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最新行政管理论文范本2篇【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最新行政管理论文范文一
农民工职业技能缺失的原因及对策[行政管理专业论文摘要]新生代农民工是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涌现出来的一支新型劳动大军。他们的出现深刻影响着中国的经济转型和社会变迁。文章对新生代农民工和农民工市民化的内涵进行探讨,分析了在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缺失的原因,进而探讨了提升我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的路径:一方面制定适度的政策,帮助新一代农民工从各方面完善个人素质;另一方面要完善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体系。
[论文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缺失原因对策
改革开放后我国出现了一大批的新生代农民工,他们逐渐向非农业产业转移,正在经历着市民化的进程。到2016年底新生代农村劳动力总量为32551万人,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任务十分艰巨。
一、新生代农民工与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
1、新生代农民工的内涵。在国内主流学术观点里,杨善华将新生代农民工视为新一代流动民工;王春光把20世纪90年代后期进城的农民工称为新生代农民工;一些学者直接以80后农民工称呼这个群体;还有一些学者根据国家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大环境下前后两个时期的不同社会时代条件差异、成长环境等因素,将出生年份以1980年前后为界,把农民工群体划分为第一代农民工和第二代农民工。文章认为最后一种界定方法比较可取。
2、农民工市民化的内涵。所谓农民工市民化,是指在城市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民工渐渐朝市民转化的过程。农民工市民化既包含了农民工的户籍变动、产业转换和地域转移,更重要的是,还包含民工思想方式、生活观念、社会组织形态和行为习惯的变化。从狭义上看,农民工的市民化是指获得与市民同等身份和社会权利的过程。从广义上看,农民工市民化指借助于现代化和城市化的推动,农民工在地位、身份、社会权利、价值观和生产生活方式等各方面全面向市民化的转变过程,本质上也是农业文明向城市文明的转化过程。总之,农民工市民化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二、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缺失的原因
市场对受过专业职业教育(即具有相当专业技能,经得起市场考验的中专、技校、职高毕业生)的劳动力需求甚为迫切,而绝大部分农民工却缺乏职业训练和系统的职业教育,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的缺失严重制约着其市民化的进程。
1、时间匮乏,工资收入不足以支撑进一步的职业培训。从全国总工会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课题组《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的各类资料统计可以看出,尽管随着整体国力的提升,国民收入都有了相应的提升,农民工的收入却没有得到同等程度的增加,在极其有限的收入中,他们可以拿出来进行职业能力提升的费用非常少,这使得很多的农民工即使有提升自己的想法,也不能付诸于实践。由于学历和能力的限制,新生代农民工只能从事最底层的工作,这些工作的普遍特点是劳动行为简单、工作时间长,多半需要长期加班,加班时间也特别缺乏规律。另外,由于工作性质所限,新一代农民工上班的地方都是远离市区的工业园区,这样的区位一般会离培训机构比较远,使得想要参加职业培训的农民工因为路途遥远而放弃进行培训。由于以上因素的制约,使得新一代农民工参加职业培训的热情被严重打击,随之产生的后果就是,他们的职业能力的提高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2、自我评价过低,缺乏归属感,无法全身心投入职业培训。作为中国城市化进程最大的贡献者,新一代的农民工也会是这一进程中的弱势群体。我国的户籍制度使得农民工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阻碍重重,长期以来的积累,使得城市居民和农村人口在语言、生活上的习惯、对于社会的认知上都完全不同,在城市居民面前,新生代的农民工永远是自卑的。在自己同层次的同胞面前,相比于普通农民,新一代的农民属于较为优秀的一部分,他们拥有了比大部分农民更高的受教育程度,但是由于历史的以及物质因素上的原因,他们相对于城市里的同年纪的居民,劣势尽显。不公平的户籍制度更强化了这一趋势带来的自卑感:大部分没有城市居民身份的新生代农民工,只能担任最底层的工作,这些工作待遇没有足够保障,工作时间长,强度还特别大。城市居民享受着城市居民身份带来的各类社会福利的同时,新一代的农民工基本上是得不到这些福利待遇的。因而,使得这些年轻的农民工永远都被隔绝在时代进步带来的福利之外,他们是真正的异乡人,没有安顿下来停留下来的可能,随之而来的就是他们没有动力自我提升,看不到在城市安顿下来的希望,所以他们对于职业培训也缺乏热情。
