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党二十大报告关于县域经济【四篇】,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县域经济4篇
第1篇: 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县域经济
关于广东省县域经济的研究郑圣听 金华
(华南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摘要】应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因子分析方法,结合聚类分析方法对广东省县域经济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结果表明:(1)广东省县域经济总体发展水平低,67个县中大部分属于欠发达地区或落后地区,特别是广东省是人口大县,基本上属于欠发达地区。(2)广东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珠三角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三个区域。(3)粤北山区-清新县、佛冈县等地区经济发展迅速。
关键词:广东省;
县域经济;
因子分析;
中图分类号 F127 文献标识码 A
Research on County Economy of Guangdong Province
Abstract:
Implying the factor-analysis method of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analysis,and at the same time combining the cluster-analysis method,it shows that:1. County Economy Of Guangdong Province develops at a low level on the whole,a great part of 67 counties in Guangdong Province are developing areas,especially counties with a large population, almost all of which are developing areas.2.Economy between counties develops differently,counties around the Pearl River enjoys a much higher economy level than other counties.3. Counties in moutain areas in northern part of Guangdong Province such as Qingxin County and Fogan County develop very fast.
Key Words:
Guangdong Province, county economy, factor-anal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的经济总量虽然在全国排名第一,但县域经济发展比较缓慢,存在着竞争力不断下降、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经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
2007年,户籍人口占全省61.3%的67个县 (以下县级市、县统称为县)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5520.60亿元,仅占全省总量的18.04%。2008年7月,由中郡县域经济研究所·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心评选的第八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我省仅增城市(第13位)、博罗县(第93位)两个县入围百强,远少于山东省、浙江省、江苏省的26、26、25个,入围县数在东部沿海省份中处于倒数第二(仅高于海南省),可见广东省县域发展整体水平不高,并明显落后于东部沿海其他省份,这与广东省的经济实力极不相符。广东要在全国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千方百计壮大县域经济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准确了解广东省县域经济发展,全面深入分析和比较广东省各县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对广东省县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目前,学者对广东县域经济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广东与江浙等省县域经济的省际比较,或对广东省内三个区域(珠三角、东西两翼、粤北山区)县域经济的讨论。本文试图采用多指标,运用多元统计模型对广东省67个县(市)作具体的分析与探讨。
二、 县域经济发展研究1.研究方法与指标选择
因子分析方法的基本思想是:浓缩数据。多元统计中应用因子分析可以把一些具有错综复杂的变量归结为少数几个有实际意义的因子,反映原始数据的基本结构,从而达到降维的效果,本文研究的因子提取采用主成份分析方法。
以数据的可获得性为前提,笔者在选取指标时,确定了如下着眼点:发展水平、发展活力与发展潜力,结合广东省实际情况,参考相关文献,共采用了以下14项指标:
-地区生产总值;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
-人均生产总值;-第二产业产值;
-第二产业增长速度;
-工业总产值;
-人均工业产值;
-基本建设投资完成额;
-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在岗职工人数;
-在岗职工平均工资;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
-人均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原始数据(略)来源于《广东统计年鉴-2008》。
2.因子分析模型
