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kk秘书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22年我国古代秘书选拔制度是怎么样

2022年我国古代秘书选拔制度是怎么样

时间:2022-07-08 12:45:5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我国古代秘书选拔制度是怎么样,供大家参考。

2022年我国古代秘书选拔制度是怎么样

  我国古代秘书选拔制度论文篇1

  浅谈中国古代秘书选拔制度

  摘要:我国历代君主都懂得秘书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故在秘书人才的选拔问题上,历代朝廷的君主都有自己独特的方法。他们不仅要求秘书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还必须具备丰富的学识、才能。此外,秘书人员的选拔还促进社会文化的进步,在某种程度上讲,秘书人员的选拔正是一个国家政治文化的体现。关系到国家公共事务的发展和建设。其中秘书选拔制度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原始社会时期的推举禅让制;二是奴隶社会时期的世卿世禄制及选贤任能制。二是奴隶社会时期的世卿世禄制及选贤任能制;三是封建社会时期荐举、征召和科举制等。

  关键词:秘书;演变;制度;时代意义

  我国的秘书工作,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并迅速发展。而在中国历史上秘书工作究竟起源于何时,学术界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秘书工作发端于夏代的奴隶社会,[1]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秘书工作起源于尧舜时期。[2]古代秘书工作,简而言之就是秘书在朝中,主要从事起草一些君主所要颁布的诏令,记载一些国家的重要事件,及君主的一言一行,编纂史书以及收集和保管等工作。[3]在古代,秘书的选拔制度是国家社会政治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关系到国家机制的正常运转,历来为统治阶级所重视。对于秘书人员的选拔,都建立了相应的选举制度。下面我们就来就三种不同时期对秘书的选拔制度作一浅谈。

  一、原始社会时期的秘书选拔要求

  氏族是人们按照血缘关系自然而然地组成的一种社会组织,规模一般很小少者数人多者数十人、上百人以同一个女始祖或者男始祖的几代直系亲属及其配偶为限。几个血缘最近的氏族组成胞族若干个有通婚关系的氏族或胞族组成部落。[4]氏族组织虽然规模比较小 但也有许多公共事务需要处理。因此就必然产生一定的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5]随着原始社会末期管理事务的需要就产生了秘书人员。这个时期的秘书人员主要表现为三种一种是管理者既从事社会组织管理活动又从事管理活动中的秘书活动。管理者和秘书合二为一。

  管理者即氏族首领兼职秘书。一种是由一些经验丰富的长老掌管火、天时、祭祀、调解纠纷等事务。这些长老经常协助氏族首领处理公共事务,因而有四辅之称。这类人员有的既是小部落的首领又是部落联盟首领或氏族首领的辅助人员。有的则是氏族首领左右的长老可以说他们充当着部落联盟首领的老师和秘书。还有一种就是专门承办秘书活动的人员。这些人员有一定的职务和部落首领一样是通过民众大会选举或者禅让而产生的。[6]《尚书尧典》中记载了推选产生秘书职官的过程帝曰咨四岳有能典朕三礼佥曰 伯夷 帝曰俞!咨伯汝作秩宗。夙夜惟清直哉惟清。伯拜稽首让于夔、龙。帝曰俞,往钦哉 [7]可见 舜时期对秘书人才 的选拔主要是通过民众大会选举产生的。

  二、奴隶社会的秘书选拔制度

  (一)夏商周时期

  夏商周三代,文化教育事业被垄断于贵族之手,普通百姓的子弟很难受到教育,史官的职务也大多数由贵族世代相袭。作为具备高文化和业务知识的史官,一般不易产生于普通的劳动者家庭,也无法从大量的白丁中选拔。

  夏朝设立太史令、秩宗;太史令即是辅助夏王处理国政的机要秘书长,他们为国君记录言行、起草和保管文书、掌管典志,也有的还了解民情、提出建议、协助国君制定法令。而秩宗则是传说中的尧、舜两王都设置的官职之一,其主要是司典宗教祭礼。到了殷商,便开始了巫史合一,称为史巫,负责占卜、传达亡命、保管文书。秘书官吏必须具备文字、天文、军事、政治、占卜等多方面的丰富知识和技能。西周时期我国奴隶制逐渐瓦解,出现了史巫分家,史官任秘书工作。中央政府形成以卿为首的政务部门卿事X和以太守为首的事务部门太史寮两者并列的局面。