3、职业培训后,就业服务的跟进不及时。新一代的农民工在城乡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来到城市寻找就业机会。但是由于自身环境所致,他们很难得到充分的就业渠道,一般都是通过老乡或者熟悉的朋友以口耳相传的方式得到就业机会,只有极少的一部分会想到通过官方中介的途径找到工作。这一点上,政府需要不断改善自身,因为在某种意义上,正是因为官方提供的就业培训之后,并不配置相对的招聘机会和可带来实际收入的工作,使得各种政府组织的培训响应者寥寥。每年政府花费大批资金组织的职业培训,基本上在新一代农民工这儿不具备任何吸引力。还有一个让人很无奈的现象是:在农民工进入城市发展之后,不规范的中介就会在农民工的居住区盘亘,由于利益的驱使,相比政府的职业培训和就业中介,这些不规范中介更加挖空心思,穷尽各种手段招聘农民工。这在某种意义上阻隔了正规中介的运作,而这样的阻隔相应又会带来就业之后的后期跟进的滞后,无法顺畅反馈前期的培训带来的成果,也不能由此看出培训之后的发展方向,反过来就会阻碍前期各项培训措施的改良。
三、提升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的对策
为加强对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使其能真正融入城市,相关政府机构应把提升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素质作为目前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现阶段还有相当数量的新生代农民工没有参加培训,技能水平总体偏低,就业能力不强,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应该加强对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培训。
1、适度的政策,帮助新一代农民工从各方面完善个人素质。新一代农民工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成为非常重要的一支力量,他们的个人质素、掌握职业技术的程度,从小里说影响他们的职业规划和职业发展;从大里说,这些都将影响到我们整体的工业发展进程和整体的实力,进而对整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产生深远的影响。年轻的农民工们,他们的职业化程度和水平关系到大局,必须努力提高他们的职业水平来促进经济的进步。没有自己特长和可以傍身的技术的农民工,只能被隔绝在城市之外。鉴于此局面,政府需要花费足够的努力,加大职业培训的宣传,让广大农民主动参加各种职业培训,提高职业素养。国家向来都非常重视农民工的素质培养工作,多次发文强调必须加大对农民工素质的培育,因为各种主观或客观原因没有继续接受教育的农民工,政府可以建立成体系的免费职业教育架构,让这些人掌握一门可以安身立命的技术,使得其成为合规格、达要求的劳动力储备,随时为国家所用。可以采取的政策是大力推进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使之完全达到免费化,大力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将新一代农民工培养成合格的技术人员。相对于国家政策的支持,年轻的农民工们也要具备足够的自我发展意识,适应城市生活的节奏,主动融入城市生活,致力于提高自身素质。
2、完善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培训体系。
一是农民工法制环境和职业技能培训政策的优化。要切实贯彻《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中指出的从2016年起,城市教育费附加里面用于职业技能教育的比例,基本地区不低于20%,已经进行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不低于30%的规定;要坚决贯彻《决定》中指出的职业学校所收的费用,各级政府都没有权利截留、挪用,以保证学费收入全额用于学校建设,真正做到政策落实到实处。同时,要逐步健全新一代农民工培训的法律保障体系,虽然我国《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明确指出企业有举办教育培训的义务和责任,然而具体实施方案尚未跟上,或操作困难,不易落实,并且对违反法规的事例无监督、约束、制裁。
二是拓展职业学校这一渠道,进行年轻农民工教育工作。鉴于中国的实际情况,各类中等职业院校、高级技工学校等职业类培训学校在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工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性。这些优越性包括:职业学校拥有理论和实践兼具的高素质教师队伍,还拥有非常齐整的实习训练场地和器具,更重要的是,该类学校积累了丰富的职业教育经验。这些条件使得此类学校能够具备及其完备的设置。政府在进行职业培训的过程中,应当注意的是要使职业教育效果最大化,而达成这一目标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遵从市场经济的规律,对政府埋单的农民工职业培训进行公开招标,然后赋予农民工自主决定接受培训的权利(农民工可以自由抉择接受培训的地点和内容)。
为了保障培训效果的最大化,政府可以委托一些独立的民间机构,不定期不记名对农民工的培训进行抽查,这些机构建制完全独立,定期从政府那里领取相应的报酬,最大限度保证鉴定的公正程度。另外,还应当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按照企业的实际需求来开办专业,也可以和大型企业直接签订人才培养计划,按照企业的需要来生产产品,争取在最大限度上满足市场的需求,培养适应市场的技术工人。除了一线的流水线熟练工之外,各学校可以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和本学校的具体情况,完成从工业到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转移,以灵活多变的策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赶在社会发展的趋势之前,做好产业转移和农民工的技能培训。
