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kk秘书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与对策8篇

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与对策8篇

时间:2023-08-27 10:40: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与对策

  

  浅谈小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及对策

  【内容摘要】小学生时期是人的行为、性格和智力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由于身心变化比较快,加之文化知识及社会经验的不足,小学生很容易产生不健康的心理,导致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排除小学生认识、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障碍,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优化他们知、情、意、行等方面的素质,使他们形成良好的品格和健康心理,这是小学教育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心理问题

  教育策略

  健康成长

  以下是根据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谈谈对小学生心理不健康的主要表现、成因及教师在防治小学生心理不健康的对策。

  一、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入学适应问题。

  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有一个逐渐适应校园生活新环境的问题。对小学一年级的新生来说,从校园的自然环境到教师同学这样一种人际关系环境都是陌生的,还有学习的压力,校规校纪的约束等,这一切都构成了新入学儿童心理适应的严峻挑战。这种适应不良大多表现在:产生情绪障碍,如焦虑、不安、抑郁、害怕等;注意力不够集中,然后对学习失去兴趣;不能约束自己,总是违反纪律等。一般经过几周的自我调节能够逐渐适应,少数学生可能会持续数月之久。通常个性内向、胆小、谨小慎微、急躁和情绪不稳定的学生容易出现入学适应不良。

  2.学习方面的问题。

  生理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由于学生学习竞争加剧,学习负担过重,同时学校、教师、家长又过分看中分数,给小学生造成严重的生理和心理压力。儿童年龄越小,学习过程中越容易产生疲劳,如果学生的学习持续时间过长,很容易造成学习疲劳,若学生长期处于疲劳状态,会使其视力下降,食欲不振,面色苍白,大脑供血不足,瞌睡,失眠等。在心理方面则会产生抑郁,烦躁,信心不足,记忆力减退,注意力难以集中,思维迟缓等现象。

  3.厌学与逃学问题。

  据调查,有厌学情绪的小学生占总数的8%左右。这些小学生主要是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比较吃力,导致长期跟不上进度,又缺乏赶上去的勇气和毅力,家长和教师也没能及时地给予鼓励,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他们或者在课堂上东张西望,神不守舍;或者在下面偷偷看动画书或玩玩具;要么就在课堂上打瞌睡;或者干脆逃学、旷课,到处游玩。还有一些优等生,由于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一旦别人超过自己或自己的目标未达到,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4.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

  人作为社会人,都有与人交往的需要,通过正常的人际交往、沟通,人就能获得正确合理的社会知识经验,同时获得生活学习的知心朋友,获得困难时的支持帮助者。而如果缺乏正常交往,就会使人无法满足依恋感,内心苦闷而无法宣泄和排除,影响了儿童正常的人际交往与心理需求,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有害的。由于目前的小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孩子常常是在“以自我为中心”的“顺境”下生活的,因此,学生普遍存在着较任性、固执、依赖性强的特点。当他们进入一个新的集体后,在集体中的位置已改变,但仍然以自我为中心去与人交往,因而在与他人交往中常常是唯我独尊,不能善解人意,遇到困难不能克服,也不想克服,缺乏自信心,从而致使小学生不能也不会与人正常交往。小学时期,教师是学生理想的目标,公正的代表,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与爱。

  二、应对小学生心理障碍的主要对策

  俗话说:“心病还需要心药治”。心理疾病虽然形成原因复杂,处理起来较为棘手,但是并非与生俱来,更不是不可救治的。关键在于要以人为本,对症下药,才能收到积极的成效。在实践中,本人认为,可采取以下方法:

  1.注重学生的家庭教育。

  教师要善于和家长合作,共同完成孩子的教育。教师引导家长在对孩子提出要求时,需要征求孩子意见。对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尊重孩子成长的自然规律。家长都希望孩子健康成长,但是不少家长望子成龙,给孩子施加过大的压力,从而导致孩子身心得不到适当的放松。教师多与家长沟通,同时要善于反思,帮助家长对孩子进行科学引导,从而使孩子形成健康人格。

  2.注重学生的学校教育。

  学校树立良好的校风,为小学生和教师营造一种良好的氛围,这也属于一种凝聚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小学生的集体意识,进而在学校生活中履行应尽的职责。在这种环境下,小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班集体是小学生在学校生活和学习的基本单位,为小学生走向社会起到一个过渡作用。如果班集体中存在不利于小学生发展的因素,则会对小学生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一些班级内,存在一些不健康的小群体,这一群体长期欺负其他小学生。针对这一情况,如果教师没能及时发现,就会导致小学生产生紧张和惶恐等情绪,致使进一步发生混乱。这一问题的存在,不管是对被欺负的学生,还是对于欺负他人的学生均会带来一定的心理问题。

  所以,好的校风、学风、班风都能让小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3.注重小学生完善自己的个性

  (1)小学生要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并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

  小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和社会交往,如夏令营、手拉手活动、体育比赛、文艺活动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多种多样的兴趣和爱好,学会观察、分析、评价自己,逐步形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制的良好心理品质,满足自己接触社会,进行社会交往的较高级的需要,也有利于形成并长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那些已经形成的不良行为习惯,小学生应当在教师和家长的直接指导下,努力抑制和改正自己的缺点,发扬自己的优点,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

  (2)小学生要学习一些简单有效的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小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有以下几种常用方法,如:学会放松,知道紧张是正常的心理反应,是可以通过想象、转移注意力、调整呼吸、体育活动、听音乐、唱歌、阅读、睡觉等方法调节放松的。与人谈心,要使小学生知道有问题要学会求助,在学校可以找老师、心理辅导老师谈心;在家里可以找长辈、亲友谈心;在社会上也可以有谈心的对象,如心理咨询电话等等。学习写日记或周记,小学生要学习用笔与自己谈心,把心灵的轨迹用文字描绘下来,对心理健康成长有很大的帮助。

  总之,使学生学会学习和生活,正确认识自我,提高自主自助和自我教育能力,增强调控情绪、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心理潜能,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可持续发展,让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附:1.参考资料来源于杨柳区班主任工作室。

  2.参考资料来源于心理教育网《小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

  3.参考西林县八达镇第二小学校本研修《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

篇二: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与对策

  

  浅析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与教育措施

  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家庭教育理念的变化,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受到关注。笔者认为,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心理问题日益增多。小学生在面对考试、家庭关系、同学关系等问题时,会出现情绪波动、情绪不稳定等问题,生活中的小事也会引起他们的负面情绪。

