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关于推进健康企业建设的通知
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西省加快推进健康服务业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山西省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2014.06.30?
【字
号】晋政发[2014]25号
【施行日期】2014.06.30?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机关工作
正文
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西省加快推进健康服务业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
(晋政发〔2014〕25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办、厅、局:
现将《山西省加快推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山西省人民政府
2014年6月30日
山西省加快推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精神,进一步扩大医改成果,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推动我省健康服务业快速发展,不断满足全省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健康服务需求,为我省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有力推动包括“健康山西”在内的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制定本方案。
一、重要意义
1.加快推进健康服务业发展对提升全民健康素质、促进经济转型跨越发展意义重大。健康服务业以维护和促进人民群众身心健康为目标,主要包括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与促进、健康保险以及相关服务,涉及药品、医疗器械、保健用品、保健食品、健身产品等支撑产业,覆盖面广,产业链长,具有产生巨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发展潜力。健康服务业发展关系民生福祉,是深化医改、改善民生、提升全民健康素质的必然要求,也是扩大内需、增加就业、转变发展方式的客观需要。未来一个时期,全省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从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需求出发,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明确推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着力点,加强政策引导,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多措并举发展健康服务业,为山西转型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新的贡献。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2.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把提升全省人民健康素质和水平作为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基础上,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营造产业发展环境,引导和调动社会力量积极扩大健康服务供给、创新健康服务模式、提高健康服务能力,通过健康服务质量效率的不断提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服务需求,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3.发展目标。到2020年,全省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健康管理与促进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健康保险服务进一步完善,健康服务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健康服务产业规模达到2000亿元左右。在基本满足全省人民群众健康服务需求的同时,基本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服务业体系,形成一批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健康服务产品、一批拥有良好口碑的健康服务品牌、一批具有较
强发展潜力的健康服务产业集群,成为推动我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主要任务
4.努力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严格落实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卫生机构设置规划,坚持公立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主导地位,力争2020年每个设区市至少有1所三甲综合医院、1所三级中医院,各县(市、区)重点办好1所县级综合医院、1所县级中医院、1所县级妇幼保健院、1所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1所县级卫生监督所。加强精神卫生、紧急救治、采供血等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责任单位:省卫生计生委、省财政厅、省发展改革委、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
5.加快形成多元办医格局。规划布局、调整新增医疗卫生资源优先考虑社会资本,鼓励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医疗服务业,力争2020年非公立医疗机构床位数和服务量占比达到20%以上。制订支持社会资本举办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和个体诊所的工作方案,落实非公立医疗机构在市场准入、社会保险定点、重点学科(临床专科)建设、职称评定、学术地位、等级评审、技术准入等方面与公立医疗机构同等待遇,鼓励非公立医疗机构规模化、高水平发展。公立医院资源丰富城市的国有企业所办医疗机构,积极开展改制试点。充分考虑非公立医疗机构发展,预留大型设备配置的规划空间,放宽准入条件,按照满足合理需求、保障医疗质量安全的原则,重点考核非公立医疗机构人员资质、技术能力、安全防护等相关指标。探索建立医生自主创业制度,落实医师多点执业政策。(责任单位:省卫生计生委、省国资委、省发展改革委、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
6.持续推动服务模式转变。优化医疗卫生服务资源配置,促进优质资源向落后地区和农村延伸,提高全省地区间、城乡间医疗资源均衡发展水平。鼓励省市三级医院、县区级医院、城乡医疗机构之间以组建医疗联合体的形式,建立紧密型协作关系,力争2020年在全省建设20个左右的医疗联合体。探索完善分级诊疗制度。
鼓励引导发展专门的医学检验中心和影像中心,探索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检查检验对社会所有医疗机构开放,推动医疗机构间检查结果互认。完善对口帮扶机制,发挥城市大医院医生到基层执业实效。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全面推行社区全科医生(团队)和乡村医生签约服务。(责任单位:省卫生计生委、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
7.积极推动健康管理的转变。在不断加强基本医疗卫生保障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健康体检、健康咨询、母婴照料等健康服务,力争2020年多样化、多层次的健康服务业更加丰富,基本实现健康产业由医疗保健为主向健康管理为主的转变。发展健康体检、体质测定、体育锻炼达标测试、健康咨询等健康服务,鼓励医疗卫生机构和社会力量举办健康咨询和管理机构,开展针对不同消费水平人群的健康咨询和管理,预防和控制慢性病;规范母婴照料服务,制定孕产妇健康咨询和育婴师规范服务指南,加强妇幼保健专业机构与家政服务机构合作,向群众提供高质量、科学化的产妇照料、早期教育、营养喂养等社会服务;重视加强心理卫生,鼓励社会力量举办专业化、规范化的心理咨询、辅导机构,开设心理咨询热线;医疗机构要将健康咨询和服务体现到治疗疾病过程中,促进以治疗为主转向预防为主。(责任单位:省卫生计生委、省体育局、省商务厅)
8.着力推动医养融合发展。积极推进养老服务与医疗卫生结合,鼓励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力争2020年在全省范围内形成规模适宜、功能互补、安全便捷的健康养老服务网络。建立健全养老机构与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业务协作机制,培育省、市两级养老服务机构医疗服务功能,全面开通各级养老机构的预约就诊绿色通道,加快推进养老机构远程医疗服务试点。制定对经济困难老年人直接补助健康消费的具体办法,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开设老年病科,增加老年病床数量或转型开办老年护理机构,增强为老年人提供便捷、优惠养老和医疗服务的能力和积极性。(责任单位:省民政厅、省卫
生计生委、省财政厅)
9.丰富健康养老内涵质量。完善养老服务功能内容,提高健康养老质量水平,力争2020年探索出适合我省实际的“住、养、医、护、康”五位一体养老服务模式。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养老机构和社会组织为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全托、半托等多种形式的照料服务,不断提高老年护理、康复护理、家庭护理等服务质量水平。适当调整护理服务价格,鼓励医疗机构为老年人提供日常护理、慢性病管理、康复、健康教育和咨询、中医保健等健康养老服务,引导医疗卫生机构将上门巡诊等健康服务延伸至社区家庭。(责任单位:省民政厅、省卫生计生委、省财政厅、省物价局)
10.丰富商业健康保险产品。在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稳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的基础上,鼓励商业保险公司提供多样化、多层次、规范化的产品和服务,大幅提高影响力、吸引力和参保人数,力争2020年全面建成类型丰富、针对性强、覆盖面广、保障力强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服务体系。鼓励发展与基本医疗保险相衔接的商业健康保险,将其纳入医疗保险体系整体设计,为其留出发展空间,鼓励商业保险公司探索发展包括罕见病、自费药品、自费诊疗项目在内的高端医疗补充保险;持续推进城乡居民大病保险,逐步扩大覆盖地域人群,提高统筹层次,完善保障能力和服务质量;继续推进医疗责任保险,探索发展医疗意外保险,积极提高和发挥各种形式医疗执业保险的服务水平、保障作用;积极开发长期护理商业险以及与健康管理、养老等服务相关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努力实现健康保障与投资需求的有效结合,有效缓解应对老龄化进程不断加速带来的负担和挑战。(责任单位:山西保监局、省卫生计生委、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民政厅)
11.发挥商业健康保险功能。建立商业保险公司与医疗、体检、护理等机构合作的机制,探索健康管理组织等新型组织形式,稳步提高商业健康保险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发挥商业保险在精算、投资、管理和支付方面的专业优势,逐步增
加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商业保险机构经办各类医疗保险服务的范围和数量;强化对医疗行为的监督和对医疗费用的控制,促进医疗服务行为规范化,为参保人提供健康风险评估、健康风险干预等服务。(责任单位:山西保监局、省卫生计生委、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
12.提升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积极发挥中医药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的特色优势,大力开展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工作,显著增强全省基层医疗服务机构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力争2020年建立覆盖全省城乡的中医药医疗服务体系。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强化县级中医院重点(特色)专科建设和综合医院中医中药科室建设,完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中医药品设备、人才技术配备。加强中医药健康服务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为医疗机构、零售药店开展中医健康服务提供保障。(责任单位:省卫生计生委、省商务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食品药品监管局)
13.推广中医药保健知识及产品。加快区域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平台建设,大力支持中医预防保健服务项目实施,力争2020年在全省基本形成形式多样、服务规范、技术适宜的多元化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格局。普及推广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和服务,鼓励中医医疗机构面向社会开展推拿、按摩等规范化培训,鼓励有资质的中医师在养生保健机构提供保健咨询和调理等服务,推进中医养生保健知识“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探索制定鼓励支持社会资本举办中医养生保健机构的实施办法,鼓励和扶持优秀中医药机构到境外省外开办中医医院、连锁机构等,培育国际国内知名的中医药品牌和服务机构;探索建立中医药科技发展创新扶持机制,加强药食同用道地中药材的种植以及中医药养生保健设备、中药保健产品研发与应用,促进中医药服务现代化、产业化进程,着力打造中医药“晋”字品牌。(责任单位:省卫生计生委、省商务厅、省农业厅、省发展改革委、省食品药品监管局)
14.促进全民体育健身发展。构建全民体育健身服务体系,提高人民群众体育
健身意识,引导体育健身服务消费,力争2020年全省范围内实现全民健身基础设施全覆盖,基本建成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居民体育健身参与率明显提高。强化政府公共体育服务职能,推进落实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行政全民健身“6565”工程,加强城乡基层全民健身活动站(点)建设,推动公共体育场馆、学校体育设施等向社会开放,为满足广大群众健身需求提供坚实基础;制定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场馆建设和运营管理的具体实施办法,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体育健身俱乐部和体育健身组织,提供运动健身培训、健身指导咨询等服务;完善体育教育服务机制,以青少年为重点,面向大众普及健身知识,引导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努力推进体育锻炼生活化。注重发挥职业体育在全民健身活动中的引领作用,注重发挥体育科研、运动医学在全民健身活动中的指导作用,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强化服务功能。(责任单位:省体育局、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
