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上半年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汇报材料:(通用合集),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3年上半年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汇报材料:5篇
【篇1】2023年上半年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汇报材料:
乡镇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汇报
镇位于我市东北部,东与XX区接壤,北与XX市交界,面积148平方公里,92个行政村,万人,是XX市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镇,是山东省中心镇。境内山、水、石、林等旅游资源丰富,有马河水库、户主西库、户主东库3座大中型水库,9座小型水库和97座塘坝,是XX市主要水源地和地下水补给区。有大小山头1座,森林茂盛,自然植被完好,莲青山风景区已建成国家aaa级风景区、国家森林公园、省级地质公园、山东十大影视拍摄基地。 近年来,东郭镇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保护青山绿水、构建生态东郭”的理念,把开展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载体和改变农村面貌、革除农民生活陋习的有力抓手,精心规划,加大投入,强力实施,全镇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荣获全国生态示范镇、 全省首批乡村文明行动示范镇、省级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等荣誉称号。 一、强化领导,健全机制,着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我镇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专门成立了由镇党委书记任组长,党委副书记、镇长任副组长,其他班子成员和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生态文明建设领导小组,全面协调、指导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工作,确保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健康有序进行。同时,健全党总支、村生态文明建设组织网络,制定了创建目标和计划,为建设生态和谐东郭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二、广泛宣传,加强教育,营造生态文明创建浓厚氛围 我镇以提高村民生态道德修养为目标,扎实抓好村民素质教育,努力营造培育全民生态道德意识的社会氛围。一是抓好村民生态文明道德宣传教育。抓住《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宣传月、“爱国卫生宣传月”等广泛开展各类群众性宣传、公益活动;
二是利用村级文化活动室开办知识讲座,进行宣传教育;
三是充分利用广播、宣传栏,广泛开展多层次、 多形式的舆论宣传;
四是制作公益广告、墙体广告、路牌广告进行宣传;
五是深入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着力提高村民的生态文明意识和生态文明道德素养。通过形势多样的宣传教育,让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融入到每一个人的生活中,使广大村民懂得生态保护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和道德观,从而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构筑起牢固的生态屏障,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行为。 三、突出重点,强化措施,扎实做好生态文明创建 一是精选载体,加大投入,全力推进生态文明村创建。我镇把生态文明村创建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以村庄硬化、绿化、美化、净化、亮化和文化建设为主的“六化”工程为重点,先后完成210余条主要街道的道路硬化工程,修砌排水管网58万米,完成村庄绿化面积24万平方米,安装路灯670盏,新建农民健身广场88处,建成农家书屋92处,建成枣庄、滕州两级市级生态文明村46个,有效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 二是创新思路,培植典型,积极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为进一步改善提升农村环境,我镇率先实施了玉泉村、大堂门、唐林村、王庄等4个村生态环保集中连片创建项目。先后投资300余万元建设垃圾收集站4座,建设了车库、管理房、垃圾分类处理场和太阳能氧化池等垃圾收集设备。按照“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转、市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对生活垃圾实行定人、定点、定时收集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解决了农村生活垃圾和生产废物对村庄环境的污染问题。其中,玉泉村创新农村环卫一体化管理模式,实施了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的“四个一”工程,实现了文明生态环保卫生一体化发展,枣庄、滕州两级市现场会议在玉泉村召开,玉泉村建成省级环保生态示范村,国家、省、市各级领导及新闻媒体进行了专题调研和报道,中国环境报头版头条以《如何确保农村治污设施正常运行?山东玉泉村有新做法 --借鉴城市做法,请来物业管家》为题刊发报道东郭镇玉泉农村环境整治新做法,一个被称为“玉泉模式”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典型经验在全国广泛传播。 三是把握重点,加大投入,积极开展造林绿化工作。我镇按照生态优先的原则,全力实施沿路、围山、亲水、环库、绕村、建网和景区绿化“七大工程”,努力建设山青水秀、环境优美的生态东郭,倾力打造绿色屏障。去年完成成片造林4650亩,荒山绿化2000亩,绿化道路公里,完善农田林网3000亩,新增苗圃花卉400亩。今年继续巩固绿化成果,已完成经济林1460亩,完成农田林网补植3200亩,完成溢香园路、滕平路、旅游路、木党路等9条主干道路增花添绿16公里,后梁、南王庄、唐林新村、大堂门、楼里等5个村省级绿化模范村栽植绿化树木万株,发展600亩花卉苗木种植基地,努力实现村在林中、屋在树中、人在绿中的绿化美化目标,进一步改善镇村生态环境。 四是注重保护,强化管理,扎实推进莲青山旅游开发。莲青山生态环境优美,为把资源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我们按照开发与保护并重,建设与管理并举的理念,积极推进莲青山风景区开发建设,重点实施莲青山绿化工程,完善提升情人谷水系景观、莲青古寺等景区景点建设,铺设提水管道3000米,建设水系景观9处,提升了生态、地质、文化资源优势,同时又搞活了石羊山、上黄庄农家乐和乡村特色游,增加北部山区群众收入。力争把莲青山景区打造成国家级森林公园和国家 aaaa级风景名胜区。 五是移风易俗,倡树新风,培养健康向上的道德文明。我镇以改善村风、民俗、生活习惯为重点,积极推进移风易俗,倡导社会道德新风尚。利用庆“三八”、“五一”等节庆活动,评选表彰“文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及“四德”标兵等先进典型。目前,受表彰“文明家庭”比例达到25%, 270户家庭被推荐表彰为XX市级文明家庭,涌现出了韦宗峰、张学芳等市级道德模范。与此同时,利用农村大集、古会等人流集中的时机,积极开展“新农村新生活”教育培训及“四下乡”活动,逐步提高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养,培育科学文明健康的新生活。我镇还发挥民间文艺团体的作用,组建了辛化集团艺术队、上黄庄腰鼓队、白河唢呐表演队等群众文艺组织,常年活跃在农村一线,规划建设了万平米的大型中心文化广场,组织了200余人的农民广场舞健身队伍,实现了农村文化活动的经常化。 四、存在问题 我镇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距领导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还存在一定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环境综合治理任务依然艰巨,我镇面积大、村多,部分区域环境还需进一步提升;
