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kk秘书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高校如何促进大学生就业8篇

高校如何促进大学生就业8篇

时间:2023-08-16 16:10: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高校如何促进大学生就业

  

  促进大学生就业措施

  大学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高校应结合人才供需情况,有划有步骤地采取针对性措施,确保毕业生顺利就业。以下是整理的促进大学生就业措施资料,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促进大学生就业措施

  在大学扩招和金融危机的双重背景下,大学生就业成为严峻的社会问题。加上在我国,学校教育长期以来片面重视专业知识的教育,对自我的认知、社会交际等方面的教育相当缺乏,造成许多大学毕业生在即将走向社会之际感到迷茫,走上工作岗位后显得无所适从。因此要在既定的大环境下促进就业,有赖于高校和大学生自身对就业问题的清楚认识和有效准备。为此建议高校调整就业指导思想,大学生及早对自己将来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有目的地进行求职,提高求职应聘的成功率,促进大学生公平就业,让大学生尽快适应作为职业人的社会角色。接下来我将从各个方面谈一下我对公平就业的看法和促进公平就业的措施和途径.

  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但和大学生自身有关,而且与高校,政府,社会息息相关!所以要促进大学生公平就业不但要让大学生提高自身素质以增加就业机会,各大高校与政府更是要做好相关方面的工作以达到让大学生公平就业的环境。

  一.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促进大学生就业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首先要提高自身素质以增加就业的机会,目前许多大学生因为职业生涯目标模糊和准备不足,导致了其在找工作之际才“临时抱佛脚”,进而出现就业恐慌。为了避免这个恐慌,我们所需要的就是一个真实具体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这个规划能够帮助大学生在一年级了解自我,二年级锁定职业兴趣,三年级有目的地提升职业修养,四年级初步完成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换。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所学知识、专业与自身潜力以及将来职业发展有机结合,为求职就业打好基础铺好路。

  有了职业生涯规划之后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朝着我们拟定的目标努力学好专业知识,完善自己,提升自己,让自己成为一个专才,一个不可替代的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被社会所需要,才能企业所聘用,才能成功的就业。

  二.高校采取措施以促进大学生就业

  大学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高校应结合人才供需情况,有划有步骤地采取针对性措施,确保毕业生顺利就业。

  1.因需培养。高校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根据行业动向和毕业生主要就业目的地急需的人才类型适时调整培养计划和课程结构,建立通识教育培养模式。努力造就“就业有优势,创业有本领,升学有希望,继续学习有基础”的能说会写、勤思善做的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加强校企合作,使实践教学环节真实有效,结合专业课的特点和要求在当地会展、节庆活动和旅游旺季期间进行短期集中实习。

  2.学学业规划指导教导一年级新生要打好学习基础,不鼓励做兼职。鼓励二

  (三)年级学生考证,首先争取通过英语四、六级和计算机二级,其次要结合自身实际考取各种资格证、驾照、向考本科或报读双学位,增强就业竞争力。引导学生在三(四)年级上学期寻找与专业相关的兼职工作并为之推荐。利用就业指导课程,详尽地给毕业生分析当前形势及政策,择业心理调适、求职准备、求职技巧等。通过作业形式,要求学生利用掌握到的知识分析推论出自己适合从事的行业及岗位;搜集拟定面试中常见的问题要学生作答;要求必须学会写求职信,做个人简历,然后根据每名毕业生的作业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做进一步的针对性工作。

  请往届毕业生回校交流经验,帮助应届生树立信心。最后一学期,引导学生结合毕业实习、兼职寻找就业意向单位。

  3.点面结合强化指导最后一学年,组织校园招聘会,监督学生准备自荐材料,结合每场供需见面会实际情况以点面结合形式对毕业生进行提醒和辅导。

  所谓“点”,就是毕业论文指导老师和辅导员老师分别一对一地与毕业生交换意见作分析给建议;“面”,就是书记和辅导员召集全体毕业生做形势分析、动员,还有分班与专业课教师座谈。老师对毕业生进行择业决策的教育,帮助他们作出最优选择,毕业生离校前两个月,各系将仍没有意向单位的毕业生推荐表分类,与就业办合作送出“推销”。要求未落实单位的毕业生必须回校参加学院组织的供需见面会。

  鼓励毕业生多渠道多形式就业动员毕业生参加国家西部计划和广东省支援贫困山区计划,并积极为学牛搭桥引路,一来是引导学生要有高尚情操和追求,二来,这也是一条很好的出路。对于那些家庭经济状况较好并有一定的社会关系的学生,可建议考虑自主创业,并且鼓励学有余力的专科学生考取本科

  、本科生考研。

  4.保持信息传达畅通。对内保持畅通的信息渠道设公告栏,将所有招聘信息及时张贴公布,同时将复印件分发各班。每班最少设有男女各1名信息联络员,及时上传下达。贯彻“公平、公开、择优”原则,有针对性地鼓励并作模拟面试。

  对外积极宣传协助就业指导中心向有关单位寄发宣传材料,主动联络工作单位并推荐适合人选,要求各系做到如本系学生不合适则将信息传达给相关系,做到信息共享,也要求毕业生之间做到这一点。

  尽管求职与应聘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而客观上往往是组织强个人弱,尤其是大学毕业生缺乏工作经验,在双向选择过程中处于被动位置,因此根据组织的情况有计划地部署就业策略,对于提高成功率和节省费用很有必要。反思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不足。比如重理论、轻实践,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脱节,大学毕业生的专业技能薄弱,等等,高校还是要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改革。另外,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目前职业教育比起高等教育的发展相对滞后。对于学生来讲,先谋生再自立然后寻求发展,也未尝不可,暂时没有找到高端的岗位,就从低一点的工作做起。放低身段,考虑长远,肩负责任,应当是当代大学生较为合理的就业取向,不要仅仅看到眼前的利益。

  三.政府采取各项政策以促进大学生就业公平

  有人可能认为,就业是市场的事情,政府不能干预。其实不然,第一,对公职岗位来说,完全由政府直接管理,如何公平,公正,公开地招聘毕业生,是政府的分内之事,事实上,目前最大的就业不公就发生在这一块,因为许多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的负责人不但既没有权利上的约束,业没有经济上的约束,还可以利用进人问题培养自己的势力,因此为就业腐败提供了温床。倒是许多企业单位,负责人必须要考虑到单位的效益,所以到还能更多地坚持量才录用,做到就业公平。第二,即是市场范围的就业,如果发生就业不公平行为,政府也有职责进行干预。目前,就业方面的各种有形或无形的歧视条款确实是存在的,但劳动部门基本上对此无所作为。遭遇就业歧视的应届毕业生对此根本不知道找何人投诉,只能吃哑巴亏。与用人单位相比,应聘者处于弱势地位,政府劳动部门应该制定更有利于他们的政策规定与实际处理办法,尽量减少就业歧视。

  四.社会要形成良好的就业环境以促进大学生就业公平

  整个社会也要形成一种氛围,即用能力本位取代以往有失偏颇的学历本位

  这是走向公平就业并促使大学生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的原动力。

  总的来说,不管就业不公发生在哪里,它都损害到求职者对社会的信心,损害到这个社会通过促进就业维护稳定的努力。温在视察湖南大学的时候说:“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社会的价值,应该更加重视公平与正义。”我想,现在也是应该在就业问题上“更加重视公平与正义”的时候了!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措施

  1.减少结构性失业:通过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岗位补贴、助学贷款代偿、考研究生、考公务员加分,以及扩大“三支一扶”、“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大学生到村任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等计划,多种手段鼓励毕业生去基层工作;通过放松户籍限制、政策扶持等手段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企业工作;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积极吸纳和稳定大学毕业生。

  2.减少或推迟供给:加大力度落实部队征兵更多面向大学生;研究生或第二学位扩招。通过见习实习制度,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4.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所有高校成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同时将就业指导课列入必修课。对未就业毕业生进行失业登记,提供职业介绍,培训等系列服务。

  5.为困难的大学毕业生提供就业援助。

  (四)针对返乡农民工的政策措施

  1.切实保障返乡农民工的土地承包权益;稳定粮食和食品价格,有利于农民工返乡务农提高收入。

  2.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大力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做好农民工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

  3.一些劳动力输出地方已经出台支持返乡农民工的政策:3个月以上未能重新就业的,当地政府可按照最低工资标准的70%给予失业救助,救助期不超过半年。

  上述政策措施对稳定现有的就业岗位、解决受金融危机影响严重的农民工群体和青年群体的就业问题将发挥作用,但还远不足以消除金融危机对中国就业局势的影响,需要全社会各方的重视和支持,特别是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维护就业稳定的对策建议

  20xx年,我国的经济形势和就业形势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就业压力可能是历史上最巨大的,必须要有最困难的准备。要切实把促进就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统筹协调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把扩大内需与扩大就业紧密结合,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各类服务业,扶持中小企业和微型企业,支持和引导非公经济发展,把增加就业岗位真正落到实处。这样才能保持就业局势基本稳定。

  (一)维护社会稳定

  1.继续调整失业保险金标准和工伤保险待遇,降低医疗保险基金起付线或提高封顶线,提高保障水平。

  2.着力解决各类关闭破产企业和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参加医疗保险问题。

  (二)促进就业

  1.将下岗失业人员纳入登记失业人员范围,在保障其基本生活的同时,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介绍、职业培训等就业服务,促进其尽快实现再就业。

  2.大力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及时帮助就业困难群众和零就业家庭人员实现就业。

  3.落实好技能提升特别行动计划。充分运用就业专项资金和失业保险基金,加强对企业职工岗位培训、城镇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培训和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以及对农村初高中毕业生的劳动预备制培训,根据需要延长培训期限,提高培训补贴标准,缓解就业压力,并以此提高技能水平,做好技能人才储备。

