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kk秘书网>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林下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7篇

林下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7篇

时间:2023-01-15 10:40:06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林下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7篇

林下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篇1

  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县农村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近日,我们组织有关人员采取走访座谈、查阅相关资料等形式对我县基层人才队伍现状、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专题调研。现结合我县现状,就基层人才队伍建设谈几点看法。

  一、基本情况

  苏石县地处苏东部,距市城20公里,地处两省三县交界处,与安徽省铁乡和固县方镇、段集乡相邻,黄公路穿境而过。总面积92.3平方公里,10个行政村,154个居民组,农村人口1.38万人,耕地面积7847亩。

  二、我县农村基层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原因和存在的问题

  (一)现状

  近年来,我县农村基层人才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基层人才在促进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中发挥了较大作用,对基层人员的管理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但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对我县基层人才队伍建设也带来负面影响.部分人才流失,大量农村基层人才外流,造成我县基层人才短缺,长此以往,必将影响我县农村基层稳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基层人才流失问题的客观原因

  1、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大部分人才外流,造成人才流失。我县平均每乡每年有1500人常年在外务工,在这些外出务工人员中,有近2000人掌握一至二项专业技术,他们怀揣过硬技术到沿海城市或内地较发达城市务工经商,给所在城市的经济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却给家乡的经济发展造成损失。

  2、部分在外务工人员,在务工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刻苦钻研,学到了别人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这些人有可能带着技术和方法回乡发展。因家乡各种条件的限制,比如交通、场地、劳力、税费等,不愿回乡创业,回归工程十分艰难。

  3、一些学有所成的大中专毕业生,追求大中城市的优越生活、工作和学习环境,不愿回乡搞家乡建设。家乡的住房条件差,工资待遇低,生活单调、小孩入学难等诸多因素,对其没有吸引力。再者公务员身份难以解决,凡进必考,也对其产生一定影响。

  4、由于费税改革,县乡村两级收入较少,特别是村级“三提五统”取消后,每村仅靠25000多元的财政补贴,村干部工资发放困难,部分40岁以下的富有农村工作经验的村干部难以坚守清贫,辞职外出经商或务工,不同程度上造成人才流失。

  5、乡镇七所八站工作人员,他们各有不同的专业特长,对乡镇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作出了较大贡献,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由于工资难维持\家属下岗,迫于生计,不得不离开心爱的岗位,抛妻别子,远走他乡。

  (三)存在的问题

  1、市场配置与政府宏观调控对人才队伍建设的影响。

  市场配置与政府宏观调控手段对我县基层人才队伍建设无疑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困难较大,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市场的配置与政府的宏观调控将人才纳入竞争之中,公平竞争,优胜劣汰,通过层层选拔出来的相对较好人才,包括部分干部、职工、农民,往往以此为资本,居功自傲,与政府讲条件,要位置,稍不如意,便以此相要挟,炒了政府的鱿鱼。其二,别的单位,如上级单位或其他的企事来单位,当其内部人才出现空缺时,便对我单位人才虎视端端,以高薪厚禄等手段,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将我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人才挖走。第三,县以上党委、人大、政府、政协及其局委,经常招收公务人员,人往高处走,一些符合条件的拔尖人才,勇跃报考,一考就成,谁也不敢阻拦,无可奈何被上级钓走。

  2、用人机制的弊端影响人才队伍的健全。

  政府的用人机制是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人尽其才,各尽所能,好钢用在刀刃上。但明朗的阳光也有其阴暗的一面,用人唯亲或用人失察时而有之。一部分有真才实学的人员,往往不被重用,千里马无缘伯乐。相反,一部分纨绔子弟、绣花草包,不学无术之人,利用其溜须拍马、阿谀奉承的不良优点,往往赢得上级的青睐,被安排在重要工作岗位。这样一来挫伤了真才实学者的积极性,愤而走之,二来贻误了工作,给县乡村两级组织带来不利后果,形成恶性循环,非常不利于人才的培养。

  三、我县人才队伍建设的下一步打算

  1、以情感人,留住人才。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作为县村两级组织,应扑下身子,拿出一颗真诚的心,留住人才。一是实事求是告知人才对象,家乡条件虽苦,但要以艰苦朴素的精神,为改变家乡的面貌而舍弃他乡他单位优厚的条件,留下来一块共同奋斗。二是尽最大努力改善现有的生活工作学习条件,留住人才。三是给现有在乡的各类人才充分发挥其能力空间,解决其身份,给其适当位子,人尽其才,配套其工作环境、工作所需资金、器材等,发挥其最大潜能。四是提供平等竞争平台,能者上,庸者下。上者给以相关位子和待遇,下者给以重新竞争机会,让其感动,为我效力。

  2、利用政策,招来人才。

  一是利用国家和地方已出台的涉农人才政策,招聘大学生到村任职,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其发挥优势,协助村“两委”发展村域经济,搞好村级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大力实施回归工程,优化环境,建立起全方位、多渠道、宽领域的招商吸才机制,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吃亏,敢于让利,谋求“双赢”,树立安才、亲才、护才意识,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别人图利益,我们图发展。三是多措并举,让现有人才招来人才。广阔天地,大有作为。边远穷地区,条件虽苦,但苦中有乐,扎根山区,也能实现人生的理想,有些现有人才已深深感受到这一点。让这些思想已认识到位的人才,多方联络,跟踪追击,让他们加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队伍中来。

  3、改善条件,稳住人才。

  人才来了,如何让其安下心来,扑下身子为我服务,就需要政府改善各方的条件,稳住人才。一是改善其发展环境,由政府出面协调,在征地、劳动力、税费、家属就业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让其无后顾之忧,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二是对于大中专毕业生和大学生村官解决其公务员身份,提高工资待遇,让其享受与大中城市同样或基本一样的待遇。三是提供其发展保障,利用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保障其发展的和谐空间,减少干扰,变换政府领导者为服务者的角色。对影响或干扰投资者的利益的人或事,轻者批评教育改变方式,重者打击处分重新决策,充分保护其合法权益。

林下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篇2

  要加强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领导,健全完善联席会议、一事一议制度和社区建设进度通报等制度,下面是众鑫文档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2022年全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情况调研报告模板,希望大家喜欢。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转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举措。为推进全县新型农村社区的有序发展,近日,__组成调研组,先后到XX、XX、XXX、XX、XX等镇(街道)进行了调研,了解了各镇(街道)新型社区的建设情况,实地查看了新型社区的进展情况,并与县直单位、部分群众进行了座谈。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把这项工作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x的重要内容,按照“镇驻地村向城镇集中、壮大中心村、合并偏远小村、保留特色村”的原则,探索了一条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促进新型城镇化,以新型城镇化带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新路子。截止目前,全县共开工新农村社区x个,涉及x个村,建筑面积x万平方米,完成投入x亿元。20XX年,我县被确定为首批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县。按照建设模式,我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大致可分为以下六种类型:

  一是城中村改造型:按照先建设安置房、后拆迁安置的原则,统一规划,将土地征为国有后公开出让,再综合开发。如XX、XX、XX等x个村开始实施,建成公寓楼x栋。

  二是村企发展联合型:社区建设依托企业注资,同时为企业提供服务,实现村企双赢。如:XX镇西王社区以西王集团为依托,联合开河、小言等村建设社区。企业先期注入资金用于社区启动,村民入住社区后,收回资金归还企业,置换出的土地由企业优先使用,既解决农村社区建设的资金问题,也缓解企业用地紧张问题。

  三是行政村整合型:对规划不再保留的弱小村、偏远村,实施规划控制,引导群众向中心村集中,由强村带弱村、由大村带小村,村与村合作搞社区建设。如:长山镇光明社区由小牛、大由等x个村联合建设;好生街道规划建设了十大社区,每个社区辐射x—x个村,十大社区全部建成后,可节约建设用地x亩。

