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kk秘书网>范文大全 > 教育整顿 > 【教育规划】上海市杨浦区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范文精选】

【教育规划】上海市杨浦区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范文精选】

时间:2023-06-06 12:40:14 教育整顿 来源:网友投稿

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3年)“十三五”时期,是上海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五年,也是杨浦深度激发区域科教创新活力、全面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和万众创新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育规划】上海市杨浦区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范文精选】,供大家参考。

【教育规划】上海市杨浦区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范文精选】



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


20162020年)


“十三五”时期,是上海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五年,也是杨浦深度激发区域科教创新活力、全面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和万众创新示范区的五年,更是杨浦教育深入推进整体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高水平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关键五年。为了确保杨浦教育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根据国家、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方案》及《杨浦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发展规划纲要建议》的精神,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期间杨浦教育发展回顾

(一)教育发展取得的成效

杨浦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充分发挥“三个百年”的资源优势,“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中的目标已经实现。“十二五”期间,通过了上海市政府对杨浦教育现代化的综合督政,通过了教育部对我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评估认定,被国务院授予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单位,被市教委确定为“上海市整体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实施完成了两轮基础教育创新试验区工作。

1.秉持优先发展战略,优化教育发展基本公共服务

“十二五”期间,财政教育经费共投入960738.88万元,财政拨款由2011年的165055万元增长至2015年的216203.88万元,年平均增长率达6.98%,确保了教育财政拨款、生均教育经费、生均公用经费、教职工人均收入逐年增长。全区各类学校生均教育经费、生均公用经费达到全市中上水平。

五年间,共投入建设资金近 8.5亿,新建、改扩建学校 20所。截止2015年底,教育资源土地总面积达187万平方米,建筑总面积达136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量达27亿元。教育信息化以“5520”工程为抓手,努力构建公共服务平台,深入推进“创智云课堂”项目。通过五年的建设,杨浦教育环境不断优化,学位增长的需求得到满足,教育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教育多样化发展和教育品质得到提升。

2.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保持教育教学质量高位稳定

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完成3所公建配套幼儿园建设,以“退租还教”、园舍改造等方式实现新增园6所、新增班73个,创新非沪籍人员集中报名、统筹录取的入园管理办法,新增2所上海市示范性幼儿园,10所上海市一级园,实现了40%优质园的发展目标。

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小学、初中100%达到办学基本标准,义务教育入学率100%,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率100%,初中毕业生合格率100%。促进集团化办学机制建设、初中教研联合体建设和新优质学校建设,建立了“3+12+4”特殊教育全覆盖的服务体系,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通过了国家验收。

高中教育特色多样发展。11所高中根据学校基础和发展目标,完成了特色学校、学校特色和特色项目三个层面的试验。建设了一批区域共享课程,探索了优质校本课程“走班制”教学模式。高中创新实验室初具规模,有14所高中拥有创新实验室,占78%,其中市级创新实验室20个、区级6个、校级22个。依托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开展学科高地建设。

职业教育转型创新发展。杨浦职业技术学校成为“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特色示范学校”。汽车车身修复和中餐烹饪与营养膳食专业成为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重点建设专业,其中汽车车身修复专业学生成功跻身于世界技能大赛的行列,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一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特殊教育全纳康复发展。建立了区域推进特殊教育“医教结合”的联席会议等工作制度,制订了区特教、医教结合工作方案,与区卫计委联合颁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工作的若干意见》,设立了专项经费,为满足残疾儿童特殊需求的教育与康复提供了政策支持。在全区12个街道镇各建成了一所初中或小学的资源教室,实现了“一块一室”。鞍山幼稚园、扬帆学校等学校建立面向本区残障儿童中有言语听力障碍、自闭症、脑瘫及情绪行为障碍康复需求的个案研究点,推进了区域随班就读工作的开展。

终身教育共享发展。基本形成区域大教育体系。面对高校集聚和人口大区两个区情,杨浦区依托“三区联动”机制,发挥“学习型社会建设与终身教育促进委员会”的统筹协调功能,整合社会资源,推出“社区教育基地建设”、“大学生社团对接居民学习点”、“市民终身学习学分”、“高校向社区居民办理学习护照”、“社区绿地图”、“家庭网上学习课堂”、“街校联动服务环同济功能区”等工作项目,为城区学习共同体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教育国际化开放发展。2014年引进了上海德法学校,杨浦教育国际化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与美国加州、芬兰埃斯波市、澳大利亚昆士兰州、英国德比郡等国家地区建立友好合作关系,区域内近50所学校与近20个国家和地区结成姐妹校,40多所学校800多名师生出访了20多个国家。

3.整体优化师资队伍,深化区域教育人事制度改革

全区教师职称结构优化,具有高级职称的人数约占教师总数的12.17%。高端人才增多,新评特级教师15名,特级校长9名,现有特级教师34名,特级校长15名,有区学科带头人160名,区骨干教师 362名。成立11个区名师工作室和4个名校长工作室,第三期上海市普教系统名校长培养基地3个,名师培养基地8个。建立10所上海市教师专业发展学校,20所区级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探索教师教育的新途径,建立了校本培训和区级培训相结合的教师培训机制,形成了研训一体化的培训模式。各级各类教育单位均已实施绩效工资制度。