三是加大企业培养的力度,最大限度培养出优秀的工人。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很多农民工希望在不影响自己工作的前提下培训专业水平,各学校可以建立灵活的继续教育体系,和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在业余时间对农民工进行培训,使得培训和工作完全对接、联系顺畅。
总之,新生代农民工是经济体制转型与社会转型时期形成的特殊群体。新生代农民工深刻影响着中国的经济转型和社会变迁。虽然在市民化进程中,他们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但是只要顺应现代化的一般规律,把握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阶段性特点,总是能够找到解决方法。
最新行政管理论文范文二
信息管理与国家信息政策需求国家信息政策是近几十年来许多国家都颇为关注的一个问题。中国国家信息政策的研究源于对科技情报政策的研究。迄今为止,这一领域的研究仍以科技情报政策为主要对象。首先。研究者多是科技情报领域的专家学者;其次。在术语运用方面,科技情报政策的使用频率比国家信息政策要高得多。尽管如此,目前从宏观上对国家信息政策的研究已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学者的重视。笔者以为,国家信息政策过程与所有政策过程一样.都是以政策需求为起点的.因此,在研究国家信息政策时.信息政策需求的分析应该受到足够重视。只有弄清了实际的政策需求背景。才有可能准确地界定国家信息政策问题,也才有可能使制定出来的国家信息政策真正落到实处,从而真正解决国家信息活动中的实际问题。基于此。本文从信息资源管理、信息产业发展和信息技术发展三个方面对我国当前的信息政策需求做一简要分析。
一、信息资源管理、开发和利用所产生的政策需求
在当今中国,信息是一种资源的观念已深入人心。与此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量的剧增.人们也开始认识到,信息并不是简单地等同于资源。信息也不是简单的越多越好。据有人估计。全世界每年约产生720亿条各种介质的信息,如果一条信息按100字节估算.则全世界每年生产的信息量约为72万亿字节。要从如此数量巨大、内容繁杂的信息中筛选出所需要的信息确非易事。这就需要对信息实施有效管理,有效的管理是使信息成为资源的前提条件。信息资源管理的目的就是使人们从纷繁复杂的各类信息源中以最快的速度、最低的成本,查找出自己所需的最准确、最完整的信息,从而促进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中国自实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提高。普通公众对法律信息、娱乐信息、医疗保健等El常生活信息的需求与El俱增。而随着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进程的加快。各级领导对各种决策信息亦给予了相当的重视.国家更是将信息视为一种战略资源。邓小平同志早在1984年就号召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国家通过各种传媒和舆论工具,大力宣传信息的重要作用。所有这些都使社会信息意识大大增强,社会信息需求大幅度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加强信息资源管理,促进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就显得十分迫切。而信息资源管理的关键就在于制定国家信息、政策。就我国的实际情况而言,信息资源的管理、开发和利用所产生的政策需求主要包括:
(一)如何完整地收集文献信息资源。
资源的积累是开发利用的基础.文献信息资源收集得完备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家的信息资源管理水平。在中国,文献信息资源的收集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首先。就一个国家而言,国内正式出版的文献的收集工作.在所有信息收集工作中,应该是比较容易实现的。中国的呈缴本制度实施的时间不可说不长.然而实际情况却并不令人乐观,以国家图书馆为例.1992年该馆只收到呈缴本3.3万种,离应收藏的数目尚差2万种左右。这说明呈缴本制度尚欠完善。其次.非正式出版物的收集在中国一直是一个颇为棘手的问题,大量的会议文献、学位论文、产品报告等长期处于散乱无序的状态,在这方面。国家也一直未有系统的政策出台。许多非正式出版物所蕴含的信息,正好符合人们快、新、准的要求。因此系统地收集非正式出版物已刻不容缓。再次。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科研、经济、贸易、文化等各领域均增加了对国外文献信息的需求,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不可能收集所有国外出版物,这里就存在如何选择高质量的国外出版物、国内文献信息机构如何合理地分工等问题。以上所有文献信息收集方面的问题,都对信息政策提出了新的需求。
(二)如何促进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交流。
