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kk秘书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许三观卖血记揭示了什么9篇

许三观卖血记揭示了什么9篇

时间:2023-08-23 09:30: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许三观卖血记揭示了什么

  

  含泪的微笑——浅析《许三观卖血记》的生存主题

  品读含泪的微笑

  ——浅析《许三观卖血记》的生存主题

  贾珊红?山东大学(威海)?摘要:余华的小说大多展现苦难中人类强烈的生存意识,《许三观卖血记》更是在诙谐幽默的笔调中展示了一代中国人的苦难和伤痛,同时也表现了他们顽强的求生意志和自我牺牲的伟大精神。本文将从《许三观卖血记》展现的苦难和伤痛中分析小说所体现的生存主题。

  关键词:苦难;伤痛;生存主题

  《许三观卖血记》生动的描写了特殊年代下中国最底层民众的真实生存状况,在这其中体现普通人在生存过程中所不可避免又无法反抗的苦难与伤痛,进而展现出普通民众顽强的生存意识和伟大的自我牺牲精神。在苦难中书写人性的闪光点,从而深化了《许三观卖血记》的生存主题。

  一、普通人的生存面貌

  《许三观卖血记》通过许三观不断卖血应对厄运与苦难的故事塑造了一批生动鲜活的人物,而这些人物共同体现了那个时代下中国普通群众的生存面貌和精神品质。例如在小说中,许三观作为丝厂的送茧工,每个月都能得到一副线织的白手套,而即使“手套上的断线和一截一截的断头就像拨浪鼓一样晃荡起来”[1]他也不换手套。他一双手套带六年,就是为了把手套积攒起来,让许玉兰给家人织毛衣。又如,许玉兰每次做饭时都会从每个人口粮中节省下来一些,积少成多,在大饥荒时期帮助了许三观一家。这些描写都真实地再现了当时人民群众勤俭持家的品质,也反映出当时人们物质上的匮乏和顽强的生存能力。当许三观为卖血在林浦冬日饮河水时,林浦的居民善良地为他提供盐和茶水。林浦居民对待陌生人的举动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内心的淳朴善良。在小说中这样的情节太多,在此不一一列举。作者描写这些情节,一部分是为了推动情节的发展,但更深层次是为了展示当时人的生存面貌和精神品质,侧面展示出人性的闪光点。

  二、一代人的苦难与伤痛

  小说选取了大跃进、大饥荒以及文化大革命这三个特殊的节点,展示了特殊年代下那一代人共同的伤痛和苦难。文革中,许玉兰被人诬陷为妓女,遭受迫害和批斗。“许三观,我以后怎么活啊?我还不如死掉。我和他们无冤无仇,我和他们都不认识,他们为什么要剃我的头发?他们为什么不让我死掉?许三观,你为什么不说话?”[2]这是许玉兰遭受批斗被剃阴阳头后所说的话。这个情节虽然不是作者根据真人真事改编,但这种事情在文革期间绝对真实存在,甚至更加恶劣。通过这个情节,可以看出文革对于人不仅是身体上的折磨,更是精神上的践踏和侮辱。“一乐这时候抬起头来,他对许三观说:‘我没什么可说的,我现在最恨的就是何小勇,第二恨的就是她……’一乐伸手指着许玉兰,‘我恨何小勇是他当初不认我,我恨她是她让我做人抬不起头来……’‘一乐说:我刚才说到我最恨的,我还有最爱的,我最爱的当然是伟大领袖毛主席,第二爱的……"一乐看着许三观说:‘就是你。’”[3]一乐的话确实不近人情,有悖人伦,但在文革中,这种现象却是普遍存在的。在那个荒谬的时代一切人伦亲情都可以被阶级斗争所践踏。文革对于亲情的摧残可见一斑,这一切无疑给那一代人留下了无法磨灭的精神伤痛。“许三观说,文化大革命闹到今天,我有点明白过来了,什么叫文化大革命?其实就是一个报私仇的时候,以前谁要是得罪了你,你就写一张大字报,贴到街上去,说他是漏网地主也好,说他是反革命也好,怎么说都行。这年月法院没有了,警察也没有了,这个年月最多的就是罪名,随便拿一个过来,写到大字报上,再贴出去,就用不着你自己动手了,别人会把他往死里整……”[4]许三观的这段话揭示了文革下民主的丧失,人性的沦丧以及社会的荒诞,简单的话语中表达了那一代人对于文革所带来的灾难与冤屈的无奈与担忧。因此笔者认为,除了表现那一代人的精神面貌,小说还在深层次上展现了那个荒诞的年代给一代人带来的苦难与伤痛。

  三、“含泪的微笑”的人生态度

  《徐三观卖血记》成功地叙述了许三观一生所遭受的种种苦难与创伤,但却又不止于此。小说通过许三观对待苦难的态度向读者展示

  了最顽强的生命形态。“许三观说到这里,流出来了眼泪,他流着泪的时候对他们微笑。”[5]这是许三观在松浦向居民讲述自己所遭受的厄运时的举动,笔者认为,此处最能反映出生命的坚韧与顽强。“含泪的微笑”这是许三观对待生命的态度,虽然屡遭厄运但他从未想要放弃过,每一次的厄运许三观都勇敢地面对,甚至不惜一切,以生命为代价。之前许三观排斥一乐,只因许三观排斥苦难,对于生命中的厄运和不公怀有怨气,但此时的许三观已经学会接受苦难,将苦难视为生命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小说中某些情节语言诙谐幽默,却处处都是心酸和眼泪,作者正是想告诉读者,活着本就充满着苦难,而卑微的个体想要活着只能含着眼泪微笑地面对。许三观没有宏大的理想,小说也从未探究他活着的意义,其实活着不需要意义,活着本身就是意义,作者想要传达的正是这一道理。

  虽然《许三观卖血记》的结尾许三观并没有卖血而

  下接(第151页)

  149

篇二:许三观卖血记揭示了什么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余华《许三观卖血记》中的底层人物形象分析

  作者:王晓棠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6年第08期

  摘

  要:至上世纪90年代起,以暴力、血腥、冷漠为鲜明特征而引人瞩目的余华的作品逐渐发生了变化,开始更多把眼光放在现实生活中,关注底层小人物的境遇。《许三观卖血记》就是余华这次转变中的一个典型代表作。通过对《许三观卖血记》中的底层人物形象特点、余华转变笔锋开始关心底层人物生活的原因及价值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层的了解余华对中国社会底层普通百姓特别是生活在底层的小人物所面临的悲惨境遇的细腻的关注,包括婚姻上的不忠、饥荒、文革和孩子的健康及工作等等。余华以质朴的语言在拉近了小说与现实生活的距离的同时又避免了其他现实主义作品当中经常携带而来的沉重感,使《许三观卖血记》在先锋日渐颓靡之时,异军突起,成为影响至深的经典之作。

  关键词:余华;底层人民;特点;原因;意义

  作者简介:王晓棠,女,汉,1994年出生,辽宁省营口市人,渤海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8-0-02较之于与20世纪80年代“伤痕文学”,当前文学对底层的关注着重在对现实生存境遇的描述,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艰苦生活和生存困境,其作品往往有强烈的关注现实的精神。余华上世纪90年代之后的作品,以《许三观卖血记》为典型,逐渐重视对社会底层小人物人性的塑造,重视他们的生存环境和生存遭遇。

  作为先锋文学的主要代表作家之一,余华为人所识多是由于其冷漠、残酷与血腥的创作风格,当然,还有其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深深的苦难意识。的确,在80年代,“先锋作家”余华除了热衷于探索形式,此外还擅长表现对现实社会的叛逆。并通过对苦难和死亡的展示以及对血腥和人性丑恶的偏爱来展现。但二者皆远离人们日常生活之经验,所以至上世纪90年代起,余华开始对自己的创作中的局限有了清醒的反思,他开始更多的关注现实生活,尤其是对底层人民的关注。余华认为作为一名作家首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不要以为自己就高人一头。余华能够认识到这个问题并身体力行,在写作时逐渐实现了从讲述者到倾听者的转变,这是难能可贵的。《许三观卖血记》就是余华这一转变中的一个成功代表。

篇三:许三观卖血记揭示了什么

  

  浅谈《许三观卖血记》的讽刺特色

  作者:黄旭东

  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2018年第4期

  ⊙黄旭东[嘉善县图书馆,浙江

  嘉善

  314100]

  摘

  要:讽刺艺术是《许三观卖血记》的一大亮点,该文从人物、情节发展、细节描写、讽刺手法、语言特色四方面论证了讽刺艺术在《许三观卖血记》中的体现。《许三观卖血记》以人物的活动为线索讽刺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它的讽刺意味是通过故事情节的发展,以精雕的细节来自然流露,同时,它讽刺手法灵活多样,比喻、比较、推理等处处见冷冷的锋芒,讽刺的语言更是诙谐幽默、尖锐泼辣,使人心领神会。

  关键词:讽刺特色

  活动线索

  情节

  手法

  语言

  鲁迅说:“喜剧就是将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撕破的是现实生活中虚伪的面孔,作品通过许三观及他周围的一群人,讲述了一个农村出身的丝厂送茧工许三观数十年的生活经历。回乡探亲的许三观偶然得知乡人们“卖血”挣钱后随同前往医院,并以换取的三十五元钱在城里娶了“油条西施”许玉兰。在以后的几十年中,每有家庭变故,许三观就以卖血来挽救危机,直到再也不能“卖血”而痛哭。小说从“卖血”到不能“卖血”的描绘,用漫画夸张的手法嘲弄现实生活中虚伪的面孔,揭示了人生磨难背后的辛酸,反映了“‘卖血’成为衣食的重要来源,劳动被贬值的现实”这一社会心理。

  就讽刺而言,鲁迅是辛辣幽默,老舍是深切温婉,而余华的讽刺艺术有独到之处。兼收古今中西文化的教养、机敏的个人气质、周密的思考,使他的小说具有极其鲜明的独特个性。有时冷冷的锋芒,脱颖而出;有时运用比喻,妙趣横生;既有《儒林外史》式的冷嘲,又有马克·吐温式的热讽,形成既泼辣又诙谐幽默的讽刺特色。《许三观卖血记》中这种讽刺艺术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许三观为活动线索讽刺了社会生活中的一些方面

  《许三观卖血记》并没有贯穿始终的主要情节,而是以许三观的“卖血”活动贯穿全篇。通过许三观不断面对危机,来展现他“卖血”前后所遭遇的人和事,直接秉承了《儒林外史》的嘲讽世情、讥刺时弊的传统。作者对作品中的每个人物也都有不同程度的讽刺。

  许三观不通事务、懦弱,但纯朴和憨厚。例如:

  阿方解释道:“什么是交情?拿李血头的话来说,就是‘不要卖血时才想起我来,平日里也是要想着我’。什么叫平日里想着他?”

  阿方指指自己挑着的西瓜:“这就是平日里也要想着他。”

  许三观看着他们喊叫,觉得他们喊叫时手拍着桌子很神气,他也学着他们的样子,手拍着桌子喊道:“一盘炒猪肝,二两黄酒,黄酒……温一温。”

  许三观对自己说:“他们说一乐长得不像我,可一乐和二乐、三乐长得一个样……儿子长得不像爹,儿子长得和兄弟像也一样……没有人说二乐、三乐不像我,没有人说二乐、三乐不是我的儿子……一乐不像我没关系,一乐像他的弟弟就行了。”

  小说这里采用的是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同样有利于控制作者的情感,较少地投入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而且小说中是由人物的动作及对话组成故事的情节,很少有叙述者的议论,其中幽默的语言也主要来源于故事本身,而非叙述者的有意为之,这也就是小说具有的客观叙述幽默风格。幽默的语言,并非许三观有意讲出来的,一切都是自然流露出来,这就是作品呈现给读者的客观叙述幽默图景。

  许玉兰冷若冰霜、孤芳自赏、唯利是图。例如:

  当她的身体一抖一抖地打嗝时,许三观数着手指开始算一算这个下午花了多少钱。

  “小笼包子两角四分,馄饨九分钱,话梅一角,糖果买了两次共计两角三分,西瓜半个有三斤四两花了一角七分,总共是八角三分钱……你什么时候嫁给我?”

  “啊呀,”许玉兰惊叫起来,“你凭什么要我嫁给你?”

  许三观说:“你花掉了我八角三分钱。”

  李血头处世老练、作假逼真、不怀好意。例如:

  医院的李血头坐在供血室的桌子后面,两只脚架在一只拉出来的抽屉上,裤裆那地方敞开着,上面的纽扣都掉光了,里面的内裤看上去花花绿绿。

  李血头瞪着眼睛说:“我还不知道你们这些人的膀胱有多大?他妈的,你们的膀胱撑开来比女人怀孩子的子宫还大,起码喝了十碗水。”

  许一乐纯真无邪,博取了许三观的关爱。例如:

  一乐伸手擦了擦挂出来的鼻涕,对何小勇说:

  “我妈说了,我要是叫你一声爹,你不答应,我妈就叫我多叫几声。我叫了你四声爹了,你一声都不答应,还要我滚开,那我就回去了。”

  一乐说:“我刚才说到我最恨的,我还有最爱的,我最爱的当然是伟大领袖毛主席,第二爱的……”

  一乐看着许三观说:“就是你。”

  许三观听到一乐这么说,眼睛一动不动地看着一乐,看了一会;他眼泪流出来了,他对许玉兰说:“谁说一乐不是我的亲生儿子?”

  许三观说:“一乐,你就再喊两声吧。”

  一乐就喊:“爹,你别走,你回来;爹,你别走,你回来。”

  一乐对许三观说:“爹,你快上来接我。”

  在《许三观卖血记》中,作者写出了“人在生存受到胁迫时,要么软弱地死去,要么以更加决绝的方式存活下来”,“苦难是不可以诘责,更不可以嗤笑的”。他在那些小人物的悲欢中写出了这个沉重的主题。

  在人物的展示过程中,作者对社会的不正之风、个人的无能、社会动荡不安等都不失时机地进行嘲弄讽刺,余华的描写只是要展现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和“血头”的丑陋,描写了人生磨难背后的辛酸生活。作品也表现了社会的动荡对人心的摧残,揭露了所谓卖血的种种黑幕,批判了民众意识的落后。荒诞和非理性更是比比皆是:大炼钢铁,丝厂建立小高炉,毫无用处的钢渣被作为“战果”加以炫耀;个人的炊具米粮均被没收,人头汹涌挤吃公共食堂,戏台被充作厨房,和尚改做大师傅;饥饿的一家人用嘴炒菜进行精神会餐,孩子们吃了甜的却想不起来这是糖的滋味……所有这些反映的社会生活是相当广阔的。余华提供了一个自由表现自己对世界“非理性”认知的巨大空间来高度讽刺这些社会“现象”。小说对于生命苦难的展示也少有大苦大悲的悲壮感和崇高感,都是普通人平常的悲欢,在这些小小悲欢中表达了沉重的主题,他的幽默讽刺也超越了当时那个时代。

  二、讽刺意味透过情节发展自然流露出来

  《许三观卖血记》通过人物可笑的嘴脸惟妙惟肖地暴露出他们卑下的灵魂,使作品收到良好的喜剧效果。比如书中对主人公许三观“卖血”归来后的一段描写就十分精彩:“四叔,我想找个女人去结婚了,四叔,这两天我一直在想这卖血挣来的三十五块钱怎么花。我想给爷爷几块钱,可是爷爷太老了,爷爷都老得不会花钱了。我还想给你几块钱,我爹的几个兄弟里,你对我最好,四叔,可我又舍不得给你,这是我卖血挣来的钱,不是我卖力气挣来的钱,我舍不得给。四叔,我刚才站起来的时候突然想到娶女人了。四叔,我卖血挣来的钱总算是花对地方了……”

  他第一次卖血,成功地解决了他的婚姻。他找到了全城最漂亮的姑娘——许玉兰做自己的媳妇,给自己营造了一个并不富裕,但很温馨很知足的家。这为他以后坚定自己的生存信仰起了决定作用,他认为卖自己的血,是自己在人生途中援以自助、自救的正当方式。所以后来,卖血解决了为闯祸的儿子赔款抵罪,以及为病重的儿子付足医疗费等。这看似平淡的事件,都是许三观拿命换来的,在他人生的航船驶入暗礁时,每一次卖血都适时地为他换来了在人生道路上重整旗鼓、再度出发的一个新契机。作家未作任何评论,但许三观的形象却跃然纸上,使人感到滑稽可笑。许三观不论是他要娶媳妇也好,还是在面对三年自然灾害、许一乐得病亟须救治等一系列困难,需要救急的时候也好,都是依靠出卖自己的血液来维持着家庭的运转,这使得他的“血液情结”越来越重,无法自拔,余华尖刻而犀利地讽刺了许三观现实生活中虚伪的面子。从作品来看,余华并未对许三观有很多评价,而是透过故事情节发展冷嘲热讽,自然把问题指向了许三观这一类人的性格弱点,指向那种文化环境和社会政治环境。

  余华还善于描写具有讽刺意味的细节。小说围绕着卖血的经历,展开许三观生活中的琐事,体现出一个男人所应当承担的某些责任,或许这也正是一种人生的无奈。小说饱含辛酸的经历,但也不乏幽默之处,比如每次卖血前喝足八碗水,这样身上的血就会多起来了,诸如此类的奇怪想法非常多。正是这些特点使这本小说令人爱不释手,越往下看,我们就越可以感受到生活的艰难。没有什么比亲情更珍贵,人生总要找一个寄托,人要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细节的生动描绘,传神地描绘出许三观的父亲形象。许三观年轻时爱慕过的林芬芳腿摔断了,源于妻子婚前的出轨,他也做了同样的荒唐事,他再次卖血买肉骨头、绿豆、菊花,只是为了报答林芬芳这一次的献身。这次并不是很光彩,我想他这种做法应该是潜意识在报复妻子之前的出轨吧,但是将他作为一个没文化的农夫来想的话,这也是意料之中的。

  许玉兰也不是现在择偶标准中的最佳选择,文化程度不见得高,家教不甚好,也不温柔矜持,有着夸张的笑声和行为举止,只不过是一日将仅有的三套衣服轮换着穿,有着油条西施的民间美誉。为报复许三观的出轨,许玉兰让许三观做家务活。如:

  “今天你淘米洗菜做饭,今天我要过节了,今天我什么活都不干了,我走了,我要上街上走一走。”

  许三观说:“你上一个星期才过了节,怎么又要过节了?”