  (二)春秋战国时期

  社会大变革,正是我国古代社会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度的时期。同时也是我国社会处于战争频繁、兼并剧烈的动乱变革时期。这时候的秘书工作,对内要参与国王决策、起草文书、宣布命令;对外还要接受访问、接收信件。这一时期秘书的特点是分工明确、职责重大、地位上升、可以参政。其秘书官职主要有御史、主书、尚书、御书、掌书等。其中战国时期出现另一新的官职――左徒。左徒为战国时楚国设置,地位相当于现在的秘书长。

  三、封建社会时期的选举制度

  (一)秦代

  秦王嬴政顺应历史潮流,广泛收揽人才、不断变革政治、在兼并战争中取得最后的胜利。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秦朝。所以秦朝十分重视吸取历史经验教训。进行了一系列适应中央集权统治的政治变革,如设立三公九卿[8]。这对秘书人员的选拔产生了直接而巨大的影响。因为秦朝是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其所用秘书的主要特点是世代相袭。当时以承办文书为主要业务的秘书人员称史。这是一种专门职业,世代相袭。其后代自幼就被送入专门的学校学习,这是最早的培养秘书人员的专门学校。秦律规定,凡非史之子不得混入这类学校,违者治罪。同时,凡犯过罪的人也不能担任文书工作。

  (二)汉代

  汉代,随着统一封建王朝的巩固,选用秘书官员已着重于测试其业务能力。主要采用的是察举、征召、辟除等方式选用秘书人员。汉代选用秘书人员已着重于业务能力。当时,中央政府机构尚书台和御史府任用秘书,需经过严格的考试。《汉书艺文志》和《说文解字》卷十五引《尉律》中均有记载。这些部门的秘书,年龄须在17岁以上,要能背诵书九千字以上,并考其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书、隶书等八种字体。每年年底,先在郡一级考试,合格者由郡守移送于京城,再经太史面试,取其中优秀者派至尚书台和御史府任尚书令史,掌写文书。尚书台中为朝廷起草公文的尚书侍郎,要求更高,除注重其文采外,还很重视实际工作的锻炼。初入台时只能任尚书郎中,为见习官员,满一年后升为尚书郎,协助诗郎办理文书事务,三年后才能任尚书传郎

  (三)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的官制,上承两汉,下开隋唐。是由秦汉的三公九卿制向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严谨的过渡形式。三省即指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其中中书省则是典型的,中央政府的秘书机关。秘书由始于东汉桓帝时初设的秘书监,一直到曹操出任魏王时改名为秘书令。到曹丕称帝后,为了抑制朝臣权力、巩固其地位,采取了分散权力的办法,以扩大中书省的权力。对尚书台权力进行衰减,又一次对权力进行了 调整,将其秘书令改为中书监、中书令。到了晋时期,仍设中书省,并将魏朝在中书省另设的秘书监改为秘书寺。同时在秘书寺下设立秘书卿、秘书少卿、秘书丞和主簿官,形成一套完整的秘书机构。南北朝时期,梁武帝又把晋代的秘书寺改为秘书省,使它成为与三省平行的秘书工作机构。

  此外,秘书写作已发展为一门专业性很强的技艺。统治者在选用秘书时已要求其精于业务,以提高文书工作的质量和使文书卷面字迹美观。当时,士人中出现了文、笔之分。文即文章诗赋,须有情辞声韵。笔即公文,不须有韵,也不必具有文采,只须直言,着眼于叙事达意,施于实用。凡表、奏、书、檄等公文皆称笔,它有一定的格式,多为四字一句。能写文章诗赋的士人不一定能拟写公文。为此,产生了许多专以拟写章、表、书、奏的著名人才。

  (四)唐代

  唐代选用秘书的要求已趋于全面,为了避免宰相过度膨胀的权力,皇 帝也经常提拔身边品位低、资历浅的小臣掌管机要,作为为皇帝直接服务的秘书官。唐初重用的秘书官是中书舍人,到唐玄宗时,开始以翰林院学士代替中书舍人。翰林院实际上就是皇帝机要的秘书处。

  汉代不但要求秘书人员文化水平高,工于书法,擅长写作,还要求其娴于辞令和有制理公文的能力,且考虑到了外貌的要求。唐代以科举考试取士,凡应试士人须经所在学馆或地方政府初试,合格者送礼部参加省试。省试录取者为进土及第,他们还须通过束部主持的释褐试才能接官。释褐试包括身(身材相貌)、言(口才)、书(书法文理)、判(判理政事的能力),先考书、判,凡楷美道美、文理优长,即书法工整、文理通顺、判事能力强者,才能再看其是否体貌丰伟、言辞辨正,即相貌端正、口齿清楚。四项全通过者授官,其中大多数授予九品小品,派往地方政府任文吏,日后再逐渐提升。