设是可观测的随机变量,其均值向量为,协方差为,因子分析模型是
(1)
式中F为m维随机向量(m
第2篇: 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县域经济
关于赴江苏、浙江考察县域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
2011年7月30日至8月6日,我在县委、政府的安排下,实地考察学习了江苏省南京、无锡、苏州、江阴、昆山和浙江省杭州、义乌等地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现将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运行特点
(一)发展快速化。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GDP连续14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2.9%,人均GDP大大高于全国1700美元的水平。全国百强县(市)占有18席,居全国第3位,其中前10强占有6席。特别是昆山市的发展尤为突出,2002年在全国百强县(市)中排名第5位,2003年上升到第2位,2004年、2005年均列全国第1位,财政收入由1985年的4000万元增加到20年后的85.5亿元,增长了200多倍。浙江省县域经济占到了全省经济总量的70%,全国百强县(市)中占有30席,稳居全国第1位,其中前10强占有2席。
(二)块状经济化。浙江省坚持以县城和中心镇为依托,以特色支柱产业为支撑,做大做强特色块状经济。2005年,全省90个县(市、区)中有82个形成了块状经济,块状经济工业总产值达15826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64%,年产值上亿元的块状经济600多个,其中10—50亿元的有487个,超过50亿元的有83个。特色块状经济的发展,孕育了相应的专业市场,浙江义乌中
国小商品城、绍兴柯桥轻纺城等都是全国闻名的大市场,目前全省共有商品交易市场4008个,商品交易市场年成交额达7173亿元,连续15年名列全国第一。江苏省江阴市快速推进市场建设,消费市场持续活跃,香港时代、华地等一批大型商业连锁店落户江阴,形成多元化商贸流通竞争格局。
(三)主体民营化。“九五”以来,江苏省各地借助厚实的产业基础和良好的区位条件,积极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造就了一大批活力十足的民营企业。苏州市规模以上民营企业达2795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55.4%;
昆山市私营企业总数已超过1.3万家,注册资本突破150亿元。浙江省加大民营企业扶持力度,民营企业异军崛起,成为了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动力。全省现有民营企业320.6万家,从业人员2096万人,2005年实现总产值17805亿元,其中娃哈哈集团、正泰集团等成了全省民营企业的重要代表。
(四)产业集群化。江苏借助比较优势,大胆进行体制、科技创新,培育优势支柱产业,实现产业集群发展,基本形成了几业甚至一业兴市的格局。如余姚的电子电器、机械仪表、塑料模具业,张家港的冶金、纺织、机电、化工业等,在当地都形成了集群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浙江省坚持把小城镇建设与专业市场、乡镇工业园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协作的企业群和特色产业集聚区,达到贸工一体化发展,以工兴贸、以场兴块的良好局面。如义乌市坚持产地化、专业化的发展策略,通过市场孵化中小企业,逐渐形成了一个生产集群,发展
各种专业村和专业镇150多个,逐渐形成一村一品、一镇一品、一乡百厂、百厂一品的专业化生产布局。
(五)城乡一体化。南京、无锡等城市经济发达,高新技术产业以年均40%的速度递增,2005年产值已超过7900亿元,发挥了城市产业经济对农村经济的带动作用,城乡一体化步伐加快,在苏州、宁波等地区,很难分清城区和农村的界限,苏州的5个县级市均取消了村级建制,转为社区和居委会,农民宅基地可与城镇等额臵换。2005年全省城乡收入差距仅为2.3:1,在全国最小。浙江省坚持不脱离农业抓工业化,不脱离“三农”抓城市化,积极探索城乡一体化的新路子,鼓励千百万农民闯市场,推进城乡户籍制度改革,放手发展乡镇企业、民营经济和小城镇,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推动了县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走出了一条城乡经济一体化和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的新路子。
二、主要做法
(一)创新思想理念,树立敢为人先的精神。江苏省建立激励机制、考评体系和办法、责任驱动机制,在全省干部中树立起“人家在走,我们就得跑;
人家在跑,我们就得奔”的赶超标兵、甩开追兵之势,形成了地区争先、企业争先、条线争先、人人争先、争作贡献、共谋发展、开创大业的生动发展局面。张家港市瞄准周边先进县(市),明确提出项项工作争第一,近10年来,张家港捧得了85项国家级荣誉称号、102项省级荣誉称号,主要经济指标以年均两位数的速度增长,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是1995年的3
倍多,财政收入是1995年的11.5倍多。浙江省研究制定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制定和落实优惠措施,鼓励和引导各类资金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投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施强县强镇发展战略,率先实现向市场经济的全面转轨,使浙江成为全国闻名的“市场大省”,率先实行“省管县”试点,充实了县级经济管理权限,实现了县域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
