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kk秘书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2022年市委办公室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活动实施方案【精选推荐】

2022年市委办公室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活动实施方案【精选推荐】

时间:2022-05-02 19:55:1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市委办公室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活动实施方案【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

2022年市委办公室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活动实施方案【精选推荐】

  一、实施原则

  统筹协调,科技引领。强化顶层设计,建立有效的组织和监督机制,突出科技主角地位,配强配齐科技部门,充分发挥科技部门的统筹协调和组织作用。

  突出重点,彰显特色。各区、佛山新城要立足各自的产业基础和优势,明确定位和发展目标,制定配套政策,落实重大项目和重点工作,形成错位发展、良性竞争的格局。

  市场导向,协同创新。发挥市场在配置创新资源中的主体地位,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充分调动以企业为主体,全社会共同参与创新创业的热情。

  主动衔接,争取支持。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扶持自主创新的政策法规,主动将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和重大工程与国家、省的规划相衔接,积极争取国家、省重大科技项目和科技工程落户佛山。

  二、第一阶段重点工作(20xx—20xx年)

  到20xx年,建立较为完备的技术创新体系,市场配置创新资源的机制体制健全,创新投入、创新能力、创新绩效和城市发展水平大幅提升,整体创新水平实现新跨越,基本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重点工作如下:

  (一)着力建设具有佛山特色的技术创新体系。

  立足佛山产业特色和重点领域,全力打造产业创新平台、产业基地等产业发展载体和平台,助力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全面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

  1.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产业创新平台。

  建设综合性创新服务平台,强化创新服务。建立一批面向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的工程化开发与试验技术平台,一批面向前沿技术开发的公共创新平台,一批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公共创新服务平台,提供研发、中试及配套化服务,提升科技资源公共服务能力。

  (1)加快建设佛山中国科学院产业技术研究院。搭建研究院知识中心、知识产权与技术交易中心、产业技术标准应用联盟、国际产学研平台、科技金融服务、产业园区等6大业务平台。用5年时间,将研究院建成初具规模、独具创新优势的产业发展基地和研发平台、一流的公共技术输出平台和公共检测测试平台。

  (2)推进中科院佛山育成中心建设。重点建设佛山市功能高分子材料与精细化学品专业中心、佛山市环保技术与装备研发专业中心、中科院佛山陶瓷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南海中国科学院中医药生物科技产业中心、顺德工业与信息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高明区(中国科学院)新材料专业中心、三水区中国科学院能源环境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等7大专业中心,完善专业中心管理机制和运作模式,加强对中心建设的考核评估,提升其对企业的服务功能和水平。

  (3)推动广东西安交通大学研究院建设。在动力能源、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电力电气、医药及医疗器械等领域分阶段设立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测试咨询中心、人才培养基地及成果转化基地,建成国内一流的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成果转化及企业孵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4)新建广东工业大学佛山机械数控装备技术研究院。建设创新服务中心,开展企业孵化培育,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引进与培育,成为广东数控装备产业技术创新资源池、人才培养高地和创新创业孵化福地。

  (5)全面建设广东省半导体照明产业技术联合创新中心。以“LED照明标准光组件项目”为突破口,面向LED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创新需求,构建七大产业服务平台,全面整合LED产业创新资源,全力打造LED产业发展战略智库、信息交互中枢、检测认证基地、技术创新桥梁、金融服务尖兵、人才培养高地、成果展示舞台。

  (6)加快建设汽车行业技术创新公共平台。集成PCM无模快速制造、PDM铸型直接制造、CNC精密加工、新材料等技术和先进的检测设备,打造“数字化快速制造系统”,提供三维设计、铸造模拟、快速铸造、批量生产整套技术交钥匙工程等高技术服务,缩短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和风险,带动汽车和相关产业的升级发展。

  (7)加快推进国家环境服务业华南集聚区环保产业促进平台建设。定位为国家级环保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对外展示窗口、产学研金融合作载体、环保新技术和新产品不落幕的博览会、产业发展引擎和助推器。促进平台包括宣传展示、检测认证、方案解决、科技金融合作、信息发布、企业招商服务、对外交流合作等七大功能,为华南地区环保企业提供共性和个性化服务。

  (8)新建广东(顺德)高端制造装备研究院。依托华南理工大学和广东省机械工程学会,建立面向高端制造装备产业的技术创新中心,为高端制造装备共性关键技术的研究及产业急需高端制造装备产品的开发提供条件支撑;
建立技术服务中心,负责研究院技术成果评估、转化和交易;
建立人才培养中心,推动专业技能等多层次人才培养;
建立国际科技合作中心,构建集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为一体的国际化协同创新平台,大力提升国际化水平。