4.扎实推进素质教育,提升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水平

人格成长教育工程初见成效。在全市率先完成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中心达标工作,率先建立中小学生社区社会实践指导站。启动了上海市学校生命教育区域试点工作,建立了区校互动、学校家庭社区“三区”联动的学生生命教育工作机制。

体卫艺科教育取得较大进展。成立了区域校园阳光体育项目联盟、区域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中心,展现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心理健康辅导区校网络全覆盖;落实“医生进校园”行动和“达标食堂”建设,启动学生健康管理信息平台,建成区、校体质监测与心理辅导网络。建立30个艺术项目基地学校和75个民族文化传承培训基地,建设了一批科普品牌活动和特色学生科技创新社团,保持杨浦科技教育在全市的领先水平。

(二)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

1.区域教育资源及优质教育资源的总量与城区居民的需求存在差距

随着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愿望不断增长,加上我区适龄儿童入园入学人数逐年增加,国家二孩政策的放开,适龄入园儿童数量未来五年将新增8000个左右学位。目前我区幼儿园生均建筑面积按88标准统计,达标率只有40%,示范一级园占比53%,两项基础建设在未来五年力争达到市级平均指标60%;中学生均建筑面积按04标准统计,达标率94%,小学生均建筑面积达标率只有49%,图书馆多元功能达标率小学为60%,中学只有55%;有体育馆或室内运动场地的小学占46%,中学占78%;多功能厅或剧场拥有率小学76%,中学占93%;创新实验室达标率小学占41%,中学占41%,离上海市城乡一体化标准存在差距。学前教育新增学位需求持续对园所供给造成较大压力,义务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尚需适应杨浦未来产业人口及城市形态变化,体卫艺科教育资源的配置有待加强,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成为未来杨浦教育发展的破解难题。

2.区域教育高端人才的总量与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存在差距

适应教育现代化要求的高素质教育管理人才、高层次教育教学人才总量和储备仍然比较缺乏,教师队伍的结构和管理制度还需不断完善。学前教师和保教人员、科学教师、跨学科教师、学生发展指导教师、特殊教育教师、体卫艺科专业教师、职校的“双师型”教师总体数量不足。中小学教师育德能力、课程实施能力、英语运用能力有待提高,在全市具有影响力的教育领军人才相对缺少。

3.创新型人才培育机制与杨浦建设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存在差距

近年来,杨浦在培养创新型后备人才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但创新人才成长的的动力机制和整体环境尚需进一步优化。学校教育中重“育分”、轻“育人”的现象依然存在,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顽症亟待解决。部分学校课程规划能力不足,三类课程建设不平衡,课程统整意识和能力有待加强,课堂教学实践与“创智课堂”倡导的理想形态仍有距离,以升学为指导的同质化竞争思维依然制约着整体育人、全面发展的目标。

4.教育治理体系能力建设与依法治教的要求存在差距

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办学体制等改革的深层次矛盾还没有取得突破性解决,现有的政府教育公共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政府对教育强调“管理”缺乏“治理”,教育管、办、评分离与联动机制尚不健全,学校依法自主办学制度需要落实。优化中小学治理结构、保障学校依法自主办学成为杨浦教育未来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三)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区域定位转型“新格局”带来的机遇

根据上海市委的统一部署,杨浦区成为上海建设全球具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承载区和万众创新示范区,未来一个时期,要创建一个“宜学、宜居、宜创业”的现代城区。区域功能定位转型升级形成的“新格局”,不仅给区域科技和人力资源开发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也为区域教育改革发展带来新机遇。未来五年,杨浦教育需要从区域的科教合力统整上进行突破,走“科教结合”培养创新型人才之路,着力推进以联动高校和科研机构为主要依托的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和区域科技探究体系建设,着力推进以上海市青少年科学研究院沪东分院和区少科站为主要机构的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推进以学校为主体的区域科技创新特色体系建设。

2.区域教育创新发展“新常态”带来的机遇

杨浦教育有着改革创新的实践探索经历,2009年杨浦被批准为“上海市基础教育创新试验区”。在历时六年的创新试验中,杨浦教育牢牢把握“联动高校、创新提升”这一主线,有效探索合作办学、课程建设、课堂改进、资源整合、师资培养和评价突破等创新试验项目,初步形成了纵向贯通、横向联合的杨浦创新人才培育模式。经过两轮的基础教育创新试验区建设,不仅激活了区域基础教育的体制与机制,成功探索了联合高校合作育人的样式,让杨浦教育步入了创新发展的“新常态”。未来五年,杨浦教育继续立足于整体教育综合改革,聚焦创智课程、创智课堂、教师创新素养培养和评价改革,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探索育人新模式,积极探索实践学业质量绿色指标综合评价改革,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在创新发展新常态的引领下,杨浦教育事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期。

