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kk秘书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有关水产发展学年论文范本(范文推荐)

有关水产发展学年论文范本(范文推荐)

时间:2022-06-19 08:45:38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水产发展学年论文范本(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有关水产发展学年论文范本(范文推荐)

  篇一  《 免疫多糖对幼鱼性能的影响 》

  草鱼是当前我国养殖量最大的淡水养殖品种之一,年产量超过400万t,在草鱼的饲养过程中,苗种阶段的饲养至关重要,该阶段幼鱼处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且这时期水温逐渐升高,水体中病原微生物复杂多变,幼鱼病害较多(肠炎、出血、烂鳃和白头白嘴病等),病死率高。为了提高该时期苗种的成活率,养殖户通常会采取一些预防性措施,比较常规的措施就是在该时期的幼鱼饵料中适量加入一些抗生素药物来降低病害的发生率,然而随着当前抗生素药物的使用逐渐受到限制,一些免疫增强剂逐渐被人们关注。免疫增强剂是一个有着广阔应用前景的新兴领域,水产中较常用的免疫增强剂主要有合成化学剂类、微生物类衍生物、动植物提取物、维生素和乳铁蛋白等,它们的生物相容性好、可降解、不会造成环境污染且对人类安全,并且能显著提高细胞吞噬活性和溶菌酶活性,增强机体清除超氧化阴离子的能力。免疫增强剂主要通过非特异性免疫因子来达到防病和抗病目的,虽然不产生免疫记忆,但却能够在短期内显著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酵母免疫多糖就是一种富含-葡聚糖和1,3-甘露寡糖的天然免疫增强剂,由于其使用方便而日渐受到人们的青睐。文章就酵母免疫多糖在草鱼苗种中的应用试验来探讨酵母免疫多糖对草鱼生长性能及免疫功能的改善,从而为提高苗种阶段草鱼的成活率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饲料配方及试验设计

  基础饲料1为含4%鱼粉的实用饲料,基础饲料2不含鱼粉,其组成及营养成分含量见表1。饲料原料全部经粉碎,过60目筛,微量成分采取逐级扩大法添加,与大宗原料混合均匀后,加工成直径为1.5mm的颗粒,经600℃烘干、破碎和过筛,最终筛选出直径在0.3~0.45mm的颗粒置于-20℃冰箱备用。根据不同的酵母免疫多糖添加量,分组进行试验,其中2个对照组,7个试验组,共9个处理,分别为含有4%鱼粉试验组的4个处理(0、0.5、1和2g/kg酵母免疫多糖)和不含4%鱼粉的试验组的5个处理(0、0.5、1、2和5g/kg酵母免疫多糖)。

  1.2试验鱼的饲养管理

  试验共设9个处理,每处理组设4个平行,相应安排36个水族箱(70cm35cm95cm),每个水族箱容水量为200L,静水,氧气头不间断增氧,每天换掉1/3的水并及时加注新水。饲养试验在安琪酵母公司当阳试验场进行,试验用鱼为草鱼幼鱼,试验鱼从鱼塘取出时先经药液浸浴消毒后,暂养在水族箱中,用基础饲料驯化2周,待鱼安定并习惯后开始试验。每箱放养30尾,试验开始时幼鱼平均体质量(4.100.10)g,试验鱼规格整齐且健康活泼,随机分配到各水族箱中,每天投饲量约占体质量的2%,日投喂4次(早上07:00、中午11:00、下午15:00和晚上19:00),每次投饵时做到少量多次,让幼鱼尽量饱食,幼鱼不抢食时停止投食。每周定期消毒2次,养殖试验期间水温(272)℃,溶解氧5.0mg/L、NH3-N0.3mg/L,昼夜持续供气,饲养时间2010年8月20日至10月1日,共40d。

  1.3样品收集和分析

  在养殖试验开始前及结束后,将各处理组的幼鱼称质量,统计各处理组的增质量情况,试验期间每天统计各组鱼的采食量。试验结束后,鱼禁食1d后称质量,每个试验水箱随机取出3尾鱼用MS-222麻醉后从尾鳍静脉取血,血样放置在4℃冰箱中保存约3h,待血清充分析出后,在3000r/min下离心15min,分离出上层血清转入1.5mL离心管中,用日立HITACHI7600-12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血液生化指标测定。

  1.4测定指标与方法

  试验开始后,每天统计各试验组幼鱼的死亡情况,死鱼及时捞出并测定其体质量,并以此来矫正试验结束时该试验组的总增质量。饵料系数=总投饲量(g)/(末质量-初质量)(g);病死率=试验幼鱼死亡数/试验初鱼尾数100%