(二)坚持城乡统筹,推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江苏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三化”带“三农”即工业化致富农民、城市化带动农村、产业化提升农业的方针,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实现了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2005年全省投入“三农”362亿元,改建乡村公路4.1万公里,新增农村改水受益人960万人,改造农村危房15万户;
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3498家,实现销售收入2015亿元,各类专合组织6010个,带动农户284万户,实现农产品出口10亿美元。浙江省坚持以县域为平台、工业化城镇化为动力、县域经济为支撑,大力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千万农村劳动力培训”、“欠发达乡镇奔小康”等工程,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特色块状经济等,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十五”期间,全省财政支农资金年均增长21.6%,累计改建乡村公路4.3万公里,完成村庄整治5540个,180万被征地农民获得了基本生活保障,非农人均比重由64%提高到了75%以上,培育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8764个,带动农户599万户,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21年位居全国第一位。
(三)扩大管理权限,提高县域经济发展能力。江苏省在深化农村税费改革的同时,同步推进乡镇行政区划调整、行政村合并和乡镇机构改革等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全省撤并了773个乡镇、
1.5万个村。浙江省主要在财政体制改革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方面放活县域经济发展权限,在财政体制改革方面,实行“省管县”体制,除计划单列市宁波外,县级财政直接由省管理,这极大地调动了县域发展经济、培植财源的积极性,有效改善了欠发达地区的财政状况;
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方面,推进强县强镇扩权,先后3次出台对县级扩权政策,把地级市的经济管理权限直接下放到县,激发了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目前,全省正在抓紧研究制定县对乡镇的放权强镇政策。
(四)抢抓发展机遇,乘势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一是抓住乡镇企业发展的机遇。改革开放初期,江苏省率先抓住商品短缺这一商机,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创造了著名的“苏南模式”,80年代末,乡镇企业达16000户,乡镇企业总产值占据全国乡镇企业总产值的50%;
90年代初,乡镇企业已成为支撑县域经济的参天大树,仅苏州乡镇企业的总产值就占全市GDP的2/3,几乎是每3年翻一番。80年代初,浙江省就因势利导提出“四个允许”(允许农民经商、允许从事长途贩运、允许开放城乡市场、允许多渠道竞争)和“四个不限”(不限发展比例、不限发展速度、不限经营方式、不限经营规模)的政策,使多种所有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
90年代,实行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激活了乡镇企业发展活力。到2005年,全省共有乡镇企业112万家,从业人员达1242
万人,实现工业增加值6275亿元,占全省的47%。二是抓住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机遇。苏州市1985年被国务院批准为沿海经济开放区,昆山在全国第一个自费办开发区、在江苏第一个办中外合资企业、第一个向外商批租土地等,宁波慈溪市也抓住外向型经济的先机,其出口依存度由1998年的21.77%上升到2004年的70%。2005年全省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2279.4亿美元,外商直接投资131.8亿美元,居全国第一位,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超过千亿美元。三是抓住发展民营经济的机遇。江苏省积极推动国有和集体资本从竞争领域退出,着力解决思想观念、资金融资、制度创新、规范服务、提高素质等问题,积极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造就了一大批活力十足的民营企业,如宁波的波导、雅戈尔等民营企业。浙江省积极推进国有企业和城镇集体企业改革,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在全国500强民营企业中,全省占有三分之一以上,在全国民营企业品牌竞争力50强中,全省占有23个席位。
(五)壮大特色经济,增强区域竞争的比较优势。一是将特色优势产业培育成支柱产业。江苏省选择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传统产业,大胆进行体制、科技创新,形成市场容量广、科技含量高、比较优势明显的支柱产业,如象山的针织、机械、水产品加工业,余姚的电子电器、机械仪表、塑料模具业等,实现了县域经济从“配套经济”、“配角经济”向“产品经济”、“品牌经济”的大步跨越,也实现了各县(市)之间的优势互补、错位竞争。二是将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发展成产业集群。江苏省各地立足自身实际,培育了奉化的波导、余姚的鑫高益、舜宇、宁海的天明电子等一
大批龙头企业,创立了“杉杉”、“雅戈尔”、“罗蒙”等服装、“帅康”、“玉立”、“方太”等油烟机知名品牌。三是把特色经济、块状经济发展为县域经济增长的支柱。浙江省坚持把做大做强特色块状经济作为繁荣县域经济的主阵地,坚持把小城镇建设与专业市场、乡镇工业园区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专业化分工、社会化协作的企业群和特色产业集聚区,有效地促进了县域产业从多样化转为特色化、块状经济发展。