  二、心理困境加深。对于一些家庭困难较大、学习压力较大、成绩较差的小学生,心理困境加深,容易出现厌学、消沉、自卑等情绪。

  三、心理问题埋伏在内心深处。小学生往往不会将心理问题表现得十分明显,有些问题可能被家长、老师忽略,长时间积累下来,也可能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

  为了保证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教育措施:

  一、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当加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让孩子们知道如何保持心理健康,以及遇到问题该如何应对。

  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家长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应当加强对孩子的关注和引导,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调节情绪。

  三、建立心理支持和咨询机制。学校可以设立心理咨询中心,为小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也可以安排专业心理老师为学生授课,提高学生们的心理素质和自我调节能力。

  四、注重个性化教育。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背后,可能与学生个性、情绪等因素有关。因此,学校老师需要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五、建立积极向上的氛围。学校可以开展一系列体验式、升华式的活动,引导学生们形成积极向上、阳光向善的心态,增强他们的心理抵抗能力。

  综上所述,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各方面共同关注和解决。我们要从教育环境、家庭教育、个性化教育等方面入手,针对问题制定针对性的措施,让小学生快乐成长。

篇三: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与对策

  

  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初等教育系初等教育专业2011届

  林艳红

  指导老师:教育学院

  黄鹤良(助理研究员)

  摘要:对于当代小学生来说,心理健康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容于小学。随着全国各地小学素质教育的实施,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意识到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里的重要性。本文通过分析当代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得出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存在的主要问题,再提出相应的对策,在恰当的心理科学的有效指导下有序而地开发学生在心理方面的潜能,以期能够达到帮助学生本人以及老师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防止学生进一步产生心理上的异常,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形成并塑造良好的心理人格和素质。

  关键词: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咨询

  正文容: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容。纵观建国后的几十年间,我国的学校教育大多采用的是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这其中虽然培养出了众多于国于民有用的大量人才,但这也同时存在着相对更为重视学习成绩、轻视品德教育,重视身体素质、轻视心理素质的不良现象——学生的心理问题较少(部分地方甚至是极少或者不被)受到重视。庆幸的是,在这些年来,随着教育界理念的发展,以及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入,以往应试教育中所存在的种种弊端日益被人们所理性认识并承认。为此,我国教育机构的有关人士明确地提出了学校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口号,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水平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

  为关注心理教育成果,了解在我国普遍开展的学校心理教育的大背景下我市小学生的心理状况,我在网络上进行了一些资料的收集,并结合在我实习时采集到的DOC格式.

  数据进行了测验,旨在了解本市小学生的普遍心理现状,分析本市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及成因及其成因。根据华东师大心理学系编制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entalhealthtext,简称MIIT)为主要构成方向的调查研究。其一共由8个方面构成,分别为: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每一个方面的得分可以按照一定的比例转换成可以互相对比的标准分,8个方面的标准分相加即为整个调查的焦虑倾向的标准分。这个调查从若干所小学的三年级到六年级抽取,总共抽取了346个人,男女比例为186:160,年龄段集中福州小学生MIIT分性别结果1086420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度量表项男女在8——16岁。

  通过这个调查研究发现,我们可以很直观得了解到小学生心理健康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得分(一)冲动倾向和恐怖倾向。通过分析调查数据,结果表明:占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前两位的分别是冲动倾向和恐怖倾向。在这里我想要对这两个倾向做一点说明:这两者都是情绪方面的问题——根据心理学教材的定义,冲动倾向是指“无缘无故地想大声哭、大声叫,或者一看到想要的东西就一定要拿到手”。其中,家庭教育与之无不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如果孩子的要求在家庭中过于容易被满足,就易使孩子养成固执、任性及情绪易变的不良心理特点。首先造成的主要原因则是由于过度的父母溺爱和娇生惯养,从而形成了过强的依赖性、独立性格的缺乏等等。其具体表现往往为在独自一人的情况下无法安定下来。其次,在冲动倾向和恐怖倾向的形成过程中,在应试教育下只重视知识教育而忽视儿童人格和个性的培养的形式下的错误的教学观也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学生过早地承担较大的学习负担,加上家庭和学校又没有对其施以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学生的情绪就容易失调。

  (二)对人焦虑。是导致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第三位因素,主要表现为:在人多的时候往往会觉得不安,在被他人议论或批判后会有很落寞或失望的感觉,而且在人际关系上也较为容易产生焦虑心理。这些学生面临着各种精神压力,因为人际关系冲突比例较大,且由于同学关系紧和冲突而患病,比如学校恐惧症,或出走或自杀的情况也屡见发生。

  DOC格式.

  (三)自责倾向。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中排行第四的是自责倾向。自责倾向是指事情的发展不如意或是和自己原本的意图不同时,学生总是会认为是因为自己做得不好,从而对自己所做的事产生一定的恐惧心理。究其原因,自责倾向产生的根源是害怕他人会对自己失去爱而感到不安。当小学生觉得自己受到了父母、老师或者同学的冷落,从而觉得自己被抛弃时,往往会形成自责倾向。如:当父母、教师或者其他对孩子来说是占据了比较强势地位的人对孩子过分严厉、不可反驳、专制地挫伤了儿童的自尊心时,儿童从权威人士身上感受不到爱,从而便会较为容易出现自责心理;当对过于渴望别人对自己的爱时,有可能仅仅是一点小事就会使孩子感到自己不再被他们所爱了。而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往往会有很强的依赖心理。现在的小学生,绝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许多人从小养成了自我为中心,不关心他人,依赖性强、不容他人等不良倾向。而且孤僻、不合群的情况也很严重,这使他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面临很大的问题。如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已经成了一些家长的愿望。家长就把注意力放在孩子是不是能考“双百”上。一旦成绩不理想,就连吓带逼、连骂带损,给学生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从而便会较为容易产生自责倾向,把学习视为畏途。

  (四)男女差异。在这个测验里,大多女生的得分都高于男生,这也就表明了一个需要我们重视的现象:产生差异的四个问题恰恰就是小学生最易发生心理问题的5个容中的4个。话句话说,在小学生中,女生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1.在学校中,教师们对于不同性别的学生通常会采用不同的教育手段,使男女生在遇到不同的奖惩情况时,往往会认为这是由于他们的性别不同造就的。从而使自己与异性之间不自觉地划出一道结界。(最显著的表现:三八线)

  教师通常的性别角色教育可以追溯到在学校教育实践中的早期,但教师却往往没有意识到他们正在对男女生进行不同的教育(Garrahy,2001)。儿童倾向于将不同性别区分开来,而教师通常允许甚至是鼓励这种隔离(Thorne,1993)。此外,儿童也会有这样的经历:他们在幼儿园和小学的老师里女性老师往往占据了大多数。在许多小学里,仅有的男性角色是他们的监护人。女小学教师在教育方法上往往和男性老师有所不同(Montecinos&Nielsen,1997)。据报道称,女性往往在小学时就选择想要成为小学老师,而男性往往并非如此。而且,相比于男性,更多的女性从事小学教育的时间要更长。这些不同有可能影响了男女之间价值观的不同。

  2.除去学生主动和被动地将自己与异性隔离开,还存在着其他的原因。

  国外曾经对这个问题做过不少研究,总的来说就是社会在对于女性外在的要求要高于男性。人们总是对女孩子的坐、行、说话语气和姿态等有较大的要求,相反DOC格式.

