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kk秘书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历史情境教学的创设9篇

历史情境教学的创设9篇

时间:2023-08-23 17:20: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历史情境教学的创设

  

  历史课上如何创设情境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积极创设历史情境,将历史“复原”,使那些久远的、陌生的历史“重现”在学生面前,寓教于“情”于“境”,使学生在身临其境、心感其情的状态中达到主动地学习历史知识,发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思想觉悟的一种教学方法。

  如何巧设情境呢?“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创设导入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所以本文重点研究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以使学生在整堂课中都能保持极高的学习热情,思维处于积极的思考状态,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再现历史”情境教学的实施是多样化的,初步概括可以从以下几种方面入手:

  1、利用图片、实物演示历史情境

  教师在讲授历史时,必须运用多种手段再现历史,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掌握距离他们极其遥远而难以记忆的历史知识。运用图片、实物、等直观材料的展示与解说,可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他们更容易接受知识;也可以把较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使学生易于理解;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历史叙述的是过去的社会生活的现象,教师的叙述无论怎样形象生动,如果学生没有视觉上的感受,印象就会不深。借助直观教具,帮助再现历史现象,就显得十分重要。实物和模型不仅能形象地反映出历史的真实情况,而且是许多重要历史知识的直接来源,在历史研究中和历史教学中有很高的价值。如讲授长城、秦始皇兵马俑等古代著名的工程时,教师展示相关图片,让学生能身临其境,感受到这些工程的雄伟壮观,从而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2、借助历史电影再现历史情境

  历史具有一次性的特征,逝去便不会回头。后人要认识历史,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将它还原。对于历史教学而言,就是要创设一个一个

  的历史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提供探究的空间。如讲授《火烧圆明园》时,可先播放同名影片。通过圆明园火烧前后对比,让学生进入创设的历史情景,感受历史事件的过程。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进一步进行探究。教师进行适当引导,学生进而形成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

  3、播放音乐,渲染历史情境

  音乐通过对乐音有组织的安排构成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人的思想感情。音乐最能调动人的情感,抚慰人的心灵,渲染情景,创造气氛。音乐是用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的,都是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创作出来的,具有时代的气息。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了许多相关的革命歌曲。如《长征组歌》《南泥湾》《松花江上》等。在近代现代史教学中应充分运用这些革命歌曲。如讲

  “九一八”事变时,可先播放《松花江上》这首歌曲,要学生体会这首歌曲所表达的感情。通过听歌,学生深深感受到了当时东北人民对故乡的眷恋和被迫背井离乡的悲痛之情,完全陷入到所创设的情景之中。然后学生进入学习,也就能很快进入状态。通过内容的学习,学生更加痛恨日本的侵略,并对东北三省的沦亡、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有了更深的认识,这就取得了好的教学效果。

  4、进行表演,体验历史情境

  针对初中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可创设表演情境,让学生自己扮演历史人物。这样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激发他们不断的追求新知识的欲望。如讲授地动仪时,我让学生事先看书,然后请一位学生以发明者张衡的身份到前面黑板上绘图介绍地动仪的设计原理,同时接受记者(其他学生)的采访,解答记者的疑问。学生们自告奋勇扮演张衡,到前面边绘图边讲解地动仪的设计意图,其他同学也纷纷扮起了记者。随着活动的开展,学生不仅了解了地动仪设计的巧妙之处,而且通过提供给学生自我表现的机会和发展潜能的场所,使学生的心理得到了满足,激发学生对新的学习内容的求知欲。

  5、运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历史情境

  优美的语言能使人产生美感,生成一种积极的动力。教师可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语言,为学生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沐浴在情感的暖流中,激发学习兴趣,取得最佳教学效果。在历史课堂上,教师以真挚、饱满的情感,去吸引学生,引起学生共鸣,把历史的魅力,淋漓尽致的抒发出来,达到师生情感的交融。

  如讲黄海海战时,我给学生讲述了邓世昌的英勇事迹。“志远号”被日军鱼雷击沉后,邓世昌和全体将士全部落水。有人递给他救生圈,他拒绝不接受;其爱犬咬住他的发辫,希望救出主人。但是邓世昌决心以身殉国。将爱犬按入水中。自己带着满腔的悲愤和遗憾一同沉没在黄海惊滔骇浪中。学生听了以后很感动,感受到了历史上的那惊心动魄的时刻。感受到了邓世昌的为国献身的无畏精神。

  6、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展现历史情境

  现代化教学设施,为教学手段的改革提供了条件,拓宽了教学道路。在现行教科书中,由于受到篇幅的限制,许多重要的历史人物和生动的历史事件,在教材中只能一笔带过。因此,教师的任务便是借助多种多样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将空洞的历史变成有声有色有血有肉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由此而使教学内容具有直观可感性,这种新鲜、强烈的刺激反过来又会激发学生兴趣。如:讲述“南京大屠杀”时,通过一段短短的影片再现历史,带领学生穿越时空,重返历史,将日军的残暴罪行触目惊心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这不仅拉进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也使学生对日军的残暴罪行有了更具体、更深刻的理解。

  7、组织参观活动,营造历史情境

  围绕教学内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走出校园,以各种形式创设具体情境,如参观古迹、考察遗址、瞻仰烈士陵园、参观博物馆等。在这类情境中,学生自己去听、去看、去了解历史表象,记忆牢固。如带有条件的话可以带领学生参观“日本侵华罪行"纪念馆,最强烈地真实地揭示了日本侵华战争的罪恶,进而告诫我们的同学牢记侵略者对中国人民造成的巨大伤害。,这样,其实不必多讲便能激发同学们

  对敌人的仇恨,为认识中华民族的奋勇反抗铺垫了情绪。也易于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增强学生对历史的体验,触动学生历史情感的优势。打造一种让学生可接触的教学情境。

  巧设情境的作用,我认为主要有:

  1、揭示内涵,便于理解

  在历史教学中,往往可以借助情境来表达历史的深刻内涵,使之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和牢固地掌握。例如:在学习

  “百家争鸣”时,先创设一个情境:假如有人随地扔纸,请你从诸子百家的角度来处理。让学生分组代表各派,提前预习,搜集素材,自编一段历史短剧。然后通过课上各组同学声情并茂的表演,再现历史,既突出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又满足了学生的表演欲,也使全班同学加深了对这段历史的理解,真可谓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2、鲜活历史,激活思维

  情境的设置,还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使本来枯燥无味的内容,能变得鲜活、有趣起来。如在学习《秦王扫六合》这一课时,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对学生来说是很枯燥的。于是,我让学生合上课本,先创设了以下情境:“假如你是秦始皇,你会采取什么措施来巩固统一?”问题一提出来,学生一下子就活跃起来了,并且大胆的把自己的想法阐述了出来,着实有滋有味的当了一回秦始皇,使课堂鲜活起来,然后教师及时给予其积极的肯定和赞许。然后再引导学生回到课本,看一看秦始皇到底采取了哪些措施?是否与同学们想得一致?经过这番处理后,学生学得既快又透彻。

  3、突出主体,培养能力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有目的、有意识的语言设计,个人情感的真诚投入,创造了历史课堂教学情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就会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就为学生能力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

  教育是充满感情、充满爱的事业,没有感情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教育。单纯的知识传授不能造就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健全的国民。情境教学的好处是把教材用活了,让学生变活了,使课堂生动了,把教学过程的育人功能充分地体现出来了,因此“情境教学”是对新课程改革的一种有效的探索。相信,经过不断的尝试和革新,情境教学法将会有更多的突破,它的运用将会给历史教学注入持久的活力。以上只是我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尝试和思考,其中也有很多不能经常实现的因素。但我相信只要你不断地思考和尝试,不断更新教学理念,用新理念指导教学,让自己和新课程同行,和孩子们共同成长,就一定能在新课改的教学中获得成功。

篇二:历史情境教学的创设

  

  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是我们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模式和方法,教师为学生提供特定背景和条件下“真实而复杂”的历史问题或现实生活中的学习环境,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启动环节。创设情境的核心就是激发学生的情感,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进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动,使课堂教学气氛变得生机活泼。那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创设情境,我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历史情境