(六)加大扶持力度,促进欠发达地区协调发展。两省总的经济水平在全国领先,但本省内发展也不平衡,对经济欠发达区域,都积极采取政策倾斜,加大扶持力度,努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江苏省针对苏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不快、工业化、城市化水平偏低、对外开放程度不高等问题,重点扶持苏北地区1011个经济薄弱村和农村人均纯收入低于1500元的农户;
实施了“千村万户帮扶”工程,实行省级机关、企业集团、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苏南市县共同参与苏北经济薄弱县的“五方挂钩”帮扶;
从省市县抽调了1088名优秀干部组成19支扶贫工作队,进驻苏北19个经济薄弱县进行帮扶;
加大财政扶贫开发投入,扩大扶贫小额贷财政担保资金规模,今年对苏北经济薄弱县的贷款规模达6亿元。浙江省切实加强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十五”期间财政共投入336亿元,年均增长17.7%;
抓好“下山移民”重点扶贫工程,“十五”期间共迁移6.3万户、21.3万人;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欠发达地区农村劳动力合理转移,2003年以来,全省累计签订“山海协议”项目1911个,协议总投资568亿元,到位资金247
亿元,提供就业岗位11万个;
同时进一步明确政府扶持、区域协作、社会援助机制,推动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步伐。
(七)以县城和中心镇为重点,加快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步伐。进入新世纪以来,江苏省工业化、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一些地区城乡融合、城乡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在苏南农村,出现了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业项目向园区集中、农民向社区集中的“三集中”趋势,2005年,苏州、无锡的城市化率分别达63%、66%,苏南地区正在构筑城乡一体化的新格局,建立平等统一的新型城乡关系,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浙江省在改革开放前20年,县域经济发展基本上是以农村工业化为主导,到1998年,全省针对城市化大大滞后于工业化的实际,提出了加快城市化发展战略,以县城和中心镇建设为重点,所有的县级城市和136个中心镇都按照中小城市的功能要求进行科学规划建设,提高了县域城市化水平,义乌、温州等县城迅速崛起,发展成为生机勃勃的中等城市,横店、柯桥等中心镇已发展为现代化的小城市,尤其是苍南县龙港镇,由当初的5个小渔村,发展到今天已集聚了23万人口的经济发达、功能完善、设施齐全、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农民第一城”。
三、几点建议
(一)把科学合理规划作为壮大县域经济的基础条件。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我县实施“工业兴县”战略的重要举措,列入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和各级党政的重要议事日程,要在充分调查研究,摸清县域实情的基础上,制定与市场经济发展相
吻合的县域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为全县发展提供指导性、纲领性意见。
(二)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壮大县域经济的重要内容。一是要优化政策、政务、法制、市场、舆论环境,重点抓好专业乡镇、河东工业集中区和民营科技园区建设,努力创造民营经济大发展的有利条件。二是以体制、科技、管理创新为核心,以农产品加工型企业为重点,扶持民营企业加快发展,鼓励优势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实施集团化发展、集约化经营,形成一批有核心竞争优势的“航空母舰”。三是加强人力资源、财务、质量和市场管理,支持民营企业创立自主知识产权和开展品牌经营,引导民营企业家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开阔视野,转变经营理念,建立现代化的管理体制和机制。
(三)把加快小城镇建设作为壮大县域经济的发展平台。一是要在全县抓好县城及中心镇在内的重点镇建设,集中力量将重点镇实力做强、特色做靓、人气做旺、环境做美。二是要按照产业集中、资源集合、居民集居的要求,实施集中发展战略,引导向中心镇和重点镇集中发展。三是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广大农民到小城镇务工、经商,迅速壮大小城镇规模,同时清除阻隔城乡经济一体化的体制障碍,加快推进劳动力、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
(四)把完善落实优惠政策作为壮大县域经济的坚强保障。一是按照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要求,加快制定完善公共财政投入、市场机制配臵、基础设施建设等对县域经济发
展的政策措施。二是放权强县是江苏、浙江两省搞活县域经济的一项重要手段,中央也提出了在具备条件的地方可以推进“省直管县”试点,建议作为丘陵大县的**应适时积极争取推行“省直管县”或“放权强县”试点工作。
第3篇: 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县域经济
2016年县域经济发展报告
2016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有色金属市场长期低谜、投资消费动力不足等复杂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牢牢把握转型发展的工作总基调,着力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坚持以增量带动结构优化,在增长中讲质量、讲效益,积极主动适应新常态,推动我市经济在困难中继续前行。新常态下,全市县域经济运行总体平稳,调结构、转方式取得了进展。