  地,对男性的要求就没有这么严格,女生也因此要背上较大的心理负担。

  3.除却自身条件,环境——家庭和学校——同时也是使学生因性别差异而出现不同心理问题的一大重要原因。

  在传统的中国家庭中,“男主外与主”的家庭模式使男孩子在潜意识中认定自己应该是“坚强”的,父亲的榜样使男孩子们养成了不将委屈、难过等表现出来,久而久之养成较为坚毅的性格;而母亲温柔、柔弱和细腻的榜样使女孩子们使对家人的来往更加注重,对于社会上和外人的交际却是相对轻视,导致对于一些对外交际方面较弱。就如之前所说,由于长期以来学校中男女教师比例的较大失衡(女多男少)使小学校园中“阴柔之气盛,阳刚之气靡”的状况持续了许久。在这样的环境中,男生会觉得自己处于一个“弱势”的环境,更由于影响自己的人女性居多,从而使男生自己的角色认定在社会期许和女性教师的管理下产生偏差;而女生则处在一个相对强势的环境中,相对于她们的男同学,他们有了更符合自己的性别的参照对象,但由于年龄上的差异,和榜样的相似度毕竟相差甚远,进而产生心理上的问题。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一)重视心理健康发展,更新教育观念。

  人格的基础通过教养与教育在青春期之前基本形成,这无论从脑生理学的角度,还是大脑新皮质(知性部分)的功能业已基本完成的角度,都已经得到了证实。而且,思春期以后,人生旅途中发生的诸多问题,都将受青春期之前形成的性格倾向所影响。另外,构成人类心理本源的大部分潜意识或前意识,皆形成于这一时期之前。

  所以说,相比于学前时期的幼稚和无法沟通,中学时期的人格相对成型,小学是培养一个人的健全人格,完备的、健康的心理素质的最重要时期之一。过去的几十年里,甚至是我国的历史上,我们的教育一向是以应试教育为主。这也就是说,除却学生的智力上的培养,其他方面往往得不到相同地位的重视。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往往得不到来自于老师和家长的重视。久而久之,学生自己也不会重视自己的心理问题,这也是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若不及时加以关注,会有一小部分小学生群体中的心理问题会渐渐得到发展,从而导致在今后的时间里成为足以影响生活、学习或工作的重大心理问题。班主任是学生最信任的,因此,班主任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教师的一言一行、为人处事的态度都会对学生长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教师要DOC格式.

  以饱满的情绪、乐观的心境感染,当工作中遇到挫折时,要一如既往的、充满自信的面对一切,以自己健康的心理来影响、教育学生。班主任平时还要注意选择一些勇敢进取的人物作为孩子学习的榜样。在学习中表扬先进,激励落后。其次,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个人的心理适应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在生活实践中磨练出来的。课和课外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课外活动能培养学生自主、自立、自强能力,对提高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同样至关重要。

  (二)正视心理咨询的意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在我们国家心理咨询还不普及,提及心理咨询这个词,很多人会立刻把它与“精神病”、“心理变态”等字眼联系起来,认为只有那些心理有严重障碍的患者或是精神病人才会去咨询。其实,人们寻求心理咨询员的帮助,就像对好友倾诉心声一样随意,只不过咨询员接受过专业的训练,在倾听当事人的苦闷与愤懑的同时还可以帮助当事人找到心结所在,及时提供建议,给予引导,让当事人以一种良好的心态面对周围的一切。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Rogers,1902-1987)认为,咨询员能够给予当事人一种安全感,使他们能从容地放开自己,正视自己曾经否定的经历。

  小学生生长的环境中,应该培养起一种促使小学生在心理出现疑惑时主动寻求心理老师的帮助的良好习惯;同时要明确地告诉学生,心理咨询是每个人或多或少都需要的一种帮助,使人们的意识里不要将心理咨询等同于心理变态,减轻直至消除学生在进行心理咨询时的压力。并且要给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以活动为主,对场地、设备等有一些特殊的要求,如有些学校设置了专门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使用的小班化教室,以保证让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参与活动教室的桌椅、环境等都进行特殊布置,以保证活动的有效性。还要给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任课教师要提高自身业务素养,需要经常外出学习、交流,需要购买相关的图书、订阅相关的报刊,经常要制作一些订件,要开展科研活动等,这些都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必要措施,学校应当在经费上给予支持。

  (三)认识心理教育的重要性,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一致。

  学校应积极保持和学生家庭以及监护人的联系,使家庭教育和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保持一致,尽可能地使小学生的监护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保持在一个对小学生相对有利的方向,并减少在学生面对不同的教育丈量手段时对于该接受哪种教育的疑惑。学校方面,学校应将心理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议事日程,加强对心理教育的组织领导,校长、科研室、教导处、班主任及全体教师都要参与到心理教育中来,既开设开展心理咨询、专门的心理教育活动课,又要将之渗透于DOC格式.