  (9)加快建设广东产业金融研究院。致力于加强“产业金融”理论、学术及政策研究,为广东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创建“广东产业金融中心”和“国家产业金融试验区”提供高端智库服务和战略支持;
为金融机构产品创新及企业投融资需求提供专业服务;
推动产业金融发展和地方经济转型升级。

  (10)打造高明荷城塑胶材料专业镇技术创新中心。建立公共检测、研发平台,人才培养平台,建立塑料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动特派员工作站的建立。直接为企业提供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产品检测、人才培训、技术咨询、行业交流、科技服务、知识产权服务、信息化建设等多项服务,推动企业提高自主创新水平。

  (11)建立佛山城市与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以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为依托,联合省内外院校研究力量,建立佛山城市与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心,致力于加强对佛山城市、产业双转型的战略和理论研究,为各级政府部门提供战略规划,为企业提供咨询和战略引导,为佛山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提供决策依据。

  2.加快打造一批高科技产业创新基地。

  加快发展高科技产业创新基地,带动科技、金融和产业的融合发展,加快重塑我市的产业形态,实现城市的集约化发展,促进科技型企业和企业家迅速成长。

  (1)推动高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赋予佛山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市一级权限,对佛山高新区发展进行重新规划,将佛山高新区建设成世界一流的高科技园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阵地,力争20xx年跨入全国高新园区20强行列设立国际科技合作的主题园区,建设国际制药与医疗器械产业园、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北美中心、英国牛津大学ISIS中心和美国科技产业孵化投资机构,引进欧美的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实现国际创新资源向佛山高新区的转移转化,形成从技术研发到生产制造的产业链条。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形成从企业孵化到上市走向资本市场的服务链条,推动佛山高新区成为“新三板”试点的相关工作。

  (2)打造佛山国家火炬创新创业园。将佛山国家火炬创新创业园建设成为国家级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引入一批科技含量高、效益好、有发展前景的科技项目;
汇聚一批一流的研发机构和服务机构;
建立一批高度协作的特色产业创新服务平台;
培育一批国际知名企业、产品和品牌。到20xx年,引进10个以上创新团队,引进10家以上研发服务机构,引进和培育200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

  (3)规划建设华南智慧新城。依托中心城区区位优势,建设世纪互联云计算南中国总部基地和神州数码南方总部等重点项目,引进一批世界500强企业、国内500强企业项目,打造成为现代产业高地、科技创新高地和智慧人才高地。

  (4)建设华南电源创新科技园。以UPS为基础,向通信开关电源、逆变器、EPS等电源产业延伸,全力打造集产品研发、检测、展示、交易、人才培训、孵化中心等于一体的绿色电源产业总部基地,新建中国科学院功率器件公共检测分析认证平台,培育集聚一批绿色电源生产企业及科技型中小企业,打造全国一流的绿色电源产业基地,绿色电源及节能科技园区的标杆。

  (5)做大做强国家环境服务业华南集聚区。以瀚天科技城为核心园区,打造国家级环保产业促进平台;
以广东新光源产业基地为基础,打造节能环保产品专业生产基地;
以广东省新材料基地为基础,打造环保新材料专业生产基地;
以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为基础,打造国内知名的环保装备制造基地;
以国家级再生金属物流加工基地为依托,打造国内知名的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基地。建设成为环境服务模式、环境服务政策、环境服务产业三大高地,集技术研发、产品生产、工程建设、咨询服务和运营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全国性环境服务业集聚示范区。

  (6)建设国家(南海)高端装备产业园。重点发展以汽车整车、汽车关键零部件及与之相关配套的专用机械装备制造产业、智能光电装备制造产业、智能电网成套装备产业等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产业。在重点技术利用上有突破性进展;
加大智能装备制造技术开发力度,构建智能装备制造产业链,提高产业的集聚效应,提升南海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产业层次。

  (7)高标准建设千灯湖科技金融结合示范区。以广东金融高新区为依托,加快千灯湖片区的粤港金融科技园、国际金融信息科技产业园、佛山市电子商务产业园等高端科技园区建设,引进金融科技企业总部,集超甲级写字楼、科技研发、产业孵化、电子商务、商业配套、高端人才聚集于一体配套完善的企业总部聚集区和高科技产业社区,打造“科技金融结合示范区”发展平台,力争建设成为国家级产业金融试验区。

  (8)全方位建设中国“南方智谷”。通过产城一体化,重点发展以科技研发为核心的生产性服务业,建设产业技术联盟、各类公共服务平台、孵化器,引进和培育科技型企业、重大科技创新项目、企业研发中心,领军型人才或创新团队,形成全球高端创新创业人才驿站,成为珠三角智造中心和全球新一代科技创新中心。

