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一乡一品产业发展规划
乡一村一品产业实施方案
为加快我乡“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步伐,做大做强农业产业集群,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特制订我乡2016—2020年“一村一品”产业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发挥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人才为支撑,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题,以提高农业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和农民组织化程度为主线,以培育主导产业和农民增收为目标,坚持产业富村、科技兴村、企业带村、生态建村、人才强村,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支持、示范带动,激发农民发展生产、振兴农村经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园艺业、特种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二、基本原则
1、发挥优势。在发展一村一品中,要立足于本地资源,综合考虑区位优势、产业基础和市场条件等因素,积极培育、发展比较优势明显的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
2、市场导向。要适应市场多样化、优质化的要求,积极发展优质、安全、高效的农产品,提高农产品的产销率。
3、分类指导。要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找准发展一村一品的切入点,适合发展什么产业,就发展什么产业。
4、农民自愿。要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采取典型引路、示范带动、政府引导的办法,调动和发挥农民发展一村一品的积极性。不搞强迫命令,防止一哄而起。
三、总体要求
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相对集中、形成规模的原则,通过选择一批产业基础较好的村作为“一村一品”示范村,以点带面,推动全乡“一村一品”发展,通过5年的努力,培育一批有特色、有规模、有竞争力的主导产业;
一批市场占有率高、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无公害、绿色、有机的名牌产品;
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实现一村一品所在村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所在乡镇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幅5个百分点以上;
实现食用农产品全部实行无公害生产,力争其中30%以上通过绿色食品认证或无公害农产品认证,部分产品达到有机农产品标准;
实现主导产业更加明显,主导产品有注册商标,实现品牌化运作、标准化生产。
四.目标任务
1.南沙村无公害蔬菜。通过注册商标、实施标准化生产、培育农民蔬菜营销队伍等途径发展西瓜、草酶等蔬菜产业,至2020年,种植西瓜500亩,年产60吨,产值140万元。
2.文家村旅游。发展餐饮、民宿业,至2020年产值达200万元。
3.新水村紫淮山。通过紫淮山标准化栽培、示范片带动等措施,至2020年,种植紫淮山500亩,年产300吨,产值600万元,带动清江村、泰山村种植紫淮山1000亩。
4.月家村花卉苗木。通过建立基地、大户带动、增加品种、强化科技等途径,至2020年,建立花卉基地200亩,产值600万元。
5.清江村养鱼。通过技术培训、高效养殖、跟踪服务等途径,至2020年,建立网箱养鱼100箱,带动库区养鱼200户。
6.泰山村养羊。通过技术培训、大户带动、高效养殖等途径,至2020年,建立年饲养100只以上山羊专业户5户,80%农户饲养山羊,年出栏2000只,产值50万元,带
7.楼下村土鸡。通过技术培训、大户带动、高效养殖等途径,至2020年,建立饲养土鸡专业户50户,年出栏50万只,产值1500万元。
五、工作措施
1.加大科技投入,强化“一村一品”的科技支撑
立足科技创新,提高产品科技含量,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充分发挥实施村的平台作用,积极引进、繁育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积极推广集约、高效生态畜禽水产养殖技术,推进实用型、实效型新技术进村入户。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一村一品”带头人及各种合作经济组织与大专院校、研究院所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成果对接,促进农科教、产学研结合,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提高科技应用水平。
2.努力构建农产品流通网络,在零售、批发、超市的基础上,建立农产品流通网络,积极培育流通中介和农民经纪人队伍,拓宽产品的销售渠道,支持发展农产品直销、配送、联销经营、电子商务交易等流通方式。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按照国内外市场需求,积极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农产品,积极引导基地无公害化建设,提高品质和安全性,提高科学管理水平,提产、提质、提效,使名优产品走向国内外市场,唱响地方品牌。
3.加强技术培训,建立“一村一品”人才支撑体系
对基层农技人员、村干部、农民进行产业方面实用技术的培训,培育科技示范户,推进实用型、实效型新技术进村入户,培养一批发展“一村一品”的农村生产能手、能工巧匠、经营能人和科技带头人,使培训人员在生产经营中当好领头雁,指导和服务于生产第一线。
4.加大资金投入,强化“一村一品”的投入保障体系
建立农民为主、政府扶持、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入体系。做好“一村一品”产业项目的论证、宣传、推介和招商引资活动,广泛吸纳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农村主导产业、特色产品开发,引导金融机构开展农户小额贷款业务。乡财政每年要投入一定资金,重点用于提升产业水平、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开拓市场、改进加工工艺、引进新技术、新品种等方面。要整合各类新农村建设资金,捆绑使用,解决好“一村一品”示范村在农村公路、人畜饮水、沼气、电网、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增强农村经济发展后劲。
5.加强组织领导,创造“一村一品”良好的发展环境
各村、乡直有关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把“一村一品”产业实
施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制订具体实施方案,完善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一村一品”工程的顺利实施。乡直各有关单位要相互协调,各司其职,做好指导与服务工作,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乡、乡镇农村经营管理机构要加强对“一村一品”示范村的农民家庭经营情况的跟踪监测,做到“一村一账”。要积极组织开展“一村一品”先进经验和致富典型的宣传活动,激发广大农民学先进、学典型的热情,增强广大农民自主创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一村一品”工作的深入开展。
篇二:一乡一品产业发展规划
乡村振兴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建设工作方案
李希书记在2018年全省乡村振兴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富民兴村产业,以“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为抓手发展特色产业,让广大农民腰包鼓起来。省政府召开全省“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富民兴村产业工作会议。省领导叶贞琴同志出席会议并讲话,要求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全面启动“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富民兴村产业工作。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乡村振兴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建设工作方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乡村振兴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建设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富民兴村产业的决策部署,切实做好我区“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工作,如期完成建设目标任务,根据《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工作方案》(粤农农规〔2019〕2号)、《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库管理办法》(粤农农规〔2019〕5号)、《关于印发新会区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方案(试行)的通知》(新府办〔2019〕18号)、区农业农村局《转发关于印发<江门市“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实施方案>的通知》(2019.9.30)、《关于推荐新会区“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专家库人选的函》和《关于征求<新会区2020—2021年“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工作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新农农函〔2019〕266号)等文件要求,综合各镇(街)、区财政局和公开征求有关意见,结合实际,制定我区实施方案。