3.教育综合改革“新战略”带来的挑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作出了重要布署,明确了教育领域的攻坚方向和重点举措。2015年初,杨浦根据《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方案》的要求,在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制定了《杨浦区教育综合改革方案》,被市批准为 “整体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教育综合改革“新战略”的全面实施,对区域教育事业发展提出了挑战。未来五年,杨浦教育着重处理好整体改革和重点突破的关系,着力解决我区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力求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实质性突破,全面实施机制创新,构建教育综合改革保障新体系,通过区域各部门的密切配合、分工负责并形成合力,确保教育综合改革的目标和任务能够完成取得实效。

4.招考制度改革的“新变化”带来的挑战

国家推出了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方案,把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业发展、身心健康、兴趣特长、学业负担等方面作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主要内容,将学生的思想品德、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社会实践等作为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而非单纯地以学生的学业成绩来衡量一切。这些新变革不仅给学校未来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也给学校未来发展带来挑战。未来五年,要求学校继续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上进行突破,在分科分层走班教学方式上进行探索,增强机遇意识,对接招考变革新政,主动把握未来对人才需求趋势,全面推进学校自主发展。

二、“十三五”期间杨浦教育发展的总体战略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根据杨浦建设“上海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的功能定位,落实政府教育投入充分满足基础教育的要求,着眼于每一个学生创新素养的培育,以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为目标,以建成基础教育创新区为主线,以全面推进整体教育综合改革为抓手,以高位稳定教育质量为内核,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使杨浦教育在实践中开创新局面、实现新突破、迈上新台阶。

(二)发展原则

1.价值引领,创新发展。以“为了每一个学生未来奠基”的杨浦教育核心理念为价值引领,立足于整体教育综合改革,不断深化区域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持续提升区域教育公平均衡程度和学校内涵发展能力,保持高位优质发展,开辟杨浦教育创新发展的新境界,使杨浦成为全市基础教育创新发展的新高地。

2.以人为本,协调发展。以人的发展为根本,遵循教育规律,回归教育本源,建立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倡导激发学生思维的创智课堂,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协调发展,实现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3.评价突破,绿色发展。以基于中小学课程标准和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综合评价为导向,继续探索完善学生综合素质绿色评价和对学校办学绩效综合评价,实现杨浦教育科学发展、绿色发展。

4.合作共享,开放发展。以基础教育与高校紧密合作为区域特色,共建共享,深化内涵,丰富资源,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从“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的要求出发,拓宽国际视野,创办国际学校,融入国际课程,加强国际交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

(三)发展目标

2020年,全面完善基础教育体系,全面实现整体教育综合改革目标,全面建成基础教育创新区,全面提升终身教育品质,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

全面完善基础教育体系。到2020年,实现更加公平、更加优质、更加科学的基础教育体系。全面提供普惠优质的学前教育,保持幼儿毛入园率100%;实现高位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保持义务教育的毛入学率为100%;实现特色多样的高中教育,巩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99%;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形成“全纳型”的特殊教育体系,义务教育阶段残障少年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形成有序的教育对外交流和开放格局,在杨浦就读的国外和境外中小幼学生达到一定的比例。

全面实现整体教育综合改革目标。到2020年,全面完成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初步建成开放多元的教育现代治理体系和公平优质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学生学业质量的绿色品质和学校发展的内涵品质得到显著提升;区域教师专业发展得到显著促进,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专业化教师群体持续壮大;学校与区域课程体系建设日趋成熟,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成效显著。

全面建成基础教育创新区。到2020年,全面建成基础教育创新区,形成创智课堂新常态,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发生深刻转型,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整合深入,形成适应上海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定位的创新素养培养体系。建立起适合教育行业特点的学校创新评价激励体系,学校和教师的改革热情和创新活力得到进一步激发;建立起便捷高效的集群创新体系,有机整合区域教育专业机构、高校、社会研究力量和学校的创新资源,创新成果得到有效辐射与增值。

全面提升终身教育品质。到2020年,全面提供0-3岁早期教育的服务与指导,早期教育普及率为98%;全面提升青少年校外教育的水平,中小学生至少接受5-7项校外教育项目,参加学校的一个学生社团;全面开展职业培训,整合区域资源,建成课程选择充分、场所选择方便的职业培训网络;全面满足社区居民终身学习需求,社区居民参加社区教育和学习型活动达到较高比例。

三、“十三五”期间杨浦教育发展的主要任务

未来五年,杨浦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依据合作共赢、共建共享的原则,充分发挥区域内高校优质资源的优势;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凸显各类教育的育人功能,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扩大教育开放和推进教育信息化为重要支撑,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增强教育服务杨浦建设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能力。

(一)品德教育:为学生具有理想信念、公民素质和健全人格提供健康成长环境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坚持把德育贯穿到育人的各个环节,增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积极探索实践德育内容的一体化、育人的全员化、队伍的专业化、资源的立体化和手段的多样化,培养学生具有理想信念、公民素质和健全人格。

1.扎实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教育的核心工作,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为载体,加强学生基础道德教育实践,发挥学校整体育人功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到实处。开展区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群建设,力争50%中小学形成传统文化校本课程或特色项目。