  许玉兰说:“我不是来月经,你没有看见我穿上精纺线衣了?”

  许玉兰不是情场中数得着的风流人物,只不过是在小城镇里,恰好与许三观相识,八角七分钱的零食,同姓氏的香火问题,最终可以定下终身。“啊呀,”许玉兰惊叫起来,“你凭什么要我嫁给你?”“啊呀”表明惊叹之深,说话速度之快且有力量,把许玉兰积蓄已久的复杂而强烈的情感动作表现得淋漓尽致,形神兼备。许玉兰和许三观的初次对话,并配上许三观的勇敢的求爱,使许玉兰惶遽起来,反而觉得都是自己的错,羞愧异常。作品尖锐的讽刺是相当刻薄的,这些细节也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讽刺手法灵活多样

  《许三观卖血记》中讽刺的手法也灵活多样,比喻、比较、推理等手法中处处可见冷冷的锋芒,达到近乎完美的讽刺效果。

  在《许三观卖血记》中作者采用民间文化、文学的地方口语,如“卖血挣来的钱,我舍不得给。四叔,我刚才站起来的时候突然想到娶女人了。四叔,我卖血挣来的钱总算是花对地方了”,“这就叫■毛出得比眉毛晚,长得倒比眉毛长”等。

  讽刺的内容与手法灵活多样,如许玉兰父亲同意婚事则基于两点原因:第一,许三观的钱比何小虎多;第二,双方都姓许,女方的香火也可以延续。这里不单是许玉兰父亲“非理性”的思考,更可以看到包办婚姻实际上是典型的“非理性”的产物,但在中国民间却是合法的,且存在了几千年。这是作品的生花妙笔。许三观回乡探亲,偶然得知乡人们“卖血”的习俗后随同前往医院,并以换取的三十五元钱在城里娶了“油条西施”许玉兰。在以后的几十年中,每有家庭变故,许三观就以卖血来挽救危机,直到再也不能“卖血”而痛哭。以卖血来挽救危机,为自己辩护,逼真地写出了许三观自我解嘲自欺欺人的心理,增加了讽刺的力量和批判的力度。

  《许三观卖血记》中的比喻,标新立异,带有深刻的哲理意味,使人在频频发笑的同时认识了深刻的道理。如:

  “这人身上的血就跟井里的水一样,你不去打水,这井里的水也不会多,你天天去打水,它也还是那么多……”

  “四叔,照你这么说来,这身上的血就是一棵摇钱树了?”

  这种带有民间风俗味道的比喻使得许三观日后每有家庭变故,就以卖血来挽救危机。

  又如:“本来你们站着的地方是摆着桌子的,我站着的地方有两只箱子,现在都没有了,这个家里本来摆得满满的,现在空空荡荡,我睡在自己家里就像是睡在野地里一样。你们要记住,是谁把我们害成这样的……”这里讲许三观因一乐砸破方铁匠儿子的脑袋,无法偿还医药费而被抄家的感受。

  再如:

  说着李血头往手里倒了一些白糖,看着白糖说:

  “这白糖就是细嫩,像是小姑娘的皮肤,是不是?”

  说完,李血头伸出舌头将手上的白糖舔进了嘴里,眯着眼睛品尝了一会后,将白糖包好还给许三观。

  这里李血头客观上是自己挖苦“自己”,当然是他把自己的行为游离于自我之外的结果,也算是一种讽刺吧。

  许三观具有典型的中国式男人的特点:平时骂妻打子,但在危急时刻总是充当家庭的顶梁柱,而且不时表现出父亲、丈夫的温情。

  在《许三观卖血记》中,余华还擅长用讽刺性的俗语让许三观进行自我嘲讽,例如:

  “许三观,你什么时候变得这么勤快了?”

  许三观就说:“没办法,我女人抓住我把柄啦。这叫风流一时,吃苦一世。”

  又如:

  这天晚上,一家人躺在床上时,许三观对儿子们说:

  “我知道你们心里最想的是什么,就是吃,你们想吃米饭,想吃用油炒出来的菜,想吃鱼啊肉啊的。今天我过生日,你们都跟着享福了,连糖都吃到了,可我知道你们心里还想吃,还想吃什么?看在我过生日的份上,今天我就辛苦一下,我用嘴给你们每人炒一道菜,你们就用耳朵听着吃了,你们别用嘴,用嘴连个屁都吃不到,都把耳朵竖起来,我马上就要炒菜了。想吃什么,你们自己点。一个一个来,先从三乐开始。三乐,你想吃什么?”

  三乐轻声说:“我不想再喝粥了,我想吃米饭。”

  再如:

  “还有,逢年过节的时候,买两盒烟,买一瓶酒,去送给你们的生产队长,到时候就能让你们早些日子抽调回城。知道吗?这钱不要乱花,好钢要用在刀刃上……”

  “风流一时,吃苦一世。”“好钢要用在刀刃上……”“今天我就辛苦一下,我用嘴给你们每人炒一道菜,你们就用耳朵听着吃了……”这些描写生动风趣,使人忍俊不禁,显示出作者具有丰富的经验,尤其是“用嘴给你们每人炒一道菜”冷酷而深刻,含蓄又幽默的表达注入了作者强烈的喜怒哀乐的感情,给作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许三观卖血记》中还采用了重复手法,增强了讽刺的艺术性。德国有一位哲学家柏格森,在其著作《笑》中说:“喜剧就是模仿人的机械动作。”对于一些司空见惯的事情,人们往往熟视无睹,但经过作者反复地描写它的状态,就使它犹如笨重的机械一样,屡屡重复着一个动作,造成一种滑稽感。《许三观卖血记》中的重复手法别有特色,含有几分机智的俏皮劲。《许三观卖血记》追求平直的口语和朴素的大白话,甚至是把农民幼儿的稚语也原封不动地放进小说里。作品经常这样结构段落:

  许三观说:……

  许玉兰说:……

  一乐说:……

  二乐说:……

  三乐说:……

  这样看似枯燥的说话排列,表现出余华炉火纯青的驾驭对话的能力,已经达到回归自然的境地。实际上,在这些“某某说”里,未必都是人物的对话,很多时候是心理在言语上本能的吐露。不断地由人物自己出来说话,不厌其烦地由人物来说,看似人物十分唠叨,却能让读者跟着故事舒缓的节奏,心甘情愿地读下去。如:

  许三观对许玉兰说:“你听到他们说了什么吗?”

  ……

  许三观对许玉兰说:“你听到他们说了什么吗?”

  ……

  许三观对许玉兰说:“你听到他们说什么了吗?你听不到全部的,也会听到一些……方铁匠来过好几回了,要你们赶紧把钱筹足了送到医院去,你和何小勇筹了有多少钱了?你哭什么?你哭有什么用……”

  这些句子在不同的段落中反复出现,从而给人造成一种复沓的艺术效果,叙述者便置身于文本之外,仿佛是一个事件的旁观者,为读者营造一种冷静客观的阅读感受。许三观因一乐砸破方铁匠儿子的脑袋,无法偿还医药费而急切的心情,没有扭捏的造作。小说就反复以“你听到他们说了什么吗?”来提问,紧接着小说又借用许三观的无助和矛盾心理,将这一人物写得惟妙惟肖,令人忍俊不禁。

  四、语言诙谐幽默、冷酷泼辣

  《许三观卖血记》中的语言独具特色,无处不闪烁着幽默、智慧的火花,幽默可以说在《许三观卖血记》中贯穿始终,小说叙述都在真实的基础上不作空泛的指责,在讽刺可笑的人和事中让人悟出一些道理。如许三观为了能理直气壮、理所当然地吃上猪肝喝上黄酒,产生了卖血的念头,他也想为自己卖一次血。于是他又去医院,却被血头给骂回来了,说他身上的死血比活血多,只适合卖给油漆匠做猪血用。许三观终于发现自己老了,结果是血没卖成,妻儿也纷纷赶来。妻子给他叫了三份炒猪肝,他吃完就说了这样一句话:“我这辈子就今天吃得最好。”许三观也终于结束了他的卖血生涯,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许三观在活了一辈子之后,得出了一个荒诞不经而又有几分哲理的结论:“■毛出得比眉毛晚,长得倒比眉毛长。”令人莞尔之余,又让人感叹。许三观认为如果一件事跟他有了关系,那么他就要关心和牵挂这件事,而人活着是很痛苦的,在这个世界生活是无奈的,他认为死无论对自己还是对自己所爱的人都不是好事情,看来许三观的确内心坦荡,看问题总是跟一般人不一样!另外,他也怕哀痛欲绝的生活拖累他,妨碍他独自享受。这种独特的幽默随处可见,让人耳目一新,又带给人深深的思考。

  活着就是最具体的挣扎。谁能体会许三观在朔风凛冽的北方冬天,趴在河边饮下八大碗河水的哆嗦呢?那个时候,一个人大抵已经没有了体温,连肚肠肺腑都在抽搐中昏死过去了。怎样的人,可以在大冬天喝下八大碗河水?许三观不懂得他正在挑战生命的极限,但他幸运地挑战成功!又如在一间旅社里,许三观因抽血过多,盖着十件棉被仍然哆嗦不止,同住的一个农民捉了两头小猪,因怕猪崽受冷,把它们放在被窝里,后来见到许三观实在冷得不行了,暂时

  送给他一头猪崽让许三观通过猪的体温来取暖。这里我们看到,余华的人道主义已经到了无法搁置的地步了。小说的语言尖锐泼辣,再没有比这样的讽刺更彻底的了。

  许三观一家并未似读者在阅读时所感受的那般痛苦,他们生活在认命的贫穷的自足里,有着凡俗的人间的快乐,他们从不认为自己有多命苦,这正是现实中芸芸众生的最真状态,这种状态毫不间断地持续在今日人们的普遍生存之中。书中戏言这是“■毛出得比眉毛晚,长得倒比眉毛长”,用喜剧性的语言发出悲剧性的感叹,讽刺贫穷落后导致人生的失意。在讽刺之外,我们更可看到作者的深思和忧虑。

  小说讲述了小人物许三观靠着卖血度过了人生的一个个难关,战胜了命运强加给他的惊涛骇浪,而当他老了,知道自己的血再也没有人要时,精神却崩溃了。许三观的一生被一个个看似荒唐却又不可避免的卖血事件反反复复地纠缠着,初看滑稽幽默,而后辛酸,最终不免唏嘘感慨。

  如当一乐负气出走,许三观把又饿又困的孩子找回来,背着他回家时,有这样一段描写:

  一乐看到了胜利饭店明亮的灯光,他小心翼翼地问许三观:

  “爹,你是不是要带我去吃面条?”

  许三观不再骂一乐了,他突然温和地说道:

  “是的。”

  那个“突然温和”的声音,让我们感到了一种无比温暖的父爱、一种广阔无边的父爱,那是一个大丈夫所能包容一切的宽广的胸怀。

  后来,当下了乡的一乐得了肝炎需要送到上海治疗时,因为没有钱,许三观“重操旧业”,一路卖血筹钱。这个年近五十的男人,为了多卖掉一些自己的血,一个人坐在石阶最下面的那一层上,一碗一碗喝着冬天寒冷的河水,然后一次一次地在那里冷得直哆嗦。许三观真正地成了我们心中的英雄,让人不禁泪湿衣衫。在极度残酷的生存境遇中,人类所独具的高尚品质、道德良知,便会以极端的方式,闪耀出灼人的光芒,展现人类自身的伟大与崇高。把看似不可能的事件写成现实,是神话;把看似平淡无奇的事件写得波澜起伏,是才干。余华不但没有安排许三观死于卖血,而且让患了重病的许三观的非亲生儿子一乐非正常地活了下来,这是余华的“慈心佛果”,也是余华悲天悯人的情感最后的去处。他使人们的想象落空,随即得到了些许心灵的慰藉。可以说《许三观卖血记》的语言处处闪烁着冷冷的幽默,时时闪耀着悯人的讽刺。

  总之,《许三观卖血记》的讽刺特色,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丰厚独特的新天地,在对社会生活不留情面地奚落、挖苦的背后,又蕴涵着作者那样多的对人生目标的热望。作品里悲天悯人的色彩十分厚重,也十分真诚,虽然他的文字是平淡的,但是在细细品味之下,却有一种幽默和讽刺的味道。因此,余华独特的小说创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重要的位置。■

  参考文献:

  [1]秦宇慧.隐匿的“非理性世界”[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1996(3).

  [2]宋剑虹.不屈的生命之歌[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02(1).

  [3]王卫平.中国现代讽刺幽默小说论纲[J].中国社会科学,2000(2).

  [4]马跃敏.余华的困境与歧途[J].当代文坛,2006(2).

  [5]邢崇.也谈余华《许三观卖血记》的审美特征[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20).

  [6]谢有顺.余华的生存哲学及其待解的问题[M].钟山,2002(1).

  [7]昌切,叶李文.苦难与救赎[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2).

  ■

  作

  者:黄旭东,嘉善县图书馆馆员。

  编

  辑:赵

  斌

  E-mail:****************

篇四:许三观卖血记揭示了什么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从个人视角管窥历史真实——以《许三观卖血记》为例分析小说中个体叙事与历史主题段婷内蒙古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摘要:《许三观卖血记》可以说是90年代余华对于回忆性质叙事的新探索,文本不拘于宏大历史叙事,而对个体视角给予了高度重视,从对底层的关怀中渗入了最真实的历史内涵。余华将历史叙述与小说人物的命运走向相互连接,而小说中的这些变化,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结果,也是不遵循历史发展规律而必须付出的代价。正是这些底层生活的细笔勾勒才绘成这个时期历史真实的全景呈现。正因如此,我们方能透过这样的日常生活,触及时代个体叙事便带有了历史的厚重感。关键词:个人视角;历史主题作者简介:段婷(1996-),女,内蒙古鄂尔多斯准格尔旗人,学生,从事文史哲基地(汉语言文学)研究。[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6-028-02一、个人苦难叙事中的历史渗透文学创作和现实的政治生活相关早已屡见不鲜。中国当代文学背景下文本与政治背景相关联还曾是文学写作的一个重要方向。余华的作品中的很多人物都不是仅仅停留在短暂的故事源起的“当下”,我们从作品中体会到的不仅仅是人物短暂性的时空现状,而是有着时间跨度更长、涉及范围更广的小说叙事空间。他的很多小说都是在叙述着个人成长、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或者说是在一定的政治背景下、宏观的社会意识流中的个人,一个出身平凡却典型的人物形象,一个在大社会动荡之下的与每个普通人都极为相似的人物形象。这样的叙事方式是以小说中的“个体”命运经历来管窥“大历史”,这样一种历史因素的掺杂,是建立在典型人物的苦难叙事之上的。一般来说,文学与政治不同,披着文学外衣的政治往往会带有极大的主观性。但实际上,我认为这样的表达视角即便是有了虚构成分,但其所触及的政治历史本质是同一的,并无过多偏颇。在《许三观卖血记》中,个人视角下历史的展现最典型的就是从“大跃进”开始的政治对于个人生活的渗透。文中的“大跃进”事件就是以许三观对许玉兰讲述生活的变化而展开的,小说第十八章的内容主体就是以许三观的叙述,通过许三观对于“大跃进”时期生活的变化及其对这些改变的看法来向我们展现那个时期政治影响日常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从文本的带入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个时期,在“全民炼钢”、吃“大锅饭”的社会氛围中,余华很细致地以许三观这个人物为载体,很自然地叙述了当时这一政策的给人们带来的影响由造福于民到后来弊端显露的渐进过程。开始炼钢的时候,城里有不少大食堂能够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许三观兴冲冲地向许玉兰盘点一路上遇见的众多食堂;之后,许三观还能评比出哪家食堂的饭菜最好,实在有一种全民共乐的盛况;再后来,“我们明天不去市政府的大食堂吃饭了……全城起码有四分之一的人都到那里吃饭,吃一顿饭比打架还费劲……我知道你们想去戏院食堂,可是戏院食堂已经关掉了”[1],食堂的供应很明显地经历了一个缩减的过程,这一举措的积极影响日趋式微。28的脉搏,和人物“对话”。“大跃进”时代后,“文化大革命”的思潮和政治运动又穿插于叙事中。对于这场运动性质的界定,文本仍通过许三观的个人叙述进行揭示:“什么叫文化革命?其实就是一个报私分的时候”[2]。“文革”的发生和发展何以到这样令人生畏的地步?当阶级斗争渗透到各个领域,当全国各地都开展着这样一场如火如荼的政治运动时,极具煽动性的政治化浪潮不免在个别地区发生行为上的“变异”,极小的生活习惯和历史倾向有时便会被人恶意放大、“变异”,成为抒发不满、进行报复的工具。也许我们不能跨过时代去亲历当时的这股思潮所带来的政治影响,但从许三观这样的普通人生活中,我们却最为真实地看到了这场大革命给人们留下的历史之殇。再比如红卫兵为营造一场声势浩大的“万人批斗大会”,毫不犹豫地给许三观的妻子扣上“妓女”的帽子去充数。由此,革命的狂热不是从想要批判的现实人物出发,而更多的竟然是为了给革命本身造势,这既是那个时代的悲哀,更是当时人们思想行动的僵化。余华从“文革”批判许玉兰这个视角出发,还细致地叙述了“许三观偷偷送饭菜给许玉兰”、“许三观受周围舆论压力在家里给许玉兰开批斗会”、“在家里的批斗会上许玉兰和许三观的坦诚相对”等细节,让人觉得“文革”带来的这场阶级斗争中,在大的社会背景下带来的无情冲击和打压之下还存在着小家庭的温情包容和善意,这是余华这部作品所流露出的惊喜:在这样一部苦难叙事为主题的故事中,沉重、压抑一直是小说的整体基调,后来却也出现了这样的一种温暖的力量。我认为这样的一种温情是文本情感色彩的调节,这样的调节方式让整部小说的叙述不是一直都处在一片沉闷、阴晦的气氛中,而更像是稠密云层忽而转为氤氲缭绕,多了些拨动心弦的美感。二、小说创作中个体视角与文革历史叙述的张力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在当代文学发展史上向来联系紧密。上世纪以来文学为革命、为政治服务的先例早已有之,1942年的延安文艺整风、50年代对文学界“异端”力量的攻击等是文学与政治有着长久牵绊的例证。尤其是因为文学的社会政治功能是毛泽东文学思想的核心问题,从40年代延安文学开始,文学创作的很多方面都与现实政治有了密切的联系。文学的政治色彩、历史色彩以及与此相关的史诗性就成为很多作家写作的追求。巴尔扎克曾经说过:“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这是就小说所传达出的历史社会内涵而言的。一部小说是否具有厚重的历史积淀,与作品本身揭示的社会规律程度、作