二是农村清洁能源还未全面推广使用,改善生态环境的任务还很重;
三是农民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意识不强,有待进一步加强宣传引导。 五、意见和建议 一是市级要将经济发展和生态改善统一起来进行评价,以生态平衡的实现程度来考察经济指标实现的合理性。倡导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结合的发展方式,坚决制止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一时经济增长;
二是把对环境的保护和治理一起作为项目建设的投资成本和基建内容,决不能再走“边破坏、边治理”“先破坏、后治理”,时时、事事、处处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自觉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同时严查违法行政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行为,保障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三是加大绿化造林扶持,因地制宜,构筑生态产业支撑;
三是加大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力度,积极开展城乡环卫一体化创建,通过整治打造良好生态环境;
三是在专项资金的投入和使用上注重实效,抓住重点,各级的政策和扶持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以便更好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县委书记周道富到我镇进行调研,周书记在调研时强调,新场镇要按照市委、县委的工作部署,进一步解放思想、明晰思路、开阔视野;
要突出旅游产业培育,将旅游产业品牌化、标准化、规模化,抢抓机遇,助推一三产业互动;
要抓好民生工程,以人为本,切实提高群众收入,丰富百姓文化生活。
按照周书记的要求,新场镇党委、政府结合新场镇实际,进一步明确工作思路、突出工作重点,狠抓各项重点工作的落实,努力抓好民生工程,切实提高群众收入,丰富百姓文化生活。现将新场镇近期有关工作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明确工作思路,突出工作重点
工作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市、县委工作会和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城乡统筹、“四位一体”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统揽全局,继续实施旅游带动发展战略,以古镇保护开发为突破口,运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果,广泛吸收民间资金,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活跃第三产业,实现一、三产业互动,促进新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跨越。
工作重点
充分利用新场古镇的优质旅游文化资源,实施文旅带动发展,着力推动新场古镇旅游文化产业提档升级;
突出旅游产业培育、突出社会管理;
狠抓古镇的保护开发工作,狠抓王新片区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工作,狠抓招大引强工作,狠抓干部队伍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工作;
着力民生改善工作,加强社会建设。让新场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发展,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全镇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二、狠抓落实,突出重点工作
奋力推进项目大会战,全镇经济增势强劲。
今年是县上确定的“项目会战年”,全镇上下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克服土地、资金等不利因素,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突出全镇重点项目,对每一个重点项目,落实了分管领导、责任科室、工作人员,成立了督察组,党委会定期听取汇报,解决存在的问题,强力推进我镇“项目会战年”工作。今年,我镇确定了实施个重点项目,年内要完成投资个亿。其中,溪山睛翠和云南同创国际生态养生休闲旅游度假基地两个项目列入县上重点项目。溪山睛翠建设项目预计总投资3亿元,计划在20年5月开工建设、2013年月竣工。20年将完成工程总量的50%,投入资金达1亿5千万元。目前已通过规划建设方案,正在做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云南同创国际生态养生休闲旅游度假基地项目预计总投资6亿元,计划在20年6月开工建设、2013年月竣工。20年预计投入资金1亿元。目前正在加快调整完善规划方案。完成了项目主入口的拟拆迁摸底工作。
扎实推进王新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开创现代农业发展新局面。
20年,新场镇按照王新片区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规划要求,启动了片区40000余米的u型槽、浆砌等水利工程和公里机耕道修建工程。目前已完成测量、设计、评审、招投标等工作,预计今年6月开工建设。加大对外招商引资力度,引进1-2个投资上千万元现代农业的龙头企业,搭建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大框架。目前,已成功引进一个投资达3个亿的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项目,用地规模600亩。目前已投资400余万元进行生态观光园区建设,待用地指标落实后实施二期工程。
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改善民生。 今年我镇要完成或启动的重点民生工程项目有:全面完成双井村、川王村损毁道路恢复,万源街、迎宾街道路改造工程,王新片区公里道路、4万米沟渠建设,村道公里道路硬化,石虎村饮水工程,邛名高速安置小区建设,启动石虎安置小区建设,协助做好安出路洪水损毁路段的修复和晋新路拓宽改造工程等项目。推进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全面推进社会矛盾化解工作,完善社会风险评估机制,加快遗留问题、信访问题解决。完善社会治安防控机制,依法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今年我镇要增加将15个监控摄像头,安装在我镇八个村主要路口。积极开展社会保障工作,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增加就业培训人数,全力做好低收入家庭最低生活保障和“三无”人员的供养工作,加快土坯房改造。其中,垃圾填埋场遗留问题搬迁安置9户470人,目前正在进行房屋测量、征地、规划、设计工作,力争6月份进场建设;
