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读《我是范雨素》有感:范雨素们语文【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编者按:
范雨素没上过学,但酷爱读书。《范雨素们的语文》讲述了作者阅读《我是范雨素》后,引发对语文教学的感悟。
真是鬼使神差。那天早上在朋友圈发现这篇《我是范雨素》,竟然打开阅读了。除了明显能拓展我认知的文章,我绝少看这样来路不明的叙事文章。再说正午这个自媒体我也不熟悉。7000多字,我最快的速度看完。然后一冲动,就发给我群里的语文老师们。奇文共分享嘛!等我晚上再打开时,想再阅读,发现已经被删了。
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读的书,命运把我装订得极为拙劣。对于我们这些来自农村有点知识的人来说,中国最底层的生活我们不可能没有认知。但月嫂范雨素所叙的事件有一些还是超越了我的认知和想象。
最重要的是对于一个阅读者来说,范雨素的这种带着距离感的打量式自述,让我难以装作我什么也没有看到过。这种明明痛入骨髓,还内敛克制,轻松温和、甚至文字中还有一丝烂漫的生命钝感,让我惊叹!
范雨素对世界宽恕、怜悯。整篇文章,我只嗅到了他对孩子的朋友作为黑户不能上学的表达是愤怒的。
世纪之交上亿农民工背井离乡,进城打工,这种流动迁徙的生活催生了大量的打工文学,它们可能没有足够高的文学价值。但这些文字所呈现的真人生、真灵魂、真疼痛却是文学最真实的力量。所以我对其中一个大家的评论嗤之以鼻。(大意是这水平不过是高中作文,人们不是为他的文字感动,而是因为看到了以前不为所知的人和事。)
这是自媒体正午今年四月发布的,在一天的时间里,阅读超100000+的爆款文。我网上查了一下,据说已经远过百万级的阅读量。
网上对这篇文章的追踪和评论已经是连篇累牍。甚至已经有了专门的词条。与几年前同为湖北的余秀华一样,这几乎就是网络世界个人传播的现象级存在。
就像范雨素所说,我对世界无能为力。但无能为力,还是可以做点什么。比如通过正午编辑,用文字记录自己底层生命的苟且,在文字里眺望一下自己的诗和远方。当然还有稿费,也可补贴家用。其实范雨素自己很清醒,自己就是一个普通的月嫂,最后还是要依靠自己的苦力生活。哪怕现在已经有几家出版社找她出书,哪怕自己已经是网络时代的一个现象级的存在。
作为职业的语文工作者。我和老师们分享这篇奇文,其实更想和老师们探讨的是范雨素们的语文学习。
范雨素说:人活着总要有点事做吧,我挣钱是为了让自己吃饭让孩子吃饭,这是生理欲望。写小说是出于一种精神欲望,是一种希望。就像罗素说的,有事做、有希望、能爱人。写小说就是有事做了,做了一件和吃饭无关的事。如果活着就是为了赚钱才动弹,好像觉得特别累似的。
语文有什么用?范雨素给了我们很好地回答。纵然现实沉重,生活苟且,但是阅读和写作和可以让她抵抗或者悦纳现实的不堪,守护自己的梦想和尊严的底线。
群里一个老师说:只浏览了开头就莫名的感动和感伤,会继续读,只淡淡地觉得自己的虚浮。
范雨素没上过什么学,但酷爱读书。她对世界和人生的认知主要来自于阅读。据文中介绍,她遍读80年代在她所居住的襄阳城郊农村能读到的小说和文学杂志。在《我是范雨素》中,她回忆了自己童年读的知青文学,以及《鲁宾逊漂流记》、《神秘岛》、《孤星血泪》、《雾都孤儿》、《在人间》、《雷锋叔叔的故事》、《欧阳海之歌》、《金光大道》,阅读甚至给了她离开家乡和冒险的冲动。
她和丈夫分开后,自己打工。大女儿没能再上学,但大女儿跟着电视里的字幕,学认字,会看报看小说了。
她还给孩子在废品收购站买上千斤的书。她的大女儿现在是速记员,算是一份体面的工作。这种依赖于阅读的自我教育。值得我们语文老师深思。
阅读給了范雨素坚韧而柔软的灵魂。阅读让范雨素拥有了写作的能力。纵然只是一个卑微的生命,阅读和写作,还可以让自己保有人的尊严和光亮。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我看到了文学对于一个人的无用之用。
我由此想到我们的学生,特别是社会底层的孩子。如何让这些孩子真正爱上阅读,是教育的巨大命题。阅读其实就是给这些孩子日后艰难生活的温暖照耀。
我的一位学员以前很认真地跟我说:我之所以在这所民工小学如此用力地推动孩子的阅读,就是让他们将来在打工时休息的片刻,能够看一本书,多一种方式抚慰自己疲惫的灵魂。
对于宏大的历史和时代,普通人都不过是一粒低低的尘埃。但尘埃也可以开出一朵小花来,可以有光。
作者:莫国夫
公众号:莫国夫
推荐访问:读《我是范雨素》有感:范雨素们语文 我是 有感 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