  (五)宋代

  宋代以直接考试拟写应用公文的能力选用秘书。选拔目的具体,要求明确,将秘书选拔制度大大推进了一步。宋哲宗采纳此建议,特设宏词科,专门选拔朝廷所需的文字秘书,规定只有取得进土资格者才能报考,以要求考生必须博览古今、熟悉经史,有很高的文学修养,在此基础上再试其公文写作能力。相当于今天从有高学历的知识分子中考选文字秘书。自此形成了两宋选拔朝廷文字秘书的制度。南宋高宗时,改词科为博学鸿词科,并放宽报考限制,以扩大生源,不论有无出身者皆可应试。但是,考试规则愈加严格,考试的内容应用性更强,规定以制、诏、书、表、露布,檄、箴、铭、记、赞、颂、序十二件为题。凡报考者,须依这12种文体各作应用公文2篇,于报名时递交礼部,由学士院中的学官审阅,合格者才准予考试。京城外的应试者,若为现任官、须将作文交上司审阅,合格者才允许离任赴京应试。考试时从12种文体中取6件命题,答卷要求准确、通顺、简练。录取者分上、中、下三等授职,并可减少磨勘(升迁的考授期)年数。

  (六)元、明、清时期

  元代,秘书选拔制度已趋于成熟,不仅要求秘书须有良好的品行、业务能力、实际经验,而且还创立了逐级升补的办法。有效地保证了上一级机构中秘书人员的素质。其中凡国家政务中枢中书省的秘书须从枢密院、御史台的秘书中选用,而枢密院、御史台的秘书从六部的秘书中选用,六部的秘书则从诸路岁贡(各地每年按规定向中央贡献人才)中任用,岁贡须通吏事、知经史。同时,内外职官中有足以能胜任秘书工作者,也许罹用,后规定半数的秘书须由在职官吏充任。

  明代,科举制度臻于完善。统治者通过层层考试,将最优秀的人才选拔出来,任用为朝廷各部门重要的兼职或专职秘书,并由进士、举人担任地方政府中的秘书,普遍提高了秘书的文化素质和各级秘书工作的质量。

  清代科举考试分数级,最后通过殿试(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的被称为进士。进士的前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授予翰林院修撰、编修之职,负责记录皇帝的起居注、进讲经史及草拟朝廷册诰等公文,为带有秘书性质的官职。他们如升任翰林学士,则往往入内阁,成为朝廷拟制公文的高级秘书。其余的进士再经过一场考试,称馆选,考取者入翰林院学习、称庶吉士,三年期满,成绩优秀者授编修、检讨,次一等的用为六科给事中、主事、中书告人、行人等秘书官和其他官员。地方各官衙中的秘书官也多任用进土、举人担任。清代设立了协助皇帝处理军政事务的军机处,相当于皇帝的机要秘书处。军机处人员精干,除若干名军机大臣外,具体处理文书等事务的秘书官称军机章京,俗称小军机。

  古代秘书选拔制度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三个时期的变更。每个时期的每个朝代都根据自己国家的具体情况制定一些列符合历史发展的秘书选拔方式。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一面。古代的秘书选拔制度对秘书人员人才素质、技能的要求也为我们当今的秘书的培养和选拔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鉴的方法。

  总结

  综上所述,可知古代的秘书选拔制度是由低级至高级、由简单至复杂逐步完善起来的。就其选拔方式而论,有学校培养、科举考试、聘用、从有实际经验的职官中精选和从下级机关秘书中提拔等。秘书,既是专业服务业的重要方面,又是国际上最为广泛的社会职业之一。从古至今,优秀的秘书人才以其卓越的处理文书与事务的知识和能力以及良好的管理能力,在完成辅助领导工作、综合处理相关事务、提升管理效益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参考文献

  [1] 刘登山 《秘书学教程》 [M]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8,6:第15页.

  [2] 杨剑宇 《中国秘书史》[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2:第11页、20页.

  [3] 许百成 《古代秘书及其标准》[J] 《浙江档案》,1994年,07期.

  [4] 刘绍杰 《中国秘书简史》[M]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6 ISBN7-81091-342-5 第15页.

  [5] 左言东 《中国政治制度史》 [M] 浙江 :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6] 刘绍杰 《中国秘书简史》[M] 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6 ISBN7-81091-342-5.

