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为适应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需要集合合集,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3为适应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5篇
第一篇: 2023为适应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发展素质教育
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河西区文化馆
吴振英
发展素质教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河西区文化馆 吴振英
素质教育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整体构建德育体系是一个广大和精致的系统工程,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已列入国家“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两会”期间又重点提出要建立新型学校,动员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以提高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为重点,深化教育体制和结构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振兴教育行业,实施科技兴国战略,为我国在21世纪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而奋斗。
为达此目标,我们应以什么样的教育来完成科教兴国的伟大使命呢?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和国家领导人远见卓识地做出了明确的回答,这就是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们党和国家迎接21世纪知识经济和国际激烈竞争的挑战,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三步战略目标,是完成中华民族在21世纪知识经济和国际激烈竞争的挑战,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三步战略目标,是完成中华民族在21世纪伟大复兴的有力保证。所以说发展素质教育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一、素质教育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1、从国内、国际的经济形势看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也要清楚地看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学生的人口负担还没有转化为人力资源的优势。事实越来越证明,我们的劳动力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不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能力增强的一个主要因素,所以党中央全面分析国际国内发展的趋势,认为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大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密切教育与经济、科技的结合,加快实现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体制的根本转变,这是全面推进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华民族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保证。
当今居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内竞争日趋激烈,教育事业从来没有向今天这样与国家的安危、民族的兴衰息息相关。国家综合实力越来越体现在国民素质的高低和创新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上,因此,谁掌握了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
经过建国五十多年的努力,尤其是改革开放二十余年来的迅速发展,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必须看到,面对当前国际国内新的形势,我们的教育思想、教育体制和结构、教育内容和方法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的矛盾,已经和正在日益显露,我国教育的整体水平,还不能适应现代化建设和人民日益增长的需要,而现在,在校的中小学生及大学生到本世纪正好肩负着实现我国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历史重任。他们的素质、特别是思想政治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直接关系到二十一世纪我们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和命运,我们一定要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高度出发,深刻理解和把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2、从应试教育的弊端看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我们提出“素质教育”从积极方面说,就是要使我们的教育积极适应当今国际社会发生的变化,培养当今时代所需要的人才。去年我在法国看到《回声报》2000年5月9日发表题为《人才加剧战》的文章,指出现已进入人才时代,企业的价值取决于它的人才,领导干部的素质至关重要。从另一方面说,是针对当前逾演逾烈的“素质教育”而言的,其主要表现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更加趋向功利主义,学生的全面发展受到严重的束缚,甚至是畸形发展。有些学生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将自己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局限于课本知识内,通过各种机械的学习和训练来获取考试成绩的高分,但作为现代人应有的素质却非常贫乏。手拿高分成绩单,却缺少应有适应社会的能力,重理轻文造成学生素质低下,学生只看重自己的学习成绩,缺少对他人和社会的关心,学生缺乏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修养,甚至身心得不到健康发展,学生只看重自己的学习成绩,缺少对他人和社会的关心,学生缺乏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修养,甚至身心得不到健康发展,学生缺少丰富的个性和创造性,缺少创造性思维活动,独立思考和动手的实践能力贫乏。过弱的文化陶冶,使学生人文素质不高,过窄的专业教育,使学生的学术视野不宽,学术基础不牢,过重的功利主义导向,使学生的素质培养与基础训练不够,过强的共性制约,使学生的个性发展不足。