15.融合发展健康文化和旅游。制定出台符合我省实际的健康文化旅游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大挖掘、整合、宣传力度,开发利用我省深厚的养生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健康旅游资源,大力发展融养生、休闲、保健于一体的旅游文化产业,力争2020年打造形成数个地域特色鲜明、发展潜力强劲、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健康旅游品牌。(责任单位:省文化厅、省旅游局)
16.支持自主知识产权研发应用。加大政府对医药科技创新的引导和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创新与健康产业融合,使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医药保健产品设备比例显著提高。加大相关科技、建设专项资金和产业基金投入,引导社会资金积极参与医药研发,促进院(所)企合作科技创新平台和产业化试验基地的搭建,重点推动医药高技术、高附加值关键性工艺技术和绿色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等共性技术创新。积极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与健康产业的融合,改造提升传统健康产业,创新发展数字健康、远程医疗、基因检测等新兴健康
产业,支持数字化医疗产品和适用于个人及家庭的健康检测、监测与健康物联网等产品的研发。(责任单位:省科技厅、省经信委、省发展改革委、省食品药品监管局)
17.加速发展医药保健产业和体育用品制造业。实现医药保健产业和体育用品制造业由潜力产业向新兴产业跨越发展,力争2020年建成一批医药企业和重点项目聚集的特色医药产业集群。加快引进国内外大型医药企业集团和知名品牌,积极引导煤炭转产资金和非公有资本向重点医药企业、产业集群集聚,积极迎接医药产业中西部转移和保健消费需求快速增长带来的发展良机;加大对龙头骨干医药企业的政策扶持,在项目建设、要素配置、产品研发、技术改造、人才引进、财税、用地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促进经济要素和社会资源向大企业集团聚集,发挥大企业对行业发展的带动作用;大力扶持我省道地中药材资源和名优中成药品牌,形成比较优势,培育道地中药材种植生产基地;加大药品流通企业整合力度,鼓励药品批发企业优化资源配置,延伸产业链条,完善物流配送体系,增强医药流通企业市场服务能力。(责任单位:省经信委、省卫生计生委、省商务厅、省农业厅、省发展改革委、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省国税局、省地税局、省国土资源厅、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省体育局)
四、政策措施
18.加强规划引领。在制订区域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中,要把健康服务业放在重要位置,统筹规划重点产业、各类集聚区和重点项目,逐年提高健康服务业项目数量在省、市重点建设项目中的比重,主动把更多的政府资源用于回收期较长的各类健康服务基础平台建设和风险较大的健康服务科技创新,积极引导动员各类社会资源跟进投入健康服务业。(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卫生计生委、各市人民政府)
19.确保财政投入。积极开展财政投入方式转变探索,对由政府负责保障的健
康服务类公共服务,尽快建立健全面向社会的政府购买机制,明确购买健康服务的范围、品种、程序、质量等要求,在严格监督评价标准的基础上,逐步增加政府采购的类别、数量和份额。积极落实财政资金的“杠杆”撬动作用,将健康服务业纳入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支持范围,进一步细化对于社会资本以公办民营、民办公助等方式举办非营利性健康服务机构的政府投资补助政策,进一步明确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社会办医疗机构的专科建设、设备购置、人才队伍建设等可以纳入财政专项资金支持范围的审核条件和支持力度。(责任单位:省财政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卫生计生委、各市人民政府)
20.落实税收优惠政策。继续落实好健康服务业现行有关国家税收优惠政策,在法律规定范围之内,对经认定取得高新技术企业资格的医药企业依法享受国家规定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鼓励企业、个人按税法规定渠道向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公益性捐赠,鼓励企业为员工购买支付补充医疗保险,积极为其落实企业所得税或者个人所得税税前扣除政策。(责任单位:省国税局、省地税局、省财政厅、省科技厅、省民政厅)
21.放宽市场准入。探索建立公开、透明、平等、规范的健康服务业准入制度,实行“非禁即入”,不断扩大开放领域范围,逐步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在经营范围上,凡是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入的领域,都向社会资本开放;凡是对本地资本开放的领域,都向外地资本开放;在登记注册上,结合健康服务业自身特点,研究放宽对经营住所、注册资本、机构类型的条件要求。(责任单位:省工商局、省卫生计生委、省发展改革委、省商务厅、各市人民政府)
22.简化行政审批。进一步梳理简化健康服务业的登记、许可、立项、规划、土地、环保、建设、卫生、消防等审批验收程序环节,研究取消不合理的前置审批事项和不必要的中间流程,推行并联审批,严控审批时限,积极探索网上咨询、预审和审批。对连锁经营的健康服务企业,除有特别规定外,企业设立连锁经营门店
可持规定的文件和材料,直接到门店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办理登记手续。对康复医院、老年病医院、儿童医院、护理院等紧缺型医疗机构,简化并优先按规定办理立项、开办、执业资格、医保定点等审批手续。(责任单位:省编办、省卫生计生委、省发展改革委、省国土资源厅、省环境保护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公安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工商局、各市人民政府)
23.完善价格政策。发挥价格管理对健康服务业发展的促进作用,积极探索建立医药价格形成新机制,非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实行市场调节价。坚决落实非公立医疗机构在用水、用电、用气、用热等方面与公立医疗机构同价的政策。通过列出清单、明确时限,及时清理取消对健康服务机构不合法、不合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特别是督促落实好对非营利性、营利性医疗机构建设分别免予征收和减半征收行政事业性收费的规定。(责任单位:省物价局、省财政厅、省卫生计生委)
24.加强宣传引导。充分利用各类传统媒体及互联网等新兴媒体深入宣传健康知识,开办健康专栏专题,大力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全社会形成重视和促进健康的社会风气。结合国家及有关部委的评优推先活动,积极挖掘我省典型人物事例,通过广泛宣传、重点报道,不断激发健康服务业从业人员的职业荣誉感,提升健康服务业从业人员的社会声誉地位。规范药品、保健食品、医疗等广告和相关信息发布行为,倡导建立公共媒体自查自纠和人民群众有奖举报相结合的长效管理机制,严厉打击虚假宣传和不实报道,积极营造良好的健康消费氛围。(责任单位: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省卫生计生委、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省工商局、省体育局)
25.保障土地供应。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中,统筹考虑健康服务业发展需要,扩大健康服务业用地供给,优先保障非营利性机构用地。对健康服务业载体项目用地,鼓励探索扶持性的供地政策,通过挖潜盘活的城镇存量土地和城乡
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在健康服务业新增用地指标方面予以重点支持。在新建居住区和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中,严格落实保障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区服务等健康服务业相关设施的相关规定。特别是利用以划拨方式取得的存量房产和原有土地兴办健康服务业的,土地用途和使用权人可暂不变更;对于连续经营1年以上、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健康服务项目,按划拨土地办理用地手续;对于不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健康服务项目,可采取协议出让方式办理用地手续。(责任单位:省国土资源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
26.创新金融支持。尽快落实各级政府在设立健康产业投资基金中的工作责任,引导推动金融和产业资本共同完成筹资。在坚持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原则下,积极为金融机构探索适合健康服务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创新、服务方式创新提供政策支持和办事便利;通过奖励、风险补偿等多种方式,积极鼓励各类创业投资机构和融资担保机构面向健康服务领域创新新型业态、小微企业,拓展业务范围,扩大业务规模;鼓励健康服务业利用外资方式的创新,有效利用境外直接投资、国际组织和外国政府优惠贷款、国际商业贷款;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健康服务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等进行融资,逐步提高健康服务企业在上市后备资源库中的比重。(责任单位:省金融办、省财政厅、省商务厅、山西银监局)
27.强化人才支撑。在继续加大力度实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计划的同时,进一步鼓励省内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根据健康服务业发展需要,调整或增设健康服务业相关专业。规范并加快培养护士、养老护理员、药剂师、营养师、育婴师、按摩师、康复治疗师、健康管理师、放射治疗物理师、健身教练、社会体育指导员等从业人员。建立健全健康服务业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制度,继续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对参加相关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人员,及时按规定兑现培训和技能鉴定补贴政策。(责任单位: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
28.推动高端引智。大力引进境外省外专业人才和管理技术、经营模式,加强健康服务业国际合作交流。深入开展医药卫生领域高端创新人才引进工作,为健康服务业高端人才来我省工作生活提供落户、子女教育、医疗等便利。对引进的紧缺高端人才,鼓励由所在地政府或企业给予一次性安家费补助,列入国家及省招才引智项目的,可享受相关政策扶持,符合税法规定的,可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对在省内居住超过一定年限的,在子女教育、医疗方面享受当地居民待遇。(责任单位: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教育厅、省公安厅、省卫生计生委、省地税局)
29.推进信息化建设。从加强信息整合与有效利用的角度,大力推进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管理、综合管理等业务系统建设,要在充分利用现有信息和网络设施的前提下,优先选择具有规范成熟信息数据标准的产品和服务,确保医疗保障、医疗服务、健康管理等信息实现共享;面向农村及偏远地区健康服务需求,积极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与医疗信息化的融合,支持推广适应广大乡镇和农村地区需求的低成本数字化健康设备与信息系统,大力发展网络健康服务和远程医疗,持续推进城市高等级医院与县、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的合作;扩大数字化医疗设备配备,探索发展便携式健康数据采集设备,与物联网、移动互联网融合,推进居民健康卡使用,不断提升自动化、智能化健康信息服务水平。(责任单位:省卫生计生委、省经信委、省食品药品监管局)
30.完善监管标准。推动制定符合区域实际的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完善监督机制,创新监管方式,推行属地化管理,依法规范健康服务机构从业行为,强化服务质量监管,严肃查处违法经营行为;以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和提升服务水平为核心,健全服务标准体系,强化标准的实施,提高健康服务业标准化水平。对于新兴的健康服务领域,鼓励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参与制定
服务标准。在暂不能实行标准化的健康服务行业,广泛推行服务承诺、服务公约、服务规范等制度。(责任单位:省质监局、省法制办、省卫生计生委、省经信委、省民政厅、山西保监局、省体育局、省文化厅、省旅游局、省科技厅、省食品药品监管局、省商务厅)
31.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引导健康服务企业、相关从业人员增强诚信意识,自觉开展诚信服务,加强行业自律和社会监督,加快建设诚信服务制度。建立健全不良执业记录制度、失信惩戒以及强制退出机制,将健康服务机构诚信经营和执业情况纳入统一信用信息平台。(责任单位:省卫生计生委、省民政厅、省商务厅、省食品药品监管局)
32.建立推进机制。各级政府、各部门要把加快发展健康服务业放在重要位置,建立健全与全省健康服务业发展形势要求相适应的工作机制,进一步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形成发展合力。省政府建立健康服务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成员单位即上述责任单位),牵头单位为省发展改革委,主要职责是会同有关部门定期督导和跟踪分析本方案的执行情况,协调推动各级、各部门加大工作力度,健全统计制度,落实目标考核,强化示范带动,重大情况和问题及时向省政府报告。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本方案要求,结合国家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确定任务落实清单并抓紧制定具体配套文件并认真组织实施。各市人民政府要结合实际制订推进的实施细则或专项行动计划,确保我省健康服务业发展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统计局、各市人民政府)
篇二:关于推进健康企业建设的通知
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印发山东省健康企业建设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公布日期】2021.03.05?