一、县域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新常态下,我市经济增长速度进入换挡期,县域经济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虽有所放缓,但仍普遍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主要领域发展依然稳步向前。
(一)总体运行平稳
2016年经济总量不断攀升。据初步核算,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为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亿元,增长%;
第二产业增加值为亿元,增长%;
第三产业增加值为亿元,增长%。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二产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力军。
在全省129个县(市、区)中,2016年GDP超过两百亿元的有12个,我市以亿元排在了全省第13位,全州第2位。全省GDP增速平均水平%,增速最高的是昭通永善县增长%,增速最低的是丽江华坪县(-%),我市GDP增速排在了全省并列第59位(与临沧云县、曲靖师宗县增速相同),全州第9位。
(二)农业生产稳步提升
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亿元,增长%。全市粮食生产喜获丰收,粮食产量达到万吨,同比增长%。畜牧业生产继续向好,全市猪出栏万头,同比增长%,猪存栏万头,同比增长%;
家禽出栏万只,同比增长%;
肉类总产量万吨,同比增长%;
牛奶产量万吨,同比增长%;
禽蛋产量万吨,同比增长%。
(三)工业生产增长缓慢
2016年,全市完成工业总产值亿元,同比增长%,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亿元,同比增长%;
规模以下工业总产值亿元,同比增长%。规模以下工业增速快于规模以上工业个百分点。
(四)固定资产投资快速扩张
2016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同比增长%,增速高于全省(%)、全州(%)平均水平个百分点、个百分点。投资总量保持在全州第2位,仅次于蒙自市,增速在全州排名第2位。
1.第三产业投资实现倍增。从分产业看,第二产业完成投资亿元,增长%;
第三产业完成投资亿元,增长倍。
2.非生产性投资高于生产性投资,拉动作用加强。2016年,全市非生产性投资完成亿元,比上年增长倍,与生产性投资比例分别达到了总投资数的︰,非生产性投资成为拉动全市投资增长的主要动力。
(五)消费需求稳步增长
201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亿元,同比增长%。总量位列全州前茅,增速全州排名第3位,增速分别高于全省(%)、全州(%)平均水平个百分点、个百分点。
1.乡村消费增长快于城镇。从销售单位所在地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亿元,同比增长%;
乡村消费品零售额亿元,同比增长%。
2.餐饮消费回归理性,略有增长,商品零售仍唱主角。从消费形态看,餐饮收入实现亿元,同比增长%;
商品零售实现亿元,同比增长%。
(六)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
从反映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指标可以看出,2016年我市经济运行质量稳定,效益有所好转。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总收入实现亿元,同比增长%,说明2016年我市财政实力进一步增强,可支配财力增多。
1. 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创历史新高,突破十亿元大关。2016年,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亿元,同比增长%。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完成亿元,同比增长%。
2.非税收入成为拉动财政收入增长的重要动力。2016年,税收收入完成亿元,同比增长%。非税收入完成亿元,同比增长%,非税收入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
3. 有力保障民生支出。2016年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其中涉及民生支出亿元,同比增长%,占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财政的民生支出增加更多更好地惠及到了广大人民群众。
(七)金融机构投放资金额度高于同期存款
12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亿元,同比增长%,比上月增加亿元,比年初增加亿元。其中,储蓄存款年末余额亿元,同比增长%,比年初增加亿元。
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亿元,同比增长%;
当年新增亿元。从期限结构看,短期贷款余额亿元,增长%;
中长期贷款余额亿元,增长%。
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增长额度(亿元)高于存款增长额度(亿元)亿元,增幅高于存款增幅个百分点,说明金融机构对企业的支持力度好于上年同期。
(八)外向型经济运行总体良好
1.招商引资取得新进展。2016年我市引进州外到位资金亿元,实际利用外资完成870万美元。其中引进省外到位资金亿元,省外到位资金比上年增长了倍。
2.外贸进出口略有顺差。2016年出口总值亿美元,同比增长%;
进口总值亿美元,同比增长%。
