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kk秘书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22年有关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论文

2022年有关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论文

时间:2022-09-16 09:35: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有关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论文,供大家参考。

2022年有关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论文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论文篇一:《浅谈情绪情感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摘要:认识活动的发展是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方面。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情感、社会性的发展。认识、了解学前儿童这方面的发展,对于我们正确、全面理解、把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趋势,特别是儿童心理发展变化的影响因素,更好地与学前儿童交往,优化儿童生活精神环境,以促进儿童心理更加积极、健康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而积极的意义。

  关键字:情绪情感;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作用

  认识活动儿童心理行为发展近年来不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日益认识到情绪情感在孩子心理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情绪情感绝不是从属于其他心理活动的副现象副产品,而是儿童心理发展中的重要方面,对儿童心理、行为具有重大影响,起着强烈而明显的动机功能和交际功能。孩子的年龄越小,情绪情感在儿童心理和行为发展中的影响就越大。

  一、情绪情感是儿童心理活动和行为的激发者

  情绪直接指导、调控着儿童的行为,驱动、促使着儿童去做出这样或那样的行为,或者不去做某种行为。比如,在孩子愉快情绪下,他们愿意学习,做什么事情都积极。情绪不好时,则不愿意学习,活动也不积极。孩子要喜欢一个老师的时候,这个老师说的话就特别爱听,叫干什么就干什么,愿意学她教的所有东西;要是不喜欢一个老师,她说的什么话都不爱听,叫干什么偏不干,叫别干的偏干,而这个老师来教任何东西的时候要么不认真,或者做小动作、眼睛看别处。幼儿喜欢画画时,拿起笔来就画,画个没完;不想画的时候,怎么让他画他都不愿意画。我们班就有个孩子叫顺顺,平时对画画挺感兴趣的,有一天他早上来幼儿园的时候情绪就不太好,我早上有节美术活动,活动的时候顺顺就很不愿意动笔,美丽的春天的主题画画了几笔就不想画了,我启发他说:你想想,春天万物复苏,可以画一棵小树呀!结果他说:还没长出来呢,我又说:那你画个小朋友吧,他说:他们都不爱在这里玩。正向人们常说的:孩子是凭兴趣做事儿童是情绪的俘虏。高兴不高兴愿意不愿意干,对儿童的心理和行为影响极大。情绪直接支配和左右着儿童的行为。

  二、情绪情感推动、组织儿童的认知活动

  儿童的认知活动带有明显的无意性的特点。其中一个突出的表现就在于受情绪影响制约非常大。例如,孩子喜欢憨厚、滑稽的相貌,如小猴子就很容易吸引儿童的注意,孩子特别爱看;但是他们一般不喜欢犀牛等这种动物,它们不太容易吸引儿童的注意。与儿童愉快情绪相联系的人和物也是这样,如生日蛋糕、小熊打鼓等,与之有关的事物,孩子就很容易记住,而且保持很久,不太容易混淆。但是如果生活中孩子父母或是家长要问:妈妈买了3个苹果,爸爸吃了2个,还剩下几个有的孩子就不去回答这个问题,而有可能说:那爸爸怎么吃了这么多呀这就是情绪在其中的作用。

  有不少心理学家做了情绪对认知作用的实验研究,都证明了情绪对认知的组织、影响作用。例如,用情绪激动法可以促进孩子掌握某些难以掌握的词,用示范法让幼儿掌握你字不成功,而用情绪激动法却容易成功,比如,我有一天问儿子:这个糖是谁送你的呀儿子说:阿姨送你的。我马上又说:啊,送给我的呀。随即拿走了,这时儿子马上激动了起来,立即叫道:是送给我的。此时他对你我二字十分注意了。

  心理学家研究结果表明,婴幼儿不同情绪状态对其智力操做的影响是明显不同的,具有显著的差别。具体表现为:

  1.在外界新异刺激作用下,婴幼儿的情绪可以在兴趣与惧怕之间浮动。当这种不稳定状态游离到兴趣一端时,激发儿童探究活动;当游离到惧怕一端时,则引起逃避反应。

  2.愉快情绪有利于婴幼儿的智力操作及效果,而痛苦、惧怕等对婴幼儿智力操作不利。积极情绪起推动、促进的作用,而消极情绪起破坏、干扰的作用。

  3.同一情绪在不同强度水平时对智力操作效果的影响也不同。过低或过强的情绪水平不如适中的情绪状态,后者才能导致最佳的操作效果。

  4.愉快情绪强度差异与操作效果之间成倒U字型,即适中的愉快情绪能使智力操作达到最好。

  5.痛苦、惧怕情绪强度差异与操作效果间成直线相关,即痛苦、惧怕强度越大,操作效果越差,操作效果随其强度的增加而下降。

  总之,不同性质和不同强度水平的情绪对认知活动起着不同程度的推进或破坏作用,直接影响着活动的效果。

  三、情绪情感是儿童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

  每一种情绪都有其外部表现,也就是表情,他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工具之一。在幼儿与人的交往中,占有特殊的重要的地位。儿童在掌握语言之前,主要是以表情作为交际的工具,它和语言一起共同实现着儿童与成人、儿童与同伴间的社会性交往。婴幼儿对他人的提问、要求或者意愿、反应,常常不用语言,而是用一定的表情代替,或者是用表情来辅助自己的语言表达。

  四、情绪情感影响儿童个性形成

  儿童情绪情感对其个性的形成也有很大的影响。个性是在后天环境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儿童情绪情感对其具有重要影响。首先,在生命的前几年中,在于不同人、不同事物的较长期的接触中,由于成人对其的不同态度、方式,孩子逐渐形成了对不同人、不同事物的不同的情绪态度。如我们班中就有两个很明显的孩子――娇娇和乐乐,娇娇的爸爸妈妈都是做生意的,由于工作很忙常常对孩子的关心少一些,就连开家长会有时候也是忙得没时间来;而乐乐的爸爸妈妈从乐乐小的时候就常常看很多的育儿知识,他们知道成人对孩子经常关心。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对孩子的个性形成有很关键的作用,他们总是每天抽时间给孩子讲故事、周末一起带孩子去玩等。所以两个孩子在幼儿园的情绪反差就很大,娇娇常常是不说话、老师上课时也是心不在焉、不太爱和其他的孩子交流,而乐乐自信、乐观、爱交朋友、喜欢和老师说这说那。所以成人经常对孩子关心、爱抚,总是满足孩子的合理需要,使孩子与其共处时总是引起良好的情绪反应;而另一些成人对孩子过多斥责或忽视、冷漠,使孩子的合理精神需要总是得不到满足,孩子与其在一起总是引起不愉快的情绪反应。久而久之,儿童便对这些不同的成人形成不同的情感态度。其次,儿童由于经常、反复受到特定环境刺激的影响,反复体验同一情绪状态,这种状态便会逐渐稳固下来,形成稳定的情绪特征,而情绪特征正式个性性格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对其心理发展具有非常重要而广泛的意义,影响、涉及到儿童心理其他诸方面的发展,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更应重视对儿童情绪情感的培养,并把我们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家长分享,共同做好家园共育,使孩子们具有良好、积极的情绪状态,尽量经常处于愉快、活跃的情绪之中,这才是我们做老师最开心的事情。

  参考文献:

  [1]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华东师范出版社,1997.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论文篇二:《体育游戏对3-6岁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摘要:幼儿时期是心理快速发展阶段,而心理发展又离不开动作。虽然动作本身不是心理,但动作和心理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游戏是幼儿时期的主导活动,而体育游戏在幼儿各种活动中占主导地位,它对幼儿心理发展具有全面的促进作用。通过实地观察、问卷调查、逻辑分析、归纳总结等研究方法,对体育游戏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进行研究。目的是通过研究阐明体育游戏在儿童成长中的作用。结果表明,体育游戏对提高学前儿童认知能力,丰富情感,形成良好意志品质等具有不可替代性。