【字
号】
【施行日期】2021.03.05?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健康促进
正文
关于印发山东省健康企业建设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市爱卫办、卫生健康委、工业和信息化局、生态环境局、国资委、医保局、工会、团委、妇联: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关于贯彻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健康山东建设的实施意见》(鲁政发〔2019〕15号)《关于推进健康企业建设的通知》(全爱卫办发〔2019〕3号)《“健康山东2030”规划纲要》要求,深入开展健康山东职业健康保护行动,促进健康“细胞”建设,省爱卫办会同省卫生健康委等8部门决定在全省开展健康企业建设活动,现将《山东省健康企业建设活动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联
系
人:山东省卫生健康委
梁连辉
张东
联系电话:0531-6787638567876173邮
箱:sdzyjk@shandong.cn
附件:山东省健康企业建设活动实施方案
山东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
山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山东省生态环境厅
山东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山东省医疗保障局
山东省总工会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山东省委员会
山东省妇女联合会
2021年3月5日
篇三:关于推进健康企业建设的通知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北京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北京市健康企业建设评估技术指南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北京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
【公布日期】2021.07.14?
【字
号】
【施行日期】2021.07.14?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健康促进
正文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北京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印发北京市健康企业建设评估技术指南的通知
各区卫生健康委、区爱卫办,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社会事业局,北京市职业病防治研究院,各相关单位:
为贯彻《健康北京行动(2020—2030年)》,落实《关于推进健康企业建设的通知》(全爱卫办发〔2019〕3号)和《关于印发〈北京市健康企业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京卫职健〔2021〕7号)要求,规范、有序开展北京市健康企业建设工作,市卫生健康委、市爱卫办结合北京市工作实际,编制了《北京市健康企业建设评估技术指南》,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统筹推动本地区健康企业建设工作。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北京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办公室
2021年7月14日
北京市健康企业建设评估技术指南
根据《关于印发〈北京市健康企业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京卫职健〔2021〕7号)相关要求,市卫生健康委编制了《北京市健康企业建设评估技术指南》,用于指导各级卫生健康委和企业规范开展健康企业建设与评估工作。
一、适用范围
适用于市、区两级健康企业建设、评估和验收工作。
二、目标任务
贯彻落实健康北京行动目标,以劳动者健康为中心,创建健康企业。明确健康企业具备的基本条件和建设评估内容,指导各级卫生健康委和企业规范开展北京市健康企业建设与评估。
三、评估指标及认定标准
健康企业建设评估指标包括“基本项目”和“评价项目”两部分,形成《北京市健康企业建设评估表》(附件1)。
基本项目:分一级指标2项,二级指标11项。基本项目为一票否决项,二级指标全部为“符合”时,表示基本项目为符合,否则为不符合。
评价项目:分一级指标6项,二级指标44项。各项一级指标满分100分,总分600分。各项一级指标均达80分及以上,总分达到500分及以上,表示“评价项目”为符合,否则为不符合。“评价项目”中可能存在不适用于企业的评价内容,则该项内容不予评价,视为满分。
基本项目和评价项目均评价为符合的企业,通过北京市健康企业评估。
四、评审流程
根据《北京市健康企业建设试点工作方案》规定,市、区卫生健康委委托技术指导的专业机构(以下简称“技术评审机构”)组织评审,评审工作按照企业自评、企业申报、现场验收的流程实施。
(一)企业自评
企业对照《北京市健康企业建设评估表》开展自评,形成《北京市健康企业自评情况表》(附件2)。
(二)企业申报
自评结果符合北京市健康企业认定标准的企业,分级向市、区卫生健康委提出健康企业建设评估申请,申请材料包括《北京市健康企业自评情况表》、《建设北京市健康企业承诺书》(附件3)、《北京市健康企业建设申报表》(附件4)。
(三)现场验收
评审机构对申请材料进行形式审核,审核结论为“通过”的,组织现场验收,并提前3日将现场验收时间、专家组及有关人员名单和注意事项等通知申请单位;结论为“不通过”的,不进行现场验收。技术评审机构从“北京市健康企业建设评审专家库”中抽取5~7名专家组成健康企业评估小组,依据评估验收标准,对申报企业进行现场验收,形成专家评审意见并报送市、区卫生健康委。
附件:
1.北京市健康企业建设评估表
2.北京市健康企业自评情况表
3.建设北京市健康企业承诺书
4.北京市健康企业建设申报表
篇四:关于推进健康企业建设的通知
健康企业建设实施方案
“健康企业”创建活动实施方案
为加强和推进我公司健康教育工作,促进广大职工健康行为的形成,预防职业中毒、职业病、传染病和常见病的发生,保护和促进职工身心健康,提高健康水平和劳动生产率,实现全员健康保障。根据《关于开展健康企业建设的通知》(全爱卫办发〔2019〕3号)、《“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公司生产实际,特制定本公司“健康企业”创建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增强职工健康意识、改善公司健康保障、提高全员健康水平为目标,全面深化“健康企业”创建活动,营造安全健康的生产和工作环境,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不断提高公司职工的健康素质和生活品质,促进企业科学发展、健康发展、和谐发展。
二、工作目标
建立完善公司健康教育和健康管理体系,改善劳动条件和作业、生活环境,减少和消除职业性和其它有害因素,杜绝出现职业病,降低常见病及工作相关疾病的发病率以及工伤事故发生率。通过开展“健康企业”创建活动,普及健康生活方式相
关知识,提供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培养职工健康意识,最终提高职工健康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三、创建内容
1、建立建设职工活动健身场所及设施,或有经费支持职工到公共场所开展健身活动;
2、利用板报、报刊、公众号等宣传窗口,宣传膳食营养健康知识等;
3、开展爬山、拔河、跑步等不同形式的群体性健身活动,每年至少4次;
4、开展禁烟活动,创建无烟工厂,落实控烟措施;
5、积极组织参与社会健康教诲活动,每一年至少1次;
6、保持公司健康环境,干净整洁,办公场所、生产车间通风、照明良好,垃圾日产日清,卫生间无异味、无污垢、无滴漏并提供手纸,有洗手干手设施和用品,冲洗使用节水型设备;
7、每年至少为职工开展2次健康知识培训;
8、设立厂区医务室、心理健康咨询室,制定完整的健康干预规划;
9、设立职工食堂,作业人员持健康证上岗,制定食品检验检疫措施,注重职工膳食平衡,定期调整餐饮结构;
10、每一年为全体职工举行1次体检,使职工掌握基本健康状况和生活方式基本情形,并有完整的健康促进资料及台账;
11、每一年为女工举行1次体检,存眷女性健康,并有完整的健康促进资料及台账;
12、每一年为有害作业人员举行1次体检,掌握有害作业人员身体健康状况,对可能出现职业病员工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13、开展职业卫生评价工作,确定职业危害因素,采取预防措施;
14、每年进行1次职业卫生检测,并对作业人员进行告知。
六、保障措施
1、明确职责,加强协作。建立健全健康教育管理组织机构,由董事长总负责,各部门负责人参与,设立专职工作人员负责本项工作。安全环保处、人事处、后勤公司、宣教中心等部门和工会、共青团委等组织协调配合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
2、广泛宣传,配合参与。组织干部职工,当真研究上级相关“健康企业”创建活动方案等文件,积极开展知识培训,使干部职工掌握活动内容,增强责任感。带领干部身先士卒,起到良好的表率和带头作用。
篇五:关于推进健康企业建设的通知