石虎安置点建设占地约30亩,统规集中自建户安置78户280人96套,目前进入基础建设阶段;
双福堰小区第一期、第二期主体建设已全部完工,通过统规自建方式安置402户1345人,第三期工程正在进行基础建设;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搬迁354户1178人,其中货币安置21户32人,规划拆旧面积亩,实际能实施复垦面积亩,拟新增耕地亩。目前原址基地已清场332户,清场面积面积亩,4月份已进场复垦。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014年7月9日,督查小组根据要求对XX县地质灾害防治隐患点进行了巡查,经检查,XX县2014年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情况如下:
一、 地质灾害基本情况
XX县山区面积广大,山区占全县总面积的97%,地质结构复杂,地质环境脆弱,是全州地质灾害高发区、频发区,近年来由于受极端天气及建设工程增多等因素的影响,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地质灾害发生,给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危害。经排查,2014年全县境内共有威胁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102个,分布在全县四乡三镇,威胁人员累计达6036人,资产18350万元,列入重点防范的隐患点有2个。灾害类型主要以滑坡为主,其次是泥石流、崩塌等,截止2014年6月30日,由于各项防灾减灾措施落实,全县未出现地质灾害险情或灾情,总体运行平稳。
二、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情况
地质灾害防治机构及防治责任落实情况
XX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在年初的国土资源工作会上就对地质灾害防治进行了部署,汛期来临,XX县人民政府专门召开会议,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行了再安排再落实,并适时开展了督促检查,确保各项措施落实;
为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XX县人民政府于2011年8月调整和充实了XX县地质灾害防治充实了小组,进一步明确了各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职责,同时各乡镇也相应调整和充实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机构;
实行了乡镇领导挂点隐患点制度,全县102个地质灾害隐患点均落实了乡镇挂点领导,并明确了挂点领导职责。
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书签订情况
层层签订责任书,是确保地质灾害防治各项措施落实关
键,按照层层负责制要求,XX县人民政府已与各乡镇政府,乡镇政府与村委会签订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任书》,监测人员签订了《监测责任书》,同时XX县国土资源部门与矿山企业、学校、以及公路等单位签订了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书,进一步明确了行业主管部门和责任单位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的职责。
将地质灾害防治专项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足额发放监测人员补助经费
XX县人民政府在年初预算中,预算了3万元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经费,将我县应承担的地质灾害防治资金万元纳入财政预算,于5月中旬一并下达,保证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XX县国土部门已将1-6月全县194名监测人员补助、宣传培训及演练经费合计170500元下达乡镇。通过近期检查目前各乡镇已按每月每人5元标准将补助经费足额发放到了全县194名监测人员手中,没有挪用及未足额发放情况。
出台了年度县乡镇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XX县人民政府以永政办通〔2014〕20号印发了《XX县2014年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各乡镇政府也在汛期前根据县方案制定了乡镇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应急预案,县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已于2013年6月,经十六届县人民政府第6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并由县政府发布实施;
同时各乡镇根据各隐患点的实际,对重点隐患点应急预案进行了修订。
开展宣传培训应急演练
目前,全县县乡镇地质灾害宣传培训工作已完成,共举
办培训8场次,培训人员近300人。参与培训人员有国土所人员、地质灾害监测人员及各村委会干部及部分乡镇领导;
开展了防灾避险演练工作8场次,参加人员1500人,其中县政府组织应急险演练1次参演人员近800人,乡镇7场次,参演人员700人。
健全地质灾害县、乡、村三级监测网络
建立了县、乡、村监测网络,全县102个地质灾害隐患点共落实监测人员194名,负责本行政村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巡查监测及预警预报工作,目前全部监测人员已到位,通过检查,大部分监测人员都能认真发行履行工作职责,按监测相关要求做到定时,定点监测。
规范“两卡”发放
全县共发放《地质灾害工作明白卡》102份,《地质灾
害避险明白卡》19份;
填写内容全面、规范、准确,同时《地质灾害避险明白卡》均粘贴在受威胁村民家中醒目位置。
开展了地质灾害永久搬迁避让工作
XX县已制定了2013-2020年地质灾害治理及搬迁避险实施方案,上报了维的乡搬迁避险项目,同时危害程度高,治理难度大,搬迁可行性不强在地质灾害隐患点采取了“投亲靠友、帐篷转移”等汛期主动临时避让措施。
认真落实地质灾害防治各项制度
汛期间,完善了汛期值班、灾情速报、灾情巡查等制度,
特别是汛期值班制度,目前各部门均落实了24小时值班人员,并将电话向社会公布。
严格执行《云南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管理办法》,足额征收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
截止于今年6月底,全县累计征收保证金万元,保证金做到专户储存,没有挪用及违规使用情况。
三、 存在的主要问题
部分乡镇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重视程度重视不
够,宣传及避灾演练不及时;
部分监测人员责任心不强,不认真履行职责,存
在擅自脱岗情况;
监测手段和预警预报设备落后。目前,XX县地质、灾害隐患点只能靠标点、打桩、量距等简易方法进行监测,同时部分监测人员素质不高,监测和预警方法不够科学,准确率远远达不到工作要求,影响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监测和预警、预报质量。
受地质灾害隐患威胁比较大的村庄,由于受自身
经济条件、各部门补助资金有限等制约,地质灾害搬迁工作难度较大。
基层国土资源部门工作人员少,变动大,对监测
人员管理指导不够,不能全面履行地质灾害管理职责;
部分国土所仅为1人1所,除承担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外,还要参与乡镇政府的中心工作,经常存在缺位难于履行职责,加之地质灾害隐患点分散,缺少交通工具,对隐患点巡查工作难度大。
【篇2】2023年上半年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汇报材料:
关于教师队伍建设情况的汇报材料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书育人质量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保证。几年来我校本着“以改革促管理,向管理要质量,向质量要效益”的工作思路,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了一批师德高尚、业务精湛、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突出的优秀教师。现把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校位于西丰县城南端,东临西丰高中,南依西丰火车站,北靠小南路。学校创建于1970年,占地面积16146m²,建筑面积5460m²,现共有教学班20个,其中七年八年各7个班,九年6个班;
学生1270名,其中七年426名,八年414名,九年430名;
教职员工112名,其中领导班子成员10人,专任教师105人,45周岁以上的专任教师有25人,30周岁以下的专任教师17人。高级教师38人,中级教师53人,男教师42人。编制数102人,不缺编,无代课教师。学历都已达到大专以上学历,本科教师为64人。现到农村支教9人,省级骨干教师1名,市级骨干教师8名,县级骨干教师10名,校级骨干教师13名。县以上优秀教师18名,县以上优秀班主任13名。
二、主要做法
1、精心组织,加强管理,确保教师素质提高有效落实
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学校成立了由校长刘学仁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工作中领导班子成员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工作主动,全局观念强,经常深入调查研究,科学决策,认真解决教师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学校建立了规范的规章制度、岗位职责、考核细则和评估标准,在实施上做到“三保证、三落实”,即保证人员、保证内容、保证时间;
落实计划、落实考核、落实奖惩。
2、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为教育教学改革奠定思想基础
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决定命运”,我们始终要求领导和教师树立“以人为本”、“育人为本”的基本信念,改变教师中心观,树立师生互动、交往的平等观、学生自主发展的活动观、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面向每一个学生的全体观。学校邀请市县专家学者到校讲学,派领导到洋思、衡水、杜郎口、许衡等中学“盗取真经”,派教师到外县市学校学习,举办校本研训。领导和教师们耳濡目染,经常被教育新理念、新思想不停地冲击,切身感受到了先进教育思想的力量,很快转型,成为素质教育中的佼佼者。
3、强化学习,不断汲取,掌握教育教学理论和学科基本知识
学校采取集体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和教师论坛、骨干教师及名师讲座等办法,组织教师认真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教育法律法规、各科教材教法、本学科的有关知识、基本方法和发展前沿理论知识,使广大教师能在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从事教育实践,遵循教育规律,把握教育改革的脉搏,以新课改崭新的理念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并转化为自己的具体教学行为,进而形成在新的教育观念下的教学风格。
4、增强师德意识,提高师德修养,努力提升教师职业道德素质
学校经常采取会议、学习和活动等教育形式,积极开展家长评教评校,学生评教,校长热线电话、“做学生喜爱的教师”等活动,狠抓热点,消除疑点,解决难点,杜绝乱补课、乱发行、乱收费的现象。我们还注重加强教师间的和谐发展,每个班级教师的安排都是经验丰富的教师和经验缺乏的教师结合,知名度高的教师和知名度相对低的教师结合,精力充沛的和精力不足的结合,老教师和新教师结合,对教师业绩考核中有一项是年级所有教师集体的成绩。目前,我校教师已达到以事业心为基础,以热爱学生为核心,以虚心为动力,以为人师表为准则的良好师德,并形成一股积极、进取、创新的合力,营造出 “爱岗敬业、爱生乐业、献身勤业”的良好氛围,形成了二中人精神(即不计得失的牺牲精神、不甘落后的拼搏精神、爱生如子的园丁精神、认真执教的敬业精神、和谐发展的协作精神)。
5、以校本培训为载体,进行岗位大练兵,提高教师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
校本培训是教师主动学习和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我们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四会三课”、“红烛工程”以及各种竞赛活动等形式,突出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校本培训特点,开展“铸师德、练师功、磨师艺”的校本培训,全面提高教师业务能力,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提升教师教学水平,达到具有使学生“一讲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就灵”的能力。
6、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为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搭建平台
青年教师的培养,是学校发展的长远之计。我们一是实施“青蓝工程”,加强完善拜师带徒工作,充分发挥师带徒作用,跟踪听课、评课。二是开展“青年教师教育基本功大赛”活动(内容包括:上好一堂好课、设计一份经典教案、说课、写一篇教学经验总结或论文、典型个案、主题班会、展示一次专业特长等)、“青年教师教育教学研究会”活动,尽最大可能提供展示教学水平的舞台和给予优秀的青年教师提供更多的外出学习的机会,让他们尽快脱颖而出,担当学校教育教学的重任。
三、存在问题
1、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有些教师业务能力不高,敬业心、责任感不强,工作不负责任,只教书不育人。有些教师全局观念不强,不够团结,不注意自身修养、形象。相当一部分教师教多科的能力弱,不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
2、师资结构不合理。中青教师缺乏,男教师严重偏少。
3、管理体制制约学校发展。校长没有用人权,教师干多干少一个样,聘用制流于形式。
4、办学经费明显不足。近几年,由于一费制的实施,教育经费没有及时到位,学校资金明显不足,教学设备的改善跟不上课程改革的需要,严重阻碍了学校的发展。
几年来,经过努力,我校逐步形成了一支有学识、有能力、合作力极强,“攻无不破,战无不胜”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学校校先后获得省课改工作先进集体、市精神文明单位和县控辍保学先进校等多项荣誉,学校教学成绩年年都排在全县第一名,在县里的各项比赛中我们均进入前三名,2007的中考我们也取得了全县个人成绩最好、考取总人数最多、团体平均分最高、升学率第一的骄人战绩。成绩只代表过去,今后我们还将乘着素质教育的东风,在上级有关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大胆探索,勇于拼搏,锐意改革,大力实施素质教育,推动我校教育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使我校逐步向校风优良、教风严谨、学风端正、校园文化丰富多彩、学生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展、享有较高社会声誉的育人摇篮迈进!