  (9)打造物联网应用产业基地。以物联网信息产业为基础,以资本为依托,以科技都市为载体,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综合开发与运营服务园区。业务范围涵括物联网技术研发及系统工程、物联网通信与基础服务、物联网应用与集成服务、物联网高端智能制造、智慧城市运营与科技交易、投融资服务。

  (10)省市共建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明新材料)基地。以先进高分子材料、先进金属结构材料、新型建筑材料、化工新材料、电子信息材料为产业重点,建立战略性新材料产业基地,优化提升高明新材料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向重点园区和基地集聚发展,产业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3.加快提升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

  (1)实现创新型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以“有场地、有人员、有投入、有装备、有特色业务”为基本要求,多模式建设研发中心、检测中心、设计中心、中试基地等研发机构,20xx年实现大中型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对新建的国家级、省级企业工程中心分别给予一次性资助;
市区各类科技计划优先支持建有研发机构的企业。

  (2)推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依托院市合作、校市合作的良好基础,支持行业龙头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机构联合组建研发平台和产学研创新战略联盟,合作开展核心关键技术研发,引导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的人才、技术、成果等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引导创新型企业组建研究开发院,制定创新路线图,支持企业研发机构建立健全组织管理制度和知识产权制度。推动企业研发机构升级,支持创新型龙头企业申报国家、省级工程中心或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或工程实验室,建设院士工作室、博士后工作站、科技特派员工作站等机构。

  (3)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扶持计划。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扶持资金,市级财政每年投入不少于1,500万,各区财政按 1:1配套扶持高成长性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强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认定工作,积极推进创新型企业试点工作培育100家创新型企业。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优秀项目库,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信息、咨询和培训服务。组织认定500家高成长性科技型中小企业,挖掘和储备一批重点扶持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优先享受产业扶持政策。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扶持计划”,组织50家金融合作机构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对接,组织科研机构研发成果与企业嫁接。

  (4)探索“哑铃型”企业研究院建设模式。鼓励行业优势企业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创新人才集聚区设立研究院,构建技术合作、协同研发、人才引进的创新通道,促进创新资源的引进共享,形成佛山科技产业和科技应用为一头,人才富集区研发和基础研究为一头的“哑铃型”创新合作体系。

  4.加快建立开放融合的科技交流与合作新机制。

  (1)以新模式建设国际技术合作新载体。重点建设中德工业服务区,构建与国际高标准制度规则接轨、符合我国国情特点的工业服务体制机制,努力建设成为国家工业服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家工业服务国际合作先导区、国家工业服务集聚发展示范区和广东制造业转型发展驱动区。推动佛山高新技术开发区核心园建设珠三角国际科技园,实现产业国际化、人才国际化和公共配套服务国际化,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产业集群。

  (2)全面拓展与港澳台科技合作空间。与港澳台地区共建科技创新平台,深入开展科技交流合作,继续保持与香港生产力促进局的合作关系,重点推动南海区与香港科技园共建粤港科技产业合作试验区,在孵化器共建、联合招商、高新技术产业培育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加快佛山市香港科技大学LED—FPD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建设,承接港澳台的研究成果并进行产业化开发。

  (3)加强广佛肇科技交流合作。落实广佛肇科技合作协议,构建完善统一的科技服务网络,推动三市科技服务资源合理、便捷流动。鼓励三地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和企业共建研发机构,联合开展项目攻关。加快重点实验室建设合作,推动组建一批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共建研发和产业基地。

  (4)推进本土科教资源与产业的融合。鼓励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佛山职业技术学院等本土高校开展关键和共性技术研究,建设开放的资源共享技术平台和信息网络体系,建设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科学文献共享平台,与企业共同建设技术开发联合体,就地转化科技成果,共同培养创新人才。

  (二)着力推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禅城、南海、顺德、高明、三水、佛山新城和佛山高新区要根据自己的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做好相关规划,明确各自的定位和目标,优化产业布局。

  1.大力推动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在机械装备、家用电器、建筑陶瓷、纺织服装、有色金属等优势传统产业进行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的示范应用,优化提升产业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

  (1)机械装备。

  开展数控化装备创新设计、加工工艺、专业化数控系统和集成应用等行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开发典型装备的专业数控系统和数控化机械产品,重点突破数控化整线生产技术、专用网络化数控技术、CAD/CAPP/CAM 一体化集成技术、生产线的网络化和信息化技术、热压机液压系统节能技术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开发出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提升机械装备自主创新能力。

  (2)家用电器。

  支持电力电子技术、热泵技术、热交换技术、蓄能技术和余热回收利用技术等节能环保与资源再利用技术的研发,加强人机工程、智能传感器技术、MEMS技术等家电智能化技术研究,开展新材料、材料替代技术、材料减量化的应用研究,进一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