之所以要提出“素质教育”,因为素质教育更加接近于教育的本质,更加符合教育发展和培养人才的客观规律。“素质教育”是千百年来人类教育和改革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提高人的素质。但人的素质的提高终究是需要一种媒体,知识就是提高人的素质的最重要的媒体之一,包括经验,对两者的关系的不同处理,引起了两种不同的教育观,一是重知识,认为只要有了知识,也就有了能力,也就提高了素质,这一观念在教育中被强化了,并影响到学生,使他们的学习较多地停留在低层面;
二是看重能力,相对而言,人的能力远比知识重要,因此,教育不仅要向学生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促进他们将接受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能力。三是重素质,能力一方面不能覆盖人的全面素质,容易导致对非智力因素的忽视,另一方面,能力和素质相比较而言素质更内在、更根本,而能力只是素质的一种表现,因此,教育应当把注意力和着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素质上,注意人整体的提高,把以往重知识、重能力的教育这一认识水平再提高一步,提高到更加注重人的素质的新水平上来,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得以最大程度的“内化”,身心潜能得到更好的开发,人的整体水平得以进一步升华,这种认识应当说既包括了对能力培养的重视,同时也肯定了知识的基础作用。
“素质教育”问题已成为当今教育领域最受关注的问题,这关系到我国各级教育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及人才规格等诸多方面的重要问题,这是在二十一世纪我们国家、民族迅速发展壮大的关键所在。因此,上到党和国家领导层、下到普通大中小学各类教育部门以及社会各界人士、亿万学生及其家长都对素质教育给予了热情的关注。“素质教育”的提出,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时代发展的产物。人们根据当今世界变化和发展潮流,提出了实施“素质教育”的紧迫性、必然性和必要性。
二、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所谓“素质”大致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个人先天具有的生理、心理特点;
二是后天经过环境、教育获得的基本品质。这就是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讲的“性”与“习”的的问题。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意思是说,人们性情本是相近的,只因为习染不同,便渐渐地相关很远了。孔子说的“性”是人们的本性,即先天的素质,先天具有的生理、心理特征;
“习”就是习染,指的是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所获得的基本品质。“性相近”强调的是每一个人都有相近的本质,因而都有达到理想人格的可能。“习相远”强调的是每一个人都有相近的本质,因而都有达到理想人格的可能。“习相远”强调的是每个人究竟能不能成就理想人格,最终取决于它后天的经验活动和受教育的程度。
关于素质教育的本质,对此原国家教委主任朱开轩同志曾在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经验交流会上的讲话中说:“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是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美诸方面生动、活泼的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1、德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灵魂
素质教育实质上即人们常说的全面发展教育,其目的是使受教育者的素质在德智体美诸方面都得到发展,在人的身心全面素质中,思想品德素质是灵魂,在诸育中,德育居于首要地位。让学生因为趣而读书,用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多彩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在学校是做人、学知识的,而这个过程是有趣的、愉快的、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生活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审美情趣和文明程度,而且强化了与优育校风相一致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学校是求学场所,不仅要重视传授知识,而且要重视陶冶情操,提高素质。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需要,不仅有利于学生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而且有利于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河西文化馆深入基层,以河西区马场道小学为试点,以文艺形式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创作一台文艺节目,引导学生以良好的行为规范严格要求自己。如快板《三字经》、天津快板《小嘎子在社区》,小品《十元钱》等,从正面歌颂了学校精神文明和道德情操,此台节目2005年9月28日在滨湖剧场举行了专场演出,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快乐阳光》栏目对部分节目进行了转播。我们以往的教育比较注重学生学会求知,这当然是必要的,但往往忽视了最主要的一条,就是教他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人”看似简单,其实这是学生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素质修养。孔子就十分重视和强调学生要致力于道德修养,强调“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作,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