一、建设原则及建设目标
(一)建设原则
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立足资源禀赋,坚持市场导向,打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产业兴旺、促进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载体和重要平台,为新会区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二)建设目标
通过“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形成一批主导产业突出、区域特色优势明显、市场前景较好、组织化程度较高、农民增收效果显著的专业村镇,促进地方特色产业由资源变产品、产品变商品、商品变名品,带动产品开发、产业发展,富裕一方农民,振兴一方经济。
按市下达建设目标任务与统一安排,2020-2021年,我区共扶持7条专业村,每条村安排资金约100万元,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带动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一村一品示范村,新增一批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结合实际,全区2020年建设3条村,2021年建设4条村。
二、建设条件和建设内容
(一)建设条件
一是产业主导性强。具备良好的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已初步形成1-2个特色主导产业,农业主导产业规模占比较高,申报产业产值占本村农业产业总产值30%以上。名特优新产业可适当放宽标准,发展名特优新产业的村镇(乡),原则上要在最适种养区发展。
二是新型经营主体强。具有一定数量正常运作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能承担“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任务。优先支持国家级、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及农村致富带头人。
三是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作用强。具备条件的优先直接支持扶贫开发帮扶对象发展生产,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
(二)建设内容
各地要从产业实际情况出发,开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建设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一是做精一批特色产业。各地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符合市场需求的特色优势产业,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传统优势和区位优势,通过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和品牌化建设,培育壮大1-2个具有本地特色的主导产业,培育一批名特优新特色产业。
二是培育一批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培育适应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要求的经营主体,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功能,推广“合作社+龙头企业+基地+农民”、“合作社+专业市场+农民”等经营模式,支持发展多环节托管、关键环节托管和全程托管等社会化服务模式,提高“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发展组织化程度,完善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三是推广一批绿色生态技术。推行标准化生产,示范推广轻简高效种养技术模式,建设一批绿色高效生产示范基地;制定一批标准绿色生产技术规范;示范推广优质、特色、高效品种,强化地方特色品种的保护、利用和提纯复壮,提高供给精准和有效性;示范推广节水灌溉、肥药减量控害、秸秆综合利用、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色防控等绿色生态环保技术。
四是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开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鼓励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产品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等认证,加强特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打造一批“乡字号”、“土字号”农产品品牌。认定一批市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镇,推荐一批省、国家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对认定为专业村镇的产品,统一生产标准、统一商标、统一LOGO,力争实现生产标准化、特征标识化、产地身份化、营销品牌化,提升我市特色农产品的供给质量,提高我区“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特色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五是推动一批产业融合。围绕主导产业,建设一批储藏、保鲜、烘干、清洗、分组、包装等初加工设备设施,开发一批特色精深加工产品,拓展运销服务等相关产业,挖掘农业增收潜力。在发展特色产业基础上,与新农村建设、南粤古驿道活化利用以及一事一议村级公益事业等相结合,拓展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等农业多种功能,推进农业与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实现产业提档升级。发展订单农业,及时对接供需,搭建特色农产品营销推介展示平台,建立一村一品产品采购商联盟,强化市场体系建设,实现特色产品优质优价。
六是推广一批农业机械化和信息化技术。支持先进适用的农机装备与机械化技术推广,鼓励农机农艺融合;推广“机器换人”,提升劳动效率。与信息进村入户工程相结合,支持发展电子商务营销,探索推广“一村一品一店”模式。
七是加快一批土地流转。以实施“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为载体,鼓励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及入股等方式流转承包地,解决承包地细碎化问题,提升我区农业规模化、组织化、专业化水平。
三、职责分工
各级政府、农业农村、财政、审计部门及新型经营主体各负其责,分工协作,共同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
(一)县级职责。区农业农村部门审核本区入库项目,组织专家评审,报区人民政府审批;按要求报送项目进展、资金使用、验收考评、绩效评价等有关情况;对辖区开展的“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进行业务指导;组织、审核、汇总辖区市级、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镇和全国一村一品专业村镇申报。
(二)镇级职责。镇(街)人民政府是责任主体,负责确定发展特色产业,遴选项目实施主体(含实施主体专用银行账号),组织制定总体项目申报方案(含资金使用方案)和实施方案并入库,每月通过信息平台上报项目建设进度和资金使用进度,组织项目实施管理和项目自验、绩效自评。申报市级、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镇。
(三)行政村职责。协助镇(街)人民政府开展主导产业确定、实施主体遴选、土地流转以及一事一议村级公益事业等工作。申报市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认定。