2.深入开展学校生命教育实践。以《区域学校生命教育试点项目三年行动计划》为引领,推动区域大中小学校“生命教育一体化”体系项目,研发区域生命教育课程纲要,完善各学段生命教育课程内容,整体推进中小学校“生命教育”教师培训项目,在家校互动、医教结合、普高协调方面形成区域生命教育品牌特色。建设5个生命教育研训基地和7-8个生命教育实训基地,创建3-4所上海市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

3.着力推进区域育人环境建设。充分发挥区域校外教育联席会议作用,着力建设社会育人环境,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合力育人机制,落实家庭教育指导建设项目,鼓励各校开展家校合作实践,总结梳理家校合作创新的实践经验;开展“新三进”社会实践基地建设项目,进一步挖掘校外教育资源,推进校外教育活动场所内涵建设;开展市、区级城市学校少年宫建设项目,开展学生社会实践社区指导站建设项目,为课内外的有效衔接提供平台。

4.全面提升学校德育领导能力。开展校长德育工作领导力、教师育德能力、德育队伍专业化提升能力项目建设,实施区校联动德育研究联合体项目。五年内,100%的校长接受一次德育项目培训,建立3-6个由优秀班主任领衔主持的区班主任工作室。

(二)学前教育:为孩子的快乐成长实施科学启蒙教育

学前教育是为儿童的幸福和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坚持学前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为区域每一个儿童的幸福和发展实施快乐的启蒙教育。

1.加速扩充学前教育资源。积极调配教育资源,落实园所建设规划,完成新建幼儿园4-5所,其中公建配套幼儿园2-3所。优化幼儿园设点布局,深入研究入园招生政策,有序应对入园高峰。推进中心城区老旧园舍的改扩建进程,有效提升幼儿园园舍建设的达标水平,确保幼儿园设施设备标准化配置。

2.全面提升学前保教质量。科学制定新一轮“杨浦区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推进“一园一章程”、“一园一规划”、“一园一课程方案”的制定与项目实施,创新评优机制,提升幼儿园发展规划和课程方案的实施质量。建立探索区域学前教育质量监测体系。扶持规范民办幼儿园,有效提升民办园质量。加强0-3岁科学育儿政府支持项目“育儿周周看”的推广,达成早教指导服务全覆盖。

3.深度推进优质幼儿园建设。推动学前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现市一级园比例达到50%以上。创新优化“园际联盟”项目,加快一级园创建,深化“幼小衔接”研究,有效抑制“小学化”倾向。启动教研联盟,组建工作室,创新符合幼儿发展规律的教养模式,形成区域学前教育优质品牌。

(三)义务教育:为学生健康成长推进公平优质教育

义务教育是面向每一个适龄学生的基本教育公共服务。未来五年,要着力营建区域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新机制,提高每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全面而充分的发展。

1.深入推进义务教育组团式发展。充分发挥区域优质学校的辐射作用,组成平凉路第三小学教育集团、上海音乐学院实验学校教育集团、复旦大学附属学校教育集团等新的教育集团。探索带有区域特点的集团化办学架构,使70%的小学和40%的初中进入集团化办学,尝试优质学校与高校合作办学、学段衔接等多种模式的教育组团发展。形成区域支持集团化办学的配套机制,建立集团考核指标体系,重点推进集团师资柔性流动。继续深化义务教育学校委托管理工作。

2.整体推进新优质学校集群式发展。确定新优质项目学校建设梯队,深化联盟校转型变革,搭建新优质学校发展助推平台、网络平台和交流展示平台,新增10所小学区新优质学校和6所初中区新优质学校,建成4个“新优质学校建设协作联盟”,组成类型多元的发展集群。

3.深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对接市绿色指标,探索区域学生道德素养和学生身心健康评价指标,推进“绿色指标”评价的区本化实施与校本化实践,构建区域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框架与体系,建立区域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一卡通”数据平台,全面推行小学阶段基准教学和“等第制”。形成区域学生学业质量评价配套运行机制。

4.深化“创智课堂”探究。以“创智课堂”为主线开展区域教学研究活动,以“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探索路径为推进策略,加深学校管理团队对“创智课堂”的理解,形成“创智课堂”学科教学实践指南,加深教研联合体对“创智课堂”的实践研究,以“创智课堂”表现样例设计与开发为途径,加深教师在实践层面对“创智课堂”的认识。

(四)高中教育:为学生成人、成才提供高质量多样化的教育

高中教育是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以及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未来5年,充分依托区域内大学优质资源,聚力为每个高中学生成长、成人、成功奠定基础,形成“高质量、多样化、有特色、可选择”的区域高中发展格局。

1.推进高中特色化多样化发展。鼓励和支持部分学校创建上海市特色普通高中,规划与实施第二轮高中创新驱动特色发展试验项目,加强对学校方案的顶层设计与实施进程的指导与监控,确保目标达成与质量提升,探索高中特色多样发展评价体系,建立教师合理流动与资源共享机制,力争3所高中创建成为上海市特色普通高中。

