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在“两会”纺织行业代表委员座谈会上讲话(全文),供大家参考。
东风浩荡,春潮涌动,千帆竞发,百舸争流。在这个充满希望的美好时节,很高兴与纺织行业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相聚一起,共谋良策,共话发展。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这为我们行业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已启动《建设纺织现代化产业体系行动纲要(2022-2035)》研究编制工作。在新时代新征程的起点上,树立信心,尽快走出新冠病毒大流行影响,实现更好发展,是中国纺织人的责任;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找到定位勇开新局,是中国纺织人的使命。
一、纺织行业发展现状
刚刚过去的2022年极不容易、极不平凡。外部环境风高浪急,新冠疫情跌宕反复,行业经历严峻考验,发展承受巨大压力。2022年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减少*%,实现利润超过*亿元,同比减少*%,营业收入利润率为*%,低于上年同期*个百分点。逆境之下,中国纺织工业坚持稳中有进,迎难而上,整体实现平稳健康发展。2022年全行业*万户规模以上企业实现营业收入超过*亿元,纤维加工总量、出口规模稳居世界首位。行业制造基础稳固,规模优势与体系优势明显,是保障全球纺织产业链安全与稳定的关键力量。
(一)纺织行业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行业在稳定经济发展、平衡国际收支、创造就业空间、促进民生改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1.行业是稳定外贸外汇的重要力量
2022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再创新高,达3409.5亿美元,同比增长2.5%。其中,出口纺织品*亿美元,同比增长1.4%;
出口服装1841.1亿美元,同比增长3.4%。产品价格提升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纺织面料、纱线等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对东南亚、南亚、美洲等服装业快速发展国家和地区出口的稳步增长成为重要增长点。出口市场更加多元,贸易结构更趋合理。2022年我国对东盟出口纺织品服装582亿美元,同比增长14.8%,东盟首次成为行业第一大出口市场。东盟市场对行业的出口增长贡献率高达50%以上,带动RCEP出口增长贡献率提升至60%以上。跨境电商、海外仓等外贸新业态成为重要动能。SHEIN2022年在巴西的营收占当地时尚电商50%的份额;
Lazada联手菜鸟推出服饰产业带出海专线,提升行业跨境电商的效率。
2.行业是保障民生消费的重要力量
2022年全国限额以上单位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零售额达13003亿元;
全国网上穿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3.5%。行业高品质、多元化的供给对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适配性不断提升,国货消费、绿色消费兴起,新产品、新品牌涌现。线上线下融合推动着业态创新、场景创新。2022年全国直播电商累计场次、观看人次、商品数量、活跃主播人数均比2021年成倍增长,服饰品类稳居抖音等平台的第一梯队。多元生态和较低的进入门槛赋予行业巨大的就业容纳能力和创新创业空间,稳定带动全社会2000多万人口的就业。行业在稳就业保民生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3.行业是增强发展韧性的重要力量
行业以自主可控、安全可靠为方向,推进强基工程,夯实制造能力,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产业体系加快形成。高性能纤维材料、生物基纤维等持续发展。以轻量化和新能源为重点,“碳纤维+”产业的生态不断完善。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的应用更加深入,元宇宙、虚拟人在行业开始探索。专精特新企业快速发展,龙头企业集约化、国际化程度不断提升。2022年《财富》世界500强和福布斯中国创新力企业50强榜单中,分别有6家、2家涉纺企业入选。资本走出去的步伐加快,东方盛虹项目成为2022年国内企业在瑞交所发行GDR融资规模第一大的IPO项目。产业的创新能力与发展韧性稳步提升。
4.行业是繁荣地方经济的重要力量
东中西部的产业发展势差,多层次的产业生态,使得纺织行业成为推动区域发展的重要引擎。工信部公布的2022年39个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示范城市名单中,包括17个拥有纺织特色优势产业的城市。2022年我国纺织业、服装业、化纤业投资增速分别为4.7%、25.3%、21.4%,主要投向是产业升级与产业转移。xx省规模以上纺织企业营业收入2021、2022连续两年突破万亿元。2022年新疆出口纺织品服装118.8亿美元,同比增长76.6%。河南已成为全国纺织服装制造大省和中部重要的纺织服装产业转移承接地。连接三产、衔接城乡,纺织产业集群的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全面振兴的有效衔接。
(二)行业面临的几个问题