2、智育是其他各育的基础
传统教育片面强调智育,培养出来的人才知识面狭窄,能力欠缺,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缺乏,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新的世纪对人才规格和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这种新的要求,传统的智育无论在目标、内容,还是在过程、方法都必须进行相应的创新,以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如智育目标,在实践当中,智育目标存在着严重的片面化、狭隘化,从应试的目的出发,过分强调应考必会的知识和技能,强调知识的熟练程度,面对非考试内容的动手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重要目标忽略不顾,对学生的智力发展和能力培养不予重视,无怪乎有人说中国学生是装着满脑子的知识点进大学,而外国学生是带着创造能力进大学的,这种狭隘的智育目标与素质教育是格格不入的,所以智育作为各育的基础,应遵循目标性,教与学的有机统一性、训练性、开放性、多样化等原则。
3、体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应试教育中,一方面体育是被忽视的、被排挤的一个方面。在全国推进素质教育中应当加强;
另一方面,体育中也存在着“应试教育”的弊端。如在体育目标上只抓少数几个尖子运动员等,加强体卫工作,全面提高学生素质,青少年是长身体、长知识时代,偏重追求升学率,使学校的体育课有名无实,体育课经常被挤占,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学生心理负担沉重,精神紧张疲惫,许多学生眼睛近视,体质下降,神经衰弱,有的甚至出现主理障碍,这是以牺牲牺牲健康为代价来换取所谓的高质量。要加强体育目标的创新,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观。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另外要树立终身体育的观念,所谓终身体育是指人们在一生中都有机会充分发展和锻炼身体,它是终身教育迅速发展的产物,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需,要树立创新的人才观。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就是说,未来教育要培养有现代文化科学知识、品德高尚、体格健壮、心理健康又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现代化新人。
4、美育在人格完善中起着重要作用
看电视、听音乐、参观展览、观看演出、观摩、比赛,充分享受艺术的魅力,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兴趣,接受熏陶,提高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增强艺术修养和美学素质,为发展艺术特长和提高自身品质奠定基础。大约二百年前,德国美学家和文学家席勒就从人道主义理想出发,提出了美充在人格完善中的至关重要作用。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力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美育不仅是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育”,而且还渗透到全面发展教育的各“育”之中,对人的整个身心发展,全面素质的提高,有着重大促进作用。具体表现在以美储善、以美启真、以美助健,通过丰富多彩的审美教育活动和创造美的实践活动,帮助受教育者树立高尚正确的审美观,培养提高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构建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塑造完善的人格,从而造就一代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
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就是要让青少年在德智体美诸方面的素质获得和谐全面的发展。党中央指出“正确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使他们能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一个关系到我国教育发展方向的重大问题。”我国教育方针所指的全面发展,是指学生各方面素质都能获得正常、健全、和谐的发展,学生的脑力与体力、做人与做事、继承与创新、学习与实践同样不可偏废。人的身心是一个和谐发展的整体,人的认知、情感和意志应该互相支持协调发展,学校不能只重视智育而轻视德育,忽视体育和美育。智力因素是学生发展的基础,非智力因素是学生发展的动力,教育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不能忘记塑造人格,教师在关心学习成绩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实施素质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是二十一世纪培养新世纪人才的战略举措,是适应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参考资料]
㈠《中国德育》
㈡《素质教育读本》
㈢《中国古代教育史》
第二篇: 2023为适应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教育观念的更新与转变
是教育现状和教育发展的要求