(四)实施主体职责。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是实施主体,主要职责是按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建设目标和任务清单,负责项目建设及运营,与农民建立利益紧密联结机制。自觉接受各级人民政府和业务主管部门的监督和指导,每月向镇人民政府上报项目建设进度和资金使用进度。组织项目自验和绩效自评。
(五)其他部门职责。各级财政部门视情况对财政资金使用情况组织开展绩效评价。各级审计部门负责对补助资金的分配管理使用进行审计。
(六)项目专家职责。按照《关于推荐新会区“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专家库人选的函》等要求,区农业农村部门于2020年1月前组建不少于9名(含)专家的项目专家库,按评审、验收等工作实际,在项目专家库中,随机抽取3名或5名专家,组成评审或验收专家组,以实地考察结合审阅项目材料方式进行评审、验收,形成评审或验收意见,报区农业农村部门。
四、入库和审批
“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采取项目库管理,未列入项目库的项目原则上不安排省级及以上财政资金。需要在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建立的“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库进行入库申报,区、镇(街)人民政府和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在项目库内完成项目入库、审核、审批、备案、建设进度和资金使用进度跟踪报送、绩效评价等全过程管理。
(一)入库项目。入库的项目须具备地方特色强、经济带动能力强、促进贫困户增收作用强等条件。
(二)入库时间。2020年、2021年实施项目分别在2020年2月10日前、2020年8月底前完成入库。
(三)审批程序
1.镇(街)人民政府负责确定发展产业,遴选项目实施主体,组织申报并入库。
2.区农业农村部门于2020年2月和2020年10月,组成评审专家组分别对2020年和2021年申报项目进行评审打分;审核通过评审的入库项目报区人民政府审批,并报江门市农业农村局。
3.实施主体、镇(街)人民政府、区农业农村部门和人民政府必须对申报项目的真实性、合规性负责。
4.项目库管理其他有关规定按照《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库管理办法》执行。
五、资金及使用管理
(一)资金来源。新会区的建设资金按市、区3:7的比例筹集建设,对完成任务较好的给予一定奖励。区级补助资金分别于2020年和2021年,由区、镇级负担资金按照镇级财政管理体制分担,区级部分由农业农村局做好预算安排。鼓励各地统筹整合其他涉农资金和引导社会资本,加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支持力度,发挥资金的集聚作用。
(二)资金用途。本项目财政补助资金重点用于支持产业发展,并向公益性、基础性、服务性项目倾斜。本项目财政补助资金不得用于建设楼堂馆所,不得用于租赁土地、经营性开支(包括日常成本费用开支、职工薪酬及社会保险费用、临时人员劳务费用、非正常成本费用开支),不得用于企业债务等一般性支出。
(三)工作经费安排
1.实施项目的前中后期工作经费(含会议,租车,专家评审、验收劳务报酬和邀请外地专家往返的城市间交通费、住宿费,以及项目审计等相关实际发生的费用)可使用农业农村局有关农村工作管理经费及公共事务管理经费。
2.项目专家评审、验收劳务报酬标准(含税):正高、副高和中级技术职称专业人员每次每天分别为2000元、1500元和1000元;每次半天分别为1000元、750元和500元;专家组长按照正高标准。
3.邀请外地专家往返的城市间交通费、住宿费参照区农业农村局执行的差旅费管理办法相应标准向区农业农村局凭据报销。
(四)资金管理。区农业农村局制订年度资金分配方案,连同任务清单一并提供区财政局,纳入涉农资金统筹整合范围整体下达并按预算级次拨付补助资金。区财政部门收到预算文件后,根据任务清单制定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实施方案,并根据项目申请和批复情况以及各项资金的管理要求及时将资金下拨至项目实施主体,不采取报账制。本项目财政补助资金管理其他有关规定参照《广东省农业农村厅
广东省财政厅“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财政补助资金管理办法》执行。
六、奖惩措施
“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资金拨付后,3个月内未完成项目审批和实施主体收到项目资金1年内未完成建设任务的各镇(街)人民政府和实施主体,将给予通报,并对政府分管或主要负责同志进行约谈。对项目进展慢、绩效差的实施主体,将减少其他涉农资金安排。对挤占、截留、挪用项目财政补助资金的实施主体,按程序取消资格,收回项目财政补助资金,3年内不得申报同类资金项目,并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七、工作要求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镇(街)和有关部门要把“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产业发展作为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统筹安排,组织成立专班,明确工作责任,细化工作任务,量化工作目标,做好指导服务。
(二)严格程序要求。严格按照要求筛选审核入库项目,严格落实公开公示、审核、审批、备案等程序,确保入库项目科学、精准。
(三)做好绩效评价。镇(街)人民政府和实施主体做好项目绩效自评。区农业农村局年终牵头对纳入涉农资金统筹整合的约束性任务进行绩效考核。区财政局视项目推进情况组织开展重点绩效评价。产业扶贫、“一事一议”等项目的绩效评价指标设置应符合原渠道资金的绩效目标要求。绩效评价结果作为区、各镇(街)人民政府下年度“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资金安排的重要依据。
(四)严格时间要求。项目审批通过后10个工作日内,区财政部门要将财政补助资金拨付至实施主体账户。自财政资金下拨至实施主体账户之日起1年内,要完成项目建设,向镇(街)人民政府提交项目相关资料,并配合做好绩效评价。
(五)加强宣传引导。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宣传“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工作,及时总结宣传好典型、好经验、好做法,复制打造一批可借鉴、可推广的范例与样板。
(六)鼓励多方投资。加强金融支农创新,结合“万企帮万村”行动,撬动金融资本、工商资本投入。要充分发挥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基金和省级农业信贷担保体系两个平台的作用,切实解决“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发展的资金瓶颈。鼓励将主导产
业农产品纳入地方农业保险保障范围,探索开展特色农产品生产收入保险试点。
八、本方案自2020年1月31日起实施,有效期2年。
乡村振兴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建设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系列工作部署,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的发展路径,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富民兴村产业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努力实现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推动五华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建设生态美丽宜居乡村,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工作内容
(一)建设对象。根据《五华县2019年竞选“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示范镇工作方案的通知》(华府办函〔2019〕14号)要求,按照公开、公平、公正、择优的原则,于2019年4月27—28日召开项目专家评审会。本次评审会聘请省级专家2名、市级专家3名组成专家组,采取“公开竞选+实地考评”的方式开展评审。专家考评结果前八名在县政府网站公示了5个工作日(4月29日—5月7日)。现公示期已结束,排名前六名的河东、郭田、龙村、双华、棉洋、华城镇作为2019年“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示范镇,品牌化,提升我县特色农产品的供给质量,提高我县“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特色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五)推动一批产业融合。围绕主导产业,建设一批储藏、保鲜、烘干、清洗、分组、包装等初加工设备设施,开发一批特色精深加工产品,拓展运销服务等相关产业,挖掘农业增收潜力。在发展特色产业基础上,与新农村建设、南粤古驿道活化利用以及一事一议村级公益事业等相结合,拓展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等农业多种功能,推进农业与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实现产业提档升级。发展订单农业,及时对接供需,搭建特色农产品营销推介展示平台,建立一村一品产品采购商联盟,强化市场体系建设,实现特色产品优质优价。