  多媒体技术手段是一种综合运用声音、文字、图像、动画、视频影像等多种媒体的现代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借助多媒体声、光、色、形等方面的功能,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重现难忘的历史时刻,增强了历史的真实感。借助多媒体计算机,能使抽象的道理转化为形象的图表,或者适时插入恰当的图象资料,鲜明生动,这是常规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利用挂图、投影创设历史情境,既不会动,又没有声音,只能靠教师的语言去解释。而音乐不仅能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并且具有时代性。利用音乐创设情境具有美的氛围,又给学生以鲜明的印象。如讲述红军长征时,播放一曲《过雪山草地》,激发学生对红军长征艰难历程的联想和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在讲解“九一八事变”时,给学生听战斗性悲歌《松花江上》,并展示那时的图片,使学生仿佛置身于那时沦丧的东三省,深刻感受到国土沦丧,家园失去的痛苦,从而激发了学生深切的爱国热情,以及对侵略者的仇恨之情,从中得到教育。因此,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历史情境,把图像、声音、动画、音乐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去了解历史的表象,也对历史知识进行记忆,这样不仅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也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让学生扮演角色,再现历史情境

  角色扮演是历史情境创设的一种新方法。由学生通过角色表演,将一些抽象的历史知识、深奥的道理以具体的形象作深入浅出的说明。这样就很容易使学生不再感觉历史的遥远和陌生,而能够以一种亲切愉悦的心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通过模拟历史情境,让学生置身于历史中,和历史人物一样思考、行动,以调动其思维。比如,在学习八年级历史上册“西安事变”事件时,我介绍“西安事变”背景时讲到:1936年12月12日,蒋介石被张学良/杨虎城扣押,实行兵谏。面对这种复杂局势,美方/日方/中共的态度分别如何?我让学生分成三组分别代表三方进行讨论,几分钟后每组派代表来阐述各方的做法和立场。

  美方组学生代表;我们美国采取积极的营救措施,因为蒋介石的国民府一直与我们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他也是我们一直在中国扶植的人,通过他可以加强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所以,我们要救他。

  日方组学生代表:我们日本才不管他的死活呢,因为他和我们日本的关系不够亲密,相反,汪精卫和我们日本帝国走的很近。蒋介石一死,一来可以给我们侵略中国以机会,二来汪精卫也可以趁机成为国民党“一把手”掌握大权,加快与我们日本合作,那中国就成为我们日本的囊中之物了。

  中共组学生代表:我们主张和平解决这个问题。因为现在日本已经侵略中国了,和汪精卫相比,蒋介石在抗日问题上还是积极的。如果国共两党再发生内战,双方都会元气大伤,给日本人以可乘之机。另外,如果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还可以在全国人民面前表明我们中共合作抗日的诚意。所以,我们主张和平解决。

  师:大家表演的非常精彩,事情的结果会怎样发展呢?结果是中共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并派周恩来到西安调停。而蒋介石自己也分析了形势,被迫接受了“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得到了和平解决。那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有什么样的历史意义呢?

  学生:标志着十年内战的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学生通过扮演角色模拟历史片断,充分地融入课堂,融入情景,这样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也渲染了一种身临其境的课堂气氛,提高了学习历史的兴趣。

  三、设置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义是问号。”可见,“问”是深入的阶梯,是长进的桥梁。是触发的引信,是觉悟的契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依据学生的心里特点和认知水平以及课标的要求,恰到好处地设置问题,合情合理地解决问题,而设置问题是情境创设的核心。如:教学鸦片战争时,为了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开启学生创造性思维。我设计了层层启发步步推进的问题情境,课前我发给每小组一张印有“白雾中的少年郎”的简报,让学生阅读思考。然后设计了几个问题,(1)这个苦果是由什么造成的?(2)这个苦果使我们想起了历史上曾在我国发生过的什么事情?(3)虎门销烟给我们什么启示?(4)用以史为鉴的观点谈谈自己的看法?此时,学生完全进入到由教师设计的问题情境之中,展开思维。我适时鼓励同学们积极地去探索未知领域,提出自己的新观点。其中有一位同学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观点:毒品,这个曾经使中华民族饱受苦难的魔鬼,在当今死灰复燃之后,正疯狂地蹂躏着青少年的健康,严重地扭曲着他们的心灵。我们作为跨世纪的青年学生该怎么办?不但要珍惜健康和生命,远离毒品,而且要积极行动起来,呼吁全社会警惕毒品。因此,我们要以史为鉴,吸取鸦片战争的沉重教训,认识到新时期的我们应肩负起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历史学习兴趣极大增强,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总之,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对学生的积极参与,正是兴趣的体现,兴趣培养确保了教学的有效性,能使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构建有效的历史课堂教学。这正是历史教师永恒的追求。

篇三:历史情境教学的创设

  

  历史课堂教学如何创设情境(共5篇)

  第一篇:历史课堂教学如何创设情境

  历史课堂教学如何创设情境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必须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机械地套用他人的方法,脱离实际的情境创设,不仅无益于教学,反而会阻碍教学任务的完成。因此历史教师要根据教学任务、班级特点、教师本人素质,选择创设情境的途径。

  创设情境的形式一般有:

  1、运用语言与情感等,创设氛围

  在历史课堂教学这个“大舞台”上,历史教师既是“导演”,又是“演员”,与学生(演员)共演一场戏。教师的功夫在于教师的教学艺术,为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创设一个轻松、活跃、意境生情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沐浴在情感艺术的享受之中,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取得最佳教学效果。而语言就是最普遍、最直接、最常用的教学手段,可能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环节。教学语言的随意性与教学语言的技巧性的作用必然会产生两种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重视语言的魅力,重视语言与其他教学手段的配合,是一堂课成功的关键。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动之以情,晓之以礼,以真挚、饱满的情感,生动地描述千变万化的历史故事,把历史本身的魅力,淋漓尽致地抒发出来,那么,必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引导学生将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如在讲《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时,在讲到民族英雄岳飞的时候,我在课堂上就讲了一段“岳母刺字”的故事:“宋朝有个人叫岳飞,他在其母亲教导下,从小立下了报国杀敌的远大志向,勤学苦练,学了一身好武艺,又熟读了许多兵书。当时,北方金国军队南下侵犯宋朝,到处抢劫、杀人、放火,一直打到了宋朝都城汴梁,把皇帝、太上皇及大臣等8000多人俘虏了,国家和人民遭受灾难。为保家卫国,岳飞报名参加了抗金队伍。出发前,岳飞母亲亲手用针在他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并对他说:‘不要挂念家里,希望你永远为国家效忠,誓杀金贼!’岳飞牢记母亲的话,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很快成为一名抗金名将。”讲完故事后我问学生:“同学们还想听岳飞抗金的故事吗?你想知道我们平时常吃的‘油炸鬼’是怎么来的吗?”通过教师生动地讲述岳飞那慷慨悲壮、感人肺腑的的故事,极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

  历史教师的语言刻画很重要,学生的语言刻画、描述也相当重要。学生可以通过对历史故事的朗读、对历史诗歌的朗诵、对历史人物的角色扮演等来创设情境,把师生共同引入情境。如在讲到《红军不怕远征难》时,让学生以真挚、饱满的激情来朗读毛泽东同志的《七律·长征》一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更喜岷山千力雪,三军过后尽开颜。”通过朗读诗歌,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毛泽东同志诗歌的豪迈奔放,感受到长征途中的艰难,很快就把学生的思绪带到了七十多年前红军长征这一特定的历史情境之中,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2、运用教材插图、模型、实物等,展示直观。

  由于历史本身的局限,不可能以本来的面目原封不动地直接呈现在我们面前,学生希望反映的是活的运动的历史,但却不能看到活的运动的历史本身,这就需要教师借助于各种手段,使学生感知历史,达到科学的再造想象,而教材的插图就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最简单手段。教材插图、模型、实物的展示,实际上就是把课文内容形象化真实化,再配语言文字就更容易使学生感知历史,再造历史。如在“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的单元教学中,我选取了“卢沟桥”、“血战台儿庄”、“南京大屠杀”等有关图片来创设情境,使学生了解中国人民尤其是中国军人抵抗日本侵略的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了解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华过程中屠杀中国人民的滔天罪行,激发学生对日本侵略者的憎恨。直观的图片能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又如讲到《灿烂的宋元文化

  (一)》,介绍到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时候,课前事先让学生动手制作这些模具,如有的同学用橡皮泥、胶泥、肥皂等雕成活字,排成他们所喜爱的诗句或格言,然后蘸上墨印在纸上,体会一下古代活字印刷术的效果;有些同学用硬纸板做成古时候的突火枪;有

  些同学用木棍、木板和磁针制作指南针或汉朝时的司南等模型。上课的时候,同学们纷纷展示他们的成果,并代替老师讲述在制作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问题,如刻字的时候要在材料平面上刻制反字,这样印出的字才是正字;要使普通的一根针变成磁针,就要用针在磁铁上顺着一个方向磨几下,它就变成磁针了等等。通过这样的活动,一节文化课就成了学生的作品展示课,在此过程中,学生们不仅更能直观地掌握课本有关我国古代三大发明的知识,而且在制作模具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科技发明的过程,培养了动手实践的能力。