  四是经济强村带动型:由群众出资、村集体出面组织,自发进行以公寓楼为主的新农村建设,如西董北禾社区、焦桥后三社区。

  五是中心辐射型:由企业投资在小城镇开发建设社区,以优惠价格卖给群众,吸引群众向镇驻地集中,如明集镇四季花园社区。

  六是整村迁建型:对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的部分村庄,实施整体搬迁。如好生街道x村建设了x平方米的公寓楼,x户居民全部迁入山下新居。

  二、主要做法

  (一)政策引导,多措并举。

  各镇(街道)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县出台的各项优惠扶持政策,并结合当地实际,研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采取政府投入、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等多元化投融资方式,引导企业、民间资本及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如长山镇规定,群众入住社区并及时拆除旧房、上交宅基地,在享受成本价购房的基础上,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三年分别给每户每处宅基地x万、x万、x万元的补贴。同时对建成的社区服务中心,经验收合格后,由镇财政给予x万元的资金扶持。好生街道规定,每建设一幢x户以上的社区居民楼,财政补助x万元;对达到标准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财政给予x万元的资金扶持。这些政策的出台,充分调动了农村干部推进社区建设和农民群众积极搬迁入住社区的积极性。

  (二)科学规划,完善配套。

  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注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不断推进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资源向社区延伸,全县共建成以一站式服务中心、生活超市、农资超市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区服务网点x个,生活垃圾中转箱x个,基本满足了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另一方面,大力加强文化娱乐设施建设,每个新型农村社区均建有“三室一点一网一广场”社区文化活动设施(即图书阅览室、综合文体活动室、文化培训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基层服务点、基层党建远程教育网和文体活动广场)。同时,全县新型农村社区全部实现路通、水通、电通、信息通。

  (三)典型带动,强力推进。

  县政府及职能部门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报纸等宣传载体,不断加大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用群众身边的实际案例教育、引导群众,进一步提高了群众对新型农村社区的思想认识和建设新型社区的信心。同时,制定出台了《x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规范城镇社区建设工作暂行规定》,明确提出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条件和步骤,进一步规范了建设程序。

  三、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群众认识有待提高。

  受传统居住观念影响,农村群众形成了相对封闭的生活习惯,且入住社区后生产设备存放的不方便,致使部分群众对于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的积极性不高。同时,因社区生产生活成本相对较高,加之数万元的楼房搬迁资金,部分低收入群众难以承受,也制约了社区建设的顺利推进。

  (二)规章制度落实有待加强。

  《关于进一步规范城镇社区建设工作暂行规定》等规章制度提出了明确要求,新型社区要坚持先拆后建的原则,手续完备后方可开工建设。但在实际工作中,受“先拆”群众安置压力大等因素制约,社区建设多为“先上车、后买票”,先建后拆,在手续不完备情况下开工建设,导致后期因“拆迁难”等因素,出现低水平重复建设、“一村变两村”等不良现象。

  (三)社区建设资金缺口较大。

  资金短缺仍是新型社区建设的制约瓶颈。目前,新型社区建设的资金筹措渠道相对单一,大部分靠建设方垫资,同时,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周期较长,资金到位慢,财政扶持资金有限,难以弥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资金缺口。

  (四)社区建设土地协调难度大。

  在国家严格的土地政策面前,建设用地难就成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难题。国家虽然给有"增减挂钩"土地周转指标,但一方面由于"增减挂钩"项目审批时间长、指标少,远不能满足我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用地需求。另一方面,不少村民个人利益至上,还存在一些小农意识和传统观念,拆旧还耕工作难度大,进度慢,使"增减挂钩"政策难以适时充分发挥作用。

  四、几点建议意见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推进机制。

  要加强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领导,健全完善联席会议、一事一议制度和社区建设进度通报等制度,尽量减免各种规费,简化办事程序。要明确各级各部门的具体责任,形成“政府统筹推进、部门协调配合、镇(街道)和村积极运作、农民参与联动”的工作推进机制。同时,要加强新型农村社区党组织建设,成立社区党组织,由责任区党总支书记或从合村并居的村(居)党支部中选拔优秀人员担任社区党组织负责人,加强对社区的管理和服务。

  (二)强化资金统筹,形成多元投入格局。

  要发挥财政资金引领作用,形成“政府引导、群众参与、市场运作”的多元化投资体系,充分引导企业、民间资本参与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来。要做好增减挂钩和土地出让等融资方式,在符合相关政策的前提下,尽量缩短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资金兑现时限。同时,各镇(街道)要认真研究省、市、县制定的资金、信贷等优惠扶持政策,积极做好对接工作,最大限度的用活、用好各项扶持政策。

  (三)完善政策扶持,积极破解土地难题。

  要探索完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土地政策,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健全土地调整置换及金融互助等方面的各项配套政策,用足、用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用地全部纳入农村土地整治规划和土地整治项目规划,从土地流转、土地入股、土地综合整治、用地指标周转及提高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水平等方面入手,破解用地瓶颈和拆迁难题。

  (四)制定发展规划,做好设施配套服务。

  在全县城乡一体化规划基础上,各镇(街道)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做好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详细规划及养老、医疗、计生、交通、环卫、金融、信贷、社会救助、生态环境保护等各项专业规划。要坚持以人为本,对农村社区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休闲娱乐、绿化美化等通盘考虑,坚持同步规划、同步推进,努力建设设施完善、功能齐全、服务配套的新型农村社区。同时,要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精品意识,严格落实建设管理程序,加强工程质量监管,确保把新型农村社区建成“民心工程”。

  (五)加强监管力度,促进社区规范建设。

  要严格落实《关于进一步规范城镇社区建设工作暂行规定》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要求,加大对社区建设房屋拆迁、用地指标等各个环节的监管力度,切实避免“先上车、后买票”、“一村变两村”的不良现象,促进社区建设规范化、制度化。要按照“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有序推进”的原则,引导条件成熟的村庄先行启动,严禁强推硬上、“一窝蜂”。同时,要根据“宜楼则楼、宜房则房”的原则,打造符合自身实际的社区建设模式,避免“千区一面”。

  (六)推动产业发展,转变生产生活方式。

  要充分利用居住方式变化对生产方式形成的倒逼机制,出台优惠发展政策,推进农村土地有序流转,鼓励、引导农户将承包地以入股、转包等形式向合作社和种养大户流转,大力发展高效种植业、生态林业、现代畜牧业和休闲观光农业,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规模化经营。同时,要强化技能培训,吸引劳动力就近到产业聚集区工业企业就业,扶持群众从事二、三产业,帮助社区居民增加收入。

林下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篇3

  X书记、各位领导:

  当前农业现代化的特出问题之一是农业和农村的快速发展与人才队伍的相对滞后。基层和农业部门反应很大,进一步强化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刻不容缓。根据这次主任会议议题,我局进行了专题调研,召集部分乡镇分管领导、相关职能部门分管领导和基层农业服务单位同志进行座谈,并赴浙江学习先进经验,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市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经过多年摸索、多年努力,逐步形成了公益性、经营性和帮扶性三种推广模式,较好地发挥了政府的主导作用,强化了农技推广的针对性,也兼顾了新技术应用的导向作用。通过积极开展宣传发动、技术培训、试验示范等活动,推广了适用于我市的农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在水稻新品种及其机插高产载培技术、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在蔬菜新品种及其无公害优质栽培技术、穴盘育苗技术、设施蔬菜连作障碍综合防治技术,在畜禽、水产新品种及其集约化饲养技术、健康生态养殖技术等方面收到良好成效,奠定了我市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基础。这其中,农业部门和农业科技推广人员付出了辛勤劳动,通过包村联户、“一村一品”,技术培训等扎实工作,有效推进了农业技术进步,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存在问题