  (三)扩大就业

  核心就是“小三多,密非外”,即“小企业、第三产业、多种就业形式、劳动密集型、非公有制经济和外向型经济”。正在考虑的主要有以下几条:

  1.完善鼓励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金融信贷、社会服务等扶持政策;

  2.全面推动以创业带动就业。

  3.扩大积极就业政策覆盖范围,提高补贴标准,完善操作办法,重点做好关闭停产企业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工作。

  (四)改革高等教育体制

  实现四化,即教育模式灵活化,专业自由挑选;教育体制弹性化,更宽进、更严出;内容应用化,将大学分为职业性、专业性和理论性三类;教育层级职业化,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规范现在的高校职业教育。

  (五)做好失业统计和失业监控

  应进一步完善失业统计和失业监控。一方面要尽快完善现行的调查失业制度,并尽早向社会公布并使用调查失业率。另一方面也要进一步完善现行的登记失业制度。应该把那些肯定要回来就业的农民工纳入失业登记,同时还要给予他们切实的帮助。如果我们推出面向全体劳动者的失业登记制度,无论是城镇失业人员还是农民工都可以登记,但如果登记之后,不能享受任何扶持政策,也不能得到有效的帮助,那谁会来登记呢?如果失业人员不来登记,我们又怎能知道有多少人、哪些人需要补助呢?因此,问题的关键,还是政府需要给予农民工就业更大的投入。

篇二:高校如何促进大学生就业

  

  高校如何推进大学生就业工作范文(通用3篇)

  【篇1】高校如何推进大学生就业工作

  大学生就业如何自我定位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为自己职业发展着想,我们有必要按照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加强对自身的认识与了解,找出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确定自己能干的工作也即优势所在,明确切入社会的起点,其中最重要的是明确自我人生目标,即给自我定位。自我定位,规划人生,就是明确自己“我能干什么?”、“社会可以提供给我什么机会?”、“我选择干什么?”等问题,使理想可操作化,为介入社会提供明确方向。

  一、意识就业中自我定位问题

  第一,自我认知不清,定位不准。

  很多大学生找工作的时候,常常缺乏定位,见到只要有公司招聘,不管自己适合不适合,都往里投简历,事实上,很多简历根本就是浪费,那些公司可能从来不看这些简历,原因在于大学生的自我定位和职业意向与用人单位并不一定吻合。大学生一定要有对自己的一个自我认识、自我分析和自我定位,比如你的志向是什么?你是更擅长跟人打交道还是跟事务打交道?你是否掌握某种专业的技术?你能做什么?你看好什么行业和领域?然后再分析哪些行业和领域存在一定的机会?以及你如何才能进入这个行业?事实上,到单位应聘的时候,三个因素影响,第一个是你想做什么,第二个是你能作什么?第三个是企业通过了解,认为你能做什么?是看自己和别人怎么看你的一种眼光的聚合,当这两种看法比较一致,那么大家的结果就比较理想。很多大学生并没有自己的定位,这就好像一个产品一样,你认为你可以卖给所有的企业,最后你可能很难卖出去。

  第二,很多大学生不重视第一份工作,初期选择处于混沌状态。

  有人说,毕业后找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养活自己,不是职业,更不是事业,其实,这是一个误区。第一份工作对于一个人的职业来说非常重要,除非这个人具备做高级白领和职业经理人的天才或者运气和机遇非常好,否则一个人一旦工作之后,未来将在多大的圈子里面流动,基本上从第一份工作开始划圈。大学生刚刚踏入社会,第一份工作为你带来的是一种职业习惯的养成。因此,大学生选择工作的时候,不能抱着暂时养活自己的心态,也不能说今天干的不是自己的事业,也不是职业,所以先就业才是根本,冷静,谨慎认真的选择才是根本。

  第三,很多大学生不知道如何判断一个工作机会是不是好。

  很多大学生心中都会有一些自己的认识,比如外企好,国企好等等,但是一旦找到一些合适的机会的时候,大学生又开始犯嘀咕,特别是多个机会可以选择的时候,常常这山看着那山高,最后导致好机会溜走才后悔莫及。这说明,很多大学生并没有深入的了解职业发展的成功因素,一个人的成功的因素包括四个方面,分别是知识结构、技能、思维和社会资本。从四个因素来看,一个好的单位先不管背景,但是必须让一个人在四个方面中的某一方面或者某几个方面受益才是一个好单位。第一,这个工作是不是有助于你拓宽你的知识结构,比如你可以在工作中学习到很多自己所不具备的知识;第二,这个工作是不是能够带给你某个细分的职业技能,这个职业技能你本身不具备或者你并没有实践经验,但是通过工作你可以让你在某个领域成为一个专业人员;第三,这个单位是不是有助于形成你的思维,包括你看问题的视角,看社会的视角,看世界的视角,而这些视角可能给你带来新的价值。第四,是不是在这个单位你可以获得社会资源,或者提升你整合社会资源的能力比如你可以广泛的结交朋友,认识专家,或者是提升自己的社会资本。如果一个单位四个价值都不能带来,那么这样的单位只能解决吃饭问题,但是并不能解决职业问题。

  第四,大学生的职业心态欠佳。

  由于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压力,大学生在踏上找工作之途后,很容易陷入迷茫、焦灼的状态,特别是当四处碰壁的时候。很多大学生找工作常常遵循这样的阶段,第一阶段,非常“高调”,估价过高;第二阶段,非常“低调”,碰壁之后就开始变得不自信,然后就开始降低期望,或者就越来越觉得自己不值钱,甚至洗碗都觉得可以尝试了;第三阶段,开始“跑调”,在接连碰壁之后,大学生就乱了阵脚,于是就失去了方向。当然,社会很多说法也会导致大学生很难适从,比如,认为大学生一定要做白领才好,北大才子卖肉了,博士去当村长就觉得不划算了,但是这些人不是也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得很好吗?这个问题需要辩证的看,我们不能去阻止每个人都当领袖的欲望,但是大学生还是要清醒的认识一点,职业是不分贵贱的,既不要对自己期望过高,也不要就碰几次壁就失去自我了。“心态决定一切”,这是职业人生存的关键法则。

  二、如何做好就业中自我定位?

  1.明确自身优势

  首先是明确自己的能力大小,给自己打打分,看看自己的优势和劣势,这就需要进行自我分析。通过对自己的分析,旨在深入了解自身,根据过去的经验选择、推断未来可能的工作方向与机会,从而彻底解决“我能干什么”的问题。只有从自身实际出发、顺应社会潮流,有的放矢,才能马到成功。要知道个体是不同的、有差异的,我们就是要找出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并发扬光大。定位,就是给自己亮出一个独特的招牌,让自己的才

  华更好地为招聘单位所识;对自己的认识分析一定要全面、客观、深刻,绝不回避缺点和短处。你的优势,即你所拥有的能力与潜力所在。

  2.发现自己的不足

  (1)性格的弱点。人无法避免与生俱来的弱点,必须正视,并尽量减少其对自己的影响。譬如,一个独立性强的人会很难与他人默契合作。而一个优柔寡断的人绝对难以担当组织管理者的重任。卡耐基曾说:“人性的弱点并不可怕,关键要有正确的认识,认真对待,尽量寻找弥补、克服的方法,使自我趋于完善。”因此要注意安下心来,多跟别人好好聊聊,尤其是与自己相熟的如父母、同学、朋友等交谈。看看别人眼中的你是什么样子,与你的预想是否一致,找出其中的偏差,这将有助于自我提高。

  (2)经验与经历中所欠缺的方面。“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由于自我经历的不同,环境的局限,每个人都无法避免一些经验上的欠缺,特别是面对招聘单位纷纷打出数年工作经验条件的时候。有欠缺并不可怕,怕的是自己还没有认识到或认识到而一味地不懂装懂。正确的态度是:认真对待,善于发现,并努力克服和提高。

  3.明确选择方向

  通过以上自我分析认识,我们要明确自己该选择什么职业方向,即解决“我选择干什么”的问题,这是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职业方向直接决定着一个人的职业发展,职业方向的选择应按照职业生涯规划的四项基本原则,结合自身实际来确定,即选择自己所爱的原则(你必须对自己选择的职业是热爱的,从内心自发地认识到要“干一行,爱一行”。只有热爱它,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做出一番成绩),择己所长的原则(选择自己所擅长的领域,才能发挥自我优势,注意千万别当职业的外行),择世所需的原则(所选职业只有为社会所需要,才有自我发展的保障)和择

  己所利的原则(应该本着“利己、利他、利社会”的原则,选择对自己合适、有发展前景的职业)。

  4、用长处来经营自己

  有的毕业生存在过分的自卑心理,总认为自己技不如人,拿自己的短处与别人的长处去比,因而不敢主动地推销自己。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与短处,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成功人生的诀窍就是经营自己的长处!因此,在人生之旅上,一个人如果站错了位置,用他的短处而不是长处来谋生的话,那后果肯定不会理想的,他可能会在永久的卑微和失意中沉沦。故在选择职业时要注意发挥自己一技之长。首先你不要过多地考虑这个职业能给你带来多少钱,能不能使你成名,而是应该把最能发挥你个人优势的职业作为首选,因为,你若能发挥自己的特长,钱是可以慢慢积累的;经营自己长处能给你的人生增值,而经营自己的短处会使你的人生贬值!