截至2月8日,2023年我国快递业务量已超过100亿件,比2019年达到100亿件提前了40天,数据折射出当前信心升腾、开局加速的态势。从江浙到中原,从南粤到八皖,纺织行业都是热火朝天、敢闯敢拼景象。要保持好这种局面,实现更好发展,我们需要在坚定信心的同时,直面现实问题,寻找破解答案。
1.需求疲软和订单不足的问题
联合国预测,2023年全球经济将降至1.9%,成为数十年来增速最低的年份之一,世界经济进入“浅衰退”区间。经济下行背景下,全球消费能力与消费信心都受到抑制,失业潮加深了消费市场的悲观情绪。国际劳工组织预测,2023年全球就业仅增长1%,不到2022年水平的一半。一些国际知名公司,如爱立信、麦肯锡、福特汽车、eBay、Gap、H&M等,均宣布大规模裁员计划。失业增加将进一步影响消费复苏。国际需求不振是行业要面对的现实。从国内看,2022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可支配收入中位数之比为1.176,高于2021年的1.172和2020年的1.169,预示着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可能有所扩大。今年1月份人民币存款增加6.87万亿元,创历史同期新高。疫情影响使得居民消费受到抑制,投资决策更加务实谨慎。如何激活需求是重要课题。
2.地缘政治风险加剧的问题
地缘政治变化和大国博弈正在通过原料、贸易、金融等渠道对全球产业产生深刻影响,成为未来不确定性的重要来源。美国坚持冷战思维和霸权主义对我国进行遏制打压,破坏了全球产业链的秩序与稳定,对我国纺织产业健康发展形成现实威胁。2022年我国对美出口纺织品服装585.42亿美元,同比下降5.44%;
对欧盟出口489.69亿美元,同比下降1.1%;
对日出口213.97亿美元,同比下降0.17%。美国时尚产业协会发布的2022年度报告显示,80%的美国品牌商计划在未来两年继续减少从我国采购。从融资、并购到创新、合作,都在受到干扰与阻碍。
3.企业成本压力的问题
疫情中,受需求不足、成本攀升、流通不畅等多重因素影响,企业资产负债表普遍承压,不少企业并未恢复,特别是中小企业面临艰难考验。从原料成本看,2022年以来,原油、棉花等原料价格波动,持续增加企业成本和管理压力,利润空间受到明显挤压。从用工成本看,在快速复苏的情势下,招工难的情况更加突出,广州一些制衣厂月薪超万元仍招不到工人。从融资成本看,融资难融资贵的现象未得到根本改观,中小微企业发展压力较大。行业恢复发展,需要疏通堵点,优化要素供给体系,帮助企业化解难题。
二、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行业的着力点
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出人类现代化的新图景,是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实践,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纺织行业要在这一伟大实践和系统工程中明确定位,找到发展的结合点和着力点。
(一)激活人力优势,融入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
人口特征影响着现代化的实现路径和推进方式。中国14亿多人口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总和,这决定了我们不能照搬西方现代化模式。保障如此人口规模的现代化进程,从纤维消费看,完全依靠外部供给是不现实的,纺织产业必须要有与之匹配的体量规模和供给体系。不能走“去工业化”的道路,不能无序的产业转移。提升产业的根植性,适应中国人口的变化是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1.要将人口转化为市场优势
14亿多人口,4亿多人的中等收入群体,意味着超大规模的消费市场。202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4万亿元。据汇丰银行测算,2022年中国约占全球高端消费品市场25%的份额。在共同富裕的稳步推进中,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持续推进,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潜力正在强化。市场的规模和范围决定分工广度和深度,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构筑着中国纺织工业的发展纵深和战略基点。行业要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规模扩大、结构升级的内需牵引和催生优质供给。
要增强产品结构与消费结构之间的适应性。据预测2030年中国老年人口消费占全国GDP的比率将提高至8.3%-10.8%。开发适老化产品、创新消费场景是重要方向。
要平衡需求扩张与有限资源之间的矛盾性。巨大的人口规模决定了消费需求要更加成熟理性,决定了不能粗放式的供给,行业要坚定不移走集约化发展道路,形成持续满足市场需求的能力。
要关注消费能力与消费潜力之间的关联性。消费是收入的函数,就业是收入的基本途径。纺织行业是稳就业的重要力量,要形成更大规模的消费市场,产业需要创造更大的就业容量。
2.要将人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2022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2.8亿,总和生育率跌破1.1,出生人口不足千万,人口总量61年来首次负增长;