  (3)建筑陶瓷。

  重点开展陶瓷原料的绿色化和高效利用技术、陶瓷产品的薄型化和轻量化技术、生产过程中的节能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和装备的研究开发,提升陶瓷产业节能减排水平,支持陶瓷喷墨打印技术和装备、无机复合产品制造技术、高导热系数陶瓷产品制造技术等应用推广,发展特种陶瓷,提高产品附加值和效益。

  (4)纺织服装。

  加强高档面料、功能型面料、医用保健纺织用品、汽车内饰产品以及产业用纺织品开发,开展高速数控一代织机的技术,智能针织横机的研制,在纺织终端产品使用CAD/CAM技术、RFID技术,重点支持印染废水治理及回用技术等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推广。

  (5)有色金属。

  重点推进铝型材表面处理行业共性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建设,突破无铬钝化技术、无氟无铵表面预处理新技术、无镍封孔技术,建立铝表面处理技术集成创新与中试验证平台,对大型、复杂截面铝型材挤压技术和装备,大截面高合金化铝铸锭的热顶铸造工艺及装备进行研发。

  2.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在光电产业、新材料、现代服务业、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组织开展新兴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与应用示范。20xx—20xx年组织实施40项以上重大攻关计划项目,形成一批核心知识产权以及行业技术标准,以新技术突破带动新产业快速发展。

  (1)光电产业。

  突破LED外延及芯片制备、大功率器件封装等关键技术,开展白光LED光源系统集成及智能化、产品标准化规范化、关键设备及原材料的国产化等技术攻关。重点建设规模化外延芯片、大规模LED封装、LED背光及照明应用、关键配套材料及部件、设备等产业化项目。

  (2)新材料。

  重点发展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电性能,耐化学性、耐热性、耐候性等特点的先进高分子材料合成关键技术,高性能纤维增强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制备与成型加工关键技术,超材料制备关键技术。支持强韧、耐磨的金属基复合材料制备技术,成形性能优异的强韧、耐蚀轻质合金制备技术,可替代ITO的新型透明导电薄膜及其应用关键技术的研发。

  (3)现代服务业。

  完善科技和信息服务体系,支持各类科技和信息服务机构专业化、网络化发展,重点支持研发设计、技术转移与科技孵化、检测认证、知识产权服务等机构发展。提高工业设计发展水平,培育工业设计龙头企业,支持我市工业设计企业积极承接设计外包,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引导工业设计企业专业化发展。

  (4)生物医药。

  提升生物技术药物规模化生产能力,重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单抗药物、治疗性疫苗、多肽药物等生物技术新药,大力推进高效、安全新型化学药物产业化发展。加强中药的剂型改造和二次创新,支持中药饮片及中药配方颗粒的产业化,现代制药技术和方法在中药产品生产、质量控制等过程中应用,提高佛山中药产品的产业化水平。

  (5)节能环保。

  研究环保产业生态系统的构建,支持绿色制造关键技术与装备、变频调速控制技术、高压和低压智能节电技术等技术的开发与推广应用。开展城市污水、工业废水处理技术和成套装备,污泥处理技术和设备,大气污染控制技术与装备,清洁生产技术与装备,环境咨询与方案解决,环境金融与贸易,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等研究,提高我市环保装备工业水平和环保服务水平。

  (6)新能源汽车。

  重点发展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电机和电控等关键零部件研发及产业化,加快发展锂离子电池隔膜等关键材料,推进电芯及单体电池制造、成组和系统管理技术研发。支持燃料电池研发及产业化,掌握自主知识产权。重点发展混合动力、纯电动乘用车和客车,鼓励发展LNG(液化天然气)汽车,支持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企业和项目获得国家核准和行业准入。

  3.大力发展高端生产性服务业。

  (1)加快培育一批高端服务业集群。以高新区、工业园区为依托,集聚发展高端服务业,为城市、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动力。高标准建设佛山新城高技术产业服务城核心区,吸引外资机构建设总部大厦、高技术企业服务中心,建成各国高技术服务企业华南总部基地。加快建设华南国际采购与区域物流配送中心,建设世界级贸易平台、电子商务平台、金融交易结算平台、现代物流平台。提升广东工业设计城建设水平,建设广东省工业设计服务外包基地、国家级创新成果产业化基地、知识产权保护与转化服务基地。加快推进广东省(佛山)软件产业园的建设,积极推动云计算、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新IT产业,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业。积极建设佛山新媒体产业园(佛山新媒体电子商务园),发展数字媒体、数字出版、电子商务、网络通信、数字内容加工等现代都市型服务业,打造高新技术总部基地及智慧产业核心的服务配套园区。加快三水新城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增强对产业基地的支持服务能力,促进现代服务业集约化、节约型发展。