《教育观念的更新与转变》再学习后的认识与反思
--------水富县第一小学 陈忠伦
--------水富县教研室 胡顺琪
一位教师曾经做过这样一个测试:
下面是一个有奖竞赛,最先做完的同志有奖,题目是:
(1)在右上角写上你的姓名;
(2)画一个正方形;
(3)把正方形平均分成四份;
(4)以正方形的中心为圆心画一个与正方形相交的圆;
(5)……(10)当你做到这题时其实你什么都不用做只要写上一个姓名就可以交卷了。
结果,十分钟过去了还没有人交卷,这给了我们许许多多的思考……我们的教育改革不是如此吗?多少年因循守旧的思想、几代人沿用一套老方法,培养出一种思维模式的一代又一代,教育改革、观念更新势在必行。
一、教育改革面临的背景(国际形势、各国采取的应对措施)
(一)中国教育面临的形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世纪转换:从20世纪向21世纪转换,前20世纪中中国有过1000
年的辉煌那是3-13世纪,有过500年的鼎盛时期,那时7-12世纪唐末500年。
明朝中期开始闭关自守(朱谚基)从此走下坡路,到清朝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论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1世纪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靠科教兴国、靠教育靠人才。
2、社会转型:中国正面临着从发展中国家向现代化国家转型;
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型;
从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转型。生产有三要素劳动力、资本、科学技术。如果劳动力和资本占到70%就是粗放型,科学技术占到70%就是集约型。
关心国家大事的老师可以清楚地看到,国家采取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扩大内需正是靠大量的资本投入。全国的经济龙头上海的科学技术含量却只占到40% ,就那修路来说各个国家都在加速基础实施建设,特别是高速公路建设,发达国家采用的是全机械化,而我国主要靠人力。98年的抗洪枪险靠的也是人的堆积喊出“人在大堤在”。
3、体制转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
计划经济阻碍了经济发展,导致社会主义国家经济不景气。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在政治上我国跨越了,从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但在经济上是不可跨越的,必须从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产品经济。
我国经济正处在大发展、大调整、大组织的转轨时期。经济在转型但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还处在计划体制下,在计划化体制下的教育有四大特征:
(1)国有化的办学体制
(2)条块分割的领导体制——不懂教育的人来管教育,如一个乡中心小
学有乡政府管、有教办管、县教育局管,县政府也管。学校成为附属单位,结果
谁的附属单位也说不上。
(3)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计划层层批、层层卡
(4)单一的投资体制——政府投资
教育要向市场转轨,针对四大特征来转,﹤1﹥办学主体多元化﹤2﹥学校不成为附属单位﹤3﹥面向市场自主办学﹤4﹥多渠道投资
(二)中国教育面临的挑战
1、国际人才的大竞争大挑战。21世纪世界各国的竞争主体在于人才的竞争。各国在数量上得到发展,质量上得到提高,各国重视素质教育。在各国国内更面临着人才的的竞争。
20世纪财富源于物质资源(靠大量资源开发、能源利用),21世纪财富源于人才。所以各国都在加紧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资料显示加拿大的毛入学率为102%(一个人同时就读两个学校)美国大学入学率为80%,而中国仅为21%。加拿大和澳大利亚是发达国家但缺乏人才,现在正在大量吸收东南亚人才,凡有本科以上的就称为技术移民,给予优惠政策。国内竞争也是一样如昆明为硕士生修公寓、配小车、享受特殊津贴目的就是要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2、世界经济大发展的挑战
世界经济发展的三个特点:大发展、大开放、大融合(生产跨国化、贸易自由化、商品世界化、资本国际化、市场全球化)
3、高新技术大发展的挑战
高新技术发展的三个特点:速度快(20世纪中期是30年翻一翻,后期是15年,到20世纪是5年翻一翻)、多学科的融合(现代提出“黄金科学”就是多学科的融合,以适应不断的转岗,资料显示美国人一生平均要调动12次)、第三个特点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时间缩短。
4、知识经济大挑战
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经济,知识经济发展日益明显。
农业经济的发展主要依靠土地劳动力;
工业经济主要依靠资金、厂房;
知识经济主要依靠科技;
知识经济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很高(﹤1﹥在基本能力方面——具有创新素质,有责任心、进取心、自信心。﹤2﹥在科学文化方面——具有复合型的知识,基础厚、知识宽,有人文修养。﹤3﹥在思想道德方面——有责任感和有合作精神,有奉献精神。﹤4﹥在心理方面——勇于进取、敢当风险,有顽强的毅力,善于听取意见、有自制力。﹤5﹥在身体方面——喜爱运动,有健康的体魄,有良好的生活习惯)。
5、多元文化大汇合挑战
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现代高科技和通讯事业的发展、西方文化思潮传播到中国,多元文化汇集地是学校,形成高压区,青少年学生求知欲望很强,但消化能力差。因此加强思想教育,成了各国重要任务,各国都想在思想方面控制别国,如,美国对付中国就有四条方案一是军事打击(朝鲜战争、越南战争联合日本韩国采取围堵政策)二是经济制裁;
三是文化渗透,想用他们的思想取代中国的价值观;
四是民族分裂。
二、对形势和挑战,中国政府决定深化教育改革。
特别是东南亚经济危机给了我们以反思,为什么东南亚经济这样脆弱,为什么这么
惨重。——原来是“亚洲模式”造成的,即靠引进技术、廉价劳动力的投入。被称做躯干经济而不是头脑经济。头脑怎么指挥你躯干就得怎么动。日本在这次经济危机也后从“技术立国”转向“科技创新立国”
我国政府面对挑战有如下的应对政策,包含三个内容:
1、确立一个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
