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村养老观念分析开题报告【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华中农业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书
题目
农村养老观念的分析
姓名
学号
2008311204228
专业
社会学
指导教师
职称
副教授
学位
博士
课题来源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以农民需求为导向的农民养老保障制度研究”(项目编号:08CSH033)子课题
科学依据(包括课题的科学意义;
国内外研究概况、水平和发展趋势;
应用前景等)
(一)问题的提出
今年是中国进入老龄社会(60岁以上人口达到10%,或者65岁以上人口达到7%)的第十二年。中国是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国家,其老龄化的速度和规模引起了很多有识之士的关注。2006年全国老龄办发布的《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指出,从2001年一2100年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001年一2020年是快速老龄化阶段,届时老龄人口将达到2.48亿;
2021年—2050年是加速老龄化阶段,届时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
之后中国人口老龄化将进入稳定期。笔者认为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说,老龄化的问题首先是一个社会问题,一个老年人的养老可能与国家的关系不大,但是一个国家大部分或者所有老年人的养老就是一个社会所应当给予关注的问题。传统的养老观念认为老年人是一定需要依赖子女才可以养老,而且只有依赖子女才觉得生活的幸福。但是,随着人口流动性的增加,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子女在时间和精力上不可能做到每一天都给予老年人生活照顾、精神抚慰。老年人的养老保障观念是否发生了某些变化,而引起这些变化的可能因素包括哪些呢?这正是本文所关注的问题。
(二)研究的意义
本研究以老年人的养老观念为研究对象,以中国传统的家庭养老制度与西方个人主义理论为研究的理论背景,从老年人自身的角度出发分析其在养老保障观念上存在的倾向性。从现有文献来看,目前国内从老年人自身的角度出发研究老年人养老观念的数量不多,本文以老年人的养老观念为研究对象,本研究在选题上有创新之处。
本研究综合社会学、人口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运用社会统计分析方法对问卷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在研究内容上从多角度分析老年人的养老观念和可能影响老年人养老观念的相关因素,为构建老年人多元社会支持体系提供理论和现实的依据。本研究以老年人口的养老观念为调查和研究对象,对于科学制定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探讨既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又能满足老年人口个性需要的社会养老理想模式,提高决策的科学水平,为社会养老问题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关于老年人养老观念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成果。研究者通过对具体养老模式选择意愿进行分析,从微观和宏观的角度来考察研究对象在养老观念上的差异。在养老观念的相关研究中,部分文献分国家和地区探讨了影响老年人选择居住方式的因素。John B.Casterline等人(1991)选取新加坡、泰国、菲律宾、我国台湾等地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把老年人居住方式分为与配偶共同居住、与一个以上子女或亲属居住,分析性别、年龄、儿子数、女儿数、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等因素对老年人居住方式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老年人的性别、年龄、儿子数、女儿数、婚姻状况等5个因素对老年人居住方式的选择有影响。统计结果显示,老年人拥有的子女个数对其居住方式的选择影响较大,其中,在我国台湾地区老年人居住方式的选择受儿子数的影响较大,菲律宾和泰国老年人居住方式的选择受女儿数的影响较大。西方文化传统更强调个人主义,老年人在观念上认为接受子女的经济赡养削弱了自己的存在价值。西方国家在老年人的养老保障上有比较完善的养老保障体系,同时西方老年人既有退休金收入又有个人积蓄,他们在居住方式上更倾向于独立居住,对子女的依赖主要体现在精神慰藉上,其次是生活照料,最后才是亲子间的经济互助。DaVanzo等人(1994)在马来西亚选取年龄在50岁以上居民为研究对象,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调查对象的年龄、健康水平、婚姻状况、文化程度、真实收入家庭状况等因素对老年人养老意愿产生的影响。有学者从研究对象的健康状况考察老年人的养老意愿。也有学者将研究对象扩展至老年人的子女,研究代际关系对研究对象养老观念的影响。国外关于老年人养老观念的研究已取得了显著成果,其研究成果对我国养老意愿、养老观念的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国内研究现状