2.落实高考新政下的课程教学改革。调整教学组织管理形式,探索高中分科分层走班教学。进一步加强理化生学科实验教学,优化创新实验平台建设,提高学生创新素养。建设一批高质量的科学课程、逐步推广STEM课程,建设高中科学课程试点校,90%的高中学校建成能有效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的特色课程群。支持和保障教育联盟、学科高地、高中教研共同体等多种形式的教研联合体建设;建立区学生生涯辅导指导中心,高中学校实现生涯辅导课程化。

3.推进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成立区综评领导小组,制定实施区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对高中学校实施综合素质评价的相关内容进行系统培训。指导学校客观、真实、按时记录《上海市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纪实报告》,全面反映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成长经历,规范相关信息审核、公示、录入制度。指导高中学校成立“研究性学习专家委员会”,对学生研究性学习专题报告的真实性进行认定,指导高中学校制定“学校特色指标”评价记录管理办法。

4.深化高中合作办学项目。继续加强与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理工大学等高校合作,探索多样化的合作办学机制,建立市、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与高校合作的联席会议制度,在课程建设、教师发展、招生改革等方面扩大合作办学的内涵,形成“双进入”人才进高校培养模式。推进校际间项目合作,以控江中学教育集团建设为载体,探索高中学校纵向衔接的集团办学新模式;丰富教师区本培训课程内容,探索“教--学”一体化的新型教师专业发展形态,促进高中学校多样化特色化发展。

(五)职业教育:为学生搭建多路径成才的“立交桥”

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生产服务一线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职责,要着力推进中高职业教育相互衔接,促进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有机结合,为经济转型和社会进步输送知识型、发展型技能人才。

1.推进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建立发布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网站和资源库,深化中高职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职教与其他教育相互沟通、协调发展,面向中小学开放实训基地、共享教育教学资源,丰富中小学生职业体验。以精品特色专业为引领,对接职业标准及专业教学标准,聚焦专业群建设、调整课程结构,加快公共基础课建设,探索“理实一体、做学合一”的教学模式。创建“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特色示范学校”。

2.建立区域职业教育集团。探索由杨浦职校牵头的职教集团化办学模式,联合行业、企事业单位及相关组织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完善校企合作的政策、制度和机制,联合开发课程,合作培养师资,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成立上海现代音乐职业学校,在办学体制、运行机制、育人模式和学制设置上有所创新和突破。

3.打造名师与“双师型”教学团队。建立杨浦区职教研究室,加强教学管理团队、专业教学团队和行业专家引领的专兼职结合的教学团队建设。重点建设大师工作室;完善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评审机制,培育一批具有知名度和学术地位的专业领军人才;研究实施“双师型”教师职务和岗位标准,完善职务聘任、晋升办法和薪酬制度,依托校企合作,加快“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

(六)特殊教育:为残障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

特殊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坚持给每个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提供优质、适宜的教育,给特殊孩子特别的教育和关爱,使每个特殊学生都能获得更好发展。

1.完善区域特殊教育“医教结合”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医教结合”工作制度,建立区协调会议制度,确保人员、经费、设施设备等资源。制定区特教“医教结合”工作方案,明晰部门分工与责任,建立随班就读专项督导工作机制。

2.加强区域特教资源教室建设。落实“随班就读学生超过10人以上的学校必须配备资源教室”的要求,逐步配齐、配足专职特教教师。开展《改进课堂教学行为,提升随班就读教学质量》的课题研究。建成区脑瘫儿童教育康复基地和学前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家长学校”。加强“送教上门”、“送医上门”,实现义务教育“零拒绝”。

3.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调整充实指导医生团队,培养专职教师,多形式、多层次地开展面向特殊教育康复专职教师、送教上门教师、巡回指导教师和全区从事随班就读工作的特教专职教师的专题培训。制定特殊教育各级骨干教师评选条件,建设区域特殊教育骨干教师梯队。成立特教研究共同体,开展个别化教育研究。

(七)终身教育:为人的终身学习提供更丰富的机会和资源

终身教育是满足社会个体终身发展需求、建设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途径。为所有成年人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让学习更便捷、更愉快、更有意义。

1.完善终身教育服务体系。深入开展“上海市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五类学习型团队创建”品牌活动。实施“老年学校标准化建设”项目,努力提升社区学院、社区学校、居民学习点为主线的社区教育三级网络的办学水平。充分发挥区内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美术馆等的教育功能,鼓励辖区大、中、小学为市民开放教育场馆等设施。推动区域“健康老龄化”向“积极老龄化”转变,以老年大学为龙头,形成“养老学习圈”。

2.推进学习型城区建设。依托由复旦大学等10所高校和上海杨浦科技创业中心等6家企业园区及街道(镇)组成的“杨浦区学习型社会建设项目研究联合体”。依托“杨浦·高校社区教育超市”和高校社团联系会议等,拓展社区与高校的互动和资源共享。优化 “高校大学生社团进社区居民学习点”项目的运行机制,扩大居民持“学习护照”进高校 “智慧学堂”和园区“体验中心” 学习的范围。

3.争创数字化学习先进区。运用 “互联网+”、“大数据”等手段,建立智能化的用户后台服务支撑系统,完善“学分银行”的建设。利用微信等新媒体,建立各类人群的学习圈,探索微视频、微讲座、微课等灵活多样的学习形式。线上线下互动,进一步提升社区教育i数码实验室的使用和拓展功能,完善i数码体验学习课程建设,建设“数码录音棚、摄影工场、DV作坊”三个数字化实践基地。