  (2)做强一批高端生产性服务平台。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和趋势,重点建设一批服务平台。以云计算和数据中心为平台,发展探索建立服务于“总部经济”建设的各类后台数据中心和技术支持中心,培育发展新型网络信息服务业。推动建设世纪互联云计算绿色数据中心、绿岛湖产业技术服务中心、广东华南生物质能研究院等重点项目建设。重点支持中国(佛山)赛宝实验室建设打造华南首个国家级一站式光电显示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重点建设佛山市质量计量监督检测中心等综合性多功能检测机构和一批具有地区优势的行业检测中心,加快建设国家汽车零部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华南汽车配件检测中心和中小企业科研试验平台,提高佛山检验检测的水平和对外辐射能力。加快完善广东省饮料与食品添加剂产品监督检验站。促成与德国VDE检测认证研究所的合作,推动中标国际检测认证认可服务平台的建设。

  4.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

  加快建设中小微企业综合服务平台。推动省部院产学研合作制度化、常态化。实施“一校一镇”、“一院(所)一镇”行动,推动各专业镇结对选择高校、科研院所,以市场化运作方式加快建设专业镇生产力促进中心,以及技术创新服务、信息网络服务、质量检测服务、知识产权服务、人才培训服务、企业融资服务、企业孵化服务、电子商务服务、工业设计等中小微企业服务平台,着力解决产业和行业发展中的共性问题,打造一支专业化服务团队,建成服务功能比较完善的中小微企业服务体系,促进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和专业化分工协作,切实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引导中小微企业从传统加工型向“专精特新”型转变。

  (三)着力构建支撑创新创业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1.全力支持广东金融高新服务区建设。

  以广东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为战略实施载体,大力引进和培育私募创投、融资租赁、资产管理中心等创新型金融机构;
大力发展智力密集型高端金融后援产业,建设一批知名金融机构的研发中心、数据处理中心、呼叫中心、培训中心等后援创新服务中心,打造亚太金融后援服务产业基地和广东产业金融中心。以粤港金融科技园、国际金融信息科技产业园、佛山市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OTC市场)、广东技术交易市场、区域债券发行平台等园区为载体,建设“科技金融结合示范区”和广东产业金融中心,力争到20xx年,建设成为国家级产业金融试验区,引进全国性和全球区域金融后台服务机构达20家,金融服务及外包服务增加值达200亿元,私募创投、融资租赁等创新型金融机构达200个,募集及注册资金600亿元。

  2.搭建高水平公共金融服务平台和创新平台。

  重点建设广东新型技术产权交易中心,探索开展知识产权的风险交割、分期交易等创新交易服务;
建设“科技金融网上超市”和“科技金融俱乐部”,分别实现科技金融的线上无缝对接、线下面对面对接。成立广东产业金融研究院,为建设“广东产业金融中心”提供高端智库服务和战略支持。建设广东技术交易市场、区域OTC市场、区域发债平台,电子商务产业园等资本交易市场,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推动中小企业区域集优债发行平台落户广东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打造华南创业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区域中心。

  3.建立多层次创业投融资体系。

  制定优惠政策,鼓励设立风险投资、创业投资、私募股权、基金信托等创新型金融机构,引导社会资本投向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设立财政风险投资“母基金”,投资风险投资企业,探索投资风险多方分担的新模式。引进广东粤科风投集团服务平台,推动科技企业与粤科风投集团建立长效对接机制。创建知识产权投融资综合试验区,吸引国内外知名知识产权高端服务机构、投融资机构以及知识产权产业化项目落户,搭建知识产权与金融资本对接平台。扩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中小企业集合信托计划等规模,扶持高新技术企业成长。成立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融资服务中心,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小额贷款等投融资服务。实施金融对接产业扶持计划,推广“商圈”融资模式,发挥商会、协会等在引导民间资金投向方面的积极作用,创新融资保证方式,缓解企业抵押难的问题。提高新型(准)金融机构覆盖面,重点培育注册资本5亿元以上小额贷款公司10家、融资性担保公司5家。设立政府发起的政策性小额贷款公司、政策性融资性担保公司(科技再担保公司),加大对科技型企业融资支持。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模式,成立政策性基金管理公司,由市、区财政共同出资,分别在各区设立股权基金,吸引国内外更多风投企业入驻佛山各区投向科技型、创新型企业。