  关键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体育游戏

  毛泽东同志在新体育的题词中写到:要活动,要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小孩生来是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这足以说明游戏对儿童的重要性。而3-6岁学前儿童具有活泼好动,精力充沛等特点,决定了他们更倾向于动的游戏,自然体育游戏最受其青睐,能使他们玩兴长久不衰。体育游戏将走、跑、跳、爬越等人类生活最基本动作寓于娱乐性极强的活动之中,激发了学前儿童对体育游戏的兴趣,不仅有利于儿童身体发育,同时对儿童心理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这独生子女居多时代,在儿童成长中也出现了一些心理问题,如,自闭,怕人,不会与人交流,不合群,孤僻

  等现象,这些问题的出现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经常参加体育游戏可以预防和改善儿童的心理问题,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体育游戏为儿童提供了交流、协商、讨论的机会,有助于儿童扩展知识,丰富认识,调动思维,提高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体育游戏对学前儿童心理过程的影响

  1.1体育游戏对学前儿童认知能力的影响

  1.1.1体育游戏对学前儿童感知能力的影响认识过程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反映过程,它是由感觉、知觉、思维、想像和记忆等不同认识过程组成。感知过程是认识过程的感性认识阶段,是其它认识过程的前提。感知觉对儿童来说非常重要,它是儿童认识客观世界最早的和最主要的手段,是儿童发展高级认知活动的基础。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人的知识来源于动作,动作是感知的源泉和思考的基础。对于3-6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来说,他们不会刻意的去接触物体,只有在游戏和玩耍中才会不自觉的去接触,感知和进一步认识。在体育游戏中他们会有意或无意地去感知,认识游戏中所需要的和相关的器物。因为儿童参与体育游戏多是自主自愿,积极主动的,没有外在的压力和强迫,体育游戏能以其独有的特点深得儿童喜欢,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体育游戏来提高儿童的感知能力。比如,孩子们未接触过有关球的游戏,那么他对球的属性就不了解,更无法全面认识球。一般情况下,儿童对球都比较感兴趣,球的种类也很多,我们在儿童专卖店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球,几乎每个儿童也都会拥有一个或几个这样的球。通过球的游戏可以锻炼孩子手的灵活性,身体的协调性,动作的敏捷性。对于3-6岁的儿童来说他们已不满足于自娱自乐了,喜欢找小伙伴们共同玩耍,球的功能和作用在儿童游戏中被充分展现出来,儿童也获得了关于球的感觉和知觉,对球有了全面的认识。显然,通过体育游戏可以丰富儿童的感性认识。

  1.1.2体育游戏对学前儿童思维能力的影响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1]。从不同的角度,可将思维作不同分类,3-6岁学前儿童的思维主要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比如,他们凭借具体实物(球、器械等)进行操作或借助表象进行模拟游戏等。具体形象思维是一般形象思维的初级阶段,也是个体智慧发展必须经历的重要阶段。思维在体育游戏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样,体育游戏对儿童思维的发展也有重要意义。体育游戏对儿童极具吸引力,这是无可非议的,但任何一种游戏儿童长时间从事总会有厌倦的时候。当意兴阑珊时,他们就会创新求异,当原有的体育游戏不能满足儿童运动的需要时,儿童会对体育游戏的内容、形式及规则等进行修改,直至满意为止。儿童游戏不同于成人比赛,他们不局限于规则范围内,会根据自身需要来修改和设计,新颖好玩的体育游戏可让儿童的玩兴大增,大有意犹未尽之感。而儿童们无论是改编还是创造游戏均离不开思维的参与,如果儿童没有思维的积极参与他便无法对事物进行认识,无法解决疑惑和面临的问题,更谈不上求新求异了。因此说体育游戏的开展有利于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1.1.3体育游戏对学前儿童语言能力的影响语言能力是人类最重要的的能力之一,是儿童发展其他高级认知活动和健全人格的重要基础。婴儿的大脑在出生后具有区分语音刺激与其他刺激的能力,而且这种语言能力一生下来或在出生以前就优先地在左半球发展。但是,随着大脑的发育,与语言活动相对应的皮层功能区不断经历着专门化的过程。0~5岁是儿童大脑高速发育的时期,也是儿童语言习得的敏感期[1]。语言的发展速度与水平与适宜的环境是分不开的,在家庭中儿童主要是模仿父母的话语,同时,儿童语言的发展与其他认知活动等的相互作用也是分不开的。