  学科教学之中,并注意邀请心理教育专家及时予以指导。心理健康教育是预防性教育,重点摆在学生心理行为的训练和引导上,不要过多地传授心理知识,避免学科化和医疗化倾向。同时通过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的及时咨询指导、矫正训练,提高其认知评价水平和应对技巧并予以适当磨练,增强他们的适应能力和抗挫能力,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家庭方面,父母应开辟与子女沟通的多种渠道,使子女随时能与教师、家长、同伴沟通,让学生有机会也世界观有场所进行倾诉,共同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特别是要转变家长的意识和改进教育方法,因为家长教育观念、教养水平,包括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对学生产生的影响特别明显。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脱节甚至相矛盾最易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障碍。

  (四)根据不同学生群体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治疗办法。

  以不同性别为例,男女小学生之间由于不同的社会期望、家庭教育和学校环境、交际不同而产生的心理问题,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需要有不同的切入点和教育方法;而在进行心理健康咨询和帮助时,要结合学生的背景、环境以及不同的心理素质,对症下药,将学生的心理引向健康而积极的方向。实践证明,较强的自信心不仅能使学生在学业上取得更大成功,也会使他们在日后的社会生活中取得更大的成就。在我们长年的教学研究中发现,一些智力超常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往往都有争强好胜的精神,具有很强的自信心。相反,那些常常抱怨自己头脑不聪明、智力低下的人,往往不是由于他们的智力低下,而是由于他们缺乏足够的自信。因此,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帮助他们树立坚定的自信心,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素质是我们广大教育者必须探索的课题。也要正确培养学生男女观念的差异,强调男女平等,不增加女生的心理负担

  这时,教师应该针对不同性别的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指导,懂得欣赏我们的学生,对学习基础比较差、意志力弱的女学生,要善于发现他们在某些方面具有的相对优势,让他们在回答问题、顺利地完成作业和发挥特长活动的过程当中,不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逐步地树立自信心,不至于使女生同社会上和外人的交际相对轻视,导致对于一些对外交际方面较弱而使自己产生自卑的心理。

  通过以上几点表明,作为教育的初级阶段,小学教育起到了衔接早期教育到中等教育的重要作用。在这个阶段,小学生的心理养成也就对其将来的性格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心理健康,绝非一句空话,或是一件容易达成的事情。为人们所重视的今天,心理素质的培养更应该占据小学教育的一大部分。受过专业培训的心理教育人员在学校教职人员的配置中更应该占据一定的比例。DOC格式.

  总之,随着各个社会团体的重视,以及人们对于心理教育的认识的加深,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战场已经渐渐在学校中扎根,而作为真正意义上学生接触得最早的学校,小学就成了整个心理教育的基础阶段。这不仅仅需要学校中配备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来对学生进行好的专业心理教育,其他科目的老师在教学中也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所秉持的原则和方法充分而全面、正确地运用到教学中,以期达到使两者有机结合,确保小学生以及今后各个阶段的健康成长,使学生的人格和心理得到长久良好的发展,使其可以适应未来的社会需要,在个人能力和良好的心理养成上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国家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2年8月颁布.[2]周步成

  等,《心理健康诊断测验》华东师大:华东师大心理学系,2009[3][美]琳达·布兰农著,《性别:心理学视角》,:大学,2005:297.[4][日]吉田裕二著,项秋华译.自我分析,:经济管理,2005:147-149.[5]慧芬

  等.《心理咨询的理论与方法》,武昌:华中科技大学,2006:1.

  DOC格式.

篇四: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与对策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浅谈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作者:吴梦蝶

  来源:《新教育时代·学生版》2019年第41期

  摘

  要:当今社会是飞速发展的时代,是高度的现代化社会,所带来的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比以往社会还要多得多。而小学生、青少年们面对急剧变化的世界,由于自身经验不足、心理结构又整处于调整阶段,身心尚未发育成熟,和成年人相比,还不足以承受和应付当前的一切。所以更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因此,加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解决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以及预防小学生心理健康已成为学校的重要任务。笔者,以促进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为目的,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出发,结合当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希望能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献计、献策。

  关键词:小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现状

  对策

  引言

  1.写作背景

  当今社会是飞速发展的时代,更是人才竞争的时代,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在人才竞争中脱颖而出,而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人的综合素质中重要的组成之一。目前,我国的小学生中一部分仍然是独生子女,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随着他们生理、心理、情感、人格的发育和发展,面对竞争压力的增加以及思维方式的转变,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上、人际交往里和自我意识上等方面可能会产生或遇到者各式各样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将会对小学生的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严重情况下会使得小学生出现一系列的严重心理问题,如:行为缺陷和人格障碍。因此,及时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小学教育中不能缺失的一部分,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巨大的挑战。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1.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在以多种多样的形式蓬勃发展,一方面,学校开展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同时也进行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初步培养了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让他们参加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学习。另一方面,在不知不觉中加强了地区间的交流与合作。当前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呈现出了以下特点:經济发达的地区和

篇五: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与对策

  

  小学儿童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

  摘要: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就是小学生在身心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心理冲突、困惑、挫折、烦恼等现象。本文根据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来加以分析,并试图找出有效的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有助于小学生了解心理现象,获得心理健康,走出心理阴影。笔者结合小学生普遍的心理健康状况,观察并总结了其主要表现,探讨了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并从小学生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对小学儿童心理健康存在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

  关键词:

  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原因分析、对策

  1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小学儿童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引起教育界以及全社会的重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社会结构在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学生所承受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从社会上看,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社会信息量的激增、就业制度的多元化,影响着他们对未来成长的考虑;学校里,升学的压力、考试的紧张、作业的繁重、成绩的优劣以及老师的批评、同学间的交往使他们感到苦恼,形成沉重的心理负担;家庭中,父母过高的期望、家庭的破损、生活水平的高低等也使学生出现许多心理问题。这一切,使学生的心理状态动荡多变:独立与依赖、现实与幻想、开放与闭锁、成熟与幼稚、自觉与被动等心理矛盾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一些难以排解的心理问题往往积淀成心理障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要更好地进行教育活动,造就未来的建设人才,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适应将来的需要,就必须重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1]

  2小学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

  目前,我国小学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如下:

  2.1学习方面的问题

  不同年级均存在着厌学、依赖、困惑等学习心理障碍。表现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害怕作业多,做作业依赖家长,考试时顾虑重重,致使大脑呈抑制状态。

  2.2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

  小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是指与同学、教师以及与父母之间的关系紧张,而产生的焦虑问题。人际关系焦虑,指在交往过程中焦虑不安,无所适从,或者唯我独尊,不愿与他人交往,或者顾虑重重,防范过当。

  在与同学的交往过程中,由于交往经验的不足和交往技能缺乏,小学生经常感觉别人对自己的不友好,其他人不理解、同情自己。在交往过程中以自我为中心,任性,不懂的分享,甚至遭遇交往挫折时情绪极为低落或出现攻击性行为,一些儿童很难融入集体生活,因而被同学孤立。

  家庭相对于学校应该更让儿童感觉安全和放松,但由于家长不切实际的期望和不当的教养方式,导致一些儿童与父母关系紧张,有的甚至在父母面前不敢说话,与父母缺乏必要的沟通,甚至亲子之间武力相向。

  教师在学生的学校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将左右学生的情绪与行为。如果教师在处理学生某些行为方法不当,易使学生心理受挫,面对教师产生厌恶和恐惧心理,导致师生关系紧张。