二○○八年六月十六日
【篇3】2023年上半年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汇报材料: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一、主要成效
山西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生产供应基地。建国六十多年来,累计生产原煤120亿吨,外调80亿吨,支撑了全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但也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资源环境损耗高达万亿元以上。为此,山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破解日益严重的资源和环境约束,促进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途径,扎实推动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全面开展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稳步实施资源整合和兼并重组。同时,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山西先后被列为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循环经济试点省、循环经济统计试点省、生态建设试点省、半导体照明产品应用示范试点省、循环经济认证试点省、全国首个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试点省。经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我省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积极的成效,集中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十一五”期间,全省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22.66%,以能源消费年均6.4%的增速支撑了gdp年均11.2%的增长,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由“十五”时期的0.68下降到0.57,扭转了能源资源消耗强度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续增长的势头,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是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截至2019年底,全省二氧化硫排放量由2019年的151.6万吨下降至2019年的124.92万吨,累计下降17.6%。化学需氧量由2019年的38.67万吨下降至2019年的33.31万吨,累计下降13.93%。11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4%;
10个重点城市、93个县(市、区)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全省地表水监测的97个断面中,水质优良(Ⅰ~Ⅲ类)比例上升10.8个百分点,劣v类水质断面比例下降27.7个百分点。汾河水库断面水质首次达到一类水质标准,下游河段基本达到农灌标准,全省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三是资源综合利用率大幅提升。截至2019年底,全省资源综合利用率由2019年的不足20%提高到了50%左右。其中,洗中煤、煤泥利用率达到95%以上;
焦炉煤气利用率提高到86%;
矿井瓦斯抽放气综合利用率达到55%左右;
焦油、粗苯加工回收率达到100%,煤矸石和粉煤灰的综合利用率稳步提升。
四是矿产资源开发整合成效显著。通过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矿兼并重组,全省煤炭矿井数由整合前的4389座压减到1053座,煤矿办矿主体已减少到130个,30万吨/年以下的小煤矿全部淘汰,平均单井规模由36万吨/年提高到110万吨/年,保留矿井全部实现机械化开采,煤矿采区回采率由2019年的47%提高到79%以上,选矿回收率和伴生资源综合利用率显著提高;
非煤矿山由整合前的4194座关闭压减到2917座,矿产开发产业集中度显著提高,初步形成了大型矿业集团为主体,大中小型矿山协调发展的矿产开发格局。
五是煤层气开发利用水平稳步提高。2019年,全省煤层气(含煤矿瓦斯)抽采总量42.78亿立方米、利用总量21亿立方米,分别占全国的46.88%和54.08%,生产规模、增长速度均居全国前列,成为我国煤层气开发利用的领跑者和排头兵。
六是水资源开发利用更趋合理。2019年,全省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8.7%,矿井水综合利用率达到60%以上;
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50;
城镇供水管网漏失率下降到15%,节水器具普及率提高到50%。万元gdp用水量由2019年130.55立方米下降到70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由65.83立方米下降到28.52立方米。
二、主要做法及基本经验
“十一五”期间,我省围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和总体要求,重点抓了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以工业新型化为核心,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为方向,出台实施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进一步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和环境污染末位淘汰力度,累计关停小火电机组443.36万千瓦,淘汰落后钢铁产能5346万吨、水泥2586万吨、电石铁合金181.3万吨、焦炭3282万吨、造纸29.8万吨。对新建项目严格土地预审、环境评价、节能评估审查等审批条件,从产业准入、行业布局、能耗限额、信贷投放等方面,加强对电力、冶金、化工等“两高”行业的项目审批管理,严格控制新增能耗,抑制了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和产能过剩。深入推进服务业“1+10”工程,积极推动低能耗产业发展,实施了218个促进服务业发展的重点项目。全省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年提高,三次产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
二是以循环经济为基本路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通过制定完善政策,加强组织领导,创新发展模式,加强科技支撑,加大资金投入,开展试点示范,初步建立完善了循环经济发展的保障体系,进一步加大了废弃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节约型社会建设初见成效。先后成立了各级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工作领导组和循环经济促进会、循环经济研究院等服务机构,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决定、关于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政策措施等,《山西省循环经济促进条例》已进入人大立法二审程序;
公布了《工业企业循环经济评价导则》、钢铁和焦化行业循环经济评价实施指南;
开展了“煤炭行业循环化发展”等专题研究,提出了《关于推进煤炭行业循环发展的指导意见》等相关政策;
编制了《山西省循环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煤矸石综合利用实施方案》、《山西循环经济》杂志双月刊、《循环经济在山西》画册等。针对我省资源禀赋、产业相近、容易耦合等特点,以试点示范为带动,确定两批省级试点单位共120个,积极探索符合省情特点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如煤炭行业的“煤-电-材、煤-焦-化”、煤化工行业的“洗煤-焦化-冶炼-水泥-余热发电”等。每年与循环经济相关项目的政府投资约57亿元,达到省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的67%,循环经济总体规划中的100个项目已建成75%以上,总投资约1400亿元。通过综合利用资源,每年可减少煤矸石、粉煤灰、冶金渣等固体废弃物排放量2700万吨以上,减少焦炉煤气等余热资源排放8亿立方米以上,形成矸石砖、粉煤灰砌块等利废建材生产能力150亿块标砖。