(六)推广一批农业机械化和信息化技术。支持先进适用的农机装备与机械化技术推广,鼓励农机农艺融合;推广“机器换人”,提升劳动效率。与信息进村入户工程相结合,支持发展电子商务营销,探索推广“一村一品一店”模式。
(七)加快一批土地流转。以实施“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为载体,鼓励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及入股等方式流转承包地,解决承包地细碎化问题,提升我县农业规模化、组织化、专业化水平。
五、职责分工
各级人民政府、各部门及新型经营主体各负其责,分工协作,共同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
(一)县级职责。县人民政府负总体责任,负责“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统筹规划、审批、监管和验收。县农业农村部门负责审核本县入库项目,报县人民政府审批;按要求报送项目进展、资金使用、验收考评、绩效评价等有关情况;对辖区开展的“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进行业务指导;组织、审核、汇总辖区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镇认定和全国一村一品专业村镇申报、示范村镇认定有关材料,报送市农业农村部门。
(二)镇级职责。镇人民政府是责任主体,负责确定发展特
色产业,遴选项目实施主体(含实施主体专用银行账号),组织制定总体项目申报方案(含资金使用方案)和实施方案并入库,每月通过信息平台上报项目建设进度和资金使用进度,组织项目实施管理和项目自验、绩效自评。申报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镇认定。
(三)行政村职责。协助镇人民政府开展主导产业确定、实施主体遴选、土地流转以及一事一议村级公益事业等工作。申报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镇认定。
(四)实施主体职责。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是实施主体,主要职责是按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建设目标和任务清单,负责项目建设及运营,与农民建立利益紧密联结机制。自觉接受各级人民政府和业务主管部门的监督和指导,每月向镇人民政府上报项目建设进度和资金使用进度。组织项目自验和绩效自评。
(五)其他部门职责。县财政部门视情况对财政资金使用情况组织开展绩效评价。各级审计部门负责对补助资金的分配管理使用进行审计。
六、入库和审批
“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采取项目库管理,未列入项目库的项目原则上不安排省级及以上财政资金。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建立“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库,县人民政府、镇人民政府和市、县农业农村部门在项目库内完成项目入库、审核、审批、备案、建设进度和资金使用进度跟踪报送、绩效评价等全过程管理。
(一)入库项目。入库的项目须具备地方特色强、经济带动能力强、促进贫困户增收作用强等条件。
(二)审批程序。镇人民政府负责确定发展产业,遴选项目实施主体,组织申报并入库。县农业农村部门对入库项目进行审核后报县人民政府审批,并报市农业农村部门,市农业农村部门汇总后报省农业农村厅备案。实施主体、镇人民政府必须对申报项目的真实性、合规性负责。项目库管理其他有关规定按照《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库管理办法》执行。
七、资金及使用管理
(一)资金来源。2019—2021年省农业农村厅每年统筹整合省级及以上财政资金约10亿元用于“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五华县2019年项目示范镇建设所需奖补资金在省级下达我县2019年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扶贫发展)3000万元中安排解决。鼓励各地统筹整合其他涉农资金和引导社会资本,加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支持力度,发挥资金的集聚作用。
(二)资金用途。本项目财政补助资金重点用于支持产业发展,并向公益性、基础性、服务性项目倾斜。本项目财政补助资金不得用于建设楼堂馆所,不得用于租赁土地、经营性开支(包括日常成本费用开支、职工薪酬及社会保险费用、临时人员劳务费用、非正常成本费用开支),不得用于企业债务等一般性支出。
(三)资金管理。县级收到预算文件后,根据项目申请和批复情况以及各项资金的管理要求及时将资金下拨至项目实施主体,不采取报账制。本项目财政补助资金管理其他有关规定按照《广东省农业农村厅
广东省财政厅“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财政补助资金管理办法》执行。
八、奖惩措施
(一)奖励措施。省农业农村厅对“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建设进度快、成效好的镇人民政府和认定为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镇、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的村委会或镇人民政府,给予适当奖励。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镇认定按照《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镇认定管理办法》执行,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认定按照农业部有关要求执行。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镇认定和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认定由省农业农村厅组织,有关认定情况将全省通报,并抄送有关市、县政府。
(二)惩罚措施。“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资金拨付实施主体帐户。实施主体收到项目资金1年内,未完成建设任务的镇级政府和实施主体,将给予通报,并对政府分管或主要负责同志进行约谈。对项目进展慢、绩效差的实施主体,将减少其他涉农资金安排。对挤占、截留、挪用项目财政补助资金的实施主体,按程序取消资格,收回项目财政补助资金,3年内不得申报同类资金项目,并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九、工作要求
(一)强化组织领导。“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已列为2019年省“十件民生实事”,各镇、各有关部门要把“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产业发展作为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统筹安排,组织成立专班,明确工作责任,细化工作任务,量化工作目标,做好指导服务。
(二)严格程序要求。严格按照要求筛选审核入库项目,严格落实公开公示、审核、审批、备案等程序,确保入库项目科学、精准。
(三)做好绩效评价。镇人民政府和实施主体做好项目绩效自评,县人民政府负责对财政资金使用效果进行绩效评价。县农业农村局年终牵头对纳入涉农资金统筹整合的约束性任务进行绩效考核。县财政部门视项目推进情况组织开展重点绩效评价。绩效评价结果作为镇人民政府下年度“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资金安排的重要依据。
(四)严格时间要求。省级资金下达3个月内,县人民政府完成项目审批等工作。审批通过后10个工作日内,县财政部门要将财政补助资金拨付至实施主体账户。自财政资金下拨至实施主体账户之日起1年内,要完成项目建设。
(五)加强宣传引导。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宣传“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工作,及时总结宣传好典型、好经验、好做法,复制打造一批可借鉴、可推广的范例与样板。
(六)鼓励多方投资。加强金融支农创新,结合省“万企帮万村”行动,撬动金融资本、工商资本投入。要充分发挥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基金和省级农业信贷担保体系两个平台的作用,切实解决“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发展的资金瓶颈。鼓励将主导产业农产品纳入地方农业保险保障范围,探索开展特色农产品生产收入保险试点。
十、本方案自印发之日起实施,有效期1年。
乡村振兴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建设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富民兴村产业的决策部署,根据《中共广东省委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东省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粤府〔2018〕123号)等要求,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建设原则及建设目标
(一)建设原则
