节水意识。
图片
第六章全力保障黄河下游长治久安
坚持根治水患、防治干旱,以黄河干流、蓄滞洪区、支流河道为架构,加快
实施防汛抗旱水利提升工程,开展〃二级悬河〃治理,强化综合性防洪减灾体系
建设,全面提升水旱灾害综合防治能力,加强黄河岸线资源管控,构筑沿黄人民
生命财产安全的稳固防线。
第一节加快完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
实施黄河河道和滩区综合提升治理。实施黄河下游防洪工程,对高村以上游
荡性河道重点河段进行综合整治,开展险工、控导改建加固及新续建工程建设,维持中水河槽稳定才是高主槽排洪输沙能力,对高村以下重点河段堤河进行改造,确保堤防不决口。开展河口综合治理,实施河口防洪治理提升工程,提高堤防建
设标准,稳定现行黄河入海流路,加强刁口河备用流路管理和研究。严格限制自
发修建生产堤等无序活动,深化滩区安全建设。实施引黄涵闸病险水闸除险加固
工程,消除水闸险情及安全隐患,保障黄河下游防洪安全。
加强防洪减灾体系协同。统筹推进大汶河、小清河、洙赵新河、徒骇河、马
颊河等水系防洪治理工程,持续提升中小河流防洪减灾能力,2025年年底前,重点河段达到防洪要求。实施大中型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工程。推进沿海防潮
堤工程建设,提升防潮减灾能力。
第二节系统提升灾害防御应急救援能力
全面提高洪水监测预警能力。优化水文站网布局,完善水文监测设施建设,建设水工程调度监测管理系统。建立流域洪水调度体系、洪水管理公共服务体系
和灾害预警信息系统,提升山洪灾害防御等基层防汛预报预警能力。建设堤防及
重点险工、控导视频监控系统,有序推动水位、冰凌、环境等信息采集,实现黄
河段等骨干河流运行情况的动态感知。
全面提高救灾减灾应急能力。完善防洪减灾、排水防涝等公共设施,增强城
市和乡村抵御灾害能力。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设立水旱灾害防御培训演练基
地,强化经费、装备保障,提高专业机动抢险能力。完善防汛物资储备制度,建
设国家级区域物资储备和保障中心,新建、改扩建5个省级水旱灾害防御物资储
备库。
全面提高防洪减灾技术支撑能力。建设黄河大数据中心,打造〃智慧黄河〃
数字化平台,建立覆盖骨干河道干支流的立体化数据采集监测网络,加强与流域
管理机构共建共享,构建黄河下游生态环境感知、数据管理和业务应用体系。运
用卫星通信、无人机、5G等技术手段,提高应急通信保障能力。加强超标准洪
水应急方案、现状河道条件下防洪能力、分泄洪闸分洪能力和防洪抢险新技术研
究,开发应用骨干河道智慧防汛指挥系统。
第三节合理利用黄河岸线资源
依据国土空间规划,以黄河防洪安全为前提,以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空间
开发适宜性评价为基础,科学划分岸线功能区,合理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
管制界限,建立更加完善的岸线资源保护长效机制。以河势稳定为前提,加强用
途管制,结合河道和滩区综合提升治理,确保河道行洪能力和湖泊调蓄能力。合
理开发黄河南北展区,加快推进交通设施布局、城镇乡村建设、特色产业发展、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严格环境准入,严防沿岸工业和地产项目过度开发。优化取
水口布局,开展河道治理模式研究。加强黄河水沙综合利用,实施引黄泥沙治理
及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开展黄河泥沙资源化利用试点。
图片
第七章增强科教创新发展动力
加强科技创新前瞻布局和资源共享,着力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人才链与创新
链深度融合,构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打造黄河流域科教创新高地。
第一节培育创新发展新优势
推动重大科技攻关。建立〃十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机制,推行科技攻
关〃揭榜制〃、首席专家〃组阁制〃、项目经费〃包干制〃等组织方式,围绕〃卡
脖子〃短板技术方向,每年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现
代海洋、生态环保等领域组织实施重大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开展黄河生态环境保
护科技创新,加大黄河流域生态环境重大问题研究力度,聚焦水安全、生态环保、植被恢复、水沙调控等领域开展科学实验和技术攻关。系统部署基础研究和应用
基础研究,支持开展量子科学、脑科学、合成生物学、深海科学等重大原创性研
究。立足现代农业、新能源、新材料等优势科学领域,加快形成一批种子、特种
材料、新能源技术等应用基础研究成果。推动〃透明海洋〃
〃蓝色药库〃
〃盐碱
地综合利用〃等列入相关国家科技计划,提高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供给能力。
建设高能级创新载体。加快推进产业技术研究院、高等技术研究院、能源研
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布局黄河三角洲现代农业技术创新中心等一批创新联
合体,构建上下游高效协同的产业创新体系。争取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
室尽快入列。面向高端装备、生命健康、生态环保、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领域,争创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以、等市
为重点,布局建设一批省实验室。建设高水平的企业技术中心体系,大幅提高企
业研发机构覆盖水平。
打造科技自主创新高地。推动与科学院、工程院深度合作,引进一批大院大
所分支机构,建设中科院科创城、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城市科创大走廊。
按照国家统一部署,统筹布局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推动高端创新资源向
集聚,加快建设区域性创新高地,为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创造条件。加快建
设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国家级海洋牧场,促进生态保护与高效
农业、渔业融合。
第二节
打造国内一流优质教育
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支持3所部属高校强
化〃双一流〃建设;支持5所左右优势突出的省属高校,进入国家一流学科建设
高校行列或综合实力进入国内同类型高校前列;支持10所左右优势明显、产业
发展急需的省属高校,夯实服务支撑全省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实施高水平学科建
设计划,建设10个左右基础力量雄厚、引领未来发展方向的优势学科,打造学
科高峰;支持40个左右适应国家和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求、突出前沿引
领的优势特色学科,构筑学科高原。推动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开展
本科高校分类考核。加快专业结构调整,做强优势特色专业,实行专业动态监测
评价。支持高校设置生态保护、现代农业、智能制造、公共卫生等一批急需领域
学科。实施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计划,组建一批跨学科、跨专业的产业学院。
建设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加快构建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学位
研究生教育相衔接的人才培养体系,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实施职业教育提质
培优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建设一批具有特色、全国领先的职业院校。建设300个左右高水平中职专业(群)、150个左右高水平高职专业(群)。坚持学历教
育与职业培训并重,全面实施1+X证书制度。支持职业院校与骨干企业牵头组
建黄河流域产教联盟。推进职业教育东西协作和省内对口帮扶。建设职业教育创
新发展ZF范区。
巩固提升基础教育水平。大力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健全德育评价标准。
提高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加大公办幼儿园建设力度,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
惠性服务,建立健全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体系。推动所有县(市、区)达到优质
均衡标准。持续推进普通中小学规划建设,健全完善大班额长效防控机制。开展
市域、县域和城乡学校结对帮扶,提高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水平。
第三节创新完善科教体制机制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需求,深入实
施〃人才兴鲁〃行动,集聚一批具有带动作用的科技创新人才。完善普惠性与个
性相结合的人才政策体系,充分尊重和用好现有人才,开通境内外高端人才来鲁
工作绿色通道,探索开展〃云招才〃模式。实施新一轮企业家素质提升行动,发
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实施知识更新工
程、技能提升行动,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健全以创新能力、质
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完善形成科学有效的引才聚才用才
灵活机制。
加快创新成果转移转化。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改革,开展
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完善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益分酉环口期权激励机制,开展高校、科研院所所属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事业单
位法定代表人股权激励试点。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横向科研项目
到位经费达到一定标准的,经认定可视同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大力推动创新创
业,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员创办科技型企业。培育线上线下结合的科技成
果交易市场,探索人力资本产业园等新模式,着力推动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
推动科教深度融合创新。支持省内高校、科研院所联合沿黄省区高校、科研
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共建面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实验室、协同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成果转移转化基地等创新平台。深化国内一流高
校、科研院所战略合作,显著提升源头创新和前沿技术研究能力、关键共性技术
有效供给能力。支持大学等高校深化与西安交通大学、郑州大学、兰州大学等高
校合作,建立黄河流域高校创新发展联盟和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推动学
科共建、人才共培、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建立服务全流域的创新平台和人才共享
机制。支持引进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科研资源,共建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和高
质量发展创新平台。
图片
第八章构建特色优势现代产业体系
依托强大国内市场,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加快新旧动能转换
为抓手,坚持创新驱动、绿色发展,聚焦〃十强〃现代优势产业集群,推动制造
业高质量发展和资源型产业转型,建设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第一节加快实施新旧动能转换
推进〃十强〃优势产业集群集聚发展。坚决淘汰落后动能,加严环保、质量、技术、能耗、安全等标准,加快退出落后产能,严格控制新增过剩产能。坚决改
造提升传统动能,推动产业基础再造、产业链整体跃升。坚决培育新动能,以〃雁
阵形〃产业集群为依托,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加快建设信息技术
服务、轨道交通装备、淄博新型功能材料、先进结构材料、临沂生物医药等优势
产业集群,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加大建链、补链、延链、强链力度,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加快推进裕龙岛炼化一体化项目,论证规
划东营、东明减量置换高端化工项目。聚力打造重工绿色智造、滨州高端铝业、日照先进钢铁等重大产业集群。推进能源资源一体化开发利用,引导能源化工产
业向精深加工、高端化发展,高水平建设裕龙石化产业园、东营临港高端石化产
业园、滨海化工产业园、滨州临港化工产业园等园区。实施中医药人才建设工程,
培育(郸城)中药谷、(平邑)金银花健康产业园等。
高水平建设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对标雄安新区,学习浦东新区,突出产城
融合,加强规划引领,优化功能分区,形成南北呼应、协同发展态势。严格产业
准入标准,优先布局区域性总部、功能性中心,加快引进一批高等院校、科研院
所和高新技术企业,重点集聚新智造、新科技、新服务、新消费产业和业态。加
强城市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超前布局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做
好留白增绿文章,预留发展空间,率先打造数字挛生城市。加快建设现代绿色智
慧新区,打造全国新旧动能转换新引擎。
加快产业园区特色集约化发展。深化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高标准制定实施
开发区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各级各类开发区功能定位和特色优势产业。因地制
宜打造潍柴配套产业园、莱钢精品钢产业园、万华化学工业园等一批主导产业引
领、专业化分工协作、支撑保障有力的特色园区。推动沿黄规定范围内高耗水、高污染企业迁入合规园区。严禁在黄河干流及主要支流临岸一定范围内新建〃两
高一资〃项目及相关产业园区。
第二节深度推进数字赋能
实施产业数字化升级工程。推进〃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人工智能〃,支持企
业〃上云用数赋智〃。聚焦能源、化工、钢铁、建材、有色金属、纺织服装、食
品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滚动实施〃万项技改〃,加快推动〃万企转型〃,全面
提高产业技术、工艺设备、产品质量、能效环保等水平,打造国家产业转型升级
示范区。加快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大力推进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
建设,依托国家先进印染技术创新中心平台,加快推进印染行业区域性共享工厂
体系建设。在高端化工、高端装备等重点领域率先应用〃5G+工业互联网〃,建
设海尔、浪潮两大国家级〃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深入开展〃个十百〃工业互
联网平台培育行动,高水平建设半岛工业互联网示范区。加快推进智慧环保建设,完善提升国家()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推广〃互联网+生态环保〃综合应用。
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发展服务型制造,推广研发设计、个性化定制、总集成总承包、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解决方案等场景模式。加快
推动原材料企业向产品和专业服务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装备制造企业向系统集
胡口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推动物流、快递企业融入制造业采购、生产、仓
储、分销、配送等环节,促进现代物流和制造业高效融合。
打造产业创新发展高地。加快布局5G、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
网、高端软件、MEMS等产业,支持建设〃算谷〃,培育超算中心科技园、浪
潮大数据产业园、华为龙口大数据产业园等产业平台,建设国家超算中心、云数
智协同创新中心、区域智能计算中心,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高
