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kk秘书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对于国内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见解2篇

对于国内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见解2篇

时间:2023-08-17 16:10: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对于国内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见解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看法

  作者:任殿臣

  来源:《新课程·中旬》2018年第01期

  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它既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也是素质教育的归宿。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他们的认知水平、人际关系、学习态度等。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如果长期存在,就会在认知方面和行为方面产生偏差。因此,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一、应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于学校德育工作之中

  心理健康教育在新的教育理念中与学校德育工作找到对接点,是新教育理念下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和有益补充。其实学校德育工作主要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品质教育,青少年时期是良好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这时出现的逆反、早恋、暴力等倾向如果我们都把它们归结为学生道德品质问题,就会给学生造成严重的思想压力和心理负担,严重的会失去自信心,加重学生的负面行为。如果我们把它们当作心理问题来处理,运用人本化的心理辅导方式,通过疏导、矫正等方式来处理,会产生更好的效果。学生良好心理素质主要通过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和行为能力表现出来,学校德育工作主要就在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比如,《中小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五爱”“五心”“五自”教育、评选“文明标兵”“环保小卫士”等,这都是心理健康教育运用于德育之中的表现,也是规范学生行为,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表现。因此,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德育工作之中,能使学校的德育工作更有针对性。

  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重视家庭的教育和影响

  青少年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和影响起关键作用,家庭的启蒙教育至关重要。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无人能够代替的,父母的说、做、行对孩子心理成长最为重要,心理有问题的孩子多产生在家庭关系不和谐、单亲的家庭中。因此,父母要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负责,要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孩子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十分重要。家长的言谈举止、生活习惯、处理邻里关系、兴趣嗜好等无形的示范教育都会对孩子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家长是否与学校教育思想保持一致,是否经常与学校、老师沟通,是否经常关注学生学习等都会对学生成长产生直接作用。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家庭教育及家庭环境对孩子心理潜移默化的影响,加强家长学校的建设,把家庭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发挥好。

  三、学校要充分利用文体活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学校应利用传统节日、纪念日等开展主题班队会,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结合“重阳节”开展“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的活动,结合学雷锋宣传月开展“助人为乐”活动,结合“清明节”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活动,结合“十一”开展爱祖国、爱家乡等活

篇二:对于国内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见解

  

  如何看待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任本锋2013-2-2现在中小学生学习任务重,课程内容多,家长要求高,老师对教学质量的追求,使学生面对社会很大压力,身心健康成为非常重要的内容。

  一

  研究背景以及问题的提出

  理论家们一直在讨论什么样的教育才是理想的教育。杜威曾经讨论过教育的目的:“我假定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个人能继续他们的教育,或者说学习的目的和报酬,是继续不断生长的能力……一个教育的目的必须根据受教育者的特定个人的固有活动和需要(包括原始本能和获得的习惯)”。对现行教育他这样委婉的批评:“所以,我要探索教育的目的,并不要到教育过程以外去寻找一个目的,使教育适合这个目的,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整个社会的某部分人将会发现他们的目的是由外来的命令决定的;他们的目的并不是从他们自己的经验自由发展而来,他们有名义上的目的,并不真是他们的目的,而只是要达到别人比较隐蔽的目的的手段……教育本身并无目的,只是家长和教师才有目的。”源于马克思对人的主体性的经典阐述的主体性教育思想也十分强调学校教育中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心理学家也批评现行教育的弊端:“考试则是检查学生接受情况的手段。这些是现行教育的核心元素。考试已经变成了学校教育中最重要的方面,所有其他的方面几乎都是围绕着考试转。”

  针对以上几种比较一致的教育观的践行,华中师范大学江光荣教授针对中国内地实际情况,提出了学校心理辅导“全班参与辅导模式”的设想。该设想最突出的特点是,“全班参与辅导模式”的主要辅导力量是班主任,提倡一种班主任和辅导教师紧密结合、班主任工作与辅导密切结合甚至合一的工作方式。班主任教师在“全班参与辅导模式”中作用非常关键,因而了解一般教师和班主任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看法就显得非常有意义。本文旨在探讨教师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看法。