篇五:许三观卖血记揭示了什么

  

  作家与作品 论余华《许三观卖血记》的“重复"结构与隐喻 意义 李今 内容提要:论文着重从社会的维度读解《许三观卖血记》“重复”卖 血故事背后“隐藏的力量”,人物及其关系“异貌同质”的潜在“重 复”配置所隐示的内涵,以及两者间所形成的反讽性结构。分析由纵 横交错的“重复”编织而成的内在结构所凸显的隐喻意义,并根据创 作自述,探析作者预先设定的高潮在写作中发生变化所引发的文本歧 义,作者所经历的从嘲讽更悲悯更感佩的精神历程及其在文本中留下 的情感痕迹。

  关键词:余华 《许三观卖血记》 重复隐喻意义 “重复”①是《许三观卖血记》一个突出的文体现象,尽管作者和不少文章 都已从事件、声音、对白、细节、叙述的重复等诸多方面进行过探讨,但从整体 上由纵横交错的重复编织而成的内在结构,由此结合而衍生的丰富意义,以及由 这些重复所决定的与文本外部的多层面关系,仍有待进行更深入的读解。

  显而易见,《许三观卖血记》(以下简称《卖血记》)是一个关于重复的故 事。它的中心情节从题目就可一目了然。围绕着卖血,作者竞让许三观重复同一 行为十二次,这就不能不说是刻意为之,甚至可以说是到了锥心泣血的程度了。

  这还仅仅是许j观一个人的卖血重复史。小说开端所写爷爷一再错把孙子当成儿 ?118?

  论余华《许三观卖血记》的“重复”结构与隐喻意义 子,追问是不是常去卖血;许三观终在村里人阿方和根龙的带领下走上卖血的道 路;后来,他又引导来喜和来顺两兄弟加入这续续不已的队伍的情节线索,又构 成了一个重复复重复的故事。许三观重复着父辈的人生,他和阿方、根龙则是同 辈间的重复,来喜和来顺的出现又预示着这一重复仍在继续。这一系列的重复事 件,如同敲在一个点上的重锤,逼迫着你不能不朝向一个方向去思考:许三观们 为何不得不重复卖血?他们为什么走不出“底层”的命运? 这个问题的提出很有些无产阶级文学的味道,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看作是 对这一文学类型主题的重复。但与控诉阶级的剥削和压迫,鼓动底层人民起来造 反的革命文学传统不同的是,许三观们身边没有让他们仇恨的地主、资本家;与 “翻身解放”, “当家作主”的延安文学和十七年文学的宏大叙事也不同的是,生活在共和国时期的许三观仍重复着父辈的人生方式。而《卖血记》也不是一部 仅提问题的小说,更是自我阐释的例证。它凝聚了作者试图超越“对事实框架的 模仿”,而去探究现状世界背后“一个无法眼见的整体的存在”,或也可称为 “世界的结构”、 “世界自身的规律”的发现与思考。

  余华在被看作先锋文学宣言的《虚伪的作品》中认为,由于这个“事先已经 安排好”的结构,或也可称为“必然的前提”的存在,人、现实,甚至包括房屋与 街道、树木与河流都“不由自主”地“仿佛是舞台上的道具”,在这种“隐藏的力 量”指使下展开其运动, “如同事先已确定了剧情”。这个“世界的结构”不仅赋 予人的命运,人与人的命运,人与自然的命运, “世界自身的规律便体现在这命运 之中”

  。如果说,他在《世事如烟》《此文献给少女杨柳》等先锋作品中,分 别以小说空间的并置、错位和时间的分裂、重叠的结构作为他理解和把握世界的框 架,那么在转型后的《卖血记》中,我以为,余华并未因为题材的现实性而转向现 实主义的对事实框架的模仿,他仍承续着对那个“事先已经安排好,在某种隐藏的 力量指使下展开其运动”的世界结构的追寻。只不过《卖血记》的现实题材,让他 把这种探究有意无意地伸向了赋予人社会命运的“社会的结构”。

  那么,《卖血记》中让以阿方、根龙为代表的农民,和以许三观为代表的工 人一再卖血,甚至因此而丧生的“社会的结构”, “隐藏的力量”是什么?作者 让根龙似乎是不经意说出的一句话全盘抖出: “我们娶女人,盖房子都是靠卖血 挣的钱,这田地里挣的钱最多也就是不让我们饿死。”

  这句话实在具有着四两 拨千斤的效力!它启动了全部“不由自主”地卖血的人生以及为卖血而建立的社 会结构。根龙所说不过是就事论事的自家小账,借用余华的话来说, “对其内在 的广阔含义则昏睡不醒” ,但恰恰是这--,b账控制着卖血重复行为与人生的中 心,沿着它才能进入其“广阔含义”的深处。

  ?ll9?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 3年第8期 一直受着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中国人一定记着马克思说过的这句话:一种社 会形态在进行生产活动的同时如不进行生产条件再生产的话,就一年也维持不下 去。马克思所揭露的资本主义劳动力再生产的最低保证虽说残酷,起码它还有个 长远的观点,能够考虑到传宗接代所需要的抚养和教育子女问题,甚至能够超越 “生物学的”最低保证,慷慨地念及一种“有史可循”的最低限需要。如马克思 注:英国工人需要啤酒,而法国无产者需要葡萄酒,多少有那么点奢侈的享受。

  然而,在许三观们寄寓的世界,他们的劳动力所挣来的仅仅是不让自己饿死 的保证,如果还想娶女人,盖房子就得靠卖血。作者从小说开始就埋下了以桂花 为代表的女人命运的谶兆,相对于“在这地方没有卖过血的男人都娶不到女人”

  之男人的命运,女人也找不到“没有卖过血的男人”。无论桂花妈妈的心有多 细,她能及时退婚,以免让女儿嫁给因卖血而“身体败掉了”的男人。但桂花最 终还是早早做了寡妇,她另嫁的男人根龙因卖血而丧命。小说写到的另一位卖血 人阿方则是把尿肚子撑破,命虽保住而身体败掉了。至于像英国工人和法国无产 者有些许享受的话,中国无产者们想喝黄酒也只能在卖血之后自己吃自己的犒劳 中。他们已经一无所有赤贫到如许三观所说“我现在除了身上的血,别的什么都 没有了” 的地步。单是为了“活着”,一家人活下去, “不由自主”地都要走 上以对生命(血)的出卖养生命的循环路。

  我想,这就是《卖血记》核心情节循环重复的所指。作者揭示的不仅是许三 观们这一代无产者,起码是20世纪代代相传不变的底层人生及其不变的“社会之 结构”。许三观父亲的早逝与根龙因卖血而丧生遥相呼应,他显然死在左翼文学 所控诉的旧社会。但经过人民公社、大跃进、大炼钢铁的社会主义,许三观以自 己的生存经验一针见血地指出: “从今往后谁也没有自己的田地了,田地都归国 家了,要种庄稼得向国家租田地,到了收成的时候要向国家交粮食,国家就像是 从前的地主。”

  向谁租田地的变化并没有改变“社会的结构”,底层劳动力的价值被给予 “最多也就是不让我们饿死”的价格才决定着底层不变的人生。马克思早以对价 值与价格的区分,揭穿了资本家剥削剩余劳动力的秘密,《卖血记》也一再以精 确的数字告诉读者,卖一次血能挣三十五块钱,相当于在地里干半年的活才能顶 上。当来喜兄弟因他们运送一船蚕茧,也就十来天工夫就能每人挣到三元钱而得 意洋洋向许三观炫耀时,一听说卖血的价格,也马上加入了卖血的行列。可见,卖血故事的发生,要有两个必要的前提:一是劳动力价格的低微,卖血者不能靠 出卖劳动力养家糊口;二是卖血价格的高昂,能够一举解决卖血者(如许三观所 说)的“大事情”。许三观们庞大卖血队伍的存在,正说明着他们生存的社会不 ?12O?

  论余华《许三观卖血记》的“重复”结构与隐喻意义 仅剥削其劳动力,更残忍到剥削他们的生命。处于这种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都要 以“命”去换的生存境遇,还能想象他们为了活着之外的事物而活着吗? 《卖血记》所揭示的“事先已经安排好”的“社会之结构”, “隐藏的力 量”还表现在“血头”被社会结构赋予的“权力”,即阿方所说的“李血头就是管 我们身上血的村长,让谁卖血,不让谁卖血,全是他一个人说了算数”。

  这个 替代性的隐喻本身也是一种重复,它显示了社会结构中主宰一切的权力作用。卖血 的人尽管做的是损命的事,却还要巴结贿赂血头, “谁和他交情深,谁的血就卖得 出去……”,也就是说,许三观们卖血还要有前提,需要经过血头的选择和允准。

  在《卖血记》中,余华所熟悉的血头与他所不熟悉的毛主席同样被赋予“全是他一 个人说了算数”的权力。于是文化大革命来了,工厂就停工了,商店关门了,学校 不上课了,有人被吊在了树上,有人被关进了牛棚,有人被活活打死。而接着毛主 席又反过来说“要文斗,不要武斗”、 “要复课闹革命”、 “要抓革命促生产”、“知识青年到农村去”、“身边只留一个”,一系列指示无论怎样颠三倒四,却都 决定着许三观们及其子女的命运,同样的权力也赋予了二乐下乡地方的生产队长。

  余华的创作谈透露出,他写作的初衷本是血头的故事给他留下的深刻记忆。

  虽然他所熟悉的那个血头,在医院里的地位不及最普通的护士,但每个卖血人竟 都需“求他”,甚至把他奉为“救世主”,争先恐后地加人他领导的一次近千人 “辉煌的集体卖血”活动。尽管最终余华写成的不是这个血头的故事,而是卖血 的故事,我想还是这个令他“着迷”的血头引导他去探究和发现了“社会的结 构”,为他卖血故事揭示出背后隐藏的“不由自主的”力量。 《卖血记》的叙述虽然充满黑色幽默,但他写出了底层人民的“疼痛”。他 对底层的关怀不是浅薄的同情和感叹,而是深入底里的探究与追问。所以,首先 我想强调《卖血记》不仅仅是寓言,它严肃地指向历史、现实和社会,具有强烈 的底层意识形态性。它所隐示的重复不变的社会结构使它能够超越左翼文学传统 的个别历史与个别意识形态,而彰显出没有历史的轮回的底层命运。《卖血记》 的结尾,虽然没有暗示许三观的儿子们是否会像他那样重复父亲的卖血人生,但 来喜、来顺的加入仍指示着社会底层的延续。

  我以为两两对立又对称的图式是《卖血记》建构人物谱系关系的一个显在规 则。许三观和许玉兰无疑处于这成双成对图式的中心,他们都犯了生活错误,因 这个错误,又勾连出另外两个家庭。特别是围绕着许玉兰与何小勇的孩子一乐的 纠结,在许三观一家与何小勇一家之间又构成了一组对立又对称的关系。许三观 ?121?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 1 3年第8期 和一乐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做是许三观与血头的隐喻性关系,这同样是 一个两两对立又对称,而进一步与平行层面相错综的组合,从而使文本的家庭层 面和政治层面在此会聚。

  余华在韩文版自序中,曾开诚布公地宣称《卖血记》“是一本关于平等的 书”。这是一句很费解的话,前面分析大概反而可以说明,它是一本关于不平等的 书。但这是《卖血记》故事的潜在内涵,或者说是内在的聚焦核心。小说揭示的不 平等的“社会的结构”,其形式正如其“隐藏的力量”之『生质一样,它“隐藏”在 卖血故事的背后,也隐藏在卖血阶层的认识视域之外。如果说《卖血记》纵向编织 的重复,是引导读者进入社会结构深处的线索,它横向设置的重复则成为展现许三 观们寓居社会方式的舞台。许三观及其邻居们所信奉的是“另外一种对平等的追 求”。如余华所说,就是“和他的邻居一样,和他所认识的那些人一样” ,他所 斤斤计较,争来斗去的“平等”只限于同一阶级的“邻居们”。

  余华对人物的刻画向来不注重性格,而更关注其欲望,因为他认为“欲望 比性格更能代表一个人的存在价值”。《卖血记》从始至终充斥着人物的掏心直 白,每个人物都要清楚交代其动作的理由和动机正出于作者的这一考虑。由此可 以发现,与平等相关的公平意识是被许三观们所认同的价值原则。但问题是,每 个人都在这一公共原则下为实现自己的欲望打着小九九。许三观们的平等是买卖 式的公道,用“算计”来衡量。虽然他们在“社会的结构”中吃了大亏,却从来 没有想过为什么是他们要卖血?反而津津乐道于“卖血”买卖的划算,但与自己 的邻居们打交道却是分毫不让,并由此生出“人不欠我,我不欠人”的公平规 则。许三观花掉八角三分钱请许玉兰吃饭,就有理由让她嫁给他。而何小勇拒绝 没结婚就替许玉兰还这八角三分钱的债,也成为他失去许玉兰的理由之一。为追 求许玉兰,何小勇可以经常给其父买酒;一旦失败,马上白吃白喝,许玉兰父亲 也甘心忍受,直到两相扯平后宣布“戒酒”。本来是一乐为帮三乐打伤了方铁匠 的儿子,但许三观却拿一乐是何小勇的儿子做文章,让许玉兰找何小勇去要钱,还理直气壮地认为“我要是出了这钱,我就是花钱买乌龟做”,白养了一乐九 年,已经便宜那个何小勇了。大饥饿时期,许三观为让全家人吃上一顿饱饭去卖 血,也冈为计较让一乐和自己的儿子一样去吃面条,就是“太便宜那个王八蛋何 小勇了”,而使一乐委屈痛苦到离家出走,饱受折磨。

  在许 观一生中,最让他感到耻辱的,当然是莫过于老婆和别人生了野种,但他为了心理平衡也重复许玉兰的错误一回,甚至两人面对彼此出轨的反应都相 互重复,以家务罢工作为报复的手段。文化大革命中,许玉兰被打成妓女批斗,许{观相当真诚地说“我和她是一路货色”,一再重复“其实都一样”。

  ?122?