  2.3个性心理的问题

  由于小学阶段是儿童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极为动荡的时

  期,因而小学生在此阶段个性心理问题也较为突出。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1.是自责倾向

  指当发生不如意的事情时,经常认为自己不好,对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惧的心理,其形成的根源在于对失去别人的爱感到不安。这一现象在小学生中较多见,当受到父母、教师和同学的批评和指责时,有些学生经常体会到被父母、教师和同学抛弃,而形成自责倾向。

  2.是自我中心

  指小学生任性、固依赖性强,常常唯我独尊,不能正确理解别人,遇到困难不能克服,容易妒忌他人。缺乏同情心和宽容精神。

  3.是意志力薄弱

  这类学生主要表现为自制力差,缺乏行动的目的性和一致性。做事容易半途而废,不能经受学校和生活带来的竞争,不能正确地面对挫折。当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无所适从,采取消极的逃避方式。如与同学产生矛盾就逃学等。4.逆反心理严重。表现为不听家长和教师的劝导,故意对着干;当得不到教师和集体的重视时,用恶作剧来显示自己,常常表现出自己年龄、身份能力极不相称的幼稚行为,对别人的议论十分敏感,少言寡语,不愿与同学交往。

  3影响小学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

  影响小学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大致可以分为生物因素、环境因素和主观因素。

  3.1生物遗传因素

  生物遗传因素的影响主要有遗传因素、发育特征、疾病或身体健康状况等。

  1.遗传因素

  一般讲,人的心理活动是不能遗传的。但是,一个人作为身心兼备的整体,与遗传因素的关系又是十分密切的,特别是一个人的躯体、气质、智力、神经过程的活动特点等,受遗传因素的影响更为明显。根据调查和临床观察表明,在精神病患者的家族中,患精神发育不全、抽疯发作、性情乖僻、躁狂抑郁等神经精神病或异常心理行为表现的人占相当比例。例如,对躁狂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患

  者亲属的患病率的调查数据显示,精神疾病发病的原因确实具有明显的血缘关系,血缘关系越亲近,患病率越高,而这正是遗传因素的影响。

  2.发育特征

  发育特征指不同年龄阶段表现出的身体和心理特征,如青春期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变化与个体的自我意识与情绪。发育特征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一方面表现在特定的发育阶段容易产生一些特殊的带有共性心理健康问题;另一方面表现在由于个人发育的差异性表现带来的一些个别性的心理健康问题。

  青少年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由于这个期间的发展是非常复杂、充满矛盾的,又称为“困难期”、“危机期”。其主要特点是身心发展不平衡、成人感和半成熟现状之间的错综矛盾及这些矛盾所带来的心理和行为的特殊变化。青少年学生的情绪变化强烈,带有冲动性,且不善于用理智来控制自己的情绪。当出现抑郁、焦虑、愤怒等消极情绪时,应教会他们积极应对方法。如纠正非理智的观念,参加文体活动来转移注意力,对自己进行心理暗示,理性面对情绪的周期变化等。

  3.疾病或身体健康状况

  身心是交互作用的,疾病或身体健康状况的变化,会影响到个人的心理健康。特别是一些较重的慢性疾病、伤残要带来一个人新的适应课题,对心理健康产生较大的影响。例如内分泌机能障碍中,最突出的如甲状腺机能混乱、机能亢进时,往往出现敏感、暴躁、易怒、情绪冲动、自制力减弱等心理异常表现;肾上腺素分泌过多会引起躁狂症,而肾上腺素分泌不足则可能导致抑郁症等。如斑疹伤寒、流行性脑炎等,由于病菌、病毒损害神经组织结构而导致器质性心理障碍或精神失常,它可以阻抑心理的发展,造成智力迟滞或痴呆。

  3.2环境因素

  1.家庭因素

  家庭是儿童最早接触的环境,儿童总是在家庭生活中开始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慢慢获得成长。家庭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父母的教养方式与态度。而不当的教养方式又可分为两种:一是过份包护型。父母为子女代劳生活中一切的事情,帮助他们解决一切难题,其实就是溺爱。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往往会形成懦弱、依赖与无能的个性心理特征。二是

  过份干涉型。父母过度限制子女的言行,这样使孩子缺乏思维的批判性,做事没主见。三是严厉惩罚型。家长教育孩子的态度生硬,对子女缺乏感情,言语粗鲁,强迫子女接受自己的看法与认识,挖苦责备、大骂孩子,损伤孩子的自尊心。这种教育方式可能使孩子的性格压抑,心理自卑,缺乏独立能力,影响孩子的健康人格发展,同时也可能使孩子像父母一样粗鲁,没有教养。[2]

  二是家庭结构的完整性。有研究结果显示,结构健全和谐的家庭,有利于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而破例家庭或父母不和谐、经常争吵以及单亲的家庭,对儿童身心健康的成长有明显不利,使儿童产生躯体疾病、心理障碍的几率比较高。[3]

  三是父母的过高期望与溺爱。父母的要求和期望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往往因对孩子的过高期望而对他们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当孩子达不到这些要求时,他们就很容易产生挫败感,失去信心,而父母如果此时对他们横加指责、批评、打骂,就会使他们逐渐聚集起一些负面情绪,不利于其健全人格和个性的形成。

  四是家长缺乏正确合理的教育方法。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已经送到学校,教育孩子就是老师的事情了,对学生放任自流,所以导致学生在学校乖巧听话,回到家后又成为皇帝、公主。经常听到一年级的学生家长说:“这孩子就听你们老师的,老师说一句顶我们说十句。”这也充分说明当今的家长缺少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不能在第一时间找家长来解决,而是寻找能帮助他们的老师。

  2.学校因素

  一是学习压力。小学生除了应付学业压力以外,还要承担课外学习的压力。超负荷的学习使小学生天生的求知欲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厌学。

  二是人际关系。当代的小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电视、电脑都是他们的玩伴,缺乏与同龄人的交流,导致一些小学生不知道如何与同学和老师进行适当的交流而产生敌对、自卑、焦虑甚至厌学、自闭等不良情绪和行为。

  三是教师教育方法不当。教师的教育方法对学生的影响也是十分显著的。有的教师不了解学生心理而采用简单化、一般化的、惩罚性的教育方法来处理学生问题,使他们感到极大的委屈、沮丧和愤恨,导致学生心理失常甚至自杀的情况。

  3.社会因素[4]

  一是现代传媒的负面影响。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电视、网络、杂志、报纸、书籍、电影等现代传媒信息也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了一定消极影响,如电影、电视对暴力行为的渲染,容易使缺乏是非辨别能力的小学生去模仿、学习,对他们的行为产生误导作用。另外,一些地方的网吧等娱乐场所管理失控,对未成年学生开放,一些学生沉迷于上网、玩游戏等,容易使他们产生与社会的隔离感、孤僻等心理问题。

  二是不良社会风气的侵染。社会风气不知不觉通过家庭、同伴、传媒、流行等途径影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一部分人社会道德水平滑落,生活方式不健康等,都给孩子树立了不良的行为榜样。

  3.3主观因素.