MODERNENTERPRISECULTURE企业战略创建健康企业助力健康中国孙桂子国能准能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选煤厂就没有全面小康。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离不开发展健康企业,健康中国建设要以人民为中心,摘要没有全民健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创建健康企业要以员工为中心,要把员工健康放在首位,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主动对接健康城市和健康社区建设,实现健康中国美好蓝图。关键词健康企业健康管理健康城市健康中国中图分类号:R1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145(2021)35-037-03健康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拥有健康能更好地工作、生活、为社会做贡献,拥有健康能更加活力充沛、精神饱满地搞好科研、技术、发明创造,推动社会进步,推进经济发展,促进人人幸福快乐,体现国家繁荣富强,民族振兴和发展更具力量,人民健康始终是党的主张和初心[1]。我国企业数量庞大,员工众多,涉及矿山、电力、化工、冶金、有色、建材、建筑、交通运输等行业领域,创建健康企业是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组成。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面临解决工业化城镇化带来的问题、人口老龄化加速、疾病谱变化、健康方面投入不足、生态环境治理、健康生活方式需求等的挑战,出现新的健康和职业健康问题[2]。劳动者的健康面临多重疾病威胁并存、多种影响因素交织的复杂情况。《关于推进健康企业建设的通知》要求把健康企业建设纳入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不断完善健康企业创建工作,形成全国健康企业建设广泛开展的良好局面。一、建设健康城市和健康村镇,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建设健康城市和健康村镇,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创建健康企业是建设健康城市的重要细胞,开展健康企业建设十分必要[3]。建设健康企业要坚持以人为本,健康优先。从场所的角度出发,以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建设健康环境、提供健康管理与服务、营造健康文化等方面为主要内容,多角度、多维度开展,保障劳动者身心健康。健康企业建设不仅关注职业病防治,更关注影响职业人群健康的因素,包括但不限于职业病防治所关注的内容,还有工作相关疾病、劳动者自身基础疾病以及来自各方面的生理和心理压力。不仅工业企业要创建健康企业,农业、商业、交通运输业和服务业等企业都要建设健康企业,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实现。健康企业不仅为劳动者提供布局合理、配套设备设施完善、保护劳动者身心健康、整齐干净卫生、智能绿色环保、舒适优美贴心和人性化长效化的工作生产环境,还要切实满足《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关注劳动者的身心状况和行为习惯,增强对劳动者的心理健康辅导、精神抚慰,严格落实全员安全生产责任,防止劳动者因生活、心理压力出现的行为异常导致意外事故发生。健康企业要不断通过完善管理制度,有效改善工作环境,提升健康管理和服务水平,打造企业健康文化,满足劳动者健康需求,实现企业建设与人的健康发展齐头并进[4]。二、创建健康企业,抓好健康管理搞好健康企业创建,就要抓好健康管理,充分调动个人、集体和社会的积极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心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被列为四种主要慢性病,健康企业就要避免劳动者遭受不同的压力、焦虑、倦怠、肥胖、职业病、传染病等方面的影响,承担社会责任,防止慢性病的发生和发展、提高生存质量、降低医疗费用,缓解人们“看病贵”的难题和医疗卫生压力,减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发生,实现“不治已病治未病”“防患于未然”的目标。通过落实职业健康、爱国卫生运动、安全生产、生态保护、“绿色发展”等规定要求,保障劳动者的健康权益。倡导“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创造整洁舒适的厂区生活环境,提供多方位健康管理与服务,发展健康素养文化,通过提供膳食营养、工间健身、健康体检、控烟行动、心理健康、适量运动和健康体重管理等建议,降低职业病、肥胖、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慢性病患病风险。在更衣室、办公楼、食堂、健身房或医务室等场所设置血压仪、体重测量仪、腰围尺等设备,方便员工免费测量,并张贴相关知识科普材料,提高员工自我保健意识[5]。健康企业建设,对于保障和促进劳动者的身心健康,推动健康中国建设意义重大。三、做好城市规划和管理,铸就健康城市健康城市是卫生城市的延续,国家通过加强和完善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进一步改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2021.12(中)第35期总第578期37Copyright?博看网www.bookan.com.cn.AllRightsReserved.
企业战略MODERNENTERPRISECULTURE健康管理和健康服务。养成健康生活方式,饮食方面以清淡饮食为主,适量动物蛋白,多吃水果蔬菜,多饮水,少喝饮料。每餐七分饱,早晨吃饱,中午吃好,晚上吃少,鼓励减盐减油减糖,不抽烟少喝酒。起居方面要早睡早起,顺应时令季节,养成良好习惯。运动方面要适当锻炼,健身日行一万步,运用好运动器械、运动场所。心理方面要心胸开阔,不攀比,不懒惰,缓解职业紧张,换位思考多理解,心理健康很重要。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推进创城工作,营造创城氛围,打造百姓身边公园、广场、健身组织和“15分钟健身圈”,持续改善空气质量、水质量、食品质量等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健康问题在一一落实,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要,实现城市建设与人的健康协调发展。健康城市建设以健康社区、健康单位和健康家庭为重点,以整洁宜居的环境、便民优质的服务、和谐文明的文化为主要内容。全民参与、共建共享,扎实健康城市基础,提高健康细胞建设水平,务必开展好健康企业创建活动,达到健康企业创建标准,具备卫生单位和无烟单位要求,逐步建立起对所有劳动者实行从入职到退休的全周期健康指导。开展以《中国公民健康素养66条》为主要内容的“职业健康达人”评选活动,评选一批自觉树立健康意识、主动践行健康行为、积极参与健康管理、善于传播健康理念、具有较好健康影响力的“职业健康达人”典型模范,发挥榜样引领作用。采用较为灵活的工间时间组织伏案人员开展广播体操、眼保健操等劳逸结合的健康运动,使劳动者从社会、心理、环境、饮食、运动等多方面获得健康管理和健康服务。健康城市建设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抓手,健康城市建设离不开健康企业的支撑,企业要切实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开展健康企业建设,有效履行维护劳动者健康的主体责任,全方位、全周期保障劳动者身心健康。企业应主动对接健康城市和健康社区建设,推进健康企业建设,依据《关于开展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完善控烟措施,落实健康体检、职业健康检查、职业防护、安全管理等制度,营造相互尊重、和谐包容的企业文化,创造有益于健康的企业环境。从单个的健康企业创建,带动行业的以及全部的健康企业建设,建成一批健康城市、健康社区、健康企业建设的示范典型,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健康中国战略简单地说,就是切实解决“影响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努力减少公共安全事件对人民生命健康的威胁”“为老年人提供连续的健康管理服务和医疗服务”等要求,建设健康环境、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发展健康服务、推动健康科技创新、“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加快转变健康领域发展方式,加快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坚持“共建共享、全民健康”作为战略主题,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大幅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实现健康与经济社会良性协调发展。人民的健康是国家繁荣昌盛的关键,健康中国建设首先要关爱人民健康,健康企业创建更要把劳动者健康放在首位,实现人人健康长寿[6]。针对目前我国即将进入老龄化社会,中青年面临上有老,下有小的窘境,自身劳心劳力,精神压力很大(特别是处于独生子女的中青年),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剧增,长期持续承受高强度的精神紧张和工作压力,亚健康状态的人群越来越多,处于过劳状况,慢性病发病率提升,在广泛传播“治未病”理念的同时,也要意识到防控重大疾病和慢性病带来的过早死亡危险和伤痛。面对心脑血管疾病要推广学习掌握心肺复苏、心脏除颤等现代救护知识技能,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特别是对中老年高危人群和患有基础疾病的人员突发病情展开实施及时有效的现场初步救护,抢救生命,有效防止心梗、脑梗等带来的死亡和半身不遂等伤残病痛。健康企业要带头通过健康检查或体检,为劳动者提早发现癌症的早期信号和病变创造条件,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免除劳动者后顾之忧,降低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劳动者及患者生存质量。增强对重点人群早期发现慢性呼吸道疾病,控制危险危害因素的重要性认识,提高环境和空气质量,教育人员不抽烟,预防或阻断慢性呼吸道疾病产生发展的源头,产生粉尘作业的岗位,企业要特别对职业禁忌证人员做好安置,加强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及哮喘患者健康管理。糖尿病伴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呈增长趋势,引导糖尿病人群通过知识教育、合理膳食、加强规律锻炼,降低发病和血糖进一步增高风险,逐步减缓“三多一少”症状带来的对工作与生活的不利影响,加强企业员工筛查,对糖尿病患者建档立册,血糖监测,做好健康管理,提醒员工避免超重肥胖和消瘦营养不良带来的后果。对于传染性疾病,最主要的是提高自我防范意识,讲究个人卫生,加强疫苗接种,预防传染病。对病患人员要有爱心、责任心、同情心、侠义心和平常心。(下转第51页)38MODERNENTERPRISECULTURECopyright?博看网www.bookan.com.cn.AllRightsReserved.