  体育游戏是学前儿童的主导活动,它以其丰富、多彩、有趣等特点被儿童喜爱和依赖。在游戏中儿童不仅能接触到共同玩耍的伙伴,同时还会接触到各式各样的物体,在游戏中小伙伴们用语言表达着自己的想法和看法,相互间接触、交流、沟通的机会较多,通过体育游戏的嬉戏玩耍能够锻炼和提高儿童的言语表达能力。体育游戏不是让儿童被动的默默接受,而是要其主动参与,不仅身体要参与,语言上也要参与,要不断的交流和表达。体育游戏是提高儿童语言表达能力较好的锻炼途径。

  1.1.4体育游戏对学前儿童想象力的影响体育游戏是学前儿童自主参与的,没有强制和义务。儿童在体育游戏中,可以利用假想的情境自由地做自己喜欢的各种活动,又不受真实生活中客观条件的限制,能真切体验成人的社会生活和人际关系。因而成为学前儿童最喜欢的活动,也是他们的主导活动。

  为了使体育游戏更具吸引力,能够将伙伴们经常、持续地聚集在一起,儿童不断地发挥着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出更多的能与小伙伴共同分享的体育游戏形式并乐此不疲。孩子们会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设计游戏,即使没有正规的场地、设施,他们也会如同有其存在一样,凭借灵活的思维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总会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如孩子们想踢一场足球赛,尽管他们选择的空地没有边线、底线以及球门这些标记,但并不妨碍一场热烈的足球比赛,因为他们总可以找到其他象征性物品替代(如,插两个树枝,放两块石头或土块等),或者是履行他们心理已有的约定的界限。

  1.2体育游戏对学前儿童情感的影响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体育游戏又是儿童游戏中的主导活动。它不仅能促进儿童身体发育,同时对心理过程的发展也起着重要作用。

  在体育游戏中孩子们为了能够满足玩的需要,共同计划,共同协商,合理分工,饰演各种角色。在不同的体育游戏中,儿童扮演的角色不尽相同,能使游戏顺利进行并在其中尽兴,成功地履行各个角色的义务和责任逐渐成了儿童们的自觉行动。学前儿童与同伴交往时,经常表现出更多、更明显的愉快、兴奋和无拘无束的交流,享受着游戏带给他们的乐趣,可以满足儿童归属,爱和尊重的需要。良好的同伴交往,还可成为儿童的一种积极情感依赖,对学前儿童具有重要的情感支持作用。体育游戏中同伴交往为儿童提供了学习他人反应的机会,逐渐学会认识他人观点,学会了解他人、理解他人、约束自己、改变自己不合理的行为与想法,学会与同伴相处,克服认知上的自我中心状态。这是儿童适应社会必须具备的品质,体育游戏对儿童适应社会,遵守社会规范具有积极意义。

  1.3体育游戏对学前儿童意志品质的影响

  儿童具有活泼好动,自制能力不强的特点。他们很难掩饰自己情感、控制自己的行为。在情绪高涨、兴高采烈的情形下,这种现象更为明显。平日想让儿童静站两分钟都很困难,但为了能使自己喜爱的游戏顺利开展他们愿意遵守体育游戏的各项规则,这种主动、自愿的遵守无疑加强了儿童在生活中的自我约束力。