  一是由于小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多,获取信息的能力较强,导致一些小学生表现欲很强,希望在任何一方面都得到老师的肯定,稍有不如意就打乱课堂。二是,由于家长过分溺爱,导致小学生的心理得不到健康正常的发展。

  4保持和促进小学儿童的心理健康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形成是社会、家庭、学校和小学生自身诸多方面因素的终合反映的结果。因此,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学生自我教育是保持和促进小学儿童心理健康的基本途径。[5]

  4.1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家长是小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较大。

  1.是要采用民主科学的教养方式

  人人都希望获得承认和赞美,儿童也不例外。为了使家庭教育能促进儿童心理的正常发展,我们有必要对小学生的家长进行一定的再教育,使家长了解儿

  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与矛盾,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使家长学会与孩子的平等交流,能充分尊重和采用孩子的合理意见。

  2.是重视和谐愉快的家庭氛围的营造

  家庭氛围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情绪,家庭气氛是家庭教育和生活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家庭气氛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亲子关系。积极良好的气氛会给家长和孩子以愉悦的体验,使双方能够情感交融,获得幸福感。消极的或对抗的家庭气氛是一种消沉的紧张的氛围,它会使亲子关系疏远,使孩子情绪低落,思维反映迟钝,甚至出现自闭现象。作为家长,应努力营造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促进儿童人格的健全发展。

  3.是针对儿童的实际情况,形成适当的期望

  家长要正确评价孩子的能力,不要提出过高的期望,也不能将其他孩子的目标强加于孩子。如果盲目地为孩子制定不切实际的目标,只会打击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因此,家长有必要和儿童共同制定合适儿童自身的事情,这样才能激发儿童的积极性。

  4.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1.在学校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

  课堂是学科教学的主阵地,学科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中心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渠道。一方面,学校各学科教学应当以素质教育的总体目标为依据,结合自身教育、教学的内容、要求等特点,建立相应的心理素质培养目标,使各育、各科教学过程和学校心理教育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并通过促使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真正提高各育、各科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另一方面,教师应充分挖掘学校各学科教学中包含的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发挥学校各学科教学的心理教育功能,都是加强学校心理教育的最基本的途径和方式。

  2.优化学校、班级集体的文化心理环境

  学校教育应当重视校园文化心理环境建设、班集体建设。通过开展各种活动与交往,发挥学生在班级生活中的自主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调节学校、班集体之间的人际关系,加强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使学校、班集体真正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乐园。学校可利用黑板报、橱窗、广播站、校报等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传播有关知识;结合主题班会、校园艺术节、体育活动、读书报告会愉悦心情陶冶情操。重视学校、班级集体心理环境的建设,将是学校心理教育的一条高效、独特而急待开发的途径。

  3.开设心理健康课,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指导

  学校通过开设心理健康可对学生展开普及心理知识教育,使学生能够调控自己的心理状态,在行动上自律,评价上自行,生活上自立。而学生又是千差万别的,可以通过咨询和心理测量,及时发现学生需要解决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的进行心理辅导。开展学校心理辅导,必须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充分重视学生个性心理发展。开展学校心理辅导,有利于整合学校、班级、社会、家庭各方面的心理教育因素;有利于帮助学生发展积极、正确的自我观念、自我意识,学会客观地分析自我、分析自我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学会自我心理行为的控制和调节。使学生在学校、社会、家庭的活动与交往中,保持健康的、积极的心理状态,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

  4.建立健全学校心理教育机构

  建立健全学校心理教育的组织机构,通过规范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干涉学生的心理健康在小学,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主要包括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建立儿童趣化的心理室、心理健康状况测查和心理健康教育课。

  4.3学生自我教育

  自我教育是学生给自己提出任务,并主动采取自觉地培养自身的心理品质的过程。一些学生之所以缺乏“免疫力”,自立、自理能力差,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学校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实践不够。因些,应把这种教育手段和其他方面的教育措施密切配合,从受教育者的主体角度思考教育计划的教育要求。学校要把学生的自我教育纳入整体教育计划,通过开展课内外教育活动,指导学生“以人为镜”,学会观察、分析、评价自己,逐步使他们养成自尊、自爱、自信、自制等心理品质。

  参考文献:

  [1]俞国良.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发展[J].教育科学研究,2001,(7).

  [2]向晴.高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及相关因素研究[C]2005,(9)[3]张玲玲.小学生心理卫生调查分析.[J]中国校医.2002(9)

  [4]向晴.高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及相关因素研究[C]2005,(9)[5]俞国良,等。论教师心理健康及其促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篇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与对策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

  青年街小学

  佟欢

  编号:10212034所谓心理健康教育也称为心理教育,其课程目标主要是受教育者通过教学活动心理素质得到培养,心理机能得到提高,心理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个性得到较好的发展。随着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日渐突出,心理健康教育概念被提出并得到了社会各界越来越高的关注。许多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也在不断增强,小学生群体由于处在人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更是受到了高度关注。目前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究竟如何,本文作出了详细分析,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

  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国的教育与心理工作者对全国的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全面详细的调查,发现广大小学生虽有着热爱生命、积极进取、乐于助人的健康状态,但也普遍存在着嫉妒、自卑、任性、孤僻、焦虑、逆反心理、情绪反常、神经衰弱、社交困难、学习不良、学校恐怖、吸烟酗酒,乃至自杀、犯罪等心理问题。

  据数据显示,我国小学生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占总数的10%左右。2000年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的沃建中博士主持的课题研究小组在北京、河南、重庆、浙江、新疆等五个不同地区抽样选取16472名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小学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比例是16.4%,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4.2%,可见,虽然我国小学生当前心理不健康的所占比例不是很大,但由于我国小学生的基数很大,所以从绝对数量上来说还是不容忽视的。

  综合分析调查数据,小学生的心理行为问题在心理健康的六个维度上依次表现为:小学生:人际关系、情绪状态、自我控制、动机、自我概念和对自己学习能力的评价;