劳动年龄人口同比减少666万人,较10年前减少6500多万人。人口老龄化、少子化对经济社会形成现实影响,如何应对人口结构性变化,将人力资源充分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是行业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是化解结构性错配的问题。很多新生代劳动力就业上有“喜新厌旧”的倾向,存在慢就业、短工化、偏好技术要求简单的就业形态的现象。2023年1月,中国城镇青年失业率(16-24岁)高达17.3%,超过整体失业率的3倍。另一方面制造业企业招工压力一直很大。近期美国发生的案例是一个警醒,拜登政府10万亿元的基础设施建设计划由于“用工荒”面临搁置,即便建筑工人平均时薪达36美元,依然没人去做。对此我们要提前加以防范,产业要稳首先要有稳定的产业工人队伍。
二是化解能力结构性短缺的问题。与发展需求相比,我国人才资源薄弱的问题依然突出,我国技能劳动者仅占就业人口的26%,而日、德等制造强国高达70%~80%。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行业对于创新型、技术技能型、复合型人才需求更加紧迫。德勤预计到2050年全球有望新增超过3亿个“绿领”工作;
生成式AI等技术的发展对于人才技能的专业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人才强才能行业强,行业需要加强专业技能的培训,提升学科建设的引领性及时反映行业的创新发展方向,促进劳动力潜力释放。
(二)促进区域协调,融入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弥合城乡区域间的差距,让先富地区带动后富地区,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方法路径。作为重要的创富产业,纺织行业产业链长、关联度高,具有易切入、潜力大的属性,是促进区域发展、解决地方就业、实现民生改善的重要力量。纺织行业分布于中国经济最发达和最不发达的地区,是区域间的重要产业联系。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纺织产业布局需要与区域发展同频共振。
东部地区是我国经济活力、消费能力、国际化水平最高的区域,行业要发挥引领力。2022年,7个经济总量超2万亿元的省市中,东部占5席。从产业的规模和质量看,东部也是纺织产业重心所在。行业优秀的品牌、先进的生产力主要集中在这一区域。截至2022年,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试点产业集群中,东部沿海五省集群数量占全行业的70%。以城市群经济为载体,以一体化发展为方向,东部地区正在加快高质量发展。纺织行业在其中大有可为。一方面,通过导入时尚、品牌、设计等优质资源,纺织行业能够提升城市的能级和魅力,推动中心城市加快成为国际化消费中心、创新中心、时尚中心。比如,深圳正在打造全球知名的现代时尚产业高地、厦门以体育时尚为重点也加快发展总部经济。另一方面,在城市更新和功能定位的改变中,一些优质的制造资源开始从中心城市向周边区域的迁移,成为推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和共同富裕的重要推手。比如,清远承接广州的产业转移,海宁许村承接杭州的产业转移。
中西部地区资源要素丰富、市场潜力巨大、文化底蕴深厚,行业要发挥支撑力。弥合东中西间的区域差距,对于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具有重要意义。从东部地区的经验看,作为工业化的母亲行业,纺织行业在构筑多元产业生态、衔接国内外市场、推动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产业区域联动也能推动资源从东到西、从沿海到内陆的转移。中西部省份产业发展潜力巨大。2022年,河南省规模以上企业年产各类服装35亿件。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新疆、广西、xx等边疆民族地区邻接东盟、中亚等行业发展活跃区域进入发展快车道。如广西平南县3年内精准承接广东东莞、佛山等产业资源,辐射带动周边20多万人就业。行业要统筹内外东西,围绕各地区位优势、资源禀赋,推动产业有序转移,培育特色集群,以产业发展释放区域潜力。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行业要发挥带动力。县城是连接城市和乡村的纽带,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点。纺织产业集群也多集中于县域和乡域。在与中国纺联建立试点关系的202个纺织产业集群中,104个在县市区,98个在乡镇街道。纺织行业贯穿一、二、三产业,有很强的经济带动效应,在推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中具有特殊作用。日前公布的全国经济百强县中,超过60个县市以纺织服装为支柱产业或特色产业。作为生活的构成、文化的载体,行业的发展能够充分激活自然风光、风土人情等要素资源,实现民生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的统一。在国家乡村振兴局公示的第一批全国“一县一品”特色文化艺术典型案例中,13个为纺织服装类。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培育壮大县域富民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行业要融入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大势,以产业集群的培养、建设与升级带动县域经济和乡镇经济发展。