水平建设一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和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加
快发展量子科技、空天信息和深地深海等未来产业,推动免疫治疗、基因大数据、合成生物学等生物技术攻关,支持区块链在电子政务、智慧物流、金融机构等领
域深度应用。加快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发展,建设氢谷()、东方氢岛()两大
氢能产业高地,打造以、淄博为龙头的燃料电池及关键材料产业集群和以聊城、济宁为龙头的燃料电池整车及氢能制储装备产业集群。
第三节培育优良产业生态
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优化区域重点产业链布局,分行业做好供应链战略
设计和精准施策,加大项目招引、自主延链、吸引配套力度,打造自主可控、安
全高效、服务全流域的产业链供应链。制定实施差别化的用地、用能、排放、信
贷等政策,推动资源要素向高产区域、高端产业、优质企业集聚。支持一批行业
领军企业打造行业平台,推动要素资源高效配置、产业链条整合并购、价值链条
重塑提升、多业务流程再造集成、新型业态培育成长,构建若干以平台型企业为
主导的产业生态圈。实行〃一群一策〃,编制产业集群地图,启动〃一条龙〃培
育计划,推动重大项目与产业集群地图精准匹配、快速落地,打好产业基础高级
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
强化支柱型引领型企业带动作用。
焦高端石化、高端铝材、精品钢铁、轨
道交通、海工装备、核电装备、动力装备、生物医药、医疗器械、智能家居等重
点产业,深入实施〃领航型〃企业培育计划,打造若干具有产业生态主导力的领
军企业。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协同发展,打造产学研深
度融合的关键共性技术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深度融合,造就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
〃单项冠军〃和瞪羚、独角兽等高成长企业。实施
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着力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业。
图片
第九章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塑强半岛城市群龙头
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坚持中心引领、圈层支撑、融合互动,提升两个
城市能级,统筹推动省会、胶东、鲁南三大经济圈优势互补、错位发展、一体推
进,全面提升半岛城市群综合竞争力,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枢纽。
第一节
加快培育完善内需体系
建设现代流通体系。优化沿黄达海综合运输通道,构建〃通道+枢纽+网络〃
物流运作体系。发挥东亚港口联盟作用,推进与重要港口自由通航,增开欧美集
装箱班轮航线,增强国际通达、洲际中转能力。提升瓦日铁路集疏运能力,打造
黄河流域大宗商品出海骨干通道。整合机场资源,发展国际通程中转联运航线,加快布局国际航空客货运大通道。深化沿海港口和内陆港联动合作,建立陆海港
口合作发展机制,实施港海铁联运提升工程、日照港〃铁路+仓储〃运输体系工
程。健全黄河流域海关协作机制,提高区域通关和检验检疫一体化水平。提升重
要枢纽节点服务功能,完善大通道沿线枢纽节点布局,推进、临沂、、、日照国
家物流枢纽建设。加快发展多式联运,实行海铁联运〃一单制〃,推动沿黄城市
共建海铁联运中转基地。与沿黄省区共建共享海外分市场、物流分拨中心、经贸
合作产业园。支持打造国际航空枢纽,申建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空港综合保税
区。构建全链条现代物流网络,建设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打造区域性冷链物
流集散中心。
推动消费扩容升级。培育壮大消费市场,支持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加强
中小型消费城市梯队建设,布局城乡融合新型消费网络节点。打造泉城路金街、台东路步行街等一批国家级商圈。积极培育夜经济,完善夜间交通、安全、环境
等配套设施。升级〃快递进乡〃,推动电子商务进农村,加快城乡配送节点、农
村末端网点等建设,丰富创意农业、生态体验、特色民宿等农村消费场景。鼓励
发展新零售、首店经济、宅经济等新业态新模式,推广〃到家业务〃
〃无接触配
送〃等新型服务。推动、威海、等跨境电商综试区及进口试点城市开展跨境电商
保税进口业务。构建消费领域信用体系,深入开展〃放心消费在〃工程,健全产
品、服务质量治理体系和顾客满意度测评体系,建立健全消费者信息保护、数据
交易、开发利用等相关制度,维护消费者权益,营造优良消费环境。
扩大精准有效投资。调整优化投资结构,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修复,加
大重点区域生态项目投入力度。坚持科学布局、适度超前,加大对5G、人工智
能、数据中心等新基建投资力度。聚焦新型城镇化,加大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投入
力度系统推进县城补短板强弱项工程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人居环境。
加快补齐沿黄地区基础设施、农业农村、公共卫生、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等短板
弱项。完善〃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强化资金、土地、能耗等要素统筹和精准
对接。用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基金、专项奖补资金、引导资金,激
发民间投资活力,支持民间资本参与黄河流域基础设施、生态修复、农业水利、社会事业等项目建设。
第二节优化提升〃一群两心三圈〃布局
持续提升核心城市能级。实施〃强省会〃战略,支持建设〃大强美富通〃现
代化国际大都市,争创国家中心城市。加快推进北跨进程,开展绿色数据中心建
促进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建设科创智造文化生态康养,提升
城市核心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支持建设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充分发挥黄河流域重要开放门户、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对外开放桥头堡、东部沿海重要的创新中心、沿海重要中心城市等综合功能,依
托自由贸易试验区、一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等国家战略平台,大力
发展海洋经济、数字经济、枢纽经济、目的地经济,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支持西海岸新区进一步开放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
加快三大经济圈融合一体发展。省会经济圈以为中心,重点加快推动济泰同
城化、济淄同城化、济德同城化,打造全国数字经济高地、世界级产业基地、国
际医养中心和国际文化旅游目的地。胶东经济圈以为中心,重点加快推动青潍日、烟威一体化进程,协同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海洋科教人才中心,打造具有全
球影响力的海洋创新中心、对外开放枢纽和黄河流域开放门户。鲁南经济圈协同
联动,重点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商贸物流、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打造乡村振兴
先行区、转型发展新高地、淮河流域经济隆起带。支持枣庄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
议程创新示范区。牢固树立〃一盘棋〃理念,推进三大经济圈之间、各城市之间
统一规划、分工协作、特色发展。发挥省会经济圈在黄河流域新旧动能转换先行
先试优势,突出胶东经济圈黄河流域重要开放门户和陆海交通走廊功能,放大鲁
南经济圈在转型发展等方面作用,建立协同推进机制。试点省级新区建设,打造
三大经济圈融合发展战略支点。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统筹沿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合理确定
城市规模、人口密度、空间结构,促进沿黄城市、城乡之间各具特色、各就其位、协同联动发展。因地制宜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实施城市更新行
动,加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社区建设,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合理布局蓝绿
空间,完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加快建设宜居、智能、韧性城市,全面开展新型
智慧城市建设,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塑造城市特色风貌,全面提升生活品质和城
市整体形象。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实现农业转移人口按意愿在城市便捷落户。完
善财政转移支付和城镇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政策,强化
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第三节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建设综合交通网络。加快建设集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港口航运、航空运输、城际铁路、城市轨道交通于一体的沿黄达海现代交通运输体系。推进贯通黄河流
域重要城市的高速铁路大通道,建设济郑高铁段、至滨州、德州至商河、鲁南高
铁荷泽至兰考段等高铁项目,谋划聊城至泰安至莱芜至京沪高铁辅助通道等干线
高速铁路项目,完善横贯东西的高铁主动脉;建设京雄商高铁段、京沪高铁辅助
通道至新沂段等高速铁路项目,谋划滨州(东营)至淄博至莱芜至临沂等高速铁
路项目,提升纵贯南北的高铁主骨架。实施高速公路、普通国省道的省际联通、通道加密和连接线项目,建设至高青、高青至商河、沾化至临淄、德州至高唐、至微山、至东阿、至临清等高速公路,推进加密跨黄河桥隧通道,提升干线公路
连接效能和通达水平。充分发挥港口一体化发展优势,优化完善现代化基础设施
和集疏运体系,做大做强高端航运服务,发展海铁公多式联运,建设世界一流港
口,搭建区域性物流平台,建设公共性内陆港区。提升区域枢纽机场功能,实施
遥墙国际机场二期改扩建、蓬莱机场二期,迁建济宁机场,推进新建聊城、枣庄
机场前期工作,研究滨州、淄博机场建设和、威海机场迁建,打造面向亚太现代
化机场群。
建设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围绕数字信息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总体设计
和产业规划,全面推进各市5G网络试点和规模组网,实现5G网络全覆盖。支
持布局建设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连点,加速光纤网络扩容,推进〃千兆城市〃〃百
兆乡村〃工程。深入推进IPv6规模化部署,加快网络和应用升级改造。谋划实
施黄河流域数字同城超高速枢纽工程。推动重点领域智慧应用,在城市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公共安全等领域,支持有条件的城市建设基于人工智能和5G物联的城市大脑。规划建设量子通信干线网。
建设能源安全保障网络。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推动能源结构优化调整,全面
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实施〃外电入鲁〃工程,深化与甘肃、内蒙古等省区能源战略合作,规划建设〃外电入鲁〃新通道,建成陇东至特高压
直流工程。加快油气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石化液化天然气(LNG)接收站扩建等
工程和中俄东线段等天然气管道建设。安全高效发展核电,稳步推动重大核电工
程。推进鲁西南采煤沉陷区和鲁北盐碱滩涂地光伏发电等项目建设。科学布局公
共加氢站,打造高速公路氢走廊。实施新能源微电网、能源物联网、〃互联网+智慧能源〃等项目,推动绿色化能源变革。到2025年,力争全年接纳省外电量
1500亿千瓦时左右,LNG接卸能力达到2500万吨/年左右,新增长输油气管
道里程4000公里左右,在运在建核电装机达到1300万千瓦左右,可再生能源
发电装机达到8000万千瓦以上。
第四节共建黄河流域合作发展平台
全方位对接黄河流域城市群。深化省会经济圈与郑州都市圈在产业发展、科
技创新、市场开拓等方面合作,支持胶东经济圈建立黄河流域城市陆海联动开放
发展合作机制。共同谋划鲁豫对接通道建设,推动两省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
通。支持荷泽、聊城等市与河南商丘、濮阳等市建设产业承接转移示范区,打造
两省合作桥头堡,推动半岛城市群与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研究推进一郑州
一西安数字同城化,建设黄河流域区域合作互联网共享服务平台。搭建与黄河
〃几〃字弯都市圈对接平台,推动与兰州一西宁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优势互
补、高效协同发展。
携手打造黄河流域科创大走廊。加强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与郑洛新、西
安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合作,共建科技园区、新型研发机构、联合实验室或
研发中心,构建资源优势互补、产业配套衔接的科技创新链,打造黄河中下游协
同创新共同体。支持联合开展黄河流域重大科技攻关,携手推动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与转化才隹进技术转移服务一体发展,建设黄河流域科技成果交易转化平台。
加强与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科学院成都分院和北京分院(河南)、西
d侬林科技大学等合作,搭建耐盐碱植物分子生物育种、盐碱地高效生态农业系
统集成、智能农机等领域创新资源共享平台,协同攻关盐碱地绿色开发关键技术。
共建黄河流域现代产业合作带。聚焦农业、制造业、能源、文旅等优势产业,依托平台型龙头企业和园区,以产业链为纽带,深化与沿黄省区合作,在航空航
天、电子制造、生物医药、信息技术、机械设备等领域,推动建设黄河流域数字
产业高地,共建超算产业合作园等
批特色产业园区。开展煤化工、石油化工等
领域绿色环保能源技术联合研发,建立鲁陕蒙煤化工产业发展联盟。加强鲁豫粮
食生产、现代高效农业合作,开展绿色循环高效农业试点示范。加强农业科技、物流配送、检验检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等领域合作,建立农产品绿色通道。
开展现代农业产能、技术和进出口贸易合作。深化文化遗产保护、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品牌打造等领域的合作,实施黄河湿地保护与生态旅游发展计划,推动建设
〃黄河故道〃生态文化旅游协作区,联合推出历史文化游、自然生态游、研学体
验游等优质旅游产品,共同开展黄河旅游节庆活动和特色旅游目的地营销推广。
第五节主动融入区域重大战I
深度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先导,坚持资源共享、产
业协作、创新协同、生态联保,主动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探索建立汇聚高
端要素的优势主导产业联盟,精准对接服务雄安新区建设。高标准建设〃京沪会
客厅〃,打造全方位高效率合作平台。
深度对接长三角区域T本简口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上海、杭州、南京、合
肥等长三角城市,加强科教、人才、金融、信息、文旅等领域交流合作。与香港、澳门、广州、深圳等城市,在〃一带一路〃、海洋经济、金融、中医药、科技等
领域开展合作。深入对接长江经济带,在大江大河治理、轨道交通装备、工程机
械等领域加强合作。依托大运河文化带和淮河生态经济带,以航运通道对接、文
化旅游融合、生态保护联动为切入点,密切与沿线城市合作。
图片
第十章打造乡村振兴城市样板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挥农业特色优势,创新体制机制,构建高水平现
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建设生态美丽宜居乡村,全面提升农业
农村现代化水平。
第一节
建设全国优质粮食和绿色农产品基地
实施粮食综合产能提升工程。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严守
耕地保护红线。将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率先建成高标准农
田,同步推进节水灌溉,支持粮食产能大县整县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对粮