  二

  研究方法和数据的收集

  本研究使用了质的研究的实物分析的方法,资料来源为教师的课程小论文。江老师带了一个函授班学校心理辅导的课,学员为一线教师,这些教师中有不少是班主任,但是我没有他们担任班主任的确切数据。课程结束后,要求学员以如下题目写一篇小论文:

  A:当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透视;

  B:浅谈学校环境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C:班级教学如何渗透心理辅导;

  D:自拟题目。

  该函授班有学员67人,24人选择了题目A,8人选择题目B,19人选择题目C,5人自拟题目。自拟题目的论文从某一具体问题出发,讨论的实际上也是在班级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辅导,也就是说24人选择了题目C。因为本文讨论的是中小学教师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见解,所以有10位幼儿园教师没有统计在内。一位教师未交作业。

  本文拟分析教师在培训之后对心理健康问题的看法,我假定论文中的一致的内容是教授的,或者是教科书的,所以我总结分析的是教师在论文中提出的自己(不一样)的观点;或者教师使用的论证提纲是一致的,但是论证的文字并不相同,我也认为这是教师自己的观点论文中的例子为我们的分析提供了很好的材料。

  三

  研究结果

  教师对当前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透视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1)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描述,2)对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的分析。当然不少教师给出了一些解决的办法,我把这一部分

  放在教师对班级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辅导的看法里一起论述。

  (一)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描述

  多数教师在文章中都有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描述。教师从学生的独立性、人际关系、性格特点和行为表现这几个方面来描述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1)独立性,“这些学生从小受到父母的溺爱,要星星父母也愿意摘下来给他,最终使他们只知道物质享受,却不知‘锅是铁打的’,有的甚至染上了厌恶劳动的恶习。”

  2)人际关系,“对周围的人往往有对立情绪,常常以沉默、回避或粗暴无礼的态度对待老师和同学”;不知道如何交友,也不知道如何处理与异性同学的关系,总是担心这担心那的,甚至“有个别学生因为初中升高中朋友越来越少,而怀疑世上没有真正的友谊,也交不到真正的朋友,而想离世独居的”;父母与子女之间缺少相互理解和沟通,不少初中高中学生厌烦自己的父母,和父母关系紧张。

  3)学生的性格特点,自私,任性,缺少毅力,自控能力差,经不起挫折,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等。一位教师举例说一位女学生成绩较好,但是害怕别人超过她,从不回答那些请教她问题的同学。

  4)学生的不良行为,打架,骂人,说谎,考试舞弊,厌学,逃学等。

  (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原因的分析

  按照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原因分析的重要程度,教师对学生心理问题原因的分析主要有家庭、学校和社会因素。

  1)家庭影响。家庭的不利影响有许多方面,主要是父母们不正确的教养方式。独生子女的家庭对子女往往有着不正确的教养方式,这在教师的论文中是非常突出的。“很多父母以感情代替理智,对孩子管得太多,凡事都为孩子考虑得很周到,很仔细,大到上什么学校,报什么志愿,小到穿衣戴帽,吃喝,而对孩子心里想些什么,喜欢干什么都不大关心。”一位教师写道:“我认为像这样的孩子,属于自控能力特别差的孩子,家长在平时的教育中又没有给予正确的引导。而且我总结出,这些孩子特别害怕爸爸,一见到他们的爸爸,就乖得不得了,精神上处于紧张状态。”因为这个孩子比较好动,她向他的家长反映情况,“她爸爸当着我的面一巴掌打在孩子的头上”。

  家长不正确的心态也是造成学生压力过大的原因。一位教师非常细致地分析了家长的误区,我认为她的分析代表了多数教师而且是比较系统的。家长对孩子期待过高,“应该在各个方面都比别的孩子强”;家长的过分担忧,“很多地方在减负之后,学校不准再办补习班,首先站出来公开反对的就是学生家长,因为家长们担心不办班,孩子的分数上不去,影响孩子的升学和将来就业”;家长的补偿心态,许多家长希望自己没有实现的愿望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实现,以至于不顾孩子的兴趣爱好;家长的虚荣和从众,孩子的荣耀就是自己的荣耀,所以孩子的成绩也是可以拿来攀比的。