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立足资源禀赋,坚持市场导向,打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产业兴旺、促进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载体和重要平台,为广东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一是政府引导。充分发挥政府在规划引导、资源整合和示范推广等方面的作用,把“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成兴村强镇的发展工程和富裕农民的民生工程。
二是市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选择既有地方特色又有市场前景的产业发展,吸引社会资本、金融资本投入“一村一品、一镇一业”。
三是企业主体。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家庭农场和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为项目实施主体,发挥实施主体主观能动性,高质高效完成项目建设任务。
四是统筹结合。“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建设要和产业扶贫、产业园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相结合,既要发展产业,又要兼顾农村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中央专项扶贫资金优先扶持省定贫困村和有贫困人口的地区,申报产业扶贫的项目优先安排项目资金;省级“一事一议”专项资金优先支持村级公益性事业建设。
(二)建设目标
通过“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形成一批主导产业突出、区域特色优势明显、市场前景较好、组织化程度较高、农民增收效果显著的专业村镇,促进地方特色产业由资源变产品、产品变商品、商品变名品,带动产品开发、产业发展,富裕一方农民,振兴一方经济。自2019年开始,连续3年,每年扶持1000个村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到2021年全省扶持3000个村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形成200个特色农业专业镇,实现粤东西北地区全覆盖。带动形成一批有影响力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新增一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我省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数走在全国前列。
二、建设条件和建设内容
(一)建设条件
一是产业主导性强。具备良好的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已初步形成1-2个特色主导产业,农业主导产业规模占比较高,申报产业产值占本村农业产业总产值30%以上。名特优新产业可适当放宽标准,发展名特优新产业的村镇(乡),原则上要在最适种养区发展。
二是新型经营主体强。具有一定数量正常运作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能承担“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任务。优先支持国家级、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及农村致富带头人。
三是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作用强。具备条件的优先直接支持2277个省定贫困村和扶贫开发帮扶对象发展生产,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
(二)建设内容
各地要从产业实际情况出发,开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建设内容包括但不限于:
一是做精一批特色产业。各地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符合市场需求的特色优势产业,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传统优势和区位优势,通过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和品牌化建设,培育壮大1-2个具有本地特色的主导产业,培育一批名特优新特色产业。
二是培育一批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培育适应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要求的经营主体,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功能,推广“合作社+龙头企业+基地+农民”“合作社+专业市场+农民”等经营模式,支持发展多环节托管、关键环节托管和全程托管等社会化服务模式,提高“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发展组织化程度,完善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三是推广一批绿色生态技术。推行标准化生产,示范推广轻简高效种养技术模式,建设一批绿色高效生产示范基地;制定一批标准绿色生产技术规范;示范推广优质、特色、高效品种,强化地方特色品种的保护、利用和提纯复壮,提高供给精准和有效性;示范推广节水灌溉、肥药减量控害、秸秆综合利用、有机肥替代化肥、绿色防控等绿色生态环保技术。
四是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开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鼓励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产品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等认证,加强特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打造一批“乡字号”“土字号”农产品品牌。认定一批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镇,推荐一批国家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对认定为专业村镇的产品,统一生产标准、统一商标、统一LOGO,力争实现生产标准化、特征标识化、产地身份化、营销品牌化,提升我省特色农产品的供给质量,提高我省“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特色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五是推动一批产业融合。围绕主导产业,建设一批储藏、保鲜、烘干、清洗、分组、包装等初加工设备设施,开发一批特色精深加工产品,拓展运销服务等相关产业,挖掘农业增收潜力。在发展特色产业基础上,与新农村建设、南粤古驿道活化利用以及一事一议村级公益事业等相结合,拓展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等农业多种功能,推进农业与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实现产业提档升级。发展订单农业,及时对接供需,搭建特色农产品营销推介展示平台,建立一村一品产品采购商联盟,强化市场体系建设,实现特色产品优质优价。
六是推广一批农业机械化和信息化技术。支持先进适用的农机装备与机械化技术推广,鼓励农机农艺融合;推广“机器换人”,提升劳动效率。与信息进村入户工程相结合,支持发展电子商务营销,探索推广“一村一品一店”模式。
七是加快一批土地流转。以实施“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为载体,鼓励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及入股等方式流转承包地,解决承包地细碎化问题,提升我省农业规模化、组织化、专业化水平。
三、职责分工
各级政府、各部门及新型经营主体各负其责,分工协作,共同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
(一)省级职责。省农业农村厅制定《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工作方案》,报省政府审定批复;并具体制定《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库管理办法》《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镇认定管理办法》,联合省财政厅制定《广东省农业农村厅
广东省财政厅“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财政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制定省财政资金分配和产业适宜区等规划,指导全省“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建设工作。建设和维护“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信息管理平台,指导、督导项目实施,视项目进展情况组织项目抽验,对约束性任务进行绩效考核。评审、批复用于“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产业支撑、宣传等工作的省本级资金项目。组织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镇认定和全国一村一品专业村镇申报、示范村镇认定。