  论余华《许三观卖血记》的“重复”结构与隐喻意义 许三观一家与何小勇一家相当对称:一方是两个儿子,一方是两个女儿,一乐则是两家成为冤家对头的纠结。不必说许三观对何小勇恨之入骨,视其为 恶人,而自认是善人,但他却与何小勇如出一辙,被林芬芳的丈夫骂为“禽兽 不如”,使许玉兰怒斥“你怎么去学那个王八蛋何小勇”?面对一乐闯祸,许三 观与何小勇同样因怕花钱而拒绝为方铁匠儿子付医药费。许玉兰与何小勇的女人 更是旗鼓相当,一报还一报。先是许玉兰去找何小勇为一乐闯祸买单被其羞辱一 番;后因何小勇被撞,其妻求告一乐去喊魂,又被许玉兰讽刺挖苦,甚至两人之 间的相互谩骂都呈对偶句。

  这些家庭闹剧一再被作者安排在家庭之外的广场,由此进一步建立起许三观 与他邻居们的关系。小说纷至沓来的“他们说”, “X X X说”,不仅仅是制造 节奏,调节叙述语调的形式因素,对于许三观来说,实为事实和真理。他不仅亦 步亦趋地重复“他们说”来为自己行为寻找支持和辩护,甚至“他们说”往往决 定了他的思想和行为。《卖血记》中一再浮现的模糊而实在的邻居们,与鲁迅的 “看客”们可看作是文学史上文本互文的重复变异现象。但《卖血记》建构的不 是“看客”与先觉者、革命者,或狂人的对立,而是许三观与邻居们的同质性。

  在许三观们的世界没有启蒙者,他们在现实中相互愚昧着,也相互启蒙着。许三 观们都不是一般喜剧中的傻角,但他们的不吃亏,精于算计却往往是犯糊涂,搬 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正因为他们过于斤斤算计公平,反而使公平的意义丧失殆 尽,于己于人都造成极大的伤害。表层较真儿的平等与效果的适得其反,无声地 反讽了许三观们与世界打交道方式的悖谬。

  《卖血记》中的不平等关系主要在许三观与一乐,许三观们与血头之间体 现出来。虽然两者分属于家庭和社会的不同层面,却是一种有差异的隐喻性重 复。一乐与许三观的非血缘性使他能不能被这个家庭所接受,在家庭中居于何 种地位,完全要看许三观的态度。这正与血头握有卖血者的允准权关系类似,谁 与血头的交情深谁的血才被接纳,许三观之于一乐正与血头之于许三观相当。为 偿还方铁匠的医疗费将家具赎回,许三观用一家五口人一年的糖票买了一斤白糖 去贿赂血头,一再讨好说是为了“孝敬”。大饥荒时期,为让家里人吃上一顿饱 饭,许三观第三次求血头买他身上的血,而血头竟以“恩人”自居,还体贴地让 许三观不必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就滴水相报吧”,将卖血钱的零头给他就可 以了。无论是“孝敬”之举,还是“恩人”身份同是小说描写一乐与许三观关系 的重笔之处。许三观要上房,一乐就扶梯子;许三观干活,一乐就准备脸盆、毛 巾和茶水;许三观把桶掉到井里了,一乐就奋不顾身打捞上来。虽然一乐曾因许 三观不带他去吃面条,赌气找何小勇认亲爹,但他最终还是以孝敬和忠诚之举赢 ?123?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 3年第8期 得了许三观的认可,甚至是超越自己亲生儿子的爱。三个儿子和许三观的关系,多少也有些卖血者阿方、根龙、许三观和血头关系的投影。根龙因为孝敬血头最 多,获得最大的面子,直到他命丧黄泉,许三观还要央求血头看在“根龙死了没 多久,他尸骨未寒”的面子上,允许他再卖一次血。许三观也同样以一乐的恩人 自居,用白养了一乐九年去说服方铁匠,让何小勇“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但小说设置的这组重复关系又显然在性质上截然不同。许三观对一乐是绝对 的恩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血头对卖血者实际上是依附者,只因卖血者群体 的存在,才会有管理者血头,甚至毋宁说血头是被卖血者养活的。但血头在社会 结构中所处的权力位置,却不仅让血头,而且让卖血者都对其恩情确信无疑。可 见,这两对有差异的重复关系事实上是一组强烈对比的修辞:许三观对一乐的恩 越大,血头自居为卖血者恩人的话语和姿态就越荒谬。如果进而考量这一组文本 内部的重复关系与文本外部的政治伦理传统——父母官与百姓,大救星与人民的 平行对应,其重复隐喻就更是叠中叠了。

  《卖血记》中的血头与卖血者,尽管在社会结构中对立,但从行为方式上 还是相互重复着的一种关系。不管是李血头,还是许三观去上海一路卖血所面见 的血头,其体貌特征都一样。就像许三观初识李血头后惊奇地发现:根龙、阿方 吹嘘的李血头怎么就是经常到我们厂里来买蚕蛹吃的李秃头?他们同属许三观们 中的一员。小说结尾接替李血头的那个李傻子的儿子,甚至让知根知底的许玉兰 瞧不起,说“他妈是个破鞋,都不知道他是谁的野种”。许三观犯的错误,血头 也犯;许三观遭遇的尴尬,血头也有。许三观说他和许玉兰是“一路货色”,也 完全可以再引申到血头。作者对官与民、男与女、老与少、好与坏“异貌同质”

  人物关系的配置,进一步反证了并非是人的性质、能力之不同,而是人与人处于 “事先已经安排好”的社会结构中之位置不同,决定了他们不同的身份和命运,从而深入到了许三观们身份与命运的实质。

  余华声称他在创作中“寻找的是无我的叙述方式”,但“无我的叙述方式”

  并不等于作者的缺失。上述对重复现象的分析正显示了作者本人的存在,因为他 是这一切设置的创造者。作者以纵向编织的重复,引导读者进人没有历史的不平 等之社会结构的深处,又以横向设置的重复展现了许三观们“另外~种对平等的 追求”。作者对社会结构本身就不平等,而人们却汲汲于“平等”的“理解t[c界 并与世界打交道的方式”之两厢看透,令他对平等的普适价值意识与现实的反差 啼笑皆非,这从根本上决定了《卖血记》中叙述与现实的反讽关系。

  余华特别重视小说的开始部分,甚至认为“如果在第一页没有表达出作家叙 ?124?

  论余华《许三观卖血记》的“重复”结构与隐喻意义 述的倾向,那么很可能在第一百页仍然不知道自己正在写些什么”

  。卡夫卡、霍桑、福克纳对他最重要的启示即一开始就“简洁明了”地确立叙述与现实的关 系。《卖血记》中那个开头登场,之后便了无踪迹的爷爷形象正可以看作是作者 与现实签订的合约。他总是错把孙子当成儿子,不合常理地认为不卖血就意味着 身子骨不结实,被许三观说成是“老糊涂”的观点,正暗示了作者所要确立的一 种叙述方式。这是一份貌似精明,实却“糊涂”的合约。只有意识到社会的结构 不平等这一“隐藏的力量”,我们才能读出作者“重重地去写”许三观“一生追 求平等”,却“一生卖血”之反讽的结构。而且作者与现实签订的这份合约,又并非一成不变。这是我们读解《卖血记》过程中,不得不加以辨析的。

  《卖血记》从发表至今已近二十年了,关于许三观形象,及其作者对于许 三观态度的评价,一直存在着两种相当对立的意见。肯定者称其为“英雄式的父 亲”,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以对‘生命’的出卖完成了对于生命的拯救和 尊重”,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一种理解”;否定者则斥之为“蒙昧”, “既不 直面‘人性之恶’,同时亦放弃指控‘人世之厄’’’,认为作者赋予了许三观过 多的喜剧,以“‘温情地受难’来麻醉‘痛处’’’,从而卷人了九十年代“制造 人民的‘遗忘’”的大潮。

  且不说这些批评观点所蕴涵的与当下知识界相关联的指向问题,仅从文本来 看,我感觉随着许三观为救何小勇的命,劝说一乐为亲爹喊魂;为救一乐的命,一路卖血去上海所奏响的那一章悲壮的最强音,逐渐游移了作者在开篇就设立,并准备笼罩全篇的叙述与现实关系的倾向。重读余华的诸多创作谈时,我的感觉 多少得到了印证。因为,这一叙述高潮是作者跟着人物走的结果,本来余华是计 划“重重地去写”, “充分渲染”许三观因卖不了血而“绝望以后的悲哀”的。

  或许这就成为歧义(复义?)的一个来源? 从文本中的一个细节可以看出,余华原本是计划把许三观们作为阿O一族来 写的。许三观如同当年阿方、根龙教他卖血一样,向来喜、来顺传授卖血规矩 时,他告诉这哥俩血型都是外国字,他不会写,“我只会写第一种O,就是画一 个圆圈,我的血就是一个圆圈。”来喜和来顺验血之后,也一再重复: “我们三 个都是圆圈血。” 显然,作者在指涉着另一文学人物前辈,许三观们与因为不 识字,被判死刑画押只能“画一个圆圈”的阿Q出于同一血脉。

  阿Q的精神胜利法也同样延续到他们身上,卖血阶级世代相传的信仰(迷 信)是:人身上的血“跟井里的水一样,你不去打水,这井里的水也不会多,你 天天去打水,它也还是那么多……”,甚至竟然相信在卖血前多喝水, “人身 上的血也会跟着多起来,水会浸到血里去的……”,因而,不惜喝水撑得膀胱 ?125?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 3年第8期 比女人怀孩子的子宫还大。小说一开始就通过人物之间口口相递经验的传授,展 示了一个流行着人人信以为真却荒谬绝伦(糊涂)的信念世界。在这个世界中,是否卖血竟成为身子骨是否结实的一个指标, “在这地方没有卖过血的男人都娶 不到女人”

  。反过来,另外一条“身子骨要是不结实,去卖血会把命卖掉”的 信条,就如第二十二条军规的逻辑陷阱所示:你卖血才能证明你身子骨结实,你 若卖血把命卖掉了,那又因为你的身子骨不够结实。所不同的是第二十二条军规 是外在强加的规定,而卖血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却是精神胜利法的自欺。在这自圆 其说的死循环中,排除了任何事实揭破谎言的可能性。因而,在这荒诞糊涂的地 方,男人们都重复着卖血的人生形式,正如作者的描写所暗示的,天空、庄稼、河流、小路、树木、茅屋和池塘都笼罩在和血一样“通红”的世界中。

  可见,小说开始的叙述并没有将本来带有悲剧性的卖血故事定位在同情和控诉,而是戏 谑和嘲讽的语调上。

  这一语调一直持续在许三观第一次卖血不仅完全不必要,反而是自作自受,恶果环生的情节设计中。他凭着卖血钱从何小勇的手中将城里最漂亮的女人豆腐 西施许玉兰抢到手,后来却发现做了乌龟。这一果报又由于一乐打伤人,进一步 陷许三观于不仅是“花钱”,更是“卖血买乌龟做”的人生窘境。心里的不平衡 与欲望让他犯了生活错误,导致第三次去卖血,以报答情人林芬芳,而送礼的过 度又引发自己奸情的泄露。

  如果这种叙述倾向一直持续到许三观老了,因卖不了血而无声地流泪不止,大悲不已,按照原有计划“重重地去写”许三观因卖血而不能的悲恸,将这一章 作为小说的最高潮,势必会把其中的荒谬与糊涂揭示得尖锐而可笑。

  不过,小说开篇所埋下的这些伏笔走势并未得到充分的展开和贯彻。许三观 的卖血故事一旦与人民公社、大跃进、大炼钢铁、文化大革命、上山下乡等一系 列更为荒谬的政治、历史事件建立起因果联系,就被赋予了合理性。虽然作者仍 以戏谑的态度展示许三观一家应对一场场运动的精明策略,但其尖锐嘲讽的锋芒 已转移到荒谬的政治。围绕着何小勇出车祸这一情节事件,作者又进一步赋予许 三观们与世界打交道方式的底线,即“做人要有良心”, “只要是人的命都要去 救”。这一对底层人民朴素人道主义情怀的“积极和乐观的态度”,使作者对许 三观们的戏谑进一步受到节制。即使如此,其叫魂的无效方式与其救人的郑重努 力仍然延续着反讽的语调,但反讽形态出现了亦庄亦谐的分裂。直到文化大革命 中,许三观批斗许玉兰的形式也是谐,帮助家庭共度难关则为庄。

  但小说发展到为帮助下乡的两个儿子早点回城,许三观又两次卖血时,显 然,面对“我现在除了身上的血,别的什么都没有了” ,哭着求血头才能卖上 ?126?

  论余华《许三观卖血记》的“重复”结构与隐喻意义 血的许三观,作者再也嘲讽戏谑不起来了,而代之以无限的悲悯。他让许三观儿 子下乡的生产队长睁开了眼睛,看见了因连续两次卖血而身体大伤的许三观的变 化: “隔上半年、一年的,我倒是经常见到有人瘦了,隔了不到一天,人就瘦 了,我还是第一次见到。”

  更为残酷的情境设计是队长不知道,酒桌上“宁愿 伤身体,不愿伤感情”的夸张辞令,在许三观却是真实的写照。与他痛快淋漓喝 酒两相对比的是,许三观要陪上“为了二乐,哪怕喝死了也要喝”的受难。

  不用说,行笔至许三观为了给生命垂危的一乐筹措医疗费,一路卖血去上 海的壮举,作者更深深地被他的人物感动了。尽管他仍然保持着沉默,延续着让 人物自己表现自己的戏剧性“展示”的叙述方式,但加重了描写。在《卖血记》 前面部分,作者一直试图保持着“置身事外”的冷静叙述语调,以铺排的人物对 白,群口合唱诉诸听觉层面,仿佛是聆听这台人生悲喜剧的记录者。但从许三观 卖血去上海,明显让人感觉“苍天有眼”了。作者开始“感同身受”地与许三观 一路同行。他们一起感受着“冰冷刺骨的河水进入胃里时”,许三观的浑身哆 嗦;看到走在百里街道上的许三观,脸已“被吹得又干又硬,像是挂在屋檐下的 鱼干”;仅隔三天又卖血的许三观, “在街道中间抖成一团,他的两条腿就像是 狂风中的枯叶一样,剧烈地抖着,然后枯枝折断似的” “倒在了地上”。作者以 一连串的鱼干、枯叶、枯枝的视觉形象,将许三观被榨干的生命状态揭示得淋漓 尽致。同时作者又调动起冬天温暖的阳光,蒸腾的热气、茶水一路跟随,其同情 与抚慰溢于言表。读解许三观卖血一生的故事,的确可以深深体会到作者从嘲讽 到更悲悯更感佩的精神历程和情怀,尽管余华说他要写出“国家的疼痛”,我倒 觉得他真切地写出了底层人民的“疼痛”。

  尽管许三观为救并非自己亲生的一乐, “就是把命卖掉了,我也要去卖血” 的精神是伟大而充满英雄气的,但作者并未打破人物的性格逻辑和贯穿性动作。许 三观不顾卖血常识,一路卖血本身仍属荒谬糊涂之举,而他要拼命救一乐的想法也 出于一贯的算计。他对旅馆同住的卖猪也曾卖过血的老头说, “我就是死了也可以 说赚了”, “做人是什么滋味,我也全知道了”,但一乐“连个女人都还没有娶,他还没有做过人,他要是死了,那就太吃亏了”。

  而他因为卖血昏倒,被医院抢 救过来后,竞不依不饶让医生把输给他的血再收回去。余华所追求的“叙述中的理 想”,的确在《卖血记》中达到了“含着泪笑”之“写实的辉煌”。

  读解至此,可以进一步概括小说中那些以隐喻方式出现的隐蔽的重复了。

  小说结尾描写许三观因自己的血卖不出去而大哭不止,被儿子们训斥“丢人现 眼”的时候,许玉兰说了一句激愤的话: “你们的良心被狗叼走啦”, “你们是 他用血喂大的”。联想到《卖血记》创作与发表的年代,正值大批弱势群体下岗 ?127?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 3年第8期 待业,更不用说《卖血记》纵横交错的重复所衍生的象征体都会使我们强烈感受 到,这句话指涉的已不仅仅是儿子们对许三观的负心,而是让所有在社会结构中 处于许三观底层人民之上的阶层扪心自问。许三观在丝厂做了一辈子送茧工也不 是一随便的身份,李商隐寄情诗的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可 以很现成地套用到许三观对家庭的态度上,只不过它在文本中还衍生出另一层意 蕴,即除了忠贞不渝,无私奉献的谕旨,还有作茧自缚,自掘坟墓的一层涵义。

  真所谓伟大与糊涂同在,或者说是伟大的糊涂。《卖血记》中的双高潮,即余华 事先设计与文本呈现的高潮正把这一对矛盾性质推向极致。许三观不管是出于欲 望还是责任,从卖力到卖血,最终卖血而不能的发自绝望的悲伤,不仅表现了人 寄寓社会的最一般的人生方式及其恐怖,也反映了作者既赞其伟大,又叹其糊涂 的双重态度。就此而言,哪一个社会人不是程度不同的许三观?

  余华在《卖血记》中承续(重复)了左翼文学的阶级意识和底层关怀,但他 对“事先已经安排好”,不曾改变过的社会结构的探究,使他不可能站在个别政 治的意识形态立场,许三观一生卖血的故事震撼人心地揭示了一系列的政治运动 折腾已让社会底层赤贫到了只能以生命养生命的生存极限状态,从而消解了左翼 文学宏大叙事的正剧悲壮风格,而代之以日常叙事的喜剧戏谑。同时,余华也承 续(重复)了鲁迅的启蒙观点,清醒地看到底层群体的精神愚昧,但他对底层为 养家糊口而卖血卖命精神价值的肯定,消解了鲁迅早期式嘲讽的沉痛与尖刻,许 三观们不是没指望的国民,也不是吃人的看客,不过就是“以食为天”之众生,但许三观们为此所承受的苦难又反过来消解着民间理论的狂欢色调。这也是为什 么用左翼的底层话语来谈《卖血记》会感觉太沉重,而以民间话语来说《卖血 记》又会显得太轻飘的原因。

  许三观们的世界没有启蒙者,也没有拯救者,或者毋宁说是他们自己对自 己的启蒙,自己对自己的拯救。叙述者也并不站在高于许三观们的位置提供思想 和评判。许三观只是从自己及邻居们的经验出发,以自己及邻居们的良心寻找事 理,对人民公社、大跃进、大炼钢铁、文化大革命说出了老百姓的真话、实话。

  最终,一生追求平等,却一生卖血的许三观到头来才发现,就是长在自己身上的 “屑毛出得比眉毛晚,长得倒比眉毛长”的天生不平等。从而,让他道出了作者 对“事先已经安排好”的社会结构,如同“属毛”与“眉毛”一样天生不平等的 认识与戏谑。到头来我们也才发现,原来是许三观对我们做了一次启蒙,而这个 生理性的隐喻内涵却正与“人人生而平等”,这一被奉为不言而喻的普世真理之 人权宣言恰恰相反。

  《卖血记》的两个核心隐喻: “属毛”与“眉毛”的天生不平等、“卖血”

  ?128?