三是以节能降耗为重点,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先后以国家“千家企业”、省“双百家”企业和“省千家”企业行动计划为载体,积极实施燃煤工业锅炉(窑炉)改造、余热余压利用、能量系统优化、电机系统节能改造等重点工程和节能技术改造重点项目,实现节能能力2500万吨标准煤以上。支持建设了约50万用户的大型沼气工程、约630万平方米地源热泵等可再生能源建筑示范工程、约2.5亿平方米以燃煤工业锅炉改造为重点的城市集中供热工程、约2019万支以农村和公共机构为重点的高效照明产品推广工程、约65万盏以市政交通、商业建筑等为重点的半导体照明产品应用示范工程、39万平方米公共办公建筑的节能诊断与改造工程、480万平方米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工程、1000万平方米建筑按热计量收费的热改工程等,社会领域节能形成年节能能力约980万吨标煤;
初步建立健全了公共机构能源资源消费统计、监测体系和重点能耗企业网上能源消费月报制。推行合同能源管理、能源需求侧管理、节能自愿协议等节能新机制,全省节能服务公司已发展到80余家,节能投融资能力达到30亿元以上。积极实施每年两次的山西省能源紧缺体验日活动、全国节能宣传周等专题活动和“以步代车”、停开电梯、关停公共照明灯具等节能减排全民行动,引导全社会民众进一步树立节约意识,形成了“节约能源,从我做起”的良好风尚,营造了“节能减排,人人有责”、“节能攻坚,全民行动”的良好社会氛围。
四是以城乡生态化为突破,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全省投入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资金600余亿元,按照县县有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生态公园的目标,支持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等基础设施建设。建成132座城市污水处理厂,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能力由2019年的143.61万吨/日提高到295万吨/日,圆满完成了省委、省政府县城污水处理厂“全覆盖”工程。实施了太原西山环境综合整治、汾河流域生态环境修复治理、十市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2+10”生态修复治理工程,汾河清水复流和生态补水取得积极成效,流域地下水位较治理前平均回升3米以上,局部地区地下水位回升达16米,汾河多年季节性断流后实现了全线复流;
实施了100个农村环境集中连片整治工程,有效控制了农村面源污染。全省燃煤电厂提前两年实现了全行业脱硫,焦化行业已基本实现焦炉煤气全脱硫,基本实现了电力、冶金、焦化等行业生产废水“零排放”,9208家重点工业污染源实现全面达标排放。2019至2019年累计植树造林1653万亩,森林履盖率由2019年的13%提高到18%以上。
五是以资源整合为抓手,促进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在全国率先开展了煤炭资源整合和有偿使用工作。按照国务院于2019年4月做出的在山西开展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的重大战略决策,省政府下发了《关于推进煤炭企业资源整合和有偿使用的意见(试行)》,通过了《山西省煤炭资源整合和有偿使用办法》(省政府187号令),实施了煤炭资源整合和有偿使用、非煤矿山企业资源整合和有偿使用、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等三大专项行动,截止目前,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矿兼并重组工作已全面完成,矿产开发产业集中度、产业素质、产业竞争力、安全生产水平和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积极加强对煤炭资源开发的宏观调控能力,我省12个煤炭国家规划矿区的矿业权设置方案全部获得国家批复,对新设立的煤炭矿业权实行有偿使用,征收矿业权价款。同时建立了煤炭矿业权价款的合理分配和使用制度,主要用于解决因采煤引起的生态环境破坏和国有企业办社会等历史遗留问题,以及关闭合法矿井的补偿和煤矿企业所涉及乡村的地质生态环境治理等。
六是以创新体制机制为支撑,强化政策措施保障。采取财政贴息、税收优惠、差别电价、阶梯水价等措施,进一步完善产业发展机制,支持接续替代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继续深化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建立起了以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为主的生态环境综合补偿机制。建立和完善循环经济促进机制,探索建立资源型产业与非资源型产业均衡发展机制,引导优势资源投向转型发展的重点领域、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建立流域跨界断面污染补偿机制,排污权交易制度、超量减排奖励制度。成立了山西省排污权交易中心。设立了环境质量改善奖励资金,每年对环境质量改善明显的2个市、20个县(市、区)进行奖励。
三、存在的问题
“十一五”期间,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山西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发展理念、产业结构、体制机制、管理方式、能力建设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制约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问题:
一是重经济发展速度轻发展质量的问题仍然存在。有的市、县在发展观念上重gdp增长、轻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一些企业重经济效益、轻社会责任等问题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树立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政绩观,实现科学发展、绿色增长依然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当务之急。
二是产业结构畸重的问题仍未得到有效改善。山西煤、电、冶、焦、化、建等六大高耗能行业比重占规上工业约90%左右,能耗比重占规上工业的95%左右,增加了节能降耗、产业结构调整与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之间的矛盾和压力,一产弱、二产重、三产不强的产业结构重型化趋势很难在短期内得到根本扭转。
三是生态环境修复治理的压力十分巨大。山西每采1吨煤炭造成水资源损失2.48立方米,每采1万吨煤炭造成土地沉陷0.33公顷、水土流失235公顷。据测算,因采煤造成的生态环境经济损失高达115元/吨。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难以做到“渐还旧账,不欠新账”。
四是能源需求将呈刚性增长。山西属于欠发达省份,当前最大问题就是发展不足。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十二五”实现转型跨越、再造一个新山西的宏伟目标,这就需要通过以一定的能源消耗来支撑经济在较长时期内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
五是矿权重叠问题亟待解决。煤炭和煤层气矿业权重叠的问题导致煤炭和煤层气综合利用开发水平不高,制约着煤炭和煤层气在勘探、开发、利用方面的发展。
四、总体思路和重点任务
“十二五”时期,我省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的重大机遇,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一是推动产业结构大调整。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大煤炭、焦化、冶金、电力等资源型产业技术改造投资力度,提高产业集中度,改善能源资源利用水平。依法淘汰“两高”行业的落后生产能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培育壮大接续替代产业。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把旅游业打造成重要的支柱产业,努力使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40%以上。
二是加快生态治理大修复。实施生态“大修复”工程,以汾河流域和大同矿区生态修复为龙头,全面推进全省11条重点河流以及国家规划的18个重点矿区采煤沉陷区、采空区、水土流失区、煤矸石山的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保护重点工程。全面推进尾矿库安全治理与闭库。开展生态建设示范区和生态文明试点工作。
三是全力推进污染大治理。实施污染“大治理”工程,加大执法力度,推进工艺改造,加强工业生产全过程污染防治,严格控制新增污染物排放量,确保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氮氧化物、氨氮排放控制在国家约束指标之内,烟尘、工业粉尘排放得到严格控制,单位gdp能耗降低16%,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