  总之,职业生涯目标的确定,是个人理想的具体化和可操作化。职业目标的选择并无定式可言,关键是要依据自身实际,适合于自身发展。值得注意的是伴随现代科技与社会进步,个人要随时注意修订职业目标,尽量使自己职业的选择与社会的需求相适应,一定要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适应社会需求,才不至于被淘汰出局。

  【篇2】高校如何推进大学生就业工作

篇三:高校如何促进大学生就业

  

  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是做好就业工作的基础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不仅关系到高校教育体制的改革、发展与稳定,而且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成为国家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如果高校培养的人才不能就业,知识就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就不能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如果高校培养的学生不能充分就业,从某一侧面讲,高校就没有很好地贯彻教育要为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针,就没有对学生尽到应尽的责任。为此,高校必须从讲政治、讲大局、讲稳定的高度,集中力量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

  二、深化教学改革,调整专业设置,提高学生素质,是做好就业工作的关键

  (一)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出口引导入口,调整专业设置、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是使学生顺利就业的前提

  高等教育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特殊产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的人才培养应面向社会,适应市场需要。而专业设置就像工厂的生产线,决定着产品的种类和质量。因此,高校的专业设置必须跟着市场走,密切注视就业市场的发展变化,认真研究市场经济对各类人才的需求,认真分析就业形势及其趋向,以“出口引导入口”来确定专业的设置和教学内容。同时还要针对高等教育周期长、见效慢这一特点,做好专业设置的超前预测、超前设计。同时,高校还应根据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改造传统学科和专业,对那些社会需求量小、毕业生就业严重困难的专业,及时地缩减招生计划直至停办。

  (二)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毕业生质量是学生充分就业的根本

  随着高校扩招后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就业竞争愈加激烈。就业市场的竞争是毕业生能力与素质的较量,谁的素质高、能力强、知识面宽,谁就能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获胜。因此,抓就业率关键要抓

  好毕业生质量这一关。

  三、开拓思路、创新方法、健全制度、狠抓落实,形成就业指导工作的新模式是做好就业工作的重要保证

  高校应当不断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体系建设、健全就业工作制度,创新工作思路和方法,使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有章可循,工作模式更加适应社会发展形势的需要。设立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的专门机构,加大人员和经费投入;加大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硬件建设,完善就业信息网络;开设毕业生信息查询平台和畅通、高效的用人单位需求信息发布渠道;重视就业基地建设,创立毕业生“品牌”,为毕业生开辟广阔的就业市场;加强就业指导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定期召开座谈会、交流会、培训会,提高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

  四、加强就业指导教育,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是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环节

  传统的“季节快餐”式的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教育工作模式,已不能适应就业工作新形势的要求,高校应当把就业指导工作由传统的局部性、阶段性,上升为全局性、全程性工作,着力抓好、抓实。从新生入学开始,就应通过讲座、报告等形式,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教育。从就业思想上指导学生处理好职业理想与人生理想之间的关系,处理好“我能干什么”与“我想干什么”的关系。引导毕业生保持良好的心态,处理好择业期望值与社会需求的关系,准确定位,树立起“把自己的理想与社会需要相结合的事业观”、“先就业后择业的择业观”、“艰苦奋斗、自主创业的创业观”。

  就业指导教育的实践性、应用性极强,应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在方式上,除了要采取课堂讲授的方式外,还可以采取讲座、报告、座谈以及参观走访、模拟演练等方式;在手段上,使用现代化的仪器设备进行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在教育途径上,应以全员化就业指导教育为主流,调动全校教职工的积极性,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此外,高校对学生的培养中,还可实行“导师制”,导师不仅从学业上加强对学生的指导,而且还可以开展就业教

  育,使毕业教育制度化、日常化、个性化。逐渐形成“人人关注就业、人人重视就业、人人参与就业”的良好氛围。

  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千家万户,加强高校就业工作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一项重中之重。高校应当不断加强就业指导教育,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创业观;不断深化毕业生就业工作改革,建立起科学、高效、规范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断加强软硬件建设,促进就业市场由传统管理模式向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现代管理模式转变。依托切实有效的措施,逐步提高高校就业工作实效,力争将大学生就业工作带入良性、健康发展的轨道。

篇四:高校如何促进大学生就业

  

  高校提升大学生就业力的经验与启示

  【摘

  要】: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推进,我国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因此如何改善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促进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顺利实施,是当前高校所面临的严重问题。那么在解决促进高校大学生就业的过程中,必须要建立完善的就业机制才能够确保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就业率,从而真正地提升大学生的就业力。

  本文将从就业力的内涵出发,分析大学生应具备的核心就业力,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力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

  【关键词】:高校;提升大学生就业力;经验;启示

  大学生的就业力是其就业的核心能力,人才市场实践活动对于就业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在当前就业形势较为严峻的情况下,高校要切实转变就业指导理念,完善就业指导方式,借鉴企业体验式培训方式举办模拟人才市场,在模拟招聘的实践中促使学生自我认知、自我调适、自我发展,提升大学生的就业力。

  一、大学生就业力概述

  (一)大学生就业力的内涵

  什么是就业力?国内外学界和各种社会组织有着多种不同的解释,至今仍没有形成关于就业力概念的统一定义。国际劳工组织(ILO)指出,就业力是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变化的能力。

  美国教育与就业委员会(DFEE)将就业力定义为: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在英国提高学生的就业力合作组(ESECT)中,就业力被定义为“一组使个人能更好地就业并能使他们成功地胜任所选择的职业能力,包括成就、理解力和个人特质”。

  国内专家张体勤认为,就业力是通过学习与实践使高质量大学教育向高价值人力资本转化的结果,要具备充足的就业力,个人不仅需要充实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有利于就业的态度和特质,还需要搜集有用的职业信息以进行合理的职业选择,并且需要积极尝试实际工作,从工作经验中学习与成长。[3]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就业力就是一个人获得及持续完成工作的能力。对于大学生而言,就业力不仅是大学生短期的求职就业能力,更是一个社会人长期的职业发展能力,具体而言,包括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动手能力)、专业能力、表达能力、社会能力、应聘能力等,还包括心理素质、敬业精神、合作能力和健康心理等诸多素养。

  (二)大学毕业生应具备的核心就业力

  就业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生在就业竞争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把握并获取就业机会、赢得欣赏的实际能力和比较优势的核心之所在。即大学生所持有的核心能力和专长。就业核心竞争力突出的毕业生,能够以自身独特的优势,及时占有和控制更多可被利用的有限资源,使自己处于主动地位、拥有更多机会,及时就业;否则,就无法适应激烈的就业竞争,只能处于被动地位。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大学生需求素质最看重的前5个指标是:专业知识与技艺;敬业精神;学习意愿和能力强、可塑性高;沟通协调能力;基本的解决问题能力。具体来说可以综合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1、良好的道德素质和心理品质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除了基本扎实的专业知识,用人单位更看重的是良好的道德素质和心理品质。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提高道德修养,在就业中始终坚持求真务实的精神,大学毕业生将是具备高尚职业道德品质的合格的劳动者。

  2、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结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大学生在学校学期期间,不断地去完善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结构,使自己的专业知识更加的丰富,专业技能不断提高,专业知识体系不断完善,为日后在工作中更好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随着社会竞争的不断加剧和用人成本的不断提高,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毕业生要有很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大学生应该学会利用学校提供的各种机会,积极地应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投入到各种社会实践中,主动的发现问题,多动脑筋,多角度想问题,提高个人的创新能力。

  4、良好的求职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良好的求职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关系到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和就业后能否提高就业质量。因此,大学生要学会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和高校提供的就业平台,掌握求职技巧和求职技能,提高求职能力。求职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大学生能否顺利就业。而社会适应能力的强弱,关系到大学生个体能否顺利的完成社会化。

  二、我国大学生就业力出现的问题

  过于偏重社会科学导致劳动市场上现有的毕业生类别失衡,使毕业生和雇主对高等教育机构传授知识的质量感到失望”。基于此现状,企业雇主在人才的选聘上有着自己的考量指标。

  根据调查发现,用人单位在录用大学生时最看重的指标分别是:(1)专业基础知识;(2)基本的解决问题能力;(3)沟通协调能力;(4)敬业精神;(5)学习意愿强、可塑性高。

  而用人单位认为应届大学毕业生最欠缺的因素指标,前几项分别是:(一)个人能力不足

  个人能力包括学习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压力承受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在当前的教育模式下,学生在学校接受的知识和能力离用人单位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一般的学生在求职中并无突出的竞争优势。

  (二)缺乏工作经验

  缺乏工作经验是各种能力不足的原因之一,相对于社会求职者来说,缺乏工作经验是刚出校门的毕业生求职中最大的劣势。

  适应工作环境的能力较差、缺乏从事相关岗位工作所必需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和道德修养,在人际交往和团队协作等方面表现不好,实际操作和组织协调能力严重不足。一些毕业生缺乏对岗位的热爱与理解,工作选择上拈轻怕重,适应职业岗位的时间较长,导致在职场上的发展后劲不足。实际工作中往往是按图所骥,有知识储备而不会灵活运用。工作一段时间后,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让很多学生在遭受挫折后开始怀疑和否定自我。

  (三)人际交往、团队合作与沟通协调能力不足

  人际交往能力是指妥善处理组织内外关系的能力,包括与周围环境建立广泛联系和对外界信息的吸收、转化能力,以及正确处理上下左右关系的能力。协调能力是指决策过程中的协同与调适能力。一些大学生在与人相处方面,特别是在与他人合作与沟通方面缺乏技巧。

  (四)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出现错位

  相当多的学生不能很好地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出现知识与技能脱轨的状况。大学生拥有系统的专业知识,这是大学生的优势所在。但由于大学生社会实践与专业技能方面明显欠缺,导致大学生动手能力较差,技能单一,使所学的知识变成呆知识、死知识,这样的毕业生到岗后不能很快开展工作,企业还要花费相当的精力进行培训,不能适应社会对复合人才的需求。

  才疏学浅,基本技能储备不足。一些毕业生由于没有掌握本应该掌握的专业技能,甚至连最基本的专业常识都很缺乏,因此在就业过程中频频遭遇困难和挫折就显得不足为奇了。另一方面,大学生缺乏竞争力,所学知识陈旧,转化率较低,不能适应社会需求。有资料显示,据部分高校的追踪调查,六成企业反映,应届大学生毕业生到专业对口岗位工作,实际知识应用率不足40%,多数学生不能把所学过