(三)创新驱动发展,融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当前物质创造与文化创造的过程趋于融合,知识经济已成为全球的主要经济形态。从生产到消费、从产品到服务,知识要素的比重和价值越来越大。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是人民美好生活的现实需要,是知识经济背景下中国式现代化鲜明的时代特征。制造业创新活动最活跃、创新场景最丰富、创新影响最广泛,知识经济特征显著。纺织行业集成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
行业是科技创新创造的重要阵地。在人类发展的长河中,纺织服装是满足生存、生活需求的重要物质载体。随着科技创新的深入,纺织产品不断发展丰富,在国计民生中作用更加突出。以智能制造、增材制造为代表的装备创新,以高性能纤维、生物材料为代表的材料创新,以智能纺织品、功能性纺织品为代表的产品创新,持续推动产品品质提升与应用边界延展。“一丝千般化,一线万物生”,纺织服装行业持续创造着物质文明。
行业是繁荣精神文化的重要力量。纺织服装蕴含着文化传统、彰显着时代价值。从颜色、图案、材质到结构形态,纺织服装在应用与提炼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作为当代生活方式的重要载体,纺织服装在丰富的文化创造与现代场景中涌现着设计创新与产品创新。文学、影视、动漫、游戏等文化元素不断融入发展,体验经济、元宇宙等持续拓展着产业空间。继往开来,纺织服装行业是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
物质科技和精神文化的创造,关键在创新。行业要以创新驱动发展,强化价值创造力和影响力。
1.要提升创新的质量与效率
创新质量不高是阻滞产业高端化的重要原因。2021年中国企业申请专利平均每件价值仅为13万元,是美国的1/25。就纺织行业而言,在高性能纤维材料、重大理论、关键工艺技术等领域我国仍有差距。2021年纺织业研发投入强度为0.99%,低于制造业平均研发投入的1.46%。行业亟需加大基础前沿、关键技术的创新投入,打通高质量发展的难点、痛点。创新转化效率偏低制约生产力提升,中国前沿科技成果只有10%—30%被应用于实际生产中,其中仅有20%能够真正形成产业。对于传统文化资源的应用转化,也存在碎片化、符号化、同质化的现象,简单复制、厚度不够,不少创新产品只是昙花一现。行业要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融合,系统推动先进技术与优秀文化转化产业价值。
2.要关注创新的方法与工具
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深刻改变着知识要素的生产模式与效率,正在带来新的创新范式。Gartner预计,到2025年超过30%的新药和新材料将使用生成式AI发现。凯赛生物已展开投资布局,与分子之心合作,将AI技术引入生物制造研发体系,推动合成生物学产线升级和新品研发。
面对数字经济带来的方法工具的更新迭代,行业要与时俱进,积极探索运用,构筑知识经济下新的比较优势。
要围绕专业属性,提升知识深度。知识要素的价值来自要素投入的规模与质量,这就决定了通用平台在专业领域的应用存在短板。微软、亚马逊、摩根大通为避免敏感数据泄露,已经限制员工使用ChatGPT。行业需要在专业的深度上下更大功夫,同时建立自身的知识平台,实现知识要素的价值与安全。
要面向应用场景,拓展知识广度。从前20大科技公司看,我国主要集中在消费互联网,而美国大部分已转向产业互联网。知识要素的价值来自场景的深耕,行业要加快推进应用场景从消费领域延展到设计研发、生产运营、管理决策等领域延展。
(四)稳步绿色转型,融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绿色发展已成为全球共识。与历史上已经实现现代化的国家相比,我国的现代化进程面临着更大的资源环境约束。作为高度全球化的产业,与人民生活紧密相关的行业,中国纺织的绿色发展一直受到全球关注。绿色转型是行业的现实选择、必由之路。2021年,我国列入《绿色产品评价标准清单及认证目录》的商品进出口额为7578.1亿美元,其中纺织产品位列第一。行业推动绿色发展体现两个维度。制造层面,行业要着力发展绿色纤维、清洁生产,深化绿色全生命周期管理,构建绿色制造体系。产品层面,一方面开发更加绿色环保、更好回收循环的纺织产品,另一方面以产品服务绿色发展,如推动碳纤维在结构轻量化、新能源领域的应用。
整体看,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范式转型还在探索期。
一是绿色规则的变化。从全球看,可持续发展议题既是各经济体密切合作重要领域,也是各方利益博弈所在。比如欧盟出台“绿色协议产业计划”就是对美国《降低通胀法案》在新能源政策上的制衡。将于今年10月1日生效的欧洲碳边界调整机制(CBAM)协议,将改变进入欧盟产品的竞争优势,也将带来规则的竞合。从国内看,产业绿色发展相关的政策与标准密集出台。近期,xx开始实施全国首个化学纤维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地方标准;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也获国务院正式批复。政策有效推动了整个经济的绿色发展,仍需要不断完善细化,比如对印染行业间接排放限值的规定、企业技改的环评要求等。行业需要关注规则变化,推动规则更加科学、合理,前瞻布局形成先发优势。
二是资本要求的调整。资本市场对于绿色发展的关注度正在提升,绿色价值化的进程在加快。《2023年ESG与气候趋势展望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10月,在MSCI全球可投资市场指数的9000多家成分股中,有36%的公司已经设立了气候目标。上交所、深交所等监管机构陆续出台文件引导企业开展ESG信息披露。2022年,A股上市公司发布ESG报告数量突破1400家,发布ESG报告的比例首次超过30%。信任问题关系着市场的活跃度与生命力,如何判别和衡量绿色发展是关键。当前存在一些企业将ESG信息披露、合规实践作为“漂绿”工具的现象,影响了资本市场对行业可持续实践的评估,不利于长期发展。行业要关注资本规则的变化,推动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ESG体系,使绿色实践在资本市场中获得认可、赢得支持。