  (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1、心理健康教育缺乏专业性

  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出现了德育化和医学化的倾向,其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首先,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化倾向严重。很多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混淆起来,把心理健康教育当作是一种思想政治工作,认为没有必要单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实际上,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是有诸多差异的:就目的来说,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解决心理健康问题,重在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以提高自我认可度;德育侧重于思想品德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行为,以提高社会认可度。就内容来说,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学生的自我认知,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意识,强化他们的自助、自控、自律能力;德育侧重于学生的社会认识,学习社会的规范,使学生能明辨是非、善恶、美丑,追求符合社会广泛认识的思想与品行。就方法来说,心理健康教育侧重平等沟通,教师是以辅导者的身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与自我反省;德育侧重自上而下的灌输,通过宣传说服向学生传达道德理念,增加学生的认同感以致内化。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虽然有紧密联系的部分,但二者是不能混为一谈,相互替代的。其次,心理健康教育的医学化倾向严重。有些学校将心理咨询室与医务室放在一块,让校医做心理咨询工作,使学生错误地认为,只有当心理有疾病时才应该去心理咨询室,致使有一般心理问题或有发展性咨询要求的学生望而却步,这种医学化的倾向严重阻碍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常进行。

  2、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

  有些学校虽然设置了心理健康教育课,将心理健康教育课列于课表之中,但是很多仅仅是在刚开学的时候上几节课,不久就将该课堂让位给数理化等科目。许多学校还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上课模式与普通课科目等同,用填鸭式的照本宣科机械灌输给学生,或者认为根本没必要上课,让学生自己看看课本就行。这样流于形式的教学严重阻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和实施,没有发挥其真正应有的效果。

  二、解决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对策

  1、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

  在学校设立独立的心理咨询室,实行心理咨询室与医务室相分离,避免学生将心理咨询室与医务室的任务相混淆。有条件的学校可对心理咨询室内的装修与布置进行完善,努力营造一个适合心理咨询的氛围,让需要咨询的学生感到放松、自在,以减轻受询学生紧张情绪。如桌椅舒适度、颜色、样式的选择,屋内光线的强弱,窗帘、墙壁、地面的颜色,环境的布置等等。

  2、教育行政部门应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大力支持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规定,“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的德育处或基(普)教处负责,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都应有专人负责或分管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各级教研部门要积极配合,支持搞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当今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呼声越来越高的情况下,教育行政部门应当采取适当的措施来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通过对人员配备、工作规范、经费划拨、师资培训、器材完善、宣传督导等方面的措施支撑,来促进这项工作持续、健康、全面展开。某省从1999年秋季学期就在全省各中小学开始了心理健康教育试点工作,在政治课中进行心理教育,由政治教师来做心理教育工作,且不说这种做法是否科学,起码已经为心理健康教育在校园的铺开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事实证明,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正在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有着光明的发展前景,学校和老师应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全面、持续、坚定地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让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学校教育新的亮点,成为学校教书育人的“助推器”,把学生培养成为人格健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2012.5

篇七: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与对策

  

  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优化对策

  摘要: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提出来促进人的全面素质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养成他们积极的心态和情绪,也是推动素质教育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通过对当前小学生心里健康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从而论证教师的正确教育对于现阶段学生的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也想以此为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些启示和参考。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小学生、素质发展

  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教育工作者对于现阶段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给予了高度的重视,教师要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丰富心理教育知识技能,才能以更加专业化、系统化的理论来分析和引导学生所面临的难题和困境,帮助他们化解心理上的问题,促进他们获得更好的成长体验。

  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现阶段,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涉及到了认知与学习心理、心理品质和人际关系这三项内容,下面将对这三项内容进行具体的阐述:

  1.

  关于认知与学习心理这方面的内容,它主要是从学生的观察、思考、研究、创造、记忆、思维、学习方法和社会认知等基础上,对学生的认知和学习心理进行分析和探究,针对不同个性特征的学生制定科学合理的指导策略,从而全面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学习意识,在学习中掌握其内在的规律并且能够从中选择切合自身实际的学习方法,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其根本的目标也是在与让学生构建起良好的思维品质。

  2.

  关于心理品质的内容,这里面最主要论述的是自我认识、兴趣动机、性格爱好、气质能力等。通过加强学生的心理品质教育,培养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能力,以此来强化学生的意志水平,塑造学生高尚的品德节操。在这些环节中,学生能够将学习到的、掌握到的知识技能转化成为自身认知结构的一部分。

  3.

  关于人际关系的内容。人际关系是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部分,它立足于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从而让学生在实践生活中能够与朋友、师长、社会其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以此获得更加丰富的人生阅历。社会是一个强大的关系网络,学生是独立的个体,但同时也是社会的一份子,心理健康教育要让学生了解到这个社会运行的规则和定律。才能实质性地帮助学生在这个世界更好地立足,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变化发展。

  二、当前小学心理教育的现状分析

  1.

  学校对心理教育关注力度不足

  学校教育是人一生中获得系统知识和发展心智能力的重要阶段,这也意味着,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学校教育的风格和方式,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人格的形成,个性的发展。校风和学风的不同,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有差别。当前受到大环境的影响,一些学校只重视学生的课业成绩和学习成果,教师的精力更多是投入到怎样提升学生学习成绩之中,对于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却有所忽略,一味地追求升学质量却没有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投入更大的关注力度。此外,有些学校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空泛,没有立足于当前阶段学生的心理现状,缺乏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无法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

  1.

  家庭缺乏对孩子正确的引导

  家庭环境对于学生人格品质具有直接的影响,家长的言行举止和处事方式、家庭氛围的营造都会在潜移默化之中对学生产生作用。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部分家长只关注到孩子的学习成绩,并将其作为衡量孩子教育成功与否的标准,但是却没有及时关注到在成长阶段,孩子可能产生的一些心理和生理的变化,并及时加以引导,导致孩子在这些变化过程中没有树立正确认识自我的观念。如随着青春阶段的到来,许多女生受到青春期生理阶段变化的冲击,变得害羞敏感,家长又缺乏这一方面的知识,学校心理教育也没有进行及时干预,使得一些女生没能树立自我保护的意识、无法坦然面对自己。

  1.