  的知识转化变成自己在岗的实际能力。30%的学生反映,在校学习的知识离市场需求较远,所学知识陈旧,要想在所学专业掌握更前沿的知识,还得自己补充新知识。

  (五)求职应聘能力欠佳

  主要表现为:职业意识淡薄、准备不足,毫无目标、临阵磨枪。不少学生参加人才招聘会都有一种“赶集”的感觉,无目标、无准备,全凭运气碰。择业时好高骛远,偏爱政府机关和事业编制、大单位、大城市,过分追求一步到位的丰厚的福利待遇,造成这些单位竞聘竞争激烈,就业困难。有的大学生择业观有错误,使在就业过程中错失很多的机会。往往简单把经济收入因素放在第一位,而对未来专业知识的发挥却看得较轻。

  三、我国大学生就业力不足的原因

  (一)教育机制问题导致大学生综合素质低下

  对于我国目前的教育机制来说,对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要求最高的时间段就是大学了。但是对于普通学生来说,往往他们学习最努力的时间段都在高中。因为考大学的难度要远远高于考高中,所以普通学生在上高中都会因为那种前所未有的压力而充分激发自己的学习潜能。无疑,几乎所有考上大学的学生在高中时光里都十分努力奋斗过。但是当这一大批学生进入大学时,面对宽松的教学环境,都会适当的放松自己,放松对大学知识的学习。偏偏目前我国很多大学的学生学业考核机制还并不完善,这就导致了大学生的专业水平偏低。这时当大学生面临毕业求职,一般都会感觉自己学习的专业知识薄弱,而对求职产生自卑和畏惧心理。所以总体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是比较低的,最后也导致了他们的就业力偏低

  (二)大学生不能正确面对自身的就业力提升问题

  就业素质就是选择和从事职业所需要的各种能力的总和。它包括合理的知识结构、过硬的专业技能、良好的择业技巧及交往能力、应变能力和心理素质。择业技巧的学习有助于求职的成功,但根本还是要靠求职者的知识、能力和品质,靠实力,实力就是大学生的就业力,它来自大学四年的刻苦学习、能力培养和全面锻炼。因此大学生要主动走向市场,适应市场。大学生一入学,就要密切关注就业形势的变化,然后根据社会用人需求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素质结构,这样才在毕业后有就业力,才不至于被社会所淘汰。特别是低年级的大学生更要主动去了解这些与就业有关的信息,这样,毕业之际,大学生才不至于对未来迷失方向。同时,大学生不但要拓宽自己在大学里学到的知识、提高自己的应聘水平,还要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组织协调等综合能力,要全面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创新精神,要丰富大学生的社会知识,提升大学生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要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勇于面对竞争的良好心态。

  四、提升大学生就业力的对策

  (一)提升大学生自身素质,提高个人能力

  我国其实十分重视大学生就业力不足这一问题,在多个发展规划中也出台了一系列解决大学生就业力不足的措施。国家出台的这些措施虽然对大学生就业难现象起到了一定的遏制作用,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现象。想要真正提升大学生的就业力,必须从根源抓起。首先,影响大学生就业力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所以想要提升大学生的就业力,就必须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想要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最应该提高的就是他们的专业课学习水平。很多大学生在经历过高中的痛苦磨练后,在大学专业课的学习上出现了兴趣不足,动力不够的现象。很多大学生在管理松散的的课堂放任自己贪玩的天性,不认真听讲。其实学校应该通过加强管理和专业考核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从而能够认真学习。

  (二)开展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提升工作经验

  积极开展职业规划与发展辅导,做好就业指导和咨询服务。刚入大学校门就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树立自主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在一年级通过进行专业介绍,帮助学生结合行业要求,剖析自身特点和优势,找准方向目标,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在二三年级加强专业技术能力、理论实践能力的提升,要做到深入了解职业工作的具体内容、工作环境,必须具备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和道德修养,职业的发展、晋升以及市场前景如何等。通过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以创业带动大学生就业。鼓励大学生从事冷门职业,在不同行业、不同职业之间配置大学毕业生。

  做好就业指导和咨询服务要转变意识,改革就业指导方式,提供个性化的就业咨询服务。开展就业指导的目的是要帮助毕业生掌握求职面试的相关技巧,切实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教会学生充分利用网络就业信息的巨大资源库,并能有效分析和利用有关就业信息。

  (三)通过教育,提升大学生的基本工作能力

  1、通过人格教育,塑造大学生优秀人格,提高就业能力

  大学生应当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加强思想品德的修养,培养健康向上的生活习惯,加强自身素质的提升,注重在各种社交、团队活动中实践,历练自身的素质,磨砺自己的意志。学校应当通过加强学风、校风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通过发挥教师人格魅力引导学生,通过更多开设人文教育课程,塑造大学生优秀人格。

  2、通过职业教育,培养良好的职业品格,提高就业能力

  学校可以通过开设有关课程,开展教学实践等活动进行职业教育,使大学生意识到要想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就必须树立正确的职业品格,具有忠于职守、爱岗敬业职业精神,努力在职业活动中养成勤奋、正直、诚实、守信等优秀职业习惯。

  3、通过心理教育,培养适应变化的能力,提高就业能力

  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会学生克服抑郁、焦虑、自卑等不良情绪的影响,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学会适时地调整自己与外界的关系,使个人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以适应不断发展的职业要求从而提高职业的适应能力。

  (四)搭建就业力提升平台,提高专业技能

  积极搭建提高就业能力的平台,全方位、多角度锻炼学生提高就业能力。学校要开发“上班式”课程,建立和完善实习实训基地,推动校企合作良性发展,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际动手能力。学校要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培养学生适应不同场合、不同工作内容的要求,学习实践与人沟通、协调,磨练吃苦耐劳、抗挫折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企业要在合作院校积极开展课外学习、实践活动项目,锻炼学生;对高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从行业发展角度提出建议,帮助高校将学生可雇用性及相关技能嵌入专业课程设置中,开发学生专业核心技能,提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而且学生要想提高专业技能,只有通过扎实学习、艰苦训练,不断地实践锻炼,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逐步提高对所从事领域的专业技能。

  (五)全社会重视大学生就业力提升问题

  包括学校、企业、家长和学生本人在内的全社会都要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大学生就业能力强,就业率就会高,就能给学校带来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社会影响力,同时也给企业创造极大的经济效益。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仅应该引起高校领导、教师的高度重视,还应该引起企业方面的高度重视。

  五、结论

  大学生就业力提升对于我国的经济持续发展很有裨益。所以想要保证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要重视教育,也必须要重视提升大学生的就业力。如果长期出现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势必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当然,想要真正提升大学生的就业力,还需要学生自己和、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孙长缨.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7(11):45-46.[2]谢志远.关于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5(01):12-13.[3]苏成荣,谷菲菲,赵望锋.科学发展引领大学生就业新举措[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8):77-78.[4]刘文文.基于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有效举措的探索[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03):130-131.[5]苏静,肖攀.大学生就业服务创新性举措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1(09):108-110.[6]谭菊华.大学生就业视野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2):127-132.[7]刘振中.转型期地方高师院校大学生就业困境及其对策[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4):71-73.[8]陈国政.国外大学生就业扶持政策对我国的启示[J].上海经济研究,2011(3):65-66.[9]张媚.浅谈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经验和做法[J].才智,2011(2):274-275.[10]谭玉兰.塑造大学生优秀人格,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69-70.[11]郄艳丽,白海琦.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3):106-107.[12]孙长缨.当代大学生就业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42-45.[13]张惠丽.关于大学生核心就业能力构成的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09(10):77-180.

篇五:高校如何促进大学生就业

  

  促进大学生就业措施

  在大学扩招和金融危机的双重背景下,大学生就业成为严峻的社会问题。加上在我国,学校教育长期以来片面重视专业知识的教育,对自我的认知、社会交际等方面的教育相当缺乏,造成许多大学毕业生在即将走向社会之际感到迷茫,走上工作岗位后显得无所适从。因此要在既定的大环境下促进就业,有赖于高校和大学生自身对就业问题的清楚认识和有效准备。为此建议高校调整就业指导思想,大学生及早对自己将来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有目的地进行求职,提高求职应聘的成功率,促进大学生公平就业,让大学生尽快适应作为职业人的社会角色。接下来我将从各个方面谈一下我对公平就业的看法和促进公平就业的措施和途径.