2、坚持一个基本路线——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3、实施一次战略方针——科教兴国
实施科教兴国10年有四条举措:
(1)实施国家知识创新体系工程每年投入50-60亿元。
(2)颁布《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3)2010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4)2010年7月召开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
这次教育工作会议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胡锦涛总书记围绕“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的战略目标进行了全面部署
第八次基础教育课改初期总结了几年来推行素质教育的情况,那就是“轰轰烈烈搞素质教育,扎扎实实搞应试教育”,“课外搞素质教育,课内搞应试教育”。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突出表现在我们的评价体制和课程内容。考试制度存在一天就有应试教育,但,更主要的是课程内容。小学阶段现在使用教材“繁”“难”“偏”“旧”,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经过小范围的实验和专家论证,2001年先后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标志着我国新时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崭新阶段。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总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学生的学习态度,是获得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也就是说把以前的 “双基”扩展到“四基”即学会求知、学会在应变中做事、学会与他人共处、学会生存发展(做人)。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如数学、语文认为不可综合)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设置综合课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要。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分科与综合相结合、高中以分科为主。
新课程标准小学阶段主要有一、二年级语文、数学、体育、艺术综合实践、生活与品德、地方课程;
四至六年级增设英语。各种科目的比例在发生变化,思品占7-9%、历史与社会占3-4%、科学占7-9%、语文20-22%、数学13-15%、外语6-8%、体育10-11%、艺术9-11%,可以看出加强了科学、艺术、体育课程教育仅次于数学。
4、改变课程的“偏”“难”“繁”“旧”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
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教育部调查结果公布:我国中小学理科课程难度世界第一,小学课本高出国外两个年级,但国外高中生做的研究课题超过我国大学生。
教材的“繁”表现在常常把简单问题复杂化,就象教“游泳”一样如果老是教学生手要怎样动,脚要怎样动,不然就要沉下去。等你讲完了学生心理也怕了,可能连水都不敢下了。又如教人骑自行车,如果你老是从自行车的结构是怎样的;
第一个发明自行车的人是谁讲起,反而学不会怎样骑自行车。现行教学中就是普遍存在这种偏、繁现象,如,许多电脑教程开始几章总是讲计算机的发展(第几代等);
计算机结构、工作原理等,我们是 学习计算机的操作而不是要去发明计算机,制造计算机。
4、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倡导乐学,主动参与,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自觉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就举了一个关于死记硬背的列子——“昆明99世博会有多少个国家参加”他指出这样的题目拿来考试有何作用,导向我们的教师去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如果确实需要这个数字有多简单一查资料就什么都知道了。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甑别与选拔功能;
发挥评价是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革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认识,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加课程对地方、学校以及学生的适应性。归纳起来新课程内容从“繁难偏旧”转变为一个“精选”(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知识和基本技能);
两个“关注”(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
三个“联系”(联系学生生活、联系现代社会、联系科技发展)。
教材的功能从“传授知识”转变到“组织学习活动”教师从“教教材”转变到“用教材”
三、转变和更新教育观念,迎接课程改革。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教师,不管教材怎样改如果教师还是老思想、老观念、老办法来对待,那整个课程改革就失去了意义。所以国家教育部直接部署继续教育以新课程改革为中心,云南石林县在实验过程中特别强调教师的培训,不培训不能上岗。管理制度也在探索改革中,从课后控制改为课前控制,教师的工夫决不是改作业,作业可以不改,课外作业可以不布置,应该把工夫放在研究怎样组织课,为学生找学具,教师准备教具。
课程实施过程的关键环节是教师、所以教师的观念更新与转变有其必要性、紧迫性,确立正确的教育功能观,摆正教师角色、学生角色,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1、教师角色的转换