食生产功能区的监管。整省推进生产托管服务试点,建设区域性农业社会化服务
中心,加快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水平,每年完成生产托管任务400万亩以上。
推动粮食生产良种化、标准化、绿色化、机械化和服务全程社会化。开展小型涉
水工程综合治理,巩固提升村塘、沟渠等。到2025年,力争建成高标准农田
8000万亩,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2亿亩,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发展到300万亩,水肥一体化面积达到1000万亩,全省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
到92%,粮食产能力争保持在1100亿斤。
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工程。完善提升农业地方标准和地方技术规程,推
进相关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服务标准在农业生产全过程应用。提升全国蔬菜质
量标准中心功能,在寿光率先探索蔬菜全产业链标准化。开展农业标准化生产创
建活动,推进产地环境无害化、基地建设规模化、生产过程规范化、质量控制制
度化、产品流通品牌化,到2025年,认定省级标准化基地1500个。
实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工程。重点发展绿色种植业、健康畜牧业、生态
渔业等产业,强化科技支撑、品牌建设、市场营销,培育蔬菜、畜禽、水产品等
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打造沿黄特色农业产业带。到2025年,蔬菜总产量、肉蛋
奶产量分别达到8000万吨以上、1550万吨。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三品一标〃认证管理,扶植一批生态农业龙头企
业,培育一批农产品特色品牌,扩大〃城市灵秀地?品牌农产品〃影响力。
实施智慧农业示范工程。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
产经营深度融合,围绕特色粮经、园艺产品、畜产品、水产品和林特产品等五大
特色产业,建设一批智慧农业应用基地,打造、智慧农业试验区。加强农业农村
遥感应用,完善农业气象综合监测网络,提升农业气象灾害防范能力。
实施农业科技支撑工程。深化与科学院、农业科学院合作,加快推进现代农
业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支持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作物表型组学
研究平台。支持德州建设黄河流域现代农业科学城。聚焦优势产业、优势品类和
关键领域,研发、集成和推广一批农业重大应用技术,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农业科
技试验基地,发展一批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形成〃农科教、产学研〃有机
结合的协同创新工作体系。推广应用盐碱地现代农业前沿和关键技术。
实施良种繁育推广工程。建设黄河流域特色种质资源库和种质资源场,打造
黄河三角洲国家种业创新产业园,培育一批农作物改良中心和良种繁育推广基
地。实施水产种业提升工程,建设优良对虾、贝类等苗种繁育基地。建设具有世
界先进水平的耐盐碱植物育种中心、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中心(国家
区域性畜禽遗传资源基因库)。依托蔬菜、玉米、马铃薯种业龙头企业和骨干研
究机构,着力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打造集科研、生产、加工、营销、技术服务于一体的种业基地。
第二节做优做强乡村产业
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优势产业、特色农业、乡土产业为重点,
打造县乡村三级产业融合发展平台,逐步形成多主体参与、多要素聚集、多业态
发展格局。实施家庭农场培育、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培植多元化、专业化
服务主体,加快培育产业链领军企业,鼓励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促进农业生
产、加工、物流、研发和服务深度对接,推动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发展。开
发农业多种功能,发展休闲农业和农村电商,塑造终端型、体验型、循环型、智
慧型新产业新业态,实现全环节提升、全链条增值、全产业融合。到2025年,力争建设100个以上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000个以上省级农业产业强镇、10000个以上省级乡土产业名品村。
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开展农产品、畜产品生产加工、综合利用技术研
究,建设一批精深加工基地,提升加工转化增值率和副产物综合利用水平。鼓励
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领军企业向优势产区和关键物流节点集聚,建设滨州
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原料基顺口加工基地,加快形成一批农产品加工优势产业
集群隆起带。到2025年,打造省级农产品加工强县50个。
构建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推动农村流通服务数字化,支持优势产区批发市
场向现代农业综合服务商转型,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加快推
进冷链物流信息化、标准化,完善冷链物流体系,支持在高附加值生鲜农产品优
势产区和集散地建设冷链物流基地,实施农产品仓储保鲜设施工程。推进智能商
贸物流标准化,建立智能区域性农产品物流中心,加密乡村邮政快递网点,推进
物流节点互联互通。
第三节创新乡村振兴体制机制
激发农村要素资源活力。坚持把依法维护农民权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深
化农村土地制度、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稳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允许本地居民利用自有住宅依法从事休闲、旅游经营。
建设省级农村改革试验区,搭建农村改革制度创新综合平台。健全完善现代农业
经营体系,激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活力。
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
合理配置,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
关系。健全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体系,实现所有涉农县(市、区)产权交易服务范
围全覆盖。建立进城落户农民依法自愿有偿转让退出农村权益制度,搭建城中村
改造合作和城乡产业协同平台,建设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高水平建设国家
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济青局部片区),支持沿黄地区建设省级城乡融合发展试
验区。
强化组织和人才保障。完善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
体系。深化拓展〃莱西会议〃经验,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以过硬支部
建设为抓手,推行支部领办合作社模式,推动村组织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更好发挥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深入实施农民技能提升、乡村人才培育计划,加大选拔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力度,培育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文化能人、非遗传承人。建立有效激励机制,鼓励各类人才到农村创新创业。深
化村民自治实践,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和示范村镇建设。
第四节提升人民生活品质
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稳妥推进村庄规划编制,发展
乡村休闲旅游,融入山水林田湖草自然风貌,绘就多彩〃城市风情画卷〃。实施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分类有序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开展新一轮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巩固提升工作。推进绿色乡村建设,开展省级农业绿色发展先
行区创建行动。实施乡村记忆工程,挖掘乡村特色文化符号,振兴传统工艺,讲
好〃千村故事〃。加大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力度,建立省级传统村落名
录,保护乡村古街、古居、古井、古树、古桥、古祠等历史文化遗存,打造富有
地域特色、承载田园乡愁的美丽乡村,培育一批与沿黄城市有机融合、相得益彰
的特色乡村。实施生活习俗文明健康计划,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倡导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促进黄河滩区迁建群众增收致富。加强安置区交通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
建设,提升公共服务设施功能。大力发展多功能特色农业,发展黄河村落民宿,打造黄河滩区乡村旅游风情带。培育壮大农村电子商务经营主体和农村电子商务
发展基地,促进迁建群众就地就近就业、以创业促进就业,提高后续增收致富能
力。建设邺城黄河滩区迁建文化展示区。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保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健全防止返贫致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加强农村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规范
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加强就业产业扶持和后续配套设施建设,接续推进黄
河滩区、沂蒙山区等重点区域发展,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坚持普惠
性和差别化相结合,重点支持沿黄地区生态治理修复、产业发展、民生保障和乡
村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大规模开展农村职业技能培训I,健全促进农村就
业机制,拓宽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渠道。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重大疫
情防控体系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达到国家
基本标准要求。加快〃互联网+医保〃综合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异地就医联网结
算。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升优生优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推动养老事业和
养老产业协同发展,多渠道增加养老服务供给。到2025年、2030年,全省养
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分别达到60%、70%,二级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立老年医
学科(老年病专业)的比例分别不低于85%、90%o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
延伸,逐步实现城乡〃路网、水网、管网、气网、互联网〃
一体化。推动农村
5G网络布局,开发面向〃三农〃的信息产品和服务。调整完善转移支付体系,将基本公共服务更多投向贫困地区、薄弱环节、重点人群。
图片
第十一章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
深入挖掘阐发黄河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坚持法制化保护、活态化传
承、现代化发展、国际化交流,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搭建黄河流域文化〃两
创〃大平台。
第一节系统保护黄河文化遗产
挖掘整理黄河文化资源。建立黄河文化资源数据库,打造开放共享的黄河文
化资源公共数据平台。构建新时代黄河文化研究体系,加强文化系统研究,打造
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黄河文化研究高地。加强红色文化的研究阐发,保护红色文化
遗存,传承红色文化基因,塑造红色文化品牌。开展黄河文化艺术精品创作,弘
扬黄河文化时代价值。
实施文物保护展示利用工程。开展黄河流域和故道地区文物资源调查,完善
文物分级分类名录和档案,建立统一规范的文物资源数据库。推进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史前文化和北辛遗址、城子崖遗址、大辛庄遗址、丁公遗址等文化遗
存考古,以及东平湖、黄河三角洲等水下考古。加强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乐
陵古枣林等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推进鲁中、滨海等重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
区建设。实施黄河堰堆、黄河三角洲盐业遗址等重点文物保护工程。加强历史文
化名城名镇名村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加大鲁国故城、齐国故城、大汶口遗址、大运河南旺枢纽、城子崖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和开放力度。规划建设齐长城
国家文化公园。规划建设黄河文化博物馆和黄河文化保护传承中心,创建国家文
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发挥黄河流域博物馆联盟作用,推动建设数字黄河博物馆平
台。
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程。挖掘黄河民间文学、传统工艺、地方戏
曲、风土人情、餐饮文化、神话传说、名人轶事、民间故事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建设传习所、展示馆、授徒坊,实行数字化信息采集记录。支
持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创建国家级保护区。建设黄河文化非遗小镇,谋划建设治
水技术、中医中药综合展示中心,打造〃黄河记忆〃活态展示基地。
第二节打造黄河文化旅游长廊
优化文化旅游布局。实施历史文化名城、古镇、古村保护利用工程,进一步
整合世界遗产资源,打造世界文化遗产旅游线路。依托黄河治水、大运河水利工
程和南水北调工程等资源,在东平县规划建设水文化展示体验区。发挥泉?城文
化景观等资源优势,实施古城品质提升、黄河流域乡村民宿培育等工程,建设特
色文化旅游项目。挖掘红色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实施沿黄地区革命
文物保护利用工程,打造红色研学、文化体验、乡村漫游等旅游精品线路。
培育壮大文化产业。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推动物联网、大数据、虚拟
现实、5G+8K等新技术赋能黄河文化创作、生产、传播、消费等各环节,加快
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引导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
演艺、休闲娱乐、工艺美术等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创意设计、动漫
游戏、网络视听等新兴文化创意产业。鼓励沿黄城市、城镇、乡村挖掘特色文化
资源,发展特色文化创意产业,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文化企业,打造一批
内涵丰富、覆盖广泛的黄河文化品牌,建立一批具有鲜明特色和内容优势的黄河
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发展特色生态旅游。依托风景名胜区、水利风景区、湿地公园、森林公园、旅游度假区、生态休闲区,创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培育黄河故道旅游精品,建设黄河三角洲国家级研学旅游基地,打造〃黄河入海〃品牌。恢复;乐口古镇风