  应该看到,农业人才队伍建设仍然是我市农业农村工作的一项薄弱之处,从市、镇、村,农技人员呈倒金字塔形,基层农技人员严重缺乏。一是镇(街道)农技人员编制偏少,同时,非农专业人员占编超编情况较为普遍。二是基层农技人员队伍不稳,存在随意抽调农技人员从事其它工作,事实上忽视了农技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和专业性。三是基层农技人员逐步老化,年龄老化,知识老化,结构老化,约XX%农技人员超过45岁。四是农技推广经费得不到保障,基层农技单位要兼顾经营创收,人心不稳,精力不够集中。五是农技推广机制也不够完善和灵活,难以适应实际需要。

  三、几点建议

  I.定编,定岗,定责,职责到位,贯彻执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从人员落实开始,人员不落实,一切都是空谈。一是人员落实,定编定岗。疏理一下各镇(街道)农技人员编制情况,尽快恢复和落实到位,做到定编定岗、在编在岗,落实到位后,人员岗位上墙公示。做到这一点,首先市里要有明确意见,明确要求,其次各镇(街道)要有明确态度,明确观念。人员落实是检验各级政府是否真正重视农业的一杆标尺。二是明确职责,职责到位。农技人员岗位职责一定要明确,岗位的技能要求一定要明确,做到人员精干,服务优质,运行规范,有效履行职能。三是明确服务内容,强化绩效考核。明确岗位农技员的服务责任区域、服务对象、服务内容和服务时间,并量化考核指标,将考核结果与奖金分配、职务晋升、职称评聘、岗位续聘等挂钩,有效激发农技人员积极性。

  2.特点、特色、特出,统筹服务。由于农业的多样性,基层农技服务机构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因此可以实行各镇(街道)特出重点,彰显特色,统筹服务。一是各镇(街道)根据自有农技人才专业特长和本地农业产业特点,特出一至两个农业技术重点,强化服务能力,提高服务水平,形成农技服务特色。二是统筹农技服务资源,实现跨区域农技服务。市级统筹协调,各镇(街道)农技服务面向全市,提高服务能力,综合服务资源,提高服务效能。三是形成政府主导的农技推广体系。按照“提高市一级、强化镇一级、发展村一级、延伸户一级”的总体思路,通过理顺管理体制、优化服务条件、完善运行机制、畅通技术渠道、强化队伍建设等措施,建立起市级主导、镇级主体,村级配合,户级参与的“四级联动”农技推广体系。

  3.政府主导与市场化相结合,构建社会化服务体系。坚持以政府构建为主体,以强化公益职能为主导,以开展多元化服务为宗旨的新型农技推广服务体系。一是不断提高和完善上述“四级联动”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能力与水平,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二是充分发挥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生产大户和农业龙头企业的农业技术优势,通过政府补贴、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专业生产组织进行农业技术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倡导成立合作联社、产业联盟、公司+农户等联合联营的生产组织方式,实现专业生产组织的社会化技术服务,可以极大完善、覆盖和提高农业技术服务水平,促进农业技术进步。第三是推进示范园区和标准化建设。通过科技示范园区以点带面,推进农业技术进步,通过农业标准化,推进农业创新和实现高品质、高效益、生态循环和可持续农业发展。

  4.强化人才政策保障,为农业科技进步奠定坚实基础。拓宽思路,完善政策,营造良好氛围,让农业人才引得进,留得住一是镇(街道)农技推广部门运行经费全部纳入当地财政预算,保证农技人员工资、福利和办公设施,实现基层农技人贝留得住。用得上,稳得住,做到爱岗敬业,经费落实是检验各统政府是否真心重视农业的块试金石。二是实行农业科技学培养农技人才,人才定向养策略。通过高考体制规范操作,邦优录取,吸引一本优秀人才进入农技推广领城,收到极好效果。三是强化农业技术和技能培训工作。即加强农技推广人员的再教育培训,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加强农业新技术、新工艺、新品种推广,关健是因地制宜,务求实效。

  5.务实创新,以信息化促进农业现代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要强化农业科技创新驱动作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点很多,科技创新是重要一环,其中,互联网+时代的农业信息化对于农业技术推广尤为重要。充分利用各级政府和农业组织的互联网信息平台、各种服务于农业农村的电子商务平台,对于提高农业的组织化、专业化、集约化水平十分重要,对于全面推广农业技术、提升农业发展水平、扩大农产品销售和增强

  农业核心竞争能力都十分重要。要善于开发新技术、应用新技术,实现新型经营主体与农业社会化服务有机结合,形成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理想格局,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伟大目标。

林下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篇4

  调查地点:淮北市杜集区朔里镇小学

  本次调查以小学的农村教师、学生、家长为主要对象,调查的四个部分分别是:教学问题、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家长问题。其中以教师问题和学生问题为重点。基本环节如下:

  一、调查的目的、意义以及调查方法

  全面推行新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于是出现了很多问题。老师不愿意改变他们已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采访法。通过采访,了解了农村教师、学生和家长对教育的看法及其总体教育状况。

  1.教学问题

  在我们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已无法满足绝大多数家长和学生对教育的要求,他们要求上高中、上大学。有62.5%的家长希望孩子拿到大学以上学历。在回答升高中的原因时,64.18%的学生选择是他们自己喜欢读书,而选择是家长要求的仅为3.49%。由此看来,教育已经受到了家长和学生的普遍重视。孩子们是渴望拥有知识的,知识可以让他们开拓视野,知识可以让他们进一步的高升,知识可以让他们增长见识。当然,农村也是需要人才和技术的。没有技术,人才也是普通大众中的一员;没有人才,技术只能等待有人来驾驽。从调查情况来看,农村小学教育存在着很多问题:教育经费短缺,以至于办学条件和办学效益差,教学设施简陋,教师队伍教法相对陈旧,严重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实施;思想观念落后,教育价值趋向多元化、务实化、功利化,调查发现没有一个孩子表示将来会回到自己的家乡庙台来;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脱离农村实际,人才培养与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不相适应。

  2.教师问题

  在农村,教师的工作量很大,一些老师很不满;尽管近些年来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积极推进实施着新课程改革,但是,当地老百姓认可的还是能真正改变孩子命运的考试分数,升学率也就关乎学校的生存问题,最近几年教育部门出于维护学生权益考虑,对老师限制很多,比如不准打骂学生,不准变相体罚学生,不准开除学生等。然而受社会这个大环境的影响,学生个性越来越强,但是纪律越来越差,暴力倾向突出,打架斗殴时有发生,教师对学生的组织与管理难度也越来越大。于是,老师感到有很大的压力。同时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学校和社会越来越关注学生在诸如被敲诈、勒索、恐吓等人身、精神方面被伤害的问题,这使得老师们经常提心吊胆。农村现有教师队伍中存在许多无心从教的现象,其表现形式主要有:

  (1)跳槽:包括彻底调离教育系统或由村级学校向区、镇级学校转移。跳槽教师多为农村中的佼佼者,这部分人员的离去无疑会降低师资队伍的总体水平。

  (2)厌教:部分学校常规工作管理落实不利,教师敬业精神缺乏、工作倦怠、责任心淡化,不愿钻研教材,对任何形式的教研活动丝毫不感兴趣。近年来各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为了引进和稳定人才普遍重视了提高教师待遇,却往往放松了对教师的思想教育工作,对于不良倾向不大胆批评,造成教师为人师表意识淡薄、见异思迁。