  必要资源配置没有落实到位

  从当前高校开设的师范人才培养课程来看,更多是侧重于对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但是,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却没有形成系统的体系,并且所开设的心理课程冰崩满足当前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师资力量不足。新课改背景下,各类中小学校教师更加需要对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培养加大关注力度,这也使教师的教学变得更加繁重,使得教师对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无法深入研究,心理教育技能和心理知识储备量严重不足。

  三、小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对策

  (一)完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学校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教育,将心理教育纳入到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和教育教学大纲之中,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专项资金来支持心理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和课程体系的构建,配备相应的心理教育课程和活动所需要的设施设备等,以此来保障学校心理教育教学活动能够顺利开展,并且在开展过程中不断科学化、合理化。如开展多元化的心理主题教育活动,如针对小学六年级的女孩子,可以邀请具有相关专业知识的老师来开展心理教育讲座。小学六年级的女孩,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其生命曲线也呈现出一个变化的高峰期,在这一时期她们面对这生理和心理的变化,容易产生迷茫和困惑。因而通过有效的心理辅导,能够帮助她们健康地走出青春期的困惑,形成正确的性心理认识和正确的人生观,正确地对[1]

  待自我生长发育,在坦然的理解和接受中,做好青春期卫生保健工作,树立自我保护的意识。

  1.

  重视家庭教育的引导和干预

  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联系,发动家庭教育的力量,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现代教育理念倡导的是要培养孩子独立健全的人格,这也意味着,在家庭之中,家长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防止教育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重视孩子的实际需要,杜绝以自己的观点立场来看待孩子,不断地总结教育教学的经验,时刻反思自己行为的不足,让理智的行为和正确的观念来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

  小学阶段孩子心智三观都还处在不成熟的阶段,对于是非好坏的判别能力还不足,家长要密切关注孩子每一阶段的变化,做好预防措施,在孩子观念出现偏差之前要及时给予关心和引导,以和谐的亲子关系共同构筑学生健康美好的心灵。

  1.

  加强教师心理教育素质的培训

  当前部分学校的心理教育老师很多都是非专业出身,更多的是其他学科教师兼任,这也导致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出现了较大的缺陷和不足,学校要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配置相应的心理专职教师。此外,还要开设专业的心理辅导室,使学校心理教育能够规范化和科学化。在课程体系构建上,要合情合理,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加强对小学生的心理引导和干预,形成有效的评价体系,从而将心理教育课程开展情况、学生的反馈意见纳入到课程评价之中,建立动态的心理健康教育档案。

  结束语

  小学阶段开展心理教育活动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在当前教育体制的影响下,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学校教[2]

  育要与家庭教育建立有效的沟通衔接体系,帮助小学生能够在快乐成长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成长体验。

  参考文献

  1.

  罗贺珍.对目前我国中学生心理教育的研究[J].考试周刊,2018(18).

  [2]王才武.探讨新常态下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优化途径[J].名师在线,2019(26):94-95.

  作者简介:

  刘天琼(1984年10月24),女,汉族,四川省宜宾兴文县人,四川省宜宾市莲花小学,从事教育事业

篇八: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与对策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了学校的重点工作之一。由于小学生心理发展不完善,所以在面对学业和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时,极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对此,为帮助小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和完善人格,本文就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现状及对策展开研究分析。

  关键词:小学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对策

  由于当前阶段社会背景比较复杂,而小学生的心理变化速度较快,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当前阶段小学教育体系中十分重视的教育发展方向所在。为了全面提升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效果,需要充分结合当前阶段教育实施现状角度进行分析,构建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对策,促进提升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1.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1.1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参差不齐

  由于小学生人数较多,加之互联网的发展和外界环境的影响,学生的心理和生理方面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每个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和心理状态也是不一样的,这就给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压力。根据相关数据调查,我们可以发现小学生心理素质水平较强的学生只有40%~50左右,也就是说大部分学生做事还是优柔寡断,甚至缺乏坚强意志的。首先,小学生分析舅舅也缺乏足够的认知能力和生活经验,具有一定的逆反心理,群体生活之间发生矛盾,但是很多时候这些问题都无法及时得到有效的解决,导致部分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其次,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以及家庭条件会存在很大的区别,一些学生很有可能缺乏对学习的自信心,受到批评的时候总是觉得自己不行、胡思乱想,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会患有社交恐惧、害怕和他人交往,总是觉得自己做的事情不完善,缺乏自信心,造成巨大的心理下力和自卑情绪的产生,很难在集体活动中表现自己,造成恶性循环。

  1.2学校缺乏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保障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也是对素质教育理念的贯彻落实。就目前来看,小学的心理教育仍然存在着一些或多或少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课次数较少、时间较短,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其次,小学健康教育的开展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持,如果没有资金的支持整个过程都运作不起来。但是一些学校缺乏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不能为该项教学提供足够的资金投入,导致一些学生不能完成学习内容。另一方面,部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很多时候只是流于形式,即使设置了心理健康教育这个内容,也没有为其发展提供充足的师资力量,缺乏专业性的教学工作教师,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无法得到有效具体的落实,违背了素质教育理念的发展目标。

  1.3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就目前来看,一些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缺乏工作热情,不能给予学生正确的心理健康指导,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其次,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学生学习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但是在学习过程当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多数都是学生进行自主安排,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缺乏一定的针对性,学生并没有享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带来的各种学习。另一方面,学校的心理健康师资队伍缺乏一定的稳定性,人员队伍流动过快。

  2.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策略

  2.1提高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

  首先,学校要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给予该项工作足够的资金投入,设立一些专门的心理健康咨询室和基础设施,让资金贯彻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各个环节。另一方面,学校要招聘专业化的教师,定期对其进行专业化的培训和实践技能方面的培养,在对其进行考核后才能让其上岗工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人才储备。同时,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宣传教育,让教师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学习成长的重要性,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其次,健全的管理制度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只有在规范制度的引领下才能

  提高心理健康教理水平。因此,学校要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来对教师进行约束,改变其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增强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

  2.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对德育队伍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要积极参与学校开展的学习培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不断积累实践经验,了解学生心理健康形成的动因和社会环境,增强心理健康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其次,教师要深入挖掘心理健康教育课本教材内容,有针对性地为学生讲解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教育内容,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应压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自我教育,充分的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和教化作用。另一方面,教师要积极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积极和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为学生宣泄不良情绪提供一个出口。

  2.3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体系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和完善的教学体系具有紧密的联系,如果制度体系都不完善,那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将难以开展。因此,学校要结合实际情况,选择适合小学生心理特点的心理健康教材,选择适合小学生年龄阶段的教材来进行教学。其次,学校要结合实际情况来制定科学的教学体系,为心理健康教学的开展提供一个标准,促进小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3.结语

  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学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学校要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性,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创新心理健康教学体系和活动内容,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刘鹏.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J].品位·经典,2021,(12):113-115.

  [2]马小丽,杨云贵.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2019,5(08):91-92.

推荐访问: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与对策 心理健康 小学生 对策

版权所有:kk秘书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kk秘书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kk秘书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闽ICP备180287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