  [7]乔梁 《中国历史读本尚书尧典》 [M] 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6页.

  [8] 韦庆远、柏桦 《中国官制史》,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6,6,第198-202页.

  我国古代秘书选拔制度论文篇2

  试谈古代的秘书及秘书机构

  古代秘书的官职

  贞人这一称呼出现于甲骨文里,是指首领身边参谋议事、制作公文的人,与今天的文书人员有些相似。内史也称右史,西周设的秘书官,也称作册内史、作命内史,主要是记录大事,掌管著作简册。太史是春秋时的秘书人员,掌起草文书、记载史事、编写史书,也兼管图书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博士,最早见于战国时期,原指博学通达之士,用来称呼学者。战国后期齐、魏、秦等国先后设博士官,从此博士成了官职名。秦统一中国后,置博士掌古今史事,保管书籍,应对皇帝的咨询,相当于皇帝的顾问和秘书。御史在春秋、战国时期为秘书之职,随王活动,专掌记事。

  中国自秦汉以来,历代封建王朝均设有尚书、秘书监、秘书令、秘书丞、秘书郎等官职,掌握大小官员转呈皇帝的奏折,宣布皇帝的诏书等。尚书的设置在秦朝时就已经有了,《宋书百官上》说:秦世,少府遣吏四人在殿中主发书,故谓之尚书。又说:秦时有尚书令、尚书仆射、尚书丞。所谓的发书,有两种解释:一说是启发文书,即臣下进呈的奏章,皆由尚书开启审读,向皇帝报告;一说是发布诏制,即皇帝下达的命令文告,都经尚书抄写登记,然后颁发。不管哪种说法,都可以看出:尚书是皇帝身边亲近的司秘书之职的官员,或者说是皇帝的私人秘书。

  秘书丞为秘书省中的秘书长。魏时设立,隋唐时协助秘书监及秘书少监管理秘书省具体事宜。秘书郎为魏晋始设,属秘书省,或称秘书郎中,专掌图书收藏及抄写事宜。秘书令是三国时曹操设置的秘书人员。东汉末年,曹操封魏王,在自己封国内置秘书令,以区别于朝廷的尚书令。秘书令掌管章奏上书,也兼管图书秘记之事。

  长史在秦时为丞相属官,如李斯曾任长史,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出师表》: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这里的长史指张裔。《赤壁之战》: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江东,为孙权长史。

  汉武帝强化君主集权,侵夺二府的权力,尚书的职权大大扩张,越来越多的相权转移到尚书的手中。见于两汉史书最早的一例是霍光领尚书事,武帝去世后,霍光主持朝政,领尚书事成为实际上的宰相。此后,辅政大臣凡有权处理机密政务者,常常兼有此头衔。这就发展成为领尚书事制度。领,即治理之意。领尚书事之外,又有平尚书事。平即评议、权衡之意,地位在领尚书事之下,对尚书事务具有参议、评议权。西汉的领尚书事,除霍光作为特例外,基本上仍然是皇帝的私人秘书。

  学士在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机要秘书,掌管由皇帝直接发出的机密文件.如任免宰相、宣布讨伐令等。唐玄宗时由文学侍从官选任,北宋始设专职。明清时承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如《指南录后序》以资政殿学士行,这是文天祥辞掉丞相后授予的官职;《谭嗣同》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徐致靖当时任翰林院侍读学士,这是专给帝王讲学的官职。自居易、欧阳修、苏轼、司马光、沈括、宋濂等都曾是翰林学士。

  辅臣就是皇帝的秘书和顾问。辅臣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不得平章国事,即只参预机务,不得侵犯皇权;二是必须听命和顺从皇帝,办事要得力、敏捷、保密。所以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了自己更好地处理政务,曾置四辅官。以后,他又仿宋制,设殿阁大学士,执掌草拟诏谕,并备皇帝顾问,但不得平章国事。到了明成祖时,命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员进大内文渊阁值班,并参预机务,帮助皇帝处理大臣的题奏文书。

  古代的秘书机构

  我国最早的中央秘书机构产生于商朝末年,称太史寮。其职掌为拟写册命、组织祭祀典礼等事务,它仅为秘书机构雏型。太史寮的长官是太史,主管册命、制禄、祭祀、时令、图籍等,既是文职官员的领袖,又是神职官员的首领,其地位仅次于卿事寮。西周初年,政务日繁,太史寮被扩展,有了太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等不同等级不同职责的秘书官员,主要负责拟制、处理文书,保管档案。