有资料显示,知识的增长60年代以9.5%的速度增长,70年代以10.6%的速度增长,到80年代以每年12.5%速度增长。每年登记申请的专利达到30万件,每年出版书是200万本,每分钟一本,每年出版的文献资料数美国是1759亿页,俄罗斯是500亿页。面对这样的信息时代教师应该怎样传授知识呢?联合国报告把过去的教育称教师为知识的零售商,也称为主考官,教师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不好好学习看你怎样考过关”“看你怎样考上大学”把考字当核心的问题,
考什么就教什么,根本不注重学生的持续发展。
一位作者曾经写了一篇文章在报纸上报道,题目是“中国的教育钻牛角尖,到了不可容忍的程度”,原因是有一份试卷是分析他写的文章,结果一道题他都做不对。
现在全世界特别是美国在批判考试的标准化,比如:在我市区大街上能找到的哪种树最多()
A杉树 B柳树 C… D…
这样的考试又有什么作用呢,只能增加儿童的心理压力,只是向老师提供了部分没用的却用来决定儿童的入学、升学、留级和编班,迫使教师辅导儿童应付考试。把应付考试当作教师的主要教学行为、教学任务。
新形势要求我们的教师不再是主导者而是引导者,也就是课堂要突出“三为主”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师生合作互动为主线。教师要改变家长式的态度,取缔教师的权威,是课堂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以前倡导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新课程理念下应改为“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渔场”,连打鱼的方法都不要教,让学生去探索、实践。
教师再也不是由专家编写的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而是与专家、学生的家长、社会人士等一起共同建构新课程的合作者;
教师再也不是一种只知教书的“匠人”,而是一批拥有正确价值观、懂得反思、善于合作的探究者。特别是合作很重要,工作方式转变就是教师与教师的合作;
教师与家长的合作;
教师与管理者的合作。有人说——日本人三人在一起是一条龙,中国人三人在一起却是一条虫。中国人在工作上玩的是麻将——单打独斗;
美国人玩的是桥牌——讲求合作,而日本人则是围棋——讲求团队精神。
有人问及松下成功的秘诀,他讲了三句话那就是:①家里穷需要钱;
②知识少了需要不断学习;
③需要别人帮助。《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有这样一句话概括了教师角色的转换“教师在教育改革的舞台上将扮演一个新的角色,教师将进入课程规定的新的课堂生活方式。教师将随着课程所建立的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而重新建立自己的教学方式。可以预言,新世纪中国课改中的教师职业,将是21世纪中国社会上最具变化的职业”。对于教师角色专家们归纳了八种,其中有四种为正式角色:①学习动机的激发者;
②资源指导者;
③过程组织者;
④课堂行为评价者 。非正式角色为:①教学知识的分配者;
②学生交往的控制者;
③课堂气氛营造者;
④学生价值的判定者。教师的角色有两位教育家有精辟的概括,美国杜威到中国说的一句话是“教师,一个引导者,他撑着船,学生们用力地用浆把船划向前”,而德国克拉夫基说“教学不能象一道准备好的一道菜那样向学生呈现准备好的知识”。
2、学习方式的转变
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如果一个在学校中度过9年或12年学习生活的孩子,整天处于被动地应付、机械的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之中,对于所学的内容也就难免生吞活剥、一知半解、似懂非懂。我们很难想象,在他的一生中,能够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能够不唯书、不唯上,能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够成为一个独特的自我
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人为本的教育必须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因此必须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方式。
在学习方式上我国同国外特别是美国相差甚远,一位外国教师在上海某所学校听课,听着听着流下了眼泪。上课教师越讲越精彩,认为是他的课感动了这位老师。课后问及这位外国老师听了以后怎样,她说:“太残酷了,中国的孩子而且是一年级的孩子能够端坐一节课”。
今天我们所倡导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开放式学习其实都是沿用国外教育模式,他们杜绝说“小儿多动症”整过教学过程都是在玩中学。特别强调实践,强调合作。下面是汤姆的学习合约:
1主题:研究恐怖主义
2研究项目及内容:恐怖主义的发展史
所在的国家和地区
产生的原因
导致的危害
3材料来源:报刊上的文章、书籍、电视新闻、网络资料、访问访谈。
4研究步骤:在校内图书馆找资料
访谈反恐怖主义专家
编拟访谈的内容及步骤
这就是一位二年级美国小朋友的学习合约,其实就是科研提纲,,中国恐怕初中毕业都不会搞。中国现行教育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着是前苏联凯落夫教学模式下的三个中心。他说:“教师的每一句话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来说具有法律的作用”。几十年来我们都在实践他这句话,使我们的教育成为对立教育,如,学生范了错误,教师批评训斥,如果再错就再批评,结果师生关系越来越僵化,而美国则如果学生间闹矛盾就把他们放在孤岛上;
如果不养成讲卫生习惯就把他们放置脏乱的环境中去生活去感受。我们的教育形式多实践少,如每个学校都挂名人画像,有没有意义其实我们很清楚,很多东西不如让学生亲自去实践。
学生行为规范大都在班级老师强制约束下形成的,老师说了算,这种观念有时也表现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有超越书本说法或老师理解的那都是错的。
如:小鸟欢快地对着蓝天飞去(×)
小鸟欢快的对着蓝天喳喳叫()
老师认为第二句是对的因为书上这么说的。
又如:问雪融化了是什么?(一年级的小朋友可以回答出是水、大地、春天、泥土)但到高年级往往回答就比较单一。
中国的教育就是这样老师说了算,书上说了算,不准学生接下茬。如何才能突破凯落夫的模式呢?那就要确立新的“三个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个人经验为中心,以活动教学为中心)。