貌,打造黄河百里风貌廊带。挖掘黄河两岸餐饮文化,打造驿?泉城饮食文化小
镇等特色小镇、街区。构建网络化旅游交通集散体系、智慧化高效服务体系、统
一高效旅游交通引导标识标牌体系。建立〃黄河万里行〃文化旅游联盟。
第三节
推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
搭建国际文化交流平台。共建共享、建设具有全球引领力的儒学高地,打造
世界级文明对话和交流互鉴平台。扩大国际文化论坛、齐文化论坛、国际泉水文
化景观城市联盟等影响力。申报举办黄河文化论坛,办好国际孔子文化节、黄河
文化旅游节、国际陶瓷博览会、文化旅游节、国际海洋节等节会,建设黄河文化
国际交流合作中心。
建设黄河文化国际体验区。依托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文化传承创
新示范区、文化传承发展区等文化地标优势,打造黄河文化国际体验目的地。
推动城市文化走向世界。积极参与黄河文明与古希腊文明对话工程、黄河文
化海外大展计划,打造〃故乡?好客〃对外文化旅游交流品牌。组织开展〃城市
文化丝路行〃,全面参与文化年、旅游年等活动,举办黄河文化遗产国际交流展、〃黄河入海〃演艺精品创作巡演。创建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国家文化出口基
地。
第十二章打造改革开放先行区
坚持改革牵引,突出体制机制创新,充分激发发展活力。充分发挥沿海开放
优势,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抢抓RCEP签署机遇,加快发展高水平自由
贸易,扩大高质量〃双招双引〃,带动黄河流域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
第一节纵深推进各领域改革
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强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加快探索用能权、用水权
等要素市场化配置新模式、新机制,大力培育发展技术、数据要素市场,探索推
进数据交易,加快建设全省统一的数据交易平台。完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功能。
依法开展水资源使用权确权登记,探索地区间、行业间、用水户间等多种形式的水权交易模式,建立健全工农业用水水权转换机制,提高水资源管理效能。开展
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建立健全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生态环境损害成本
和修复效益的水价形成机制。
创新流域生态环境治理机制。率先在重点区域,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试点,加大沿黄地区生态补偿力度。进一步规范和推动排污权交易试点工作,加
快推进用能权交易。发展绿色金融。完善跨市跨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实现对流域
内生态环境保护执法〃一条线〃全畅通。建立流域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提升
生态环境应急响应处置能力。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大力推进〃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行权责清单、负面清
单制度,加快完善流程再造〃1+N〃制度体系。加快〃数字政府〃建设,推动
公共数据共享开放,推进电子证照〃跨省互认〃,支持政务服务〃跨域通办〃。
全面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改革完善公正监管制度。加快商事制度改革,推进
政府、市场信息公开,完善环保、能耗、行业准入等标准体系,加快社会信用体
系建设,开展数字经济营商环境研究,完善营商环境配套立法。建设国际商事纠
纷在线及线下多元化解平台。
第二节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
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合作。强化海上合作战略支点作用,推
进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港口城市间的互联互通,参与重要港口建设运
营,加强海洋经济合作。依托国际经济走廊,建设境外园区和标志性工程项目,深化国际产能合作,带动优质装备和先进技术出口。鼓励企业参与有关国家和地
区医疗、教育、基础设施等民生领域建设,实现发展成果共享。
务实推进重点领域合作。加强高新技术、先进制造业等领域合作,在境外设
立离岸研发中心,支持骨干企业参与数字丝绸之路建设。建设国家农业开放发展
综合试验区,深化农林牧渔等领域合作,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建设海外生产加工基
地。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盐碱地改造上,深化技术、装备和服务领域的合
作。开展教育、卫生等民生领域合作,促进民心相通。深化与丝绸之路经济带重
要节点城市合作,加快〃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建设。
第三节搭建高能级开放合作平台
高标准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支持建立对接国际规则标准、投资贸易便利化、吸引集聚全球优质要素的体制机制,加强与自贸试验区合作,建设黄河流域对外
开放重要门户。
高质量建设一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发挥经济走廊和海上合作
优势,加强与沿黄省区在物流经贸领域合作,打造上合组织国家面向亚太市场的出海口。扩大水产品进口和加工转口,将口岸打造成黄河流域鲜活水产品进口中
转基地。为黄河流域城市对外交流合作提供国际化服务。
高品质创建中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积极拓展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
成员国地方经贸合作。加快推进中地方合作机制,全方位深化与世界500强企
业合作。健全与企业共同开拓第三方市场长效机制。高水平建设地方发展合作示
范区。规划建设现代高效农业产业园区。
高水平建设中外合作载体。加快培育壮大济青烟国际招商产业园。建设国际
合作产业园等载体。提高跨国公司领导人峰会、儒商大会等重大活动的国际影响
力。争取举办黄河流域对外开放合作国际高峰论坛和国际进口商品博览会。
图片
第十三章推进规划实施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中央、国务院确定的重大国家战略,使命
光荣,任务艰巨,前景广阔。要提高政治站位,抢抓战略机遇,强化责任担当,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真抓实干、久久为功,努力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
发展中走在前列,更好发挥龙头作用。
第一节加强领导
省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要加强总体设计,制定工作
规则,研究审议重大问题和重大政策事项,统筹指导、协调推进重点工作。领导
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发展改革委,承担领导小组日常工作,负责推动规划实施和重
大政策事项的组织协调、督导落实等工作,确保在2025年前取得明显进展。加
强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情况的分析调度。重大事项及时向省委、省
政府报告。充分发挥黄河河务局作用,为领导小组工作提供支撑保障。
第二节完善推进机制
围绕贯彻落实本发展规划组织编制生态保护和修复、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绿色生态廊道、水安全保障、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等专项规划,研究出台配套政策
和综合改革措施,形成〃1+N+X〃规划政策体系。加快推进黄河三角洲生态保
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立法工作,完善法治保障体系,依法规范对黄河
保护治理产生影响的各类行为。市县委、政府要研究制定本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
和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建立工作推进机制,全面落实工作责任,把规划确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省有关部门、单位要落实分工责任,制定专项规划,加强指
导服务,推动完成相关目标任务。建立省市间工作协同推进机制,省推进黄河流
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16市和省有关部门、单位,定期
召开专题会议,落实省领导小组工作部署。加强统筹,推动建立与沿黄省区交流
合作机制,共同协商解决跨区域重大问题。
第三节强化政策支持
支持社会资本建立黄河流域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统筹整合国土治理、环保、科技、水利、基本建设、文化等相关领域资金,支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
发展。建立市场化、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实行〃标准地〃供给改革,深化〃亩产
效益〃评价改革。
第四节加强督导落实
建立健全目标责任制,明确责任主体,制定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
发展的时间表、路线图,确保规划顺利实施,任务如期完成。发挥重大项目的关
键支撑作用,建立重大工程项目协调推进机制,完善立项、用地、环评等前期条
件,实现〃竣工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加强分类指导和动态
管理,定期调度督导,组织开展评估,结果作为评价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重要
依据。引导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参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及时总结、宣传、推广先进经验典型,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的良好氛围。
篇三: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战略规划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
作者:高兰芳
来源:《现代企业》2021年第01期
在区域协调发展总战略下,继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等战略之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区域发展观在中国国家战略层面的又一重要实践途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区域发展观的实质内涵,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则进一步创新了中国特色区域经济发展思想。
一、马克思主义区域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一)区域分工与合作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健康发展。生产要素总是要存在于一定地域空间并受到其制约,于是必定产生地域分工与协作问题。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分工与协作紧密相关,协作密切的前提是分工越来越细,当然,分工与协作不仅存在于生产部门之间,区域经济也有分工与协作。“各地域的自然条件的基础上进行的分工與协作,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生产力比较落后的时期,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等因素是产生地域分工的根本原因。一般情况下,越是自然禀赋好的区域越能得到更好地发展,于是区域间社会经济水平的差异不可避免地产生与扩大。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因素越来越成为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如何在区域空间布局中合理安排各生产部门就显得十分重要。
(二)生产力合理布局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则。鉴于资源配置模式的重要性,马克思、恩格斯特别强调生产力平衡布局的重要性。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私有制是造成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根本原因,而社会主义国家可以通过强大的国家力量统一配置生产力,逐步消除区域发展差异。恩格斯指出:“从大工业在全国尽可能平衡的分布,是消灭城市和乡村的分离的条件,所以这方面来说,消灭城市和乡村的分离,也不是什么空想。”社会主义最大的优势是集中力量办大事。无产阶段夺取国家政权后,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被有计划的自学的组织所代替”。因此,注定会比资本主义社会有更高的宏观调控能力,能够通过合理布局生产力,克服生产力发展不均衡的现象,促进各地区协调发展。
(三)实现共同富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共同富裕的提出与区域公平与效率问题的讨论息息相关。资本主义经济为实现区域发展的效率,往往以牺牲公平为代价,于是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区域的失衡与差距问题。而区域共同富裕既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运动的目的有着本质的区别,这是区分无产阶段运动与非无产阶段运动的根本。马克思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社会主义要实现的区域空间上的
篇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战略规划
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实
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要求,结合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
指导思想。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抢抓建设黄河流域生态
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重大机遇,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载
体,坚持问题导向,全力实施规划引领、基础提标、服务提质、品牌
提升4项工程,加快丰富文化旅游业态,着力打造宁夏文化旅游业高
质量发展先行区,成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二)
主要目标。着眼国家确定的〃到2030年黄河流域治理水平
明显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到2035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
高质量发展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的中长期战略目标,以2022年和“十
四五〃规划为时间节点,努力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走
在前列、作出示范。2021年培育引进重点文化旅游企业3家,文化
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到GDP的2%以上;全县旅游接待人数突破17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5.6亿元以上;逐步把县打造成西部特色
文化和全域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全国红色教育研学基地、长城文化
生态旅游目的地,文化旅游产业成为综合性战略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
二、组织机构
组
长:
**三、重点任务
(一)高位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1.
高质量编制文旅产业发展规划。主动融入自治区〃三大国家文
化公园"建设规划体系,结合我县〃十四五〃规划,配合相关单位,高
标准、高质量编制完成《文化旅游业〃十四五〃发展规划(2021—2025年)》《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段)
重点项目策划方案》及一批重点项目可研建设方案和设计方案,争取
纳入国家和自治区〃十四五〃规划中。
2.