  3、多媒体运用,再现情境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条件,各种现代化科技成果被运用于教学中,不仅推动了教学手段的更新,而且促进了教学方法的改革。在历史教学中,教师有效地使用电脑、电视、录音、录像、动画及电脑软件等多媒体现代技术,集各类媒体优势于一身,再现历史情境,让图、文、声、色同时刺激学生大脑神经,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冷冰冰的历史文字由抽象变成具体,将无声变为有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情感的熏染中,在情境的氛围中,感知历史,陶冶性情,激发情趣,活跃思维,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讲述《红军不怕远征难》一课时,如果光用语言表达,学生对长征路线感到难以记忆,对于红军为什么这样走法就更感到不可理解。由于长征(红一方面军)历时2年,红军从东到西,再由南往北,辗转十一个省,越过十八座大山和无数小山,渡过二十四条大小河流,攻克二十六座县城,爬雪山,过草地,行程二万五千里。学生对此感到难记忆,难理解,若教师借助于《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图,并将其用多媒体制作成动态地图,将红军经过的省区和主要地点,按教材顺序,逐一在图上突出显示并一一加以指明,最后给学生播放一首《十送红军》歌曲,屏幕显示歌词和红军长征一路经过的地方和怎样克服重重困难的镜头等等;这样不仅促进学生的记忆,而且能加深学生对红军艰苦卓绝的革命精神的理解,达到教学目的。

  如在“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的单元教学中,我播放了著名钢琴

  协奏曲《黄河》中的“黄河愤”一曲,顿时,如泣如诉带着满腔悲愤的音符如潮涌出,悲伤的情感立即充满了每个学生的胸膛。再配上屏幕显示一张张日本侵略者屠杀中国民众、蹂躏我大好河山的历史照片,此情此景,教师已不必言语,音像已经把每个学生的思绪带回到了耻辱的岁月??这样的方式,最能激起学生思想的共鸣,达到了“课伊始,意境即生”的艺术境界。又比如讲到“鸦片战争”时,可以播放《林则徐》给学生看,在讲到“邓世昌黄海大战”时,又可以播放电影《甲午风云》,讲到资本主义对工人的剥削压迫和工业革命的时候可以播放卓别林的代表作《摩登时代》等等,这些都能作为我们教学的材料,这是我们历史教学最好的辅助工具。

  4、音乐渲染情境,激活思维

  音乐的语言是微妙的,也是强烈的,给人以丰富的美感,往往使人心驰神往。它的旋律、节奏,能把听者带到特有的意境中。比如说到“商鞅变法”一课时,上课前事先播放《走进新时代》这首歌,同时课件上显示这首歌的部分歌词,学生边听歌曲边看歌词,“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做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通过歌曲,营造“改革”气氛,感受我国自从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体会到时代变化要求改革,改革推动社会的进步,进而引入到古时候的商鞅变法。又如在讲《难忘九一八》时,可播放《松花江上》这一首歌,“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在悲愤的歌声中,让学生体会到当时东北三省人民失去家乡的痛苦和对家乡的思念,从此来让学生增强爱国热情以及对日本侵略罪行的认识。

  5、表演体会情境,展示自我

  表演是情境教学中经常用到的方法。情境教学中的表演有两种方法,一是进入角色;二是扮演角色。“进入角色”即“假如你是课文中的某某”;“扮演角色”则是选择课文中的角色进行表演。当学生进入角色,或扮演角色,课文中的角色不再是历史人物,而就是自己或自己班集体中的同学,这样学生对课文中的角色必然产生亲切感,很自然地加深了内心体验,流露出自己的情感。如讲到“商鞅变法”时,可安排学生表演商鞅与奴隶主旧贵族之间的宫廷辩论,一位扮演商鞅,一个扮演秦孝公,两位扮演奴隶主贵族,经过课前的排练,让他们把这场宫廷争辩淋漓尽致地表演出来,这既丰富了课堂,又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还能让表演的同学有成功感与满足感,达到创设历史情境,提高教师教学的效果。比如讲到“西安事变”的时候,当张学良、杨虎城扣押了蒋介石后,该如何处置蒋介石的时候,教师可以设置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是当时事变的发动者,你会怎样处置蒋介石呢?”学生即兴表演,“进入角色”,展开了自己的思维和想象或者通过小组成员交流、讨论,再以“我”的立场把对处置蒋介石的态度表明出来。对于这样灵活的题目,教师应作灵活的激励性的点评和启发,这样即能提高学习的兴趣,更能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二篇:如何历史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

  如何历史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

  所谓创设情境,就是指教师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问题情境把教学内容化作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解决问题从而掌握知识、形成能力以及养成心理品质的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符合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要求。

  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发展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主体性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自主性。自主性是指—定条件下,个人对自己的活动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利与能力。学生在教学中活动的自主性,表现为学习目的明确、学习态度自觉积极,能在老师的启发和指导下,充分发挥自身潜能,感知、理解所学知识和技能,将其变成自身财富,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十分注意维护学生的主体意识,最大限度的发掘学生的内在潜能,通过科学、适宜地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感知、理解所学知识和技能,帮助他们实现学习的目标。二是能动性。能动性是指主体自觉、积极、主动地认识客体和改造客体,而不是被动地、消极地进行认识和实践。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能动性,是指他们在学

  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种自觉、积极、主动的特征,如迫切的学习愿望、强烈的学习动机、高昂的学习热情、认真的学习态度。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积极使用问题教学法,通过教师巧妙地创设问题情境,并在教师的启发和诱导之下,学生是可以通过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去发现和解决问题的。

  三是创造性。对学生的学习而言,其创造性更多的是指以下几个方面:在学习上能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知识,有丰富的想象力;爱标新立异和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善于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创造性不仅与学生的学习活动及结果相联系,更重要的是指学生的品质、特征和属性。学生的这种创造性说明:只要教师所设计的问题适当,诱导得法,学生必定能在思考、探究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知识。

  在知识爆炸的时代,掌握知识的多少已经不是最重要的,如何学会掌握知识才是至关重要的。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可持续的学习动机和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因此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由教师科学设计并恰当地提出问题,通过师生的交流和互动,使学生在思考、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知识与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原来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自然成为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亮点。情境教学法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情境教学法从其心理机制看,属于探究性的教学方法。使用这种方法时,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不是教师直接提供的,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之下,学生主动去发现、获得的。因此,运用这种方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等方面的能力,进而发展智力。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要着力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满堂灌输、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弊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适应新世纪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对比新

  课程改革的需要与问题教学法的功能,可以发现后者正是适合前者需要的一种侧重启迪思维、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的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符合理沦联系实际和启发性的教学原则。

  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教学的基本原则,它要求教师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基础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做到学懂会用。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有助于将过去的史实与当今的社会现实相联系,改变“历史就是背过去的事实”的错误观点,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教育学理论还告诉我们:启发性原则是又一重要的教学原则。启发性原则,要求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历史课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使用问题教学法,设计出难度适宜的问题,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地去思考、去探究、去争论,使学生在思考、探究、争论当中感悟已有知识,获得新的见地,开拓新的知识领域,开发其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第三篇:浅谈如何创设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

  浅谈如何创设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境

  摘

  要

  任何教育都存在于各种活动之中,并通过活动表现出来,数学教学也不例外。而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活动教学占有重要的地位。活动教学的关键,在于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活动因素,保证儿童有自己真正的活动,因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努力创设活动情境。文章从如何创设游戏情境、操作情境、问题情境等几个方面阐述,旨在通过情境的创设,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实践操作等诸方面的能力。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活动

  情境

  创设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1-0052-02现代教育理论明确指出,任何教育都存在于各种活动之中,并通过活动表现出来。数学教学也不例外,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学习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与游泳,骑自行车一样不经过亲

  身体验,仅仅从看书本、听讲解、观察他人的演示是学不会的。在《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也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在数学教学中,要求教师指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的综合发展,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活动教学的关键,在于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活动因素,保证儿童有自己真正的活动,因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努力创设活动情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主体激活状态,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动手、动口、动脑、动眼,使教学成为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那么,如何在数学活动教学中创设情境呢?