  1.5数据处理和统计方法

  试验结果用平均数标准差表示,试验数据通过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分析,数据先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处理,百分数需经过平方根反正弦转换,若组间有差异,再用Duncan氏多重比较法检验不同酵母免疫多糖添加量下草鱼幼鱼的生长性能、病死率及血液各项指标间的差异显著性,P0.05为显著性水平。

  2试验结果分析

  2.1草鱼幼鱼存活率

  从表2和表3可见:经过40d饲养,在含有鱼粉的饲料中添加酵母免疫多糖能减低幼鱼的病死率,0.5~2不同梯度多糖添加对幼鱼的存活率影响不大,且随着添加量的增加,累计病死率逐渐降低。而在不含有鱼粉的草鱼幼鱼饲料中添加酵母免疫多糖对病死率影响较大,对照组40d试验期间累计病死率达到20.83%,是所有处理组中病死率最高的,在不含鱼粉的饲料中添加酵母免疫多糖后,与该对照组相比草鱼幼鱼的成活率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并随着添加量的增加各组幼鱼病死率有逐渐降低的趋势,5添加组在整个试验周期未见幼鱼死亡。

  2.2草鱼幼鱼生长性能的变化

  从表2和表3可见:在含有鱼粉或不含鱼粉的草鱼饲料中不同比例添加酵母免疫多糖能有效降低饵料系数,其中在含有鱼粉的饲料中添加0.5酵母免疫多糖降低饵料系数的比例最大,与鱼粉对照组相比降幅达12.4%,不同酵母免疫多糖添加量间的饵料系数没有表现出显著差异,0.5多糖组表现出最佳的生长性能,幼鱼病死率低,增质量最明显。在不含鱼粉的饲料中使用酵母免疫多糖也能显著降低饵料系数,其中5多糖组的生长状况最佳,整个试验结束时未出现死亡情况且增质量最明显。鱼粉添加组幼鱼的生长性能普遍好于未添加鱼粉组,从表3可见:酵母免疫多糖的添加极大地改善了无添加鱼粉组幼鱼的生长性能。

  2.3草鱼血液生化指标的变化

  从表4可见:血清中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的活性及免疫球蛋白含量,随着酵母免疫多糖添加量的增加有降低的趋势,其中2多糖组的以上2指标显著低于其他低剂量组(0.5多糖组和1多糖组)和对照组1,而0.5多糖组、1多糖组和对照组1三者间在这2项指标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血清中免疫球蛋白含量和碱性磷酸酶活性随着酵母多糖添加量的增加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其中1多糖组及2多糖组血清中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1及0.5多糖组。从表5可见,2多糖组及5多糖组血清中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2和酵母免疫多糖低剂量添加组,血清中免疫球蛋白含量及碱性磷酸酶活性有随酵母免疫多糖添加量的提高而增加的趋势,特别是多糖添加组血清中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

  3讨论

  酵母免疫多糖是酵母细胞壁的重要组成部分,占酵母细胞壁干质量的40%,因提取方式的不同,其组成也有所变化,其主要成分为-葡聚糖和甘露寡糖。酵母细胞壁多糖能激发和增加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力,对细菌、真菌和病毒引起的水产动物疾病及运输、分塘、气候变化和养殖水环境变化等引起的应激反应产生非特异性免疫力,从而降低由应激导致的疾病发生率。

  3.1酵母免疫多糖对草鱼幼鱼病死率及生长性能的影响

  通过试验可见,在草鱼饲料当中适当添加酵母细胞壁多糖确实能提高草鱼幼鱼的生长性能,降低幼苗阶段的病死率。尤其是对于没有添加鱼粉的饲料组来说,酵母免疫多糖的添加不仅有效降低成本,而且显著降低了饵料系数,促进了幼鱼的快速生长。酵母免疫多糖能提高草鱼苗种的成活率和生产性能,可能主要由于酵母免疫多糖的添加激活了幼鱼自身免疫系统,从而提高了幼鱼对周围应激及养殖病害的抵抗能力,一方面减少养殖病害的发生,另一方面减少了机体在应对病原菌方面的能量消耗进而间接促进了生长性能的提高,与李海燕对丰产鲫的研究结果相一致。酵母免疫多糖的添加增加了饲料的适口性,进而增强了幼鱼采食饵料的主动性并提高采食量。在日常投饲过程中我们也发现添加了酵母免疫多糖的饵料明显具有诱食作用,草鱼幼鱼表现出集群和抢食等现象,而没有添加酵母免疫多糖的对照组幼鱼采食不积极。推测主要是因为该酵母免疫多糖中还含有未被完全分离的酵母抽提物,而酵母抽提物中含有丰富的氨基酸和核苷酸能显著改善饲料原料的适口性,促进动物采食。Brunt等2005年也报道了用含酵母免疫多糖(2.5的添加量)的饲料作为虹鳟幼苗的开口饵料能显著提高幼苗的摄食量,最终提高幼鱼的成活率及体长和体质量。