推动旅游多元化发展。深入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和盐州古城
历史文化旅游区5A级景区创建,全面构建“一心三横一纵四板块〃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以民俗嘉年华、航空嘉年华、滩羊美食文化旅
游节系列活动为载体,拉动旅游消费升级。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
精品工程,推进优势特色农业与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田园风光、农事体验、文化传承、绿色康养、休闲度假等新
业态。
3.
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依托滩羊、黄花等品牌效应,打造九
曲民俗文化园、长城关、滩羊美食城等休闲娱乐夜间消费品牌。加大
争项目争资金力度,支持培育文化及相关产业发展壮大,年内争取
1-2个文化旅游企业规上发展,加大文化及相关产业占GDP比重,鼓励扶持文化旅游企业创新发展,扩大规模,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全面
发展。
4.
打造特色活动品牌。充分用好全县文化旅游等特色资源,擦
亮〃一县一品〃特色文化旅游品牌,开展民俗嘉年华、航空嘉年华、滩
羊美食节、乡村休闲采摘节等节会活动。
(二)推动文旅融合纵深发展
5.
全力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按照《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认定和管理实施方案》《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验收标准》《全域旅游
示范区创建任务分工方案》,对标体制机制、政策保障、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等8大体系52大项166小项考核指标整改提升,细化完善
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重点任务分工方案,明确完成时限,形成〃全民
参与、部门联动〃的工作合力,建立"周督查、月调度〃的工作推进机
制,及时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确保2021年成
功创建国家全域旅游
示范区。
6.
加快重点项目建设实施。认真研究国家长城、长征文化公园
建设等重大政策,启动盐州古城国家5A级景区创建工作和革命历史
纪念园国家4A级景区创建工作,积极争取长城关、高平堡、安定堡、张家场、李摭畔革命旧址、高嘤幌炮楼等节点及沿线的旅游基础设施
和公共服务配套建设项目,实施张家场考古基地建设项目、横城至花
马池(段)文化旅游廊道道路工程建设项目、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
施配套项目等,争取智慧旅游二期项目、长城关夜游提升项目,推进
长城关、黄河九曲阵区域演艺及夜游项目提升和智慧旅游大数据平台
提档升级。加快盐同红历史文化景观旅游带建设,重点打造提升盐州
古城等历史文化景区.7.
加大宣传推介合作力度。依托“两晒一促”大型文旅推介活动
中持续扩大宣传面,加大对精品线路、文创产品、文旅融合的宣传,提升地方特色文化影响力。引导A级景区、星级饭店、星级农家乐、旅游商品企业积极参与举办各类乡村旅游惠民活动和文化旅游体育
赛事活动;加强与陕西定边、内蒙古鄂托克前旗、甘肃环县等周边地
区对接联系,建立完善区域联动、政企联手、部门联合的合力营销机
制,深度谋划“两华一节〃文化旅游系列赛事节会活动,重点打造全国
模拟飞行锦标赛、长城徒步大赛等体验性强、影响力大、拉动服务业
消费水平强的品牌活动,着力将文化旅游节会赛事活动与旅游产品推
介有机结合,建立整体营销推介机制,持续扩大“滩羊之乡?激情”特色
文化旅游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充分挖掘黄河文化、红色文化内涵,持续宣传推介纪录片《盐同红纪事》、歌舞《变了样》《是个好地方》
等;邀请中央、自治区主流媒体来盐采风踩线,强化传统主流媒体大
平台宣传传播;深化与微博、今日头条、微信、抖音等网络新媒体合
作,扩大对外影响力。
(三)推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8.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强化图书馆分馆、文化馆分馆数字
化服务效能,满足群众更高层次精神文化需求;打造图书馆、文化馆
分馆北塘新村分馆示范点,以点带面,加快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高
质量发展。提升村综合文
化服务中心服务效能,以推进乡村文旅融合
发展为切入口,以提升打造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为基础,集中
打造乡村文旅融合示范点不少于5个;指导民间文艺团队、农民文化
大院规范化、特色化、差异化发展,进一步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效
能。
9.
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着力打造大型舞蹈《盐州胡旋》、曲艺剧《红色》文艺精品力作,争创群星奖等奖项;深入挖掘本土文
化人才,围绕疫情防控、脱贫富民、移风易俗等创编不少于20部优
秀文艺作品;进一步丰富""一个模式七大载体〃互送共享文化惠民服务
品牌活动,深入推进读书月、文化月、广场文艺演出、送戏下乡等文
化惠民活动,年内完成公益性文化活动不少于300场次,满足群众精
神文化生活需求。组织开展清明诗会、中秋节等〃我们的节日〃重要节
庆活动。
10.
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抓好第四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项目及第三批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普查、评审及公示工作。抓好自治区
级、吴忠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普查申报工作;按照国家文物局要
求公布全国第三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一般不可移动文物遗址458处,公示公告国保、区保、县保文物单位消防安全责任制。实施雷记沟四
区及回汉支队驻地修缮及展示利用工程;做好石窟寺普查保护利用工
作,实施纸质文物46件,漆、木文物11件修复工程。围绕"游九尚”、〃秧歌〃等非遗项目,积极申报国家、自治区黄河文化传承保护支持项
目,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和非遗传承人经费投入,发
挥非物质文化遗产扶贫车间作用,深化文化企业“百千万〃扶贫行动计
划,扩大扶贫行动范围。
11.
讲好黄河文化故事。开展〃走近黄河、走近长城〃摄影展线下
展陈、开设〃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等以小康为主题的系列专栏,实施
好〃记录小康工程〃;开展党史学习教育、黄河文化传承保护主题创作,用文艺精品讲好党史故事。
四、工作要求
(一)
加强组织领导。结合区市文件要求,制定黄河流域生态保
护和
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实施方案,成立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全面
统筹先行区建设,安排年度工作,协调解决重大问题,有序推进各项
工作开展。
(二)
压紧压实责任。建立由责任部门牵头、成员单位配合的工
作机制和责任体系,各牵头部门是推进本领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
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的责任主体,各成员单位依据职能职责担当作为,构建各司其职、紧密协作的工作机制,共同抓好先行区建设。
(三)
强化督促落实。各部门结合工作实际,突出抓长远、打基
础和实际工作相结合,解放思想、真抓实干和集中力量相结合,协同
推进重点任务和重大项目实施。同时加强督促检查和对账盘点,及时
跟踪工作进展情况,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位、出实效。
篇五: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战略规划
18任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解读及顶层设计思考文章编号:1006—2610(2021)01—0018—04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解读及顶层设计思考任苇(中国电建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西安
710065)摘
要:文章解读了习近平总书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精神,即“一套理念、一个方法论、一个实践
论”,以此为岀发点和指导思想,提岀在顶层设计中应避免岀现各部委“五龙治水”的割裂,并应重视以产业引领实
现可持续的建议,同时阐述了黄河流域“三轴两圈”文化格局,对黄河文化精神进行了诠释,希望对黄河流域生态保
护和高质量发展顶层设计有所帮助。关键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顶层设计中图分类号:XA321文献标志码:A
DOI:
10.
3969/j.
issn.
1006-2610.
2021.
01.
006Interpretation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
and
Top-Level
Design
ThinkingREN
Wei(PowerChina
Northwest
Engineering
Corporation
Limited,
Xi"an
710065,China)Abstract:The
paper
interprets
the
strategic
spirit
of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Yellow
River
Basin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
e.
“a
set
of
concepts,
a
methodology,
and
a
theory
of
practice".
Taking
this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guiding
ideology,
it
is
pro-posed
that
unclear
responsibility
division
among
the
ministries
should
be
avoided
in
the
top-level
design
and
sustainabl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should
be
realized
through
leading
of
industry.
Meanwhile,
it
expounds
the
cultural
pattern
of
the
""Three
Axes
and
Two
Circles"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
and
interprets
the
cultural
spirit
of
the
Yellow
Riv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top-level
design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Key
words:
Yellow
River
Basin
ecological
protection;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top-level
design前
言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
召开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
1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解读习总书记的科学战略,可以概括为“一套理念、表重要讲话,第1次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
一个方法论、一个实践论”,一套理念就是“坚持绿
发展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1]。如何把握这一重大
战略决策的理论背景,做到系统策划、有的放矢、重
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
展”,这两个坚持核心是一致的,“生态优先”就是
点突出,本文通过解读习近平总书记这一战略的顶
层设计思路,提出部分策略建议,以期有所帮助。“绿水青山”的要求,“绿色发展”是发展“金山银
山”的约束条件,就是要追求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和
谐共生。“以水而定、量水而行”提出了黄河流域生态保
收稿日期:2020-05-11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方法,笔者认为就是要通过科学
作者简介:任苇(1974-),男,陕西省礼泉县人,正高级工程师,
分析人类对水的物质、精神不同需求以及人水和谐
的高度,从水量、水质两个方面的矛盾出发,解决汛
主要从事水工设计工作.
西北水电?2021年?第1期期水量太多的洪涝问题、总体水资源短缺的量少问
19方面,水量不足时产生水资源时空短缺问题,水量过
大即洪涝灾害问题,由于人类活动造成了流域水质
题,以及水质污染、水文化挖掘不足、生态环境恶化
等问题,“量水”就是要分析水的各个方面,做到研
究、决策,达到“知行合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
高质量发展战略方法论见图1o污染问题;
而从精神需求来看,目前黄河流域水文化
普遍存在千景一面、碎片开发的问题。其次,自然环
境、物种生存进一步提出了“人水和谐”的要求。从我国黄河流域管理体制来看,水量调度管理
职能在水利部下属黄河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委员
会专门成立了黄河流城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研究
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依托多年来在黄河流域水量
调配、水沙调节、堤岸治理方面的技术优势、丰富经
验,研究方向更专注水资源、水安全、水文化方面。
水环境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保护修复等工作职能
属于生态环境部黄河局,重点在分区分类水污染防
治、生态保护修复、生态环境监管等方面。
岸线管控
等空间管控职能在自然资源部,并承担上下游重点
图1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方法论图湿地、中游水土流失治理、土地综合整治、地质灾害
实践论分别从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提出了在战
防治、生态补偿机制等工作。值得注意的是,为了避
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陷入“五龙
略实施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因地制宜、分类施策”
和“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分别从区域
治水”、各自为战的不利局面[2],必须发挥近年来提
和流域两个角度提出空间实施原则;时间轴上,要求
近期“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远期要
出的“河长制”的作用,把“水资源、水安全、水污染、水文化、水生态”和岸线空间管控统一在河长的领
“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满
导下,建立各部位统一协调、信息共享机制,避免各
部委在制定各自目标治理措施时出现重复、矛盾的足“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的物质需求和“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精神需求,
问题。同时,黄河治理开发与流域生态保护按行政
区域由相关省、自治区联合协同进行,为确保工作持
续推进,必须在河长制基础上协调好区域、流域关
系,建立行之有效的省、自治区联席会议制
度[3],建立合作协调机制。另外,笔者建议
注意以下问题:最终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黄河流域生态
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实践论见图
2。(1)
发挥信息技术作用。充分依托5G、GIS信息系统、物联网等先进平台技术,“一
张图绘到底”。(2)
顶层设计可持续
衔接好过去、现在、未来。重点依托黄河已建梯级,思考
其在调水调沙、生态保护中的作用,如何做
图2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实践论图好鱼类保护,以及如何与后续南水北调工程
2战略顶层设计中的几点思考2.
