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kk秘书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浅谈儿科医学论文范本(完整)

浅谈儿科医学论文范本(完整)

时间:2022-08-05 09:35: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谈儿科医学论文范本(完整),供大家参考。

浅谈儿科医学论文范本(完整)

  篇一  《 融关怀照护理念于儿科护理学教学中 》

  【摘要】 社会的 发展 ,医学模式的转变及健康观念的更新,对护理专业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注重对在校护理专业学生进行关怀照护理念的培养和训练,树立人性化护理意识、提高人文素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护理人才,是 现代 护理 教育 发展的方向。本文通过分析关怀照护理在儿科护理教学中的重要性及关爱教育在儿科护理教学中所面临的问题,探讨儿科护 理学 教师关怀照护理念的更新以及在儿科护理学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中,融入关怀照护理的对策,从而提高护生的人文素质修养。

  【关键词】 儿科护理;教学;关怀照护

  以人为本,关爱生命是当今社会人性化服务的一种理念。关怀照护是体现这一理念的具体内涵。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健康观念的不断更新,人们在医疗护理的需求上越来越倾向于人性化、个性化,对21世纪医疗护理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多的涵盖了关爱理念,人文情感,因而对护理专业学生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生不仅要掌握精湛的护理操作技术,而且要具备良好的人文修养和心理素质。因此,注重对在校护理专业学生进行关怀照护理念的培养和训练,树立人性化护理意识、提高人文素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护理人才,是现代护理教育发展的方向。

  1 关怀照护的理念

  关怀照护,又称关爱、人性关怀、人文关怀,是指为了改善及促进人类的健康而直接去协助、支持及促进个人或团体的一种护理行为[1]。美国护理理论家LEininger与Watson分别于1975年和1979年提出人文关怀是护理学的本质的观点,创立了人性照护理论,强调关怀照护是护理学科的核心和精髓[2]。人性照护理论体现了对人的生命与身心健康的关爱,对临床护理及护理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并被用于指导临床护理实践及护理教育。

  2 关怀照护在儿科护理教学中的重要性

  儿科护理学是一门研究小儿生长发育 规律 及其影响因素、儿童保健、疾病预防和护理,以促进小儿身心健康的 科学 。由于小儿时期在生长发育、心理发展等方面都处于不断的动态变化之中,在很多方面都有着与成人不同的特征和特殊需求,尤其在护理内容和护理技术要求方面,更是内容繁多,护理难度大。护士既要配合医生医治小儿机体上的疾病、考虑小儿心理需求,又要顾及家属的情感需求,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小儿心理特点和患病小儿不同的心理反应,给予恰当的护理,这对护理专业的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生应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完善的人格结构和以人为中心的关怀照护理念,才能适应现代临床护理工作的需要。因此,在儿科护理教学中强化关怀照护意识,有助于护生早日培养关怀照护意识,为在今后的临床护理实践中,自觉地运用人文关怀知识,实施人性化护理奠定坚实的基础。

  3 关爱教育在儿科护理教学中所面临的问题

  3.1 学生人文素质相对缺乏 护理专业学生绝大部分为女生,且多为独生子女,因而常常为被关注的对象。一方面由于缺乏社会科学知识,人文素质存在先天不足,她们不懂如何去关心别人,不会主动维护别人的尊严,只会关注自我。另一方面有些学生认为,人文知识与基础课、临床课相比,不具有立竿见影的作用,从而在思想上轻视人文知识的学习。因而容易导致护生的专业思想不稳定,学习缺乏主动性,不愿主动与他人交流,工作热情不高。

  3.2 教学中人文教育相对薄弱 长期以来,国内护理教育过于重视知识教育、专业教育,忽视思想、灵魂的塑造;教育过程停滞在认知层次上,忽视教育对象的感受、体验等非认知因素[4],临床课教学一直沿用传统的方法,先讲疾病概要再讲护理,就病讲病,而讲病时病理、生理远远多于社会、心理,医学内容占据了绝大多数时间,课堂教学中人文关怀教育的比例较小。虽然目前医学院校人文素质的课程有所增加,但依然存在人文观念落后、课程设置不当、教学方法及形式单一的问题,导致学生进入临床后,不能充分理解关怀照护的重要性,缺乏爱心、同情心、责任感,沟通能力欠缺。