  一、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儿童对任何事物都怀有好奇、求趣、喜新的心理”。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如果有意识、有目的地创设一种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数学情境,以游戏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可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从而使学生喜爱这门功课,促进课堂教学效率。例如:我在教退位减法“十几减几”时,课前先准备四件标价都是8元的商品:童伞、书包、文具盒、童鞋。在课上给四名学生分发人民币15元、13元、11元、16元(均有一张整10元币),依次到柜台前买一件商品。教师提问:

  “你们刚才看到顾客各拿出多少元?找回多少元?”学生很容易答出:都是拿出10元,找回2元。接着问:“四位顾客各剩多少元?你们是怎样想的?”学生积极发言,如第一个顾客原来有15元,拿出一张10元,用了8元,找回2元,还剩7元。即15-8=(),想10-8=2,2+5=7,从而得出规律:计算十几减几,先用10减几,再用减得的数加上被减数个位上的数就可以得到差。这一游戏化解了退位减法的难点,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获取了知识,并且增加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游戏是由愉快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游戏是儿童的天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

  心理特点和教材内容,设计各种游戏、创设教学情境,以满足学生爱动好玩的心理,产生一种愉快的学习氛围。这种氛围不但能增长学生的知识,还能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观察、记忆、注意和独立思考能力。

  二、创设操作情境,培养学生自主能力

  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内部的活动过程。要教会学生学习,按照学生的“动作思维――表象思维――抽象思维”等思维特点来认知规律,组织教学,是教师所追求的教学方式。现代教学论强调:“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让学生用耳朵听科学。”因此,数学课上,必须加强操作活动,使学生人人动手。思维也会在动手过程中随之展开,这很容易把学生推到主体的地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概念记得更清晰,更容易保持记忆和提取。我在教学“得数是6的加法”这一课时,首先出现一道富有思考性、挑战性比较强的题目,H+H=6,接着让学生拿出6个圆片在桌上操作,摆一次写一道算式,如摆出HHHHH+H=6,便写出5+1=6,然后把圆形依次从一边移到另一边,再写算式,直到全班学生把算式1+5=6、5+1=6、2+4=6、4+2=6、3+3=6、0+6=6都摆出来,教师再结合书上的示意图,组织学生讨论每道题的意义。这堂课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操作,自己练习,自己讨论意义,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学得轻松愉快,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活动教学的过程实质是师生之间协同展开的探索活动,共同发现问题、作出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的过程。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把学习内容中的新知识,转化为问题,隐伏于一系列的情境中,让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或新旧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构成学生认识活动的内部矛盾,使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感到自己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以积极的态度和旺盛的精力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进而促使学生不断质疑问难,发现问题,再经过积极思考、探讨去解决问题。例如教学圆柱的侧面积,我们可通过层层设计问题,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研究:

  (1)怎样才能把圆柱的侧面展开?(揭下商标纸的方法由学生思考讨论自己想出来)

  (2)圆柱的侧面展开可以是什么形状?(由学生任意展开成各种几何形状)

  (3)展开的图形面积怎样求?(让学生去找计算各种几何形体需要的条件)

  (4)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不管是什么图形,最后得到的都是用底面周长乘以高)最后让学生体验到:展开侧面只是为了推导计算方法,实际计算时并不都要把侧面展开。

  这样的教学,老师提出问题,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探索的空间,学生在问题的探讨和研究中,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将会逐步得到提高。《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基本理念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如何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因素,也是数学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对于促进学生真正自主探索和创新至关重要。

  四、创设交流情境,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小组合作学习是活动教学中一种最有效的形式。它既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使每个学生都有一个表现的机会,又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学习别人的长处和优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集体精神,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可通过学生自做,小组讨论、师生交流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起来,营造一种合作民主的氛围。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在集体合作中展示自己,创造个性。

  比如教学两位数的口算加法57+38,我让学生四人一组进行讨论,由于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同学间的相互启发,于是出现了许多种方法:

  (1)57+30=8787+8=95(2)50+38=8888+7=95(3)57+40=9797-2=95(4)60+38=9898-3=95(5)55+35=9090+2+3=95(6)50+30=8080+7+8=95然后通过分析、比较、优选,让同学们选择得出第一种是最佳的方法。

  在这里,我通过小组集体合作的形式,不仅促进个人的思维在集体智慧中得到发展,而且同学间的相互弥补、借鉴、相互启发、形成立体的交互的思维网络,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手动脑,通过讨论、争论、辩论取得1+1>2的效果。心理学研究指出,在班上没有朋友的儿童比其他儿童更容易出现逃学之类的行为问题,产生孤僻、退缩、压抑等心理问题。所以说,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是很有必要的。

  五、创设生活情境,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生活情境必须能够激发儿童的学习热情,调动儿童的积极性。儿童往往会主动从事自己感兴趣的活动,而情境的引入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因为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因而让“生活”走向课堂,让数学贴近生活,即能使学生发现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意识,培养实践能力。所以,在活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创设生活情境,采取让学生体验生活原型,再现生活事实,唤醒生活经验和解决生活问题方式,使学生把理性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如在学习“利息”这一内容后,可先让学生到附近的银行去查查现在的利率是多少,并把自己的储蓄罐的钱存进银行当一回小小的存款员。课上,让学生汇报存款经过,学生知道了存户生取款时要交20%的利息税以及提前支取和延后支取的计算方法等等。还让他们算算把自己的压岁钱存定期三年的与连续三次存定期一年的哪种存法合算?学生解决这样的题,就会觉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让学生确信课堂学到的知识能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作用,让学生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用数学知识和思维方法进行分析和思考,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用学生现实生活中类似的事件或者现象补充教材的内容,一方面保证了教学内容与教材专题内容的一致性,避免话题选择的随意性、训练安排的无序性,另一方面,使情境变得“具体”,教学内容更有

  “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2]王坤庆.现代教育哲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第四篇:创设问题情境

  优化课堂教学

  创设问题情境

  优化课堂教学

  内容提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就要精心选择教学材料,科学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形式,就要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最终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主体题:创设

  情境

  优化

  教学

  发现和提出问题是从事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前提。问题教学是教师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手段。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明确问题、阐述问题、组织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要根据反馈信息,不断调控教学程序,优化课堂教学。

  一、精心选择教学材料,为问题情境创设基础

  问题情境的创设应当有充分、丰富的课堂教学材料做铺垫,使学生在思维在广度、深度上有一个充分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和余地。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精心筛选材料,紧扣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围绕教学目标和学习目的,而又应有所拓展和延伸。例如,在讲授“北非”内容时,为了创设“北非经济发达的国家”这一问题的情境,让学生思考“非洲经济落后,为什么埃及经济却很发达?”这一问题。教师在备课时,可以选择“苏伊士运河”、“沙漠奇幻”、“尼罗河上水坝”等相关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把这些材料通过多媒体技术呈现给学生时,学生就自觉地置身于这一“情境”中,学生的思维会得到充分展开,问题意识得到培养,课堂教学氛围活跃,使学校既认识到在落后的地区有发达的国家,又认识到埃及经济发达是有原因的。让学生积极思考因地制宜原则在这里的应用。这样,课堂教学的效益得到优化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培养与发展。

  教师在选择教材时,还要遵循以下原则。1.选择的材料要具有针对性

  教师选择教学材料时应针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或难点。选择的材料应既能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的知识重点、难点,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强化学生问题意识,促进学生不断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2.选择的材料应具有时代气息

  只有具有时代意义,现实意义的内容,学生才会感到兴趣。只有紧扣时代脉搏的内容,才能使学生不断关注社会、关注热点,他们思考问题时才会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培养他们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3.选择材料应具有新颖性、趣味性

  材料选择应富有情趣和吸引力,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中焕发出强烈的求知欲,促使学生在生疑、解疑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例如,我在讲到中国西北地区时,就联系了现在的“一路一带”经济实事。课堂上学生很活跃,有话题。

  二、科学创设教学过程和教学形式,使问题情境创设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问题情境创设,其最终目的是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因此,要使问题情境的创设收到良好教学效果,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必须科学、合理设计教学过程,营造良好教学氛围,改革教学方法,优化师生关系。

  1.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从根本上优化师生关系,促进学生以良好的心态和积极的思维置身于问题情境之中。

  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往往能产生问题,但从问题的产生到提出,学生会受到各种因素,主要是心理因素的制约,而这些制约都禁锢着学生,让学生有问题也不敢问,久之学生就会无疑可问,再也不能提出问题。因此,教学过程中,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和谐、安全民主的心理环境,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师生间民主平等、亲切和谐的关系,有利于形