(九)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年全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4698元,比全省(24299元)的平均水平多399元,同比增长%,增速比全省(%)平均水平高个百分点,比全州(%)低个百分点。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绝对量全州排名第3位,增速全州排名末位。
年全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535元,比全省(7456元)平均水平高3079元,同比增长%,增速比全省(%)高个百分点,比全州(%)低个百分点。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绝对量全州排名第1位,增速全州排名末位。
二、新常态下县域经济运行的新变化与压力
2016年,全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民经济在新常态下平稳运行,呈现出增长平稳、结构优化、质量提升、民生改善的新变化。新常态下,全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运行均出现了新变化,同时也将面临着新压力。
(一)经济运行中的新变化
1.产业结构孕育新突破
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动产业转型是我市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从三次产业结构看,2016年我市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继续提升,比上年同期提高个百分点,而第二产业占GDP比重(%)略有下降,比上年同期下降了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的逐步提升,将十分有利于改变我市目前工业独大的局面,使我市的转型发展向产业结构合理,产业发展健康和可持续的方向不断前行。
2.工业企业经营效益有所好转,企业压力有所减缓
从反映工业企业效益情况的指标看,1-12月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亏损额为亿元,比上年同期(-亿元)减少亏损亿元;
利税总额增长倍,从上年的亏损亿元到本期的净收亿元,这些都有力说明了企业亏损情况得到改善,效益好转,对社会的贡献加大。
3.公共财政预算总收入三年来实现扭负为正
自2016年以来,我市公共财政预算总收入连续2年下跌,今年首次结束了“两连跌”的困难局面,并取得了%的增长水平,公共财政总收入实现扭负为正,财政实力的增强,为我市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4.消费需求导航新方向
2016年,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作用逐步增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从行业上看,批发业增长了%,较上年同期(%)提升了个百分点,拉动作用最显著。其次是住宿业增长了%,较上年同期(%)提升了个百分点。在中央八项规定等限制公款消费的环境下,餐饮消费逐步回归大众化,餐饮业仅增长了%,较上年同期(%)下降了个百分点,公款消费现象得到有效控制。
(二)经济运行下行压力依然较大
1.工业生产低位运行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比上年大幅回落。201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增长%,增速比上年回落了个百分点。受有色金属市场长期疲软的影响,企业生产的积极性长期受挫,生产运营压力仍存。
2.财政收入结构不优
2016年,公共财政预算总收入和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速虽较去年有很大提升,但收入结构却有待于进一步调整。由于非税收入占到了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2016年(同期占比%)、2016年(同期占比%)有逐年提升趋,由于非税收入大部分有其特定的支出用途,增收不增财力,导致财政收入质量不高。
3. 工业、房地产投资增长缺乏后劲
从全市工业投资(不含电力)看,受市场需求不振、项目融资困难等因素影响,增长持续低迷,全年增长%,比去年同期回落个百分点。从房地产投资远景看,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带动房地产投资持续下行。2016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比上年末回落了个百分点。据上海有色金属交易市场2016年2月27日公布的有色金属价格显示,铜价格42625元/吨、锡126000元/吨,有色金属的低位徘徊,长期地抑制了企业对工业投资的热度,同时将于今年3月1日施行的《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由于担心预期房产税的相应出台降低了购房户和投机者对房地产的资金投入,必将会引发部分社会资金对房地产投资的分流转而流向其他行业,诸如以上因素的制约,因些对于投资预期的增长具有不可预测的难度和困难。
三、加快我市县域经济整体实体提升的几点建议
2016年我市在全省129个县市县域经济考评中综合排名第89位,从2016年考评的6项指标看,所有指标的增长速度都实现了正增长水平,将十分有利于我市在县域经济考评中综合排名的前移,但要跻身于全省10强县仍是一个极大的、长期的挑战。从全市经济结构现状看,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在努力保持一定发展速度的同时,举全市之力打好转型升级攻坚战,努力实现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和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
(一)着力保持工业稳定增长
工业是经济发展最坚实、最长久的支撑,工业经济的强弱,决定经济发展的后劲。如何充分释放改革动力,保持转型发展定力,推动工业经济稳定增长,这不仅需要市委、市政府理性分析,科学判断,高远谋划;
需要全市各部门充分学习领会、深入贯彻落实,更需要各企业努力践行,加快发展。开展多领域、多形式、多层次的市场推广和产品营销,全面实现主导有色金属产业向精加工、深加工和延长产品线方向发展,确保工业经济稳定较快增长。