  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但和大学生自身有关,而且与高校,政府,社会息息相关!所以要促进大学生公平就业不但要让大学生提高自身素质以增加就业时机,各大高校与政府更是要做好相关方面的工作以到达让大学生公平就业的环境。

  一.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促进大学生就业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首先要提高自身素质以增加就业的时机,目前许多大学生因为职业生涯目标模糊和准备缺乏,导致了其在找工作之际才“临时抱佛脚〞,进而出现就业恐慌。为了防止这个恐慌,我们所需要的就是一个真实具体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这个规划能够帮助大学生在一年级了解自我,二年级锁定职业兴趣,三年级有目的地提升职业修养,四年级初步完成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换。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所学知识、专业与自身潜力以及将来职业开展有机结合,为求职就业打好根底铺好路。

  有了职业生涯规划之后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朝着我们拟定的目标努力学好专业知识,完善自己,提升自己,让自己成为一个专才,一个不可替代的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被社会所需要,才能企业所聘用,才能成功的就业。

  二.高校采取措施以促进大学生就业

  大学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高校应结合人才供需情况,有划有步骤地采取针对性措施,确保毕业生顺利就业。

  1.因需培养。高校要根据经济社会开展,根据行业动向和毕业生主要就业目的地急需的人才类型适时调整培养方案和课程结构,建立通识教育培养模式。努力造就“就业有优势,创业有本领,升学有希望,继续学习有根底〞的能说会写、勤思善做的应用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加强校企合作,使实践教学环节真实有效,结合专业课的特点和要求在当地会展、节庆活动和旅游旺季期间进行短期集中实习。

  2.学学业规划指导教导一年级新生要打好学习根底,不鼓励做兼职。鼓励二

  (三)年级学生考证,首先争取通过英语四、六级和计算机二级,其次要结合自身实际考取各种资格证、驾照、向考本科或报读双学位,增强就业竞争力。引导学生在三(四)年级上学期寻找与专业相关的兼职工作并为之推荐。利用就业指导课程,详尽地给毕业生分析当前形势及政策,择业心理调适、求职准备、求职技巧等。通过作业形式,要求学生利用掌握到的知识分析推论出自己适合从事的行业及岗位;搜集拟定面试中常见的问题要学生作答;要求必须学会写求职信,做个人简历,然后根据每名毕业生的作业所反映出来的问题做进一步的针对性工作。

  请往届毕业生回校交流经验,帮助应届生树立信心。最后一学期,引导学生结合毕业实习、兼职寻找就业意向单位。

  3.点面结合强化指导最后一学年,组织校园招聘会,监督学生准备自荐材料,结合每场供需见面会实际情况以点面结合形式对毕业生进行提醒和辅导。所谓“点〞,就是毕业论文指导老师和辅导员老师分别一对一地与毕业生交换意见作分析给建议;“面〞,就是书记和辅导员召集全体毕业生做形势分析、发动,还有分班与专业课教师座谈。老师对毕业生进行择业决策的教育,帮助他们作出最优选择,毕业生离校前两个月,各系将仍没有意向单位的毕业生推荐表分类,与就业办合作送出“推销〞。要求未落实单位的毕业生必须回校参加学院组织的供需见面会。

  鼓励毕业生多渠道多形式就业发动毕业生参加国家西部方案和广东省支援贫困山区方案,并积极为学牛搭桥引路,一来是引导学生要有高尚情操和追求,二来,这也是一条很好的出路。对于那些家庭经济状况较好并有一定的社会关系的学生,可建议考虑自主创业,并且鼓励学有余力的专科学生考取本科

  、本科生考研。

  4.保持信息传达畅通。对内保持畅通的信息渠道设公告栏,将所有招聘信息及时张贴公布,同时将复印件分发各班。每班最少设有男女各1名信息联络员,及时上传下达。贯彻“公平、公开、择优〞原那么,有针对性地鼓励并作模拟面试。

  对外积极宣传协助就业指导中心向有关单位寄发宣传材料,主动联络工作单位并推荐适合人选,要求各系做到如本系学生不适宜那么将信息传达给相关系,做到信息共享,也要求毕业生之间做到这一点。

  尽管求职与应聘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而客观上往往是组织强个人弱,尤其是大学毕业生缺乏工作经验,在双向选择过程中处于被动位置,因此根据组织的情况有方案地部署就业策略,对于提高成功率和节省费用很有必要。反思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的缺乏。比方重理论、轻实践,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脱节,大学毕业生的专业技能薄弱,等等,高校还是要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改革。另外,要大力开展职业教育。目前职业教育比起高等教育的开展相对滞后。对于学生来讲,先谋生再自立然后寻求开展,也未尝不可,暂时没有找到高端的岗位,就从低一点的工作做起。放低身段,考虑长远,肩负责任,应当是当代大学生较为合理的就业取向,不要仅仅看到眼前的利益。

  三.政府采取各项政策以促进大学生就业公平

  有人可能认为,就业是市场的事情,政府不能干预。其实不然,第一,对公职岗位来说,完全由政府直接管理,如何公平,公正,公开地招聘毕业生,是政府的分内之事,事实上,目前最大的就业不公就发生在这一块,因为许多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的负责人不但既没有权利上的约束,业没有经济上的约束,还可以利用进人

  问题培养自己的势力,因此为就业腐败提供了温床。倒是许多企业单位,负责人必须要考虑到单位的效益,所以到还能更多地坚持量才录用,做到就业公平。第二,即是市场范围的就业,如果发生就业不公平行为,政府也有职责进行干预。目前,就业方面的各种有形或无形的歧视条款确实是存在的,但劳动部门根本上对此无所作为。遭遇就业歧视的应届毕业生对此根本不知道找何人投诉,只能吃哑巴亏。与用人单位相比,应聘者处于弱势地位,政府劳动部门应该制定更有利于他们的政策规定与实际处理方法,尽量减少就业歧视。

  四.社会要形成良好的就业环境以促进大学生就业公平

  整个社会也要形成一种气氛,即用能力本位取代以往有失偏颇的学历本位

  这是走向公平就业并促使大学生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的原动力。

  总的来说,不管就业不公发生在哪里,它都损害到求职者对社会的信心,损害到这个社会通过促进就业维护稳定的努力。温在视察湖南大学的时候说:“社会主义国家的开展,社会的价值,应该更加重视公平与正义。〞我想,现在也是应该在就业问题上“更加重视公平与正义〞的时候了!

  1.减少结构性失业:通过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岗位补贴、助学贷款代偿、考研究生、考公务员加分,以及扩大“三支一扶〞、“志愿效劳西部方案〞、“大学生到村任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等方案,多种手段鼓励毕业生去基层工作;通过放松户籍限制、政策扶持等手段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企业工作;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工程积极吸纳和稳定大学毕业生。

  2.减少或推迟供给:加大力度落实部队征兵更多面向大学生;研究生或第二学位扩招。通过见习实习制度,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4.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效劳。所有高校成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效劳机构,同时将就业指导课列入必修课。对未就业毕业生进行失业登记,提供职业介绍,培训等系列效劳。

  5.为困难的大学毕业生提供就业援助。

  (四)针对返乡农民工的政策措施

  1.切实保障返乡农民工的土地承包权益;稳定粮食和食品价格,有利于农民工返乡务农提高收入。

  2.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大力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做好农民工社会保障和公共效劳。

  3.一些劳动力输出地方已经出台支持返乡农民工的政策:3个月以上未能重新就业的,当地政府可按照最低工资标准的70%给予失业救助,救助期不超过半年。

  上述政策措施对稳定现有的就业岗位、解决受金融危机影响严重的农民工群体和青

  年群体的就业问题将发挥作用,但还远缺乏以消除金融危机对中国就业局势的影响,需要全社会各方的重视和支持,特别是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20xx年,我国的经济形势和就业形势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就业压力可能是历史上最巨大的,必须要有最困难的准备。要切实把促进就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统筹协调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把扩大内需与扩大就业紧密结合,鼓励开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各类效劳业,扶持中小企业和微型企业,支持和引导非公经济开展,把增加就业岗位真正落到实处。这样才能保持就业局势根本稳定。

  (一)维护社会稳定

  1.继续调整失业保险金标准和工伤保险待遇,降低医疗保险基金起付线或提高封顶线,提高保障水平。

  2.着力解决各类关闭破产企业和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参加医疗保险问题。

  (二)促进就业

  1.将下岗失业人员纳入登记失业人员范围,在保障其根本生活的同时,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介绍、职业培训等就业效劳,促进其尽快实现再就业。

  2.大力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及时帮助就业困难群众和零就业家庭人员实现就业。

  3.落实好技能提升特别行动方案。充分运用就业专项资金和失业保险基金,加强对企业职工岗位培训、城镇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培训和对农民工的技能培训以及对农村初高中毕业生的劳动预备制培训,根据需要延长培训期限,提高培训补贴标准,缓解就业压力,并以此提高技能水平,做好技能人才储藏。

  (三)扩大就业

  核心就是“小三多,密非外〞,即“小企业、第三产业、多种就业形式、劳动密集型、非公有制经济和外向型经济〞。正在考虑的主要有以下几条:

  1.完善鼓励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展的资金支持、金融信贷、社会效劳等扶持政策;

  2.全面推动以创业带动就业。

  3.扩大积极就业政策覆盖范围,提高补贴标准,完善操作方法,重点做好关闭停产企业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工作。

  (四)改革高等教育体制

  实现四化,即教育模式灵活化,专业自由挑选;教育体制弹性化,更宽进、更严出;内容应用化,将大学分为职业性、专业性和理论性三类;教育层级职业化,开展高等职业教育,标准现在的高校职业教育。

  (五)做好失业统计和失业监控

  应进一步完善失业统计和失业监控。一方面要尽快完善现行的调查失业制度,并尽早向社会公布并使用调查失业率。另一方面也要进一步完善现行的登记失业制度。应该把那些肯定要回来就业的农民工纳入失业登记,同时还要给予他们切实的帮助。如果我们推出面向全体劳动者的失业登记制度,无论是城镇失业人员还是农民工都可以登记,但如果登记之后,不能享受任何扶持政策,也不能得到有效的帮助,那谁会来登记呢?如果失业人员不来登记,我们又怎能知道有多少人、哪些人需要补助呢?因此,问题的关键,还是政府需要给予农民工就业更大的投入。

篇六:高校如何促进大学生就业

  

  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措施

  高校对大学生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以下是店铺整理的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措施资料,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措施

  1.减少结构性失业:通过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岗位补贴、助学贷款代偿、考研究生、考公务员加分,以及扩大“三支一扶”、“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大学生到村任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等计划,多种手段鼓励毕业生去基层工作;通过放松户籍限制、政策扶持等手段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企业工作;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积极吸纳和稳定大学毕业生。

  2.减少或推迟供给:加大力度落实部队征兵更多面向大学生;研究生或第二学位扩招。通过见习实习制度,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4.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所有高校成立专门的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同时将就业指导课列入必修课。对未就业毕业生进行失业登记,提供职业介绍,培训等系列服务。

  5.为困难的大学毕业生提供就业援助。

  (四)针对返乡农民工的政策措施

  1.切实保障返乡农民工的土地承包权益;稳定粮食和食品价格,有利于农民工返乡务农提高收入。

  2.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大力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做好农民工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