  3.2酵母免疫多糖对草鱼幼鱼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关于酵母免疫多糖对水产动物的免疫效果的影响,以前已经做过一些试验,试验表明:酵母免疫多糖对提高水产动物的免疫能力效果明显。试验也再次验证了这一结论,表明在草鱼幼鱼饲料中添加酵母免疫多糖,对提高摄食量和增质量及降低病死率和料重比有明显的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在饲料中添加一定质量浓度的酵母免疫多糖,能够显著降低病死率和料重比,同时增加草鱼的摄食量,对草鱼的肝功能也有一定改善效果,这与异育银鲫的研究结果相一致。血清中酶活性主要来源于肝胆系统,试验显示,饲料中添加酵母多糖能显著降低谷丙谷草转氨酶的活性,预示着具有保护肝组织结构完整性和改善肝功能的作用。碱性磷酸酶是一种重要的代谢调控酶,与DNA、RNA、蛋白质和脂质等的代谢有关,对水生动物的生长有重要意义,也是溶菌体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免疫反应中发挥作用,试验中与对照组相比酵母免疫多糖的添加提高了碱性磷酸酶活性,使机体处于良好的生理状态,维持机体旺盛的代谢功能,草鱼幼鱼从而表现出良好的生长状态,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力也有所提高。

  4结论

  酵母免疫多糖具有提高存活率和促生长作用,同时能减少抗生素类药物的用量,是控制水产养殖动物特别是甲壳类动物传染性病害的有效途径,有利于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是一种安全、可靠且能广泛应用的免疫增强剂,一般来说在疾病预防期或萌发期使用最为有效,随着研究的深入和认识的加深,它必将成为控制水产动物疾病的有效工具。

  篇二  《 光合细菌改善养鱼水环境实验 》

  光合细菌(PSB)具有改善水质,促进养殖鱼类机体新陈代谢的作用,可作为改良水质微生物制剂及鱼类的饵料和饵料添加剂,具有降低氨氮、亚硝酸氮、硫化氢、残饵及鱼类粪便的污染、净化池塘底质、维持水质清新、增加水体溶氧等特点;且其大量繁殖能带动许多其他有益微生物的繁衍从而抑制有害细菌滋生和有害藻类的繁殖,为鱼类提供营养丰富的天然饵料。同时可提高鱼类的免疫功能,增强抗病力,减少鱼类病害发生[1]。在养殖生产实践中表现在降低饵料系数、促进鱼类快速生长、提高鱼类成活率和单位面积产量等方面。为此,国家大宗淡水鱼类产业技术体系贵阳综合试验站与贵州省水产研究所和黔东南州水产实验场,结合贵州渔业生产中的高效新型池塘养殖模式及底质改良需求实际,承担贵州省科技术厅科技支撑项目,于2011年进行光合细菌改良池塘水环境养鲤试验,旨在为养鱼池塘水环境和底质改良提供科学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1.1鱼池

  试验池(3号塘)1口,面积750m2,对照池(14号塘)1口,面积1 200m2。

  1.1.2光合细菌

  为国家大宗淡水鱼类产业技术体系贵阳综合试验站调进的冻干光合细菌原粉,含菌数100亿/g,10kg/包,产品性状为棕色粉末。

  1.1.3鱼种

  为贵州省水产研究所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调进的福瑞鲤鱼种。

  1.1.4水源

  来源于贵州凯里洗马河,水源充足,水质符合国家渔业水域水质标准,通过50m长的引水沟渠自流灌注入鱼塘。

  1.1.5饲料和药物制剂

  为重庆通威饲料有限公司生产的鲤鱼专用配合颗粒饲料。备齐在试验过程中所需的光合细菌等微生物制剂、鱼类养殖所需的生产工具和鱼病防治所需的药物。

  1.2方法

  1.2.1鱼池准备

  鱼种放养前8~10d,用生石灰20kg/100m2消毒池塘。清塘4~5d后灌注池水40~50cm深,同时施腐熟猪粪200kg/667m2培肥水质。

  1.2.2鱼苗培育

  2011年5月3日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调进福瑞鲤乌仔鱼苗30万尾。投放鱼苗入池后,每天投喂豆浆(黄豆用20℃水浸泡10~12h,1kg黄豆带水磨成20kg)2次,时间为8:00~9:00、15:00~16:00,全池均匀泼洒,黄豆用量2~3kg/667m2;待鱼苗培育至1.5~2cm规格,逐渐训食人工饲料,经过40d培育,鱼苗规格达4~5cm即可分池下塘。