1开展河长领导、多部委协同的顶层设计衔接等问题;规划待建的黑山峡河段枢纽如何实现防洪、调水调沙、发电、鱼类保护等多目标功
能。(3)辩证分析。既要研究政策、建设工程的必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作为重点
国家战略,需要开展系统的顶层设计。总体来讲,人
类对黄河流域水的物质性需求分为水量、水质两个
要性和可行性,同时应分析其不利影响,比如水土保
持对于径流的削减到底有多少,黄河泥沙减少的不
20任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解读及顶层设计思考利影响有哪些,如何应对,均应系统统筹。2.
2注重利用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可持续理中充分考虑植物措施、微生物措施及工程措施对
水污染的作用,把水污染、水安全、水文化、水产业系
统统筹考量。把传统单一水安全治理与“生态护
建国以来,黄河流域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取得了
长足发展,流域内GDP占全国的14%⑷,黄河上游修
建了一大批水利、水电工程,水电能源最集中的龙青
岸、海绵开发、滞蓄并用、污染治理、确权管理、景观
文化”等措施结合,以生态防护调度为目标,在产业
段开发基本完成,三盛公、青铜峡、沙坡头等水利枢纽
为沿岸灌区农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活水,但从国家对黄河流域产业布局来看,黄河流域仍然以农业和
政策引领下建设黄河下游生态廊道。黄河下游生态
廊道综合治理概念见图3。基础能源产业为主,黄河仅相当于全国河川2%径流
量的占比,却承担了全国15%耕地、12%人口及多座
大中型城市的供水任务⑸,高耗水农业约占总用水量
的65%?75%,平均灌溉水利用系数只有0.49,流域
内分布“鄂尔多斯盆地基地、山西基地”两大能源基
地,其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煤炭资源占全国
一半以上,高耗水、高污染问题仍然存在。可喜的是,
在朱显谟院士提出的“黄土高原国土治理28字”方针
(全部降水就地入渗拦蓄、米粮下川上塬、林果下沟上
岔、草灌上坡下坬⑹)指导下,我国水土保持治理工作
成效显著,该方针不仅是海绵城市理念在黄土高原的最早应用,同时是把水土保持与产业发展、人民生活
提高联系在一起的成功实践,充分说明只有以产业高
质量发展为引领,才能实现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
展战略目标。未来应进一步推广塬面雨洪资源村社
高效管理集中收集利用技术、“高效净化型庭院经济
式”管理利用模式、生态水箱式道路雨洪资源的综合
试点地⑺,淤地坝、集雨窖、箱等多形式联合调配,把
水土保持与雨洪利用、新型农业、乡村振兴有机结合。以黄河下游生态廊道构建研究为例,应首先推
进水安全治理与沿线产业的融合,应按照黄委提出
的“洪水分级设防、泥沙分区落淤、三滩分区治理”
原则进行水安全治理,结合张金良提出的“高滩三
带(水、生态、防护林)生态综合治理、二滩高效生态
旅游观光农业、嫩滩亲水湿地公园”思路⑻,给黄河
下游生态廊道两岸打造绿色生态基地,结合岸线保
护与利用规划、两岸现有产业布局及土地利用规划,发展滨河商业、生态农业、生态文化旅游业,把产业、人居生活与“山水林田湖草沙”统一在综合治理思
路上。其次,同步推进水污染治理,按照“正本清
源、雨污分流”的思路,持续做好沿线城市、农村工
农业、生活污水处理,重视畜牧业、矿产业水污染治
理,把水污染治理纳入综合治理,开展污染源与纳污
能力分析,在堤岸综合整治、湿地建设、生态综合治
图3黄河下游生态廊道综合治理概念图2.
3黄河流域“三轴两圈”文化格局的畅想习总书记提出“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笔者
理解应该是“保护黄河流域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黄
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黄河精神”,因此应重
点梳理黄河流域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河
精神,笔者提出“三轴两圈”文化格局的初步构想,
为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提供借鉴。如图4所示,黄河流域沿东西轴方向,由北向南依次分布有长城、黄河、丝绸之路3条文化轴线,此
“三轴”可用“万里长城分内外、一条大河蕴精神、丝
绸之路通中西”来概括。图4黄河流域“三轴两圈”文化格局图万里长城分内外: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
关,纵横万里,绵延黄河流域的北侧,将中国划分为
塞外、中原两个部分,长城以北为沙漠、草原,呈现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天苍苍、野茫茫、风吹
草低见牛羊”的自然风光,与“射雕挽弓塞外奔驰”
的游牧文化相互辉映;而长城以南则“九月筑场圃,
十月纳禾稼”、“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是典型
的中原农耕文明。长城是中华民族以农耕文明为正
统的核心文化,在与外来游牧文明斗争过程中的产
西北水电?
2021年?第1期21物,是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在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
几千年的攻防、互鉴中,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家国”
融为一体的意境,建筑物的屋脊、屋角有起翘之势,
展现了中国文化历史中的丰盛时期诗意人生的精神
取向。黄河流域精神文化特征,呈现出与长江流域截
情怀,是中国民族主义意识觉醒、形成的根源,与黄
河“自强不息”的抗争精神相互呼应。一条大河蕴精神:这个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内蕴
然不同的气象,总体来看黄河文化所代表的“苍凉、雄浑、恢弘”成为豪迈派形成的根,与长江流域“杏
花烟雨江南”的婉约形成对比,如豪放派词:须关西
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河向东流、天上的星星
之神,可以划分为“自强不息”的抗争精神、“天人合
一”的和合文化精神[9]。我们现代人称呼的黄河母
亲,在古代,更多以龙的形象出现,汛期恣意肆虐、一
泻汪洋,人或为鱼鳖,在中国最早的大禹治水传说
参北斗”。北方的陕西刀客、关东大汉、水泊梁山都
中,深刻揭示了在共同抵御大自然洪水灾害中,中华
民族从氏族部落向国家转型中民族精神第1次融
合、统一,黄河沿线积石峡、禹门口、龙门保留了大量
的传说遗迹,“三不过家门、股无肱、胫不生毛”的治
水精神为大一统奠定了文化底色;而在抗战时期,“黄河在咆哮”的黄河精神又一次上升为抗战精神,
以及延安精神、长征精神,是黄河“自强不息”的抗
争精神在近代民族主义国家创立过程的集中体现。
而平静时的黄河确是以母亲形象润泽中原大地,孕
育中华儿女,“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
好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
方”,大河两岸演绎了千百年的儿女情长,“仁者乐
山、智者乐水”,先哲在黄河边上感悟人生,形成了
“道法自然”、“利万物而不争”的和合文化。这两种
黄河文化共同铸就了民族核心精神。丝绸之路通中西:是连接中国腹地与欧洲诸地
的陆上商业贸易通道,同时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
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2014年,
中、哈、吉3国联合申报的“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
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丝绸之路既是佛教、阿
拉伯数字等外来文化,番茄、葡萄等外来物种的引进
之路,同时也是中国儒学文化、瓷器、丝绸等文明输
出的通道,促成了以敦煌、长安、洛阳等为中心的儒
释道多文化繁荣,不同文化风格的建筑、书画、诗歌
荟萃,形成了独特的中国意趣。“两圈”分别是以西安为核心的“汉唐”文化都
市圈,和洛阳、开封为中心的“河洛”、宋代文化都市
圈,与以北京为中心的明清文化圈相呼应。汉唐文
化圈以积极进取、大气恢弘为特色,建筑风格达到了
力与美的统一。而色调简洁明快,屋顶舒展平远,给
人庄重、大方的印象,展现了一个民族上升时期的自
由、开放的精神取向;而宋代文化都市圈以市民文化
兴起为代表,这一时期的建筑,注重自然美与人工美
与黄河文化息息相关。实际水文化景观塑造中,可
按照“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融人性、统一性、差异性、通达性、生态性低影响开发等六大
原则,发挥黄河等水域体在景观营造中的统一、联
系、聚焦、分割、赋韵等作用[10],充分展现、塑造中华
民族的黄河魂。3结语本文通过系统解读习总书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
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精神,从开展河长领导、多部委协
同和注重利用产业高质量发展两个方面,提出在顶
层设计中应避免出现各部委“五龙治水”的割裂,并
应重视以产业引领实现可持续的建议。同时畅想了
黄河流域“三轴两圈”文化格局,以期为黄河流域生
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顶层设计提供借鉴。参考文献:[1]
习近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J].水利建设与管理,2019,39(11):1-3,6.[2]
李月成.“五龙治水”做文章[J].当代贵州,2016(06)
:22-25.[3]
张红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实现途
径[J].中国水利,2019(23):8-11.[4]
刘昌明,田巍,刘小莽.黄河近百年径流量变化分析与认识
[J].人民黄河,2019,41(17)
:11-15.[5]
张维波.论黄河水资源管理保护与水生态文明建设[J].工程
建设与设计,2019(19)
:270-271,280.[6]
朱显谟.抢救“土壤水库”实为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与
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一四论黄土高原国土整治28字方略
[J].水土保持学报,2000,14(01):1-6.[7]
彭鸿,张武俊,刘顺勤.发挥淤地坝系功能支撑乡村振兴发展
[J].中国水土保持,2018(04)
:20-22.[8]
张金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水战略思考[J].人
民黄河,2020,42(04):1-3.[9]
董哲仁.天人合一与黄河生态保护一一第四届黄河国际论坛
大会主旨演讲[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0,8(01):1-4.[10]
任苇,益波,孙小沛,等.现代城市河道人文景观的多维构建
[J].西北水电,2018(03)
:1-3.