三是绿色技术的演进。2016-2021年,我国绿色低碳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6.5%,中国已成为拉动全球绿色低碳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从全球看,绿色技术还处于发展期,普遍面临研发周期长、投入成本高、应用成本高、产品稳定性差等问题。国际能源署(IEA)的评估显示,在其筛选的全球实现碳中和所需的400多种零碳/低碳技术中,60%目前尚未商业化,35%还处于早期应用期。《关于进一步完善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实施方案(2023—2025年)》的出台,为绿色技术发展提供了引导。行业要关注国内外绿色技术的最新进展,充分考量绿色技术与发展阶段的适配性,辨别炒作概念,持续强化绿色技术创新对绿色低碳发展的支撑能力。
绿色发展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不会一蹴而就。我们要把握主动,务实推进,但不能亦步亦趋,“绿色天真”。一方面,提升绿色产品供给能力,完善可持续产品的界定,加快推动绿色纤维及制品等认证工作,探索建立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标准和碳标签认证制度;
另一方面,要加强消费者教育,降低“绿色溢价”,使实际行动与消费意愿相统一。推动形成绿色产品有效供给与消费观念升级良性互动,培育绿色发展市场机制新生态。
(五)秉持开放包容,融入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征,也是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作为高度全球化的产业,纺织行业在和平发展的全球环境中实现自身发展,又以自身发展促进了全球繁荣与稳定。行业对外贸易规模超过3000亿美元;
2003年以来的全球投资存量超过130亿美元,有效带动了东南亚、非洲等区域的发展。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国际化程度不断提升,许多优质的中国制造已成为国际品牌的核心供应商。以申洲国际为例,2021年Nike、Adidas在其收入中的占比分别达到30%、21%。这些企业在稳定全球供应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全球产业、全球发展,是我们的成功经验,也是未来所在。
百年变局下,国际形势中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显著增多,整个外部环境空前复杂。纺织行业需要以更加开放的格局、更加包容的姿态,融入全球、服务全球。
一是要注重发展的安全性。当前,大国博弈的影响更加深刻,一些偶发性意外事件都可能被过度解读、借题发挥。我们面临的是来自美国的政治、经济、科技等多领域的系统性、阵营式打压。这些都在对行业的稳定运行产生现实影响。以新疆问题为例,美国联合盟友罔顾事实,以所谓人权和强迫劳动为由,阻碍与新疆有关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受此影响,2022年我国对全球出口棉制纺织品服装1027.2亿美元,同比下降3.6%,出口额在2021年已减少14.6%的基础上进一步下滑。中国在美进口纺织品服装市场的份额比重从2021年的30.5%下降至2022年的27.2%,2022年中国对美出口棉制纺织品服装166.4亿美元,在2021年同比下降27.8%的基础上继续减少7.4%。近两年,我国棉制纺织品服装对美欧出口已减少200多亿美元。外部环境的不确定风险在加大。中国近日发布的《全球安全倡议概念文件》,实事求是、顺应人心,展示了价值观,也提供了方法论,为保障全球安全注入正能量。行业要统筹安全与发展,增强敏锐性、前瞻性,以自身的稳定发展促进全球产业链的稳定。
二是要适应布局的多元化。区域化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特征。从东盟到拉美,从非洲到中东、中亚,一体化的进程使得区域在世界经济中的重要性正在凸显。中国纺织的国际市场向着多元化方向加快演进。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纺织业境外投资超过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涵盖了东南亚、非洲、澳洲等重点区域。天虹纺织、华利集团等企业均已在越南等地投资布局,海外产能占比已接近或超过一半。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具备了走出去的意识和能力,企业普遍面临如何适应多元市场的挑战。以宗教文化为例,印度、印尼、孟加拉以信奉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为主,而柬埔寨、斯里兰卡、缅甸以信奉佛教为主。这种文化背景与社会风俗的较大差异,显著增加了企业的融入难度。这就需要行业深化对不同区域文化、政治、社会的研究。
三是要把握走出去的新特征。随着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赢得越来越多国家的尊重与认可,国际消费者对中国品牌的接受意愿明显增强。报告显示,2021年全球消费者对中国品牌的信任指数较2019年上升了6个百分点,是全球增量最高的国家。中国纺织行业迎来了树立形象、建立品牌的最好时机。
把握机遇,行业要增强企业实力。在科技创新、产品创新上下功夫,在品牌运营和营销推广上做文章;
要用好中国平台经济发展的机遇,更好更快地走出去;