  另外,农村教师水平远远低于城区教师水平。虽说教师整体学历在提高,但大部分的学历是通过函授和自考取得的,正规的全日制本科大学生回来的还是比较少,反而外调城镇的几乎全是骨干教师,他们不愿意呆在农村,是农村的教学条件比较差;随着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不断深入,农村教师队伍的结构已由原来的公办、民办、代课教师变成了全部是公办教师,但是音乐、美术,微机等教师严重不足。就我们学校来说吧,几乎没有一个老师懂音乐,叫他们如何给学生传授这方面的知识呢?懂计算机的人更是没有;老师的年龄老龄化,学校中差不多都是临近退休的老师。

  3.学生问题

  通过和学生们的接触,结合自己的经历,我觉得制约农村小学生学xxx步的主要因素是农村小学生学习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需要不断督促才能认真学习。这方面的原因不能排除心理发展的因素,小学生的学习是无意识的,缺乏主动性,需要家长及其老师的监督指导才行。学生们将学习效果不理想主要归因于学习方法有待改进,老师教的不好,归于外界,没有考虑自身的因素。60%的农村学生一般都要承担部分家务劳动,这就难以保证他们拥有充足的学习时间。此外,农村基础教育条件较差、学习资源匮乏、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落后等问题也严重制约着农村学生的学习。

  4.家长问题

  在农村,家长一般考虑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能不能考上大学?对学生课外知识的了解极大的限制,大多数家长认为课外读物是闲书,废书,看那些书只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对学生的考试没有好处。还有大多数家长没有家教意识,他们认为教育就是在学校读书,学生有问题就是学校教育的问题,把自身置之于外;家长没有教育能力,绝大部分家长最多只是初中水平,而且又不是从事教育职业,就是他们重视家庭教育,其能力也是相当有限的;家庭影响大于学校,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出去,不要像他们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一人三曲的在地里刨食吃。但这些也许是条件、思想上的多种因素的影响吧。

  三、解决农村小学教育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结合调查情况以及自己的想法,我认为,要解决农村教育问题,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改善教师待遇,改革教育系统的人事制度,营造一个合理的、高效的竞争环境,解决“教师行为滞后”问题。解决“教师行为滞后”问题的有效办法:提高教师的工资,为他们提供接受继续教育和进行终身学习的经济保障;改革教育系统的人事制度,保证教师考核的公开性、公正性、科学性,营造一个合理的、高效的竞争环境;提高继续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质量,改变当前继续教育中的形式主义和低效局面。

  第二、解除封闭传统体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改革学校管理机制和教育教学方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第三、加强教育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不断充实教师队伍数量。吸引更多的具有专业知识的高学历高素质的教师,比如现在正在进行的特设岗位的教师到偏远地区支教。

  目前,农村希望小学普遍存在经费不足问题,国家拨款只能满足维修校舍和购买必需的办公用品的基本需求,许多村不仅没钱添置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就连维持正常教学运转所需资金都缺乏。资金不足导致了硬件设备的匮乏,大部分村级小学存在用地狭窄,教室破旧,没有体育、音乐、美术教学设施,教师宿舍紧缺,厕所条件简陋等问题。大部分学校仍然是黄泥地,下雨后到处都是泥浆,学生活动和上厕所都很不安全。

  农村小学师资匮乏的问题也相当严重,特别是30-50岁的中年骨干教师和音乐、体育、美术、英语学科专业教师极度紧缺。目前大多数乡村小学以20-30岁的年轻老师和50岁以上的老教师为教学主力军,但年轻教师经验不足,老教师知识结构老化与现代教学理念脱节,两者难以适应现代化的教学要求。

  此外,缺少专业的音体美教师,大部分学校采取“复合型”的教学,即由一位教师同时担任几门课程教学,但一名教师将5门以上的课程全部以高质量教授是基本不可能的,且大部分老师只擅长语文或数学教学,学校的音体美课程形同虚设,教学质量大打折扣。既便如此,乡村小学还要面对优质师资的流失问题。目前农村学校的条件和待遇都无法留住优秀的教师,好老师都会争取调到县级以上的学校任教,越优秀的教师从村校流失的可能性越大。

  学前教育和家庭教育的缺失问题也不容忽视。调查发现,大部分学校没有条件开设学前班,因而使得该校学生的学前教育处于真空状态,为以后的教学造成了很大困难,最终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素质的提高。而且当前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达到80-90%,“留守儿童”多由爷爷奶奶照顾,他们都没有能力给予孩子学习上的辅导,对孩子也比较溺爱,无法与学校教育相互协调,为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受教育环境,这给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

  朔里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前景:充实义务教育。巩固“两基”成果,提高质量,在保持两基现有成果的基础上,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形成完善的义务教育体系和制度,普及义务教育的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年;发展学前教育。重视儿童早期教育,重点发展学前教育,使绝大部分乡村儿童都能接受多种形式的学前教育,为小学阶段的学习做好准备。

林下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篇5

  为了进一步规范林权流转行为,深入贯彻执行《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以下简称中央《决定》)及中国共产党xx省委、xx省人民政府贯彻中央《决定》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xx省《实施意见》),探索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新的模式和途径,促进我省林业可持续发展,资源林政管理处组织开展了我省林权流转情况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我省林权流转的基本情况

  林权流转既是开展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和发展非公有制林业的重要内容,又是实现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和发展非公有制林业的主要途径,我省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中央《决定》和xx省《实施意见》发布以后,围绕深化林业体制改革,林权流转势头迅猛,取得的成效明显。通过林权的合理流转,使林地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使资源配置得以优化,在一些地方出现了“资源增量、农民增收、社会增效”的“三增”局面。

  (一)林权流转的主要内容

  我省林权流转的重要内容包括林木所有权流转和林地使用权流转,以及林地使用权和地上林木所有权同时流转。其中,以林地使用权的流转为主,尤以宜林荒山、荒沟、荒滩、荒丘、荒沙等宜林荒地和渠旁、路旁、沟旁、河旁等宜林四旁隙地的使用权为多。如洛宁县早在1993年就出台了《关于出让“四荒”使用权,加速“四荒”开发的决定》和《关于出让“四荒”使用权的实施细则》。1995年以后,*、*、*、*、*等地市委、市政府相继制定下发了关于开发治理“四荒”,拍卖、承包其使用权的意见或决定,*县、*县、*县等许多县(区)也出台了相关决定或具体的实施办法。

  (二)林权流转的发展过程

  我省的林权流转行为,始于二十世纪80年代后期,是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由农户承包自主经营,平原地区的农田林网和农林间作的树木,实行树随地走,作价转让给农户经营,林木所有权发生了流转;山区大面积的集体林、果园由懂经营会管理的农民接手承包,林木连同林地使用权一起发生流转。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随着农村土地改革的不断深入,尤其是“四荒”的开发治理,农民投资经营林业的积极性越来越高,从开始承包几米的路段、河段,发展到承包经营一条路、渠或一条河段;从承包经营几亩、几十亩林地发展为买断几百亩、几千亩的荒山经营权;从小片荒山荒坡开发利用发展到以林为主的多种经营。随着林业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经营方式的不断更新,林地使用权流转的规模也不断扩大,涉及面不断拓宽。《森林法》的修订、《森林法实施条例》的实施、中央《决定》的出台,使林权流转保持着持续发展的局面和良好的发展趋势。

  (三)林权流转的主要形式

  1、拍卖

  拍卖是指依照有关规定对林地进行资产评估,确定底价后,举行拍卖会,由买方竞价,报价最高者中标,与卖方签订合同(协议),出资买断一定时期的林地使用权或林木所有权,并在林业部门统一规划的基础上自主经营管理,收益全部归中标人的流转形式。在拍卖过程中,允许各类投资主体跨地区、跨行业竞标购买,同等条件下本地人员优先。这种形式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比较受群众的欢迎。且这种形式转让,一般成交价都要高于底价,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实现国家或集体森林资源资产的价值。