  成师生间各抒己见、自由争论、畅所欲言的活动情景,从而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大胆求异的精神状态,形成浓厚的“问题意识”。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坚持这样一个原则,即教师的主导作用应当始终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的主体作用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方面要坚持学生主体地位不动摇;学生是教学的中心,设计的“问题情境”,要充分估计到学生会怎样思考、怎样提问、怎样回答,给学生以充分发表意见的机会,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避免轻率否定,不做简单结论;禁止粗暴武断,挫伤学生的自信心。另一方面,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前提条件,让学生在“情境”中积极探求真理。教师还可以转换方式,让学生直接参与“情境”创设,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由此发现新的天地,创造新的情境;欢迎和鼓励学生对教师的讲解和观点提出不同看法,对教材内容的缺点和问题提出质疑,发表自己的见解。总之,整个课堂教学应优化师生关系,尊重学生的“异想天开”和“别出心裁”,才能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组织“我们周围的资源”这一课教学时,我让学生说出我们周围的资源有哪些,有一个学生突然问,老师SARS算资源吗?虽然这是个调皮生,是想闹出点“小故事”,但是,他提出的问题与教师所提问题有关,我于是因势利导,我说细菌就是生物资源的一部分,但作为资源,同学们都知道应具备两个条件,一个是来自于自然界,另一个是必须对人有用。病毒自然不是资源,但是,我们要知道有的食用菌如蘑菇就是资源。

  2.改革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气氛,要善于运用各种现代化媒体,拓宽教学思路,丰富“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

  学生缺乏思考,形成思维惰性,往往与教师教学方法简单、机械,教学手段落后单一,教学思路狭隘有紧密联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增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新颖性、形象性。教师可以借助各种现代化教学媒体,为学生呈现一个五彩缤纷的教学环境,以拓宽教学空间,丰富教学内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教师还可以改变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走出课堂,通过调查、访问、讨论等多

  种形式开拓学生视野,激励学生思考,使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例如,在讲授“我们周围的废弃物”时,引导学生调查周围的废弃物,从而使学生学习的空间大大开阔,思维大大加深与激化,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注意“存疑”,设置“空白”,培养问题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巧妙“存疑”,将“问号”蕴藏在情境中,让学生“惊喜”地发现问题,进而让思想在学生的头脑中产生出来,教师不应独占课堂,也不必从头讲到尾,面面俱到,让学生“不假思索”;而应留下一段“空白”,让学生自己去思索、去设疑、去体会。课堂教学中的“空白”,其本身就是一个“情境”,这个“情境”可以为学生的思维埋下一段“导火线”,引起学生对知识的“缺陷感”和“饥饿感”,进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给我指个方向,不要把结果全部告诉我,留着让我思考吧!”

  综上所述,要创设“问题情境”,往往要求教师既备教材、教法,又备学生;既要积累、筛选大量的教学素材,又要按照教学规律,积累教学经验,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启迪学生思维,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要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开拓思维,活跃思想,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实现课堂教学的优化和教学效益的提高。

  参考文献:教育科学研究

  创设问题情境

  优化课堂教学

  北潞园学校

  刘莲香

  地理

  学课教学

  中学高级教师89391225第五篇:创设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创设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听《我的母亲》后的反思

  耿庄中学张伟玉

  10月11日,到新开街学校听了张伟老师和孙志琴老师同课异构的《我的母亲》一课,课后教研的主题是“如何通过创设情境提高课堂效率”,两位老师在课前,课中设置了不同的情境,提高了课堂效率,我通过听课教研有很大的收获。

  情境的创设有听觉上的,听觉上的情境可以是教师的语言情境,也可以是歌词,朗诵词等。教师用语言创设情境是需要教师有表达的基本功的。情境的创设还有视觉上的,如实物、多媒体等。这些情境的创设可以通过刺激学生的听觉、视觉,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进而理解课文内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情境不仅可以导入新课,也可以贯穿于课堂的始终。语文课堂的很多环节都可以通过情境的创设来提高教学效率,如《我的母亲》教学中要品味母爱,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现具体的画面,再用问题引导,触动学生的情感。课堂结束时,播放《烛光里的妈妈》让学生体会妈妈的辛劳,获得感情上的共鸣。这些贯穿于课堂的情境都很好的加深了学生的理解,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篇四:历史情境教学的创设

  

  历史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五种方法

  摘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前提,没有兴趣就没有真正的学习。课堂教学中,通过多种方法创设最佳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关键词历史课堂;情景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提高教学效率。

  近年来,我在学习和领会一些国内外先进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在历史课堂上侧重对创设情境方面做了初步而有益的尝试。实践结果证明,情境教学是从教学的需要出发,教师依据教材创设以形象为主体,富有情感色彩的具体场景或氛围。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历史,并能

  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以下是我在创设历史情境教学方法的初步实践与解析。

  一、借用词曲,文物、动用直观情境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情境教学是让学生感受、理解,后表达运用,或边体验感受边让内部语言积极活动。既所谓“物-情-辞-思”。概括地说,情境教学要“形真”、“情深”、“意远”、“理念寓于其中”。

  比如在讲授七年级下《盛世经济繁荣》一目中关于唐朝丝织业发达时,教师往往花费许多口舌去介绍唐代绢与锦的特征与精妙,不如拿出一件绢制品与蜀锦现场展示一下,让学生一目了然。所谓动用直观教学情境的方法,就是把教学内容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迅速感知教材。教师通过创造性劳动,创设直观情境,把教学内容变为具体、可感的东西,体现教学的直观性原则,提高教学效率。

  历史学科创造直观教学情境还可借用古代诗词、名曲、字画、文物模型、图片、图表、组织教学性参观旅游等形式。

  如在讲《秦末农民战争》《楚汉之争》有关内容时,我首先播放民乐名曲《十面埋伏》的一段,诉诸学生的听觉,用音乐特有的激荡力、渲染力,制造出一种局势动荡,群雄并起,金戈铁马、危机四伏的浓郁气氛,一下子把学生的情绪与意念拉入到当时的时代,然后告诉学生这首乐曲的名字,引出课题——实质上秦二世和项羽都是四面楚歌,那么他们为什么会落到这种下场。当讲到《楚汉之争》时,我又在这首乐曲的低音伴奏下,娓娓讲述战争的过程,引导学生总结出汉楚成败的原因,并联系自己畅谈感受,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认为,我们在创设直观情境时,音乐的播放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手段,但在对音乐的选择上一定要注意两点:一

  要符合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二要考虑音乐所表达的感情以及与之相近的时代之音。

  二、调动欲望、兴趣,善用想象情境

  想象是人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表象是头脑中保持的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映象,人对这

  些映象进行加工改造产生新形象就是想象。想象是一种能力,是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世界教育普遍重视。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想象情景时,主要是充分利用教材,围绕教学目的,通过一些学生们感兴趣和特别喜好的事物或话题,引起学生的欲望并由此开导他们的想象。具体可从三方面去驱谴学生的想象:一是从历史人物入手去引导学生想象;二是从历史事件入手去引导学生想象;三是从历史文物入手去引导学生想象。如在讲授《淝水之战》一目时,我让一名学生扮演前秦王符坚,其余学生想象自己是朝中的大臣,让他们就是否南下发动对东晋的战争发表自己的观点。虚拟做一次古人,去体验古人的想法和感受,无疑会激起学生们极高的兴致。学生们纷纷发言,各抒己见,展开“朝廷大辩论”,这为分析淝水之战前秦失败的结局做好了铺垫。虚拟角色的扮演可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积极参与教学,学好历史知识。在丰富的历史内容中,可与古人互换的角色很多,不妨尝试做一次诸葛亮,唐太宗,画家,商人等等。如在讲授七年级上《丝绸之路》一目时,鉴于学生对丝绸之路早有耳闻,也很感兴趣,我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路线图展开合理想象:“假设你是西汉时长安城内一位丝绸商人,要把货物运到欧洲,你会走哪条路线,经过什么地方,沿途会遭遇哪些情况?”学生通过想象中的描述,把丝绸之路通向欧洲的路线,沿途经过的古城以及丝绸之路的历史作用都深深的印在了脑海里。

  三、极尽描绘渲染,妙用语言情境

  运用语言情境,主要基于三个因素。首先,对一些无法用实物直观,

  物象直观展示教学情境的章节,可用语言的声调、节奏、情感等多种因素,绘声绘色、勾画描述情境,启迪学生想象,引导学生“神游”于情境之中,增加对知识的感知和理解。其次,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思维能力逐渐增加,如果只靠直观性的教学情景,则容易使学生简单化,表面化,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培养和训练,也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满足学生对真,善,美的高层次追求。最后,相对其他的创设教学情境方法而言,教学语言情境的创设是最简捷,最方便,最经济的教学手段。但在运用语言创设情景时,一定要注意做到教学语言的准确,简洁和修饰与风格等。