  体育游戏是趣味性,刺激性极强的游戏,可长期吸引儿童。如攀爬,蹦床等游戏极具挑战性,在刚参加这些游戏时多数儿童都会存在某种程度的胆怯、恐惧心理,想玩又不敢,不玩又心痒,放弃又不愿。这种极其向往心理使得他们尝试着去接触,去参与,渐渐的胆子大了,可以和小伙伴一同玩耍这个游戏了。即使在游戏中遇到困难,他们也会学着去克服,去努力,这对儿童意志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儿童在体育游戏中总能体会到新异的刺激,体育游戏进行时的情景经常发生着变化,游戏的结果又常常是难以预料的。由于结果具有的不确定性,注定了体育游戏带有竞争性,在体育游戏过程中儿童便形成了竞争心理,儿童争强好胜的心理在体育游戏的比赛中可以得到满足。如追逐游戏,跳猴皮筋,踢球等,失败与成功让他们体会到要有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逐渐学会了自我调整,自我控制。

  2体育游戏对学前儿童个性形成的影响

  2.1个性倾向性

  影响个性发展的因素有很多,既有先天遗传因素也有后天环境的影响。虽然个性受生物特性制约,但对个性起决定作用的还是社会生活条件环境和教育。家庭是儿童出生后最先接触到的环境,是对儿童影响最早、最直接,时间最长的环境。但随着幼儿运动能力和交流技能的发展,3-6岁这一时期的学前儿童的社会生活领域比婴儿期扩大许多。此时儿童已经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理解他人的想法,他们已不满足呆在家中与父母嬉戏了,而是向往窗外,向往有小伙伴的地方,期待着与他们共同玩耍。这一时期的学前儿童比较喜欢在奔跑追逐中游戏,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动的游戏是他们游戏的主体。在以独生子女为主时代,核心家庭是现代社会的主要模式,三口之家比较普遍。孩子的个性培养引起了家长的关注。从游戏中可以了解到儿童的兴趣、动机、志向和信念等,体现了人对周围环境的态度。在体育游戏中,孩子们为了玩得尽兴,不断提出各种建议和要求,这就使得儿童的心理活动的独立性和目的性逐步增长起来。这时,儿童开始能为较远的目的而行动,能使自己的行动服从于集体的要求。在这个过程中,儿童逐步形成了一些比较稳定、经常、有倾向性的心理特性。

  2.2个性心理特征

  儿童是家长的期望,是祖国的未来。健康成长,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是家长对孩子的希望。要想成为活泼开朗,乐于助人,勤于动脑,思维开阔,想象丰富,人格健全的人,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从儿时培养。于是游戏成了家长和幼儿园老师的首选,体育游戏又是儿童最喜欢参与的活动。在游戏中儿童行为的冲动性相对减少,自觉性相对增加。此时,儿童不但能服从于集体要求而调节自己的行为,而且也开始能比较自觉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例如,在体育游戏中儿童为了能融入群体,受人喜爱而自觉遵守游戏规则,并进一步将其转化为内在行为。为了孩子的茁壮成长,家长会鼓励儿童参与,甚至是自己也亲身参与其中,让孩子体味快乐,提高认识、判断和分析等能力。为儿童学习技能、交流经验、宣泄情绪、融洽关系,习得社会规范、完善人格提供了充分的机会。体育游戏对儿童良好个性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游戏之所以成为学前儿童的主导活动,是和游戏本身的特点和它在儿童身心发展上的作用是分不开的。虽然游戏的种类很多,但无论怎么划分动作游戏都是游戏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体育游戏是以动为主,深受这个年龄段儿童的喜爱。在体育游戏中儿童可以通过玩来增长知识,提高生活技能,遵守社会规范,理解和体验着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在快乐中学习和开发智力。这种玩中学的游戏是现代家长和儿童共同青睐的对象。

  3结论

  (1)鼓励儿童参加体育游戏,当儿童胆怯畏惧时,作为儿童最为依赖的家长要正确引导,让儿童逐渐敢于参与,融入群体。因为在不同体育游戏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同,在适应体育游戏中的角色要求的过程中,将这种体验移植到社会生活中,有助于儿童成功扮演社会角色。