  2、承包经营

  承包经营是指按照有关规定,当事人双方协商一致,签订林地承包合同,由承包人按合同约定向发包人支付承包费用,取得林地使用权,自主进行植树造林、经营管理,收益完全归承包人所有的流转方式。承包经营中,承包方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农户、法人单位或合伙组织。承包经营是起步最早的一种林权流转方式,也是实践中应用较多的方式之一。

  3、联合(合作)经营

  联合(合作)经营,是指由多个投资主体以土地使用权、林木经营权、资金、劳动力、技术等作为合作条件,从事林业生产经营,收益按比例分成的经营方式。联合(合作)经营主要是通过民主协商,以联办合作的形式进行经营管理。如鲁山县赵村乡国贝石村布朗李园艺场,经营面积1000亩,*市房产局职工王保宪以30万元资金入股,国贝石村以土地、劳动力入股,林业技术员以技术入股,建立董事会,联合经营管理。

  4、林木认领托管

  所谓“林木认领托管制”是指:托管公司首先通过承包等方式取得国有或集体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然后面向社会吸引自然人(主要是城市市民)、法人及其他社会组织自愿认领一定面积的林木,获得其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再由认领者将其所认领的林木委托给托管公司进行专业化、集约化经营管理至采伐的一种林权流转形式。委托方按照协议约定的价格和付款方式向托管公司交纳托管费用,托管方按照专业化水平对所托管的林木进行集约化管理,并确保林木生长量达到约定的蓄积,此种林权流转形式20*年起在我省新兴。

  二、林权合理流转产生的积极效应

  (一)拓宽了林业投资渠道,增加了林业投资主体

  随着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的深化,林权流转的加速,全社会投身林业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亦随之高涨,非公有制林业形成并迅速发展,林业建设资金的来源打破了过去长期依靠政府的局面,林业建设主体实现了由过去单一行业建设项社会多元化参与的转变。以桐柏县为例,1999年以来,全县非公有制林面积达18.5万亩,占全县五年来造林总面积的67%,参与经营的企业、单位、个人2452家,累计吸引投资3800余万元,占同期全县林业总投资的70%。

  (二)盘活了林业资产,优化了资源配置

  在林权流转前,宜林荒地、四旁隙地等长期闲置不用,或分配给无力经营者,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土地作为生产力要素,其使用价值难以实现,形成死滞资产。同时,社会上一些闲散资金没有找到合适的投资项目,因无政策和资金的支持,林业上一些技术人员和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没有施展的空间。通过林权流转,实现了林地资源、资金、劳力、技术等各种林业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活了资产,富了群众,稳定了社会,发展了林业。

  (三)扩大了有林地面积,增加了森林资源的总量

  投入的增加、资源的优化组合必然地带来了资源量的增加。仅就桐柏县而言,1999年的有林地面积为118万亩,目前,已增加146万亩,森林活立木蓄积量从116万立方米增加到13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由原来的37.8%提高到42.1%。

  (四)提高了造林质量,有效保护了资源

  俗话说:“三分造,七分管”,是说造林不易,管护更难。过去植树造林产权收益不明确,群众积极性差,造林成活率低,管护困难,“年年造林不见林”。通过林权流转,明确了产权,保证了收益,“谁造谁有”的政策落到了实处,广大林农有了实实在在的拥有感,造林护林积极性极大提高,前期造林舍得投入资金选良种、栽壮苗,高规格高质量栽植,后期管护精心浇水、施肥、防治病虫害,“象种粮一样育林、象管田一样管林”。在自己加强管理的同时,还积极学习林业法规政策,加强了对他人毁林的防范,乱砍滥伐等现象明显减少,资源得到了较好保护。

  (五)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增加了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

  林权的合理流转,促进了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紧密结合。经营者为了提高生产力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积极与林业科研单位建立协作依托关系,大力引进和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促进了林业科技进步,加快了林业科技建设步伐。如桐柏县,近五年来,共引进优良树种15个,良种接穗(芽)100万节,推广优良品种58个,应用新技术、新成果36项,造林成活率、良种率均在95%以上,科技成果转化率达50%以上。

  (六)增加了农民收入,培育了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

  以经济利益为驱动的非公有制林业,使经营者将追求最大经济效益为目标,围绕市场进行生产和经营,根据市场供求信息调整产业结构和树种结构。在实现了自身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成为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据对桐柏县的调查,全县依靠发展非公有林业经济脱贫致富的农户达2000余户,占全县脱贫农户总数的30%。

  (七)开辟了一条就业途径,减轻了政府压力

  经营“绿色企业”,风险小,效益持久,为机关富余人员、企业下岗职工及城镇无业青年提供了就业、再就业门路,也为一些单位和企业兴办经济实体、走兴林致富开辟了新的途径。如桐柏县风扇厂下岗职工杨某,在朱庄乡购买荒山200亩,发展以板栗为主的经济林,并在林间套种中药材及牧草,每年收入达2万元以上,依靠林果业摆脱了困境;义马市煤业集团下岗工人王小锋,承包荒山1000亩栽植经济林,实现再就业,被评为非公有制林业的好典型。

  (八)带动了林业产业的发展,次金了区域经济进步

  通过林权流转,森林资源的增加带动了林业产业的发展,木材加工、林产品加工、花卉经营等,陆续形成一些地方的支柱产业。灵宝市农民罗眼科,从1993年起承包荒山4万亩,自筹资金1000万元,建成了目前全省最大的连片杜仲基地。他依托西北农大等院校,山上建基地,山下办工厂,实行综合开发。罗眼科的兄长罗来科承包荒山6000亩,投资150万余元,嫁接梨枣、雪枣等15万株,成立了来科枣业有限责任公司,实行种植、贮藏、销售一体化,现每年产干鲜枣10万余斤,产值达50多万元。

  三、林权流转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有关法规政策相对滞后

  这里所说的相关法规政策包括两个大的方面:一是以建立具体完善的林权流转制度,规范、引导林权流转行为为内容的法规政策,二是以森林资源合理保护利用管理为内容的法规制度。

  第一个方面,1985年,国家体改委、林业部颁发的《林业经济体制改革总体纲要》中提出要建立明晰的产权制度,规定“遵照林木所有权与林地使用权一致的原则,进行林木所有权及林地使用权的有偿转让”,提出了林权流转的要求。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关于治理开发农村“四荒”资源进一步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中,要求要合理安排农、林、牧、副、渔各业生产,实行家庭或联户承包、租赁、股份合作、拍卖使用权等多种方式治理开发“四荒”,规定了对宜林“四荒”使用权的有偿流转。

  1998年4月29日修改后的森林法,增加了第十五条,规定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及其林地使用权、采伐迹地使用权以及国务院规定的其他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依法作价入股或者作为合资、合作造林、经营林木的出资、合作条件,同时指出“不得将林地改为非林地”、“除本条第一款规定的情形外,其他森林、林木和其他林地使用权不得转让”。以法律的形式,对林权流转作出了原则性的规定。20*年,中央《决定》中也提出:“在明确权属的基础上,国家鼓励森林、林木和林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各种社会主体都可通过承包、租赁、转让、拍卖、协商、划拨等形式参与流转”。应该说林权流转已是于法有据了。但相关的配套法规政策滞后,缺乏规范具体操作的行政法规,致使林权流转中还存在着操作普遍不规范等问题。

  第二个方面,由于在林权流转中,大多数投资者主要追求的是经济效益,而我国的森林分类经营工作刚刚起步,现行的资源保护管理法律法规还不是建立在分类经营的基础之上的,各项管理制度如采伐制度等还停留在旧有的框架内,造成林木经营者经营上的约束性,客观上对林权流转产生了不利影响。