MODERNENTERPRISECULTURE人力资源面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工作,主动进行信息技术专业培训,培训环节重点在于以下几点:一是要借助基础理论和实际案例,根据医院发展目标,给工作人员阐述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必要性,推动其在情感上认可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二是对于信息化管理关键内容进行细化讲解,细致到工作中操作环节,并带领工作人员进行实操演练;三是在培训环节中不可以按部就班,需要结合部门与岗位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培训,在培训期间避免说空话、表面化现象,要集中在细化部分重点讲解,以此加强培训环节准确性,并且有效防止增加工作人员工作压力。四、结语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以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基层医疗行业整体“信息化”正迈向新的发展阶段。虽然基层医院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信息化水平亟待提升,医疗信息面临不少痛点和难点。但潜在机遇巨大,需求不断增长,规模迅速扩大,已成为新时代背景下医院建设发展新动力。文章针对信息化管理体系构建措施进行论述,意在为新时期基层医院人力资源管理提供助力。参考文献:[1]钟萍,章淑平,江耀睦.新时期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建设[J].福建电脑,2021,37(6):58-60.[2]张熙.新时期公立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分析[J].人才资源开发,2020(18):36-37.[3]易彬.新时期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新途径管窥[J].财经界,2020(21):246-247.[4]田磊.试析新时期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新途径[J].中国市场,2020(4):107,115.[5]孙勇鹏.基于新时期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新途径分析[J].纳税,2019,13(14):274.[6]孙青.基于新时期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新途径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9(9):107-108.[7]刘晋芳.新时期公立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9(1):85.[8]严峻.试论新时期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新途径[J].中国集体经济,2018(18):126-127.(上接第38页)爱心能建立起与病患人员之间良好的信任;责任心促使对世间最宝贵的生命重视和负责;同情心加深与病患人员之间的友好交流;侠义心要切实解决病患人员看病难、看不起病问题;平常心就要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位病患人员。“健康中国”是可以看得见的未来,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能得到显著的提高。四、结语健康中国的美好蓝图,凝聚着全社会的共同理想。健康企业建设是一项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系统工程,对劳动者健康具有深远影响,创造有益于劳动者健康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不仅仅靠开展一些活动、组织几次培训、悬挂一些牌板、设置一些健身器材和运动活动室,就算建成了健康企业,就能收到预期的效果。需要企业从实际工作出发,把创建健康企业目标层层落实,劳动者积极参与,增强对健康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满足劳动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促进健康中国建设。参考文献:[1]刁丽,何克春.建设健康中国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现代医院,2018,18(8):1093-1096.[2]孔灵芝.健康中国——使命与责任[J].首都公共卫生,2019,13(3):113-114.[3]姚宗桥.发展健康文化助力健康中国[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9,42(1):125-128.[4]中共中央国务院.“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Z].2016-10-25.[5]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关于开展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的指导意见[Z].全爱卫发〔2016〕5号,2016-7-18.[6]全国爱卫办,国家卫生健康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健康企业建设规范(试行)[Z].全爱卫办发〔2019〕3号,2019-11-6.2021.12(中)第35期总第578期51Copyright?博看网www.bookan.com.cn.AllRightsReserved.
篇六:关于推进健康企业建设的通知
南通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落实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健康南通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南通市人民政府
【公布日期】2021.05.18?
【字
号】通政发〔2021〕19号
【施行日期】2021.05.18?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健康促进
正文
市政府关于印发落实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健康南通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苏锡通科技产业园区、通州湾示范区、南通国际家纺产业园区、南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现将《落实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健康南通建设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南通市人民政府
2021年5月18日
落实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健康南通建设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国发〔2019〕13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健康中国行动组织实施和考核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9〕32号)和《省政府关于印发落实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健康江苏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苏政发〔2020〕12号),推动健康中国行动落地见效,加快健康南通建设,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促进健康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现结合我市实
际,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全面落实《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加快实施《“健康南通2030”规划纲要》,推动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到2022年,全民健康素养水平显著提高,健康生活方式普及程度显著提升,重点人群健康状况显著改善,全民医保制度显著完善。到2030年,全民健康素养水平全面提升,健康生活方式全面普及,居民主要健康影响因素得到全面控制,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全面下降,人人享有高质量的健康服务和高水平的健康保障,健康预期寿命显著提高,居民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为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南通提供有力保障。
二、主要任务
(一)提升全民健康素养
1.健康知识普及行动。完善全民健康教育体系,建立全民健康教育制度,加强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健康教育。倡导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养成健康生活方式,掌握健康知识与技能,自觉维护和促进自身及家庭成员的健康。建立市级健康科普专家库和资源库,为市级媒体等有关单位和各地开展健康科普提供支持,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传播健康知识,市广电集团和其他媒体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办优质健康科普节目。有效激励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人员积极开展健康促进与教育,主动提供健康科普服务。加强健康教育科普基地建设,组织群众性自救互救知识与技能培训,提升全民自救互救能力。到2022年和2030年,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分别不低于29%和32%。
2.合理膳食行动。制定并实施居民营养计划,普及合理膳食营养知识,针对一
般人群、特定人群和家庭,加强有针对性的营养和膳食指导,推广使用限量盐勺、限量油壶和健康腰围尺等健康工具,促进减盐、减油、减糖。开展人群营养健康状况、食物消费状况监测和总膳食研究。建立健全居民营养监测评价制度,对重点区域、重点人群实施营养干预。加强对学校、幼儿园、养老机构等营养健康工作的指导。在养老机构等集体供餐单位配备营养师。加强营养健康科普宣教,普及食品营养标签知识,引导居民形成科学的膳食习惯。控制过量饮酒,加强限酒健康教育,减少酗酒。到2022年和2030年,成人肥胖增长率持续减缓,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保持低于3%。
3.控烟行动。利用世界无烟日等卫生健康主题日开展控烟宣传,促进形成不吸烟、不敬烟、不劝烟的社会风气。发挥领导干部、医务人员和教师的控烟引领作用,建设无烟党政机关、无烟医疗卫生机构、无烟学校,努力营造无烟环境。建立戒烟服务体系,开展戒烟咨询热线和戒烟门诊等服务,提高戒烟干预能力。推行室内公共场所、室内工作场所和公共交通工具全面禁烟,强化控烟监督执法。禁止在大众传播媒介或者公共场所、公共交通工具、户外发布烟草广告。严格落实不向未成年人售烟等有关法律规定,将青少年作为吸烟预防干预的重点人群,努力减少新增吸烟人群。到2022年和2030年,全面无烟法规保护的人口比例分别不低于30%和80%,全市15岁以上人群吸烟率分别低于22%和20%。
4.心理健康促进行动。建立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加强心理健康人才培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促进,提升全民心理健康素养。引导居民正确认识抑郁和焦虑症状,掌握自我心理调适方法,关注家庭成员心理状况。加大对儿童、青少年、老年人、残疾人等重点人群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和及时干预力度。推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服务,设立心理卫生援助热线,加强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加强专业心理咨询服务机构建设,在学校、社区、企事业单位和流动人口聚集地推广设立心理咨询室。加强精神障碍防治工作,提高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治疗率和管理率,落实严重
精神障碍患者监护责任的奖补政策,对经济困难的肇事肇祸等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全部实施免费救治。以镇(街道)为单位,建立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机构或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委托社会组织开展康复工作。加快组建专业化、社会化心理救援队伍,加强灾害和事故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建设。到2022年和2030年,全市居民心理健康素养水平分别达到20%及以上和30%及以上,减缓心理相关疾病发生的上升趋势。
(二)提高全民身体素质
5.全民健身行动。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健全全民健身服务网络,均衡布局构建城市公园绿地体系,完善公园绿地10分钟服务圈。高标准建设体育公园、健身步道、社区健身中心、户外健身营地等全民健身设施,推动“10分钟体育健身圈”向城乡一体化发展。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全民健身设施的建设、管理和运营,推动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推动体育社团组织网络向基层和不同人群覆盖延伸,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制定和实施全民健身行动计划,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和健身方法,推动全民健身生活化。实施特殊人群体质健康干预,有针对性地为各类人群提供运动健身方案。推动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开展工间操等职工健身活动,促进在职人群体育制度化、常态化。整合公共体育和医疗卫生资源,推广建设体医融合服务机构和平台,创新体医融合的疾病管理和健康服务模式,培训可开运动处方的全科医生、家庭医生、健康管理师。加强各级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站建设,打造体质测定与运动健身指导综合服务平台。到2022年和2030年,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不低于16.2平方米和16.5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分别不低于2.7平方米和3.1平方米,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分别不少于93.3%和95%,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分别不少于41%和45%。