(二)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传统产业要在改造提升、做优做精上下功夫,在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加快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和先进工艺来改造提升,加快产品升级换代,提高产品竞争力。在产品附加值上要向中高端攀升。
(三)着力抓好重大项目建设
项目是稳定增长的重要抓手,强势推进招商引资,突破一批质量好、体量大、带动强的重特大项目。对招引项目进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综合评估,把有限的资源聚焦到产业链中的重大项目上,不断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围绕现有产业定位,突出重点地区、重点领域,强化产业链招商、专业化招商,加快引进产业龙头项目,为产业转型升级注入新的动力。
第4篇: 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县域经济
关于巴彦淖尔市县域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县域经济是指县域范围内,以城镇为中心、农村为基础、工业园区为模式,由各种经济成分有机构成的一种区域性经济,其对推进经济结构的转型、地区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县域经济发展有其自身内在规律,但政府的促进作用还是很重要的,当前我市要突出解决的问题是,明确引导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一、我市县域经济规模及特征分析(一)基本状况
巴彦淖尔市幅员辽阔,资源丰富,自然条件优越。是国家、自治区的商品粮基地,也是久负盛誉的塞外瓜果之乡。广袤无垠的天然草原,地域广阔,畜牧养殖已形成一定规模,大自然为巴彦淖尔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巴彦淖尔市拥有土地面积6.4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有173.2万人,农村人口占居多数。按照行政区划巴彦淖尔市下辖一区、二县、四旗共七个旗、县、区(全部为县级单位),旗县区下辖48个乡镇苏木和10个办事处,另有16个国营农牧渔场。七个旗县区的经济全部为县域经济,市域经济的总量全部由县域经济所创造,可以说,巴彦淖尔市各项经济的发展,县域经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二)县域经济规模
1
2005年全市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17.03亿元,人均GDP为12560元。GDP最高的为临河区,达到71.35亿元,占全市的32.9%;
乌前旗、杭锦后旗两旗均超过30亿元以上,分别为40.93亿元和34.90亿元;
五原县接近30亿元,为28.92亿元;
其它三个旗县全部超过10亿元以上。人均GDP最高的是乌后旗,达到24436元,超过全市平均水平11876元;
最低的是五原县,为10554元。
2005年全市7个旗县区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速也全部达到了两位数的增长,都在20%以上。从财政收入看,7个旗县区财政总收入的都在快速增长,增速最高的乌后旗达到118.5%,其它6个旗县区也全部超过了25%的增长速度,从而使全市打破了多少年来财政总收入一直为十几亿元的老黄历,跨入了20亿元的行列,同比增长达到36.1%,快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8.1个百分点。(三)特征分析
1、开放性。县域经济不是封闭的"诸侯经济",它要接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指导,不能搞人为的市场分割。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它可以突破人为划分的地域和边界,冲破自然条件、地理交通、民族关系等影响,在更大的区域内进行资源配臵,形成跨区域的经济协作网络,获取竞争优势。近几年来,各旗县区实施开放带动战略,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对外开放力度,努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相继引进了一
2
批区内外知名企业,对我市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2、多样性。县域经济具有多样性特征,不同的地区由于资源禀赋不同、发展的着力点也不同。我市各旗县区依托自身优势,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门类各异的产业体系,临河区重点发展绒毛、粮油、蔬菜番茄、生物制药、肉类、饲料和制糖加工业;
磴口县重点发展乳业、果蔬加工业;
杭后重点发展酿造业、乳业、蔬菜番茄、粮食、木业、发酵加工业;
五原县重点发展番茄、炒货和粮油加工业;
中旗、后旗重点发展肉类、皮毛加工业和矿山工业。资源得到进一步的整合,进而达到资源的合理配臵。
3、不平衡性。县域经济之所以引起重视和关注,是因为县域经济的差异性。我市县域经济不仅表现为经济总量的差距,也表现为人均指标的差距。2005年全市7个旗县区中,GDP总量最大的临河区与最小的乌后旗,两者之间相差57.73亿元;
人均GDP最高的乌后旗和最低的五原县相差13882元;
人均财政收入最高的乌后旗与最低的五原县相差4887元。县域经济之间的差距在逐渐拉大,不平衡性日渐明显。尽管我市县域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经济总体实力较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断增强,但在发展中也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发展潜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1、总量偏小
3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