要坚持理念引领,增强社会责任和ESG的能力建设。
三、凝心聚力,建设现代化纺织产业体系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开局之年。我们要将行业的认识和行动凝聚到党的二十大确定的各项任务上来,统一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和要求上来。坚定信心、稳中求进,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纺织行业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一)坚持人民至上,创造民生价值,推进共同富裕
把兜住民生底线,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产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行业要在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中发挥更大作用。持续提升供给能力,强化产品创新,丰富品种、品类,提升品质、品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强化就业优先导向,充分释放行业就业容纳能力,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开展多层次职业技能培训,推动形成规模庞大的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强化纺织行业人才公益单位在国家技能人才培养建设体系中的作用。完善行业创新创业平台建设。进一步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保障劳动权益,改善工作环境,提升员工待遇,使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加强产业与区域发展的战略联动,推动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现代产业体系。强化先行示范,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海西地区、山东半岛等纺织产业发达地区,加快培育具有引领性的世界级纺织产业集群;
在xx、安徽、xx、河南、广西、xx、新疆等承接产业转移或产业特色优势比较明显的区域,发现培育现代产业集群。将集群发展同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有效衔接。推动创建一批国家级纺织产业转移试点园区。引导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高起点承接东部产业,引导产业从中心城市向周边城市圈有序转移,推动形成跨区域协作机制和利益共享机制。
(二)坚持自信自立,强化科技驱动,实现文化引领
聚焦原创性、引领性,提升主导权、主动权,行业需要在更加自信自立的知识体系上构建更加自主自强的产业体系。
强化科技创新在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和高质量发展中的战略支撑和动力引擎作用。推动基础研究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聚焦“从0到1”创新,加快行业重大理论、关键技术、综合平台发展,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围绕纤维新材料、先进纺织制品、绿色制造、智能制造等领域着力补短锻长。全产业链推动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重点攻关碳纤维、对位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聚酰亚胺纤维等高性能纤维应用技术和生产装备。推动成立国家先进技术纺织品创新中心,引导创新要素集聚,突破制约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原料和装备技术、成型加工技术、功能整理技术。把握科技发展趋势和国家战略需求,协会要在行业重点项目立项、实施和成果转化中提供更加务实专业的服务。
以衣载道,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尚表达,将文化自信转化为产业的软实力、生产力。聚焦“大师、大牌、大事”,提升中国时尚话语权。推动中国国际时装周等平台发展,强化设计大师、大工匠的培养,做大做优做强自主品牌。推动工业设计平台建设,完善创新设计生态。系统开展生活方式和全产业链流行趋势研究。深度挖掘纺织非遗文化、区域文化、民族文化价值,推动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影响的时尚风格和产品体系。发展国风服饰产业,深化研究、提炼内涵、集成资源、培育品牌。打造时尚产业与内容产业、文旅产业融融发展的生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场景化、生活化、当代化,让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持续举办“中国国风时尚节”,打造国风时尚新地标。
提升产业知识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的整体能力。推动知识与技术的专利化、标准化、平台化。引导企业进行更加系统性的创新布局与保护,形成发展优势与控制能力。探索更加快捷高效的外观设计保护方式,推动设立“一体化”时尚知识产权保护综合服务中心。进一步加强产业用纺织品等领域的行业标准化建设。关注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AI可能带来的创新范式改变,探索新方法、应对新挑战。在知识更加充分的涌现、保护和应用中,形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生动局面。