(二)市级职责。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统筹协调本市“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工作。各地级以上市农业农村部门负责汇总本辖区的“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项目,并将项目实施方案报省农业农村厅备案;负责项目的业务指导,报送项目进展、资金使用、验收考评、绩效评价等有关情况,视本市实施的“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进展情况组织抽验。审核推荐辖区内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镇认定和全国一村一品专业村镇申报、示范村镇认定有关材料,报送省农业农村厅。
(三)县级职责。县(市、区)人民政府负总体责任,负责“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统筹规划、审批、监管和验收。县(市、区)农业农村部门审核本县(市、区)入库项目,报县(市、区)人民政府审批;按要求报送项目进展、资金使用、验收考评、绩效评价等有关情况;对辖区开展的“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进行业务指导;组织、审核、汇总辖区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镇认定和全国一村一品专业村镇申报、示范村镇认定有关材料,报送市农业农村部门。
(四)镇(乡)级职责。镇(乡)人民政府是责任主体,负责确定发展特色产业,遴选项目实施主体(含实施主体专用银行账号),组织制定总体项目申报方案(含资金使用方案)和实施方案并入库,每月通过信息平台上报项目建设进度和资金使用进度,组织项目实施管理和项目自验、绩效自评。申报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镇认定。
(五)行政村职责。协助镇(乡)人民政府开展主导产业确定、实施主体遴选、土地流转以及一事一议村级公益事业等工作。申报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镇认定。
(六)实施主体职责。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是实施主体,主要职责是按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建设目标和任务清单,负责项目建设及运营,与农民建立利益紧密联结机制。自觉接受各级人民政府和业务主管部门的监督和指导,每月向镇(乡)人民政府上报项目建设进度和资金使用进度。组织项目自验和绩效自评。
(七)其他部门职责。各级财政部门视情况对财政资金使用情况组织开展绩效评价。各级审计部门负责对补助资金的分配管理使用进行审计。
四、入库和审批
“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采取项目库管理,未列入项目库的项目原则上不安排省级及以上财政资金。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建立“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库,各县(市、区)、镇(乡)人民政府和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在项目库内完成项目入库、审核、审批、备案、建设进度和资金使用进度跟踪报送、绩效评价等全过程管理。
(一)入库项目。入库的项目须具备地方特色强、经济带动能力强、促进贫困户增收作用强等条件。
(二)审批程序。镇(乡)人民政府负责确定发展产业,遴选项目实施主体,组织申报并入库。县农业农村部门对入库项目进行审核后报县(市、区)人民政府审批,并报市农业农村部门,市农业农村部门汇总后报省农业农村厅备案。实施主体、镇(乡)人民政府、县(市、区)农业农村部门、县(市、区)人民政府必须对申报项目的真实性、合规性负责。
项目库管理其他有关规定按照《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库管理办法》执行。
五、资金及使用管理
(一)资金来源。2019-2021年省农业农村厅每年统筹整合省级及以上财政资金约10亿元用于“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鼓励各地统筹整合其他涉农资金和引导社会资本,加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支持力度,发挥资金的集聚作用。
(二)支持区域。统筹整合用于“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的省级及以上财政资金重点支持粤东西北地区和贫困山区,兼顾惠州市惠东县、龙门县、博罗县,肇庆市高要区、四会市、广宁县、德庆县、封开县、怀集县和江门市恩平市、台山市、开平市等农业产业大县,鼓励符合条件的垦区积极参与。珠三角地区自筹建设资金,自行安排建设数量,并在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库内备案实施方案,填报项目绩效。
(三)资金用途。本项目财政补助资金重点用于支持产业发展,并向公益性、基础性、服务性项目倾斜。本项目财政补助资金不得用于建设楼堂馆所,不得用于租赁土地、经营性开支(包括日常成本费用开支、职工薪酬及社会保险费用、临时人员劳务费用、非正常成本费用开支),不得用于企业债务等一般性支出。
(四)资金管理。省农业农村厅制订年度资金分配方案,连同任务清单一并提供省财政厅,纳入涉农资金统筹整合范围整体下达并按预算级次拨付补助资金;未纳入涉农资金统筹整合范围的资金,由省农业农村厅单独制定资金分配方案,提供省财政厅办理预算下达手续。县级收到预算文件后,根据任务清单制定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实施方案,并根据项目申请和批复情况以及各项资金的管理要求及时将资金下拨至项目实施主体,不采取报账制。本项目财政补助资金管理其他有关规定按照《广东省农业农村厅
广东省财政厅“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财政补助资金管理办法》执行。
六、奖惩措施
(一)奖励措施。省农业农村厅对“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项目建设进度快、成效好的镇(乡)人民政府和认定为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镇、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的村委会或镇(乡)人民政府,给予适当奖励。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镇认定按照《广东省农业农村厅“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镇认定管理办法》执行,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认定按照农业部有关要求执行。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专业村镇认定和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认定由省农业农村厅组织,有关认定情况将全省通报,并抄送有关市、县政府。
(二)惩罚措施。“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资金拨付至县财政后,3个月内未完成项目审批和实施主体收到项目资金1年内未完成建设任务的县级政府和实施主体,将给予通报,并对政府分管或主要负责同志进行约谈。对项目进展慢、绩效差的实施主体,将减少其他涉农资金安排。对挤占、截留、挪用项目财政补助资金的实施主体,按程序取消资格,收回项目财政补助资金,3年内不得申报同类资金项目,并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七、工作要求
(一)强化组织领导。“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已列为2019年省“十件民生实事”,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把“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产业发展作为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统筹安排,组织成立专班,明确工作责任,细化工作任务,量化工作目标,做好指导服务。
(二)严格程序要求。严格按照要求筛选审核入库项目,严格落实公开公示、审核、审批、备案等程序,确保入库项目科学、精准。
(三)做好绩效评价。镇(乡)人民政府和实施主体做好项目绩效自评,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对财政资金使用效果进行绩效评价。省农业农村厅年终牵头对纳入涉农资金统筹整合的约束性任务进行绩效考核。省财政厅视项目推进情况组织开展重点绩效评价。产业扶贫、“一事一议”等项目的绩效评价指标设置应符合原渠道资金的绩效目标要求。绩效评价结果作为县(市、区)、镇(乡)人民政府下年度“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建设资金安排的重要依据。
(四)严格时间要求。省级资金下达3个月内,县(市、区)人民政府完成项目审批等工作。审批通过后10个工作日内,县(市、区)财政部门要将财政补助资金拨付至实施主体账户。自财政资金下拨至实施主体账户之日起1年内,要完成项目建设。