(1)养老观念的变化
传统的依靠子女养老的家庭养老有其深刻的历史文化渊源。在传统的农业社会里家庭以大家庭为主,而拥有丰富社会经验的老年人在家庭中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在传统的大家庭里父母养育子女成人,待自己年老子女成家立业后,子女便顺理成章的赡养老年父母。这种“反馈式"的家庭养老方式在中国已延续了几千年。家庭养老产生于农业社会,是以“崇老文化”为基础的,代际关系上呈现为家长拥有支配、制约其他家庭成员的绝对权威,晚辈对长辈的绝对服从和无条件奉献的不平等关系(李云智,2006)。从家庭养老的时间序列上看,家庭养老赡养功能在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导致的子女数减少与现代化的冲击以及子女与老年人居住的分离等因素的影响下会有弱化倾向。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主要体现为家庭在为老年人提供经济来源、生活照料与精神慰藉等方面赡养功能的弱化。首先家庭子女数的减少,核心家庭的增多,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老年人的养老可以指望的子女数减少,增大了养老的风险。其次是现代化的冲击导致“崇老文化"的衰退,子女、社会崇老观念弱化,老年人从消极被动养老转变为积极主动养老。老年人,子女和社会三方面的变化,直接导致父子关系和家庭与社会关系的弱化,从而促成崇老文化的全面衰退(姚远,1998)。最后伴随工业社会发展人口的流动性加大,老年人与子女的居住方式由共居式向分离式转变,表现为子女与老年人居住的分离、分开,不利于子女为老年人的养老提供照顾。养老功能的弱化使老年人依赖家庭养老、子女养老的现实基础变的不牢固。同时,随着老年人经济自立能力的加强,老年人对子女的依赖不仅仅体现为子女为老年人提供生活来源,更表现为老年人对子女精神上面的寄托与依赖。传统的以家庭为载体、孝道为支撑的家庭养老模式,是在传统的农业经济时代和特殊的传统文化背景下产生的,经过历代的传承和延续,不仅沉淀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必要组成部分,而且内化为许多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内心情感(祝昌鸿,2006)。
“女儿”也是赡养人的观念。在农村,“养儿防老”观念渐趋弱化,“生男生女都一样,女儿也是赡养人”观念增强。在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中,农村居民主要依靠儿子养老,认为儿子养老是天经地义的事,女儿养老不是义务,只是孝心的表现。随着农村妇女的家庭地位不断提高,大多数农民开始认识到,女儿也应承担起养老的责任和义务(万江红和张小丹,2008)。计划生育政策在为中国减少2亿人口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独生子女家庭,尤其是独女户家庭、双女户家庭。从客观事实的角度看,一方面国家重视女性文化程度的提高,关爱女孩提高女孩的受教育水平;
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妇女的就业率上升。妇女的社会地位得到不断改善,尤其当女孩成为家里的经济支柱时体现的更为明显。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认为只有儿子才是赡养人:一方面基于“传宗接代”的宗族观考虑;
另一方面认为男子在体力劳动方面要胜于女子。随着女孩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性别平等观念的深入,妇女就业率的提高,改变了人们只有儿子才是赡养人的传统观念。
(2)有关老年人养老观念及其变化的经验研究