  如在讲授八年纪上《戊戌变法》一课时,我向学生描绘了这样一个情景—1898年9月28日,在京城的宣武门外菜市口刑场上,一位高大伟岸的身躯,虽被五花大绑,但却昂首阔步走向刑场,大义凛然的说道:“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随后倒在屠刀下。死前他还曾在狱中留下千古名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个人就是甘愿为变法流血牺牲的谭嗣同。”通过这段语言情境的创设,渲染气氛,使学生为之肃然起敬,在感受到了谭嗣同坚定信念和人格魅力的同时,激起了学习课堂内容的浓厚兴趣。很好地完成历史教学三个维度的要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指出:“教师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策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效率。”可见,教学语言在任何时候都起着提纲契领、启迪思维,诱导引路的作用。

  四、联系社会生活,活用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最早是有由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来的。他说:问题情境是在一定的情景中(或条件下)依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需要解答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从而达到教学目标的实现。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在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中,教师通过对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进而思考,分析,逐步解决各个问题,最终理解学习的内容。这一过程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运用语言表情达意能力的重要途径。一个好的问题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

  在历史教学中联系社会生活,活用问题情境,就是要求教师在遵循课堂提问操作原则中的“适应学生知能水平的原则”下,从社会生活入手,和已有的知识常识,设置情境,并提出问题背景。如在讲授七年级下《隋朝大运河》一目时教师首先问学生:“现代的交通运输手段有哪些?”学生们很快答出:公路、铁路、航空和水运。接着老师又提出第二个问题:“在没有汽车、火车、飞机和动力轮船的现代交通工具的古代,大家设想一下,当时最经济,最便利的交通运输手段应是哪种?”学生很快得出结论:是水运。进而老师让学生拿出地图册,运用已有的地理知识来观察大运河走向,并阅读书上介绍大运河的内容,让学生对本目的重点产生浓厚的兴趣。然后老师则妙设连环问题,引导学生一环套一环学习、归纳,最后总结出大运河是“一条贯通南北的大动脉,有二千多公里,有三点(北起诼郡,南到余杭,中心在洛阳),分四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连五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经六省(河北,河南,山东,江

  苏,安徽,浙江)。循序渐进,由点及面。又如在讲授秦始皇“修长城”时,通过先行介绍长城是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用语言介绍和欣赏幻灯图片,再让去过长城的同学以及知道孟姜女故事的同学讲一讲长城的故事,并提出一系列问题:你是怎样看待秦始皇修长城的?是否有必要?当你登上长城时你有怎样的感受?你想到了什么?这样,通过设计一些或与学生阅历相关的,或与社会生活相关的问题情境,提出一些开放性的没有固定单一的答案的,一些求知、置疑、解惑的问题,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结合亲身感受,通过自己的分析和思考提出对问题的不同看法。这样,既完成了教学目标,还培养了学生敢想敢说的创新精神。

  五、引发辩论,假想,巧用推理情境

  推理是思维形式的综合体现,如果说思维是智力的核心,那么推理就是思维的关键,巧用推理情境就是对课堂教学内容中的一些历史规律性的内容,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的假想和辩论等形式,运用概念、判断的全部知识,形式巧妙地用已知信息,推倒出新的信息,加大逻辑思维的训练内容,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灵活性,敏捷性。推理是由一个或几个判断得出另一个判断的思维形式。依椐推理过程的方向不同,可把推理分为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创设推理情境时,我们也可据此划分演绎推理情境,归纳推理情境,类比推理情境。在讲授七年级上《三国鼎立》一课时,先向学生提出思考题:“不管古今中外,国与国之间的抗衡,在政治、经济、军事因素中,哪种因素起了决定作用?”让学生展开讨辩论。

  争论的结果必然是经济实力是首位的。接着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看魏蜀吴三国各采取什么措施发展经济扩充实力,并结合政治、军事等因素,试想一下三国中谁最有可能消灭它国完成统一?为什么?这样,从一般到特殊,创设演绎推理情境,让学生去假想,展开大辩论,总结出各国统治者重视发展生产的措施,每一国经济的特色,还要开拓思维从地理位置的优劣,后继君主的治国能力等方面考虑。最终得出合理的符合历史真实的结论。这样,在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之积极思考,积极参与教学学习中来,学会了正确认识事物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学会了运用思维的逻辑性和学习历史的方法。

  以上是我在历史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方法的几点尝试,今后在教学中如何能更好地更有效地发挥学生自主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还有待于教学实践中加以探索和总结。

篇五:历史情境教学的创设

  

  历史课堂情境创设方法归纳

  摘

  要:情境教学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属于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方法,越来越多的在历史课堂上得以运用。本文主要总结了以下六種情境创设的方法,以期更好地在历史课堂上运用情境创设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建高效高质的历史课堂。

  关键词:情境

  情境教学

  创设情境

  历史课堂中的情境教学,遵循反映论的原理,通过图片、幻灯、音乐、实物模型、多媒体语言等多种手段,创设具体生动的场景,激起学学习历史兴趣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历史知识。再现教材提供的情境,同生活实际密切联系,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历史事件和现象“活”起来,能够给学生创设一种鲜活的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唤起注意,体验感悟,探究发现,从而化难为易,促使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叙其事绘声绘色,状其物形象逼真,寓教于乐,愉快教学,激励潜能,创新思维,它是进一步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想象力及语言表达能力的非常有效的手段。历史情境教学,能充分利用形象,创设生动具体的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历史知识。

  一、利用影视片段,渲染情境

  影视片有着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利用特定的历史场景和细节能让学生有较深刻的印象。历史在教材的编写上是无法满足学生的这种细节需要的。语言描述是达不到影视的效果的。在上《抗日战争》时,我利用《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和在《太行山上》以及《南京大屠杀》等影视片段,让学生认识了中国军民的抗争和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

  二、利用诗词歌赋、口号、名言、再现情境

  诗词歌赋是文学作品,艺术的成分很多,但从《史记》到《资治通鉴》,都有极强的文学性。在历史的文学和文学的历史中彼此照应着。从屈原的《离骚》到杜甫的《三吏》《三别》,史以文传。无论是杜牧的《阿房宫赋》,还是李清照的《乌江》中“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历史的印迹是很深的。有人说中国的历史是家族史,有人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可我们的历史从来没有断过,因此不同的侧面也同样反映着历史,历史的解读的仁者见人智者见者的事。历代农民起义的号角与纲领,无论是谁也无法否定的真实性。这对学生来说也是很有启法性的。政治家、文学家他们的见识是一个历史的缩影,利用名家名言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说服力。

  三、用音乐辅助引入教学情境

  让历史课生动起来,音乐辅助能发挥出特有的魅力。借助音乐形象,烘托、渲染课文内容,把音乐和文字两者结合起来,作用于学生的听觉和视觉,视听结合,会起到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强化的作用。寓历史知识于艺术享受之中,能够给学生创设一种感人的情境,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许多知识,不仅能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还有助于更好

  地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如:在上八年级下学期历史《民族团结》时,用多媒体播放“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的歌词突出了教学主题,中华民族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在上到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时我播放了《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学生对侵略者的憎恨,对东北的同情油然而生。学生很快进入状态。

  四、用图物和实物,展示再现教学情境

  历史教学要讲究“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知识落实到图上,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而且,注重给静止的画面添加动感,静中有动,动静结合,使学生从有限的画面拓展到无限的画外,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除了教材中配有大量的插图、照片,教师平时要多搜集积累资料,再利用挂图、投影、剪贴画、录像,或利用多媒体,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地为学生创设一个形象生动的情境。要想使历史“活”起来、动起来,教师不但在黑板上边讲边画,还可以抽出时间到学生中间指导,激发了学生好学的兴趣。

  五、借助角色转换情境模拟,体验教学情境

  创编生动活泼的课堂情境话剧,借助角色转换、情境模拟,配以生动的语言、仿真的情境,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有耳目一新之感。在妙趣横生、乐意融融的环境气氛中,学到知识和技能,因而大大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激发了学习兴趣,使学生能深刻理解故事中包含的历史知识内容,并且培养了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真正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课堂小话剧:《辛亥革命的历史命运》,反映辛亥革命对农村的影响,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对阿Q的命运就不难理解了。让学生了解鲁迅笔下的阿Q是当时农村的一个缩影。另在上《南北战争》时让学生表演母女俩被拍卖被迫分离的情境,让学生激起对奴隶制的憎恨。

  六、创设竞争情境,引入竞争教学模式,激发学习兴趣

  国内外的大量研究表明,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适当开展一些合理的学习竞赛活动是必要的,也是有益的。布鲁纳就在他的发现学习理论中强调,学习的最好动机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是奖励、竞争之类的外在刺激。因此,教学中,针对学生,可适当创设竞争情境,引入竞争教学模式,以激发学习兴趣。例如,结合教材内容,充分利用课前两分钟,引导学生搞一些小竞赛,如朗读、朗诵、演讲、讲故事、猜谜语、背记格言警句、书法、听写字词、背诵古诗文、默写课文成语、介绍名胜古迹等等,同桌之间比,小组之间比,男女生之间比,班级之间比,把竞争带入历史课堂,利用学生自尊心、自我表现欲、荣誉感强,好胜不服输的心理年龄特点,在教师的引导调动下便可为课堂教学创设一种适合学生的竞争气氛,有效防止学生疲劳和产生厌烦情绪,积极地参与到竞争学习中,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

  现代教育理论“知情意统一”的观点认为,教和学是认知、情感和意志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正确处理好“情感”与“认知”的关系,充分发挥情境教育的作用,“课虽终,趣不尽”,巧妙地激发求知欲,形成新的启蒙点,让学生切身体验,增强其感性认识,对创新历史教学活动的开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金雨杉,刘芳.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教导刊(下旬),2017(08).