  4.实施科技型企业上市培育工程。

  加快推进佛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申报国家新三板试点。完善企业上市扶持政策,创新培育上市企业梯队各项机制:实施市领导联系重点镇街、区领导联系重点拟上市企业制度,完善“绿色通道证”服务制度,强化部门联动制度。加大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挖掘和储备一批重点扶持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一批金融机构为合作机构,组织金融机构与企业对接,引入科研机构研发成果与企业嫁接,从而加快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

  (四)着力构建开放高效的人才创新体系。

  1.实施“高层次创新人才引进计划”。

  重点引进具有国内外领先水平的创新科研团队、学科带头人、行业技术领先人才和科技开发人才、掌握高新技术或先进工艺的高级技能人才、具有专业优势的经营管理和知识产权管理人才、创业型人才,力争5年内引进10—20个创新科研团队。发挥企业科技特派员的作用,吸引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的创新人才到佛山创新创业。

  2.启动“技能人才培养计划”。

  支持企业自主开展职工技能培训,充分发挥企业开展培训的主体作用。加快职业技术教育统筹发展,注重发挥佛山职业技术学院、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佛山市南海技师学院、南海东软信息技术职业学院等本土职业技术院校培养技能人才的基础性作用,深化技能人才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制度,提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实效性。加强对农民生产技术的职业培训。充分发挥生产力促进中心培养技能人才的网络、信息、技术等综合优势。到20xx年初步构建技能人才公共培训体系,完善技能人才社会化培养评价方式和办法。

  3.推动实施“科技型企业家成长计划”。

  围绕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积极引进海内外知名企业及具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家来佛山创新创业,开展技术路径、市场开拓、商业合作和投融资等方面的交流合作。鼓励各区、佛山新城、开发区组建企业家协会,搭建合作交流平台,每年重点培养30名科技型企业家,对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化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家给予奖励。

  4.大胆探索灵活高效的人才激励政策。

  以户籍、编制、分配、激励、流动等方面为突破口,全力打造“无门槛”的引才政策品牌,推动建立从审批制向准入制转变的“绿色通道”流动品牌,逐步建立特色的人才政策体系,营造宽松的人才政策环境优势。重奖来佛山创新创业的高端人才、创新科研团队,对认定的创新科研团队,根据不同层次给予100万—800万的经费扶持。对被认定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和科技型企业家所在或新办的科技企业,市科技计划予以优先支持,市属各类政策引导型创业投资基金予以重点支持,优先提供工作场所、依法享受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

  5.依托广佛同城优势配置人才资源。

  用好用足广佛同城的各项优惠政策措施,为密切广州高校、科研机构与佛山产业的合作提供具有竞争力的交通、工作、生活等配套条件。鼓励建立市场为导向的利益共享机制,采取校企共建研发机构、技术合同委托、企业科技特派员、人才培养、共建科研基础条件公共平台等方式,促进广州人才资源向佛山柔性流动和高效集聚。

  (五)着力构建服务创新的强大行政支撑体系。

  1.牢固树立创新驱动的核心理念。

  各级政府及其财政、税务、组织、人事等部门要破除一切妨碍创新的思维定势、行政障碍,广泛凝聚发展共识,加大工作力度,提高创新服务效率,为创新开绿灯、出实招、求实效,为创新型城市建设保驾护航,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政务环境。

  2.推动行政体制改革

  加快行政体制改革,建立高效能政府。在大部制改革的框架下,更加突出科技的主角地位,推动各区(镇、街道)科技部门的机构、编制、经费“三落实”,充分发挥科技部门的统筹协调和组织作用,牵头整合各级各类创新资源,形成“大科技、大开放、大协作、大发展”的强大合力。加强政务信息资源中心建设,推动部门和区域间的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提升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以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带动社会信息资源共享,提高创新资源流动速度和配置效率。

  3.探索创新环境新机制。

  (1)简化科技企业注册程序。加快以备案制为主的企业投资管理体制改革,简化技术入股创办企业的注册办理手续。申请设立注册资本在10万元以下的科技型企业办理注册登记时,其资本注册实行“自主首付”,其余出资额两年内缴足。

  (2)支持商业模式创新。积极运用商业模式创新,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产品商业化、产业化进程。采用合同能源管理、重大技术设备融资租赁、电子商务等商业模式,开展新产品开发及推广应用工作,提升商业运营能力,加快培育形成新兴市场。

  (3)落实企业创新的税收优惠政策。抓好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和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等政策的落实,引导企业增加技术创新投入,提高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的积极性,为企业开展技术创新营造良好政策环境。

  (4)探索科技园区运营新模式。制定出台民营科技园区产权分割与产权登记的具体实施办法,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支持民营科技园区设立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引导园区对多家企业融资需求进行整体打包,统一对金融机构进行招投标,提高企业融资议价能力,降低借贷成本。