  3.3 护理人文师资力量薄弱 目前国内的多数护理院校都存在护理人文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问题,许多承担人文教学的师资都由护理专业教师转型而来,人文、社会学知识相对缺乏。他们在护理人文课程的讲授中,不能很好地将临床课与人文学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难以适应护理人文教育的发展需要。

  4 关怀照护意识在儿科护理教学中的实施

  4.1 充分发挥教师的人格力量 实施关爱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言行举止、人格魅力等对培养护生的人文精神可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儿科护理学教师,应热爱护理教育事业、对护理教学工作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极大的热情,心地善良,富有同情心,关爱体贴学生,能有效的与学生交流与沟通,具有吃苦耐劳,勇于奉献的精神。因此,儿科护理学教师应加强人文科学、社会心理学等边缘学科的学习培训,掌握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人文科学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修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将职业道德教育贯穿于教学各个环节,培养护生真挚、稳固的道德情感,有责任心;待人诚挚、亲切、温和、充满同情心;能与人友好相处的人文关怀素质。通过言传身教,将自己的人格魅力充分体现于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受到感染、产生共鸣。

  4.2 营造关爱的氛围 现代护理新理念中整体护理的宗旨体现在一切以病人为中心,而人文关怀是其核心所在。在教学过程中,儿科护理学教师应注意营造良好的人文关怀氛围,关心、尊重护生,了解护生的需求,倾听护生的心声,让护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人文关怀。从而使学生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能自觉地将人文关怀的理念付诸于行动,尊重患者,关心体贴患者,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

  4.3 课堂教学中贯穿关爱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向护生介绍儿科护士应具备的素质以及以病人为中心,以健康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并且在教学中贯穿关怀照护意识,使护生懂得关爱、接受关爱、表现关爱。如教师讲解小儿解剖特点时,可强调新生儿、婴儿头部相对较重,颈肌和颈椎发育相对滞后,抱婴儿时应注意保护头部,并示范正确抱婴儿的姿势。实践证明,教学过程中把人文素质 教育 和专业课程有机结合,利于提高护生的人文素质。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可加快护生人文理论知识到实际应用的转化[5]。

  4.4 实验操作时体观关爱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与 科学 精神有机统一的主要方法之一,是培养和检验护生关爱意识的实践。教学中,除要求学生掌握操作技术外,更重要的是训练学生在各个操作环节中体现关怀照护意识。如在模型上进行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术示教时,教师不仅要强调关爱,还要体现出关爱:操作时动作轻柔、准确,一针见血。指导学生认真练习,注意爱护模型。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使护生懂得尊重、懂得爱护,同时也掌握了操作技术。

  4.5 创造人文交流环境 关怀照护行为的实践需要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体现。在 现代 护患关系中,患者已不再是单纯地被动接受 治疗 的对象。因此,适时的人文关怀,有效的沟通,能够调动患者的积极性,使其乐意接受治疗,从而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因此,在教学中应该运用课堂病例分析、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人文交流的环境,锻炼沟通技巧,提高关怀照护的能力,使其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会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和帮助人。

  4.6 积极参加实践活动 行动是体验的源泉,实践是理解和内化关爱的条件[6]。通过增加临床实习或见习的时间和机会、参加帮助他人的社会性活动、自愿参加陪护工作、多参加社会福利活动等,增加实践关爱的过程,增强学生的关怀照护意识。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人类健康观念的转变,为护理教育事业的 发展 提供了机遇和挑战。加强护生的人文关怀素质的培养,是高等护理教育与临床护理实践良性接轨的必然要求,是护生角色向护士角色转换的有效保证,有利于推动护 理学 科的发展。为此我们要站在战略的高度上,重新审视护理人文素质教育,加强护理专业学生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培养,采取积极的措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实用型护理人才。

  【 参考 文献 】

  1 王菊吾,叶志弘,蔡学联,等.关怀照护的本质及内涵.护理研究,2005,19(1):1-2.

  2 胡月娟.关怀照护行为内涵的探讨.护理杂志,1994,41(1):34-39.

  3 朱群娥.人性照护理论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及分析.中华现代护理学教育,2006,24(3):2211.

  4 黄双英,杨郁文,祝亚男,等.刍议我国关怀照护现状及对策.护理研究,2007,5(5):1131-1133.

  5 江智霞,张咏眉,彭景俊,等.护生社会化过程中人文素质形成的教学探讨.护士进修杂志,2006,21(1):42-43.