知识的获得要通过学生去探索、实践而获得,我们常提“要教会学生学习”,只有以学生的学习经验为中心,弄清自己是怎样学来的,那才真正学会了学习。上海许多小学为了培养学生自觉探索、运用学习方法的习惯,开展了“我有一把金钥匙”活动。针对不同的学生由教师提出、家长提出或学生自己提出思考的问题。然后学生自己下去实践,之后组织学生开“我有一把金钥匙”的研讨会,说出自己的问题是怎样解决的。
2、新的学习方式需转换学生角色
学生要从被动的学习者转为:学习方法的提供者、想法的产生者、有效的评价者。
(1)学习方法的提供者。学生在收集资料、参与小组学习、与他人沟通、在倾听与协商中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新课程特别强调资料的收集,它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在本人考察的杭州胜利小学就是将电脑放在走廊上,目的就是让学生获取信息、查找资料。
(2)想法的产生者。新的学习方式多采用合作学习,对于解决问题的结果,要让学生意识到成绩不是我个人的,而是小组集体的。在参与小组讨论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了心理开放的自由度,每个学生都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亚里斯多德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俩交换我还是一个苹果,可是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我俩交换那就是两种思想”。合作学习最终把学生培养成为能独立自主提出问题的人。教学过程中学生认为能和这位教师交往他就会把想法和老师交换。学习问题、思考问题也都是这样。所以新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创设促使他思考、促使他交换想法的环境。
(3)有效的评价者
在合作学习中每个学生都是平等的合作者,都有平等成功的机会,因为强调的是集体目标,所以增强了每个小组成员的责任感,每个学都有责任对其他成员作出指导,给予帮助,对岁解决问题给予判定和评价。
因此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着眼学生的发展,指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发现、交流合作,注意他们的学习经验与学习兴趣,是教师主要的课堂调控行为。
3、新的学习方式对座位模式提出了讨论
(1)传统秧田式。这样的座位有一个最佳交流区域那是第一排的第三个,第二排的中间一个。每位教师其实都很清楚这一点,所以绝对不会把那些“智力未开发”的学生安排在这个位子。他们往往就在边上一组的某个角落。
(2)长方形座位编排方式。
学生相对而坐,学生与学生便于问题讨论,能极大地改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3)马蹄形式。(有单马蹄形和双马蹄形)
这种座位有利于师生间更多的视觉交流,适合学生自学,
(4)圆形可讨论问题和相互学习,超过25个人可
以是双圆形。
在(2)(3)(4)种座位模式下,每个学生间都是平等的,就没有“我”这个位子是“差生”坐的那种感觉。
总之,要落实新课程就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思考“在何种情况下学生学得最好”。《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孩子的发展》指出以下几方面学生有可能学得最好。
A当学生有兴趣时,他们学得最好;
B当教学内容能够用多种形式呈现时;
C当学生遭遇到理智挑战时;
D当学生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
E当学生发现知识个人意义时;
F当学生发现能自由参与探索与创新时;
G当学生被鼓舞和被信任能做重要事情时;
H当学生有更高自我期待时;
I当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时;
J当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和热爱时。
教育改革的关键是教师的素质,而教育观念起决定作用。在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社会,信息化的社会,必须转变观念做一个“健康的人”(做到体魄健康、心理健康。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面对名誉、生活等要以正确的心态处理);
做一个“现代人”(要有现代意识、要懂现代技术);
做一个“勤奋人”椐 科研人员深入课堂发现,现在的许多老教师老办法,新教师缺办法。一生当中他只读两本书,一本教材,一本教参。在现代社会教师要用知识的垄断来保证自己的地位。要不断研究自己、研究学生、倾听学生,与你的思想“跳舞”。
做一个“终身学习的人”政策在不断改变,知识在不断更新,要适应这种变化那就要终身学习。有人用蜡烛比喻教师“老师象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教师要有奉献精神,但不至于耗尽自己的生命去为学生,为什么会耗尽呢?那就是没有学习。现代社会老师越老越尴尬,医生是越老越红火,所以我们不能做“蜡烛”应该把学习、劳动作为一种需要。应该是学生成长教师也成长。
又有人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既要传授知识也要教人做人,而工程师做出来的零件是一个模式。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个性不同的对象,所以教师的产品是多样的,比喻成工程师在今天是不恰当的。今天有人把教师比喻成“太阳”这是最恰当的比喻,因为太阳每一天都是新的,也不管贫穷还是富贵都是一样的温暖你。
【参考文献】钟启泉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钟启泉主编《课程与教师》
钟启泉、崔允郭主编《新课程理念与创新》
靳玉了主编《新课程将给教师带来些什么》
第三篇: 2023为适应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如何适应全民健身发展需要的研究
作者:张爱平;黄亮明;沈茂金;苏平;陈剑昌;陈月霞
作者机构:广东韶关学院体育系,广东,韶关,512005;广东韶关学院体育系,广东,韶关,512005;广东韶关学院体育系,广东,韶关,512005;广东韶关学院体育系,广东,韶关,512005;广东韶关学院体育系,广东,韶关,512005;广东韶关学院体育系,广东,韶关,512005
来源: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ISSN:1007-323X
年:2005
卷:025
期:001
页码:119-124
页数:6
中图分类:G807.4
正文语种:chi