(五)加强宣传引导。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宣传“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工作,及时总结宣传好典型、好经验、好做法,复制打造一批可借鉴、可推广的范例与样板。
(六)鼓励多方投资。加强金融支农创新,结合“万企帮万村”行动,撬动金融资本、工商资本投入。要充分发挥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基金和省级农业信贷担保体系两个平台的作用,切实解决“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发展的资金瓶颈。鼓励将主导产业农产品纳入地方农业保险保障范围,探索开展特色农产品生产收入保险试点。
八、实施期限
本方案自2019年5月10日起实施,有效期3年。
篇三:一乡一品产业发展规划
扶持发展“一乡一产业”“一
村一品”的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农村工作,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一乡一产业”、“一村一品”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围绕“三个基地一个次中心”目标,坚持产业富村、科技兴村、企业带村、生态建村,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题,着力培育和发展比较优势明显的主导产品和产业,加大扶持力度,完善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和农民组织化程度,加快形成“一乡一产业、一村一品”或“多乡一产业、多村一品”(下同)的特色块状经济发展新格局,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二、基本原则
1、发展优势的原则。
立足于我县区位、自然环境、土地资源、人力资源、农业设施装备水平和现有产业基础等优势,集中生产要素的投入,大力发展特色
产业,积极推进“一乡一产业”、“一村一品”发展,加快产业集聚,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
2、市场导向的原则。
适应市场多样化、优质化的要求,积极发展优质、安全、高效的农产品,立足于整村推进,着力解决千家万户小规模经营与千变万化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激发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广泛运用现代装备、现代科技、现代经营管理等先进技术,提高农产品技术含量、质量水平和产品档次,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创造有竞争力的名牌产品,提高农产品产销率,增加农业经济效益。
3、分类指导的原则。
坚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地理位置、产业基础和经济发展水平,找准发展“一乡一产业”、“一村一品”的切入点,培育有市场前景、有区域特色的产品和产业。
4、农民自愿的原则。
在坚持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和稳定土地关系基础上,遵循平等协商、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
转,发展规模经营。采取典型引路、示范带动、政府引导的办法,调动农民发展“一乡一产业”、“一村一品”的积极性。
三、主要目标任务
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在全县形成“六个一批”,实现“六大突破”。六个一批,即一批资源优势明显、地方特色突出、科技含量高的种养示范基地;一批有特色、有规模、有竞争力的支柱产业;一批市场占有率高、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并通过“三品”认证的名优产品;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一批自愿组合、互助互利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一批收入明显增加、生活明显改善的农村专业大户。
六大突破是:(1)在形成“一村一品”专业村上实现大的突破。到2010年全县“一村一品”专业村达到100个以上,参与“一村一品”建设的专业村农户超过一半。(2)在培育主导产业上实现大的突破。全县形成特色果茶、优质稻、烤烟、特色养殖、竹业、蔬菜等绿色产品和优势产业。(3)在创建产品品牌上实现大的突破。到2010年,专业乡(镇)、专业村食用农产品要按照标准化要求,全部实现无公害生产,其中30%以上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0%以上通过绿色食品认证,部分产品达到有机农产品标准。主导产品注册商标,实现品牌化生产。全县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注册商标50个以上,省市级名牌商
标10个以上。(4)在做大做强龙头企业上实现大的突破。全县涌现一大批与主导产业相关的加工型龙头企业,力争到2010年规模龙头企业达30家,农产品加工率达40%以上。(5)在发展合作经济组织上实现大的突破。实现“一村一品”的村都有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县级农业行业协会和产业协会覆盖农户率达60%以上。(6)在发展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上实现大的突破。到2010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30亿元,年均增长5%,第一产业增加值达18亿元,年均增长4%,农民人均收入5020元,力争5300元,年均增长6%;“一村一品”专业村的农民人均收入增幅高于所在乡(镇)农民人均收入增幅的2个百分点以上。
四、“一乡一产业”专业乡(镇)、“一村一品”专业村标准及申报验收程序
(一)“一乡一产业”专业乡(镇)标准
1、特色养殖
(1)槐猪:年出栏1万头以上或产值1000万元以上;
(2)乌兔:年出栏20万只以上或产值600万元以上;
(3)优质家禽:年出笼50万羽以上或产值2000万元以上;
(4)库湾生态网箱养鱼:网箱养殖面积10万平方米以上或产值2500万元以上。
2、竹业
(1)毛竹林面积在2万亩以上或产值1000万元以上,实施低产竹林改造后,每年新增丰产竹林面积占该乡竹林总面积的20%以上;
(2)竹林经营管理体制全面落实,有制定并兑现促进竹林资源培育和竹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和管理措施。
3、种植业
(1)优质茶叶:种植面积达到3000亩以上或总产值达1500万元以上;
(2)特色水果:种植面积达5000亩以上或总产值达2000万元以上;
(3)食用菌(粪草生):生产规模500万袋(或10万平方米以上)或
总产值达1500万元以上。
(二)“一村一品”专业村标准
1、特色养殖
(1)槐猪:年出栏2000头以上或产值200万元以上;
(2)乌兔:年出栏2万只以上或产值60万元以上;
(3)优质家禽:年出笼10万羽以上或产值400万元以上;
(4)库湾生态网箱养鱼:网箱养殖面积2万平方米以上或产值500万元以上。
2、竹业
(1)竹林经营管理体制落实,有制定促进竹业发展的村规民约,竹业生产秩序良好;
(2)毛竹林面积在2000亩以上或产值100万元以上,实施低产竹林改造后,每年新增丰产竹林面积占该村竹林总面积的20%以上。
3、种植业:
(1)优质茶叶:种植面积达500亩以上或产值达250万元以上;
(2)特色水果:种植面积达500亩以上或产值达200万元以上;
(3)食用菌(粪草生):生产规模50万袋(或1万平方米以上)或产值达150万元以上;
(4)高山蔬菜:种植面积500亩以上(或占全村耕地面积的80%)或产值100万元以上;
4、专业村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农业收入中50%以上来源于“一村一品”产业。
(三)养殖业和种植业规模每年新增10%以上。
(四)申报验收程序
由达到“一村一品”标准的行政村向所在乡(镇)政府申报,在乡镇审核的基础上,以乡镇人民政府的名义统一向县政府申请验收(“一
乡一产业”专业乡镇直接向县政府申请验收),县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对提出申请的乡(镇)、村进行核实和验收,通过验收的乡(镇)、村,由县政府授牌。
五、主要措施
(一)完善产业规划,明确“一村一品”发展方向
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注重特色,发挥优势”的思路,完善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通过政策扶持和引导,逐步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详见附件)。“十一五”期间重点支持特色果茶、优质稻、烤烟、特色养殖、竹业、粪草生食用菌、蔬菜等产业发展。
(二)加强科技推广和服务,提高“一村一品”发展质量
1、大力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按照“培训跟着产业走,教室建在基地上”的思路,整合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发挥职业技术学校、农广校、农函大和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作用,实行灵活多样的开放办学模式,根据“一村一品”产业发展需要,加强农村实用技术和绿色证书培训工作。积极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和办法,由县农办牵头,县农业局、畜牧水产局、科技局、林业局、农机站、科协等单位成立“一村一品”技术服务组,深入乡村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