  东汉末年,曾设秘书监,掌图书档案。曹操受封魏王,在王府设秘书监,改用文学通识之士任秘书令,增加了典尚书奏事的职责,负责起草机要命令,已掌管了部分秘书职责。曹丕代汉建魏,遂改秘书监为中书,另置秘书监,仍专掌图书秘记。也就是说,此时的中书,始将皇帝机要秘书的职责独立出来。

  在古代,秘阁指的是内府的一个图书档案机构,汉代以后都由秘书监掌管。秘阁一名后来又成为尚书省的别称,尚书省在汉魏时是皇帝的秘书机关。大概在纸张发明以前皇家所藏的图书秘籍大都只是一些刻写有文字的竹木片,而这种藏在秘阁中的竹木片后来也被代称为秘阁。

  内阁的设立,是丞相制度废除的必然产物。因为中书省及丞相废除后,皇帝政务繁多,不可无辅臣,明太祖虽然又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不过,他仍事必躬亲,大学士很少能参决政务。到明成祖时,阁臣获得参决机务的权力,内阁制度正式确立。至明宣宗时,阁臣又获得票拟权。此后,内阁权力不断扩大,有些首辅甚至权压六部,俨然是个宰相。关于内阁的性质,历来存在争议。一种意见认为,内阁是皇帝的辅政机构;另有一种意见认为,内阁是皇帝的秘书机构;还有一种意见认为,内阁是兼具秘书型、顾问型和学术型等职能特点的辅助皇帝决策的机构。一般历史书认为明代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即秘书机构。阁臣的升降和职权的大小,完全取决于皇帝的旨意。

  明清时期,在所有的进士中,一甲三人可直接进入翰林院,二甲和三甲中挑选精英考试才可成为庶吉士,他们的职责是给皇帝讲解经史书籍,并帮皇帝起草诏书,是皇帝的秘书,权力很大,到了明朝中期,更形成了不是庶吉士不能当大学士的惯例。

  军机处始设于雍正七年(1729年)。因与准葛尔部作战,军报往返频繁,而内阁又距内廷过远,且办事效率不高,为了紧急处理西北军务,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军需房是军机处的最早叫法,以后又改为军机房、军机处。

  军机处设有军机大臣,雍正帝从大学士、尚书、侍郎以及亲贵中指定充任。还有军机章京,由内阁、翰林院、六部、理藩院等衙门官员中选充。所有这些人都是兼职,他们的升转仍在原衙门进行。军机处没有正式衙署,只有值班房,在隆宗门内,靠近雍正帝寝宫养心殿,以便于军机大臣被召见议事。军机大臣对皇帝负责,他的下属军机章京系其他部门的官员兼任,他们之间没有隶属关系,很难结成同党。军机处不过是皇帝的秘书班子。

  拟缮谕旨是军机处的主要工作。雍正帝每天召见军机大臣,有时一天召见数次,召见时,雍正帝指示各项事件应如何办理,有时向军机大臣询问情况,听取他们的意见,以作出裁决。军机大臣面聆皇帝旨意,草拟文书。上谕形成后,不经过内阁,由军机处直接发给有关官员。

  在清代,皇帝的诏令有数种。雍正以后,由内阁传抄发送的诏令,叫做明发上谕;由军机处撰拟、抄写、密封发出的诏令,叫做寄信上谕。寄信上谕因是由朝廷直接寄出,故又称廷寄。所寄对象为高级官员,用军机大臣字寄的形式寄送;其余则用军机大臣传谕的形式寄送。字寄、传谕封函的表面都注明某处某官开拆,封口处盖有军机处印信,保密程度非常高。很显然,军机处承办的寄信上谕最重要,内阁所办理的明发上谕只是一般性事务文书。

  归军机处办的事情,不问大小,悉以本日完结,绝不积压。这样的办事作风,效率自然较高。寄信方法也是快捷的。军机处根据函件内容,决定递送速度,写于函面,凡标马上飞递字样的,日行三百里。紧急事.另写日行里数,或四五百里,-或六百里,并有六百里加快的。这就和内阁发出的明发上谕不同了。内阁的明发上谕,或由六科抄发,或由有关部门行文,多一个衙门周转就费时日,保密也不容易,往往被地方官员探到消息,雇人先行投递,在正式公文到来之前,他们已悉内情,作了准备,加以应付。

推荐访问:我国古代秘书选拔制度是怎么样 选拔 我国古代 秘书

版权所有:kk秘书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kk秘书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kk秘书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闽ICP备180287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