  (六)着力发挥知识产权引领保障作用。

  1.实施企业专利运用、管理和保护提升行动。对首次申请和维持发明专利的企业,给予指导和扶持。为申报国家、省专利奖遴选好的专利项目,培育一批充分利用知识产权制度、具有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的专利密集型企业。推动科技成果向技术标准转化,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标准,夯实企业实施品牌战略的基础。促进专利联盟发展,提升企业专利运用和管理水平。

  2.开展商标培育计划。每年选择具有一定规模、成长性良好的40—50家企业,按照“积极培育、着力扶持、重点推荐”三个层次搭建广东省著名商标、中国驰名商标的培养申报梯队,并开展针对性培育,做到梯次推进,有序发展。全力推动促进辖区内家电、陶瓷、纺织服装、不锈钢等其他集体商标和证明商标的申请和应用工作,并引导新兴行业集群打造区域品牌。分类指导外向型企业开展商标国际注册,并逐步落实责任人,形成重点企业品牌国际化帮扶机制。

  3.构建制造业先进标准体系。在我市优势先进制造业中,重点在光电、新材料、机械装备、陶瓷产业,以提高技术标准的适应性和竞争力为核心建立能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先进标准体系,推动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制订和修订。在我市传统优势产业如家电、陶瓷、纺织等产业建立高水平的标准体系,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4.搭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依托已经建立的“分片到组,责任到人”网格化监管模式,推进实施“精细化”和“动态性”商标监管工作。同时,进一步完善商标数据管理,加强商标注册信息的统计服务。利用佛山专利信息服务平台,为企业与行业开展专利数据库建立工作,为企业、行业和公众提供专利信息检索、研发前期专利信息高端咨询和行业专利分析报告等服务。深入研究我市传统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国家、行业标准以及重要的国际、外国国家标准中涉及专利的具体特征和信息内容,加快建设产业标准中涉及专利的综合信息库。建立和完善集标准采集、加工、研究、培训、服务、交流于一体的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5.引进和培育一批优质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加快佛山新城中德知识产权服务区、技术标准研究院、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等重大知识产权服务载体建设,集聚知识产权资源,打造一批枢纽型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积极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创办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推动知识产权服务市场化、产业化经营。开展“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下基层”计划,定期组织一批知识产权服务人员“入园进企”,为企业提供优质的知识产权服务。

  6.实施知识产权和科技融合行动。建立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相融合的长效发展机制。突出知识产权政策在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强化知识产权在各类评审指标体系中的内容和比重,将知识产权的数量、质量及管理情况作为市、区级科技立项、奖励、工程中心或技术中心、高新技术企业、园区和其他科技资质认定、审核的重要条件。

  (七)着力营造创新文化。

  1.科技惠民共享创新成果。

  开发和应用科技手段,加快社会管理与民生领域科技成果的应用推广,大幅提高科技支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提升民众城市生活品质。加强城市节能减排工作,建设环境友好、绿色和谐的智慧城市。

  (1)提高公共安全信息化水平。开展重大自然灾害监测与防御、重大生产事故预警与救援、突发公共事件防范与快速处置、食品药品安全与出入境检验检疫、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防范、公共安全应急技术研究平台等关键技术攻关,提升城镇建设和管理的规范化、精准化、智能化水平。

  (2)开展绿色环保技术创新示范。重点开展城市生态修复、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土壤污染高风险区及其污染修复技术、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固体废物与化学品污染防治、有机固体废弃物资源化、能源化综合利用技术体系与重大装备的研究与示范、典型流域农村面源污染综合控制技术与示范。

  (3)提高医疗保障技术水平。积极开展地方性疾病、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研究,开展医学优势领域研究、人口质量与优生优育研究,加快中医药现代化诊疗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建设3—4个国家级重点学科、5—6个省级重点学科。开展科技惠民示范工作,推动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信息系统及技术服务平台的建设。

  (4)快速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加快城市突发事件应急指挥系统建设,提高应急处理能力。集成数字化、网络化技术,整合公安、应急、交警、卫生等各部门的应急救助资源,实现统一的应急救助联动指挥调度。构建“数字城管”,建立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实现城市事件管理的数字化、网络化和空间可视化,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运行效率。构建高效在线化公共服务,促进各级公共信息网络资源的有效共建和高度共享,打造“一站式”公共服务平台,打造服务型政府,提高行政效率。

  (5)加强公益性数字文化服务。开展街区智能图书馆、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美术馆等项目,提高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水平,发展公共电子阅览室,以数字化、网络化手段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便利性和服务品质。