信息资源具有共享性,它不会因为使用而贬值,相反,会因为被有效利用而增值,而信息的交流则为信息资源的增值提供了前提和条件。在信息资源共享和交流方面,中国也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长期以来,由于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原因,信息机构或部门之问缺乏合作,部门分割,门户林立,该交流的信息不交流,该公开的信息不公开。信息资源的闲置与短缺两个极端并存,用户得不到必要的信息,而一些生产和提供信息的部门却将宝贵的资源束之高阁,任凭其随时间的消逝而丧失价值。如何打破这种局面,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这对信息政策提出了一系列的需求。其次,为了促进信息交流,目前.我国信息系统的建设正以较大规模、较快速度铺开。八五期间,中国政府投资250亿元.建设了国家经济信息系统等12个大型信息系统,为促进信息交流提供了条件,但这些信息系统的建设,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组织、一定的标准和规范,较难相互兼容、横向联网,为信息在更大范围内的交流造成了障碍。消除这些障碍,促进信息交流也对信息政策提出了新的要求。另外,随着人们日常生活中对信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各种大众传播媒介开始注意增加信息栏目的比重,如报纸、广播、电视等经常传播各种娱乐、招聘、广告和商品供需等方面的信息。如何使这种信息报道标准化、规范化,如何减少其中的伪信息成分.增加其可靠性和合法性,这些问题也对信息政策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如何在信息管理和开发利用中正确选择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在信息管理和开发利用过程中.极大地提高了人脑对信息进行处理、存储和传递的能力与效率,使现代化大生产方式开发和利用信息成为可能.从而革命性地提高了获取知识和科学技术的效率,创造出迄今为止人类社会最先进、潜力无穷的生产力。然而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快、更新快、复杂多样化的发展,往往使人眼花缭乱,如何在这种情况下把握技术、选择技术,如何正确地评估技术,及时地认识新技术的潜力以及决定技术的开发方向.尤其是如何结合本国的国情引进和利用技术等问题,对于信息政策提出了一系列的需求。特别是在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这方面的政策需求由于资金等条件的限制往往显得更为迫切。
二、信息产业的发展所形成的政策需求
从2O世纪5O年代起,信息产业从美国等少数发达国家兴起,并在全世界范围内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基础结构中一支不容忽视的重要力量。据美国信息经济产业协会第26届年会报道,世界信息产业在2000年的市场销售额超过9000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由于信息产业是一种知识、智力密集型产业,具有高增值、高投入、低损耗、无公害、先导性等特征,因而容易受到各国政策的高度重视,其发展前景是相当光明的。
中国的信息产业发展起步较晚,从几个主要行业来看,其发展规模和速度还很不够。计算机产业方面,七五期间,计算机产值年均增长19.4,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3,为世界计算机产值的3。中国的计算机产业虽在零部件产品方面有局部优势,但总的来说,基础技术落后,还是一种内向型产业.尚未形成规模经济。软件产业方面,七五期间取得了一批攻关成果,但生产工程化的产品商品化程度低,软件人员力量分散,软件水平低.对软件管理差.大型软件主要依赖进VI,这种状况亟待改变。通讯产业在七五期间有很大发展,通讯与信息服务相结合.正在成为通讯业发展的一大特点。数据库产业方面,我国刚刚起步,数值型、事实型数据库的比重在提高.而文献型数据库的比重在下降,且数据库规模小,水平低.需求不足.服务落后。有关调查显示,自建数据库的利用率只有3左右。总的来说.中国的信息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水平很低,有待进一步发展。而进一步发展信息产业,必然会对信息政策提出一系列的要求。
(一)如何改革现行的信息产业管理体制和信息企业的经营机制。
首先,中国现行的信息产业管理体制存在着一死二散三乱的弊病,这在信息服务业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以咨询业为例,中国现有的咨询机构中,既有隶属于党政部门的.也有由民主党派和群众团体兴办的。既有独立的咨询企业,又有事业型的附属机构,但至今仍没有全国性的归口领导部门和行业管理组织。国家对咨询业缺少规划和计划指导,没有明确的咨询业发展规划、发展步骤和目标.没有将咨询业纳入计划指导的范围制定政策和措施,任其自生自长。咨询业缺乏管理制度,包括市场管理制度、机构与人员资格审查制度等。国家缺乏对咨询人员职业道德标准确定的管理。所有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咨询业的健康发展。其次,中国信息企业的数量不多,虽然比政策机关的信息部门有活力,但也存在着经营机制方面的问题。所有这些问题,都对信息政策提出了迫切的需求。
(二)国家应该如何扶植信息产业。
世界各国发展信息产业的经验显示,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是巨大的。从技术上讲,信息产业通过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会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还会导致其他高新技术产业的形成和发展,从管理上讲,信息产业通过决策的科学化和现代化会使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大大提高,从而解放和促进生产力.从经济上讲,信息产业通过产业结构的改变会把工业化经济引向信息化经济,并通过经济信息化的发展促进经济现代化的实现。在中国.发展信息产业将有利于缩小同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而信息产业又是一种新兴产业,其发展需要国家扶植。政策应如何向信息产业方面倾斜,如何从投资上扶植信息产业,如何在信息产业各行业部门之间合理分配投资总额等等,这些问题也是需要信息政策给予解决的。