2、大力推广农业“五新”技术。切实做好本地名优特色农产品的提纯复壮、改良,加大动植物疫情病虫防治、生态种养模式和农产品深加工等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积极发展节约型农业和节粮型畜牧业,大力推广“猪-沼-果(林)”、“猪-沼-草”等生态农业模式,开发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及综合利用;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积极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提升农产品质量,增加农业经济效益;加强农业机械推广力度,加大政策扶持,提高主要农作物农业生产环节的机械化水平。
3、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按照“借鉴、结合、创新、发展”的原则,逐步建立主要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符合国际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农业标准体系。抓好标准化生产示范片建设,引导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等形式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进一步净化农产品产地环境,加大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和保护力度;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严格农业投入品质量监测体系,抓好农药残留、畜禽产品违禁药物滥用、水产品药物残留专项治理,加快高毒、高残留农业投入品禁用、限用和淘汰进程,普及农业投入品安全使用知识,引导农民合理科学施肥。
(三)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一村一品”发展效益
1、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农副产品加工园区规划建设,进一步落实和完善项目、信贷等扶持政策,做强做大现有的龙头企业,做好招商引资工作,积极引进淀粉、肉类、粮食、果蔬等深加工项目。引导龙头企业与“一村一品”专业村农户、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合同制、合作制、股份合作制等方式建立稳固的产销关系,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联结机制,实现产加销一体化。鼓励支持龙头企业和“一村一品”专业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和产品商标注册,发展品牌农业。
2、积极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认真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政府引导、农户企业为主、市场运作”的原则,鼓励供销社、龙头企业以及专业大户、农村能人领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依法登记,规范运作,明晰产权,完善组织章程和内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利益分配和风险调节机制,增强自我服务和自我发展能力,逐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3、拓展农产品市场。充分利用网络等新闻媒体报道、举办和参加展销会等行之有效的形式,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提高优势特色产品的知名度。支持龙头企业和“一村一品”专业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批发市场、超市等经营场所设立产品销售专柜和专卖点,实行连锁
经营、配送和电子商务等现代交易方式,开拓产品销售市场,促进农产品销售,提高“一村一品”经济效益。
(四)多渠道增加农业投入,强力推进“一村一品”建设
1、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1)对达到“一乡一产业”、“一村一品”标准的乡(镇)、村,通过年度验收的,每年奖励乡(镇)10万元,奖励村3万元。
(2)其他扶持政策按照《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农村工作,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杭委发[2007]3号)执行。
2、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农业。充分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积极动员其参与“一村一品”建设;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开发农村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
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水利“六千”工程、国立农业综合开发、商品粮基地建设、土地开发整理和烟田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资金优先向“一村一品”专业村倾斜,支持“一村一品”建设。加强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加快建立农作物病虫害的预测防治体系。加强森林防火体系和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县、乡、村三
级防疫网络,逐步改善动物防疫和检测检验装备。
(五)加强领导,确保“一村一品”建设顺利实施
1、加强组织领导。为加强建设“一村一品”工作的领导,成立“一村一品”工作办公室(挂靠在县农办),办公室负责做好全县“一村一品”工作的指导、协调、督查、验收。各乡镇政府是“一村一品”建设的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务必高度重视,精心谋划,将“一村一品”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摆在突出位置进行研究部署,成立组织机构,制订实施方案,完善工作机制,明确工作责任,认真组织实施。
2、加大宣传力度。各级各部门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宣传栏等媒体扩大宣传,在上杭电视台开辟“一村一品”专题栏目,进行专题宣传,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关心支持“一村一品”发展,为推进“一村一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重点宣传扶持发展“一村一品”的政策措施和各地建设“一村一品”先进经验、致富典型等,激发广大干部和农民群众参与“一村一品”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明确工作责任。县直各有关部门要齐抓共管、相互配合、形成合力,不断优化推进“一村一品”发展的环境。县发改局要牵头做好项目申报工作,尽可能争取上级支持;财政部门要积极筹措资金,保障“一村一品”扶持政策及时兑现,建立“一村一品”资金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农业部门着力抓好种植业、特色产业的发展;林业部门突出抓好竹业发展,提升产量、质量和效益;畜牧水产部门要切实抓好畜牧、水产等养殖业发展;科技部门要积极引进一批适合我县实际的新技术新成果,促进科技成果进一步转化;经贸部门要做好农产品的销售和招商引资工作;工商部门要积极做好农产品商标注册,与农业、物价、质监等部门配合,加强农业生产资料的执法检查;水利、农业、农综、国土等部门要加大农田基本建设,搞好中低产田改造,提高耕地质量,努力改善耕作条件;老区扶贫办要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探索推进农村扶贫与产业发展、产业富民相结合的机制和办法;金融部门要切实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在保证资金安全的前提下,将金融服务向“一村一品”专业村倾斜;村级农技员要自觉做好发展“一村一品”相关工作,引导广大群众参与“一村一品”建设。村级农技员每月津贴预发50元,其余30元用于“一村一品”发展绩效挂钩,年终发放,实行年度考核,不称职的予以解聘。
4、坚持跟踪问效。“一乡一产业”、“一村一品”工程实施得好坏,直接关系到我县建设绿色产业基地、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要加强督促检查,严格考评考核,县里把各乡镇发展“一村一品”工作情况纳入农业和农村工作目标考核体系,制定并完善考核指标,实行动态管理和综合考核,确保“一乡一产业”、“一村一品”建设取得实效。
推荐访问:一乡一品产业发展规划 发展规划 一品 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