  3.一些劳动力输出地方已经出台支持返乡农民工的政策:3个月以上未能重新就业的,当地政府可按照最低工资标准的70%给予失业救助,救助期不超过半年。

  上述政策措施对稳定现有的就业岗位、解决受金融危机影响严重的农民工群体和青年群体的就业问题将发挥作用,但还远不足以消除金融危机对中国就业局势的影响,需要全社会各方的重视和支持,特别是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我国近几年来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措施

  1、提高劳动者素质

  我国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在有条件的地方普及十二年义务教育,开展各类在岗和在职培训,着力提高我国劳动者的就业水平和业务素质。为我们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更多的应用型人才。

  2、提供宏观的就业环境

  积极引进外资,实施“走出去”战略,推动了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在西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在东北,振兴老工业基地;在中部,提出了中部崛起。在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提供了相当多的就业机会。

  共青团中央实施的“彩虹工程”对于那些有志于创业的青年大学生们无疑又是一个很好的帮助。

  共青团中央采取了几项具体措施:一是建立共青团“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4083个,提供见习岗位121646个;二是与银行监会合作,提供农村小额贷款,以创业带动就业;三是团中央与省团委两级团组织全面建立促进青年就业创业基地,解决创业资金瓶颈问题。

  3、开展职业技术培训

  统计资料表明,截止到2003年底,全国共有技工学校3167所,在校生191万人,面向社会开展各类培训220万人次:就业训练中心3465所,社会培训机构17350所,全年开展培训1071万人次。

  在开展职业技术教育方面,国外有很多成功的例子。韩国职业技术教育在其快速工业化的进程中起了关键的作用。韩国政府成功地调整了技术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体系以满足不断变化着的工业需求。在各种国家考试中获得资格证书的人都视为具有获得学士学位的同等学历资格。韩国职业教育在为经济发展提供人力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的确,韩国的经济实力由于其高水平的职业教育而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特别地,由于职业教育为个人提供了重要的知识和技能,使他们通过事业的发展而提高了个人的生活水平,职业技术教育对于个人和国家的发展都越来越重要了。

  影响:由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共同主办的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网上质询周,这是有关部门面向高校毕业生开展就业政

  策宣传的又一重要举措。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国务院以及有关部门和地区以空前的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参加志愿者服务西部计划、积极吸纳高校进入重大科研项目等,各项措施含金量之大、覆盖面之宽所未有。

  大学生就业工作事关千百万的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社会稳定与和谐,我们要冲学识实践科学发展关的高度,认真分析当前经济发展形势,国家通过各种政策、手段渠道解决大学生就业的问题,给大学生提供和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的发展,经济的继续发展与腾飞。

  促进大学生就业措施探讨

  一、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一)就业观念问题

  目前就业难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高等教育刚刚从精英化转到大众化,大学生就业观念出现了问题。从毕业生角度来说,真正难的不是就业,而是其合理的定位与观念的转化,完成从精英学子到普通劳动者的观念转变。高等教育大众化必然带来就业的大众化,必将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与普通劳动者一样,承担一些基层工作。

  (二)大学生就业、创业素质不高

  毕业生在用人单位面前表现出自身实力不足,知识面窄,自信心不足,沟通意识、团队精神较差,缺少创新意识和敬业精神。

  (三)“人才高消费”现象比较普遍

  近年来,随着大批高校毕业生走出校门,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量逐渐呈供大于求的状态,因而便出现了“人才高消费”的现象,一些单位和部门招聘人才时,不是根据用工需要,而是相互攀比,以高文凭、高学历为条件,出现了大材小用、高能低用的怪现象。

  二、从高校自身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原因

  (一)学科和专业结构不合理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我国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在扩招竞争中,几乎所有高校都进行着外延式的发展,无暇顾及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和发展,结果导致了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即人才的层次结构、专业结构和素质结构很不合理。由于高校的扩招基本是在原有学科专业结构框架内进行,忽略市场需求,仅以学校条件为依据设立专业。这些专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手段又严重滞后于市场,学不能用,用非所学。毕业生社会适应性差,就业竞争力不强,致使部分专业毕业生相对过剩,就业困难。

  (二)就业指导力度不够

  就业指导是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不可或缺的学校常规性工作。目前从总体上看,学校就业指导工作尚缺乏系统性、规范性、针对性。不少高校专职指导人员不足,更谈不上建立一支学历结构、专业结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的专职大学生就业指导队伍。另外,就业指导的专项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真正的就业指导内容仅限于在毕业班开设就业指导课,偶尔开设几次就业讲座或设个就业咨询,或举行就业形势报告等。学生得不到来自学校的更全面、更具体的帮助。

  三、全方位多举措促进大学生就业

  (一)学校

  1.根据市场定专业,实行招就结合

  从近几年来看,高校培养的毕业生同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是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因素之

  一。由于对社会需求预测不够准确,布局不够合理。当市场上出现了某些抢手的专业,各高校不顾自身条件,一哄而上,尽量扩大招生规模,而学校的培养周期长,社会需求瞬息万变,学生临毕业时,原来的热门专业则变成了冷门,甚至造成供大于求,造成新的就业难和人才资源的巨大浪费。所以,高校要重视就业市场的信息反馈,做到招就结合。以社会需要为目标,培养计划要有预见性。做到招生工作与毕业生就业工作相结合,依据市场需要来预测需求专业、需求人才数量,适时调整招生结构。

  2.突出专业特色,增强市场针对性

  学科专业结构不尽合理是影响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又一个重要因素。由于受传统经济结构的影响,高等学校的学科专业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和重复性。为适应社会的需要,调整优化现有学科专业结构,要加强市场调研,做好科学预测和规划,从宏观上控制和把握学科专业的总体平衡。高校要加强对传统学科专业的改革和调整,使之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要积极开发适应现代科技、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兴学科、高新技术学科、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等学科专业。

  3.重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已经得到越来多的关注,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一个事业奋斗目标,并选择实现这一事业目标的职业,编制相应的工作、教育和培训的行动计划,对每一步骤的时间、顺序和方向做出合理的安排。有了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在校期间结合自身实际树立正确的理想和目标,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为自己的就业早做准备。

  4.全面推进校企合作,拓宽学生就业信息渠道

  受“名校效应”的影响,实力和名气相对较小的院校毕业生,其选择就业的竞争力显然偏低。但这些院校往往有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因此,这些学校必须主动和用人单位联系,主动寻求与用人单位建立包括科研合作、产业合作、实习基地建设等紧密关系,进而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

  首先,学校要牢牢树立“走出去,请进来”的工作指导思想。主动同用人单位建立以科研项目合作、人才培养合作、产业合作、业务合作等为基础的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促进学生毕业实习基地的建设和人才绿色通道建设,力求给学生提供较为充分的就业机会。

  其次,定期开展毕业生质量调研回访活动,加强同用人单位的感情交流,听取他们的建议和意见,进一步指导好学生的培养工作。一要了解学生就业后的表现情况;二要加强同用人单位的联系;三要听取用人单位方面对学生培养工作的意见与要求。此外,不断强化学校同校友的联系,开拓新的校企合作新渠道并充分利用好校内教职工的资源优势,提倡“人人关心就业工作,人人参与就业工作”,鼓励教职工通过自己的关系和渠道向外推荐毕业生。

  再次,办好学生就业指导网站,广泛搜集就业信息,并在校内建立起就业信息快速准确的传达机制,以保证就业信息渠道的畅通无阻。与此同时,同各地人才管理机构建立联系,开拓档案寄存挂靠业务合作,为学生在民营企业、私营企业、外资企业就业提供可靠的劳动关系保障措施,从而拓宽学生就业渠道。

  5.创业教育

  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是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知识产业化和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长远之计,是高等教育功能的扩充。高校应邀请更多的有创业经历的成功人士来承担创业教育课程,对学生进行创业的指导,鼓励学生参加创业团队,使学生通过创业实践,进一步提高理论联系实际,实践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自主创业意识,提高创业技能,积累较为丰富的经验,为今后进行自主创业打下坚实基础。另外可以给予校内的老师更多的机会培训,以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能力,以提高创业教育的效果。

  (二)大学生

  1.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应该树立起正确的就业观,摒弃社会错误舆论,要克服追求稳定、功利心理、注重眼前利益、强调经济收入、忽略发展空间、诚信意识薄弱、好高骛远、相互攀比等这些陈旧的思想,发扬自强自立的精神,在就业时不等不靠、不挑不拣,勇于到市场经济大潮中拼搏竞争。自觉地把个人理想同国家与社会的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深入了解国情、了解社会,正确认识就业形势,树立行行建功、处处立业的观念。

  2.提高就业竞争力

  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指学生初次进入人力资源市场以及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能够相对于其他竞争对手更加有效地向市场提供自己的智力和服务,从而保证自身持续生存和发展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学生要提高自身就业竞争力应该从夯实专业知识基础和发展综合素质两个方面努力:

  (1)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并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勤奋学习,夯实专业知识基础,发展自己的一技之长。主动参加社会实践,增强岗位适应性,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学生要培养人际交往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学生就业过程本生就是与招聘者之间的交流沟通,因此学生要培养自己的人际交往沟通能力。多学习人文课程与心理学,克服人际交往中的障碍;要积极主动参加社会实践,锻炼与同学、教师交往沟通的能力。团队合作精神是用人单位非常看重的职业品质之一。学生要树立集体荣誉观,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首先维护集体利益并为集体目标而奋斗;要学会尊重,多看别人的长处,努力营造和谐团结的集体。

  (三)政府部门

  1.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政府部门应该加强社会就业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加快人才市场的功能完善,政府出资建立免费培训机构帮助就业困难的学生尽快走上工作岗位,另外对于一些失业的群体要建立失业保障措施包括政府失业生活补贴,保证基本的生活,让他们有重新寻找工作的信心。