(三)如何推进信息商品化和信息社会化的发展。
在信息服务业中,有事业型的,也有经营型的。长期以来我们的信息服务业大多以事业型为主。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信息的商品性质的确认,使得信息是商品的观念逐步深入人心。如何在信息服务业中提高经营型信息服务业的比重,如何提高事业型信息服务业中有偿服务的比重,这也对信息政策提出了一系列的需求。
(四)如何促进信息产业的均衡发展。信息产业能否均衡发展,不仅影响到信息产业自身的发展与经济效益.还将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信息产业的均衡发展有利于充分发挥各地的信息资源与物质资源的作用,有利于合理使用与节约国家对信息产业的有限投资,有利于建立最优的信息产业地区结构。然而,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城市和农村的差距很大.各部门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发展有迟有早、有快有慢。如何促进信息产业的均衡发展,如何协调城市与农村、中心城市与其他城市的信息产业的发展,如何协调各信息产业部门、行业之间的关系,这都对信息政策提出了新的需求。
三、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推广运用产生的政策需求
1964年数字计算机的问世和第一颗通讯卫星的升空是现代信息技术的两个代表性事件,计算机与通讯技术的结合构成了现代信息技术的核心,以C+C(Computer+Communication)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从2O世纪下半叶开始,对整个社会文明带来了极其重大的影响和非常广泛的变革后果。信息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为更深更广地开发信息资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也不断产生出许许多多的新问题和新难题。
在中国,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起步较晚,但发展并不慢。2O年前甚至10年前,对一般中国人而言还相当陌生和神秘的计算机和复印机等,现在已被频繁而广泛地运用,而且中国现在已有不少的国际联机检索终端,光盘、多媒体技术、可视图文等最先进的信息技术也已逐步介绍到国内并开始被运用。在这种情况下,信息技术给许多国家造成过的问题,也同样是中国所要面对的。信息技术所导致的政策需求是强烈的和多方面的。而且新的政策需求还会不断产生出来。
(一)如何正确处理信息活动中的利益分配和知识产权问题。
信息技术已经完全突破了传统的信息获取方式,轻而易举的复印、录像、复制和套录等技术手段,带来了大规模的侵权事件和令人震惊的纠纷,知识产权问题变得格外复杂和尖锐。首先,由于拷贝技术的发展,印刷体形式、磁存储形式和电子存储形式的信息都极容易被多次复制和扩散,使得知识产权、软件产权、数据库产权的保护难度上升,知识生产者和数据库生产者的利益受到侵害和威胁。信息领域中经济利益的合理分配问题,由于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其次,在联机检索系统的运用中,套录方式的运用意味着联机数据库有可能被分批偷出来。再次,在国际贸易中.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跨国数据流已成为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所有这些现象都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即如何合理分配信息生产者、信息传播者和信息使用者之间的利益如何合理地保护知识产权这些方面对信息法律和信息政策均提出了需求。
(二)如何保证信息安全。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大量运用使信息安全成为一1\突出问题,而且使信息安全的概念和范围不断扩大和复杂。信息安全涉及信息系统的安全、数据库的安全以及个人隐私保密、商用信息安全、国家机密保护等问题。信息的电子编码、网络传输、共享数据和程序以及计算机病毒、计算机犯罪等都使信息安全问题变得严峻和普遍.成为信息法律和信息政策要解决的棘手问题。
(三)如何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
现代信息技术已构成国家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战略武器。掌握最先进的信息技术的国家在世界舞台上处于有利的支配地位,对信息资源的控制使其他国家增加了对它的依赖性,过分的依赖则潜伏着有损国家主权的危险。在引进信息技术、购买信息设备、依靠别国建数据库和信息系统时,保护本国战略性信息资源和维护国家主权也成为国家信息政策中的新内容。尤其是在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一方面出于发展的需要期望引进技术和信息,另一方面又要避免过多的依赖而受制于人,防止某些发达国家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经济侵略和文化侵略,已成为信息政策需要考虑的一个独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