(三)坚持守正创新,巩固制造基础,布局未来产业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推动产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方向,打造高效能、高品质、高责任、低成本的产业体系。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布局未来产业。
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做精、做专、做实、做强制造,巩固规模和体系优势。扎实推进纤维材料制造、纺织染整加工、终端产品制造发展。拓宽产业用纺织品应用领域。深入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不断推动制造能力高端化发展,不断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增强高端产品、优质产品供给能力,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
系统推进“数字三品”,加快全产业链数字化转型。发展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等制造新模式。深耕产业场景,推动产业全流程、全场景、全触点、全生命周期的数据产品化与服务化。加快推动AI技术的创新应用。以产业集群为重点,加快纺织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大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建设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支持中小企业“智改数转”。打造数字化转型示范产业集群。
围绕“双碳”目标,稳步推动纺织行业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对印染、高性能纤维等关键领域,应加大绿色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强节能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绿色共性关键技术和装备的开发与推广。推动纺织绿色低碳产业标准和认证体系建设完善。开展绿色纤维及制品等认证工作。探索建立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标准和碳标签认证制度。加强绿色低碳相关行业公共服务。推动绿色纺织品可信平台建设。
前瞻布局未来产业,紧跟发展前沿和市场前沿,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创造新价值新场景。以高性能纤维、生物可降解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新一代3D打印材料等为重点发展新材料;
延展纺织品在大健康、柔性电子、航空航天、新能源、海洋经济等产业的应用,打造融合应用场景,推动万物可织。与生物经济结合,探索合成生物学、现代育种在行业的应用,发展生物制造,改变纤维材料的性能和生产方式。探索元宇宙、生成式AI等在时尚领域的应用,发展数字时尚产业。推动跨界合作、融合创新。
(四)坚持问题导向,激发市场活力,保障产业安全
总需求不足是产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要把恢复和扩大国内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将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顺应消费升级大势,优化产品结构,加大功能性、智能化、环保型、大健康产品的开发力度。推动高性能纤维材料、产业用纺织品的进口替代、传统材料替代。拓宽纺织品在医疗卫生、海洋工程、新能源、基础设施、安全防护、交通工具、航空航天和军民融合等领域的应用。发展具有清洁能源特色的“碳纤维+”产业。创新消费场景,挖掘市场潜力。推进线上线下多渠道融合、新模式新业态规范发展。深耕县域、农村等下沉市场。突出重点,全力做好上海春季、秋季联展及大湾区联展等行业重要展会的重启和升级。鼓励企业加大数字经济、技术改造、产业转移相关领域的有效投资,发挥投资在打基础、利长远、补短板、调结构中的关键作用。
产业链安全是产业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经济持续低迷,地缘政治冲突使得全球供应链经受冲击。一些国家霸权霸道霸凌行径正严重危害全球产业的健康发展。行业要做好风险监测和预警,增强安全观,提升耐挫力,实现产业链供应链的健康与稳定。要积极应对一些西方国家阻碍新疆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借此削弱中国纺织在全球供应链中地位的图谋。扩大新疆棉花及其制品国内消费,鼓励棉纺企业更加深入参与国际分工与布局。统筹国际形势变化和资源环境要求,增强原料保障能力,优化全球资源配置和布局。发展煤制化学纤维、生物基化学纤维,拓宽原料来源。树立底线思维,巩固制造基础,防止产业空心化。强化产业链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科学评价印染行业,对标国际领先,不做产业间的简单横向比较,推动印染园区建设和技术创新,更好发挥印染在提质增效、创造价值、保障产业安全中的重要作用。
(五)坚持系统观念,完善创新生态、做强市场主体