(三)预防控制重大疾病
6.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优化行动。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规划指导与调控引导,推进医疗卫生资源均衡配置,健全健康服务网络,加强采供血机构建设,全力推进无偿献血工作,全面提升县级公立医院综合能力。加快南通创新区综合医院建设,加快康复、老年病、长期护理、慢性病管理、安宁疗护等接续性医疗机构建设,加强儿童、妇产、肿瘤、精神、传染、口腔等专科医疗机构建设及全面推进胸痛、创伤、卒中、新生儿和孕产妇危急重症五大救治中心建设。加快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加大医保引导基层首诊差别化报销比例力度。全面建立紧密型医联体,加快推进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所有县(市)和涉农区全面建立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和县域医共体,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加入。加快建立市、县两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技术指导中心,完善乡镇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全面优化整合乡镇卫生院与卫生所,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整体效能。全面实施卫生人才强基工程,完善基层卫生人才招引、培养、使用和管理机制,落实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公益一类财政保障、公益二类绩效管理,推行基层卫生人才“县管乡用”,稳步提升基层卫生人员工资水平。鼓励各地调剂部分事业编制,定向招聘在村卫生室工作满六年的执业(助理)医师。社区卫生服务站根据国家、省有关规定配齐配足执业医师及注册护士。加强学校卫生室建设,将学校卫生工作纳入基层医疗服务体系,支持建立政府购买校医服务的机制。加快推进疾病预防控制、综合监督、妇幼保健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现代化建设。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建立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综合和专科医疗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三位一体”的重大疾病防控机制,构建预防-治疗-康复-护理服务链,创新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模式。推进疾病诊疗全程质量管理,建成市级医疗服务质量综合监管平台。到2022年和2030年,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持续完善,服务能力持续提升。
7.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向公众普及心脑血管疾病预防知识,对高危人群和患者开展生活方式指导。全面实施35岁以上人群首诊测血压,加强高血压、高血
糖、血脂异常的监测评估和规范管理。建设市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中心,提高院前急救、静脉溶栓、动脉取栓等应急处置能力,形成心脑血管急症救治体系。到2022年和2030年,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分别下降到209.7/10万及以下和190.7/10万及以下。
8.癌症防治行动。组织防癌抗癌科普宣传,推进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推广应用常见癌症诊疗规范和临床路径,降低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强化癌症患者康复管理,发挥慈善救助在困难癌症患者救助中的积极作用,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加强市癌症中心建设,根据肿瘤发病情况,打造重点癌症多学科联合诊疗平台,健全死因监测和肿瘤登记报告制度。到2022年和2030年,总体癌症5年生存率分别不低于43.3%和46.6%。
9.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行动。探索高危人群首诊测量肺功能,将肺功能检查纳入40岁及以上人群常规体检。为慢阻肺高危人群和患者提供筛查干预、诊断、治疗、随访管理、功能康复等全程防治管理服务,提高慢阻肺的早诊早治率和规范管理率。建设市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中心。到2022年和2030年,70岁及以下人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分别下降到8.0/10万及以下和7.6/10万及以下。
10.糖尿病防治行动。落实对糖尿病患者和高危人群的健康管理,提供规范的健康管理服务。建设市糖尿病防治中心,健全糖尿病防治服务体系,推进糖尿病防、治、管整体融合发展。落实糖尿病分级诊疗服务技术规范,促进基层糖尿病及并发症筛查标准化和诊疗规范化。到2022年和2030年,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分别达70%及以上和75%及以上。
11.传染病及地方病防控行动。引导居民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宣传疫苗对预防疾病的重要作用,倡导高危人群在流感流行季节前接种流感疫苗。加强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控,努力控制和降低传染病流行水平。支持社会团体、企业、基金会、有关组织和志愿者开展艾滋病防治宣传、感染者扶贫救助等
公益活动。筑牢口岸检疫防线,防控境外传染病输入。加强寄生虫病、地方病防治,消除血吸虫病危害,持续消除碘缺乏危害,有效控制饮水型氟砷中毒和水源性高碘危害。建立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格化基层监测体系,实现乡镇(街道)监测哨点全覆盖。健全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城乡联防联控机制和应急管理体系。设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突发传染病防控物资储备清单,完善口罩、手套、护目镜、防护服、消毒液、消毒设备、红外体温监测仪、宣传设备等防控物资日常储备,提升疫情应对能力。到2022年和2030年,完善预防接种信息系统与儿童预防接种标准化门诊,以乡镇(街道)为单位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分别保持在96%和98%及以上。
(四)保护重点人群健康
12.妇幼健康促进行动。针对婚前、孕前、孕产期、儿童等阶段特点,实施母婴安全行动计划和妇幼健康保障工程,健全完善妇幼健康服务体系。加强县级以上妇幼保健院、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产儿科和基层妇幼健康服务门诊规划建设,强化妇幼卫生紧缺人员培养和配备。深入实施妇女健康保障行动计划,规范孕产妇保健和助产及计生技术服务。规范实施城乡妇女乳腺癌与宫颈癌筛查,孕前、孕早期补服叶酸及预防艾滋病、乙肝、梅毒母婴传播等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深入实施儿童健康保障行动计划,规范0~6岁儿童健康管理、疾病筛查和常见病防治。进一步规范高危新生儿专案管理,加强对5岁以下儿童的健康体检、饮食和生活的有效干预,提高婴幼儿的生长发育水平。推动儿童早期发展工作,完善婴幼儿照护服务和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实施出生人口健康素质提升行动计划,建立健全初筛、转诊、确诊、干预和随访相互衔接的服务网络。落实出生缺陷三级预防措施,加强孕前优生服务项目,推行免费婚前医学检查制度,全面开展新生儿甲状腺功能低下、苯丙酮尿症及新生儿听力筛查。到2022年和2030年,婴儿死亡率均控制在3‰以下,孕产妇死亡率分别下降到6/10万以下和4/10万以下。
13.学生健康促进行动。加强学校健康教育,把学生健康纳入全民健康工作体系,健全学校健康教育工作机制,按照相关标准和要求配齐人员和设备,每年组织学生进行一次健康体检。中小学每学期开设健康教育课不少于7课时。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校普遍开设健康教育必修或选修课。探索职业健康与安全教育关口前移,渗入课堂。持续推进健康促进学校建设。扎实开展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控工作,全面实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报告书和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级证书制度。深化学校体育工作改革,加强学校体育设施建设,健全体育课程体系、提高教学质量,强化课外锻炼和业余训练、丰富竞赛活动,着力保障中小学生每天校内、外各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除免修学生外,未达体质健康合格标准的,不得发放毕业证书。把高校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纳入对高校的考核评价。加快建设中小学生体质健康信息管理系统,依托现有资源建设区域性学生体质健康促进中心。加强学校卫生机构建设,完善学校卫生工作评价标准。建立学生体质、形体、生理、心理健康素养监测、干预和评价体系。开展学生因病缺课监测、常见病监测、环境监测、体质监测等工作。到2022年和2030年,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优良率分别达50%及以上和60%及以上,全市健康促进学校比例达85%及以上和90%及以上。到2022年,全市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降低至56%及以下;到2030年,全市儿童青少年新发近视率明显下降。
14.职业健康保护行动。依法保护劳动者职业健康权利,倡导健康工作方式,宣传职业健康知识,指导用人单位做好员工健康管理,建设健康企业。优化产业结构,推广使用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从源头消除、减轻和控制职业病危害。加大职业健康宣传教育力度,大力提高劳动者职业健康意识和个体防护能力。实现职业健康检查不出县、职业病诊断不出市,优化职业卫生服务。不断提升工伤保险参保覆盖面,加强尘肺病等职业病救治保障。到2022年和2030年,接尘工龄不足5年的劳动者新发尘肺病报告例数占年度报告总例数的比例实现明显下降,并持续下
降。
15.老年健康促进行动。加强老年病医院等老年健康服务机构建设,构建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完善医养结合政策、标准和规范,健全全市统一的长期照护保险制度,促进基本医保与医养结合政策配套衔接。加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的衔接。构建养老、医疗、护理、康复、临终关怀等相互衔接的医养服务模式。鼓励具有执业医师资格的医师到养老机构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多点执业;鼓励一、二级医院和专科医院转型为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普及老年健康知识,落实老年人健康管理,推进安宁疗护工作。全面建立老年人健康电子档案,加强老年人健康指标监测和信息管理,开展生活方式和健康状况评估、体格检查、健康教育指导。支持社会力量大力发展护理院,鼓励发展品牌连锁护理机构。依托居家养老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社区护理站,推进高龄和失能老人医疗护理康复上门服务。到2022年和2030年,护理型床位数占养老机构床位数的比例分别不低于60%和65%;65至74岁老年人失能发生率有所下降;65岁及以上人群老年期痴呆患病率增速下降。
16.残疾人健康促进行动。全面开展残疾预防,大力推进康复服务,努力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落实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完善残疾人辅助器具适配补贴制度,推进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深化人工耳蜗手术、白内障复明、助听助行等健康行动。加强残疾人康复和托养设施建设,建立医疗机构与残疾人专业康复机构双向转诊机制,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残疾人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升社区康复能力,依托各级医疗卫生及专业康复机构,指导社区和家庭为残疾人提供专业化康复服务。实施精准康复,为有需求的残疾儿童和持证残疾人提供基本康复服务。配套完善残疾人文化体育康复场地设施,丰富残疾人文化、体育康复活动,促进残疾人身心健康。实施残疾预防行动,增强全民残疾预防意识,开展全人群、全生命周期残疾预防,有效控制残疾发生和发展。加强对致残疾病及其他致残
因素防控,推动实施残疾预防综合干预。到2022年和2030年,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率分别达90%及以上和95%及以上,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医疗康复项目按规定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支付范围。
(五)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