  1.2.3鱼种投放

  2011年7月6日把规格达8g/尾的福瑞鲤鱼种,按400尾/100m2的放养密度放入3号试验塘,总投放鱼种3 000尾,重24kg;14号对照塘投放福瑞鲤鱼种规格为8.5g/尾,总投放鱼种5 000尾,重42.5kg。鱼种入池前用浓度为10mg/L的高锰酸钾药液浸浴鱼体5~10min。

  1.2.4饲料投喂

  1)确定投饵量。测定池塘水温和塘鱼规格,并根据鲤鱼饲料投饵率表计算投饵量,当水温20~28℃时日投饵量为鱼体重的1.50%~5.00%。2)投饵方法。一是定时投喂:在鱼类摄食正常时日投喂4次,投饵时间为8:00、11:00、15:00和18:00;二是定点投喂:投饵区域设在鱼池前部1/2~1/4处。

  1.2.5池塘日常管理

  一是加强日常池塘巡查管理,根据池塘水质、鱼类活动情况、水温及气温变化等适时注入新水,使池水的水质清新、溶解氧含量高且水位适宜,以利于鱼类生长;二是每间隔15~20d测定池鱼平均体重1次,以此确定投饵量;三是加强鱼病防治,用大蒜配制药饵投喂,按100kg饲料添加大蒜3~5kg,将大蒜捣成蒜泥后拌入颗粒饲料中,现配现喂,每天早晚各1次,连喂3~5d为1个疗程,发现鱼病及时诊断治疗。

  1.2.6光合细菌泼洒

  在晴天的早晨用光合细菌200g按667m2、1m水深溶于水后全池均匀泼洒,每间隔15d泼洒1次。先停止向池塘注入新水,后施光合细菌,并在施微生物制剂期间不使用抗菌素或消毒剂等。

  1.2.7池塘水样、泥样采集

  一是采集时间:在光合细菌泼洒前采样1次,使用光合细菌后24h采第2次样,第3~7次是每间隔48h采样1次。二是采集地点:3号试验塘投饵点附近、上下风口附近取水面下50cm的混合水样500mL和采集投饵点附近底泥表层下5cm的混合泥样150~200g。

  1.2.8池塘水样预处理

  采样当天须对水样预处理,抽滤0.2m的膜得总细菌,一般视5m膜以上所得菌为附着菌,0.2~5m膜所得菌为浮游细菌,每次抽滤前后用蒸馏水冲洗过滤器,所得的膜用蒸馏水洗净,并用擦拭干的镊子取出,放入1.5mL离心管内,作好采样点和时间等记录。滤膜与过滤器配套,聚碳酸酯脂膜抽滤前先将水样摇匀,用量筒量200mL水样用于抽滤,每次抽滤换样时用蒸馏水将量筒洗净。光合细菌改良池塘水环境水质监测数据指标见表1。

  2结果与分析

  2.1养殖产量

  2011年10月8日现场干塘过秤实测3号试验塘产量,收获鲤鱼2855尾,总重819.5kg,扣除投放的鱼种重量24kg,总计净产量795.5kg,单产707.5kg/667m2,比14号对照塘571.4kg/667m2增产136.1kg/667m2,单产提高23.82%(表2)。

  2.2生长速度

  从表2看出,3号试验塘投放鱼种规格为8g/尾,收获规格为287g/尾,增长279g/尾,增重3g/(尾d),比14号对照塘(2.54g/尾)提高18.11%。3号试验塘个体增重34.9倍,比14号对照塘(27.8倍)提高7.1倍。3号试验塘群体增重32.1倍,比14号对照塘(23.2倍)提高8.9倍。

  2.3饵料系数与养殖成活率

  从表2可知,3号试验塘的饵料系数为1.63,比14号对照塘(1.85)下降0.22。3号试验塘共投放鱼种3 000尾,收获2 855尾,平均成活率95.16%,比14号对照塘(87.40%)高7.76百分点。