  2.开拓就业岗位

  开拓就业岗位是政府一个重要职责,目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矛盾还是供需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唯一的途径就是增加就业岗位,一方面争取引进外资,政府部门,在投资环境的改善、政策的扶持方面都应该做到位,以吸引更多的外资企业的进入增加就业岗位,另一方面,政府应该鼓励民营企业的发展,特别是一些小企业应该在税收减免、贷款支持等方面给予充分的优惠政策,鼓励他们做大做强,增加就业岗位。另外鼓励创业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政府有可以简化注册程序、提供小额贷款、税收政策优惠、提供创业场所。

篇七:高校如何促进大学生就业

  

  浅析高校推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与措施

  摘

  要

  大学生人数多、素质高,是人力资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解决好大学生就业问题,对提高人力资源利用效率、推动高等教育改革,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推进高校大学生就业,关键要抓好责任落实、提高质量、加强管理、深化服务,努力实现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的最大化。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高校;对策;措施;浅析

  党的十八大报吿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工作。因此,高校要把大学生就业提高到民生问题的高度来认识,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积极探讨对策、落实各项措施。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就业形势严峻

  我国当前就业的主要矛盾:劳动力就业需要总量与劳动力需求总量相差过大;用人单位要求与大学生素质悬殊大。由于企业减员增效、事业单位人员下岗分流、政府机关精简机构。呈现三个基本特征:总量矛盾与结构矛盾共存、城镇和农村就业问题同显、新生劳动力就业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需要同在。

  2.就业渠道不畅

  就业信息量小,还有不少旧的、过时的、假的、诈骗的信息;形式少。招聘形式仅限于校园、网络和人才市场。招聘场面大、几万人拥挤在一场内,很难进行细致深入的洽谈;指导内容少。大场面讲座,只讲形势、讲政策,涉及学业职业发展及自荐面试技巧少。

  3.就业措施不力

  (1)工作责任落实不力。未形成全员重视、齐抓共管。一些高校中仅靠院、系领导,靠辅导员少数人抓,没有发挥多数老师的人脉和个人能动量;

  (2)个别用人单位歧视。存在着性别,学历,民族,年龄,身高等方面的歧视。有的拒聘城市独生子女,列出“限男性、未婚优先、本地户籍优先”条件;

  4.大学生自身的不足

  (1)等、靠、要思想严重。长期犹豫或怨天尤人、自暴自弃;

  (2)心理准备不充分。存在苦闷压抑,“求职疲劳”现象;

  (3)求职准备不足。未做好学业能力、综合素质、身心健康等方面的准备;

  (4)就业观念陈旧。强调专业对口,不考虑本人专长,重城市轻城镇,重待遇轻职位,对收入、住房要求过高。

  二、高校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措施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增强失业保险对促进就业的作用。2007年8月通过的《就业促进法》,明确了从各个方面去推动就业,是政府的责任。

  1.落实责任、疏通培养渠道

  (1)早知生情。新生一入学,通过查挡案、约谈、家庭沟通等及时、全面地掌握学识专长、性格爱好、志向特点等生情,设资料卡,记录职业能力倾向、兴趣爱好、性格气质,便于查询、个别辅导。

  (2)早抓拓展。开办职业生涯规划讲座,引导职业生涯规划的自我评估,制订《个人拓展计划》;发现和培养职业兴趣和特长;了解职场及社会的人才需求信息,促进个人潜在能力的开发。开展就业形势,招聘择业及职场应聘的学习交流,获取知识储备和职场竞争经验。

  (3)早精包装。内包装讲究质地实用。强化教学质量、产学研实践,形成学科研究、技能操作特色;外包装讲究抢眼精美。勤奋攻关、勇夺双学位,多岗位资格证书。

  2.提高质量、强化教学教育

  (1)深度培养。一方面培养应用型人才。文秘专业增设报关、驾驶、接待、网络营销等课程,适应多单位需求;另一方注重基础性、前沿性的结合。既有系统的理论和基本技能,又有科研的逻辑推理和辩证观点分析。如三明学院文化传播学院,将教改育人定位为:“面向地方,走进市场,融入社会”,加强实践教学,构建生活化、实践型教学体系,以理论规范写作,以案例启迪写作,以实践推动写作,以策划引领写作,以习题训练写作。

  (2)深化教育。如三明学院灵活确立应用性的专业方向,构建应用型课程体系、塔建实践实习平台。建立了80余个校内外实习基地;从优化培养过程的角度出发,把课程、专业、毕业实习与社会实践调查、毕业论文纳入教育全过程。

  (3)深挖潜力。重视挖掘大学生潜力,凸显独特的核心竞争力,立于不败之地。针对个性特点,多平台训练、多渠道锻炼,不断提高自荐、表现、交际、语言文字驾驭、应急应变、职业分析、活动策划和规划能力及吃苦耐劳毅力。

  3.加强服务、突出齐抓共管

  (1)增强服务。国务院出台了高校毕业生创业可享受包括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提供小额担保贷款在内的4项优惠政策。高校应把为学生就业服务,作为生存发展的重要任务来抓,落到实处。要帮助、指导《推荐书》的设计。做到:认真规范、统一格式、突出特性。广泛整理分析收发就业信息;开放校门。对到校招聘,实行车票、摊位费、饮料、供餐,“四免”优惠;要走出去,开办推介活动,走访用人单位,参加供需见面、人才招聘会;要请进来,邀人事部门、人才市场专家和成功人士到校开办讲座,开办供需见面会、洽谈会、招聘会。

  (2)强化指导。要强化职业设计、心理健康、择业、就业、创业、升学等6个方面的指导。要通过形式多样的心理教育,及时消除就业情绪危机,调整失衡心态,积极面对考验顺利就业;择业就业指导要长期渗透各学科教学教育中,贯穿全过程;要倡导先就业再择业、以创业促进就业,鼓励和引导面向农村基层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要将创业类课程定为选修课,侧重创业精神和基本素质培养,改变传统就业观念,注重创业实践。

  (3)强硬手段。领导重视。把促进就业列入一把手工程。有指导机构,有编制有经费;落实责任。辅导员、教师都有责,人人关心、热心的齐抓共管见成效;加大培训。静态与动态双向培训,充实竞聘技巧、面试应急应变方法内容法;要形式多样多设置“模拟招聘”、“招聘面试考题设计”、“知识赛”、“演讲赛”多场景,增强应聘竞聘知识和技巧;抓好分学年培训。第一学年强化学业。组织学习目的大讨论,转换角色和位置;开办专业背景与就业前景讲座,了解所学专业基础;召开学习交流会培养兴趣;第二学年加强专业培养。注重个性发展,解决职业理想的基础问题。组织兴趣活动小组,提高专业知识吸收能力。参与社团组织管理,以增强文字语言表达、管理能力;参与科技小制作小发明活动,促进创新和动手能力;第三学年夯实知识技能基础。开展

  “读书工程”活动,坚定人的理想信念、陶冶人的情操。结合全方位的强化专业实践。促进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与企业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第四学年侧重择业志向。择业培训通过人才素质测试,引导客观自我评价,及时修正就业目标,确立合理的期望升学培训则按选学专业、个性特点、体质智能水平等综合情况,参考专业、学校及第二学位资料,选择升学专业和学校。创业培训应着力从培训创业技能和培养吃苦精神入手。开办“模拟创业公司”,“学生商业街”提供自主创业实践锻炼的场所,增添商务知识、培养创业精神,依靠学识智慧、科技发明、专利成果,在社会风险投资支持下,创办自己的经济实体,实现和体现个人自身价值。

  参考文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党的十八大报告[EBOL].学习出版社2012-11-19http://www.wenming.cn/xxph/sy/xy18d/201211/t20121119_940452.shtml

  [2]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人民出版社2007:10:1-4[3]就业促进法[M].全国人大常委会,2007:8

篇八:高校如何促进大学生就业

  

  探索与争鸣DOI:10.16661/j.cnki.1672-3791.2007-5042-05252021NO.01SCIENCE&TECHNOLOGYINFORMATION科技资讯高校应如何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史丹丹(衡水学院河北衡水053000)摘