  (二)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制度不健全

  其主要表现为:一是没有执行统一的评估标准、方法,二是没有法定的评估机构,同时,国家关于评估机构、人员资质的现行规定也与实际工作需要脱节。在已经开展的林权流转中实施的资产评估,多为有各方代表参加的合议性的评估,虽具有一定的公开性和合理性,但缺乏法定性、准确性和科学性。还有相当一部分流转没有进行资产评估,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国有资产和集体资产的流失。如某国有林场,通过不很公开的协商,将本林场3500余亩林地全部承包出去,承包期20年。协议中将现有林木资源无偿交给承包方经营,待承包期满,承包方也无偿将林木资源交给林场。字面上好似等资源交接,但实际操作起来远非如此,林场现有林木资源,多为中、近熟林,其价甚巨。若采伐后转租别人耕作、木材收入和地租收入两得,快到期满时再造林,还场以幼林,则国有资产流失的结局不可挽回。

  (三)操作不规范,缺乏有效监督机制

  在林权流转过程中,有的没有依法实行公开;有的发包时没有依法召开群众大会或代表大会;有的合同条款不完备甚至是没有书面合同。不规范不仅表现在程序上,有些在实体内容上,也有不妥当甚至是违法的情况,如超出法律规定的流转范围实行流转、超出法律规定的权限约定双方的权利等。除了部分流转合同依法进行了公证以外,林权流转普遍缺乏监督机制。如在我省新兴的“林木认领托管”公司,在经营和宣传中,均存在有不同程度的不实之词和误导之嫌,他们假借有关主管部门和科研单位的名义,夸大宣传其经济效益,错误宣传《林权证》的性质和效力而分散委托人对托管协议的关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双方签定的合同中,有关条款不严谨、不完善,投资人一次性投资后,对公司执行合同情况缺乏约束与监督,不能及时有效地发现和应对该公司可能出现的违规甚至违法行为。将可能酿成经济纠纷甚至社会事件。

  (四)政府干预多,服务不到位

  目前,全省的林权流转基本上是地方政府及其部门推动。有的地方对流转方式实行“一刀切”,强令在一定期限内完成所有宜林荒地的拍卖,重数量不重质量;有的地方甚至对经营者种什么树种、林种作出规定、强行实施,侵犯林农经营自主权;有的地方随意撕毁原来的承包合同,强行将已经承包的林地收回,再进行“拍卖”。竞标者主要是本地农民。虽然也有跨区域投资者,但在流转规则、成交价格等方面,以县域为单位,各地存在较大差异,全省尚未建立信息丰富的交易平台从而培育流转价格具有参考意义的市场。

  据了解,目前仅“xx省技术产权交易所有限公司”(**年9月1日成立)的经营范围中有代理林权交易的内容,尽管自行制定了《xx省技术产权交易所林权交易实施细则(暂行)》和《xx省技术产权交易所活立木托管暂行办法》、《xx省技术产权交易所林权证明托管办法(暂行)》、《xx省技术产权交易所林权交易信息披露规则(试行)》,但仍处于萌芽的状态。从长远来看,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不能满足进一步推进林权流转工作的需要。

  四、促进林权合理流转的途径

  (一)在较高层次上完善相关立法

  如前所述,法律法规的滞后已成为林权流转中的主要问题,对投资者来讲,需要一个具备较强操作性的具体规定,进一步规范流转的原则、范围、方式、程序、监督、管理,进一步地明确流转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对政府职能部门来讲,需要明确其法定职责,确定其管理和服务的方式和内容。而这些内容,从我国现行的有关立法规定和行政管理要求来看,不是哪个部门或地方政府文件所能够规定的,有些内容甚至是地方性法规也不能作出规定的,如前所述的流转范围问题、资源评估机构及人员资质问题、采伐管理问题等,必须通过修改《森林法》或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才可得以实现。

  (二)建立完善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制度

  各种形式的流转,都应当建立在科学规范的评估基础上,合理确定底价,才能保证流转依法有序进行,实现盘活森林资源资产、促进林业建设可持续发展。建立完善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制度,一是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编制科学合理的参数表和各主要临终的评估细则,规范和完善评估技术、评估方法;二是要根据《行政许可法》等法律、法规的要求制定科学、可行的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和人员资质认证办法,解决目前有关资质规定与实际工作要求相脱节问题;三是要加强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和队伍建设,满足工作需要。

  (三)搭建林权流转平台,培育和完善森林资源交易市场

  要真正将林权流转推向深入,就应该在保证国家生态安全和生态建设发展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引入市场机制。要按照市场经济运营的要求,结合森林资源资产的固有特点,培育和完善森林资源市场,一是要有大量能够在价格上进行量化的待转林权;二是要有畅通的信息收集和发布渠道;三是要有完善的服务体系,包括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机构、林权流转中介机构的建设等;四是要有完善的市场监督保障机制。

  (四)准确定位,合理发挥政府及林业主管部门在林权流转工作中的作用

  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要依照法律规定和市场经济运营规则的要求,明确其对林权流转的组织、指导、服务、管理、监督等职能,做到既积极推进,又充分尊重群众意愿;既严格管理又不干涉经营者的经营自主权;既加强监督又全面提供服务,充分、合理地发挥职能作用。尤其是林业主管部门,既要加强相关法规政策的宣传咨询,又要积极开展实际工作的调研;既要认真进行规划设计,又要搞好技术服务;既要大力指导评估机构、队伍的建设,又要加大对破坏森林资源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以促进我省林权流转工作的依法、有序的开展。

林下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篇6

  密切联系群众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调查研究就是了解情况、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密切联系群众和调查研究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顺利完成工作任务的前提和保证,只有密切联系群众,调查研究,才能真正了解群众的意见、愿望、要求、情绪和觉悟程度,才能总结经验,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知识,才能产生正确的思想、意见、计划、办法,才能达到最终为人民服务的目的。

  第一,密切联系群众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调查研究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对干部健康成长的基本要求。

  权力来自人民,领导干部所谋之事,必定是体现群众意愿、赢得群众拥护之事,这就需要领导干部通过调查研究这项基础工作,把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工作的核心任务,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把准群众需求的脉搏。这就要求领导干部要带着问题,带着群众最现实、最直接、最希望解决的问题去基层调研,急群众所急,努力做到问题在一线解决、成效在一线检验。只有参加到群众生产实践的第一线深入调查研究,形成一批高质量的、有决策参考价值的调研报告,才能不断开拓进取,当好参谋。如果没有艰苦奋斗,吃苦耐劳和自强不息的精神,热衷于闭门造车,凭想当然办事,是决不能产生好主意和好办法的。

  第二,密切联系群众和调查研究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切实提高为民服务的能力和本领,坚持走密切联系群众路线,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推进党的作风建设。领导干部在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技术知识的基础上,重要的是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温暖送到老百姓尤其是困难群众和少数民族群众的心坎上,只有这样才能集中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找到办实事办好事的办法,切实解决群众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实际困难。例如我省农牧区人畜饮水困难一直是省委省政府十分关切的问题,人民群众将人畜饮水工程称为“德政工程”、“民心工程”。许多地方生存环境恶劣,降雨量少,蒸发量大,且降雨季节与用水季节严重错位。为解决群众的疾苦,我省水利部门工作人员多次到现场实地考察,通过群众参与,反复论证,终于找到了切实可行的改水方案。所以说调查研究要在深入上下功夫,要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向基层干部群众学习请教,感受他们的酸甜苦辣,勇于跳出小我,服务大众,做到深入调研不分心。

  第三,密切联系群众和调查研究是对客观世界正确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前提。

  领导干部对客观世界调查研究的目的,就在于认识并利用客观世界固有的规律来为人民服务。但如果不走群众路线,不深入实际,不直接接触客观世界,不搞调查研究,而是仅凭书本知识,凭想象,就不可能如实地反映客观对象的本来面目,也就无从改造客观世界。要避免“班子定调子,办公室想点子,下去找例子”和“决策拍脑袋,领任务拍胸脯,失败拍* 股”的做法。在调查研究之前,可根据以往的材料和经验事先确定研究计划和工作思路。如果调查的材料与事先确定的观点发生冲突,那么应该随时修改观点,而不是修改材料,否则就会出问题,就会陷入官僚主义。