  论余华《许三观卖血记》的“重复 结构与隐喻意义 与“春蚕吐丝”的暗合,分别又与文本25 ̄f-的社会结构和寄寓在这个社会结构中的 人生方式建立起“重复”性的指涉联系;而这两者之间又进一步从内在逻辑上构成 了一个具有反讽l生和因果关系的结构。《卖血记》对社会与人生之结构与形式的透 视就是如此直达底里,简单明了。说白了社会就是那么点事,人生也就是那么点 事,这也就难怪余华为何要回归到最朴素而单纯的“民歌”节奏及其技巧——“重 复”了。虽说他追求的是艺术上的音乐性,但正因为这一认识上的“透视”在,“重复”才有魂。

  “重复”是将隐喻升华为象征的一个重要途径,《卖血记》的结构性重复 使这部作品成为一个“无处不洋溢着象征”的存在。我们完全可以脱离历史、社 会和现实来阅读它,但余华对象征之半透明性质的适度调控,又迫使我们难以一 无挂碍地穿越它的历史、社会和现实性。作者对象征之个体代表与整体现实的把 握,在这部作品中达到了单纯与丰富、具象与抽象、个性与人性、悲剧与喜剧、超然与真切之“殊途同归”的绝妙平衡。有感于当代评论对普适性和人类性价值 的推重,而倾向于把文本的阐释拉向抽象与世界,我想从中国及其特定的社会历 史层面做些读解,从而使余华这部堪与世界优秀小说相比肩的作品,其价值与意 义获得双重视野下的呈现与释放。

  注释 ① 本文的“重复”概念借鉴[美】希利斯?米勒的定义,它不仅指语词、句式、场景等,一部作品与其他作品在 主题、动机、人物、事件上的重复现象。他总结重复的两种基本形式:一种称之为“柏拉图式的重复”,“以处于循环游戏之外的某个原型为基础”,强调真实性上与模仿对象的吻合一致,从而使文学与历史之间 有一种模仿、再现、断言、因果的关系;另一种为“尼采式的重复”,假设世界建立在差异基础上,“相 似以此‘本质差异’为背景而出现”,强调这个世界不是摹本,而是“幻影”或“幻象。详见《小说与重 复》。

  ②④ 参阅余华《虚伪的作品》,《上海文论》1989 ̄第5期。

  余华:《许三观卖血记》,南海出版公司1998 ̄版,第l4~15,132,115,8,③⑤⑥⑦⑧⑩⑩⑩⑩⑩⑩ 4,246、248、254,5、4,2,132,208,236页。

  ⑨ 余华:《长篇小说的写作》,《当代作家评论》1996 ̄第3期。

  ⑩ 余华:《韩文版自序》,《许三观卖血记》,第4页。

  [李今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邮编100872]

  ?129?

篇六:许三观卖血记揭示了什么

  

  浅析余华小说创作的人性关怀——以《许三观卖血记》为例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在中国文学史上,人的价值越来越多地被体现在文学作品中。众多作家都在矢志不渝地致力于对人性关怀的挖掘,而余华则正是其中的佼佼者。90年代初期,他将笔触延伸到了人性这片领域,他对于人性的关注,充分体现在他对生活于重重苦难中的普通民众的同情,以及苦难中所绽放出来的温情和仁爱。在余华的文学世界中,每个个体都是人性善与恶的“斗争体”,任何一方都有可能战胜自身的对立面进而支配人的思想和行为。余华笔下的人性,是理性与情感地统一体,这种复杂性同时也体现了余华本人复杂的精神世界。关键词:重复;温情;阿Q意识;乡土意识目

  录一、引言

  .......................................(1)二、无奈的重复

  ..................................(1)0三、夹缝中的温情

  ................................四、阿Q的翻版——许三观

  .........................五、乡土意识....................................六、结语

  .......................................参考文献

  .......................................(3)(4)(6)(7)(8)一、引言

  近年来,人的价值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而对人性的关怀在作家心目中所占有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余华则是众多作家中的一位,尤其是《许三观卖血记》这部长篇小说,从以前的残酷血腥暴力转移到了生存苦难;更为难得的是,他从冷酷悲哀中挖掘到了人间温情,他对于日常生活常态的摹写,更是渗透了一种对于生活本身的真实感受。作为一位出色的作家,余华不仅用直视苦难的眼睛去正视生活,还做到了用心灵去承担生命。二、无奈的重复0可以这样说,读完余华的长篇小说《许三观卖血记》之后,我们可以得出一种感性认识:生活是血淋淋的。许三观的一生是由无边的苦难连缀在一起的,而每次灾难的出现,总是与卖血牵连着。灾难和卖血的发生,在重复的基础上迅速积累成悲剧的气氛和振人心弦的效果,在余音袅袅的韵味中,使人不得不无奈。

  《许三观卖血记》的时间呈线性流动,其叙述时间穿越了许三观由青年到老年四十年来的人生历程。小说的故事情节以许三观卖血为线索,主要讲述了许三观为不同形势所逼迫,几次卖血度过难关的故事,展示了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许三观本是个普通的送茧工,但他确实有一个不平凡的人生:为了自己的婚姻,为了能娶到全城最漂亮的姑娘许玉兰做自己的媳妇儿,之后再建立一个并不富裕却很温馨知足的家;再加上好奇心的驱使,他第一次卖了血。这看似的幸福,是许三观以后人生的生存信仰,但它注定是脆弱的,因为这种幸福的支撑,只是那可悲的卖血。第二次是为了支付儿子一乐打伤方铁匠儿子的医药费而卖血;第三次是在与他的初恋林芬芳偷情之后为了感激她而卖血;第四次则是在灾荒之年,为了改善生活使全家人度过难关而卖血;第五次卖血是在送儿子一乐回生产队的时候;第六次是为了巴结儿子二乐在乡下所在的生产队队长而卖血;第七次卖血差点要了许三观的命,因为儿子一乐在乡下患了重病,在医院中挣扎于死亡线上,为了巨额的医药费,许三观多次卖血;最后一次卖血,是一次不成功的卖血经历,而原因只是因为他老了,没人要他的血了。一次次的卖血,一次次卖血后到饭馆里喊一声

  “一盘炒猪肝,二两黄酒”,许三观的声音从结巴变成了老练,从年轻变成了苍老。很显然,许三观多次卖血的经历被作者重复叙述,每次的卖血过程都大同小异,多是迫于无奈,而面对这无边的苦难,虽然他有所谓的“取之不

  尽,用之不竭”的“血液”,但正是有这件法宝,他的人生也变得可悲起来。不幸的幸存者,最残酷的不是对其一味的打击,而是在于对他每一次即将到来的幸福的扼杀。许三观就是这样一个不幸的幸存者。作为一个“幸存者”,更确切地说,他更是一个凡人。“许三观是一个庸庸碌碌以阖家老小温饱平安为人生最高追求的凡人。”[1]“凡人之所以是凡人,就在于他们赖以求得最起码的生存权,温饱权乃至发展权的全部有效资本,仅仅是他们自己的生命本身而已。”[2]而作为一个“不幸”的幸存者,他确实有太多的不幸了。在他第一次卖血换来一个温暖但并不富裕的家庭之后,本打算开始享受这美好的人生时,儿子一乐闯了祸,作为一个父亲,他只能为一乐“擦屁股”,用自己的血去换赔偿的医药费。之后随之而来的便是偷情、饥荒、儿子的生病和前途等一系列问题,这些使得许三观乃至全家,对于“卖血”的“需求量”顿时增加起来。一次次突如其来的灾难,接二连三地把仅有的幸福毁灭于许三观眼前。许三观亲眼目睹幸福一次次被粉碎,对于一个所谓的“幸存者”而言,也许他真的是不幸的“集合体”了。“从生存的悲剧到人性的悲剧,生活固若是最根本的原因。”[3]灾难的重复,卖血的重复,构成了整部小说的主旋律,而这些灾难和卖血的重复,使许三观陷入于万分无奈中而难以脱身。可以这么说,许三观的一生,不是为儿子就是为生存,但不管如何都可驻足到同一个根源——苦难。以后他总是残酷地捕捉那些苦难的事实,用冷静克制的叙述方式,残忍地把人置于灾难之中,任其一次次脆弱下去,最后只剩一口气。《许三观卖血记》中的许三观生活在特定的历史年代,苦难压在他们这一类人的头上,压得他们抬不起头,那么难怪卖血对于许三观是那么得“诱人”。正如文章所说:“一次卖血能挣得三十五块钱,在地里干半年的活也就挣那么多。”一方面卖血这种挣钱方式是最容易最快捷的,这无疑会使许三观在灾难来临之际,首先选择卖血这种许三观自身特有的“方式”;另一方面灾难仿佛喜欢捉弄这个可怜之人,像逗小丑一样,一次次“玩弄”许三观的人生,而许三观在灾难面前,又适时地“转危为安”。每一次卖血都很合时宜地为他的人生提供了“东山再起”的新契机。他被生活逼迫的只能用血来换取生存,用生命来做抵押,换来的只是随时面临消失的短暂幸福。“蜂拥而来的真实几乎都在诉说着丑恶与阴险”[4],在变化无常的社会中,人的生命是脆弱的,是那么得不堪一击,许三观只能用生命去捍卫自己乃至全家人的生存权利。他除了卖血别无选择,他除了无奈只剩无

  奈,这种无奈本身比任何苦难都让人感到生活的无限悲哀。许三观只能义无反顾地走上卖血这条路,独自一人承担起这份不能再沉重的重担——生存。0三、夹缝中的温情

  虽然《许三观卖血记》全篇始终以一种悲的氛围,来配合他卖血这一人生主线,但苦难之中还是有那么一丝温情的存在。许多人总是说余华是在苦难面前表现得无动于衷的“残酷派”,但《许三观卖血记》使我们在重重苦难的夹缝中,看到了不可否认的一丝阳光,感受到了一缕人间温情。“在写作中,作家必须是真诚的,是严肃认真的,同时又是通情达理和满怀同情和怜悯之心;只有这些作家的智慧警觉才能够在漫长的长篇小说创作中,不受到任何伤害。”[5]重复的灾难固然使人生坎坷,鲜血淋淋的现实也着实令人深感触目惊心,但许三观用他惊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心,还有那滴滴鲜血所承载的亲情,艰难地撑起了这么一大家子,带领全家人在血雨腥风的灾难中艰难、坚强、勇敢地活下去,实在令人惊叹、感动甚至震撼。小说中的第十九章出现了最令人感动的一幕:一顿“精神会餐”。那天是许三观过生日,许玉兰特意为全家人做了一顿与以往不同的玉米粥——加糖而且比平时要稠一点,这无疑给久处饥饿状态的全家人打了一次“牙祭”,但是孩子们对于美味的渴望远远超过简单的温饱,他们更想吃肉。作为父亲许三观实在心酸,于是便用嘴给儿子们和老婆“做”了一顿好吃的。先是给儿子们做:“先把四片肉放到水里煮一会,煮熟就行,不能煮老了,煮熟后拿起来晾干??红烧肉就做成了??”儿子们都要吃红烧肉,许三观就不厌其烦地、一遍一遍地用嘴来为儿子们“做”红烧肉,之后又为许玉兰做了一条清炖鲫鱼,中间伴随着此起彼伏的吞口水声。余华此场景的描写,可谓形象生动、惟妙惟肖。与其说全家人是在咽口水,倒不如说咽泪水更为贴切;菜肴虽单一,但情却浓厚,苦难在此时也变得仿佛只是短暂的,而这种温情将是永存的。这个“精神会餐”淋漓尽致地将60年代农村百姓的饥饿之苦表现出来,苦难是真实的、残酷的,但血浓于水的亲情却是温暖人心的。许三观一辈子就有半辈子是为儿子们所活。一乐是许玉兰跟何小勇的儿子,开始被蒙在鼓里的许三观最喜欢一乐了,虽然在真相大白之后心里多少有些不悦,但他还是爱着一乐。一乐小时候打伤方铁匠的儿子,为了赔偿医药费,许三观去卖了血。在饥荒年代,许三观全家去饭馆吃一块钱一碗的面条时,许三观只

  给了一乐五毛钱叫他去吃烤红薯,由此引发了一场“一乐寻亲记”。但失败的“寻亲”使年幼的一乐倍感孤单和伤心,但令人欣慰的是,他还有个许三观这样的父亲,这样一个无私、不计回报、不是亲生胜似亲生的父亲。“爬到我背上去。”说完后许三观便背着儿子一乐走向胜利饭店,此时的一乐按捺不住心中的疑问:“爹,你是不是要带我去吃面条?”许三观只是温和地回答道:“是的。”一件普通的小事,一件吃面条的小事,闪烁出父爱的光辉,此时此刻,血缘变得那么微不足道,相信从此之后,许三观与儿子一乐的感情,会更加得坚硬无比、无懈可击。在余华笔下被命运捉弄的许三观,有一种“倔强”,它的支撑就是那来自他人性深处的爱。在许三观的“卖血史”里,就有五次是为了一乐,可以这么说:许三观用他宽广的胸怀包容了一乐,用他无私的爱,演绎着普通农民式的朴素的父爱。许三观的一生,不为儿子也为媳妇儿——许玉兰,这对“苦命鸳鸯”之间的情感在文革中得到了最大的体现。俗话说得好:“患难见真情。”在文革这场大难中,许三观的真情显露了出来,并支撑着他自己和许玉兰在苦难中永不妥协,勇敢地与命运抗争。当许玉兰被戴袖章的人剔了阴阳头后,他的丈夫许三观没有过分责备她,而是安慰她。在她被拉出去陪斗时,许三观就给她送饭,哪怕别人向自己扔小石子、吐唾液。看到四周没人的时候,许三观就轻声对许玉兰说:“我把菜藏在米饭下面,没有人,你快吃一口。这红烧肉是我偷偷给你做的,儿子们都不知道。”这些简单朴实的话,承载着无限的关心和呵护,许玉兰终于说出了肺腑之言:“我在外面受这么多罪,回到家里只有你对我好,我脚站肿了,你倒热水给我烫脚;我回来晚了,你怕饭菜凉了,就焐在被窝里;我站在街上,送饭送水的也是你。许三观,只要你对我好,我什么都不怕了??”只言片语道出了夫妻之间的深情厚意,这份真情使得他们在残酷的现实和苦难面前,有勇气活下去并生活下去,哪怕艰辛哪怕痛苦,至少还有那夹缝中的温情可以支撑他们。他们更像是两个独腿的残疾人,此时此刻,他们只有将两条独腿绑在一起,才能像常人那样正常地行走,虽然不如常人协调,但他们一定会在人生的道路上,坚强无比地走下去。贫贱夫妻患难见真情,许三观用自己对家人的朴实的爱,使饱受灾难摧残的破碎的心灵得到了一点慰藉;他用卖血来缓解生活中苦难一次次的侵压,真挚地表现了一个平凡百姓在命运面前的顽强坚韧和巨大牺牲。爱具有无私的品质,许三观这一类人:作为父亲,作为丈夫,作为人,他们不加修饰的朴素的生存信仰,使得这个世界更加美丽、更加温暖,弥漫在世界的是屡屡阳光和温情还有那人性的闪光。许三观那份源于生命本色的质朴无私的爱,使得我们对世间的冷暖、人性的善恶形成一个重新的价值衡量。0四、阿Q的翻版——许三观