  3小结与讨论

  3.1光合细菌对鱼类生长速度的影响

  淡水资源是基础自然资源,系生态环境建设的控制因素[2],随着《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的颁发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实施,水产品的食用安全和出口产品药残超标问题,已进一步引起我国水产养殖企业的高度重视,全面推广健康、生态养殖技术已是当务之急。由于光合细菌具有降低氨氮、亚净化池塘底质、改良池塘水环境等特点,从而促进鱼类快速生长。试验结果表明,施光合细菌后与对照池(空白组)对比,在促进鱼类生长方面效果明显,3号试验塘鱼的日增重为3g/(尾d),比14号对照塘(2.54g/尾)提高18.11%;3号试验塘个体增重34.9倍,比14号对照塘(27.8倍)提高7.1倍;3号试验塘群体增重32.1倍,比14号对照塘(23.2倍)提高8.9倍。

  3.2光合细菌增产效果显著

  池塘水环境是鱼类栖息活动的场所,也是鱼类天然饵料生物的生产基地,其好坏直接影响到天然饵料生物的丰欠;施光合细菌能带动许多其他有益微生物的繁衍从而抑制有害细菌和有害藻类的繁殖,为鱼类提供营养丰富的天然饵料。在池塘养鱼中,鱼池底泥有培养底栖生物和调节水质的作用[3],池塘水质不同于一般的天然淡水,特别是盐度与pH值较高是影响鱼产量的重要因素[4],光合细菌可改良池塘水环境而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试验结果表明,3号试验塘单位面积净产量达707.5kg/667m2,较14号对照池塘(571.4kg/667m2)提高136.1kg/666.67m2,单位面积产量提高23.82%。

  3.3光合细菌可提高鱼类免疫功能和降低饵料系数

  光合细菌具有降解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等有毒物质的含量,可分解养殖水体中的残饵和水生动物的排泄物、有机碎屑等,为单细胞藻类提供营养源,培育优质藻类,增加水中溶氧,改善养殖水体环境;定期使用可保持养殖水体的优良水质,提高养殖水体自净能力,抑制有害藻类和致病菌的生长繁殖,增强养殖动物机体抗病能力,减少病害的发生,从而节约养殖成本;可稳定养殖水体中的酸碱度,防止因pH值失衡而导致的水体恶化,产生亚硝酸盐的积累,造成对养殖鱼的危害。只有水质好,疾病就自然少[5]。养殖水体增加足量溶氧、适量氧化剂、氯离子和消化细菌,可降低亚硝酸盐的含量[6];从而增强鱼类的抗病力,减少发病机会。试验结果表明,使用光合细菌可提高鱼类成活率和降低饵料系数,3号试验塘共投放鱼种3 000尾,收获2855尾,平均成活率95.16%;比14号对照塘(87.4%)高7.76百分点。3号试验塘共投喂饲料1 300kg,净产鱼795.5kg,饵料系数为1.63,比14号对照塘(1.85)下降0.22。

  3.4光合细菌可改良池塘沉积物

  池塘沉积物是指池塘水体范围内发生的物理、化学及生物学过程所产生的沉降物质,是池塘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沉积物的理化性质和细菌状况对整个池塘生态系统有重要的影响,从而影响到养殖鱼类的生长和产量[7-8]。沉积物中有机物含量和氮、磷、钾等营养元素含量比农业土壤中的含量高得多,有机物含量与总氮含量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9];2011年8月25日通过对3号试验塘光合细菌改良池塘水环境监测数据显示,3号池塘底泥中总氮为2.764mg/L、总磷1.134mg/L、铜31.621mg/L、锌187.06mg/L,分别比14号对照池低0.721mg/L、0.555mg/L、20.242mg/L和86.02mg/L。因此,在生产实际中减少池塘沉积物的对策:一是清除过多淤泥。随着养殖时间的延长,投饵施肥量增加,池塘底部就会沉积鱼类粪便、饲料残渣、有机质等,这些有机物容易滋生致病菌、寄生虫和有毒物质,池塘底质过厚的淤泥不利于鱼类生长,所以要每隔1~2年清淤1次。二是定期搅动池底。搅动池底即是翻松底泥和使池水上下混合,促进池塘底部有机物质分解,释放出淤泥中的有毒物质,保持营养物质在上下水层分布的平衡,每隔15d搅动池底1次。