四是开展植树造林大绿化。实施太行山、吕梁山和荒山、荒沟、矿山、道路、城乡重点区域“大绿化”工程,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城乡绿色生态体系。集中建设晋北晋西北防风固沙林区、吕梁山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林区、太行山土石山水源涵养林区、中南部盆地防护经济林区四大生态屏障。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管理。
五是促进循环经济大发展。全力推进循环经济试点省建设。从企业、园区、区域三个层面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开展“一市一园”、“一县一企”省级循环经济试点,推广煤炭、电力、冶金、化工等行业循环经济发展典型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园区和生态工业园区,用循环经济理念和模式对各类园区进行再规划、再改造,形成以园区带动社区、辐射区域,逐步形成小循环-中循环-大循环互动格局。加快推进国家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基地建设试点工作,带动建设一批资源综合利用基地,提高全省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水平。
六是加快建设山西大水网。提高供水保障能力,积极推进大中小型水库建设,完善地表水利用配套工程,做好山西大水网规划和实施工作,建设山西“大水网”。加强汾河、海河流域城镇生活和工业污水处理能力建设,提高城市中水循环利用效率。完善引黄配套供水体系,改造提升提黄能力,推进提黄灌溉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大矿井水、工业废水资源化利用。
七是促进能源利用效率大提高。到2019年,资源就地转化率达到40%,煤炭资源回收率达到75%,煤矸石利用率达到68%,焦炉煤气利用率达到100%,煤层气及瓦斯气抽采回收率达到70%。加强项目节能评估,严格限制“两高”行业低水平重复建设;
实施高耗能行业重大节能和清洁生产示范工程;
推进交通、商贸、市政及居民生产等社会领域节能;
大力实施以燃煤工业锅炉改造为主的集中供热“全覆盖”工程。
八是合理控制能源总量。大力调整优化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促进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转换升级。合理控制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逐步建立和完善能源市场交易机制,引导能源消费流向能效水平高的地区和企业。建立能源消费总量预警预测机制,及时预警和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切实改变敞开口子供应能源和无节制使用能源的现象。坚持将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指标与节能目标、gdp增长指标、经济结构调整指标以及配额市场化交易相挂钩,建立严格的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指标评价考核体系。
五、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几点政策建议
山西的各项工作得到了国家发改委的高度关注、关心、重视和鼎力支持,恳请今后继续给予大力支持。
一是进一步理顺煤炭等资源使用开采的体制机制。继续完善煤炭矿业权按市场原则有偿取得制度,矿业权价款收益除用于资源勘查、保护和管理支出外,主要用于支持转型发展和分离国有煤矿企业办社会职能。提高煤炭等资源开采准入标准。巩固完善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进一步完善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和煤矿转产发展资金政策。建立衰退产业援助机制,保障资源枯竭企业平稳退出和社会安定。开展国有自然资源监管体制改革试点。
二是深化煤层气开发与管理体制改革。按照“气随煤走,先抽后采,采煤采气一体化”的原则,加快煤层气(煤矿瓦斯)开发和综合利用。第一,“本着尊重历史,面对现实,着眼未来”的原则,对煤层气矿权人登记面积过大、勘探开发进展缓慢的区块,建议国家参照建设用地开发期限规定,予以清理、调整和重新审核登记。第二,对煤炭现采区和10年左右将要开采区域的煤层气,由当地大型煤炭企业按照国家和省的规划部署统一开发;
对山西12个国家煤炭规划区的煤层气资源,原则以煤炭企业为主,煤炭企业和煤层气企业共同开发;
对煤炭开发的远景区煤层气,由煤层气企业为主进行开发。第三,利用好我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这一平台和载体,贯彻“先行先试”这一最大优惠政策,在我省率先深化相关煤层气开发与管理体制改革,实行煤炭资源和煤层气资源矿业权一体化设置,并在政策和资金上予以重点支持。
三是完善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的财税政策。扩大生态环境转移支付补助范围,加大对山西水源保护、生态恢复的支持力度和社会保障、基础教育、公共卫生等民生项目的转移支付力度。“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对山西的转移支付达到中部省份平均水平或平均水平以上。探索开展地方政府发行债券试点,用于支持资源型经济转型。
完善资源环境税收制度。统筹推进各类矿产资源税费制度综合改革。加快推进煤炭等资源税改革,将煤炭资源税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定率计征,促进资源高效节约利用和生态保护。研究开征环境税。完善和创新有利于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发展的税收政策。
四是推进国土整治和土地复垦。建立集约节约用地奖惩考核机制,实行单位gdp用地考核制度。开展对采矿业土地整理和朔同地区成片盐碱地改造利用,组织实施国家级重大土地整治工程。建立财政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的土地开发整理多元投入机制。开展煤矸石占地、采煤沉陷区、工矿废弃地的土地复垦,将复垦地与建设用地调整利用相挂钩,实施用地指标置换,优先用于煤矿企业转产和资源性经济转型项目。探索露天采矿用地方式改革,露天开采矿山用地按暂时用地审批管理,煤矿开采完毕后进行恢复。探索推进土地审批、耕地占补平衡、重点转型项目用地保障、未利用地审批等改革。
五是给予山西能源消费总量的政策倾斜。“十二五”时期山西要实现转型跨越,加速发展,能源需求量仍保持较快增长,目前国家给予山西2.3亿吨标准煤的能源消费总量,恐难满足山西经济发展的需要,建议国家在能源消费总量上对山西予以倾斜。
六是健全资源节约机制。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把矿业权取得、资源开采、环境治理、生态修复、安全投入、基础设施建设、企业退出和转产、改善民生等费用列入资源性产品的成本构成,实现资源开发外部成本的内部化。加快水权转换和交易制度建设,开展跨行政区域水权交易试点。
各位领导,做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责任重大,意义深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我们坚持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坚定信心、勇于开拓、扎实工作,在先行先试中开辟转型跨越、科学发展新路,为确保实现“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为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出新的贡献,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篇4】2023年上半年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汇报材料:
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情况汇报
根据会议安排,下面就我县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工作情况及下一步打算做一简要汇报。
一、2017年主要工作
去年以来,县委、县政府按照习总书记对x工作“一个希望、三个着力”的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十六字方针,始终坚持“经济要上台阶,生态文明也要上台阶”的执政理念,积极构建“六大体系”,重点实施“十大工程”,高位推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顺利实现了“一年开好局”目标。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100%、主要河流监测断面Ⅲ类以上水质达标率达100%,均处于全市前列;
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3%,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幅减少,万元GDP能耗降同比下降5%左右,完成“十二五”目标任务140%左右,我县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初见成效。
一年来,我们重点抓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建机制强保障,形成生态文明建设合力