篇六: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战略规划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一项系统性的重要任务,旨在保护黄河流域的环境,实现持续发展。主要内容包括:
一、健全生态管理体系。建立完善的禁止非法采砂、捕捞、放流废水、施工未尽控制措施等法律法规体系,并实行严格的环境保护管理;建立完善的地方管理制度,强化监管,加强对黄河流域和湖泊、河流环境危害行为的打击;实行水资源管理制度,控制与综合利用水资源,实施重大水利工程项目监督管理;建立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科学评估和防止病毒污染,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二、积极发展高质量生态旅游。实施旅游规划,开展集教育、科普、康乐、放松和赏鱼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态旅游,发展游客满意的高质量体验服务;强化旅游资源整体规划、统一管理,提升黄河旅游地的公园景区规划绿化、景观恢复和景观环境改善等水平;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景观设计、生态环境保护、景观工程修复和旅游服务质量等水平。
三、开展水环境改造和保护工程。开展水污染治理工程,改善黄河流域水环境质量;开展流域环境保护工程,确保黄河流域生态系统稳定;积极推进森林植被恢复,实现风沙治理工程,加强对沙漠化地区的整治;落实节水利用政策,加强对供水水源地的保护;加强地表水资源调查,实施湖泊和水库治理。
总之,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应当加强环境法律法规的建立和落实,加大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改善的投入力
度,完善土地管理制度,提高水环境质量,保护湖泊河流,开展高质量生态旅游,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篇七: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战略规划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价值和路径选择
摘要: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我国西北、华北地区的重要水源地,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重要的经济地带,具有很高的生态功能和经济价值。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为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确保黄河长久安澜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为内陆地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为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引导高质量转型发展拓展了更大的空间。
关键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战略价值;路径
1主要问题
1.1黄河洪水风险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黄河河段建立了“上游拦蓄、两岸分流、两岸拖延”的防洪工程管理体制,在黄河数千里取得了巨大成就,给黄河两岸人民带来安全。然而,由于黄河井水沙淤的特殊性,到目前为止,不可能彻底根除黄河洪水。黄河河段“悬河”和“二级悬河”的不利局面依然存在,一旦发生大洪水,将严重危及河堤安全;通过路堤的建筑物的危险闸门和土石缝存在安全隐患;许多新建和改建的防洪工程没有受到大洪水的洗礼;防洪非工程对策不完善;缺乏抢险救灾机械设备,不能完全满足防洪需要。
1.2防洪工程的基础建设和管理存在薄弱环节
目前,黄河防洪工程已基本完成黄河标准化堤防工程,但许多工程项目仍存在薄弱环节。一些控制和引导项目建设时间早,标准低,必须进行改造和加强;必须加固危险闸门;黄河工程安全信息化程度较低。在项目管理方面,存在管理粗放、维修质量标准不足、维修机械自动化程度略低的问题。
1.3对生态环境保护敏感
防洪工程生态绿化设计规范较低,绿化植物多为垂柳和杨树,数量和地径不均。此外,防洪工程土层软弱,地势较高,不易开水,导致部分堤防路段树木生长发育不足。在旱季,上游和下游水井中的水更少,区域流域有被断开的风险。附近居民节水意识不强,农业用水仍被淹没。
1.4绿化养护资金预算不足
目前,养护资金预算金额是根据当时的工程项目数和中国2004年颁布的《水利水电工程(示范点)养护定额标准》计算的,没有考虑地区差异,低于该地区当时的工资和福利,导致人力预算不足。近年来,由于维修成本不断上升,维修成本不足,不可能规范、优质地开展所有工程项目的维修工作。
1.5科技信息化程度不太高
科技信息化专项资金的缺乏和技能型人才的缺乏,极大地限制了科技创新的深度、广度和应用,并在不同程度上阻碍了黄河的高质量发展。
2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路径
2.1抓好生态保护与修复成为重中之重
黄河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和五大沙漠沙地。有许多关键的生态功能区,如河流的自然生态廊道和三江源、柴达木盆地和若尔盖。黄河流域的生态和自然环境十分敏感。上下游部分地区天然草地严重退化,水源涵养功能下降。迭部市重点补充水资源的生态功能区划中的草坪遭受了严重的衰退、荒漠化和盐碱化。中上游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细砂淤积促进了河道中上游的改善,河道淤积幅度缩小,河岸形状急剧变化,主河道过流能力下降。黄河中下游人口稠密,河岸湿地公园存在许多开垦和种植现象,湿地面积和鸟类栖息地日益减少,黄河三角洲自然湿地萎缩,生态功能急剧下降。
河流生态运行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综合考虑上下游差异,推进黄河流域生态维护与修复。河流的上下游是重要的供水区域。以柴达木盆地三江源和迭部黄
河上游水源涵养区为重点,加大水土整治力度,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进一步强化中西部地区重点生态安全屏障。中上游要抓好黄土高原荒地综合整治、台地维护等重点工程的实施;做好幼林抚育管理和植被保护修复工作,巩固和扩大退耕(草)效益,推进荒漠化治理和湿地保护进程。中下游要重点推进黄河滩涂区整治,修复黄河三角洲湿地公园生态系统软件,有序开展退耕还湿、退耕还滩、堤防带的生态保护与修复,促进河口湿地的自然修复和创新管理。
树立“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价值观,适时设计黄河流域生态修复的实施路径。综合考虑各种生态因素,重点维护水保、固土、滞洪、物种多样性维护等,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确保生态商品供需平衡和生态服务价值稳步增长。将生态修复与当地生态产业发展规划相结合,将制度保护和恢复规定作为发展生态产业的前提,将生态度假旅游、生态农牧业等生态产业发展的要求纳入生态维护与恢复工程,做到规划、设计、实施并举。
2.2环境污染治理任务极为繁重和艰巨
要以系统化的思维、综合性的措施、强有力的手段,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严格落实空间规划,推进沿黄九省区“三线一单”编制,完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开展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加强对支流劣V类水体整治,推进入河排污口排查、监测、溯源、整治,巩固提升黑臭水体治理成效,优先开展饮用水水源地汇水区等敏感区域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推进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协同推动移动源、生活源、农业源的综合治理。实施农用地土壤环境分级分类管理,推进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抓好矿山开采环境的污染整治。健全流域联动应急响应体系,加强重污染天气预报的预警能力建设,提高应急管理能力与重污染天气应对水平。
2.3转型发展和动能转换成为关键环节
黄河流域产业结构升级发展和新旧动能转换是实现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长期以来,黄河流域农牧业、电力能源、化工厂、冶金等行业的自来水被过度开发,效率低下,导致黄河流域自来水总产量负荷过大,黄河中上游城市承载力普遍超标。黄河流域以传统的网络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产业布局呈现
出明显的重化工发展趋势。优势产业能耗高、耗水高、排污量大的问题突出,严重影响了黄河流域的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晋陕蒙宁能源基地的煤矿开采对地表植被造成破坏、水土流失、土层和水源污染,甚至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地面塌陷、河流缺水、植物群落衰退等灾害。
黄河流域新兴产业发展落后,产业发展规划质量不高,新旧动能转换不到位。长期以来,该地区依靠能源和矿产网络资源的大规模高韧性开发设计,拓宽了能源和水消耗高的电力工程、化工厂和冶金行业的发展趋势,其他产业链缺乏发展标准。长期广泛的资源开发模式构成了网络资源依赖的发展趋势。惯性和思维模式局限于丰富的网络资源优势,缺乏进取的勇气、胆识和信心。由于长期关注能源供应单一产业链的发展趋势,该地区普遍缺乏其他高效产业集群,导致现代产业体系中存在许多空缺,而沿海城市承接产业集聚和新兴产业进步的配套设施能力十分有限。
要坚持保护优先、绿色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优化资源消耗型产业布局,严格控制流域煤化工行业的发展,积极化解过剩产能,提高能源化工行业清洁化生产水平,推动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运用现代数字技术、信息技术、智能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以及新型管理模式、经营模式、商业模式等,对农业、能源等产业进行现代化改造。大力发展“互联网+”、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为黄河流域现代产业发展培育新动能。合理开发利用黄河流域特殊自然、生态资源,重点发展畜牧业、设施农业、冷凉蔬菜、葡萄与葡萄酒等优势产业集群,探索生态环境脆弱区绿色发展的有效路径。按照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重大战略需求,推动绿色农业、环保设备与材料研发制造,促进清洁能源、环境服务、绿色金融等现代服务业成长,为黄河流域高质量绿色发展创造新的动力源。
结论
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一个社会性、综合性系统工程,需要综合施策,不断探索符合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在做好黄河防洪安全的前提下,统筹做好工程建设管理、科技信息化、水政执法、生态保护与绿化、弘扬黄河文化等方面的工作,从而最终实现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杨利伟,程舜媛,王岩松,白健豪,赵传靓,秦帅阳.生态沟渠对黄河流域城市雨水径流调控效果的研究[J].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2022,53(06):173-183.
[2]徐礼志,李丽.陕西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J].环境与发展,2022,34(04):1-7+22.
篇八: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战略规划
《?东省黄河流域?态保护和?质量发展规划》全?来了!?东省黄河流域?态保护和?质量发展规划中共?东省委、?东省?民政府印发了《?东省黄河流域?态保护和?质量发展规划》,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市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东省黄河流域?态保护和?质量发展规划》主要内容如下。?
录前
?第?章
发展背景第?节
重?意义第?节
发展优势第三节
问题挑战第?章
总体要求第?节
指导思想第?节
主要原则第三节
战略定位第四节
发展?标第三章
建设黄河下游绿??态廊道第?节
保护修复黄河三?洲第?节
实施重点区域?态治理第三节
打造沿黄?态保护带第四章
实施环境污染系统治理第?节
统筹推动?污染治理
篇九: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战略规划
《济南市黄河流域?态保护和?质量发展规划》发布近?,中共济南市委、济南市?民政府印发《济南市黄河流域?态保护和?质量发展规划》。《规划》主要内容摘录如下,全?请下载?末链接。2021年10?8?,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黄河流域?态保护和?质量发展规划纲要》,将济南放在国家战略发展?局、?态?明建设全局、区域协调发展布局中?点定位,并提出“?持济南建设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赋予了济南前所未有的战略牵引?、政策推动?和发展?撑?。2020年7?23?,中共济南市委第??届委员会第??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实施黄河流域?态保护和?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动的意见》,提出实施?态保护修复、黄河安澜等???动,明确了济南贯彻落实黄河流域?态保护和?质量发展重?国家战略的任务路径。济南地处黄河下游。黄河济南段全长183公?,上起平阴县东阿镇,下?济阳区仁风镇,流经平阴县、长清区、槐荫区、天桥区、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历城区、济南?新区、章丘区、济阳区9个区县和功能区。黄河塑造了济南独特的?然地理风貌,保障了全市80%以上的?产?活??,是城市重要的?态景观带和历史?化带,对于全市?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关重要。为全?贯彻落实黄河流域?态保护和?质量发展重?国家战略,科学谋划济南?态保护和?质量发展蓝图,编制本规划。规划范围为济南市全域。规划期?2030年,分两个阶段推进实施,第?阶段为“?四五”时期,即2021年?2025年,第?阶段从2026年?2030年。中期展望?2035年,远期展望?本世纪中叶。本规划是济南市推进黄河流域?态保护和?质量发展的纲领性?件,是编制专项规划、制定相关政策、实施重??程的重要依据。■