关键词:终身体育;体育教育;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摘要:以韶关学院2001、2002级469名男女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高校体育教学现状与改革等一系列问题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显示:高校体育教育具有与全民健身相衔接的特点,改革应以终身体育为目标,加强体育与健康基础理论知识教学,改革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加强课外体育活动指导,在高年级开设选修课,建立科学评价体系等,使学生增强独立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最终实现体育终身化.
第四篇: 2023为适应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适应新时代要求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作者:
来源:《农业知识·瓜果菜》2017年第12期
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为改变城乡发展不均衡、乡村发展不充分的现象,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乡村振兴的总要求,产业兴旺被摆在第一位。
乡村产业兴旺,必须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当前,要扭住农村发展的主矛盾,通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转型。
具体来说,推进农业现代化,要突出抓好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现代农业经营体系三个重点。当前,要以构建“三大体系”为抓手,推动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加工业等转型升级,努力向现代农业迈进。要推进产品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调优调高调精农业产业,促进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强化物质条件支撑能力建设,提高农业良种化、机械化、科技化、信息化、标准化水平,提高农业的产业素质和竞争力。要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发挥适度规模经营的引领作用,提高农业经营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水平。
乡村产业兴旺,必须大力推进农村各项制度改革,建立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机制。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前提下,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进“三权分置”改革、“三块地”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打破阻碍农村吸纳城市资源要素的障碍,为乡村产业发展厚植改革优势。农业改革要从生产端发力,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着力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体制,大力发展绿色农业,从整体上提高农业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益,使农业供需关系在更高水平上实现新的平衡。
第五篇: 2023为适应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基础教育要适应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姚述美
【期刊名称】《《科学咨询》》
【年(卷),期】2010(000)003
【摘要】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教育有了长足的进步,重庆的基础教育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而且,随着重庆直辖,重庆成为了中国唯一一个有着广阔农村的直辖市.随着中央对重庆3.14总体发展的定位,重庆开始艰难的突破.面对这种突破,作为智力支撑的基础教育如何借这个东风,走出一条适合重庆发展的教育之路,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就此展开讨论,以期为重庆的基础教育提供一点思路.
【总页数】1页(34)
【关键词】重庆; 基础教育; 城乡困境
【作者】姚述美
【作者单位】重庆清华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
【相关文献】
1.适应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新使命——河北教育主动适应并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J], 蔺丰奇
2.可持续发展之路(Ⅰ)——在全社会建立适应“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观念 [J], 张明宇
3.完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促进基础教育健康发展——关于高考改革与基础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J], 余会春
4.基础教育:树立与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教育理念 [J], 王万良
5.新形势下促进农村基础教育可持续发展探究——以达州市达川区农村基础教育为例 [J], 李代萍; 杨冬; 何淑容
以上内容为文献基本信息,获取文献全文请下载
推荐访问:新时代 合集 改革发展 为适应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需要集合合集 2023为适应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2023为适应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