  离异家庭或者父母因工作繁忙也会给孩子带来不利的影响。

  2)学校的影响。应试教育下的学校教育,只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很少关注学生的心理感受及学生的兴趣爱好等;部分教师心态的不平衡,“上级要升学率,学生难管,收入不高,负担不轻,导致许多教师心态经常处于不平衡中”,教师心态的不平衡带到教学工作中去就会引起一些不恰当的教学行为,这些不恰当的教学行为就会产生对学生的不利影响;教师不正确的观念也有不利的影响,“某些教师把自己放在决定性地位上,认为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视学生为任我这些工程师专门涂抹的图纸……我往往把学生对教师的尊敬与对教师思想的盲从混淆在一起……很多教师信奉自加压力,自负前进的精神,认为人无压力轻飘飘”。

  3)社会的影响。有的教师提到学生不爱学习,利用课余时间在外做“生意”。一些成绩差的学生退学后当了个体户赚大钱,使在校生思想上起了很大波动;有些学生与社会闲杂人员混在一起,受到他们的不利影响;大众传媒对学生的不利影响,“一些不负责任的媒体的宣传让当

  代儿童形成了一种金钱至上,暴力至上的观点。只要你花了钱,或者使用暴力,你就会得到你想要的一切,不知道要为自己的决定和行为负责”;社会转型期各种想法都有,这些想法也反映在中小学生的身上“他们思维活跃:,见识广阔,受到各方面影响的频率和机会更多,在学生还不能明辨是非的状况下,这些不利的影响就会成为造成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这些影响主要是成人化的思想和观点……我感觉更多的是成人化圆滑,世故和市井化的语言,少了儿童应该具有的天真和纯洁”。

  (三)教师对班级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辅导的看法

  教师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透视的论述中或多或少提到了如何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一些措施,我把它结合在这里:克服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给家长提出教养方式的改进意见,如和家长多联系多交流,开家长会等。对于班级中如何渗透心理辅导,教师们的看法是:爱学生;良好的教学氛围,积极的师生互动。

  1)爱学生。不少教师都提到要爱学生。当教师表现为“热爱学生,尊重与鼓励学生,了解学生,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深厚情感时,学生与教师之间会产生亲和力,学生自然把教师当作朋友,知己,有什么话最先与教师讲。这种关系的形成,是寓心理辅导于班级教学中的前提。”有一位教师写道:“试想:时刻想着某学生为我拉多少平均分的教师能得到学生尤其是双差生的尊重么?……给社会培养一名合格的公民不也是有贡献吗?”她还说如果教师以优秀生的标准要求双差生,就会使他们产生对立情绪。

  2)良好的教学氛围,积极的师生互动。渗透辅导精神的班级教学,在教师的眼里,还要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建立和谐师生关系。有教师写道:“通过建设优秀班集体,我营造一个平等、和谐的心理环境,让每个学生都有一种‘同学因为有你而快乐,集体因为有你而光荣’的心理体验。每个学生都渴望成功,作为教师应该在教学中,设法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条件和机会,使各类学生都能获得成功,从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提高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只有当教师尊重学生时,学生才会尊重自己,也就会尊重信任教师,当建立了这种良好的师生关系时,他才会尊其师而信其道,才会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探索知识;生活日记也是一种师生交流的好办法:“生活日记为学生的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诱导内省提供了机会……有时同学间有纠纷,与父母有了分歧,他们都会写在日记里与我交换看法。每次我总是以好朋友的身份与他们交换看法,帮助他们抓住时机,让他们懂得挫折和失误也是一种宝贵的财富”。

  通过以上的措施,教师们认为心理辅导的目标是:班级,民主平等,团结合作,尊章守纪,活泼愉快;学生独立自信,乐观,勇于探索,能够正确评价自我;也有不少教师提到培养学生的自我监控的能力(自己管理自己),认为自我监控的能力是一种非常优秀的品质。