17.扩大中医药服务行动。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疾病治疗和预防中的特殊作用,努力使中医药融入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健全完善中医医疗服务网络,培养优秀中医人才,强化中医重点专科、学科及诊疗中心建设。推进中医药理论与技术创新,实施中医药重点研发计划和重大项目工程,加快培育和集聚高水平中医药创新人才队伍,建设高水平的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建立慢性病中医药监测与信息管理制度。大力发展中医非药物疗法。发挥中医药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推进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在基层建设工作站,促进优质资源下沉。开展以乡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卫生技术人员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重点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和诊疗方法。加强中医药文化建设,推动中医药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提升居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推动中医药与养老融合发展,鼓励中医医疗机构面向老年人群开展个性化服务。到2022年,所有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够提供6类以上中医非药物疗法,80%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4类以上中医非药物疗法。到2030年,90%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4类以上中医非药物疗法。
(六)健全全民医疗保障
18.全民医保制度完善行动。全面建成覆盖全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制度,实行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制度,稳步提高保障水平。鼓励发展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逐步提高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均筹资标准及个人缴费比例,不断提高财政补助标准。开展医疗保障扶贫行动,对医疗救助等困难群体和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加大保障力度,提高医疗救助
制度托底保障的精确性,着力解决困难群体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等问题。推进医保信息联网,实现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发挥医保政策和基金的导向作用,全面推行总额控制下以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支付方式,开展紧密型医联体总额付费试点。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逐步构建动态调整机制。到2022年和2030年,职工医保和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住院医疗费用基金支付比例分别稳定在80%左右和70%左右。
(七)保障食品药品安全
19.食品安全保障行动。贯彻食品安全战略,落实政府属地管理责任和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构建从源头到消费全过程的监管格局。严厉打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加强食品安全标准跟踪评价和宣贯工作。强化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完善食源性疾病报告网络。全面推行标准化、清洁化农业生产,加强动物及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高食用农产品质量。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推进农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实施兽药抗菌药治理行动。加强对食品原产地指导监管,完善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建立食用农产品全程追溯协作机制,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食品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建设。探索建立超标粮食处置长效机制,加强保健食品监管。建立职业化检查员制度,加强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强化日常监督检查和专项整治。推进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完善食品安全信息公开制度。落实食品生产企业主体责任,建立企业食品安全自查制度。加快推进食品小作坊登记管理和食品摊贩备案管理,提升餐饮质量安全水平,全面加强餐厨废弃物管理。实施“进口食品安全放心工程”和“出口食品质量竞争力提升工程”,构建进出口食品安全现代化监管体系。推进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和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建设,强化食品安全社会共治。守护校园食品安全,落实学校食品安全校长(园长)责任制,推进学校(含托幼机构)食堂“明厨亮灶”全覆盖,提高学校食堂、集体用餐配送单位、中央厨房量化等级优秀率。全面
提升食品抽检合格率,突出对重点区域、重点品种、重点时节以及群众的关注点、食品安全的风险点食品的抽检监测。到2022年和2030年,食品安全评价性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8%及以上。
20.药品安全保障行动。加强对药物研发机构及研发过程的动态管理,推进药品生产领域信用体系建设。积极开展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推进上市持有人制度改革,促进医药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鼓励新药研发,提升药品质量,强化合理用药。综合运用检验检测、监督检查、监测预警、风险管控、应急处置、信用监管、智慧监管等手段,加强中药质量源头管理,强化特殊药品监管和药物滥用监测,提高药品质量安全管理水平,净化药品市场环境。深入开展专项整治,持续加大药品行政违法案件查办力度,加强行刑衔接,严厉打击药品领域违法犯罪行为。完善医疗器械生产、流通监管机制。建立健全药品、医疗器械不良反应监测机制,完善制度和程序,加强不良反应监测预警。加强医疗器械、化妆品监管制度建设,提高日常监管水平。到2022年和2030年,社会公众对药品质量安全的满意度明显提升,并持续提升。
(八)促进健康环境建设
21.农村供水保障行动。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城乡一体化供水为目标,严格落实农村供水保障责任,按照农村供水新标准以及规模化发展、标准化建设、市场化运作、专业化管理新要求,加快农村供水老旧管网更新改造、水源地达标建设、水质监测和监管能力建设,着力构建从源头到龙头的城乡供水保障工程体系、规范化管理体系,健全工程长效运行管理机制。到2022年和2030年,农村供水保证率稳定在100%,区域供水入户率达99%及以上,实现城乡供水“同水源、同管网、同水质、同服务”四同目标。
22.生活垃圾分类行动。广泛开展教育引导,加强督促指导,推动生活垃圾分类习惯养成。加强科学管理,建立完善垃圾分类标准规范体系,积极推动垃圾分类
立法。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设施建设,加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分类回收利用和处置,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垃圾处理系统。到2022年和2030年,垃圾分类集中处理率分别达82%及以上和96%及以上。
23.健康环境促进行动。以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实施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全面提升水环境质量,加强土壤污染防治。突出抓好长江保护修复。构建有针对性的重点地区、流域、行业环境与健康调查监测体系,开展典型行业、典型区域等环境与健康试点调查监测及风险评估,采取有效措施预防控制环境污染相关疾病等。积极做好新形势下爱国卫生工作,大力推进健康城市、健康村镇建设,广泛开展健康社区、健康单位、健康家庭等“健康细胞”建设。健全卫生城镇长效管理机制,加强技术指导和日常监督,改进评价标准和办法,完善退出机制,实行动态管理。持续推进农村“厕所革命”,不断巩固扩大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建设成果。到2022年和2030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进一步提升,城乡居民饮用水水质达标情况明显改善,并持续改善。
(九)促进健康产业发展
24.健身休闲产业培育行动。加快体育健身休闲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多元市场主体,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构建以大众化市场为主体、适应多元化消费需求的健身休闲运动产业发展新格局。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健身休闲设施建设、运营。推动体育项目协会改革和体育场馆资源所有权、经营权分离改革。创新健康休闲运动项目推广普及方式,进一步健全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的体制机制,打造“健身休闲服务综合体”。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体育健身俱乐部,丰富业余体育赛事,积极培育水上、汽摩、航空、极限、马术等具有消费引领特征的时尚休闲运动项目。加快建设户外营地、徒步骑行服务站、汽车露营营地、船艇码头等设施,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健身休闲示范区、产业带,培育一批健身休闲特征明显的体育健
康特色小镇。健全健身休闲业质量标准体系和质量管理体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服务内容创新。加大青少年体育培训服务供给,培育潜在体育消费市场。
(十)促进“智慧健康”建设
25.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行动。积极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健康服务和面向基层的远程医疗服务。构建集成高效、统一权威的全民健康信息平台,提升互联互通水平;加强医疗健康信息标准化建设,提高数据归集质量,健全医疗健康数据资源目录,提升信息资源管理水平;推进医疗卫生行政审批改革,优化医疗机构内部流程,提升医疗健康服务和行政审批服务便捷化水平。建设“健康南通”应用服务,以网站、移动客户端、微信等形式,面向居民提供网上预约、线上支付、在线随访、健康咨询等互联网健康服务。发展智慧医疗健康惠民服务,推动居家养老、居家护理、医养结合等健康服务智能化、便捷化。到2022年和2030年,电子健康档案向居民个人开放率分别达80%及以上和90%及以上。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市)、区政府(管委会)要切实加强对卫生与健康工作的组织领导,把人民健康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强化责任担当,狠抓推动落实。将卫生与健康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市级层面由健康南通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统筹推进健康中国行动和健康南通建设全局性工作,指导各地区各相关部门加强协作,将实施健康中国行动与推进健康南通建设有机结合,强化对各级领导干部的教育培训,全面落实各项目标、指标和工作任务。各地区要结合实际建立健全领导推进工作机制,研究制定具体方案并组织实施。市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将健康融入各项政策,认真研究制定具体政策措施,确定年度重点工作并抓好落实。推进长三角健康一体化发展,健全卫生健康联动发展体制机制。
(二)动员各方参与。鼓励个人和家庭积极参与健康南通建设,落实个人健康
责任,养成健康生活方式。各企事业单位特别是学校、社区(村)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自身资源,创造健康支持性环境。金融、保险等机构创新健康类产品和服务。相关行业学会、协会和群团组织以及其他社会组织要充分发挥作用,指导、组织健康促进和健康科普工作。
(三)健全支撑体系。加大财政卫生健康投入力度,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对健康南通建设投入予以重点保障。加强科技支撑,围绕影响居民健康的因素和重大疾病开展重大课题研究。加大普法执法力度,以法治保障健康南通建设任务落实和目标实现。强化信息支撑,健全监测体系,提高疾病与健康监测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推动部门间、区域间共享健康相关信息。建立专家咨询委员会,为推进健康南通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四)加强监测评价。建立监测评价制度,把健康南通建设纳入市政府年度重点工作和重要民生项目。对照健康江苏、健康南通建设主要目标任务和监测评价指标,将部分核心指标纳入县(市)、区高质量发展考核,由健康南通建设领导小组组织对各县(市)、区开展监测评价,监测评价结果作为各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干部奖惩的重要参考。
(五)加强宣传引导。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互联网、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知识宣传,引导群众树立和增强健康意识,践行健康生活方式。强化舆论引导,大力宣传建设健康南通、促进全民健康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加强政策解读,提高群众的认知度和参与度,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健康南通建设的良好氛围。
篇七:关于推进健康企业建设的通知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民政部、财政部等关于加快推进健康与养老服务工程建设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民政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已撤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已撤销),中国人民银行(已变更),国家税务总局,国家体育总局,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已撤销)?
【公布日期】2014.09.12?