  (2)儿童在嬉戏玩耍时家长不要过多干预,以免限制儿童的思维,以家长的意识为转移,束缚儿童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发展。

  (3)当儿童在游戏中与小朋友产生矛盾或问题时,家长尽量不要参与,让孩子们自己解决。可以锻炼儿童交流、沟通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其在生活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4)家长应诱导和启发儿童积极参与体育游戏的创新和求异,并遵守游戏规则。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去体会,去思考,去总结。提高儿童观察,认识,判断,想象和独立思考能力。

  参考文献: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修订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2002(8).:242,492,499

  [2]周念丽,等.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一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91-92.

  [3]尖措吉,艾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与学前儿童健全人格的培养[J].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7(5):13-14.

  [4]吕树庭,刘德佩.体育社会学(第一版)[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9):121-123.

  [5]刘聪,李朔,张洪武,等.论体育游戏在学前儿童教育中的价值及其运用[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7(8):56-57.

  [6]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运动心理学(第二版)[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6):23.

  [7]桑标.当代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一版)[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6):352;375.

  [8]朱智贤.儿童心理学(第四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9):193-194;262-263.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论文篇三:《浅谈学前教育阶段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

  摘 要:心理健康是目前现代教育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不稳定的表现越来越突出,由此而引发社会对少年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视。特别是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将会对他们今后的情感、道德和个性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甚至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学前教育阶段是国民素质教育的最基础阶段,是小学的准备阶段,也是人生发展的起始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不断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日益增大的竞争压力,要求下一代不仅要具备良好的智力条件,还要有一定的心理素质条件来面对种种挑战。从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定义出发,谈谈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以及目前我国的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相关对策。

  关键词:学前教育;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对策

  在全世界范围内,目前都没有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测量制定一个统一的标准,但是经过长期研究,可以从一些具体的表现来判断他们的心理是否健康:(1)智力发育正常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之一,就是指儿童的智力发育与年龄相配。智力发育正常的儿童往往有较强的好奇心,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会产生兴奋的探究行为,而且记忆力正常;(2)情绪稳定。心理健康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以情绪来反映和表现的,虽然他们有时也会存在一些消极情绪,但是在他们表达出来后能够很快被其他事物吸引注意力。他们更多地表现为一种乐观、开朗、愉悦的情绪特点。(3)能够合群,不孤僻。在同龄人面前,他们表现出强烈的交往兴趣,有同情心,待人友善。(4)诚实且具有一定的自尊心。在做错事时,能够承认错误,在面对批评时会感到羞愧,渴望别人的认可和赞扬等。这些表现都可以作为判断儿童心理健康的依据,是符合学前儿童年龄段特征的。

  一、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1.尊重学前儿童的心理权益,在日常行为上注入心理教育

  在学前教育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育行为要亲切和蔼,努力驱散孩子的自卑、胆怯心理,在言语上多多鼓励,在眼神上要绝对柔和,因为孩子的心理是最为敏感的,他们往往能从老师的言行举止上,甚至一个眼神中判断出老师对自己的喜爱与否,渴望获得老师的赞扬和喜爱。

  2.在校园环境中渗透教育

  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包括三个方面: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和社区环境,三者共同作用形成合力,才能对学前儿童的教育产生导向作用。在校园环境中,主要是为儿童营造一个温馨浪漫的活动空间,从而营造一种心理素质培养的良好氛围:色彩艳丽的教室、花样繁多的课外活动设施、和蔼可亲的老师等。创设出一种友好的伙伴关系、温馨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前儿童在幼儿园中产生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进而促进他们心理的健康成长。

  3.学前儿童生活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学前儿童的生活始终是以游戏来贯穿始终的,在整个游戏过程中,幼儿通过对游戏的选择和角色扮演等情节活动,学会如何与其他同龄人相处,这对于幼儿性格的个性化发展无疑是极有帮助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游戏都对幼儿心理健康是有积极作用的,要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有助于幼儿团结协作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游戏,同时这些游戏还应该具备一定的趣味性。在教学活动中,结合学前幼儿的心理特征和发展需要,利用教学来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坚决反对说教的办法对幼儿进行一味的灌输,或者把各类教学板块割裂开来。