  要:如果说招生是入口,那么就业就是出口,学生经过大学4年的学习,能否找到满意的工作这才是关键。大学毕业生的主要的就业去向有:考取公务员、事业编去机关事业单位就业;考取选调生、大学生村官、西部计划等基层就业;去国企、中小微企业、三资企业就业;考取研究生、专科升本科;出国;入伍;自由职业;创业,等等。但是,现实与理想还相差不少,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人数559万,上升至2018年的824万,这么庞大的毕业群体,无疑增加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度,该文将就高校如何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研究。关键词:毕业生就业方法研究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1)01(a)-0241-03HowtoImproveGraduates"Employment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SHIDandan(HengshuiUniversity,Hengshui,HebeiProvince,053000China)Abstract:Ifstudentrecruitmentisanentrance,thenemploymentisanexitforstudents.Whetherastudentcanfindasatisfactoryjobisthekeyafterfouryearsofcollegestudy.However,therearestillmanydifferencesbetweenrealityandideal.Thereisnodoubtthatsuchalargenumberofgraduatesincreasestheemploymentdifficultyofcollegegraduatebecausethenumberofcollegegraduatesincreasedfrom5.59millionto8.24millionfromtheyearof2008to2018.Thispaperwilldoresearchonhowtoimprovegraduateemployment.KeyWords:Graduates;Employment;Methods;Research大学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去向有:考取公务员、事业编去机关事业单位就业;考取选调生、大学生村官、西部计划等基层就业;去国企、中小微企业、三资企业就业;考取研究生、专科升本科;出国;入伍;自由职业;创业,等等。针对这些去向,高校应该相应地采取措施,帮助学生更好地就业,提高就业质量和就业率。各地各高校要结合学科专业特色,主动对接以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为特点的新业态人才需求,充分利用平台经济、众包经济、共享经济、数字经济等新业态,支持鼓励毕业生实现多元化就业。配合有关部门落实相应的社会保障政策和灵活就业、自主创业扶持政策,引导毕业生主动适应新就业形态、新用工方式。继续做好大学生征兵工作。高校应响应中央号召,鼓励大学生入伍。认真落实学费资助、复学升学、就业创业等优惠政策。面向毕业生、在校生、新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要密切配合兵役机关,发放应征入伍宣传单。响应国家在疫情防控下,维稳就业的方针政策。采取更多市场化办法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加大双创支持力度;扎实做好职业培训和就业见习;加大对疫情严重地区和就业困难毕业生的倾斜帮扶;为暂时未1加大政策性宣传,鼓励高校毕业生多渠道就业国家出台了创业引领和就业促进计划,高校应为学生做好解读;健全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制数据库;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要,围绕“一带一路”建设、雄安新区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引导毕业生到重点地区、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要领域就业;要落实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鼓励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就业创业。结合实际制定激励政策,引导毕业生到贫困地区就业创业。①作者简介:史丹丹(1985—),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经济与就业。科技资讯SCIENCE&TECHNOLOGYINFORMATION2412021NO.01SCIENCE&TECHNOLOGYINFORMATION就业的毕业生提供不断线的就业服务;千方百计保持高效毕业生就业局势总体平稳。探索与争鸣部门负责人以及各二级学院主要领导。明确相关职能部门以及各二级学院在创新创业工作中的职责,着手建立协同推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工作机制,全面部署创新创业工作,将创新创业作为学校的重点工作来抓。(2)制定和完善制度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要深入展开必须有合理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完善的制度做保障,为了做好创新创业一系列工作,学校积极进行相关制度建设,拟定了有关创新创业学分管理、学科竞赛、创新创业项目管理办法、指导教师待遇等文件。??(3)切实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高校负责创新创业就业指导教育的机构要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以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深化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为标准,将就业创业教育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重视通识课程的教育,纳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着力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创新意识和精神。同时强调专业类课程实务、实践学时的比重,注重案例研究、模拟经营等实践性较强的方法,加大现场教学和案例分析比重,提高学生专业领域就业创业的能力。同时在培养方案中设定创新创业学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创新创业实践活动。(4)成立创新创业机构。创新创业就业指导教育中心成立相应的“创新创业社”,社团要涵盖不同的专业年级。社团可以针对“互联网+”等创新创业赛事活动组织讲座和培训,可以有校内教师培训也也可以有外聘专家的培训,也可有针对不同专业进行的培训。另外,社团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各项实践活动,给同学们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和学习机会,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培养广大同学的创新意识和相关能力。??学校通过开展大学生科技节、电子设计创新创意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模拟应聘大赛等比赛,调动全校学生积极性,将对大学生的教育、引导和指导寓于多种活动之中,成为就业指导课的有益补充。成立“创业孵化园”,旨在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重点,培养出特色鲜明的创新性人才。2.4推进基地建设高校应不断加大毕业生就业基地建设力度。注重学科、专业结构和区域产业结构相结合,大力推动大学生就业(实习)基地建设。2.5组织做好校招活动大型双选会与小型专场招聘会相结合,做好校招活动。2.6做好就业日常性事务高校二级学院应定期召开党政联席会议专题研究、布置就业工作,成立由系领导班子、辅导员、学业2精心构建就业工作体系高校应坚持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人才需求相契合;坚持与专业建设、就业工作相协调;坚持与全员化、全过程、专业化、信息化方向相一致。精准把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系统构建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体系。高校应成立专门的机构,全程为毕业生就业工作服务。各二级学院相应成立学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办公室,每个二级学院指定一名就业专员,具体负责就业工作。2.1扎实做好就业服务工作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教育部关于做好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文件精神,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实践中积极探索、务实进取,积极做好困难毕业生帮扶工作。2.1.1??完善制度建设为强化就业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出台就业相关的各类文件,有文可依,按规章制度办事。将各项工作规范化、条理化、具体化、精细化。2.1.2??强化服务意识(1)建平台,优化服务环境。高校建立起大学生就业服务信息化平台,包括就业网、微信平台等,为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增添了服务载体。实现对在校生就业政策、就业手续办理、招聘信息的精准推送。??(2)抓特色,提升服务质量。开展首问责任制活动,就业工作相关单位全天候接受学生职业规划、就业与创业等方面咨询,对毕业生办理派遣、改派手续快捷办理。(3)做帮扶,提供个性服务。为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提供就业经济补助、“一对一”就业服务、心理辅导或免费为其提供终身就业援助等办法对毕业生进行帮扶。2.2创新教育模式开设就业创业基础课程,创新教学模式,借助以往的教学经验,采用分专题、分模块结合案例、分组讨论等创新教学,形象生动地向广大学生讲授相关政策和就业技巧。2.3培养创新创业意识成立创新创业的服务机构,主要负责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就业服务工作的教辅机构。(1)成立协同领导机制。高校要继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成立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副组长、小组成员有中心主任、各相关职能242科技资讯SCIENCE&TECHNOLOGYINFORMATION

  探索与争鸣导师、教研室主任等相关教师共同参与的学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确认人员分工,责任到人;制订就业工作计划,明确工作要点和工作步骤;初步统计学生实习、就业情况,通过多种渠道对毕业生开展就业政策宣讲,鼓励学生参加实习、实训活动,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整理用人单位信息,制定就业市场开发计划,组织辅导员、学业导师、教研室主任分组对用人单位进行实地走访调研,了解用人单位需求,宣传专业建设情况及就业政策。同时,通过多种渠道联系相关用人单位,建立用人单位信息库,为召开就业双选会做准备;全体教职工要全员参与就业工作,积极联系用人单位,为学生提供更多实习、就业渠道,并有计划、有步骤地参与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帮扶工作。每年定期组织至少一次较大规模的就业双选会,同时根据用人单位情况及毕业生需求,分批组织多次专场就业招聘宣讲会。进一步收集就业信息,组织辅导员、学业导师、教研室主任对用人单位、实习就业基地进行走访调研。全面摸排整理毕业生就业情况,精确掌握毕业生中每一名帮扶对象的具体情况,建立帮扶工作台账;针对建档立卡、少数民族、残疾、其他贫困等特殊群体毕业生建立“一对一”就业帮扶台账,明确帮扶责任人,制定具体帮扶措施,实现对毕业生就业的精准帮扶。台账内容主要包括毕业生基本情况、学业情况、就业创业意向、就业进展情况、帮扶措施等内容。由帮扶责任人对每名帮扶对象发放帮扶联系卡,卡中记载帮扶责任人、联系电话、帮扶政策及帮扶措施,做到“一生一策”“一生一档”“一生一卡”。由就业专员负责定期更新完善台账信息,实行动态管理,实时更新帮扶数据。针对未就业毕业生情况,联系用人单位,有针对性地组织召开专场招聘会。按要求完成就业工作各类材料的整理归档工作,按时完成毕业生生源和就业信息核对工作,组织开展毕业生对学校就业工作满意度调查工作。毕业生离校后,仍然要对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持续跟踪调查,深度挖掘就业、创业典型,邀请在基层就业、自主创业以及专业领域有代表性的校友回校座谈并讲座;完成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整理和总结,撰写年度就业质量报告。3工作要求(1)提高政治站位,增强使命担当。要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广泛动员,形成合力,主动、积极、有效地开展毕业生就业工作。充分发挥二级学院和辅导员、学业导师等在就业工作的职责作用,真正把毕业生就2021NO.01SCIENCE&TECHNOLOGYINFORMATION科技资讯业工作落到实处。(2)精准把握就业形势,加强就业形势研判。密切关注疫情发展变化,及时跟进用人单位岗位需求,毕业生签约进展,密切关注毕业生就业心态、动态,及时调整就业工作方案。(3)加强就业统计管理,健全就业状况反馈机制。对毕业生就业数据认真核查,严禁弄虚作假,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全面科学地评价就业质量,促进学校专业结构调整和人才培养模式。(4)加强就业跟踪调查,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毕业生离校后就业情况跟踪至2020年底,及时掌握毕业生协议就业、合同就业、基层项目等较高质量就业的情况。(5)强化信息服务,实现网络招聘活动全覆盖。二级学院利用钉钉、腾讯会议等平台举办网络招聘会(外国语学院已经做了尝试)。(6)强化工作举措,积极拓宽就业渠道。组织好“特岗教师”“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基层项目的招聘活动;引导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就业,到社会公共服务等领域就业创业。(7)积极引导毕业生参军入伍。强化服务保障,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帮扶。要切实做好毕业生帮扶工作,特别是对特殊群体毕业生的“一对一”帮扶工作。相关帮扶教师要深入学生和用人单位,对就业工作的关键节点、重点环节主动对所负责学生进行精准帮扶。加强思想教育和就业心理疏导,严格落实相关政策规定,精准做好特殊群体就业帮扶。要切实加强对毕业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舆论引导,强化就业观教育,引导毕业生实现多元化就业、高质量就业。参考文献[1]??李蕾.高校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上的表现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湖南大学,2019.[2]??张亚杰.大学生信息管理及就业预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9.[3]??南方日报评论员.全力抓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N].南方日报,2020-07-17(A4).[4]??郭妍.协同治理视域下高校毕业生精准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13):60-62.[5]??毕海洋.高校毕业生区域性就业市场建设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12):164-165.[6]??刘凤臣,庄璐,刘诗宇.新时代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招聘移动网络平台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9(51):24-25.243科技资讯SCIENCE&TECHNOLOGYINFORMATION

推荐访问:高校如何促进大学生就业 大学生就业 高校

版权所有:kk秘书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kk秘书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kk秘书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闽ICP备180287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