(八)民办教育: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更多的选择

民办教育属于公益性事业。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从本区的实际情况出发来规划民办学校的发展,为民办教育的发展留置合理空间,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1.健全公共财政对民办教育的扶持政策。逐年增加对民办教育的投入。加强对非营利性民办学校日常运行管理的直接财政扶持。完善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的民办教育教师培训体系,对接市教委年金制度改革方向,确保学校执行和调整教师年金制度,试点适当提高优秀教师账户平均分配水平,试点发放教师从教津贴,鼓励教师在民办学校长期任教。对为民办教育发展做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和表彰;将民办学校学生资助纳入同级同类公办学校学生资助体系。

2.完善民办教育管理和运行机制。进一步提高民办幼儿园和中小学主要负责人的法制意识和规范办学意识。推进民办学校章程建设,制订实施非营利民办中小学试点实施办法,在区域有条件的民办中小学开展非营利制度试点。进一步提高民办学校内涵发展领导力、有效推进民办学校特色建设的机制研究,引导和鼓励民办学校积极参与创建市、区特色学校。

3.加强区域民办教育评估。委托第三方社会评价机构依法对民办学校和培训机构开展年度检查和评估,并将评估结果作为进行扶持和奖励的依据。对民办学校和培训机构的办学许可进行梳理,督促、指导学校办理许可证有效期延续或许可事项变更等手续。对学校和培训机构在管理、财务和安全等方面暴露的问题予以行政跟踪检查。鼓励学校和培训机构积极参与上海市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等级评定活动,对已获得3A以上评估等级的单位,可以不纳入抽查审计和实地检查的范围。同时完善民办学校和民非培训机构的监管体系,会同相关部门依法查处民办学校和培训机构的违法违规行为。

(九)体卫艺科教育:为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搭建更多实践平台

体卫艺科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扎实推进区域体卫艺科工作与各类教育事业的协调发展,把加强学校体卫艺科工作作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着力点。

1.以“学生健康促进工程”为抓手深化体教医教结合。加强学校体育设施、卫生条件标准化建设,启动学校体育场地、场馆分类分级管理与建设项目,为学生体育运动的开展提供保障;筹建“杨浦区学生健康发展中心”,整合和优化区、校体质健康监测与心理健康辅导网络,完善“杨浦区学生健康管理信息平台”;加强学校健康教育的课程建设、健康评估与指导工作,强化学校常见病、多发病干预;依托同济大学、体育学院等高校资源,启动校园足球推进项目,筹建“上海市足球学校”,建设一批市、区足球学校;加强学校体育课程改革项目,推动小学体育兴趣化、初中体育多样化和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

2.以机制创新和资源整合为抓手深化艺术教育。整合艺术教育资源,构筑课内外、校内外相结合的美育课程体系,建立对接高校、校园联盟、艺术精品与艺术名师基地建设机制,新增市级学生艺术团队1个,新增市级艺术名师工作室3个。扶持和建设市、区级艺术特色校和市艺术特色项目,加强区民族文化艺术教育特色基地建设,建立和完善区域学生优秀艺术后备人才档案。

3.以培育学生创新素养为抓手深化学校科技教育。充分发挥高校育人实验室基地、市青少年科学研究院沪东分院以及“青少年科技导师团”的作用,深化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市级以“未来课堂”试点项目建设为引领,探索学校科技教育的机制与模式,建设一批科技教育示范校;建设青少年科技线上慕课课程78项,建立跨校学生科技社团联盟体810个,加入联盟体学生社团发展到150个左右。

(十)队伍建设:为学生成长培育德高业精的引路人

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造就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引导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未来五年努力营造“三个环境”,营造一个有利于教师自我要求、良性发展的政策环境,营造一个上下求索、丰富底蕴的文化环境,营造一个师德高尚、专业厚实的教师专业发展环境,打造一支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的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一批梯队合理、结构均衡、业务精湛、勇于创新的教师发展团队。

1. 实施领军人才培养计划。深入推进“三名”工程建设,核心是校园长队伍,关键是教师质量。未来五年,继续依托高校教育资源,发挥“区教师专业发展中心”的优势,进一步完善教育领军人才的培养机制,加强教育领军人才的管理、评价与考核,培养一支有思想、有作为,在上海能领先,在全国有影响的优秀校长队伍,为校园长依法自主办学创造条件奠定基础;同时培养一支师德修养高尚、学科专业厚实、教育教学能力突出的高素质专业化的骨干教师队伍,打造一批在市级范围内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学科领军人才。到2020年,新增特级教师6-8名,特级校长2-4名,正高级教师3-5名;新增区学科带头人80名,新增区骨干教师150名,使区域内教育领军人才数达到教师数总量的8%

2.提升教师育德能力。创设有利于教师自我完善的环境,营造积极、宽松、民主的校园文化,以人文关怀提升教师归属感,提升教师的师德和育德能力,丰富师德教育形式和内容。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将师德作为绩效考核和岗位评聘的首要内容,打造一批梯队合理、结构均衡、业务精湛、勇于创新的教师团队。