  2.弘扬佛山特色的创新文化。

  充分发挥报纸、报刊、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的作用,加强对佛山创新文化和科技创新精神的挖掘、研究与宣传,培育最具创新活力的创新土壤,激发全社会创新热情,提高公众科学素养,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着力营造开放包容、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全民参与的创新文化环境,让创新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实践。深入开展“科技进步活动月”活动和知识产权宣传活动,不断丰富科普宣传工作的形式和内容。建设创新文化载体,支持新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青少年宫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产业博物馆、企业博物馆建设,深入实施青少年、农民工、社区居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大力发展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让创新文化融进产业发展、融进城市升级建设中来。

  三、第二阶段重点工作(20xx—20xx年)

  到20xx年,全面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自主创新水平进入全国前列,在全省乃至全国具有重要的辐射带动作用。重点工作如下:

  (一)进一步发挥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作用,推进创新型企业建设。

  增强企业创新意识,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鼓励企业创新机制体制建设,不断完善创新要素参与分配的激励机制,更加重视知识产权的创造、保护与运用,积极建设企业创新文化。

  (二)进一步完善公共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推进产业链协同创新。

  着力解决行业技术创新分散、封闭问题,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联合研发的大协作体制,加强共性技术的产业化转移与推广扩散。促进企业强强联合,打破行业技术壁垒,提高共性技术研发的水平和质量。

  (三)进一步加强技术攻关与突破,推进产业高端化发展。

  积极组织实施产业共性和关键技术重大项目攻关、成果转化应用推广,突破高新技术重点领域的科技“瓶颈”。开展重大公益技术、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示范项目,组织引导大学、科研机构和企事业单位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四)进一步开放创新,提升科技创新国际化水平。

  积极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加大引进国际先进技术的力度,增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充分借鉴国外科技创新的成功经验,提高本土企业创新能力和水平。

  (五)进一步完善产业与城市发展环境,推进创新创业文化建设。

  推动孵化器、加速器、国家级产业基地和投资服务平台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环境。加强创新文化载体、文化创意平台和文化产业集群建设,营造城市创新良好氛围。

  四、组织与推进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主管领导担任副组长,市直相关部门、各区政府主要领导参加的佛山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领导小组,负责全面统筹和协调推动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科技局。

  (二)安排专项资金。

  按照“市区联动、以区为主、属地管理、切块使用”的原则,在整合现有科技财政资金的基础上,市、区两级财政连续5年,投入不少于100亿元经费,用于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从20xx年—20xx年,市、区两级财政每年投入不少于20亿元,其中市级不少于3亿元,禅城区不少于3亿元、南海区不少于6亿元、顺德区不少于6亿元、高明区不少于1亿元、三水区不少于1亿元。资金在市、区年度财政预算内安排,为本级行政区域内重大工程的实施提供引导资金。

  (三)落实责任分工。

  为保障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规划纲要实施方案的有效落实,由佛山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我市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需要和各项重大工程完成情况,拟定各区各部门年度任务分工,报领导小组审定后发布。各区各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分头制定实施计划,并将创新型城市建设年度工作纳入各部门领导的任期责任制,做到责任到位、落实到位,切实保障创新型城市建设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四)完善政策保障。

  全面落实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等政策,完善促进全社会研发经费逐步增长的政策,出台鼓励科技金融发展的风险补偿、贷款贴息、奖励、补贴等政策措施,加快形成适应新时期科技创新的自主创新政策体系,全面覆盖科技投入、人才、企业创新、公共平台、税收优惠等政策领域。在此基础上,各区要结合实际,落实本实施方案的任务分工,制定具体的配套政策和操作细则。

  (五)明确总体进度。

  1.全面启动期(20xx年11月—20xx年12月)。

  成立佛山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市委、市政府召开动员部署会议,各区、各部门传达贯彻,启动系列配套政策的制定工作。

  2.攻坚优化期(20xx年—20xx年)。

  每年初,各区各部门按照年度任务分工计划分头具体实施。每年底,各区各部门汇总当年实施情况报领导小组办公室。领导小组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工作会议,研究解决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重大问题。20xx年底,领导小组办公室按照阶段目标,逐项对照检查,形成5年实施情况报告。

  3.巩固提升期(20xx年—20xx年)。

  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系统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科技金融产业融合发展、具有佛山特色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

  (六)强化考核督察。

  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协调在各区年度经济社会工作任务考核中增加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考核项有关指标,对各单位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年度考核,并加强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的动态管理和定期评估。市监察部门负责对各相关部门、各区政府履行职责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未按工作计划履行职责或者工作不力的,责令整改并追究责任。领导小组办公室定期邀请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对我市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进行监督和视察,同时积极发挥新闻舆论的宣传和监督作用。



 

推荐访问:市委办公室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活动实施方案 总体规划 创新 活动实施方案

版权所有:kk秘书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kk秘书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kk秘书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闽ICP备180287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