【文
号】发改投资[2014]2091号
【施行日期】2014.09.12?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基本养老保险
正文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民政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税务总局、国家体育总局、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加快推进健康与养老服务工程建设的通知
(发改投资[2014]2091号)
为加快推进健康服务体系、养老服务体系和体育健身设施建设,经报国务院同意,现就加快推进健康与养老服务工程建设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加快推进健康与养老服务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健康与养老服务需求快速释放。健康、养老、体育健身事业经过多年发展,虽然具有一定基础,但总量普遍不足、布局与结构不合理,总体发展明显滞后。加快推进健康与养老服务工程,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运营健康与养老服务项目,既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健康与养老服务需求,提升全民健康素质,也有利于扩大内
需、拉动消费、增加就业,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各地方要高度重视加快推进健康与养老服务工程,根据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已经出台的健康、养老、体育健身领域的指导意见,按照本通知提出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结合本地实际抓紧制定完善加快推进健康与养老服务工程的相关政策措施,积极做好项目组织实施、服务引导工作,促进社会资本愿意进、进得来、留得住、可流动。
二、加快推进健康与养老服务工程建设的目标和原则
(一)工程目标
健康与养老服务工程重点加强健康服务体系、养老服务体系和体育健身设施建设,大幅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形成规模适度的养老服务体系和体育健身设施服务体系。
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到2015年,医疗卫生机构每千人口病床数(含住院护理)达到4.97张。到2020年,健康管理与促进服务的比重快速提高,护理、康复、临终关怀等接续性医疗服务能力大幅增强,医疗卫生机构每千人口病床数(含住院护理)达到6张,非公立医疗机构床位数占比达到25%,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更加丰富、结构更为合理的健康服务体系,形成以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主体、营利性医疗机构为补充,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医格局〔床位数指标与修改后的《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保持衔接〕。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到2015年,基本形成规模适度、运营良好、可持续发展的养老服务体系,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30张,社区服务网络基本健全。到2020年,全面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达到35-
40张。
体育健身设施建设。到2015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以上,有条件的市、县(区)、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普遍建有体育场地,初步形成布局合理、广覆盖的体育健身设施体系。到2020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8平方米以上,城市公共体育场、群众户外健身场地和公众健身活动中心普及,每个社区都有便捷的体育健身设施,每个行政村都有适合老年人的农民体育健身设施。
(二)实施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统筹推进。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多层次的健康与养老服务需求,统筹城乡、区域服务资源配置,促进均衡发展。
坚持政府引导、市场发力。强化政府保基本的责任以及在制度、标准、规划、服务、监管等方面的职责,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社会活力、鼓励社会投资。
坚持深化改革、创新发展。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养老、体育改革创新,结合公立机构转制改革引入民间资本,鼓励发展新兴业态,加快建立完善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
坚持顶层设计、项目落地。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引导,各级地方政府要注重政策配套和项目落地,共同采取有效扶持措施,营造健康与养老服务业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
三、加快推进健康与养老服务工程建设的实施安排
(一)主要任务
健康服务体系主要任务包括公共卫生和疾病诊断与治疗综合性或专科性医疗卫生服务设施,慢性疾病管理、术后康复、失能失智人员长期护理、临终关怀等接续性医疗服务设施,以及健康管理与咨询、健康体检、中医药等特色养生保健等健康
管理与促进服务设施建设。
养老服务体系主要任务包括为老年人提供膳食供应、个人照顾、保健康复、娱乐和交通接送等日间服务的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主要为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健康护理、康复娱乐等服务的老年养护院等专业养老服务设施,具备餐饮、清洁卫生、文化娱乐等服务的养老院和医养结合服务设施,以及为农村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的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
体育健身设施主要任务包括开展田径、游泳、滑冰、球类等体育运动和培训服务的体育场地和设施,向公众提供健身服务、能够开展多项体育运动的公众健身活动中心,健身步道、健身器械场地、球类场地及社区小型体育设施等户外健身场地,以及提供健身设施场地及培训服务的健身房(馆)建设。
(二)有关项目
根据上述总体任务,各级地方政府要抓紧推出3个领域15类项目(详见附件),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特别是民间投资参与建设和运营。
1、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包括综合医院、中医医院、专科医院、康复医院和护理院、临终关怀机构、健康服务新兴业态以及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设施等6类项目。
2、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包括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老年养护院、养老院和医养结合服务设施、农村养老服务设施等4类项目。
3、体育健身设施建设。包括体育场地和设施、公众健身活动中心、户外健身场地、学校体育设施以及健身房(馆)等5类项目。
四、加快推进健康与养老服务工程建设的政策措施
(一)放宽市场准入,积极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健康与养老服务工程
新增健康与养老服务项目优先考虑社会资本。在公立资源丰富的地区,鼓励社会资本通过独资、合资、合作、联营、参股、租赁等途径,采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方式,参与医疗、养老、体育健身设施建设和公立机构改革。结合党
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培训疗养机构改革工作,将符合条件的培训疗养机构转变为养老机构。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凡是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入的领域都要向社会资本开放并不断扩大开放领域。中央和地方对健康与养老服务项目的资金支持政策,对包括民间投资主体在内的各类投资主体都予以支持。
(二)充分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切实推进健康与养老服务项目布局落地
发展改革、卫生计生、中医药、民政、体育等部门将加强行业发展规划引导;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在制定修订《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等城市规划相关标准时,将完善医疗、养老、体育健身设施规划内容;各地方要制定本地区区域健康与养老服务专项设施规划,分解落实建设任务;各城市(区、县、乡镇)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重要地块修建性详细规划以及有关专项规划时,要统筹规划各类公共服务设施,把医疗、养老、体育健身设施作为重要内容科学布局。
(三)加大政府投入和土地、金融等政策支持力度,加快建设健康与养老服务工程
中央和地方政府通过基建投资加大对医疗、养老、体育健身设施建设的支持引导力度,按投资补助、贷款贴息等方式给予支持。加大福利彩票和体育彩票公益金对养老和体育健身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建立项目申报和机构设立“绿色通道”,采取网上申报、集中办理等形式提高行政效率。医疗、养老、体育健身设施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非营利项目用地可按《划拨用地目录》实行划拨;营利性项目按照相关政策优先安排供应。强化对医疗、养老、体育健身设施建设用地的监管,严禁改变用途。各地方要减免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规费。通过扩大银行贷款抵押担保范围、上市、发行债券、融资租赁等方式,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政府引导、推动设立由金融和产业资本共同筹资的健康产业投资基金。
(四)发挥价格、税收、政府购买服务等支持作用,促进健康与养老服务项目市场化运营
地方财政资金可对养老机构按床位给予运营补贴。各级政府逐步扩大医疗、养老、体育健身政府购买服务范围,各类经营主体平等参与。民办医疗机构用电、用水、用气、用热与公办医疗机构执行相同的价格政策;养老机构用电、用水、用气、用热按居民生活类价格执行。除公立医疗、养老机构提供的基本服务按照政府规定的价格政策执行外,其他服务主要实行经营者自主定价。同时加强对服务价格行为的监管。医疗、养老、体育健身机构可以按照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享受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对非营利性医疗、养老机构建设要免予征收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对营利性医疗、养老机构建设要减半征收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对养老机构提供养老服务要适当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将符合条件的各类医疗机构纳入医疗保险定点范围。建立各类医疗机构之间转诊机制。放宽对非公立医疗机构的数量、规模以及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的限制。
(五)加强人才培养交流,规范执业行为,创造健康与养老服务业良好的发展环境
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增设健康与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和课程,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建立人才充分有序流动的机制,各类机构工作人员在职称评定、科研立项、技能鉴定、职业培训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推进和规范医师多点执业。非营利性机构原则上不得转变为营利性机构,确需转变的,需依法办理相关手续。建立商业保险公司与医疗、养老机构的合作机制。加强对医疗、养老、体育健身机构服务质量、服务行为、收费标准等方面的约束和监管。维护各类投资主体合法权益,营造良好环境,促进健康与养老服务业健康发展。
各地方要按照本通知精神,抓紧部署加快推进健康与养老服务工程有关工作。各级地方政府要依据有关规划布局制定项目实施方案,提出项目清单及吸引社会资本的具体安排,纳入项目库并明确办理程序、支持政策等向社会发布,定期采取业主招标等方式实现与社会资本对接,并及时调整项目库和项目条件等,力促项目尽
快实施。建立健康与养老服务工程信息报送制度,各地方要在每年7月和下年1月分两次将上半年、上年度项目实施进展情况报送国家发展改革委、民政部、卫生计生委、体育总局。报送信息的主要内容包括:出台的配套政策措施情况、制定的实施方案情况、项目实施进展情况、吸引社会资本情况以及改进工作的意见建议等。有关部门将加强工程建设进展跟踪分析,及时研究解决问题,推动工程顺利实施。
附件:健康与养老服务工程鼓励社会投资项目表
国家发展改革委
民政部
财政部
国土资源部
住房城乡建设部
国家卫生计生委
人民银行
税务总局
体育总局
银监会
2014年9月12日
篇八:关于推进健康企业建设的通知
关于开展健康企业建设的通知
为落实《关于开展健康企业》的通知。同时,就做好有关工作提出如下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部门领导统筹协调作用,把开展健康企业纳入日常工作,明确有关部门职责分工,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各部门要积极配合,宣传健康企业理念,倡导员工积极参与,促进健康文化,和谐劳动关系。
二、强化技术支撑
各部门要充分发挥作用,为健康企业建设的考核评估、经验总结等提供专业技术支撑。
三、广泛宣传动员
各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充分利用空余时间,加强对健康企业建设工作的政策宣传。
XX公司
20XX年X月XX日
推荐访问:关于推进健康企业建设的通知 推进 通知 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