3.建立具有上海行业特点的教师薪酬制度。根据市教委确定各级各类教育的薪酬标准,完善义务教育与非义务教育绩效工资制度之间的关系,探索建立分行业绩效工资制度。完善区域学校之间的考核奖励机制。加大学校绩效考核的力度,加大区域内学校绩效考核奖励的差距,充分体现绩效工资优绩优酬的功能。完善学校内部的考核制度。设立人才激励专项资金。设立专项经费,制定人才激励办法,鼓励优秀教师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4. 提升教师专业发展能力。统整区域德研、科研、教研等力量,合力提升区域教师专业素养,构建一支结构合理、运作规范的专兼职教师专业发展指导团队。按照合理流动、注重发展的原则,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竞聘上岗和合理流动机制,建立聘用及流动信息上报备案的制度。加强教师教育研究,探索建立教师分层分类培养发展机制,形成基于不同学段、不同学科、不同成长经历的教师教育一体化培训体系。构建教师教育服务体系,构建研训一体的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建设区域校本研修资源平台和校本研修社区平台。加强市区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建设,建立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双证制”,继续优化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形成见习教师培训的长效机制,争取新增市教师专业发展学校3-5所。

5.加强学科高地和教研联合体建设。拓宽联合教研方式,实行分层教研、网络教研、需求教研等多种方式,提升联合教研体品质,聚焦高考改革和学科前沿,进一步提高学科高地和教研联合体的数量与质量。深化由专家引领和共同目标支持的团队合作教研模式,探索以教研联合体为载体的教师培养机制和发展途径,探索教研联合体内教师柔性流动机制。

(十一)教育国际化:为学生具备全球化视野和能力融入国际教育

教育国际化是杨浦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区和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的必然选择。区域教育必须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强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大力培养国际化人才,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

1.丰富教育国际化资源,提升区域学校办学水平。积极推进上海杨浦德法学校项目,引进中外合作国际高中和民办学校(幼儿园至九年级)落户杨浦。积极探索区域教育国际化资源与区域学校合作交流项目,缔结海外姐妹校的学校数量从目前40所增至60所,通过整合区域国际学校、区域学校国际部、华文教育基地等资源,丰富区域国际教育内涵。

2.深化国际课程与本土课程的融合探究,提升本土课程建设水平。进一步完善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建设,在建立课程群的基础上,打造精品课程系列,国际理解教育试点校从23%增加到40%,国际课程试点校从15%增加到30%,聘请外籍教师学校数争取达到50所。

3.搭建平台整合资源,提升区域教育国际化水平。依托市教委友城项目,打造区域品牌国际交流项目,引进不同国别外教和多样化的培训项目,加强与美国、英国、加拿大、芬兰等国家和地区合作,借鉴国际教育理念和元素融入本土课堂,为区域教师提供更多的平台和资源。

(十二)教育信息化:为学生多元化学习需求和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支撑环境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和重要标志。要构建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以“互联网+教育”为指引,以“信息技术+区域教育综合改革”为主题,努力提供个性化和无处不在的教育。

1.构建互动共享的基础数据库服务平台。加强信息化环境建设,完成学校网站的集约化建设与管理,形成数据标准统一、办学特色凸显、支持移动服务的区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立符合国家数据标准、整合区各业务系统数据的基础数据库服务平台,推进数据共享,支撑教育管办评的分离。

2.营造便捷高效的的数字化教学环境。推进数字化课程环境建设和学生终端设备在课内外的应用,促进师生变革学习方式,推进开放便捷的数字化教学环境建设,为教师获取各类优质教学资源提供支撑,推进“创智云课堂”建设,进一步优化公共资源服务平台。

3.培育学生现代信息素养。提升和整合各类教育信息化学习资源,提高信息技术必修课质量,定期组织信息技术主题展示或竞赛活动,开展电子图书阅览活动,提高学生现代信息技术素养。加强对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净化网络环境,构建畅通安全的绿色网络系统。

(十三)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为教育自主发展和创新发展注入活力。

1.完善教育公共服务。明确政府责任,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教育依法行政,规范学校办学行为,促进管办评分离,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公共教育服务水平,提升管理服务效率,形成权责重明确、统筹重协调、规范重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

2.完善学校治理结构。全面实行中小学校章程建设,各级各类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发展规划,形成学校管理制度体系。推广学校法律顾问制度,发挥法律顾问团在学校法律风险防范咨询、培训和知识普及等方面的作用。明确学校的权利与义务,释放学校办学自主权,实现校长依法独立自主办学。

3.完善办学绩效评价。探索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区本化和校本化实施的评价体系,健全家长和社区参与学校管理评价机制,开展对学校办学满意度的测评,完善对学校办学绩效考核的方案和指标,发挥评价的引领作用,激发学校办学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十三五”期间杨浦教育基本建设重大项目