  [2]席云.创设历史情境,打造魅力课堂——兴趣·情感·升华[J].学周刊,2017(13).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篇六:历史情境教学的创设

  

  历史课堂情境创设方法归纳

  历史课堂情境创设方法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系列情境,让学生在其中自然而然地体验、感受到历史故事所蕴含的精神内涵及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原因,提高学生的历史认知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以下是常见的历史课堂情境创设方法及其实现步骤。

  1.视觉体验法

  本法利用视觉工具(如图片、视频、实物展示等),将历史文化景象完全展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不仅感受到历史文化的彩虹般多样,还能深度了解历史文化的价值和内涵,加深对历史文化的认知。实现步骤:

  (1)准备展示材料,如精彩的图片或视频片段。

  (2)设计问题或解释文化现象,引导学生认真看图或观看视频。

  (3)让学生分享并总结观察到的内容及对历史文化的感受。

  (4)探索并解释事件的前因后果及其涉及的社会文化背景。

  2.角色扮演法

  本法通过“扮演历史人物”或“复原历史事件”等方式,让学生体验原汁原味的历史文化,进而感受到历史事件的内涵与价值。实现步骤:

  (1)将准备好的历史事件或人物介绍给学生,让学生自愿选择所要扮演的人物或事件。

  (2)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和掌握所扮演的人物或事件的背景、性格和行为。

  (3)模拟或复原所扮演的人物或事件,让学生深度体验,例如通过讲故事、演讲或表演等方式。

  (4)总结并分析所扮演的人物或事件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和影响,归纳能够应用到现实生活中的智慧和价值。

  3.想象猜测法

  本法通过让学生通过想象猜测,了解并体验历史文化的传统、价值观念,提高学生的历史创造力。实现步骤:

  (1)引导学生了解相关的历史事件或人物,让学生运用所掌握的历史文化知识,猜测并想象出当时人们所面临的情境和感受。

  (2)让学生搭建想象的情境,大胆发挥创造力,通过创作、绘画、写作等方式来展示自己的想象。

  (3)引导学生总结体验,将自己对历史事件或人物的想象与所掌握的历史文化知识进行对比,反思自己的想象是否合理,提高学生的历史判断力。

篇七:历史情境教学的创设

  

  怎样创设历史教学情境

  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出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既迅速又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地发展,提高教学效率,这就是情境教学。近年来,我在学习和领会一些先进教学方法的基础上,侧重对历史教学创设情境做了一些初步而有益的尝试。实践证明,情境教学对激发和吸引学生主动学习历史课发挥了重要作用,收到了最佳的教学效果。下面我就介绍几种创设历史课堂教学情境的主要方法,仅供参考。

  第一,借用词曲、文物,动用直观情境。

  概括地说,情境教学要“形真”、“情深”、“意远”、“理念寓于其中”。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情境教学是让学生先感受、理解,后表达运用,或边体验、感受,边让内部语言积极活动,其过程即所谓的“物”→“情”→“辞”→“思”,这也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条规律。比如,在讲授“唐朝盛世的经济”一节中丝织业的发达时,教师与其花费许多口舌去介绍唐代绢与锦的特征与精妙,不如拿一件绢制品与蜀锦现场展示一下,让学生一目了然。简单说,动用直观教学情境的方法,就是把教学内容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迅速感知教材。教师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创设直观情境,把教学内容变为具体、可感的东西,体现教学的直观性原则,提高教学效率。历史学科创设直观教学情境还可借用古代诗词、名曲、字画、文物模型、图片、图表、组织教学性参观、旅游等形式进行。

  第二,极尽描绘、渲染,妙用语言情境。

  运用语言情境,主要基于三个因素:首先,对一些无法运用实物直观、物象直观展示教学情境的章节,可运用语言的声调、节奏、情感等多种因素,绘声绘色地勾画、描述情境,启迪学生想像,引导学生“神游”于情境之中,增加对知识的感知和理解;其次,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思维能力逐渐增强,如果只靠直观性的教学情境,则容易使教学简单化、表面化,不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与训练,也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满足学生对更高层次知识的追求;最后,相对其他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而言,教学语言情境的创设是最简捷、最方便、最经济的教学手段。我们在运用语言创设情境时,一定要在教学语言的准确、简洁和修饰与风格等方面多下工夫。

  第三,调动欲望、兴趣,善用想象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想像情境时,主要是围绕教学目的,充分利用教材内容,通过一些学生们感兴趣和特别喜好的事物或话题,引起学生的欲望并由此开导他们去想象。具体说来,可从三个方面入手去驱遣学生的想像:一是从历史人物入手,二是从历史事件入手,三是从历史文物入手。具体教例:据1990年国家有关教育研究部门在辽宁省对初、高中学生进行的调查和实验显示,初、高中学生对历史学科中有关“战争”、“外交”等内容最感兴趣。于是,在讲授“西晋和东晋”中的“淝水之战”时,我就安排一名学生扮演前秦王符坚,其余学生想象自己是朝中的众位大臣,让他们就“南下发动对东晋的战争是否合时宜”发表自己的观点,虚拟做一次古人,让他们根据当时的历史情况,站在古人的立场上去发表意见和想法。这无疑激起了学生们极高的兴致,学生们纷纷发言,各抒己见,展开了“朝廷大辩论”,为分析“淝水之战”前秦失败的结局做好了辅垫,使教学内容得以顺利解决。创设一些类似的教学情境,可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积极参与教学,学好历史知识。

  第四,联系社会生活,活用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依据教学内容向学生提出需要解答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达到教学目标。在历史教学中,联系社会生活,活用问题情境,就是要运用教师课堂提问应当遵循的操作原则中的“适应学生知能水平的原则”,从社会生活入手,结合学生们已有的知识常识设置情境,并提出问题背景。具体教例:在讲授隋朝大运河时,教师首

  先问学生:现代的交通运输手段有哪些?学生很快说出是公路、铁路、航空和水运。接着提出第二个问题:大家设想一下,在没有汽车、火车、飞机和动力轮船等现代交通工具的古代,当时最经济、便利的交通运输手段应是哪种?学生又很快得出结论,是水运。进而,教师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中国(地形、水系)地图册,运用已有的地理知识来观察大运河的走向,阅读历史教科书上介绍大运河的文字内容。然后老师妙设连环问题,引导学生一环套一环地学习、归纳,最后总结出大运河是“一条大运脉,由二百万人开凿,有三点,分四段,跨五河,经六省”,循序渐进,由点及面。

  第五,引发辩论、假想,巧用推理情境。

  巧用推理情境就是对课堂教学内容中一些含有历史规律性的内容,引导学生通过假想和辩论等形式,运用概念、判断等思维方式,推导出新的信息,从而加大逻辑思维训练力度,使学生的思维灵活敏捷。如讲授“三国鼎立”时,先出思考题:不管古今中外,凡国与国之间的抗衡,政治、经济、军事哪种因素起决定作用?争论的结果必然是经济实力是首位的。接着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看魏、蜀、吴三国各采取了什么措施发展经济、扩充实力,并结合政治、军事等因素,试想一下:三国中谁最有可能消灭它国,完成统一大业?为什么?这样,从一般到特殊创设演绎推理情境,让学生们去阅读思考,并就各国如何发展生产的措施、每一国的经济特色、军事地理和经济地理的优劣、后继君主的治国能力等主、客观条件进行全面考虑,最终得出了合理的、符合历史真实的结论。