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化、城市化的发展给老年人的养老观念产生了一定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独生子女的增加,家庭养老面临失去养老客观基础的困境。面对这种困境,在宣传尊老、爱老的同时老年人自身也要转变观念,变“依赖养老”为“独立养老”,在精神上树立一种不依赖子女的观念,在行动上形成一种相信自己、依靠自己的习惯(风笑天,2006)。刘明辉认为:过去只有孤寡老年人、五保户老年人、三无老年人,才会进养老院,如果有儿有女的老年人进养老院,人们在观念上就会认为老年人的子女不孝之类的。他认为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导致家庭规模的缩小,供养资源的减少和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发展,人们工作、生活流动性更加频繁,在空间距离上子女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支持的能力受到限制(刘明辉,2002)。祝昌鸿认为:传统的农村养老是以家庭为载体,人们的传统习惯是把收入都花在子女身上,等自己年老直至生命的终结再依靠子女;
传统的农村家庭养老是以孝道思想为支撑的。但是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商品经济的发展,居住条件的改善和代际差异的扩大,核心家庭的增加,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有弱化的趋势。“养老防老’’观念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老年人主体的独立意识有所增强,不是完全的依靠、依附于年轻人养老;
提高了女儿作为赡养人的地位,不再认为女儿养老只是“有孝心”的表现;
农村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向多元化的养老模式转变(祝昌鸿,2006)。老年人在思想观念上对社会的变化有适应、抵制、迎合三个方面的体现。适应:一方面指老年人对现代的生活方式比较适应,在精神状态上对生活的满意度较高;
另一方面指老年人对精神生活的要求相对不高。抵制:一方面指目前农村老年人普遍的抱有“养儿防老”的观念,总体上看农村老年人对家庭成员的依赖性较强,在经济供养和精神慰藉上都需要依赖家人;
另一方面指在传统的家庭责任伦理观念的影响下,农村老年人对子女有着持久的服务意识。老年人在年老后会帮助子女承担照看家、照看孩子、帮忙做家务等,既可以减轻子女的负担,又可以增加老年人在家中的社会地位。迎合:一方面指老年人的权益意识有所增强;
另一方面指老年人的独立意识明显增强,只要自己可以做的就尽量自己去做(张慧和邱敏,2004)。
(3)有关养老观念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养老观念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学者们运用社会研究方法对可能影响人们养老观念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崔丽娟(2000)等人采用自编调查量表对上海市的老年人及其子女进行了有关老年人养老观念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老年人“养儿防老”的观念正在渐渐的发生变化,统计结果显示,这一转变与老年人的性别和文化程度不相关。同时,养老观念的变化使老年人的幸福感指向也发生了变化,不再认为一定要与子女住在一起安度晚年才幸福。统计结果显示,老年人的年龄、职业、婚姻状况影响老人对养老模式的选择。宋宝安(2003)将老年人的自身的养老观念需求作为研究的对象,影响老年人养老意愿、观念的因素划分为:人口特征、社会地位和家庭情况三类,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老年人的性别、教育程度、婚姻状况、职业类别、家庭地位等因素对老年人的养老意愿、观念有影响。
李玉玲(2007)通过对老年人“养儿防老”观念进行赋值,分值越高的老年人养儿防老的观念越弱,并通过将老年人的养儿防老观念与老年人的受教育水平和居住地进行相关分析。通过分析得出受教育水平越高的老年人的“养儿防老”观念越弱;
农村老年人“养儿防老”的观念强于城市老年人。柳玉芝等人(2004)通过对农村不同年龄人群的养老观念进行比较分析,青年人的养老观念发生了变化:首先,相比老年人很多年轻人赞成依靠自己或配偶养老;
其次,与老年人相比这些成年人希望晚年独立生活的意识要更加强烈;
最后,农村的中青年开始树立养老保障或保险意识,对子女养老的依赖心理明显减弱。万江红等人(2008)通过对湖北省当阳市坝陵办事处群益村养老观念的实地调查发现:在养老方式上,人们的养老需求已从传统的家庭养老向多元化的养老方式转变;
农村居民的独立意识明显增强。申群喜等人(2009)通过对珠三角中青年人的养老负担及养老观念的分析得出:子女对老年人的生活照料作用仍难以替代;
“子女孝顺”对老年人的幸福感有重要影响;
中青年在养老方式的选择上都倾向于“家庭养老”,中年人选择家庭养老的比例要高于青年人,青年人在养老观念上要更加的开放。
参考文献
[1]熊巍俊.论我国人口老龄化下的社会养老问题.人口学刊,1994(04).
[2]李云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传统家庭养老制度的嬗变.学术交流,2006(07).
[3]祝昌鸿.当前农村养老观变化探究.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2).
[4]姚远.对中国家庭养老弱化的文化诠释[J].人口研究,1998(05).