发展?标到2030年,全市黄河流域?态保护和?质量发展取得重?进展,基本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产?式、?活?式,打造成为黄河流域?态保护?范标杆和?质量发展核?增长极。?态环境质量显著改善。国?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不断优化,“?泉湖河城”浑然?体的空间特?更加鲜明,?产?活?式绿?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利?效率?幅提?,碳排放实现达峰,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削减,环境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治理,?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态系统稳定性明显增强。?资源节约集约利??平显著提升。基本构建起河库串联、?系联?、城乡?体、配套完善的供?保障?络,??结构更加合理,??效率显著提?,节?型?产和?活?式有效建?,实现??总量和强度“双控”,建成黄河流域节?典范城市。防洪减灾能?显著增强。黄河防洪?程体系更加完善,?清河、徒骇河、?汶河等??河道治理取得明显成效,河道?洪及排涝能?进?步增强,防洪减灾应急体系更加健全、应急能?显著提升,城市内涝实现动态清零,建?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常态减灾和?常态救灾相统?的灾害防御体系,打造?民?命财产安全屏障。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加快崛起。科技创新引领能?、产业竞争?和综合实?明显增强,核?优势基本塑成,城市综合功能基本完善,?资源节约集约利?成为全国标杆,有?发挥在推动黄河流域?态保护和?质量发展中的?范引领作?。?质量发展?平显著提?。重点领域改?率先突破,创新能?创业活?竞相迸发,现代产业体系?益健全,?业强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新旧动能转换全?塑成优势,农业农村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平?幅提升,黄河流域中?城市要素集聚、辐射带动能?明显增强,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战略作?全?彰显,推动?质量发展?在全国前列。双向开放格局有效构建。“?带?路”重要节点城市建设取得重?进展,黄河流域对外开放门户地位和作?进?步凸显,中国(?东)?由贸易试验区济南?区等重?开放平台建设成效显著,全?构建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和多维?体畅通?效的对外联通?络,基本形成内外兼顾、陆海联动、东西互济、多向并进的全?开放新格局。黄河?化影响?显著扩?。黄河?化保护传承弘扬体系进?步健全,黄河?化实现融合创新,在社会主义核?价值体系中的作?更加彰显,全国?明典范城市??平创建,?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泉城?化影响?不断增强,城市?化软实?显著提升,黄河?化焕发新的?机活?。?民?活品质显著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平明显提?,滩区居民?产?活条件?幅改善,覆盖全民的多层次社会
?民?活品质显著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平明显提?,滩区居民?产?活条件?幅改善,覆盖全民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民?福祉达到更??平,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到2035年,黄河流域?态保护和?质量发展取得重?战略成果。?态环境质量和?态服务功能根本改善,?资源节约集约利??平居全国前列,经济社会发展全?绿?转型。城市发展能级和辐射带动能??幅跃升,基本实现新型?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全?形成,国际影响?、全球知名度显著提升。绿?智慧、动能强劲、活?迸发的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基本建成。“东强西兴南美北起中优”城市发展格局全?塑成,初步建成“?强美富通”现代化国际?都市。黄河?化?发展?繁荣,?的全?发展、?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到本世纪中叶,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成城河共荣、?态环境优美宜?、新动能驱动?质量发展、发展成果??共享的现代化国际?都市。■
空间布局?态格局。基于济南?态基底特征,构建“南?北?多廊多点”的?态空间格局。——“南?”:南部?区?态涵养区。统筹推进南部?区?态保护和绿?发展,加强泉?补给区?态修复保护,发挥“?塔”“泉源”?态功能,构建?泰?区域?态屏障。——“北?”:北部黄河?态风貌带。聚焦黄河流域?态保护,强化黄河两岸湿地群、滩地、防护林带等多元?态空间功能,嵌?多元化?态功能节点,打造丰富多彩的?态景观画卷。——“多廊”:串联“南?北?”和城市?态系统的滨??态廊道。依托?清河、?汶河、北?沙河、“三川”(锦绣川、锦云川、锦阳川)和?符河、徒骇河等重点?系,打造形成全域连通多样?态格局。——“多点”:全域分布的?态节点。包括森林公园、湿地、重要湖库、?源地、城市公园、?体公园等各类节点,统筹提升?态功能和城市服务功能。?质量发展布局。以黄河为纽带,?标准规划建设沿黄?通道,加密跨黄通道,连接左右岸、贯通上下游,串联重点发展板块,加快构建“东强西兴南美北起中优”城市发展新格局,推动城市能级提升、合理布局,实现黄河由天然屏障向发展枢轴转变。——做强东部加快建设科创智造之城。以国家级园区为主要载体?撑,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加强区域发展联动,加快建设现代化东部城区,建设提升CBD奥体?区,加快构建齐鲁科创??廊和智能制造?廊,建设东部枢纽产业城,推动莱芜、钢城创新转型发展,集中打造科创济南、智造济南主阵地。——振兴西部加速建设活?康养之城。充分释放?态资源,发挥交通枢纽和?校园区优势,推动产城融合、校地融合、区域融合,加快建设国际医学科学中?,提升西客站?区综合功能,加快建设西部科教产业城,推动绿??态健康农业和?旅健康产业融合发展,实现?态魅?、经济活?、区域竞争?同步提升,打造全国知名的?化旅游胜地和医疗康养?地。——做美南部持续建设绿??态之城。以更??度推进?态保护和绿?发展,加强泉?补给区?态修复保护,增强?源涵养和森林碳汇功能,建设“三川”和?符河流域绿??态风貌带与绿?发展经济带,推进浆?泉、龙洞风景区等近郊旅游资源开发,?标准规划建设雪野?区,有序发展?态农业和特?林业,打造成为黄河下游重要的?源涵养区。——崛起北部全?建设未来希望之城。把北部作为未来发展的战略空间、城市核?功能的重要承载地,遵循未来城市发展理念,举全市之?加快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开发建设,打造绿?智慧宜居新城区,壮?济南新材料产业园区、济北经济开发区、商河经济开发区等园区实?,打造资源要素“强引?场”,促进黄河南北融合互动,推动黄河北地区加快崛起。——做优中部精?建设魅?品质之城。突出泉城?化特?,彰显历史?化名城底蕴,推进?城区瘦?健体和减量增效,推动城市品质化、功能现代化、业态?端化,打造泉城特?风貌轴,强化黄河、?清河沿岸天际线和风貌管控,丰富创新沿河空间利?,打造古今交融、现代时尚、韵味独特的天下泉城标志区。■
战略定位——黄河流域?态保护?范标杆。贯彻绿?发展理念,统筹协调??林?湖草沙?态要素和“?泉湖河城”独特禀赋,优
——黄河流域?态保护?范标杆。贯彻绿?发展理念,统筹协调??林?湖草沙?态要素和“?泉湖河城”独特禀赋,优化国?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系统推进污染防治,全?改善?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绿?转型,更好绘就“南?北?”?态格局,建设?与?然和谐共?的美丽泉城。——黄河流域?质量发展核?增长极。强化黄河流域中?城市作?,坚持创新核?地位,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坚定不移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平规划建设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增强城市核?竞争?和辐射带动?,引领省会经济圈?体化?质量发展,为?东半岛城市群更好发挥黄河流域龙头作?提供核??撑。——黄河流域节?典范城市。探索节?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加强??总量和强度控制,优化?资源配置,全?实施深度节?控??动,强化节?机制建设,创新?效??模式,建?节?型?产?式、?活?式和消费模式,以节约??扩?发展空间,形成全国节?型社会建设新典范。——黄河?化保护传承弘扬样板区。深?挖掘阐发黄河?化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推动儒家?化、齐鲁?化、龙??化、泉??化、红??化交汇融合,?标准规划建设黄河国家?化公园,共建“??圣?”中华优秀传统?化精品旅游带,促进优秀传统?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充分展现泉城独特魅?,讲好新时代“黄河故事”济南绚丽篇章。——黄河流域对外开放门户。强化陆海联动战略?点作?,构建多维?体、畅通?效的对外联通?络,营造?流国际化营商环境,强化国际交往功能,促进与沿黄城市交流合作,全?融?区域重?战略,深度参与共建“?带?路”,积极对接区域全?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打造黄河流域?向亚太、连接亚欧的??平双向开放门户。■
推进省会经济圈?体化发展构建?体化发展新格局。发挥济南核?引领作?,辐射带动淄博、泰安、聊城、德州、滨州、东营6市,着?打造黄河流域?态保护和?质量发展引领区、全国区域?体化发展?范区、全国数字经济?地、世界级产业基地、国际医养中?和国际知名?化旅游?的地。发挥东营、滨州临海优势,统筹河海联动,以绿?经济培育、产业转型发展、?态价值实现为重点,合?打造沿黄?化旅游?态带。依托京沪?铁、济青?铁等交通?廊,打造“泰安—济南—德州”南北向发展枢轴和“淄博—济南—聊城”东西向发展枢轴。推动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淄博周村、德州齐河、滨州邹平四地建设省会经济圈绿??体化发展?范区。推动济南章丘—滨州邹平—淄博周村、济南商河—德州乐陵和临?—滨州惠民等探索跨市域毗邻县(市、区)?体化发展路径。推动重点领域率先突破。加快构建起以轨道交通为??,公路?络为基础,民航、港?为?撑的综合交通?络,打造全域融合的“互联城市圈”。联合制定制造业协同发展规划,探索“双向飞地”“异地孵化”“共管园区”等跨区域产业合作新模式,建?与产业转移承接地间利益分享机制,逐步形成“省会总部+周边制造”“省会研发+周边转化”,打造动能强劲的“产业创新圈”。推动跨市域?态保护红线有序衔接,协同保护?泰?,共建沿河绿??态廊道,打造共保联治的“绿??态圈”。构建省会经济圈同城化公共服务体系,推进门诊费?跨省直接结算试点、异地就医备案?助办理、省内异地就医门诊统筹直接结算等?作,开展联合办学和不同发展?平学校对?帮扶,建?和完善城镇职?、城乡居民社会保险参保缴费、关系转移、待遇核发、档案管理等跨地区转移接续机制,打造?效便利的“普惠?活圈”。引领?东半岛城市群?体化发展。推动省会经济圈与胶东、鲁南经济圈分?合作、?体建设、联动发展,助?全?提升?东半岛城市群综合竞争?。完善济青联动发展机制,推进济南与青岛交通设施、户?迁移、就业社保、教育?化、医疗卫?、住房保障等共建共享,强化两市互认互通互连互补,携?唱好推动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双城记”。联动胶东经济圈,加强与青岛港、烟台港、?照港等港?的?效衔接和快速联通,围绕?业互联?、轨道交通装备、氢能、医养健康、现代农业等重点领域,增强长期技术优势与产品标准话语权,打造济青科创智造廊带。联动鲁南经济圈,依托京沪、济郑?铁带动鲁西、鲁南地区发展,挖掘黄河、?运河、泰?、“三孔”、齐长城等世界级优质?化旅游资源,打造沿黄达海设施联通?通道、科技创新??廊、产业合作?平台。■
完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加快建设综合交通?络。提升济南枢纽位势和集聚辐射能?,打造黄河流域的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构筑沿黄城市紧密协作的综合交通?架。构建四通?达的?铁?络,加快建设济郑?铁,推动构建济南经郑州?西安、兰州、西宁的“?字型”东西向?通道。建设完善畅安舒美的?速公路?络,推进济青?速中线、济南?微?、济南??青、?青?商河、济南绕城?速?环线等?速公路规划建设。??推动跨黄桥隧建设,促进黄河两岸交通布局优化、衔接成?。加快推进轨道交通建设,构筑?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四?融合”的轨道交通?络。加强“?快?体化”衔接,建设市域快速路?。加快推进济南遥墙国际机场?期改扩建?程,开辟更多黄河沿线省市直达航线,共建航空运输?络体系。专栏8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
专栏8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铁路:建成济南?郑州、济南?莱芜、黄台联络线、济南?滨州铁路,规划建设济南?枣庄、德州?商河、济南?济宁、莱芜?临沂、淄博?莱芜、莱芜?泰安?聊城铁路,推动省会经济圈市域(郊)铁路项?规划建设,研究论证胶济铁路???铁路联络线、董家?黄?铁路联络线等货运铁路项?。?线公路:建成济青中线、济南??青、?青?商河?速公路及绕城?速?环线西环段、北环段,扩建京台?速(济南?泰安段)、绕城?速东线及南线,规划建设济南?微?、宁津等?向?速公路。实施G104线、G220线、G309线、G308线、G341线、G340线以及S103线、S241线等国省道部分路段改扩建。机场:完成济南机场?期改扩建,逐步实现与济莱、济滨、济郑、济枣、?济等?铁和轨道交通3号线?缝衔接。建成商河、?新通?机场,改造提升雪野通?机场。航运:完成?清河复航?程,建成济南港(主城港区、章丘港区)。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运营地铁3号线?期、4号线?期、6号线、7号线?期、8号线?期、9号线?期。建成济南东站?济阳区有轨电车项?,策划论证莱芜区?钢城区有轨电车项?。跨黄河桥隧:建成齐鲁?桥、凤凰?桥、济南黄河?桥复线桥、济泺路穿黄隧道及北延?程、黄岗路穿黄隧道、航天?道隧道、济滨?铁(G308)公铁两?桥、聊泰铁路公铁两?桥、济郑?铁桥、绕城?速?环线西环段黄河?桥、绕城?速?环线北环段黄河?桥,规划建设S241章济黄河?桥、G105平阴黄河?桥、齐州黄河?桥。济南市黄河流域?态保护和?质量发展规划.docx
推荐访问: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战略规划 黄河流域 高质量 战略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