  多年的教学实践令我有许多感悟,但感悟最深的是创设历史教学情境,它的实效性深受师生的欢迎,是大有可为的。

篇八:历史情境教学的创设

  

  历史教学情境的创设

  历史教学情境的创设

  一、问题的提出

  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调查与教育实习中,我们发现历史教学情景创设方面存在着一系列问题,直接影响了中学生学习兴趣和历史教学质量。

  1、语言情境缺少感染性。有一些历史教师进入课堂,缺少饱满的激情,语言苍白贫乏,没有亲和力、吸引力、感召力。

  2、问题情境缺少思维性。在课堂教学中,有一些教师由过去传统的“满堂灌”变为如今的“满堂问”,以问代讲。课堂看似热闹,学生发言踊跃,实则缺少思维含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联系现实缺少生活性。历史本来就是对学生生活比较遥远,创设历史情境的目的,就是拉近历史与学生生活的距离。但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虽然能够联系现实,但缺少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仍然难以理解历史、感悟历史。

  4、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方面,缺少目的性、针对性、实效性等。随着现代化教学技术、教学手段的提高,多媒体走进历史课堂,在渲染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增强直观性、生动性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使用不当、过滥的现象,由“人灌”变成“电灌”。缺少目的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长期以来,历史课程没有关注学生体验历史的问题,在历史课程中,学生缺乏对历史的体验。历史课教学过于强调知识的讲解和传授。教师围绕教材讲历史,学生围绕教材听课、做习题、测验考试。教师依据教材命题,学生靠死记硬背,把教材内容复现到试卷上。学生学习历史的心理活动基本局限于认知领域,情感领域的心理活动没有得到有效开发。历史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从积累历史知识到理解历史的过程”。可见,感知历史,或者说体验历史,是历史学习中的第一主要环节,也是基本环节。因此,如何创设

  历史教学情境,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历史教学质量就成为历史学师范教育专业必须研究的问题。

  二、何谓历史教学情境?

  何谓历史教学情境?如何使学生体验历史?下面两个课例对我们有一定的启发和帮助。

  案例1:在美国,有这样一堂历史课。老师一上课就宣布了刚刚进行过的考试的结果。当他发现一些考得不好的学生垂头丧气时,便说:“如果要想加分数,就给我10美元。但

  是,只能是白种人的学生。”学生们一听便都愤怒喊叫,拼命跺脚,把课本、书包扔向教师,表示抗议。老师则像变魔术一样,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盾牌来抵挡,并用水枪向学生扫射。学生们的情绪达到了愤怒的顶点。这时,老师才对他们严肃地说:刚才就是当年美国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反对种族歧视,组织示威游行而遭到白人警察阻挠的情景。他倒在了统治者的真枪实弹之下,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但他给我们却留下了《我有一个梦》。今天我们就来走近这位令人肃然起敬的历史伟人,学习他这篇著名的演讲(1)案例2:谁都知道美国独立战争。学生的教科书在说明战前宗主国英国和北美殖民地人民日益紧张的关系时,喻之为“家长和长大了的孩子之间的关系”.并提示孩子们:通过回想他们的父母公布新规定和强行让他们做什么事时的感觉,来领会这一关系。老师又是怎么讲的呢?一天上课,达塔老师宣布:“由于教学经费紧张,本来是免费提供的课堂用纸,今后5分钱一张。现在,大家拿钱来领纸,准备小测验。教室里一片喧哗,孩子议论纷纷:“这不公平,为什么事先不通知我们?为什么要5分一张?商店里真的不是这价钱啊!,”我的钱,买了纸,就不够午饭了,怎么办?“”怎么别的老师不收我们的钱?“看着学生的各种表情:沮丧、吃惊、生气、不知所措,有的甚至小脸都憋红了,达塔一再说:‘’对不起,可是我不得不这样办。”

  孩子们持续不安,老师坚持要收钱再发纸测验。一些平时的乖孩子.无可奈何地拿出零用钱,取了纸。接着又有一些孩子垂头丧气地

  说:“我会还钱。”也领了纸。一个叫艾米的女孩儿刚开始很坚决地表示:“我就不交钱。”到了这份上,也只好许诺以后还钱,领了纸。老师发了试题,学生们闷头做答。只见最后一题写道:‘’关于花钱买纸的事,不是真的。写出你当时的感受。“·达塔事后讲:“我是个不会说谎的人,得低头不看他们才能继续装下去。好几次我都快憋不住了,但还是忍住了。我是想让孩子们得到那种感受:当英国议会决定向殖民地强行征收印花税时人们的心情。”[2]

  什么是教学情境?应当说,上面两个案例就是典型。它告诉我们,所谓“情境”是指“对人引起情感变化的具体自然环境或具体社会环境”。所谓教学情境,是指知识在其中得以存在和应用的环境背景或活动,其特点和功能是能够激发和推动学习者的认知活动、实践活动以及情感活动等,能够提供学习的素材[3]。

  而教学情境作为课堂教学中富有感情色彩的场景和氛围,在完整意义上又分

  为人文情境与科学情境。其中,前者是感性的、具体的、情感化的,强调想像与迁移,审美与思辩;后者则是理性的、抽象的、简化的和实在的,强调的是理智与逻辑。只有这两种情境和谐自然地并存于课堂教学中,才可以使课堂教学生态趋于平衡。教学情境的特点:一是真实性。二是知识性。三是应用性。四是情感性。

  历史课程的所谓情境教学,就是根据情境教学理论、历史学科特点和学生学习历史的认知规律,在历史教学过程中,针对具体教学的目的和内容,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积极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以促使学生大脑的综合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建立愉悦的表象,优化认知过程,掌握历史知识,陶冶情操,建构正确的观点和能力的教学过程。

  三、创设历史教学情境的方法

  创设历史教学情境有多种方法,大致可包括:1、联系生活展现情境,强化学生的体验,增进对问题的理解。2、运用实物演示情境,让学生认识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增进学生的实感体验。3、借助图画再现情境,把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4、播放音乐渲染情境,真正实现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5、扮演角色体会情境,让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6、锤炼语言描绘情境,教学语言是创设教学情境的基础。7、结合实际优化教学情境,等等。

篇九:历史情境教学的创设

  

  历史课堂情境创设方法归纳

  历史课程是中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历史课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和体验历史,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在历史课堂中,情境创设是一个重要的教学方法。以下是历史课堂情境创设方法的归纳:

  一、情境创设的意义

  情境创设是指在课堂中通过创设一种类似真实场景的情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更加深入地体验历史文化,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思维能力。通过情境创设,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时间背景、人物关系、历史背景等,从而获得更为深刻的历史体验和历史认识。

  1、任务型情境创设

  任务型情境创设是指在课堂中通过任务或者工作的形式,让学生进入一种类似真实场景的情境,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主旨和意义。具体来说,可以让学生扮演历史人物、阐述历史事件,或者参与历史角色扮演等任务,让学生亲身体验历史事件的生动场景。

  逻辑型情境创设是指在课堂中利用情节铺陈,慢慢引导学生进入历史事件的主题和情感氛围。具体来说,可以采用故事、谜语、插曲等形式,讲述一些历史事件的小细节和语言文化,让学生从中总结历史事件的主旨和人物性格。

  感知型情境创设是指在课堂中通过感官刺激,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感受历史事件的意义和文化。具体来说,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音频、视频等,让学生感知历史事件的场景、音乐、语言等,从而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历史文化素养。

  三、情境创设的实践方法

  1、积累资料

  情境创设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历史学知识,同时需要教师积累相关的历史文化资料。教师可以从多个渠道上获取历史资料,如图书、文献、网络等,及时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相关文化信息。

  2、选取合适的情境

  合适的情境创设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学习水平、兴趣等因素。教师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历史区间上选择相应的情境,以及采用多种类型的情境创设方式。

  3、引导学生参与

  教师在情境创设中需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发挥学生的思辨能力,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犯错误也要鼓励学生从中吸取教训,以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历史素养。

  1、情境创设要具有真实性

  情境创设是通过一种类似真实场景的形式进行,因此需要具有真实性和可信性,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内涵。

  2、情境创设需要避免简单化

  情境创设需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但也需要考虑到学生的能力和认知需要。因此,情境创设需要避免过于简单化或难度过大的情境。

  3、情境创设需要注意身体安全

  情境创设可能涉及到一些身体活动或认知任务,因此需要注意学生的身体安全问题,以免发生意外,影响情境创设的效果。

  总之,情境创设是历史课堂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历史文化,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推荐访问:历史情境教学的创设 创设 情境 教学

版权所有:kk秘书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kk秘书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kk秘书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闽ICP备180287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