  阿Q是鲁迅笔下的典型,他所提到的阿Q意识,可谓经久不衰。“鲁迅所揭示的阿Q精神,作为一种历史的和社会的‘病状’,将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存在,他将作为一面镜子,使人们从中窥测到这种精神的病容而时时警戒。”[6]用鲁迅先生的话来说,就是中国封建思想实在积习太深,以至于产生了巨大的惰性;而当年存在于阿Q身上的落后意识和精神病态,也不可能从今天或明天的人们身上消除得无影无踪。正如《许三观卖血记》里的许三观,就是阿Q的翻版。许三观最喜爱的儿子是一乐,但很具戏剧性的是,一乐是他被人戴绿帽子的“铁证”。作为一个生于农村长于农村的农村男人,许三观能够好吃好喝地抚养一乐长达九年,并且还供他念书,这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在此过程中,许三观更多的是被封建思想所束缚并深感苦恼,只因为一乐身上流淌着不是他许三观的血。他常常用带刺的话语伤害一乐幼小的心灵,总是开口闭口地说这样的话:“一乐不是我的儿子,我白养了他九年,他花了我多少钱?”一乐虽然年纪还小,但他很聪明,他知道他叫了九年的的爹,现在居然说自己不是他的儿子,恐慌瞬间侵袭了一乐的内心。毫无疑问,这是典型的封建思想残害的后果,在许三观的思想里,血统占着首要的位置,他只求是自己亲生的。他最爱一乐,却难逃舆论的折磨。只要一看到一乐,一顶“做乌龟”的大帽子就扣在了他的头上,摘都摘不掉。他总是把“我做了九年的乌龟”“花钱买乌龟做”这样的话挂在嘴边,实在是有失做为一个父亲的风范,而这一对冤家父子也难逃成为封建传统思想殉葬品的命运。许三观与“乌龟”这一“荣誉称号”的给予者之一何小勇的微妙关系,更加十足地体现了许三观的阿Q意识。尤其是当何小勇因车祸生命危在旦夕时,他人性中的“恶”一点点地渗透出来。“何小勇被车撞了,我们得到了什么?我们家掉进一块金子,我们高兴还有个理。”当别人生命垂危时,许三观居然能高兴一整天。“他内心渴望一种平等,他是一个像生活那样实实在在的人,他所追求的平等都是和他邻居一样,和他所认识的那些人一样。当他的生活极其糟糕,因为别人的生活同样糟糕,他也会心满意足,他不在乎生活的好坏,但是不能容忍别人和他不一样。”[7]一副小民的幸灾乐祸的丑恶嘴脸暴漏无遗。许三观此时的快乐,无疑是建立在何小勇的痛苦之上。正是因为他长期的仇恨,才使得他一听到何小勇被车撞到的消息,才能整天乐呵呵的,真的很残忍。许三观印证了拉罗斯福哥说过的这样一句话:“人们总是对朋友的不幸感到幸灾乐祸。”[8]不过还是有令人欣慰的事情,那就是许三观对一乐说:“一乐,你记住我今天说的话,做人要有良心,听我的话,去把何小勇飞走的魂喊回来。”人性,其实是由对立的两方面组成,它并不是一味的善,更不是一味的恶,它是善与恶的“斗争体”。许三观人性中的善在美与丑、善与恶的较量中,重新占了上风,这一点也揭示了他心本善的事实,只是那根深蒂固的传统封建思想毒害他太深。卖血,是许三观一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来自于苦难的逼迫;另一方面不能说不与他的生存哲学没有关系。一开始的卖血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发生的,之后的卖血虽然痛苦且无奈,但他始终有一个“信念”:“我就是天天卖血,也死不了,我身上的血就像一棵摇钱树,这棵摇钱树是老天爷给我的……”这些“幸福”的夸耀让我们看到许三观得意的笑,但这令他无比得意的卖血,在别人心里却是没人愿意去做的,但他却赋予卖血这项“事业”以无比的荣耀并大夸特夸,实在令人啼笑皆非。对于卖血,他有一种盲目的乐观和自我满足的阿Q意识,这使得我们在为之感动之余深感可悲与无奈。当一同卖血的根龙死去的消息传到他的耳朵时,他不再坚信他的“摇钱树”理论了,因为他害怕自己有一天也会像根龙一样突然间死去,死亡的悲痛和恐惧给了他一次清醒的打击,他的卖血信念开始动摇,像流沙上建的房子一样站不住了脚。五、乡土意识0余华90年代长篇小说的创作立足于“乡土”:几千年来,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土”常能代表一种根基,它是一种永不蜕变的情怀,中国人对“土”的感情可谓深厚。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这篇长篇小说,能够唤起朴素的、深厚的、本土的文学感受和乡土感受,这种浓浓的乡土气息可以证明这种孕育于乡土的文学的力量。在《许三观卖血记》中,余华具有不俗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他把带有关切的眼神,投向了乡村世界中的广大底层人民身上。许三观的“仇人”何小勇病危时,何小勇的媳妇儿来求许三观来帮着劝一乐去叫魂,当时被愤怒冲昏头脑的许三观是死活不答应,因为他内心觉得这样的“下场”是老天爷对何小勇的报应,也是对他自己的“补偿”。但是许三观跟何小勇毕竟生于这同一片土地,他们都为人父母,都同样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同样为多灾的生活而奔波。许三观的内心深知他拒绝何小勇的妻女,是不会被自己的良心所原谅的,因为此时在他的人性的善恶较量中,善占据了上峰,所以最后许三观还是“力劝”儿子一乐去为他那薄情寡义地情敌、一乐的亲生父亲叫魂。虽然叫魂属于封建迷信,但它毕竟属于乡土世界的生活。许三观答应让儿子一乐为何小勇叫魂,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让步,一种妥协,他不忍跟一个快死的人计较一些虚的东西,与此相比,他更愿意听从于自己的良心,去成全了这件事情。一次叫魂,联系了两个命运本质相同的人,他们都是一样的人。余华在许三观的一生中,呈现出中国民间普通百姓特别是生活在最底层的农民,他们所遭遇的日常性苦难,如婚姻家庭问题,灾年饥荒问题,子女前途问题等等,这无疑拉近了小说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从许三观初次卖血的“成果”,我们可以看出他只是想要一个家庭,只是想拥有一份简单的幸福,这是多么平凡而朴素的需要啊,在他身上反映了中国普通百姓尤其是农民的思想,余华能将“卖血”这一可悲的行为方式开始于现实中的普通农民的心理,可见他的笔触深入到了现实,触碰到了乡土这块领域。之后的多灾多难无一不是发生于这片土地上,许三观生于此长于此。乡土中的生活或民间本身带有一些毛毛刺刺,难以把握控制的东西被排斥在小说世界之外,但余华所创造的小说世界却是一个非常干净、精致、没有枝枝蔓蔓的世界。他小说中的民间世界,普通农民是最主要的角色,而乡村土地则是一个大的背景,许三观这类的人,在与命运抗争与困难拼搏的时候,演绎出了最精彩的生命故事,余华所诠释的生命的意义,闪烁着民间的光辉。余华在《许三观卖血记》中坚持了一种乡土意识和民间立场,“正因为余华在小说中坚持了这种民间叙述立场,我们在《许三观卖血记》中既不会遭遇知识分子启蒙立场所张扬的那种批判性传统,也不会遭遇贵族叙述所抛洒的那种高高在上的怜悯,而只会感动于那种源于民间的人道主义情怀对于人生与现实的真正理解。”[9]余华在作品中体现出来的不仅仅是一种姿态,他更多的是想要“使看不见的东西被看见”,把人民的疾苦搬到人们的视野之内,尤其是那些生活在社

  会底层的百姓。“民间叙述立场能够比较真实地表达出民间社会生活的矛盾和下层人民的情绪世界。”[10]六、结语余华在自己地创作生涯中,尤其是90年代之后,他始终在追问人性价值和生存意义。他在《许三观卖血记》中,以博大的温情描绘了磨难中的人生,透过朴实简洁的叙述,表达了他对民间生活状况和生存环境的极大关注。虽然现实很残酷,但还是有那份希望和温情的。余华对乡土百姓的关爱,不仅仅是一般的慈母般的爱,更是一种父亲般严厉的爱:不惜笔力挖掘许三观人性深处的善,但并不隐藏其人性的恶。这才是完整的许三观,这才是真正的人。余华正是用他独特地方式,表现他对于人性最深切的关怀。

  参考文献:0[1]李林荣.<许三观卖血记>:一个关于用生命抵押幸福的寓言故事[J].名作欣赏,2002(1).0[2]宋剑虹.不屈的生命之歌[J].甘肃教育学院学报.2002(18).

  [3]李莉.中国新时期乡族小说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4]余华.活着[M].南海出版公司,2003.0[5]余华.长篇小说写作[J].当代作家评论,1996(3).0[6]朱栋霖,丁帆,朱晓进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M].高等教育,1999.[7]余华.<许三观卖血记>韩文段自序[M].庄山文艺出版社,2001.[8][德]叔本华.论生命悲剧哲学[M].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04.00[9]吴义勤.<许三观卖血记>及新潮长篇小说的“转型”[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0[10]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关键词十讲[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OnFictionWritingHumanity-The“SellingBlood”asanexampleAbstract:

  Enteringthe21stcentury,inChineseliteraryhistory,humanvaluesareincreasinglybeingreflectedintheliterature.Manywritersareunswervinglycommittedtohumancaringmining,andYuHuaispreciselyoneofthebest.Early90s,hewillbrushextendstothispieceinthefieldofhumannature,hisconcernforhumanity,fullyembodiedinhislifeinuntoldsufferingofordinarypeople"ssympathy,andsufferinginthebloomoutinwarmthandlove.YuHuatoliteratureintheworld,eachindividualishumangoodandevil"physicalstruggle",eitherpartyarelikelytodominateovertheiroppositiontofurtherpeople"sthinkingandbehavior.YuHuatowriteabouthumannatureistotheunityofreasonandemotion,thiscomplexityalsoreflectsthecomplexspiritualworldofYuHuahimself.

  Keywords:

  Repeat;warmth;senseofAhQ;localawareness00

篇七:许三观卖血记揭示了什么

  

  《许三观卖血记》读后感600字以上10篇

  《许三观卖血记》是余华1995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它以博大的温情描绘了磨难中的人生,以激烈的故事形式表达了人在面对厄运时求生的欲望。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许三观卖血记》读后感600字以上,供大家阅读参考。

  《许三观卖血记》读后感600字以上范文一

  很久之前,有这么一个年代,它对我们来说是十分陌生的,那是解放的初期,社会充满着贫瘠和现实。现实到你得靠卖血来维持你的生活,许三观就来自那个年代。

  在许三观的一生中,几乎许多重要的时间都有着卖血的场景。他娶许玉兰用的是卖血的钱,去胜利饭店吃饭用的也是卖血白钱,给林芬芳买慰问品也是用卖血的钱,可以说,卖血对许三观来说是一棵摇钱树。

  许三观卖血也系着整个家,每当这个家到危亡之中,必须用钱时,许三观就会义无反顾的去卖血赚钱,一乐打伤人,二乐办酒菜都是用许三观卖血得来的钱,可以说,卖血是许三观的救命稻草。

  但这并不是一片真正的救命稻草,而是一片有着剧毒的救命稻草。当他睁睁的看到根龙卖完血后就倒下了,他明白了卖血会带来什么后果,他开始能不卖血就不卖血,真的应了许玉兰的话:“卖血就是卖命呀!”。

  但是他仍旧没办法放下卖血这个方法。在小说里,许三观的大儿子许一乐病了,他们家沒办法支付这笔医疗费,于是,许三观不得不又去卖血。

  这次不同往常,因为这次是一次最长,也是最艰难的一次。他隔一站就卖一次血,他身体都快承受不了这样的透支了,他还在继续,他完全可以借一乐不是他亲生的理由而将一乐扔下不管,但他没有,他爱着一乐,这次,许三观的血里饱含着浓浓的的父爱。

  当他得知他的血再也没人要了时,他该有多伤心。没法卖血也就意味着他失去了支撑这个家的能力,但是他忘了,他有着他用卖血钱

  养活的家人。也许,不卖血的他才是最快乐的。

  在路人眼中,许三观的血从珍贵、宝贵再到没有,但在许三观家人的眼中,许三观的血是天底下最珍贵的东西,它曾像一颗顶天大树,将整个家撑起。

  《许三观卖血记》读后感600字以上范文二

  许三观,一个平凡之极的丝厂送茧工人,在那个动乱的岁月里,为了一个个理由,而这些理由的根源就是为了他的家庭能够存活下去,一次一次不得不去卖血来维持生计。当他的非亲生儿子得了肝炎去上海治病,他竟一路卖血,在短短一个月不到的时间里卖了四次血。在大冬天一个50多岁的老头用碗舀着河里冰凉的水一口气喝了八碗,卖了血后在避风的墙角晒太阳依旧瑟瑟发抖的镜头让我心酸不已。

  在这一场场卖血场景的背后,我看到的是一个凡人作为父亲的义无反顾而承担的巨大责任。他用这最原始最根本的生存方式——卖血,在苦难中顽强的生存。他用卖血来抵抗生命中的苦难,丈量苦难的长度和强度,我从他的身上看到了眼泪,温情,坚强和不服输的精神。面对苦难和悲剧性的命运,活着比死去更需要勇气。在这里余华提出了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苦难和不幸无处不在,直面苦难才是最合适的解决方式,要敢于面对惨淡的人生。

  如果说滚雪球层层积累的主题仿佛命运由缓至疾的敲门声,预示着某种出人意料的重大问题的逼近,那么,钟摆式的往复则意昧着一种宁静、祥和、忍耐和达观的人生态度,这就是活着。在众多苦难面前,许三观始终有一种幸福感。在胜利饭店“一盘炒猪肝,二两黄酒,酒要温一温”成为了他卖血人最大的满足与幸福。

  感叹自己这辈子还是生活在好时代,没有经历粮食极其缺乏的荒年,没有饿到只能喝粥的地步,生活无论是环境还是条件都大大的进步,但也阻止不了对他的精神的欣赏,欣赏那直面苦难的担当,欣赏那种亲人间团康的氛围,欣赏那简单的快乐,是实实在在。一顿猪肝配黄酒的饱足感,几张几十块钱的富裕感,那就是满足与快乐,可以追逐的充实的满足、快乐。而现在,我们这代人的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一种是毫无念想的虚废,一种急功近利的索求,但相同的是我们

  已经没有人在意奋斗,当担,跨越苦难的意义,而是金钱的万能性,在金钱中生长,在金钱中灭亡。

  《许三观卖血记》读后感600字以上范文三

  我读完了《许三观卖血记》,读了他我仿佛被带入沉着,冷静的境地。这本书充斥着矛盾,语言虽谈不上散文诗歌的辞藻华丽,但却完美地揭示了那个时代,那个充满着“错误”与“可怕”时代的真实面目。我也想劝解此书的读者不要用现代道德去衡量那时生活的酸甜苦辣咸,也不要以自身“高等的”素质去议论那个时代的人伦往事。时代不同,思想不同;时代不同,精神需要不同;时代不同,素质涵养不同;时代不同,生活方式就不同。

  我不想因为许一乐事件骂许三观是自私小人,我只想说他是恪守时代道德的人。没错,他时后爹,他不愿将血花在别人儿子身上,这难道不正常吗?那思想是没有被教育,被唤醒的。封建道德的理论依然支配着他的躯体。即便是现在,在农村,因为一亩三分地的事,因为一棵玉米的事,因为......打得不可开交、头破血流的事不是比比皆是吗?后爹后妈虐待儿女的事也不是充满新闻头条吗?然而许三观又是美的,无偿抚养他,为了给他看病不要命地卖血,这又显现出许三观的人性善良。他的人性被唤醒,思想在进步,道德在更新。

  这就是穷与爱,另有别样地对待一乐因为穷,不要命地卖血救一乐因为爱。穷与爱就像是月光和日光,基调不同,但都洒在地球的每个角落。这就是那个时代的主旋律,因为穷,而有了无限的爱,因为无法抵抗而有了无敌的爱。

  我喜欢许三观,我不厌恶何小勇,我不鄙视许玉兰,我不反感何小勇的妻子......因为他们只不过是普普通通的市井小民,一点点大时代的泡沫。他们穷,他们是那个时代的体验者,是新时代的实验品,他们不是敢在惊涛骇浪面前敢说洒脱的伟人,不是勋章挂满前胸的将军。然而,他们最值赞扬的就是他们拥有人类最美好的东西----爱,方铁匠对许三观的宽恕何小勇的妻子为一乐拿出积蓄......接下来写些什么呢?文化__?文化__在文章中占了不小的篇幅。是的,没错,文化__对于普通的人来说是一场灾难,他几乎让每一个人的黑

  眼珠都透着白色的恐惧,黄色的脸上有红色的污泥,它是需要强大凝聚力才能发展起来的灾难。然而,在历史潮流中他却又是必然的,在某方面,它却又像是对一座刚刚建成投入使用的高楼的一次精修。好了,不说啦。

  我很爱这个故事,那个时代虽是黑白时代,但生活依然多姿多彩,依然有微风低语,轻松旋律的情景。

  《许三观卖血记》读后感600字以上范文四

  这是一个为生存而不断卖血的人的故事。

  在他身上,无不闪着令人敬佩的光。读完全书,主题很明确,那个时代艰苦的生活对人们的逼迫,导致无数人被饿死,而面对生活绝境极力求生,很多人去卖血,其中就有主人公——许三观。

  他为了赚钱,去卖血;他为了娶妻,去卖血;他为了买家具,去卖血;他为了还债,去卖血……

  在书中,我印象深刻的有两处。在第十九章,灾荒年景,粮食十分紧缺,许多人被饿死。“到城里要饭的人越来越多,许三观和许玉兰这才真正觉得荒年已经来了。每天早晨打开屋门,就会看到巷子里睡着要饭的人,而且每天看到的面孔都不一样,那些面孔也是越来越瘦。”在这饥荒年,全家天天吃玉米稀粥,三个小孩越来越瘦。”生日第二天,许三观掰着手指数了数,一家人,已经喝了五十七天的玉米粥,他就对自己说:我要去卖血了,我要让家里的人吃上一顿好饭菜。

  饥饿所带来的不仅是对肉体的吞噬,更多的是对精神上的折磨。在饥荒面前,主人公仍不屈服,恰恰相反,他在哀伤、悲愤后学着站起来面对现实。

  印象最深的是第二十七章。这时一乐肝炎重病住院,需要大量资金,于是许三观付出一切代价——甚至不惜生命,一路卖血卖到上海。“一个戴口罩的护士,在许三观的胳膊上抽出四百毫升的血以后,看到许三观摇晃着站起来,他刚刚站直就倒在了地上……”为了给儿子治病,他寄托了希望,搭上了性命,由此可以看出一个父亲的伟大和他那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无与伦比的父爱,更多的是为求继续生存表

  现出来的顽强意志。

  许三观的人物形象代表了当时许多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群众,全书表达了余华对当时中国底层老百姓的同情。许三观有着刚强、坚毅不拔、与不公的命运作抗争的顽强意志和为家庭负责任的高尚品质。他“坚毅地生存,固执地活着”。从他的身上无数处的闪光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即使你所面对的境遇是多么的糟糕,你也要继续生存下去。来到这世上是上帝给予你的福份,虽然每一个人的归宿都是大地母亲的怀抱,但你要好好归划你这场生存游戏,升华你存在的意义,那么你,将会成为星空中独一无二地闪着光的星。