[5]万江红,张小丹.农村养老观念的调查与研究.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5).
[6]风笑天.从“依赖养老”到“独立养老”——独生子女家庭养老观念的重要转变.河北学刊,2006(03).[7]刘明辉.我国养老观念的变化[J].中老年保健,2002(08).
[8]张慧,邱敏.农村老年人的观念及其对养老方式的影响.山东社会科学,2004(03).
[9]崔丽娟,徐硕,王小慧.老年人的养老观念与养老模式.中国老年学,2000(01).
[10]宋宝安,杨铁光.观念与需求:社会养老制度设计的重要依据——东北老工业基地养老方式与需求意愿的调查与分析.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03).
[11]李玉玲.养老模式选择: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基于2007年中国公民价值观调查.学术探索,2007(06).
[12]柳玉芝,周云,郑真真.农村不同年龄人群养老观念的比较分析.中国人口科学,2004增刊.
[13]申群喜,王世斌,黄金湖.珠三角中青年人的养老负担及养老观念分析——以中山市为调研个案.社会工作,2009(02).
[14]唐灿.家庭现代化理论及其发展的回顾与评述.社会学研究,2010(03).
[15]潘光旦.论老人问题[C].潘光旦文集(第一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P134—135
[16]DaVanzo,Julie and Angelique Chan.1994.Living Arrangements of Older Malaysians:Who Coresides with their Adult Children?[J].Demography,31(1):95—114.
[17]JohnB.Casterline,L.Williams,A.Hermalin,M.C.Chang,M.Chayovan,P,Cheung,L.Dom ingo,J.Knodel,andM.Ofstedal.1 991.Differences in the Living Arrangements of the Elderly in Four Asian Countries:The Interplay of Constraints and Preferences[R].Population Studies Center Research Report 91—10.
研究内容
理论视角
1、家庭现代化理论
家庭现代化理论是现代化理论体系的一个分支,是在进化论与结构功能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家庭现代化理论指出伴随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家庭结构由传统的大家庭转向核心家庭。家庭现代化理论认为现代家庭更强调满足个人主义和平等主义的价值观。强调个人主义价值观念与夫妇式家庭制度间的适应性,以及核心家庭制度与工业化之间的适应性是家庭现代化理论的两个重要观点(唐灿,2010)。现代化家庭理论认为强调个人主义与平等主义核心家庭占主体地位是现代社会的显著特征,传统社会的家庭特征是父系制度大家庭。帕森斯的结构功能理论是家庭现代化理论的一个重要来源。他认为:核心家庭是美国亲属制度中最独特的性质之一;
核心家庭的出现是家庭功能专门化的结果,而不是家庭非功能化的结果。
2、情感寄托理论
潘光旦教授早在上世纪20年代就对中国的家庭结构问题与老年人的赡养问题进行了研究。潘先生首先指出,中国传统的的大家庭是“约束个人之程度与国家管理相类似”,限制了个人自由与发展。潘先生还对西方小家庭制度进行了研究,认为西方小家庭制度在宏观制度方面对老年人的经济生活问题都可以由国家和社会解决,但是老年人的精神慰藉问题却得不到有效解决。在分析了两种家庭制度或结构的缺点之后,潘先生极力主张那种居于二者之间的“折中制家庭”。因为这种家庭既无大家庭枝叶繁多、纠葛不断的弊端,又无小家庭的种种不足(潘光旦,1993)。该种家庭制度既可以解决老人的经济生活问题,又可以解决老年人的情绪问题。
3、价值寄托理论(责任伦理)
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家庭代际的互相帮助,老年人在年轻的时候竭尽所能抚养子女,老年时本可以安享晚年幸福,但是很多老年人人老心不老,在老年时依然尽量帮助自己的子女,以减轻子女的负担。
4、互助理论
家庭互助理论主要指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助,主要指家庭成员之间的代际互助,比如,亲代帮助子代照看家、照看孩子、帮做家务等,子代会在其他方面给予亲代帮助、支持、关心。
5、社会发展理论