坚持把生态建设作为底线,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性、系统性、长期性,加强整体设计,完善机制、强化保障、凝聚合力。一是成立由我挂帅,30多个党政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二是出台《xx县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工作方案》,确定建设“六大体系”和“十大工程”,并将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各部门,明确了责任分工和时间节点
(二)狠抓生态建设工程,巩固生态环境基础
坚持把生态建设作为全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实施一大批生态建设工程。一是召开两次专题会议部署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基本完成生态空间识别与管控、永久基本农田红线、水资源红线“三条红线”划定工作,为下一步加强生态保护提供了重要依据。二是深入实施净空净水净土工程,全面停止垃圾焚烧,新建垃圾转运站,将垃圾统一转运至xx生活垃圾处理场处理,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全力推进城市引供水工程,项目已于2017年元月开工建设,确保2017年春节前竣工,让城市居民用上“安全水、放心水”;
同时实施了3.2万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加大植树造林力度,2017年全县共完成营造林32111亩,达到计划数的110.7%。xx湿地公园成功获评为“国家级湿地公园”。三是积极开展生态乡镇、村的创建活动,全县已有5个乡镇、17个行政村获评“生态乡镇”和“生态村”称号,分别占全县乡镇和行政村总数的45.5%、27%。
【篇5】2023年上半年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汇报材料:
生态文明建设汇报材料生态文明建设汇报材料
尊敬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调研组各位领导:
大家上午好!首先,我谨代表山西省发展改革委对何炳光司长一行莅临我省视察指导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下面,从三个方面就我省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能源资源节约工作汇报如下:
一、主要成效
山西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生产供应基地。建国六十多年来,累计生产原煤120亿吨,外调80亿吨,支撑了全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但也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资源环境损耗高达万亿元以上。为此,山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破解日益严重的资源和环境约束,促进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途径,扎实推动经济结构优化调整,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全面开展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稳步实施资源整合和兼并重组。同时,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山西先后被列为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政策措施试点、循环经济试点省、循环经济统计试点省、生态建设试点省、半导体照明产品应用示范试点省、循环经济认证试点省、全国首个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试点省。经过全省1
上下的共同努力,我省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积极的成效,集中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十一五”期间,全省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22.66%,以能源消费年均6.4%的增速支撑了GDP年均11.2%的增长,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由“十五”时期的0.68下降到0.57,扭转了能源资源消耗强度和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续增长的势头,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是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截至2017年底,全省二氧化硫排放量由2017年的151.6万吨下降至2017年的124.92万吨,累计下降17.6%。化学需氧量由2017年的38.67万吨下降至2017年的33.31万吨,累计下降13.93%。11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4%;
10个重点城市、93个县(市、区)达到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全省地表水监测的97个断面中,水质优良(Ⅰ~Ⅲ类)比例上升10.8个百分点,劣V类水质断面比例下降27.7个百分点。汾河水库断面水质首次达到一类水质标准,下游河段基本达到农灌标准,全省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三是资源综合利用率大幅提升。截至2017年底,全省资源综合利用率由2017年的不足20%提高到了50%左右。其中,洗中煤、煤泥利用率达到95%以上;
焦炉煤气利用率提高到86%;
矿井瓦斯抽放气综合利用率达到55%左右;
焦油、粗苯加工回收率达到100%,煤矸石和粉煤灰的综合利用率稳步提升。
2
四是矿产资源开发整合成效显著。通过煤炭资源整合和煤矿兼并重组,全省煤炭矿井数由整合前的4389座压减到1053座,煤矿办矿主体已减少到130个,30万吨/年以下的小煤矿全部淘汰,平均单井规模由36万吨/年提高到110万吨/年,保留矿井全部实现机械化开采,煤矿采区回采率由2017年的47%提高到79%以上,选矿回收率和伴生资源综合利用率显著提高;
非煤矿山由整合前的4194座关闭压减到2917座,矿产开发产业集中度显著提高,初步形成了大型矿业集团为主体,大中小型矿山协调发展的矿产开发格局。
五是煤层气开发利用水平稳步提高。2017年,全省煤层气(含煤矿瓦斯抽采总量42.78亿立方米、利用总量21亿立方米,分别占全国的46.88%和54.08%,生产规模、增长速度均居全国前列,成为我国煤层气开发利用的领跑者和排头兵。
六是水资源开发利用更趋合理。2017年,全省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8.7%,矿井水综合利用率达到60%以上;
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0.50;
城镇供水管网漏失率下降到15%,节水器具普及率提高到50%。万元GDP用水量由2017年130.55立方米下降到70
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由65.83立方米下降到28.52立方米。
二、主要做法及基本经验
“十一五”期间,我省围绕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和总体要求,重点抓了六个方面的工作。
3
一是以工业新型化为核心,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为方向,出台实施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进一步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和环境污染末位淘汰力度,累计关停小火电机组443.36万千瓦,淘汰落后钢铁产能5346万吨、水泥2586万吨、电石铁合金181.3万吨、焦炭3282万吨、造纸29.8万吨。对新建项目严格土地预审、环境评价、节能评估审查等审批条件,从产业准入、行业布局、能耗限额、信贷投放等方面,加强对电力、冶金、化工等“两高”行业的项目审批管理,严格控制新增能耗,抑制了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和产能过剩。深入推进服务业“1+10”
推荐访问:合集 上半年 情况汇报 上半年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汇报材料:(通用合集) 2023年上半年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汇报材料: 2023年上半年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汇报材料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