未来五年,将投入21亿专项资金,用于21个中小学幼儿园基本建设项目。

1.基本建设思路

“十三五”期间,教育基本建设规划思路是“深化高校合作,放大教育优质资源;拓展集团办学,提高教育均衡水平;加强开放合作,提升国际教育质量;丰富滨江教育,优化功能区教育品质;配足学前教育,满足学位增长需求;完善教育设施,加快形成新江湾城教育格局”,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融合配置、高效能管理、高水平运作,使基础教育设点布局更加科学,基础设施更加健全,装备配置更加合理。

2.基本建设原则

系统性原则:教育规划与分区规划、单元规划相衔接,完善基础教育设施布局,提高服务效能。

同步性原则:与杨浦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重区同步发展,抓住机遇,提升品质。

标准化原则:认真贯彻上海市《促进本市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实施意见》,推进“一场一馆一池”建设和改造,完善办学条件。

可操作性原则:规划与客观实际相结合,明确阶段目标,合理考虑规划设施的建设时序,推动项目按时保质实施。

3.具体内容

深化高校合作,放大教育优质资源。继续深化与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理工大学、上海体育学院等高校合作办学。主要规划与复旦大学合作建设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依托复旦大学优质教育资源,扩大义务教育阶段名校效应。通过复旦实验学校分部改扩建和体院附中扩建,为合作深化提供资源保障。

拓展集团办学,提高教育均衡水平。根据规划,区70%以上的小学将进入集团,集团学生数占比将超过80%,通过内江路小学改扩建、水丰路小学重建、控二小分校教学楼重建等项目,为教育集团更好的发展提供优质均衡的资源配套。

加强开放合作,提升国际教育质量。位于科创中心西部核心区域,将规划建设杨浦德法学校、中外合作高中项目,规划建设上海现代音乐职业学校,为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建设做好支撑服务工作。

丰富滨江教育,优化功能区教育品质。规划建设与滨江功能定位相匹配的高品质中小学幼儿园。规划结合滨江开发,通过土地置换,在建设初级中学周边地块调整布局并新建高品质初中,结合平凉社区03F3-01地块和已有十五中学地块,规划建设一所高品质义务教育学校,并继续提升市东教育小区育人功能。

配足学前教育,满足学位增长需求。结合国家放开二孩政策等因素,为了满足持续增长的适龄儿童入园需求。未来五年,配套新建3所幼儿园,主要规划新江湾E1-15F1-02地块和154街坊;扩建增量6所幼儿园,主要规划105街坊、隆昌路幼儿园、许昌路幼儿园,打一小学分部、D103地块和原扬州中学扩建高品质幼儿园,配足、优化学前教育。

完善教育设施,加快形成新江湾城教育格局。新江湾城社区规划11万人口规模,为满足地块内学龄儿童入学需求,加快推进规划中的国安路配套小学、政学路配套九年一贯制学校和叠翠路配套幼儿园等项目建设。

五、“十三五”杨浦教育规划的实施保障

(一)组织保障

各级党组织要深入贯彻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密切关注和及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坚实的政治、思想和组织保证。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意识和现代治理能力;完善重大教育决策程序,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作为必经程序;探索重大决策听证制度,加强跟踪反馈和责任追究。

(二)机制保障

教育行政部门定期向区政府报告教育改革和发展情况,充分听取人大、政协和民主党派的意见和建议,协调政府各部门齐心协力支持教育发展,完善政府主导、区域统筹、重心下移、社会参与的运作机制。各级各类学校要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建立完善体现自身特色的学校章程和制度体系,完善工作评价指标体系和监督检查机制,大力推进依法治教进程。

(三)人才保障

创设个性化成长环境,创新学习机制,搭建高层次论坛,拓宽专业视野,建立发展性的校长评价、考核和激励机制。进一步加强“三名”工程、区学科带头人、区骨干教师人才梯队建设,培养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物。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各学段教师学历层次和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比例,使教师队伍结构更加趋于合理。

(四)经费保障

按照教育优先发展、适度超前发展的原则,继续加大对教育经费投入力度,使教育投入总量与教育事业发展的实际需求相适应。建立科学精细化预算管理机制,提高预算执行效率。完善教育经费使用的绩效评价和考核制度,确保教育经费使用规范、安全、有效。

(五)科研保障

发挥区域科研的支持服务功能,发挥项目引领的作用,保障区域教育的正向发展。进一步明确教育科研在区域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价值,建设更为完善的分类管理和指导制度;进一步建设推进区域科研工作的课题孵化、问题交流和课题管理的平台;进一步建构区域科研网络,加强对区域重点课题的关注,加强对科研成果的提炼和推广。

(六)监督保障

成立区教育督导委员会,注重专兼职督学队伍建设。全面推进语言文字工作,创建和谐语言环境。探索建立行政监督、科学评价、民主管理相结合的评估体制,构建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政府督导评价为主导、学校自评为基础、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加强教育行政执法责任制,强化社会监督,并严格落实问责制。完善教学行政复议、教育行政诉讼、行政赔偿等法律救助制度

推荐访问:杨浦区 规划 教育 【教育规划】上海市杨浦区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

版权所有:kk秘书网 2018-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kk秘书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kk秘书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闽ICP备18028781号-1