  《许三观卖血记》读后感600字以上范文五

  《许三观卖血记》是我读的第一部余华的作品。

  两年前我走进书店,随意一瞥,被那排整整齐齐排在书架上纯黑书皮的书所吸引,什么样的书会用纯黑色做封面呢?我很好奇,便径直走去拿下一本,那是《许三观卖血记》。

  书的开头直接写许三观年老痴呆的爷爷对许三观说,身子骨结实的人都卖血,他便好奇走入医院,这是他人生首次卖血。

  许三观一生共卖出了十二次血,由好奇到最后的无奈,由卖血治病到卖血救命,由血到泪,事情都是被现实给逼出来的。“一盘炒猪肝,二两黄酒,黄酒给我温一温。”仿佛成为一种庄重的仪式。

  纵使在那个温饱都保证不了的年代,纵使许三观为生计为生存艰难奋斗,他都保持高度幸福。正如余华所写:“在时代和个人的种.种不幸中,我却看到了生活的种.种幸福。酸甜苦辣是食物的味道,喜怒哀乐是生活的味道。”那个时代,人们感情纯粹,人心淳朴善良。没有吃不了的苦,只有享不到的福。

  大饥荒时,许三观一家五口连着57天喝那稀得不能再稀的玉米粥,家人已面黄肌瘦,他便用“嘴”做菜:“猪肝先是切成片,很小的片,然后放到一只碗里,放上一些盐,放上生粉,生粉让猪肝鲜嫩,再放上半盅黄酒,黄酒让猪肝有酒香,再放上切好的葱丝,等锅里的油一冒烟,把猪肝放进锅里,炒一下,炒两下,炒三下……”许三观一本正经的“做菜”把三个孩子馋的流口水,让凄苦的日子有了温情。

  贫穷饥荒,一场革命。一盘炒猪肝,二两温黄酒。许三观用自己的血液和生活的信念,生存、生活。为了平等,为了尊严,为了爱。故事的发展就像慢慢展开的卷轴,不张扬,只是细微地表达诉说着。让人体会到普通百姓的生活苦乐,又在苦乐中带着绵长的温情,仿佛经历了他的生活,会觉得心酸却无奈。

  许三观哭了,那是希望撕裂的声音。血头嫌他年老不再接受他的血,他担心家中再出变故,无法靠卖血摆平,他觉得自己没能再为家中创造价值,于是他嚎啕,无知、无奈……

  我小心翼翼地读到了末尾,长舒一口气。幸好,结局不是那么悲惨,但一种怅然若失感油然而生,有些苦涩悲凉,若细细回味,又透着许多温暖。不管是许三观为许玉兰在饭底下藏红烧肉,还是二乐背着一乐雪地狂奔,还是许三观挥手嘱咐两个萍水相逢之人,卖血要隔三月以上,都让人感到艰难时代人性的温度。

  我想到一句话:“如果你觉得日子安稳,一定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许三观便是那个负重前行的人。每个人的人生或明媚或昏暗,或平庸或跌宕。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它有温情有感动有释怀,你转角不经意一瞥,便成为你生命里沉甸甸的回忆。

  我读完了书,仿佛喝了一杯温水,没有大苦大悲大起大落,却也不甜不淡,波澜不惊。

  但我读懂了黑色封面的含义,那是厚重的孤独……

  《许三观卖血记》读后感600字以上范文六

  余华曾说:“我觉得我所有的创作,都是在努力更加接近真实。我的这个真实,不是生活里的那种真实。我觉得生活实际上是不真实的,生活是一种真假参半、鱼目混珠的事物。”是的,真实,《许三观卖血记》正是诠释了一种真实。当这本书以它血红色的封皮出现在我的眼前时,我想着血红色一定暗含着什么,当我慢慢读懂这本书的时候,我了解到了:这血红的封皮凝聚着余华日日夜夜的心血,流淌着许三观承担责任的血液,展露着在贫穷时代人们内心的无助与期盼。

  许三观,社会最最普通的小人物,他善良、有责任心、疼爱孩子,尽管一乐不是他的孩子,但他依然对一乐付予无私的爱,甚至可以牺

  牲自己的生命。文章的开头便于卖血有关,许三观第一次与根龙、阿方卖血,不懂他们做事的道理,提出许多疑问,作为小人物的许三观在年轻的时候对这个社会概况一无所知,他的内心单纯而可爱。可是随着他不断经历各种大大小小的苦难:自然灾害、文化__、接受一乐不是自己孩子的事实、为了二乐卖血与队长喝酒差点丢掉性命、一乐得病等等,这些苦难这些生活的压迫使许三观一次又一次的卖血,他开始顺应这个时代,在卖血之前喝水,给李血头送礼物,向这个不平等的时代低头,在那个革命时代的中国,人们开始变了,他们由原来的朴实变得可以为利益不惜一切代价,他们为了自己的生存不得不向利益的主宰低头。在当今这个和平的时代,这样的事例也会发生,人们的贪婪,人们的自私使他们想要更多的物质,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可以不折手段。人生本就是多苦难,可是人与人面对苦难的方法不同,是选择直视困难还是逃避无从所知,有些人宁愿放弃自己的原则,放弃坚持已久的从幼年生根的那颗初心,开始顺应时代的变迁,成为行尸走肉,没有理想,没有精神的追求,只为物质的满族。

  人生多苦难,人性易改变,在这个复杂的社会,我们要坚持梦想,不忘初心。在《许三观卖血记》中,当许三观一遍又一遍地提醒他不是亲生儿子时,当一家人都去胜利饭店吃面条自己只能吃一个没有手掌大的地瓜时,当一乐怎么也不肯给何小勇喊魂且只认自己为爹时,爱在一步步升华。这本书因卖血而写,又因卖不成血而结束。故事中有我们常忽略的亲情,有令人羡慕的爱情,有万分感慨的社会状况,有着那些无从感知的人的本性。

  这也正如余华所说的那样:“这本书表达作者对长度的迷恋,一条道路,一条河流,一条雨后的彩虹,一个绵延不绝的回忆,一首有始无终的民歌,一个人的一生。这一切犹如盘起来的一捆绳子,被叙述慢慢拉开出去,拉到了路的尽头。”

  《许三观卖血记》读后感600字以上范文七

  有了《活着》的夯实基础,读《许三观卖血记》时心总在嗓子眼儿,“别死啊,求你挺住!”

  开始,这一部从书名开始悲剧的书并没有被我报以太大希望,“死吧,死吧,死吧……余华的老调调又要来了……”。然而,在最后的书页里,只有大骂的娘,没良心的孩子还有那被斥责的爹。从青涩到成熟,从怯懦到无畏,一波三折而后归于平淡,许三观是一位父亲,一个众生相。

  其实小说的剧情早已深入人心,仅“许三观卖血记”六个字足矣。而最惹人眼的,正是他卖血时的心。初识医院正值情窦初开,为自己卖血娶妻,而这也是许三观唯一为自己卸的血。之后,补贴家用,救儿扶妻,熟练的让人心疼……恍惚间,挺拔的男人驼起了背,成了卖不出血的老头儿,身边也只有曾经的“油条西施”伴着自己,再吃吃猪肝,再品品温热的黄酒……

  我想,这部小说的主题必是各执己见,一人一个样,而最刺我眼的,还是关于许三观这一个男人的成长。不难发现,每个男人都有“幼稚”的一面,就像许三观在最后死皮赖脸地想再卖一次血,但没有人再愿意收。现实永远制约着这个所谓的“一家之主”,上有老下有小,大的要养老,小的要学校……在中国这“重男轻女”的思想下,这一切全都顺理成章地落在了男人的肩上。从小开始被给予厚望,以穷养为基本点,辅以大量吃苦套餐助力成长。终于,他不得不成熟,不得不严肃,变得难以触碰,难以交心……直到彻底从彩虹般灿烂的宝藏男孩化作撞沉泰坦尼克的冰山,也就是那个人见人厌的老父亲。

  记得老师总提,“社会会教会你的”,它就像是催熟剂,好似多么青涩的芳华在里头都会糜烂成一滩烂泥,惨不忍睹。在现代如此,追溯过往,在那个朝九晚五的农耕时代,一个男人就是全家的命根。想来若是连饭都锄不出来,其他的更是免谈。“重男轻女”一定是活化石级别的文化糟粕,这并不代表男性会得到好处,相反的,这仅仅是两败俱伤罢了。其实,傲慢与偏见带到现实就永远多害少利,事实也永远不会停留在表面。重男轻女真的使不得啊!当然,这不是一锤子买卖,还是有很多人付出不懈努力成功“返老还童”,他们抛下了油腻,选择了阳光,放弃了老气横秋,收获了青春潇洒……所以请各位好好留心或是回忆自己的青春,千万不要忘记自己“幼稚”的样子!

  《许三观卖血记》读后感600字以上范文八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他们之间本无情,却在时间的磨合下变了味道,他们之间本有爱,却在血缘的作用下断了联系。再如今这个社会,我是相信“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的人。直到我读了《许三观卖血记》,才明白没有血缘也可以是亲父子,没有感情也可以相守,不必有浪漫的开始,也会有圆满的结尾。

  他是再普通不过的小人物,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他不是高不可攀的传奇,不是人们口中的伟人,他只做自己想做的事。虽是主角却也是满身缺点。就如他的婚姻。他为了娶一个称心如意的媳妇,花了八分三角钱,给许玉兰买了一客小笼包,一碗馄饨,话梅,糖果,半个西瓜,又给许玉兰的父亲送去一瓶黄酒,一条大前门香烟,又用续香火这样一条令人啼笑皆非的理由,成功说服了许玉兰的父亲,让他回心转意,拒绝了何小勇,转而答应了他。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叫许三观,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也可以不折手段。但当他得知一乐不是他儿子后,在他得知许玉兰出轨后,在他明白他替何小勇养了多年儿子后,他也是气急败坏,干出了一系列傻事,甚至出轨。在他眼中,这样做是天经地义的,是应该的。也就是这样一个人,在何小勇被卡车撞到后,他是高兴的,当然这很正常。不正常的是,他劝一乐去喊何小勇的魂。他说,只要是人的性命都要救。他说,做人要有良心,我也不要你报答我什么,只要你以后对我想对我四叔一样,我就心满意足了。这也是他,愿意帮助任何一个人,哪怕是自己的死对头,不求什么,也不要什么。

  一乐不是许三观的亲儿子。他会打一乐,还说,小杂种,你爹欺负了我,你还想欺负我儿子。当一乐为保护三乐砸破了方铁匠儿子的头时,他说一乐又不是我儿子,我白养了他九年,他花了我多少钱?在一家人喝了五十七天玉米粥后,他决定去卖血,带家人吃一顿好饭菜。他不愿带一乐去,他给了一乐五角钱去买烤红薯。一乐离家出走了,他不关心,不在意。只有许玉兰哭着,找了一遍又一遍。很快,他坐不住了,起身出了门。找到了一乐,背上他,往胜利饭店走去。一乐问,爹,你是不是要带我去吃面条?他温柔的说,是的。故事最后,一乐患了很严重的肝癌。又是他挨家挨户的借钱,不够。他想,他要一路卖着血去上海,他都快五十了,死了没关系,可他儿子不能死,他才只有二十一岁。他为了他那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儿子甘愿将自己舍弃。由好到不好再到献出所有,或许,他的爱已超越了血缘,生命这些东西。他们是父子,亲父子。

  他和许玉兰的一切都源于那可笑的八角三分钱。他会对许玉兰拳打脚踢,也会让许玉兰受尽屈辱。但当文化__来临时,他们却成了一体。许玉兰被硬说成妓女,剃了阴阳头,每天都要去街上最热闹的地方站着。她的儿子不再理她。只有许三观对她不离不弃,他说我把菜藏到米饭下面,现在没有人,你快吃一口。他说,你已经再水里了,这世界上只有我一个人还想着救你。当他们都老了,许三观的血没人要啦,他哭了,这个家以后整么办。儿子们不理解他,甚至有些嫌弃。只有许玉兰,她说,你爹全是为了你们,一次一次去卖血,卖血挣来的钱全用到你们身上,你们是他用血喂大的。还是许玉兰说,你想吃什么,我就给你要什么。也只有她才最懂他。不是大难临头各自飞,是相守。任坎坷再多,也未分离。

  我想,这一生许三观,许玉兰,他们都不会后悔的,不会后悔遇见彼此,不会后悔这样度过一生。

  《许三观卖血记》读后感600字以上范文九

  步入高中生活的第一周,我便读了余华的作品——《许三观卖血记》。余华用一种朴实无华的文字向我们叙述了许三观迫于生活无奈而去卖血的生涯,不仅写出了他苦难的一生,也反映了当时社会背景的腐败混乱,人与人之间的冷暖。读完了它,使我的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一样,酸甜苦辣。在这里我就不说书中悲剧的一些片段了,我说的是其中感人的篇目。

  夫妻篇

  也许许三观第一次卖血是出于好奇,但他却用卖血得来的钱,“儿戏”般地娶回了“油条西施”许玉兰,这使我不禁想:这样的感情能维持多长时间呢?但接下来的故事令我大吃一惊。许三观在得知许玉兰被何小勇强奸后,他并没有像如今这些家暴的男人一样暴打许玉兰,拿刀追杀何小勇,反倒为不是自己亲生儿子的一乐,背叛了自己

  的许玉兰做了很多事。文化__到来时,许玉兰不幸被批斗成“妓女”,还剃了阴阳头,被拉着到处游街。连她的儿子们都嫌弃她,可只有许三观来给她送饭,费尽心机地藏了美味红烧肉。三观这样说:“你已经在水里了,这世上只有我一个人还想着救你,我要是也被拉到水里,就没人救你了。”是啊,只有三观了,这才是他的爱情,虽然没有古人的相敬如宾,也没有现代人的浪漫情调,只有“拌嘴,埋怨,吵架”,但他们经过了多年的历练,在潜移默化中已经形成了一种默契。这才是夫妻。

  兄弟篇

  俗话说:“兄弟同心,其利断金”用这句话来描述故事中三人的感情是最好不过的了。一乐在下乡过程中不幸得了肝炎,是二乐在大雪纷飞的夜晚,一步一个脚印背着一乐回了家,而自己却得了重感冒。读着这段文字,我仿佛已经看到,在风雪交加的夜晚,一个只穿秋衣的小伙子气喘吁吁地背着盖满衣服的人一步一步走在铺满大雪的路上。即使一乐是二乐同母异父的哥哥,但二乐依然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兄弟”。读到这里,我想起了我的姐姐。小时候,我到处乱跑,姐姐顶着大太阳到处去找我,当她因找不到我哭着回家时,发现我已经回家了,一气之下,拿着衣架,狠狠地抽在了我的后背,我哭了,她也哭了。

  父子篇

  整个故事是围绕许三观11次卖血来写的,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许三观为筹集一乐的药费,更加频繁地卖血。为了一乐,她在寒冷的冬天,吃盐粒儿,喝河水,频繁卖血挣钱,以至于他变得骨瘦如柴,身体僵硬,面如土色······但他依然想着一乐,尽管一乐不是他亲生的儿子。从他在一乐离家出走,在路上找回来的时候,就已经把他当做了自己的亲生儿子;在一乐哭着不喊何小勇的魂时,就已经把他当做了亲生儿子,这才是伟大的父爱,不是亲父子,胜似亲父子。唉,也许会有人说:“许三观傻,傻得被人戴了绿帽子还去帮私生子筹钱。”我只想说他不傻,他也曾经为把卖血钱花在一乐身上不甘心过,对一乐失望过,但他最疼的还是一乐,就像那句话:“你们中间有谁敢说一乐不是我

  亲生儿子,我就和谁动刀子。”

  当我读到第251页时,我哭了,因为这一段文字几乎概括了许三观苦难的一生,悲哀,可怜,也概括了许三观伟大的爱。反映了社会基层人性的伟大。

  爱,胜过一切!《许三观卖血记》读后感600字以上范文十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细节以及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体。没错,《许三观卖血记》便是当时社会的简单缩影。

  这个社会里,苦难与温情共存,黑暗与友爱交替。小说的描写,让我重回到了那个社会,去见他卖血之后憔悴的面容,去体会卖血背后的心酸与喜悦,去体会悲悯之情与人性光辉。

  这本书描绘了许三观从二十岁左右到将近六十岁所经历的社会变化。书中的文字就似一条绳子,把我们拉回那个时代,当时生活可是真苦。包含着历史那段沉重的记忆,天灾人祸所导致的大饥荒和一次文化精神的大浩劫。1958年的人民公社、大跃进和全民大炼钢铁运动被概括的淋漓尽致。

  “三个孩子喝完了玉米粥,都伸长了舌头舔起来了碗,舌头像巴掌似的把碗拍的噼啪响。”和许三观的抱怨“这苦日子什么时候才能过完?小崽子苦得都忘记什么是甜,吃了甜都想不起来这就是糖。”不难想象,人们当时的生活是多么的艰苦,物质生活是多么的匮乏。为了改变这现状,他又一次的走上了卖血的道路。

  许三观,一个普通的市民形象,是家中的顶梁柱,承担着养家糊口的责任。他靠着卖血度过了一个个难关,战胜了命运强加给他命运的枷锁。确实他这11次的卖血不都是因为生活。第一次是因为好奇,证明自己身体结实,同时也掌握了一些卖血的方法与技巧,这为他以后的卖血埋下了伏笔。从此他与卖血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整体上表现出人性美与善良。当他得知自己最喜欢的一乐不是他的儿子时,很愤怒,自己给何小勇白白养了九年的儿子,当了九年的王八自己却不知道。当一乐打了别人,要求赔钱时,他想把一乐送走,可小勇就是不认,许三观出于无奈又去买血,且继续养着一乐。在大饥荒时,他又

  次买血,可是当他带领家人去饭店吃饭时,把一乐自己丢了下来,说,我卖血的钱可不能花在你身上,你又不是我儿子。但当一乐长大后,去农村插队,得了肺炎,二乐背着病重的一乐回来时,为了救一乐,他设计好路线,在六个地方登岸,“一路卖着血带一乐去上海治病”,这连续六次的卖血几乎要了许三观的命其中就有一次,因失血过多而导致昏迷。四十年后,当许三观一家不再缺钱的时候,他想起了卖血,当他的血不再要时,他哭了“四十年来,每次家里有灾祸,他都是靠卖血度过的,以后没人要他的血了,家里有灾祸了该怎么办呢?”