社会发展理论是从宏观上考察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现代化的关系问题。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和死亡率的下降,导致人口平均寿命延长,进而带来人口的老龄化。在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过程还伴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更加加重了社会的负担。另一方面,社会发展理论对人口老龄化持一种发展的观点,即老龄化的发展在给经济发展带来一定制约的同时,也有促进作用,老年人自身并不是一个完全不能自理完全需要别人给予帮助的人群。
(二)核心概念的界定
养老指在物质上、生活上、精神上给予老年人支持、帮助、关心,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年人的养老资源既可以来源于家庭内部也可以来源于家庭外部。在传统的社会老年人的养老资源主要来自于家庭内部,子女及家庭成员为老年人提供经济供养、生活照料以及精神慰藉等。然而,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为老年人的养老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家庭不再是老年人养老的唯一支持。同时,家庭结构的核心化,家庭规模的缩小给传统的以父权制度为核心的大家庭带来冲击,人们对养老的态度、看法可能会发生变化。现代化、市场化、城市化的发展对老年人的养老观念可能会产生影响。老年人的养老观念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将其界定为老年人对养老问题的认识、看法、态度、期望,包括对自身养老保障问题的认识和老年人的依赖性与独立性问题(周琳,2011)。
(三)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1、老年人在养老保障观念上的倾向性
老年人养老保障观念主要依赖的对象有老年人自己、子女和社会。本研究拟通过对老年人的养老观念的概要分析,指出老年人在养老保障观念上存在的倾向性。
2、老年人的养老保障观念的主要影响因素
在总结已有的文献基础上,本文将影响老年人养老保障观念因素划分为四个方面:老年人人口特征因素;
家庭特征因素;
经济特征因素;
社会风气因素三个方面。老年人的人口特征因素主要指老年人自身的人口特征方面的因素对养老保障观念是否有影响及影响程度如何;
老年人的家庭特征因素主要指老年人的家庭方面的状况对老年人养老保障观念是否有影响及影响程度如何;
经济特征因素主要指老年人的经济状况对老年人养老保障观念是否有影响及影响程度如何;
社会风气因素主要指当今社会风气习俗对养老保障观念的影响及影响程度如何。
3、对本研究的分析结果进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研究方法
拟采用以定量研究法为主、质性研究为辅,定量研究与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实证研究。
1、资料收集方法
由于这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以农民需求为导向的农民养老保障制度研究”(项目编号:08CSH033)子课题,前期已经做了调查,所以有翔实的数据材料作支撑。
2、资料分析方法
在研读相关文献基础上,结合本人对养老观念的理解、认识,对老年人的养老观念进行初步的研究,运用社会研究方法结合本次调研,整理问卷数据,运用交叉分析、卡方检验、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可能影响老年人养老观念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农村养老观念农村养老观念的倾向性技术路线
农村养老观念
农村养老观念的倾向性
养老观念的影响因素
养老观念的影响因素
社会风气经济特征家庭特征人口特征
社会风气
经济特征
家庭特征
人口特征
(三)可行性分析
第一,笔者来自于农村,对农村有深层次的了解,这些在调查过程中与被访者进行深入的交谈并获取准确的信息都非常有利。
第二,笔者已阅读大量的相关文献、书籍和相关政策,因此,有较好的理论基础。
第三,在导师的主持下,通过实地调查和资料数据的分析,能够确保调查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为本研究的完成提供了真实性和可靠性的保证。
第四,本研究是结合导师的研究项目和专业领域来展开的,能够得到导师的细心指导。
总之,通过导师的细心指导、同学的帮助、自身的经历与知识积累,本研究具有可行性。
研究计划及预期成果
研究计划
2011.10—2011.11 撰写文献综述
2011.12—2012.01 撰写开题报告
2012.02—2012.03 获取数据,资料整理与分析
2012.04—2012.05 完成论文初稿
2012.06 修改并完成论文定稿、论文答辩
二、预期成果
按照学术规范和本科生的要求按时完成毕业论文《农村养老观念的分析》.
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