  二、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基本上分为两类:一是先天因素,二是后天因素

  人类在遗传学方面的研究已经证明,人类的很多行为和心理,是在遗传和生活环境中共同作用并发展起来的。人类的很多心理行为都是受到遗传的影响,如,情绪的波动大小、性格的内向或外向等。不得不说,遗传因素是心理发展的前提,对心理健康方面产生的作用在研究中得以被人肯定。

  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单位,也是儿童最早接触的生活环境,是儿童个性形成的重要场所。近年来,对儿童心理健康方面的关注比较高,研究证实了,在离异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比在完整家庭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性格要孤僻和冷漠得多,而且特征明显。这样的儿童缺乏安全感,在人际交往中不合群,难以形成健全的人格。所以说,稳定的家庭环境对于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三、目前我国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育观念陈旧落后,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虽然国家和政府对这方面已经产生了一定的认识,也出台了相关的文件,并对学前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内容作了明确的规划,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缺乏足够的重视,在教学中的运用还有很多缺陷。一般情况下的实际情形是:在主观认识方面得到了重视,但在实际情况中却忽视了结合儿童的心理健康需求,心理健康教育并没有得到切实的结合。造成这种情形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教育机构和教师、儿童家长之间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及认识上的缺失导致行动力的不足。其实,心理健康是多个方面的综合反映,并不是单单指儿童的个性或者思想品德,但是很多幼儿园等教育机构把其混为一谈,追求过于片面,没有从正确的角度进行分析。另外,没有认识到学前儿童心理的特殊性,在心理健康教育上借鉴的是中小学方面的经验和理论知识,在教育上缺乏针对性和指导性。

  2.学前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上的师资力量不足

  目前很多学前教育缺乏新的师资力量,原有的教育理论停留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对于儿童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不能很好地分析,遇到问题无法通过正确的手段来解决,也无法对儿童的不良心理进行矫正,更不用说对有可能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预见和干预。所以,学前教育急需注入新的力量和活力,改善目前这种不合理的现状,使幼儿心理问题能够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得到足够的重视。

  四、提高学前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提高教师的素质

  作为一个学前教育的工作者,应该掌握一定的心理教育学知识和技能,并能够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灵活、合理运用。另外,作为学前教育教学工作者自身,应该具备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确保自身心理健康。因为幼儿的模仿能力强,教师的心理状态很容易对周围教学环境造成影响,对于处在这种环境下的幼儿来讲,当然更容易受到感染和影响。如果教师自身存在心理健康上的问题或存在心理缺陷,那么就会在教学活动中有意或无意地被孩子们接收,把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因素传染给幼儿,从而造成心理健康问题,影响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

  2.加强学校与家长之间的交流与沟通,达到认识层次的统一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不仅仅要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还应多关注他们的心理发展,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了解孩子的心理需要,为孩子营造出良好的家庭氛围。家长应多与幼儿园沟通交流,了解孩子的在校状况,及时对他们的表现进行批评或表扬,只有在学校与家长双方共同努力的条件下开展教育,才能更加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心理健康教育也同样如此,只有在双方达到一个统一的认识高度,心理健康问题才能得到科学合理的解决。

  心理健康教育是几年来在现代教育新形势下产生的新事物,作为学前教育的教学工作者,必须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了解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存在的实际问题,探索积极有效的途径来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这样才能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并最终实现孩子的全面发展,这是与现代教育教学理念相符合的。

  参考文献:

  [1]徐萍.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J].新课程:小学,2010.

  [2]姚本先,邓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任务、内容与途径[J].教育科学研究,2004.

推荐访问:有关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论文 儿童心理 学前 发展

版权所有:kk秘书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kk秘书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kk秘书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闽ICP备180287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