  除了许三观,我最欣赏许玉兰,许玉兰在家里其实也是不可缺少的一个角色,少了她,家就少了一份温暖。她是婚前很会花钱人,当然是花别人的钱,但是婚后却是一个勤俭持家的贤妻良母,虽然她也会坐在自己门槛上哭天抢地骂许三观。但她真的很会过日子。她会把许三观的新手套攒在一起给孩子织毛衣,他会大声地对菜贩砍价还不顾菜贩的脸色淡定地挑选每一颗菜,她还会在荒年来临之前就每个月积攒一些粮食,她会在最后许三观只想吃炒猪肝喝黄酒的时候大骂几个儿子的不孝顺,挽回丈夫的尊严。总之,许玉兰是个好妻子也是一个好母亲,尽管在结婚时她犯了禁忌,但是也磨灭不了她为了这个家而付出的青春与快乐。

  许三观在生活的压迫下一路走过来的,路上有心酸有快乐,也因为这些心酸和快乐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人生道路。当然还有千千万万个像许三观一样的家庭正在人生路上不断的前行着。

  这是一首很长的民歌,揭露社会现象弘扬真善美,轰击假恶丑。这是一块重石,在我的心中激起了涟漪……

篇八:许三观卖血记揭示了什么

  

  《许三观卖血记》教案

  教学目标:1、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了解本文以“重复”和对话的形式来结构全篇的方法,从而体会其在刻画人物形象上的作用。2、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小说故事情节,抓住细节描写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3、培养学生精读解惑的能力,领悟作品的深刻主题。教学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小说故事情节,抓住细节描写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2、培养学生精读解惑的能力,领悟作品的深刻主题。教学过程:一、预习阶段。1、学生通读课文,正音正字,熟悉小说故事情节。2、通读课文,提出两到三个质疑问题。二、课上活动。师生研讨以下问题。1、学生速读课文,思考回答:结合故事情节,说说许三观为什么要卖血?教师点拨:故事情节中提到,当人们问许三观为什么要卖血时,他答道:“一乐病了,病得很重,是肝炎,已经送到上海的大医院去了……”“他病得很重,只有上海的大医院能治。家里没有钱,我就出来卖血。我一路卖过去,卖到上海时,一乐治病的钱就会有了。”从这里可以看出,他卖血的直接原因是家里穷,儿子得了重病无钱医治。设计意图:设计此题是为了让学生从题目入手,解决阅读疑问。从而带着问题一步步深入挖掘故事内涵。2、请学生谈谈许三观的生存状况是怎样的。你对此有何感想。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拨:引导学生通过课下注释的介绍,了解许三观生活贫困,无论家里遇上什么灾祸,许三观都要靠卖血度过难关的事实。学生谈感想可以围绕“卖血并不是挣钱的唯一出路”但是“在当时的社会生活环境中,卖血是一种挣钱的快捷方式”。设计意图:此题是为了让学生对许三观这种生活状况进行深入思考。揭示出造成主人公苦难命运的社会政治制度、政治文明建设以及文化和人性等方面的问题,从而对余华的社会批判意识和人道主义关怀作深入的思考。3、许三观对自己卖血的态度是怎样的?

  周围的人对许三观卖血的态度是怎样的?对此你怎么看?(学生可通过小组讨论、汇报的形式完成)教师点拨:第一问:通过许三观的语言、神态、动作可以看出他的态度是从容,平静,镇定,欣慰的,习以为常的……例如:在卖血前,他非常熟练地做着准备工作,喝水的情景描写,当人们询问他时,他总是笑着回答,如:“许三观抬起头对他们笑道”;“然后他笑了起来,脸上的皱纹堆到了一起”;“许三观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卖血后,“吃了一盘炒猪肝,喝了二

  两黄酒”,“许三观听到了他们的话,就笑着对他们说……”“许三观这时候一个人笑了起来……”以及与人的对话都能说明他的从容态度。按照常理来说,血作为商品来说是很悲哀的事情,可是他却有如此言谈举止,从而让读者看出许三观在卖血这件事情上表现出的令人难以想象的平静从容,他甚至可以对卖血给自己身体带来的损害满不在乎,甚至还为自己掌握了能卖更多的血的“高招儿”而沾沾自喜,至于因卖血而得到钱、得到钱就能治好儿子的病,那就更让许三观颇感欣慰了。文中多次出现的许三观的“笑”即进一步地表现出了他对自己卖血一事的态度。

  第二问:周围的人对此抱以同情、怜悯、理解的态度,“他们听了这话都怔住了,看着许三观不再说话”“他们都点起了头,过了一会儿,有几个人给他送来了盐,都是用纸包着的,还有人给他送来了三壶热茶”“盐吃不了你就带上,……”“你就走吧,茶壶我们自己会拿的”

  2020-02-24教学目标:1、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了解本文以“重复”和对话的形式来结构全篇的方法,从而体会其在刻画人物形象上的作用。2、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小说故事情节,抓住细节描写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3、培养学生精读解惑的能力,领悟作品的深刻主题。教学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小说故事情节,抓住细节描写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2、培养学生精读解惑的能力,领悟作品的深刻主题。教学过程:一、预习阶段。1、学生通读课文,正音正字,熟悉小说故事情节。2、通读课文,提出两到三个质疑问题。二、课上活动。师生研讨以下问题。1、学生速读课文,思考回答:结合故事情节,说说许三观为什么要卖血?教师点拨:故事情节中提到,当人们问许三观为什么要卖血时,他答道:“一乐病了,病得很重,是肝炎,已经送到上海的大医院去了……”“他病得很重,只有上海的大医院能治。家里没有钱,我就出来卖血。我一路卖过去,卖到上海时,一乐治病的钱就会有了。”从这里可以看出,他卖血的直接原因是家里穷,儿子得了重病无钱医治。设计意图:设计此题是为了让学生从题目入手,解决阅读疑问。从而带着问题一步步深入挖掘故事内涵。2、请学生谈谈许三观的生存状况是怎样的。你对此有何感想。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拨:引导学生通过

  课下注释的介绍,了解许三观生活贫困,无论家里遇上什么灾祸,许三观都要靠卖血度过难关的事实。学生谈感想可以围绕“卖血并不是挣钱的唯一出路”但是“在当时的社会生活环境中,卖血是一种挣钱的快捷方式”。设计意图:此题是为了让学生对许三观这种生活状况进行深入思考。揭示出造成主人公苦难命运的社会政治制度、政治文明建设以及文化和人性等方面的问题,从而对余华的社会批判意识和人道主义关怀作深入的思考。3、许三观对自己卖血的态度是怎样的?

  周围的人对许三观卖血的态度是怎样的?对此你怎么看?(学生可通过小组讨论、汇报的形式完成)教师点拨:第一问:通过许三观的语言、神态、动作可以看出他的态度是从容,平静,镇定,欣慰的,习以为常的……例如:在卖血前,他非常熟练地做着准备工作,喝水的情景描写,当人们询问他时,他总是笑着回答,如:“许三观抬起头对他们笑道”;“然后他笑了起来,脸上的皱纹堆到了一起”;“许三观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卖血后,“吃了一盘炒猪肝,喝了二两黄酒”,“许三观听到了他们的话,就笑着对他们说……”“许三观这时候一个人笑了起来……”以及与人的对话都能说明他的从容态度。按照常理来说,血作为商品来说是很悲哀的事情,可是他却有如此言谈举止,从而让读者看出许三观在卖血这件事情上表现出的令人难以想象的平静从容,他甚至可以对卖血给自己身体带来的损害满不在乎,甚至还为自己掌握了能卖更多的血的“高招儿”而沾沾自喜,至于因卖血而得到钱、得到钱就能治好儿子的病,那就更让许三观颇感欣慰了。文中多次出现的许三观的“笑”即进一步地表现出了他对自己卖血一事的态度。

  第二问:周围的人对此抱以同情、怜悯、理解的态度,“他们听了这话都怔住了,看着许三观不再说话”“他们都点起了头,过了一会儿,有几个人给他送来了盐,都是用纸包着的,还有人给他送来了三壶热茶”“盐吃不了你就带上,……”“你就走吧,茶壶我们自己会拿的”

  2020-02-24教学目标:1、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了解本文以“重复”和对话的形式来结构全篇的方法,从而体会其在刻画人物形象上的作用。2、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小说故事情节,抓住细节描写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3、培养学生精读解惑的能力,领悟作品的深刻主题。教学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小说故事情节,抓住细节描写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2、培养学生精读解惑的能力,领悟作品的深刻主题。教学过程:一、预习阶段。1、学生通读课文,正音正字,熟悉小说故事情节。2、通读课文,提出两到三个质疑问题。二、课上活动。师生研讨以下问题。1、学生速读课文,思考回答:结合故事情节,说说许三观为什么要卖血?教师点拨:故事情节中提到,当人们问许三观为什么要卖血时,他答道:“一乐病了,病得很重,是肝炎,已经送到上海的大医院去了……”“他病得很重,只有上海的大医院能治。家里没有钱,我就出来卖血。我一路卖过去,卖到上海时,一乐治病的钱就会有了。”从这里可以看出,他卖血的直接原因是家里穷,儿子得了重病无钱医治。设计意图:设计此题是为了让学生从题目入手,解决阅读疑问。从而带着问题一步步深入挖掘故事内涵。2、请学生谈谈许三观的生存状况是怎样的。你对此有何感想。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拨:引导学生通过课下注释的介绍,了解许三观生活贫困,无论家里遇上什么灾祸,许三观都要靠卖血度过难关的事实。学生谈感想可以围绕“卖血并不是挣钱的唯一出路”但是“在当时的社会生活环境中,卖血是一种挣钱的快捷方式”。设计意图:此题是为了让学生对许三观这种生活状况进行深入思考。揭示出造成主人公苦难命运的社会政治制度、政治文明建设以及文化和人性等方面的问题,从而对余华的社会批判意识和人道主义关怀作深入的思考。3、许三观对自己卖血的态度是怎样的?

  周围的人对许三观卖血的态度是怎样的?对此你怎么看?(学生可通过小组讨论、汇报的形式完成)教师点拨:第一问:通过许三观的语言、神态、动作可以看出他的态度是从容,平静,镇定,欣慰的,习以为常的……例如:在卖血前,他非常熟练地做着准备工作,喝水的情景描写,当人们询问他时,他总是笑着回答,如:“许三观抬起头对他们笑道”;“然后他笑了起来,脸上的皱纹堆到了一起”;“许三观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卖血后,“吃了一盘炒猪肝,喝了二两黄酒”,“许三观听到了他们的话,就笑着对他们说……”“许三观这时候一个人笑了起来……”以及与人的对话都能说明他的从容态度。按照常理来说,血作为商品来说是很悲哀的事情,可是他却有如此言谈举止,从而让读者看出许三观在卖血这件事情上表现出的令人难以想象的平静从容,他甚至可以对卖血给自己身体带来的损害满不在乎,甚至还为自己掌握了能卖更多的血的“高招儿”而

  沾沾自喜,至于因卖血而得到钱、得到钱就能治好儿子的病,那就更让许三观颇感欣慰了。文中多次出现的许三观的“笑”即进一步地表现出了他对自己卖血一事的态度。

  第二问:周围的人对此抱以同情、怜悯、理解的态度,“他们听了这话都怔住了,看着许三观不再说话”“他们都点起了头,过了一会儿,有几个人给他送来了盐,都是用纸包着的,还有人给他送来了三壶热茶”“盐吃不了你就带上,……”“你就走吧,茶壶我们自己会拿的”

  2020-02-24教学目标:1、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了解本文以“重复”和对话的形式来结构全篇的方法,从而体会其在刻画人物形象上的作用。2、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小说故事情节,抓住细节描写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3、培养学生精读解惑的能力,领悟作品的深刻主题。教学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小说故事情节,抓住细节描写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2、培养学生精读解惑的能力,领悟作品的深刻主题。教学过程:一、预习阶段。1、学生通读课文,正音正字,熟悉小说故事情节。2、通读课文,提出两到三个质疑问题。二、课上活动。师生研讨以下问题。1、学生速读课文,思考回答:结合故事情节,说说许三观为什么要卖血?教师点拨:故事情节中提到,当人们问许三观为什么要卖血时,他答道:“一乐病了,病得很重,是肝炎,已经送到上海的大医院去了……”“他病得很重,只有上海的大医院能治。家里没有钱,我就出来卖血。我一路卖过去,卖到上海时,一乐治病的钱就会有了。”从这里可以看出,他卖血的直接原因是家里穷,儿子得了重病无钱医治。设计意图:设计此题是为了让学生从题目入手,解决阅读疑问。从而带着问题一步步深入挖掘故事内涵。2、请学生谈谈许三观的生存状况是怎样的。你对此有何感想。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拨:引导学生通过课下注释的介绍,了解许三观生活贫困,无论家里遇上什么灾祸,许三观都要靠卖血度过难关的事实。学生谈感想可以围绕“卖血并不是挣钱的唯一出路”但是“在当时的社会生活环境中,卖血是一种挣钱的快捷方式”。设计意图:此题是为了让学生对许三观这种生活状况进行深入思考。揭示出造成主人公苦难命运的社会政治制度、政治文明建设以及文化和人性等方面的问题,从而对余华的社会

  批判意识和人道主义关怀作深入的思考。3、许三观对自己卖血的态度是怎样的?

  周围的人对许三观卖血的态度是怎样的?对此你怎么看?(学生可通过小组讨论、汇报的形式完成)教师点拨:第一问:通过许三观的语言、神态、动作可以看出他的态度是从容,平静,镇定,欣慰的,习以为常的……例如:在卖血前,他非常熟练地做着准备工作,喝水的情景描写,当人们询问他时,他总是笑着回答,如:“许三观抬起头对他们笑道”;“然后他笑了起来,脸上的皱纹堆到了一起”;“许三观不好意思地笑了笑”……卖血后,“吃了一盘炒猪肝,喝了二两黄酒”,“许三观听到了他们的话,就笑着对他们说……”“许三观这时候一个人笑了起来……”以及与人的对话都能说明他的从容态度。按照常理来说,血作为商品来说是很悲哀的事情,可是他却有如此言谈举止,从而让读者看出许三观在卖血这件事情上表现出的令人难以想象的平静从容,他甚至可以对卖血给自己身体带来的损害满不在乎,甚至还为自己掌握了能卖更多的血的“高招儿”而沾沾自喜,至于因卖血而得到钱、得到钱就能治好儿子的病,那就更让许三观颇感欣慰了。文中多次出现的许三观的“笑”即进一步地表现出了他对自己卖血一事的态度。

  第二问:周围的人对此抱以同情、怜悯、理解的态度,“他们听了这话都怔住了,看着许三观不再说话”“他们都点起了头,过了一会儿,有几个人给他送来了盐,都是用纸包着的,还有人给他送来了三壶热茶”“盐吃不了你就带上,……”“你就走吧,茶壶我们自己会拿的”

  2020-02-24教学目标:1、学生在诵读过程中,了解本文以“重复”和对话的形式来结构全篇的方法,从而体会其在刻画人物形象上的作用。2、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小说故事情节,抓住细节描写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3、培养学生精读解惑的能力,领悟作品的深刻主题。教学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小说故事情节,抓住细节描写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2、培养学生精读解惑的能力,领悟作品的深刻主题。教学过程:一、预习阶段。1、学生通读课文,正音正字,熟悉小说故事情节。2、通读课文,提出两到三个质疑问题。二、课上活动。师生研讨以下问题。1、学生速读课文,思考回答:结合故事情节,说说许三观为什么要

篇九:许三观卖血记揭示了什么

  

  《许三观卖血记》:荒诞而真实的苦难叙事

  宋剑华;詹琳

  【期刊名称】《齐鲁学刊》

  【年(卷),期】2012(000)002【摘

  要】《许三观卖血记》通过一个市井小民卖血求生的悲剧故事,深刻地揭示了苦难与人生的终极意义.许三观以他应对苦难的特有方式,集中诠释了中国人在苦难面前的民族智慧与坚韧性格.许三观并没有用麻木去“消解和遗忘”人生苦难,相反,他是在以一种俗人经验诠释人生苦难,苦难通过卖血被还原为生命本质.因此,许三观不是某一具体人物,而是民族苦难象征的艺术符号,他唤起并强化了我们对民族苦难历史的情绪记忆,进而使我们真正懂得了什么是苦难与如何去面对苦难.

  【总页数】6页(P135-140)

  【作

  者】宋剑华;詹琳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中文系,广东广州510632;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410081【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I206.【相关文献】

  1.合理生存的荒诞性--对余华《许三观卖血记》的哲学思考[J],孙淑奇

  2.苦难的狂欢r——从《许三观卖血记》看余华小说的黑色幽默[J],吴梦如

  3.平淡亦是另一种真实——浅析《许三观卖血记》的叙事特色[J],梁雨乔

推荐访问:许三观卖血记揭示了什么 卖血 揭示了 许三

版权所有:kk秘书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kk秘书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kk秘书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闽ICP备180287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