  3.5光合细菌可改善池塘水体中氮循环

  细菌在渔业水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既是分解者,又是许多鱼类直接或间接的饵料。所以,监测池塘水环境的细菌状况将有助于充分认识细菌在池塘物质转化、鱼类饵料等多方面的功用,完善池塘营养结构研究的理论,并对在养殖生产中进行合理放养、科学管理、发挥细菌更大生态效能、提高产鱼潜力具有重要指导意义[10]。在自然水体中氮循环是一个相当完全的、具有自我调节和反馈机制的系统,一方面它是鱼类等养殖对象的重要营养成分,另一方面其表现形式中氨(NH3)和亚硝酸盐(NO2)积累到一定程度对鱼类产生明显的毒性影响,氮也是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因子。人工养殖水体中氮循环原有的稳定状态是否受到影响已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人工养殖主要依靠人工投饵促进鱼类生长、提高养殖产量、系统中随饵料输入的氮只有部分被鱼类所摄取,剩余部分则直接进入水体;由于鱼类对营养成分固有的同化效率,加之所摄入的相当部分又以排泄物形式进入池塘,故养殖水体中氮负荷明显增加,水质易受污染,鱼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易遭受破坏[11]。氮是养殖水体中一种影响初级生产力大小的营养元素,对鱼类的生产影响很大。在养殖水体中,氮以分子态氮、无机态氮及有机态氮(如尿素、氨基酸、蛋白质)的形式存在[12]。如3号试验塘施光合细菌后,其底泥中总氮为2.764mg/L,比14号对照塘(3.485mg/L)低0.721mg/L。

  3.6光合细菌对养殖水体的生物修复作用

  光合细菌广泛分布于在海洋、湖泊、江河、水田、污泥、土壤等各个角落,由于它具有独特的生理生态学特性,使它在净化水质方面的应用越来越被科学界重视,成为世界微生物学界关注的热点。在水产养殖高温季节,养殖池塘中往往出现蓝绿藻大量繁殖,频繁出现水华现象,鱼类的生长环境受到严重影响[13]。为此,在施光合细菌进行养殖水体生物修复的基础上,还应适当施肥、适时注水、合理使用增氧机。

  4光合细菌施用技术

  4.1对温度的适应范围

  适宜水温为15~41℃,最适水温为28~36℃。因而宜掌握在水温20℃以上时施用,即在每年的59月份期间,以晴天上午泼洒最好,一般阴雨天勿用。生产实践中,应尽可能注意使用的连续性,因为光合细菌在水体中只有形成优势群落,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4.2对肥水弱碱性水体使用

  光合细菌要根据水质肥瘦情况使用。水肥时施用光合细菌可促进有机污染物的转化,避免有害物质积累,改善水体环境和培育天然饵料,保证水体溶氧;水瘦时要先施肥再使用光合细菌,这样有利于保持光合细菌在水体中的活力和繁殖优势,降低使用成本。施用光合细菌的次数也要视水质而定,水质好可每隔15d施1次。水质较肥,水质较差,特别是饲养后期的高产池,可隔7~10d施1次。此外,酸性水体不利于光合细菌的生长,应先施用生石灰,调节pH值至微碱性时再使用光合细菌。

  4.3用量要适当

  光合细菌用于鱼池水质净化时,水温20℃以上期间,用光合细菌2~5g/m2拌粉碎的干肥泥均匀撒于鱼池,以后每隔15~20d用1~2g/m3(水体)光合细菌对水全池泼洒。用于饲料添加投喂鱼时,以饲料投喂量的1%拌入,直接或加工后投喂。对于培育鱼苗时,在苗种入池前7d全池泼洒,可利于浮游生物生长。

  4.4与施肥配合使用效果好

  在池塘施用粪肥或化肥时,配合施用光合细菌更为明显。尤其可避免化肥用量过大,水质难以把握的缺点,并可防止藻类老化造成水质变坏。在鱼苗、鱼种培育池施用光合细菌与粪肥配合使用,增产效果更明显。

  4.5注意事项

  要避免与消毒杀菌剂混施。水体消毒3~7d后可施用光合细菌。在水体已使用光合细菌后不宜马上泼洒杀菌剂。光合细菌主要用于养水、防病,而非用于治病。对于酸性水体施用生石灰调节酸碱度时,宜过2h后再施用光合细菌;光合细菌菌液拌入饲料使用时宜现拌现喂,当天投完为好。

有关推荐:

推荐访问:有关水产发展学年论文范本 学年 范本 水产

版权所有:kk秘书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kk秘书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kk秘书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闽ICP备180287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