  6 马芳,宋建华.关怀教育及对护理教育的挑战.中华护理教育,2008,5(1):45.

  篇二  《 浅谈儿科护理学教学方法的改革 》

  摘要:为基层医疗机构培养技术过得硬,留得住、用得上,为基层百姓健康服务的临床一线医护人才,注重中职护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传统授课法既要保留优势,又要体现以应用型人才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改革已势在必行。以儿科护理学教学为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力求不断创新,启迪学生智能,为儿科护理学临床教学不断地开拓新方法、探索新路子。

  关键词:儿科护理学;教学改革;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1-0444-02

  为了适应社会对医疗护理人才的需求,注重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改变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已势在必行,以儿科护理学教学为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因此,我们对儿科护理学教学方法的改革采用如下。

  1.教学方法更新

  1.1启发式教学法。例如对新生儿黄疸,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首先和学生复习胆红素的代谢示意图,让学生理解导致新生儿黄疸的各种病因,是之后讲授的临床表现、治疗、护理的铺垫。复习胆红素代谢后,接下来再通过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围绕胆红素代谢这一过程主动地进行后续内容的学习。具体的方法如下:首先利用代谢示意图启发式教学讲授病因,在介绍各种病因时让学生自己思考在胆红素代谢的哪一环节出现问题,然后带出临床表现,这样能很好地训练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再如:讲授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护理评估时,首先让学生回忆自己轻重感冒的症状,然后提出问题:症状来自那些器官,什么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表现与成人上呼吸道感染有何不同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就能了解,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概念是鼻咽喉部粘膜的急性炎症;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表现为:婴幼儿以全身症状为主,年长儿以局部症状为主,并伴有高热、惊厥、消化道症状,这些症状与成人不同,这些内容用启发式教学法教学效果就会更好。

  1.2采用病例分析的方法。病例分析的方法教学是以临床典型病例为主体,模拟临床实际工作的场景,对整个病例进行分析、判断、讨论,给出临床典型病例让学生自己思考、评估是何疾病。教师和学生围绕病例提出问题,结合理论知识,得出护理诊断、护理目标及护理措施。如讲授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护理时,可举出这样的病例:一个1岁患儿,自幼皮肤青紫。现发热、咳嗽3日,晨起哭闹后突然出现抽搐入院。体温38.5度,心前区隆起,胸骨左缘可闻及心脏杂音,指端发绀明显。胸部线检查:靴型心。可带领学生分析病情,此患儿临床特点为皮肤青紫、感染,并出现神经系统症状――抽搐。再引导学生给合所学的理论知识,做出临床诊断(法洛四联症)、护理诊断(活动无耐力、营养失调及潜在并发症),由于该患儿剧烈哭闹导致脑缺氧而出现抽搐。最后经过讨论为该患儿制订出一系列的护理措施。通过对病例进行分析,可掌握所学的内容。另外授课过程中也给一些反面案例,例如由于护士疏忽导致重大医疗事故等案例,让学生发现问题、指出问题,从而对知识的掌握更加全面立体,并借此给学生敲响警钟,使他们增强责任感[1]。

  1.3实训教学力推复合教学法。为实现教学目标,实训教学更注重实效性,以适应职业教育学生群体的特殊性。我们在实训教学过程中常常运用的是操作演示、临床见习、模拟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及以上各法复合使用,在实训课多是学生自由分组、合作,在教师指导下共同实施某个项目,小组成员团结、协作,师生关系发生根本的变化,教师是指导者、协调者,整个教学活动学生都处于积极参与状态。效果显著,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创新意识,而且还实现了理论实践的有机结合,营造浓厚的岗位氛围,效果显著。例如演示法的运用,操作课前,让学生使用视频和电教资料的先对流程了解。教师在演示开始时,先迅速地将全过程示范一遍,使学生对整个技术有更进一步印象,在演示过程中教师注意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教师演示后,让学生即刻练习,自己动手才能把他们所掌握知识的程度反馈给教师,由此产生师生互动的效果,接下来由小组组长带领练习,学生分组比赛、互做评委,这样可以快速增进学生的熟练程度,对知识有更立体的认识。又如模拟教学法,其目的是为使学生涉足于与真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某些方面,设身处地去体验生活。在护理学中,例如对心脏停搏病人的处置,指导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可靠的环境:模拟病房,一张病床和病人,一辆抢救车,记录卡等等组织模拟现场。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3-4人,每个人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如医生,护士,家属等。在学生演示过程中最好配以录像,摄像等辅助教具,角色扮演时间一般为lO一15分钟,表演结束后,一定要进行小组讨论,并不是评论表演者的演技如何,而是讨论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对自己操作项目的熟练程度,以及有哪些漏洞和错误,以此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加快学习的速度,动手能力也在提升。