  第四,密切联系群众和调查研究是实现综合能力全面提高,顺利完成工作任务的保证。

  领导干部应以科学的态度全面地认识客观世界,而决不能深居简出,逃避现实,闭目塞耳,否则就会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或“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的错误。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应尽量详尽占有与调查对象有关的一切材料,而不能依据部分材料就断然下结论。如国家对我省三江源和广大牧区生态建设十分重视,但青海的地形地貌、气候、水资源、草地、荒漠化、动植物以及历史沿革、民族宗教、风土人情等许多方面均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不仅仅只能靠一般性的技术问题来解决,还涉及多部门的合作和协调问题、信息和公共关系问题,因此,正是有了决策者们深入实际,全面调查,综合群众的集体智慧和意见,才能协调好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共性与特殊性、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做出符合青海实际情况的切实可行的生态环境保护方案,取得了今天的成绩

  第五,密切联系群众和调查研究是实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智慧之源和力量之源。

  只有投身到实践之中,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接受人民群众的再教育,才能把自己原有的认识与客观实际相对照,才能检验认识是否与客观实际相符合。特别是易地工作、岗位改变等工作条件发生转变的时候,面对新的工作对象,只有通过走群众路线,调查研究,深刻认识新工作对象中矛盾的特殊性,逐渐掌握特有的规律性,才能对自身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等要素进行重新排列组合,才能保证主观与客观相统一,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如前些年在制定“三江源”生态保护措施时除考虑工程措施外,也综合考虑了民族特点和宗教信仰以及法规建设和保障体系。对于网围栏措施,不但考虑到植被的恢复,还考虑到动物的生长、繁衍和迁徙,这就是注重调查研究的结果。因此要将科学技术应用到实际中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必须密切联系群众,充分认识调查研究的重要意义,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把工作做好。

林下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篇7

  为深入了解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情况,提出有助于服务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意见建议,区政协科经委在分管副主席带领下,于近期开展了专题调研活动。调研组一行赴区现代商贸业发展办公室听取了我区商贸业发展的专题汇报,召开相关座谈会,邀请区发改局相关领导对我区现代服务业作通报说明,并结合前阶段实地考察中发现的问题,在讨论分析的基础上形成本报告。具体情况如下:

  一、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xx区政府坚持以调整经济结构,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为突破口,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在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通过各职能部门和镇街的共同努力,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取得了重大进展。今年上半年,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47.75亿元,增长10%,占全区生产总值的31.5%;三产投资结构得到调整,今年1—8月份,全区限额以上服务业完成投资74.6亿元,占全区限额以上总投资的76.83%,服务业投资成为全社会投资增长的主动力;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9.39亿元,同比增长15.9%,增幅比1-7月提高1.4个百分比。其中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35.47亿元,同比增长10.5%、旅游业也保持较好发展态势,上半年,增加旅游收入12.38亿元,同比增长18%。总体来看,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后劲十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造条件,服务业发展环境不断改善

  今年以来,区政府先后完成了《xx区服务业发展规划》、《xx区都市休闲区发展规划》、《xx区旅游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启动xx大道、104国道沿线“退二进三”及专业市场整合提升规划和xx市xx区商贸流通与商业网点发展规划编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xx区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xx区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管理办法》及《xx区xx年度服务业发展目标考核办法》等政策文件,明确了服务业发展的基本思路、目标任务,提出优化市场环境、用地、资金、人才等要素保障措施,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二)合理部署,服务业重大项目不断推进

  积极探索并实施“退二进三”政策,黄河皮革、泰恒建材城、天宇高邦、美福食品等企业的“退二进三”工作重点推进,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调整,现代服务业被提到优先发展地位;采取多项措施盘活现有存量资源,着力对xx家具市场和xx装饰材料市场进行改造和提升,逐步形成以“家”为主题的专业市场;紧紧抓住xx新城崛起有利时机,加快站前商贸区、新城中心商务区、总部经济园、大西洋购物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以项目建设推进新城现代服务业发展;全面加快实施都市休闲旅游项目,茶山文化一条街立面改造已完成,塘河文化主题公园完成投资额5635万元,旅游资源得到进一步优化;启动大学科技园、xx文化创意园等前期工作,潘桥物流基地建设有序推进,现代服务业态不断丰富化、多样化。

  (三)多措并举,招商推介力度不断加强

  转变政府职能,采用各种措施方法,主动出击,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南湖、站前等已有6个地块完成出让或正在签订预申请协议,出让金达41多亿。南湖城市综合体商业部分拟引进华润万象城,打造国内一流地标性大型商业综合体。从近年招商工作情况来看,现代服务业在招商引资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引进的项目产业结构也更趋合理。

  (四)利用优势,服务业集聚示范作用不断形成

  利用xx的产业特色,充分发挥服务业的集聚示范作用,引导龙头企业和优势项目申报省级以上服务业重点项目,争取服务业省级重点项目引导资金,努力提升服务业发展质量。xx总部经济园被列入首批省级服务业集聚示范区,森马集团的营销模式被评为全省服务业十大创新示范企业,华中科技大学xx先进制造技术研究院建设项目被列入省服务业重大项目,通过这些项目,引领现代服务业集聚化、品牌化。

  二、存在问题

  一是服务业规模小,结构差。我区服务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仅为35%,列全市倒数第二,远远低于全省43.1%和全市44.1%的平均水平。据税收统计,当前我区服务业企业除几家工业企业生产性服务业分离缴纳的税金稍具规模外,其余企业大多规模小,档次低,经营领域不宽,综合竞争能力不强。全区获得市级以上商号的企业仅“一鸣”蛋奶一家,纳税在一千万以上的企业仅2家,纳税三百万以上的企业也仅9家。从我区服务业内部结构来说,目前仍然以传统服务业如餐饮、农贸市场、超市等为主,现代服务业相对不足,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很不够,全区纳税50万以上的企业中,生产性服务业只占29%,比例明显偏低。

  二是城市化进程慢,相关配套落后。近年来,我区虽然将城镇建设列为工作重点,出台系列措施,以攻坚的态势全力推进,但总体上看,城市化进程依然缓慢。由于规划前后沿承、贯通不够,以及一些规划变动调整过大等原因,给一些项目的进展、公共设施的配套建设等工作造成了难度,“有区无城”的状况从根本上没有得到改变。同时,人口的集聚问题、产业的支撑问题也给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一些大的服务业,因相关配套设施缺乏,致使发展缓慢。如xx新城建设步子慢,大西洋购物中心等服务业仍处在不温不火之中,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三是政策扶持不够,投入少。对于服务业各个行业项目的推进力度不大。吹台山等旅游项目没有得到大发展,大罗山违章建筑、生态保护等工作依然不能有效解决;当前潘桥国际物流中心、南湖城市综合体等项目因规划调整、土地限制等原因推进困难;大学科技园因相关规划交叉影响,目前仍在协调过程中;崎云度假村、仙岩大酒店因土地政策落实不到位,无法进场施工和挂牌。对外招商引资和项目引进的政策比较滞后。现有政策在扶持现代服务业发展方面作用欠佳,尤其是用地、减税等手段不灵活,对企业主、商家的吸引力不够,如德邦物流企业因缺乏优惠的政策支持而改变在xx设立区域总部的设想。引导资金相对较少。今年上半年,区政府出台了《xx区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管理办法》,每年投入一千万用于专项奖励,但与庞大的服务业项目相比,与周边兄弟县市区的投入相比,扶持资金显然不够。