  四

  结果分析

  (一)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描述的分析

  从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看法可以总结出教师看待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方式,具体地说,就是教师提到心理健康问题时会想到学生的那些方面。我从中总结出了四个维度。如果从发展的观点来看,学生的这些问题并不是所谓的“心理问题”,用教师“头疼”和“看不惯”的问题来表述可能更为准确。

  值得注意是教师描述时使用的词语。如:“好学生存在着比较突出而且比较普通的心理问题。归纳一下,主要有以下几点:争强好胜,不甘落后;有较强的荣誉感和自尊心……创新、开拓精神较差,组织社交能力不强。”,“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如果动得太多,我认为也是一种不健康的表现。”,“有不良人格特征的学生,对周围的人往往有一种对立情绪……”,而所谓的不良人格特征只是课堂上做小动作,教师批评他时敌对,不肯承认错误而已。这说明函授班的一些教师对心理健康问题有模糊的认识,把不是心理问题的问题扣上心理问题的帽子。社会上对心理问题和精神问题的区分不是十分明确,对心理问题和精神问题也不是那么宽容,教师

  以这样的帽子扣给学生恐怕不会给学生带来什么好的影响。教师所指的心理健康问题只是心理素质问题。

  有一位教师提到这样的事实:“一些地方和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误认为是心理治疗,用测量病人的量表来测量学生……只偏重于学习心理问题的教育,进行智商测试,学习焦虑测试,学习方法指导,考前心理调试等”。看来心理健康教育到了以应试为主要目的的学校也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变化。

  (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的分析

  看来教师们对造成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都有比较透彻的了解,比如对家庭原因的分析,教师的分析是全面而且深刻的。临床实践中也观察到子女的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与父母教养方式密切相关。1980年C?Perris等人编制了用以评价父母教养态度和行为的问卷:父母教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许多国家的心理学家以之为测量工具,并得出较为一致的结论,即神经症患者的父母较正常人的父母对子女缺乏感情温暖、理解、信任和鼓励,但却有过多的拒绝和过度保护。[5]

  (三)教师观念的分析

  从教师的论文中,笔者感觉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不够宽容,隐隐地感到教师对学生的要求是完人标准,差生有很多缺点,好生也有很多不足。教师多以静态的终止性的观点看待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原因,很少有教师从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学生。教师并没有真正理解人本主义的教育观。如“自信和希望是青年的特权。但是如何让每个学生都不失去这份权力呢?”如果她写成了“学生是如何失去这份权力的”可能更好。“帮助学生增强学习兴趣,解除他们的心理负担”。看到这句话的时候,笔者感到有点恐怖,教师帮助学生增强学习兴趣,对什么的学习兴趣?教师知道学生的兴趣在哪里吗?如果写成“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可能更好。“教师正如河流中那不灭的航灯一样,不仅要给学生渡过河流的勇气,而且还要引导学生到半流击水,顺利达到彼岸,这才是信心教育的最终目的。”,这里表达的是一种外在的教育目的,而不是学生自己的目的。

  教师对自己能对学生产生多大的影响不自信。教师分析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的时候,以大量的篇幅讨论了父母的影响,应试教育的影响,社会的影响,教师提到自己的影响或者教师群体的影响的地方比较少。这种现象,一方面反映了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难度的认识,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很难,另外一方面也说明教师认为自己对学生品行的影响不会太大,自己不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

  五

  讨论

  文章分析了教师自己观点的那一部分,实际上这种划分颇为勉强,教师来自于实践经验的观点和教师接受培训的观点总是混杂在一起,非常难以区分,所以这个区分是非常主观的。应该还有一定的标准,教师接受培训所获得的观点或者是从教科书上得来的观点会在教师的论文里一再出现,这个标准有点类似于内部一致性信度的做法。相反,教师自己的观点就不大可能在另外的一位教师的论文里出现。教师写论文的时候,一般不会写出与主流思想不一致的地方,怕“写错”,得低分,所以教师的论文里不可避免有社会期望的成分。材料来源有限导致了分析的主观性和随意性,所以,对于教师论文的分析只是一种文本的分析,并不超出文本之外。

推荐访问:对于国内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见解 中小学生 见解 心理健康教育

版权所有:kk秘书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kk秘书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kk秘书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闽ICP备180287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