  1.4充分运用技能比赛教学手段推动教学改革。校内外护理专业技能操作技能比赛带动儿科护理学技能竞赛深入到常态教学中,课堂上以练习项目为主进行竞赛,比如开展小儿体格检查项目、小儿体液溶液的配制等比赛,通过竞赛提高学生应用能力与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授深课效率;课外以检验成果为主旨进行学生挑战赛,树立典型,展出优秀作品。通过技能竞赛拓展办学特色,丰富办学内涵、提升办学品位。通过技能比赛打造新型课堂教学行为,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水平、课堂教学能力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真正实现以赛带学、以赛带培、以赛带训,引导学生创新式学习,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高。

  1.5参观法。是组织学生在病房、门诊、社区医院等场所直接感知学习的教学活动,这是一种巩固知识、扩大视野的最好方法,也可称之为临床见习式观摩。此方法有很多种形式,如观摩病房,参加查病房,对典型病例进行检查、询问,或对病例进行讨论、讲解、分析等。如:对新生儿特点的教学通常采用参观法,即在病房中通过体检就能很直观地掌握新生儿的特点及相应护理措施。这样使学生进入职业角色,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

  2.教材建设

  2.1试行校本教材。改革前我校护理生使用的儿科教材以人卫版为主,内容抽象有深度,现在使用的是结合人卫版、科学出版社的优点,由我校儿科教师和附院护士长等参与编写一本适合护的校本儿科护理学教材。根据现代医学模式的改变,本书从护理临床与教学实际出发,重点突出了病情判断、治疗原则和护理措施,强调了以患者为中心,有利整体护理的思想和原则贯穿其中。学生可以较快与临床实际接轨,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2.2调整教材内容。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保健意识的提高,健康保健措施越来越重要,我们增加了儿科学总论的内容、新生儿常见疾病、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腹泻病、支气管肺炎等,增加儿科常见症状和体征的内容,并开设儿童常见心理问题、儿童学习困难等问题内容的讲座课,以补充学时数的不足。根据儿科常见的住院病例,结合内科所学的知识要求缩短儿科学的有关章节课时安排,如小儿贫血、肾炎和肾病、脑炎和脑膜炎等[2]。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能较系统地了解儿科护理学是一门研究小儿生长发育规律、儿童保健、疾病预防和临床护理的学科。

  3.增强实习前上岗培训

  3.1加强临床见习内容。为了增强动手能力,尽快过渡到实习阶段,我们在实习前实行强化培训。首先认真制订培训计划,分学习小组,每组6人;细化培训教师带教内容,从临床护理工作的需要出发,增加儿科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和适应症内容,老师边操作边介绍。如心电监护仪、蓝光箱、保暖箱、超声雾化治疗仪、微量输液泵等,使学生增加自己动手操作的机会,为下临床实习打好基础。对儿科一些特有的疾病,如果临床缺乏相关患者时,我们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疾病的VCD、录像或国内外各种典型教学图片,这种由形象中来又回到形象中去的教学方法加深课堂的记忆,并补充临床病例的缺乏现象,深受学生的欢迎。

  3.2社区医院幼儿园见习。组织安排学生分组实习前下社区幼儿园2次,对不同年龄的儿童进行体格测量,给予初步的评价,写一份体检报告。另外安排学生外出参观1次,主要是市人民医院医院,加深学生对儿科护理现状和发展的认识。

  总之,上述方法不应固定或单一使用,而应穿插运行,相互融合,相互补充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医护教育改革中,我们应不断创新,启迪学生智能,培养出新型的应用型医疗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海萍,张顺芬.以健康教育为切入点建立新型护患关系[J].护理研究2004(7).

  [2]梅国建.儿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有关推荐:

推荐访问:浅谈儿科医学论文范本 儿科 浅谈 范本

版权所有:kk秘书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kk秘书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kk秘书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闽ICP备180287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