要系统推进产业发展,把着力点放到价值集成、协同高效上来,提升产业创新整体效能,形成更具韧性的产业生态。
要打造“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推动形成创新驱动、市场拉动、资本支撑的发展合力。强化产、学、研、用、资创新合作,以产业化为方向,系统推进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创新、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创新、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创新。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体推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支持企业牵头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组建创新联合体、创新联盟、创新平台,提高创新能力、资源配置和成果转化效率。加强消费市场培养,特别是对形成中的未来产业、绿色经济,要以丰富的应用场景和广阔的市场空间牵引创新,尽快形成造血能力。发挥资本跨时空配置资源的作用,化解产业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将资本市场一般规律与产业发展实际相结合,聚焦效率,引导市场化的资本推动应用型创新,聚焦质量,引导长期资本推动形成基础创新驱动产业发展的模式。强化产业创新体系与市场体系的协同性、与融资体系的耦合性,协会要更好发挥桥梁纽带作用,让科技、产业、金融能发现彼此、更懂彼此。
要打造“草灌乔”共生,大中小融通、上下游协同的产业生态。推动产业集约化发展,支持企业兼并重组和做大做强,加快培育引领性的“链主”企业、龙头企业、世界级企业。完善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推动“个转企、小升规、规转股、股上市”。不断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发展活力和经营效益,充分发挥大企业主力军和中小企业生力军作用。深化产融合作,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做好行业推荐,积极引导优质要素资源向优势企业集聚。加快行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企业的选育。以产业集群、公共平台为载体,汇聚技术、资金、人才、数据等要素资源,助力行业中小企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在纺织重点地区(特别是承接产业转移的中西部地区)推动建设行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开展服务。
(六)坚持胸怀天下,畅通内外循环,塑造开放格局
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
要开展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在巩固传统市场优势的同时,开拓新兴市场,推动形成多元、高效的生产力布局和贸易市场格局。更好融入“一带一路”倡议、中非合作论坛、澜湄合作等机制框架,与具备较大合作潜力的国家和地区深化产业合作。支持企业合资经营、绿地投资、股权并购、资产收购,整合全球资源、实现全球发展。推动纺织服装项目在国家对外援助中发挥更大作用。增加纺织人才援外培训项目。增强海外企业的社会责任建设,强化行业组织、企业间的国际合作,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提升行业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推动行业外贸稳规模、优结构,在保出口、保外汇中发挥更大作用。用好国际展会等平台,组织企业走向国际。支持规范化发展跨境电子商务等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培育新的外贸增长点。主动对标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规制、管理、标准,推动企业创新发展。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完备的产业体系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扩大关键原料、重点装备、核心技术、优质产品和服务进口。既要把优质存量外资留下来,还要把更多高质量外资吸引过来。
推动广西、**、新疆等具备纺织产业发展基础和条件的边境省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壮大辐射周边市场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充分发挥这些区域丝绸之路经济带桥头堡、对外开放前沿阵地的作用,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引导纺织服装企业入驻边境(跨境)经济合作区,深化与周边国家地区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
一犁春雨,万顷秋风。趁春光正好,让我们只争朝夕,勤耕不辍,栉风沐雨,笃行实干,以行业科技、时尚、绿色的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锦绣华章。
推荐访问:会上 座谈 两会 在“两会”纺织行业代表委员座谈会上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