  四是管理体制不完善,效果欠理想。据调查,目前牵头管理我区现代服务业的有好几个部门,其中,现代商贸服务业办公室、发改局、经贸局等部门分别承担现代服务业的某些管理职能,“多头管理”的格局造成一些项目规划调整难、审批手续繁琐、项目施工进展缓慢等,影响了现代服务业健康、规范、有序的发展。

  三、我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基本思路

  (一)以加快新型城市化进程为抓手,加快现代服务业大发展

  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进程,需要人口的集聚、基础设施的完善与强劲的产业支撑,而强劲的产业支撑来源于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因此,服务业的发展是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在推进新型城市化建设过程中,要突出重点区域发展。城市中心区要加快安置房、经济适用房、优质商品房等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大力推进行政管理中心、“两馆四中心”、文化广场等一批公共服务项目建设;以xx城市中心商务区建设为重点,大力扶植商务楼宇经济发展,努力培育若干座税收超亿元楼宇;以大西洋购物中心为依托,全力提升现代商贸业发展,着力形成高端商贸服务区。加快新火车南站建设。通过沿中央大道两侧商业地块开发,并与xx新城商务区相连接,全力打造站前综合商贸区。积极营造“沿山、沿路、沿河”的服务业发展带。通过沿温瑞大道、104国道、xx大道、轻轨1号线等交通要道老市场的改造提升和新市场的规划新建,形成现代商贸集聚带;依托塘河、大罗山等山地资源,大力发展生态休闲旅游带。同时要积极加强各镇街配套基础设施的改善,加强商业网点的建设与发展,全力推进我区现代服务业从面到点的提升。

  (二)以实施“优二兴三”战略为重点,力促现代服务业大提高

  我区是一个以制造业为主要产业的城区,传统工业低小散特点明显,高污染、高耗能严重。当务之急是要积极实施“优二兴三”战略,加快工业转型升级。要积极借助xx市大学科技园平台,对现有工业企业进行认真的研究分析,按照禁止一批、淘汰一批、控制一批、鼓励一批的原则,着重对高污染、高耗能的产业进行淘汰,并通过科技、研发的方式对某些基础好的企业进行再改造、再提升与再发展;要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努力形成以“创新、创意、创业”为主题,以科技、研发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促使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从而使工业、服务业双剑并举、两轮驱动。

  (三)以促进内部结构调整为动力,速推现代服务业大提升

  服务业内部结构是否合理是影响服务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前我区服务业基本以生活性服务业为主,生产性服务业、新兴的服务业比例极低,结构相对失调。因此,区政府要出台措施,采取“分离发展一批、引进移植一批,整合提升一批”的方式,着重在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新兴服务业方面做更多积极有效的探索。要围绕培育消费热点,重点推进现代商贸业、都市休闲产业等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围绕推进工业转型升级,优化发展现代物流业、金融保险业等生产性服务业;围绕推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重点推进文化创意产业、楼宇经济、电子商务等新兴服务业发展。要着力对传统的服务业进行质的提升。通过对传统服务业,如餐饮服务业等,融入新的、时尚的服务元素,增强其企业竞争力,使其健康持续发展。同时要进一步做好服务业品牌建设,工商、质监、发改等有关部门要制定服务业品牌培育计划,积极推进品牌培育工作,形成龙头企业,发挥效应,不断提升我区现代服务业总体水平。

  (四)以创新政策为突破口,构建现代服务业大平台

  一个完善的、优惠的政策是吸引投资,促进项目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现代服务业得以发展的强大动力。区政府要在前期制定一系列规划、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有关政策,特别是要逐步对现代服务业的每一行业进行政策上的扶持。根据当前商贸业发展的情况,要建立商贸业扶持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区商业网点发展规划要求,列入区重点商贸业建设项目、先进业态项目和商贸企业设施改造、电子商务等项目奖励,培育组建若干个大中型连锁企业集团;积极探索楼宇经济和总部经济的政策措施,大力推进产业集聚生产性服务公共平台建设,加大省级重点服务业集聚区总部经济园的后续管理力度,把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纳入规范、有序和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打造现代服务业集聚大平台;要灵活出台有关服务业的各项税费减免政策,对重点领域的服务企业,按其缴纳的税额,酌情给予一定比例的奖励;要在服务业用地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上、投融资政策上给予更多的优惠;要通过策划高峰论坛、推介会等形式,向国内外大型知名企业宣传推介xx的发展趋势,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引进的力度。要科学灵活地利用民间资金,适当参与到我区旅游休闲行业建设中来,在弥补政府资金的不足的同时,进一步促进休闲经济的发展。

  四、具体意见建议

  (一)建立健全现代服务业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

  目前,区商贸开发办是我区商贸业开发建设的责任单位,但因人手不足,编制不够,给相关工作带来了一定影响。同时因为区经济协作办、发改局、经贸局、外经贸局等部门分别承担着我区商贸发展的部分职能,客观上造成部门之间不能很好的形成合力,根据实际,建议区委区政府从有利于工作的角度出发,结合本次机构改革有利契机,将有关部门中的相关科室进行合并整合,成立一个专门负责我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正科级部门,集中管理职能,加大协调力度。

  (二)完善解决有关规划的制定与落实问题

  一个完善、科学的规划是全面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前提条件。建议区政府要在已有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协调好有关规划的制定与落实问题。首先要加快对《xx区商贸流通和商业网点发展规划》编制的验收与实施,加快对我区物流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并注重在各功能区规划修编时能充分融合商贸业和商贸网点的规划。其次是要抓紧做好梧白片三个规划的有机整合,即xx区梧田片xx大道、104国道沿线“退二进三”及专业市场整合提升规划,大学科技园规划和梧白功能区规划,明确大学科技园的定位,为新兴服务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三)科学合理地编制重点项目的规划与建设工作

  潘桥国际物流基地是我区现代服务业中一项重大的内容,随着我区区位优势、交通优势的显著提升与xx大都市建设的迫切需求,建设一个融货运与配送为一体的综合物流服务园区是符合发展趋势的明智决定。根据规划要求,打造国际性物流基地需要2300亩用地,但目前,由于规划调整原因,原用于物流园区建设的1320亩土地因部分调整为商住用地和农房集聚改造项目,剩余的650亩土地(含农用地120亩)无法满足国际物流园区的发展需要。因此,建议区政府争取年底前落实120亩农转地,尽快使一期项目上马施工,并在保证一期用地650亩的基础上,从物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灵活运用西面大片闲置地的资源,将其确定为二期用地,将陈蕉路以南、过境路以北、站东路以西、铁路以东的原规划中的800余亩市场用地确定为物流基地的三期用地,从而为打造浙南一流的物流基地,满足物流园区未来发展作积极准备,避免出现“零打碎敲”的xx现象。

  南湖建设地块是我市未来城市的次商圈,对周边区域商贸的带动与城市形象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此次调研中,我们通过走访街道、部门,拜访相关专家后,了解到南湖建设地块的整体规划布局在去年底已基本完成,但近期又要作较大的调整。关于调整中的规划布局是否更具科学合理等热点问题,有关方面争议很大。因此,建议区政府在尽全力打造高品位的华润万象城的同时,要慎重考虑南湖地块的整体规划布局问题,要尽量体现规划的严肃性;要充分听取专家的意见,在认真、周密地进行论证的基础上,合理规划,科学定位,确保南湖城市综合体能健康、顺利地发展。

推荐访问:林下 调研报告 经济发展 关于发展林下经济的调研报告 林下经济情况汇报 林下经济发展的调研 林下经济发展情况工作汇报 林下产业发展情况报告 林下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 林下经济调研简报 林下经济汇报材料 林下经济报告范文 林下经济总结

版权所有:kk秘书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kk秘书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kk秘书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闽ICP备1802878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